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美国支持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政策体系及其借鉴论文
摘要:企业创新是各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美国支持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政策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备的体系,在立法支持、财政与税收支持以及创新服务支持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成功经验。我国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对建立“创新型国家”战略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梳理美国支持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政策体系,分析提炼其主要特征,力图为我国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提供有益的政策借鉴。
关键词:美国;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支持政策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企业的生产能力和产业规模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但在技术和创新能力上却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企业创新现已经成为各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我国企业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立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发展。只有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自主创新的基本体制架构,才能推动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美国的中小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企业主体,尤其在推动技术进步和创新上凸显了一定优势。美国政府通过制定相关的法律、财政税收政策,以及协调社会各部门之间的配合等手段,大力推动和促进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进步,使之成为实现国家创新计划的主要力量。本文试图梳理美国支持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政策体系,分析提炼其主要特征,力图为我国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提供有益的政策借鉴。
一、美国支持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主要政策
(一)立法支持政策
美国政府对中小企业创新活动的立法支持,为中小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提高自我创新能力提供了全面的法律保障。1982年,美国国会通过《小企业创新发展法》,以鼓励中小企业提高技术水平、加大创新力度、推进技术创新成果的转化。以《小企业创新发展法》为核心,美国政府又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如《史蒂文森一怀特勒创新法》、《国家竞争技术转移法》、《联邦技术转移法》、《专利法》、《知识产权法》、《商标法》、《反垄断法》等,建立了一个涉及多方面、多角度的法律体系。这些法律法规将技术创新和解决就业确立为中小企业的两大功能,就中小企业的科技计划的设立与实施、技术转移、技术推广、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规范。
(二)财税支持政策
1、财政专项补贴政策。美国政府通过设立专门的政府机构或部门,对中小企业创新活动进行管理和监督,评审出符合相关条件的企业,给予专项补贴。政府各有关部门按照一定的比例向中小企业创新发展计划提供资金,用于援助中小企业开展科技创新,如设立的“中小企业创业研究基金”,就规定国家科学基金会与国家研究开发经费的10%要用于支援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同时,联邦政府于1983年和1994年分别设立的小企业技术创新奖励项目(SBTR)和小企业技术转让奖励项目(STTR)等,以财政补贴设立小企业技术创新奖励项目,对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和技术转让施以财政支持。
2、财政低息贷款政策。由于中小企业在融资体系中始终处于弱势地位,很难得到商业银行的贷款支持,即使能够申请到商业贷款,也要承担较高利息成本,因此,美国政府以财政支出向中小企业提供低息贷款,以解决创新活动中的资金困难。小企业创新研究计划(SBIC),就是通过联邦政府向小企业投资公司提供优惠的低息贷款,然后由小企业投资公司以风险投资的方式向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投资,为美国几十万家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的资金支持,包括目前已经发展成大型企业的苹果电脑、联邦快递及英特尔、微软等都曾得到过相应的资金援助。
3、财政担保政策。即针对中小企业信用基础薄弱的特点,以政府出资的方式组建信用担保或保险机构,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美国的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最为完备,以小企业管理局提供的信用担保为主体、以地方政府和社区的区域性信用担保为辅助,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信用担保,刺激商业银行放贷。此外,小企业局还为中小企业提供国际贸易贷款担保、出口风险担保等多种担保。值得一提的是,为鼓励金融机构向中小企业提供贷款和投资,美国政府允许向小企业提供贷款的金融机构在市场上自由买卖政府的担保权,以提高资金的收益性和流动性。
4、税收扶持政策。向中小企业倾斜的税收政策,尤其是对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施以税收优惠,是美国政府激励企业增加科技投入的主要政策手段之一。美国税法把各类科研机构都定为“非赢利机构”,免除其纳税义务。1986年美国制定的“国内税收法”规定凡是出现研发经费较上一年有所增加的商业性公司和机构,都可获得相当于新增值20%的退税。另外,针对风险投资的税收优惠政策是美国支持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一大战略决策,规定风险投资总额的60%可免交所得税,并将风险投资的税率从1970年的49%下降到目前的20%。
(三)创新服务支持政策
1、建立创新服务机构。社会创新服务体系由多层次的创新服务机构组成,美国在推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进程中,逐步建立了一系列创新服务机构。如中小企业创新服务体系,就是由政府职能部门、政府综合性服务机构、行业协会以及民间机构四个层次构成的,通过政府设立和实施科技计划来推动技术向中小企业的转移,并为其技术创新活动营造有利的发展环境。
2、信息咨询中介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关键在于科技信息和经济信息的及时获取,美国政府在信息咨询方面也为中小企业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如联邦政府建立了小企业信息中心,定期公布市场的发展动态,向小企业提供技术创新方面的计算机硬件、软件和咨询等信息。
3、技术服务中介支持。为改变中小企业发展忽视创新和研发、一味追求短期效应的惯性,美国政府为其提供一系列技术服务支持,推动创新技术的开发利用、转让以及成果化。联邦政府根据《美国联邦技术创新法》,在商务部设置“联邦技术利用中心”,并在国家各个实验室设立了“研究与技术应用办公室”,建立产业技术中心,向产业界尤其是民营小企业提供技术援助和支持服务。同时,美国政府建立了“孵化器”(又称技术创新中心或技术服务中心),由政府及中介机构为处于创业阶段的小企业和持有科研成果的科技人员提供场所、解决资金并辅以全方位的服务,以推动科技成果向商品的转化。
二、美国支持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政策的特点
美国政府对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支持政策是复杂而且全面的,而且仍然处在调整状态中。总的来看,这些政策表现了美国在支持中小企业科技创新上的几个显著特点:
(一)以完善法律支持体系为前提基础
为了将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纳入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框架之内,并为其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美国政府通过制定专门的法律和计划,实施了一系列完善相关立法的举措,来扶持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这已经成为推进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活动的基础和前提条件。美国的科技立法非常完备,已经形成了一整套针对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法律体系。该体系确立了一部基本法——《小企业创新发展法》作为核心,并以一系列鼓励科技创新和实现成果转化的法律为支撑,为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提供全方位、多角度的法律保障。如反垄断法的制定,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创造了一个鼓励竞争的健康环境;知识产权保护法的严格执行,保障了中小企业参与科技创新的基本权益;其它涉及的范围还包括专利、技术转移及商标等。同时,美国中小企业创新法体系并不是一蹴而就,一成不变的,正相反,它的形成经历了一个不断调整、充实的动态过程,根据中小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的实践经验和问题,进一步改善旧有的法律法规,并添加充实新的立法规范。ァ∶拦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法律支持,还为政府成功开展实施具体创新项目计划的提供了法律依据。迄今为止,美国小企业管理局实施的一个收效最为显著的创新计划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奖励计划(SBIR),鼓励中小企业利用自身技术潜力实现其创新市场化,推进了创新技术、产品和服务体系的形成。该计划就是根据《小企业创新发展法》于1983年开始实施的。此外,美国国会依据1992年施行的《加强小企业研究与发展法》,于1994年推动实施了一个实验性的小企业技术转让奖励项目(STTR),以此促进中小企业与非盈利性研究机构的合作及创新技术向小企业的转移,从而实现公私部门的合作发展。应该说,在中小企业创新法案的体系框架内,美国政府的创新计划和项目才得以顺利实施。
(二)以改善创新融资体系为关键手段
中小企业发展进程中的最大障碍就是融资困难,这是由其自身信用状况和在融资体系中的弱势地位所决定的,尤其是在科技创新活动中,由于经营风险大、可担保财产有限,更是难以获得相关的资金支持,严重阻碍了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动。因此,为维护中小企业的利益,充分发挥其在经济中的重要作用,美国政府利用财政税收政策,改善创新型中小企业的融资体系,这也是美国支持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政策的一个重要特征。
美国政府通过财政专项补贴和财政低息贷款为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提供直接的资金支持,成为推进中小企业技术进步的强大动力,但由于政府补贴对象的选择缺乏市场竞争机制,直接财政补贴的长期效应并不理想,因此,目前美国政府在创新政策制定中更加重视对中小企业间接的资金支持,使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资金需求能够按照市场竞争规律得到满足。例如,以财政担保政策改善中小企业的信用等级,为中小企业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之间架设了良好的融资桥梁,尤其是政府担保权流通性的实现,进一步提高了放款银行的资产流动性,降低了其经营风险,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商业银行的放贷行为。但是,同样作为企业的银行,经营目标是保证安全性和盈利性,他必然会在对借款企业项目的详细考察和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决策,对那些缺乏市场潜力的项目也不会仅凭政府担保就贸然放款。
另外,美国政府在推进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政策中,更注重风险投资机制的运用,除了直接财政参与风险投资以外,更主要的是借助扶持和保障措施,正确引导私人投资进入风险投资业,充分动员社会闲置资金的力量。例如,实施针对风险投资的税收优惠政策;放宽高新技术产业风险投资公司的上市要求要求,以使风险投资公司能较早地从证券市场等筹集风险资本;通过政府高技术政府采购政策、对风险企业的有限反垄断豁免等减轻风险企业的市场风险和技术风险。从80年代以来美国高科技中小企业的风险投资发展非常迅速,而且正是由于美国风险投资业的蓬勃发展,创新型中小企业才能在发展初期获得充足的资金支持并不断发展壮大,成为美国科技创新的生力军。
(三)以建立创新服务体系为有力支撑
