第一篇:心理辅导在班主任工作中的渗透-班主任工作艺术
心理辅导在班主任工作中的渗透
文/胡雪燕
刘大明老师53期的讨论话题,《“慢”的教育艺术如何把握?》为了让参与讨论的老师对所谈论的话题有一个比较清晰的了解,从学生的学校表现、与家长的沟通、师生谈话记录、以及学生的自我评价以及写给老师的信等多个方面提供了非常详尽的文字资料,刘老师如此认真的态度,令人起敬。
对于此案例,陈斌老师的预案,从教师要跳出先入为主、把自己的想法判断强加的学生的学生观入手,并为达成师生间平等的沟通,实现预期的教育目的,给了了一些具体的建议,如:用共情的技术,去感受他的内心世界;关注正向因素,寻找例外;坚持个体差异性原则。并分享了自己在班级管理上的心得体会。方庆老师的预案,从如何重新认识文光,结合刘老师提供的案例,做了具体的点评,从中感受到一个老师的对一个学生向善的启发和爱的期待,让人觉得安全,温暖,令人鼓舞。赵坡老师则侧重从老师对学生说的话要把握好分寸的角度,警惕无意中的恶语更伤人的角度,谈了自己的看法。
关注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
我从07年暑假开始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08年暑假获得省是心理健康A证教师资格,以此为契机,我对家庭教育与学校心理辅导产生了比较浓厚的兴趣,在兴趣的引领下我胡乱的阅读了一些家庭教育,心理咨询,个人身心成长方面的书籍。教师工作,尤其是班主任工作也因为这方面的知识的渗透,从而有了新的认识和了解,思路也开阔了许多。
对于刘老师提供的这则案例,我首先会关注学生的家庭(包括家庭教育、家长的性格、家人间的相处模式)、成长经历以及那些发生在家庭中和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事件,是如何对现在的他造成积极或是消极的影响的。为此,在与家长交流,和在与学生交流的时候,要具备这方面的敏感性,注意收集这方面的信息,假如自己一实践无法对所收集的这些信息进行整合,绝不肆意评价,不乱给学生或家长贴标签,而是做好倾听者的角色,让对方把压抑在心底的“私话”掏出来,看看当事人的那些过去的情绪和想法是如何左右他现在的言行举止的。比如说:家长在与刘老师的电话中,说了这么一句话:
我也很难过,我面对自己的孩子,非常无助,不知道怎样做,在孩子心理,我跟他爸爸不如一只‘手机’。“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信息,说明母亲与孩子的千丝万缕的情感联系,物质化了。为什么会这样?孩子绝对不可能生来就冷漠的,是青春期孩子与母亲之间的矛盾与冲突,还是他们的家庭教育出了问题?再说,这样的情形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这一系列的问题都有待于老师耐心的去询问、倾听。刘老师听了妈妈讲述事情发生的现场之后,说的是这么一番话”您别急,要慢慢纠正。上次您来,我就给您看过孩子的自我介绍,十分吓人!您孩子思想确实有问题,需要你们做父母的,我们做老师的慢慢纠正。“回答中可以看出,刘老师丝毫没有意识到家庭教育可能存在问题,也没有意识到可能是青春期孩子与家长之间的矛盾冲突,而是简单的归结到”您的孩子思想确实有问题“,对于存在的这些问题,也没有深究根源的意识,在教育转化上过于乐观,简单的认为”需要你们做父母的,我们做老师的慢慢纠正。“
假如,这里反映出来的是家庭教育问题,那么老师要指导家长和孩子建立新的相处模式,如果是孩子观念认识上的偏差乃至错误的问题,需要老师转变孩子的观念,让他用新的眼光去看待自己的过去。这背后的工作,远不是老师的慢慢”纠正“能够达到的。哪怕是方向对了,学生能转化多少,家长与孩子相处的方式是否有改善,也是老师与这个孩子、与这个家庭的因缘问题,不可强求的。据我所了解的,涉及家庭教育不当对孩子成长的消极影响,是很难在短时间内消除的,只得交给时间,交给孩子自身的成长。
学点沟通技巧
想要深入的了解学生,仅靠学生观的转变,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掌握一些具有有效的技巧,上文提到的倾听,就是最重要的技巧之一。在心理咨询技巧上,它的名字叫做”无条件的倾听“,即是不带任何偏见、成见,不进行任何的道德评价的倾听,听的过程是全神灌注的,并通过表情或语气让对方感受到你的关注。
我从刘老师的对话中截取一小节,说说沟通技巧在这里的运用。
生:”我恨他们。他们不尊重我,侮辱我。“
师:”老师不相信。世上没有这样的父母。“
我:”恨“这个词,你用的很重呀!(内容反应)我想你在说出这句话的时候,心里一定是不好受吧?(情感反应)可以跟老师说说,你的父母怎么不尊重你,侮辱你了么?
