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创新人才能力培养论文

时间:2019-05-15 12:30: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环境科学创新人才能力培养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环境科学创新人才能力培养论文》。

第一篇:环境科学创新人才能力培养论文

1.环境类专业人应具有知识结构

知识结构决定了人才素质的基本成分,环境科学专业的人才应该具有良好的道德素养、文化素养和人文、心理素养;掌握环境学科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从事环境保护应用研究、环境管理与规划设计、环境监测与评价、环境污染治理的初步能力;掌握国家环境保护、自然资源合理利用、可持续发展、知识产权等有关政策法规;了解环境科学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以及环境保护产业的发展状况;掌握文献检索和资料查阅的基本方法,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较好地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和应用能力。

2.人才培养模式

2.1人才培养目标

陕西理工学院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良好科学素养、具有较系统的环境科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得到科学研究基本训练,具备一定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和管理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和行政部门从事环境保护应用研究、规划设计、环境管理、环境监测与评价等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2.2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基本思想

为强调个性发展,注重特色教育,树立科学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学观,构建具有陕西理工学院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遵循本科教育基础性原则,课程体系整体优化的原则,加强技能训练、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原则,优化培养模式、加强专业特色建设的原则,注重个性发展、综合培养能力的原则。实现培养目标,积极吸收高等教育在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所取得的一系列改革的最新成果,并结合本专业的特色与自身办学优势,根据经济、社会、科技和人才市场需求,按照“加强基础,突出特色,强化实践,面向应用;提高素质,注重创新”的原则实施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研究,努力构建“合格+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着力构建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素质拓展有机结合的培养体系,形成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2.3科学合理的“平台-模块”课程体系的设置

课程体系是实现培养目标、提高人才素质的关键所在。培养模式的创新,最终要落实在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发展上。课程体系的设置和各种教学环节的安排,必须服从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对于环境科学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主要是按照“在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和多种学科复合的特色教育培养模式”的全新教育理念,建立前期按二级学科门类培养的宽口径学科基础平台,后期按专业方向形成课群(课程模块),并构建“四年不断线”的实践教学体系[2],同时加强外语和计算机信息技术教育,强化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

2.3.1通识教育课程

通识教育课程是根据我校本科教学总体培养目标定位而设置的基础教学平台,包括公共基础课必修课程和素质教育选修课。通识教育课着重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为学生提高思想政治素质、认识社会、了解历史、掌握工具提供多种思维方法和多方面的教育。公共基础必修课包括思想政治课、大学英语、计算机、大学体育、军事训练、大学语文、大学数学等课程,为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历史、学习技能、打下专业学习基础等提供平台。素质教育选修课程主要包括人文科学类、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工程技术类、艺术体育类、教育类、网络类七大类公共选修课程,面向全校开设,通过理、工、经、管、文、法、艺术等相互渗透,培养学生多样化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课主要体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生要选修不少于7学分的素质教育课程。

2.3.2学科平台课程

学科基础课程着重于建立宽厚的学科知识基础,拓宽知识面,奠定学生学业发展的基础。学科平台课程包括学科(专业)基础必修课和学科(专业)基础选修课。学科(专业)基础必修课主要开设大学物理、高等数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和环境化学等。学科(专业)基础选修课主要根据我校环境科学专业的特点开设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物理化学、化工原理等课程,要求学生选修至少12学分。

2.3.3专业平台课程

专业平台课程重在培养学生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为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打下基础。包括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相关的课内实践教学环节。根据我校环境科学专业的优势与特色,形成较为科学合理的课程群。专业必修课是指专业主干课课程,开设环境学、环境流体力学、生态学、环境微生物、环境质量、环境监测等课程。专业选修课是指按专业特色或合理知识结构设置的课程。为了拓宽学生毕业后就业和深造的方向,使其能够在偏工科的岗位上也能够胜任工作,在一些专业考试中也能很好的适应例如环保工程师、环评工程师。环境科学专业选修课程工程类课程设置,跟踪学科前沿,纳入本学科最先进的思想方法和内容,为继续深造的学生强化专业素养和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贴近社会实际,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的特点。主要设置了环境信息系统、环境毒理学、环境工程设计、能源与环境、环境质量管理体系、城市绿地规划与设计等。学生需任选5门课修够6学分。

2.3.4专业模块课程

专业模块课程是对专业知识的拓展和延伸,同时也体现了专业特色和就业方向。本校环境科学专业有环境监测与评价和环境污染控制与资源化两个专业方向即两大模块,学生大三开始选择专业方向,根据学生的选择决定开设哪个模块的课程。每个专业模块中又分为必修和选修两大部分。在专业模块课的设置中充分体现学生按照自己对方向的兴趣和需要来决定所要上的课程。因为在每个模块的必修课只有2-3门,而选修课有10门,两个方向在选修课安排上也体现出各自的特点。环境监测与评价方向必修课程包括环境工程学、环境仪器分析、环境工程实验,选修课包括环境规划与管路、环境资源经济学、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室内环境监测与治理、环评导则与标准、安全生产与环境、环保设备基础、环评案例分析。环境污染控制与资源化方向开设有了城市供水与管网、环境工程技术经济学、环境化工技术与应用、环境工程施工、环工原理与设备等课程。

2.3.5实践教学

按照我校“注重基础,强化训练,加强综合,培养能力”的基本原则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和环境科学专业知识结构、能力培养的需要,实践环节按照学生基本技能培养、专业技能培养和综合技能训练三个能力培养层次贯穿整个教学平台。基本技能培养主要指学科基础实验,例如大学物理实验、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专业基本实验技能培训等。专业技能训练专业技能培养包括专业实验、专业实习、专业实训和专业调研。专业实验包括专业课程实验如环境监测实验,专业实习包括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专业实训有专业软件实训、专业课程设计,专业调研。学生利用假期调查当地环境状况通过所学专业知识给出分析,并在调查中进行环保知识宣传,使所学知识全面综合利用。综合技能训练包括学生自设计开放实验和毕业论文,自设计开放实验通过学生自己选题查资料设计实验并操作,整理实验数据得出报告论文,当学生有问题可以向指导老师询问,最后老师根据学生的报告评定学生的实验过程,通过自设计开放实验,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得到提高,毕业论文是对于整个大学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体现。