重视创新服务体系的服务职能是美国中小企业创新扶持政策的另一个重要特征。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不仅需要完备的法律基础和充足的资金支持,更需要在信息获取、技术转移以及成果实现等方面得到全面的服务。在美国支持中小企业开展科技创新的政策中,创新服务体系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中小企业的创新服务体系,体现了全社会在政府意志主导下,相互协调促进的组织机制,推动了各个主体之间的合理分工和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明确各类中介服务机构的作用主要在于协调各创新组织与机构之间的关系,形成相互作用的合作网络,促进知识和资源的集成、转移及分享。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需要由多方参与者共同完成,大学是基础研究的主体,国家和私人科研机构是进一步研究开发的主体,中小企业是科技成果商品化的主体,其它各类中介服务组织(信息咨询、资金融通、法律咨询等)则是加速推广创新技术的主体,各个主体在创新服务体系中建立起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创新机制,通过减少中小企业研发成本的投入,润滑科技创新的进程,使原来互不联系的公共、私人和学术界三方面逐步适应共同发展,形成产学研三结合的科技创新开发联盟。
三、我国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政策环境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专门的政策措施,用于扶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包括规划星火计划和火炬计划两个计划类项目、建立生产力促进中心、技术市场和中小企业孵化器三个基地;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基金以及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等。这些政策措施从提出到付诸实施,体现了我国政府对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政策导向,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进程。但从实践的角度来看,当前我国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政策环境仍然存在着一些共性的问题。
(一)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支持和引导政策仍显不足
由于与发达国家的科技创新能力存在的客观差距,我国企业的科技发展基本采取“追赶型”策略,即科技的主流侧重于对发达国家先进技术的学习、模仿和引进,长期被动地适应世界制造产业加工环节的快速转移需求,而没有能力占据世界产业和科技创新的战略前沿。这种客观事实成为我国企业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最大阻力。当前我国对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政策支持和引导仍显不足,主要表现为缺乏正确的评价体系和监管的政策依据,对不同的创新课题和项目不能灵活采用相应的资源投入方法,对创新性投资引导不到位,导致中小企业不能准确把握科研创新的方向,出现重复投资、资源浪费以及创新滞后的负面影响。
(二)支持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参与主体定位不明晰
中小企业科技创新需要各方参与者的积极配合和支持才能顺利推进。但目前来看,我国的科技发展参与主体定位不明晰,甚至出现缺位。首先,本应作为政策制定、科技项目规划、促进引导、预算拨款、组织支持以及实施监督的公共服务主体的中央及地方政府,仅仅局限于财政的预算拨款功能;其次,本应承担科技研究和开发职能的科研院所,由于其机制机构、领导人任命的陈旧机制,不具备市场主体的条件,不能以独立法人的资格参与创新体系;而中小企业自身本应作为科技成果商品化的主体,却由于体制和规模所导致的所有制歧视和融资弱势而普遍面临信息缺乏、人才缺乏和资金缺乏的窘境,无法调动联合各方科研资源,难以承载科技创新的重任。
(三)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各服务机构的协调政策处于缺位状态
各类服务机构的协调运作是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润滑剂,能够为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而由于我国长期形成的地域分割和行政分割局面,造成了科技资源配置不均衡,普遍存在科技人才、科技项目、科技设备等资源的部门化和单位化,各机构之间的协调合作效率不高,缺乏相关的政策约束,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科技成本过高、资源低层次消耗严重,财政拨款虽然不断增加,但收效甚微。
(四)科技成果转化的促进作用有待提高
在我国传统计划经济时期,科研项目和成果的计划和安排都由国家统一进行,科研成果的应用完全由国家计划指令决定。进入市场经济阶段以后,市场机制的引导作用替代了计划机制,形成科研成果从研发到转化、产出的价值链布局。然而,传统的成果转化机制并没有完全转变为市场化运作,加之在促进成果转化方面没有形成有效的政策安排,造成大量的科研成果问世后长期处于“搁置”和“自流”状态,导致巨大的资源浪费。
(五)中小企业科技创新融资的政策支持有待改善 尽管近年来针对中小企业融资支持的政策不断出台,政府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不断加强,但在融资环境中处于弱势地位的中小企业,尤其是经营风险较大的创新型中小企业仍然面临着比较严重的融资瓶颈。究其原因,主要有三方面,首先,中小企业尚未建立信用评级体系,缺乏足够的信用资源,信用观念淡薄,造成金融机构放贷意愿不强;其次,融资渠道窄,资本市场缺乏层次性,对中小企业的进入条件过高,基本无法通过资本市场实现股权融资;第三,金融机构的服务品种单一,难以满足中小企业灵活多样的资金需求,并未针对创新型中小企业高风险、高潜能的特点设计产品,形成金融服务的供求失调状态。
2007年12月,根据2006年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以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国家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等12个部门联合制定了《关于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若干政策》(以下简称“政策”),明确了国家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多方面政策,为我国中小企业开展科技创新开辟了一个全新的政策环境。《政策》内容涉及税收激励、政府采购激励、投融资激励、创新人才激励、信息网络服务体系的建立等多角度的政策安排,就激励企业自主创新、加强投融资对技术创新的支持、建立技术创新服务体系以及健全保障措施等四个方面政策做出了详细规定,力图建立、健全政策支持体系来进一步实现中小企业的跨越性发展、实现“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
四、美国支持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政策的启示
从全球范围内来看,美国对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政策支持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效,其政策支持体系形成的丰富经验是各国推行创新型战略的有益借鉴。针对我国中小企业在科技创新中所面临的政策环境,我们可以从美国支持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政策中得到启发,进一步完善我国的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政策。
(一)建立完备的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法律支持体系,加大中小企业的权益保护力度
完善的法律支持体系是促进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并获得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和保障。从美国的经验来看,当前我们迫切需要建立一个专门针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法律支持体系,使创新计划的实施和创新活动的开展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最大程度地保障中小企业的利益。一方面要求政府在现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确立一部促进和扶持民营企业发展的基本法,明确民营企业应有的法律地位,认真清理歧视性政策法规和制度;另一方面,对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相关政策法规进行整合、规范,建立完善的法律支撑体系,如出台技术创新法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建立反垄断法以促进公平竞争、制定技术转移法以推进技术成果转化等。同时,根据中小企业科技创新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政策制定者还需要对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及时有效的调整,使之适应新形势的变化。
(二)改善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融资机制,有效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瓶颈问题
为解决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融资难题,政府应从直接财政资金补贴和间接财政政策扶持两个方面入手,尤其应更重视市场机制在中小企业融资难题中作用的发挥,通过财政政策的扶持效应,推动中小企业自身融资能力的提高。具体来说,解决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融资难题,可以考虑的政策支持有:
1、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财政补贴力度,强调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对中小企业的创新投入给予支持和奖励,以提高其创新意识和主动性。
2、提高政府采购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倾斜度,以此激励民营企业参与开发应用高新技术,并减少企业技术创新所面临的市场风险。
3、进一步调整对中小企业创新行为的税收政策,针对技术改造和研究创造应给予优厚的财税政策支持,推行力度更大的税收优惠和研发成本的税收抵扣。
4、进一步完善对中小企业的担保机制,一方面,充分发挥政府的财政担保作用,分担中小企业的融资风险,有效引导银行参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意愿,促进银企合作;另一方面,通过税收优惠、风险补偿等政策鼓励引导担保机构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支持。
5、加强改善金融服务,鼓励商业银行根据中小企业创新特点加大金融产品的创新力度,并推进中小企业信用评级体系的建设。
6、加快中小企业投资公司的发展,加大对中小企业创新投资的政策支持和风险补偿,促进风险投资机制积极作用的发挥。
7、积极推动中小企业创业板的建立,鼓励中小企业上市融资,从而拓宽融资渠道。
(三)健全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服务支持体系,协调各方参与主体的互动机制
借鉴美国建立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服务支持体系的成功经验,我国应在在政府的主导作用下,逐步建立起一个系统有效的创新服务体系,为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营造有利的环境。
1、大力推进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和网络化服务,从改善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条件入手,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产业技术服务网络,为企业提供及时全面的经济信息与技术信息。
2、建立咨询服务公司和中小企业发展中心,为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提供指导、咨询和帮助,促进科研成果的商品化和产业化。
3、提高科研院所在企业创新中的参与度,在政策协调机制下建立大学—政府—企业的三重互动关系,同时鼓励中国国内研发实体充分利用国际基础设施开展国际合作研究,提高创新效率,完善产学研科技创新联盟体系。
此外,应该着重指出的是,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政策的制定和修改需要同步进行,以保证政策的时效性和可操作性,而且,需要政府健全和完善科技创新政策的执行和监督机制,确保政策执行的有效性和客观的信息反馈,为进一步的政策调整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王淑贤.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扶持政策的国际比较[J].经济论坛,2004(21):52-54.[2]单东.借鉴美国民营企业科技创新经验,提高我国民营企业科技创新能力[J].特区经济,2008(2):24-28.[3]吴彤,米运生.发达国家支持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政策比较[J].陕西经贸学院学报,1999(4):24-25,53.[4]房红.发达国家扶持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做法及对我国的启示[J].商场现代化,2006(2):80.[5]赵修卫.现代科技创新政策发展的四个特点[J].科学学研究,2006(6):895-900.
