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之我的读书观

时间:2019-05-15 16:18: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之我的读书观》,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之我的读书观》。

第一篇:《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之我的读书观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之我的读书观

原创: 郭独独

刚读完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先说一下对这本书的理解和感受,再说一下我个人的读书观。

我没有看过其他人写的中国哲学史,只是从《陈寅恪讲国学》中了解到,陈寅恪对冯友兰的这本评价非常高,觉得它真正发挥了“了解之同情”的态度,客观而公正地去看待中国历代的哲学观点。虽然没有对比,但是我也能感受到它态度的客观、公正,对待各家观点不做过多个人的评判,只是用通俗易懂、直白浅显、清晰流畅的语言,将中国历史历代的大哲学家、著名学派(儒、道、墨、法、阴阳、佛、新道家、禅宗、新儒家)及其主要观点娓娓道来。他不对读者的判断施加任何影响,态度严谨、风格朴实,再加上简洁语言的魅力,读起来没有任何压迫感。任何人读完后,都可以从中选取自己喜欢的、认同的学派,去针对性地找相关著作来研读。不管作为一位哲学史研究者还是作为书的作者,冯大师的这种风格,都是值得推崇的。也难怪这本书在哲学史著作里,堪称最经典。

因为书叫《简史》,所以对各家观点和哲学家本人的生平都没有做深入的介绍。单从入门角度来看,已经能勾起人的兴趣了。在看书之前,我不知道儒学在各个朝代都得到了不同的重视和新的阐释,也不知道禅宗原来是佛学和道家的结合。老庄学说宏大但晦涩隐秘,向郭注解却把老庄哲学解释得非常高明而又进步,让我想要深入探究。道教的产生原来是因为佛教进入中国后,引发了大众对民族宗教缺失的愤怒感。新儒学和先秦儒学差别非常大,到底哪个更高明众说纷纭。中国人并不是没有对封建礼教的反抗和个人独立意识的追求,魏晋名士的“风流”佳话一直在历史长河中闪闪发光——但也可能正是因为缺乏才显得可贵吧。

冯大师说,哲学是对人生有系统的反思的学科。我可能在这方面比较晚熟,一直到目前奔三的年纪了,才发现自己渐渐开始选择性地去相信和实践某些哲学学派的观点,在这个过程中清晰了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以西方客观主义、自由主义为主。在我读书的过程中,对于所有文学/哲学书籍中我看到的观点,我理解其由于历史环境的局限而不可避免的弱点,都会从现代社会的角度去选择称赞或批判。而现实中我遇到的每个人都有跟我观点不一致的地方,因为大家都有各自思想的选择和归依。我会理解这种差异,不会以自己信奉的为真理而要求人人如此,但对于明显落后和愚昧的观念也会不留情面地批判。

这是我目前的读书观/处事观。不求完全正确,但求用自己独立的理性认知,去实践自己的观念,完成自己在人生中最重要的任务——成为自己。

第二篇:《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从哲学看中西方文化发展

——读《中国哲学简史》有感

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一书,以现代的观点对中国古代哲学进行了深刻的剖析。语言通俗易懂却又深入浅出,以辩证的态度阐述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遍及诸子百家不显偏颇,明辨尺短寸长力求客观,让我们站在更高的角度看待中国哲学于中国、于世界在历史与今天的重大意义。

(一)哲学与宗教

谈到哲学,人们往往想到宗教。宗教与哲学不可混为一谈,又并非完全不同的事物。哲学,是对人生进行的系统的反思。将人生作为思考对象,获得关于宇宙、知识、人生的反思产物——宇宙论、知识论、人生论。宗教是由某种哲学为核心加上一定的上层建筑(如迷信、教义、礼仪、体制)而来。

由此使人想到一种说法——“中国人没有信仰”,对此我不敢苟同。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可与宗教在西方文化中的地位相比拟。正如德克·布德在《构成中国文化的主要思想》一书中所描述的“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不是宗教(至少不是有组织形式的宗教),而是伦理”。“追求彼岸世界”作为人类内心的最深要求之一,哲学与宗教都为这一追求起到了导向作用,而宗教却未能成为中国人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究其原因,人们都有寻求比伦理道德更高的价值(超伦理道德价值)的渴望,但宗教中所体现的价值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超道德。一方面,对神的崇拜更类似于中国哲学中儿子对父亲的伦理之爱;另一方面,宗教倾向于提供人类对客观事物的信息,当迷信、祈祷、仪式所提供的信息与科学不同,即产生了宗教与科学的冲突,致使宗教无法达到我们所追求的更高的价值。可中国人在中国哲学意识中找到、表达、欣赏,并在哲学生活中体验了这一价值,故而中国人更多的强调哲学意识而缺少浓厚的宗教观念。

