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父亲上学记散文
与共和国同龄的父亲,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的父亲,虽然个子不高,却也算是在老家那一带比较有名的“能人”。
作为石匠,他帮人砌起来土灶特别好使,火特别旺,附近几十里的好多人家都请他砌灶。作为蔑匠,硬邦邦的竹子在他粗糙的手中变得特别“温顺”,化作一个个精美的箩筐、背篓。此外,他还是一个业余的木匠,可以把圆滚滚的木头加工成蒸饭的甑子,供人坐的板凳。
特别神奇的是,不会开车、也从未学习过道路桥梁专业知识的父亲,居然可以设计出拐弯合理、坡度适当的盘山路,为道路延伸到家门口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每每收到父亲来信,他写的字总能引起同学同事的艳羡。父亲的信言简意赅,字体笔画流畅、美观大方、力透纸背、收放自如,一气呵成,堪称书法佳品。他们怎么也不相信这样的字是由整天和锄头、黄土打交道的父亲写出来的。
可是,父亲就是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他最高学历为初小。用现在的学历计算方式,他也就是勉强上完了小学三年级。
我时常想,如果父亲小时候家庭条件好一点,不过早地承担起养家糊口的重任,他肯定在学习这条道路上走得更远一些。
不止一次,我和父亲一起聊他小时候的经历:他学习中的种种乐趣、他替家里分担负担。说起这的时候,他语气平静,没有丝毫的遗憾或者抱怨,似乎他所承受的种种的艰难困苦,都是他作为家中长子应当承受的。倒是说起交学费的事情,他有那么一点内疚,因为家里实在是穷,初小的最后一学期的学费他还欠老师三块五呢。后来举家搬迁到相隔几座山的地方,再也没有机会见到那位老师,实在是有点过意不去。
父亲是家中的长子,上有一个姐姐,下有一个弟弟,三个妹妹。那时候一家老小的生活基本上靠着爷爷和裹脚没太成功的奶奶上工挣工分养活,其难度可想而知,青黄不接,捉襟见肘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因为这样的家庭状况,父亲早早地发力开始干活,肩挑背扛,竭尽所能为家里减轻负担。大概八九岁的时候,父亲就开始利用上下学的机会,转运焦炭挣一点微薄的劳力费,补贴家用。
记得第一次听父亲谈起他挑焦炭挣钱的事情,我就特别好奇,详细地询问细节。那时候,他上学的学校和焦炭厂子属于两个相反的方向,且距离家的距离都有好几公里。为了提高效率,每天下午放学后,父亲就奔赴焦炭厂,装上一担焦炭挑回家里放着,然后才开始完成作业。第二天一大早,天还没亮的时候,他就得吃点早饭,挑起焦炭送到几公里外的场坪去交焦炭。交完后,才赶紧甩开大步去学校上课。
我曾问父亲,这么挑一担焦炭可以挣到多少钱。他告诉我说,每次可以挣到八分到一角钱。我估算了一下当年的物价水平,很欣慰地说:“还不错,应该可以吃一顿饱饱的午饭了。”父亲对我有这样的想法觉得不可思议,他说:“这哪里能用来吃饭啊!这点钱需要用来给一家大小买盐吃呢!”我也觉得挺不可思议的,就问他午饭怎么解决。这时候,父亲陷入了深深的回忆中,隔了好一会儿才说:“如果早上起来,家里还有吃的,就带一点中午吃;如果没有,就下午放学回去再吃点。”听到这样的话,我不禁有点心酸酸的,心想:要是父亲不那么早开始挑担子,如果那时候不经常饿着肚子,他会不会个子会高一些,身材会魁梧一些呢?至少不应该是刚刚才一米六的身高吧。
还有一次,和父亲聊到了学习之余的趣事,引起了他的共鸣,因为他们那时候比较幸福的时刻就是能看上一场唱戏什么的。在他上学学校附近的镇子上,不时会有戏班唱戏。每次听到锣鼓喧天,咿咿呀呀的唱戏声,年幼的他就有点迈不开步子,似乎魂儿都被勾走了一般。可是,把兜里仅有的运焦炭的薄薄的几张分币捏了又捏,实在舍不得把这点钱花来去看戏了。经常,他也就是徘徊在剧场外头,听着声音过过干瘾罢了。