3.结束语

为了适应我国新时期高等教育的要求,培养合格的具有创新能力与深厚科学素养的复合型环保创新人才,构建环境科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创新培养模式势在必行。要根据市场对环境人才的需求,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积极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调整课程体系,更新教材内容,探索和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和完善教学实践环节,使面向创新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尽可能多地体现,优化师资结构,根据社会需求不断完善培养计划,在培养质量的控制机制等方面进行改善。

第二篇:论文---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提高的途径初探

袁悦

上海金融学院保险学院,上海,201209

摘要:要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关键要培育大学生的创新思想,要给他们提供和营造良好的创新条件与环境,并建立和完善相关机制。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提高;途径

我国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因此,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造就一支能应对不断变化的时代所带来的全新挑战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是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应该不断探索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从而更好地完成这一重大任务。

一、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要培育大学生的创新思想 政治课本中写道:物质是意识产生的基础,而意识则是人形成思想、观念并进而升华到精神的前提。因此,培育创新思想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不可缺少的前提。创新思想包括创新意识、创新观念和创新精神。长久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已取得了令世人为之惊叹的显著成绩,但目前仍存在着教学方法单

一、单纯以学生的分数作为唯一评价标准的问题。这些做法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大学生创新思想的萌芽和成长。因此,我们应该加深对培育大学生创新思想重要性问题的认识,不断转变教育观念,开创培养大学生创新思想的有效的新方法。

1、改善教学方式,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

“意识是思想的萌芽和初级阶段”,而学校又是传道、授业和解惑的场所。因此,通过课堂教学和引导来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至关重要。国际著名学术团体——罗马俱乐部在《回答未来的挑战》中指出,学习总起来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维持性学习,它的功能在于获得已有的知识、经验,以提高解决当前已经发生问题的能力;一种是创新性学习,它的功能在于通过学习提高一个人发现、吸收新信息和提出新问题的能力,以迎接处理好社会日新月异发生的变化。目前,有些教师的教案亘古不变、传授内容跟不上时代、教学方式呆板,极度缺乏创新。这一僵化、老套的填鸭式教学,对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很不利的。因此,首

先应该在这方面进行必要的改善,使教师的教案丰富多彩、传授内容新颖先进、教学方式灵活多样,以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启发式教学启迪和激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

2、要通过宣传来弘扬创新思想。

单有课堂教学的启发是不够的,学校有关部门应该在全校范围大力宣传和弘扬创新思想,与课堂教育相辅相成,帮助大学生意识到创新思想的重要意义,以此激发大学生追求创新思想的动力,从而由思想到实践,培养和提高创新能力。

二、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要改善教育环境,营造民主氛围

马克思主义环境理论认为,人类在改造环境的同时,环境也在深刻地影响着人类。江泽民更明确指出:每一个学校都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而民主、自由、和谐、安全的精神环境,是创新素质成长不可或缺的养料与气候。可见,要把学生的创新潜能转化为现实的创造力,必须注重环境和氛围的营造。

1.改革教学方式和方法。传统的教学方式是灌输式的,有碍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必须进行改革。为此,教师首先要有创新意识,要对本学科最前沿的理论和相关交叉学科的新理论十分熟悉;要重视学生的创新特点,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要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创造欲望,想办法让学生积极参与自己的教学活动。比如作者本人是保险学院的,在保险学专业课的学习中,任课老师经常在课堂中进行提问,或设计案例让学生讨论分析;有时举办小型的辩论会,引导学生运用课堂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法律依据判断案例的正确走向。同时,学院也举办了“睿保杯”保险创意规划大赛,旨在鼓励学生根据所给的案例,自主调查研究,设计出最适合案例家庭情况的保险方案。这项活动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习惯,积极指导学生完成从知识继承者到知识创造者的转变,使其思维敏捷、善于思考、勤于动脑、能够解决各种实际问题。

2.营造民主的氛围。大学生既是学校教育和管理的对象,又是学校的主人。因此应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校管理事务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参加有关学生管理决策的讨论决定,这样既可以增长学生的才干,又可以发扬民主,把老掉牙的旧制

度更新为符合时代的有创新意识又有效的管理制度。而民主的氛围也能激发大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更好地促进他们主动思考解决身边的问题,使创新精神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大学生的思维。

三、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要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

1.积极探索和广泛开辟第二课堂,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创新实践平台。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离不开良好的育人环境,更与学校创新氛围密切相关。因此,学校应始终坚持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重点,逐渐强化教学实践,提高大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实现从科学知识型向科学知识实用技能型的转化。学校应与社会各界联合,建立稳定的大学生教学实践基地,设立开放型实验室,建立创新教育实验基地,为大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和场所。大学应引导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课题或自拟题目进行研究。学校应将之纳入整个教学体系、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和学分、选派教师作指导,比如我校的“工行杯”和“金融消费者服务队”活动就是学校提供的实践平台,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和团结协作意识。要积极创造条件,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不断拓展第二课堂。要着力构建适合创新性人才脱颖而出的校园文化环境,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锻炼学生的社交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要针对学生的求新、求异心理,通过整体环境的熏陶,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健康发展、创新精神得到呵护和培养。

2.要让大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和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要适当增加实践环节、丰富实践内容,给大学生提供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通过参加社会调查活动,有助于学生了解和掌握现实生活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新需求;通过生产实践,有助于学生发现现有的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在现实条件下遇到的新挑战,从而为寻找“创新点”、确立“创新选题”创造条件;通过亲自参加科研课题的研究,有助于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综合与深化,在科研中提升知识。为此,一方面要坚持实践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以实现多侧面、多领域的锻炼;另一方面要强调实践的创新性、提高实践的层次,在实践内容和形式上比过去有所发展、有所突破。同时,还应注意提高每次实践活动的效率,防止实践走过场、图形式。加强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

