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认识地球的优秀教学设计
学生背景:
教学对象是初一年级的学生,他们的共性是年龄偏小,刚刚接触地理学科,对地理有较强的好奇心,学习地理的热情较高,思维还不够宽泛,地理视野较窄,在课堂上教学资料的选择上尽可能丰富和多元化,符合年龄特点,弥补学生认知上的缺憾,以丰富感性知识,把抽象内容具体化,深入简出,发展学生地理逻辑思维。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会读经纬网地图上某点的经纬度;根据经纬度找到某地点;根据两地经纬度判断相互的方向。
2,能力目标:帮助学生建立学生建立纬线与经线的空间概念;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地理事物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会灵活运用经纬网地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主动探所、克服困能的意志,激发学生团结协作意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二、教学材料:
七年级《地理》上册(湘教版)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一节《认识地球》(3)、地球仪
三、教学重点、难点
会读经纬网地图上某点的经纬度;根据经纬度找到某地点;根据两地经纬度判断相互的方向
四、教学方法和工具:
师生互动法讲练结合法问题解决式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学法渗透
学会读经纬网地图上某点的经纬度;学会根据经纬度找到某地点;学会根据两地经纬度判断相互的方向;学会各种不同形式的经纬网,解决各类以上问题。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首先,教师利用经纬网模型讲述经纬网的概念,讲解示“班级座位表”,让学生明确如何用排,行确定自己在教室中的座位,后给排、行填上相对应的排及行确定一个点的位置,教师利用此原理和经纬网模型讲述经纬网的概念,然后开展以下游戏活动。
(1)教师念出几排几列,请位于此位置的同学站起来。
(2)用此原理讲解如何判断东西经,南北纬,结合上节课学的“十六字箴言”:北增北纬,南增南纬,东增东经,西增西经,判断各种形态经纬网上某点的经纬度。以及补充了一些世界著名景点的位置。期间多媒体教学优化了课堂容量,提升了课堂效率。
第二,游戏后,教师创设如下问题情境:
2018年第22号台风“山竹”,于9月7日14时,在西北太平洋洋面生成。中心位于12.9°N,165.3°E。请大家在经纬网地图上找到这个地点。
教师指导方法:根据经纬度的分布规律判断,某个经纬度在地球上的具体位置。学生在老师指导后在各种形态经纬网上会找出来某地点的位置。
第3,重点突破本节课难点,在各种形式经纬网上判断两点的相互方向。先由老师知道讲解判断方法,有两大类:
1、一般经纬网上判断方向;
2、极点附近的经纬网上判断方向。
学生根据老师讲解的方法进行练习,及时巩固,效果反应良好。
(二)小节:?? 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教师适当补充。
(三)课后在世界地图上找出著名的景点,读出他们的经纬度,或者根据经纬度找出这些世界著名景点。
(四)目标达成测评方法:通过每个板块后面的反馈练习来完成。
设计理念:
这一节课主要是依据初中地理新教材,突出实践性和探究性,注重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学内容的组织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拔、评价在后”的原则。学生通过活动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在活动中自己掌握知识,并逐步培养和形成地理技能,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和调控,所以新教材的课堂设计核心——“活动中学习”、“合作中学习”,“当堂反馈”。同时恰当选择组合多种课程资源和利用媒体课件来丰富课堂,提高课堂容量和课堂效率。
第二篇:第一节 认识地球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能够比较详细的描述地球的形状。
2、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3、学会运用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来描述地球的大小。
4、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
二、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
提高学生运用地理因素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领悟到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是一个孜孜不倦的求索、深化的过程,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领悟追求真理的精神,促进其求真务实科学态度的形成。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认识地球的形状,能够描述地球的真实形状。
2、理解地球是个球体的证据。
2、用相关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教学难点
1、科学精神的培养。
2、描述比较大的地理事物的能力。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在十五的夜晚。我们可以看到月球像明亮的圆盘,晴朗的星空,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火红的圆球。那么,我们人类的家园——地球长啥样呢?我们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呀?有谁知道的? 从现代探测技术拍摄的地球卫星照片我们可以看得出:地球是一个球体。(区别圆和球体的概念)其实,太阳和月球也是球体。
过渡:然而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经历了一个非常漫长曲折的过程。1.古代关于天地关系的学说
那么,古时候人们是怎么描述地球形状的呢?
