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离歌》读后感

时间:2019-05-15 16:11: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支离歌》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支离歌》读后感》。

第一篇:《支离歌》读后感

《支离歌》读后感

胡杨

和石凌女士结缘于2015年,那时我正在河北出差,在工地上做项目技术指导,闲暇之余写了一篇不到十万字的乡土小说《水泉》,这也是我的处女作。对于写作,我这个学机械设计的工科男是个不折不扣的门外汉,只是一个人在外面久了就会想老家,于是我便断断续续写了这篇粗陋的文字,写完后羞于拿给别人看,只在同学间传阅,这篇陋作传到我的初中语文老师任小刚手里,任老师看后推介给了石凌女士,希望能发表在家乡刊物《灵台文艺》上,于是我便与石凌女士在网络上认识了。很感激她不嫌弃我作品粗陋,全文刊发了。

认识石凌女士后,先后通过云从龙先生的自媒体公众号“吾乡灵台”读了她的几篇文章,再后来读了她很多发表在网络上的优秀作品,渐渐成了她的一名读者。她的作品涉及面很广,有散文、时评、书评、游记、小说等,我比较喜欢她的书评,文风犀利睿智,见解独到。

收到石凌女士的长篇小说《支离歌》后,我利用在河北出差期间,花了两天时间读完了全书。这是一部让我很震撼,并引发了共鸣的作品。作为80后的我,也目睹、亲历了一些文中所描述的时代发展和变迁的历史事实。

《支离歌》讲述了20世纪90年代邓小平南巡讲话后的大背景下,以袁宏涛、江海岩、孙玉涵等一群有冲劲的北方青年在社会洪流中南漂的创业史与心灵史,作者以一个知识分子独有的情怀与责任感,真实地描述了我国十年经济转型期间,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所引发的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生存焦虑、农村空壳、人性扭曲等社会问题,以及在这股洪浪下底层生存者的挣扎与无奈。

江海珍是“文革”中出生,夹缝中土生土长起来的女强人。这样一个没有多少知识文化的底层女性为了更好的生存,不得不采取各种她能想到的手段一点一点地积累自己的财富,提升自己的地位。她经营的浅海湾娱乐城活脱脱一个缩小版厦门走私案中的“红楼”,实际上是一个藏污纳垢之地。她所用的手段也与赖昌星的相似,利用金钱、美女拉拢腐蚀有权有钱人,甚至打出亲情牌,专攻其软肋,投其所好为自己谋取生存空间。她赚来的钱有多少是“干净”的?

作者在后记中将江海珍定位为一个农村暴发户,我觉得这个定位有失偏颇,受制于家庭贫困和弟弟学业压力,江海珍被迫嫁给跟她毫无感情的煤矿工人咸玉民时表现出的亲情大义,她与前夫离婚时表现出的机智,她为了嫁给初恋而追求爱情时表现出的勇敢,她在洗浴中心开业时被顾贵红妻女暴打及羞辱时表现出的沉着,她对待前夫家人时表现出的大度,她对于商机把握时表现出的睿智,她去西安学习管理、上新项目时表现出的勤奋与上进……除了在与掌握其命运与财路的各种权力人物及达官贵人之间周旋时表现出的手腕与狡黠,她丝毫没有农村暴发户的张狂与蛮横,反而,她身上有着一些难能可贵的善良和质朴,即便是背着一百多万的银行债务,她还在资助贫困学生上学,我觉得捐款做慈善一方面是她驱赶内心自卑感的一种途径,另一方面也是她善良的最好明证。

江海珍这个人物形象就是一位具有浓厚时代背景以及特定社会发展形态下的北方农民企业家,某种程度上代表了十年经济转型期间很多农民企业家的发迹史。

袁宏涛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南漂创业者形象,其形象和经历代表了一大批90年代南漂创业者。袁宏涛经历了两次高考落榜后回家务农,为了改变贫穷面貌,被迫走上打工之路。他在兰州建筑工地打工时遭遇了老板欠薪逃跑,他初到广州露宿野外,他好心收留老乡索兴旺后反被其坑,他被迫野外逃荒,他在工厂内挥汗如雨,他遭遇了父母逼婚,他创业后又经历了艰难的讨要款项、被竞争对手算计、职工尘肺工伤事故后的起诉索赔、保险箱被盗、媒体勒索、管理危机、替肇事逃逸后的合伙人事故赔偿、被逼债、金融危机时面临倒闭等一系列惊心动魄的曲折和煎熬。

