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镇西:教育,是一种悲壮的坚守-班主任工作日志

时间:2019-05-15 16:19: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李镇西:教育,是一种悲壮的坚守-班主任工作日志》,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李镇西:教育,是一种悲壮的坚守-班主任工作日志》。

第一篇:李镇西:教育,是一种悲壮的坚守-班主任工作日志

李镇西:教育,是一种悲壮的坚守

我越来越觉得教育是一种悲壮的坚守。因为在现行教育体制下,我们很多时候不得不在良知与现实之间进行艰难的抉择。

比如,面对一个由于家庭教育或以前所受教育的缺陷,也由于他自身多年养成的恶习,还由于他本身存在的学习接受能力方面的缺陷(我实在不愿意说出“智力缺陷”这样的词,但不好意思,终于还是忍不住在括号里说出来了),这个孩子不但表现很差,而且成绩糟糕。如果凭着“让每一个孩子抬起头来”或“一个都不能少”的教育良知,我们当然会对他倾注爱和智慧,让他有进步,至少“学会做人”;但是“上面”的升学压力,可能会让我们不得不放弃这个孩子而“面向多数”。如果我们执意要给这个孩子以真诚的关爱,哪怕并没有耽误对大多数学生的正常教育,周围也会有人会觉得我们不可思议:“有什么用啊!白费劲!”是的,教育的复杂性就在于,并非面对所有的孩子都能够“只要行动,就有收获;只要坚持,就有奇迹”的,有时候辛辛苦苦好几年,却颗粒无收――说“颗粒无收”是指“应试成绩”而言,事实上,我们会这样安慰自己:尽管他的成绩不好,但通过几年的努力,我已经把真善美的种子播进他的心田,在将来的岁月里,这些种子会开花结果的。

然而,很多时候这种自我安慰会被更多的惴惴不安压倒。当这个孩子离开我们流向社会,或者勉强升学之后,我们心中会有无比的惦记更有无限的忧虑:在社会,他的将来会怎样?在新的学校,他会遇到善待他的老师吗?而这种惦记和忧虑同样会让周围的人不可理解:“人都走了,关你什么事儿啊?”是的,现在教育体制,就是引导老师们“只要目的,不择手段”,“只管眼前,不管将来”,因为“分数才是硬道理”!分数成了所有学生的人格标签,也成了所有教师的全部光荣,或者耻辱!

在这种情况下,你还能坚守你的教育良知吗?

很多时候,刚踏上讲台并且依然还燃烧着教育理想主义激情的年轻人,正是在这样的艰难抉择面前,犹豫了,彷徨了,退却了。如果他一定要坚守他透明的教育理想和纯洁的教育良知,那么伴随他的很可能是孤独以及来自周围的冷眼,甚至包括校长的指责。

――我所说的“悲壮”就在于此。

读者可能已经隐约感觉到了,上面那个沉重的“比如”,就是我自己的经历。我是在写自己。

熟悉我的读者,已经从我的《爱心与教育》中认识了“万同”,从《李镇西和他的学生们》中认识了“陈鑫”,这都是让我和所有老师头疼甚至有时候感觉简直就是“十恶不赦”的学生。这样的学生毕业离开我的时候,从应试的角度看,无论万同还是陈鑫,并没有取得让我感到稍微满意一点的成绩。实际上,从第一眼见到这样的孩子开始,我基本上就断定,他的升学是无望的。但是,我依然没有放弃。我曾经对许多老师说过:“明知这个孩子考不上大学,还依然契而不舍地爱他,这才是真爱。因为这份爱超越了任何功利!”

要命的是,很多时候在我的班上,这样的学生不是一个两个,而是一群,乃至全班――我曾经教过一个班,是由年级考试成绩排名最后的六十三名学生组成。在这种情况下,“坚守”何其艰难!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九十年代,我品尝了坚守的孤独,所以,在1995年7月下旬,我得知我班学生取得了辉煌的高考成绩后,却怀着悲壮的心情写下这样的文字――

常说“不以成败论英雄”,但这话在中国似乎从来就未真正做到过。就目前中学教育而言,“成”的标志,从理论上讲,是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但事实上,“成”的唯一标志只是学生们的升学分数以及学校的升学率。这使许多有志于教育改革的人,虽然胸怀教育科学与教育民主的顽强信念,却不得不在“升学教育”的铁索桥上冒着“学生考不上大学一切都是白搭”的舆论“弹雨”,艰难而又执着地前行!

这是一种很不正常的教育评价:假如某位班主任的工作富有特色(比如班级管理尽可能交给学生,平时尽可能开展各种有益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活动等等),尽管在当时就可以判断出这些做法是符合教育规律的,但周围舆论仍然会自然而然地把目光投向几年后的高考:“工作倒是蛮有新意的,可万一高考滑坡怎么办?”“哼!就会搞一些花花哨哨的东西,到时候高考可有好戏看了!”……几年后,假若学生高考成绩不错,人们会齐声喝彩:“你看,人家的班级管理那么放手,而且又搞了那么多的班级教育活动,高考成绩仍然这么好,他确实有两下子!”相反,若高考成绩不理想或低于人们的期望值,同样的人也许会说:“班级管理那么松散,还搞了那么多与高考无关的活动,高考当然会砸锅——我早就料到了!”