活动:认真阅读课本16页“盖天说”和“浑天说”材料,并概括两学说的观点
2、证实“地球是球体”
人类是在什么时候验证地球是个球体?是谁验证的呢?
活动:阅读课本17页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故事,并请一位同学上台讲讲麦哲伦的故事。
3、现代宇宙观测研究
至此,通过宇宙观测人们已经确认地球是个球体。
过渡:那么,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现象可以说明地球是个球体呢?说出地球是球体的证据
谈一谈:从人类对地球形状漫长而艰辛的过程你有什么感悟呢? 学生答:圆、椭圆、球体、„„
鼓励那些平时注意积累的学生,教育学生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学生答:麦哲伦
讲解出现这些故事的背景,使学生了解一部分历史,明白正确地世界观,鼓励学生勤于思考,大胆假设。
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交流、探讨、举出实际中的例子
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活动,目的一是用实际例子,让学生体验过去人们是怎样证明大地不是平面的;目的二是进一步说明一个真理的发现,需要多方考证,不能简单下结论。使学生学习科学家的探索精神
把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拓展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正确认识地球,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培养科学精神的形成地球是个巨大的球体,它到底有多大呢?我们平时怎么描述一个物体的大小?接下来我们通过相关数据了解地球大小把!平均半径6371千米 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 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提问:图中有两个不同的半径:赤道半径(6378千米)和极半径(6371千米)这说明了什么?
——地球的真实形状是: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通过比较让学生对地球的庞大感受更深刻。
思考、回答 学会描述
地球是个不规则的球体
重在描述地球大小能力的培养,并学会描述相关事物
地球这么大,要了解它的全貌很难,也过于抽象,于是人们就把地球按照一定比例缩小制成地球的模型——地球仪。找一找:地球仪和实体地球之间有什么区别?
1、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
2、地球仪是正球体,地球是不规则球体。
3、球仪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实际并不存在的地理事物,例如经纬线等。
4、地球仪上还有一个能使地球模型转动的地轴,而这个地轴在地球上却没有。
观察地球仪分组讨论、达成意见,各小组代表发言举例
让学生通过实际观察认识、了解地球仪,直观,印象深。
课堂小结 请同学们结合板书标题,尝试自己小结本堂课的主要内容。
板书
第二章第一节、认识地球 一.地球的形状——不规则球体
过程:盖天说——浑天说——麦哲伦环球航行——卫星探测 二.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径6371千米 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 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三.地球仪 1.地轴 2.两极
第三篇:看地球仪认识地球教学设计
《看地球仪认识地球》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地球仪。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它们。
2.能够简单运用地球仪,通过对地球仪的判读认知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主要的地表形态;
3、简单判读经线和纬线,辨别南北和东西方向以及南北半球的划分。
教学重点
1.经线和纬线的特点,经度和纬度的分布、变化规律 2.简单判读经线和纬线,辨别南北和东西方向以及南北半球的划分。
教法和学法
自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地球仪模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在晴朗的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在十五的夜晚,我们可以看到月球像明亮的圆盘。但是,我们居住的地球到底是什么样?我们自己却看不见。站在地球表面,我们无法看到地球的整体面貌。那么古代人是如何了解地球是一个巨大球体的呢?时至今日,我们能在自然界找到哪些可以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呢?
二:活动探究
1、对人类来讲,地球很大。我们生活在地球上,不可能观察到地球的全貌。为此,科学家们发明了一种仪器帮助我们了解地球,你知道他是什么?
2、出示地球仪,整体感知:我们人类所生活的地球大体上就是这样一个形状。仔细观察,地球仪是什么样子?在地球仪上你又发现了什么?
