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中国医道》有感
读《中国医道》有感
前有先秦诸子“各道其所道”的阐发,后有唐宋古文学家提出的“文以载道”和宋明理学家提出的“义理明道”等,在中国学术史上,历代学者对“道”做了各种探索,并不断赋予它新的含义,使之具备了丰富的内涵。医之为道,乃中华民族所特有。“医道”是中华民族认识生命与疾病的一种科学和智慧。“医道”不仅仅是一门科学技术,更是一种思想智慧,是一种人文情怀。
《中国医道》(王凤兰编)一书试图借助于中医在漫长的几千年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种种理论和技术用以探析“中国医道”的内涵和实质。中医的认识方法、中医的诊法、中药的炮制、针灸推拿等等,均无不一一蕴含着这个古老学问的点滴智慧和博大情怀。
众所周知,中医采用“比类取象”的方法认识事物,从事物的现象层面认识并从中寻找规律。这种形象和类比的思维方式是中国古代先民们长期的一种对世界的关照与认识方法,非常朴素又相当生动。我们的古人们用感性和直觉拥抱生活,他们生活和体察的世界,是鲜活而诗意的,是“天若有情天亦老”的诗化自然。医道与医术相辅相成,道无术不行,术无道不久。如今医学界中各种关系的复杂化,让众人争相舍本而事末,医道之不讲久矣。而这种思维和认识方式,包含了“理性”的现代人几乎已经失落的一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仿佛我们渐渐逝去的童真,那份简单而深刻的快乐。
无独有偶,阴阳五行学说也是古人通过独特的思维模式提炼出来的自然哲学,用以解释各种自然现象并指导各类技术实践,而后融入到中医学的理论体系构架中,并指导着临床诊治。《系辞上》有云:“一阴一阳之道谓”,阴阳者,天地之道也。古代哲学家将自然现象归结成自然规律,从而用于解释自然。所谓“有诸内必形主外”,中医学运用五行学说阐发机体内外的相互联系,辅助疾病的诊断。如“心病者,舌卷短,颧赤”的对舌与心得关联认识和“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传变规律。这些独具特色并富有生机的理论均出自古人观天文,查地理,从广袤无垠的宇宙虚空,抟结聚合为形象的天地之道。西方哲学家康德说过:“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古人是时常仰望苍穹的,头顶的星空曾引发他们无限的遨游和遐想。然而,今天的人们心境多如沙漠般寸草不生,内心失察和迷茫的同时,世界也开始像一幅寸草不生的沙漠,频临绝境。现代的我们果真如此吗?还是因为古今的隔阂,我们失却了古人鲜活生动的想象力而使之枯萎了呢?
作为中医本身而言,其不同于其他医学的高明之处首先在于认识生命是以尊重生命为基础,从不将生命体置于一个脱离自然和情感的孤立个体加以认识。因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三因学说”的病因学、“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诊断学和丰富多样的治疗学。中国医道,仁心仁术。就像中医主张生命“养”重于“治”,从这样两千多年以前即倡导的养生学思想中,也可以看出中医对待生命的虔诚态度。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讲到,作为一名医生要“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这里包括仁心和博爱两部分。医乃仁术,强调作为一名医者,首先要具有仁爱之心。医者之大,不仅治人,更在医心。2015感动中国年度十大人物中用心温暖麻风病患者的医生肖卿福便是仁心的代表。在充满偏见的村庄,他像一名战士,在自己的阵地上顽强抵抗;像一位天使,用温暖驱赶绝望。心里装着使命,衣襟沾满晨光,他让阳光重新照进村庄。同时获奖的埃博拉医疗队便是医学博爱情怀的最佳写照。病毒是全人类的敌人,2014年应对埃博拉病毒引起全世界人类的高度关注,同时也成为了国际社会共同的责任。迄今,中国在当地支持并参与疫情防控工作的中国医务人员累计近600名,并已向13个非洲国家提供了4轮价值约7.5亿元人民币的紧急援助。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卫生领域最大一次援外行动。危难时刻,他们和非洲人民在一起!
