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财务转型大趋势》有感
读《财务转型大趋势》有感
首期教育部领军学员胡信生读书笔记
摘要
时光荏苒,不知不觉中,紧张繁忙的一年即将过去,或颓废,或激情。过去一年的工作中,在公司领导的带领下,严格按照各项工作流程展开工作,恪尽职守,目标明确。
高速发展的信息及通信技术正在推动各行业的传统模式不断变革。我们正在经历着传统行业变革给我们带来的便利和影响。作为财务工作者,财务转型是我们在这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中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一、认识财务转型
互联网+“引发了新一轮的信息技术革命,开辟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新路径。受信息技术的影响,传统会计的信息传递、集成存在着及时性不足、集成性差、真实性不足、管控能力差等突出问题,难以真正发挥会计的动态实时预测分析、决策支撑、绩效管理等功能,使得传统会计功能日益显得封闭与僵化。依托于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兴技术,会计信息在储存、传递、集成和应用上都产生了爆炸式的增长,助推了会计工作由传统静态的财务会计模式向动态先进的管理会计模式转变,会计的管理职能得到充分发挥,会计作为控制系统的本质特性日益突出。从企业实践情况来看,”互联网+“已经成为管理会计理念与方法落地的”利器“,是预算系统、平衡计分卡系统、经济增加值系统、作业成本管理系统等管理会计信息系统落地的重要支撑。但技术从来都不是伟大创新的根源,其关键在于我们对待事物的看法是否在不断地发生演变。尤其在新的历史背景下,需要更多看待问题的新思路与新方法。
什么是财务转型,每个人可能都有不同的理解,根据ACCA中国事务总监梁淑屏的观点,财务转型至少蕴含着职能转型、组织转型、人员转型、技术转型四层含义。从组织转型角度来看财务转型,内部和外部环境是影响财务转型的两个重要因素。
一方面,组织内部驱动转型。现代微观经济组织发展的实践证明,战略定位、组织内部机构架设、业务拓展方式等都直接影响着组织内部的财务职能。财务转型的核心思路就是要把企业集团中最能创造价值的管理活动从原有财务部门分离出来,放到业务层面与集团层面,在降低成本、增强管控能力的同时,明确财务在企业集团价值链管理中的正确地位,努力为企业创造价值服务。财务专业管理范畴的主要职能包括:会计报告职能、税务职能、合规风控、管理会计;在战略支持方面,还包括:经营分析、绩效管理、面预算管理和成本管理等。传统的财务职能忽视了对战略财务的投入,造成战略思维方面的专业深度不够。
另一方面,外部环境刺激引导。互联网与移动通信技术的结合将极大地促进传统产业升级换代,同时,也使大数据管理成为可能,催生了新业态,丰富了企业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传统的财务经历了纯手工处理,计算机简单处理到组织内部财务信息自动化的过程。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职能等技术对财务的影响将更加广泛和深入,财务的决策支持、战略管理等价值创造职能在组织发展中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实时数据的分析与掌握,不仅仅需要财务人员的分析能力,还需要更高的技术支持,从而帮助企业在最短的时间内尽可能多的搜集到信息,为会计人员进行数据信息处理创造条件,争取时间另外,市场环境、行业发展趋势和政策环境也是组织发展过程中不容忽视的外部因素。市场中的相关利益主体、客户群体、政府主体制定的相关引导性政策等都会激发或驱动组织作出相应调整。
二、实现财务转型
如何实现财务转型?具体的涉及到财务职能中两个方面的转型:一是基于资金视角,如何解决出纳日常所从事的资金收支管理问题,实现从出纳到司库的转型,释放资源。在传统的财务资金管理工作中,结算、对账、资金划拨、账户管理方面的工作占用财务管理工作中较大比例的资源,属于资源消耗的运营作业。有效改变这一现状的方案是如何有效提升效率,效率提升的主要措施则必须借助信息及通信技术这一工具。二是基于会计的角度,传统的财务部门在会计核算等基础过程消耗着大量的资源,而这类资源消耗所创造的价值在财务价值创造活动中比例甚微。因此,有效提升会计核算效率,释放资源是转型的核心驱动力。
