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论语》发言稿(5篇范文)

时间:2019-05-15 16:31: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读《论语》发言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读《论语》发言稿》。

第一篇:我读《论语》发言稿

我读《论语》发言稿

北宋三朝宰相赵普曾言“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在古人心中的地位之高,时至今日,它依然是备受追捧的国学经典。为官者从中习得治国以礼;教育者得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启示;普通民众获得为人处世之原则。于我而言,领悟到的是修身对于人生发展的先决性意义。古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修身是立身之本,成才之基。

孔子有这样几句话:“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他说他的弟子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孔颜二人,不在意条件简陋,生活艰苦,而是乐在其中。宋代的周敦颐就曾经问程颢和程颐:孔子、颜回到底为什么这么开心?我想他们的快乐不是源于外在,而是发自内心。因为人生所求,或向外求富贵事功,或向内求仁义道德。在孔子看来,人生的意义,恰恰在于修身——不断提升自我的修养。孔子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意思是说,我想做个仁人,这是自己可以决定的,相对于富贵事功,道德修养是我们可以把握的。所以孔子、颜回求仁得仁,安贫乐道,享受精神上的愉悦。

在当下,我们的生活虽然不再像孔子、颜回时那般艰苦,但我们往往缺乏他们那种坦荡坚韧、追求和格局,不是“无故寻愁觅恨”,就是百无聊赖,要么在追剧、追星、玩手机中蹉跎时间而感失去方向,无所适从。育儿嫂范雨素,她租住在北京几平米的小屋里,做着受人歧视的工作,但是她在文学创作中获得尊严和安全感。并写下“我的生命是一本不忍卒读的书,命运把我装订的极为拙劣”这类深沉的文字。真正生命的尊严和快乐不是物质带来的,精神的追求可以超越物质的享受。正如刘禹锡《陋室铭》中所说:“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心若充盈,陋室不陋。调素琴,阅金经,儒雅之乐,仁者之乐。孔颜之乐,乐在求道。

孔子的修身,还现在无论处境如何艰难,始终坚守如一。求道之后,是传道。孔子始终以传播斯文作为自己的使命。在匡地被包围,生命受到威胁,孔子操琴而弹,并说道:“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他坚守自己的使命,坦荡磊落,不怨天不尤人。孔子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只有在恶劣的条件下,甚至是生死关头才能检验一个人的根本操守。真正的君子,真正的仁人志士并不是终日忠义不离口,做表面功夫,而是能够在家邦危难在大是大非面前,坚守道义,宁折不弯。危难识忠义,烈火炼真金。也许现在我们暂时不再会遇到民族危亡、大是大非等特殊关头,但我们同样需要讲究操守,坚持正义。正如前段时间处于风口浪尖的崔永元,他因揭露“阴阳合同”事件而被整个娱乐圈视为大敌。他说“一个社会中大多数知识分子是随波逐流的,也不乏洁身自好的,但缺少拍案而起的。”拍案而起需要的是胆识、勇气和正义的坚守。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中,其他乘客的沉默导致了他们同样付出沉痛的代价。拍案而起,它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小则得罪人,大则甚至会置自己于危险的境地,四面楚歌,成为众矢之的。没有一定的操守是坚持不下来的。因而孔子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君子能够在危难的情况下安贫乐道,不失节操。

因此孔子说: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真正的仁者不是乡愿之类的好好先生,更多是像堂吉诃德式的勇士和斗士,因为仁者的好人、爱人与恶人都不是出于一己私利,而是天下道义。肩担道义,是孔夫子的使命,当隐者嘲笑孔子为自己的理想奔忙,不如做个隐士逍遥自在时,孔子说:“鸟兽不可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孔子虽然羡慕隐者的生活,虽然赞美隐者的做法,但是他始终没有放下自己的传播斯文与道义的使命。新时代急需这种如清泉般的君子操持来涤荡人们的心灵。《平语近人》第一期中说到:新时代的青年要将个人的命运与发展和祖国的命运与发展结合起来。这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也是我们应该坚守和奋斗的原则。

于我们而言,孔子内求修身,外求有为,无疑是让人仰望的。然而孔子也是人,而非神。若想达到“修身养德,宁静致远。”的目标,最重要的途径莫过于“学”。“人非生而知之者”,众凡人都要通过学习方能提升自己的境界,所以《论语》开篇便讲“学而时习之”,孔子“十有五而至于学”。对于学,我们首先要保持谦虚的心态,即“勿意勿必勿固勿我。”不臆测,不执着,不顽固,不唯我。分而言之虽各有不同,但合而言之,就是一个“谦”字。孔子曾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何?因为大部分人曾与智慧擦肩而过,不是因为天资愚钝,而是心中成见太满太深:自己知道的就不能接受异己之见,不知道的就充耳不闻,躲在自己的小天地里与世隔绝。而孔子说自己“无知”“空空如也”,西方哲人苏格拉底也言道“我唯一知道的便是我一无所知。”这正是“虚怀若谷”啊。“满招损,谦受益”杯子唯空,方能盛水,心中空空,方能治学。