袁宏涛骨子里透着西北人的善良勤奋与不屈不挠的精神,他是西北人吃苦耐劳的典范。在被索兴旺坑后,他不计前嫌去监狱看他;乡党袁小峰因工伤断手后,他帮其出主意并对其照顾。他对打工女彭雪融母女的同情与帮扶,他帮老乡找工作……当然,他的善良与热忱有时也容易被人利用,例如陈月桂的父亲与自己父母设圈套,使他和并不喜欢的陈月桂结了婚。

在各种压力、威胁和阴谋下,袁宏涛还是通过自己的勤奋与努力在南方站稳了脚跟,看似赚到了钱,但他却和江海珍一样,过得并不轻松,每一步都如履薄冰,提心吊胆。他们就像成熟的蒲公英,稍有风吹草动,努力就可能付之东流,用经济学上的名词来说就是抗风险能力极低,一个小小的灾难可能会导致灭顶之灾。

孙玉涵作为江海岩的妻子,可谓经历了各种坎坷与磨难,作品对她的写作路线以情感线为主。她在青春遭遇爱情,无果后懵懂中遇到了江海岩。江海岩对她的爱一半是洪水猛兽般热烈的爱,一半却是无休止的猜疑与伤害。她对心怀不轨的药厂领导王峰小心周旋,她小心翼翼地适应着办公室政治,却还是遭遇了企业改制,被迫辞职,遭遇江海岩好友万立伟乘人之危时猥亵,她与记者程冰的短暂感情邂逅、她做保险推销员时遭遇客户禁药强奸,她在广州地下室蜗居时遭遇阎昌林灌酒猥亵,她与流浪歌手大胡子李凌的短暂情感瓜葛,她遭遇道貌岸然的律师吉斌文的感情欺骗,甚至为他堕胎,以及最后与初恋薛志明之间的一夜情都让人感喟。在寻找真情的历程上,她就像一叶随风飘荡的小舟。

孙玉涵一开始是一位善良纯洁的女性形象,打工时在窘迫的生活逼迫下她违背了记者的良知,收了袁宏涛和初恋薛志明的贿赂,这使她的人格形象打了折扣。同时,她也是一位滥情不矜持的女性。喜欢她的男性很多,但却没有一个是真正理解她爱她的。我在想像孙玉涵这样一位女性为什么会遭遇如此经历?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这个问题留给读者无限的思考空间。

孙玉涵的丈夫江海岩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角色,他身上既有知识分子的清高,也有世俗人的狭隘和懦弱。江海岩遭遇了童年丧父,目睹了三叔江治国对母亲的蹂躏、与同辈份的江大年与母亲的不伦姘居、17岁姐姐江海珍的堕胎,以及姐姐与咸玉民的离婚,使他人格发生了些许扭曲,对女性产生了很深的成见,尤其对妻子无休止的猜忌,语言暴力等显得不可理喻。即便他读再多的书,也没能解除童年时期禁锢在心灵上的魔咒。同时他又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理想主义者,也是一个叛逆者。文中有四个人对江海岩做了评价,其表妹李梅梅是这么评价的,“我海岩哥看的书太多了,把社会理想化了。宏涛读的书不多,本身对社会没有抱多大希望,社会要求他怎样他就怎样,打个比方,宏涛就像水,什么样的容器他都能适应,海岩哥像石头,而且不规则,总想着社会适应他……”妻子孙玉涵的评价是“空有知识,智慧不足”,同样是下海的范文华说:“我知道你是个有思想的人,可你也看见了,企业不是混日子的地方。你有没有真才实学不是说了算,你得拿出真本事来……”

江海岩的才情是有目共睹的,他因涉嫌在外文期刊发表文章,被带走调查,他的呕心力作《超越与创新——中国工业经济的误区》书稿被没收,在经济类专业期刊上发表了文章,又为民营企业家立传写书,再到写网络小说《站街女》等一系列文章,足以说明他确实是一位才学极好的知识分子。但与此同时,他世俗狭隘,度量小的一面非常明显,例如对妻子的猜忌近乎变态,在孙玉涵药厂的职工厕所中遭遇王峰羞辱后与妻子发生争执,后又哀求妻子说:“千万别找他(王峰),他是你领导,你想想,你在人家手里攥着……”他南下后对女人的贪婪又表现出一个世俗男的劣根。南下广州前他信誓旦旦地对孙玉涵说一定不会出轨,但是南下没多久就跟初恋张雪雁书信往来,给妻子孙玉涵写信时也给初恋张雪雁写一封,他进入广告公司后对白莲的爱慕,他在书店上演英雄救美,邂逅风尘女子陈雪仪,再到后来与于瑶之间的肉宴……种种迹象表明了江海岩实际上就是一个在乡镇企业赋闲了六年给惯坏了的眼高手低、性情懦弱的孤傲知识分子。

