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创新能力论文
进入二十一世纪,知识经济的特征日益明显,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市场竞争愈加激烈。企业要顺应瞬息万变的市场,并在知识经济时代中谋求生存和发展,获得竞争优势,就必须不断学习、求知与创新。这就要求企业培训工作必须切实转变培训观念,创新培训思维模式, 着力培养和造就一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职工队伍。
一、树立新的培训理念,把创新能力培养纳入职工培训体系
1、更新观念,充分认识创新培训的必要性
更新观念是培训创新的前提,我们已处于一个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明显不同于传统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它一方面以人文素养为基础,一方面又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这两方面的统一使它建立在知识的生产、处理、传播和应用之上。
知识经济的基本特征决定了应用知识创新的水平和建设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要使职工培训在知识经济中顺应趋势,在人才培养和技术推广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就必须更好地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新要求,把创新能力培训纳入到整个培训体系中。
2、把创新培训纳入职工培训体系
职工培训既要向职工传授专业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也要重视职工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培训过程中,要把创新培训贯穿到每个环节,从培训模式、过程、方法等进行创新。
二、教学与技能操作培训重在创新
1、在教学中培养职工的创新思维
在教学中,要为职工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环境,鼓励多样性,使职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敢于标新立异展示自己的个性,摒弃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在课前要认真备课,设置一定的情景,确定要达到的目标,然后提出问题,由职工针对问题进行探讨,教师则启发职工求异思维,鼓励职工思维的多样性、新颖性、独创性,从而培养职工创新思维的能力。
2、技能培训要着力培养职工的创新能力
在职工培训中,不仅要使学员掌握更多的知识,还要使学员善于将所学的新知识、新技术应用到生产中,能够解决生产技术实际问题,并且有所发明,有所创造,转化为生产力。要加强教学课程的实践性和综合性,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开展技能培训要以培养职工的创新能力为目标,不能仅停留在学什么,干什么,需要什么培训什么的层面上,要以企业发展目标,开展创新能力培训。
第二篇:论文创新能力
浅谈高中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
随着时代的发展,创新教育已成为当今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教育是知识的创新,传播和应用的过程,目的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启发式教学,促使他们在认识和探索中有新发现、新思想、新方法等,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也称“创造力”)那么学生在这个创新教育中又当如何进行自我创新能力的培养和锻炼 ?本文将从高中数学学习的角度对学生自身在培养、锻炼创新能力上给一些建议。创新学习是在意识,思维,非智力因素等方面的创新。下面就以上几个方面分别进行。
一、意识创新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先决条件
《学生生存》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认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么学习的人。”终身学习,提高学习的能力已成为当今世界流行的口号。过去我们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学习方法机械、呆板,靠死记硬背完成作业,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教师注重的是如何把知识结论准确地给学生讲清楚,学生只要全神贯注地听,把老师讲的记下来,考试时准确无误地答在卷子上,就算完成了学习任务。事实上,人们的学习主要依赖于两种方式,一种是接受式学习,另一种是探究式学习,两种学习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而我们的基础教育过多地注重了接受式学习,忽略了探究式学习在人的发展中的重要价值,使探究性学习如观察、实践、调查、实验等在教学中处于被忽略的地位。此次课程改革在继承传统的街道后式学习的基础上,增加了研究性学习、探索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实现了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但是,一直以来人们认为讨老师喜欢,听老师话,学习上“门门高分”,纪律上循规蹈矩的学生是好学生。而那些有好奇心,喜欢思考。有创见的学生则是“捣乱者”。这使学生不敢多问,不敢怀疑,不敢提出异议。无形之中扼杀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和意识。这对于培养创造能力首先要有去创造的意识,勇于探索,这对于一些学生是需要勇气的。这也要求同学们克服困难和战胜困难的心理准备,并要培养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创新的意志品质。因为数学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抽象性较强学科。而高中数学知识又有一定的宽度和难度。这正是我们锻炼创新能力的好“场所”。我们可以通过对数学的学习和研究达到培养和提高创造能力的目的。
二、思维创新是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任务
