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做一名会“偷懒”的班主任》有感-班主任工作心得
读《做一名会“偷懒”的班主任》有感
都说班主任是世界上最小的主任。在学校里官位虽小,但责任重大:既要管学生,又要应对家长;既要管学生校内纪律,又要关心学生在家表现;除了班级纪律管理、思想教育,还要具体督促检查甚至还要抓学生各学科成绩……不得不承认:班主任工作是个筐,什么内容都要往里装!
身为年轻的班主任,我感到自己做得还远远不够,所以利用暑期校本培训,给自己充充电,向名师学习,从书中寻求“黄金屋”。
今天,在尖峰这群执着、创新的老师们的影响下,我反思自己这几年的班主任工作历程,发现每天都是在重复昨天的故事。利用这几天的暑期校本培训时间,我一口气读完了《做一个会“偷懒”的班主任》,欣喜若狂。我很庆幸自己找到了志同道合的朋友,让我重燃学习、奋斗的热情。
“很多时候,我们总想管住学生,因此,当我们管不住学生的时候,我们总是想方设法去制定规章制度,想方设法去说服压制,想方设法去各个击破。但是,我们从没想过:管不住,是不是我们的管理方式有问题,是不是一开始我们的管理方向就错了?”
这段话,让我陷入深深的思索——
难道是我的管理方式有问题,或者是一开始我的管理方向就错了?
学生并不需要老师盯死看牢,很多时候,他们自己知道管理自己,自己知道教育自己。只是我们做班主任的不信任,总以为他们离开了班主任就不行。这也让我深刻意识到自己的大包大揽,累着,但是效果并不是非常理想。
“一个人成长的动力源于内心的需求和渴望,而不仅仅是教师的指引和鼓励。”是的,对于我的学生们,如果都能有了这种动力,我想我真的可以做个可以“偷懒”的班主任。我深刻地认识到,教育的本质是影响,而不是说教、批评和指责。
教育不是万能的,教师不是万能的,教师只不过是学生成长路上的一个参考、一个路标……做一个智慧型的班主任,需要我们学的、做的还有很多很多。
正如李镇西老师所说:“我爱学生,但我更注重爱的智慧,拥有了教育智慧,我们才能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让我们的事业伴随着情感,更要让我们的事业伴随着智慧。”
让我们一起学习,做一名有智慧、会“偷懒”的班主任。
第二篇:做一名会偷懒的班主任如何
做一名会偷懒的班主任如何?
近日,读郑学志老师的《做一名会“偷懒”的班主任》,为郑老师班级管理的“偷懒”高招感到由衷的敬意,也为自己在班级管理中的大包大揽感到自责。我们以前要求班主任靠班,确保学生不出任何问题的做法是否有些过?我们勤奋的班主任是否一劳永逸,是否能够坚持到学生毕业不出任何问题?班级纪律难道只靠班主任一人来维持?“严班主任”带出的班级是否就意味着不出任何问题?
在班级管理中,我也发现了一个奇快的现象:中午,当我在储藏室里酣然入睡时,班级纪律相当的好,当我醒来巡视班级时,就会有学生说话;下午的自习,我不在教室,班干部就能让班级安安静静,当我走进教室时,总会有吵嚷声音传入耳际。这是为什么?通过读书,我终于看出班级管理的端倪:我不在教室,学生就是班级主人,班干部管理班级的责任心和学生自我要求的意识明显就提高;我在教室,班干部也就不用再管理班级了,学生也就放肆了。哦,原来全都是我的错,是我不放心学生,没有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
回想起刚刚输掉的拔河比赛,是否也因为我干涉太多?我是否连在一旁观战也没有必要,把一切都权利都下放给学生,只在办公室等待胜利的消息?班主任能否把大部分的工作都让学生自己去干?既能解放了自己,还能锻炼学生?班主任的作用到底体现在哪里?是教育管理学生还是引导教育学生?是事必躬为还是在一边看着学生干?
