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研发政策论文
摘要:促进一国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的研发政策必然是一套系统性的政策。以整个国家为研究对象,从自身国情出发,考察研发政策对该国科技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作用和影响。提出符合我国国情的研发政策,以期提高我国科技创新的自主研发能力。
关键词:科技创新;自主创新;研发政策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知识化的程度不断加深,各国之间的竞争焦点逐渐由土地、资源矿产等传统生产要素转向人才、技术等新生产要素。高新技术产业因为其高智力投入、高效益、低污染、低消耗的特点及对传统产业巨大的带动作用正在成为世界各国经济竞争的主战场。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研究高新技术并尽力实现其产业化,在90年代初开始建立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近年来,高新技术产业在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并且为我国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提供了大量的技术支持,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与此同时,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许多高新技术领域还存在着核心技术知识产权缺失的问题。当前我国传统产业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低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带动作用不明显的现实确定无疑。因此大力度推进技术研发,掌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促进产业升级成为当务之急,而构建一个促进自主研发能力提升的政策环境也就成为重中之重。
1国内外文献回顾
1.1国外文献回顾
R&D政策对整体经济的增长至关重要,它的有效性取决于和广泛的经济增长政策融合的程度。西方学者对R&D政策的研究是围绕着私人R&D投资的市场失灵进行的。乔治泰奇认为R&D政策的首要目标就是要消除造成市场失灵的障碍。R&D投资的市场失灵主要体现在私人对R&D投资的不足。这种不足又体现在两个方面:(1)对R&D投资的总量上的不足。(2)对R&D某一特定阶段投资的不足。
西方学者认为造成市场失灵的主要因素有:(1)技术和市场的不确定性和风险。(2)创新公司成果的专用性。企业在初期R&D过程中所面临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使得企业偏向于减少总的R&D投资或者牺牲长期项目投资而将投资转向短期的R&D项目。同时由于部分R&D项目本身的复杂性和资本密集性因素使得个别R&D公司承担了过多的风险,比如现在的一些R&D项目过程越来越复杂,因此需要交叉的学科队伍而这些条件往往超出了单个公司的能力。另外,一些R&D项目本身就是资金密集型的,太过昂贵无法满足公司R&D战略的多样化需要。一些R&D过程本身所需要的时间比较长,对于私人公司而言,这意味着公司的R&D投资很可能无法获得可接受的回报。西方学者经常提到的预防R&D市场失灵的政策工具有:R&E(研究与实验)税收抵扣、政府直接资助、税收所得税和合作研究。西方学者认为针对不同类型的市场失灵,首先要考虑的是确定市场失灵是阻碍了总的R&D投资还是阻碍了对R&D某一特定阶段的投资。针对这两种情形,所需要的政策工具在本质上有着很大的区别。税收政策在解决总的R&D投资不足上更加有效而直接资助在解决对R&D某一特定阶段或某一特定种类的技术投资不足的市场失灵问题时更加有效。不论哪一种情况,都需要设计和执行一种特定的机制来解决特定的市场失灵问题,但这一机制不应诱发对没有受到市场失灵影响的领域的投资,即防止产生政策漏出效应。这也成为西方学者评判R&D政策有效性的一个标准。许多西方工业化国家也一直在采用政府直接资助的政策。政府会采取各种各样的战略计划,这些计划主要集中于受市场失灵影响显著的R&D共性技术研究阶段。在这些计划中,大部分的资金以成本分担的形式提供给了私营部门。政府同样也可以考虑对单独某个企业的R&D活动进行资助,因为一个新技术在其生命周期的早期经济活动中总是以最小规模的形式进行的,而且在当时一般会以“幼稚产业”的形式出现。该企业可能是大企业也可能是小企业或者初创企业,但是,一般而言,只有当联盟研发的方法不合适时,才考虑对单个企业进行R&D赞助。西方学者还普遍注重技术基础设施的作用。这种技术基础设施包括基础科学、共性技术、基础技术和产业标准。随着全球化的发展,高科技领域的竞争逐渐加剧使得政府所承担的任务更加繁重,除了负责支持基础研究以外,还应该大量投资于新的,以技术为基础的基础设施以支持国内的产业发展。
1.2国内文献回顾
中国学者对R&D政策的研究起步在西方学者之后,而且与西方成熟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不同,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逐渐完善的阶段。中国学者的研究更多的围绕着现有政策的不足之处进行的。一方面,中国学者充分注意到了西方学者提到的R&D市场失灵的现象,提出一些政策建议,另一方面中国学者也注意到中国社会的R&D资源分布不同于西方社会的现实情况。对R&D政策的定义,赵赟莉,罗龙滨(2007)认为R&D政策是国家科技政策的一部分,它通过对R&D活动如R&D的投入、运作、产出、转化等,进行引导、干预、控制,把国家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意志转化为R&D活动主体的行为规范。它既包括R&D总的战略原则和指导方针,也包括具体的政策措施。郭娅娟(2010)认为R&D政策是政府为激励、协调R&D活动,促进R&D成果产生及扩散的行为准则,主要包括指导、管制、资金资助等内容。R&D政策具有导向、协调和控制作用,是区域经济增长的有力支撑。对R&D政策工具的研究,熊维勤(2011)对中国的R&D财政补贴政策进行了研究,认为基于研发结果的补贴比事前补贴效率更高。一方面,可以有效规避企业对政府的财政补贴的无效使用甚至欺骗,另一方面,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事前补贴使政府难于选择恰当的补贴对象。但是基于结果的补贴无法解决创新企业可能面临的财富约束问题。梁彤缨,冯莉,陈修德(2012)根据我国各省份2004-2008年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税式支出、财政补贴这两种政策工具的R&D政策效果,得到如下结论:这两种政策工具能够积极的促进企业筹集科研资金,尚未对我国企业筹集研发资金产生挤占效应。两者相比,税式支出对企业研发经费和人员的投入的促进作用更大一些。因此,政府应该以税式支出为主,同时加强对企业科研补贴的管理,以更好地促进企业开展研发活动。
2制约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的主要因素分析
2.1科技研发人才流失严重
目前就整体而言,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人才的总体构成情况是人员数量增长迅速,质量亟待提高。传统中低层次人才严重过剩,高层次技术和管理人才严重稀缺。高层次人才的严重缺乏已经成为限制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而造成我国目前人才缺乏的主要原因是教育体制的落后和人才外流严重。人才流失的渠道主要有两种:一是国内的高技能人才纷纷跳槽至实力雄厚的外资企业尤其是海外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的研发中心,另一种则是出国留学。对于前一种情况,尚缺乏数据统计,但是情况很严峻。现在很多的国有企业已经成为为海外跨国公司培养人才的学校。对于第二种情况,一方面原因在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落后,缺乏能够吸引、承接这部分高科技人才回国的企业;另一方面原因是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的基础研究居于世界领先水平,留在国外可以随时了解科学技术的最新发展动态,有利于个人学术进步,而回国后则没有这么好的条件。这些人才担心回国后,个人会被埋没。总体而言,国内在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上与美国的差距是这些人才拒绝回国效力的主要原因。
2.2我国科技产业的研发经费支出存在问题
我国科技创新的研发经费总量增长十分迅速,但是研发经费的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研发强度)一直偏低,而且研发经费支出结构不均衡。从总量上看,我国的研发经费支出总额已经位列世界第三位,仅次于美国和日本之后,但是研发强度则要落后于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当前,科研支出经费结构方面,我国绝大部分的经费都投向了应用研究和实验开发研究阶段,其中主要是实验开发研究阶段,即主要用于科技成果的实用化和产业化。从发达国家研发活动的变化可以看出,随着科技的进步,基础研究的重要性变得越来越显著,各个发达国家竞相加大对于基础研究的投入,以保持长久的科技竞争力。因此,从长远来看,对于基础研究的投入不足会导致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后劲不足。
2.3我国企业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不足
2014年,我国来自企业的研发经费支出为10060.6亿元,比上年增长10.9%,已经占到了77.3%,和主要发达国家企业所占的比重大致相当。这也说明,到目前为止,我国的研发经费的来源构成比较合理,企业已经成为我国研发活动的主体。从企业构成来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是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主力军,无论是在研发人员从业数量还是工业总产值、利润总额上都处于领先的位置。但是外资企业的专利所有权转让及许可收入上却超过了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2014年外资企业的专利所有权转让及许可收入为840亿元,而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该项收入仅为556亿元,大大落后于外资企业。专利所有权转让及许可收入最能反映一个企业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这也表明我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要远低于外资企业。