于是,在当代中国,几乎任何一位“优秀教师”“优秀事迹”的辉煌大厦,都必须以其班级大大高于所在年级、所在地区平均水平的“升学率”作为支撑的主要栋梁,否则,他的一切教育思考、探索与创新都等于零!

不能简单说这种社会评价舆论完全不合理。因为在中国这个人口压力极大的国度,升学是人们今后就业竞争乃至生存竞争的最关键也最重要的途径;而且,使学生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也是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班主任工作)但是,这毕竟不是唯一的目标!特别是在“升学教育”压倒一切时,不但“做人第一”、“全面发展”、“发展个性”等教育要义成了点缀的口号,而取得较高升学率所付出的代价,往往是学生个性精神的丧失!没有个性的教育必然培养出没有个性的学生——缺乏心灵自由,丧失主体人格,不会独立思考,毫无创造精神!长此下去,我们的民族是很难真正屹立于世界强盛民族之林的。

所幸的是,从那时到现在,我的教育理想(我不敢说我有自己的“教育思想”,但说“教育理想”我肯定是问心无愧的)和教育实践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理解和认同。我的周围开始有了越来越多的志同道合者,我的身后有了越来越多年轻的“追随者”――所谓“追随者”是他们的说法,我并不认可。我从来认为,大家是因共同的教育理想而集结,互相取暖,互相学习,互相激励,谈不上谁“追随”谁。总之,在这个几乎开口就要问“多少钱”的社会,我居然还能够找到“尺码相同的人”(朱永新语),很是欣慰。

最近几年,通过网络和其他途径,我结识不少年轻老师,他们有理想,有激情,有良知,有童心(这一点对教育者特别特别重要)。我们一起探索难题,交流经验,碰撞思想,分享幸福。他们自称“与李镇西同行”,我勉强接受了这个说法。因为第一,我年长,经验比他们多一些,教训也自然要多一些;跟我“同行”,可能会少走一些弯路;第二,更重要的是,不管我承认与否,由于种种原因,“李镇西”在这里已经不是指我这个具体的人,而是一个符号,这个符号代表了不灭的理想和不老的青春。因此,所谓“与李镇西同行”就是与理想同行,与青春同行。第三,“同行”表明的是一种平等关系,在这里没有上下之分,没有卑尊之别,也没有所谓“著名专家”和“普通教师”的界限,我们都是志同道合的教育者。

当然,这里的“同行者”更包括和我朝夕相处的同事,即武侯实验中学的老师们。我在这个学校做校长,但我始终以教师的同行者自勉。我不敢说学校百分之百的老师都和我是精神上的同行者,但绝大多数老师,是我和风雨同舟的。特别是在年轻的老师们中,有不少人自觉地“向我看齐”。我呢,作为年长者,也尽我所能地帮助年轻人成长。引导年轻人在纷繁复杂的教育现实面前,恪守自己的信念;面对充满诱惑的社会,坚守自己的良知。我经常和老师们一起探讨:素质教育是不是可望不可及的空中楼阁?“新教育实验”怎样才能成为真教育?如何真正将陶行知教育思想变成今天的教育行为?当我们个人纯真遭遇社会污浊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办?面对权势,我们如何保持教育的气节?面对弱者,我们如果表达教育关怀?如何让教育过程充满本来就应该有的温馨的人情味?当我们个人无法改变体制的时候,我们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孩子少受一些伤害,多一些童年的欢乐与浪漫,而不要成为“应试教育”助纣为虐的帮凶?当教育充满虚伪和虚假的时候,我们如何给学生一双清澈而睿智的眼睛和一颗纯真而坚韧的童心?……

很高兴的是,我身边不少年轻的同行者正是在这样的思考中实践,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成长,在成长中坚守。我校一位年轻的小伙子,以前精神面貌和工作状态都很糟糕,无论教学还是班主任工作,都让我头疼。我多次找他谈心,他承认“我的价值观出了问题”,我严肃地批评他,更诚恳地帮助他。我说:“既然选择了教师,就要经得起诱惑!你必须变,首先是改变心态,这样你才能够获得职业幸福。只有你变了,你的学生才会变!”我引导他进行专业阅读,为他出谋划策,还专门到他班上去和孩子们谈心……在我的引领和指导下,本学期最近几个月,他的进步突飞猛进。但他依然不满足,继续反思自己的不足。今天,就在刚才一个小时以前,在我写这篇序言的中途,他敲开了我的办公室大门,给我郑重地交上一份“请战书”,希望学校给他压担子。他这样写道:“曾经,我因为我的班级入学成绩太差而埋怨过,也因为我的班级学生太不听话而经常发牢骚,也曾经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而对待过班级,也曾经敷衍过领导,对学生不负责。今年三月份的时候,李校长找我谈话,认真的给我做思想工作。我深深的感到我错了。我真的希望学校可以给我一个机会,我曾经经常教育学生:‘人可以被别人打,也可以被人骂,但是就是不能让别人看不起!‘我觉得我现在说太多都不可以换来别人对我的信任,我不怪别人,我也不找任何客观原因,所有这一却都是我自己造成的,我只想依然通过我的努力来挽回这一切。我想用行动证明我的决心,也想用行动证明我的实力。”

我对他说:“你的变化,让我有一种成功感。作为校长,最大的成功,就是教师获得成长,并最终获得成功!我相信你,但你要有思想准备,未来还有许多困难等着你,但只要你坚守着自己的良知,你一定会成功的!”