中国人的信仰是蕴含在哲学之中的,是对超道德的更高价值的追求,是脱离宗教仪式、神祗具象的纯粹的精神。中国哲学使中国人将这样的信仰变成一种内在的意识,以“德”的形式付诸生活成为具有真正意义的实践。

(二)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与同西方哲学的相似性 中国传统哲学始终围绕着四个字:内圣外王。

起初只有贵族有机会接受教育,自周朝礼崩乐坏,政治权利瓦解之后,各种知识的官方代表散落民间,凭借专长开馆招收学生以维持生计,自此师吏分离。因为专长不同,这些教师的思想见解也有所不同,自此出现了诸子百家的划分。春秋战国时期,大致分为六家:阴阳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道家(另有刘歆提出的十家:以上六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儒家以孔子为创始人,强调社会关系中责任和义务(正名),人的德行(仁义),为人着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忠恕)、为而无所求(知命);而后出现以孟子为代表的理想主义流派,提出“人性本善”、“霸道王道”的政治哲学和“道德宇宙”的形而上学神秘主义;以及以荀子为代表的现实主义流派,主张“人性恶”通过后天教养改善,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指出人的生存离不开社会组织。道家以杨朱为起始,在老子及庄子的时期发展到极致,由最初的出发点“保全”到“顺从事物变化法则”再到“齐万物一死生”,强调了无为与寡欲。墨家由“利己主义”出发,提倡“兼爱非攻”,反对儒家严格等级之分,主张天下人不分高低彼此相爱。名家则注重“名”与“实”,强调事物的相对性与共相,善于论辩。法家根据政治环境的改变否定了儒家的政治主张的实用性,提倡“法”对人的约束作用。阴阳家则以五行变化对宇宙万物提出解释,阐述了其中的变化性和规律性。西汉时期根据统治需要董仲舒推行结合阴阳家理论推行儒学,汉末道家与佛家相容衍生禅学复兴,名家因玄学提出的“辨名析理”再起„„一些思想在复兴过程中予以新的诠释。隋唐时期伴随着新道家和佛家的没落儒家再度兴起,新的宇宙论随之产生,进入北宋之后儒家更分为以程颐朱熹为代表的“程朱理学”和以陆象山王守仁为代表的“陆王心学”两派。中国传统哲学不断革新,直至近代西方哲学的传入。

尽管中国哲学基于“形而上”的观念,仍与西方哲学有着相似之处。例如孔子与苏格拉底对待教育与做人的思考、名家的辩证观点和对事物的共性与特性的辨析、阴阳家的五行与西方的二元论、程朱理学和柏拉图对待“理”的看法、陆王心学中所包含的唯心主义、道家的事物变化运动的观点„„虽然基于的认识论不同,但对哲学思考的内容却不乏共识。

(三)环境对中西方文化的影响

哲学对科学的发展具有指导意义,中西方哲学发展过程中不乏相似点,为何近代中国文明落后与西方?

哲学作为人反思的产物,思考方式可以说影响着哲学的形成。而人的思考环境又受环境的制约,感受不同,思想中予以强调或忽略的方面也不尽相同。

众所周知,落后的社会制度是近代中国发展停滞的主要原因,而这样的长期停滞可以从哲学的角度加以分析。中国作为大陆国家,海上冒险经历较为缺乏,经济生产以农业为主。人若无特殊才能无法离开土地,故同族人大多生活在一起,继而形成了家族制度,具有严格的等级。由书中可以看出,古代到近代的社会制度可以算作这种家族制度的延伸。中国哲学的功能尽管以“做人“为最高成就,实际目的却也是应用于政治。哲学思想必然为政治思想,中国哲学更强调社会、人际关系等日常功能(即人生论),便于君王统治。另一方面,由于农业作为经济生产方式,大陆国家更倾向于以具体概念为背景认识事物,生活方式倾向顺乎自然,自给自足即可满足生活需求,故而不喜变革。土地的不可挪动性、古代中国哲学的功能,加上大陆人民不喜变革的思维方式,决定了这种社会制度的不易动摇以及近代中国没有像西方出现工业革命的事实。