3提升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研发政策建议
3.1改革教育体制提高教育质量
当前制约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就是教育体制的落后和人才的短缺。现行的教育体制和模式并不能够满足培养创新型研发人才的需要。问题突出表现在:我国现在仍然延续的是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十分强调学生记忆和通过考试的能力;过于注重学生的考试分数,而忽略了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过于重视智商,忽视情商的培养;重书本,轻实践;重理论,轻运用。因此,只有改革现行的教育体制和模式,建立起创新教育的体系与机制,形成创新人才的培养环境,才能提高我国研发人才队伍的整体水平,才能培养出高水平的带头人和创业人才,才能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具体包括:改变高等教育的模式,率先在所有的高校实施素质教育;改变高等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方式,改变教学和实践的脱离、课程设置和社会需要的脱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加大对职业技术教育的扶持力度,推广职业技术教育,提高技术工作者的社会地位和薪资待遇,逐渐改变人们轻视职业技术教育的观念;继续加大国家财政对教育的支持力度,保证教育支出占GDP的4%以上。加大对经济不发达地区的教育扶持力度,促进优质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化、合理化,力促教育公平。
3.2提高研发经费使用质量
国内外的经验表明,研发经费的投入规模和研发实力的强弱成正比关系。因此,加大研发经费的投入强度是提高我国研发能力的前提条件。目前,从总量来看,我国的研发经费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平均到每个研发人员来看仍然很低,以研发经费的投资强度(R&D/GDP)来看,我国仍然处于一个比较低的水平上。一国研发费用的支出总规模必然要和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一个国家不可能超出常规、不切实际的增加研发费用,因此最重要的是完善研发费用的使用监管体制,提高研发费用的使用质量,把好钢都用在刀刃上。对于中国这样的技术后进国家国家尤其重要,如果不能够加强对研发经费使用的监管,即使有再多的经费支出,也无济于事。首先要完善研发经费的支出结构,要明确研发活动的各个环节的主要出资主体。其次要完善研发经费的使用监管体制。最后完善研发结果的考评机制,把成果转化所创造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作为评价研发结果的重要参考因素。
3.3大力培育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科技中介组织
大力培育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科技中介组织是促进产学研结合的最有效途径。科技中介组织能够解决产学研三阶段之间信息不对称、连接不畅的问题。规范、正规的科技中介组织的发展能够使在基础研究阶段积累下来的科研成果更加有效的向应用研究和实验开发研究阶段转移。据报道,发达国家科技发明的转化率约为60%,而我国每年约有2万件科技发明,但实际转化为应用的不到20%。由于许多研发机构和管理机构市场观念淡漠,致使许多研发项目从立项到最终产生结果都与市场脱节。因此,除了要改革研发项目的立项机制以外,加强科技中介组织的建设,盘活堆积的研发成果也是重中之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科技中介组织发展比较迅速,为研发成果的产业化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我们也必须认识到我国的科技中介组织目前还处在发展初期,数量多、规模小、服务能力差,甚至存在部分中介组织违法违规操作的现象。科技中介组织从业人员大多缺乏规范的培训、专业素质参差不齐。因此,为了促进科技中介组织的快速发展,政府必须为中介组织创造适宜的法律和市场环境,促进科技中介组织行业发展的更加规范。
3.4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
在经济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的今天,全球性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正在逐渐建立起来,技术后进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更应该迎头赶上,努力加入到这一潮流中来,努力学习规则,适应规则,进而利用规则维护自己的利益。如果因为目前正处于技术落后状态,就拒绝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从长远来看必然是得不偿失的。目前,我国正处于产业升级换代的关键时期,研发能力的提高是产业升级成功的关键。我们当前必须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通过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提高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产业升级。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对于优化高新技术产业的市场结构,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内部优胜劣汰具有重要意义。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成果在知识产权保护不严的情况下极易被仿造,这给研发企业的造成的损失是毁灭性的。所以可以说知识产权制度是高新技术产业能够兴旺发达的基本制度保障。
参考文献
[1]赵赟莉,罗龙滨.R&D政策及其主要政策过程探析[J].商业经济,2007,(01):22-24.
[2]郭娅娟.安淮市R&D经费投入现状分析及对策[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10,(10):177-178.
[3]梁彤缨,冯莉,陈修德.税式支出、财政补贴对研发投入的影响研究[J].软科学,2012,(05):32-36.
[4]戴小勇,成力为.财政补贴政策对企业研发投入的门槛效应[J].科研管理,2015,(06):68-76.
[5]李新功.政府R&D资助、金融信贷与企业技术创新[J].管理评论,2016,(12):54-62.
第二篇: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中共山东省滕州市委 山东省滕州市人民政府
滕州市地处山东省南部,面积1485平方公里,人口156万,是“科圣”墨子的故里。近年来,我市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立足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为核心,大力实施“科技兴市”战略,努力构筑经济和科技紧密结合的运行机制,取得了显著成效。我市先后被命名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市)、全国科技实力百强县(市)、国家级星火技术密集区。2003年,国内生产总值完成170.7亿元,增长20.1%;财政总收入14.6亿元,增长23.7%;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2%;第三次跻身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
一、坚持实施“科技兴市”战略,优化科技事业的发展环境
加速县域经济发展,必须发挥科技进步在引导和支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为此,我们坚持不懈地把“科技兴市”作为重大战略,坚持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努力在全社会营造有利于科技长入经济的良好环境。一是全面推行领导干部科技目标责任制。成立了市主要领导挂帅的科技工作领导小组,健全以一把手为主的科技工作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实行党政领导科技成果推广联系点制度,35名市级领导和650名副科级以上干部每人建立了1—2个村或企业作为科技帮包对象;同时强化考核,将考核结果作为评先树优和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据。二是大力营造良好的科技政策环境。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决定》等政策,设立了高新技术产业专项财政扶持资金、技改投入和技术创新奖;实行领导干部重大科技项目帮包责任制,对科技含量高、带动作用强、效 1
益显著的科技项目,领导精力和财政优先支持,并健全考核奖惩机制,市财政拿出500多万元对实施好、进展快的帮包责任人及法人重奖。三是实行专家科技顾问制,推进决策科学化。按照“一个专家建立一个基地,一个基地形成一个优势产业,一个产业搞活一片经济、带动一方群众致富”的思路,先后聘请中国科学院、山农大的两位教授担任科技副市长,两位院士和10多位专家学者担任市科技顾问。通过优化环境和服务,把专家的教学、研究、试验、示范基地吸引到滕州。山东农科院研究员孙慧生二十年如一日帮助指导我市马铃薯生产,建立形成了省级科技特色园;工程院院士余松烈多年来在我市进行小麦精播技术研究和示范推广,取得显著成效,今年全市87万亩小麦单产达931斤。银丰化工公司在省农科院专家的技术支持下,先后开发新产品16项,实施国家、省级科技计划6项,成为我市利税大户。同时我们还聘请市内110位专家学者组成科技顾问团,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科技咨询服务。四是建立健全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坚持政府调控和市场机制相结合,建立起政府引导、市场驱动、企业为主、多元参与的新型科技投入体制。市财政坚持优先加大科技投入,科技投入增长均高于财政收入增长,科技三项经费占当年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2%以上。
二、突出科技的现实转化,构筑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运行机制