教育,这个特殊的职业,让我们不得不放弃许多必须放弃的,而坚守一些必须坚守的。这套丛书,展示的正是我和我的同行者们坚守的姿势。我不敢说我自己能够坚守多久,但我会坚守到我能够坚守的最后一刻。

写到这里,我想到了两年前,自己在万米高空的飞机上写下的几句话――

按某些世俗的观点,我至今书生气十足,不能算一个“成熟”的教育者。但有一点我很自豪,那就是我至今还真诚地怀揣着我心中的教育理想,而且“居然”还想一点一滴把这理想付诸现实。有人说我的理想不过是“梦想”,但我要说,对于教育者来说,有梦想和没梦想是不一样的,精神状态不一样,行动方式也不一样。我当然知道,我的理想(梦想)也许只能有百分之一成为现实,即使如此,我也愿意倾尽全力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我力图通过我的探索,给人们一个真实的展示:一个真诚的教育理想主义者,在现行教育体制下,究竟能够走多远?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我愿意守住自己的灵魂。这个“灵魂”其实就是一颗朴素而真实的心。

我愿意用这几句话作为这篇序言的结束,并与我所有的同行者共勉:让我们坚守到永远。

第二篇:坚守是一种精神

坚守是一种精神

——学习感动中国人物胡忠谢晓君夫妇

曹金霞

“他们带上年幼的孩子,是为了更多的孩子;他们放下苍老的父母,是为了成为最好的父母。不是绝情,是极致的深情;不是冲动,是不悔的抉择。他们是高原上怒放的并蒂雪莲。”这是2011感动中国对胡忠谢晓君夫妇的颁奖词。胡忠谢晓君用他们最真诚的行为践行着他们对这个社会的默默地奉献。

胡忠谢晓君夫妇都是成都某名校的老师。2000年,胡忠看了一篇关于甘孜州康定县塔公乡一所孤儿学校急需老师的报道,动了支教的念头,得到妻子的支持。3年后,谢晓君带着3岁的女儿也来到这里支教。2006年8月,一所位置更偏远、条件更艰苦的学校创办了,她主动前往当起了藏族娃娃们的老师、家长甚至是保姆。胡忠的年龄和我们差不多,可是看上去却显得那样憔悴。他作为一个志愿者每月只有300元,我想生活应该是很拮据的,看到他在学校里忙着教师,忙着做饭,亲自去接孤儿,听着他对学生们所讲的掏心窝子的话,让我感到了他就是这片高原的一片天。一课参天大树,因为有了它,140多个孤儿的人生发生了改变。谢晓君带着病坚持工作,她说就是蹭着也能坚持一个学期。这夫妻俩就是靠着一种信念在坚持着,用真切的行为书写着高原上作文的诗篇。

他们是孤儿们的老师,他们是父母,他们也是子女。可想而知,孩子失去了优越的生活和良好的教育环境,我想拮据的生活让孩子的生活也苦了一些。我也是一位母亲,我原本以为胡忠这个父亲会感到有些亏欠孩子。可他却觉得孩子看到了他和妻子所做的一切是在做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我明白了,让孩子学会善良,学会奉献是给孩子一生最大的财富。这一家人让我们也懂得了什么是给予的快乐。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杜玉波这样评价胡忠、谢晓君:他们的高原红,是阳光的沉淀,也是心中澎湃的热血在脸上的体现,这是我们这个时代最新鲜最健康的红润。这一票我要表达向他们的敬意和赞美。

推选委员于丹说:这两位老师让我们知道:人最大的富庶在于爱和信念的坚持,他们用生命提携了孤儿的成长,在一个物质繁盛的时代里,他们仍然让世界相信:精神无敌。

第三篇:对话李镇西:“教育是一种良知”A

对话李镇西:“教育是一种良知”

(2011-02-01 21:38:57)转载

□ 中国教师报记者 李炳亭 褚清源

语文名师、魅力班主任、博士校长、中国的苏霍姆林斯基式的教师。这些身份和美誉“交织”在一起,构成了李镇西在基础教育领域特有的影响力。在李镇西的教育生活中,他不断在这种多重角色中转换,但他始终恪守着自己独立的教育立场——办真正的平民教育,践行完整的民主教育。

2010年12月18日,广州课博会上李镇西在《课堂改革的民主追求》主题报告中接连抛出了几个追问:“新教育实验的理念是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可在现行课堂模式下,我们的师生幸福吗?新教育实验的抓手是教师成长。那么教师成长的主要空间在哪里?新教育实验的六大行动之一是构筑理想课堂,那么理想的课堂是什么?”

