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玛丽亚·斯图亚特传》有感:为爱疯狂
为爱疯狂
——读《玛丽亚·斯图亚特传》有感
原创: 小麦
“玛丽·斯图亚特属于极其罕见而令人难忘的那种女性:她们真正品味生活的能力集中在一段极短的时间里,她们都有一个转瞬即逝、却是繁花怒放的季节,她们并非在整个一生中,而只是在仅有的一段痴情凝成的窄小而炽热的空间里纵情享受。”
有些人一生下来就是国王,这其中,对于有些人来说,肯定是幸运的,而对于玛丽·斯图亚特来说,只是她不幸的开始。
命运赐予的一切都来得太早,玛丽亚·斯图亚特来到人世六天,就称为苏格兰女王,五岁八个月与法国王储订婚并前往法国王宫,十七岁加冕成为法国王后,人间种种至极的权利,她得来全不费工夫,以至于青云直上,达到权力的顶峰。十九岁那年,丈夫早夭,她回到了她的祖国,命运对她的考验好象才刚刚开始。
如果她只是出生的普通的人家,或许就不会经历那样巨大的不幸,也许她会为激情燃烧,也会经历爱的伤痛,但只要她挺了过来,她就能过上一种平平淡淡的日子,但就是因为她生来就是君王,她就别无选择,如果不做一个象伊丽莎白女王那样一个冷静的政治家,就在疯狂中毁灭,没有第三条路可走。
不必过多地提起那些政治上的纷争,还是只来看看她的情史吧,因为这比她的执政史更能说明她的价值和本性,她本人能经久不衰地为诗人、戏剧家、小说家、传记作家垂青,也是因为她是一个女人,而不是一个女王。
在上帝之手的守护下,这个女王是那样的开朗、美丽、明智,她会多国语言,敢于赋诗抒情,窈窕少女的妩媚显得纯仁自然,高贵又不做作的气度使他处处充满诗意。她精神焕发、逍遥自在,是舞会上的高贵女王,又能在猎场上英姿飒爽。所有的十四行诗人都在歌颂这个少女一样的女王,这个少女给整个法国宫廷和后来的死气沉沉的苏格兰都带来了轻松愉悦和美。她迷人的气质很快让一些男人发了狂。
第一位为这位女王献身的是一位名叫夏特利亚的诗人(当然不包括他那不幸的早夭的第一任丈夫)。这个浪漫的年轻诗人因为暗恋女王发狂,他用美丽的诗句来赞扬她,年龄相仿的女王也乐得接受这种奉承。或许是女王太平易近人,或许是女性卖俏过了头,这个年轻的诗人竟然想办法藏到了女王卧室的帷幔的后面,企图有所不轨。为了维护王室的尊严,这位浪漫的诗人被人送上了断头台。纵然欣赏这位年轻人,玛丽亚·斯图亚特也只能眼睁睁看着他赴死,他死前高声朗诵着他的朋友的诗篇《致死神》:
死神啊,快乐的朋友
使我摆脱极度的痛苦。
第二位为女王献身是的大卫·里齐奥。他原先只是一个漂亮的乐手,后来因为成为女王的顾问,那些勋爵们和男爵们因为他侵害了他们的政治利益而对他恨之入骨,女王天性和蔼,这本是她的优点,但女王的第二任丈夫因为他与女王显得过分亲近,在勋爵们的挑拨下也对他恨之入骨,于是这两者很快结成了同盟,他们当着女王的面把他砍成了肉泥,而女王一点也保护不了也许是她的挚友。
不幸很快就会降临到女王第二任丈夫达恩莱的身上。他本是在女王回苏格兰后,众多政治求婚者中一个年轻的男孩,用茨威格的语言“嘴上无毛的十九岁男孩”,没想到的是二十三岁的苏格兰女王很快爱上了这个漂亮的男人,并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了结婚仪式,她尽可能赐予这个漂亮男孩一切东西。但婚后,这个男人懦弱,虚荣,竟然妄图独断专行,他把女王赐给他的封号,当作是国王的权利,很快让玛丽·斯图亚特感到失望和厌倦。
这时,她生命中最重要的男人出现了。
这个走近玛丽·斯图亚特身边的男人就是她的武装力量总司令波思威尔,这个人也许不算什么美男子,但他坚决,勇敢,冷静,胆大包天,对他的敌人决不心慈手软,对女王忠心耿耿。舞会上的少女贵妇似乎总是喜欢这个真正的男人。女王与他的恋情开始得一点也不浪漫,茨威格说是起因于他对女王的一次强暴,但就是这一次并不浪漫的开始,一下点燃了玛丽·斯图亚特身上所有的激情。()如果说女王前几次的恋情只是激情的预演的话,那这一次的恋情则是她激情的总爆发,茨威格这样评价女王的这一次激情:
“苏醒的女性以其激情和轻率毁坏了女王至今为止恪守职责所维护的东西。她不顾一切地投入狂热的激情中,就象是跳入深渊一样,她忘乎所以,一切都随着她一起落下去:名誉、法律和道德,她的王冠,她的国家,想不到她竟然成了悲剧的主角,不再是勤奋和端庄的公主,不再是渴望着什么和轻松愉快的寡居的女王。仅仅是一年的时间,玛丽·斯图亚特的生活就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在这一生中,她毁了她自己的一生。”