基于互联网技术的财务共享服务平台是依托信息技术、云计算和大数据,以财务业务流程处理为基础,以强化管控能力、优化组织结构、提升流程效率、降低运营成本或创造管理价值为目的,为内外部单位提供专业化服务的分布式管理模式或平台。财务共享服务平台使会计资源从线下走到线上,由相对独立走向了资源共享,会计的内部服务功能也发展成了互联网的”众创空间“.它将普通的财会人员从繁琐的记账、算账等低附加值的会计核算中解放出来,有利于具有潜力和更高级别的财务人员将精力集中投入到企业的战略决策、投融资分析、经营管理、绩效评价等领域,有效降低财务成本,取得更多管理与控制效益。
亚当斯密的《国富论》论述了分工的重大意义,指出”分工提高劳动生产率".由于分工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规模经济也可以降低成本,所以诞生了共享服务。财务转型始于共享服务,之所以这么讲,是因为共享的本质在于控制成本、提升效率。通过流程再造、信息系统建设、业务系统融合等基础手段,构建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实现对财务低附加值职能和高附加值职能的有效剥离,促进标准化的业务处理流程和规范,进一步提升效率,降低资源消耗;能够有效发挥财务在组织发展过程中的核心、高附加值职能作用。
三、迎接财务转型
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这一切都在悄然改变着会计的外部环境,财务人员,需要主动拥抱信息技术带来的改变,不断寻求降低运行成本,支持业务发展和战略决策的创新方法。
从组织的角度来说。需要重视团队财务专业人员在财务智能化阶段怎么样发挥重要作用。在重视培养知识储备丰富、业务能力专业、沟通协调能力出色的专业财务团队、充分发挥专业人才在组织经营过程中的智力贡献,为组织财务基础工作、经营决策、战略决策等提供专业化支持的情况下,还要考虑如何培养和组建搭配不同专业的人员。未来,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会渗透进各个领域、各个行业、各个专业,扁平式的组织架构、融合的业务、一体化的流程……财务、会计、技术、业务等人员的组合协同工作趋势不可逆,多元、一体化的工作格局会逐步形成。
从个人角度说。未来已来,将至已至。快速变化的未来最根本的特质就是要摧毁所有的僵化与固执。作为财务人员,无论是否做好准备,互联网所带来的变化都不会以你的意志为转移。身处于这个时代的财务人员只能面对挑战,而不能成为旁观者和侥幸者,任何的不变与固执,都会在瞬间被淘汰。这种变化,财务人员职业发展路径需要契合组织发展的需要,服从组织发展的战略需求;更需要财务人员夯实基础工作能力,注重知识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不断丰富知识结构。
时代的变迁、技术的进步,未来社会中,古老的会计行业将被赋予全新的职能,这个行业也将焕发出新的面貌、发挥新的作用、推动新的进步。身处新时代,我们财务工作人员是否做好准备迎接财务转型?我们是否能够在财务转型中发挥专业能力?让我们一起努力!
第二篇:读《中国大趋势》有感
《中国大趋势》读后感
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心中充满了好奇,同时也有很多的期待,深深吸一口气,闻到了书中浓浓的书香味,我喜欢读书,因为它传颂着永恒的经典,可以带我聆听沉淀下来的真谛,打开心中那尘封已久的情愫。为了能更深刻的理解这本书的的意义,也翻阅了一些相关的资料:
首先是这本书的背景:1982年,约翰·奈斯比特久负盛名的《大趋势》一书在中国掀起了一股阅读狂潮。2006年,天津财经大学成立了奈斯比特中国研究院,约翰·奈斯比特精选了28名大学生作为他的助手,从中国100个城市的日报中搜寻新闻事件和故事,制成报摘、译成英文,供自己阅读,并且每天都精读中国日报。另外,奈斯比特还邀请了三位中国的研究者和自己的夫人一道组成助手班子,来研讨自己的读书笔记。历经三年,《中国大趋势》出炉了。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约翰•奈斯比特所描述的《中国大趋势》也许很平常,很熟悉,都是近几十年来我们自己亲身经历过的,都是一些老故事,大部分事件都在媒体上报道过。