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基础心理学》读后感1500字
《基础心理学》读后感1500字
stephen 华说圣道
作者从科学的角度论到:人的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的反映,只有客观事物作用于脑,才有心理现象。有脑,无客观刺激,无心理现象;有客观刺激,无脑,也无心理现象。心理现象来源于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实(自然和社会)。所以人的心理发展主要受到社会生活条件的影响,具有明显的社会性。心理是人内在的神经系统对外在客观的刺激从而产生的心理的现象,是条件的反射。
从作者的论述中,我们可知作者是从纯科学的角度来论述人心理的现象。即是从科学的角度来了解人的心理现象,就不难有所偏差。因为我们知道人是一个有自主权,有思考能力,有创造性、有感情、有意志的有位格的活人。是有机性的在不断地变动中的人,有控制、改变、改造环境、外在条件的能力与智慧。人的内在是绝对有自主能力的,在不受外在条件刺激的情况下也会有心理的活动。从实际的例证上我们也看到,人的心情、行为,常常不是受到外在客观条件的刺激而产生的。而是人本身心理的反应,是人里面的那个能动性的心理来控制自己的行为与感情。有的时候外面的条件、环境是非常美好的、快乐的,但是有的人虽身在这样的条件刺激下却没有开心、快乐的心理现象。反之亦然,有的人生活在极其困苦的环境中或是在面临死亡的境况中但是他没有因此而有害怕、恐惧的心理现象,反而非常平安、平静、不觉得痛苦而是欢乐。从这两个方面我们可知,人的心理反应与心理产生的现象不是外在条件的刺激与客观事物的刺激,而是人心理本身的动力产生的。从神学上来说,乃是因为人有灵魂,人的心理是根据人的灵魂来的。所以作者研究心理学的出发点就是错的,根基是错的结果必然是错的。
那么说心理学一点用处都没有了吗?不然,虽是人在自我封闭的系统里面产生出来封闭的思想学科。但还是对于人类有重大的贡献的,对于人心理的疾病的医治与人本身各个方面的发展是有些许帮助的。从作者对注意、气质、性格、能力等等的了解与研究,我们发现人在这些形成的过程中受到了多方面的影响与制约。从而我们就可以利用外在的条件与环境来塑造一个人,影响一个人及引导人的心理发展。从对心理学的了解与认识,我们也可以看到心理学对于关怀人的事工上有很大的助益。了解了心理学,知道人心理的反应,就可以根据其心理的反应适时地引导与归正。诚如作者所说:人的心理倾向性是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动力系统,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它决定着人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态度。如果我们正确的引导人的心理,就可以把人带到一个对世界有正确认识有正确态度的人。心理学虽是在封闭的系统里面的学科,但也可以让人在封闭的系统里生活得更好。
如果,心理学由一个有开启系统思想的人来从新架构的话,我想对人类会是一个更伟大的贡献,对于人的心理问题也可以根治了。心理学固然是有益的,对于我们这些活在开启系统里面的人有开启系统思想的人来说。学了心理学,在以一个开启的思想系统去应用启不是对心理学的应用更有用吗?心理学家在封闭的系统里面研究心理学而只能知道问题没有能力解决本质的问题,只有有开启系统的有信仰的人才能知道问题而又能解决问题。这么说来,心理学在信仰的当中也是有一定用处的,但要在信仰的管理之下来运用。从心理学来发现、研究人心理的问题,以神学信仰来解决人的问题。
所以说,我们应当把心理学放在应当放的位置上。心理学可以是神学、信仰的仆人,可以让信仰从心理学这条路来了解人的问题从而解决人本质的问题。心理学是神学与信仰的仆人,心理学没有神学与信仰来指引方向会迷失在封闭的系统里面;心理学服在神学与信仰的下面才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二篇:三国演义读后感(00字)