终于有一次,他实现了看戏的愿望。当时,他正在剧场入口附近溜达着呢,突然发现守门收票的人“擅离职守”了,哈哈,机不可失失不再来,说时迟那时快,他一溜烟跑进剧场,正儿八经真正看了半场戏。其实,这也是他上学几年唯一的真正的看戏经历。
在我们聊天中,父亲从来没有具体地谈过他在学校都学过什么。或许这是时间太过久远了,所学的具体知识都已经淡忘了。或许是因为父亲觉得没能继续在学习的道路走得更远,不想提及。其实,学过什么有什么关系呢!在我的眼中,父亲在劳动技能上是一个“多面手”,能写会算,做事认真细致,对家庭富有责任感,他是我从小到大的“偶像”。不用想,我觉得他肯定是一个好学生。要不然,老师也不会帮着他垫着学费让他去上学的吧。
随着我步入中年,父亲也年近古稀,我多次邀请他和母亲到我所工作的地方来住。他总是说在我这儿语言不通,习惯不同,生活起来非常不适应,还是在老家自在。我知道,父亲是在用他的行动给我减负呢。
不时的,想起父亲的一言一行,我会为父亲感到无比的骄傲。父亲身材矮小,他却始终能够承担起如山的责任;父亲文化不高,他却深谙做人做事之道。这些财富,值得我一辈子去珍惜。
第二篇:上学记读后感
一直都很喜欢西南联大那个时代的读书人,因此这些年断断续续的看了那个时代很多人的回忆文章,上学记读后感。有名的无名的,杨绛的,赵元任夫人的,张中行的,沈从文的,还有很多其他想不起来名字的。慢慢的对那个时代的人事有了粗浅的了解。尽管有钱钟书《围城》的嘲讽在,但无可否认那个时代的读书氛围好过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那个时代老师象老师,学生象学生。因为自以为了解的不少了,所以在书店第一次看到何兆武先生的《上学记》时,就没有放在心上。
过了些日子在网上买书时看到大家的评论,心里一动(幸好这一动,不然就失去一次好的机会了),于是捎带着也买了一本。然后在看厌了那些理论书籍后一口气看完了这本口述史。
唯一遗憾的是何先生的回忆到解放就戛然而止了。据说还有一本《上班记》,但要到什么时候出版,现在还是未知数。其实这也不是第一次了。很多回忆都是在49年结束了。我们明白这个意思。
何先生说:平生读书最美好的岁月只有两度,一次是从初二到高一这三年,另一次就是西南联大的七年。余生也晚,他说的时光我们都赶不上了。想想自己的读书岁月要说美好还真的是没有。
所以他一回忆起联大的七年我就忍不住要妒忌。联大7年,读了四个系,真是想都不敢想的好事呀。我的大学时光真是贫乏的几乎无事可述,如果说要勉强回忆大概就是在那个图书馆里发现了《古诗源》。也没碰到什么可以大大回忆一番的老师和同学,当然自己也不是个好学生。因为《古诗源》同我的专业是风马牛不相及的。
何先生说:旧社会没有标准教科书,考试没有“标准答案”,各个老师教的不一样,各个学校也不同,有很大的自由度。我觉得这有一个最大的好处: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充分发挥自己的见解,对于学生来讲,至少比死盯着一个角度要好的多。“转益多师是吾师”,学术上独尊一家,其余的都一棍子打死,那就太简单化了。人类的文化也是这样,什么都绝对化、纯粹化总是很危险的。
这段话真应该给那些出标准答案的人去瞧瞧,读后感《上学记读后感》。给那些僵化的脑袋一个新的思路。少年儿童的许多奇思妙想就是在这种标准答案里被扼杀的。于是大家都整齐划一,好像是流水线上的产品。所以有朋友说要送孩子去国外上学,虽然担心孩子会学不好中文,但为了让他们有个健全的心灵,这样做还是很合适的。
何先生说:读书不一定非要有个目的,而且最好是没有任何目的,读书本身就是目的。读书本身带来内心的满足,好比一次精神上的漫游,在别人看来,游山玩水跑了一天,什么价值都没有,但对我来说,过程本身就是最大的价值,那是不能用功利标准来衡量的。对这段话我是举双手赞成的。但现实大过天,生存是第一位的。我们的家长和我们自己都是实用主义者,衡量一件事的意义是经济先行的。