1.依靠科技创新,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增收。立足构筑农民依靠科技致富的载体,强化科技引导,对农业影响大、效益明显、科技含量高的项目,给予连续重点支持。为把马铃薯产业培植成为强势产业,先后实施科技计划26项,扶持资金300多万元;投资1650万元,建立了生物组培中心和配套完善的脱毒种薯繁育体系。今年全市马铃薯播种面积50万亩,产值达12亿元以上,主产区农民纯收入4602元。为发展壮大粮食产业,加强科技项目的后备培养和龙头企业的持续技术开发,先后9次立项,扶持资金60多万元,筛选出白硬冬2号等优良品种,我市被列入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山东省小麦玉米两熟丰产高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项目示范县(市)。投入技改资金1.3亿元,培植壮大农副产品龙头企业,发展形成了东谷面粉、益康食品、春藤肉制品等一批工艺先进的骨干企业。国家级星火外向型企业山东盈泰食品公司,去年出口创汇1500万美元,发展标准化养殖基地216个,养殖户年纯收益万元以上。
2.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增强对科技发展的反哺和推动能力。一是大力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工程”。立足实际,发挥优势,选择机电一体化、生物技术、新材料、精细化工、环保节能等产业重点发展,扶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备发
展活力的骨干高新技术企业膨胀规模,带动相关企业尽快形成产业化。全市发展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6家,国家级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1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2.5%,有5个项目列入国家技术创新基金计划。二是实施“科技联姻”工程,加速孵化高新技术成果。全市规模以上企业与200余家大学、科研院所建立了稳固的技术合作关系,近年来实施科技项目75项,其中国家、省级科技项目16项,取得科技成果86项,获得省科技奖励12项。三是加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坚持政府引导、政策扶持和市场运作相结合,严格落实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加快技术开发体系建设。对新建国家、省技术开发中心的企业一次性给予15万元的科研开发补助。全市建立厂办科研机构90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企业自主科研经费占销售收入的2.76%,规模以上企业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投入达3.2亿元,占销售收入的3%,部分高新技术企业达到8%以上。
3.完善示范带动机制,大力构建科技发展示范平台。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效能规划建设高科技示范园,引进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带动力强的项目39个,完成投资7亿余元。积极培植科技“高税”示范,选择基础好、潜力大、技术创新度高的企业,重点培育扶持,发展形成26家技术实力较强、产品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显著的示范企业。建立完善党员科技帮带机制,在农民党员中评选出万名政治觉悟高、具有专业特长、技术能力较强的“党员科技示范户”,从中优选出千名“科技明星”,给予表彰奖励。全市1.3万名有技术优势的党员,与16万户农民结成了帮带对子。农民党员薛冰利用养殖新技术致富后,与周围16户农民结成帮带对子,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使农户年均收入增加6000元。
三、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突出科技人才在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中的核心作用,坚持引进、培养、使用并举,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建立完善人才开发的政策,鼓励技术、成果等生产要素以30%以上的股份参与资产、收益分配;实行重奖突出贡献科技人才,市财政投入20万元重奖科技人员,对在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工作中取得显著成绩的有功人员,优先推荐为劳动模范、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和享受政府津贴;在全社会形成了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技术、尊重创造的良氛围。大力实施科技人才开发工程,启动了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设立了学科带头人培养专项资金。加强技术人才引进,先后引进日本、荷兰、以色列等20余名国外专家开展技术培训和技术开发;聘请清华大学、山东大学等20多位专家进行科技合作。强化人才教育培训,全市年培训专业技术人员8520人。目前全市具有专
业技术人才达到47672名,万人拥有专业技术人员318人;培养省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55名。同时把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和技术应用能力作为人才培训的重点,建立了集科技服务、现代远程教育与党员电教于一体的市、镇(街)、村(居)、家庭四级科技培训网络,建立农村现代远程教育接受站点1169处。先后培训农民30余万人,其中有1.07万人考取了国家农民专业技术资格“绿色证书”。
第三篇:提升小微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财税政策分析
提升小微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财税政策分析
摘要:小微企业是技术创新的重要推动力量,对于解决就业问题、促进经济增长也有着重要意义,我国政府对其也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支持性政策。本文首先对政扶持小微企业发展的理论依据进行了回顾,下文的分析提供了理论基础,并对财税政府扶持小微企业的作用机制进行探讨。对我国现行财税政策对小微企业扶持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指出应当从政务环境、税收优惠、公共服务体系、相关配套措施方面着手,进一步优化我国小微企业发展相关的财税政策,提高小微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
关键词:小微企业;科技创新;财税政策
Fiscal policy analysis on small and micro enterprise to enhance it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Abstract: Small and micro enterprise is an important driving force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employment, promote economic growth but also to have the important meaning, our government has promulgated a series of relevant supporting policies.In this paper, firstly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administrative support small micro enterprise development is reviewed, and provides the theoretical basis for following analysis, taxation and government support for small micro mechanism of enterprises is discussed.On China's current fiscal policy on the small and micro enterprise to support the status quo and existing problems are analyzed deeply, points out that we should start from the administration environment, preferential tax, public service system, the relevant supporting measures, and further optimize the development of related fiscal policy in our country Small and micro enterprise, improve the Small and micro enterprises the ability of innov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Keywords: Small and micro enterprise;technological innovation;fiscal policy
引言
近年来,小微企业由于其在解决就业、促进经济增长、推动科技创新等方面日愈明显的作用而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各地政府部门也对其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小微企业发展至今,几乎涵盖了国民经济的各个行业,其在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分别占我国经济总量的60%和57%,提供了约75%的城镇就业机会。小微企业科技创新成果具有社会外溢性,社会理应对其给予足够的支持,但是现阶段,小微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却面临着严重的投资不足等问题。为了促使小微企业加大科技研发的投入,更好地发挥小微企业对社会科技进步的推动作用,政府多采取税收优惠政策对其进行激励。财税政策在促进小微企业快速发展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我国财税政策仍然存在不够健全的地方,在促进小微企业科技创新、协调发展方面还有待完善。我国要向科技创新型国家转变,必须加大科技创新过程中人力、物力、资金的投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意愿和创新能力。在我国,小微企业是技术创新的重要推动力量,在科技创新方面担当领头羊的角色,财税政策的扶持对于增加小微企业科技创新投入、提升小微企业创新能力,乃至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1.小微企业的概念及特征