三国演义读后感(2000字)
三国演义读后感
「三国演义」是由明朝文学大家罗贯中根据当时所流行的话本收集而成的,主要是介绍东汉末年,群雄四起,争霸天下的野心为背景,故事是由魏、蜀、吴这三国交织而成,其中,以蜀汉为主体,所以,作者对蜀汉中的主角包括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等人则是赞赏有加,对魏中的主要角色,「曹操」,则是以贬居多。
「三国演义」是我国的四大奇书之一,亦是章回小说之一,所以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很重的地位,也得到了很多的评价,其中,有许多故事都使很
多人拍案叫好,包括:三顾茅庐、草船借箭、死孔明吓退活仲达等……,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有。
一、「过五关斩六将」:当时关羽因为要保护二位嫂嫂及侄儿的情况下,不得已只好屈服于曹军之下,但关羽虽处在曹营下,却无时无刻地挂念的大哥,时时打听大哥的下落,直到有一天关羽终于知道大哥现处在河北袁绍那里,他赶快提刀跨马护送着两位嫂嫂及随行的女眷们乘车,到了东岭关口,因偏将孔秀执意要请示曹丞相之后,此时,关羽已怒火上升,就把孔秀劈成两半,消息传到洛阳,虽洛阳守将韩福和孟垣商量对策,但哪里是关羽的对手,两人都被关羽所劈死,像这样,关羽一连闯过五个关口,杀了六员守将,才渡过黄河,他虽然感到有些愧对曹操,但此时的他只想赶快和大哥碰面,杀了这么多人,也是没有办法的事。
二、「的芦救主」:此时,刘备虽然对刘表的召请,心里感到疑惧,但又不得不去,所以,刘备便带着赵云,跨着的卢,向襄阳出发,蔡瑁装得非常恭谨,到了第二天早上,荆襄九郡四十二州县的文武官吏,开始参加刘备代替刘表主持的「丰年大宴」,赵云非常小心的跟在刘备身旁,于是,蔡瑁又设下计策,把赵云支开,等到酒过三巡之后,伊藉执着酒杯,个人总结走近刘备席前,悄悄地向他说过:「蔡瑁想要杀你,你赶快从西门逃走吧!」于是,刘备立即跨上的卢向西门逃出去,但没想到走不到几里路,前面有一条又深又急的河,此时,刘备只好向急流中跨下去,这时,刘备嘴里喃喃地念道:“的卢,你要救我!”的卢好像是听懂他话似的,奋力窜起来,使刘备脱离了险境。
这二则故事使我受到了启发,是让我感受到关公的重义气,即使大哥在天涯海角,只要有消息,也要把两位
嫂嫂平安的送到大哥手上,把自己的生死置之身外,一切以两位嫂嫂的安全为重;
是让我感受到人不可只注重外表,认为它是坏的而舍弃它,就像是的卢一样,纵使它是会克主的,但刘备却不在意它,可能是刘备的仁心感动了的卢马,所以,在主人最危急之时,它无克主反而是救了主人一命。
看完三国演义,才感觉到中国文学的博大精深,也感受到作者的写作能力,罗贯中把所有人物都描述的栩栩如生,如:关羽的义、张飞的直、诸葛亮的忠及曹操的奸等……,让读者都与故事的剧情融合为一体,随着故事剧情的高潮而起伏,「三国演义」因为属于章回小说,故事具有连续性,让人有一直想看下去的心理,而且不会觉得枯燥乏味,故事编排得宜,紧张刺激,使人有一种深陷其中,好像自己也处在东汉末
年,群雄割据的乱世之中,「三国演义」不仅是在当时有一种象征的功用,也是令一种体制的创新,更是研究明清小说的典范之一,所以,「三国演义」真是一本值得在再看的好书,每阅读一次,就感觉多了一次不同的体验,文学素养也提升了许多。
三国演义读后感专题:http:///s/sanguoyanyi 发表99
第三篇:读矛盾论有感-矛盾论读后感00字范文
读矛盾论有感-矛盾论读后感2000字
《矛盾论》是毛泽东哲学代表著作。为了克服存在于中国共产党内的严重的教条主义思想而写的。以下是YJBYS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矛盾论读后感2000字_读矛盾论有感,以供大家参阅!