尤其是现在这个时代。古代到还不至于如此实用主义。于是我们这个时代不会出什么大家,最多是大匠。几乎什么事都要同经济扯上关系的社会我觉得很是恐怖,这意味着我们要失去许多不能用金钱衡量的美好的东西了。小朋友从小背唐诗不是为了陶冶情操,而是为了在众人面前炫耀孩子的记忆力。很小的孩子就要去钻研奥数,学钢琴,美术是为了在升学时有分可加,这些事说起来有些匪夷所思,但却是在生活中真实存在的。
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对数学语文和音乐美术会有感情吗,会觉得心所向往吗,不会。就象郎朗在自传中说练琴到要自杀,从此看他弹钢琴我就觉得很心酸。我不能想像莫扎特小的时候有练琴练到要自杀吗?所以这个时代只能是娱乐精神,只能是无聊加空虚了。何先生所向往的幸福自然也不是我辈可企及的了。也只能跟着先生的记忆向往一下。
据自己这些年的读书体会,个人回忆的历史往往比那些写在正史中的定论更为可信。何先生的回忆又再次证实了这个观点。
这里还要插几句同这本书无关的话,今年大片云集,我立马晕菜。有些片子基本上只能远看,不可近观。特别是号称文化大片的更是不敢了。如果直言自己就是搞笑娱乐的到也不错,至少实在。最怕的当然是认为自己可代表一种文化的。额的神呀。
第三篇:《上学记》读后感
“河海大学2011年读书月”活动征文
《上学记》读后感
孙海翔
《上学记》是我进入大学以后读的第一本书,当时做了很多摘抄和笔记。我觉得虽然何兆武先生的大学生活与现今我们的生活之差很大,但是,有一些精神反而是岁月积淀越久,越显其光辉的。
本书是叙述体,分段铺叙的,所以我在这里简要列出我的一些摘抄和相应的想法。
(一)关于自由
——记者问道,为什么当时西南联大条件差,地不大,却培养出许多人才。
——回答:自由
当时的学生,都有各自的政治立场,政治自由。但当遇到分歧时,最多也就是辩论,没有过多的隔阂,哪怕是不同“信仰”的同学在住同一个宿舍,相互之间的关系也是很融洽的。同学之间都有自己的想法,且不会刻意去想要改变别人的想法,这种自由不仅是当局所给予的,更是当时的社会状况和学生间相互的友谊给予的。而且,这同时也造就了属于当时联大的学术气氛。何兆武先生这里指出,人的创造力由求知自由、思想自由和个性发展组成,而个人的独创能力实际上才是正真的第一生产力。虽然绝对的自由实际上是达不到的,但是他希望自由越大越好。
谈及教育方法,何兆武先生引申到——还是认为不要标准好,包括自然科学。“如果大家都按一个思路,科学怎么进步?包括爱因斯坦也不应成为标准,否则就永远也不可能超越他。”联大的教授就讲得很自由,但可惜的是,到了解放后,我们学习了前苏联的“五节教学制”,某种程度上,统一了教学标准,但也同时是缺了自己本身具备的教学特色。学生也可以公开反对老师,只要写出小字报贴在外面即可。当年钱穆先生认为传统文化都是好东西,而遭到中学生反对。
学术自由也非常重要。“学术的生命在自由。”有的教授怀有看似“惊人”的言论:周世逑认为孙中山对政治的定义不对;有些教授很会扯,甚于骂人:冯友兰在课上说胡适“沪市到二七年就完了,以后再没有东西”。但作为学生却喜欢听,因为这是他们的风格、兴趣之所在,有他们很多真正的思想。
有个小事件“政治系主任张奚若先生两门课我没选,不考试也不算学分,可我从头到尾听下来,非常受启发。”有些自由是很容易的,可以自己安排。学校中的课程不一定都是自己最喜欢的,这样,也许我们可以去选择一些我们想要的。
《上学记》中也有一段与图书馆相关的内容。联大有一个大图书馆,每个系也有自己的,这在战争时期相当难得。其实,就算是在现在,也不是能每个大学都实现的。那时联大的所有图书全部开架,学生可以自由的进入书库;对比解放后,即使做了研究员也不能进入书库,要看得在外边填条,且步骤繁琐。这里,可以对比一下美国的图书馆与中国现在的大部分图书馆,美国的可以直取所需,而中国的大多数图书馆对于重要书册不肯轻易外借。“书本来就是要看的,图书馆不是藏珍楼,完全没必要这样。”