而西方文明中海洋意识较强,人民生活以贸易居多,多为城镇聚居,严格的家族等级制度不适用于这样不同民众聚集的环境,无法划分等级,难以形成专制制度。商人们习惯于变化,并且商品经济中为了保证货物的销售必须进行创新。同时由于贸易,西方人优先接触抽象概念,一切以假设概念为出发点(认识论),基于“无”的背景来认知“有”,创新与这一过程同向,故而在近代文明中形成了适合于科学发展的哲学方法论,而西方哲学的发展目的也在于对事物的认识。

简单来说中西方哲学的任务不同造就了发展方面的不同,中国哲学旨在提高人的心灵,而西方哲学鼓励增进正面知识。而哲学的任务以及哲学方法论的不同均源于生活环境不同导致的需求不同,可以说,环境,造就了哲学。

(四)中西方哲学意义对我们的启示 尽管中国哲学在近代工业文明中并没有起到正向的作用,但中国哲学无论在历史上还是今天都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以儒家、道家为代表的人生哲学在今天更是为中国社会乃至世界各国所重视就是最鲜明的例证。任何哲学都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只对某一民族、时代、国家有效,而另一部分作为人类社会的一般性理论则具有持久的价值。在注重科技与文化相辅相成共同繁荣的今天,我们同时应认清西方哲学的应用价值与中国哲学的精神价值。任何哲学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正如古代哲学中纵使百家争鸣,儒家亦效道家之长,墨家亦取名家之辨,我们在对待中国哲学的上应批判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取西方哲学之长补己之短。通过冯友兰先生对《中国哲学简史》的解读,我们甚至可以从中国古代哲学本身中找到当代哲学思想的影子,这就更提醒我们,诸子百家的兴衰只能反映当时历史背景的需求,并不代表其中的思想都是陈旧落后的。辩证看待中国哲学,定如再淘浪沙,珍宝不尽。而其中最值得我们继承的,便是中国哲学“入世而出世”的精神,在文明的潮流中完成自我修养的提升,同时身体力行投入社会的建设与人和人之间的关怀,在物质与精神的双重追求中真正实现超越普通价值的大美追求。

第三篇: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最近花了些时间读了这本书,书中古代哲学家们的思想读后有种让人说不清的感慨,不能说读懂读透这本书,但从书中能有所收获,下面是我自己在这本书中的感想。

读完《中国哲学简史》,最直接的收获便是对中国哲学的发展有了个整体印象。中国哲学的起源与发展跟中国地理环境、政治经济密切相关。在春秋战国时期迅速发展,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现象。西汉史学家司马谈曾将百家大致分成道儒墨名法阴阳六家,随后史学家刘歆在六家的基础上增加了纵横家、杂家、农家和小说家。这本书以司马谈六家说为基础,简略地描述了道儒墨名法阴阳六家的起源、发展,并在第二十、二十一章描述佛家在中国的发展。详写道儒两家,略写其他五家。

儒道两家是中国哲学最重要的两个流派。儒家由孔子创立,提倡仁与义。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孟子开创了儒家理想主义流派,而荀子则开创了儒家现实主义流派。这两大分支在儒家后期发展过程中一直存在,两大分支的争论也从未停止过。秦朝焚书坑儒后儒家思想一度衰落,在西汉董仲舒的努力之下,与道家、法家、阴阳家相结合,取得“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正统地位。魏晋南北朝之际,由于战乱,儒家再度衰落。虽隋唐开科取士,得到官方支持,但其影响力却不如佛道两家。经过唐宋文人的努力,加上吸收佛道两家思想,儒家再度焕发新的活力,并逐渐分成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两大分支。清末由于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儒家逐渐衰落。

道家由老子创立,提倡自然和无为。值得注意的是在这本书中多处指出要注意区分道家和道教,两者不能混为一谈。道家虽由老子创立,但其第一阶段的代表人物却是杨朱,直到后来由老子创立道家,再到庄子发扬光大。西汉初年道家因顺应统治需要,显著一时,后儒家取得正统地位后逐渐衰落。魏晋南北朝之际,社会**,道家重新得到人们的重视,加之与佛家思想的结合,重新形成被冯友兰先生所称的“新道家”思想,追求率性风流、强调自然自由。值得一提的是,佛教因与道家思想的结合,产生了中国特有且对中国影响深远的禅宗。