《矛盾论》毛泽东哲学代表著作。读矛盾论有感它是作者继《实践论》之后,为了克服存在于中国共产党内的严重的教条主义思想而写的。原是1937年7~8月在延安抗日军事政治大学所讲的《辩证法唯物论》的第三章第一节。于1952年暂收入《毛泽东选集》第二卷,再版时移入第一卷。该书运用唯物辩证法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斗争 的实践经验,从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等方面,深刻地阐述了对立统一规律,发挥了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的思想。
《矛盾论》这篇哲学论文,是毛泽东为了克服存在于中国共产党内的严重的教条主义思想而写的。作为那个时代的思想指导,它不仅帮助中国的无产阶级革命走向胜利,在现今社会仍是不可多得的精神向导,具有无可替代的现实意义。这里,我着重以我个人生活经验观之。“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列宁说‘就本来的意义讲,辩证法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中的矛盾。’”开篇之句,便是告诉我们,在研究这个法则时,会涉及广泛的方面以及诸多哲学问题。这正说明了毛主席的严谨:哲学论不可能随随便便几句话便能阐述清楚的,必
须综合事物的各个方面来全面看待。随后毛主席从对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矛盾的方面、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以及斗争在矛盾中的地位这些问题的讨论最终很好的阐释了矛盾论。这其中有很多话语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首先,“当着我们研究一定事物的时候,应当去发现这两方面及其互相联结,发现一事物内部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的两方面及其互相联结,发现一事物和它以外的许多事物的互相联结。”不认识矛盾的普遍性,就无从发现事物运动发展的普遍地原因或普遍地根据,但是,如果不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就无从确定一事物不同于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也就无从辨别事物,区分科学研究的领域。各种物质运动形式中的矛盾,都带特殊性,其内部也都包含着本身特殊的矛盾。这种特殊的矛盾,就构成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而我们研究事物总是由认识个别的和特殊的事物,逐步
地扩大到认识一般的事物,同时相互联结,即统一辩证的看待这些矛盾,然后才有可能更进一步地进行概括工作,认识诸种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矛盾促成事物的发展,矛盾也同时为我们研究事物提供了方向。
其次,认识事物需要研究工作。不但要研究每一个大系统的物质运动形式的特殊的矛盾性及其所规定的本质,而且要研究每一个物质运动形式在其发展长途中的每一个过程的特殊的矛盾及其本质。而研究问题时,“忌带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人们需要如实地反映这些情况,而不只是片面地或表面地去看它们,认识事物的互相联系,研究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特殊性,不但必须在其联络上、在其总体上去看,而且必须从各个阶段中矛盾的各个方面去看。
再次,矛盾通常是分主次的,而且主次并非是绝对的。“过程发展的各个阶段中,只有一种主要的矛盾起着领导的
作用。研究任何过程,如果是存在着两个以上矛盾的复杂过程的话,就要用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并且“矛盾的主要和非主要的方面互相转化着,事物的性质也就随着起变化。”因此,研究任何过程中首先要捉住其主矛盾,这样一切问题才能迎刃而解。万千的人们,不懂得这种方法,结果如堕烟海,也就找不到解决矛盾的方法。
总的来说,事物矛盾的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自然和社会的根本法则,因而也是思维的根本法则。差异就是矛盾,无可避免。原定的计划与未知的偶然相矛盾,远大的理想和无情的现实相矛盾,繁忙的都市生活节奏和碧溪垂钓、静赏夕照的闲情也相矛盾。由《矛盾论》而引发联想,则知生活之中无处不存在着矛盾,绝对的平和与纯净只是理解上的片面与偏差,存在于理想国度之中。譬如进入大学之前总是心存侥幸,以为熬过高考之后世界或便该是一片阳光灿烂,前程无忧,然而行至今日也不
