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穴奇案》读后感800字

时间:2019-05-15 16:16: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洞穴奇案》读后感800字》,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洞穴奇案》读后感800字》。

第一篇:《洞穴奇案》读后感800字

《洞穴奇案》读后感800字

姚欣华

洞穴奇案是1949年美国著名法学家富勒所提出的一个著名的虚拟案例,在当时引起了法学界的极大争议,而洞穴奇案这本书是1998年由萨伯再次提出并补充新的观点后所撰写的。

洞穴奇案的提出者富勒做出了一个假设:在公元4300年,发生了一起案件。这起案件讲述了五名探险队员因为山体崩塌被困在了一个洞穴之中。因为与组织者失去了联系,组织者立刻请求救援,但因为探险队员被困于深山之中,救援设备无法进入,救援的进度十分缓慢。探险队员仅仅带了勉强维持生命的食物。在被困后第二十天,探险队员与营救人员取得联系,并从救援人员处得知了至少十天之后他们才有可能获救。但是当时探险队员们所带的食物已经消耗殆尽,而洞穴中也不存在任何可以维持生命的食物,在咨询医疗专家后得知,他们不可能在没有食物的情况下,坚持到营救队的到来。又过了八小时后,()其中一名探险队员代表所有的五位被困人员询问营救队员,如果吃掉其中一人,是否可以再活十天,营救队长虽然不愿回答,但最后还是给出了肯定回答。于是被困者中一名名叫威特莫尔的队员提议抓阄决定吃谁,但在临抽签时反悔,但其他四人仍然要求继续抽签,由一名同伴替他抽签,而威特莫尔也未对此举表示反对。最后在事发第二十三天,洞中的石头被营救队员凿开,映入营救队员眼中的是四名奄奄一息的幸存者以及一名体无完肤的尸体,而这具尸体正是威特莫尔,他不幸被抽中,成为了其他四人的食物。于是一起案件被送至法院,一审法院以谋杀罪判处四人绞刑,四位被告不服上诉至联邦最高法院,而这本书就是在写法院中十四位大法官的不同判决意见。

这些法官所提出意见每一个都蕴含着十分浓厚的法理气息以及实证主义的理论。十四位大法官代表着十四种对于案件的情况以及不同法学思维的认知。其中富勒笔下的五名大法官,两名认为应当维持原判支持有罪判决,两名反对,一名法官选择弃权;萨伯笔下的九名大法官,四名支持有罪判决,四名支持无罪判决,而另一人请求回避。每一种想法细读下来都可以说是一环扣一环,十分流畅且有理有据,他们的观点之间有些却是互相对立的,而这本书最有意思的也就是这种思维之间的相互碰撞,细细品读其中观点,可以很好的增强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拓展自己对其他事情的认识方面,可以说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佳作。

第二篇:《洞穴奇案》读后感

《洞穴奇案》观后感

看完萨伯的《洞穴奇案》,我真真被它所感动。它所说的大部分角度都是我们能想到的。但是却是无法用如此精炼的语言这么全范围,多角度的论述出来。当然陈福勇、张世泰的英语、法律功底可谓是功不可没。

萨伯说富勒的洞穴探险者案是史上以来最伟大的法律虚构案例。

(1)洞穴探险者案确实是很吸引人。我看后也是思虑万千。对威特莫尔我表示同情。但是要我赞同对余下的5位幸存者判处死刑。我真是于心不忍。他们也很是无奈。一方面是对生的渴求,另一方面是对杀害威特莫尔和食人肉的罪恶感。海伦法官认为人在那种条件下,食人肉是无可奈何的。认为即使是品德高尚的人也会这么做。但是。特朗派特法官却认为,人们食人肉自保是必须的。宁肯一起饿死,也不能再夺取他人生命的条件下活下来。因为生命是绝对价值。没有5人的生命价值高于1人生命价值这种说法。我不知道我在那种情况下会怎么做。我想着是大多法官判决此案的瓶颈吧。

我看完这本书,整整花了三天。之前开始看的时候可能是太随意了点。没看懂。而且是那种看了就忘了的那种。后来我明白这并不是一本让人娱乐的小说。它是一本14名法官精心分析的结果。出于对这些智慧的尊重。我重新很认真地看了一遍。虽然仍有很多地方是我看不懂得。但在我看懂的部分。出现了很多令我感动的句子和论点。

