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心理学在班主任管理工作中的应用研究综述
《 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课程期末考查作业
班主任班级管理中的心理学应用研究综述
10级心理学
2010704139 叶彩兰
摘要:如何将心理学合理应用于班级管理中,是当前广大班主任队伍比较关注的热点话题。在分析了班主任与班级管理的国内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本文从心理学学科角度出发,尝试探讨班主任管理工作中心理学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班主任
班级管理
心理学应用
1.引言
班级作为一个特定的概念,主要是指在学校中,由一群目标一致、组织机构健全、成员相对稳定,并共同接受一定的规章制度约束的分级别的学生所组成的教育教学基本单位。班级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单位,具有学习性、不成熟性、教育性和社会性的特点[1]。班级是学校的基础“细胞”,是学生生活、学习、成长的主要场所。因此,班级要为每一个学生创设有助于其生命充分成长的空间,引发学生强劲的生命动力,让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和态度都参与到学习和各种活动中,获得精神的丰富和生命的完整成长,书写色彩斑斓的生命华章。而班主任是由学校择优指定,全面负责一个班级学生的思想、学习、健康和生活等工作的教师。一个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也是一个班级中全体任课教师教学、教育工作的协调者。他作为班级管理工作的主要执行者,主要职责就是组织、教育、引导学生并且与学生一起管理好班级,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班级管理是由班主任、任课教师、学生等与班级有关的人员共同处理班级事务,为了既定目标,在民主协商的基础上,通过组织、沟通、协调、评价等手段,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建立完善的组织结构、合理的规章制度,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与条件,使学生主动、全面、个性化发展的一系列管理活动。由此可见,班级管理是班主任一切工作中的重中之重。班主任必须带领班级学生按照教育规律的要求,为了更好地实现教育教学目标和班级工作目标而进行一系列的活动。最后形成“班集体”,所谓“班集体”指这个班级具有“一个目标明确的场所;一个相互交流思想的场所;一个充满正义感的场所;一个互相关心的场所;一个欢聚聚会的场所”[注释1]。班级管理的目标就是要成为这样意义上的班集体。怎样结合心理学促进学生的发展,开展有效的班级管理,是每位班主任需要探究的学问。
注释1:厄内斯特·波伊尔著.基础学校[M].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29 页 《 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课程期末考查作业
2.班主任与班级管理国内研究现状 ..自从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正式提出班级授课制这种形式以来,众多的实践家和研究家自发自觉对班级管理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和实践研究。国内的研究可从大陆和台湾地区两方面来谈。
就中国大陆而言,尽管“班级管理研究的总体理论水平不高,同一内容、同一角度、同一层次的重复研究较多”[注释2],但从班级管理这一角度,可呈现四个研究层次:“原生态”研究、“务实派”研究、“专业化”研究以及“理论型”研究[1]。第一层次——“原生态”研究是当前我国班级管理研究队伍中最为庞大、最为活跃的群体,也是成果最为丰硕的研究队伍。顾名思义,它是指大多从事着一线的班主任工作实践的研究者们,以自己所带班级为研究阵地,以经验总结为成果,出版了大量的班级管理工作研究成果。主要有魏书生的《班主任工作漫谈》、李镇西《做最好的班主任》、丁榕的《班级管理科学与艺术(我的班主任情)》、任小艾《新世纪班主任必读》等。特别是魏书生的《班主任工作漫谈》,他并没有用系统的、理论性的语言教我们怎样当好一个班主任,而是一本自己当班主任工作经验的随笔,以轻松叙事的方式教给班主任许多实际方法。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是非常优秀的班主任,出版物多以工作日记、手记、杂谈、案例等形式出现,管理技巧带有鲜明的个性特色和不可复制性。
而在台湾地区,将班级管理问题称为“班级经营”。一般比较关注班级指派导师(相当于班主任)全面负责班级的各项日常事务和学科教学活动之外的教育活动。如吴明隆著的《班级经营与教学新趋势》一书中指出:“班级经营,乃是教师或师生在教室社会体系中,遵循一定的准则规范,在师生互动情境下,适当而有效地处理班级中的人、事、物等各项业务,以建构良好的班级气氛,发挥有效教学的效果,达成全人教育目标的历程[注释3]。”本书从班级经营的地点、成员、原则、过程、范围、目标策略和本质八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尽管有丰富的经验参考,目前班主任管理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班主任管理的思想存在偏差、班主任管理的措施不够给力、班主任管理的成效尚缺显著[2]。奥地利心理学 家阿德勤说:“心理学和教育是同一现实和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要指导心灵,就需要了解 心灵的运作。只有那些了解心灵及其运作的人才能运用他的知识指导心灵走向更高、更普遍的目标。”在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今天,我国的基础教育在很多方面都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结合心理学完善班主任的管理工作应是一个广泛应用的方法。
注释2:陈红燕著.《班级管理研究述评》.《教学与管理》[J].2004(11).第 17 页
注释3:吴明隆著.《班级经营与教学新趋势》[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年版.第 4 页
《 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课程期末考查作业
3.心理学与班主任班级管理