过如此,仍然需要在各种矛盾之中排解调和以求平稳生存。学业愈重与之对立的对闲适生活的渴望也愈重,一方消失后另一方也对应消减。是以甫入大学,时有空虚之感,而又不得不继续鞭策自己,在压力之中寻求动力。
第四篇:骆驼祥子读后感00字
骆驼祥子读后感2000字
骆驼祥子读后感2000字
祥子给我的印象很深:一个实实在在的车夫,勤劳、坚忍。但他的结果却是悲惨的。
他带着自己的希望来到北平,认准拉车这一行,经过三年的努力,终于买上自己的车。但在兵荒马乱的时代,不到半年,祥子的车被大兵抢去,牵回三皮骆驼。祥子没有灰心,更加努力赚钱。还没有买上车,钱却又被侦探抢去。在他与虎妞的婚姻中,他付出了许多代价,但终于再次拉上自己的车。虎妞死了,祥子人车两空。生活的打击,小福子的逝去,使祥子失去生活的信心。他变了,吃喝嫖赌,样样都干,以出卖人赚钱,彻底成为城市垃圾。
故事悲哀的结局,不禁让我想到当时社会的惨状。祥子——一个乐观向上,坚持不懈的车夫,被可恶的社会折磨成了社会的垃圾,象行尸走肉一样,只有一个驱壳。当然,这——不仅仅是社会的问题。
对于骆驼祥子。我感到遗憾,感到惋惜,也感到无奈,但也感到敬佩。我敬佩他那乐观向上、坚持不懈的精神。只可惜最终他没有战胜自己,没能战胜社会,最终还是被打败成为了社会的累赘。对于这个社会,我感到悲哀,感到痛苦,感到耻辱。祥子在社会的影响下经过三起三落成为垃圾。这个社会,在排除垃圾,却又在大量制造垃圾,这个社会又有什么本事?我只能说:这个社会是一个腐败的社会,是一个没有能力的社会。而那些促使社会腐败的人,却压迫着那些勤劳的人,那些努力的人,那些坚持不懈的人。这就是这个社会的现实:残酷、悲哀、无可奈何。
这本书的讽刺性很强。讽刺了
当时黑暗的社会使人们经受生活中过重的压力,让人不得喘气,不得翻身。而我确认为这不仅仅是社会的问题。虽然环境对人的改变至多至少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更重要的是我们自身的问题。如果祥子最终战胜了自我,就算他的生活不是他理想的那样,有自己的车拉,但至少能让自己安心生活,有一点收入,不去偷,不去抢,能保持自己原来有理想、有目标的心态,不成为社会的垃圾。
一个人,不管生活在什么样的社会,如果没有目标有理想,轻易放弃,永远报着消极的心态,不去闯,不去拼,最终只能容易失去自我,迷失方向,甚至堕落。所以,我们应该有理想,有目标,有积极向上的心态,才能立足于社会。作品围绕着祥子买车所经历的三起三落为情节发展的中心线索,将笔触伸向广阔的城市贫民生活领域,通过祥子与兵匪、与侦探、与车厂主、与虎妞、与同行等各个方面关系,描绘了一幅动
荡不安、恐怖黑暗的社会生活图景,从社会、心理、文化等层面展示了祥子从充满希望,到挣扎苦斗,直至精神崩溃,走向堕落的悲剧一生。祥子原是一个年轻健壮的农民,忠厚善良,勤劳朴实,沉默寡言,坚忍要强,但经过三起三落挫折打击,他的理想终于破灭,性格扭曲,堕落成没有灵魂的行尸走肉。祥子的悲剧反映了城市畸形文明病及愚昧文化给人性带来肉体、精神上双重伤害,凝聚了作者对城市文明病与人性关系的艺术思考和批判性的审视。
第五篇:基础心理学
一、基础心理学
着重于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基本规律的探讨。研究心理学理论体系的建立,是以正常成人的心理现象为研究对象,总结心理活动最普遍,最一般规律的心理学的基础学科;
二、应用心理学 是心理学在各个领域中应用的学科。基础心理学的内容
(一)认知 认知是指人认识外界事物的过程,或者说是对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外界事物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 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表象、思维、想象、言语等心理过程。
(二)需要和动机
需要是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是对维持和发展其生命所必须的客观条件的反映;动机是推动人从事某种活动,并朝向一定目标前进的内部动力
(三)情绪、情感和意志
情绪和情感是伴随认识和意志过程而产生的对外界事物的态度和内心的体验 ; 是对客观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 意志是人的思维决策见之于行动的心理过程
(四)能力、气质和性格
能力是顺利有效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
气质是心理活动动力特征的总和,即表现在心理活动的速度、强度、稳定性和灵活性方面的人格特征;