3、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1.5地球仪的外貌,并与真实的地球作比较,让学生思考地球仪与地球真实的原貌有哪些主要的不同?(同学们可以自由组成小组进行讨论)
4、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归纳、总结出地球仪的特点:
⑴是地球缩小的模型。
⑵地球仪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实际并不存在的,用于确定地理事物方向、位置的经纬网和经纬度。
⑶地球仪上还有一个能使地球模型转动的地轴,而这个地轴在地球上却没有。
5.观察与演示: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发给一个地球仪。学生在地球仪上进一步认识南极、北极、经线、纬线、赤道。
三、实践活动:
1、观察地球仪,看一看中国位于哪个半球上。
2、请找到自己家乡所在的经纬度位置。
3、根据所给出的经纬度找到城市所在地。四:课后探究学习
我们还可以运用地球仪了解地球的自传,让我们课后来探究一下。板书设计
看地球仪认识地球 地球是球体
经线、纬线、赤道、南半球、北半球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教师运用实物、多媒体课件认识地球仪。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它们。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非常高。不足之处,老师未能使学生充分表现,我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加强课堂调控的能力,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表现。
第四篇:《只有一个地球》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本课10个生字,能读写下列词语:裹着、渺小、范围、恩赐、慷慨、滥用、枯竭、贡献、威胁、目睹、和蔼可亲、晶莹剔透、相互交错、生态灾难、生态环境。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增强爱护环境、保护地球的意识。
4.体会说明文用语的准确、严谨,学习说明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增强珍惜资源、保护地球的意识。
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
课前准备:
搜集地球相关资料,如:地球遭破坏的一些数据,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初读课文
(课件展示地球美丽的面貌)孩子们,刚才我们看到的这个晶莹的球体,就是我们美丽的家园、人类唯一生存的家园──地球。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只有一个地球》,生起读课题。
生初读课文,读准生字字音,了解字意,交流沟通,把课文读正确、通顺、流利。
[评:激趣导入,以孩子喜欢的形式直观展现地球,让他们看到地球美的一面。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意图,了解有关地球的相关知识]
(二)熟读课文
1.自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关于地球的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地球的渺小、自然资源有限、目前人类无法移居)
2.记得遨游太空的宇航员发出感叹:“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听到这些,你有什么疑问?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找出写地球可爱和容易破碎的句子读读。
同桌交流、讨论,引导学生明白课文内容。
[评:《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让学生在主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在切入课题后,设疑,激起学生对课堂教学活动的极大兴趣,为下一步的学习作好心理准备。]
(三)重点练习,品读感悟
1.让学生感悟到地球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1)首先让学生找到能表现出地球可爱的句子,自己读一读,然后教师引导──在茫茫的宇宙中,出现了一个裹着水蓝色的“沙衣”的晶莹透亮的地球,让学生感受到地球是那么美丽,那么亲切,让学生把地球的美读出来。接着让学生再深入理解“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的比喻意义。文中把地球比作母亲,说明地球给人类生命,把地球比作摇篮,说明地球哺育我们成长。这样,学生再读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么美丽壮观,和蔼可亲时,就能对地球母亲的喜爱之情融入自己的朗读中。(边读边想象地球的样子)
(2)让学生感悟地球是渺小的。
(3)教师先演示──地球在太阳系中运行的情况,让学生只觉地球的渺小,接着让学生找出地球渺小的数据和有关的比喻,理解人类活动的范围很小,最后让学生朗读课文,读后评议。
[评:读是语文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非常重要的部分。文章的语言美,学生读得也有感情,通过不同形式,让学生充分地读,入情入境。让学生想象地球母亲的样子,丰富了语言的积累。]
2.我们的地球母亲是那样的可爱,同时又是那样容易破碎。课文的哪些部分写出了地球母亲容易破碎?