心理学在班主任班级管理的运用研究近年来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不同的学者以不同的观点阐述了自己的成果,虽瞥见冰山一角,但综合起来可见心理学运用的丰富性。早在2000年,林燕珍就提出班主任在管理上必须遵循三个心理学原则:目标认同、参与意识、维持平衡的心理学原则[3]。她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学生的自觉性、自尊心和自豪感,凝聚班集体。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研究,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愈明朗化,清晰化。吴小清在分析中职学生的心理状态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中职班主任应利用团体心理学组建好班级,要运用“破窗效应”,努力促进良好班风的形成,同时客观全面地认识学生,避免“晕轮效应”,另外得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4]。无独有偶,赖桂玲就中职班主任管理中的心理学运用进行了简要阐述:针对中职学生特点, 开展班主任管理工作;以相互信任为基础, 促进班主任管理工作的开展;从学生角度出发进行心理分析, 实现班级的自主管理。这就要求班主任教师具有较高的心理学理论知识及实践能力,应当加强培养[5]。张秀娜通过研究发现,在具体的管理工作中,班主任应用心理学发挥其影响力首先是通过自身人格魅力来影响小学生的言行和学习习惯,其次在日常管理中树立威信。同时她也指出可以利用团体心理学组建班级,对家庭教育进行有效知道加强班级管理[6]。朱珺认为新时期的班主任在班级管理工作上,首先要学会的就是运用心理学上的“分糖原则”适度的夸奖和激励学生。进一步,要信任学生,避免班主任“趴窗户趴们”的尴尬,采取适时适度的监督管理手段,控制与学生的距离[7]。梁月红则强调沟通的作用,通过迂回心理接触的暗示形式,用权威和责任来实现领导[8]。更为系统的、专业的是,梁岗[注释4]老师发展班级的主要策略是借助心理学理论与技术,无 数次破解学生生命成长的密码,与他们在心灵深处相遇。经过不断地自我否定与提升,他从实践中得出“德育三线”班级发展新模式:一条线是用精神分析的方法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即教育诊断),另一条线是用积极心理学的思路开展师生共构的教育治疗(即教育辅育),最后一条线是借班级文化建设,引领学生成为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即社会情感的建立)[9]。
综上所述,可以总结出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心理学应用主要涉及的方向有管理心理学、积极心理学、团体心理学、精神分析、社会心理学等,而且在实践中都是混合使用的。横向来看前人的研究,跨多种学科和学派,理论知识丰富,但还有许多理论待发现和运用。纵向来看,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仍不够成熟,起步晚,研究成果少。就搜索的文献来看,其中有意识地提出要以心理学的角度来系统研究班主任在班级管理的应用的成果还是远远不足。因此,本文将从学科的角度出发,系统地将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中的一些心理学应用分类,使之清晰化、明朗化。一方面为班主任班级管理的研究累积知识,另一方面也可为班级管理的发展 《 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课程期末考查作业
提供心理学的理论依据。3.1管理心理学与班级管理
管理心理学主要研究组织管理活动中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并利用这种规律来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与管理效率。管理心理学的主要内容包括:①个体心理,即人的需要与动机激励、人的态度及其变化规律等;②群体心理,主要涉及人际关系、人际沟通、群体的共同心理倾向、群体凝聚力和群体士气调动与培养等;③领导心理,主要包括领导者的影响力、领导威信、领导的有效性等;④组织心理,主要涉及组织机构、组织理论和组织发展等方面[13]。从本质上说,管理是人的管理,它主要涉及人与人间的关系。
管理心理学在班级管理的应用比较多而系统,可能是因为班级管理直接和管理挂钩,属于管理的范畴,而管理又与管理心理学息息相关。聂洪涛运用新的管理理论和自己的管理实践经验,提出做好班主任管理工作的前提必须先具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这五种职能,再运用科学的班级管理方法,做到“教就是为了不教”,学生也做到了自尊、自立、自律、自强[10]。而张兵以现代管理“人本”管理为理念,总结了班主任工作的四个主次关系:“人本”管理为主、“法治”管理为辅;“自管”为主,“他管”为辅;“赞扬”管理为主,“批评”管理为辅;“学风”管理为主“、文化”管理为辅[11]。陈文蕾则灵活运用管理学中一些常见理论于班级管理中,比如木桶理论——取长补短,要善于认识“长短”,善于“短中见长”,善于弥补“短”处,最后要善于创设“取长补短”的环境。再者,她运用管理层次理论把班级集体与班主任之间的关系分成四层:核心层(班团干部)、紧密层(积极要求上进的学生)、松散层(活跃的学生)、疏远层(一般学生),特别强调最远的,也许最深切,主动征求“疏远层”学生群的意见能更真实地全面地了解学生需求。最后,以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说明关注学生自我实现的需求[12]。
无论从管理的职能,还是管理理念和一些管理理论的角度出发,“远近高低各不同”,各有见地,但究其到底,这些管理理论都是建立在对人性的不同假设基础之上的。对于人性的认识,管理学者提出了多种假设体系和管理理论。第一,“经济人”假设认为人天生是懒惰的,他们尽可能逃避责任,缺乏自制力,必须加以鞭策。由此产生的X管理理论主张管理就是强制与监督,采取严厉的惩罚措施。在X理论下,班主任绝对权威,学生只能服从。所以我们崇尚人本的管理模式,这也是一种流行趋势。第二,“自动人”假设认为人天生勤奋,聪明才智,有相当的想象力、思维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工作中、学习中能自我指挥、自我控制,追求自我实现的满足。管理的重点应放在关心人上,强调成员的归属感和他们之间的交往和友谊,倡导被管理者参与管理,管理者善于倾听和沟通,创造一种良好的环境,《 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课程期末考查作业
下放权限,充分发挥人的才能和潜力,让人实现自我,产生了相对应的Y理论。班主任作为班级的工作领导者、组织者,必须要了解学生尊重并相信学生,将学生视为平等交流对象,尊重他们意愿,尊重他们的人格。无论是 X理论还是 Y 理论都不能适用于一切人,于是,第三种“复杂人”假设认为社会上每个人的需求不可能都是一样的,而是因人、因时、因事而异,这种观点被称为超Y理论。总的来说,人们是带着各式各样的需要和动机到工作中来的,因此,管理要依工作性质的不同、人的需要的不同而定。3.2积极心理学与班级管理
积极心理学是 20 世纪末西方心理学界兴起的一股新的研究思潮。它把自己的研究重点放在人自身的积极因素方面,提倡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面对工作、生活,从而激发人自身的积极力量和内在的优秀品质,并利用这些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来帮助普通人或具有一定天赋的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并获得幸福的生活和良好的发展。许多研究者将积极心理学的一些基本理论运用到班级管理中,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欧江毅认为班级管理就是对学生心理的管理。因此,他强化赏识教育,责任感、利他主义、宽容心,构建和谐班级,此外运用期望理论强化班干工作积极性和责任心,提高班级管理效率[17]。另外,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自豪感,发挥学生的特长,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通过树立正确的班级舆论导向、树立榜样以及鼓励竞争来营造班级和谐融洽的教育氛围[18]。让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由“苦学”变为“乐学”、由“学会”变为“会学”。班主任应当在班级管理过程中用积极心理学的理念来引导学生,可以通过主题班会培养他们的积极情绪体验;从细节引导他们发现自身的优良人格特质;用多元方法营造融洽的班级气氛,使学生愉快学习、身心健康[19]。