其次要学而不厌,对学问始终有一种渴求。即使是圣人孔子也不说自己无所不知,而只是说自己“好学”“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说孔文子“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无止境,学的意义,就在于追求至善的过程中,获得道德境界的提升与心灵的涵养。正如子夏所言“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所以孔文子得到“文”的称号不是因为他学到了某种技能,或达到了某种境界,而是因为他学而不厌,永不止步。

在有了一颗谦虚和好学不厌的心态后,再者就是要掌握具体的为学方法,比如温故知新、学思之辨、学以致用等等。这些都涉及到具体的“术”的层面,但其对于我们今天的为学仍有借鉴意义。修身之道,一方面淡泊物欲,一方面坚守道义,而最重要的便是通过学习来涵养心性,拓宽格局。《论语》正是这样的一本教授我们修身的经典。

发言人:韩涵,2016级高三16班班长,文化课成绩优异,每次考试名列前茅,高中阶段曾两度被评为顺义区优秀班干部。平日兴趣涉猎广泛,尤其喜爱读史、编程,曾在2017、2018两届全国信息学联赛中荣获二等奖,书香燕京征文一等奖。

第二篇:我读论语

我读《论语》

常德市13中陆道福

古有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今有北师大教授于丹“百家讲坛之《论语》心得体会”。而今我读《论语》,对其中“君子”一词颇有感受。“君子”一词在短短二十篇《论语》中就出现了上千次。穷尽一生,吾如今能达到“君子”要求的一半足矣!想成为一个君子,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要求自己:

1、孝。

“百善孝为先”。孝是良心之本,人格之基,如果一个人对于父母不能尽孝,就可以断定这个人对于社会国家也不会有伟大的建树。因为忘本之人,天良已丧,那里来的公忠之心,廉洁之德?所以世间不患无才干,而患无真性情,不患不能为人父师,而患不能为佳子弟。古人说得好,“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这一片孝心,端的是在一家则一家平,在一国则一国平。所有一切服务社会公忠体国的公德,务要澈底的从孝道建立起来。这实在是仁根的第一透露第一郁勃处,只要在这里养得活,便能够枝附叶贯地千花万朵俱森发了。一个人如能作到“孝”则“好犯上者鲜矣”!我国古代有很多孝感动天的故事,例如:汉文帝刘恒亲尝汤药、子路百里负米、春秋老莱子戏彩娱亲、宋代朱寿昌弃官寻母等。那今天我们怎么样才能做到“孝”呢?其一:做到“父母唯疾不忧”。不让父母担忧。其二:做到“敬”。子曰:“今子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其三:做到“礼”。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令,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其四:内心做到敬,外形做到和言悦色。

2、仁。

正所谓“仁者不忧”,可见“仁”是非常重要的。仁是一种内心的修养,不是靠聪明才智去获得的。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泣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可见不是靠从书本上学来的,而是每件小事都以仁义之心去面对,逐渐形成的自身修养。正是“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3、礼。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齐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可见,礼,不在于形式,而在于一份心。正所谓“礼轻情义重”,但礼也有所托。而不是一句空话,关键是“行”,对人、对事做到时时彬彬有礼。

4、智。

所谓:“知者不惑”。智:智慧,有学识,有学问,见识广博。也可用“学”来解释。今天的“学”似乎与古之“学”不同,今天的“学”已经完全指学习,指学校学的知识文化,指文化成绩如何。而古之“学”,泛指“学问”,不光指见识、学识,也指为人处世之道。从《论语》中看,智,在于多闻、多看、多学,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但关键在于“行”,即付之于实际行动,正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只有获得“智”,才能区分君子与小人,才不至于被小人所欺瞒,走上不仁不义之路。《论语》中关于君子与小人的论述很多,例如:“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君子喻於义,小人喻於利。”“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我们只有多学、多问、多行,才能明白“巧言令色,鲜矣仁。”的道理。

5、信。

所谓言而有信,我们做人应“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应懂得“讷於言,而敏於行”的道理。春秋战国时,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立木为信”,使秦国渐渐强盛,最终统一了中国。而同样在商鞅“立木为信”的地方,在早它400年以前,却曾发生过一场令人啼笑皆非的“烽火戏诸侯”的闹剧。一个“立木取信”,一诺千金;一个帝王无信,戏玩“狼来了”的游戏。结果前者变法成功,国强势壮;后者自取其辱,身死国亡。可见,“信”对一个国家的兴衰存亡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何况对我们个人!故我们在对人、对事时应慎言而谨行之,不能空口说大话、空话。我们应注意少说话,多做事,用行动来证明自己。要知道君子是“耻其言而过其行”的!