性格是表现在对事物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上的人格特征。
(5)心理现象分为两大类:心理过程和人格 ;
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是以过程的形式存在的,它们都要经历发生、发展和结束的不同阶段,所以属于心理过程;
人格也称个性,是指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在不同环境中一贯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影响人的外显和内隐行为模式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人格倾向性和人格特征。
第二单元
人的心理的本质: 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能动的反映,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主观的反映
最原始动物是单细胞动物,变形虫感应性;无脊椎动物,蚯蚓感觉;脊椎动物,猫狗知觉;灵长类动物,猩猩猴子思维萌芽;人类,思维阶段
心理学史上划时代的事件
1879年冯特
莱比锡大学
建立心理学实验室
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第三单元
心理学发展简史
一、科学心理学的建立
19世纪以前,心理学一直隶属于哲学的范畴; 19世纪中叶,由于对心理现象的研究引进了实验的方法,才使心理学成为一门实证的科学,并最终从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冯特 是现代心理学的创始人。
二、学派的纷争
1.构造心理学派代表人:冯特、铁钦纳
主张心理学应该采用实验内省的方法,分析意识的内容,并找出意识的组成部分(如感觉、知觉、思维、情感等),以及它们如何连结成各种复杂心理过程的规律。他们用所谓内省的方法研究心理现象,想找出构成人的心理的基本元素,人们称其为构造心理学派。2机能主义心理学代表人:杜威,詹姆士
主张意识是一个连续整体,重视心理学的实际应用
3.行为主义学派代表人:华生 这一学派认为,构造主义研究人的意识,而意识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研究意识很难使心理学成为一门科学。因而他主张心理学要抛开意识,径直去研究行为。这一学派的观点也是一种典型的环境决定论的观点。
4.格式塔心理学派代表人:魏特海墨等 认为整体大于部分的相加,因而反对把心理现象分解为元素,主张从整体上来研究心理现象,建立了完形心理学,或叫格式塔心理学派。5.精神分析学派代表: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行为源于本能和原始的冲动,特别是性冲动。如果人的某些本能不能得到满足,并被压抑到潜意识中,就会导致精神疾病。把压抑到潜意识中的体验和情绪挖掘出来,加以舒发,就能获得治疗的效果。
弗洛伊德还把人的心理结构分为三个层次:本我、自我、超我。
三、当代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取向
(一)人本主义心理学
以罗杰斯和马斯洛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这一切不安的根源在于缺乏对人的内在价值的认识;
认为人有自我的纯主观意识,有自我实现的需要;
人本主义重视人自身的价值,提倡充分发挥人的潜能。
(二)认知心理学
它把人看作是一个类似于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并以信息加工的观点,即从信息的输入、编码、转换、储存和提取等的加工过程来研究人的认知活动;
认知心理学和计算机科学的结合,开辟了人工智能的新领域。
(三)生理心理学
四、研究心理现象的三原则
(一)客观性原则
(二)辩证发展原则
(三)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五、心理学研究的四方法
(一)观察法
(二)调查法 :访谈法; 问卷法。
(三)个案法
(四)实验法
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神经元由细胞体、树突和轴突三部分组成;
神经元的功能:神经元有接受信息、传递信息和整合信息的功能;
神经元的分类:神经元分为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联络神经元)三种。