积极心理学就像阳光,如果能渗透于班主任在班级管理的每一个角落,那么教育充满正能量。那么,如果将积极心理学与管理心理学融合在一起,形成积极管理理念,班主任管理工作更加科学和系统化。积极管理理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管理者要成为变革型领导。所谓变革型领导就是指班主任通过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在班里所承担任务的重大意义和责任,并激发学生的高层次需求,扩展学生的需要和愿望,从而使学生为了班集体的利益而超越个人利益。其次,班主任要把学生的幸福感放在管理的第一位。再者,激发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对自己能力更加肯定,更有效地应对所面对环境中的障碍和压力,更能够维护心理幸福感的健康水平。不可不提的是,管理中要相互信任。信任是非常多学者都提出的管理维度。最后,提高学生对个人和班集体的认同感。个人认同感是个体对自己目前状态的肯定,而班集体认同感则是指个体所具有的对某个组织的归属感。班集体认同感对个人认同 《 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课程期末考查作业
感具有决定作用,也就是说个人的社会归属感其实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的个人认同感。3.3其他心理学学科与班级管理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有人提倡用“社会认知”推开班主任工作的大门,以“利他行为”建立班级工作的核心平台,取“人际关系”形成良好班风的润滑剂[20]。社会心理学有很多有趣的效应可以应用。较常运用的有比如吴小青提到的“破窗效应”。在班级管理中运用“破窗效应”,创设良好班级环境的最直接的工作,就是形成一个良好的班风,设立一个大家公认的、充满人文关怀的班规,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布置好班级环境。比如“晕轮效应”。我们往往会因为一个人某些方面太优秀了,却忽视他不优秀或者恶劣的方面,同样也可能因为一个人某方面极差而忽视了他的闪光点。作为班主任,更应该避免这种效应的负面影响,不能主观地给一个学生下定论、扣帽子。而要在平时多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给以反复表扬,用客观、公正的态度去认识和对待学生,才能不被表象和突出的某种特点遮蔽了我们的双眼,才能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此外,班主任还可以运用归因理论,引导学生自己的成功内归因,失败外归因,尽快调整心态。社会心理学中关于自我概念、印象管理、态度、人际关系、群体的相互作用、社会认同等等都还待研究运用到班级管理中。
从团体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班主任可以运用团体心理学的团体游戏,促进同学们的认识和团体凝聚力。比如“无家可归”游戏[注释4]让成员体验有家的感觉和团体的支持;通过一系列以“相亲相爱一家人”[注释5]为主题的心理游戏,增强团体成员的信任感和团结协作能力。另外,也可在班级中组建小家庭,选出家长,制定家庭目标,并且平时的班级活动和量化考核都与家庭挂钩,这样就把分散的个体凝聚成小的家庭,使学生更容易融入集体,并且通过家庭的良性竞争,发挥班集体的最大效能。例如,定期的黑板报往往是班主任头大的事,宣传委员不可能做到期期精彩,如果分配到家庭中,集合家庭的力量,既能做到创新也没解决指派的困难。前面也提到,吴小清[4]、张秀娜[6]对于团体心理学在班主任班级管理中的作用也有所强调。
从教育心理学来看,周详分析了班主任工作的多种方法,说理教育法是班主任的基本功,因学生个性而异,主要有褒奖说服术、暗示说服术、宽容说服术、升级说服术、情感说服术、自责说服术和幽默说服术[21]。可见的文献很少。可能是当教师的班主任在学期间,作为师范生都接受了教育心理学这门学科的学习,懂得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进行教学管理。
注释4:樊富珉,何瑾著.《团体心理辅导》.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 37 页.注释5:樊富珉,何瑾著.《团体心理辅导》.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00 页.《 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课程期末考查作业
从认知心理学来看,吴姝以当代心理的三条认知原理——过程中心、认知结构中心、学生中心为理论依据,在三方面取得了经验:第一,树立良好学风,营造良好环境,塑造主体人格;第二,增强学生主体意识,设立学习目标;第三,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规范学习方法[22]。认知心理学在班主任班级管理的运用可见的文献极少。
笔者认为,可将团体心理学和咨询心理学结合起来,无条件积极关注每一位学生,始终用共情、尊重、温暖和真诚等因素与学生建立一种良好的关系,对学生采用不同的管理方法。4.建议
1.班主任管理工作中必须运用心理教育, 必须重视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 尊重学生的人格, 接纳学生的情感, 维护与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与发展。
2.对每年入学的新生进行个性因素的测量与分析, 对不同年级学生定期进行一些心理测验,针对特殊学生专门测试,可为班主任进行心理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提供有益依据。
3.作为班主任应加强心理学理论的学习, 使自己各方面的素质即思想政治素质、心理素质均衡发展。另外,班主任要定期进行专题交流, 以便互相学习提高。
4.不能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教育混为一谈。两者之间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 班主任班级管理应把两者妥善结合, 各展其长, 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心理方法是管理者有效工作的法宝。运用心理方法,能得到各层次、各类型学生的接受,并赢得支持与合作;能减少工作障碍,化解矛盾,提高工作效率;能创造宽松、愉悦的工作环境和心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提高对班级管理水平。
《 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课程期末考查作业
参考文献