第二篇:浅析保定市农业科技创新金融支持体系构建政策建议论文
2015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指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做强农业,要注重农业科技创新”。对于农业科技来说,资金投入是关键,金融在其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农业科技创新、农业科技推广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影响。保定市作为河北省乃至全国的农业大市,当前在金融支持农业科技创新方而还存在诸多不足,因此,建立完善一整套农业科技创新金融支持体系对促进_者的完美融合,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保定市金融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
(一)从金融支持农业科技发展的政策环境来看,财政投入总量不足,未形成整体合力
1,农业科技创新财政投入总量不足。近年来,虽然保定市不断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特别是财政投入,增幅较大,但重点投向是农村水电、路网等基础性设施建设、民生工程、农业生产补贴等方而,用于科技研发和科技创新的投入仍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金融支持农业科技创新未形成整体合力,配套建设有待完善。当前,金融机构与农业科技部门之间缺乏信息共享和支农共建平台,这就造成了金融机构与农业科技部门联系较少、交流不便、沟通不畅等现象。金融机构对于农业科技的发展现状与前景,农业科技企业的性质与经营风险知之甚少。同时,农业科技部门对金融机构资金投入的管理制度也不甚了解。导致这些部门与金融机构衔接少、配合少,影响了金融支持农业科技创新的深度和广度。
(二)从银行信贷支持力度看,政策性金融门槛高,商业性金融放贷谨慎,金融产品创新不足
1、针对农业科技的政策性金融贷款条件高、要求严、程序繁琐。农业发展银行作为中国唯一的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虽然将贷款投放重点放在了农业科技领域,但对贷款对象要求严,贷款条件要求高。基本采用商业贷款管理办法,要求满足各种抵押条件,并需通过农业发展银行和农业科技部门的共同审批,以及上报二级以上分行再进行评审,程序繁琐。
2、针对农业科技商业性金融贷款发放态度谨慎、条件严格。资金投入大、运营周期长、收益回收慢是农业科技创新的显著特点,因此其信贷风险比较高。商业银行为了规避风险,在处理农业科技创新的贷款时,特别是对小微型农业科技创新企业的贷款尤为谨慎,条件要求也较为严格。不仅要求其提供厂房、土地作为抵押,有的还需要含有股东房产。特别是对于民营农业科技企业来说,不但要求企业信用等级至少达到A级,而且法人夫妻双方要承担连带责任。对于大多数小微企业来说,要想达到如此高的条件甚为困难。
二、构建提高保定市农业科技创新能力金融支持体系的设本目 构建提高保定市农业科技能力的金融支持体系应该包括投融资体系、风险保障体系、信用担保体系、金融信息咨询体系四个相互联系又各有侧重的子系统,其中投融资体系是整个金融支持体系的核心,风险保障、信用担保和金融信息咨询是必不可少的支撑体系,直接为农业科技创新活动及投融资活动提供服务,可以有效降低或分散农业科技创新的风险。健全的金融体系,使资金供应者和资金需要者能自由参加交易,为资金融通提供方便条件,也有利于引导资金流向最有利的部门。
三、构建保定市农业科技创新金融支持体系政策建议
(一)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协同机制建设,夯实金融支持基础
1、从政策支持上,建立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政府、涉农大中专院校及科研机构、企业等不同主体应充分发挥各自在农业科技创新中的作用,对创新协同机制进行积极推动,探索由社会广泛参与的创新体系。政府应在各个部门或机构之间发挥协调作用,为农业科技创新企业提供良好的融资环境。对农业科技创新的金融支持,应更多的关注于涉农产品的知识产权保护,建立创新交流平台,制定农产品交易规范、创新优惠政策等方面。
2、从财政资金投放上,注重发挥财政资金的示范作用。对农业科技的创新应该有针对性、有重点性,对于具有广阔市场前景和市场价值的创新项目进行重点支持,市政府应该在财力能够承受的情况下,运用偿还性资助、创业投资引导、担保、贴息、保费补贴、税收优惠等多种方式,鼓励和带动社会资本广泛参与农业科技创新。
3、从风险分担与风险补偿机制构建上,政府应发挥引领作用。政府应发挥自身优势,在创建贷款风险分担机制、贷款奖励机制等方面发挥领头羊的作用,以吸引更多的金融资本、民间资本进入,并可设置创业投资基金、风险补偿基金等,促进企业的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快速转化。
(二)加快构建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农业科技投融资体系
1、促进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的支农力度。一是最大限度发挥政策性金融的引导功能。在充分考虑贷款风险并建立预警机制的前提下,农业发展银行应对农业科技贷款管理制度做适当改革,如放宽条件、简化程序、延长期限、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对农业科技创新研究与发展的引导功能;二是鼓励商业性金融机构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鼓励商业性金融机构根据农业科技企业的实际情况与特点,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改革信贷管理制度。如质押物,除传统的质押物外,可以考虑将农业科技企业的股权、专利权、商标权、订单等“软件”作为质押物,也可以考虑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固定资产、水域滩涂使用权等“硬件”作为质押物。
2、创新农业科技企业融资模式,开辟多元化的融资渠道。除金融机构贷款外,农业科技企业还应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充分发挥融资券、票据等融资工具的作用,发展农业直接融资。同时,创新融资渠道,灵活运用“银行加保险”、“银行加担保”、“银行加保险再加财政补贴”等多种融资模式,并将其相互配合。同时,还应注重发挥社会资金的作用,支持各级政府设立投资基金,增加对农业高科技企业的资金投入,特别是向处于初创期的企业增加投资。还可以银行等金融机构发行专项金融债券,鼓励企业在证券市场上市融资,并对已上市企业给予税收优惠,鼓励其农业科技创新的积极性。
(三)完善农业科技创新金融支持的支撑体系
1、完善农业科技信贷风险补偿机制,发挥保险在农业科技创新中的保障及风险分担作用。一是加快农业保险的产品创新。保险公司应结合农业科技创新的实际特点,创新保险产品。如育苗、品种改良、机械设备、标准化养殖等都作为保险产品,纳入农业保险范围。同时,可将跟单农业等发展为新的保险品种;二是完善、加大财政对农业保险的补贴措施。为增强保险公司的抗风险能力,加强其提供保险的积极性,各级财政可以建立有效的补偿机制,加大补贴力度和补贴比例。
2,探索“大数据十信用担保”模式,构建基于大数据的农村金融信用担保体系。在移动互联的背景下,利用大数据,发展信用担保。信用担保具有资金“放大”和“管杆”功能,在支持农业科技创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鼓励开展“三农”融资担保业务,大力发展政府支持的“三农”融资担保和再担保机构,完善银担合作机制。
第三篇:财政支持科技自主创新研究论文
摘要:近年来,随着财政投入的增加,科技成果、队伍建设和企业能力有了较大幅度提高,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从财政政策方面看,必须要建立和完善财政科技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完善财政支持自主创新的预算管理模式和制度规范,明确财政直接资助自主创新的主体与重点领域,正确把握税收激励自主创新的方向和方式,建立健全财政科技投入的绩效考核评价机制,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关键词:财政支持;科技自主;创新研究
财政部门是推动自主创新的重要主体。随着财政部门的科技投入不断加大,科技成果明显增加,企业的竞争力得到较大幅度提升,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本文主要以山东省为例,从深化财政政策改革等方面探讨如何采取有力措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当前山东省财政支持科技自主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1.财政对支持自主创新的投入不足
虽然近年来山东省财政科技投入的绝对量在逐年增长,但与全省科技发展的资金需求相比,投入仍显不足。2006年,山东地方财政科技拨款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为2.24%,与全国平均水平2.22%基本持平,比上海、北京、浙江、广东等地的4%、5%以上的财政科技拨款比例差距很大;拨款额为41.1亿元,比广东、上海、浙江、北京、江苏分别少63亿元、53.8亿元、21.8亿元、19.4亿元和13.3亿元。受此影响,2006年,山东省全社会R&D经费占GDP的比重仅为1.06%,而全国平均水平为1.42%,排名全国第11位,远远落后于北京、上海、陕西、江苏的5.50%、2.50%、2.24%和1.60%。科技投入能力的不足,是长期困扰山东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制约性因素。
2.基础研究经费占财政科技投入比重偏低
加强基础研究特别是应用基础研究,可以为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提供战略性、基础性、前瞻性的知识储备和科技支撑,是提高山东省自主创新水平的重要方面。从山东省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内部支出中的经常费支出构成看,2005年基础研究经费只有3.27亿元,占经常费支出的比重仅为1.71%,基础研究经费在R&D投入中所占的比重明显偏低。研究与发展机构是政府资金的主要获得者与使用者,基础研究经费在R&D投入中所占的比重低也就意味着山东省财政科技投入的大部分投到了应用研究和实验发展活动上。由于基础性科学研究成果具有公共产品的特性,基础研究经费显然应主要来源于政府的财政投入。山东省财政科技投入中基础研究经费比重偏低的状况,不利于提高山东省的自主创新能力特别是原始创新能力。优化山东省财政科技投入结构,适当提高基础研究经费所占比重,是一个需要尽快解决的问题。
3.财政科技经费管理体制不完善
山东省财政科技经费按项目类别分散掌握在不同政府部门手中,科技三项费用属科技部门,科学事业费属财政部门,科技基建费属发改委。即使在一个部门内,科技经费的分配和项目审批权也分散在不同的处(科)室。这种经费管理体制,人为地分割了科技研发过程中各环节间的有机联系,而且不利于财政科技经费的合理使用和高效配置。由于各部门自成体系,各部门之间的科技开发计划难免有重复,从而导致科技资源重复配置,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财政资金的浪费;同时,经费多头管理,使财政支持的项目过于分散,每个项目只能得到小额资助,难以集中有限的财政资金,使之发挥最大的效益,特别是不利于一些跨学科、跨行业大型研究开发项目的开展。
4.税收政策存在缺陷
一是针对科技自主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主要以暂行条例、意见、通知、补充说明等形式表现,缺乏系统性、规范性、严肃性和稳定性。二是现行税收优惠侧重对新技术成果应用的优惠,缺少针对具体科技开发活动及项目的优惠。具体来说,现行税收优惠政策主要针对科研成果、科技应用单位,而不是针对具体的科技开发活动或项目。这种把科技税收优惠对象定位于应用而非研发的格局,不利于激励科技自主创新。三是税收优惠方式单一。税收优惠方式局限于税率优惠和税额的定额减免,对国际通行的侧重税基、加速折旧、加大费用列支、投资抵免、延期纳税、亏损结转和提取投资风险准备金等措施重视不够,很少应用。