李镇西是新教育实验的领军人物之一,他的这些追问来自他一个时期以来的思考。在过去的一年里,他再次走进杜郎口,研究杜郎口,他与全体教师一起将民主思想植入课堂,深耕民主课堂。

学习杜郎口是否代表您的一种胸怀

中国教师报:今天回过头来学习杜郎口是否代表着您的一种胸怀? 李镇西:不是。学习杜郎口是我们学校发展本身的需要。当然,我们不可能绝对照办,而在杜郎口的基础上有所突破与发展。当然,学习杜郎口客观上对我来说这是一种超越,我这样说,不是在标榜自己多么“虚怀若谷”,每一位真诚而有良知的教育者都应该勇于学习别人成功的经验。学习杜郎口一方面是因为我们学校与杜郎口有很多相同点。我们同属于乡村中学,只是我们学校的校舍很好,以至于人们已经忘记了我们是农村中学——当然,随着成都市城乡统筹的推进,我们学校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农村中学了,但无论是所处区域还是生源构成,至少还是涉农中学,实际上,我们和杜郎口面临的学情基本是相同的。另一方面,关键是考虑到学生的需要和发展,我想我们主要是基于需要而学习杜郎口的。

中国教师报:在您看来,杜郎口为什么能够“成功”?

李镇西:杜郎口中学成功的秘诀在于,她选择了最可能也最容易突破的因素——课堂教学方式。通常情况下,我们无法改变统编教材,无法改考试制度,也无法短时期内改变教师的素质,更不可能改变生源状况,剩下的就只有课堂教学方式了——这是我们唯一能够改变的。杜郎口中学正是从这里入手,开始了轰轰烈烈而扎扎实实的改革。

他们改变教学方式,又不仅仅是在更加“生动”“直观”之类的教师个人技巧上做文章,而是从砸掉讲台开始,限制教师多讲,鼓励学生多说,把传统课堂中的“教师中心”完全颠覆了,课堂流程由教师教的过程转化成了学生学的过程。或者说,教师由过去着眼于自己怎么讲得精彩转变为现在着眼于学生怎么学得有效。于是,教室成了“知识的超市”,学习成了“生命的狂欢”。

但是,我要特别指出的是,杜郎口的课堂改革不是孤立的,至少还有三个关键因素支撑着课堂改革,这就是领军人物崔其升校长的改革魄力与人格魅力,老师们对教育的宗教情怀以及学校无处不在的反思文化。离开了这三点,单独的课堂改革是不可能成功的。现在一些学校孤立地学课堂改革,收效却并不大,原因就在于此。杜郎口的课堂,只是其教育整体改革的冰山之一角,可是我们有些的学校却把这“一角”当做杜郎口经验的全部,这样学杜郎口当然很难真正有效。

中国教师报:您是如何认识并解读杜郎口经验的核心价值的?

李镇西:我们需要澄清对杜郎口的认识。杜郎口的经验很简单,很朴素,如果说他们对教育的贡献是有所创新的话,我想他们的创新就在于追求教育的常识:让学生讲。我们知道,最好的学习就是给别人讲,这是个常识。这个常识很深刻,也很朴素。多年来我们把这个常识给忘记了,不停地给学生讲,却不让学生讲。于是,知识在我们教师头脑里记得越来越深刻,学生却什么都没记住。杜郎口中学的老师们相信了这个常识,并利用了这个常识,让学生在课堂上不停地给别人讲,成绩当然就提升了。就这么简单。

杜郎口中学是从改变教学方式开始的,但是他们最后改变的绝不仅仅是教学方式,由此带来的是教育观念的变化、师生关系的变化以及师生素质的变化。在学生主体的教育观念下,在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中,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全面提升,师生共同成长在杜郎口中学成为现实。

中国教师报:您曾在博客中写了多篇博文,呼吁大家善待杜郎口,保护崔其升,引起了很多网友的热议,您为什么要这样做?

李镇西:我是出于教育者的一种良知来为崔其升校长辩护。他是一位朴素而纯粹的教育者,保护他就是保护更多的教育改革者。我真诚希望我们每一个理想不灭、良知犹存的教育者,要支持杜郎口,包括指出其不足以完善它,要宽容崔其升,保卫真正的改革者。因为崔其升做到了我们想做却不敢做或不能做的事,实现了我们想实现却无力实现的教育理想,因此,保卫崔其升,就是保卫我们自己,保卫我们追求的教育理想,以及我们心灵深处的教育良知!

当然,杜郎口中学的课堂模式当然是可以质疑的,但谩骂与诽谤则不应该。学者谢泳在谈到民主的时候说过大概这样的话,民主不是没有缺点,但在我们很缺乏民主的今天,不宜多说民主的缺点,而应该多说说民主的优点,这样有助于民主理念的普及。我想,今天,研究杜郎口,完善杜郎口,超越杜郎口,才是科学的态度。

从爱心到民主

中国教师报:从爱心教育到民主教育,在认识上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 李镇西:爱心是教育的前提,但不是教育的全部,更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即使是真诚的爱心也可能出现两个导向:专制和民主。教育是心灵的艺术。如果我们承认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那么教育过程便绝不仅仅是一种技巧的施展,而应该充满人情味;教育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充满着对人的理解和尊重,应该体现出民主与平等的现代意识。虽然就学科知识、专业能力、认识水平而言,教师一般来说远在学生之上,但就人格而言,师生之间是天然平等的,教师和学生不但是在人格上、感情上平等的朋友,而且也是在求知道路上共同探索前进的平等的志同道合者。

中国教师报:民主教育的终极追求是什么?

