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舌尖上的记忆随笔
虽说我属猪,但我与猪的身材有天壤之别。我没有猪那滚圆滚圆的身材,更缺少猪那有啥吃啥的好胃口。
我打小就特挑食,妈妈为此动足了脑筋,下够了功夫,不仅经常跟邻居、朋友交流厨艺,还跟着电视学做菜,变着法儿给我改善伙食,可十有八九,我都是“一看、二闻、三摇头”,急得她直叹气。饭桌上,妹妹总是如饿虎扑食一般大口大口地吞咽饭菜;我呢,刚吃几口就没了胃口。外婆、妈妈夹到我碗里的菜越堆越高,如同一座小山;我却越吃越慢,像吃药一样痛苦。几乎每顿饭都是全家人都吃完了,只剩我还在“孤军奋战”。
妈妈不甘心,这不,她又祭出了大招儿——“下厨房”做菜软件,听说那里面有花样繁多的做菜秘籍。这下,妈妈忙得更起劲了:周末,送我去辅导班后,就直奔菜市场,货比三家,挑选无污染的新鲜食材。
回到家,她就一头扎进了厨房:摘呀、泡呀、洗呀、切呀……厨房俨然成了她的“战场”。好几次放学回家,妈妈太专注烹饪,全然不知我已进门了。看着灶台前那个忙碌的背影,我的心头总是热乎乎、甜滋滋的。餐桌上多出了一道道新花样:糖醋排骨,又酸又甜,还补钙:香煎臭鳜鱼,鲜美的味道让我差点儿把自己的舌头也吞进肚;山药筒骨汤,口味清淡,健脾又开胃……营养美味的“爱心菜肴”哟,让我的味蕾渐渐苏醒,饭量也增加了。
我的味蕾,细细品尝着美食的爽滑酥嫩;我的心,也细细享受着母爱的香浓悠长。无论时光怎样流逝,无论将来我身处何方,这舌尖上的记忆都会跟随着我,一辈子!
第二篇:舌尖上的家乡记忆
亲爱的同学们,想把自己的家乡介绍给其他同学吗?那就从家乡美食开始吧,我们将开设
【舌尖上的家乡记忆】栏目,希望大家能向我们留言,和大家一起分享你家乡的美食,让我们一起回忆“舌尖上的家乡记忆”吧。
【舌尖上的家乡记忆】
2012“舌尖上的中国”火了,果真是一方美食养育一方人。美食,贵的有山珍海味,便宜的有街边小吃。美食不分贵贱,吃前有期待、吃后有回味,就要你喜欢。地道美食攻略打造“舌尖上的家乡记忆”。【我们的口号是:随意地走走停停,肆意地吃吃喝喝!】
【成都--无辣不欢】
在成都,美食即草根。街巷路边多半就藏着一个口碑极好、人气爆棚的苍蝇馆子。于是成都的饮食业不分贵贱地红火着。到成都带一张嘴够不够?答案是:永远都不够。
[土著小吃]
龙抄手、赖汤圆、钟水饺、肥肠粉、蛋烘糕、兔头„„没吃过这些可别说你到过成都喔!看看成都土著推荐的小吃。
>>贺记蛋烘糕
记忆里的麻辣、甜香都保持着老样子,众多口味里,怪味的尤其推荐。虽然,五毛钱一个的年代已经远离,但现在的价格亦不离谱。
>>冰醉豆花
一直喜欢的老成都味道。各种豆花料足,冰醉豆花尤其出彩,清凉爽滑,带着丝丝甜蜜,大热天里来一碗,绝对消暑!常有上了年纪的公公婆婆光顾,看着心里暖洋洋的。
>>煎蛋面
番茄煎蛋面是四川家常做法,溏心蛋外酥里嫩,细细的面条拌着碗底的酱油、辣椒油,吸溜起来“巴适”得很。
[必吃苍蝇馆]
著名美食家沈宏非写过一篇《每个人心目中都有一个苍蝇馆子》:“苍蝇馆子的特征有三,一、好吃,但不一定好吃死了;
二、好脏,但不一定是脏死了;
三、好便宜,但肯定是便宜死了。”也许以上非你心中所想,但可以确定成都吃货的心中肯定不止一家苍蝇馆子。
>>炝香鱼--明婷饭店
此菜一大片的胡椒、花椒,看着有点吓人,一尝才晓得它的温柔,鲜嫩无比的鱼片连小娃娃都可以吃哦。不过说到环境,就只能用简陋二字来形容了,人又多又挤,在菜市场找到“明婷”真是奇迹啊。
>>樱桃肉--三无餐厅
樱桃肉等招牌菜传得神乎其神,引无数吃货为之垂涎;味道不错,性价比高。
据说是成都苍蝇馆子的新霸主:典型的三无餐厅,没得门牌、没得招牌、没得菜单!服务也没得,除了汤以外都是个人自己去端!虽然大家都给了环境和服务0分,但是口味分绝对是满分喔!