但即使是这样,玛丽·斯图亚特也没有赢得她梦寐以求的爱情,她发现那个她为之发狂的男人并不怎么爱她,这个情场浪子、登徒子很快厌倦了她。为了得到他的爱情,她委曲求全,想尽一切办法讨他欢心,而最大的诱惑,莫过于手中的王冠。
于是她为了与他成婚,让他成为苏格兰国王,参与谋杀了自己的丈夫,只是为了早一点把这个人送上王位。女王最后甚至变得连一个人的自尊都不要了,变得无比下贱,但她越是这样,越是让那个男人轻视她。请看看女王那些让人心碎的诗句吧:
为了他,我从此抛弃荣誉
那本是我们幸福的唯一源泉
为了他,我交出了权力和良知
离开了好友与亲朋
为了他,一切利益都要退让
我为他疏远了朋友
有了他,我不怕任何敌人与仇恨
我愿为他牺牲良知
抛弃赫赫声名
我宁愿死,但求他高升
玛丽·斯图亚特不只是在诗里偶尔抒发一下感情,她的诗里提到的那些卑微而痛苦的诺言,她都几乎无一例外地做到了,但这并没有为了赢来爱情,赢来的只是她的众叛亲离,为了她那无望的爱情,她又不惜组织军队与那个并不爱他的人站在了一起,在丈夫的鲜血还没有凝固的时候,便下嫁这个让她痴迷的男人,反对她的人民,被击败以后,那些有礼貌的贵族了只要求她承诺和那个人一刀两断,他们就让她恢复她失去瓣一切,她坚决地说了一声:不。
茨威格并没有描述后来女王是否有后悔过,当二十五岁的她被囚禁在英国的那二十年的时光里。最终女王被送上断头台,穿着火红的绸缎衣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这样一个女人,后人很难评说,有人说她是荡妇,有人说她是圣徒,她从来不是一个合格的女王,她从未为自己的国家民族谋福利,她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但这个女王又是如此纯粹勇敢,以至于在第二次结婚的第二天,就曾经短铳插在腰带里,带着队伍策马奔腾的打掉了一次叛乱。这样一个女人,倘若她不是女王,倘若她生活在当下……但所有的假设都没有意义,因为她就是一个女王,同时一个活生生的女人。
茨威格让人们看到了玛丽·斯图亚特另一面,这一面也许才是玛丽·斯图亚特真正的一面。司汤达的墓志铭上写着,活过,爱过,写过,如果有人为玛丽·斯图亚特写墓志铭,那她的墓志铭一定应该是,活过,爱过,疯狂过。
第二篇:读《外婆的道歉信》有感:"疯狂"的爱
“疯狂”的爱
——读《外婆的道歉信》有感
文 ▏2015级10班 史雨佳
外婆说,要大笑,要做梦,要与众不同。人生是一场伟大的冒险。
爱莎是个早慧早熟的女孩,只有七岁的她在孩子中是个“另类”.她向往自由和平等,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事情总有自己的看法。但她也因此不被理解甚至常被欺侮,让人心疼。
也许正是因为这样,爱莎的外婆——这个已经快七十八岁却“活泼过头”、四处惹麻烦的外婆,成为爱莎的超级英雄。因为外婆不管什么情况下,外婆都会站在爱莎这一边,不惜一切代价。她懂得她,她为爱莎创造了一个有“一万个童话永恒”的秘密王国,在一个个美好而深刻的童话故事中让她远离噩梦,教她保持爱心,宽容、原谅与守护。
爱莎爱她的外婆。爱让人有了盔甲,也有了软肋。在外婆因癌症去世后,从不说再见的超级英雄就成了爱莎最大的软肋。痛苦挣扎的她决定接受外婆给她的“寻宝任务”:将外婆的道歉信送给她的邻居们。
在旅途中爱莎渐渐发现,“不眠大陆”显然和她住的楼房融合起来了。外婆童话中的主人公,都一一对应在了收信人——她的邻居们身上。这是一次治愈心灵的旅途,她在旅途中重新认识她周围的人们——包括外婆。她发现了他们每个人的另一面,并爱上了这些被命运伤害却依然可爱的人。因为外婆的信,爱莎也慢慢改变,她被亲情和友情的幸福拥抱,不再孤独,并也成为了别人的超级英雄。
每个人都不完美,每个人都曾被伤害。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像外婆和爱莎一样,宽容、原谅与守护这一切。就像外婆临终的话:“保护城堡,保护你的家庭,保护你的朋友。”
“每一个故事,都会有一条龙。但每一个故事,都会有一个圆满的结局。”
这是一个充满神奇幻想却无比真实的故事;
这是一个关于爱、原谅和守护的故事;
这是一个让我们边哭边笑的故事;
这是一个让我们重新热爱一切的故事。
外婆说,一切都会好的,一切都会没事的。
外婆说,只有与众不同的人才能改变世界。
外婆说,要大笑,要做梦,要与众不同。人生是一场伟大的冒险。
第三篇:读传有感
读传有感
话说在貳零壹零年叁月貳拾陆号那浮生半闲的周五早上,竟肾上腺素分泌过多,和同班同学相约去图书馆“淘宝”。