关于小微企业的认定标准现阶段认可度较高的有两种,一是根据行业的不同特点,依据中小企业的人员数量、收入总额、资产总量等评价指标,把企业划分为中、小、微三种类型,行业不同,小微型企业的评价指标数量也有所差别;一种则是根据享受的税收优惠政策来划分,其中小微企业是指企业从事国家非限制和禁止行业,并分别符合应税所得总额、人员总数、资产总量等标准的企业类型。[1]
与大中型企业相比,小微企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1)数量庞大、涉及领域众多、分布广泛,我国小微企业涵盖国民经济的三大产业,由于人力及资金分布的差距,我国小微企业的分布呈现出与我国中西经济发展相一致的规律,小微企业的数量、质量水平从东到西依次递减;(2)规模偏小、经营的自主性和灵活性较大,小微企业的从业人数、资产规模和销售收入比较小,经营比较灵活,能对市场的需求做出快速反应;(3)所有制结构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小微企业的投资主体越来越多元化,非公有经济正逐渐占据主导地位,私营企业和个体户也在蓬勃发展;(4)信用度偏低、融资困难,小微企业由于其资产规模有限,缺乏担保,信用程度较低,难以满足银行对贷款条件的需求,而很难从担保公司及时得到金融支持。
2.财税政策扶持小微企业的理论分析
政府对小微企业提供财政支持,在理论上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加以说明,分别是小微企业存在理论,政府扶持小微企业即“政府干预论”,财税政策扶持小微企业即增支减税论与“拉弗曲线”。下文对财税政策扶持科技型小微企业的理论支持进行具体阐述。
2.1 中小企业存在理论
罗纳德·科斯(R.H.Coase)在《企业的性质》(1937)一文中指出当企业内的边际组织费用与市场边际交易费用相等时,交易费用与组织费用二者之和的最小时,企业达到最佳规模。在企业刚成立时,企业的规模一般都很小,这时企业内部组织费用较低,外部交易费用却相对较高,企业为了降低总成本,会选择扩大企业规模,逐渐达到企业最优规模,使得总交易费用最小。[2]由于不同行业在管理水平、技术成熟度方面存在差异,最优规模也就不同,有些企业最优规模较大,有些企业的最优规模却较小,也就是所谓的中小甚至是小微企业。在我国,中小企业占据了很大的比重,而且大多数中小企业也正以较快的速度发展,在我国经济发展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促进作用,说明中小企业存在是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乔治·施蒂格勒(George.Stgler)在《规模经济》中对企业的最佳规模及决定因素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发现在某一行业中,如果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长期存活下来,企业必须是有效率的,只有当企业产出量在该行业中比重上升最快,才说明该企业达到了最佳规模。[3]施蒂格勒对于这种生存技术进行了大量实证分析后得出:对于某一特定行业而言,其最佳企业规模通常是一个区间则不是某一个点,因而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是“碟型”而非“U型”,这也正好对中小企业存在并得以发展做出了解释。
奥斯汀·罗宾逊(Austin Robinson)在《竞争的产业结构》一书中指出企业的规模是倒“U型”的,即在一定范围内企业的报酬率随着企业规模的增大而增加,当超过这个限度后企业的报酬率随着企业规模的增大出现递减趋势,企业生产的最优生产规模在倒“U型”曲线的顶点处。因此企业要获得最优规模经济不是企业规模越大越好,要根据规模经济和经济效率原则选择最适合的企业规模。对于某些企业而言,达到中小规模即可实现其最优效率,这即为中小企业存在和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
综上所述,企业最优规模并不是越大越好,其合理判断标准是企业平均成本最小化,企业在确定最优规模时应根据所处行业特征、市场竞争情况、地域分布来合理决策。企业的盈利能力与企业规模并非成正比关系,企业规模越大并不能说明企业盈利能力越强,有些企业在中小规模阶段能比大规模经营获取更高的收益率。因此只要中小企业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实现最优经济效率,就能与大企业一起生存和发展。
2.2 政府干预论
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持“经济自由主义”观点,认为市场可以对市场经济进行自动调整,在没有政府干预的状态下实现市场经济均衡,但1929年的经济危机打破了这一经济观点,凯恩斯的“政府干预主义”开始走上历史舞台。[4]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提出政府应采取政策对其进行干预,并在理论中提出了解决就业问题的一整套措施,这一套理论有效克服了当时的经济危机问题。市场经济在发展过程中有时会出现“市场失灵”问题,主要表现为:首先,自由竞争下中小企业容易处于劣势地位,需要政府给予支持;其次,市场竞争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会使得小微企业在发展中存在一些盲目性,需要企业进行有效的引导;最后,市场竞争存在一定的外部性,有时会对中小企业的发展带来一些阻碍,需要政府进行干预。
凯恩斯的理论说明“市场失灵”的存在以及小微企业自身的特点,需要政府介入对小微企业的发展给予支持,对宏观经济实施调控。从该理论还可以看出,政府对小微企业进行干预主要原因有:首先,市场竞争中存在着“市场失灵”,如果任其发展容易形成垄断,保护小微企业能够推动市场有序竞争;其次,在市场竞争中小微企业处于弱势地位,需要政府扶持;再次,小微企业能够促进就业、维护社会稳定、推动技术创新,政府应对其给予支持。
2.3 增支减税论与“拉弗曲线”
凯恩斯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了基于需求管理理论和乘数原理的增支减税政策,该理论不仅在当时帮助各国企业摆脱了经济危机,还为小微企业的财税支持政府提供了理论依据。发展到20世纪70年代,供给学派在凯恩斯相关经济学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拉弗曲线”,进一步说明了税率、税收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为小微企业减税政策的实施提供更为有力的理论基础。[5]“拉弗曲线”的经济意义是:高税率并不一定意味着高税收,税率过高有时会削弱经济主体的积极性,甚至可能导致企业经济困难而导致税收减少;同时减税从长期来看会提高经营主体的积极性,为政府带来长期税收收益。
“拉弗曲线”为政府减税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大型企业相比,小微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都不如大型企业,对政府税收敏感性更强,受到税收变化的影响更大。与大型企业相比,对小微企业实行减税政策能够带来更多的积极影响,这即为小微企业减税政策提供了理论基础。
3.财税政策扶持小微企业的作用机制
财税政策对小微企业的作用主要通过财政支出和税收政策两个方面实现,其中财政支出政策主要包括政府采购、财政补贴、优惠贷款、信用担保等手段,它们分别通过各自的方式,对小微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提供支持;税收政策对小微企业行为选择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两个基本效应即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发挥作用的。
3.1 财政支出政策作用机制
第一,政府采购。政府采购是政府财政支出的重要部分,与大中型企业相比,小微企业缺乏品牌优势和规模经济效应,其在产品辨识度和产品价格方面都难以赢得政府的青睐。政府采购中如果对小微企业有所倾斜能够,能够使得小微企业在政府采购中获得销售机会,提高产品知名度,对小微企业的生产和发展,以及市场形态的多样化都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政府采购活动中对中小企业进行扶持可以加大对科技创新型及绿色环保型产品的关注。[6]小微企业是市场中发展速度快、经济活力强的企业,通过增强对小微企业创新产品和绿色产品的采购能够激励小微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提高小微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及资源保护。在政府采购过程中,还要适当降低小微企业的准入门槛,建立小微企业的信用担保体系,为小微企业成为政府采购对象,顺利为政府提供采购产品提供保障。
第二,财政补贴。大中型企业经过一定时期的发展,资源、产品种类,融资手段都更为丰富,而小微企业在产品提供方面却稍显欠缺。如果对小微企业提供财政补贴能够帮助中小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激励中小企业扩大生产和研发投入,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资源的使用效率。对中小企业实施财政补贴的方法有:对于处于创业初期的小微企业给予创业补贴,对提供就业岗位的小微企业提供就业补贴,提高其工作岗位的竞争力;对于出口型的小微企业,提供出口退税和财政补贴,鼓励其扩大出口;政府还应设立专项基金,对于满足要求的小微企业给予研发和创新补贴,并对这类企业提供贷款贴息和贷款风险补偿。
第三,优惠贷款。优惠贷款是一种直接的财政支持政策,是指由政府设立的长期为小微企业提供低息贷款的资金,这些资金是由政府对满足要求的小微企业直接给予的专项资金。小微企业在资金规模及企业竞争力上都比不上大中型企业,在货款融资时面临较多阻碍,对其提供货款优惠政策能够缓解其融资压力。
第四,信用担保。我国小微企业担保企业中主要有三种担保机构:由中央和地方共同出资的小微企业贷款担保基金,由当地政府、金融机构和企业共同组建担保公司,同行业的小微企业之间联合组建互助性的担保机构。本地政府可以通过加大对担保机构的支持力度来激励其对满足要求的小微企业特别是科技型小微企业提供担保,进一步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扶持、补贴程度。在当前小微企业融资难背景下,对小微企业设立担保机构,可以帮助小微企业获得更多的信贷供给,降低融资风险。
3.2 税收政策作用机制