学生的思维发展与创新式教学学习有着密切的关联。长期以来,我们数学教与学都以集中思维为主要思维方式,课本上的题目和材料的呈现过程大都循着一个模式,学习习惯于按照书上写的与教师教的方式去思考问题,用符合常规的思路和方法解决问题,这对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是必要的,但对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显然是不够的。
数学的思维方式是直观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包括辩正思维),其中抽象逻辑思维是它的主要特点。如何通过高中数学的学习达到思维创新的培养呢。思维的创新是在原有的思维方式上进行思维创新,也就是进行发散性思维的锻炼。故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发散思维能力的创新要以乐于求异的心理倾向作为一种重要的内驱力。
赞可夫说过:“凡是没有发自内心求知欲和兴趣的东西,是很容易从记忆中挥发掉的”。赞可夫这句话说明了发丧思维能力的形成,需要以乐于求异的心理倾向作为一种重要的内驱力。选择一些题例,锻炼探索求异,生成自觉的求异意识,并日渐发展为稳定的心理倾向,在面临具体问题时,就会能动地作出“还有另解吗?”“试试看,再从另一个角度分析一下!”的求异思考。事实证明,也只是在这种心理倾向驱使下,那些有关的基础知识、解题经验才会处于特别活跃的状态,也才可能对题中数量作出各种不同形式的重组,逐步形成发散思维能力。
(二)变通在发散思维能力培养中的作用。
变通,是发散思维的显著标志。要对问题实行变通,只有在摆脱习惯性思考方式的束缚,不受固定模式的制约以后才能实现。因此,在掌握了一般方法后,要注意锻炼自己离开原有思维轨道,从多方面思考问题,进行思维变通,与有关旧知识和解题经验的联系,可以作出转换、假设、划归逆反等变通,产生多种解决问题的设想。通过一些询问,能使我们自觉地从一个思维过程转换到另一个思维过程,逐步形成在题中数量词间自由往返调节的变通能力,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是极为有意的。
(三)独立创作中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别出心裁地提出新异的想法和解法,这是思维独创性的表现。大胆地提出与众不同的意见与质疑,独辟蹊径地解决问题,这样才能使思维从求异、发散向创新推进。
如在解答“等差数列{an}中,已知a5=10, a25=25,求a25。”一题时,照常
规解法,已知等差数列中的两项,可求出a1和d,然后可得出该数列的通项
公式,变可得出 a25。
但是若注意到已知项为 a5与 a15,所求项为a25,则可直接利用能够关系式
an =am +(n-m)d,这样可简化运算。即a15 =a5+10d将数代入有25=10+10 d,得到10d=15。又因为a25 =a15+10d,所以解得 a25 =25+15=40。
另外,若再能注意到在等差数列{an}中,a5,a15,a25也成等差数列,则
可以利用等差中项关系式,便可直接求出 a25的值。即2 a15 =a5 +a25,或a2
5=2a15 -a5,a25=2×25-10=40。从而求出 a25。
(四)在多种形式的训练中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培养训练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以达到培养发散思维能力的目的。如一题多变。对题中的条件、问情节作各种扩顺对比或叙述形式的变化,在各种变化了的情境中,从各种不同角度认识数量关系。通过这种训练题可以预防思维定势,同时也培养了发散思维能力。再如一图多问。当观察同一事物时,要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仔细地观察,认识事物,理解知识,这样既能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又能培养发散思维能力。一题多议。在某种数学情境,调度多方面的知技能或经验,一题多解。在条件和问题不变的情况下,从不同角度、多侧面地进行分析思考,探究不同的解题途径。一题多解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一个好方法。它可以通过纵横发散,使知识串中和沟达到举一反
三、融会贯通的目的。
三、非智力因素是创新能力培养中不可忽视的内容
创新能力作为一种能力是由多种要素构成的,它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以及操作能力非智力因素,可以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长盛不衰。我们应把培养学生良好的非智力因素放在不可或缺的地位。
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激发学习动机,即极力自身的内部心理机制,调动其全部心理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好数学的热情。
(二)加强学习修养,即形成和掌握具有自己个性特点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提高学习能力。
(三)培养合作精神;作为学习主动者,将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同学或教师分享,一道寻找真理,并且能够分析改进自己的过失或错误。积极地思考,自主观察、实验或讨论时,积极地与他人讨论,参考其他同学的想法和疑问。例如,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可以打破班级界限,根据个人的需要和兴趣组
成研究小组,由于一项课题往往涉及多种学科,需要多数学生同时参与。
(四)有机结合的能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最新科技发展的成果,对一些新知新领域、新发展要有所了解。过去,我们过分依赖教科书,影响了创造性的发挥。如今,新课程中可支配的元素增多了。数学内容的综合弹性加大,教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综合知识。学生与生俱来的探究的需要、获得新的体验的需要、获得认可与被人欣赏的需要以及承担责任的需要,得到满足。
(五)培养自律能力,注意遵守纪律,与他人友好相处。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综合能力的培养不仅要靠教师的引导更需要学生自身综合能力的锻炼。
上面,我们简要介绍了学生自身培养创新能力的一些途径。在平时学习中,要善于进行锻炼自己的创造能力,运用所学的知识,尝试各种解题思路,设计最佳的解题方案,使我们的创造力得到尽情的发挥,体会科学家的探索过程,感受到成功带来的喜悦。
