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教学反思
对于刚刚升入四年级不久的小学生而言,《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的教学是他们第一次经历完整的探究活动的几个环节,所以我把教学重点和难点定位于制定“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的研究计划,能说出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一定量的食盐。后一句也是我们这节课通过探究活动要帮助学生建立的核心概念,也是本节课要达到的主要教学目标,即本次课的工作目标。所有的活动设计和教学策略都应该围绕这个目标而展开。
在指导学生制定“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勺食盐”的研究计划时,我让学生明白实验的关键:1怎样放食盐,2什么时候停止加食盐。通过讨论大家达成共识:要等上一勺食盐完全溶解后才能放下一勺食盐。较长时间搅拌后,食盐再不能继续溶解就应该停止往杯里加食盐。由于做了这样的铺垫,接下来的各小组的探究活动都能比较顺畅的进行。
现在我们学校科学科组正在进行“小学科学资源的有效利用,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的专题研究,针对此项专题,通过《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的教学,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1.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是探究活动得以顺利展开的前提。为了探究“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勺食盐”,勺子的大小直接决定了溶解食盐的勺数,勺子小,溶解食盐的勺数多,得出的结论误差就小,数据越科学。课前我跑了各大大小小的超市、商场,买了一次性的烫勺、奶粉勺、铁勺,试教时我用了“伊力”牌奶粉罐里的小勺,这是最小的一种奶粉勺,取一平勺时误差很小,可50毫升水里只能溶解2勺多食盐,学生实验时兴致不高,得出的结论不很合理。所以正式上课时采用了较小的这种铁勺子,每勺(1平勺)食盐约2.4克,50毫升水里能溶解8勺左右食盐,这样得出的结论比较科学。
2.让学生懂得猜想是有前提条件的。当我投影出“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勺食盐”这个问题时,学生给出了各种各样的猜想:可以溶解(体积)比水少一点的食盐、可以溶解无限量的食盐(还给出了理由:食盐溶解后看不见了,水变多了又可以继续溶解别的食盐)、可以溶解100克食盐……这些猜想反映出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前概念水平,我把这些猜想的数据一一罗列在黑板上,等有实际溶解的数据后进行对比,期望给学生加深印象。然后我适时出示两个大小悬殊的烧杯,让学生思考:这两个杯子里溶解的食盐会一样多吗?为什么?学生很快就能说出先要确定一杯水的量是多少,接着我又出示两个大小不一的勺子,提问:勺子大小不同,得出的结论相同吗?目的是让学生明白勺子的大小先要确定,得出的数据才有意义。
3.活动后的分析、提炼,更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实验后,我把全班12个小组的数据展示出来,问同学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最少的组只溶解了5勺,最多的11勺。
师: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差别?
生:可能他们的实验方法不同,每次取1勺子的食盐量不相同。
师:可见实验时标准要统一非常重要。谁能用最快的速度算出12个实验小组平均溶解了几勺食盐?
生:我算出来了平均溶解了8勺食盐。
师:我们来计算8勺食盐是多少克?2.4 ╳ 8 = 19.6(克)
接下来讨论交流:
如果给你100毫升水,你认为能溶解多少食盐?200毫升呢?
结论:通过实验,我知道了:——————————————————。
生:我知道了,水越多溶解的食盐越多。水少溶解的实验就少。
师:也就是一定量的水只能够溶解一定量的食盐。
在这个环节中,我们要求学生不是只仅仅停留在得出几个数据,而是希望学生自己能分析、总结出数据所说明的问题,包括能搞清楚数据出现差异的原因,期望以后做实验时学生在现有的条件下尽量获取准确、有效的信息。关于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勺食盐的问题,我让学生用计算平均数的方法,得出一个比较接近实际的数据。还通过总结讨论,从数据当中提炼、升华出新的概念:一定量的水只能够溶解一定量的食盐。
4.涉及到学生提出的问题、反馈的信息,教师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关注和及时回复。这是我这节课做得比较欠缺的地方。课堂教学中,学生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回答、发现,有些是和课题有关的值得进一步挖掘的资源,教师如果能抓住这些闪光点或锲入点,及时引导学生研讨、探究,会让我们的课堂有水到渠成的感觉,课堂因生成而美丽,我们的科学课堂会达到一个较高层次的境界。此节课上,讨论第二勺食盐应该在什么时候放进杯中,有同学回答应该等第一勺放进杯中去1分钟以后,如果老师这时追问一下:为什么要等一分钟?等一分钟以后放还是等上一勺食盐完全溶解后放,哪种说法更加合理?可惜,像这样有些稍纵即逝的机会,在此前和这节课都有地方没有把握住,希望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能够减少留下这样的遗憾。
第二篇:四年级科学上册《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教案
四年级科学上册《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
食盐》教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食盐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的量是有一定限度的,并不能无限量地溶解下去。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设计“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的实验,并能根据计划开展研究,学会运用数据作出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研究溶解现象的乐趣,发展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在溶解实验中能用观察到的事实与他人进行交流,并在制定计划和实验操作中感受科学探究的严谨。
【教学难点】经历设计简单的探究实验的活动过程。
【教学准备】
演示实验用:食盐、塑料小勺、筷子、烧杯、水
分组实验材料:食盐1小瓶备用、(亦可每包2克的食盐10包)、筷子
1、盛50ml水的烧杯
1、水槽
1、天平1。
【教学过程】
一、引入问题
.老师桌上有盐、烧杯、水、勺子、筷子,猜猜看,能用这些材料做什么实验?