冯友兰先生学贯中西,对中外哲学都有所涉猎和研究,因此善于用整体的眼光去研究哲学问题。在介绍中国某一流派的哲学思想时,不仅仅局限于中国观点,常常借助于西方的相似或相近的哲学思想进行解说,从而有助于读者进一步加深对这一哲学思想的理解,也使得全书具有世界眼光。全书最后一章,既指出中国哲学缺少明晰思考这一缺点,又指出西方哲学看不见负的方法的充分发展这一缺点。因此,他希望中西哲学互为补充,共同发展。

人类创造了文化,而文化也深深地影响着人类生活。中国人在中国这片土壤上创造发展了中国哲学,而中国哲学也深深影响着中国人民,对国民性格的塑造产生了深远影响。在第十六章和第二十七章,冯友兰先生提出了一个观点:“中国人历来是以文化差异,而不是民族差异来区分自身与外族。中国人的民族意识更多来自文化,而不是来自政治。”既然中国人的民族意识更多来自文化而非自政治,所以汉文化在国内的推广便显得十分重要。

《中国哲学简史》还让我学到成为圣人的方法是从小事做起,从小事中发现乐趣,体会到做这件事的意义,从而超脱万物,达到圣人之境界。可以说,这是一本带来颇多收获的书,其中很多观点即便放在当今社会,依然受用。

冯友兰先生在全书的末尾写道:“人往往需要说很多话,然后才能归入潜默。”这句话十分值得品读。修养性,沉淀心,人人可为圣。

第四篇: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冯友兰有言:“著小史者,意在通俗,不易展其学。”

假期阅读了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觉得受益匪浅,虽然很多人说这本书晦涩难懂,然而在我看来,它已是将中国几千年的哲学思想以最简单的方式呈现给了读者,因为毕竟这本书成书的最初目的是为了给外国人上中国文化课。而冯友兰更是中国知识界公认的最优秀的学者之一。

中国哲学简史呈现给我了一个在纷繁乱世出现的文化盛世。百家争鸣,诸子百家均在那样一个时代兴起,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在那样一个生产力极端低下,战端频起的年代,诸子百家游或是游走于各个诸侯之间抒发自己的治国之道,或是在一方著书教学,或是学以致用,或是为战争或者和平和努力。可以说,中国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高峰。我们现在的许多思想,所做的很多决策都深深受到那一时期的影响,潜移默化地改变我们生活。中国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正面的知识,不是探求事物之理,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事实上,哲学能够达到更高的价值,它更为直接,也更加单纯。哲学取代宗教的地位,这合乎中国哲学的传统。也体现出了在中国哲学尤其是先秦百家哲学的重要性。在阐释了中国哲学的精神、背景后,冯友兰教授选取了诸子百家中代表性学说进行了详尽的讲解,其主要篇幅在儒、法、道三家。儒家重人伦,法家重赏罚分明,道家重无为。纵观中国哲学,无论儒家道家还是法家,都把关注点放在具象的人伦关系上,所以被认为是典

型的实用主义哲学。除了最为熟悉的儒家、道家外,最让我感兴趣的是墨家。墨家的认识论理论是一种朴素的实在论,墨家中人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中华民族先秦的科学家,这自然让我这个学工科的大学生产生了巨大兴趣。墨子主张从劳动者中选拔人才,受到普通民众的欢迎,因而墨子被称为平民圣人。墨子老年隐居于鲁山县熊背乡黑隐寺并卒葬于此,现存有土掉沟、黑隐寺、坑布崖、墨子城等古迹供人们瞻仰。

中国哲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不断发展进步的,如儒家学派就经历了很多的发展,也发生了很多演变。中国哲学以其独特的魅力对不断舶来的外来文化兼容并蓄直到今天。回顾历史,我们发现,其实中国文化在面对外来文化时一直都具有这样的韧性与海一般广阔的精神。我相信,即使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时代,一个西方文化占主流文化的时代,中国哲学依旧能绽放它的光彩。

冯友兰说,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正面的知识,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其实哲学并不是高高在上,高不可攀的学问,实际上它就深深的蕴涵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并且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密不可分。只不过我们缺少是它们“浮出水面”,“上升”到哲学高度的理论思维而而已。“人不需要宗教化,但是人必须哲学化,当人哲学化了,他也就得到了宗教提供的最高福分。”希望人们都能在中国哲学中寻求到心灵的慰藉。

第五篇: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一、本书简述

这本书从结构上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中国哲学的研究对象,背景、方法论进行了分析;第二部门按照时间顺序对先秦诸家开始到新道家、新儒家、佛教思想等主要观点和相互之间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第三部分对西方哲学对中国哲学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对本书进行了总结,二、收获和感悟