6、与朋友交。

朋友是很重要的,所谓“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朋友在一个人的社会活动中无疑是非常重要的。朋友像一本书,通过他可以打开整个世界。但是朋友有好坏之分。良友益友可以给你带来很多帮助,恶友佞友却会给你带来许多麻烦,甚至引你走上邪路。因此,选择朋友就显得非常重要。那么,什么样的朋友是好朋友?什么样的朋友是不好的朋友?怎样才能交上好的朋友呢?《论语》中对择友也有不少叙述,例: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即为人真诚,坦荡的值得交,为人刚正不阿、诚恳、不作伪的值得交,见闻广博的值得交;专门喜欢谄媚逢迎,溜须拍马的不能交,耍“两面派”的不能交,“光会耍嘴皮子”的不能交。

但怎样与朋友交呢?有人认为作为朋友一定要做他的“苦口良药”,必要时一定要给他当头棒喝。其实在给朋友提建议或忠告的时候,虽然你的出发点是好的,但也要把握分寸。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无自辱也。”就是告戒我们不一定要做现代版“魏征”,完全可以娓娓道来。这就叫“善道之”。如果这样还说不通,就适可而止,不要等到人家不耐烦了自取其辱。我们不能要求对方必须如何如何。在今天这个社会里,包括父母对孩子都不能提出这样的要求,要知道每一个个体都是值得尊重的,朋友之间尤其要保留这种尊重。好好地说出你的忠告,尽你的一份责任,这就是好朋友了。正如一则寓言中所写到的:一群刺猬冬天在一起相互取暖,太近则刺身,太远又冷,尝试多次后它们找到了最佳距离,既不刺到身体又能相互取暖。可见不管是朋友,还是家人、邻人、同事都不能太近,而应保持一定的距离。我们在与朋友交的过程中,就应该找到这种最佳距离。正是:“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7、最后我们切勿怀抱“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心态。别老是“患人之不己知”,应“患其不

能也”。

一本《论语》包含的哲学知识,包含的人生道理何止千千万万,它并不是我短短一篇读后感就能写清楚的,更不是读一遍、二遍就能融会贯通的。决不能说读了一遍《论语》,写了一篇读后感就能做一个儒家学者,关键是在生活中一点一滴的积累知识、经验,一件一件小事身体力行,尽量去做到“仁、智、礼、义、信”。正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第三篇:我读论语

从近代开始对孔学的批判,究其实质来说并不是针对孔学本身,特别是不是针对《论语》等汉代以前的孔学著作本身的批判。他们的批判实质是对宋代的程朱理学、明代的东林党人以及从清代开始封建农奴主义思想等封建思想的批判,因为孔学的经典著作《四书》、《五经》等经历过不同朝代的统治阶级的修改,早已经面目全非,根本不是孔子本人的意思了,加上原来的古籍本身并不断句,今人早已是句读之不知了,历经几千年后,本意确实真假难辨。

本着古为今用的原则,根据基本词义和说话的习惯,特对论语做一下自注,标点符号都是我在参考众多译文的基础上根据句意自己略加修改而成的。

(一)学而篇

这篇其实应该叫做德育篇,讲的是孔子的教育思想,特别是德育思想,即一个人应该如何接受教育,成为一个道德上高尚的人。其突出主题就是孝悌忠信,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仁义道德。孔子生活在奴隶制社会,当时中国社会尚处于农耕文明时代,他能有这样的德育思想是很不容易的,他的思想并不全是封建主义思想,也不是只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比如他的关于边学习边实践、言行一致等思想,即使在当代依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⑴原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自注:

孔子说,学习完东西后时常在实践中使用所学到的东西,是让人高兴的事,这就像遇到朋友从远方到来让人高兴一样。当别人不理解自己的时候,不觉得恼火、不去抱怨甚至怨恨别人,这样的人不也是君子吗?

⑵原文: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自注:

有子说,如果一个人在家孝敬父母、尊重兄长,但是却喜欢不尊重上级,不执行上级的命令,这样的人是很少的;一个人尊重上级却喜欢做违法乱纪、扰乱社会的事情,这样的人还没有见过。君子要遵守做人的基本道德,只有这样才能取得事业的长足发展,孝敬父母、尊重兄长,难道不是做人的基本道德吗?

⑶原文:

子曰:巧言令色,鲜仁矣。自注:

孔子说,满口甜言蜜语,善于察言观色,能说会道,巧舌如簧,面目多变,阳奉阴违,这样的人很少是仁慈、仁义的,这不应该是一个君子的行为,君子应当言行一致。

⑷原文: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自注:

曾子说,我每天都从三个方面反省我自己,一是帮人做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实实在在地为他人着想,忠于自己的职责;二是和朋友交往的时候有没有不守自己的信用、承诺;三是有没有同别人高谈阔论、空谈大道而不去认真的践行。

⑸原文: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言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自注:

在断句上,有人这样断:道千乘之国,敬事而言,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我个人认为是不恰当的,不大符合人说话的习惯,有些让人觉得一句话没有说完被打断了。

这样断句之后,应该是这个意思:千乘之国的治理策略,在于统治阶层兢兢业业的做事,倡导勤俭节约,不铺张浪费,统治阶层内部要团结一致,互相尊重,按照时令节气,气候变化指导老百姓进行生产。

⑹原文: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自注:

在断句上,有人这样断: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我个人认为这么断句是不恰当的,这段话讲的是一个学生应当具备的品行,即在家里、在社会上应该怎样做,应该具备什么样的道德素质等等,主要是谈论如何做人做事。

原话的意思应该是这样的:做学生的在家里要孝顺父母,在外面要尊重长辈,做事谨慎而且守信用,关爱他人而且要学习做好事、善事,见到别人做好事、善事要多鼓励,有多余的精力的时候,应该学习一些文化知识。