2.谁愿意和老师合作?(出示一杯清水,请一学生放一平勺盐,教师搅拌)大家看到盐怎么样了?再往杯中放一平勺盐又会怎样?
3.提问:如果不停地往这杯200ml水里放盐,不停地搅拌,盐会不断地溶解吗?(板书课题: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
4.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先50ml水来做实验。(在课题一杯后加上50ml)
二、制定一杯水50ml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的研究计划
.请你推测一下,这杯50ml的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
2.学生猜测:2勺、3勺、5勺……
3.组织学生讨论:想知道谁的猜测正确,该怎么做呢?
4.组织学生汇报,完善研究计划。
研究计划
一、研究的问题
50ml水能溶解几勺食盐?
二、准备的材料
、一杯50ml的水。
2、一小袋盐。
3、小塑料勺、筷子、记录纸。
三、研究的方法、一勺一勺的加,每放一勺用尺刮一下。
2、等一勺完全溶解后再加第二勺,直到难以溶解为止。
3、记录完全溶解后的勺数。
四、研究结果
我们发现:50毫升的水能溶解
勺食盐,即
克食盐。
5.关键性提问:(边交流边完成以上研究计划)
.一勺盐怎么算?(满满一勺,用尺平刮一下)
2.第一勺加进去以后,什么时候加第二勺?加到什么时候不要加了呢?(等溶解后再加第二勺,直到不能溶解为止。)
3.要判断是否溶解是在搅拌时观察还是搅拌后等一下再观察呢?
4.一共溶解几勺怎么算?(如果放到第7勺没有溶解算6勺)
5.根据大家讨论,我们制定了这份计划,计划中哪些地方制定得还不够完善,可以提出来修改。
三、分组实验
.学生根据研究计划,开展研究活动。(提醒做好研究记录)
2.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四、交流和分析研究结果
.汇报实验数据。出示一张大表收集学生数据,如下:
2.从汇报的数据看,你发现了什么?
3.你们想一想:为什么同样一杯水里溶解的盐有多有少呢?(引导学生反思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导致同样一杯水溶解的盐不一样多。)
4.讨论:我们怎样回答50ml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看大多数组溶解多少食盐?)
5.出示天平,测量1勺大约是()克,接下来换算50ml水大概溶解多少食盐。
6.科学家的研究结果表明:在20摄氏度的环境下50ml能溶解18克的盐。
拓展:下节课老师请你把这杯水中的食盐与水分离出来,你能想出什么办法呢?