第一,税收可以优化小微企业的资源配置。税收对资源配置的优化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税收可以影响劳动供给和需求,政府对企业征税会同时产生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前者会导致劳动供给增加,后者会导致劳动供给减少,这种情况下,劳动力对劳动供给和闲暇时间进行选择,这样小微企业也就根据自身需要在资本和劳动两种要素之间进行选择;二是税收对储蓄和投资之间的关系进行调控,税收通过投资边际效率和投资需求对企业融资问题能产生很大的影响,小微企业在发展初期对于银行贷款和民间借贷的依赖程度又很大,因而税率对小微企业储蓄和投资的选择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第二,税收可以调控小微企业的经济行为。国家通过税收杠杆可以作用于小微企业的经济行为,实现产业结构转型与升级,进而对小微企业的发展方向产生影响。税收对小微企业同时具有激励和抑制性,对于高新技术型或者绿色型小微企业,通过降低税率、税收减免等税收优惠政策可以对其发展进行激励;但对于那些污染性、浪费资源性的小微企业,则可以通过提高税率、加重税负等来对其进行抑制。对科技创新型的小微企业实施税收优惠可以通过提高科技型小微企业的增值税和营业税起征点、减征科技型小微企业的企业所得税、对向科技型小微企业贷款的金融机构,减免印花税和营业税等方式来进行。
4.我国现行小微企业财税政策评价
4.1 我国现行小微企业财税政策现状
小微企业种类数量多、分布范围广、产品丰富,许多创新型企业都是科技型小微企业逐渐发展形成的。为了鼓励企业进行科技创新,我国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科技型小微企业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的财税政策,下文介绍了我国现行科技小微型企业财税政策。4.1.1 鼓励小微企业科技创新活动
财税优惠政策对于减少小微企业现金流出,促进创新发展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对于小微企业实施税收优惠政策可以通过降低小微企业的所得税负担、免征部分行政事业税费、鼓励对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的融资合作。在2011年发布的《关于小型微利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对小微企业的税收优惠时间延长至2015年年底,将小微企业起征点提高至6万元,进行减半征税并将税率真下调查至20%。在2013年发布的《关于研究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有关政策问题的通知》中对加计扣除的规定做出调整,放宽了对工薪、仪器设备、模具的扣除范围;对于临床试验费以及研发成果的论证、鉴定、评审、验证费用也由原来的不允许扣除变为允许扣除,并进一步提高增值税和营业税的起征点。在2013年发布的《关于修改<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和<营业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的决定》中做出如下规定,提高增值税和营业税的起征点,对月销售额不超过2万元的,暂免征收增值税和营业税。
4.1.2 加大了对小微企业投入的财税扶持力度
为了缓解科技型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提升小微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发挥财政资金在小微型企业发展中的引导作用,应扩大政府财政支持,对科技型小微企业给予重点资助。2005年发布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管理暂行办法》提出并没有采取贴息贷款、无偿贷款和投入资本金等方式设立创新基金;在2007年发布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管理暂行办法》规定政府要设立专项基金用于创业初期的科技型小企业。[7]另一方面,对科技创新基金的捐赠,准予在进行所得税缴纳之前进行一定比合理比例的扣除,2006年发布的《关于纳税人向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捐赠有关所得税政策问题的通知》规定企业及个对于中小企业用于科技创新方面的捐赠,准予在税前按照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3%至30%的比例扣除。
4.1.3 完善支持小微企业的金融配套政策
要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首先要营造一种促进小微企业进行科技创新的金融环境。一是减少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成本,2012年发布的《关于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有关准备金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政策的通知》指出要增加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的抵扣项目,对于计提的准备金应在允许范围予以税前扣除;二是扩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补助金额,2012年发布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资金管理办法》提出应对担保机构为中小型、小微型企业提供担保的业务,对于科技型小微企业应进行重点补助;三是加强对小微企业资金投入力度,银发(1999)379号文件规定,只要小微企业有还贷能力就应对其积极发放贷款,支持其进行科技创新。
4.1.4 引导小微企创建自主品牌
小微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获得自身的优势,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创建自主品牌,进行产品创新。2010年发布的《地方特色产业中小企业发展资金管理办法》提出要鼓励传统企业采取商标专用权方式提升产业特色,对于有特色的小微企业应为其顺利实现发展和成功转型提供充足的资金准备和财政扶持。
此外,为了引导小微企业集聚,应建立科技创新体系,增强小微企业创新活动的动力。就科技创新基地建设而言,1999年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科技部等部门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若干规定的通知》要求加快对中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基地和产业化基地的培育;就创新服务体系构建而言,2000年发布的《关于加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指出要建立40多个科技创新服务中心为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提供服务。
4.2 现行小微企业财税政策存在的缺陷
小微企业在我国取得了快速发展,然而小微企业在发展虽然有一定的技术创新,却普遍存在核心技术缺乏、自主创新能力较弱、高端产业链上企业较少的问题。
4.2.1 税收优惠政策难以享受到位
我国税收政策存在重形式,轻实效;重数量,轻质量;重认定,轻服务的“三重三轻”倾向,对科技型小微企业创新能力建设和创新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财政资金资助虽然已向小微企业有所偏向,但过多的投资类型下投资渠道不统一,资金投入较为分散,使得资金的使用效率也就较低。再者,就企业自身而言,我国大多数小微企业在进行规范化会计核算方面能力不足,优惠政策即使达到了小微企业也难以实施。
4.2.2 对小微企业缺乏必要引导和扶持
小微企业由于其在发展过程中缺乏集群效应,企业分布较为分散,在政策上处于弱势地位。许多小微企业缺乏核心或者前沿的创新科技技术,只能在科技创新的边缘存活,因此很多小微企业处于产业链的底端,难以引起政府真正的重视和有效扶持。小微企业能够提供一定的就业机会,但就每一个企业而言,在解决就业问题上发挥的作用较小,因而政府对其给予的就业补贴也不足。
4.2.3 研发投入强度不够
我国的发展战略目标是发展并实现创新型国家,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加大科技研发投入,通过研发投入强度(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家或地区生产总值的比值)可以体现出科技创新投入情况。2001年在科技研究投入上只有北京、深圳、南京、上海、天津、苏州等地超过了2%这一公认指标。[8]全国科技创新投入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各地财政科技拨款金额与占财政支出比例不同,但总体而言,政府对小微企业研发资金投入还很不够,财税优惠政策在引导小微企业研发投入及科技创新效率方面都有待提高。
4.2.4 小微企业缺少创新活动资金
小微企业就自身而言,资金实力以及抵御风险能力都比不上大中型企业,容易受到外部市场变动的冲击,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都容易产生不利影响。小微企业在发展中对资金的需求虽然一次性不大,但资金需求频繁而急切,一旦资金链断裂将对小微企业的创新活动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由于小微企业创新活动风险大,一般贷款机构很少愿意对其发放贷款,如果政府不对其给予贷款支持,很多小微企业将无法顺利开展创新活动。
5.提升我国小微企业创新能力的财税政策建议
从前文的分析可以得出,我国已陆续出台了一系列针对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法规,但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对于现行小微企业财税政策上的不足,需要在未来进一步加大对小微企业的财税扶持力度,不断完善小微企业相关的政策和措施。
5.1 完善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财政政策,创建良好的政务环境
政府部门要提高对科技型小微企业的重视程度,掌握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动态,完善小微企业发展的财政政策,促进小微企业科技创新工作的开展。各级政府部门要不断完善扶持小微企业发展的专项资金建设,引导小微企业对科技创新项目的投入重点发展创新型、创业型的小微企业,促进其不断做大做强。要完善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财政政策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完善政府采购制度,如建立政府采购的基础服务平台,降低小微企业的准入标准,在政府采购对那些高科技型的小微企业要有所偏重;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为小微企业的员工缴纳一定的比例的社会保险,对那些主动为员工缴纳社会的小微企业给予补贴;建立健全小微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健全小微企业信息化服务系统,并根据小微企业的实际需求为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政策、投资咨询、财务培训等服务;完善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资金体系和信用担保制度,对担保机构提供财政补助以鼓励其降低对小微企业收取的担保费用。