一是以人为本。作者介绍哲学是对人生的系统的反思的思想。这和以往接触的哲学不同,以往学习的哲学中,强调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等问题,过于抽象,很难和个人生活联系起来,并和自己的人生意义联系起来。而从对人生的系统反思这个角度出发,让我们对哲学的功用和意义有了深刻的了解。特别是对人的四种境界的划分,让我们对哲学的妙用有了更清楚的认识。

二是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做过人生的反思和总结。如年末,对自己一年的生活、经历的事情、阅读的书籍等等进行总结。发现其中的问题,进行下一步的计划,但很多这种反思总结中,多数流于流水账,对为啥这样做?这样做是受何种观念影响?这种观念从何而来?都知之甚少。

三是发现每个人受固有环境和社会流行观念的影响巨大。例如中国农业社会的特点,让中国人喜爱直觉思维,比如我们的绘画、我们的音乐、书法,都是世界直接形式的模仿。思想中的中庸,否极泰来等观念,都和中国农业社会的生活方式有紧密联系。

这不仅让我们反思,我们现在的生活方式受什么观念的影响。或者说,是什么观念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我们已经知道我们的生活方式,其在历史上,已经有千万次人都经历过了,但如何才能发现自己观念的局限性?如何知道是那些观念在影响或决定我们的生活呢?

四是如何改变自己的观念,这里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格物致知,就是每天学习新的知识,一种是领悟,真诚地去做事,达到心和宇宙统一起来,所谓致良知的方法,一种是敬,抱持者对世界的敬爱的态度,来生活。

例如前一阶段看一本书上,一个志愿者到利比亚去工作,通过其工作经历,他人生的观念发生很大的变化,已经不局限于单纯的原来,医院、家庭两点一线的生活方式;他在了解这个世界的过程中,观念已经发生很大变化。

五是哲学为啥重要。哲学就是通过思维找基本规律。哲学是最高层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下面还有N层的东西,如基本方法、普遍方法、逻辑、技能等。学习哲学就要以兴趣和实用为导向,定下你的目标,要让哲学成为你的思考方式,想要让自己具备触类旁通、解决问题、正确决策、创新等重要能力,非读哲学不可。

例如,我们学习数学就知道,数字是一种抽象,函数是对数学规律的抽象,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建立数学模型,这是另一层次的抽象,在此基础上,还有数学哲学和系统动力论,是对数学的更高层次的抽象。

七是学习哲学的方法

认识哲学,了解哲学,懂得哲学的体系和逻辑原理,并将这一原理运用到实际的思考之中。学习哲学需要技能+意识+学习材料。如批判性思维是意识的储备,可以帮助你迸发学习热情,形式逻辑是技能的储备。

如在管理理论学习中,通过管理理论的发展,可以在理论中找到共同之处,看到人的思维的轨迹;如我们可以发现杜邦分析和麦肯锡方法对应的形上学;罗杰斯的心理咨询方法对应的存在主义‘达尔文的系统动力论对应的马克思等等。在设计研究中,有设计方法论,仿生设计学等等。再如笛卡尔建立了普遍数学,只以顺序和量化关系为考察对象

八是新学到的一些哲学知识。一是 哲学的方法论,负的方法,和正的方法,其中正的方法,是数学的方法、逻辑分析的方法;负的方法是采用不是什么的方法。由于哲学的反思的性质,它最终必须思想从逻辑上说不可能成为思想的对象的“某物”。这种思想对象用负的方法可能更加清楚。二是 中国哲学中的修养方法,无外乎诚和敬。通过诚对待思想,敬对待世界的终极理念,来不断完善自己,实现天人合一的。三是哲学的根本之争,是观念论和实在论的争论;

三、精华摘录

p2 哲学家必须对于人生反思的思想,然后有系统地表达他的思想,人生论、宇宙论、知识论都是从这个类型的思想产生的;

p4 哲学的功用不在于增加积极的知识,(指关于实际的信息),而在于提高精神的境界,达到超乎现世的境界,获得高于道德的价值;

p6中国哲学的价值在于,成为圣人,圣人的最高成就是个人与宇宙的同一;