组织能力。社会实践活动一般是在一个比较开放环境下,面对不断变换的对象进行的。教师的指导作用也相对弱化,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不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而是活动的主体。在这种情形下,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他们对现实的感觉和认识的深度、广度都不是在封闭的环境下所能比拟的。他们身上具备的各种基本素质和潜能会得到发挥,合作意识和组织能力得以加强,因而容易产生创造性火花,表现出创造举动。要为大学生开展学术科研活动创造条件。应积极鼓励学生直接参与科研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可以成立学生课外科技小组,或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课题中,使学生有自我发挥能动性的空间,进而达到培养其创新能力的效果。需要注意的是,学生的科研活动应尽量结合专业开展。教师还可将自己科研项目的知识和经验融会到教学内容之中,这既可使大学生及时掌握本学科的前沿动态,又能增强其科研意识、创新意识。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有研究显示,“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是创新能力形成的两个最重要的条件,而尊重、鼓励和奖励对创新能力有显著的强化效能。因此,要以保障学生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为核心,有意识地培育、营造一个有利于创新精神形成的、整体优化的校园文化氛围,努力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自信心和自尊心。为此,要允许各学术思想的充分讨论,本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活跃学术空气,允许“标新立异”;学校还可以设立“大学生科技节”、开辟科技创新论坛、聘请社会知名人士和专家举办学术讲座、介绍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学校可以邀请本校教授、博士为大学生做讲座,以面对面互动交流的方式介绍其成长成才的经历;学校可以组织各类学科知识竞赛、科技创造发明比赛等,以培养学生进行科技创新的兴趣、丰富校园生活、营造浓厚的科技氛围。通过大力开展大学生科技活动,举办各种学术讲座、学术沙龙、大学生科技报告会、出版大学生论文集,组织学术、艺术、实践、体育等各类社团活动,举办各类竞赛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建立和完善相关机制

1、要建立、健全创新能力评价体系。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和手段。要彻底改变以考试为中心、以知识掌握程

度为基础的教学制度,探讨考试制度改革,实行多样的选拔制度、多元的评价标准。要改变单纯以在校表现为观察视野的现实评价状况,在评价中要努力体现知识是基础、创新是目标的指导思想,把评价重心向创新能力倾斜。

2、建立和完善评价与激励机制。

建立科学、全面的评价机制。将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就业结果和今后的发展直接挂钩。

建立和健全奖励机制。现代管理学和心理学研究表明,就总体而言,对大学生的正面激励远远优于负面批评,正面激励有事半功倍之效。因此,教育工作者应善于采用正面激励的方法。要允许并鼓励不同意见的发表,真正做到畅所欲言;要鼓励发明创造,给“异想天开”者以有力的支持;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他们的点滴进步都要给予足够的肯定和褒奖;要允许探索中的错误,不责备。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是一种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有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良好途径。高校有关部门要设法出台相关激励政策,并投入专项资金,对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师和在创新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的大学生予以奖励。比如对于参加科技发明和科研活动、公开发表作品、参加各类竞赛、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学生,应给予相应的学分或颁发证书或作为评优评先的参评条件。只有这样,学生参与的热忱才会高涨,学生的创新成果也会越来越显著。

参考文献:

1.阎立钦.创新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2.文辅国.知识经济需要何种人才[J].跨世纪人才,2000(8).

3.张庆林.创造性研究手册[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

4.童爱玲.关于创新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J].教育探索,2005(4).

5.夏越新.高校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考[J].决策探索,2003(5).

6.周进.延边大学报 2007年9月

第三篇:激化科学创新意识培养科学创新能力

激化科学创新意识、培养科学创新能力 摘要:

时代呼唤创新教育,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要更新观念、勇于探索,把激化所有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所有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教育所要完成的最重要任务。让创造根植于每一个人的思维深处,让创造表现在每一个人的实践活动中,让创造成为整个民族的基本品质和国家繁荣富强的根本推动力。关键字:创新能力,创新教育,创新人才

21世纪是一个以知识经济为主导的时代。知识的竞争、人才的竞争、教育的竞争,需要我们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江泽民同志曾经提出: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缺乏创造能力,就难以站立于世界强国之林。陶行知先生认为,小孩子是有创造能力的,儿童的创造能力是人类发展史上所获得的才能之精华,但同时又需要经过后天的精心培养方能充分发展。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应该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充分发挥儿童的创造力,他提出了著名的“六大解放”作为培养儿童的创造力的方法:

一、解放他的头脑,使他能想;

二、解放他的手,使他能干;

三、解放他的眼睛,使他能看;

四、解放他的嘴,使他能谈;

五、解放他的空间,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去取得更丰富的学问;

六、解放他的时间,不把他的功课填满,不逼迫他赶考,不和家长联合起来在功课上夹攻,要给他一些空闲的时间消化所学,并且学一点他自己渴望要学的问题,干一点他自己高兴干的事情。小学生是未来的主人,是振兴国家的栋梁,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为了学生的发展,使他们成为适应时代需求的创新型人才。要实现这一目的,最重要的就是要教师树立起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念,要以实现“以德育为核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为目标。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更要重视对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品质)和创新能力(感知能力、创新想象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我们的小学科学学科,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了一个非常广阔的空间,让学生在课堂上、实验活动和课外活动中,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面对许多奇趣现象充分发挥个人的想象,大胆动手操作,施展他们的个性特长,以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根据自己这几年不断的在对“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的实践和探索”研究过程中,我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又有了如下几点的新认识。

一、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条件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产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前提条件。浓厚的兴趣能使人积极地思考,并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多渠道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尽力为学生开放实践探究的时空,激励创造兴趣 要想很好的激励学生的创造兴趣,我觉得科学教师必须在科学课上尽力给学生开放探究的时空。这个时空主要指学生进行探究的具体地点和时间,但不局限于平时学习的教室和上课的40分钟。

例如,在研究“生物与环境”的问题。其中主要内容是要求学生通过观察种子发芽生长的过程、蚯蚓的生活习性,了解生物间的食物关系,以及如何维护生态平衡等问题。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仅仅是将学生禁锢在教室里进行“闭门造车”式地学习,那么学生自然很难真正地进行实践探究。因为,无论是绿豆的发芽,还是生态瓶的维护,或者对蚯蚓的观察,都不可能在教室里和一节课中完成的。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这个单元时,至少要考虑三个步骤:首先,要了解学校和学生其他生活范围中适合开展学习这个内容的环境,尽力给学生开放更多的时空;第二,要根据实际条件在教学方案中制定出学生探究的时间和地点,并提出相关的探究要求;第三,让学生根据方案的要求再结合自身的实际开展一个个具体的探究活动。