李镇西:民主教育是学生的主体性和教育的民主性二者的和谐统一:它把受教育权利还给每一个学生,同时把教育过程变成一种民主的生活方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得以生动活泼、自由地发展,消除一切不平等地对待学生的现象,尊重学生的人格与权利,解放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为提高学生的民主意识和参与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造最好的教育条件和教育环境;更重要的是,在教育内容上渗透民主意识,在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民主思想、民主精神,以民主的教育造就富于主体性的一代新人。

中国教师报:民主教育在学校教育教学中是如何体现的?

李镇西:民主之于学校,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课堂的民主教学。主要表现为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尊重与引领。通过“导学稿”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机结合,把教师教的过程变成学生学的过程,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二是班级的民主教育。主要表现为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尊重与引领,把成长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指导学生在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中走向成熟,让他们成长为人格高尚、个性鲜明、精神自由、举止文明的现代公民。三是学校的民主管理,主要表现为对教师发展能力和动力的尊重与引领,通过文化建设和制度设计,尽可能给教师自我培养的空间,让教师成为自己成长和学校发展的主人。

中国教师报:民主管理的要义是什么?

李镇西:关于民主管理,我有四个层面的解读。一是“以人为本”,把人放在首位,当然,在学校管理者眼里,这里的“人”首先是教师,尊重人性,满足人的合理需要,包括精神诉求和物质欲望,维护人的尊严,尽可能让每一个老师看到自己的精神发展的空间与前途。二是“以人为善”,就是把每一个人都视为善良的人,并与之和谐相处。最大程度地相信老师,以宽广的胸襟善待每一个老师。

三是“以身作则”,管理者以自己的行动为全校师生做出表率,并树立标准。“最好的教育莫过于感染,最好的管理莫过于示范。”做善良、宽容、勤奋、智慧、廉洁的管理者。

四是“以规治校”,通过老师们的参与制定出一整套互相监督、彼此制约的规范和制度,以形成大家都必须遵守的公共规则。面对这些规则,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严格常规管理,维护制度尊严。

中国教师报:您一直主张民主管理,即便在推进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您也没有搞“一刀切”,而是让大家自主选择,但是,这样的过程是否付出了更多的时间成本呢?

李镇西:这一点我和崔其升校长不一样,他可以采取刚性措施全面推行一种模式,而我的性格决定了我不具备“铁腕”,我还是主张让大家自愿参与改革,我不会通过行政命令去推动,主要是担心教师们有抵触情绪。现在看来,这个过程虽然比较长,但实际上是教师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是教师达成改革共识的过程。如今,关于课堂教学改革已经不是改与不改的问题了,而是怎么改和遇到困难怎么办的问题。当然,我们的课堂改革包括各个方面都存在执行力不强的问题,有人曾说我“太软弱”。我觉得在某些时候某些地方,就工作推进和效果来说,校长的魄力与强力推进的“霸道”,至少是一种可以理解的策略。我这里当然不是否定我所追求的民主管理。民主制度需要土壤,在土壤没有形成之前,孤立地搞“民主”,到最后很可能什么都做不成。

中国教师报:民主教育要批判和摒弃现实中的哪些被异化的教育? 李镇西:正如“民主”的对立面是“专制”一样,“民主教育”的对立面无疑是“专制教育”,而专制教育是“非人教育”,是“听话教育”,是“共性教育”,是“等级教育”,是“守旧教育”。所谓“非人教育”,就是非人道的教育,在这样的教育中,不但老师不把学生当人,而且久而久之,学生的尊严感、耻辱心也被剥夺得干干净净。“听话教育”就是以“听话”为目的的教育,其教育目的或者说客观的教育后果是培养“顺民”。说穿了,听话教育是把学生作为工具,目的是培养一种只会听话的听从者、顺从者、服从者,不能独立、毫无主见的驯服工具。“共性教育”就是抹煞学生个性而用一个模式去强行规范学生的教育。这是一种模式化的教育――求全责备,求同去异,扼长补短,划一呆板,致使本来色彩缤纷的精神世界只有一种颜色,使许多完全可以从不同方向发展的人才最后“同途同归”――成了一个模子里批量生产出来的“产品”。所谓“等级教育”,就是充满等级的教育,同时也是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等级观念的教育。对学生而言,首先体验到的“等级”,便是师生关系。所谓“守旧教育”就是面向过去只注重经验知识传授,而非面向未来致力于学生创造能力和开拓精神培养的教育。