>>烧肥肠--古镇遗风
出品超正,肥肠很耙,入口即化,重点是洗得很干净,没有怪味道。招牌确实不那么显眼,褪色厉害,不过餐厅很干净。
【北京--古都滋味】
秋天,北京最美丽的季节。城外漫山遍野的红叶,城内纷纷飘落的黄色银杏叶,真真的迷人。每每读到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中“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一句,总会心生向往。这个最美的季节,就这么悄然到来了。
>>香山赏秋色
香山红叶,金秋时节,美不胜收。除了美景,香山也有美食可以好好品味。这里的餐厅,也许门脸不起眼,里面却是别有洞天的官府菜。仿清式的装修,古朴典雅,木质桌椅、青瓷餐具。得天独厚的自然风景,春秋时节那儿的靠窗位可是想订都订不到。
>>南锣鼓巷
南锣鼓巷是北京最古老的街区之一,整条街的小吃有创意又好吃,爆浆鸡排、倒挂招牌的鸡翅店,火爆京城的烤鱼店,当然还有老字号的奶酪店,每天过了午后就售罄。
>>秋游后海
后海银锭桥畔老字号小吃的味道还是原来儿时的记忆,爆肚、奶酪魏、卤煮、褡裢火烧、炒肝、灌肠、驴打滚,已经让你吃到肚歪。新兴的甜品店、台湾奶茶店是饭后甜点的不二之选。找一家小店坐下,欣赏窗外的秋景,湖水漾着暗暗的光,远处的景象被水面上的雾气笼罩着,一片模糊,辨不清方向。
>>文艺五道营
相比前面几个地方,五道营胡同更为安静惬意,美食更是精致。
>80后夫妻打造的西班牙风味的餐厅,文艺吃货都是为了他们家的海鲜炒饭而来。
>胡同里还有一家美国人开的素食西餐厅,是素食主义级别中最为严格的vegan,就是海鲜、蛋、动物奶都不允许食用。这里没有仿荤,只有直接真实的素食料理,可别小看素食西餐的力量,他们家太多招牌菜让人慕名而来,静呆一个下午也不会察觉时间的流逝。体会五道营的安静,那就找一家小店坐下来,好好享受不被打扰的时光。
【西安--一曲秦腔】
八百里秦川文武胜地,始皇嬴政君临天下,地下军阵无与伦比。一眼千年,时光流转,而今,大家吃凉皮、肉夹馍,每天吃面不重样,得空了去走一段城墙、茶楼里听一曲秦腔,这就是西安。
[早餐回民街]
这里是穆斯林聚居区,各种各样的清真食肆与市井摊点鳞次栉比,适合陕西人口味的北式早点,如甄糕、麻花油茶、包子、八宝粥、胡辣汤等,甜、鲜、咸、酸、辣一味都不能少。
>灌汤包
灌汤包子皮儿非常薄,汤汁鲜美,馅儿细腻,特别是羊肉的,别的地方可不大吃得着。
>胡辣汤
早餐喝胡辣汤,一定要泡坨坨馍吃,味道好不说,到中午都不觉得饿。
>卤汁凉粉
宏顺祥卤汁凉粉,专业凉粉品牌。凉粉筋道,独家卤汁浓香袭人。春夏秋三季最适宜享受那冰爽滋味。独特芥末味,提神醒脑,值得一试。每年11月到次年2月歇业,去晚了您就要再等一年了。
[古城必吃菜]
>>饺子宴
足登大雅之堂,一饺一格,百饺风味不同,精致宛如艺术,不愧神州一绝。
>>凉皮
汉中凉皮口感软,秦镇米皮辣带劲,回民酿皮麻酱浓,歧山擀面超韧劲。
>>肉夹馍
烤得焦脆的馍,夹上炖到酥烂的腊汁肉,一口下去满是香。