【1】周世杰.班主任与班级管理.2011.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石菊虹.专业发展视角下的学校班主任管理研究:以Q区为例.2010.华东师范大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3】林燕珍.班主任管理效能的心理学分析.2000.教学管理:33-34.【4】吴小清.心理学在中职班主任管理中的运用.2010.科教文汇(下旬刊):183、208.【5】赖桂玲.论中职班主任管理中心理学的运用.2013.中国科教创新导刊.第9期:214.【6】张秀娜.班主任管理工作中心理学的应用研究.2011.新课程(下).【7】朱珺.班主任管理工作中心理学的应用研究.2012.课程教育研究.中旬刊:20.【8】梁月红.浅谈班主任管理工作中心理学的应用.2011.教育教学论坛:22.【9】 梁岗.班主任工作的心理学密码.2013.中国教师报.第10版:1-3.【10】聂洪涛.现代管理理念-班主任管理工作.2009.中国科教创新导刊.第33期:209.【11】张兵.现代管理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2011..科技信息:592.【12】陈文蕾.现代管理理论在班级管理中的灵活应用.2006.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3期:31-33.【13】车丽萍,秦启文著.《管理心理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14】陈红燕著.《班级管理研究述评》.教学与管理.2004年版.第 17页.【15】吴明隆著.《班级经营与教学新趋势》.(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年版.第4页.【16】厄内斯特·波伊尔著.基础学校.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8 年版.第29页.【17】欧江毅.谈谈如何运用积极心理学提高班级管理效率.2012.现代阅读.第7期:172.【18】黄冬梅.积极心理学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2012.班主任之家:55-56.【19】李远强.在中职班主任工作中积极心理学的运用.2012.广西教育学院学报.第3期:122-124.【20】蔡风娃.简议社会心理学在高校班主任工作中的应用.2010.今日科苑:242.【21】周详.高校班主任工作的教育心理学特点.2006.中国成人教育.第4期:31-32.【22】吴姝.主体性教育实践研究——认知心理学理论在班主任工作中的运用.1999.四川教育学院学
报.1(15):32-34.
第二篇:浅谈沟通艺术在小学班主任管理工作中的应用研究
沟通艺术在小学班主任管理工作中的应用研究
重庆市巫山县平河小学 陶举香
摘要:在现行教育体系中,沟通艺术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交流技能在日常教学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若是缺少有效的沟通技巧,会导致老师和学生无法正常沟通,不利于班级管理。在传统的管理方法中,由于班主任缺乏科学合理的管理手段,无法及时掌握学生心理动态,对于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兴趣爱好等缺乏关注,一旦学生在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出现任何问题,老师无法第一时间沟通解决,不利于师生关系的健康发展。为了提高管理能力,班主任在教学中要合理掌握好与学生的沟通方式,确保班级管理工作能够顺利进行。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管理 沟通艺术 应用
1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现状
1.1师生地位不平等
在传统教育体系,老师和学生在课堂的角色地位不平等。教师始终将自己放在了管理者的角色上,在心理上认为自己作为学生的管理者、在地位上是高于学生的。而正是在这种心理状态下,对于师生正常沟通产生不良影响。久而久之,会导致学生对于老师产生害怕的思想和严重的抵触情绪。而教师由于缺乏对自身扮演角色在班级管理中产生作用的正确认识,始终将学生放在一个比较低的位置,在日常的班级管理中经常存在一些辱骂、体罚学生的现象,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及发展。
1.2班主任管理理念落后
在现代教学管理体系中,班主任自身管理水平对于班级管理效果有着重要影响。在现实教学过程中,由于班主任自身理论水平和综合素养的不足,导致在实际班级管理中管理能力较低。由于班主任对于学生考试分数过于在意,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对于班级日常管理缺乏必要的管理经验和手段。这就导致实际的管理效果并不理想,班级日常的活动存在比较明显的混乱现象,班级的整体环境氛围也并不好。
1.3学生个性化发展要求高
随着教育领域的不断改良,对于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在现实生活中,不同的孩子因为其自身兴趣爱好的差异以及学科特长的不同其身心发展特点也不尽相同。而正是因为学生不同的发展特点导致了学生的学习态度也各不相同,这给班主任的管理工作带来了较大的困难。
2沟通艺术在教学管理中的重要性
2.1有助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小学班主任在管理工作进行的过程中充分融入沟通艺术往往能够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效果就是能够有效的强化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从师生关系的角度来看,借助沟通艺术强化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有助于构建对等的师生关系。此外,和谐的师生关系一旦形成,不论是对班级管理工作来讲还是对教学效率而言皆会带来实际的意义。
2.2能够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就实际情况来讲,小学班主任若要保证管理工作的有效性,需要结合学生不同的性格、不同特长以及不同的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客观差异展开相应的管理工作。但这些客观上的差异对于班主任来讲,一开始并不是轻易就能得知的。在班主任采用沟通艺术后,通过与学生交流沟通更好的了解到学生的不同情况。班主任教师根据了解到的情况就可以有针对性对学生展开个性化教育,结合学生的性格特长习惯开展相应的管理工作,从而使学生能够个性化发展。
3沟通技巧应用策略分析
3.1构建平等沟通关系
平等的交流创建在相互尊重的前提下。为了确保沟通顺利进行,班主任在与学生进行谈心交流时要尽可能地使用婉转方式回应学生,不要直接批评学生或直接拒绝。在对待学生的请求上要对学生的请求进行有效的引导,让学生能够对自己的请求有一个更加全面的认知、自觉改正自身不恰当行为,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正确的理解班主任的行为方式,在某种程度上还能够避免产生学生不尊重老师的现象。此外,班主任还要从小学生的本质思想、认知规律的角度上思考问题。如果学生出现错误,班主任首先要查清问题缘由、经过和结果,弄清事情的始末,之后再跟进实际情况对其进行有效的沟通。沟通地点一般都是选择办公室、操场、课间等,这样能够有效减少班主任在沟通中对学生的伤害,避免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确保班级管理效果。