课堂为民主教育提供最丰富的土壤

中国教师报:民主课堂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李镇西:民主教育的核心是“尊重”,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情感、尊重学生的思想、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人权、尊重学生的创造力„„与此同时,在这种以“尊重”为核心的民主生活中让学生学会尊重他人。民主课堂作为民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同样是对学生的尊重以及培养学生对他人的尊重。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来说,就是教师把自己当成“与学生一道探求真理的志同道合者”。然而,现在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度不够,总是对学生的理解不放心,对学生的思想不信任,常常忍不住跳出来“引导”,以结论或权威人物的看法否定其他人的分析――如此缺乏平等的尊重和信任,学生的课堂民主参与是很难实现的。当然,教师是“教学共同体”中“平等中的首席”。他不是知识的灌输者,不是行为的约束者,不是思想的主宰者,但他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精神指导”和“人格引领”作用。

中国教师报:教师如何发挥“精神指导”和“人格引领”作用? 李镇西:教育的方向、目的和教师对学生成长所承担的道义上的责任,都决定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可能是一个放任自流的旁观者或毫无价值倾向的中立者,而理应成为教学对话过程中的价值引导者。事实上,无论是教学目标的确定还是教学活动的组织,都体现了教师的价值取向。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价值引导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方面,他创设和谐情景,增进学生合作学习,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主动创新。让学生在尊重中学会尊重,在批判中学会批判,在民主中学会民主„„这本身就是教育者应该追求的教育目的。另一方面,面对争议,特别是面对一些需要引导的话题,他不是以真理的垄断者或是非的仲裁者自居发表一锤定音的“最高指示”,而是充分行使自己也同样拥有的发言权,以富有真理性的真诚发言,为学生提供一些更宽阔的思路更广阔的视野更丰富的选择。教师的发言尽管只是“仅供参考”,但由于教师所处的首席地位,尤其是教师发言所闪烁的智慧火花思想光芒,教师的一家之言必然会打动学生的心灵,在他们追求真理的道路上产生积极的影响。

中国教师报:如何有效落实课堂教学中的民主精神?

李镇西:具体到语文教学,我认为,其实新课程标准中谈到的许多基本理念,在我看来背后还是民主精神。比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就是对学生学习主体的尊重。让语文课堂先“民主”起来!目前语文教学中的不民主现象,最根本的一点,是教师更多的还是着眼于自己的“教”而不是学生的“学”。要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实现民主,我以为首先要是处理好课堂教学中的多种关系:优生与优生、学困生与学困生、优生与学困生、教师与学生个体、教师与学生群体、读者与作者、教材与生活等多种关系。要实现真正的民主参与,必须理顺和处理好这些关系,让每个师生以民主平等的心态进行交流、对话与合作,在彼此尊重的基础上分辨其闪光点与需要发展的空间。中国教师报:民主课堂倡导还课堂于学生,主张教师少讲,甚至规定了教师讲授的时间,这样做是否合适?

李镇西:在推行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时,为了纠偏,做出一些教师讲授时间的硬性规定是可以理解的。这是在非常时期可以采取非常手段,是一种策略。新课堂倡导教师少讲,但不是不讲,该出手时教师必须出手。关于教师的讲授,我认为,主要定位于点拨。教师的讲授取决于三点:一是教师的专业素养,二是与教材内容有关,充满人文思想的内容老师可以讲,但必须是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基础上。三是与学科有关,美术、体育等学科贵在让学生动手去做。改革的核心过程就是从教师“教”的过程走向学生“学”的过程。好的课堂有两个朴素的标准:一是有趣,二是有效。有趣就是要符合学生的心理,是手段,有效是目的。至于怎么有趣,我认为不是插科打诨,而是要让知识与学生生活对接,并让学生多多参与。

教育要关注孩子当下的幸福

中国教师报:您怎样描绘您所追求的理想教育?

李镇西:当下的教育因为过于急功近利,很多时候客观上就是引导老师们“只要目的,不择手段”,“只管眼前,不管将来”,这样的教育,我们痛苦,孩子也痛苦。但我们往往这样对孩子说:“现在痛苦,是为了将来的幸福!” 理想的教育应该让孩子现在就幸福,让孩子在学校的每一天,成为他们生命中阳光灿烂的日子,成为学生一生的幸福记忆。当然,这个“幸福”显然主要不是指单纯的物质享受,而是孩子在受教育的过程中的一种“快乐”——不仅充分体验到求知的快乐,思考的快乐,创造的快乐,成功的快乐,而且还充分体验到论述纯真友谊的快乐,来自温暖集体的快乐,来自野外嬉戏的快乐,来自少年天性被纵情释放、青春的激情被随意挥洒的快乐„„

由这多方面的“快乐”所汇成的少年幸福,将成为孩子将来充满人性的温馨记忆。这应该是充满真正人道主义的素质教育献给孩子的一份“礼物”,也是科学质量观应有的追求。

中国教师报:请具体谈谈您所理解的科学质量观?

李镇西:“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抓质量是学校永恒的主题!”这些说法一点错都没有,我们还应该继续并永远这样强调质量。只是,这里所说的“质量”应该是“科学质量观”之“质量”——它是可持续的质量,是整体的质量,是和谐的质量,是方法、过程与结果相统一的质量,是“让孩子现在就幸福”的质量。

追求可持续的质量是指既要重视学习成绩,更要重视人格塑造、能力培养和全面素质的提高,既要为学生的升学服务,也要为学生终生服务。追求整体的质量,就是面向每一个孩子,着眼于每一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最好的发展。追求和谐的质量,就是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各方面不一定是均衡发展,但一定要协调发展。追求方法、过程与结果相统一的质量——方法科学,过程快乐,结果理想,让孩子现在就幸福。

教育最需要的不是“思想”,而是良知

中国教师报:您认为课改10年来发生的最大变化是什么?