5.2 完善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发挥税收优惠的激励作用
在小微企业发展过程中,政府要发挥税收优惠政策的激励作用,引导小微企业走科技创新型、资源节约型等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路径,小微企业无法在低价格手批量生产上获得比大中型企业更多的优势,必须向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转变。[9]要加强小微企业的创新能力,从生产模式来看,小微企业需要推广抗美援朝创新产品,培养小微企业的科技研发及科技成果转化的能力。在引导小微企业由产业链低端向上发展的过程中,应重点发展那些科技含量高、产品竞争力强的科技型企业,对于这些企业要加大税收优惠力度。政府在完善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时,应扩大小微企业优惠政策的普遍性;调整增值税政策,降低小微企业的纳税人的征税率;对于作为乡镇企业主体的小微企业免征企业所得税和营业税;对其他小微企业也要加强所得税、增值税及营业税的支持力度,实现三税协同激励效应。
5.3 建立小微企业公共服务体系,强化小微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政府应当建立层次多样、功能专业、覆盖面广的小微企业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小微企业培养的梯度体系,促进小微企业间形成资源共享、功能互通的服务平台。只有强化小微企业的主体地位,促使其形成知识产权自主性、技术关键性、创新能力强大的企业群体,才能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目前我国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推动小微企业创新发展的政策,表现出强化小微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的倾向,如对于小微企业提高征税起点,降低税率,对于附合要求的小微企业降低融资标准等,但对于小微企业创新主体的重视程度还有待提升。地方政府可以根据现行税法,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出台与本地区发展特色相适应的科技创新支持政策,提高小微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带头作用。
5.4 建立其他相关的配套机制和措施,进一步规范小微企业经济行为
小微企业发展过程中,自身的机构设置以及部门化专业技能都存在欠缺,小微企业要切实享政府给予的财政支持和税收优惠政策,还需要从经下方面着手,进一步规范企业的经营环境。第一,完善我国小微企业法律支持体系。由于法律相对于那些政策性条例具有普遍性、强制性和约束性的特征,在实施过程中能减少外界因素的干扰,保持小微企业发展政策的持续性、平稳性和规范性,因此需要为小微企业的发展营造一个健康的法律环境。第二,完善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各项金融政策。建立与政府财政政策相辅相成的金融政策,如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贷款降低标准,对科技型小微企业实施贷款优惠,建立合理的小微企业贷款机制,共同推进小微企业的发展。第三,建立统一的小微企业管理部门。我国小微企业的管理部门众多,各管理部门在工作中容易出现职能交叉、多重管理的现象,这样小微企业在管理过程中就会形成资源浪费、管理责任不明的不足,因此必须建立一个统一的小微企业管理部门。
参考文献:
[1][7] 兰飞,王华,沈亚飞.提升科技型小微企业创新能力的财税政策分析[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4,(2):86-90.
[2] 高现广.促进我国小微企业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D].厦门:集美大学,2013. [3] 闫博.枣庄市中小企业发展策略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3] 吕敏,谢峰.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制度改革探讨[J].税务研究,2012,(20):26-30. [4] 尹丹莉.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D].天津:天津财经大学,2009.
[5] 邱峰.当前结构性减税对小微企业支持效应评析[J].黑龙江金融,2012(5):28-30.
[6] 王益锋,曹禺.科技型小微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影响因素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9):13-17. [8] 李莉,毛加强.基于BCC模型的中国西部地区科技创新绩效分析[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1,(5):97-101.
[9] 王华,龚珏.完善支持科技创新的财税政策推动产业结构调整[J].税务研究,2013,(3):3-9.
第四篇:搭建科技创新平台 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课题组:彭留双 姜中华 陈瑾 梁青建 董含星
科技创新平台是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具有技术转移、技术研发、资源共享、孵化企业等功能,是培育高科技企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载体,是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支撑,更是科技进步、社会发展、经济增长的助推器。为系统深入地把脉分析我市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现状、查找不足,提出对策,我工委在常委会领导的带领下,走访了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并听取了市科技局专项工作汇报和市经济开发区关于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建设情况汇报,在此基础上,比较参照先行地区高新技术发展路径和科技创新平台运作模式,形成调研报告,以供参考。
一、我市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现状和特点
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作为政府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产业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举措来抓,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按照“经科教联动、产学研结合、校所企共赢”的发展理念,引导企业深化产学研合作,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强化研发平台建设,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初步形成了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为基础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
一是科技创新政策环境趋于良好。以创优环境为先导,坚持“两手抓”,一手抓宏观推动,专门召开科技创新大会,明确提出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宏伟目标,深入开展创新型在全市营造浓烈 的科技创新氛围;一手抓政策驱动,结合本市实际,创造性地贯彻落实国家、省和常州市的一系列科技政策,先后出台了《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决定》、《关于鼓励和促进科技创新创业的若干政策意见》等,对企业实施科技创新过程中涉及到的税收政策、奖励政策、资金投入、人才引进、立项审批等方面,加大了扶持优惠力度,具有很高的含金量。
二是产学研合作日趋活跃。为了适应企业日益迫切的产学研合作需求,我市按照“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政府服务、企业发展,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的思路,以组织开展产学研对接活动为载体,致力于建立完善的产学研合作机制模式,不断开拓深化产学研合作的新领域、新途径、新方式,大力提高产学研的组织程度和合作层次,取得了良好成效。一是从政府层面上看,政府与重点科研院校的战略合作日益紧密,我市与浙江大学等5所科研院校签订了全面合作协议,建立了清华大学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浙江大学溧阳合作服务中心、产学研专家数据库,通过组织有效活动、提供有效服务,为市校合作搭建平台,促进大学的技术成果向溧阳转移。近年来市政府共举办重大产学研活动12次,签订合作项目150项,引进可供转化的科技成果信息5000条,中国溧阳茶叶节“科技合作项目签字仪式暨信息发布洽谈会”等正逐步成为具有品牌效应的产学研合作平台。二是从企业层面上看,主动寻求产学研合作的动力显著增强,全市企业与全国百余所高校、院所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45家高新技术企业全部具有产学研背景,其中三分之二的企业与多家高校、院所有合作关
系,85%的科技成果、90%的省级以上科技立项均有技术依托单位,企业在产学研合作关系中的主体地位进一步突出。