在我看来江海岩走向毁灭与两个人密不可分,一是华南理工大学冯一楠教授。冯一楠教授喝着雀巢咖啡,衣食无忧,却对一个南漂打工者且生存都有困难的江海岩教导:“你不应该和其他人一样沦为赚钱的机器,而应该肩负起启迪大众的责任”,“你的目光很敏锐,你应该拿起笔,负起知识分子的使命……”同时还给江海岩开了假证明:华南理工大学环境与资源所的研究员……煞是可笑,一个教授有各种人脉和知识资源,却没有肩负起知识分子应该承担的责任,而是教导一个“打工者”肩负起知识分子的使命,虽然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但也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之一说。也许是我的思想有些狭隘,但这难道不是一个诺大的讽刺吗?而且冯一楠对江海岩后来的人生轨迹影响非常大,实际上,冯一楠将理想主义者江海岩向毁灭的深渊推了一把。

另外一个不得不说的人就是于瑶,虽然文中并未交代,但种种线索和暗示表明江海岩卷入走私案的幕后推手是于瑶。活着是之一,以于瑶与苏世民关系,于瑶不可能不知道苏世民的买卖是否违法。对于瑶来说,江海岩似乎就是她为了解决生理需求的一个闯入者,用完后就像吃完了饭的一次性筷子,没有扔给社会,而是直接扔进火炉,她自己却远走高飞去了新加坡。

《支离歌》还塑造了一些非主线人物形象:打工女彭雪融爱慕袁宏涛无疾而终后成了老板的情人,怀孕生育后却遇到老板出车祸死亡;孙玉涵的初恋薛志明,名校毕业后通过妻子的裙带关系走了捷径,爬向满是脓包的社会顶层;被人贩子拐卖到偏远山区做人妇的史雪琴,为了逃出丈夫马大栓的手心不惜用尿溺死自己襁褓中的孩子;买彩票上瘾且受工伤断了手的袁小峰……还有像白雪、包琴、于玲、朱栓明、孙莹……这样一大堆挤在地下公寓打工的蚁族们,他们的生活、情感,各种挣扎、焦虑和艰难与无奈的人生百态,尽管寥寥几笔白描,人物性格、形象却跃然纸上。

读完全文使人感到莫名的沉重,在那个时代背景下,社会没有给弱者更多的同情与怜悯,而是排挤和围剿。“知识分子的使命是唤醒,是激发。江海岩略一沉吟,说道……”石凌女士无疑是这样一位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在写作过程中注入了大量新颖的观点和理性思考,例如她一针见血地指出:“哲学不能产生效益,但哲学却是一切科学的润滑剂,中国近代最大的悲哀不是经济上的落后,而是没有自己的哲学家。所以许多人不会思考,也不去思考。没有信仰也认识不到信仰在人类生命中的重要意义,不知道为什么活着只是活着而已。人人都盯着钱,学生走进大学只是想找到赚钱的捷径,很少有人认真思考。一个人急功近利顶多缺少了许多乐趣而已,如果一个民族太急功近利,就是一种短视行为,用不了多久就会陷入僵局……”伟大的批判者,往往是伟大的爱国者,知识分子掌握着大量的知识资源,看待社会问题远比普通人透彻、深刻,因此作者在文中大胆地反映了很多社会现实的问题,同时揭露了人在一味地追求金钱的过程中,人性所表现出的丑恶与扭曲。

作为一个搞工业设计的,写作对我来说真的是门外汉,不敢随便妄评写作技巧、作者视野等方面。可能有职业病,我比较刻板严谨,喜欢鸡蛋里面挑骨头,在我看来这本书中有多处时间逻辑瑕疵,下面给这部作品挑挑刺儿:

1、文中交代“打他有了记忆,这个他应该叫老哥的人帮他们家干农活儿:耕地、装车、撒化肥、打撵粮食……”假设男孩子的记忆从7岁开始,那么也就是江海岩7岁的时候应该是1971年,正处在文革中期(1966年~1977年),挣工分吃大锅饭的时候,有自留地的可能性不太大,那么所描述的农活有瑕疵嫌疑。

