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种破冰方法》读后感:读书不如看电视
读书不如看电视
——《201种破冰方法》读后感
黄小敏
培训活动或者游戏大多受限于时间,场地,期间还要注意气氛,节奏的把控,同时要与培训内容或者议题相呼应,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指向性,不能为了活动而活动,所以培训活动或者游戏的设计颇为头痛,而现在大多数书籍或者方案例举的培训活动都需要道具,例如积木,橡皮泥,有的受限于场地,接下来便是我读《201种破冰方法》的感受。
备注:千万不要买这本书!千万别买!千万别买!
你们以为我要说这本书很好吗?恰恰相反,这本书可以作为反面教材作为活动设计的参考。
读这类工具类书籍我的初衷是打开自己的视野范围,增加培训活动的设计思路,但是这本书从各种层面,各种意义上来说都称得上失败。暂且不论最常规的团队建设类活动,取队名,编队歌,队徽,队形这种绝大多数培训活动中都会做的,这种顶多称之为老套,而不称之为失败,那么到底有哪些失败之处呢?我觉得有以下几处。
同质化严重,书名是《201种破冰方法》,方法很多,但很多方法无论是从设计思路还是具体执行,以及取得的实际效果上来说同质化太过严重。例如个人陈述类,很多方法都是要求学员陈述对某一事物的看法,只不过方法不同陈述的对象不同罢了,甚至还有将某些事物分类,再陈述分类的原因是什么?这也编写了几种。读者要的是设计思路,或者是不同类型,一个方法换个对象就可以改头换面又有何意义。
2.无指向意义,单纯游戏性的活动太多,例如小型铁人三项,你觉得内容是什么?其实就是让你在培训前做运动,除此之外还有挤气球,跳舞,唱歌此类,为了增添活动而加的活动,与培训无必然性。给人的感觉是没事找事,不然闲着无聊。
3.部分活动对学员的素质要求过高,例如跳方块舞,吹笛子,写俳句,我可以理解由于著作者是外国人,例举的很多活动存在水土不服,但即便是我转化过来,也不适合,因为设计思路存在问题。例如俳句,你可以理解为日本的短歌,例如:
唯我在此,唯我在此,雪落下。
——小林一茶
或者是
杜鹃鸣上天,月色如水照竹林,清光漏其间。
——松尾芭蕉
如果转化为国土风味的,大概就是现代诗歌,但无文学底蕴,你就要做此类活动,大概写出的东西就是这样。
老冯驻徐州,大树绿油油,谁砍我的树,我砍谁的头。
——冯玉祥
远看泰山黑糊糊,上头细来下头粗。
如把泰山倒过来,下头细来上头粗。
——张宗昌
我是不懂设计者的初衷是为何,大概是为了文学类培训设计的,这本书还有很多类似的互动。可要说优点全然没有,那也不至于,我在这里例举两个个人觉得还不错的活动
图片不说谎。分组对一张图片进行讨论分析描述,分析哪些是客观描述,哪些是主观,推断性描述。这个活动有助于辨别在沟通过程什么是主观性表述,什么是客观性表述。
2.封闭式或开放式问题。让一个学员提问,另一个学员只能用是或否回答,用尽量少的提问得到尽量准确的信息(不知为何让我想起了几个逻辑学问题)这样的方式,让学员感受到封闭式和开放式的差别。
细节处的闪光并不能掩盖整本书所流露出在活动设计上的匮乏,尤其是让我最,最,最不能忍受的是有一个活动是让你模仿狗叫声,然后去辨别。这个方法还被例举为推荐,既不雅,也毫无意义,难道你让课堂上都是此起彼伏的狗叫声。在这本书中例举的大部分活动都是游戏性,但是游戏性活动例如大树松鼠地震游戏,几只手几只脚诸如此类不如多看看综艺类节目,因为这活动的设计是这些节目赖以生存的基础,所以说看这本书还不如多看看电视。
第二篇:《201种破冰方法》读后感
培训活动或者游戏大多受限于时间,场地,期间还要注意气氛,节奏的把控,同时要与培训内容或者议题相呼应,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指向性,不能为了活动而活动,所以培训活动或者游戏的设计颇为头痛,而现在大多数书籍或者方案例举的培训活动都需要道具,例如积木,橡皮泥,有的受限于场地,接下便是我读《201种破冰方法》的感受。
备注:千万不要买这本书!千万别买!千万别买!