神经系统由外周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两部分组成。
外周神经系统包括由12对脑神经和31对脊神经组成的躯体神经系统及自主神经系统; 根据自主神经的中枢部位和形态特点,可将其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大量的神经细胞集中的地方称作神经中枢;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脊髓和大脑; 脑 由脑干、间脑、小脑和端脑(大脑)构成;
脑干
包括延脑、脑桥和中脑三部分。是脑的最古老的部位。脑干网状结构是调节睡眠和觉醒的神经结构。间脑
由丘脑、上丘脑、下丘脑和底丘脑四部分组成。丘脑是大脑皮层下除嗅觉外所有感觉的重要中枢。小脑
功能是保持身体平衡
端脑
(大脑)覆盖于脑干、间脑和小脑之上,它中间的裂缝叫纵裂,把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大脑两半球的解剖结构基本上是对称的,但其功能又是不对称的,这种不对称性叫做―单侧化‖;
罗杰 斯佩里“割裂脑”实验证明:惯用右手的人,左半球言语功能占优势,和言语有关的,像概念形成、逻辑推理、数学运算这些活动,左半球也占优势;
右半球是空间知觉和形象思维,像音乐、美术能力,情绪的表达和识别能力等占优势。
大脑皮质的不同区域有不同的机能:颞叶以听觉功能为主;枕叶以视觉功能为主;顶叶以躯体感觉功能为主;额叶以躯体运动功能为主。
高级神经活动的反射学说
巴甫洛夫
通过对动物和人的反射活动的实验研究,发现了许多神经系统高级部位机能活动规律,创立了高级神经活动学说。
(一)兴奋和抑制
巴甫洛夫认为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和抑制;
(二)反射、反射弧和反馈
反射是有机体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做出的规律性回答;
实现反射活动的神经通路叫反射弧,它由感受器、传入神经、反射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
反馈是指反射活动的结果又返回传到神经中枢,使神经中枢及时获得效应器活动的信息,从而更有效地调节效应器活动的过程。
(三)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巴甫洛夫所研究的条件反射称为经典条件反射,把斯金纳所研究的条件反射称为操作条件反射,或工具条件反射。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
(一)条件反射的抑制(外抑制,超限抑制或保护抑制,消退抑制,分化抑制)
(二)扩散和集中
(三)相互诱导
正诱导,负诱导,同时性/相继性诱导
(四)动力定型 人的习惯的生理基础
第三节
感觉和知觉
一、感觉的特征:直接性、个别性 感觉的种类
外部感觉是由身体外部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所引起的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皮肤感觉(皮肤感觉又包括触觉、温觉、冷觉和痛觉);
内部感觉是由身体内部来的刺激所引起的感觉,包括运动觉、平衡觉和机体觉(机体觉又叫内脏感觉,它包括饿、胀、渴、窒息、恶心、便意、性和疼痛等感觉)。
感觉现象:感觉适应,感觉后像,感觉对比,联觉
视觉的适宜刺激是波长在380纳米~780纳米(nm)之间的电磁波; 椎体细胞,明视觉:杆体细胞,暗视觉 颜色特征:色调,明度,饱和度
色觉异常 色弱,部分色弱,全色盲
听觉的适宜刺激16~20000赫兹的空气振动 言语的声音:1000Hz~4000Hz 听觉的特性:音调,响度,音色
皮肤感觉包括触觉、压觉、振动觉、温觉、冷觉和痛觉
知 觉(直接性、整体性)
基本特性:整体性 选择性 恒常性 理解性
一、空间知觉包括大小知觉、形状知觉、距离知觉(深度,远近,立体知觉)和方位知觉;
双眼视轴辐合:物体越近两只眼睛视线所组成的辐合角越大;物体越远辐合角越小
双眼视差:两只眼睛相距大约65毫米的距离,两眼视网膜上形成的两个略有差异的视像叫做双眼视差。
二、时间知觉
三、运动知觉
有时物体在空间中并没有发生位移,却被知觉为运动,这种现象叫做似动现象,又叫动景现象,Φ现象。
四、错觉
种类:线条长短错觉、线条方向错觉、面积大小错觉、形重错觉、视听错觉等。第四节
记忆
1.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
记忆的种类
形象记忆:对感知过的事物形象的记忆;
情景记忆:对亲身经历过的,有时间、地点、人物和情节 的事件的记忆;
情绪记忆:对自己体验过的情绪和情感的记忆;
语义记忆:又叫语词–逻辑记忆,是用语词概括的各种有组织的知识的记忆;