2、将教材挖“活”,提高学习兴趣

“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小学生对周围的一切事物都充满了好奇,他们渴望认识自然,了解自然,弄清为什么有的树到了秋冬季就会落叶,而有的却抽出了新芽;动物靠什么越过寒冷的冬天等问题。科学课中,这些内容比比皆是,作为教师我们就要充分利用这些素材,利用学生对这些充满兴趣的特点进行教学设计。如昆虫是小学生常见的,也是最易引起他们兴趣的一类动物,在山区无论是天上飞的,还是地上爬的应有尽有。教师在教学过程时可先安排学生到林间、树旁、小河边捕捉各种昆虫,并将各自捕捉的昆虫有选择地带到课堂,共同进行观察、研究,看它们都有一些什么共同特征,从而达到认识昆虫的教学目的,从这认识的过程中去引发他们的创新激情,从而达到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

二、充分放手,适当引导,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创新能力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而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本身,要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就必须充分信任他们,让他们亲自参与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另外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时要逐步规范自己的探究行为。如果只有探究的激情,而缺乏探究的方法,学生就只能是漫无目的地去操作,那样的结果只能是让学生慢慢地失去兴趣,就连已有的探究激情也将会消失,那更别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了。

1、让学生独立思考,善于猜想和假设 “没有大胆的猜测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猜想和假设是探究活动的基础,引发猜想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发现的前提。小学生思维活跃,富于幻想,敢于猜想、假设。但是,受知识、经验的限制,有时会提出一些幼稚可笑,甚至错误的想法,这时教师非但不能讽刺打击,给予抹杀。反而应该加以鼓励,给予正确引导。让他们保持思维的积极性,给予他们敢想的胆量。因为这些看似可笑、错误的想法,总是蕴含着孩子们的创造性思维的成果。那些不拘一格的猜想,就是创造性思维的体现,蕴含着可贵的创造性。比如,在上《空气在哪里?》这一课中,我让学生动手做实验证明空气的存在。突然,有个男同学神秘的向我提出:“老师,我这里有一张纸、一个杯子和水,我把这张纸放到水里,但纸是不会湿的?”他刚说完,有的同学嘴里就嘀咕着:“怎么可能,你又不是魔术师,吹牛吧。”询问之下,绝大部分学生都认为“会湿”。但那个男同学信心十足的说:“给我来当一回魔术师,我能把它变得不会湿。”这时学生们都大笑道:“吹牛”。“魔术”开始,大家都目不转睛地盯着他演戏,这位男生揉皱了纸团,把它压到杯底,然后,杯口向下垂直地放到水里,实验后,他轻轻地取出纸团展开。“哇!真的没湿哎!”“他真会变魔术哎!”随即,同学们就在“窃窃私语”,开始了探究活动,针对这一问题,学生们进行了假设。有的认为跟纸的大小有关系;有的认为跟杯子有关系;有的认为是在杯子底装了什么东西;有的认为跟杯子的摆放有关系;有的认为是因为杯子里充满了空气„„经过了大胆的猜想后,不同的学生有了不同的看法,产生了迫切求证的欲望,学生对“纸为什么不湿”这个问题的好奇心更加强烈了。根据各自的推测,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进行验证,经过实验,大家发现纸的不湿与纸的大小、杯子的高低、水的多少均没有关系,只与杯中是否有“空气”有关系。通过大胆猜想,从而引发浓厚兴趣,学生彻彻底底的经历了一个科学探究的全过程。这些例子,在教学中可以说是俯拾皆是,信手拈来。除此以外,教师还应有意识地编制一些问题让学生去猜想,鼓励学生在猜想活动中,提高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2、规范探究行为,掌握探究方法

作为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个性,鼓励学生“做别人做不了的、想别人想不到的”异想天开和求异思维,少些批评与束缚,多些欣赏与宽容,甚至参与。但还要适当引导学生在进行科学探究过程中规范自己的探究行为,掌握探究的正确方法,从规范中寻找新意,从而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小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记得在学习完《水》这一节的时候,一个女同学在我耳边小声地对我说:“你知道尿是什么味道的吗?”我一愣,心想:“她怎么会去这样的问题呢?我也没安排她们去观察呀?”等我没回过神来,她又对我说:“老师,你别笑我。我尝过,黄色的尿咸一些,不黄的尿也是咸的,只是淡一些。”听完后,我太惊讶了“这小女孩太不简单了!”“我上课的时候不是说我们不能随便用尝的方式去探究问题的吗?”我问她。“你不是说不知道的东西才不能随便尝吗?尿我知道它是我们人体排出的废物,不是有毒的物品,我觉得可以尝的。”她回答说。“尿没有毒,但是很脏的呀?”“我尝了,就用水把嘴洗了的。”“那你为什么想要尝尿的味道呢?”“学习《水》时,尝了水是无色无味的,在家里也尝过醋是酸的,我也想知道更多的液体的味道。”她回答说。“你真棒,什么事都喜欢探究明白,不过以后可要注意,我们也不是任何事都要我们亲自去尝试,我们还可以通过查阅资料的方式,借助别人探究的结论来认识我们想知道的东西。比如今后我们要学到浓硫酸有腐蚀性,就不需要我们亲自把手或皮肤去试验啊,那是以前的科学家们早就试过的结论啊。就是尿的味道我们也可以通过很多途径来探究的呀。”这件事情给了我很大的震撼,没想到我的一个问题会让孩子们有那样的勇气去进行一种未知的尝试,这种创新精神真的很让人感动,当然她所用的方法我并不赞同,所以给她指出来并点明在今后遇到了类似的情况该怎么处理,这样就避免了让孩子们发生意外的可能性。