你们以为我要说这本书很好吗?恰恰相反,这本书可以作为反面教材作为活动设计的参考。
读这类工具类书籍我的初衷是打开自己的视野范围,增加培训活动的设计思路,但是这本书从各种层面,各种意义上说都称得上失败。暂且不论最常规的团队建设类活动,取队名,编队歌,队徽,队形这种绝大多数培训活动中都会做的,这种顶多称之为老套,而不称之为失败,那么到底有哪些失败之处呢?我觉得有以下几处。
同质化严重,书名是《201种破冰方法》,方法很多,但很多方法无论是从设计思路还是具体执行,以及取得的实际效果上说同质化太过严重。例如个人陈述类,很多方法都是要求学员陈述对某一事物的看法,只不过方法不同陈述的对象不同罢了,甚至还有将某些事物分类,再陈述分类的原因是什么?这也编写了几种。读者要的是设计思路,或者是不同类型,一个方法换个对象就可以改头换面又有何意义。
2无指向意义,单纯游戏性的活动太多,例如小型铁人三项,你觉得内容是什么?其实就是让你在培训前做运动,除此之外还有挤气球,跳舞,唱歌此类,为了增添活动而加的活动,与培训无必然性。给人的感觉是没事找事,不然闲着无聊。
部分活动对学员的素质要求过高,例如跳方块舞,吹笛子,写俳句,我可以理解由于著作者是外国人,例举的很多活动存在水土不服,但即便是我转化过,也不适合,因为设计思路存在问题。例如俳句,你可以理解为日本的短歌,例如:
唯我在此,唯我在此,雪落下。
——小林一茶
或者是
杜鹃鸣上天,月色如水照竹林,清光漏其间。
——松尾芭蕉
如果转化为国土风味的,大概就是现代诗歌,但无学底蕴,你就要做此类活动,大概写出的东西就是这样。
老冯驻徐州,大树绿油油,谁砍我的树,我砍谁的头。
——冯玉祥
远看泰黑糊糊,上头细下头粗。
如把泰倒过,下头细上头粗。
——张宗昌
我是不懂设计者的初衷是为何,大概是为了学类培训设计的,这本书还有很多类似的互动。可要说优点全然没有,那也不至于,我在这里例举两个个人觉得还不错的活动
图片不说谎。分组对一张图片进行讨论分析描述,分析哪些是客观描述,哪些是主观,推断性描述。这个活动有助于辨别在沟通过程什么是主观性表述,什么是客观性表述。
2封闭式或开放式问题。让一个学员提问,另一个学员只能用是或否回答,用尽量少的提问得到尽量准确的信息(不知为何让我想起了几个逻辑学问题)这样的方式,让学员感受到封闭式和开放式的差别。
细节处的闪光并不能掩盖整本书所流露出在活动设计上的匮乏,尤其是让我最,最,最不能忍受的是有一个活动是让你模仿狗叫声,然后去辨别。这个方法还被例举为推荐,既不雅,也毫无意义,难道你让堂上都是此起彼伏的狗叫声。在这本书中例举的大部分活动都是游戏性,但是游戏性活动例如大树松鼠地震游戏,几只手几只脚诸如此类不如多看看综艺类节目,因为这活动的设计是这些节目赖以生存的基础,所以说看这本书还不如多看看电视。
第三篇:《破冰》读后感
营销人的真实记录——《破冰》
一次偶尔的机会,我发现了郑涛的销售实战小说:一个营销经理手记——《破冰》。其实在最开始我对营销并没有很清晰的印象。但是我却被作者的身份深深吸引了。郑涛,销售实战派专家,现任中国·联纵智达咨询顾问机构高级咨询师。专长营销组织架构建设,销售人员绩效考核和管理,销售人员的能力培养以及销售流程的树立。曾任某台资IT公司中国北方区销售总监,连续三年获得该公司亚太区“Top sales”奖励。而一部《破冰》,讲述了他从一个毛头小子横空出世到最终成长为某公司中国地区大客户总监的艰辛历程。他用一句“走出象牙塔的人可以从销售开始,用最短促的镇痛来走历练捷径”来诠释了自己对营销独特的看法。
我想留心营销的人更多的应该接触过付遥先生所著的《输
赢》,本书无疑可以博得本业界极高的赞誉,被众多读者称为“中国第一部可用于培训的商战小说”。书中把情场角逐与商场竞争演绎的淋漓尽致,销售技巧与精彩故事得到了空前的完美融合。但是书中谈到的销售技巧、谈判技巧、团队管理等方面的知识更适合相对成熟的销售人员。那初出茅庐,毫无经验的人又怎能走向销售舞台呢?郑涛的《破冰》无疑为这些人提供了很好的选择。赤裸裸的文字,可读性极强的话语,让他们能够在初入职场之前就能感觉到营销所能带来的笑与泪。