二、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财政政策建议
1.增加财政直接投资与补贴额度
财政资金支持是企业创新资金来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关研究表明,在经济飞速发展时期,政府投入对全社会R&D投入强度起着重要的带动和引导作用。当前,加大政府在R&D经费中的份额,以财政科技投入带动全社会R&D投入,将有利于改变R&D投入水平偏低的状况。综观各国情况,财政的资金支持一般占创新资金总额的10%左右。随着政府财力的增加,政府需要加大对整个科技研究与开发的财政投入。政府的财政的直接投资,可以为自主创新提供物质支撑和资金储备,引导产业自主创新的方向,刺激企业自主创新经费的增长。
2.调整税收优惠政策
明确税收优惠作用点,提高政策效力。要把税收优惠政策落实到基础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上,要在政策适用主体上明确其地位,对高技术企业的基础研究和成果转化、向各类基础研究进行风险投资的投资法人或自然人以及发展节能环保技术和产业的企业给予激励性的税收优惠。对自主研发的各项开支加大税收抵扣,如允许企业按当年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费用抵扣当年应纳税所得额;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费用当年抵扣不足部分,可按税法规定在五年内结转抵扣;对企业购买创新所需的仪器设备按照其价值的一定比例进行税前抵扣等。对高科技企业经严格认定后,自获利起一定年限内免征所得税,之后按照特定的优惠税率征收所得税;对自主研发的产品以及某些高新技术产品单列税收抵免政策;对企业技术中心进口技术开发用品,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对承担重点研发项目的企业进口关键设备和零部件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对企业化转制的科研机构免征企业所得税。允许企业加速研究开发仪器设备折旧,扩大加速折旧范围。实行设备清单管理,替代现行的逐级审批,从而增强企业设备加速折旧的可行性。
3.完善政府采购制度
要逐步增加政府采购额度,有效拉动技术创新发展,为技术创新产品主动创造需求市场。要确定自主创新政府采购的重点领域与行业,挑选出具有发展前景、对增强综合实力有重大影响的项目予以支持,增大创新成果采购份额,深化政府采购激励效果。不断完善自主创新产品的认定标准、评价体系,制定《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目录》,进行
公告,各级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用财政性资金进行采购的,必须优先购买列入目录的产品。建立激励自主创新的政府首购和订购制度。省内企业或科研机构生产或开发的试制品和首次投向市场的产品,且符合经济发展要求和先进技术发展方向、具有较大市场潜力并需要重点扶持的,经认定,政府进行首购,由采购人直接购买或政府出资购买,使企业克服商业销售风险。政府对于需要研究开发的重大创新产品或技术,通过政府采购招标方式,面向全社会选择研究开发机构,使企业根据政府需求,进行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高新技术产品。要发挥财政、审计与监察部门的监督作用,地方各级财政部门要对采购人采购自主创新产品情况开展经常性检查或专项检查,督促采购人自觉采用自主创新和高新技术产品。
4.完善财政支持自主创新的预算管理模式和制度规范
财政科技自主创新投入的资金管理要按照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相对分离的要求,在公共财政框架内实施改革。一是要按照早编细编预算、实行综合预算、编制部门预算、硬化预算约束的要求,严格预算管理与执行。实行部门预算,将所有的收支项目都编进科技预算,有效增强科技创新投入资金的透明性。二是要实行国库单一账户管理制度,加强财政性科技资金的收支管理。科技部门的所有政府性资金全部直接缴入国库账户,科技支出在实际使用时从国库账户直接划入商品和劳务提供者的账户,以解决目前科技单位在银行开户过多而造成的资金分散和监督不力等问题。三是要在科技经费使用的事前、事中和事后,发展完善必要的公示制度和公共监督机制,在资金运用的全过程施以预算监督、内外审计监督和外部公共监督,通过公开性与透明度的提高,促进科技投入资金的合理统筹、节约使用。
5.建立健全财政科技投入的绩效考核评价机制
建立健全科技投入的绩效考核评价机制是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提高科技投入效益的内在要求和重要手段。首先,要确定科学的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根据不同性质的评价对象和科技活动的不同阶段,确定相应的评价方法,对现阶段客观上无法量化描述的某些基础科研活动投入,侧重采用公共选择排序法。其次对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基础设施投入应分类进行支出绩效评价。评价政府基础研究支出绩效应把视角放在中、长期社会效益上。评价应用研究投入绩效必须紧密跟踪当期科技发展态势和经济发展战略以及公共政策的变动,评价视角的选择要与近中期各重大宏观政策相对应,评价指标的调整要与产业政策、就业政策、科技政策等的阶段性重点相呼应,同时还要注重测评研究项目的中长期经济回报率。评价科研基础设施支出必须与营利性基础设施项目评价区别开来,评价重点应放在项目对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科学发现等的创新以及各类科技投入主体基本科技活动顺利展开的贡献上,同时也要重点衡量项目自身的先进程度和有无对比效应。
6.支持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科技人才培养、激励与引进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人才是根本。财政政策的制定必须进一步体现人才意识,着眼于科技人才队伍规模、质量、结构的调整和提升。要采取适当的财政政策,支持深化科技干部人事制度和科技人才管理体制改革,建立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人才资源开发工作机制、政策体系和信息服务体系,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环境。要拨出专项经费,按照项目、基地、人才一体化的模式,培养、发现和引进一批一流科学家和学术带头人,形成一批优秀创新人才群体和创新团队。要采取适当的财政政策,为创新型人才提供服务。要采取有效的财政政策,建立有利于激励自主创新的人才评价和奖励制度,构建符合科技人才规律的多元化考核和评价体系。
第四篇:**产业科技创新政策体系演进与启示
**产业科技创新政策体系演进与启示
(2017年9月26日)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党中央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作为我国改革创新的前沿城市,一直是我委持续跟踪关注的标杆城市。最近两个月,围绕张书记“对标找差”的工作部署,我委在组织调研组赴**考察学习的基础上,对**2006年以来产业科技创新政策体系进行了初步的梳理,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南京的相关工作建议。现简要汇报如下。
一、**产业科技创新政策体系的演进
创新不仅需要市场“无形之手”的牵引,也需要政府“有形之手”的引导。目前,**高科技企业超过3万家,形成了强大的梯次型创新企业群。**的创新力量可以概括为“4个90%”,即90%的研发人员、90%的研发机构、90%的科研投入和90%的专利产出均来自企业。在发挥市场驱动决定性作用的基础上,**围绕“需求链”积极构建“创新链”,积极构建体系完备的产业科技创新政策体系,以政府主动作为弥补市场失灵,通过前瞻谋划、规划引领、政策激励、环境打造、人才构建,使创新活动更有效率,创新成果更有质量,创新驱动更可持续。
从2006年初发布《关于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决定》,到2008年获批首个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再到2014年成为首个以城市为基本单元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始终坚持将创新作为城市发展主导战略,加快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率先提出并积极构建综合创新生态体系,形成了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
(一)第一阶段: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为契机,自主创新成为城市发展的主导战略
2006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全国科学技术大会,明确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决策。此次大会掀起了各省市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序幕。**从破解自身土地空间限制、能源和水资源短缺、人口膨胀压力、环境承载力“四个难以为继”的瓶颈性制约的实际出发,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认准建设区域创新体系是转变城市发展模式的唯一选择,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目标,并于2006年初发布了《关于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决定》和四个配套政策文件(简称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1+4”政策体系),将自主创新作为**未来发展的主导战略,塑造自主创新的城市之魂,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由此启动了从“速度**”向“效益**”“质量**”的升级转型。
作为经济国际化程度高、外贸依存度高的沿海开放城市,**受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和冲击比其他地区和城市更大,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为**发展的迫切需要。在改革开放后的很长一段时期内,**的科技发展曾处在“拿来主义”阶段,模仿式创新虽让**少走了一些弯路,却也存在诸多弊病。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倒逼**实质性地向“创新驱动”转变,经济社会发展质量成为衡量**发展的新坐标。
2008年6月,国家发改委批准将**列为全国第一个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当年9月,**出台《关于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率先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之后,开始实施《**国家创新型城市总体规划(2008-2015)》。这个规划是我国第一部国家创新型城市总体规划。**力图通过本规划的实施,率先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
自2008年下半年起,**将贯彻落实《**国家创新型城市总体规划(2008-2015)》作为建设国家创新型型城市的总体规划与行动纲领,聚焦推动创新城市建设中发展方式创新、人才培养创新、科技发展创新、产业发展创新,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文件,形成了**在科技创新领域的政策优势,开启了**科技创新发展的新阶段。
在发展方式创新方面,**在2010年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决定》和《**经济特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条例》,以自主创新为动力,开辟生态循环新路径,拓展多维发展新空间,突破资源制约瓶颈,实现发展方式的真转真变。