(二)关于何兆武先生的学习的两大体会
在何先生看来,读书最大的乐趣在于自己精神的满足,这比什么都重要,而不在于是不是得到一件世俗的荣誉。假如不是很有兴趣,又要付出很大的牺牲,他觉得犯不上,或者说,太功利就烦而丧失了自己的生命,反而得不偿失。
最后,我想在这里写一下本书中的最后一小段,就像大家知道的,西南联大在1946年宣告结束,清华,北大回了北京。本来何先生应该跟着回北京,再写一篇论文,得以完成学业,但是当时国内的解放战争开始了,所以他的研究生念了三年,最终也没有拿到学位。
何兆武先生在书的最后,语气中明显的表露对于那时的深深遗憾、无限的怅惘。现在我们有安稳的时局,平静的生活,详细的学习计划。或许我们应当拿出自己的勇气与决心,表
“河海大学2011年读书月”活动征文
现出更佳的状态去奋斗,不至于使得国家再次受到欺凌,搬迁自己的首要学府,让后代的学习变得像何先生那样充满艰辛。
土木与交通学院 土木一班 1004010119 七步218手机:***
第四篇:父亲亲情散文
今夜难眠。
今儿是2010年的农历八月二十九,是我父亲的忌日。也就是在二十八年前的今天,我的父亲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一大早,我便买了供品和冥纸,去了母亲那里。娘家和我住的地方相隔很近,我想早早过去,不只是为去祭奠父亲,而主要的是陪伴患偏瘫已两年有余的母亲。
按往日那样,我为母亲做着女儿应做的事情。吃罢午饭,便和嫂子一起去父亲的坟上祭奠。
父亲去世时,这里的坟茔只有祖父相伴,现如今,伯父、伯母,叔叔、婶婶们都相继安息到了这里,父亲倒也不寂寞,躺在祖父的怀抱,被伯父叔叔相拥,正如他生前总有那么多的人来我家聊天一样,好不亲一昵,好不热闹!
郁郁葱葱地拉腿蔓覆盖了整片坟茔,狗尾草从那缝隙里坚忍地昂着头。蓝色*的火苗吞一舔一着金银财宝,冥国银行的钞票卷曲着、飞舞着……
一生都很贫困的父亲,不知在天国能不能拥金戴银地阔绰一番呢?每一次,我都在心里不断地这样问自己。
看到那漫天盘旋飞舞的纸灰,我不禁释然起来,——父亲是高兴的。因为人们都说,纸灰飞得越高,说明逝者感受到了晚辈的那份孝心。……
回到家里,躺在床上的母亲并没有睡着。没想到母亲竟问出这样一句话来:“秀君,你爸说什么时候来接我了吗?”
我知道久病的母亲常常厌世,但是老人的心里却又是矛盾的。往日,母亲也说过不想活了的话,每一次都是被我们连哄带央求地劝住了。母亲每天都按时吃药,有时候我们忽略了,还会被她抱怨一气,说拿她不当回事。呵呵,老人就是这个样子的。
我不慌不忙地说:“娘,我爸说了,他们那里正在盖房子。”
“是盖楼吗?”
“是,不过盖平房的也有,那样的房子叫别墅。我爸让我问问你,你要住什么样的房子。”
母亲笑了。
“娘,你好好想想,要个什么样的房子,明年去祭奠的时候我告诉我爸,好让他做计划,还得等人家批呢。”
“那边也不让随便盖啊?”
“是啊,也得申请,合格才能批。那边还麻烦,光批示就得等个十年八年的。”
母亲不说话了,眼睛望着房顶,好像在想盖房批示的事情吧。
母亲今年76岁了,一向精明能干的母亲,自从患脑血栓后,反应有些迟钝,有时候还会说些不着边际的话。
父亲去世的那年,母亲刚刚48岁。就这样,母亲凭着一双手,为我们这一双儿女拼打下了天下,都有了自己温暖的家。
母亲颤巍巍地坐了起来,嘴里喃喃着:“你爸享清福去了!你爸享清福去了!”
关于父亲,我知道的真的很少。在我的印象中,父亲除了不住地咳嗽外,就是大声地骂人。可是伯伯婶婶们都说父亲是个能耐人。但是直到父亲离我而去,我也没觉出父亲到底能在了哪里。
父亲过去到底是在省水利厅,还是在衡水水利局,这些我都搞不清楚。我的记忆中,儿时除了父亲骑车带我在大堤上捡到过一条一尺多长的大红鲤鱼外,就是带我在街上买冰棍吃,就再也没有父亲在外工作的印象了。似乎父亲是在我七八岁光景的时候回来的。究竟是什么原因,我至今都不知道,也没问过。
突然,我很想问问母亲。
“娘,我爸原来在哪里工作?”
“石家庄。”
“怎么回来的呢?”