2、文中交代江海岩15岁的时候因学校要住宿费所以半夜回家,发现江大年在其家中。江大年塞给江海岩20元作为学校住宿费。江海岩15岁也就是1979年,包产到户刚刚一年,对于偏远贫穷的甘肃凤源县,20元无异于一笔巨款,先不说交给一个15岁的孩子是否妥当。根据文中暗笔交代,江大年同样作为一个挣扎在生存边缘的农民,20元有可能是其好几个月甚至大半年的收入。

3、袁宏涛21岁高中毕业,秋天8月份((国庆节找乡党聊天10月1日))去兰州,2个月保安,8月个建筑,第二年6月回家,但回家后发现父母在收烤烟,此处有悖常识,甘肃地区烤烟一般8月到9月成熟收割。那么6月份明显时间节点有瑕疵嫌疑……

提出这些问题实际上是对作品吹毛求疵,同时也是提醒作者在写作的时候能够严谨一些,尤其涉及到一些时令、或者一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历史事件作为背景时,尽量作考证。尽管大多数读者不会在意这些微小的细节,但追求完美不是更好吗?

其实写书评和欣赏艺术作品有异曲同工之妙,实际上都是在揣测作者的创作意图,与作者发生思想和心灵上的碰撞,期待石凌女士写出更多更好的新作品。

读者胡杨于2017年11月23日

第二篇:读《支离歌》有感2000字

读《支离歌》有感2000字

李小军

灵台作家石凌女士的小说《支离歌》读完了。作品中的故事、人物却深深地驻在了我的心里,时常浮现在我的脑海,晃动在我的眼前。感觉一切都是那么熟悉,那么亲切。

我和石凌是老乡,也曾经是同行。认识她的时候她已经是《灵台教育》杂志的主编。《灵台教育》就是在她手上诞生并成长起来的,至今已走过了十几个春秋。她也从此走进了我的视野,走进了公众的视野。此后便经常能读到她的文字。

石凌不仅文章写得好,而且人也长得美。像这样才貌兼具,内外双修的女人是不多见的,至少在我们这种小地方。

石凌是一个很勤奋、有毅力、很执着、有正义感和责任感的女人。这些从她的文字中都可以读出。她发表过很多文章,也出了好几本书。但我系统地只读过三本。其中两本是散文和随笔。一本叫《且行且吟》,一本叫《素蓝如瓦》。没想到她居然能写小说,而且写得这么好,还真有点出乎我的意料。说实话我是出于想了解一下的目的向石凌索要了一本,没想到我被真正吸引住了。

《支离歌》写的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发生在中国西北农村与东南沿海开放城市的事情。那是一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中国经济、社会正处于变革期、转型期。好多事情都处于尝试和探索阶段。用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的话说就是:摸着石头过河。所以一切都可能发生,“瞬间”也会消失。用《支离歌》中的话说,就是:“这是一个天天都在诞生梦想,时时都在毁灭希望的时代。”一大批人,包括农民、工人、商人、知识分子、国家公职人员,甚至一些政府官员纷纷涌向那个像磁场一样的地方去淘金,去逐梦。江海岩、孙玉涵、袁宏涛、江海珍就是其中的代表,他们都经历了艰难地挣扎和卓绝地努力,经历了许许多多的失败、磨难和打击,有些甚至是致命性的。可以说是饱经沧桑、遍体鳞伤,从肉体到灵魂都经受了洗礼。不能说是脱胎换骨,但与原来相比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些变化是多方面的,有外在的有内在的,有收获有损失,有欢笑也有泪水。社会是一个大熔炉、大课堂,现实给他们上了很好的一课,每个人都从中学到了很多东西,得到了很多启示。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也很无奈。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一个人光有梦想、有知识、有技术、有力气、有同情心、有正义感是不够的。既要学会低头拉车,又要学会抬头看路。尤其是在广州、深圳这样的开放城市你得学会与各种人打交道,学会应付各种场面,学会抵制各种诱惑,学会保护自己。

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我想江海岩他们在经历了一番磨难之后应该省悟了吧。如果本书还有续集,如果主人公还是这几位,我想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必然是另一番景象吧。

教训是深刻的也是惨痛的。这不光是对人,对社会、对国家亦是如此。在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问题。诸如书中所描述的:工厂遍地开花,大量的农民工涌向城市,农村逐渐空壳化,开发区里生产生活条件落后,管理混乱,技术缺乏,产品质量不高,老板的法制观念与员工的维权意识淡薄,社会治安混乱,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破坏严重,官商勾结、腐败问题蔓延,农村贫穷落后,留守儿童、留守老人增多等等。这些问题都是那个特殊时代的特殊产物。好在我们党我们国家早已觉醒,好多问题已经解决,有些问题正在解决。冬天已经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现在的岭南已非昔日,现在的农村已非昔日,现在的中国更非昔日。一切正朝着更强、更好、更美的方向发展。