五班班级纪律的好转,与我的“靠班”有关系,但我更认为是发挥了马梨容、刘璐、李中旭三个班干部的作用。那么,以后班里的许多工作我是否能够放心让学生自己去干?现在想想看,答案是肯定的。生活费交给李中旭收,没有出现任何差错,而我自己收,竟然还少过10元钱;卫生大扫除,交给马梨容指挥,就连一些偷懒的女孩也乖乖地干,而我却让有些女孩用种种理由逃避不干;小组积分我自己计算,有时到了周四还没有算出上周学生的积分,交给刘栋干的话,我估计最晚也就到周二就能张贴公布;同学们的书法练习,由刘璐负责,每天她会一总结,由我自己负责的话,我估计三五天我就烦了。
再就是,下课时总有学生在教室、走廊上打闹,我自己还得亲自维持纪律,要是由班干部他们自己处理的话,他们肯定会想出令我比较满意的管理办法。我为什么不把这些棘手问题交给学生自己管理呢?班主任遵循着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安排人解决问题的思路的话,还会有那么多的麻烦让我们心烦吗?
对了,班主任应该享受幸福。班主任要享受和学生交流、沟通的幸福,享受让学生思念的幸福,享受让学生幸福快乐成长的幸福。
班主任的幸福,应该来自对学生的信任。
第三篇:读《做一名专业的班主任》有感-班主任工作心得
读《做一名专业的班主任》有感
作为一个教师,习惯于高高在上,教训学生。这也是教师的一大弊病。教师强化了自己作为教育者的身份,完全淡化了自己作为一个学习者的身份。从而导致了教师整体素质并不是很高。
王晓春在他的《寻找素质教育的感觉》中曾经说道:“我不得不遗憾地说,有些老师没有养成反思的习惯,却养成了不反思的习惯。他们练就了一身硬功夫,无论遇到什么事,绝不想自己有什么不对的地方。你介绍外国的经验,他就说:‘人家是外国,咱们是中国。’他就不想,既然同属人类,为什么不能互相学习;你说有些优秀教师的经验,他就说:‘人家老师和学生的素质高,我比得了吗?’你局一个教师失误的例子,他听了反感,你知出他自己的失误,押回千方百计给自己找理由。总之,他老有理,战无不胜。”像这样的情况,我们身边也有,出现这种情况,多数与自己的思想有很大关系,他们丝毫不想改变自己,却总想要求别人、改变别人。这种教师,真的是有些封闭和僵化,几乎失去了学习的能力。可有趣的是,他们总说自己并不保守。
我们都知道“活到老,学到老。”人应该做一个不断学习者,才能顺应不断发展的社会,才能适应新时期的教育形式。否则,教师“厌学”,还怎么批评学生“厌学”?我觉得,出现这种情况,多数与教学方法不当有关,一个习惯于填鸭式教学的老师,他自己一定习惯死记硬背,一定习惯于让学生做简单重复的无效记忆。靠加大作业量来保证教学成绩。这样的教学方法,难怪学生不喜欢,难怪学生厌学。相反,如果老师,善于学习、善于发现、善于总结,积极探索课堂教学中省时高效的方法,学生又怎会讨厌自己的课呢?又怎么会厌学呢?
所以我觉得教师作为一个学习者是理所应当的,而且是一个能引导学生的学习者,让自己终身学习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在学习中还要善于反思,在反思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在教学实际中有意识地改变自己,这样,才不愧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光荣称号。
第四篇:读《做一名专业的班主任》有感
读《做一名专业的班主任》有感
当了整整二十年的班主任,终日里忙忙碌碌、急急挠挠、被动招架、焦头烂额,成了我的工作写照。面对个性千姿百态的学生,我总会碰到各种问题,我也时常在想:我怎么做班主任?我怎么做一个受学生欢迎的班主任?我又如何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班主任?《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替我解了围,让我对班主任工作的模糊面貌终于有了真切的认识,有别于以前所谓教育书籍一味倡导爱的感化,这是一本理性而平和的书,说的不是大道理而是我们实实在在的教育生活。