3.仔细阅读第三、四自然段,认识人们无节制地开采和破坏所造成地后果。
(1)请大家读读第三、四自然段,说说这部分让你看到了怎样的地球?
(2)是谁造成了地球的这些变化?请用文中的话告诉我们!
a.理解“地球是无私的……枯竭”这句话。抓重点词“不加节制”体会人类地自私。
b.指导学生读这句话。(指导读出气愤、可惜等语气)
c.理解“人类生活所需要的……威胁”这句话,明白“本来”的意思,如果去掉它,行吗?为什么?
(3)知道什么是“生态灾害”吗?举例说说。
(4)教师出示“全国生态环境状况的几个数字”“我国生态环境状况的几个数字”,让学生感受我国环境状况。
(5)看!所有一切的生态灾害都对人类的生存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也给人类的行为发出了严重的警告。谁能带着自己的理解读好这段。
(补充学生课前搜集到的地球实破坏的相关资料,更全面了解到地球的易碎)
[评:抓重点句理解课文内容,并学会多自己搜集查阅资料,多渠道全方位地了解课文内容。]
(四)布置作业:
进一步收集有关资料,了解我国资料和环境状况。
板书设计:
13.只有一个地球
美、小
自然资源有限
不能移居别处
精心保护地球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同学们汇报所收集的我国资源和环境状况的资料。
(二)、学习”目前人类无法移居”感悟“只有一个地球”。
(1)让学生自由读文,你明白了什么?
(2)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枯竭”一词的意思。
讨论:我们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吗?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解重点词语“至少”,体会文章用词的严谨。再理解重点段落)
[评:新课标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在这段内容较简单的情况下,采用了放手让学生自读感悟,而且给学生提供了思考的空间和发表的平台。让他们结合实际谈感受,谈想法,更是尊重了学生的个体。]
2.请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交流讨论,为了保护地球,保护我们美丽的家园,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相互启迪,碰撞出创新的火花。
3.我们这个地球可爱又易碎,为了保护这一个地球,我们都行动起来,写写保护地球的标语吧。(生可以独立完成,可以自由组合。)
如:精心保护地球,造福子孙后代。
还大地绿色,让天空蔚蓝。
人人齐动手,保护大地球。
为了生存,保护地球。
除了脚步印,什么也别留下。
孩子们写的宣传口号真好!很有感染力、号召力。地球妈妈听到这些话肯定会很欣慰。让我们再来一起有感情地读一读。
[评:为达到共同学习的目的,为学习者提供相同问题的多种不同的观点的比较,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深化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加强。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以及审美和思想的独创性。]
(三)阅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1.读后讨论:遨游太空的宇航员为什么会发出: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的感叹?
地球的“可爱”表现在哪里?容易“破碎”又表现在哪里?为什么要强调“同时”?
2.学生交流、汇报
3.教师小结。
全班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四)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3同桌讨论,设计一条宣传环保的公益广告,然后全班交流。
4画一幅环保宣传画和写一篇读后感。
板书设计:
13.只有一个地球
自然资源类别具体特点人类破坏行为造成后果
[评与思:该课的教学设计根据新课标精神,充分朗读,读中见悟;利用文字信息,感悟质疑;利用协作学习,升华情感;利用学科整合,拓展迁移。最终达到意义建构,致力于学生语文素质的形成与发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为学生新的学习方式和生存方式提供了新的平台,促进了学生发现和处理问题,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促进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
有条件的学校可带学生到微机室进行网上教学,资源更丰富快捷,相信孩子的体验会更深刻。]
第五篇:《认识周长》优秀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周长》优秀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结合实例认识周长,并能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描一描、找一找、摸一摸、量一量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操作中感受、体验、探索图形的周长,感知周长的概念,发展空间观念。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学生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充分观察,体验感知周长的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周长的概念,学会探索图形周长的测量方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理解周长 1.感知、理解“一周”。(1)描一描。
①学生独立描出树叶的一周。
②汇报交流。
教师:谁愿意来为大家展示一下你是怎么描的?请用笔指着,说清楚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结束?