现在我们的教育改革正是为锻炼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大胆怀疑,独立思考,鼓励以超常或反常规的眼方法去观察,思考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案,程序,或重新组合已有的知识,技术经验。这正是中学数学教育目标由“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由“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从而实现人的主体创造能力。使学生对数学的态度由“漠不关心”边为“积极探索”达到数学教育的价值在 形式陶冶和应用价值之间的平衡。
第三篇:创新能力论文1
继续教育结业论文 所在单位:………………………………姓名:…………
时间:………………………………
浅谈企业员工培训 注重创新能力培养
进入二十一世纪,知识经济的特征日益明显,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市场竞争愈加激烈。企业要顺应瞬息万变的市场,并在知识经济时代中谋求生存和发展,获得竞争优势,就必须不断学习、求知与创新。这就要求企业培训工作必须切实转变培训观念,创新培训思维模式, 着力培养和造就一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职工队伍。
一、树立新的培训理念,把创新能力培养纳入职工培训体系
1、更新观念,充分认识创新培训的必要性
更新观念是培训创新的前提,我们已处于一个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明显不同于传统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它一方面以人文素养为基础,一方面又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这两方面的统一使它建立在知识的生产、处理、传播和应用之上。知识经济的基本特征决定了应用知识创新的水平和建设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有创造能力的全面性人才,掌握和应用知识、信息的能力是经济竞争的核心。这点决定了投资于人,培养和开发人的创新能力及掌握应用知识、信息能力的现实紧迫性和客观必然性。要使职工培训在知识经济中顺应趋势,在人才培养和技术推广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就必须更好地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新要求,把创新能力培训纳入到整个培训体系中。
2、把创新培训纳入职工培训体系
职工培训既要向职工传授专业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也要重视职工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没有创新能力的培养,教育培训的整体功能是难以实现的。在培训过程中,要把创新培训贯穿到每个环节,从培训模式、过程、方法等进行创新。
二、课堂教学与技能操作培训重在创新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职工队伍,不仅要在教学课堂上开展创新教学,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而且要在生产实践中理论联系实际,掌握必要基本技能,运用所学知识,开展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
1、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研究表明,人在轻松、自由的心理状态下,才能有丰富、自由的想象,创新思维的灵感往往是在紧张探索以后的松弛状态下才能会出现,相反,人在压抑、紧张、恐惧心理状态下很难有所创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环境,鼓励多样性,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敢于标新立异展示自己的个性,摒弃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教师在课前要认真备课,设置一定的情景,确定要达到的目标,然后提出问题,由学员针对问题进行探讨,教师则启发学员求异思维,鼓励学员思维的多样性、新颖性、独创性,从而培养学员创新思维的能力。
2、技能培训要着力培养职工的创新能力
在职工培训中,不仅要使学员掌握更多的知识,还要使学员善于将所学的新知识、新技术应用到生产中,能够解决生产技术实际问题,并且有所发明,有所创造,转化为生产力。要加强教学课程的实践性和综合性,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开展技能培训要以培养职工的创新能力为目标,不能仅停留在学什么,干什么,需要什么培训什么的层面上,要以企业发展目标,开展创新能力培训。
第四篇:论文---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提高的途径初探
袁悦
上海金融学院保险学院,上海,201209
摘要:要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关键要培育大学生的创新思想,要给他们提供和营造良好的创新条件与环境,并建立和完善相关机制。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提高;途径
我国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因此,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造就一支能应对不断变化的时代所带来的全新挑战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是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应该不断探索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从而更好地完成这一重大任务。
一、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要培育大学生的创新思想 政治课本中写道:物质是意识产生的基础,而意识则是人形成思想、观念并进而升华到精神的前提。因此,培育创新思想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不可缺少的前提。创新思想包括创新意识、创新观念和创新精神。长久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已取得了令世人为之惊叹的显著成绩,但目前仍存在着教学方法单