李镇西:首先是教师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尽管一些教师在行动上还没有太大变化,但至少在思想上知道了什么样的课是好课,即便一些老师做的是应试教育,他们也会套用素质教育的理念来包装;即便一些老师还在满堂灌,但他知道这样做不对,只是还没有找到改变自我的方法与路径。这就是新课改理念普及带来的变化。

伴随着观念的变化,基础教育领域涌现出了一大批课改先锋和课改英雄。这些经验正在影响着评价机制的改革,正在撼动着传统的课堂。他们的探索可能最初会引起一些争议,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逐步从边缘走向中心,从非主流走向主流。

中国教师报:在实践领域,推进课改的路径有很多,有从课堂教学寻求突破口的,有从课程开发追求完整教育的,您如何看待课改的未来走势? 李镇西:通往素质教育理想目标的路径有很多,在基础教育领域,有三种与“新”字有关的改革力量。一是国家层面自上而下推动的“新课程改革”,是以改革课程结构和内容为切入点的一项改革。一是朱永新老师领导的“新教育实验”,是以改变教师行走方式为切入点的改革。一是叶谰教授倡导的以构建生命化课堂为切入点的“新基础教育实验”。这曾被媒体誉为“三新鼎立”,其中后两种改革被誉为民间力量推动的草根行动。

这些改革虽然路径不同,但方向是一致的,最终是殊途同归。我觉得不管哪一种改革,最终教师的专业素养必然要提升。但遗憾的是,当下,教师的专业素质是阻碍教育发展的一大瓶颈。在浮躁、功利的社会背景下,一些教师缺乏职业追求,缺乏对教育的信仰。

中国教师报:除了教育信仰的缺失,我们的教育还缺什么?

李镇西:最近我在重读《帕夫雷什中学》,感慨万千:我们已经遗忘了很多常识,远离了教育的起点,而孜孜以求所谓的“创新”、所谓的“特色”所谓的“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之类;其实,真理是朴实的,教育是无华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最需要的不是“思想”,而是良知。做教育就是做人。

第四篇:班主任教育故事-班主任工作日志

班主任教育故事

文/谷广兴

接到4年级5班,第一个认识的学生是李炯。胖乎乎的脸儿,红领巾系得很规范,校服很干净,那双眼睛就像他的名字炯炯有神,但是从他的眼睛里可以看出,这个家伙是个讨人喜欢的调皮鬼。

果然不出所料,我到班级听到的第一句话就是:“哇,这么肥的老师!”这个声音最先是从李炯口中发出来的(当时不知道名字,但是这家伙“狡黠”的笑,使我一眼就把他给记住了)。我克制自己没有多说什么,只是一笑: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心想现在不是教育时机,有机会再找你“算账”。

学生可能不知道那句话的意思,但是他们应该从我严肃的笑容中体会到他们失礼了。这一笑也就等于暂时在一块烂了玻璃的窗户上不一块报纸。

第一面就算过去了,李炯不可能因为一件小事就能改变什么,矛盾就是我要改变李炯,不改变李炯班级就会产生“破窗效应”。

机会总是属于有准备的人,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我和学生们讲起了“南方和北方的差异”,就讲到水果,给学生讲了个笑话:说一方“水果”养一方人,北方的水果大多色味俱全,比如苹果,不是有句话这么讲的吗——白里透红,与众不同?北方人的皮肤大多这样。再比如梨子,味道浓郁甜透身心,你与北方人供事常会让你有这样的感觉的。学生问我南方人像什么水果,我先请学生不要误解我。学生爽快的答应了。我说:分两类来说:南方的男人像榴莲,嘴里老是叼着一个牙签,给人大大咧咧的感觉。南方的女孩子就像柚子,皮肤不是很好啊!同学们都笑了。

讲到人的不同,南方人没有北方人礼貌,主要是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大多孕育在北方,你们见到老师说老师“肥佬”,我知道你们没有恶意,但这句话听来叫人很不舒服。学生问我该怎样说,我的回答学生不理解,我说应该说富态,请用词典查“富态”的意思,学生理解了。

从此再也不叫我肥佬了,亲切的叫我谷老师。

分析原因:1是因为学生被我对人生的思考折服了。2学生喜欢我的教育方法(寻找机会教育),没有惩罚,正宗耐心教育,幽默教育。3学生从我这里学到了说话要讲方式,同时被我的学识征服了(老师的学识一般都能超过学生,这里不是吹牛,别误会。)(班主任工作日志)有玻璃的就赶快把“玻璃”装上。有效防止了“玻璃效应”的发生。