教师:看来,不管从哪里开始,大家都是从一点出发,沿树叶的边线绕一圈,最后又回到这一点,这就是树叶的一周。(板书:一周)(2)找一找,摸一摸。
在生活中,有许多物体的表面也像树叶一样有一周。
①请同学们用一根手指摸一摸钟面的一周,再请同学们摸一摸课本封面的一周。②同桌互向找身边物体表面的一周。2.感知周长的概念。(1)感知树叶的周长.
教师:像这样从一点开始沿着边绕一圈再回到这儿,这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板书:长度、周长)
教师:如果从这个点开始(另选一个点),你还能指指吗?(2)感知图形的周长。①出示:
它们的周长应该是从哪儿到哪儿的长度?引导学生边指边说出月牙一周的长度是月牙的周长,三角形一周的长度是三角形的周长。
②学生找一找、说一说身边物体表面的周长。教师巡视时要注意寻找不规则图形周长的学生,汇报时要求学生边指边说。③即时练习(教材第83页例3)。描一描,独立在书中描出它们的周长。
教师:像这样,首尾相连的图形叫做“封闭图形”。(板书:封闭图形)(3)完善周长的概念。①出示:
教师:这个图形有周长吗?为什么?
预设:从一点开始,沿着边不能回到开始的这一点。
教师:看来,只有封闭图形才有周长。谁能完整地说一说周长的概念? 预设: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②找一找,下面哪些图形能找出它们的周长,哪些不能?
3.进一步体会周长与长度的关系。
拿出课前准备的50厘米长的绳子快速围成一个封闭图形,并指一指你所围成的封闭图形的周长是从哪儿到哪儿的长度?再想一想它的周长是多少? 交流后小结:我们用的是同样长的绳子,不管围成什么形状,这一周的长度都是50厘米,它的周长就是这根绳子的长度。
(二)探究求周长的策略
我们已经认识了周长,要想知道下面图形的周长是多长,怎么办?(测量)
1.小组合作要求。
(1)老师为大家准备了直尺、软尺、绳子,请大家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测量出它们的周长。
(2)小组4人每人选择1个图形进行测量。请先独立思考选择什么测量工具,有想法或者有困难的都在小组内交流一下,然后再动手。2.动手测量。3.展示方法。
谁来说一说你们测量的方法和测量的结果?(1)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等直边的测量方法。预设:
学生1:我用直尺先量了一下三角形每条边的长度,再把三条边的长度加起来,就知道了它的周长。学生2:我用直尺测量了长方形四条边的长度,然后再把四条边的长度加在了一起,周长是„„
学生3:我测量的是长方形,因为长方形对边相等,我只要用直尺测量长方形的一条长和一条宽就行了,周长也是„„
学生4:我用直尺测量了正方形四条边的长度,然后再把四条边的长度加在了一起,周长是„„
学生5:我用直尺只测量了正方形一条边的长度,因为它的四条边相等,所以周长是„„
如果出现了学生3和学生5的测量方法,老师要及时肯定并给予鼓励。思考:如果老师给你的是五边形,它的周长是几条边的总长度?六边形呢?八边形呢?
小结:先测量图形的各边有多长,再把几条边的长度加在一起,就是图形的周长。
(2)心形等曲边的测量方法。预设:
学生:我们是用绳子直接沿着它的边绕一圈,再用尺子量出绳子的长度,绳子的长度就是心形的周长。
小结:生活中我们会经常碰到无法直接用直尺测量的情况,就可以向同学们这样先用绳子围一围,再将绳子拉直,测量绳子的长度,这也就是“化曲为直”的方法。
(三)实践应用,拓展延伸
两只小蚂蚁围着各自的图形爬了一圈,都说自己爬的长度最长,为此吵得不可开交,可是谁也不能说服谁,你能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帮帮它们吗?
(四)归纳总结,内化新知
今天,我们认识了周长,并且用周长的知识解决了一些问题,你能谈谈你都学到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