在人才培养创新方面,为优化**的人才环境,推进人才强市战略,努力打造人才宜居宜业城市,**针对高层次专业人才和海外高层次人才两类不同人才,分别出台了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1+6”政策体系和“孔雀计划”“1+5”政策体系。
在科技发展创新方面,自2008年10月1日起,开始施行《**经济特区科技创新促进条例》。该条例是全国第一部科技创新地方性法规,从政策和规划层面在全国率先提出了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保护知识产权的技术创新体系。
在产业创新发展方面,于2008年9月出台了《关于加强自主创新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简称自主创新“33条”)。该文件从加强创新基础能力建设,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加大吸引人才力度,凝聚创新第一资源;继续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保障土地资源供给,拓展产业发展空间;优化创新环境,加速知识与技术成果产业化;建立和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改善融资环境等六个方面明确了33条政策措施。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每个阶段的科技创新都是与产业融合发展密切相关。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开始,**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为统领,积极谋划布局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全国率先编制出台生物、互联网和新能源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振兴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2011年以后又陆续出台了新材料、文化创意、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和节能环保等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振兴发展规划。至2014年5月,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配套政策全部制定出台,构建了较为完备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体系,为科技创新营造良好的产业配套环境。
(二)第二阶段:以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契机,率先构建综合创新生态体系
自2006年起,经过多年的努力,**初步建立起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政产学研资介相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2011年,**GDP突破万亿元大关,达到11506亿元,成为全国第四个突破万亿元的城市。这标志着**发展进入城市转型升级的又一个关键节点。
2012年,**在创新型城市建设总体上已经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从创新研发的资金投入占比来看,**明显超过了香港和新加坡;从创新资源来看,**研发人员占比明显超过了香港、新加坡与美国。与此同时,**综合创新生态体系的结构和功能仍不完善,还未形成一个稳定、平衡、充满活力的创新生态系统。具体地说,创新基础能力建设滞后,基础研究与源头创新薄弱,关键技术与核心技术供给不足,科技人力资源短缺等,这都成为制约创新的关键因素。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单元,是国家、地方和高新区协同创新的重要载体,也是探索科技体制改革创新的试验田和先行区。2009
年下半年起,**多次向国家表达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强烈意愿,经过四年的申建努力,2014年5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这是党的十八大后国家批复的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批复明确了**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定位是“五区”,即:努力建设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科技体制改革先行区、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区、开放创新引领区和创新创业生态区。其核心是构建起完善的综合创新生态体系,将**打造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创新中心。
**建设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面积为397平方公里,相当于34.5个**高新区。与北京中关村、上海张江、武汉东湖这三个自主创新示范区相比,**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全国首个以城市为基本单元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实现了由点到面、由园区到城市、由局部到整体的突破和发展,有利于各种创新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集聚交融,有利于把创新渗透融合到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更重要的是,**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不仅仅局限于科技创新,还包括金融创新、产业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等,力求形成综合创新的叠加效应。
为全面贯彻落实2012年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2012年11月,**召开科技创新大会。会上,**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努力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决定》等“1+10”政策文件(简称创新驱动发展“1+10”政策体系)。创新驱动发展“1+10”政策体系强化政策联动,打破部门壁垒,运用“组合拳”,推动科技政策与产业、土地、金融、人才等政策有机衔接,形成指向清晰的政策导向和更大的政策效应,为**综合创新生态体系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这一政策体系是**完善创新政策体系,争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重要举措;也显示了**在创新驱动发展中进行科技、金融、产业、管理等方面的整合,更加注重构建综合创新生态体系,积极探索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创新驱动发展新路径。
在创新驱动发展“1+10”政策体系的基础上,**全面实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继续在早已确立的自主创新主导战略框架下,与时俱进地出台一系列产业创新发展战略规划和政策规定,加强宏观部署和统筹协调,更加注重构建综合创新生态体系。具体包括: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省市级的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大量科研机构、企业、高等院校等创新主体,以及政策服务体系、金融服务体系、创新人才队伍、知识产权保护服务等一系列配套体系。
在激励创新主体加大研发投入方面,发挥政府杠杆引导作用,引导全社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以政策法规的形式规定,财政科技投入增幅要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逐渐形成了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2016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4.1%,接近世界第二韩国水平。通过不断加大对关键技术研发和重大领域产业化的投入,**逐步实现从应用技术创新向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前沿技术创新转变,从跟随模仿式创新向源头创新、引领式创新跃升。
在全力打造创新载体方面,一是加快建设国家超级计算**中心、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室、国际基因库等一批重大科研基础设施;推进南方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高等院校建设。二是加快创新载体建设,截至2016年底,拥有国家、省市级工程实验室、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载体1493家,覆盖了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三是引进和培育华大基因研究院、中科院**先进技术研究院、**清华研究院、光启研究院等一批企业化运作的发展速度快、创新成果多、产业化能力强的新型研究机构,助推**技术创新能力进入世界前列。四是推进创新联盟建设,创新产业发展组织形态。在基因、云计算、移动互联网、超材料和新材料、智能电网、智能机器人、低碳生物材料、先进装备制造、智能交通等领域组建一批高水平省部产学研创新联盟和国家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
在构筑创新人才高地方面,编制出台《**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提出建设“人才特区”战略、人才国际化战略、人才市场化战略、人才区域合作战略、人才载体支撑战略等五大战略。
在加快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体系方面,一是积极推动“深港创新圈”纳入国家战略,联手打造世界级的创新中心。二是鼓励龙头企业在产品、资本“走出去”的基础上,在科技资源密集的国家和地区设立研发中心,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提升攻克核心技术的实效和水平。三是积极承接跨国公司研发中心向**转移,鼓励跨国公司在深设立研发机构、技术转移机构和科技服务机构。四是积极参与国家重大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稳步扩大国际科技合作范围,积极参与中微子实验国际合作项目、欧盟地平线2020研发计划、国际基因组计划、国际植物组学研究等国际大科技计划。
在推动科技金融有效结合方面,**于2013年出台了《**市科技研发资金投入方式改革方案》“一揽子”计划,在银政企合作、科技保险、天使投资、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和股权有偿资助等五个方面进行改革探索,极推进创新链、产业链和资本链有效融合,建立从实验研究、中试到生产的全过程科技创新融资模式。
在加强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在全国率先推出了《**市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和《**市标准化战略实施纲要》,制定了知识产权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实施标准化战略资金管理办法以及标准创新奖励办法,大力实施“全社会、全过程、全方位”的知识产权战略,建立以专利、商标、版权、商业秘密等为主要内容的知识产权体系。