动作记忆:对身体的运动状态和动作技能的记忆。记忆的三个过程
识记、保持、回忆或再认
知识经验在大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叫保持; 从大脑中提取知识经验的过程叫回忆,又叫再现;
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回忆,但在它重现时却能确认是自己接触过的材料,这个过程叫再认;
表象
一、表象的定义
表象是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再现的过程,在头脑中所出现的事物的形象也可叫表象。
表象的四特征:
直观形象性; 片段不稳定性; 可操作性; 概括性 表象的三作用:积累感性知识;为想像提供素材;从感知向思维过渡的桥梁
一、思维的定义和特征 间接性
概括性
二、思维的智力操作过程
(一)分析与综合(二)抽象与概括
思维的种类
一、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二、辐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三、再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迁移;原型启发;定势。言语活动的中枢机制
(一)言语运动中枢:又叫布洛卡中枢,表达性失语症;说话迟钝,听懂,能写能认,说话不连贯
(二)言语听觉中枢:发生的失语症叫接受性失语症; 能听到声音不辨语音,不理解字词
(三)视觉性言语中枢:这种失语症叫失读症; 能看到不理解
(四)书写性言语中枢:这种失语症叫失写症。不能写字,画画
想象的种类
(一)无意想象 梦是无意想象的一种极端的例子。
(二)有意想象 有意想象又分为创造想象、再造想象和幻想。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不是一种心理过程
注意的种类
(一)不随意(无意)注意: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就能维持的注
意,又叫无意注意;
(二)随意注意(有意):有预定目的,需要付出一定意志努力才能维持的注意,又叫有意注意。它是在无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人所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
(三)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可以相互转化
注意广度,又叫注意范围5—9个项目
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起伏、注意的动摇,注意的分散、注意的分心 注意转移
注意分配
需
要
自然需要与社会需要
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 动
机
动机:激发个体朝着一定目标活动,并维持这种活动的一种内在的心理活动或内部动力。激发动机的因素
内驱力、诱因、需要、情绪 动机的种类
1.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兴趣爱好)2.有意识动机和无意识动机
定势:人的心理活动的预先准备状态。3.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 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需要的这五个层次,是一个由低到高逐级形成并逐级得以满足的;
层次越低的需要出现的越早,关系到生存,因而又叫缺失性需要 ;
层次越高的需要出现的越晚,有益于健康、长寿和精力的旺盛,所以这些需要又叫生长需要。
一、情绪、情感的定义
情绪和情感是以人的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它反映的是客观外界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的关系;
三、情绪、情感的功能
(一)适应功能
(二)动机功能
(三)组织功能
(四)信号功能
情绪、情感变化的维度及两极性
一、情绪、情感的两极性
这种度量可以从动力性、激动度、强度和紧张度这几方面来进行;
二、情绪情感变化的维度
(一)情绪情感的动力性有增力和减力的两极
(二)激动度有激动和平静的两极
(三)强度有强和弱的两极
(四)紧张度有紧张和轻松的两极
第四单元
情绪、情感的种类
一、基本情绪和复合情绪
基本情绪的种类各家有不同的分法,近代研究中常把快乐、愤怒、悲哀和恐惧列为情绪的基本形式,又叫原始情绪;