福斯特法官认为案发时他们不再联邦法律管辖下。有句法律谚语说“当法律存在的理由停止时,法律也随之停止”而刑法的目的是促

进和改善人的共存状态,调节共存状态下相互间关系的公平正义。而当威特莫尔的生命被剥夺时,他们并非处于“文明社会的状态”,而是处在“自然状态”。所以说,他们应该使用自然法。这是我听过适用自然法的最有意思的一种说法。之前,认为在法律规则,原则没用的情况下,可以适用自然法。很抽象。同时。福斯特法官认为法律精神比法律文字更重要。而基恩法官则有着与之完全相反的观念。他的观点有种恶法亦法的味道。他崇尚立法至上。他否定法官把法律与道德混同。对立法机关而言,法律和道德不可分割,对司法机关而言,法律和道德相互独立。基恩法官认为,最高法院法官宣誓效忠的是联邦的法律,并不是自然法。所以法官有义务忠实适用联邦法律条文。根据法律平实含义来解释法律,不能参考个人意愿或个人正义观念。同时,他认为法律的目的有很多,不同的案件对法律来说都体现出不同的目的。如果一味强调法律目的而忽视法律文字,就会出现法官造法,出现司法混乱的局面。福斯特和基恩就像是两位战士,你来我往。思维缜密,很有意思。

而这14位法官中的两位女法官很是吸引人。从妇女强奸案中推出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和结论。海伦法官认为从妇女强奸案中妇女被迫同意被强奸并不意味着妇女同意强奸。妇女有意思并不代表妇女故意。因为,人们可以有意识做某种行为(顺服强奸者),但同时又违背自己的意愿(没有故意)。得出洞穴探险案中被告并没有杀人的故意。而且海伦认为人在那种情况下,即使是品德最为高尚的人最后都免不了要吃饭,最终会被饥饿推倒顶点,到了那一刻,他也会杀人。

所以对被告实施惩罚没有意义。而戈德法官认为海伦完全颠倒了情形,认为被告被比作被强奸的妇女是错的。他们应该是强奸犯。因为他们把威特莫尔当做了目标,通过暴力使其服从他们的意志、服务于他们的目的。同时,戈德认为无罪判决可能会导致悲剧的重复发生。因为戈德认为杀死并食用朋友(能一起去登山,并且一起是登山协会的会员,应该是朋友了)是件很痛苦事,如果他们知道他们即使做了那件也许会自责,内疚一辈子的事,认逃不过法律的制裁的话,还不如就抱着朋友一起死好了。这样天堂在见仍是朋友。

最让我无法理解的是邦德法官回避的理由。居然是因为无线电池。我见过很多法官因这个那个理由回避。但是因为几年当律师代理的一件无线电电池案而回避,真是有点令人费解。邦德认为被告杀人是因为被告在使用无线电时,政府官员,法律工作者,神父没有告诉他们杀人,食人后果会怎样。所以他们设立新的社会契约。英文他们被当前的法律拒绝了。很有意思的一个观点。真是我肯定是想不到还有这么一种说法。真是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我很渴望自己能是一名法官,虽然我仍不知道,我会怎么判,看过14为法官的论点,我真是被折服了。并且也混乱了。最令人折服的地方是,每当我看完一个观点,我总是觉得很有意思,很有道理。即使我想找些与之背道而驰的观点。我也不能完整,有逻辑地阐述出来。但是,之后的法官总是有这种能力,不仅把我想表达的观点讲出,而且会讲的更深更远。

这是我买的第一本法学专著,我很庆幸自己能买到这么好的一本

书,看一遍是不能完全领悟它的内涵的。我在看着它的时候,自己的在法学上的肤浅,就被暴露的一览无余了。

中庸是中国人为人处世的一种原则。但是我觉得,在学术上的中庸就会让我觉得没有自己的观点,中国学者大多有种这样的感觉。每次上课,将到美国学者怎么对待这个观点的。德国学者怎么对待这个观点的。尽管似乎有很多缺陷。但却是很吸引人的。但是一讲到中国学者怎么认为的时候,就会觉得很意思。总是中庸的让人觉得这不就是两个观点的结合么?《洞穴奇案》这么吸引人,也体现在他思想的连续。总有一些观点,确实开始很让人难以接受。但是法官们总是能顺着这个观点阐述下去。让人看着看着就接受了他的观点,并为之倾叹。