《支离歌》结构严谨、构思精巧,语言通俗流畅、叙事冷静客观,描写细腻充分,人物形象饱满、个性鲜明,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每一个章节都独立成篇又相互联系前后贯通。每一个人物的出场,每一个事件的发生都是那么自然、顺畅,丝毫没有做作拼凑之嫌。后面的人物后面的故事在前面都有伏笔都有预设,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不会使人产生很突然、很断崖的感觉。在阅读的过程中,我的情绪始终随着主人公的变化而变化,可以说是痛苦着他们的痛苦,快乐着他们的快乐,幸福着他们的幸福,忧伤着他们的忧伤。我憎恨江海岩,同情并埋怨孙玉涵,又为袁宏涛的事着急、担忧、抱不平。在小说的结尾,为孔秀芳送葬的场面让我心灵震颤,潸然泪下,使我想起了我的父母,想到了许许多多像孔秀芳一样的农村父母。因为我对作者描写的农村太了解太熟悉了。

最让我钦佩的是作者的大胆。一是为了突现人性,直面两性关系,对性的描写细腻而充分,有西方经典的神韵。二是以批判现实主义的态度审视那段风云激荡的历史时期,作品直面现实,对社会问题与人性丑恶毫不避讳,能做到这一点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这也正体现了作者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良知与责任。用作品中冯一楠教授说给江海岩的话说:“你不应该和其他人一样沦为赚钱的机器,而应该肩负起启迪智慧唤醒大众的责任。”这句话实际上是作者说给自己和广大知识分子的。

要说还有什么美中不足,我个人认为就是太过灰暗和悲惨。书中的男人大多受尽磨难、九死一生,而且兽性十足。书中的女人大多滥情,把与男人上床当成了一种挣钱的手段,这些女人似乎没有矜持和防线,就连玉女孙玉涵也未能摆脱世俗,成了男人的猎物。让人感觉美中不足的是农村妇女孔秀芳本是一个伟大母亲的形象,但因与同族中多人有染,而且有违伦理道德,使她的形象打了折扣。江海岩的扭曲、变态,江海珍的婚前失身、行为放浪似乎都与其母亲有关,让人在同情其不幸的同时难免产生憎恶和痛恨。也许这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和巧妙安排。因为只有暴露的越充分越彻底,认识才会越清楚、越深刻。

《支离歌》简介:石凌长篇小说《支离歌》由中国文史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全书53万字,共29章。该书以冷峻内敛的自然主义笔法,给20世纪九十年代至21世纪初的中国流民进行了浮世绘式的兼工带写,江海岩、孙玉涵、袁宏涛、江海珍……一群心怀梦想的北方青年,在风起云涌的时代浪潮里或铤而走险,或见缝插针,或破釜沉舟,下海,下岗,打工,经商,被瞬息万变的时代大潮裹挟着冲击着往前,四线并进,彼此独立,又相互交织,共同演绎了一个时代一代人悲欣交织的命运交响乐。全书以主人公的创业史为经线,以他们的婚姻家庭情感纠葛为纬线,交织出了两代人的奋斗史、心灵史等藤萝缠绕而又主干分明的生态体系画卷,深度再现了20世纪九十年代的世态万象和社会图景。

第三篇:《云中歌》读后感

落花错(1)——绮云摇步曳生姿,婉歌跃影清扬兮

“你叫云歌,你的父母一定希望你一生自在写意。”

如果未在大漠互生情愫,是不是一生都会自在写意?如果绣鞋未送,是不是心里就不会有了承诺,是不是就不会来到长安——这个瞬间就能扭转命运的都城?

犹记那时漫漫黄沙上的一抹绿,云歌,你就如你的名字般,畅快自在,似乎没有什么可以牵住你飞翔的心。只是那日,原本只是遵照母亲的吩咐来引导一群汉人走出沙漠,可是心中就硬生生地让那个“陵哥哥”住了下来,即使小小人儿不识情为何,竟也相去千里芳心许。

原来儿时的诺言竟会就这样牵绊一生,云歌,你本该是大漠上的小鹰,翱翔在最广袤的天空。谁想,一次离家出走,竟是命中最难放下的羁绊;谁想,长安的日子,竟是融了一生的爱怨情仇。