二、情绪的状态:心境、激情和应激
三、人的高级情感: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 意志行动的基本阶段
(一)准备阶段
动机冲突一般有四种形式
1.双趋式冲突;2.双避式冲突;3.趋避式冲突;4.双重 趋避式冲突
(二)执行决定阶段
意志品质
(一)意志的自觉性(受暗示性、武断从事)
(二)意志的果断性(优柔寡断、卤莽草率)
(三)意志的坚韧性(退缩、动摇、执拗、固执)
(四)意志的自制性(任性、怯懦)第九节
人格
人格的特性
(一)独特性
(二)整体性
(三)稳定性
(四)功能性
(五)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三、人格的结构
人格包含的是人格的倾向性和人格的心理特征两个方面,前者是指人格的动力,后者是指个体之间的差异;
需要和动机是人格的动力,它表现了人格的倾向,是人格中最活跃的因素,是人格积极性的源泉。人格的倾向决定着人对现实的态度,决定着人对认识对象的趋向和选择;
人格的心理特征包括人的能力、气质和性格。第二单元
能力
能力的分类 按照能力发展的高低程度,可把能力分作为能力、才能和天才。按能力的结构可把能力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按先天禀赋和社会文化因素,液体能力和晶体能力 按能力所涉及的领域来划分,可把能力分为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会交往能。
按创造程度划分可把能力分为模仿能力、再造能力和创造能力。能力发展的个体差异
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能力类型的差异,能力发展早晚的差异
二、能力结构理论
(一)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论(普通因素和特殊因素)
(二)塞斯顿的群因素理论
(三)吉尔福特的智力结构理论(智力的三个维量:内容、操作、产品)
四、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
(一)遗传的因素
(二)环境和教育的因素 营养、家庭、学校、社会 气质
气质是心理活动表现在强度、速度、稳定性和灵活性等方面动力性质的心理特征。相当于平常所说的脾气、秉性或性情。气质类型学说
体液说:希波克拉底提出,人体内有四种液体,即血液、黏液、黄胆汁和黑胆汁; 体型说;血型说; 激素说 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
基本过程:兴奋、抑制
基本特性:强度、平衡性、灵活性。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兴奋型、活泼型、安静型和抑制型。
气质的特性:感受性和耐受性、反应的敏捷性、可塑性、情绪的兴奋性、指向性
气质类型的外在表现: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抑郁质
如何看待气质类型
1、气质的稳定性与可塑性;
2、气质类型没有好坏之分;
3、气质类型不决定一个人成就高低,但能影响工作效率;
4、气质类型影响性格特征形成的难易;
5、气质类型影响对环境的适应和健康。性格
性格的结构 性格的态度特征 性格的意志特征 性格的情绪特征 性格的理智特征
一、人格结构的动力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
把人格结构分为三个层次,即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位于人格结构的最底层,遵循快乐原则; 自我位于人格结构的中间层次,遵循现实性原则; 超我位于人格结构的最高层次,遵循道德原则。
二、人格结构的类型理论——容格的内-外向人格类型理论
三、人格特质理论—— 奥尔波特、卡特尔、艾森克的人格特质理论和人格五因素模型
(一)奥尔波特的特质论 奥尔波特把人格特质分为两类,即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 个人特质分为三类,即首要特质、中心特质和次要特质。
(二)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
卡特尔认为,在构成人格的特质中包括共同特质和个别特质;根源特质; 卡特尔找出了16种相互独立的根源特质,并椐此编制了―16种人格因素调查表‖。
(三)艾森克的人格结构维度理论
艾森克把许多人格特质归结到几个基本的维度或类型上 :内外倾E、神经质N、精神质 P;
卡特尔还把人格特质分为表面特质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