而对西方人而言,他的《中国大趋势》却很新鲜,很传奇,都是新故事,新事件。它报告了现代中国正在发生的神奇变化,由此也掀开了古老中国的神秘面纱,讲述他们四十年来多次到中国各地的所见所闻以及身边中国朋友的亲身经历,同时也分析了这种变化的规律和其独特的内涵与动力。初看,这本书有点繁杂,甚至有点类似于资料的汇总。但静下心来认真读一读,就会发现,这位老先生真的很了不起,正如他反复强调的那样:“我们的宗旨就是抛开西方人的视角和态度,用中国人的眼光看待中国。正视中国的短处,但是绝不根据我们自己的价值观和标准评价中国。”他是通过学术研究,极力从那些表象的、正面的、官方的宣传和自己的所见所闻,以及中国朋友亲身经历的故事中理出头绪,让事实本身来告诉人们一个关于中国的故事的,他用西方人能够明白的方式写出他的观点。这本书没有阅读障碍,语言通俗易懂,可读性非常强,精辟地分析了隐藏在重大历史事件、经济格局、文化发展背后的中国发展趋势,从中国近30年来的历史和现状出发,融多学科于一体,使人耳目一新。全书精辟的解析了支撑中国新社会的八大支柱,这八个支柱的核心是解放思想。同时提出一个独特的体系——中国的纵向民主,这个独特的体系是支持这八个支柱的理念。并由此总结出中国发展的大趋势——中国在创造一个崭新的社会、经济和政治体制,它的新型经济模式已经把中国提升到了世界经济的领导地位,这八大支柱理论也是是本书最大的看点,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问题,信息量庞杂却不失清晰,奈斯比特首次向世界宣告“中国模式”正在改变世界并将成为世界新的中心。
关注国家的发展,国家的命运,是每个中国人的责任。通过阅读《中国大趋势》这本高度凝练的著作,我为自己身为一个中国人感到骄傲,我相信中国的崛起,对整个世界来说是良性的、是和谐的。本书不仅仅给了我很大积极向上的信
心,给了中国人以信心,更重要的是给深处危机中的世界经济以坚定的信心,整本书透露出来的积极气场,会感染全世界范围内的读者。
看完这本书也有几点小疑虑:
一、中国五千年文明的传承,其传统文化体系的精髓,才是我国有别与他国持续不断发展的文化软实力,儒家文化早已在国内外广为流传。而这些,可能恰恰是奈斯比特在中国看不到的,奈斯比特不懂中文,但他用理工科的“研究室”方式制造产品。远在西方民主问世之前,中国人就知道无为而治、道德之治、圣人之治的精妙,也知道大唐盛世、康乾盛世的时候,虽然没有民主制度,国人同样可以享有“减少贫困和保障社会和经济权力”的目标。当然这是我们用自己的思维看问题。
二、忽视改革前30年的探索和分析不是一个严谨学者应具备的态度,作者对新中国建立后取得的成就,以及第一代领导人的经济建设贡献只字未提,在1949-1976年的中国历史上作者用了纯西方观点。
三、《中国大趋势》中几乎没有涉及到中国领导人提出的“八大问题”的解决办法。即使偶尔提到,也只是把它们作为“上、下”结合这套支柱理论的重要论据。显然他也意识到这些困难不会长久地影响到中国社会的未来发展。既然我们的国家领导人已经意识到这些问题,信息一旦沟通,问题大概就能迎刃而解。然而经济学家都坚持,解决问题势必付出代价,越是复杂的问题,越要付出沉重代价。实际上这些矛盾很尖锐,涉及面很大。但愿作者能对相关理论和实践问题的做深入探讨,有助于我们解决这些难题。
大量事实证明,约翰上一部书《大趋势》中的预言已证明都是对的,那么这本《中国大趋势》中的预言又会怎样呢?让我们期待着。
第三篇:读《转型张掖》有感
张掖转型给我带来的人生启迪
——读《转型张掖》有感
张小君
2012年11月18日
2012年11月16日,我仔细阅读了由张掖市市委书记陈克恭同志编著的《转型张掖》一书,读完颇有感慨,浮想联翩。
本书对张掖市的发展往哪个方向走,如何走的问题进行了解答与剖析。张掖要走生态经济之路,要把建设生态经济功能区作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主攻方向。答案是基于张掖市的发展历史和目前的实际现状得出的,是从实践中探索出来的一条阳光大道,实践出真知啊。
在探索张掖走“生态经济之路”的过程中,作者拥有自己的探索思路,那就是先找“一”,再守“一”,最后归“一”。先找“一”:张掖是一个欠发达地区,是一个位于沙漠戈壁之中,坐落在湿地上的绿洲城市。“一山一水一古城”是张掖资源禀赋的本质属性。“生态”是张掖最大的特色和优势。再守“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生态经济,呈现“多姿多彩多优势”。最后归“一”:宜居宜游金张掖。这与张掖市发展理念“兴于生态,立于经济,成于家园”相得益彰。这一探索城市发展道路的思想可以为全国各地大小城市定位与发展提供了参考,树立了很好的榜样,任何区域都可以按照这一思路去定位自己,发展自己,实现自己。