>>牛羊肉泡馍
讲究汤浓肉烂、细细掰馍,配糖蒜和辣酱,料重味醇。
>>biangbiang面
陕西八大怪之一,面条像裤带,油泼辣子是主菜,筋道鲜香。
【广州--食在这里】
食在广州,流传历史已久,海内外皆负盛名。传统小食店主要分布于荔湾、越秀、海珠等老城区,代表小食品种有云吞面、及第粥、艇仔粥、牛杂、炒河粉、煲仔饭、生滚粥等,可谓是数不胜数,具有浓烈的地方风味。
[巷子里的广式小吃]
行走广州街头的时候,必须做到“眼大心细”,否则就会错过隐藏在巷子里的正宗广式小吃。广式小吃属岭南风味,多来源于民间,大都被流传下来而成为传统名食,其独特的风味令人齿颊留香,难以忘记。
>>云吞面
正牌的云吞面需要”三讲“: 一讲面。地道的面要从面粉加鸡蛋做起,而且最讲究的应该一点水都不用,完全靠鸡蛋。这样做出来的面煮出来带点韧度,吃到嘴里非常爽脆。二讲云吞。关键在于里面的馅,用新鲜的虾球,也是一口咬下“剥剥翠”。三讲汤。用柴鱼虾壳熬出来的汤即要有鲜味还有清,加味精是大忌。
>>煲仔饭
广式煲仔饭的风味多达20余种,如腊味、冬菇滑鸡、豆豉排骨、猪肝、烧鸭、白切鸡等等。好吃的煲仔饭有两大特征,一是跟煲上桌的调味汁,揭开盖子浇在饭上,有嗞嗞的响声,此为画龙点睛之笔,看上去黑又亮,全看调汁师傅的手艺了;另一处是晶莹剔透的丝苗米被光滑的煲底烧出的一层金黄的锅巴,与普通锅巴不同的是不但脆而且滋味深长,实为一煲之精华。
[广式必吃茶点]
>>虾饺
是广东茶楼的传统美点,皮白如雪,薄如纸,内馅隐约可见,吃起来爽滑清鲜。艇仔粥把鱼片、炸花生等加在粥中生滚而成,绵滑鲜甜,来自荔湾水上人家。
>>烧鹅
是广州传统的烧烤肉食,皮脆、肉嫩、骨香,色泽金红,滋味醇厚。
>>老火汤
熬制时间长、火候足、味鲜美,广州人餐前餐后一定要喝碗汤。
>>肠粉
以米浆蒸成外皮,以碎肉、鱼片、虾仁等料为馅卷起,淋上酱油吃。
【厦门--文艺吃货】
厦门闲适的生活,七天假期在这里度过实在美不胜收。当一个深入探索的吃货才对得起这里的闲情逸致。
[悠闲下午茶]
鼓浪屿、咖啡馆,提拉米苏、芝士蛋糕、卡布奇诺,一场旅途中的悠闲下午茶是每一个文艺吃货的向往。
[鼓浪屿龙头路]
在鼓浪屿,不得不提龙头路;谈及龙头路,就不得不提龙头路的美食。
>糍粑
把糯米蒸熟捣碎后做成的食品。作为甜食,常滚上砂糖和熟黄豆粉、花生末、芝麻末等,有的还包上豆沙馅或芝麻馅。包芝麻馅并滚上芝麻的糍粑叫麻糍。鼓浪屿上“叶氏麻糍”最为有名。
>鱼丸
天气炎热的福建颇多水产,想要把难以保鲜的水产变得更易保存,最好的方法,就是做成各种丸,虾丸、鱼丸,吃的时候在高汤中煮过,捞起,浇一勺高汤入碗,放入胡椒和小葱,汤味鲜美清爽,丸子又韧又嫩,在大热天吃了也清淡爽口,难怪会成为鼓浪屿人的心水。
>扁食汤
就是福建版的馄饨啦,肉燕面就是龙须面或者担担面,而龙须燕丸,就是丸子外面包有一层面条的好玩东东。虽然是全国人民耳熟能详的小吃,但各地吃起来也还是不一样,鼓浪屿的全民食品,鲜而爽口,想要尝尝吗?进店时可别跟老板娘说来一碗馄饨,是“扁食”哟!