⑺原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自注:

子夏说,一个人如果能够做到尊重有贤德的人,做事稳重牢靠不轻浮(易当做移之义,色是泛指,指做事轻浮,流于表面,不深入了解事物的规律),侍奉父母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工作能全身心的投入,和朋友交往时,说话做事守信用。那么这样的人即使没有上过学堂,我也要说他已经学的很透彻了。

后人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就是对这句话的高度概括和总结,它也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关于知识的来源的总结,即知识来源于自己的实践和前人对实践的总结(书本知识)。

⑻原文: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自注:

孔子说,一个人要懂得自尊自重,自强自立,对自己自信心,否则就会失去个人尊严,学到的知识也不能牢固掌握;为人处世忠诚守信,和与自己有相同道德品质的君子交朋友,如果自己有了错误就立即改正。

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孔子本人熟读周易,这里的“重”一字恐怕就是自强的意思。后人说,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中国佛家禅语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些恐怕都是对孔子儒家思想的引申。

⑼原文: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自注:

曾子说,如果人们都按照《礼记》的要求,父母离世时合理地安排好他们的葬礼,以表达自己对他们的哀思,祭祀祖先时恰当地安排好祭祀的仪式,赞扬他们给自己带来的荣光与自豪,那么民风就会越来越质朴、淳厚。

在孔子生活的时代,诸侯并起、社会动荡,周王的影响力越来越小,自周朝开始制定的各种制度越来越不被人们重视,在孔子眼中,那时的社会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所以在《论语》问政篇,对待丧葬问题的解答,孔子都是一个字“礼”。所以,曾子这句话也是对《礼记》的推崇,人为要按照《礼记》的要求安排好丧葬,不能越制。

⑽原文: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自注:

子禽问子贡,我们的老师每到一个国家,一定会去官府旁观他们如何处理政务,这种事情是老师向别人请求来做的还是别人邀请来做的呢?子贡说,我们老师的性格温和,亲和力很强,学识渊博,待人接物有礼有节,生活简朴而且为人谦虚,不争名夺利,所以他才能得到这样的听政资格,老师以这样的方法来求取听政的资格,是不是和别人求的方法不一样啊?

一些译文中,将“良”译作善良,我觉得是不确切的,也许孔子很善良,但别人不会因为他善良而请他来听政的,应该是指他学识渊博,懂很多治国的道理。恭也不能简单的理解为恭敬,拍马屁的人才更招人喜欢,这里的恭应理解为懂礼貌,在现代人的概念词里就是懂交际的意思,在那个时代就是懂得《礼记》,孔子是很懂得周礼的人。

⑾原文: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自注:

孔子说,当他的父亲在的时候,看他是否树立远大的理想;当他的父亲不在的时候,看他是否仍然坚持自己的理想,仍然为理想而奋斗;如果他的一生都遵从父亲的教导,为理想而奋斗,没有改变,那就是真的孝顺!

三年不可机械的理解为三年的时间,在中国古代,三代表的是所有,万物,比如道家说,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孔子虽不是道家思想的领军人物,但在遣词造句上是一样的,所以我把这个三年理解为一生。道,也不应当简单的理解为规章制度、方式方法,在孔子的时代,汉语的词汇还不是很丰富,没有现代这么多的汉字,这里的道应该同“导”字,是教导、指导的意思。

孔子这段话的意思是,一个人要遵从父辈的教导,树立远大的理想并为之奋斗终生,这才是真正的孝。即判断一个人是不是真正的孝,不仅要听其言,还要观其行,而且是长期观察!

⑿原文: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自注:

有子说,运用《礼记》来处理各种事情,是为了促进社会融合、和谐的目的,古代的那些圣贤的君主们的治国之道,也是以此为目的。当社会矛盾出现的时候,任它由小到大的发展是不行的,如果仅仅知道和谐,而不知道按照《礼记》的要求来达到和谐,也是不行的。

有的译文断句为“„„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这样断和我那样断的句义不变,但是不如我那样断看起来意义明了。这里的礼是《礼记》的意思,在这一段,孔子讲的是治理国家的时候《礼记》和和谐的辩证关系,即建立国家法律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社会的和谐,解决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和谐必须以《礼记》为依据。

⒀原文: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自注:

有子说,如果承诺符合社会道德法律的要求,我们就应该去履行自己的诺言;按照《礼记》的标准对待他人就会远离耻辱;不因为建立自己的家庭而抛弃自己的父母,这样的人才可以做一家之主。

这里的“因”字应同“姻”字,指的是一个人结婚,建立自己的家庭,亲指的是父母双亲。“宗”字我的理解应该是一家之主的意思,有的解释为可靠,有的解释为尊敬。我觉得不应那么理解,那样上下文就不连贯了,而且也没有突出孔子“孝”的思想。最后一句应该是说一个人不因为结婚而抛弃自己的父母,那么这个人就是孝顺的,能够将家族的荣耀发扬光大,可以作为一家族的宗主继承父辈的事业。

⒁原文: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自注:

孔子说,君子不追求吃的很饱,也不追求住的安逸,勤于做事而且说话谨慎,根据高尚的道德标准来匡正自己的思想,这才是真正的热爱学习啊。

⒂原文: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自注:

子贡问孔子:“贫穷而不谄媚,富贵而不骄横,这样的人怎么样?”孔子答:“这样的人还可以啊,但他们不如贫穷而以追求高尚的道德为乐,富贵而以严格遵守国家法律为荣的人。”子贡说:“《诗经》上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就是说的这种做人的道理吧?”孔子说:“子贡啊,我跟你说了过去的事情,你就知道将来的事情了,我可以和你谈论《诗经》了。”

在这段话里,孔子认为人不论贫富,都应当遵守国家法律、追求高尚的道德,对子贡能够举一反三的理解他说的话很是赞赏。⒃原文: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自注:

孔子说,不担心别人不理解自己,担心自己不理解别人。

孔子这么说的意思是要加强和他人的沟通,先让自己了解他人,沟通的渠道通畅了,别人也就能了解自己了。这种先人后己的思想影响了两千多年来许多文人墨客的思想。

(二)为政篇 为政篇主要讲述孔子的治国思想,孔子的治国思想主要体现一个“德、礼”的运用,他常常忽视法的运用,认为治国不能全靠法纪。其实从另一个角度讲,德、礼本身也是一种法纪,是一种建立在高度自觉基础上的法纪,他的出发点就是三字经的“人之初、性本善”,他认为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的,即使后来变坏了,也可以通过教育使之变好。

但“德、礼”本身只是一种对个人言行进行约束的建议,没有惩戒作用。这也是为什么孔子游学多年,其思想却不被大多数君王接受的原因。在当时动荡的社会状态下,仅仅靠“德、礼”是不能实现国家的兴旺发达的,要改变当时社会**,必须建立一套新的完整的社会法制,即新的“德、礼”,并以之来约束整个社会,这样才能实现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统一。这也是商鞅变法后秦国得以发展强大的最重要的原因。

毛泽东在给郭沫若《封建论》的评论诗中写道:“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件要商量。祖龙魂死业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百代多行秦政治,十批不是好文章。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从中可以看出,毛泽东也是一个反对以德治国,主张以法治国的人。从他在建国后发起的种种运动看,他是一个以法治国的实践者。

(1)原文: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自注:

孔子说,要以道德为核心制定法律制度、管理国家,就像北极星居于中心而其他星星围绕着他运行一样。

之所以这句话被放在第一句,就是因为这句话是孔子执政思想的核心。在孔子的执政思想里,道德是第一位的,是最基本的元素。

(2)原文: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自注:

孔子说,《诗经》有三百篇,但通篇的意思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思想纯正。原文中的邪字,应通今天的“斜”,意为偏,不全面,不正直,不高尚。

(3)原文: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自注:

如果仅仅以法律引导、规范老百姓的行为,以刑罚来惩罚违反法律的行为,那么老百姓违反法律后为了免于刑罚的惩罚就会投机取巧钻法律的空子,人就会变得没有没有羞耻之心。如果以道德来规范、引导老百姓的行为,以《礼记》的方法惩处不遵守道德的人,那么老百姓就会有羞耻之心而且恪守《记礼》的要求。

原文中的“格”应作“恪”义,这样句义才完整,同时在最后一句开头省略了一个“民”字,最有一句应为“民有耻且格”。在这句话里孔子强调了道德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他认为在教育、引导老百姓时不能仅仅强调法律,简单的运用刑罚,要宣扬高尚的道德行为,要用《礼记》的要求来规范处理人与人之间事务的方法。

(4)原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自注: 孔子说,我15岁立志做学问;30岁我就有了自己独立的理论、主张;40岁时我完全坚定我的理论、主张,不被现实所迷惑;50岁时我洞悉了上天赋予我的使命,坚定了自己的人生追求;60岁时我还能够博采百家之言,而不断地充实自己;70岁时我就能够随心所欲的做事情却不逾越《礼记》的要求。

孔子曾经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所以我认为六十而耳顺指的是他能够博采百家之言,向别人学习。“钜”指的是规矩、要求,孔子极端推崇《礼记》,所以这里的钜应该是指《礼记》对人的要求。

(5)原文: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自注:

孟懿子问,怎样才算孝?孔子说,不违背《礼记》的要求就算是孝。樊迟驾车的时候,孔子对他说,孟懿子问我怎么做才算孝,我告诉他不违背《礼记》的要求就是孝。樊迟说,怎样做才算是不违背《礼记》的要求?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按照《礼记》的要求来侍奉他们,他们去世的时候按照《礼记》的要求安葬他们,节日祭祀的时候按照《礼记》的要求来祭祀他们,这就是不违背《礼记》的要求。

总的来说,孔子认为,一个人只有遵从《礼记》的要求,按照《礼记》要求对待自己父母的生前和身后事,才算是真正的孝。

(6)原文: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自注:

孟武伯问怎样才算孝?孔子说,经常关心、照顾父母就是孝。唯通“为”,在早期的汉语中,唯不是唯一的意思,如成语唯唯诺诺,唯马首是瞻等词语中,唯都不是唯一的意思。疾是多,经常,总是的意思,代表频率比较高,不是生病的意思。忧是关心、操心、担心的意思,也可理解为忧虑,结合上下文,这里的忧还有照顾、服侍的意思。

(7)原文: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自注:

子游问怎样才算孝?孔子说,现在有很多人认为,能给父母提供衣食就是孝了。想想看,家里养的狗、马也都有充足的食物。如果不知道尊敬父母,而仅仅给他们提供衣食,这和在家里养狗、养马有什么分别哪?