出于瞻仰伟人的情怀,同时也基于对貳拾世纪最杰出的历史人物的潺潺仰慕之情,便义无反顾的优先选择了那个影响了整个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巨匠风云人物——毛泽东,由于坚信“旁观者清”,所以选择拜读迪克威尔逊先生撰写的《毛泽东》,迪克威尔逊先生是国外研究当代中国问题的知名学者,他的作品应该值得拜读。
此后断断续续的从叁月貳拾陆号到肆月拾陆号晚才算比较认真的读完一遍,自觉读完相当受益,于是便有了写些读后感的想法。同时那晚又恰逢周五,周末没课,寝室的叁位同胞刚好也都出去娱乐了,正所谓“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此正当“作为”时刻,天时、地利皆有,于是提笔略写,奈何好事总是多磨,忽而远方某君念余悠悠,于是打来一通电话,略表相思,大家也都知道粥是要用煲的,这一煲一个多小时也就过去了,一看时钟已经凌晨一点咯。此时此刻难为情,不禁想起毛主席的一句话: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不得不感慨精力有限啊!没能像毛主席一样可以工作到深夜,而仍然孜孜不倦,精神奕奕,伟人确有其与众不同的禀性啊!我的修为不够精纯,只能去约周公修炼咯!
看来想写东西的必要有了,还要有必要的机遇啊!
此后两周又是庸碌的往返于教学楼与宿舍之间,但希望多拜读一些伟人的传记来启发和激励自我的情绪却已经萌芽。好像闹钟一样,准时启动,又是同样半闲的周五,肆月叁拾号,只是时间却漠然的过了叁百叁拾陆个小时,这次借的是《罗斯福》和《甘地传》,心想“五一”出去耍一天,然后看书,写点东西。可是,可是„„这个就„„奈何,计划总是赶不上时间的变化呀!朦胧中“五一”假期就那样朦胧过去了。
时光如梭是极有道理的,时间也是可爱的,半闲的周五也是如期而至的,伍月柒号,不知何也,此时突然想起《红楼梦》里形容凤姐的那句话“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的卿卿性命。”我觉得可以改一下,用来形容此刻写东西的心情,“机关算尽太匆匆,反误了卿卿时间。”
可见想写点东西确实很难,不仅要有时间,还要讲机缘啊!2010-5-7
重庆
第四篇:读《玛丽亚代养的孩子》有感
读《玛丽亚代养的孩子》有感 三年二班 宋佳媛
。我的名字叫宋佳媛,我最近读了《格林童话》这本书。其中《玛丽亚代养的孩子》这个故事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樵夫的女儿明明因为好奇打开了第十三道通往天堂的大门,可她却不向玛丽亚承认错误,结果被送回了大森林。她渴了喝山泉水,饿了拣野果,冷了就只好钻进老树洞里的枯树叶里面去,头发长的垂到了地面上。后来她成了王后,生了三个小宝宝,还是不肯向玛丽亚承认错误,结果又失去了三个宝宝。最后她被判火刑,在将被大火烧死的时刻她终于向玛丽亚承认错误,这才得到了玛丽亚的原谅,不会动的金手指才恢复到能动的正常手指。玛丽亚也归还了她的仨孩子,从此她才和国王以及孩子们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
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人只有善于承认错误并改正错误,才能够拥有幸福。相反的话,就会遇到一连串的不幸。越早越快地认识到错误并改正,就会越早越快地远离痛苦与不幸。
正如《诚实的孩子》中讲的那样:小时候的列宁就是一个敢于承认错误并改正的好孩子,这样他不仅得到了姑妈的表扬,而且他的这颗金子般的心帮助他成为了一名伟大的人物,取得了举世无双的成就。
又如”撒谎的孩子”,一次又一次地喊”狼来了”而不及时改正自己的错误想法,最后落了一个被狼吃掉的结局。
《玛丽亚代养的孩子》这篇文章非常值得我们去读一读,读后也非常值得我们去深深地想一想。
第五篇:读马克思传有感
读马克思传有感 卡尔·亨利希·马克思(1818—1883),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第一国际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