教学后记:
第三篇: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教学设计思路与教学反思
《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是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教学内容。溶解单元从观察比较食盐和砂在水中的变化开始,引导学生进入对溶解现象观察、描述的一系列活动之中。《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作为本单元的第四课时,意在指导学生根据问题讨论制定简单的研究计划,并通过对“50毫升水中能溶解多少食盐”这一问题的自主研究活动,初步感知和经历探究性实验的方法和步骤。同时获得“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一定量的食盐”的认识。
本课分为2部分。第一部分:食盐在水里能无限溶解吗?这是学生们在观察了食盐在水中的溶解现象,探究过食盐在水中怎样溶解得快之后常会提出的问题。那么,一杯水里究竟能溶解多少食盐呢?这就是本课第二部分要重点探究的问题。第二部分:一杯水里究竟能溶解多少食盐?学生们两人一组在讨论的基础上制定一份简单的研究计划。随后,各小组一边实验,一边做活动记录。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在班上交流研究结果。
本课没有什么知识难点,操作技能也比较简单。我的设想是在活动过程中,培养他们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引导他们科学地进行观察和实验,初步经历探究性实验研究活动过程。
教学反思:
一、这节课的研究问题不是由我生硬地提出而是创设情景以演示实验和谈话的方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生活中的经验主动的去发现问题,想要亲自动手研究的问题,这样有效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二、其实让学生真正科学地经历过程并非易事,学生在课堂热热闹闹地活动起来,并不等同于真正的科学探究过程,有形无神的活动不是我们所倡导的,关键是看你的教学设计是否有利于学生在活动中自主发挥作用,并清楚地意识到自己是自身行为的主导者、科学探究活动的主人,无论得到的答案是对或错,都应当是调查研究的结果。我这节课的设计正是给学生大量的时间一勺一勺的加食盐,边搅拌、边观察、边记录,让学生真正经历科学探究过程。
三、这节课设计时没有告诉学生应该用什么方法研究,具体怎样操作,考虑到学生实际情况,只提出了50毫升的条件,怎样制定研究计划都交给学生充分讨论。这给学生自主地进行科学探究提供创造空间。
四、这节课我安排了学生合作交流和汇报修改的活动,学生研究计划的制定、实验活动的开展、实验结果的讨论、汇报都是通过小组合作、全班交流实现的,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合作交流的习惯和能力的培养。
总体上看,这节课在理念上我是突出了教学生怎样学而不是学什么,在教学上强调让学生真正而不是形式地经历科学探究过程。
第四篇:《100毫升水里能溶解多少克食盐》教学设计
《100毫升水里最多能溶解多少克食盐》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及学情分析:
在教学创新设计中,我选取的教学内容是新版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溶解”的第六课《常温状态下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为了适应六年级学生的教学,对原内容进行了改进和拓展,增加了学习的难度和学习要求。原教材的主要内容是指导学生制定“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的研究计划并展开实验,同时获得“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一定量的食盐”的认识。本单元围绕“溶解”这一研究主题,以食盐和水作为主要的观察研究材料按问题顺序编排起来。本课是在学生加深了对溶解的认识和理解上,已经经历了“问题—假设---验证---证实”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的基础上来学习的。
在四年级的教学中,教材对学生的教学目标高度降低,只要求学生了解等量的常温状态下100毫升水溶解食盐的份数,对具体溶解克数的数字并没有作要求,考虑到五、六年级的学生在智力和能力上已经比四年级的学生提高了不少,所以必须对原教学要求作出必要的修改,要在规定的时间内自己设计出适合自己操作的研究计划并探究出精确的数值。本节课无论是实验设计还是实验操作,对学生而言都是很好的锻炼。
二、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通过经历实验研究活动,使学生获得“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一定量的食盐”的认识。
2、科学探究:
初步感知和经历探究实验的方法和步骤,在实验研究的设计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的严谨,激发学生创新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培养乐于探究、注重科学事实、敢于挑战权威、乐于合作与交流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 :
针对“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这一问题自主进行研究,初步感知和经历探究性实验的方法和步骤。
教学难点 :
①、如何对加入的盐准确计量。②、食盐怎样才算不能溶解了
四、教学准备
1、学生材料:食盐、小勺、筷子、烧杯、量筒、牙签、实验记录表(每组一份)。
2、教师准备:食盐、小勺、玻璃棒、量杯、牙签、电子秤(天平)、量筒、实验记录表(每组一份)
五、教学过程:
1、提出问题,引入课题。<1>、对比实验:
教师准备相同量的盐(一平勺),不同量的水(一杯10毫升,另一杯20毫升),请一生和教师一起进行食盐搅拌。<2>、观察实验结果:
全班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发现食盐不能在水里无限溶解。<3>、提出问题:
水溶解盐的本领使有限的,这个本领和什么有关?(水的温度、水的多少、放入水中的盐的多少)<4>、控制变量,引入课题:
水的温度设定为常温(测量结果为水温14摄氏度),水的多少设定为100毫升,盐的多少由实验小组自己控制,探究“100毫升水里最多能溶解多少克盐?”
(板书课题)
2、讨论交流,制定方案。
<1>、要求:(1)使用桌上的实验材料
(2)思考:怎么做这个实验可以研究出“100毫升水里最多能溶解多少克盐?”
(3)在最短时间内完成实验,得出精确数据。
(4)用简单的文字或简图记录在实验方案纸上
<2>、小组内讨论,制订实验方案,师巡视指导。<3>、汇报交流,点拨指导。(1)准备怎么做?怎么称?
(2)实验时要注意什么才能保证得出的数据是精确的?(3)使用天平时要注意什么?