这里运用的”内容反应技巧“和”情感反应技巧“,让当事人感觉到自己的情感和情绪得到了老师的呼应,如果他信任这个老师的话,他会沿着老师的提问说下去。如果他不信任老师,也可能不愿意谈。这时候老师应该说:
”如果这段经历让你觉得不愉快,不想跟老师聊,也没什么的。什么时候,你想说了,再找我说吧!我会是一个很好的倾听者,而且绝对为你保密,不会有第三人知道我们之间的谈话。
这里涉及一个心理咨询方面的“保密原则”,这是建立与当事人互相信任,让当事人觉得安全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试想,有谁愿意跟一个口不严,不分场合,不看对象就把人家的私事拿出来讲的人呢?同时也要警惕,用这些信息去指责、讽刺、挖苦学生,哪怕是你与学生一对一的时候,也不要轻易的去触及他的伤口。除非心中有了改变他的新的措施,目的要令他警醒,如方庆老师说的“第二序改变”。
生:“他们老打我,有时候还脱了裤子打我……”
师:“每次打你,你犯错误了没有?爸爸妈妈会无缘由的打你吗?”
生:“就是一些小错误。”
我:你说的这个,我想起了我弟弟,小的时候他很淘气,没少挨爸妈的棍子。(、同理心、自我暴露)我很想知道,你的父母老打你,有时候还脱了裤子打你。都是因为一些什么事情呢?是不是跟我弟弟一样,因为淘气挨揍呢?
……
唉,家长教育孩子的方式,这个不好评价。(对学生讲述事件的回应,因涉及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保持中立态度。)我想知道这样的情形持续到什么时候?发生了什么事情,让他们不再打你了呢?
……
后来,你跟父母相处的怎样?(这个信息,是老师眼中看到的,这样的提问是进一步确认,是后续做家长工作的重要参考。)
上面这番话,涉及“自我暴露技巧”和“澄清事实”让学生概括含混的语言具体化两方面的技巧。这些技巧的综合运用,便可以达成良好的沟通了。我自从接触这些沟通技巧以来,与学生的沟通顺畅多了,也因此深受学生的信赖。
需要特别指出的一点是,老师从交流中了解到的信息,仅供教师本人参考,接下来要采取怎样的教育措施,以及这么做的原因,一般情况下,这个过程无需向学生本人和他的家人提及,除非是情况特殊。比如说,家长自认为自己教育孩子有一套,听不进老师的建议,老师适时把自己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综合、推理之后,向家长道出,争取得到家长的支持。分寸把握不好,可能给当事人增加新的困惑与焦虑,还有可能无意中伤及他人自尊,无形中就削弱了教育的力量。
刘老师想要对上面的技巧有更深入的了解,还是要去阅读有关的书籍,我没有受过这方面的专业培训,也是从图书馆借阅的书中学到那么一点毛皮,就在这里炫耀了,不过,分享而带来的快乐给了我信心。
第二篇:班主任实用心理辅导-班主任工作艺术
班主任实用心理辅导
1、相识就是缘
班级刚刚组建时,学生彼此不熟悉,为了促进学生认识和相互了解,可以用这个拓展训练活动达到预期效果。
训练目的:
(1)通过活动让学生体会到与人交往的乐趣,增强主动与人交往的意识。
(2)学生在彼此的交流过成当中,找到“有缘人”,并且意识到与人交往是件容易的事情。
训练程序
(1)在背景音乐的气氛下,要求每个同学从袋中摸出一张卡片。
(2)找到与自己颜色或形状相同的人,进行两个人彼此自我介绍,并且找到彼此三个以上的共同点。
(3)全体同学交流感受。
2、孤岛求生
班级组建后,班主任如果想培养学生同舟共济的团队意识,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可以采用这个拓展训练活动。
训练目的(1)通过活动让学生体会到融入集体的重要,认识到帮助他人就是帮助自己,增强团队意识。
(2)在抢上孤岛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求生的能力和谦让的精神。
训练程序
第一步:在地上放一个大的圆圈(用绳子围起来,代表孤岛),全班学生围着圆圈外面转,当指导师喊停时学生争抢上岛,不能上岛者表示落水牺牲。
第二步:在地上放两个小一点的圆圈(用绳子围起来,代表孤岛),全班学生围着圆圈外面转,当指导师喊停时学生争抢上岛,不能上岛者表示落水牺牲。
第三步:按以上步骤放4-5个小圆圈(刚好容纳全部学生的脚,但很拥挤),全班学生再围着这些圆圈外面转,当指导师喊停时学生争抢上岛,不能上岛者表示落水牺牲。
一般来说,第一步学生很轻松的上岛,第二步需要学生相互照顾才能上岛,第三步需要学生很谦让,并有团队意识才能全部上岛。这是一种凝聚班级团队精神的有效方式!