三、让学生积极交流,善于合作,达到创新教育的目标 合作意识是构成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一项发明,往往不可能单凭一个人的力量就能获得成功,都需要借助他人的帮助,同时,通过众人合作,发挥群体的智慧,可以加快创造发明的速度和质量。因此,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采用小组研讨为主的方式,为学生提供互相学习,互相合作的机会,使学生学会交流增强整体合作意识。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件极为兴奋的事情,学生对科学教材、科学实验产生非常浓厚的兴趣,有强烈的学习欲望,愿意主动参与到科学探究活动中来。因此,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积极动脑,认真思考,勇跃发言及合作交流的习惯,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教学,主动探究新知识形成的过程。针对很多科学探究都是通过实践来的,如:分一分、摆一摆、画一画、测一测等,再通过联系课内所获知识,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分析现象、思考问题,顺水推舟,让学生动手做够,动口说够,动口问够,动脑想够,动眼看够。所以在这一环节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显得更为重要。因此说合作交流是现代人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一个知道学习需要合作的孩子往往是个幸运的孩子,他会因此而找到探究的的兴趣与共事的伙伴;一个善于合作与交流的孩子往往是能干的孩子,一个乐于合作与交流的孩子往往是成功的孩子,他会因此而学会科学学习乃至科学探究,并且从中享受到学习科学的乐趣。如我在教学《改变浮和沉》时,为了使一些物体改变浮沉状况更为直观、形象,特意引导学生小组内进行交流和讨论,鼓励每人都要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并注意倾听它人的看法,敢于失败,敢于竞争。学生在自己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大胆提出了20多种不同创新方案,然后经充分讨论选出最佳探究观察和想象能手。在合作与交流过程中,教师能主动做好事件的引探,并注意到小组各成员的分工与协同作用,使每一小组的同学人人都有事可干。取得了人人参与、人人有收获的喜人效果。这样,创新教育的目标也在不知不觉中达标了。

四、创造成功机会,改革评价方式,培养创新品质 “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有增强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求得成功的努力。”因此,教师组织教学过程,应注意创设让学生获得成功的机会,使学生体验和享受成功的快乐。对学生学习进行鼓励性评价是对学生创造思维的一种激励,它会对学生心理上起一种震撼作用,创造思维的门会逐步洞开。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必须改革评价标准,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欣赏学生就必须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学生的性格各异,老师要有一颗宽阔的心,善于包容学生,谅解学生的错误,同时应看到学生可贵的潜质,着力挖掘。对待淘气的学生更是如此,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不能因个人好恶而对他们冷嘲热讽,泯灭他们的创新意识。对学生迸发的创新思维火花,要加以呵护,不要吝惜自己的大拇指以及“你真行”“你真聪明”等激励人的话语,让学生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产生内在的、高层次的愉悦和强大的内驱力,以争取更大的成功。

五、开展各种课外活动,深挖创新潜力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一书中也指出:我们要解放孩子的空间,让他们去接触大自然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日月星辰以及大社会中之士、农、工、商,自由地对宇宙发问,与万物为友,并且向古今三百六十行学习。鉴于这种情况,就需要我们作为老师的要抓住一切机会,尽可能地将学生的潜能挖掘出来。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展示他们的创新能力。然而要做到这点仅靠我们的课堂教学也是不够的。我们还要从课内扩展到课外,从校内扩展到校外,要加强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渗透,将一些关系密切的学科内容加以融会贯通,加强学科创新能力之间的有效迁移,以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创新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就是说,各学科教学之间应加强联系与合作,使学生的创新能力达到整体渐进提高的目的。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潜力,学校要采取措施构建创新教育环境,如为学生提供自主性、首创性和个性化表现的机会。合理安排课程,为学生创新才能的发挥留有余地;对学生的创新成就进行奖励等;要在校园中形成浓郁的崇尚创新、尊重创新人才的气氛等。

六、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配合,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品质

一个人要想取得创新成果,一方面必须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即智力因素;另一方面还必须有良好的意志力、性格、合作精神、竞争意识等个性品质,即非智力因素。在很多情况下,非智力因素作用更大。曾有专家对1901 年至1978 年间的325 名诺贝尔奖获得者进行了统计对比,发现他们除了具有渊博的学问、敏锐的智力外,还都具有坚韧顽强的意志,勤奋努力的性格,强烈的好奇心,浓厚的兴趣。天津有个小姑娘,从小对钢琴十分爱好,百弹不厌,其家长认真引导培养,小姑娘坚持每周一次从天津到北京拜师学艺,风雨无阻,数年后竟成为全国有名的小钢琴家。这种结果的出现,除了她有天赋外,更重要的是她对钢琴的兴趣及后天持之以恒的练习。另外,合作是科技知识发展的趋势,竞争是人才创新能力形成的条件。只有敢于竞争,敢当第一,才能不断创新,取得成功。小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应持之以恒,不能一曝十寒。要经常在体育课、课外活动、兴趣小组以及家庭生活的点点滴滴等方面加强培养,使小学生智力和非智力都得到发展。人人是创造之人,时时是创造之时,创造并非高不可攀,它就在我们身边。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肩负起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任。从点点滴滴做起,学生的创新火花如涓涓细流,日积月累,终将汇入滔滔大河。参考文献:

1、《陶行知全集》,第三卷,长沙,湖南出版社。

2、马叔平主编:《教育科学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5月。

3、《新课程教学创新新视点》,熊生贵,2004-9-1。

4、《创新教育新探》,李世海等,2005-9-1。

5、《中小学新课程标准》。

第四篇:科学实验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科学实验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房县红塔镇七河小学

许玉兰

内容摘要:科学课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新课程。实验是科学知识的源泉,是科学在教学的重要环节,最具有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的作用一项集观察、思维、想像、分析、概括、探索等于一体的多功能的实践活动,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有着重要的,且其他任何教学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科学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那么,如何在科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创新意识

在实验教学中,教师除了要做好演示实验以外,还要认真挖掘实验素材,针对实验的每个环节,创设问题情境,多方面设疑置疑,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思考、回忆、讨论,变接受性学习为探索性学习,这样就会把潜意识状态的好奇心变成自觉求知的创新意识,让学生随着问题的层层深入而激活思维去创新。

如在做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时,首先启发学生从化学反应的实质着手,推测性地写出化学方程式,再用实验去验证,接着根据反应条件及反应物的状态,让学生讨论如下的问题:①该实验需用哪些仪器?②如何组装仪器?③氢气具有可燃性,当氢气和空气混合点燃时可能会出现什么后果?④在该实验的操作步骤上是先加热还是先通入氢气?当得到先通氢气后加热的结论后再演示。在演示时,当观察到黑色变成红色时,教师有意先停止通入氢气,后熄灭酒精灯,使生成的红色固体变成黑色,使学生产生一些疑惑:①生成物不是铜,推测错误吗?②生成的铜是否被氧化?③为什么会被氧化?④操作是否有错,错在哪里?这时让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的思维过程,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不要急于把结论告诉学生,也不要急于评判,让学生在辨析讨论中得到评判和修正。这样,通过“推测→实验→设疑→讨论→归纳→总结”,我们不但能使学生准确地掌握知识,拓宽视野,还能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教师适当点拨,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