书中分为几个章节,从初试江湖、机遇、销售代表一直写到了自己赢得了最终的成功。每一个细节都带给读者带来了心灵的悸动。小说中的案例大多源于作者在一家台资IT公司的血泪经历。刚进公司时的幼稚与无奈,初接市场时的兴奋与快感,打开市场时时的压力与斗志,迎接挑战时的老练与手段……紧密而舒缓的结构安排使读者似乎也与他共进共退,体验生活的不易。但在紧张氛围之中也不忘稍加诙谐,他的友情,爱情都在这个时期得到了深华。他在这里结实了他认为最好的“伙伴”,一起拼搏,一起疯狂。而他与女朋友的邂逅,使他开始了感情生活中很美好的一段旅程。但是一切的一切,只因为他对工作的另类理解,而变的单调而乏味了。伙伴的被道而行,女朋友的最终离去,让他曾失落万分。他也曾怀疑过自己,但是他还是义无返顾的走了下 1
去。读到这里,我们就不难发现,其实作者已经在暗示我们,社会很复杂,要想收获,就要付出,甚至可能会是一辈子悔恨的付出。而工作和生活的不和谐也会在这个时期显的格外突出。一些时候,我们可能因为工作而忽视了家人和朋友,甚至连自己也能忽视掉。所以,一切才会显的那么暗淡无光。所以,郑涛一方面为我们讲述了营销职场的黑暗与复杂,也在另一方面告戒我们,在奋斗中一定要铭记,身边不仅有自己,还有很多关心我们的人。懂得珍惜,不留遗憾,这才是最重要的。
读完这本书,让我深深的体会到:这个社会好象真的和我们的象牙塔有太大的差别了。在那里,环境在恶化,资源在减少,通往高层阶级的路口拥挤而危险,但是一旦你选择了,就必须义无返顾的走下去。因为只要停下来,你就会成为别人的垫脚石。社会就是这么现实。但是,俗话说“人在江湖,身不由几”。无论身处多么激烈的竞争环境之中,都必须遵守“游戏规则”,坚持自己原则的底线,如果违犯规则,将永远不得进场。人,在这里是永远的主题。我们必须学会和他们相处,但是警界线却不得不随时撑开。一直以为风平浪静,其实已经“暗藏杀机”。这一切的一切,在销售人员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似乎也为我们预示着属于我们的不远的未来!
第四篇:乱读书不如不读书
乱读书不如不读书
叶开
女儿学校周末发回一张广告,号称通知,上面写着,北京某图书有限公司出版十本世界名著,都是新课标里的推荐必读图书,有插图版和注音版,十本总价一百九十元——看起来还是原价,一点都不打折——这些图书中,《尼尔斯骑鹅历险记》、《八十天环游地球》、《金银岛》、《爱丽丝漫游奇境记》、《小王子》、《格利佛游记》、《鲁宾逊漂流记》等——完整的篇目我忘记抄下来了——单独从书名上看,确实是不错的好书,而且也是适合小学高年级和初中、高中生阅读的世界名著。
那么,我为什么要反对这套书呢?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据我的经验,这类图书多为图书公司非专业编辑的胡乱改写本,除了名字相同之外,其他的相关内容就不知伊于胡底了。这套书我没有亲眼目睹,类似的丛书看到的却实在太多了。一般来说,他们为了赚钱这一无知无畏地改写,除了极个别编辑水平比世界文学大师还要牛百万分之一的可能性会改出好版本,其他的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会把原著改得只剩下一堆垃圾了。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这是通识。我们的出版界,包括中小语文教育界,似乎有一种奇怪的念头,以为好的小说里,读点故事就行了。比如《格列佛游记》,改成“大人国”和“小人国”的故事,我女儿二年级从学校图书馆看回来,跟我说,爸爸我看了一本“大人国”的故事,很好看。我说,宝贝,那本书大概是《格列佛游记》吧?她说,好像是。我说,爸爸有全译本,这本书很好,确实值得读。但是,里面不仅有大人国和小人国,还有很多其他的内容。我那本书是二十多年前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的网格本,张健译。书有点旧,但是女儿读了很高兴,接连读了好几遍。我为了能跟她对上话,也抽时间重温了这本书,然后,我们就知道,耶胡是多么的可鄙可笑,慧駰是多么的高贵庄严了。