三是创业中心建设步伐加快。加快推进区域公共创新平台建设,投巨资兴建了创业孵化园、规划建设了天目湖高新科技园,着力增强资源整合、产业集聚、承载项目的能力,积极吸引信息、技术、资金、人才为在孵中小科技企业服务。先后有50多家企业入孵,年入驻企业的实际孵化面积使用率达90%以上,已有20多家企业出孵,其中有5家企业被认定为江苏省高新技术企业,在孵和毕业企业申请专利共计58件,通过ISO9000论证的企业10余家,累计开发新产品60多项,多项产品获各级科技部门的火炬、重点新产品、高新技术产品的认定,累累成果促使市高创中心今年一举通过省级孵化器认定,创业中心助推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四是各类服务平台日臻完善。一是技术服务平台雏形初显。建立了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信息网络中心、科技咨询服务等一批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完善了江苏省产品质量监督检测研究院天目湖基地建设,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二是融资平台运行规模不断扩大。建立了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的行政推动型投融资体系。政府投入以策划包装项目争取各级科技经费支持为主、本级财政科技三项经费投入为辅,近年来,全市实施科技项目1000余项,争取经费达5990万元,本级财政科技三项经费投入2680万元。政府投入带动效应明显,引导企业投入3.1亿元,政府每投入1元,带动项目投入10多元,政
府资金使用效益显著放大。三是人才集聚平台建设成绩斐然。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以良好的宜居环境吸引高层次紧缺人才,以完善的配套服务留住人才,各类创业创新人才加快向溧阳流动,2007年全市引进硕研及高级职称以上的科技创新人才127名,引进海归高层次人才15名。
五是“一站两中心”建设初具规模。坚持突出创新能力的提升和研发成果的转化两个重点,加快建设“一站两中心”,切实增强企业承接重大项目的能力、创造自主知识产权的能力、集聚高层次人才的能力和创造业绩的能力。目前全市已建成三级创新平台26个,其中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省级技术中心4个,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家,省级博士后技术创新中心2家。
六是科技创新平台支撑效应日益突出。据统计,我市科技创新平台基本分布于45家高新技术企业内,这45家高新技术企业集中了全市企业研发活动的91.2%,承担了88.6%的省级科技计划,分享了去年上级科技经费的77.45%,一批如正昌公司的SZLH858制粒机、生物质成品燃料产品及装备开发等项目入选国家“十一五”科技攻关重点项目序列,带动高新技术产业链不断 做长做粗,在规模扩张的同时,加快了我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进程。2007年全市45家高新技术企业实现产值198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40%,撑起了工业经济的半壁江山。
二、当前制约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问题和不足
主要表现为:一是企业的创新意识不强。产业结构偏重、产业层次偏低,大多数企业处于竞争弱势地位,惧怕创新风险,重视固定成本,不在意风险成本、机会成本、边际成本产生的汇报,导致内在的创新动力不足,其外在的表现为安于现状,小富即满,参与科技成果转化的主动性不强,对建设创新平台、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重视不够、信心不足,新产品开发仅仅停留在跟随和模仿上,强调“短、平、快”,束缚了企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二是科技创新人才地位不高、结构不优、总量不足。企业人才观念陈旧,对人才的引进和培养的投入不足,企业科技开发人员地位和待遇偏低,人才结构性矛盾突出,高层次的创新人才严重不足,产品开发能力较弱。三是创新投入不足。投入渠道单一,企业融资渠道狭窄,融资能力较弱,风险资本市场发育不够,全市R&D占比和企业研发投入规模远远低于发达地区,高新技术产业“高投入、高收益”的特征尚不明显。四是区域性共性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基本空白,尚未形成有效的创新要素整合机制,高新技术产业群发展缺乏技术支撑,制约了产业竞争力的提升。五是创业中心建设相对滞后。规模较小、设备简陋、服务内容单一,孵化功能不尽完善,仍处于粗放型、低水平的发展阶段。六是企业创新的环境需进一步优化,主体创新、载体创新的氛围还不够浓,政府的激励政策特别是服务内涵有待进一步提升。
三、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当前,我市正处在“建设高水平小康溧阳,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的关键时期,发展的要求更高、难度更大,面临的挑战更为严峻。特别是今年以来,面对全球经济放缓、国际市
场疲软、能源和原材料价格上扬以及宏观调控中货币、土地、节能减排“三道闸门”继续从紧等诸多不利因素,我市工业经济经受了巨大冲击,部分处于产业链低端的行业和企业走到了生死存亡的边缘。以上情况充分表明,企业在国内外经济环境趋紧的形势下,优者更强、劣者更弱,两极分化、优胜劣汰的现象尤为明显。凡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的不仅没有受到影响,而且赢得了发展的新机遇,拓展了市场的新空间;反之,则步履维艰甚至难以为继。因此,作为企业,必须通过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作为苏南经济版块中次发达地区的溧阳,必须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促进产学研更加紧密结合,吸引更多的高水平科技成果向溧阳转移、到溧阳转化,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在苏南优化发展的大潮中赢得主动、构筑优势。要着重在五个方面实现突破。
(一)解放思想,在观念转变上实现突破。各镇各有关职能部门要解放思想,同心协力,将推进科技创新作为溧阳实现跨越发展的最大机遇来抓,全力以赴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集聚政策资源,结合工作实践,从政策层面上将好的经验和成熟做法不断系统化、规范化,为创新平台的建设和运行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政策体系,既突出导向性,又突出实用性,更突出可操作性,促进创新资源的整合,推进产学研的紧密结合,发挥企业、高校与科研院所创新资源效益,形成全社会共同推进创新的合力。引导企业突破小富即安、急功近利的思想
束缚,以长远的眼光制定打造百年企业的规划,塑造创新精神,将自主创新视为企业的生命线,突出创新平台的龙头地位,瞄准行业前沿尖端科技,强化新产品研发,促进产品向产业链高端延伸,培育企业持久的生命力和竞争力。
(二)提升功能,在公共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上实现突破。公共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涵盖创业平台、行业公共研发平台和创新服务平台三个方面:一是科技创业中心建设要转换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按照“设施规模化、服务产业化、经营品牌化、资源网络化、运行市场化、发展专业化、功能效益化”方向发展,依靠市场的力量,发挥市场在资源配臵中的基础性作用,提高创业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控制企业的创业成本和风险,提高创业的成功率。二是行业公共研发平台建设要强化政策引导,搭建合作框架,完善共享机制,整合创新资源,立足我市规划打造的六大产业集群,组织建立技术联盟,加强产业源头技术的开发,继而辐射带动产业链各个环节的技术进步,提升产业集群的整体竞争力。三要重视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重点加强各类中介服务机构建设,形成网络化、专业化、规范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促进技术、市场与资本的结合,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三)创新机制,在推进产学研合作上实现突破。实现有效的产学研合作,重点和难点,在于如何建立完善的机制,拓展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形成创新资源良性循环模式。就政府而言,传统的“静态合作”机制过于形式化,不符合科技成果转化市场的规律。政府开展产学研合作,要积极搭建区域性科技创新平台,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形成战略合作机制,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建立产学研合作的前沿阵地和后方基地,充分挖掘和利用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智力资源,把人才优势和科研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推动区域经济和创新体系的持续发展。就企业而言,建立紧密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关键要坚持项目为本,以项目为纽带,以企业创新平台为载体,紧紧依托重大科技攻关项目,进一步激发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创新能量,加强信息双向交流,畅通科技成果转化渠道,推动高校和科研机构面向企业展示成果、对接成果、转化成果,努力构建务实高效、开放灵活、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产学研合作新机制。
(四)多元投入,在融资规模上实现突破。科技创新具有高投入、高产出、高收益和高风险的特征,要建立“政策引导、企业主体、金融支持、政府扶持”的多层次、多形式的高新技术产业投融资体系,加强政府投资、创业投资和资本市场的结合。一要完善政府投入机制,增加财政投入,优化资金投向,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引导和推动企业和社会增加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形成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为补充的良性格局。二要建立贷款推荐制度,加强银企合作,完善中小企业担保基金管理模式,帮助企业获取更多的贷款支持。三要建立健全资本运作机制。鼓励高成长型企业上市,改善企业财务结构,增强企业资本实力;实施“双轮”驱动政策,大力扶持本地有实力企业组建风险投资公司,着力引进外地风险投资机构,不断壮大我市风险资本市场。四要继续全力以赴地做好科技项目的挖掘、包装、策
划和组织申报工作,使更多的科技型企业能够享受科技资金扶持。