3.2合理运用倾听技巧
在运用倾听技巧进行沟通时,要对交流过程全神贯注。一是要实时了解讲述者所要表达的文字含义,二是要理解对方的情感。好的倾听者在听对方说的内容的同时,还要了解对方的感受与情绪。此时有效倾听发出了一个重要信号-关心和爱护。作为班主任,要经常与学生交流谈心,通过交流让学生能够及时了解自己的思想状况。
3.3掌握批评技巧
学生由于心智不成熟总会做出一些错误的事情,所以需要班主任来进行批评指正。但是针对批评的事采用正确的批评手段才会取得预期的效果。这其中最重要的原则就是对事不对人。如果不针对某件事而针对某个人做的不对进行批评,学生就会觉得自己被针对从而对班主任产生厌恶,对于自己做错的事情也不愿意去改变,因为无论怎么改变都不会被认可。掌握批评技巧首先表明是他这件事做错了而不是他这个人有问题然后再提出解决方法,通过给学生提出一些期盼期望他能够做到一些要求,进而对学生起到好的教育警示作用。
结束语
在进行班级管理时,为了促进管理工作的科学合理、构建平等的交流渠道,教师要从自身出发,不断探索与思考,通过不断地提高自身管理水平、优化与学生沟通的过程,提升班主任工作的管理质量。
参考文献:
[1]栗玉彩.沟通艺术在小学班主任管理工作中的应用研究[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20,(26):57.DOI:10.12218/j.issn.2095-4743.2020.26.057.[2]廖月梅.沟通艺术在小学班主任人本管理中的应用尝试[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20,14(13):131.[3]迟丽萍.关于沟通艺术在小学班主任管理工作中的应用研究[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20,(27):143.DOI:10.12218/j.issn.2095-4743.2020.27.143.[4]康红.沟通艺术在小学班主任管理工作中的应用[J].年轻人,2020,(4):34.DOI:10.12214/j.1672-3872.2020.04.031.[5]陈云丽.沟通艺术在小学班主任管理工作中的应用[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20,(31):77.DOI:10.12219/j.issn.2095-4751.2020.31.077.
第三篇:心理学在小学班主任管理工作中的干预作用
心理学在小学班主任管理工作中的干预作用
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品质的一门科学,它从个体的自身实践、认知改变以及自身评价等方面出发,探讨如何发掘人的潜能、调动人的积极因素,使个体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如何把心理学与班主任管理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既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现结合小学班主任日常管理实践,探索积极运用心理学进行行为干预的作用。
一、心理学在教学管理中的干预作用
(一)学习兴趣的培养
兴趣对学生的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在日常教学中,对学生产生的积极兴趣要注意保护,对于起消极作用的兴趣,要善于引导和转化。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的情况下,教师可将学生喜欢游戏或听故事的兴趣,迁移到学习上,促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这种利用原有兴趣的迁移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对学生的教育有着特殊的实践意义。在日常的班主任管理工作中,可以通过观察来确认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分析学生的优秀品质,积极引导,发挥其特长,让学生乐于学习。
(二)思維方式的锻炼
思维能力的训练是小学教育的关键部分,而小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对小学班主任管理工作有着直接的帮助作用。结合实际情况,班主任在日常管理中可运用以下方法对学生思维方式进行有效的锻炼:
1.改造创新训练法。当学生接触到一件事情、一种事物时,小学班主任要善于借机训练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用新的观点和角度去观察事物,培养学生新的思维方式。比如,当观察到的月亮只有盘子那么大,小学生可能认为月亮很小。班主任可以结合天文和地理知识向小学生普及科普知识,改变他们的思维方式,让他们学会用科学的视角去观察和认识新的事物,从而逐步达到创新训练法的目的。
2.逐层渐进训练法。这个训练法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规律、利用规律。班主任在平时的班级管理工作中要诱导学生主动观察周围的生活,如让学生观察五颜六色来区分颜色之间的色差,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自观察颜色的变化,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方式。又如在学生加分算术比赛训练中,教师出题:1+2+3+......+9=?看谁口算得快。在这样的小游戏中,许多学生往往只是从前往后依次相加,但是这样算起来比较麻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数字可以两两组合:1+9=10,2+8=10,3+7+10,4+6=10,最后剩余一个5,这样小学生很快口算出了答案为45。通过这样逐步、渐进的训练,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
3.假设提问训练法。让小学生通过不同角度、不同方式变换着观察同一问题,以免被知觉假象所迷惑。比如,小学班主任可以给学生拿出学习用具,比如直尺、铅笔、圆珠笔等。教师可以假设提问学生:这些学习用具哪个最长?先让学生通过视觉判断,然后通过直尺度量长度来确定自己的假设和判断是否正确。
4.对照比较训练法。通过比较、对照、切磋,在这个过程中就会有意无意地学习到别人思考问题的方法,从而使自己的思维能力得到潜移默化的改进。此训练法是借助大家彼此交流,集中众多的集体智慧,广泛吸收有益意见,通过对比分析,进而达到思维能力的提高,能够发掘培养学生潜在的研究能力。
(三)学习习惯的养成学习习惯是在长期学习经历中逐渐养成的、不易改变的行为。习惯成自然,学习习惯一旦形成,要想改变很不容易。如果是好习惯,则会终生受益;反之,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受害一辈子。小学生正处于各种习惯的养成期,要想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需要班主任及代课教师付出更多的耐心和细心,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善于运用积极的心理干预,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心理学在人格建立培养中的干预作用
(一)良好习惯的建立