[海鲜大排档]
>>酱油水
厦门特有的烹饪方式,调味是最简单的,保留了食材的本味,极鲜。坐在路边的大排档里,吹着海风,喝着小酒,吟着“面朝大海”,抒发壮志豪情,乃是人生一大享受。
第三篇:舌尖上的记忆作文
《舌尖上的记忆》提纲
1、用《舌尖上的中国》引出奶奶包的饺子。
2、具体从颜色、样子和味道写出奶奶包的水饺堪称一绝,并通过语言描写写出奶奶对一家人的关爱。
3、通过写我和表姐跟奶奶一起包水饺的情景,写出一家人在一起的欢乐。
4、写我吃水饺的过程,进一步感受家的其乐融融。
5、首尾呼应,点明中心:舌尖上的记忆,更是一种家的情亲,家的快乐的记忆。
《舌尖上的记忆》 陈甜如
看到这个题目,我首先想到的事电视节目《舌尖上的中国》,什么美味佳肴,山珍海味,饕餮大餐。但是在我心里,却有一种记忆永久地回绕在我的舌尖,那就是奶奶在年夜饭时包的饺子。
每逢年夜饭,我们一家人都会去奶奶家吃年夜饭,而奶奶包的饺子是我们家年夜饭的重头戏。奶奶的饺子堪称一绝,首先是颜色的绝,奶奶包的饺子是五颜六色的,红的、紫的、黄的、绿的,还有黑的呢!做这种彩色饺子工序可不一般,先要用榨汁机榨出红色的番茄汁,绿色的芹菜汁,紫色的甘蓝汁和黑色的墨鱼汁呢!然后再分别用这些汁和面,就做出不同颜色的饺子皮了。记得我问奶奶:“这样做的饺子皮多麻烦啊!”奶奶只是笑笑不说话,在一旁的爸爸说:“奶奶不嫌麻烦,是想让咱们吃的高兴啊!”的确是的,当一个个颜色各异的小饺子摆在盘子里的时候,真像一幅美丽的水墨画呢!奶奶的饺子不光颜色好看,样子也是形态各异呢!有的像小元宝,有的像小月牙,有的像小莲花,真好似一件件手工艺品。要说最绝的,还是饺子的味道,每一种颜色的饺子都有不同的味道:番茄的鲜酸,芹菜的青脆,鸡蛋的香软,墨鱼的嫩滑,让吃的人根本停不下来。
饺子象征着团团圆圆,红红火火,每年大年三十,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家家户户都要吃饺子,全家老小围在一起,一边天南海北地聊天,一边和面擀皮,包饺子,我们家也不例外,每逢奶奶包饺子的时候,我和表姐一定会来“帮忙”,与其说是帮忙,不如说是捣乱,我们偎在奶奶跟前,你往我脸上吹一口面,我在你脖子里抹一片白,闹得不亦乐乎,而此时的奶奶也绝不会责骂我们,只是边包饺子边看着我们姐俩乐。当然,我们也会正经干活,结果却是把奶奶的元宝饺子变成了“小馅饼”,可姑姑却在一边说:“这姐俩做的是太阳花啊!”望着这名字好听模样实在古怪的“太阳花”,我们一家人又笑成了一团。
终于到了吃饺子的时刻了,当奶奶把一盘冒着热气的五彩莲花饺子端上桌时,大家更是就迫不及待地举起了筷子,我也赶紧夹了一个放在盘子里,趁热放进嘴里,顿时,水饺馅里的汤汁涌上了我的舌尖,啊!好醇,好润,好香,我沉浸在美味的世界里了,闭着眼,陶醉地说了句:“啊!美味极了!”这一下又引得全家人哈哈大笑起来……
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吃过无数次水饺,但是留在舌尖上的记忆却永远是年夜饭上的那顿水饺,想想也许是它让我想起一家人的欢笑,想起一家人其乐融融的温情吧!