离家之时,你不知天大地大何方去。忽然想到与“陵哥哥”离别时,他有嘱托,如果到长安,必定要去寻他。于是离家之路,竟也变成“寻陵之路”。

初到长安,都城的繁华尽显大汉的风姿,怪不得四夷都对这片土地虎视眈眈,这般的富贵荣华,这般的熙熙攘攘,谁人不奢望。在长安,官婢做了皇后,马奴成了大将军,私生子十八封侯。在长安,舅舅娶外甥女,祖母要追杀孙子,父亲赐死儿子。这座城,住着多少人的梦想和欲望,又有多少人因为这梦想和欲望被取了性命。

虽然知道这座城里每天上演着多少的悲欢离合,只是当那个记忆里的人忘了大漠的往事时,云歌忽然不知道自己该置自己于何处,算了,罢了,你决定退出。当思念之人与“情敌”都是自己好朋友时,云歌毅然退出。只是,云歌,你知不知道多少的读者为你心疼,不过更多的读者是庆幸,因为他,不是你的陵哥哥,只是有着相似的外表,有着同样的玉佩,他们都是刘姓子弟。其实,这里的庆幸,更大的程度上是因为我们希望你能够看清自己对孟珏的爱恋,你的脸红,你的心跳,不是因为入秋后依然还有余热,是你心里慢慢开始住着孟珏。这个“玉中之王”,温婉如玉,飘逸如风,可是眼里永远有着莫名寒意的男子。你会懊恼自己的摇摆,你有时会憎恶自己的不定,其实,我们都能理解,承诺对于你来说如生命一般重要,可是,这样一般温暖待你的孟珏,你怎么能割舍?还记得那一句“你送我天上星,你送我掌中雪”,那一夜的蒲公英飘得纷纷扬扬,那一夜的月光很温暖。如果时光只留在那时,便不会有那么多百转千回的恩恩怨怨。

云歌,最终你还是和“陵哥哥”相遇,只是,在这个不大不小的长安城里,你们错过了多少次;只是,你被当成了刺客;只是,你们已不是当年的年纪;只是,你心里还有着对孟珏“他是流水无情,我空做了落花有意”的遗憾;只是,“陵哥哥”不是刘陵,而是刘弗陵——大汉的天子。你们的爱情,虽是没有猜忌,虽是纯白如雪,只是,未央宫里外,多少人阴谋诅咒着你们这段爱情。云歌,你很幸福也很幸运,你的“陵哥哥”永远是你的“陵哥哥”,他愿意抛下皇位与你共徜天涯,他愿意拿一个大汉的天下来换一个独一无二的你。只是,阴谋阳谋的算计下,即使你们与世无争,你们也绝不会得偿所愿。说好的天涯海角只剩下你一个人的相思,所幸还有琉璃屋可以陪着你流浪,所幸你们美好的回忆很多,很多!

第四篇:未央歌读后感

“世界上最近的距离,不是眼前或瞬间,也不是意念或誓言,而是无论漂流到哪里的,你和我的心,因为你知道我爱你。”在《你知道我爱你》一曲的开头,黄磊用温和的嗓音轻吟这段诗。在读过《未央歌》之前,我还不知道这诗背后是怎样的故事。2010年我第一次听到这首歌就被歌中的款款深情打动。在北京求学的日子对我而言无疑将是一段漫长的孤旅,黄舒骏的歌声已陪我度过了很多时光。而《未央歌》唱词中描绘的那唯美的情感,想必是忠于原著的表达,因为它为我们透露了一点点故事情节。于是,心里有了一读《未央歌》的愿望,想了解,在我们青春岁月里,是不是都有着同样的寻找。

在寒冷的冬季,打开思慕已久的《未央歌》,仿佛沐浴了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昆明的温暖的阳光和凉爽的风,故事发生的时代和年代都是我非常喜欢的,时代背景是民国初期,西南联大那纯真的大学年代……

未央歌不太容易一下子就看进去。但是一旦看进去了,就能够体验到那种阅读长篇小说的特殊的乐趣。那是一种奢侈的享受,一种既盼望结局又害怕结束的焦灼。闲暇时就忍不住要一遍遍想着书中的人物和情节,故事的主角是一群天