3、盲人与拐杖
苏霍姆林斯基说:对人的热情,对人的信任,形像点说,是爱抚、温存的翅膀赖以飞翔的空气。也有人说信任是人际交往的基石,她使得到别人信任的人体验幸福,她让信任别人的人体现高尚。(班主任工作艺术)在接手班级一段时间后,我为了消除学生间的隔阂,增进友谊,以及培养学生间的信任意识,在班级里组织了这次关于信任的拓展训练活动,学生反响热烈!
训练目的(1)通过活动让学生体验盲人的世界,在生活中对人多一份理解和尊重。
(2)在活动中消除同学间的隔阂,增进同学间的友谊,培养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意识。
训练程序
两人一组,一位装“盲人”,另一位做“拐棍”。“盲人”蒙上眼睛原地转三圈,然后在“拐棍”的帮助下越过障碍物,从小山这边走到那边。之后,二人交换角色再来一次。
要求:
1、在活动过程中,盲人一定要用红领巾蒙好眼睛不能偷看,也不要自己摸着走,按拐杖的提醒走,这样活动才会有意思;、当拐杖的同学,要记得在前面提醒盲人怎么走。
活动结束后,请一起谈谈自己所扮角色的感受。
附:学生心得体会《挽着你的手,我们一起走过》
在黑暗中摸索的我,感到了无助、恐慌和孤独。忽而一双温暖的手挽住了我,我感到了无限的喜悦与安全。
我们俩交换了手势,我紧紧地搂住了她的手臂,就像将我的全部都寄托给了她。她告诉我前边的障碍,我听从她的一切指挥。俗话说“人无完人”。虽然有时她来不及提醒,让我犯了有一点小小的失误,可我不会计较这么多。我依旧相信她,相信她对我说的每一句话,因为现在我只有她可以信任。就这样,我挽着她的手一起走过了那段“艰难的路”。我们顺利地到达了目的地。
然后,像刚才一样,我扶着她,她挽着我,我们又一次胜利了!
虽然这只是个活动,却让我们懂得了信任;虽然我们不曾相识,却愿意彼此协作;虽然我们不曾合作过,却依旧配合默契。
信任别人,信任自己。我们挽着彼此,一起走过那段荆棘。
4、信任背摔
这也是一个培养学生信任感的拓展训练,与《盲人与拐杖》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能给学生以心灵的震撼,我在班级中实践过,学生反响很好!训练目的(1)让学生体会到人际交往中信任他人的重要性。
(2)战胜自身的恐惧感。
(3)培养学生在团队当中的责任感。
训练程序
(1)选八位同学,把手搭在对方同学肩上抓好。要求:待会儿不管有多辛苦,多难受,也不能松开手,要把倒下来的同学接住。
(2)请一位相信他们的同学站在1.5米高用桌椅搭建的平台上,从椅子上直直往后倒,由下面的同学接住。可以辅助一些鼓励性的话语,如台上同学“我准备好了,你们准备好了吗?”,台下同学“我们准备好了,来吧,我们支持你,你一定行!”
最后,参与的同学依次发言,谈谈感受。
注意:本拓展训练看起来有点危险,实际上只要认真对待,正确操作,基本上是安全的。如果不放心的话,可以在下面放海绵垫作为保护。不过,这样的训练效果会打点折扣呵!
5、齐眉杆
在班主任日常工作中,我们常碰到有些学生个体能力很强但协作意识不强,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对个体的成长是不利的。俗话说得好: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是现代人的优秀品质,可以为个体的提升和团队的发展创造共赢的局面。
训练目的(1)通过活动让学生体验团队合作和协调的重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2)了解面对挑战时给予同伴关注与激励的重要意义。
操作程序
(1)把班级学生按12人一组进行分组。
(2)让12位伙伴们一字站开,将右手食指伸于身体右侧,十二根手指托起一根竹竿,之后同学们一同发力,让竹竿从眉毛处下降到腰部。注意:手指不能离开竹竿,只要小组中有一人的手指离开竹竿,这个小组便要重新开始。
(3)组与组之间进行比赛,先完成任务的小组为胜利者。
我们班的学生第一次做动作时,有的小组不仅没有把竹竿向下放,反而托上了头顶,尽管同学们没有对目标动作理解错误,但是由于团队合作的缺失,反而起到了相反的作用。但在几次尝试之后,各个小组都完成了任务,同学们的团队意识得到了加强,合作能力也在过程中提升。
6、翻叶子
这也是一个培养学生团队意识的拓展训练,与《齐眉杆》有异曲同工之妙,学生在活动中会有很多体验。训练目的(1)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2)在活动中学会接纳他人,体会合作的乐趣。
训练程序
(1)把班级学生按5-6人分成若干组。
(2)小组成员站在一片塑料袋子上,全体成员在脚不能碰到地面的前提下,把塑料翻过来。
(3)每隔三分钟就会有一人失明。最快翻过来的一组为获胜组。
7、手指的力量
一个手指有多大的力量?这个拓展训练会给你一个意外的答案,学生在活动中定会收获多多!