(4)怎样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实验? <4>、各个实验小组修正自己的实验方案。
3、小组合作,实验探究。
<1>、各个实验小组根据自己修正好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
<2>、教师进行巡视和指导,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完成实验。
4、分享结果,分析数据
<1>、学生分小组汇报实验结果。
<2>、根据学生汇报的实验数据,汇总制成统计表。
<3>、师生共同分析统计表,得出九个实验小组的数据平均值。
<4>、各个实验小组对比平均值,分析谁的误差大,找到数值最高和最低的小组。<5>、展示数值最高和最低的小组的实验成果,分析误差偏大的原因。
(数值最高的小组杯底还留有大量的盐粒没有完全溶解,而数值最低的小组杯底的盐粒继续搅拌还可以溶解,还可以继续放盐。)
<6>、因为有了这几个偏小的数值,所以我们现在得出的平均值有可能偏小,精确的数值应该是100毫升水里能溶解大约36克盐。
5、回顾总结,延伸拓展。
<1>、由此可见,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一定量的食盐。(渗透饱和度的概念)<2>、课后继续研究100毫升水里能溶解多少克味精,多少克糖?„„ <3>、思考:100毫升水里能溶解的各种不同物质是不是一样多?为什么?
六、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设计坚持以科学探究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思维训练为主线,通过交流互动的方式,运用观察法,比较法,发现法,实验法进行探究活动,帮助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中自主地愉快地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相互交流与合作精神,形成注重事实,敢于提出问题的严谨科学态度,发展能力,激发兴趣。特别是开课的对比实验使学生了解到一定量的水里只能溶解一定量的食盐,初步感知水的溶解能力是有限的;接着提出“那么常温状态下100毫升水最多能溶解多少克食盐呢?”这一问题激发起学生探究的欲望,体现了教学设计的新颖独到。
本课的难点主要集中在实验设计与操作中。以往的教学模式多是让学生依照一种设计好的方案进行实验,容易禁锢学生思维,结果往往是学生多按单一方式探究。而本课却能在课堂上提供充分的实验器材,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不限制学生的思维,结果各个实验小组的学生设计出了适合自己操作的不同的实验方案:有的是称一份食盐放一份,最后算总的放入食盐量;有的先称出一平匙盐的重量,再计算放了多少平匙食盐最后用克数乘以勺数得出一共放了多少克食盐;还有的先称出放盐之前水和烧杯的重量,再称出放盐之后盐水和烧杯的重量,两者相减得到放入食盐的重量等等,将难点变成了亮点,充分体现了教师设计上的匠心独具。
教师对学生实验操作的指导是十分细致到位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成了真正的引导者、组织者。首先是提出了恰当的问题,帮助学生完善实验方案,比如怎样放盐?什么时候停止放盐,盐加到后面为什么要少量的加?如果没有完全溶解怎样计算放入的食盐量。其次是对实验操作的方法指导详细,比如使用天平称盐时,在托盘里垫一张纸,保护托盘不受腐蚀,同时提问学生:这样称出的重量是什么和什么的重量?一个小小提示可见教师的指导的细致。再比如搅拌的方法,虽然原来学生学过,但葛老师在实验时不忘再次示范和提示学生,有利于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科学习惯。正是教师这种细致的指导,保证了学生实验的成功,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这样的课可以说是一节真实有效的好课。
但在实际教学中也反映出一些问题,缺少了预测这一环节。面对“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这一问题的预测,是为大概念“水能溶解一些物质,并且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一定量的物质”的理解做铺垫的,少了这个铺垫,后面教师的总结就会显得很突兀。用英特尔未来教育的理念来评析,就是缺少了基本问题,只有单元问题和内容问题。
第五篇:《100ml水可以溶解多少食盐》的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验证100ml的水可以溶解多少食盐,但在教学中,作为教师,并不能仅仅局限在这一基础教学目标上,而是要借此机会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及探究精神。
在科学课堂上,我们总会使用实验的方式,来解决探究问题,并寻求回答,但为什么要要做实验?做实验的目的是什么?我们怎么做实验?如果不能解答这三个问题,那么实验是失败的,在本节课中,学生通过实验来验证水不能无限的溶解食盐,可在实验之初如何激发他们对实验的兴趣,即为什么要让学生做这个实验?实验时,方法是什么?过程是什么?注意事项是什么?这就是在解决怎样做实验?做完实验之后,是仅仅让学生知道最终的实验数据,还是由此发散出去,由单独的实验扩散到普遍的自然现象?这就是要解决的实验目的。
在本人看来,本课,绝不仅仅是让学生知道,100ml水可以溶解多少克食盐,更要由此推而广之,知道,水溶解任何物质都是有限的,而不是无限的,更进一步则是,任何液体溶解任何物质都是有限的,而非无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