第四篇:美食心理学:舌尖上的记忆
美食心理学:舌尖上的记忆
记得有一次,一位漂亮的女士来到我的心理诊所,希望我能够帮助她解决被“剩下来”的问题。
咨询过程中,我们谈到一道菜的时候,她泪流满面,泣不成声,继续交谈得知,这道菜是她妈妈生前在一个特殊的节日为全家人做的一道菜肴。后来妈妈去世了,爸爸又迎娶了一个后妈,因为相处得不是很和谐,小小年纪她就出来闯荡了。她一直不知道,自己不能很好地经营亲密关系的背后,和一个情结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咨询中所谈到的这道菜,就是深埋在她潜意识里的情结的具体体现。每个人都会有一道菜,在内心代表着独特的意义,解读背后的意义,可以让生活更幸福。《今日说法》曾有一期特别节目,关于一个从小被拐卖、19年一直寻找自己的亲人和家乡的孩子的故事。永勇7岁那年,跟随妈妈和弟弟去集市赶集,不幸遇到心狠手辣的人贩子,他和弟弟目睹母亲被两个贩子抓着手和脚,按在地上,在背上插了无数刀的残忍画面。多年以后,他不记得父母的名字、母亲的样子,不记得自己姓什么,不记得老家在哪里,却一直记得那个血腥的画面。
从7岁被卖入所谓的养父家,到13岁跟随养父到广东打工,永勇始终没有放弃过寻找自己的弟弟和家乡。经济状况稍有改善,永勇就开始去各个地方,试图在不同的地理和人文的刺激中找回失去的记忆。不停地找,不停地走,满目所及,依然都是陌生的风景,家在何方?遍寻无果。
一次偶然的机会,永勇在一个四川籍的朋友家里吃饭,朋友做了两道菜——四川腊肠和凉拌折耳根。熟悉的味道刺激着他的味蕾,记忆的闸门也仿佛一下被这两道菜冲开了,他马上意识到,自己的家乡可能在四川。在志愿者的帮助下,他的记忆不断修复,想到一条龙,家乡每年春节会有的舞龙和花船,进而想起了自己小时候住的地方的样子,有几间瓦房,房前有一个池塘,自己小时候经常掉到池塘里„„
2012年9月,永勇踏上了回四川、重庆的寻亲之路,离开多年,他终于知道自己家乡的样子。此后,几经波折,在志愿者、媒体、警方的帮助下,一个大雨天,永勇的爸爸和他的乡亲们,在村口拉了大大的横幅:“欢迎宝贝赵永勇回家”。永勇在众人的陪同下,走进村口,一路不住地哭泣,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寻亲之路,走了19年,所有记忆都已模糊,身体的记忆告诉永勇,家在何方。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道菜,一道顺着我们的身体记忆、味觉记忆被深深印刻在心里,背后有着一个动人故事的菜。舌尖上不只有美食,还有丰富的心理意义,顺着这道菜,去回味它带给您深刻记忆的原因,去重温那个美好的故事,会让您更清晰自己心灵深处的想法和呼唤。看到这篇文章的您,心中的那道菜是什么?糖醋鳜鱼、酸辣土豆丝、剁椒鱼头、酱板鸭、酸菜鱼?还是馒头、饺子、油条、牛肉面疙瘩? 心理学解析:
普鲁斯特的巨著《追忆似水年华》里,有一些由味觉勾起的回忆,一杯咖啡或一块薄饼的味道,都会引出一段往昔的故事,或尘封已久的生活场景。别以为普鲁斯特具有非同寻常的味觉记忆,其实任何人皆是如此。所不同者,一般人对与某种味道有联系的往事只能述其大概罢了。