(1)参考《洞穴奇案》第一页

第三篇:《洞穴奇案》读书感悟

为了督促学生养成好的读书习惯,我院展开了为期两周的晨读活动。在此次晨读活动中,我们共同诵读研究了十本名著,并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和深思。在其中,有三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促使我对法学有了更为清晰的认知和理解,第一本书是《洞穴奇案》,作为一个假想的极端个别案例,我们看见的是其中渗透的法哲学思想。读此书之前,我一直认为法律象征着至高无上的权威,是不容亵渎和侵犯的。法律本身是一个客观复杂的体系,而法律赋予法官的自由裁量权使得法官们并不是机械地使用法律条文,运用法律推理本身的弹性做出判决。正是这样,对于这个案例,在道德和法律的下,不同的大法官运用不同的论述角度给出不同的判决,引起法哲学讨论。一本书,一个案件,两个选择,两个世纪,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论述,永恒的追问。哲学思考的加入是问题变得简单而复杂,刨根于本质问题又延伸出深层思想,我想这就是这本书的魅力之处。即使一个非法学专业的人,读了这本书也会有所启发,法学学者对于伦理法律困境的追问和探索,在任何一个领域,这种精神都是崇高的。人们总是不断面对困难,总是不断发问,总是不断想要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法,正因为如此,人们的执著探索拓宽了我们认知的边界。

第二本书是《罪与罚》,我们看到的是从一个杀人犯的视角,详细的记录了他从作案前,作案中到作案后的一系列心理活动过程。随着情节的发展,你会为这个罪人捏一把汗,为他的痛苦而痛苦,甚至到最后为他找到救赎而释然。书中写道:始终往好的方面想,而不是做坏的打算,虽然她们预感到坏的一面,但是事先无论如何对自己不说真话,片面的想法常常弄得他们苦恼不堪;他们拒不接受真理,等他们所装扮的人愚弄了他们,这才恍然大悟。

最为深刻的还是《西窗法雨》这本书,它给人一种很不一样的感觉。既没有像《社会契约论》这般枯燥无味,也没有像《最好的辩护》那般笔触直白。他好似一只灵动自如的毛笔,描绘天地山水间,勾画了了,几笔几触,恰到好处,一目了然。作者刘星教授运用一个个常年所积累的法学故事,辅以幽默而又不失风趣的语言,将他对西方法学的看法观点,—一勾勒出来。这其中所映射出的中国法治问题,则皆在于勾勒的天地山水之中的,一笔一墨了。

本书以各种各样的小故事,诉说着西方法律的种种,指引着读者去思考中国法治的现状。给其中有一篇谈到某时段美国纽约市长宣布承认男女同性恋之间的长期承诺和爱护关系这一事件引申开来,讲到了西方人的眼中,少数人的权利只要在所作所为不影响他人的自由的情况下,同样是一种应予承认的权利。有不少的人认为,同性恋完全是一种心理上的一种变态反应。由于大多数人的偏见,世界上每年有百分之五的同性恋者因为被歧视患上抑郁症,有百分之二的同性恋被歧视患上抑郁症后自杀身亡。作者通过同性恋者的这个例子,是为了引出西方的法律文化中,少数人的权利不可忽视。但我看到这篇之后的感触,是认为我们应该换位思考,以尊重对待与我们有不同的人。我们应该以一种换位思考的方式,以尊重的心态去对待所有的不同,而且换过来说,以这样的方式或许在无形之中会拯救许多与你一样生活在这浩瀚中的人,你平和地给予一份尊重,换来的可能是点亮他们对自己人生希望的火焰。我想,西方法律文化界这种尊重少数人权利的思想,也或多或少有从换位思考的理念这一角度切入,毕竟,法律不仅要关心大多数人,而且要尊重少数人,因为法律是与所有人相关的。