“您喜欢做班主任吗?”这是王晓春老师在前言中劈头的第一个问题,发人深思。是的,当班主任是我们心向往之还是不得已而为之呢?很多时候,我们都只是班主任工作的“知之”者,而不是“乐之”和“好之”者。大多数老师不愿意当班主任,这无疑是我们教育的一种危机。
通览全书,王老师尽量减少行政思维和行政语言,减少空话、大话、套话、废话,把班主任工作真正作为一个教育专业,进行学术研究,追究其理念,探索其规律,构建其体系,寻找其方法,从而使更多的班主任从“知之”走向“好之”和“乐之”.书中首先谈到了班主任的六种角色要求(第一章),然后阐述了班主任影响学生的十种手段(第二章),在此基础上,把班主任分成了九类(第三章),这以后就开始论述班主任工作的内。首先厘清了班主任工作的重点和边界(第四章),然后分别阐明了班主任工作三大块(第五章:班风建设;第六章:班级日常管理;第七章:问题生诊疗)的内容和工作方法。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本书的内容,那就是:主张班主任实现思路和工作方式的转轨,从只会交替使用“管”和“哄”的方式转变到逐渐更多采用“帮”的办法上来。这种点化,让我茅塞顿开而顿悟。
一、观念革新,拒作批评爱好者。
所谓“专业”,自然不能只有一股脑儿的教育热情而少了教育的智慧,空喊一些教育口号,结果却是误人误己。王老师语句朴素却是字字珠玑。比如,(班主任)总是致力于改变别人而不是提高自己;对教育能力重视不够又整天在教育;人的智慧绝对不是“管”出来的;评比时主体性的杀手;(教育者)如果手里只有一把锤子,你就会把一切都变成钉子;“冻结行为”的结果是冻结个性,冻结思想,甚至冻结创造;而挨批评和吸烟一样是会“上瘾”的。
我想我们很多老师都是“批评爱好者”,王老师告诉我们很多批评可以变成提醒。初中阶段的孩子处于身心发展的特殊时期,冷不丁就会出现很多问题。但是人是感情的动物,很多时候,学生惹事了,心中难免愤怒,语气也就急起来,对着学生就是一通狂轰滥炸的批评,结果学生是口服心不服,其实是无效的教育。有些偶发事件,看似大事,其实不然,只要提醒一下,就可以了。有些事不需要大费唇舌去批评,只要点到为止即可。如果一个学生犯了错误,他完全知道自己是错的,批评的时候就不用再强调他“你错了”,那是在做无用功。遇事先问为什么,再想怎么办。批评多了,往往会“中毒”.一惯挨批评的学生,你不批评他就会生事,这是过去批评过多的后遗症。不过必要的批评还是必不可少的,但我们的任务是把批评减少到最少。以一种科学的态度看待班主任这个工作,我想有助于我们做一个心平气和又有实效的班主任。
二、师爱应该回归理性。
诚然,师爱是一个教师从教的最基本的精神内核。有了师爱,才会有教育好学生最初的冲动以及后续的坚持。因而,在很多次的师德培训报告会上,总是能听到那些个身经百战的教师模范们大谈特谈,他们是如何用爱来融化坚冰,点石成金的神奇故事,仿佛师爱是一剂万金油,哪儿疼抹上就能万事大吉。于是师爱俨然就成了一种武器,而且是常规武器。于是就衍化出了像吴若琳这样的模范先烈。愚以为这是一种大方向上的偏差。教育是一门相当复杂的综合学科而不是一股脑儿有爱就够了。如果以为自己施爱,学生就会回报爱,那就是大错特错了。书中告诉我们,为什么用我们的爱去教育孩子、感化孩子,可这些孩子仍然我行我素,因为爱并不是万能药。现在的社会,把师爱的作用过分夸大了,认为教师只要有爱就可以教好学生,其实不然。很多的时候,我们需要以一种研究者的身份去研究学生,研究他为什么不爱做作业,研究他为什么上课注意力总不能集中,研究他为什么总与其他学生发生矛盾甚至打架,只有找出问题的根本,才能对症下药,才能让学生真正有所进步。新形势下班主任的角色已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班主任应是教育型的管理者,应该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是学生的平等对话者,是学习者、心理工作者,还应该是家庭教育指导者。