(8)原文: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自注:

子夏问怎样才算孝?孔子说,当长辈做事遇到困难的时候,做晚辈的替他去做;吃饭的时候,让长辈先吃,这些不都是孝的行为吗?

这里的色应通涩,色难有事是是一个倒装句,是有事涩难的倒装,即做事情遇到困难。

(9)原文: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自注:

孔子说,我跟颜回说话的时候,他从来没有反驳、否定过我,像个愚蠢的人一样;他离开我后,我从侧面了解他的言行,发现他对我的话都理解的很透彻,还能把我的想法做进一步的发挥,颜回不愚蠢啊!

(10)原文: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自注:

孔子说,看到一个人当前的言行,回想他以前的所作所为,然后探究他做事的规律,谁还能在你的面前伪装哪?

察通查,是查找、探寻、探究的意思,安通按,即指做事的目的、出发点、立场、规律等意。

(11)原文: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自注:

孔子说,一个人如果能够对以前的经验、知识进行总结、综合、推理、提高,从而创造出新的经验、知识,那么我们就可以以这个人为老师,向他学习。

温是总结、综合、推理、提高的意思,不是温习,更不是复习的意思,温本身并没有习的意思。后边一句应当少了一个之字,应为“可以之为师矣”,这是因为古人写书的时候是不说“可以”的,“可”字,就已经代表了“可以”的意思,因为古代写书不容易,不说没有纸的时代,即使在有纸的时代,纸也是奢侈品,所以古人写书时都言简意赅,惜字如金,能用一个字来表达的意思绝不用两个字,而且经常省略“之”之类的代称。

(12)原文:

子曰:“君子不器。” 自注:

孔子说,君子做事不像青铜铸造的器物一样顽固、呆板。

器,在当时指的应当是祭祀说生活中使用的青铜制品,特别是那些礼器。在战国时代,中国尚处于青铜时代,铁器还没有得到充分的普及,器字本身从象形字的角度看,指的是刻有图案而且多口的容器,在那个时代主要指鼎之类的祭祀礼器,特点就是坚固、造型单一。孔子用器来比喻人的性格、品行,应当是指人做事顽固、僵化、呆板的意思。

(13)原文: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自注:

子贡问怎样做一个君子?孔子说,对自己要宣扬、主张的事情自己先做,然后再向别人宣扬,让别人跟随自己去做。

(14)原文: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自注:

第四篇:我读论语(推荐)

我读《论语》

罗庙中学 孔祥泰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

我对孔子和《论语》的一点粗浅认识

读《论语》不能不了解孔子,了解了孔子我们才能更好地阅读《论语》。

孔子是一位执着的宇宙(《易传》中有孔子对宇宙的精彩论述)人生真相的探索者,孔子是一位自觉的、有责任感的上古文化求索者和传承者。

他入太庙,每事问。他下学而上达。他上求下化。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他真实的写照。

他的一生是进取的一生,他的一生不断的实现着生命的自我超越(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他最终达到了“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的客观境界,他“从心所欲,不逾矩”。

他对世界和人生的认识,完全摒弃了个人的主观意愿,因此他的这种认识具有超越时空的真实性、客观性和真理性,所以由他的言行辑录而成的《论语》,被称为经,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了。时间虽然跨越了两千五百多年,但其中的思想,对今天的我们仍然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自觉性和实践性是孔子思想的根本特征。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才能把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任落到实处。

《论语》不是一部学术著作,把孔子思想学术化,是对孔子的误读,是对孔子的大不敬,将孔子思想学术化的倾向是危险的,弄清了孔子“述而不作”原因,我们就不难理解这个问题。

《论语》是一部人生的宝典,《论语》是一座人生的灯塔,《论语》是一眼润心的甘泉。

读《论语》,诵《论语》,唱《论语》,如果最终不能将孔子的思想内化为人生的智慧(用《论语》中蕴含的孔子思想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提升自己的境界,用《论语》中提供的方式、方法,来修正自己身心中存在的这样那样缺点和错误),那么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口号,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论语》伴我行

在我人生迷茫的时候,在我学习困倦的时候,在我工作不知所措的时候,我很幸运地接触到了《论语》,那是一本中华书局出版的《四书章句集注》。

年轻的我,面对竖排版的繁体字古文,不免有些畏惧,但困难再大也阻挡不住我探求人生奥秘的脚步。我孜孜不倦翻阅着、求索着,不知不觉的克服了文字关,突破了文白关。

我跨进了一座古老而又崭新,神圣而又平易,庄严而又亲切的思想殿堂。

在这里,我目不暇接;在这里,我如饥似渴;在这里,流连忘返;在这里,我不知疲倦。

徜徉在蕴藏着人类智慧宝藏的思想殿堂,吟诵着古老而又清新的章句,我浮想联翩,我不能自已。

吟诵着“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我的心中,不知不觉地升起了一轮金黄的、理想的太阳„„