训练目的(1)让学生通过活动领悟到:要想成功,就要敢于不断尝试,坚持不懈,直至成功的到来。
(2)让学生体会到再小的力量汇聚起来也能做成看似不可能的事。
训练程序
(1)16个人伸出一只手指,把一个人平躺在桌上的同学抬起来。(先抬较轻者,再换较重者)
(2)讲解跳蚤实验
8、积极认知行为训练
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说:“人可以被打败,但永远不会被打倒。”一个人在生活中难免会有自卑,关键是看如何对待,自信者与自卑为友,自卑者被自卑所奴;一个人在生活中难免会遇到挫折,关键是看如何面对,强者愈挫愈勇,弱者一蹶不振。
我在班级中发现有的学生为学习成绩不理想而自卑,有的学生为长相而自卑,有的学生为家庭而自卑等;有些学生在遇到挫折实不能很好的处理和面对,影响成长和未来的发展。这个拓展训练可以帮助学生认识自卑心态,增强意志品质。
训练目的(1)通过积极认知来改变学生的自卑心态。
(2)通过行动训练,增强他们的意志品质。
训练程序
(1)人从来没有缺点只有特点。
(2)让学生学会与自卑做朋友。
(3)你不是一个自卑的人,只是一个暂时没有自信的人。
(4)数数正方形(16个边长为1cm的小正方形组成)。
问:下面由八条相等线段组成图形总共有多少个正方形?
(图略)
要求:迅速做答,越快越好,可以补答;
老师:将学生所答答案全部依次记下,反复询问是否还有新的答案。
学生一般反应:从20个到30个均有答案。
正确答案:设定最小正方型边为1的话,则:
边长为1的有16
边长为2的有9
边长为3的有4
边长为4的有1
总数则为30个
结论一:每个人看同样一件事物的深度是不同的,人需要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性;(许多人说到26时,不能相信别人30的答案是正确的,认为不可能)
结论二:人需要放弃自己不正确的看法/知识/等,才能从他人处学习到有用的知识。(有人在别人的答案出来之后,经过思考,决定放弃自己的答案,相信他人的答案;学会放弃自己的不正确看法,就是一种进步。
最后,参与的同学依次发言,谈谈感受。
第三篇:团体心理辅导在小学班主任工作中的运用研究
团体心理辅导在小学班主任工作中的运用研究
摘 要 小学时期是学生接受知识、学习做人的初级阶段,班主任在这个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引导和榜样作用,对学生的发展影响很大。将德育工作渗透到班主任的工作中是必要的,教师要把育人放在一个首要的位置,在日常教学和工作中注重对学生的德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关键词 团体心理辅导;小学班主任;心理问题;班级工作
中图分类号:G6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05-0115-01
小学班主任工作涉及范围极广,包括班级管理、教学工作及学生心理疏导等。而学生心理疏导工作无疑是小学班主任日常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小学班主任而言,对学生开展心理疏导工作大都采用一对一心理疏导的形式。这样的做法更具针对性,更容易切实解决学生存在的不良心理问题。但值得注意的是,在一个班级当中,很多学生均存在类似的心理问题。如若班主任再采用一对一心理疏导的方式,则极为浪费时间。此时,则可采用团体心理辅导的形式。
一、团体心理辅导的内涵
何谓团体心理辅导呢?林?g(2017)在《团体心理辅导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探新的启示》中指出,团体心理辅导是建构在以心理学为理论基础上的,通过营造团体情境而进行的一种心理咨询形式。这里所说的团体是指两人或两人以上的个体集合。在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中,团体成员通过积极的沟通与交流,不仅可以增进相互间的认识与了解,同时还能以人为鉴不断增强对自我的认识。在审视自我的过程中,接纳亦或是改变自我,从而不断提升自身的心理素质和道德素养。当然团体心理辅导仍是以团体心理辅导教师为主导,在团体心理辅导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活动。
二、团体心理辅导在小学班主任工作中运用的可行性分析