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教师的启发讲授是起主导及核心作用的。通过教师的启发讲授,能够使课堂上诸多的知识内容及讨论话题深入发展。在学生的思维中巧妙地进行有效的观察和有序的操作是至关重要的,能适时纠正学生的错误操作,解答学生在实验中遇到的疑难,引导学生结合实验事实和理解进总结和概括。如在指导学生研究“冷热能改变岩石的模样”时启发讲授尤其重要,教师不仅要讲授实验操作步骤注意事项,还要指出在实验中可能产生的错误。如有的学生加热时间过长,导致石灰岩发生炸裂,可以帮助学生进行分析,总结出可能造成石灰岩炸裂的原因。在启发讲授的过程中,教师要从实验的本身特点出发,针对学生的实际为他们从思路、操作方法和操作技巧上排除认识和操作上的障碍,因此,教师的启发讲授在课堂教学中极为重要。

三、有效利用课堂时间,指导学生进行实验

做好实验离不开教师对实验的指导。首先教师应在实验前进行指导:学生在开始实验前,教师要就实验中的操作要领、仪器的使用方法、实验用品的用量及添加的顺序以及实验的成败关键等方面进行提示或者说明。一般来说,实验前的指导不宜过长、过细,要抓住重点,突出重点。实验前指导到底要讲多少、用多长时间,取决于实验内容本身、教师对学生情况的了解以及教师对实验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的估计程度。

其次应加强实验中的指导。实验中有时由于实验条件控制不够,学生常遇到困难或违反操作规程的操作,而使有些学生常得不到与其他同学相同的实验现象。这时教师的指导极为重要,若不及时给予帮助,很可能使学生产生紧张情绪、自卑心理,从而失去了实验的信心及兴趣。教师在巡视中如果发现这种情况,应及时耐心地和学生一起分析原因,对错误概念或操作予以纠正,但是不能指责、挖苦学生。

四、大胆放手,体现自主性,鼓励学生自己创新实验

实验课重在学生自主地操作活动,让孩子在亲身实践中探索知识、领悟科学的真谛,这就要求教师放手,不“放”何来自主?学生的知识、能力、对学习的情感态度,都是通过他们亲身卷入实践活动才能形成的。教师放了手,学生处在主动地位,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去观察、实验、描述、整理、加工事实材料,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的收获都有了。

如在教学《物体的热胀冷缩》时,让学生自主选用各种器材,运用已学知识和生活经验自己设计实验并操作,学生不仅完成了教材中的实验,还想出了与教材不同的实验方法。他们认为:在试管里滴几滴红墨水,操作起来较难,不易使试管内外空气隔绝。有的学生竟然想出用气球套在烧瓶口上,把烧瓶放在热水中加热,气球渐渐地膨胀起来,将烧瓶移到凉处,原来已充气的气球就慢慢瘪了。学生不唯书,不唯师,在“观察——猜想——思考——得出结论”这一活动中,创新能力和科学精神得到了培养。

五、真正突显“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原则,让学生独立实验

学生独立实验是由学生独立完成实验的设计和实验操作的实验。学生独立实验的进行可以在教师示范和有指导的学生实验后,也可以由教师提出探究主题后由学生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操作。在这一过程中,要求学生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积极参与实验方案的设计,正确进行实验操作,在科学思想和科学态度的调控下达到智能与技能的融合统一。在学生独立实验的过程中,教师也要就其实验的合理性、科学性、时效性等作出评价和分析,要解惑、纠错、点拨、激励、评价或者提供学生实验所需的仪器,给学生创造优良的实验环境及和谐的实验气氛,保证学生独立实验有序、紧张、愉快地进行。

六、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扶持学生的创新意识。

如在做《水的凝结》实验时,先要在小杯子里加入热水,再用一只大杯子杯口朝下罩住小杯子,过了一会儿,发现大杯子的底部有了许多水珠。同学们都猜想水珠应该是跟热水有关,但是解释不了这种现象。这时,有一个同学的大杯子里却没有水珠。同学们都很好奇,赶紧跑过去看,他手中的大杯子里果真没有水珠。后来我一问才知道,当他第一次做实验时,看到他的大杯子和大家的一样也有水珠,他很好奇,就看书上的讲解,知道了原来是因为从热水里蒸发出的蒸气遇到较冷的玻璃杯就冷却下来,变成了人们看得见的水滴。但他继续想,这是真的吗?带着好奇和怀疑,他先把大玻璃杯的外面用热水冲了一下,然后再做这个实验,就看到了不同的结果。听这个同学说完,我非常高兴地表扬了他,并鼓励大家要像他一样,对事情要保持好奇心,遇到自己不知道的事情要多想想,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多动手试一试。所以,当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有一些奇怪的举动时,作为教师,应该对学生的好奇心加以保护,并扶持学生的创新意识。

七、多给学生实践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比如在讲《电磁铁》时,我请同学们来观察电铃,观察时要注意它为什么有时响、有时不响。同学们感到很新奇,经过观察,不少同学发现了电磁铁的存在。那么它在电铃中有什么作用呢?会不会是因为它才让电铃时而响时而不响的呢?而它又是怎样才使电铃响和不响的呢?同学们纷纷说出了自己的疑问。我首先肯定了同学们质疑的精神,接着又引导大家能不能试着通过动手操作来为自己的疑问找到答案。带着这些疑问,同学们经过动手操作,自己最终找到了答案。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思维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发展。