它同样讲了一个关于男女平等的内容,其认为其实并没有所谓的男性的形象就一定是勇猛、刚毅、理性,女性的形象就一定是软弱、依赖、感性,大谈男女性的本质如何,本身就是男权主义形而上学的偏见,有些女性自认为女性本质如此,也完全是男权意识形态占统治地位造成的。其实,每一个男性或是女性,都可以是,千姿百态、千差万别的。我想,西方法律文化界这种尊重少数人权利的思想,也或多或少有从换位思考的理念这一角度切入,毕竟,法律不仅要关心大多数人,而且要尊重少数人,因为法律是与所有人相关的。

毋庸置疑地说,价值判断本身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苏格拉底在许多人都认为该法律不合理,不值得遵守的情况下,仍然为了法律的威严和社会的安定,没有越狱,坦然面对法律的审判。这一行为在有些人看来是迂腐,在有些人看来是伟大,但无论看法如何,我们需要的是反省。法律本身就存在缺陷,而且是固有的、无法消除的。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选择法治,不是因为人治不可靠,法治可靠,而是因为觉得法治比人治要更加可靠些,毕竟人的自觉自律是不恒定的。人治是需要的,灵活的人治可以缓解过于条条框框的法治所造成的一些棘手的局面。但是,无论人治或是法治,都应该存在界限。这个界限的划定是全人类发展所要不断摸索的问题。

于是乎,在此次晨读活动里,我更加坚定了要多读书、读好书这一习惯,通过读书拓宽视野,在法律学习过程里努力做到辩是非、守原则,为法治建设添砖加瓦。同时,晨读活动极大的提高了学习自律性,提升了学习素养,收获良多,与君共勉之。

第四篇:读《洞穴奇案》有感

思辨求索 永无止境

——读《洞穴奇案》有感

陈璐 周口检察

今天的读书分享要从一个故事讲起。故事发生在一个石灰岩洞穴之中,五名探险人遭遇山崩,受困山洞,洞中没有食物,没有水源,甚至,没有希望。在被困20天后,他们终于通过无线电与外界取得联系,得知最快也要至少十天才能获救。然而,医疗专家告诉他们在没有食物的情况下再活十天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无奈之下,他们共同决定,抽签选出一名牺牲者作为食物。直到第32天营救终于成功了,人们才知道,其中一位探险者已经被同伴杀掉吃了,其余四人虽然获救,却以谋杀罪被告上法庭。同志们,如果您是法官,会如何判决呢?

这个将情、理、法的矛盾展现的淋漓尽致的案件就是法理学上著名的“洞穴奇案”,该案例是美国的法理学家富勒在真实案例的基础上改编而成的法律虚构案,因其引发了数十年经久不衰的探讨而被誉为法理学史上永恒的“洞穴”,是西方法学院的必读文本。在《洞穴奇案》这本书中,作者从不同角度,对本案的罪与非罪作出了14种不同回答。目的不仅在于求得结论,更在于将各法理学派无比精妙却又相互对立的观点融入争论之中,在思辨中启迪智慧、碰撞思想,向读者展现出一场华山论剑般的抗辩盛宴。

就拿被告的行为是否构成紧急避险来说,我们都知道紧急避险作为一种法律允许的行为,它的客观特征就是,当一种合法权益遇到危险而不可能采取其他措施予以避免时,不得已损害一种较小合法权益来保护较大的合法权益。

从无罪的角度,作者认为在水尽粮绝的洞穴中,在被困20天之久的情况下,杀掉1人的替代选择就是5人全部饿死,这难道不是最强烈意义上的不得已吗?同时,人们总是希望有更多的人从悲剧性事故中存活下来,就如同英国的法学家边沁所言“所谓正义就是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所以牺牲1人来挽救4人当然保护了较大的合法权益。

读到此处,我相信大多数人都会认为被告的行为足以援引紧急避险的抗辩而被宣告无罪。但是,作者对该问题的思考并没有就此结束,而是从对立的角度寻求突破,进而犀利地指出减轻饥饿并非只有杀人一种选择,比如可以等待第一个饿死的人出现然后吃掉他。此外,把一命看得轻于四命无疑是功利主义,而功利主义正当性的前提是牺牲的利益和保留的利益都是可以计算和衡量的,然而,人的生命是可以计算的吗?如果您的回答是肯定的,那么什么样的对价能够让您交出自己的生命呢?事实上,在法律看来,每一个生命都具有绝对价值,任何牺牲都必须是自愿的,这是文明社会不言而喻的真理。