当然,和李炯打交道不止这一件“旁敲侧击”的事情,现在李炯掌管着我们班的财政、门窗、点名、垃圾回收、等重要大权。

这个过程我很愉快,李炯也很愉快,其他同学也没有不愉快——教育者的机智、学识、以及自己人生价值观、处理事情的耐心加上教育者的细心就等于教育的成功。

第五篇:班主任教育随笔-班主任工作日志

班主任教育随笔

《发掘闪光点》

我班有个男孩子上课非常“活跃”,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很强,喜欢动脑筋,学习成绩也不错,是个聪明、可爱的孩子,老师挺喜欢他的。但是他也困扰了我:他话很多,常常脱口而出,不分时机的讲话,时常要影响周围同学的听课状态,打断他们听课的思维。课间非常顽皮,不安分,喜欢招惹同学,一直有同学来报告我说他的不好,可是他常常不以为然,反而感觉他挺享受被许多人关注的滋味。这状况让我对他又爱又气愤。我把整治的目标就瞄准了他,因为如果不把他教育好,就会影响正常的班级管理,琐事不断。后来我试着让他展示优点,在全班同学面前大大地表扬他,在表扬之余再对他提出期望。我发现这样子,孩子能主动愉快的接受老师对他提出的要求,并且愿意去做。在接下来的时间,我时不时地找他来谈心,有时叫他帮我做点事,发作业本,收收本子。

我体会到人都需要被人认可,被人肯定的,学生更是如此。他们在意家长对他们的看法,在意同学之间的评论,更在意自己闪光点是否得到了班主任的认可。我需要时常反思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班主任工作。

《尊重》

我国着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真的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从先生的话中,我们不难领会,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同样,班主任工作也难以开展。作为“一家之长”,班主任应该关心这一集体,爱护这一家庭中的每一位成员,真正地从内心爱他们,关心他们,能使他们感觉到老师真心的爱护,体会到集体大家庭的温暖,从而使得班集体真正成为团结向上,充满温暖,充满爱意的集体,有极强凝聚力的集体。

学生在人格上与班主任是平等的,班主任爱学生,首先必须尊重学生,被尊重之心人皆有之,而尊重学生又要以信任学生和理解学生为前提,将学生看作是一个平等的对象来看待。对学生要始终表现出关注和热情,巧妙地对学生进行奖励和批评。这样同学们就会觉得在这个集体中有温暖、有希望,从而更加热爱这个集体。班主任爱护班级,关心学生不应表现在语言上,更重要的要落实到行动上,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使学生无时无刻不在感受到班主任的关心与爱护。学生生病,你打个电话问候一下,上去轻轻关心几句,提醒吃药等,常说“受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学生是不会忘记你的。学生心中定会无比地感动,只要班主任能真情付出,学生必然会真情相报。班主任与学生之间有了真情,有关爱,我想没有的比这更具有凝聚力的了。

下载李镇西:教育,是一种悲壮的坚守-班主任工作日志word格式文档
下载李镇西:教育,是一种悲壮的坚守-班主任工作日志.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坚守是一种美德(廉政演讲稿)

    坚守是一种美德 耒阳支行货币金银股邓振华坚守是一份美丽,坚守是一份感动,坚守更是一种美德。在工作岗位上,倾注心灵和汗水,是对职业的坚守;在诱惑面前,毅然放弃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班主任工作是一种乐趣2013

    班主任工作是一种乐趣,一种享受 张卫平*** 作者简介:张卫平,永顺镇龙旺庄小学语文、数学教师,邮编101100 摘要:在班主任工作的道路上,有耕耘与收获,也有迷茫与失落。渐渐......

    班主任工作日志:有一种默契叫心照不宣

    班主任工作日志:有一种默契叫心照不宣 我总觉得作为班主任,付出的多少,与学生对你的认可并不截然成正比例。付出的多,并不完全代表学生就打心底接纳你、甚至佩服你。但随以应付......

    班主任工作日志:有一种默契叫心照不宣

    班主任工作日志:有一种默契叫心照不宣 班主任工作日志:有一种默契叫心照不宣 我总觉得作为班主任,付出的多少,与学生对你的认可并不截然成正比例。付出的多,并不完全代表学生就打......

    班主任工作随笔:宽容也是一种爱-班主任工作日志

    班主任工作随笔:宽容也是一种爱爱的形式有很多种,严是一种爱,宽容也是一种爱。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必定会犯错误,成长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犯错与纠错的过程。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有理......

    教师,没有班主任的经历是一种缺憾-班主任工作日志(精选五篇)

    教师,没有班主任的经历是一种缺憾今天下午,我们有幸邀请到南通中学原副校长、特级教师、南通市班主任专业委员会主任、江苏省中学生体协副主席、秘书长、全国优秀班主任金质奖......

    有一种爱叫坚守 坚守是责任

    学习农加贵老师事迹心得体会 广南五中 韦延标 有一种爱叫坚守 坚守是责任,是多少个寒来暑往的恪尽职守。 坚守是信念,是历经风雨人生后的不灭希望。坚守是大爱,是“功成名就”......

    班主任日志:爱的教育-班主任工作日志

    班主任日志:爱的教育时光如梭,说的一点不假,转眼之间,我做班主任工作已经半年有余。在这段时间里,有过辛酸与苦辣,但更多的是甜蜜的幸福,因为我有一群让我时刻牵挂的可爱的学生。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