那么,团体心理辅导在小学班主任工作中的运用是否具有可行性呢?带着该问题,我通过百度搜索引擎以“班主任团体心理辅导”为关键词搜索相关新闻和资料,在搜索新闻和资料时发现:早在2015年,上海市汇师小学的心理专职教师便开始对全校班主任展开团体心理辅导的教育培训工作,倡导本校班主任应在班集体建设过程中积极采用团体心理辅导的方式。通过这样的教育培训,不仅增加了班主任对团体心理辅导的了解,更教会了班主任如何在班集体建设中有的放矢的采用团体心理辅导的形式。通过积极探索与研究,团体心理辅导在汇师小学的班集体建设中愈发发挥出重要作用。由此可见,团体心理辅导在小学班主任工作中的运用是具有可行性的。与此同时,为更深入了解团体心理辅导在小学班主任工作中运用的可行性,2017年11月份,我还特地针对本校四十名班主任进行问卷调查:您认为团体心理辅导在小学班主任工作中的运用是否具有可行性?A、非常具有可行性;B、具有可行性;C、不具有可行性调。调查结果显示:77.5%的班主任认为团体心理辅导运用于班主任工作非常具有可行性,22.5%的班主任认为团体心理辅导运用于班主任工作具有可行性,无班主任认为团体心理辅导运用于班主任工作不具有可行性。总体来看,调查的所有小学班主任均不同程度上认为团体心理辅导运用于班主任工作具有一定可行性。访谈中有班主任表示:“对于团体心理辅导,我也有一定了解。一直以来,我也想以团体心理辅导的形式开展班主任工作,但由于诸多方面的原因我一直没有践行。在未来我一定会积极探索团体心理辅导,并将团体心理辅导运用于班集体建设和管理当中。”
三、团体心理辅导在小学班主任工作中的具体运用策略
上述论述表明,团体心理辅导在小学班主任工作中的运用是具有一定可行性的。那么,究竟如何在小学班主任工作中有效运用团体心理辅导呢?现简要论述如下:
(一)积极观察和了解学生心理
小学班主任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工作并不是无的放矢的,应基于对学生心理充分了解的基础之上。在日常工作当中,小学班主任应积极观察班里所有学生的行为及心理表现,并对观察到的结果及时进行记录,以备接下来的团体心理辅导所用。除此之外,小学班主任还应通过与学生积极开展沟通交流的形式,了解班里学生的具体心理问题。观察和了解学生的心理问题后,还应将其归档。
通过学生心理档案的长期建立,班主任便可全方位了解班里所有学生的心理状况。一旦发现班里两名以上的同学存在同样的心理问题,便可着手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工作。
(二)科学设计团体心理辅导课程
研究表明,团体心理辅导主要建立在团体心理辅导课程的基础之上。因此,小学班主任决定对班里学生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时,首先必须着手进行团体心理辅导课程的打造。团体心理辅导课程可以从网络开放资源中获取。如若在网络开放资源中无法获取到想要的团体心理辅导课程,班主任需要自己亲自动手设计团体心理辅导课程。
(三)团体心理辅导课程的有效开展
团体心理辅导课程正式开展之前,小学班主任应与参与团体心理辅导的学生家长进行积极沟通,让家长充分了解团体心理辅导的目的和孩子参加团体心理辅导课程学习的好处。得到家长的支持后,班主任便可更好地开展团体心理?o导工作。在团体心理辅导过程中,班主任必须积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应充分调动团体心理辅导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在具体的团体心理辅导过程中,班主任应积极鼓励学生发言,通过发言的方式说出自身存在的心理问题。一般而言,存在心理问题的同学大都不愿意将此告诉其他人。因此,班主任对勇于发言的学生应予以极大鼓励,从而对其他同学产生影响,让更多同学积极发言。
团体心理辅导运用于小学班主任工作是可行的,有利于帮助班里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提升班级学生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有利于和谐班集体的构建。因此,小学班主任应对团体心理辅导进行积极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将团体心理辅导越来越多的运用于班集体建设当中。
参考文献:
[1]林?g.团体心理辅导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探新的启示[J].宁德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09).