张掖发展之路也正是我们年轻人应该努力要走的人生之路。书中讲到,守“一”的过程非常艰难,原因是人们经不住诱惑,特别是经不起世俗的喧嚣,爱凑热闹,看别人成功了就想跟着干,这就是“羊群效应”或说“从众效应”。经济的发展也是这样,如果经不起诱惑,不想取舍,什么都想干,就会偏离发展的方向,最终一事无成。对于张掖来说,需要做的事情很多。关键在于要知道不干什么,而不完全在于知道要干什么,做出不干的抉择比干更难也更重要。这句话使我受益匪浅。仔细想想,人生又何尝不应该这样呢?
在我们身处的时代中,社会经济快速的发展,每天都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人们的交往、沟通会异常的活跃,新鲜的事物不断涌现,人们对物质和精神的追求越来越多,其实就是有了更多的“欲”。过去常说“鱼和熊掌我所欲”,其实
现在人们的欲望又何止“鱼和熊掌”呢?在追求人生目标的时候怎样才能不迷失自我呢?那就要找自己的“一”,守自己的“一”,归自己的“一”。
要找“一”,就要了解自己,认清自己,认清这个社会,把自己放在适当的位置上,知道自己有什么,没有什么,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知道自己的角色,做与自己角色相符的事情。作为一名硕士研究生,所谓的“一”是什么呢?我经常扪心自问。经过两年多的研究生学习,个人认为研究生应该做到:在确定好自己的研究领域基础上,与导师沟通,制定阅读文献和书单,在研究中学习,静心读书,尽量广泛地涉猎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建立起比较合理的知识结构;了解、体验并最终熟练掌握本学科的研究过程、步骤和方法;学会进行口头、书面和网络表达,特别是学会写论文,能写出一手漂亮的文章;学会与不同层次和领域的人交往,有健全的人格,建立起比较好的人脉。不仅能悦纳自己,而且能让别人欣赏自己,学会推销自我;每天坚持锻炼身体,有强健的体魄、充沛的精力和坚强的毅力。
要守“一”,一方面要扎扎实实的做事情,为实现自己的目标去努力,去拼搏,要持之以恒,要心无旁骛。另一方面要排除外界的干扰,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要时刻把握自己,不能被眼前的虚幻迷惑了眼睛,否则就容易迷失自己,容易在觥筹交错和灯红酒绿中忘记了自己追求的目标而投入到一味的享受中。那么应该如何把握自己、保持清醒的头脑呢?孔子说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完全做到这些其实很难。比如我们翻开报纸、杂志,打开电视会有很多不想看的东西;打开电脑,又有很多的邮件、弹出的网页都是我们所不想看的东西。生活节奏在加快,人的心态也容易变得浮躁,很容易产生一些负面的事情。应对这些其实方法很多。最简单的方法是:即使由于特殊原因而看到了或者听到了一些什么,比如因为工作原因接触了一些人和事情,或者因为其他原因了解了别人的隐私和缺陷等,我们能够做的是不去对任何人讲这些,不去做任何不该做的事情,这是我们应该能做到的。人要成功,要有决心,要有十年铸一剑的精神;要能容忍,要有江海纳百川的气魄。
要归“一”,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正如作者在书中讲到的,归“一”,正如做菜一样,做一道菜,有酸、咸、甜、辣等味道,需要盐、醋、葱、姜、酱等各种主料和辅料,但一道菜不可能是五味俱全,只有归于一味,方能成为一道美
味佳肴。作为马上步入社会的我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是我们最大的愿望。
人生从找“一”到守“一”,再到归“一”,找“一”是基础,守“一”是关键,归“一”是结果。这一过程的发展正如作者在书中描述转型张掖发展的那样,不是简单的周而复始,也不是原地轮回,而是一种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做事情要善始善终,反复的进行找“一”、守“一”、归“一”,做成一件说一件,久而久之,量的积累形成质的飞跃,人生定能像雄鹰那样翱翔于蓝天,像骏马那样驰骋于草原,在蓝天和草原上谱写华章!