母亲回答得很含糊,也很乱。因为她说父亲是因为不知是生我哥还是生我,才回来的。这显然她的记忆已经模糊了,因为在我小的时候有点印象的。哥哥大我八岁,母亲那个时候曾经说过,因为饿,便带着哥哥到外面去找父亲。还说,五块钱当时买不了多少粮食。总之,父亲是回到了乡下,做了地地道道的农民。
母亲突然又冒出一句:“他那个人啊,脾气太大,太直。和谁都干,看不顺眼就干。”
这点我很赞同。因为自我记事起,我们家的战火总是不断。而这战火总是父亲引来的。
在我小的时候,父亲染上了肺结核病,每天吃药打针的。就是因为他身体的虚弱,每次生产队派工,都不会派到他。因为这个,他骂队长偏心。把他派到婆娘孩子群里干活吧,他又看不惯人家说闲话,结果遭来了婆娘们的围攻。并且,父亲就根本不会干农活,每次都会落在最后,总是被罚返工。工分记得最少。外面和人吵了架,回家来还要和母亲吵,骂母亲不着家,只知道出去。我和哥哥是站在母亲这边的,因为母亲的能干是在全村出了名的,不太识字的母亲竟然在村子里当妇女队长、村支书十几年。母亲肯吃苦、能吃苦。早晨起来第一个挑水回家的总是她,出勤率最多的总是她,工分最高的也总是她。要不是母亲,我们这个家就真的垮了。
父亲最得意的可能就是在生产队当保管员的那段时光,但也是得罪人最多的。父亲办事认真,性*格秉直,脾气又暴躁,经常因为生产队里的事情,在大街上和人吵架。父亲的嗓门极高,在我们的胡同里就能听到他的骂声。每当这时,母亲总要派我们去拉回父亲。母亲是不能去的,母亲去后,父亲骂得会更欢,连母亲一块骂。就是这样,父亲回来后,也要把火气全部发到母亲身上。
在家里,我既怕我的父亲,也怕我的母亲。我的母亲也是个极严厉的人,小的时候因为一点点事情没少挨母亲的打。就是这样两个脾气都不太好的人,母亲在父亲面前却特别的宽宏、容忍。母亲从来不会大声和父亲吵。往往是父亲躺在床上骂,母亲是该干嘛干嘛。
父亲做什么事情的确是太认真了,也太秉直了。我记得清清楚楚的是农村正要实行责任制的时候,村子里班子处于瘫痪。当时的生产队大队长把父亲仓库的钥匙要了去。父亲还是按往日那样,晚上还是要到仓库巡视一番。结果发现仓库开着门,大队长正搬着一个木耧出来。父亲一看便知道这是大队长在往家偷东西。于是父亲便和大队长吵嚷起来。这件事很快惊动了全村村民。没想到,大队长反咬一口,说是父亲要搬耧回家,被他碰到了。火爆脾气的父亲哪容得了这样的侮辱,虽然身体虚弱,还是和大队长扭打在了一起。我们赶到时,父亲和大队长都捂着淌血的头呢。后来,公社领导还是澄清了这件事情,给大队长记过处分(大队长是一党一员)。秋天,土地便承包给个人了,而我们家的庄稼不断被毁,麦草垛也失了火,我们都知道就是那个人报复的,可是没凭没据的,只好吃个哑巴亏。
父亲的脾气也波及到我们一家。大伯父去世早,扔下大伯母和7个孩子,身为长子的学哥心眼不算太多,三姐心眼也不多。一个寡一妇带着这样的七个孩子肯定会很难混的。作为叔叔的父亲,真的便拿出了当父亲的样子,把这七个孩子当成了自己的孩子。自然,疼也疼的,管也就管的。可是,大伯母心疼孩子,常常因为管孩子的事情和父亲吵闹起来。大伯母和三婶子只有一墙之隔,三叔在天津上班,家里只有三婶带着三个孩子。大伯母和三婶子,因为一些鸡一毛一蒜皮的事情总是吵架,吵来吵去就会一同挤到我家来找父亲评理。父亲是说了这个说那个,也就得罪了这个得罪那个。一个是嫂子,一个是弟妹,父亲再有脾气也不敢对这两位怎样,最后只能由着嫂子数落、弟妹抱怨。人家走后,父亲就会在家里暴跳如雷,我们也就遭了秧,大气都不敢出。每一次,总是父亲自己的咳嗽阻止了他。
父亲的病情一天比一天加重。尽管我们家的大部分积蓄都用在了父亲的吃药打针上,父亲还是一天天衰弱下去。