一、单纯以学生的分数作为唯一评价标准的问题。这些做法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大学生创新思想的萌芽和成长。因此,我们应该加深对培育大学生创新思想重要性问题的认识,不断转变教育观念,开创培养大学生创新思想的有效的新方法。
1、改善教学方式,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
“意识是思想的萌芽和初级阶段”,而学校又是传道、授业和解惑的场所。因此,通过课堂教学和引导来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至关重要。国际著名学术团体——罗马俱乐部在《回答未来的挑战》中指出,学习总起来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维持性学习,它的功能在于获得已有的知识、经验,以提高解决当前已经发生问题的能力;一种是创新性学习,它的功能在于通过学习提高一个人发现、吸收新信息和提出新问题的能力,以迎接处理好社会日新月异发生的变化。目前,有些教师的教案亘古不变、传授内容跟不上时代、教学方式呆板,极度缺乏创新。这一僵化、老套的填鸭式教学,对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很不利的。因此,首
先应该在这方面进行必要的改善,使教师的教案丰富多彩、传授内容新颖先进、教学方式灵活多样,以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启发式教学启迪和激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
2、要通过宣传来弘扬创新思想。
单有课堂教学的启发是不够的,学校有关部门应该在全校范围大力宣传和弘扬创新思想,与课堂教育相辅相成,帮助大学生意识到创新思想的重要意义,以此激发大学生追求创新思想的动力,从而由思想到实践,培养和提高创新能力。
二、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要改善教育环境,营造民主氛围
马克思主义环境理论认为,人类在改造环境的同时,环境也在深刻地影响着人类。江泽民更明确指出:每一个学校都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而民主、自由、和谐、安全的精神环境,是创新素质成长不可或缺的养料与气候。可见,要把学生的创新潜能转化为现实的创造力,必须注重环境和氛围的营造。
1.改革教学方式和方法。传统的教学方式是灌输式的,有碍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必须进行改革。为此,教师首先要有创新意识,要对本学科最前沿的理论和相关交叉学科的新理论十分熟悉;要重视学生的创新特点,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要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创造欲望,想办法让学生积极参与自己的教学活动。比如作者本人是保险学院的,在保险学专业课的学习中,任课老师经常在课堂中进行提问,或设计案例让学生讨论分析;有时举办小型的辩论会,引导学生运用课堂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法律依据判断案例的正确走向。同时,学院也举办了“睿保杯”保险创意规划大赛,旨在鼓励学生根据所给的案例,自主调查研究,设计出最适合案例家庭情况的保险方案。这项活动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习惯,积极指导学生完成从知识继承者到知识创造者的转变,使其思维敏捷、善于思考、勤于动脑、能够解决各种实际问题。
2.营造民主的氛围。大学生既是学校教育和管理的对象,又是学校的主人。因此应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校管理事务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参加有关学生管理决策的讨论决定,这样既可以增长学生的才干,又可以发扬民主,把老掉牙的旧制
度更新为符合时代的有创新意识又有效的管理制度。而民主的氛围也能激发大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更好地促进他们主动思考解决身边的问题,使创新精神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大学生的思维。
三、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要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
1.积极探索和广泛开辟第二课堂,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创新实践平台。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离不开良好的育人环境,更与学校创新氛围密切相关。因此,学校应始终坚持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重点,逐渐强化教学实践,提高大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实现从科学知识型向科学知识实用技能型的转化。学校应与社会各界联合,建立稳定的大学生教学实践基地,设立开放型实验室,建立创新教育实验基地,为大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和场所。大学应引导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课题或自拟题目进行研究。学校应将之纳入整个教学体系、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和学分、选派教师作指导,比如我校的“工行杯”和“金融消费者服务队”活动就是学校提供的实践平台,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和团结协作意识。要积极创造条件,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不断拓展第二课堂。要着力构建适合创新性人才脱颖而出的校园文化环境,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锻炼学生的社交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要针对学生的求新、求异心理,通过整体环境的熏陶,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健康发展、创新精神得到呵护和培养。