一个人平时喜吃什么,或厌吃什么,味觉的记忆当然起着一定的作用。其实他爱吃的食物,未必就是什么奇珍美味,而厌吃的食物,也未必就如糟糠般难以下咽,真正决定其好恶的,恐怕是隐藏在味觉深刻记忆背后的难忘的故事或特殊的背景。人不再生活在一个单纯的物理宇宙之中,而是生活在一个符号宇宙之中。语言、神话、艺术和宗教则是这个符号宇宙的各部分,它们是组成符号之网的不同丝线,是人类经验的交织之网。人类在思想和经验之中取得的一切进步都使这符号之网更为精巧和牢固。人的符号活动能力进展多少,物理世界似乎也就相应退却多少。在某种意义上说,人是在不断与自身打交道而不是在应付事物本身。人建构意义通过一个个的符号。在所有符号里最影响我们的是胃部记忆的符号。
最新一期英国《神经元》杂志发表研究报告称,伦敦大学的科学家们近日发现,在所有感觉记忆中,气味感觉最不容易忘记。视觉记忆在几天甚至几小时内就可能淡化,而产生嗅觉和味觉的事物却能令人记忆长久。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每一段记忆都是有意义的,而味觉记忆作为一种我们习以为常的存在特征,是我们最不容易与心理联系起来的一种记忆类型。《舌尖上的中国》很火,各种各样的美食很诱人,但其实,在你的内心深处,有那么一道简单却独特的食物,是任何其他食物都代替不了的,甚至那种味道,是你之后走遍大江南北都很难再找到的味道。这样的时候,你可以好好顺着味觉去回忆,去寻找“舌尖上的心理”,当你将那个味道的记忆进行良好地解读之后,某一些你一直忽略却深深影响着你的东西,才真正浮出水面,你也将对自己的生活和未来有更清晰的认识和把握。
第五篇:舌尖上的童年杂文随笔
一张转炉的图片,瞬间勾起了关于童年的记忆,唇齿间又萦绕着那渐行渐远的味道。
转炉爆米花
对制作爆米花的那个转炉,想必现在的孩子会觉得陌生,但在童年时期,它却是我们司空见惯又极为期盼的东西。走村串乡的小贩,挑着它四处吆喝:爆米花喽。我们便争抢着回去向父母要玉米粒,那个时候,玉米也是主粮之一,容不得浪费。在我们的纠缠下,父母便用碗或铁缸子挖一点。我们兴匆匆地交到小贩手里,巴巴地看着他将金黄的玉米粒倒进那个两头都带把的鼓肚子转炉里,封了盖,架到火上开始烧。
转炉可以摇着转动,以确保玉米的火候均匀。只见他摇了一会,看看炉上的温度表,将转炉卸开提到一边,开始对着一个大袋子启封口子。那是最激动人心的时刻,欣喜而又紧张,我们捂着耳朵,躲到一边,眼睛却一刻也不眨地盯着转炉。随着“砰”的一声巨响,转炉里的玉米粒实现了华丽变身,由瓷实的“小伙子”变成了轻俏漂亮的“花公主”,四棱八瓣的米花将袋子撑得鼓鼓囊囊。一小撮玉米粒居然可以爆出这么一大堆米花,这对于我们这些馋嘴的小孩来说,像是捡了莫大的便宜,我们往往是一边往嘴里塞着米花,一边心满意足地向家跑去。
当然,转炉还可以爆大米,爆小麦,如果是大豆,我们习惯叫崩大豆。无论是什么粮食,只要进了它的胸腔,便会换一副面孔出来。那时,觉得这个转炉好神奇,而小贩简直就是会变戏法的魔术师。
现在爆米花的工艺早已革新,这样的转炉也退出历史的舞台,但每每看到爆米花,还是会想到它,会怀念那慑人的一声,将童年的快乐倾刻间炸响。
腌汤蘸土豆