(五)完善政策,在人才队伍建设上实现突破。学习借鉴先进地区高新技术创业中心的成功经验,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运营机制。一要进一步研究、制定并落实科技人才引进培养政策,协调各方面的力量,尽力为科技人才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努力营造适合科技人才成长、发挥专长的环境,将我市打造成吸引外来人才创新创业的乐土。二要强化企业吸纳人才的主体地位,鼓励企业建立科研工作站,完善人才柔性管理机制,引进本地发展急需的高新技术研发人才和紧缺人才。三要整合市内外各类教育培训资源,加大对本土人力资源的开发力度,全面提高各类专业人才的素质,为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供人才支撑。四要引导企业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深化人才队伍管理机制改革,完善保障机制和激励机制,激发科研开发人员的创新激情,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高新技术人才队伍。
(溧阳市人大常委会)
第五篇:强化科技创新,提升支撑能力
强化科技创新,提升支撑能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现代农业的进步,科技创新起着关键性的作用。2012年中央1号文件突出强调了农业科技创新,把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作为农产品生产保供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提出要把农业科技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推动农业科技跨越发展。作为“三农”工作举足轻重的一部分,淡水渔业必须贯彻实施中央1号文件,落实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精神。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渔业科技工作者为行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特别是“十一五”以来,在渔业资源保护与利用、渔业生态环境、水产生物技术、水产遗传育种、水产病害防治、水产养殖技术、水产加工与产物资源利用、水产品质量安全、渔业工程与装备、渔业信息与发展战略等方面的研究上有了突破性进展,为渔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中央1号文件的发布,对水产科研院所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如何进一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强科技支撑能力已成为新形势下必须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把握渔业科技发展趋势
近30年来,我国渔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2008年全国水产品总产量为4896万吨,渔业总产值达到4568亿元,水产养殖总产量3412万吨,占世界水产养殖产量的69%;我国水产品产量连续十多年居世界首位,占我国动物性食物产量的30%,其中近70%来自养殖,水产品出口也已占农产品出口净收入的50%以上。渔业已经成为农业中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在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保障食物安全、优化国民膳食结构、提高农产品出口竞争力以及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渔业科技在推进我国渔业发展发挥了极其重要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作为在淡水养殖发展中起到领军作用的水产院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在水产种质资源保存、遗传育种、濒危水生动物保护、渔业资源调查评估、水域生态环境监测保护、水产养殖基础生物学、养殖技术、鱼类营养、病害防治、水产品质量标准与检测等领域开展了应用基础和应用技术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并为基层渔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服务和支撑。
进入21世纪,渔业可持续发展已为世界共同关注,水产养殖已开始成为包括部分发达国家在内的许多国家快速发展的新型产业。我国渔业的可持续发展,要求渔业科技在食品安全、生态安全、现代渔业发展和渔业发展方式转变等四个方面满足产业发展的客观需求,要紧紧围绕行业发展的重大技术需求,重点在“水产主导品种培育、重大疫病防控、健康养殖、水产品质量安全控制、水生生物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渔业装备与节能减排技术”等六大方向上开展自主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努力解决渔业生产中的关键技术问题,提高产业效益,为行业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强化渔业科技创新能力
我国渔业已经进入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的新时期,进入了必须更加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现代渔业发展的历史新阶段,科技创新已成为加快发展现代渔业最关键、最根本的途径。**所将担负起长江中上游地区淡水渔业科技创新的重任,强化自主创新、科技产出、成果转化和科技服务,提高科技创新和产业支撑能力,有效支撑渔业经济的稳定发展。
(一)立足产业需求,加快推进科技创新
渔业科技的进步需要满足食品安全、生态安全、现代渔业发展、渔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对渔业科技的需求,要着力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在长江濒危鱼类保护技术研究、水产养殖品种培育、池塘养殖生态工程和人工湿地生态净化技术、渔业资源与环境保护、水生动物重大疫病及新技术疫苗研制等重点领域取得一批先进实用技术成果。
(二)围绕科技进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本着“用好现有人才,留住关键人才,引进急需人才,储备未来人才”的原则,创新和完善人才工作机制,营造良好环境,全方位、多层次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充分运用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引导、鼓励和支持青年科研骨干快速成长。切实推进学科体系建设,在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渔业资源与环境保护、健康养殖、遗传育种、水产品质量安全等重点学科上下功夫,全面提升**所整体科研实力。
(三)着眼长远发展,加强自身能力建设
做好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平台建设,按照“一个中心、二个基地”的建设目标,逐步完善功能配套的武汉研究中心、荆州实验基地、重庆实验基地的建设,同时加强优势学科基础条件建设,加强对我所重点实验室和野外观测试验站的建设,拓展和深化研究方向,进一步发挥我所研究特色,构建国际技术领先的流域性资源生态研究平台。
三、加速成果转化推广
科技成果转化为直接生产力,是提高渔业生产效益的最终途径。**所坚持科研与生产相结合,走产、学、研结合之路,让专家服务渔业、让成果助力养殖产业,在服务中推动研究成果的创新、在研究中实现产业经济效益的增值,促进渔业增效、渔民增收,为地方渔业发展保驾护航。“十一五”以来,**所根据地方在水产养殖方面存在的问题,科学制定规划,建立健全水产养殖病害预警预报与防控体系,保护水体环境安全,帮助地方水产养殖产业健康发展。
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推广,是**所为我国渔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直接途径。以科技创新为依托,发挥区位优势,结合国家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的战略方针,整合我所相关科技资源,以“中华鲟保育和增殖放流中心”、“鲢遗传育种中心”和“窑湾试验场”为基础,把生命周期长、科技含量高、制约行业发展的技术为科技成果转化的目标,顺应市场需求,在鱼病防治、饲料开发、渔业资源增殖保护、水产新品种开发等方面发挥有力的支撑作用,推动渔业产业升级,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渔民增收。
(一)鱼病防治
结合实践,围绕生产中出现的问题,研究一些实用、高效的防治措施和新工艺。加强疫苗和新渔药的研制工作,加快“中华鳖等淡水养殖动物细菌病疫苗”的注册工作,尽早满足渔业生产需要;
(二)池塘升级改造
对池塘生物净化、水质改良、养殖用水零排放和循环利用等方面进行推广实验;
(三)品种改良与推广
重点加强超雄罗非鱼、鳙新品种选育和鲢新品种鉴定的工作,并通过推广得到生产验证。结合长江珍稀水生动物保护和渔业资源养护的工作,进行长江鱼类驯养、人工繁殖、苗种培育和全人工繁殖的研究,把有经济价值的品种推向市场,为社会创造经济效益。
(四)科技下乡、科技入户、科技扶贫
大力做好科技下乡、科技入户、科技扶贫,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基层试验平台。利用本所专家与有关省、县、市渔业技术推广站(所)建立的技术合作、咨询、计划、论证等关系,开展技术咨询、技术推广、技术服务和技术培训等活动。仅2010年一年,科技下乡26次,培训农渔民3300人次;2011年,科技下乡60次,派出科技人员95人次,培训农(渔)民5320人次,发放技术资料6560余份,扶持渔业示范户4968户,辐射带动示范户9537余户。
实现渔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水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创新。根据渔业科技创新需求,按照立足近期、着眼长远、全面提升、突出重点的原则,加强对全所科技资源的有机整合和优化配置,进一步提升科研条件和设施水平,为渔业科技创新提供良好的条件支撑。加强以农业部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实验室、农业部长江中上游渔业资源环境科学观测实验站、农业部长江流域水生动物疫病重点实验室等为重点的基础应用研究平台建设,以“中华鲟保育和增殖放流中心”、“鲢遗传育种中心”和“窑湾试验场”等为重点的科技服务、示范转化平台建设,整合现有科技资源,完善配套设施,创新管理机制,提升创新能力,以优异成绩迎接的党的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