第四篇:读《财务智慧》有感
读《财务智慧》有感
在图书馆寻找了很久,找到这本《财务智慧》,我是工科学生,没有很深的财务背景,对财务的基本了解几乎为零,针对这种情况,我首先的话,我在网上查阅了不少的财务报表,知道了不少的财务基本概念,希望借助这些能使我更好阅读《财务智慧》。
看了这本书,发现财务也不是很难。
作者凭借着资深的财务背景和丰富的培训经验,做出多年财务工作经验的总结和智慧的提炼,以其独特的“财务智慧”视角,以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语言,把原本艰深晦涩的财务管理知识徐徐道来,选取了许多真实企业的有趣案例,例如施乐复印机公司利用会计手段在确认销售收入时做手脚,去掩盖经营的失败;世通公司无法抵制财务艺术上的诱惑,把购买办公物资定性为“资本性支出”来相应地增加利润,由此陷入很大的财务危机;废品管理公司通过篡改垃圾运输车和倾倒车的折旧年限,提高税前收益;阿德尔菲亚公司空手套白狼,利用偏离值,骗取供应商多余费用去弥补子虚乌有的营销费用,从而提高收入等等企业利用财务智慧的欺诈违法案例。
我在翻看真实企业的有趣故事的过程中,不知不觉掌握并深深理解了一些知识:
(1)财务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其中包含着大量的估计和假设,从假设和估计中分离出确切的数字,明了的数字很好的反映了一个企业的真实发展情况和未来发展前景。所谓艺术性就是那些容易出猫腻的地方,比如折旧摊销、费用资产化、应收账款、无形资产等;所谓科学性就是去看各种关键指标以及现金流量表,但我认为这里必须是建立在熟悉业务的前提下有针对性的分析。正确利用财务知识为企业谋求发展是重要的,违法操作只会带来一时的经营“盛况”,随后必将遭到法律的制裁。
(2)知道了利润表、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等财务报表的基本原理,通过了解其原理能很好的解析一个公司企业的财务报表;
(3)如何计算财务比率、投资收益率和营运资本,运用分析方法能为整个公司企业的决策提供信息,从而做出更好的公司运营决策;
(4)了解了现金与利润的区别以及为什么现金忽然成为董事会和华尔街关注的“热门”数字。利润可以以任何形式存在,比如库存材料和商品、应收账款等等,利润(或净收益)是公司总收入与总支出之间的差额,用于衡量公司运作的效率。现金是企业可以随时取用的钱。现金流量是衡量企业财务状况是否健康的重要指标,也是衡量赢利能力和所有者权益的重要指标。当公司利润为负而现金流量为正时,至少在一段时间内还是有生存的希望。如果现金短缺,企业就很容易陷入困境:支付不能兑现,无力偿还供应商的货款和缴税。总之,缺乏现金,企业将会走向灭亡;
(5)财务知识普及和财务透明对提升企业业绩的重要意义。树立全局观念是必要的,企业的财务成果必须结合其经营的环境来理解。每个员工能够很好的理解其努力工作所追求的财务目标,就能做出相对应的工作上的配合,公司业绩自然提高了,同时财务透明能够提高员工的忠诚度。总之,非专业人员懂一点儿财务知识并能理解财务报表,有助于凝结共识,提升业绩和管理。
我平时喜欢看书,也看了不少书吧,如果在专业知识类书籍内,对于这本书我给出五颗星的评价!对于全书来说,这本书浅显,但并不浅薄,观点很精到直
观,讲述方式很友好,由浅入深,全面而详实,而且很奇妙的是,他似乎知道你在想什么,哪部分理解的不好,他甚至会再举例分析,是本很好的入门书。书的篇幅很紧凑,一个理论知识的介绍讲解很浅显也很容易理解,使我有了很大的阅读兴趣。
如果不拘泥于里面的内容,我觉得处理财务问题的思路或者说精神吧还是对个人的职业思想有很大帮助的。书中有句话讲很好,可以运用到很多知识学科领域。“财务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不能总是相信数字,财务智慧不仅在于账本,更在于操作。”这句话说的有道理,但更应该明确的是,我们的现实职场生活被各种财务数字紧紧包裹。因此,正确而理性的认识这些数字背后的含义,是我们今后作为职场白领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诚然,如果我们初步涉及财务的人将财务作为一门科学,显得枯燥乏味,但以艺术化的心态去对待和学习,将会获得很多的乐趣,最起码,熟悉一个公司财务运转,能够很好的评估一家公司的经营是否良好,对以后选择扎根一家公司有很大的帮助,工作后理解自己企业的财务也将使自己的职业生活更有意义,学习这方面知识是值得的!