八、认真做好教学反思,提高科学课堂效率 科学实验后要认真做好教学反思,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启迪是否得当等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九、积极开展课外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由于课内的时间是有限的,教师既要完成教学任务,又要让学生自己实践操作。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我充分利用学校实验室开放活动时间,利用学校充足的实验仪器,让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之下,进实验室自己选择实验器材,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自己探索进行实验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指导学生做一些实验册上的探索性研究类的实验;做一些实验习题的设计、实验装置的设计或改进、实验操作步骤的优化设计、提高实验效果,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2、充分发挥自然科学教材中的兴趣小实验的作用,积极组织和指导学生做好小实验,如:测凸透镜的焦距,自制汽水等等。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习惯,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的习惯,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习惯,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问题的习惯,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学生小实验既能拓展思维,又能培养探究能力,丰富学生的想像力,促使学生自觉地探索知识,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3、开展自制教具、小制作、小发明活动。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操作技能,经常地组织学生利用废旧品,自制教具、搞小制作、小发明活动,在制作过程中为了进一步鼓励学生的创新设计,教师可设计一些制作方法不加限制的题,让学生去发挥,自制出一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作品,如制作水火箭,自制测力器等等。在教师的指导下,经常、有针对性地开展这样的活动,在目的让学生去留意,寻找身边的小物品来充实实验器材,有意地鼓励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实验,改进器件并进行分析,通过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以及拓宽学生思维空间。

总之,在科学实验教学中,只要我们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规律,并结合科学的特点,指导学生把理论分析、实验设计与实验方法有机地结合,把基础知识的应用与基本技能的训练有机地结合。一言以蔽之:采用多种方式方法,引导学生探索与实践。这样,学生既能学到实验技能,又能尝试探索式学习的乐趣;其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也就能得到较好的培养。

第五篇:改善实践教学促进高校创新人才的科学培养论文

论文关键词:实践教学 课程作业 实习实验

论文摘要:论述了高校实践教学必要性;在指出目前高校实践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其症结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改进的措施。

1、高校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这就需要高校必须依赖科学、高效的实践教学。为此,教育部原部长周济曾在第二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上指出:“知识来源于实践,能力来自于实践,素质更需要在实践中养成;各种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尤其重要;对于大学生成长至为关键。要培养高素质人才,就必须高度重视这个环节。”“实践教学”是相对于“基础理论和知识教学(以下简称理论教学)”而产生的一种教学模式的概念范畴。从文科院校来说,其实践教学的基本形式可分为两种:一是课程的实践性教学,即课程作业、实验、实习(设计);二是集中性实践教学,即社会调查、各类实习(见习)以及毕业作业(论文或设计)等。两者都是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专业训练和锻炼学生实践能力而设置的以学生活动为主的教学环节或活动性课程,是内化学生个体知识经验,增强课堂理论教学针对性、实效性的有效途径;是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遵循教育规律,贯彻“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的重要体现。

通过实践教学能给学生提供很多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使学生能够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激发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和动手能力;表达能力、组织能力、交往能力、探索、实验、制作等能力;有助于学生发现科技领域中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引起大学生的好奇与注意,促使他们去思考、去解决,触发创新的欲望和意识;有利于学生发展个性,并便于因材施教的开展。在实践教学活动中,需要克服挫折、调整心态、不断进取,这有助于对学生进行人格培养,树立严谨求实的作风、协同攻关的精神和顽强的意志;还能够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手段,提高其科研能力。因此,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十分必要。

2、高校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与症结分析

2.1主要问题

从课程实践活动来看,课程作业本来是课堂教学之后的一项实践活动,可是无论在教育行政部门的文件中,还是在研究实践教学的文章中,很少把“课程作业”纳入到实践教学环节之中。笔者认为,课程作业应当是高校实践教学活动的一项重要的形式,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它对学生巩固和消化所学知识,并使知识转化为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工作的能力和习惯,发展学生的智力创造才能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是,目前大多数教师因一心忙碌于完成科研任务或者倾注于其他“产业”,普遍对布置作业和批改作业持冷淡态度。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也破坏了学校的教风和学风。实验本是实践教学活动的重头戏,近年来各高校不能说对此不重视,基本上都实行了单独设课,即与理论教学分开教学。

从表面看,是对实验教学的重视,其实,并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并没有形成一个科学而规范的教学体系、显示出实验教学的优势、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与功能,却出现了与理论教学相脱节、甚至造成了各自为政的局面,其教学效果并不尽如人意。

对集中式实践活动来说,目前文科类院校根本就没有企业愿意接收学生进行实习,造成学校无法按计划统一安排学生,只能实行个别联系的方式进行实习。在这种情况下,有个别学生找到了实习单位,可大部分学生根本没有到企业去实习,只是在一些单位开一个证明,在网上下载一些相关资料,修改后作为实习报告,但往往还是其辅导教师也明知这里的秘密,却没有好的办法,只能默认。

其实,学校对此也不是不知情,本应采取其他方式,如利用模拟实习的方法取代现行的实习,但往往还是采取放任自流的方法,听之任之,得过且过。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做法,不仅不能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提高,更为严重的是在教唆学生弄虚作假、培养学生的不良行为。这是一个十分危险和严重的问题,必须严肃认真地加以对待,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从实践教学整体来看,我国文科类高校普遍缺乏系统的实践教学大纲和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更没有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与理论教学相比有很大的差距,可以说,实践教学是目前文科类高校的一个最薄弱环节,是影响教学质量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

2.2症结分析

上述问题实际上与我们长期不重视实践教学有直接的关系。本来实验教学比理论教学有更高的要求,其难度更大。从文科院校整体来看,其理论教学的任务是向学生讲清楚其学科、专业方面的理论及相关的知识。事实上,它比实验(实训)教学容易得多,实验(实训)教学的任务是要实现这些理论与知识的应用,使其转变为解决问题的能力,其难度更大。可奇怪的是:目前从事难度大的工作的待遇低、从事难度小的工作的待遇高;那些“高水平”高职称的人从事的是难度小的工作,那些“低水平”职称低的人员从事的是难度大的工作;在工作量的计算上,1小时的实验课时只能折合为0.5或0.7的理论课时,显然,这是不公平、不合理的。实际上,同样课时的实验比理论课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付出更大的精力,我们却在计算工作量时,采取打折的方式,不认可实验所付出的劳动,认为实验所付出的劳动是低水平的劳动,理论教学所付出的劳动才是高质量、高水平的劳动。