身体在衰弱,脾气在渐长。从此以后,我家再无宁日。看着邻里们那安宁的小院,再看看自家,每天都充斥着父亲的骂声。我也不知道父亲哪里来得那么大的火气,见什么骂什么,看什么都不顺眼,做什么事都不对心意。
我暗自下决心,一定好好学习,尽快走出这个家去。我如愿以偿地考取了外地的高中,高高兴兴地离开了家。尽管父亲对我是千叮咛万嘱咐的,我却像出笼的鸟儿,一下子展开了自一由的翅膀。
就在我读高二的那一年秋天,开学的那一天早上,我的父亲却真的离我而去了。
这年的秋天,父亲的病情突然加重,多年的咳嗽消失了,可身体也越发的佝偻了。
父亲是个帅气的男人。父亲留下的那张穿着西服,打着领带,留着小分头的照片成了永恒的美丽。浓一黑的眉一毛一,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父亲在世时,不论什么时候,衣服总是整整洁洁的。他的衣服从来不打补丁,母亲有钱时的第一件事就是为父亲添置新衣服。
父亲写一手好字,笔道匀称、遒劲有力。在整理父亲遗物时,偶然看到父亲代母亲写给大一姨的信,不知为什么,这封信没有发出去。实际上,父亲在我的作业本上经常写写字的,只是那时太小,并没有注意父亲的笔迹。怪不得到现在母亲一直说我和哥哥的字就是不如父亲的好呢。
父亲的三姨来看望他,给他带来了上面救济的奶粉。父亲很高兴,因为我们村子没有发。不知是父亲的身体不好,还是奶粉的质量问题。自从父亲喝了三姨奶带来的奶粉后,就破了肚子,一直在拉。去医院看了,也没见效。我们家条件又不好,父亲只好在家里休养。父亲的病情一天一天地加重,最后就再也站不起来了。下一身衣服也不能穿。母亲只好晒了些沙土为父亲垫在褥子上,这样还干净些。
父亲变得糊涂起来,一会儿高喊着四叔的名字,一会儿又说奶奶来叫他了。因为父亲嗓门很大,以至于住在胡同西边的四叔后来再也不敢来探望他。因为父亲有时候半夜里都在叫四叔的名字,吓得四叔用被子捂了耳朵。
母亲见父亲去日已近,正是收秋的季节,便忙叫了表哥表姐们来帮忙,怕到时候赶乱子。
父亲一上午都在说胡话,最后很明确地大声说:“下午三点吧。”
表哥表姐中午匆匆吃过饭便回去了。谁知,到三点的时候,我们家的东厢房便冒起火来。而父亲就在东厢房里住着呢。
人们七手八脚地赶紧把火扑灭。而整个的救火过程中,父亲只是安静地睡着。火扑灭后,父亲又开始大叫了,他说:“七点吧。”
大家很惊骇。猜想可能父亲要在那个时辰里走了。于是叔叔伯伯们傍晚便都聚集到了我家来。
村医为父亲号了脉,对母亲说:“准备后事吧,人不行了。”
一盏昏暗的煤油灯陪伴着父亲艰难地走过了那个夜晚。一向都是大喊大叫的父亲,自从说了那句“七点吧。”就再也没说过一句话。其间,母亲喂过父亲一次水,父亲大口地喝了好多,始终没说一句话。
我是被一阵纷乱吵醒的。那一晚,听着大人们的说话,我居然缩在墙旮旯里睡着了。等我睁开眼睛时,正看到父亲被人们抬着放到了正屋的床铺上。
哥哥一声声地哭喊着,三婶也在哭。父亲的脸被一张黑纸盖住了,身体被一块蓝布严严实实地裹一住。
我一下子冲了过去,扑向了父亲,“爸爸,你干嘛去?”
我的手正要抓起那张黑纸时,不知是谁紧紧地拦腰抱住了我。我高喊着,挣脱着,随即便软一了下去……
吊纸的人一拨连着一拨,我眼泪一直在淌,嗓子哑了,不知在喊叫着什么……
前天,我带着一只大口罩去给父亲喂水(医生说父亲有传染病,嘱咐母亲一定要让孩子戴口罩),父亲喉咙里发出“喝——喝——”的声音。他的嘴张得极大,眼睛也瞪得很大。也许,父亲是想看看女儿的样子吧,可是,父亲看到的只能是白乎乎的一大片……
昨日上午,父亲说过胡话后,突然嚷着要吃肉。我忙去洗手,准备骑车去买,就听父亲骂道:“该死的小妮儿,怎么还没买来?”当我满头大汗地把一块熟肉送到父亲面前时,父亲只吃了小小的一口……
就这样想着,哭着,哭着,想着……突然,听到有人在说:“怎么陪灵的只是秀君一人呢?……”是啊,堂姐她们怎么不过来呢?