在优化创新发展环境方面,2013年6月1日起,施行《**经济特区技术转移促进条例》。**又一次在全国率先以地方性法规形式提出了财政性资金形成的技术成果转移新机制,进一步促进了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为**建设最具竞争力的创新创业环境提供了法治保障。2016年10月,《**经济特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条例(草案)》首次提请审议。
在构建全链条、全覆盖的“双创”政策体系,激发草根创新创业活力方面,2015年6月起,陆续出台了《**市关于促进创客发展的若干措施(试行)》、《**市促进创客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市中小学科技创新教育三年行动计(2015-2017年)》、《**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和《**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实施意见》。设立3亿元创客基金,每年投入5亿元创客专项基金。
在科技创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2016年3月起,连续出台《关于促进科技创新的若干措施》、《关于支持企业提升竞争力的若干措施》、《关于促进人才优先发展的若干措施》、《关于完善人才住房制度的若干措施》和《关于加快高等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等“一揽子”精准化组合型政策,共235条措施,营造更加优良的创新环境。其中,《关于促进人才优先发展的若干措施》对“孔雀计划”进行拓展和深化,提出**市财政每年投入不少于10亿元(在原来5亿元专项资金的基础上翻了一番),用于培育和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和团队。
在产业创新发展方面,自2013年起,**在前期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步入正轨的基础上,开始着手加快生命健康、航空航天、海洋等未来产业发展,并于2013年底至2014年初,推出了支持未来产业发展的“1+3”文件。之后,又细化落实生命健康、机器人、可穿戴设备和智能装备等未来产业规划和政策。至2016年底,**未来产业总规模已突破5000亿元,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1万亿元。目前,**已形成由四大支柱产业、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四大未来产业组成的产业梯队,成为国内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最大、集聚性最强、技术创新最活跃的城市。
在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方面,一方面,更加突出市场化导向,不断对科研管理体制、科技研发资金投入等进行改革探索,在科技计划组织实施各环节引入市场力量和市场机制;另一方面,注重发挥政府作用,在新一轮大部门制改革中整合科技管理部门职能,成立**市科技创新委员会,建立起市区联动和部门协同机制,加强创新资源和产业的统筹规划和布局,避免多头管理、分散投入,促进创新资源优化整合。
总体来看,**着力构建的综合创新生态体系,不仅重视技术创新,也注重金融创新、管理创新、产业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形成了完善的创新环境。**的综合创新生态体系,推动了政、产、学、研、资、用等各类创新主体协同,促进技术、资金、人才、产业、市场等各类创新要素联动,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营造了良好的产业发展配套环境。这种全方位创新的高度,有效地提升了**创新发展和产业发展的高度。
(三)第三阶段:全力打造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加快向引领式创新和全面创新迈进
2016年,**GDP达到19492亿元,接近2万亿元,率先进入以质量效益为中心的稳定增长阶段。与此同时,**城市发展面临着“三个不足”突出问题,即,创新引领推动力相对不足,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对不足,社会治理支撑力相对不足。**新一波转型升级势在必行。
2015年1月,***对**工作作出批示,要求**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在“四个全面”中创造新业绩,努力使经济特区建设不断增创新优势、迈上新台阶。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加快**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建设。这是国家对**新时期赋予的重大使命,也是国家探索创新发展新路径的战略选择。
顺应新的发展形势,**提出了“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新概念,强调未来要突出开放创新、全面创新和原始创新,强化创新、创业、创投、创客“四创联动”,促进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四众发展”,加快建设国家科技、产业创新中心,打造全球领先的创新之城。
2017年1月,《**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为配合“加快建设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这一战略任务,**启动新一轮创新战略布局,自2017年起开始实施“十大行动计划”,实现科技与产业创新能力的再突破,以进一步强化**的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和国家创新型城市地位。
“十大行动计划”涵盖创新硬件、基础设施、人才引进、空间载体、产业布局等各方面,从创新源头到产业链上下游及配套服务系统布局,将**的创新生态链打造的更加完整,并通过一个个具体项目切实落地,全面提升创新的软硬环境,打造全球创新生态圈。
为加快**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建设,聚焦国家战略,瞄准更高目标,2017年5月,**印发了《加快**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建设总体方案》和《十大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启动新一轮创新发展战略布局。
为贯彻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和《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方案》,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可持续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积极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超大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模式,2017年7月,**公布《**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7-2030年)(征求意见稿)》和《**市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方案(2017-2020年)(征求意见稿)》。这是**站在新的起点上探索可持续发展新模式、实现更高质量发展的最新举措。
二、**完善产业科技创新政策体系的经验和启示
**通过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牢固树立创新驱动、质量引领的发展新理念,全力构建综合创新生态体系,着力突出科技创新的全面引领支撑作用,大力推进产业科技创新质量整体提升,有力推动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经过不懈努力,**率先构建综合创新生态体系的效应不断显现,城市创新能级迅速攀升,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科技创新质量明显提高,战略高技术水平持续提升,新兴产业发展迅猛,科技创新正从“跟跑”向“领跑”转变,在全球创新版图中的位势进一步提升。
深入分析,**的快速发展曾得益于改革开放的政策机遇,但政策机遇并不常有,**的科技创新,源自在城市发展战略中自觉的创新意识和执著的创新追求,这保证了**总能在经济发展和历史机遇中踏准节点,实现产业发展的转型升级,实现结构性改革的超前引领。总体上看,**完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的最鲜明特点是,清晰战略取向,坚持前瞻布局,以敢为天下先的气魄,积极响应国家创新驱动的战略部署,大胆先行先试,注重战略规划引领和创新体系顶层设计,保持战略定力,持之以恒地坚持创新驱动,在不断改革探索中形成了极具价值的科技创新城市样本。
一是突出政策创新,着力完善创新政策体系。在战略层面加强顶层设计,在政策层面打好“组合拳”,在操作层面组织实施一揽子科技计划。着力构建政策链,打造创新政策体系;着力优化服务链,搭建创新支撑平台;着力完善资金链,解决创新瓶颈制约;着力拓展生态链,培育创新生态体系。
二是突出能力创新,着力夯实创新基础。围绕国家和全省战略需求,部署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围绕国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大规模布局创新载体;围绕产学研一体化,大力培育新型研发机构;围绕前沿技术、新兴产业和交叉领域,加大核心技术攻关力度。
三是突出产业创新,着力打造创新型经济体。前瞻布局战略性新型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提升优势传统产业科技含量。
四是突出开放创新,着力建设国际创新中心。面向全球集聚创新人才,加快高等教育开放发展,广泛开展国际创新合作,积极推进区域创新协作。
五是突出全面创新,着力构建综合创新生态体系。推动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推动科技服务业集聚发展,推动产学研资用紧密结合,推动大众创新蓬勃发展。
六是突出机制创新,着力激发科技创新活力。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改革主攻方向,推动“小科技”向“大创新”转变、推动科研设施从“小孤岛”成为“大资源”,以财政“小资金”撬动社会“大资本”。
**的经验启示我们:创新不是少数地方的专利,只有坚定不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之以恒推动创新发展,“科学荒漠”也能变成“创新绿洲”;创新不是少数精英的专利,只要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草根创新也能实现逆袭。
三、相关工作建议
学习**推进创新驱动发展、与时俱进完善产业科技创新政策体系的做法和经验,对于南京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两强两高”具有重要意义。现建议如下:
一要更加注重产业创新政策体系的顶层设计。加大创新制度供给,提高创新效率,积极构建创新生态体系,营造孕育和激发创新的软硬环境。结合落实十九大精神,在我市“对标找差”前期工作的基础上,抓紧制订《南京产业科技创新发展总体规划(2018-2025年)》,该规划立足5年,展望10年;着眼近期,制订《南京产业科技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
二要更加注重发挥自身优势。通过深入推进“双创”,充分激活城市优质科教资源,转化为城市发展的“竞争优势”。积极推进在宁高校“两落地、一融合”,强化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融合度,加大南京科研院所创新成果就地产业化力度。努力营造优质宽松的创业创新环境,大力吸引优秀年轻人才特别是南京高校毕业生留宁就业创业。