实际上,这还是“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表现。从根本上来说,还没有转变教学观念,没有把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作为高校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也没有树立实验教学人员与理论教学人员平等的思想,没有把实践教学作为高校培养创新型实用人才的主要战场,没有把实验教学人员作为培养创新人才的主力军来对待。在人员的使用上,存在不平等对待的现象。高校实验教学改革多年,谁都知道其队伍建设是关键,只有建立一支高质量高水平的实验教学队伍才有可能把实验教学搞好,可是,直到现在这支队伍仍然不安心本职工作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实验教学人员仍然属于教学辅助编制,其职称只有与教师系列等同的副高级别的职称,即高级实验师(高级工程师),而没有正教授级别的职称。这本身就是实验人员与理论教学人员从个人发展角度上存在的不平等。

事实上,只有消除这种不平等,才能真正改善改善实验教学人员的生存环境,才能充分调动实验教学人员的积极性,发挥他们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从学校领导来说,他们是维护每个教职员工平等权利的保护者,也是办人民满意教育的推动者,可是现实中,我们还没有看到,他们在维护职工平等方面的作用,也没有看到他们是自觉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积极推动者,他们只是按照上级指示办事的代理人。

基于这一层面,怎么能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呢?在学生难以落实实习单位的现实面前,本来完全可以通过模拟实习的方法弥补因缺乏实习场所而造成的损失,可是,高校学校的领导普遍采取不闻不问的方式,显然是一种对学生极不负责的表现。这怎能提高教学质量呢?这能让人民满意吗?可是,对于这种行为,目前我们还没有相应的惩罚措施和机制,这是一种严重的制度缺失,是导致培养创新人才只是停留在嘴上,难以落实到工作中的一个根本原因。

3、改善实践教学的措施

3.1必须通过立法,明确高校领导的职责

培养创新人才必须重视实践教学环节。事实上,只有通过立法,明确高校领导的职责,才能从根本上引起高校领导才实践教学的重视。目前企业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不接收学生到其生产、经营现场进行实习,确实给高校带来很大的困难,但作为高校的领导对此应采取积极的补救办法,而不应当采取放任自流的办法,给学生造成弄虚作假的机会,使学生养成不良的行为,可以说诚信是做人、做事的根本,学校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地方,更是进行育人的战场,应把诚信教育作为高校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

目前,各高校都有能力对学生开展模拟实习,可是在企业不愿意接收其学生进行实习的情况下,应采取模拟实习的办法加以补救,让学生在模拟的环境中,扮演各种不同的角色,进行模拟实习,事实上,这是提高学生未来工作适应能力的很好的办法。但是,目前许多大学都没有采取这样的行动,故在此,笔者强烈呼吁,要通过立法,明确企业与学校的责任。还要明确在学校没有安排学生进行实习,也没有采取相应补救措施的情况下,其毕业生在3年内找不到与其所学专业相关的职业,有权告其母校,承担一定的经济补偿(因在学期间缴纳过学费)。并且有权要求有关部门控告其校长,罢免其职务。笔者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促进高校领导开展扎实的教学工作,而不是搞形式、走过场,做表面文章。才能尽心竭力地去考虑如何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解决实践教学中存在的所有问题。

3.2高校应实行“问责制”,从根本上促进其领导作风的转变

转变高校领导的作风,必须从管理制度上入手。笔者认为,只有高校实行了“问责制”,才能从根本上彻底地转变其领导作风,才能使他们的心力全部用在教学质量的提高上。真抓实干,把学校的事办好。目前,各高校在实验教学队伍的建设上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教材建设也有很多问题,教学管理方面也存在很多问题。实行“问责制”,就是要把解决这些问题与高校领导的职责联系起来,要从实验队伍的建设上,从实践教学教材的建设上,从管理体制的改革上对学校领导进行具体的考核与问责。只有对高校领导进行“问责”,才能把高校的事办好,才能谈得上办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

3.3采取切实可行的办法,加强高校的实践教学活动

搞好实践教学活动,大致来说,就是要搞好几方面的工作:一是要搞好实践教师队伍的建设,建设一支高质量高水平的实践教师队伍。对目前来讲,就是要稳定实验教学队伍,并进一步扩大其人员的规模,从数量上保证实践教学活动的需要。二是要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形成科学规范的实践教学体系,建立新的实践教学大纲和相应的教材体系。三是要完善实践教学管理体系的建设。建立完整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组织运行体系和管理监督体系。实际上,开展对高校领导的“问责”,也就是要从这些方面入手,事实上,高校领导对这些工作本来就是轻车熟路,只要他们把精力和心事用在提高教学质量上,实践教学活动一定能够取得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阎占定.新时期实验教学扩展性内容探讨[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5,9

[2]黄昊,徐一沣,扬丽梅.浅谈高校实验教学与学生能力培养[J].学术理论与探索,2010,11

[3]董志峰.高校实践教学及其质量监控的理性思考[J].当代教育科学,2006,5

下载环境科学创新人才能力培养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环境科学创新人才能力培养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发展科学技术,培养创新人才

    发展科学技术,培养创新人才 在读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和《日本国家第二期(2001-2005年)科学技术基本计划》后,两点令我印象深刻,要想立足于世界这个大舞台上,......

    在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论文

    [论文摘要]在教学中,要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克服思维定势,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逆向思维等多种思维方式。在生活和实验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问题意识,激发学生......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

    摘要:语文学科的特点和功能,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十几年来,我在创新性语文课堂教学方面作了一定的探索:以人为本,努力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把整个......

    设计好练习培养创新能力论文

    练习是教学一个重要的环节,通过一定数量的练习,可以使学生牢固掌握大纲教材所规定的基础知识,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通过练习可以促进学生思维、品格、身心等智力因素和非智力......

    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探索论文5篇

    一、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原则(一)适度性原则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要遵循适度性原则。适度性原则与初中阶段学生发展的客观规律相符合,创新能力......

    关于培养高职学生创新能力论文

    论文摘要:传统的创新教育是从创新心理的角度对人进行训练和激发,缺乏创新技法的教育。TRIZ理论又称为发明问题解决理论,是利用矛盾原理解决发明问题的一种有效方法。常州工程职......

    改革音乐教学培养创新能力论文

    创新精神的培养,是21世纪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改革也不例外。我认为,小学音乐课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一、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心理学家认为:兴......

    提高科学素质,培养创新精神教育论文

    二十一世纪,生命科学迅猛发展,生命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给生物课堂教学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我认为生物课堂教学应从生命科学的角度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科学素养、科学态度的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