第四篇:班主任工作中的“糊涂”艺术-班主任工作艺术
班主任工作中的“糊涂”艺术
有的班主任教育学生时喜欢下断语,十分看重教育的清晰性,认为只有给学生一个明确的答案,学生记住,才算达到了教育的目的。其实,对于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与其简单地评判对与错,不如用“糊涂”方法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自行解决,这样反而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班主任在工作中恰如其分地运用“糊涂”艺术,不仅可以避免使自己陷入繁杂琐碎的事务堆中,而且可以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更好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于这种“糊涂”艺术,不少班主任做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笔者总结归纳其经验和做法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征求学生建议时“糊涂”
某校开展环保评比活动,要求每个班级建一个“绿色墙角”。有位班主任是这样做的:他先在班会上向学生宣布学校的要求,然后装出一副江郎才尽的模样,耸了耸肩说:“唉!我知道同学们很想在这次全校环保评比活动中取得好名次,可我对建这个‘绿色墙角’是‘外行’,不知道怎样做才能拿第一……”老师话音未落,全班学生已开始热烈讨论起来,你一言我一语,纷纷献计献策,最终得出一个最佳方案。从表面上看,这位班主任说自己是“外行”,好像自己对建“绿色墙角”十分“糊涂”,其实他的真正用意是给学生创造发挥才能的机会,让他们在活动中锻炼才干,培养其主体意识和创造意识。同时,学生主动参与这样的活动,也有利于促进良好班集体的形成。
二、在学生偶尔犯错误时“糊涂”
古人云:“责人要含蓄,忌太尽;要委婉,忌太直;要疑似,忌太真。”学生一旦有过错,最怕班主任点名批评,尤其是对偶尔犯错误的学生,班主任更不能不分青红皂白、上纲上线地数落起来没完。班主任可以有意识地装装“糊涂”,让学生自己去反省、去思考。这样既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又有利于启发他们进行自我教育,激励他们自觉改正错误。有位学生,一贯遵守学校规章制度,从不迟到早退,可是,一天早上却迟到了。按照惯例,应在全班点名批评,但班主任却没有这样做。学生们议论纷纷,说班主任偏心眼。第二天放学后,那个迟到的学生主动来到办公室,很内疚地说:“老师,您忘记点名批评我了。”班主任装着什么也不知道的样子说:“哦,是吗?我忘了。因为在老师的记忆中,你是从不迟到的。”这位班主任假装自己忘了,让其他学生去议论,促进犯错误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改正,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教育效果。这位班主任的糊涂装得巧。这样做引发的“自责”,往往能变成学生改正错误、奋发向上的动力,从而产生对班集体的责任感和义务感。
三、在处理师生人际关系时“糊涂”
美国教育家卡耐基说:“一个人事业成功,人际关系占85%,而专业知识仅占15%。”班主任要取得教育工作的成功也大致如此。班主任不仅要与任课教师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更要与学生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师生交往中,班主任也可以运用“糊涂”艺术。一位颇有经验的班主任在谈及自己管理班级的成功“诀窍”时说:“做班主任,有时需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就是一种“糊涂艺术”。比如说,班主任在与学生交往中,对于学生的一些无伤大雅的个人癖好、生活琐事,不妨“闭一只眼”,淡化教师身份。同时,班主任要具有“心理移位”的能力,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感知、体验和思索。这样更有利于拉近师生关系,使学生备感教师可近、可亲、可敬,“亲其师而信其道”。
四、在解答学生问题时“糊涂”
学生思维活跃,喜欢争辩,有时会为一个小小的问题争得面红耳赤,常常要找老师评说。遇到这种情况,班主任不妨“糊涂”一下,用弹性大、外延宽泛的模糊语言提示学生,如“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是什么?根据是什么?”“你的思维不错,请再考虑一下,有没有别的捷径可走?”把学生引至“心欲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之境,再予以适当的点拨,使学生豁然开朗,以创新精神吸取知识、运用知识、发现知识。因此,在给学生解答问题时,班主任不要急于下结论,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五、在处理偶发敏感事件时“糊涂”
班主任有时会碰到意想不到的突发事件,处理不当会导致不良后果。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教生物的乡村女教师,领到了一台盼望已久的显微镜,她把显微镜放在教室的角柜里。一天,学生们发现显微镜不见了,便跑去问老师怎么回事,老师说不知道。于是班长组成了一个“侦察小组”,经过“侦察”,他们觉得彼佳最可疑,于是星期天午后去彼佳家侦察。刚进门,他们便看到彼佳正在聚精会神地用那台显微镜看什么,人赃俱获。他们不由分说就把彼佳和显微镜一起带去找老师。一进老师家的门,就吵嚷着说是彼佳偷了显微镜。女教师见这架势吃了一惊。女教师了解到发生了什么事后,她冷静一下,像是忽然想起来似地说:“哎呀,这显微镜是我借给彼佳的,我怎么忘记了!”彼佳愣愣地说不出话来。教师表扬了这几个小侦察员,又嘱咐他们以后不要这样鲁莽地对待同学。这是一位前苏联教育家在回忆他童年的老师时所写的一件事。这个彼佳就是这个教育家。他说:“由于教师以模糊方法处理这件事,使他没有陷入抬不起头的窘境,也使他更加痛恨自己的失误。”正是“糊涂”艺术起到“帆扬五分船便安,水注五分器便稳”的教育效果。
六、在给后进生奖励时“糊涂”
大多数班主任习惯于奖励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这是必要的;但是对后进生奖励得少、惩罚得多,则会使后进生越来越落后。盖杰和伯令纳在《教育心理学》中指出:“有时,教师忘记了他们对于学生的评论是多么重要。我们看到一些老师从不对学生说一句好话,这种行为是不可原谅的!”因此,班主任对后进生的缺点不要明察秋毫,时时刻刻念念不忘,而是要模糊一点;同时,要改变过去“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思维定势,在每一时刻、每个地方、每件事情上清楚地看到后进生的进步和闪光点,哪怕只有点滴的进步,也要予以奖励。奖励着眼于发展,着眼于未来,可以激励后进生的上进心和自信心,促使他们实现由“帮助成功”到“尝试成功”乃至“自主成功”的转变。