三要更加注重实现攀高突破。在扬子江城市群建设中,依托江北新区、麒麟科学城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争取更多像未来网络这样的国家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落地南京,打造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群。全力打造国家级江北新区创新高地,形成若干进入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建设一批军民融合产业集群和示范基地,加快形成地方、军队、企业、社会协同创新的发展格局。
四要更加注重引领性技术突破和产业创新发展。围绕科技发展趋势和重大战略需求,注重发挥南京科教资源优势和产业发展基础,集中支持事关全市产业发展的前瞻性与共性关键技术研发,重点打造未来网络、智能制造、3D打印、集成电路、北斗卫星应用等一批新型研发机构,推动重点领域突破一批产业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加快形成创新制高点。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尽快突破2万亿元。积极培育包括人工智能、未来网络、3D打印、细胞治疗、前沿新材料等一批未来产业。
五要更加注重对人才的吸引。坚持培育本地人才和吸纳国际人才有机结合,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加强人才载体建设,为建设创新型城市集聚人才资源,形成依靠人才驱动转型发展的源动力。加强与国际对接,重点培养引进一大批复合型创新创业人才、高科技领军人才、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
六要更加注重整合创新发展要素。从整合政策、整合资源、整合资金、整合平台入手,促进创新要素乘法联动,实现“倍增效应”。在整合政策上,系统梳理已发布的有关支持产业科技创新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抓紧推进“立、改、废”工作。在整合资源上,推进各区间创新资源协调联动,提升城市整体创新效能。全面开展紫金创业特别社区、创客空间、科创基地等资源整合。在整合资金上,聚焦市场化方式,面向全球,积极引入社会资本,争取在三年内,将我市现有的“双创”资金由现有的近百亿元的规模扩充到1000亿元的规模。在整合平台上,依托中国留学人员南京国际交流与合作大会、中国(南京)国际软件产品和信息服务交易博览会、世界智能制造大会等重大国际性科技人才交流活动,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思想交流互动平台和科技创新成果展示、发布、交易平台。
附件:**重点产业创新政策简介
附件
**重点产业创新政策简介
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1+4”政策体系
2006年,**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目标,于2006年初发布了《关于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决定》(深发[2006]1号),将自主创新作为**未来发展的主导战略,塑造自主创新的城市之魂,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为贯彻落实《关于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决定》,特别是为了加大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力度、保护企业科技创新活动,2006年4月,**出台了四个配套政策文件:《**市中级人民法院关于加大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力度积极推进我市自主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市人民检察院关于保护企业科技创新活动的实施意见》《**海关关于支持**市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配套措施》《**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关于支持**市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的实施意见》。上述文件被称为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1+4”政策体系。
创新驱动发展“1+10”政策体系
为全面贯彻落实2012年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充分发挥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2012年11月5日,**召开科技创新大会。会上,**市委市政府适时把握创新发展的新趋势,充分发挥创新资源集聚、体制机制灵活等优势,出台了《关于努力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决定》(深发[2012]14号)等“1+10”政策文件。具体包括:《关于努力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决定》、《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若干措施》、《关于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的若干措施》、《关于促进文化与科技融合的若干措施》、《关于加快发展民生科技的若干措施》、《关于促进高技术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措施》、《关于促进科技型企业孵化载体发展的若干措施》、《**市促进科研机构发展行动计划》、《**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市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办法》和《**市科技研发资金管理办法》。其中,《关于努力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决定》是纲领性文件,以市委市政府决定的形式,在全国率先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城市的主导战略。
创新驱动发展“1+10”政策体系是**完善创新政策体系,争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重要举措;也显示了**在创新驱动发展中进行科技、金融、产业、管理等方面的整合,更加注重构建综合创新生态体系。
“十大行动计划”
2017年1月13日,**市第六届人大第三次会议通过的《**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加快建设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的战略任务。同时,为配合这一任务提出自2017年起开始实施“十大行动计划”,以进一步强化**的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和国家创新型城市地位。
一、布局十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立足提升源头创新能力,力争在信息科学与安全、生命科学与健康等领域建设国家实验室,加快推进未来网络实验设施建设和**超算中心扩容,规划建设国家基因库二期、生物医学大数据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二、设立十大基础研究机构。重点在数学、医学、脑科学、新材料、数字生命、数字货币、量子科学、海洋科学、环境科学、清洁能源等领域谋划建设10个基础研究机构,开展前沿科学探索、关键技术研发、高端人才培养等,强化创新的基础支撑。2017年启动4个研究机构建设。
三、组建十大诺贝尔奖科学家实验室。发挥诺贝尔奖科学家的引领带动作用,在化学、医学、光电等领域,规划建设10个由诺贝尔奖获得者领衔的实验室,力争2017年新建2个以上。新增国家省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载体100家以上。
四、实施十大重大科技产业专项。集中资源加大研发、产业化、应用等全链条支持力度,加快在石墨烯、微纳米、机器人、5G移动通信、金融科技、VR/AR等10个领域出台专项支持计划,抢占前沿技术产业化先机,增强创新型经济发展后劲。
五、是打造十大海外创新中心。着眼全球加大开放创新布局力度,出台专项计划,支持企业和机构在美国、欧洲、加拿大等创新资源高度密集地区,规划建设10个海外创新中心,构建国际协同创新平台,集聚全球创新能量。2017年启动4个海外创新中心建设。
六、建设十大制造业创新中心。落实“互联网+”和“中国制造2025”行动计划,在机器人、3D打印、新型显示、精准医疗、新能源汽车、海洋工程装备等领域规划建设10个创新中心,提升高端制造、精密制造、智能制造能力水平。2017年启动3个创新中心建设。
七、规划建设十大未来产业集聚区。坚持科学规划、前瞻布局、联动发展,在生命健康、海洋经济、航空航天等未来产业领域,加快建设10个集聚区,培育若干千亿级产业集群。
八、搭建十大生产性服务业公共服务平台。重点在创新设计、品牌培育、知识产权运营、检验检测认证等领域,打造10个重大平台,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能级,助推制造业转型升级。
九、打造十大“双创”示范基地。加快国际创客中心建设,高水平建设**湾创业广场等十大“双创”示范基地,强化创新、创业、创投、创客“四创联动”,当好“双创领跑者”。新增众创空间40家以上、创客服务平台10家以上。
十、推进十大人才工程。实施“院士引进工程”、“创新领军人才集聚工程”、“优秀大学毕业生引进计划”等,加大力度推进“千人计划”、“孔雀计划”、“双百苗圃计划”、“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全年引进院士10名左右,孔雀团队30个以上,海外高层次人才400名以上。
第五篇:从财税政策支持角度谈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
从财税政策支持角度谈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
发布时间:2011-7-19信息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作者:陈九云
摘要:中小企业是我国最具活力的市场经济主体,提升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而积极的财税政策是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有力手段。文章从财税政策角度,论述了中小企业在自主创新中存在的问题,指出了如何利用财税政策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关键词:财税政策;自主创新;创新能力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是我国“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中小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其发展质量和水平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的全局。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众多的中小企业面临严峻挑战,陷入生存危机,但是一些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和高新技术的中小企业显示出了较强的抵御风险能力。因此,提升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中小企业的技术进步,实现经济增长要素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的转变,是中小企业应对金融危机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受多种因素影响,本文从国家财税政策支持角度,探讨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提升问题。