马克思的—生是伟大的一生。他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学说(即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是指引全世界劳动人民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伟大理想而进行斗争的理论武器和行动指南。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科学共产主义的创始人。伟大的政治家、哲学家、经济学家、革命理论家。主要著作有《资本论》、《共产党宣言》等。他是无产阶级的精神领袖,是近代共产主义运动的弄潮儿。《马克思传》基本上按照马克思一生的革命历程安排章节,但又不完全拘泥于时间顺序,而是把一些内容相关的事件和活动适当集中。这就使有关问题的联系较紧密,重点突出,阐述较充分,以生动细致的笔触和严谨的叙事风格讲述了马克思一生的思想活动和生活,同时透过对这位伟大人物生平的描述展现出一个时代激荡的社会变革与政治风云夹叙夹议,融思想性与可读性于一体是《马克思传》不同于其他此类传记的独特之处
一直以来,马克思作为共产主义的先驱者和缔造者为全世界人民所敬仰和崇拜,尤其整个19世纪是在深受马克思主义影响的国家和地区.在中国他的知名度绝对不亚于毛泽东,他之所以伟大,归咎其理,莫过于思想的伟大
一个新世纪的大学生,一个生活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中国大学生,更要对这种指导思想有些认识,学习这种伟大思想的理论知识,指导实践,无畏的人格,蔑视迫害和忍受疾病的折磨
少年的马克思是一个理想主义者,这种对事物要求完美的追求深深植入了马克思心中,引导他最终选择为被压迫,被剥削人民的解放事业,为没有阶级没有压迫至善至美的共产主义社会奋斗一生的人生道路,中学时期马克思已经能够对宗教历史等社会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人格,品质形成的雏形时期,大学生活的时代一个人的思想发展最迅速的时期,这时的马克思已经能从哲学的高度来把握法的精神
马克思生活上的窘迫其实源于他对金钱的态度,其实也反映了他的个性,他不善于理财,因为他认为金钱不重要,懒得花心思,也因为他豁达的性格,不拘小节的作风.但生活的压力没有使得他在工作上有任何的退缩,执著的追求,使他可以从容面对任何困难,他的不断抗争本身就是非常伟大的事情.与其想到今天的我们这个社会,其实压力依然很大,但至少没有窘迫到那个年代的地步,我们有更好的条件去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去改变,去创造,去抗争.在资本横流的这个社会,保持对物质的正确态度是非常关键的,应该由思想去创造物质,而不是物质决定思想,这个观念好想有点唯心了.但至少是我对金钱和理想的态度.事业中的马克思是执著的,专横的,偏执的,尖锐的,这点是毫无疑问的,这也正是伟大之处,有人不习惯这一点,因为他没有看到这仅仅是因为他对事业的态度,很多人评价他的时候用了很极端的词,但正是因为这些极端才能创造出伟大的理论,西方文化崇尚极端,无论哲学,文学,还是科学,而中国文化崇尚中庸,平衡和矛盾始终是对立的.在西方社会,你需要坚持你的想法,并且不断的证实你的成功,马克思理论的成功得到验证是在他晚年时期,他对唯物主义的概述,超越了所有前人,是由于他不断的批判,极端的批判.但是用中国文化来解释,其实他也在不断吸收,改进和妥协,这是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地方.当今社会,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的交流已经由冲突转变为了相互融合,而不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鲁迅先生对拿来主义的态度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口号,大概可以说明这个现象吧,当然文化的融合只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一个方面.这位伟大的革命导师,一生从事科学研究事业,并积极地为无产阶级社会实践不断奋斗,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这套十分全面系统科学的方法去看待事物,他的伟大在于他对人类事业孜孜不倦的工作,理论是用来指导实践,实践是用来修正补充理论,学习也同样要理论和实践
从书中学到运用正确的态度对待人生,不断努力,不断奋斗,马克思不仅是人类革命的导师,也是这个社会不断进步,不断发展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