良好的生活习惯是一个人养成美好人格的基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必须从生活琐事抓起,比如,小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要学会打扫卫生,学会整理自己的书本,学会早晨起来洗脸和刷牙,学会衣帽整洁,等等,这些看似琐碎的小事,对于小学生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
(二)美好情趣的培养
1.大自然是培养孩子健康审美情趣的天然课堂。教师和家长要注重培养孩子热爱自然的情怀,应该经常带领孩子到大自然的怀抱中玩耍,让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象,陶冶孩子的审美情趣,开阔孩子的眼界。
2.用优秀文学作品滋润学生心灵。教师和家长应选择适合小学生阅读的优秀的文学作品,比如内容生动、广为流传的经典的童话、故事和诗歌等。同时,为培养小学生的读写说能力以及形象思维能力,应尽可能运用文字和书面语言的方式,而不是滥用图画、动画。班主任可以利用班会和其他自习课时间为大家讲解故事,在故事讲解的过程中,通过设计一些问题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思辨兴趣,还可以让学生们讨论故事中哪些事情是助人为乐的,哪些事情是对他人有害的,这不仅能使学生获得知识,而且还能使学生受到感染,逐渐培养他们区别对与错,美与丑的能力,形成一定的行为准则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三)健康价值观的树立
小学生的年龄和大人的年龄差距比较大,思维方式和生活阅历也不同,所以班主任在与小学生的日常接触中务必要注意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不要以为自己是大人而不能去平等地对待学生,还要理解尊重学生,切不可强行干预,凌驾于学生的情感之上。要积极利用学生心理上的特点干预指导,通过班主任的爱去感染学生,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价值观。
第四篇:积极心理学在班主任工作中的运用
积极心理学在班主任工作中的运用
河北省石家庄市鹿泉市寺家庄镇西龙贵小学 张海茹
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被大家所重视。2013年3月份我参加了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培训,聆听了许多心理教育专家的讲座,来自浙江师范大学的心理学博士任俊教授作了《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讲座,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使我受到启发。
一、什么是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在美国兴起的一个心理学思潮,“是致力于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的科学”,对积极的主观体验、积极的个体特征及促进它们发展的制度体系开展科学研究,愈来愈多的心理学家开始涉足这一研究领域,逐渐形成了一场积极心理学运动。
积极心理学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主张能够使人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研究重点放在人自身的积极因素方面,主张心理学要以人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为出发点,用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心理现象和问题做出解读,从而激发人的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积极心理学强调教育并不只是对学生纠正错误、改造问题、克服缺点,而主要是发掘、研究学生的各种积极品质(包括外显的和潜在的),并在实践中进行扩展和培育这些积极品质。
二、结合自身工作实践,对积极心理学在班主任工作中的运用谈谈自己的一些收获。
首先,教师要有乐观、积极的心态。教师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保持健康的心态不仅有利于教师自身的生理健康,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有利于教师专业化发展,而且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教师作为学校教育者,自己的行为和心态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在学校和学生朝夕相处,教师的一言一行、精神状态都对学生产生直接影响。班主任的心理状态,乐观、开朗的情绪会带动感染班级学生的情绪,有利于营造宽松、和谐的心理环境,让学生在一种愉快、轻松的氛围中学习,促进他们积极地面对生活。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投入积极情感,可以促使学生保持愉快的学习心境,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从而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其次,在班级管理中运用积极心理学培养学生的良好心理品质。
1、要尽力营造班级和谐融洽的教育氛围。和谐融洽的教育氛围包括班级具有正确的班级舆论导向、有明确的奋斗目标、有激发活力的竞争机制、有坚强的班级领导核心。作为班主任,在班集体建设中,要千方百计打造班级和谐融洽的教育氛围,为学生的成长创造有利的环境。
2、发挥学生主动性,营造积极的班级文化环境。
积极心理学坚持人性本善的人性观,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良好的愿望,都有积极地力量。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要发掘学生身上的潜在的力量,自我教育的能力。因此,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要坚信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要懂得放手,充分发挥学生积极主动性,共同管理班级。例如,班级日常卫生工作,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在这项工作中,有的班主任就善于调动学生积极性,他们给学生“加官进爵”,如窗户长——负责每天擦窗户,门长——每天擦门,讲台长——每天整理讲台……同样是搞卫生,但是换了一种思路,效果完全不一样。多了一个称号,学生或许会变被动为主动,做值日也有了荣誉感。教师充分运用积极的激励手段,让学生获得责任感、义务感、成就感和荣誉感的积极情感体验。
3、充分利用班队课,开展系统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班队课是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班主任要把平时观察到的班级存在的共性问题,用积极心理学的办法加以解决。团体辅导活动是一个很好的方式。