一、提升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1.提升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
从国际上来看,中小企业往往是创新的火车头。美国企业创新产品中,82%来自中小企业。美国学者曾对某阶段进入市场的635项创新项目进行研究,发现就企业规模而言,中小企业的创新数量多于大企业的2.5倍,创新产品市场化速度快27%。在我国市场经济中,中小企业也是最具活力的部分,在技术创新和推广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据有关统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65%的专利、75%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都是由中小企业完成的。可以说,没有中小企业整体创新能力的提高,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就不可能实现。
2.提升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我国经济调整的迫切要求
当前,我国国民经济粗放增长、低效运行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结构调整的目标还没有完全实现。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和经济规模的扩大,面临的人口、环境、资源等问题日益突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成为迫切要求。著名经济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京文指出:如果没有自主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我们将难以把握结构调整的方向,只能继续以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为代价换取短期的经济增长。所以,要把提升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中心环节来抓,通过提高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拓展发展空间,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经济发展质量的提高。
3.提升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企业走出危机的重要途径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并从虚拟经济逐步转向实体经济,我国中小企业也面临严峻挑战。据初步统计,仅2008年上半年全国就有6.7万家规模以上的中小企业倒闭。在此背景下,增强企业创新能力、研发能力,掌握核心技术,是企业摆脱困境,恢复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正如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成思危在《首届中国企业自主创新高峰论坛》上所言:国际金融危机给了自主创新机遇,创新是走出危机重要的措施。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国际金融危机凸显出我国企业创新不足,企业应调整战略,转变发展模式,化“危”为“机”,渡过难关。中小企业应充分认识到:依靠低成本竞争和大量的能源消耗已经不能满足要求,一个“创
新竞争时代”正在来临。企业应根据环境的变化,积极自主创新,提高核心竞争力。
二、财税政策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支持作用
1.财税政策可以为企业自主创新活动提供资金支持
科技创新具有公共产品属性,单纯依靠市场调节,导致市场失灵。创新成果,尤其是具有重大社会经济效益的基础性技术和共性技术,是一种既有公共产品性质又有私人产品性质的产品,其社会效益远大于私人效益。若完全由私人提供则不会考虑外部效益,一般提供规模会小于帕累托最优规模。同时,难以避免其他企业的搭便车行为,导致创新风险和收益不对称,抑制了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政府可以运用财政、税收手段,对企业自主创新活动给予资金支持,激发企业创新的积极性,提高企业创新的能力。
2.财税支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企业自主创新风险
创新活动都具有风险投资的性质,其投入都要冒较大风险,其产出带有明显的不确定性。无论是新产品还是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从研发周期、研发成本和研发结果等都是难以预测和控制的。可以说,自主创新活动是一种冒险的尝试,如果没有政府的一系列政策支持和诱导,一般企业很难有创新的勇气和动力。政府通过财税支持,可以降低企业占用资金和赢利的风险,减少企业自主创新活动研发投入方面的风险,增强企业抵御自主创新风险的能力。3.财税政策可以对自主创新发挥政策导向作用
市场化分工越来越细,仅靠个别单位和个人,难以完成重大或尖端项目的科技创新。因此,政府一方面可以按照国家科技发展规划,有针对的选择一些单位和项目,通过财政拨款、税收优惠等,引导企业的科技投入方向,建设企业创新系统,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另一方面,政府对联合创新活动可以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措施,促使各种相关技术成果融合汇聚,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产业。
三、中小企业自主创新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创新意识不强,创新动力不足
一些中小企业管理者认为“技术创新投入大,风险高”,企业不愿意承担创新带来的风险,加上当前低价竞争、低技术生产方式有一定市场生存空间,大多数中小企业的优势仍停留在劳动力和资源使用的低成本上。因此,在投资取向上,许多中小企业更愿意向投资回报率高、回收周期短的行业投资,对自主创新的必要性认识不够。另外,创新所需要的技术、资金、人才等方面的瓶颈也制约了企业创新的动力,加上政府对中小企业的创新支持力度不大,难以解决企业的资金困难问题。因此,多数企业的创新需求不明显,管理者难以把科研投入和创新活动作为长远战略考虑。
2.对政策理解不透,错失受益机会
也有不少中小企业信息不畅通,不关注财政、税收、金融政策,只注重自身的产品和市场,从而失去了享受国家优惠政策的机会。以财政部为例,2008年以来,共安排了40多亿元专项资金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其中包括19亿元专项用于支持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的资金。2008年下半年中央财政新增安排10亿元,专项用于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支持,一些企业关注政策精神,不积极争取。还有一些企业对政策有所耳闻,但对于申报条件、提交的材料、操作过程等要求理解不透,导致上报材料不齐全或者程序不规范,而错失了申请政策资金的机会。3.创新环境不佳,服务体系不健全
创新环境不佳主要表现在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目前,针对中小企业的管理咨询、技术开发、法律援助等中介服务机构尚不完善,中小企业获得信息渠道不畅。而且产学研合作不够密切,使我国中小企业在人才培训、信息咨询、技术开发指导、技术成果的转让与推广等方面存在诸多困难。
四、利用财税政策推动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几点建议
1.树立创新意识,注重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
创新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永恒主题,更是中小企业的立身之本。充分认识创新对企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增强企业的创新意识,使创新成为企业的自觉行动。财税政策只是推动企业创新的手段,企业才是自主创新的主体,企业本身的创新积极性和能动性直接影响到创新活动的实施。因此,企业管理者要转变观念,充分认识自主创新的重要性,注重技术研发和技术成果的应用转化,积极采用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和循环经济等技术,开发适应市场变化的新产品,不断增强中小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2.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引导企业自主创新
在财政支持方面,应当进一步完善有关政策,将支持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优惠政策落到实处。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增加财政投入,扩大现有专项发展基金规模,根据实际需要探索建立新的基金。(2)完善各项基金使用管理办法,向全社会公布专项发展基金申请条件、审批要求等事项,使发展基金真正惠及中小企业。(3)完善专项发展基金的审批制度,坚持统一、公开、公正、合理的审批原则,加强对相关资金使用的监督与评估。(4)积极发挥政府采购政策的扶持功能,增加对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采购份额,提升中小企业自主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3.完善税收优惠制度,建立长效激励机制
在税收方面,通过扩大税收优惠范围、优化税制结构等改革,逐步建立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长效激励机制。具体措施有:(1)在新企业所得税法实施的基础上,完善和合理使用税收抵扣、减免等政策,充分运用研发投入加计扣除、科研仪器设备加速折旧、进口环节税收减免等政策,鼓励企业加大技术研发投入;(2)允许企业在税前计提一定比例的技术研发准备金,增强企业研发合力;(3)提高创新产品出口退税率,特别是加大对自主品牌产品出口退税力度,提高国际竞争力。
4.搭建信息服务平台,为自主创新提供基础条件
中小企业自主创新需要政府提供多方面多层次的服务。政府应当根据“系统集成、优化配置、开放共享、机制创新”的原则,整合各类创新载体和创新资源,建立公共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为中小企业的科研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必要的基础条件和公共服务。例如:以现有中小企业协会为基础,建立小企业信息服务中心,为中小企业市场定位、技术和管理创新、风险控制、产品推介等各方面提供信息服务。另外,组织建立由大学、研究机构组成中小企业研发服务中心,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技术培训、新产品研发等方面的服务。④①
参考文献:
[1] 辜胜阻.中小企业是自主创新的生力军.求是,2007,(5)
[2] 薛汉根.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难点与对策.中小企业科技,2007,(8)
[3] 王彦荣.构建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财税体系.经济研究参考.2008,(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