第五篇:班主任心理辅导论文
浅谈小学班主任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
成都市第57实验学校
王俊
如今,孩子们是否能够健康成长,日益成为学校、家庭和社会关注的焦点。由于现在的孩子学习竞争日益激烈,学习内容与实践活动增多,他们在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同时所产生的心理压力和心理障碍,往往容易被家长和老师忽视。而这些心理因素的消极作用恰恰正是阻碍孩子们健康成长的最大隐患。
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被家人宠惯了,受不了一点点小委屈,更不能接受一点点挫折。他们的心理很不成熟,身心的发展仍处于不平衡的状态,他们的心理水平不能正确应对诸多刺激,导致自身的心理障碍逐渐增多。如果班主任不重视对学生的心理教育,学生的各种心理障碍就难以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因此,作为一班之“主”的班主任,应该担负起做学生心理健康的塑造者和维护者的重任,以科学而有效的方法把握学生的心理,因势利导地促进各种类型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了解当前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是教育成功的前提。
不久前,有人预言心理疾病将是21世纪的严重病患。有关调查表明,当前小学生中存在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的比例确实相当高。从调查结果来看,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频繁的考核竞赛,沉重的学习任务,满负荷的课余安排等,造成了不少学生长期精神处于紧张的状态,心情受到压抑,急需得到宣泄。
2、在家长“望子成龙”、老师“盼生成钢”的高期望之下,学生的心理负担日益加重。因此,面对学习生活中的激烈竞争,特别是达不到满意效果的时候,学生的自信心很容易受到挫伤,会产生焦虑不安,忧心重重的感觉。
3、班上的后进生,由于在学习、行为等方面表现得不尽人意,经常受到家长和老师的批评、指责,往往容易产生自卑和自暴自弃的心理。
上述这些不良的心理,已经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纵观儿童心理健康的标准,智力发育正常只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而作为心理健康的少年儿童应该是朝气蓬勃,在乐观、满意等积极情绪体验方面占优势。尽管也会有悲哀、困惑、失败、挫折等消极情绪出现,但不会持续长久,他们能够适当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使之保持相对稳定。另外,心理健康的青少年懂得自尊、自爱、自重。他们既能客观地评价他人,更重要的是能正确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和把握自己。其次,心理健康的少年儿童,还要有积极、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会尊重他人,理解他人,能用友善、宽容的态度与别人相处,善于学习利用他人的长处补己之短。再是,心理健康的青少年对生活充满热情,能深切感受生活的美好和生活中的乐趣,积极憧憬美好的未来。正确对待现实中的困难。
二、对症下药,因材施教,塑造和维护学生健康的心理。
班主任老师是一个班级的灵魂,有人说:“一个好的班主任就是一个好的班集体。”这句话是有一定道理的。首先,班主任每天都要和学生打交道,每天都要处理班级发生的大大小小事件。其次,现在的学生中独生子女的比重占绝对优势,他们不少人身上具有狭隘、偏执、任性和要求个性张扬、渴望体现个人价值、迫切要求成材的特点,这些都使班主任老师所做的工作变得更繁重、更复杂。因此,在对学生实施教育的过程中,班主任如果还是运用单一的教育方式,常常会觉得不能够适应学生群体复杂,个体性格突出的特点。这时候,班主任就需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有的放矢地对学生加以正确地引导、扶持、帮助和教育。
其一,班主任要树立以科学的观念为核心的教育价值观,要为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负责,不能压抑学生的个性、损害学生的心理健康。
其二,班主任还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创建健康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真正地把学生看作是一个生命体,用呵护备至的爱心、“金石为开”的诚心、不厌其烦的耐心去对待每一个学生。
其三,班主任更要认真学习和掌握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努力提高自身心理健康水平,不断完善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以教师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影响每一个学生,用自身美好的心灵去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灵。
根据以上三点原则,班主任可以从三方面入手:
1、自己要有良好的心理状态,才能影响学生的心理发展。因此,班主任一要对工作充满热情,有自信,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都一如既往认真、负责地工作,决不动摇;二要善于调控自己的心情,对学生耐心、亲切,主动用自己乐观、愉快的情绪感染学生,使他们保持轻松、愉快的心境;三要通过语言、表情、动作,对学生流露出信任、期待的态度,从而鼓励学生不断完善自我。
2、注意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及时解决学生的心理困扰。大多数学生通常会把心理问题隐藏在心,这就需要班主任平时留心观察,善于发现。古人说:“亲其师,则信其道”。如果班主任在生活中乐于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对学生真诚关怀,善解人意,尊重学生,就会得到学生的接纳和认同,学生就会对班主任产生一种依赖感和信任感,愿意和班主任老师平等地谈论心理问题,诚恳地交换彼此看法,并接受开导,使得班主任在心理辅导教育中有天然的权威性和深厚的影响力。