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及本班实际情况,策划一系列的主题班队课,如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动机,兴趣的培养,创造力的培养,积极地自我认识,主观幸福感等等。班队课的实施是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关键,但是每一节班队课的主题并不是随便确定的,而是要针对本班级存在的共性问题来设计。比如,班级有一部分同学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问题,那么班主任应该着重设计一些增强社交能力的活动来帮助学生提高技巧。如果学生在某一学科学习兴趣不高,班主任可以召开一个座谈会,把科任老师、学生集聚在一起共同探讨如何培养学习兴趣等。这样既有针对性的解决本班级存在的问题,又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最后,在工作中运用积极心理学解决问题的实操。
1、树立榜样,为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发展确定方向。在每个班级中都有调皮捣蛋,小毛病不断,让老师们头疼的学生。对这样的学生,大多老师要么苦口婆心,要么批评斥责,但是都不见成效。我认为这样的学生是非观念较差,不知道如何做是好的,如何做是不好的。抓住这个特点,我在班级中树立榜样,使学生有明确的学习对象,并且广泛封号挂牌,如“学习标兵”“纪律之星”“文明礼仪之星”“劳动小能手”等,激发学生的荣誉感,调动学生积极向上的主动性,让学生的不良习惯在熏陶中改变。
2、、放大优点,激励学生乐观自信的心理品质。学生的优点有许多,有些优点特别明显,而有些优点则不太明显,这无疑需要班主任细心认真地观察,不要让学生的优点从自己的视野中溜掉。发现了学生的优点,哪怕是一点点幼芽,作为班主任的都要细心地加以保护和培养,并千方百计地放大这些优点。例如,我班开展的“优点大轰炸”活动,每周抽选出两名学生,让其他学生找出他们的优点,学习他们的优点。有一次抽上了房波文同学,他跟我说他没有优点,到时同学们找不出他的优点,多丢人呀!我抓住时机,跟他说:“你有优点,老师看到了,你正直、不斤斤计较、上课遵守纪律、做事认真负责,这么多优点只是你自己没发现。”他点了点头。这些优点,往往是同学们也不易发现的,我就给他出招,在这一周内,让他多做好事,上课积极发言,把作业写得更好,引导他把优点外显化,这样大大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培养乐观的心理品质。
3、学会宽容,用赏识的眼光看待学生犯错问题。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作为班主任,应有一颗宽容的心,对待学生的错误和不良行为,应该帮其分析原因,正向引导其行为的转变,教给其正确的做法。学生不完成作业的现象在班级中普遍存在,对于这样的学生,有两种教育方法:一种是批评斥责惩罚,另一种是宽容理解帮助。哪一种教育效果好呢?经过我的实践发现,后者明显好于前者,并且后者易于促使学生形成良好习惯。杨宗贺和郭乐琪是我班里不完成作业的典型人物,以前我一发现他们不完成作业,就一味地批评:“你就知道玩,为什么不写作业,再贪玩就别上学了。”然后罚他们重新写几遍。结果,使学生对老师产生抵触情绪,老师让他做什么都不情愿。在接触了积极心理学之后,反思自己,我改变了教育方法。我先问清他们不写作业的原因,再把期望放低,要求写两遍的作业,让他们写一遍,他们真的完成了。我从这里看到了一线曙光,我进一步鼓励他们,在他们的作业上批示“你写完了,真能干”“你能写的更好”“评为星级作业”,逐步使其养成自觉完成作业的好习惯。现在这两个学生在我的鼓励下,凡是我的语文学科作业都能完成。何乐而不为。
以上,是我的个人体会,比较肤浅,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积极心理学追求人类获得幸福生活的内在理念,为我们认识和把握人类自身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维度。将积极心理学理论引进班主任工作中,对班主任提高班级管理水平、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态度等都有积极作用,值得我们在今后的教育中进一步探索和实践。
第五篇:精细化管理在医院后勤保障工作中的应用研究
精细化管理在医院后勤保障工作中的应用研究
【摘 要】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社会保障服务体系也在不断地完善,医疗体制也在不断改革,为人们的就医看病提供了不少便利。而医疗机制的不断完善使得医院的整体管理水平也必须要不断地提升。为了有效提高各种资源的利用率,充分发挥出各管理部门的职能作用,明确各岗位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责,进而提高医院的运行效率,我们必须对医院的后勤保障工作进行精细化管理。
【关键词】精细化管理 医院 后勤保障 应用探究
医院作为一项公共基础建设,与人们的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在医院的后勤保障工作中,内容又涉及到饮食、水电、安全消防等多个方面,我们知道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医疗水平越来越高、医疗设备也在不断地更新,更有许多先进的管理理念被应用于医疗事业。为了提高医院后勤保障工作的水平,我们必须对医院的后勤保障工作进行深入的了解,才能根据医院后勤管理工作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完善,从而达到精细化管理的目的。在医院后勤保障工作中引入精细化管理的意义
精细化管理是现代科学化管理的一种体现,是一种先进的管理理念,由于其科学性、实用性等特点被应用于多种行业及领域。精细化管理强调的是量化考核、细化目标、精益求精和精确定位。把精细化管理应用于医院后勤管理工作就是在对后勤工作人员进行考核时做到奖励和惩罚要及时履行,且考核要及时,定位也要比较精准;在进行任务分配时,要明确每个人的工作内容,只有把任务进行仔细的分解,让每个人的目标都明确了才能让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而精益求精则是指在平时的工作中,要求管理人员用高标准、严要求来对待工作,使得工作能够完成的更加完美。只有把医院后勤的工作进行细化才能把工作落到实处、细致处,才能提高各部门的运营效率,并且制定相应的奖惩明确的规章制度才能够提高各岗位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从而加强对医院后勤工作的管理。
1.1 传统观念束缚了医院后勤保障工作的发展
我们知道,精细化管理是一种致力于细微处发展,打破原有管理上粗放的先进管理模式,如果能够很好地运用,那么将会大大提高医院的运行效率。但是就目前的发展而言,精细化管理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而传统粗放的管理理念根深蒂固,所以在实行精细化管理时极为不顺。在传统管理思想的束缚下,在管理上渐渐形成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隐形条例,使得人们的执行力大大下降,所以对医院后勤的工作进行管理时,就难免会比较粗糙,不利于像静、细的方面发展。
1.2 精细化管理落实不力
在我国,对于一些单位或者是企业的管理大都是根据现状摸索而来,在长久的实践里,形成了比较符合当时情况的管理条例。但是随着时间和社会的发展,我国的医疗保障制度在不断地完善,传统的医院后勤工作管理制度已经不适应现在医疗体制的发展,所以精细化管理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但是现阶段的多数医院却缺乏精细化管理的基础,在医院的发展阶段引入欧美的先进理论,超越了现阶段医院发展的阶段性,使得理论与实际发展严重不符合,所以在医院的后勤管理上成效较小。在一些基层的单位,传统管理观念就更加深入人心了,对于先进的管理理念总是没有太强的学习欲望,即使迫于形势去学习也只是流于形式,对于精细化管理的内涵缺乏一种探究的精神,在实际的应用中就更加匮乏,所以在精细化管理的运用上总是停留在表面,而没有比较实际的做法去落实。