吟诵着“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我穿过了一道道激流,涉过了一片片险滩,翻过了一座座高山。

吟诵着“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我成功的拒绝了一次次人生的诱惑。

吟诵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我不断的丰富自己,完善自己,提高自己,一次又一次地实现了生命的自我超越。

愚钝的我,生来就有一种矮人一等的感觉,长大后这种感觉更加强烈,是孔子的“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激励着我,迈开大步,勇敢的向前走去。

我深深懂得,孔子阐述的“礼”的含义(礼就是规矩,礼就是规律)。我知道:任何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不可能为所欲为,他只能说他该说的话,做他该做的事。作为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要想有所得,就要学会自觉的放弃一些东西。因此,每每要放逸自己的时候,我的心中便会不由自主的响起“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声音,此刻,我便立即警觉起来,检点自己的思想、语言和行为。

为人师,为人父,我深深知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要求学生做到的,要求子女做到的,我首先自己做到,并且要做到最好。

在我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一直自觉践履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能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教学原则。面对着那些懵懂的学生,我不是生硬的去灌输、去说教,我更不会放弃他们,而是根据他们各自的思想特点、心理状态,旁敲侧击,想尽一切办法,去激发他,激励他,让他们积极的打开自己的心门,主动地去求索,然后我再适时的点拨,这样,学习就成了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

为人子,侍奉父母,我知道“色难”。于是同父母言语,我总是和颜悦色。“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启示我,不让父母挂念——让父母省心、安心、放心、开心也是一种孝,因此我从不故意给父母添乱。无论在哪里,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我都不会去惹事;无论做什么事,我都会争取做到最好。我知道,我成功了,最开心的是我的父母。

与同事、朋友相处,我一直牢记着“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的古训。因此,我的生活中自然也就少了份酒肉朋友们之间相互利用的烦恼,偶尔遇到不顺心的事,我便会用“君子坦荡荡”来宽慰自己。

不论是面对已知的事情,还是面对未知的世界,我始终践履者“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认知原则,如实的回答“是这样”或“不知道”,我从来不会强不知以为知,凭着自己的无知和浅见,来胡乱的解释什么、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我并不觉得回答“不知道”是什么丢脸的事情。我一直提醒自己“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不论对什么人,不论说什么话,不论做什么事,我总是奉行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原则,先考虑别人的感受,努力做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

当我懈怠的时候,心中就会不由得泛起“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于是,我又俯下身子,继续开垦自己心灵的荒野,播撒那希望的种子。

吟诵着《论语》中的章句,践履着孔子的思想,一路行来,难免会引起他人的误解,对此,我“不怨天,不尤人„„”不知不觉中,老之将至,但孔子的“朝闻道,夕死可矣。”依然激励着我,努力向前。“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 吟诵着这满含哲理的经典章句,徜徉在珍藏着人类智慧宝藏的思想殿堂,沐浴着东方文明散发的特有的灿烂光芒,我仿佛又回到了摇篮中的婴孩状态。

第五篇:我读《论语》 论语读后感

我读论语

真理并不在于它有多么的深奥晦涩,恰恰相反,真理是最朴实无华的,《论语》语言简练,但千百年来却作为儒家学派的经典名著深为文人志士所尊崇,其表述的孔子学说迅速传播,从伦理道德、政治、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社会前进的方向。其人文思想的光华,已然灼照了千古。

论语的哲思博大精深,所阐述的内容包罗万象,富含着先哲的睿智光芒。试想在两千多年前,人们无不在为了自己的私欲而追求物质富足时,孔子,这个有着堪比宇宙般广阔思想的圣人,他捋着髭须行进在苍茫的天地之间,这是怎样的睿智者与开拓者,他为人类开辟了一个崭新的世界,一个有了礼法、信仰与思想的社会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率性而为、追寻自我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孔子是勇敢的,他敢于直言不诲,他放任精神在天地间自由驰骋,他将小我融入大千世界,于是

他明白了“修身,齐家,治国,方平天下“的道理。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是属于孔子的时代,孔子该是骄傲的,他有一个民族的追随者,这世间不会有一个明星可以做到如此。可我又深知他该是平淡的微笑吧,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即使是射箭这样的比赛,也必然是互至揖让之礼。君子之心,与世无争;君子之行,与人无争;君子用世,与名利无争。这便是孔子,他称自己是君子,他便按着君子的准则要求自己。君子,岂名利所能驱使也?