也许是哭累了吧,我当时不知怎么的就止住了哭泣,到里屋去问和母亲坐在一起的大伯母。
“大娘,俺二姐呢?”
“肚子疼呢。”
“俺三姐呢?”
“她傻呵呵地,来干什么?”
“俺四姐呢?”
“你四姐啊,她害怕。平时你爸爸很凶,你四姐不敢来。”
“秀君,哪那么多废话,出去陪灵去。”倚在被摞上的母亲呵斥着。
我鼻子一酸,出来后,跪倒父亲灵前大哭起来。突然,从屋里蹦出一个人来,正是大伯母。
大伯母高声叫着他的三个儿子:“走,走,都给我走。我不能让他大人窝了小孩子窝。走……”
我记不清大伯母是怎样蹿出堂屋的,只记得母亲在后面一声声地叫:“大一嫂,你回来,大一嫂……”
三婶拽住母亲说:“嫂,别理她,就这德性*。”
母亲回过头来,看着发怔的我,一巴掌打在了我的脸上……
父亲去世那天,我似乎一下长大了。我真的是看到了事态炎凉,人间冷暖啊!
父亲入殓的时候,大伯母一家就是不来。最后还是哥哥登门道歉,大伯母才肯率领孩子们前来。至今我记得清清楚楚的,大伯母高昂着头,哥哥为她点上一支烟。大堂哥不知是真傻还是故意地,嘻嘻地笑着,说:“哈哈,哈哈,你们来得早啊!”
二堂哥径直进了里屋,坐到母亲的对面。说:“婶子,我到现在也没弄明白,我叔是看一匹马亲,还是看我们亲?”
母亲说:“旺,你就不要再计较那个了。现在你叔不是走了嘛,你难道还要跟个死人计较吗?”
“婶,我不是那个意思。我孩子过生日,不就是用用这匹马吗?来回也就是个五十来里地。你说,我叔愣不让我用……”
“旺啊,你不是不知道,当时那匹马不是还病着呢吗?”
“哼,用一天就会死啊?”
“混蛋,哪能这么说话呢?该干嘛干嘛去。不是来给你叔送葬的吗?送葬就说送葬,哪那么多陈谷子烂芝麻的!”
院里辈份最大的二爷总算说话了。
父亲去世的这几天里,母亲的脸总是绷着的,一滴泪也没落。我知道母亲的心里比哭更难受。
等父亲下葬完后,母亲一把把我和哥哥揽在怀里,哭出了我记事以来的她的第一声悲鸣……
此后的岁月,便是母亲带我们兄妹艰难度日的日子。我继续了我的学业,哥哥也成了家……
二十八年过去了,父亲作古了二十八年。……
……
这二十八年里的风风雨雨,父亲您知道吗?
父亲,假如您地下有知的话,就用您全部的爱来保佑母亲吧……
……
天很高,深邃得让人不敢去猜测什么。星却是朗的,这让一颗躁动不安的心开始平复了下来。
蟋蟀呓语,我却,今夜无眠。
于2010年10月6日夜
第五篇:上学周记初中
上学周记初中1
开学了,新的一个学年开始了,新的挑战也来了。
不知不觉,开学的三天过去了,开学的第一周也已经过去了。仔细回忆一下,还记得注册那天,心情真是无法用言语形容。拿行李进学校时,一路上遇见了一张张熟悉而又陌生的面孔,却不敢大胆地问好,想起来真有点可笑。只是匆匆走过,或是匆忙地打招呼,或是留下擦肩而过的瞬间。回到课室注册时,面对熟悉又陌生的.同学,一时之间不知道该说点什么,只好用笑容带过,那时真是够尴尬的。注册的程序办完后,我们便开始了大扫除。看着同学们积极地劳动着,我们班负责清洁的地方一点一点地变得整洁干净,我看到了团结的力量。那一夜,我猜大家应该很快就入睡了,因为累了。
我也还记得,各个学科开课的那一天。那一天,一本本散发着墨香的书被翻阅着。那天的课,老师耐心地给我们讲解,我们仔细地听讲,师生互相配合着,轻松的课堂也从中展现了。而且老师上课也好好地利用了多媒体授学,字体清晰,知识点详述,让我们的课堂更有趣。有趣味的学习,何尝不好呢?