古人的话中,简单的几个字,往往包含着深刻的道理与无穷的智慧。如这句“道可道,非常道。”起先我还弄不清楚它的含义,学者们的说法也各有差异,一个被普遍接受的解释是说:“可以说得出的道,就不是永恒的道。”中国医道也是如此,说不明,道不尽,同时又不言即明。中国医道,中医之命脉,华夏之精髓,也必当成为我们追寻中医道路上的智慧源泉和精神风标。
供稿:游丽萍
第二篇:我读《医道怪杰》有感
我读《医道怪杰》有感
——医界“狂徒”
我读《医道怪杰》有感——医界“狂徒”——王佑三和他的“X”效应
自我介绍我是来自于快乐妈妈团队的江苏宿迁的一名自己快乐并给别人带来快乐的快乐妈妈刘虹。
首先要感恩我的老师庄汝伟庄妈妈。是她引领我走进了快乐妈妈读书会这个大家庭,在这个充满正能量的集体中,我认识了好多优秀的老师。庄妈妈引领亿万妈妈成为教育健康专家,用推动摇篮的手推动整个世界。她为了帮助千万妈妈寻找最好的教育方法,她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首创了快乐妈妈读书会,形成独具特色的家庭教育理念。让我们这些普普通通的妈妈们也能看得着,学得会,照着做。掌握了教育的三把金钥匙听美乐、读经典、学赏识、构和谐。现在她又为我们找到了健康的金钥匙——佑三软膏。
我刚听说佑三软膏时是在我们快乐妈妈微信群里知道的。群里经常会出现谁的孩子发高烧,靠着妈妈充满慈爱的一双手,给宝宝搓搓药膏,没有打针吃药,孩子得以康复。又听说庄妈妈艳艳在火车上、会场上以及各个地方治好了无数的病例。这是一支什么样的神奇药膏呢?怎么这么神奇呢?反正我想,只要是庄妈妈和快乐妈妈团队使用过的东西,一定是个好东西。于是我请艳艳老师寄了一支药膏,随同寄来的还有一本书医道怪杰。我仔细阅读这本书是深深地被王老的这种精神所感动。
王佑三是安徽省蒙城县漆园镇的一名乡村医生。通过他创建的“平衡医学”理论,从病魔和死神身边抢夺回不少人的健康和生命。在一般人的脑海里,乡村医生的形象是这样的:学识浅薄,孤陋寡闻,一本专科论著和药物手册被翻得破烂不堪,书背上还贴着胶布,缓慢地接受着他人的医学成果,发明创造似乎与他们无缘。但佑三老人有着一颗硕大的脑袋,性格气势犹如狮子般强悍。他是一位善于发现那些被一般医生所忽略的问题,并有能力去解决这些问题的乡村医生。原始本无医,传宗亿万年。人类就是仰仗着人体天然的免疫力。才得以一万年的传宗接代的。为了验证此理论的现实意义。他用自己唯一的躯体做了不同残忍实验。
在研究、制作和对药物进行疗效、毒性等方面的检验当中,他真的死去活来,受尽磨难,有着太多感人的细节。至今,他身上还留着累累伤痕,块块硬肉。可以说,他是豁出一条命去研究工作的。如他认为横着、竖着即交叉的伤口有支撑,只有圆形的没有支撑。于是他用自制的手术刀在自身制造的圆形的伤口,埋入大量的粪便,污染物使其感染,让免疫力降到最低。为了验证人体吞噬细胞作用的强大,他把十公分的铁丝埋藏在大腿根部。六个月后埋藏在腿里部份被吞噬,只剩下露在外面的2-3公分。由此证明自身强大的免疫功能在对抗疾病方面的积极作用。如此破坏性的实验,他在自身做了6500多刀,实验了2647次,终于研制出具有挖掘、调动、提高和利用人体自身免疫功能,平凡而又响亮的伟大的名字人体细胞潜能激活剂——佑三软膏。