我们需要师爱,但并不是那种盲目泛滥的爱,而应该是科学有节制有方法有策略的爱。做好一个班主任,仅仅具备爱心是不够的,还要有更多的智,爱而有度,爱而有法。缺少方法缺乏智慧的爱是愚爱,只会事倍功半,甚至“因爱成害”.王晓春在书中说道,“师爱其实是一种职业的爱,而不是私人的爱,师爱应该是理智的,温和的,广博的,无私的。”相反,很多时候,我们的师爱是情绪化的,私人化的,功利化的。准确地领会师爱,恰当地表达师爱,相信师爱的力量而不迷信它,用教师专业人员的眼睛看待师爱,而不是盲目跟着电视节目里爱的呓语起舞,这才是真正的师爱。
三、责任应该分边界。
教育界有一句流行口号“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刚开始,初入教育行业的我也被这句豪言壮语蒙蔽了,学生出了什么问题,我总是深深自责,为什么没有事先想到,为什么学生屡教不改,是我什么地方出错了,我该怎么办……其实我忽略了教育的本质是人与人的交流,我和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我们从过去而来,之所以成长为现在的“我”,是有很多其他的外在因素,绝不仅仅是学校教育的责任,更不是某一个教师的责任。我想说,孩子是可以教育的,是可以改变的,我们始终不能放弃教育的希望,那是作为教育者的责任,但是教育不好并不全都是教师、学校的责任,更大的原因在家庭、在社会。
现在的社会舆论对于教师是非常不利的,分析一下有两种倾向。一种是神化教师,很多关于教师的颂歌中,教师可以是春蚕、是灯塔……就不是一个正常平凡的人。在这种大而幌之的高帽之下,教师的功能都被神化了,教师的责任也就变的无边无界;一种恶魔化教师。比如08年6月发生的“杨不管”事件,一所学校的学生在某杨老师的课堂上打架,最终一死一伤,而该老师却至始至终不发一言,甚至没有及时抢救,以至延误时机,一个年轻的生命离开了世界。就在大家纷纷进行舆论谴责的同时,却没有人能静下心来问一问,为什么这个杨老师会如此无闻无视?原来这个学校校风相当之差,学生为虎作伥,以前曾有一位老师就因为批评一个学生迟到,结果该生伺机报复切掉了老师的手指!诚然,上述案例中的杨老师看到学生倒地仍然面不改色上课,功力深厚,麻木至此,实在太不应该,但是在这样的“血色恐怖”之下,老师该怎样管,或者又该付出什么样的代价?这真是一个该谨慎思考的大问题。教育之于教师是一种职业,教师不过是平凡普通的人,教师的工作是有边界的。“教师是学生一生的指导者,但不是学生一生的承包者。”(王晓春语)
此外,王老师在书中提出了问题学生的三级处理办法,我觉得很有参照意义。问题生之所以成为“问题生”,就是因为通常的教育手段不能奏效。将问题学生科学诊断、个案研究,分为三级:轻度、中度和重度。轻度问题生由班主任教育,中度的问题生学校政教处和心理老师介入,至于重度的问题生,则不应该责成学校解决,更不应责成班主任解决。而应该有公办的专门的特殊学校,辍学生教育应该由社会工作者和警察介入,等等。班主任、学校都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才能将力气花在刀刃上,做实事。
“为什么有一些老师喜欢当班主任呢?他们即使在关键中,也尽可能保持着自己的独立性,即使在一片盲从中,也能保持一份清醒;即使在”类体力劳动“的包围之中,也能捍卫思想的权利和尊严。他们的肩膀上,长着自己的脑袋。他们是一些真正把班主任工作当作专业的人。”感谢王晓春老师把40年的教育经验总结与我们在书中一一交流,扫清了我对教育的陈腐观念,理清思路,轻装上阵。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做一个快乐明哲的班主任,是我不断努力的方向。
伊旗上湾小学 杨素芳
第五篇:读郑学志《做一个会“偷懒”的班主任》-班主任工作心得
读郑学志《做一个会“偷懒”的班主任》
这书名非常吸引人,“做一个会”偷懒“的班主任”,班主任是多累的一个岗位,简直就是苦行僧,“说出来全是泪”,还可以偷懒啊?