同学们,这只是开学的第一周,我相信更有趣的学习生活还在迎接我们。让我们共同快乐,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吧!
上学周记初中2
短短的假期过完了,开学了,我们就是开学的时候想放假,放假的时候想开学,简直弄不懂怎么回事。
走进校园,校园里又听见了往常的.欢声笑语,学校里又种植了好多花草树木和绿化带。因为刚过十五元宵节,所以大门上挂了好多花灯,有福娃灯,有米老鼠灯,等等。教室里变得比以前更干净了,但是也有一些同学还往干干净净、一尘不染的地上扔垃圾。校园里变得更五彩缤纷了,我们好像走进了童话的世界里。
开了学,就有开心的事情,比如能和同学一起做游戏,一起学习更多的知识,打扫卫生,为班级体服务等等。有了高兴的事情,就有苦恼的事情,比如:作业太多,我就如孙悟空,大闹天宫了之后还是不幸被压在了如来佛祖的五行山下。虽然有苦恼但是开心的事情毕竟比苦恼的少好多好多。
已经开学有一个礼拜,但我仍然没从放假转为开学的睡梦中醒来。
上学周记初中3
开学了,我们迎着凉爽的秋风,忙碌的准备起来了我们开学之后的第一个活动——队列队形、班级文化比赛。
第二天,孩子们练习原地踏步走,报数,齐步走,向左、右看齐,跑步走。非常累,但是每个同学都还是非常努力,不怕苦,不怕累,我们还经常讨论比赛的时候该怎样,什么声音洪亮啊,步伐要整齐什么的,都是为了今天得到理想的成绩。
同学们的精彩表现赢得了评委和在场师生及家长们的阵阵喝彩。此项活动的开展,意在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团队精神及纪律观念,对于加强班集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具有很大的意义。赛后,听有的老师讲:“你们班的孩子很争气,这次比赛很给力!”我也在想:“每个孩子都是向上的,都希望自己的集体取得优秀荣誉。有时只是作为长辈的我们总是站在大人的角度要求孩子,有时超出了他们的承受力。其实,只要对孩子们充满希望、信心,同时不要寄予过高的希望,孩子们有时会创造属于他们的奇迹!”孩子们,新学期新起点。当你们已经确定了心目中的目标后,就请为了目标加油吧!
上学周记初中4
开学了,大家都从放松的暑假生活当中走向了学习的新阶段,开始了又一次漫长的学习之旅。
开学第一天,大家回到了久违的校园,看着那广阔的操场、绿茵茵的草地以及红色的塑胶跑道。走几步,摸摸那沾满灰尘的课桌椅,望望那深绿色的'黑板——一切都和以前一样,只是和同学互相交流的过程中发现:他们有的戴上了一副小眼镜儿,一副很有学问的样子;有的长高了;有的变胖了……这么长时间没见,可变化了不少!我们聊天,聊聊她们新买的花裙子,聊聊他们都去哪玩儿了,干了些什么。真是不聊不知道一聊吓一跳:原来每个人的暑假都是丰富多彩的!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我们又收获了不少知识,重新拿起厚厚的书本,读上一篇又一篇课文。沉寂了两个月的校园里重新又传出了朗朗的读书声,沙沙的写字声……
比起那些舟曲灾区的孩子们,我不由得感叹——上学好,上学妙,上学学习真是好!我一定要在新的一学期里,珍惜自己现在所拥有的一切,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上学周记初中5
哇啊,开学啦,我想像,肯定有新同学,新气象。
没想到,回到学校,不但没有新同学,而且还转走了一位同学,真是大跌眼镜。
不久,校长就叫我们下去升旗仪式与开学典礼了。在广播的时候,我怀疑校长患了高度沙哑。
下到操场,一看,咦,多来了一个男嘉宾,不知道他是什么身份呢?校长怎么还没到?典礼开始了,“下面有请新校长迈国强校长给我们讲话。”什么时候换了个新校长,我还以为原来的校长高度沙哑呢!
校长讲完话后,接着由主任讲话。在炎热的日光下,我们情不止禁的低下了头,我热得满身出汗。好不容易挨过了开学典礼。我倒要好好的.看看我的同学。
又来了三位新老师,全部都是教英语的。这三位老师都是名校调来的。
一开始,老师叫我和同学下去搬书,过一会又叫我搬本子,搬录音机……而且还要一点一点地数清楚。
新学期的新气象可真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