听完上述辩驳,原本坚定的无罪判断开始动摇,不禁感慨,作者竟然如此轻易地在三言两语之间就颠覆了我们的想法,我想这就是思辨的魅力。继续读下去,发现作者又从刑罚目的、法律解释、道德底线、受害人承诺、囚徒困境等角度,以自己头脑中的智慧展开针锋相对的辩论。跟随作者的思路走下去发现自己对罪与非罪的判断一次又一次被颠覆,于是惊叹于作者能够做到不断站在自己的对立面换位思考,在自我辩驳之中,完善观点,逐步接近无懈可击。

作为公诉人不正是需要这种思辨的素养吗?公诉业务的核心就是出席法庭指控犯罪,而庭审现场是社会公众感受公平正义最直接生动的舞台,是检察机关教育群众、展示形象的窗口。成为一名公诉人之后,我不断问自己如何才能以最佳效果将正义用看得见的方式展现,做到“说得清、诉得准、辩得明、判得了”呢?本书的作者给了我答案,那就是要培养自己的思辨思维,换位到辩方的角度自我审视,在反复思考中理清观点、夯实依据、做足准备、强化指控。

这本闪烁着思辨光芒的好书,启发我认识到与公诉结缘就意味着要与思辨同行,唯有在思辨中不断求索,才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履行好守护公平正义的光荣使命!

第五篇:读洞穴奇案有感

读洞穴奇案有感

吴昊

每个人自出生起便经历着不计其数的选择,无数选择共同构成了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也推动着历史的进程。在面对选择时,随波逐流的大有人在,拍脑袋决定的也大有人在。那么,当面对两难选择,我们该如何决断?

《洞穴奇案》展现的就是在涉及生死相关立场选择时的思辨过程,咋一看题目也许觉得该书是一部悬疑小说或者地理探秘集,但实际上该书却是一本不足200页的法哲学著作。

本书来源于美国20世纪著名的法理学大师富勒在《哈佛法学评论》上发表的一个虚构案例,讲述了这样的一个案例:五名探险者相约探险时遇到山崩,他们所剩的食物已然不能维持到救援队伍的到来。无奈之际,由威特莫尔建议大家通过“掷骰子”的方式决定吃掉队伍中的某一人,而建议者威特莫尔不幸被抽中并被分食,余下四人因此获救,但随即被法院以谋杀罪进行起诉。富勒在案例的基础上虚构了最高法院上诉法庭五位大法官对于此案的判决书,之后法学家萨伯延续了富勒所做的虚构案例,假设了五十年后对于此案进行翻案时的审理过程,并重新虚构了九位大法官针对该案的判决意见,并最终形成了《洞穴奇案》一书,“洞穴奇案”被法哲学界誉为“史上最伟大的法律虚构案”。

由于是虚构的案例,其更能够使我们抛开实际事实可能存在的争议与讨论,而将焦点集中在基于明确事实基础上的不同观点的交锋,观点涉及了法律、哲学、道德、伦理等各个方面,不仅是法哲学专业领域寓言式的经典材料,也是非专业人员品味哲学式的思辨过程的绝佳读本,哪怕对法律毫无基础和兴趣的人都会沉浸于司法哲学的思辨海洋中无法自拔。而我则想谈谈其中的思维过程。

书中通过各种不同观点间的论证过程,不断形成思维上的碰撞,引导读者拓展更全面的视角并进行更深入的思考。14位法官立场、视角各异,思维方法也各具特色,有秉持生命价值绝对神圣和平等观点的理想主义者,也有赞同依据主流民意宣告被告无罪的现实主义者,有人试图将法律与道德截然分开,认为司法必须独立于政治和民意,坚持运用法律逻辑的形式来推理判定被告是否有罪,也有人认为当法律逻辑推理的分歧难以定论时,应当设身处地思考,遵从内心的道德标准。在不断的观点辩论交锋过程中,你会发现自己的思维方式以及观点立场不停地受到冲击,前一刻你笃定坚持的观点在下一刻即会被彻底颠覆,在读完全书14位法官的判决书后不免陷入各种思辨之中左右为难,难以选择自己所处的阵营,并对于最终判决的结论愈感迷茫,但与此相对,思维却在观点不断推倒重建的过程中愈发清晰,逻辑愈发严谨,这也许就是本书带给我们的最大收获,相较于论辩过程带给读者的启发,最终判决如何也许真的无所谓了。