1.3 精细化管理的质量不高
精细化管理的本质说到底就是把责任落实到每一个细枝末节。在医院的后勤保障岗位,许多的管理人员对于精细化管理的内涵意识不够,所以在运用精细化管理理念进行医院后勤保障管理时,管理的质量和水平始终处于一个较低的档次,这样的结果固然有管理的目标没有细化到人、事或者物上,或者是管理措施不具体的原因,但最根本的还是在管理过程中责任分工不明确,所以工作时没有一定的规章可循。如果在后勤工作中,没有明确规定哪一个区域的工作归具体哪个人管理,那么就会出现一种你不干、我也不干的现象,反正也没具体规定到底归谁,这样责任不明确就会造成工作人员的懈怠,致使作风松散、管理也较为松懈,不利于医院的长久建设。医院后勤保障工作管理的范围
医院后勤的保障工作是支撑医院运营的一项重大部分,承担着医院建筑规划、院内保洁绿化、水电冷暖的维护工作以及膳食的供应和管理等工作,是保障医疗物质基础和医疗安全的重要后盾,所以做好医院的后勤管理工作,对于保障医院正常运行有着重大作用。
2.1 制度完善精细化
随着国家医疗卫生改革的推进,传统的医院后勤管理制度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现在医院的发展,精细化管理模式被不断地引入。医院后勤管理作为医院整体运行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必须要有相应制度进行管理。首先我们要注重的就是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只有建立健全了各项精细的管理制度,才能在进行医院管理时有规可循,而后勤精细化管理制度说到底就是对人、物及财的管理,只有按照国家规定的相关法律法令或者条例条令,再根据医院自身的实际管理情况,制定出一系列符合实际的管理条例,并且在实施中不断完善发展,才能进行精细化的管理。其次,各项制度必须要全方位覆盖后勤的管理工作,落实到实际工作中的每一处,使得精细化管理能够发挥出最大的管理效能。再就是,对于规章制度,务必要让每一个参与工作的人员都要熟知于心,这样在工作时才能够尽心尽力,在对工作人员进行业绩考核时,也能公平公正地按表现评定奖惩,在工作人员之间形成较为公正清明的竞争之风。
2.2 工作流程精细化
在工作流程精细化的过程中,涉及多个部门,其中包括了门诊服务流程、水电维修服务流程以及物资采购和管理流程等。在门诊服务流程中,我们可以利用网络信息之便,建立门诊医生工作站,使得就医信息化、效率化和挂号、就诊、付费、检查和取药一站式信息传输,这样的信息一体化不但可以节约大量的就医取药时间,还能够让病人的信息简单明了,大大提高信息的传递效率,为患者争取最佳的诊断和治疗时间。在医院这样的公共设施场合,每天出入的人员多、人流量较大,水电的消耗都是必不可少的。而医院中许多的医疗器械都需要用电来维持,所以水电供应成为医院的重中之重。所以在医院的后勤保障工作中怎样把水电的维修服务做到最好是后勤管理人员应该思考的一个问题。医院作为一个服务于大众的公共建筑设施,每天要消耗的物资不计其数,医院的物资我们可以分为三个部分来进行采购,即药品、医疗器械和通用物资三个部门,然后由物资采购小组进行领导,再由管理办公室进行集中管理。通过物资采?部进行询价、批量集中采购和定点采购的方式来进行质量和价格的双重保证。
2.3 人力资源管理精细化
在医院中,工作人员何其多,对于工作人员的管理也必须做到精细化管理,才能有效提高工作人员劳动的积极性,从而为医院自身的发展做出贡献。首先,我们必须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管理工作的制度建设和详细规划,只有明确好用人制度,增强用人、选人的公信度,继而加强人员的管理和培养制度,才能为医院输送人才,保障医院的有效发展。再者,要积极创新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以此来激发工作人员干事?I的激情与活力。其次,我们必须要加强对工作人员的文化管理,在工作人员进入岗位后,应该对他们进行管理理念、专业素养以及文化水平的提升,只有对他们进行医院文化理念的灌输,才能让他们不断提升自己,以期在自己的岗位上承担起责任,为医院的发展做出贡献。怎样进行医院后勤保障工作的精细化管理
医院的后勤保障工作是保证医院正常运行的重要内容,所以为了让医院的工作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我们必须对医院的后勤保障工作进行精细化的管理。
3.1 注重精细化管理观念的科学树立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精细化管理被应用于越来越多的领域,并且对于提高管理效用发挥出极大的作用。所以在随着医院管理体系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医院后勤保障工作也要不断地进行强化,在实践过程中,更是要不断树立精细化管理观念,以此提高全体工作人员对于精细化管理的认知,从而把精细化管理理念落实到实际的工作中,不但如此,还要把精细化管理理念与医院后勤保障工作的各个环节进行连接,制定出科学合理的长期发展战略和实施策略,只有让精细化管理的管理深入人心,才能真正发挥出精细化管理的作用,在保障医院各部门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时,还可以降低医院的运行成本,提高各种资源的利用率,从而促进医院的长远发展。
3.2 注重各种管理制度的精细化管理
在医院的管理工作中,医院的后勤保障工作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了保障后勤工作的安全顺利进行,我们必须要具备较为专业的技术和较宽的知识面,更要注意制定各种合理的管理制度。在实践过程中,我们要注重精细化管理制度的不断更新和完善,在进行制度的制定时,我们还要根据各个部门的实际情况来制定相应的精细化管理目标,并且以医院的实际发展需求为出发点为基础,才能有效提升医院的服务质量和医疗水平。除此之外,我们还要对工作人员进行考核监督,致力于提高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动力,才能真正实现精细化管理的目标。结语
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升和医疗制度的不断完善,精细化管理在医院后勤保障工作中的推广和应用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精细化管理的应用有利于提升医院工作人员的精细化管理意识,完善医院的后勤保障工作体系,从而促进医院医疗水平的进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钟安军.精细化管理在医院后勤保障工作中的应用[J].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3,(10):900-900.[2]俞宏军.关于精细化管理在医院后勤保障工作中的应用探析[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6,(1):214.[3]杨晓琴.精细化管理在医院后勤保障工作中的应用[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24):216-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