其实念懒经并不新奇,火了很久、最近特别火的马云也曾经念过懒经:世界上很多非常聪明并且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无法成功。就是因为他们从小就受到了错误的教育,他们养成了勤劳的恶习。很多人都记得爱迪生说的那句话吧:天才就是99%的汗水加上1%的灵感。并且被这句话误导了一生。勤勤恳恳的奋斗,最终却碌碌无为。……世界上最富有的人,比尔盖茨,他是个程序员,懒得读书,他就退学了。他又懒得记那些复杂的dos命令,于是,他就编了个图形的界面程序,叫什么来着?我忘了,懒得记这些东西。于是,全世界的电脑都长着相同的脸,而他也成了世界首富。……还有更聪明的懒人:懒得爬楼,于是他们发明了电梯;懒得的走路,于是他们制造出汽车,火车,和飞机;懒得一个一个的杀人,于是他们发明了原子弹;懒得每次去计算,于是他们发明了数学公式;懒得出去听音乐会,于是他们发明了唱片,磁带和CD;这样的例子太多了,我都懒得再说了。
结果,马云让大家懒得去逛街,成功创建了阿里巴巴帝国。看来,不懒没前途啊。
在爱岗敬业的教育界,也有人唱懒经,郑学志老师唱了,而且说很早就有人唱了。民国的陶行知、当代的魏书生,都提出了学生自主的教育思想。所以,郑老师也不是原创,只是把前人的懒经发扬光大,完善成体系,他称之为“自主化教育管理”,并且将其内涵、核心理念、心理学基础、意义、手段等明白阐述。明白人应该看明白,郑老师教大家要“会偷懒”,而不是去懒惰,可不是叫你去看天吃饭。班主任当然该勤奋,可是勤奋就是好班主任吗?不一定,可能忙的都是不该忙的事情。吴非老师说,最可怕的是一群愚蠢的人在勤奋地工作。所以,会偷懒就是知道有所为有所不为。
马云说:懒不是傻懒,如果你想少干,就要想出懒的方法。要懒出风格,懒出境界。郑学志老师也告诫,“真正的偷懒不是不做事情,而是将个人能量最大化,将自己工作的正面影响发挥到最大”。是有意义、积极的偷懒。
其实起初郑老师是个非常勤奋非常累的老师,勤奋得自己都被感动了但是学生不买账,竟然要“造反”!我想,郑老师现在一定非常感谢学生的这一次“大逆不道”,就是这一次**促成了他的思考:累,一定是我做错了什么,错就错在粗暴的强制性的管理,他也终于明白学生是无法管死的。出路在哪里?放手,把班级还给学生,忘记自己是班主任,去做学生的听众、参谋、同伴、服务员,一切让学生自主。当然,忙惯了的班主任是不太会偷懒的,郑老师提醒我们一定要彻彻底底相信孩子,遇事跟学生商量、给学生自主不要停留在口头、要抛弃“导师”情节、勇敢地改变自我改变现状。
我理解郑学志班主任的偷懒,其实应该是班主任的本来应该采用的正确方式,因为以往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评价的问题,导致班主任劳心劳力包揽一切,剥夺了学生们的很多成长的机会,是一种愚蠢的勤奋。而要做好一个会偷懒的班主任需要智慧,印象深刻的是郑学志老师在被学生“造反”后没有责怪学生,也没有因为怀疑愤怒而放弃,他认认真真地反思。反思主要的方式就是学习,“我大量地阅读国内外的教育名着,也广泛地涉猎国内发行的各种教育报刊杂志,凡引起我注意的文章或观点,我都把他们一一摘抄或剪贴下来。”真正能够改变人的还是学习!通过阅读,郑老师的眼界开阔了,思维也打开了,从中找到了快乐和精神寄托。正是从自身这种源于内心需求和渴望的改变,郑学志老师明白了为什么要解放自己,解放学生。通过几年的实践思考,在自主化管理的信念下,他探索了如何“构建一个让学生自主的制度体系”、“建立一个全面放手的运行机制”、“把每一个学生都培养成独当一面的干部”、“努力打造学生自主的良好品质”。毫无疑问,这些措施都很有借鉴意义,但是我觉得更重要的是真正认同这种班主任工作方式,在真正理解了自主化管理的理念下,班主任就会整理出自己的各种具体方法。那样,班主任就会发现从各种无边的杂事中解放出来的自己成了一个“潇洒哥”了!谁说班主任一定是苦逼的,班主任也可以是得心应手、潇洒自如的!关键是自己有没有去反思,有没有去钻研,有没有发现其中的味道,有没有给自己一条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