真年轻的大学生,伍宝笙、余孟勤、蔺燕梅、童孝贤……每一个鲜活的名字都让我喜爱,每一个午后凉茶店的聚会都让我向往,迫不及待的想加入进去。在烽火连天的岁月里,在平静纯洁的象牙塔内,他们彼此引为至友、畏友,有爱有怨、有笑有泪,并交织发展出一段属于青春和校园的爱情故事。除这四大主角,作者还写了一群大学生和他们的老师。书中关于友谊的描述、爱情的铺陈以及对校园精神的探讨,表现了一代年轻学子对真善美的追求与积极乐观的生命态度。可以说,《未央歌》中的大学从来没有那么纯粹的存在过,但其中对于友情、爱情以及对于真善美的追求,对于大学精神的描绘仍然让人心驰神往。小说中所描写的生活不是我所能经历的,但是我所想经历的。我深爱那个时代,如果可以选择,我愿生在那个时代,考上西南联大,或是四处游学流浪。民国时期的印象愈来愈真实,不像电视里看到的永远是紧张的局势,地下党与反动派激烈的较量,当然,鹿桥在书中着力想刻画的是那个时代的友谊、那个时代的西南联大活跃的氛围。作者自己说,这书不是爱情传奇,也不以情节取胜,而是特地营造一种独有的情调风格,去感染他人。

若论我最喜欢的角色,自然是童孝贤了。简单的快乐着,把复杂的问题通过默默地思考而简单化,每一天清晨起床都是一张快乐的笑脸,他喜欢小动物,待人至诚至善,天真无

邪,为人处世显露点小可爱,能为大家扫除烦恼,带来欢乐,我多想看看他养的鸽子和兔子,多想看看他的荷兰鼠,看他的破制服,穿鞋从不穿袜子。他就像是从云后缓缓透过来的清亮阳光,无拘无束,自由徜徉。那时的大学学术空气比现如今多么自由而热烈,多想参加一次他们关于哲理的争辩,多想和他们一起去夏令会……。蔺燕梅用当今的术语讲,应当是校花了吧?校花总是备受瞩目的,她出身富贵,能歌善舞,个性单纯天真,待人真诚,难怪说是作者臆想出来的完美角色。余孟勤则是天生的领导者,正直刚毅,一丝不苟,拼搏努力,严以律己,却也严以律人可是我却不怎么喜欢大余,也许是因为他曾经伤害过蔺燕梅,也许因为他近于死板的严谨和苛刻,而在小童身上经常能看到自己的影子;伍宝笙爱上了大余,大余问了宝笙的唇,总觉得没有人能配得上宝笙,在看到一半的时候还在为宝笙的归宿苦恼,心底里希望她会和小童在一起,而我也知道,小童在宝笙面前永远是个长不大的孩子;每次都是被小童引的发笑,我若是那快乐的小童该多好,没有烦恼,没有忧伤……

再没有可能做一个童孝贤那样的快乐人,再也没有可能遇到生命中的蔺燕梅;合上书,我想去旅行,想着小童的那句话,也是蔺燕梅留给小童的秘密:“这一点点路算什么…”我们看不清如今脚下的路,在这个和平的时代里却不如大余

小童他们明晰自己的路。

鹿桥的笔触多么细腻阿,用了很多的笔墨来写昆明的景色,它的风、雨、落叶、湖水,那是他一生最好的时光,那每一笔都是青春的记忆,是友情的写意,爱情的意味,我也想起我的大学年代,相形之下多么贫瘠的写意,那时的大学学术空气比现如今多么自由而热烈,多想参加一次他们关于哲理的争辩,多想和他们一起去夏令会……

在今天这样一个大学日益成为职业预备所和培训基地的背景下,读《未央歌》也仅仅只是一种怀念而已。依依不舍的看过《未央歌》,仿佛也结束了自己的一段故事,感伤一阵阵侵袭,也夹杂着它带给我的甜蜜。

第五篇:明日歌读后感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明日歌读后感。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跎。”是啊,我们每天都想着把事留到明天做,那我们一生有多少个明日啊?!

革命烈士,李大钊曾说过一句话:“我以为世间最可贵的就是‘今’,最易丧失得也是‘今’。因为它最容易丧失,所以更觉得它宝贵。” ‘今’是很容易丧失,所以我们就应该把握好‘今’,珍惜‘今’的时间,不能让他白白浪费了。

“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早晨看河水向东迅速流逝,傍晚看太阳向西瞬息坠落,这样,便又过了一日,我们的人生是有限的,而不是无限的。

散文家朱自清在《匆匆》中写道:“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了;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了;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了。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伸手去遮挽时,他有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了;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睛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他’指的就是每一分每一秒,稍不留神就悄然离去了。

抓住今天的关键才能创造明天的价值,鲁迅先生有一句话说得好:“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所以,我们就应该抓住今天的时间,去‘挤’今天的时间,去做更多的事,这样才能创造明天的价值。