佑三软膏,由平衡医学创始人王佑三先生于1965年研制而成,原名“华夏一号”,后改名为“平安软膏”,在日本和台湾被称作“万能膏”、“小魔膏”.本品不含任何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能迅速解决各种皮肤意外伤害问题,并可通过增强吞噬细胞吞噬率,提高血清溶菌酶的含量使机体免疫力得以加强,针对所有与免疫力有关的健康问题,因此他的用途和范围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延伸,对各种身体不适有辅助调理和预防的作用,适用范围非常广泛。
为了更好的了解佑三软膏。我又参加了快乐妈妈第十五期讲习班,在课堂上。日照的秀云老师分享了他使用佑三软膏的效果,软膏不仅治好了他儿子的荨麻疹及他她幼儿园里孩子和家长的各种毛病,甚至于连刚出生被烧伤的小猪仔也能给治好了。美国国立卫生部研究院美籍华人王世雄博士是这样说的。王佑三先生,你是用一种药物治疗二十几种疾病,我们是有二十几种药物治疗一种疾病。你从一开始就进入了医学的主流,而我们却走了几十年的弯路。你是人类的骄傲更是华人的骄傲。
学习了完快乐妈妈讲习班的课程,我又马不停蹄的参加了当月在北京举行的佑三堂大健康高峰论坛。张总介绍了一个病历,印象很深。59岁的高级教师郑智老师,于2012年6月11日,经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等多家医院诊断,确诊为强直性脊柱炎。由于大量使用抗生素等西药,原有病症不仅没有减轻,听力还急剧下降,导致行动困难,生活不能完全自理。2813年10月受益于佑三软膏,三个月后,行动自如,无需特殊照顾。受益于佑三软膏后,郑智老师写下他的内心感言。一个乡野村医的预言:假如有人说:有病不去医院;假如有人说:一种药能帮助所有病患。你是否说,谎言,欺骗!假如有人说:很多病可以不治而愈;很多人说:机体可以自我完善。你是否说,胡言,梦幻!但半个世纪前,一个乡野村医却实现了这个意愿。他用平衡医学的理论,见证了这个伟大的预言。调动自身的免疫功能,让每一个细胞自我完善。只要躺在床上,搓,搓,搓,病患解除,顽症消散。这就是佑三软膏,治疗疾病的神丹。我们感恩这位老人——王佑三,身边的菩萨,世间的大善。全面了解了平衡医学。自1965年问世以来。佑三软膏经过半个世纪上千万人次的效果印证。操作简单,安全,使家庭应急和保健“家庭化”“傻瓜化”“健康化”“节约化”成为使用者身边不可或缺的必备品。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家庭小药箱,衣兜里的医生。已至于我们团队常说的一句话。出门可以不带牙膏,但不能不带佑三软膏,他是我们的保护神、定心丸。
当听说佑三公司要成立基金会招募志愿者时。我立即报名参加了。当我再次听到张总讲述佑三老人的一生事迹。王总讲着佑三申请专利的艰苦过程时、庄妈妈、艳艳老师、吴老师上台分享时、当可爱的王教授慷慨激昂的演讲时让我更加坚定了我当志愿者的决心。我承诺作为一名光荣的佑三儿童健康教育金的志愿者积极行动,弘扬佑三大爱,帮助周围的人建立正确的儿童健康教育观。让我们的孩子少打一次针,少吃一片药,少受一次伤害!