3、积极采取多种措施,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班主任可以对学生加强思想教育,端正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认识;可以采取周记沟通或说“悄悄话”的形式,与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灵对话,打开学生的心扉;可以利用品德评语对学生实施情感激励;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专题活动促进学生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完善自己的人格。
三、科学地看待学生的心理问题
“在班集体的建设中,学生出现问题,往往是因为学生的心理暂时不平衡所致,并不一定是思想品德问题。如果我们都以思想品德有问题来评定学生,教育工作不仅没有实效,还会引起学生的心理反抗,有时会造成学生终生的心理创伤。在学生出现问题时,班主任不要急于给问题定性质,要细心了解情况,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透过表面现象分析其心理动机,然后施以心理疏导和教育。” ①例如,一个学生趁放学教室无人时,弄乱班里的桌椅,把同学的书仍了一地,还把垃圾丢满教室,作为班主任的我没有简单地指责他“破坏班集体”,而是通过和他交谈中发现,他是因为没有朋友,内心感到孤独而引起了心理失衡,企图通过这次“破坏”行动,引起同学们对他的注意。发
交往是人的重要社会生活内容。随着独生子女学生的不断增多,学生的交往问题将是以极其严重而又紧迫的问题。为我至上,唯我独尊,使现代儿童的通病,不善交往会给学生的心理带来极大的困扰。我在班级管理工作中鼓励学生进行广泛的同伴交往,指导、培养、锻炼他们的交往技能,帮助他们掌握各种交往策略,学会和同伴和睦相处,真诚合作,从而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交往能力。充分利用班会、队会等,使学生在合作交往互帮互助的过程中发挥主体能动性,例如;在开展题为:《我为班级添光彩》的班会活动中,让每一位学生争先恐后的发言,围绕如何为班级添光彩展开大讨论,从而培养他们的整体意识和观念,学会在班集体中与人相处,使他们在愉悦的环境下,培养自己的高尚情操。在开展《争做文明小使者》的活动中,提高学生文明礼貌的认识标准,在互相督促,互相提携中约束自己的行为,提高自己的文明意识。在《比一比,我最棒》的活动中,培养学生自信心,鼓励每一个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并向学生传播竞争的思想,使学生具有竞争的观念,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
(三)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
“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每一个学生。教师要细心观察,全面了解学生的真实思想,不能单纯以分数成绩来衡量学生,要使每一个学生在班级中找到准确的位置,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抬起头来走路,从而树立自信心,增加内动力。” ④良好的心理环境要从以下几方面创设:一是教室桌椅整齐,窗明几净,悬挂名人名言及绘画,尽可能地体现“新颖、整洁、明亮、美丽”的风貌,启迪学生的心智。二是要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要求班主任必须健康。班主任应该不断完善自身人格,树立平和、善良、正直、民主、敬业、爱生的形象,发挥班主任的人格魅力。要求班主任热爱学生,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不仅喜爱品学兼优的学生,更要关心那些爱犯错误、淘气的学生。班主任不摆架子,主动与学生交朋友,师生关系民主、和谐、融洽,带动和引导学生之间友好相处。三是营造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舆论氛围。班主任要善于观察、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和外部情绪的变化,给孩子一个真爱的世界,不要给孩子一个恐惧的世界,所以作为班主任,要用自己的真爱构建“积极进取、文明、向上”的班级舆论氛围,就能激发学生兴趣,活跃学生身心、改善学生心理环境,达到陶冶情操、美化生活、融洽师生关系的目的,促使学生不断认识自我,调空自我,从而不断完善自我和人格。四是要确立良好的班风、学风,它能反映班级的特色,也是稳定学生心理环境的因素。“班级是一个大舞台,班主任是这个舞台的导演,要根据每个演员,每个场景的不同特点,设计出不同的方法。”⑤
陶行知先生说:“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真正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到达心的深处。” 我们面对的是健康的学生,就算学生有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也可能是暂时的,是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必然遇到的,我们有责任帮助他们解决这些问题,使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班级管理就像是一台戏,班主任老师就是这场戏的导演。所以,班主任老师要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扮演好不同的角色,认真地担负起做学生心理健康的塑造者和维护者的重任。
总之,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很多,而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出现的心理问题也日益增加。作为一名班主任,我在乎我的学生是否健康,我在乎他们有没有道德修养,我在乎他们有没有责任感,我在乎他们懂不懂得尊重他人,会不会欣赏他人,会不会与人相处;我更在乎他们是不是快乐„„我爱我的学生,我希望他们能健康快乐地成长。因此,时刻注意结合心理健康教育来开展工作,关注每一个孩子,给孩子创造更多的快乐。我们老师是要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方法充分运用到教育教学中,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和谐发展,为适应未来的社会需要在能力上和心理上作好准备,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