这样的思辨过程不仅仅存在于法哲学界,生活中又何尝不是如此,这不免让我想到了前段时间比较热门的一个综艺节目《奇葩说》,尽管节目出于娱乐目的,有些论辩过程不甚严谨,但其对于所辩观点通过不同视角的呈现以及论证同样会使听众在正反观点之间摇摆,不断变化的正反观点支持者数量正是反映了这样的思辨过程。伴随着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越来越依赖于外界对于各种事件观点的灌输,在面对各种选择时也往往随波逐流,却少有机会静下心来独立思考。当我们面对互联网不断推送的各种新闻、资讯,各个领域大V们的不同言论,如果我们缺乏独立思考与辨别的能力,那么将很容易被淹没在信息的洪流中失去方向。

让思维纵横驰骋,创造各种假设,想象各种可能,经过层层思辨,逐一解决,最终归于理性的世界,我想就是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感悟。希望当我们在面对世间纷繁复杂的选择时不会再感叹,这该死的选择。

推荐书目:《洞穴奇案》

作 者: 萨伯

本文作者:吴昊.1984.男.浙江大学硕士.九三学社入社积极分子

工作单位: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专利审查协作江苏中心

下载《洞穴奇案》读后感800字word格式文档
下载《洞穴奇案》读后感800字.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洞穴奇案感想前八篇

    读书笔记一 2017 10 30 法外开恩 当我了解完案情以及相关案例之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首席大法官特鲁派尼的陈词,这也是我认为的最容易为现代三观正常的非法学学习者所接受的处......

    《洞穴奇案》读书笔记( 纯原创)

    《洞穴奇案》读后感 10法学二班20101021210 一、阅读感想 《洞穴奇案》是一本很有意思的书。 上面说的有意思,并不是指它会让人乐不可支,也不是指它有着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情......

    读《洞穴奇案》有感1000字

    读《洞穴奇案》有感1000字作者:陶路秀严密的法律思想既不排斥创造性,也不要求专业的术语表达,更不会让道德成为与法律无关的独立变数或事后的思考。 ——萨伯法律思想独立存在,......

    读《洞穴奇案》后感[推荐五篇]

    读《洞穴奇案》后感一个人既可以深思熟虑地忠于自己的选择,也可以不假思索地忠于自己的心。——题记阅尽诸子散文,看遍百家妙语,我只想读懂你——《洞穴奇案》。这本奇书是我翻......

    《洞穴奇案模拟法庭》总结与交流(推荐)

    周四:选修课发言材料 ——田岗 【谈话前分发选修课资料】 1、 自我评价。——设置的很精致的课程,但是我没有上出更高的水平2、 介绍课程内容简介(含流程)和意义。 【内容在材......

    《洞穴奇案》的思考——以被害者家属的角度

    当听到维特摩尔在山洞中不幸死去的噩耗,作为家属,我们悲痛万分。而更让人揪心的是,如今,我们又不得不面临这场残酷的审判,我们同样会为维特摩尔用生命换来的生命被剥夺而感到痛心......

    《神秘洞穴大冒险》读后感

    作者:王芷晗 妈妈给我买了一套《我的第一本科学漫画书》,我可喜欢看了。这套书中我最最喜欢的要数《神秘洞穴大冒险》了,神秘洞穴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快让我们和主人公毛毛、......

    柏拉图“洞穴人“读后感

    柏拉图“洞穴人”读后感 “洞穴比喻” 是一种假定:有一些从小就被捆绑着不能转头的囚徒被安置在一个山洞里, 面朝着洞壁。身后的火光则把透出墙的器具投影到囚徒面前的洞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