学海无涯,作为大学生需要的职场理论储备我还是很不足,我会继续努力的!同时我也要通过利用自己的理论知识分析一些企业的经典案例,来检验自己的理论学习成果,不断进步和完善,达到职业人的基本理论储备基本要求,具备职业人的基本素质。任重而道远,我坚持下去的!
第五篇:把握现在,预测未来_读《世界大趋势》有感(最终版)
1:变与不变:
在世界历史上,大部分事务都是稳定的;
我们所做的、经历过的,“前人”已经做过和经历过,无数次;
要区分表面变化和实质变化:区分变化位于指针的什么位置;
变化并不代表着发展;
很多变化都是一时的时尚而已,过不了多久就会消亡;
有的变化会保留下来,持续一段时间,直到被其他变化取代;
变化的是方式,不变的是内容,或者说:目的;
人性也在变,不过人性位于指针很里面的位置;
人性中的绝大多数是没有变的,变化的是表现方式,因为环境变了; 2:未来就存在于现实之中:
仰望星空,会载跟头:急切的寻找未来,当心忽略现在;
无偏见的研究是可以揭示未来的; 某些心态会蒙蔽和欺骗人们的视线;
未来不是现实的延伸;
不是说研究现实中的所有细节来预测未来;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与山拉开距离,才能够看到山中看不见的风景;
被迫选择:
注意力:引人注目的问题出现,对原有问题的关注就会减少,甚至消失;
这篇文章上报纸,另外一篇就要被挤掉;
占据头条的新闻不一定是最有价值的;
回顾历史,并不是为了回顾历史,而是为了预测未来;
信息量重要,用敏锐的眼光发现有价值的信息,更加关键;
在不断求证和选择的过程中,发现未来的蛛丝马迹; 3:认真把握媒体统计数据:
体育新闻:真实,无造假;
其他新闻:不同程度的扭曲事实,甚至无视现实;
把“点思考”引申为“面思考”;
虚荣心膨胀==>豪言壮语(上升),但现实依旧是现实==>两者的差距加剧;
豪言壮语时:N多问题被隐藏,或者忽视,只看到好的一面; 很有可能被隐藏的是关键点,“好”的只是边缘; 核心坏掉了,只是部分表皮还健在;
远大的目标并不是坏事,但要根植于现实;
咨询公司的咨询费用丰厚:客观,准确;
美国的大部分诺贝尔奖得主都是从其他国家移民过去的,所以美国的富强是有原因的; 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全球变暖还是全球变冷,早已不再单纯,变成了政治家的手段、武器;
揭示的偏好:只有人们愿意为之掏腰包的想法才是他们真正的信仰;
如今很多人都信仰全球变暖,其他人成了异教徒,被剥夺发言权;
竟然能让全世界的几乎所有人都相信一个“错误的事实”,实在是太强悍了; 每年灭绝的物种是2300,而不是众媒体宣传的、世界人民认为的4000;
夸大问题:
人的一种习惯性思维,把自己的问题夸大,来引起重视、获得支持; 有人在清楚事实的情况下夸大问题,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目的;
更多的人在不清楚事实的情况下夸大问题,同样为了实现自己的目的;
更多的人是在不清楚事实的情况下,被夸大问题,于是被扭曲思想,不能做出最佳判断;
每年椰子杀人数是鲨鱼杀人数的15倍,但人却只把目光放在鲨鱼身上; 人们只对能引起自己兴趣的事情感兴趣,有时可以无视现实;
坏事传千里,而且坏事在传播的过程中极大变形; 坏事,在出厂的时候或许就是“变形”的;
4:勇于追求,错又何妨:
(爱因斯坦)没有去和权威科学家进行探讨,纠缠不休,而是在独立的情况下,任自己的思绪飞扬;
他关心的不是人们是否会反驳自己的观点,而是在探寻科学的路上不要遗漏任何一个事实;
我们很“怕”别人会反驳自己的观点,于是我们有时候会选择性的将可能引来反驳的观点含糊其辞,有时候闭口不提;
这种情况出现一次就是堵死一条路,慢慢的,所有的路都会被堵死,思维就被困在一个小圈子里,出不去;
只怕思维连跳出圈子的意识都没有了,还会以为这个小小的圈子就是宇宙呢吧;
卸下思想的包袱,告诉自己不必追求完美,然后自由想象; 5:把未来看做一副拼图: 过去、现在、未来,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
其中充斥着迂回、反复、徘徊、前进; 所以,研究历史是有意义的;
未来:一系列的可能、趋势、事件、迂回曲折、进步、惊奇;
随着时间的流逝,事务会各就各位;
普通的事务:
能够看到他们之间的联系和规律:天才; 不能看到他们之间的联系和规律:常人;
卡片:独立的事件、现象、潮流、奇闻;
不断的打散、洗牌、打散、洗牌,并从中发现新的想法,新的规律; 6:不要走的太快,以免让人不知道你在哪里;
“在科学领域,众多人认可的权威未必比得上一个人的粗陋理论”;
我们对自己邻居的关心要远远多于对另外一条街上的人的关心; 7:要变革,先让人们看到收益;
亚洲人,特别是中国人,只要确信能给自己带来好处,就会不遗余力的抓住机会,适应变化;
只有脚下的东西有足够的价值,你才会弯腰;
8:改变是需要时间的;
电视这一娱乐传媒虽然可以让无数人在同一时间看到同一个笑话,但人们仍然感到孤独;
期望的实现总是比较慢; 9:成功靠的不是解决问题,而是利用机会;
“明智”的人适应环境,不“明智”的人让环境适应自己;
所有的进步都是依靠那些不“明智”的人才实现的;
我们站在齐腰深的水中,大雾阻挡了视线,只知道肯定存在一条出路,却不知道它究竟在哪里;
当你探寻未来时,应该去寻找机会、利用机会,而不是仅仅解决问题;
只对过时的技术进行改进是无法重新夺回市场份额的,相反,这样做经常使企业丧失针对新的机遇进行投资的能力;
所谓事业心就是在机会面前擦亮眼睛,并且创造性地好好利用机会;
那些成功的人们总是自己去寻找机遇,如果他们没有找到合适的机遇,那么他们就去创造机遇;
机会寻找者明白,未知的未来能够带给自己机遇,而问题解决者处理的都是昨天的问题;
10:旧的不去,新的不来;
除非你放弃一门课程,否则就不要开新的课程;
杰克韦尔奇在通用电气公司的时候有一个规定:每个单位每年都必须解雇10%的表现最差的员工,招募更加有发展前途的新员工代替他们;
永远不要在饥肠辘辘的时候去逛街,因为那种情况下我们买回来的一大堆东西往往根本吃不完; 除非我扔掉一本书,否则我就不会增添新书;
11:科技,始终来源于人性;
当今社会的问题是,科技发展速度不断加快,而对于新技术的适应却远远落在后面; 随着新技术的出现,人们应该考虑以下下面的问题:
什么将会得到加强?
什么将会被削弱? 什么将会被取代?
盲目冲动;
许多公司由于担心新技术会给竞争对手带来新的机遇,因此都在不停的更新自己;
而更新需要的资金总是比他们预计的要多;
人们总是会在科技方面投入大量人力和物力,却忽视了自身的作用; 人们经常会因为担心落伍而盲目花钱,过去和现在都是如此;
人们往往觉得:我们总不能无所事事,不管是对是错,我们都必须做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