时间如水逝,又有多少个“明日”等待我们呢?今日事,今日毕,明日自有明日事。我们应该珍惜时间,不要让我们的岁月就这么蹉跎过去。

-------------------

临近放假一段时间,学校的广播内容换了,下课时总是放着一些谱上音乐的古诗词,如《七步诗》、《明日歌》等,每到下课我都会侧耳倾听,这既让我心情放松愉悦,同时也学到了不少知识,读后感《明日歌读后感》。对我感悟最深的还是那首《明日歌》。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对啊!明天又明天,明天是何等的多!如果我们做事都要等待明天,那么只会空度时日,浪费时间,到时候就会一事无成。听着听着,我觉得好像在说我。我做事总爱拖拖拉拉的。如周末的作业吧,我在星期六之前明明可以做完,可我总会拖拉拖拉地做到星期天晚上。

在听了《明日歌》之后,我就让妈妈事事计着时间。如果作业在规定的时间内没完成,就不准做了,还得挨老妈批。如果作业提前完成了,便翻倍休息。比如提前十分钟,就可休息二十分钟,以此类推,一实行,我发现我的速度快多了。原本要一个半小时的作业,我竟提前了半小时!是啊,只要你努力了,认真了,正如李宁所说,“万事皆有可能”!

后来我还从书中查到了一首文嘉写得《今日歌》,两首诗一对比,我的感触就更深了。这两首诗寓意都很深刻,劝诫人们要养成“今日事,今日毕”的良好习惯。

这首教我“今日事,今日毕”的好习惯的诗,我会永远铬记在心,让他时时激励着我,督促着我!

---------------------------

我特别喜欢明代著名诗人文嘉写的《明日歌》。

这首诗告诉我们:明天又明天,明天那么多!如果一辈子等待明天,那么什么事都耽误了。

如果你是一名医生,在手术台上浪费一分钟,病人就会有死亡的危险;如果你是一名学生,多睡一分钟就可能会迟到;如果你是一名科学家,不按预定时间发射,火箭就可能会脱离轨道与其它小行星相撞;如果你是一名军人,在战场上延误一分钟,就可能会全军覆没;如果你是一名消防队员,在救火现场拖延一分钟,就可能会生灵涂炭、损失惨重。

这首诗让我明白了时间是生命、时间是金钱,时间是分数……

让我们一起珍惜时间吧!一切从现在开始,从今天开始,只有把握今天,才会有美好的明天!

下载《支离歌》读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支离歌》读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岁月如歌读后感

    《岁月如歌》是一本自传体散文,作者于漪。在参加淄博市农村骨干教师培训时,曾经听于漪老师讲过课。于漪老师已经年过半百,两鬓斑白,但依然神采奕奕。两个小时的时间,她用温润流畅......

    《九歌》读后感300字

    湘流应识九歌心——《九歌》香草还生三户地,湘流应识九歌心。读《楚辞》,不可不读《九歌》。其实“九”应是虚数,《九歌》共计十一篇。我暂同意闻一多先生的分法,《东皇太一》为......

    饶雪漫《离歌》读后感

    《离歌》是饶雪漫的又一部青春疼痛系列的大作。之前看过她的《沙漏》一二三部,《左耳》,基本上对她的文风与叙述语言的风格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在图书馆看到这本书,之所以被吸......

    岁月如歌读后感

    岁月如歌读后感 《岁月如歌》写于老师的悲欢和酸甜,写于老师的成败与得失,教我们怎么立志立德,教老师怎样为人师表,教年轻人如何忠诚敬业,从中可以看到当代教育大师不懈学习、深......

    《一路走来一路歌》读后感(★)

    温暖心灵的歌 ——《一路走来一路歌》读后感 有人说,生活如一杯白开水,放点盐它是咸的,加点糖它是甜的,添点温情它就是暖的。唱几曲温暖心灵的歌,让重视与生命的人将五颜六色折射......

    岁月如歌读后感

    《岁月如歌》写于老师的悲欢和酸甜,写于老师的成败与得失,教我们怎么立志立德,教老师怎样为人师表,教年轻人如何忠诚敬业,从中可以看到当代教育大师不懈学习、深入思考、勇于实践......

    《岁月如歌》读后感

    读《岁月如歌》有所得 读完于漪的《岁月如歌》,我最大的感触是学无止境,教育应当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成长,而教师的成长首先需要不断地充实、提高自己。书中,于漪老师的一些观点......

    《岁月如歌》读后感

    《岁月如歌》读后感 篇1《岁月如歌》写于老师“一片爱心在玉壶”的风采。于老师的悲欢和酸甜,成败与得失,教我们怎么立志立德,教老师怎样为人师表,教年轻人如何忠诚敬业,从中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