第三篇:《医道》读后感
《医道》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协和医院教授郎景和医生积近五十年行医生涯的深厚沉淀,集思索反刍、领悟锤炼的精粹结晶,展现其从医之道、治学之道和为人之道。书中侧重医生的人文思想和哲学理念的树立,对医学、医疗、病患的认识和态度,对科学、技术、研究的理解和应用,对同道、学生、团队的合作和相处等均有深刻的见地和感人的论述。
郎景和医生系医学家、作家和科普作家三栖于一身,说理道白,文字讲究,不乏箴言妙句,令人耳目一新;善于“解剖”别人,也善于“解剖”自己,耐人寻味沉思。书中他认为:医患关系是重要而又复杂的问题。作为临床医生,我认为医患关系是一种社会关系、人际关系。这恰恰体现了医学的两重性即社会性和人文性。医患关系涉及到人们对医学、医疗和医生的认识和理解,医生与病家在这方面可能不同。由此联系我们的日常工作,我认为医生在认识医患关系时应该懂得敬畏。要敬畏生命——因为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敬畏病人——因为他们把生命交给我们,他们是我们的老师;敬畏医学——因为医学是“未知”最多的瀚海,是庄严的事业;敬畏自然——因为它不是神灵,是规律和法则。医生对知识的阅读、学习和发现、印证,实际上是对另一个生命的悉心体察和感情交流。如果没有同情、怜悯、关爱与救助的感情因素,那些知识的价值几乎等于零。读后我深感,我们唯有用心与患者交流,真诚相对,才能构筑起和谐的医患关系。
第四篇:读《感动中国》有感
读《感动中国》有感
第一眼看到《感动中国》这本书,我就被它所吸引,迫不及待地翻开书浏览了一下目录,就开始读起来。
读完这本书,我心中生出许多感慨。书中的每一个故事的主人公都是那么的伟大,他们不仅为自己闯出了一番事业,还为社会作出了许多贡献。
我最佩服的就是霍金,不仅佩服他在事业上取得的成功,更被他顽强的人格魅力所深深折服。霍金是不幸的,他在风华正茂的时候患上了卢伽雷氏症,被永远禁锢在了轮椅上,他失去了和正常人一样的权利,甚至又因病被剥夺了说的权利。这对一个青年人来说是一件多么残忍的事呀。可霍金面对自己的不幸表现出来不是悲观丧气、怨天尤人,而是自信、乐观和开朗。他勇敢地面对自己的不幸,继续醉心研究,写出了轰动全世界的著作——《时间简史》。他,成了万人敬仰的物理学家。身体极度残疾的霍金会有如此辉煌的成就,这是任谁也想不到的!霍金就这样凭着不屈的毅力和对宇宙的热爱,不断地努力,不断地探索。霍金不屈不挠的精神,不正是我们在学习中所欠缺的吗?如果我们有他十分之一得毅力,再凭借我们是健全人这一优势,我想我们也会有非凡的成就。可我们之所以不能够超越自己,我想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因为家庭条件太优越了,使得我们不能吃苦,只满足于现状吧!
人活一世,其实真的很短,除去吃饭、睡觉,还有那美好的童年,剩下的时间无几。有的人一辈子享尽荣华富贵,而有的人却只能靠做
苦力赚钱维持生计。随着社会的变化,人和人之间的距离越拉越大,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只能被淘汰。我们如果不想被淘汰,就得有不被淘汰的本钱,对于我们来说这本钱就是知识。知识它摸不着,看不见,偷不走,它是无形的财产,知识就是力量。如果我们现在苦上十几年,将来就能幸福几十年,而且还能把自己的成就延续到下一代,这是一笔多么划算的交易
其实,每个人不一定都能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来,但至少自己尝试过,投入全部精力去做过。不求轰轰烈烈,但求今生无悔。目标是一个人前进的动力,高尔基曾说过:“一个人只有不断地超越自己追求的目标,他的潜能才能不断地被挖掘,才能对社会的贡献越来越大。”只有知道自己的目标是什么,才会为此而努力,才会一直进步下去。
我现在也在寻找自己的目标,我想以后有了目标的陪伴,我的生活就不会孤独乏味,我就有了前进的动力。我决定从今天开始,我要过好每一个不会让自己后悔的今天!