结庐在人间,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p24 中国哲学的方法论,概念的类型有两种,一种用直觉得到;一种用假设得到的;直觉得到的概念有三种可能的类型,已区分的审美连续体概念,不定的或未区分的连续体概念,区分的概念

p43孔子强调仁和义。义是指事之宜,即应该;仁强调,不光是指魔一种特殊德性,而是指一切德性的总和;

忠,肯定方面是指己之所欲亦施于人;否定方面是指,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知命,是指承认世界本来存在的必然性,对于外在的成败也就无所萦怀;

p47孔子三十而立,是指他这时候懂得了礼,言行都很得当;四十而不惑,是指他这时候已成为知者,50,60而知天命,是指认识到超道德的价值。

p82惠施 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发现了超乎形象的世界;

p103 获得幸福的方法庄子,自由发展我们的自然本性,可以使我们得到一种相对幸福;

圣人由于对万物自然本性有理解,他的心就不受世界变化的影响。用这种方法,他就不依赖外在事物,因而他的幸福也就不受外界事物的限制;可以说已经得到绝对幸福。

p153 法家韩非子。势:是指权利,权威;法:是指法律法制;术是指办事用人的方法和艺术,也就是政治手腕;

p222 新道家。圣人高度理解万物之性,所以他的心不受万物变化的影响。他以理化情

p232 佛学的一般概念,宇宙的心的概念,和形上学的负的方法;

觉悟的确切意义。是指个人与宇宙的心的统一,或者说与所谓的佛性的同一;

中道宗的方法,所谓二谛义。第一层次,普通人以万物为实有,而不知无。第二层次,说万物是有,但是说万物是无也是片面的;事实上,有就是无;应当说不片面的中道,在于理解万物非有非无;第四层次,中道在于不片面,意味着进行区别,而一切区别的本身就是片面的。

这个否定一切,就可以达到庄子哲学中的坐忘,佛家称之为涅槃;

p267新儒家。自然界的规律是不是人心(或宇宙的心)创造的;这历来是柏拉图的实在论和康德的观念论争论的主题

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

廊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

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时豪雄;

哲学的推理,形上学的推理,其出发点是经验中有某事物存在。

哲学史对于人生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由于他的反思的性质,它最终必须思想从逻辑上说不可能成为思想的对象的“某物”

人生的境界。可以概括为四个,自然境界。一个人做事,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其他社会的风俗习惯。、功利境界。一个人可能意识到他自己,为自己而做各种事。

道德境界。还有的人,可能了解到社会的存在,踏实社会的一员。有这种觉解,他就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情;天地境界。可能了解到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

四、哲学入门书籍推荐

1.反哲学入门

2.思想的力量

3.西方哲学简史

4.大问题

5.你的第一本哲学书

6.哲学的慰藉

7.哲学浅说

8.我的半生传奇 蔡志忠

9.牛津大学 哲学入门

10.康德哲学讲演录

下载《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之我的读书观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之我的读书观.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本书是冯友兰先生哲学与思想融铸的结晶。以一本篇幅有限的哲学学生专著,打通古今中外的相关知识,其中充满睿智与哲人洞见。特别是作者对现实问题的关怀,颇......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作者:(中)冯友兰 著 出版时间:2012-12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一、总体感觉 最大的感受就是:短小精悍。全书正文虽然只有短短的379页,却把中国哲学思想五千......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1 人必须先说很多话,然后保持静默。哲学的任务不是增加实际上的知识,而是提高精神的境界。连续两遍阅读了本书,精神境界有没提......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必备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必备1 看《中国哲学简史》看的非常吃力,不要说能读到什么,有什么领悟,能把这本书大致浏览一下翻一遍,都是件痛苦的事情。看这书最大......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报告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报告 书名:《中国哲学简史》 作者:冯友兰 出版发行:新世纪出版社 书的背景:当代大哲学家冯友兰先生于194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受聘担任讲座教授,讲授中国......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报告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报告 安图三小周红新 书名:《中国哲学简史》 作者:冯友兰 页码:302 页 内容简介:本书是冯友兰先生哲学与思想融铸的结晶。以一本篇幅有限的哲学学生专著,打......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报告

    辩者擅辩,名家留名 ——小议名家思想与影响 在中国早期诸家实用性思想中,充斥着成人以及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然而此间我们却惊喜的发现有一家的言论独辟蹊径,卓尔不同。他们热衷......

    马克思(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中国哲学简史»是熔铸了智慧与思想的哲学史专著,以有限的篇幅向我们介绍了中国哲学的各大流派、发展历程,打通了古今中外的相关知识,充满着睿智与哲人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