2.要让大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和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要适当增加实践环节、丰富实践内容,给大学生提供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通过参加社会调查活动,有助于学生了解和掌握现实生活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新需求;通过生产实践,有助于学生发现现有的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在现实条件下遇到的新挑战,从而为寻找“创新点”、确立“创新选题”创造条件;通过亲自参加科研课题的研究,有助于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综合与深化,在科研中提升知识。为此,一方面要坚持实践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以实现多侧面、多领域的锻炼;另一方面要强调实践的创新性、提高实践的层次,在实践内容和形式上比过去有所发展、有所突破。同时,还应注意提高每次实践活动的效率,防止实践走过场、图形式。加强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
组织能力。社会实践活动一般是在一个比较开放环境下,面对不断变换的对象进行的。教师的指导作用也相对弱化,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不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而是活动的主体。在这种情形下,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他们对现实的感觉和认识的深度、广度都不是在封闭的环境下所能比拟的。他们身上具备的各种基本素质和潜能会得到发挥,合作意识和组织能力得以加强,因而容易产生创造性火花,表现出创造举动。要为大学生开展学术科研活动创造条件。应积极鼓励学生直接参与科研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可以成立学生课外科技小组,或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课题中,使学生有自我发挥能动性的空间,进而达到培养其创新能力的效果。需要注意的是,学生的科研活动应尽量结合专业开展。教师还可将自己科研项目的知识和经验融会到教学内容之中,这既可使大学生及时掌握本学科的前沿动态,又能增强其科研意识、创新意识。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有研究显示,“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是创新能力形成的两个最重要的条件,而尊重、鼓励和奖励对创新能力有显著的强化效能。因此,要以保障学生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为核心,有意识地培育、营造一个有利于创新精神形成的、整体优化的校园文化氛围,努力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自信心和自尊心。为此,要允许各学术思想的充分讨论,本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活跃学术空气,允许“标新立异”;学校还可以设立“大学生科技节”、开辟科技创新论坛、聘请社会知名人士和专家举办学术讲座、介绍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学校可以邀请本校教授、博士为大学生做讲座,以面对面互动交流的方式介绍其成长成才的经历;学校可以组织各类学科知识竞赛、科技创造发明比赛等,以培养学生进行科技创新的兴趣、丰富校园生活、营造浓厚的科技氛围。通过大力开展大学生科技活动,举办各种学术讲座、学术沙龙、大学生科技报告会、出版大学生论文集,组织学术、艺术、实践、体育等各类社团活动,举办各类竞赛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建立和完善相关机制
1、要建立、健全创新能力评价体系。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和手段。要彻底改变以考试为中心、以知识掌握程
度为基础的教学制度,探讨考试制度改革,实行多样的选拔制度、多元的评价标准。要改变单纯以在校表现为观察视野的现实评价状况,在评价中要努力体现知识是基础、创新是目标的指导思想,把评价重心向创新能力倾斜。
2、建立和完善评价与激励机制。
建立科学、全面的评价机制。将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就业结果和今后的发展直接挂钩。
建立和健全奖励机制。现代管理学和心理学研究表明,就总体而言,对大学生的正面激励远远优于负面批评,正面激励有事半功倍之效。因此,教育工作者应善于采用正面激励的方法。要允许并鼓励不同意见的发表,真正做到畅所欲言;要鼓励发明创造,给“异想天开”者以有力的支持;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他们的点滴进步都要给予足够的肯定和褒奖;要允许探索中的错误,不责备。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是一种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有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良好途径。高校有关部门要设法出台相关激励政策,并投入专项资金,对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师和在创新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的大学生予以奖励。比如对于参加科技发明和科研活动、公开发表作品、参加各类竞赛、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学生,应给予相应的学分或颁发证书或作为评优评先的参评条件。只有这样,学生参与的热忱才会高涨,学生的创新成果也会越来越显著。
参考文献:
1.阎立钦.创新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2.文辅国.知识经济需要何种人才[J].跨世纪人才,2000(8).