沛县河口镇封皇庄小学六
(一)封 玫 瑰
第五篇:读《中国智慧》有感
读《中国智慧》有感
《中国智慧》是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的最新力作。在这本书里面我们可以看到易中天教授向我们讲述了六个方面内容,具体包括:周易的启示、中庸的原则、兵家的思考、老子的方法、魏晋的风度、禅宗的境界。《中国智慧》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精妙解析了中国原典的精髓,确实是一本值得阅读的书籍。
这本书给我最深的印象是易教授对于词语的解读方法。通常情况下,当一个人阐述对一个词语的理解时,他一般会费尽心思从正面角度罗列许多词汇去描绘个人心中的见解。但易中天却反其道而行之,从反面先说它不是什么,这样一来就让人们对于它是什么有了更清楚清晰的认识,这让我不得不佩服有时语言的巧妙运用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中庸”一词在文中,易中天是这样评价的:第一,中庸是道德境界;第二,中庸是思想方法;第三,中庸是处世哲学;第四,中庸是做人艺术。
我想“中庸”是一种品德,可能不适用于所有人。当你有了很高艺术成就,物质财富积累,那时“中庸”很值得你去品味。但年轻人就应该有拼劲,当然不是要去否认“中庸”,而是将其放在较次要的位置,因为“中庸”这个奇妙的东西必须随着岁月积淀,人生阅历的增长才能慢慢显现出其自身的魅力。语言的畅谈是自由的、无拘无束的。无论你对“中庸”一词的见地如何,或推崇或反对,但你都要尊重“中庸”,因为它是中国智慧。
其实“中庸”一词是适中之道,不高调同时不走极端,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想来,倘若每个人都摆出一副傲视他人的架子高调行事,走着极端,谁都不愿承认理亏而退让,这个社会没有了包容,遇到一点小事就针尖对麦芒,产生口角,找这种趋势发展,社会又谈何“大爱”,又谈何“和谐家园”。那些伟大的历史学家,他们从不愿意别人称自己是历史家,仿佛那是对“历史”这一字眼的大不敬。在浩大无垠的岁月长河中,他们更愿意成为为别人供给养料的的藻类。就如主持河南安阳殷墟考古发掘的李济,使殷商文化由传说变为信使,将中国历史向前推移了数百年。但他却视名利为粪土,坚持着对考古学的固执。伟大的人通常甘做孺子牛,享受中庸,这也正体现出他们的卓越不凡。如果身边能有一个中庸的朋友就再好不过了,他不会因为你的地位身份高于自己,就谄媚奉承;他也不会因为你的地位身份低于自己,就轻视不屑。他总是不偏不倚、不卑不亢的对待身边的朋友,那是正直的表现,那是人文修养的表现,而这就是中庸的价值。
中庸游走于理想与现实之事,永不极端,那才是切实可行的。好人是什么?不是所有人都喜欢你,也不是所有人都不喜欢你,而是好人都喜欢你,坏人都不喜欢你。中庸是什么?不是所有人都认可你,也不是所有人都不认可你,而是领悟中庸之人都认可你,不甘于中庸之人都不认可你。
另外,这本书还让我加深了对《周易》的理解。
众所周知《周易》的思想是中国两大学派道家和儒家的思想的核心——以人为本,以德治国,以礼维持秩序,以乐促和谐。它在传承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上有着非常高的地位。
《周易》是既讲究自然事物发展的科学书,又是蕴含着“以不变应万变”思想的哲理书。它告诉我们万物都有阴和阳的属性,而他本身是一个阴阳平衡的个体,正如男人属于阳而女人属于阴,但一个人只有达到阴阳平衡才是健康的。而“易”的思想还在于它认为事件的阴和阳都是等量的,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事物的发展阴和阳会此消彼长,进而发展成一个周期,并且循环往复。我想这就是世界的“道”,正如诗中所说的一样“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也好比是我们物理上学的能量守恒定律,化学中的质量守恒定理。用“变”的方法看世界,用变“的方法找规律,这种智慧一直延续到几千年之后,我们一直用这样的方法探索未知。
虽然易中天的这本《中国智慧》对许多学派的思想方面解读得并不算特别全面,但是作为一本国学入门的书是可以让我们在短时间内对中国古代的一些大家思想有所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