“大音希声,大道无形”《论语》中最令我折服的是《述而》一章,述而述而,只是阐述而已,述而的开章写道:“‘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孔子说:“我只是阐述前人成说,而没有创建新的理论,我深信并喜爱古文化,只是力求像老子和彭祖那样谨慎的延续传承古文化精华的工作。”孔子没有创建新的理论么?答案是肯定的:他创建了,并且发扬光大了。他将自己的言行思融入了他所传承的古文化,他发觉了古文化与人的联系,可以毫不怀疑的说孔子是伟大的,他与

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可孔子不会急切的立论或夸夸其谈。真理是朴实的,圣哲从不故作高论来炫耀才华,也不刻意危言耸听来惊世骇俗。大道至道,莫不以极简洁极明晰的语言紧扣其真谛精髓而道出,“夫大道不言,而致远也。雀噪聒聒,何所见也。”文化的传承不在于刻意的标新立异,而在与继承和发展。

孔子73岁归逝,算得上长寿之人,其实在我心里,若不是仔细的看过孔子的生卒年月,怕是我会相信孔子是修行已满升级做了神仙,孔夫子的精神世界始终是安详平淡的,有文为证:“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孔子在生活中神态也总是保持安详快乐的,这便是生活的深度,所谓独处见操守,居家见性情,赋闲见德行。生活是一种境界,不疾不徐,不愠不火,始终保持一种从容恬静,淡泊宁居,安享生活的乐趣与美好。心忧天下不需要整天一副忧心忡忡的苦相,表面的忧形于色,是做给人看的,无助于现实问题的解决。承担文化传承的重任,为道德文化奠基,并不与生活的快乐相矛盾。既能够平静的高居荣盛的热闹,也能够安然的静处退居的寂寞,超脱于凡尘的琐碎与卑下,显示出的方是人生的境界与深度。

《论语》开篇讲《学而》,强调‘唯学习为人生的第一要务’,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孔子主张对崇高思想的执着,对丰富健全精神的向慕,应远在物质追求之上。高行微言,所以修身;博学澈文,所以广知;恭俭谦约,所以自守。才有高下,德无止境,学而无涯,不学则无以立于社会。因此古人说:学是立世之本。《论语》二讲《为政》,三讲《八佾》,四讲《里仁》……这便是孔子所主张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自我完善与修养

孔子创造了一种学说,然后用这种学说改变了一个民族,他是个不折不扣的传奇,延续了两千年之久的传奇,旧时的《论语》作为封建士大夫走向仕途的敲门砖,而今作为人们约束自我的行为准则,《论语》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渊源,教给人们为政以德、清廉守节、做事勤奋、生活节俭、待人诚信、交友谨慎、精忠报国……这些智慧的睿智语言,对中华民族精英群体有着巨大的影响。《论语》的教化早已不局限于儒学派,它已经成了一种深刻的、历史性的文化标志。在中华民族不断探索的进步中,常有后人研究《论语》时将其神秘化、宗教化,流于其表面的注解,对于其思想精神的把握有所偏差,便对《论语》肆意菲薄,进行牵强附会式的批判,我们不能否认其内容具有一定的封建传统性质的道德偏

差,例如:歧视女性等。但那是一种时代下的思想产物,带有一定的时代标志,而《论语》对思想的弘扬,经久而弥新。《论语》表现的是一种文化的历史,一种历史的文化,你无法去否决它的价值。从不同的视角出发,不同人品读《论语》自有不同的体会,这便是其传承千古的内在品质。

文化的传承是严正的文化是一种观念,一种氛围,一种素质,一种生活态度。任何丰功伟业都只是暂时的,只有文化能够流传久远《论语》便是一种文化,一种深刻的,值得人们不断学习理解探索追寻的文化。一个没有文化传承的民族是危险的,而一个拥有良好礼仪文化底蕴的民族必定是一个充满希望的伟大民族,论语就是这样的传承所在

下载我读《论语》发言稿(5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读《论语》发言稿(5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读论语(五篇)

    我读《论语》一小撮 文学艺术学院09汉文2班李玲2009040940 6.15 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 译文:孔子说:“孟之反不夸耀自己,(在抵御齐国......

    我读《论语》(模版)

    我读《论语》 经典之所以可以成为经典,就是它具有超越时空的魅力,从任何一个不同的角度去探究都可以获得不同的感受,《论语》作为儒家的经典著作更是如此。它在帮助人修身治国......

    读《论语》

    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精益求精。孔子听了高兴地说:赐呀,现在可以同你讨论《诗经》了。子夏是孔门晚辈中的高足,长于文学。有一次,子夏引《诗经·卫风》上的诗句,向孔子请教:“‘巧笑......

    读《论语》

    读《论语》 ——另读于丹的《心得》 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经标榜说,自己以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对于我们有着深深的影响。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我读论语(优秀范文5篇)

    我读《论语》——从《论语〃先进》篇见儒家政治理想与君子标准摘要:孔子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而《论语》作为孔子弟子和后学记录孔子言行的著作,集中体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

    读论语演讲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的***,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 《论语心得之心灵之道》忽提论语,就好像时光的隧道回转到了孩提时代。或许,没有于丹,我大脑中不会再想起论语,不会想到通过论......

    读《论语》有感

    读《论语》有感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我与孔子的爱好是相同的,也非常喜欢古人的言论,喜欢沉浸在古人的文字里,不能自拔。譬如千年前的《论语》、《老子》......

    读《论语》心得体会

    读《论语》心得体会 水秀中学 中国文化渊源博长,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是我们华夏子孙的骄傲。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给人类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经典诗文。这些经典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