3.张庆林.创造性研究手册[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
4.童爱玲.关于创新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J].教育探索,2005(4).
5.夏越新.高校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考[J].决策探索,2003(5).
6.周进.延边大学报 2007年9月
第五篇: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浅析论文
摘要: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个新兴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还存在诸多问题,原因在于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实验室落后、重理论轻实践、教师的指导欠缺等方面,应该有针对性地去解决。
关键词:大学生 创新能力 公共事业管理
南昌航空大学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成立于2006年,是最年轻的专业之一。新课程的建立要求教师能够合理利用教材,成为新课程教学内容的组织者和参与者。作为一门新开设专业的主讲教师,对于目前尚不完全成熟的教材,应该充分挖掘教材和合理利用教材内容,进行创造性教学。特别是在教学过程中,要设计多个环节的案例分析,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一、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现状
目前大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普遍比较低下,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已经意识到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大多已经具备了这样一种认识:“有了创新灵感还不够,还必须有为之付出代价的思想准备。”他们都渴望把自己的才华发挥出来,积极吸收新的信息,不断充实自己,但又拘泥于现实的生活,对创新自信心不足,从而凸显出自主创新能力的薄弱。总的来看,在校大学生对创新意识的认识还不够充分,仍然需要大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普遍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特别是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都不高,有待加强。主要问题在于缺乏创新观念和创新欲望,缺乏创新的毅力。虽然有些大学生也能认识到毅力在创新活动中的重要性,但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往往虎头蛇尾,见异思迁,目标摇摆不定。另外有的大学生缺乏创新的兴趣,而且兴趣往往随着时间、环境、心情经常变化,不够专注。还有部分大学生虽然不满足于现状,但往往只是牢骚满腹,唉声叹气,缺乏实际的行动。
二、创新能力不足的原因分析
1、专业的课程设计不合理。我国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从国外引进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以来,该专业迅猛发展,全国近200所院校开设了此专业,但该专业人才培养特色不够鲜明,所开设的课程又广又泛,毕业生没有突出专业的能力和素质,尤其在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大趋势下,该专业毕业的学生面临更加严峻的就业形势。
2、实验室或事务所成为摆设,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南昌航空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验室成立于2006年,但是由于实验设备不完善,实验课程无法在实验室进行,等同于虚设。专业事务所成立于2010年,是学生课外创新能力培养的专业事务所,由于是学生自己创办和自主开展活动,加上成立的时间不长,目前还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除此之外,学院已经与南昌的几个社区签订了实习基地协议,准许专业学生定期到那里参加实习和社会实践,了解社区居委会的运作管理模式,从而为今后工作打下基础。同时学生也可以进入学校的行政部门进行实习,但是主要原因在于缺乏教师的专业指导,进行的实践活动又缺乏资金支持以至于开展不起来。
3、教师对大学生创新指导不到位。高校老师一般都是忙于自己的科研任务,而忽视课堂教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老师也不例外,这种现实客观上降低了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在现代化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和科技创新活动的指导者双重角色。
三、培养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
1、合理设置专业课程。高校应以当前和未来该专业人才培养前途为突破口,以提高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为根本导向,从考研课程、就业方向等方面进行专业课程设计,以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加快同国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接轨。特别是像刚刚建立不久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更应该建立合理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提高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不仅可以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为在某个专业方向深造做好准备,同时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特殊兴趣,使之能学有所长,以提高创新的积极性。
2、充分发挥实验室或事务所的作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实验室和事务所是专业大学生自我实践的校内平台,要积极发挥其作用。可以设计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案例,积极宣传公共管理理念,扩大学生对专业的理解。抓住社会管理的热点难点案例进行调查和分析,让学生对课堂上的理论知识进行充分的交流,强化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培养,实现从科学知识型向实用技能型的转化,这不仅是现代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也是大学生自身提高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和增强对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途径。
3、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教师要鼓励学生广泛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像全国的大学生挑战杯和学校的“三小”项目等。积极鼓励参加教师的科研课题,也可以由学生自拟题目,学校给予经费支持,并自己选择教师指导。对学生的科技活动要进行定期检查和鉴定,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责任心。在条件成熟的时候,鼓励学生成立自己的实验室或事务所,将兴趣爱好相同的学生聚集到一起,共同参与科技创新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