那时候,家家户户都生着铁皮火炉。待秋天土豆收回来后,我们便迷恋上了烤土豆。塞外不产红薯,小时候的我们压根就没见过红薯。因而,土豆在我们眼里无疑是极具诱惑的美食。将土豆放到炉子漏灰的地方,不住地翻看,烧红的碳粒落到土豆身上,发出“咝咝”的声响。如果炉火不旺,便用炉灰将土豆整个覆盖,焖上一晚上,第二天,从灰里刨出来,土豆便烤得松松软软了。拨拉掉灰,剥了皮,灰头土脸的土豆瞬间露出松软黄白的肌体,从墙角的瓮里舀一碗腌咸菜的腌汤,蘸着热气腾腾的土豆,土豆沙沙的,甜甜的,掺和着腌汤的酸辣味,五味杂陈,妙不可言。
那个时候,夜里没有什么娱乐项目,仅有的黑白电视十点后也雪花一片。于是,我们常常围着红红的火炉,每人捧半拉热腾腾的土豆,蘸着腌汤,吃得热火朝天。这样的场景一直定格在记忆中,以至于后来每每读到白居易那首“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时,我脑袋里浮现的竟还是当年一家人围着火炉吃烤土豆的情景。
酸粥就油渣
酸粥,是那个年代的主角。炕头边上母亲总会放一黑坛子,里面是浆好的酸浆。用这样的浆汤熬出的粥酸溜溜的,闻着就让人掉口水。但因为几乎天天要吃,我们兄妹渐渐没了胃口。父亲似乎看出了我们的心思,有天夜里,他突然捧回一个小黑坛子,我们兄妹凑上去闻了闻,一种浓郁的特别诱人的油香味让我们垂涎三尺。父亲煞有介事地说,这叫油ge(当地方言,也不知有没有这么个字),从村里的榨油坊要来的。那是一种黑黑的膏体,现在想来,想必就是榨胡麻油剩下的油渣子吧。
我们学着父亲的样子,先将碗里的粥用筷子抹来抹去,整理得像黄色的小山头,再用筷头挑点油渣抹到山头上,然后用筷子将山头一夹塞进嘴里。我们抹一层,吃一层,直吃得大汗淋漓,最后还耐心地将碗底也舔得干干净净。
现在,酸粥还可以吃得到,可以拌着辣椒酱、芝麻沫、韭菜花、烂腌菜等副料吃。有些饭店用红腌菜切丁和辣椒沫一块儿炒酸粥,作为喝酒前的一道下酒饭,倒也倍受欢迎。
麦垛“养”柿子
到了秋末,田里已是一片萧条。在霜冻落下之前,母亲要例行秋储。土豆、萝卜全部挖回来放窖里,白菜、芋头腌到大瓮里,青辣椒用线串起吊在屋檐下,而还未成熟的绿皮柿子,则埋到麦垛里,母亲说“养”一段时间就熟了。麦垛,也就是麦秸杆堆,我们俗称柴火垛。秋季储存下来烧饭熏炕,在农村家家户户门前屋后都会有一大堆。
从此,柴火垛,像是埋了巨大的宝藏,我们总要隔三差五刨开来看一看。说也奇怪,明明是绿柿子,在柴火堆里捂几天,便会变得红彤彤的,隐在麦秸杆间,像小姑娘绯红的脸。我和弟弟特别享受那样的感觉,刨啊刨,一个光溜溜的柿子滚到手里,摸出来看看,如果是绿的再放回去,如果变红了便狼吞虎咽地消灭掉。有一次因为记错了地方,居然还刨出一窝鸡蛋。这个意外的发现,让我们对柴火垛愈加充满好奇。一度以来,柴火垛如同阿里巴巴的神秘宝库一样,让我们白天黑夜惦记着。
现在,即便是冬天,我们也可以吃到鲜红的柿子,未熟的柿子人们再也没有耐心“养”着它,而是直接注射了催红素,只是这样的柿子,外表好看,瓤却难吃,再也没有了童年时绵软沙甜的味道。
在那个物质相对匮乏的年代,就是这些看起来平淡无奇的东西,滋养了肠胃,丰富了童年。这是一种味道,更是一份情怀,系着浓浓的乡愁,令我们魂牵梦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