给不识字的、或者低幼的儿童,做一点好的绘图本,我不所有的都反对,我反对的是对世界名著的肆意窜改。很多情况下,被这些水平并不高明的编辑吸干了小说的营养水分之后,这本名著的内容可能所剩无几,只有一些道德说教的内容还在残喘,彻底破坏整部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这些书,很多篇本身就是当时的文学大师们给青少年写的,我女儿的实践证实了,即使在一二年级,由浅入深,由有趣到有味,经过一两个学期的训练,她们的阅读兴趣完全可以被激发,而且,她们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也没有问题。通常来说,有问题的反而是她们的语文老师和她们的父母——尤其是那些把孩子彻底推给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自己晚上去K歌去Party去麻将的时尚父母们。
我女儿三年级第一学期,就在我书架上翻出拉格洛孚的名著《骑鹅历险记》读完了。这本书很厚,我去查了一下漓江出版社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丛书”里石琴娥等的译本,中文五十一万字,相当厚的一本巨著,她几天就读完了。她肯定有些不认识的汉字,也许也有不少不能理解的深刻内容。但是不要紧,汉字这种高度抽象的图形非常好辨认,看的次数多就记住了,至于对小说内容的理解,小孩子在不断长大的过程中,有个渐次领悟的阶段。我曾在好多篇文章里反复提到《哈利波特》七卷本,被一些假冒的高雅名士鄙视的所谓通俗小说,其实是一部非常值得推荐给中小学生的了不起的巨著。我这里低调一点,不推崇其他任何的所谓思想境界,因为我对思想境界这个词一直很反感,我只提一下小说的趣味。在《哈利波特》里,J·K·罗琳女士天才地把中小学生日常最为厌烦而又每个人都需要经历的学校,变成了霍格沃茨魔法学校,而孩子们所头疼的麻瓜教程,在魔法学校变成了魔法课。这就是一切的趣味所在,是每个中小学生都欣然向往的世界。我女儿有时候会突然说,爸爸,我想上霍格沃茨魔法学校。我说好啊,可惜是我们是麻瓜家庭。她说,也不一定啊,你不是说,我过去常常会作出一些奇怪的事情吗?
我说,霍格沃茨魔法学校在英国,你如果想去,就好好读书,学好英语吧。
前两年,哈佛大学曾认真地授予J·K·罗琳女士荣誉博士学位。我看过她的发言,下面有上千的观众,青年学生热情高涨,很多白发苍苍的老者也兴致高昂,他们可能还是文坛巨擘、学界耋宿,却并不像我们某些其实阅读量很少却喜欢自装高明的网友那样,眼睛里只认得鲁迅两个字,别的一概是通俗,垃圾。J·K·罗琳在演说时,一口的英国口音,说不定还夹杂着我女儿因此而神往的爱丁堡大学的土语,下面听众席上,发出阵阵会心的笑声。我个人以为,单从小孩子的角度,J·K·罗琳通过自己的作品所阐发的友情、爱和勇气等基本人性观念,对小孩子的教益,要超过鲁迅不知道多少倍。我们这个狭隘的民族,没有超越鲁迅的魔咒之前,很难有更好的阅读视野和胸怀。他的小说作品在那个时代,对新白话文小说有开创性功绩,这无需我们再鼓吹,他已经为此得到了超高的荣誉了。至于对基本人性的理解和阐发,以及对社会的建设性的情感,例如爱、温情等等,他的作品对我们的小孩子有害无益。我们大陆,就是中小学时给选入了太多鲁迅的愤怒杂文,并且要求背诵,从而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胸无点墨却目空一切的粪青。古人云: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我觉得,少不读鲁迅,国人则幸甚。很多人会说,那么,谁比鲁迅好呢?好吧,多的我举不出来,请方家稍后指正吧。鲁迅的学生萧红,如今也是现代文学史上的名家,她的《呼兰河传》我深为折服,单纯从小说本身的艺术价值和审美趣向来说,我个人认为远超鲁迅的小说作品。不过,总体来说,大陆的新白话文小说,从《狂人日记》为开端,到现在九十年而已,时间不够,发育也不够,整体水平水平确实不高,适合青少年阅读的作品可谓少之又少。谣传鲁迅要得诺贝尔文学奖之类的,更多是自我励志。这种文学水平的不高,有各种原因,但跟欧美相比,差距确实巨大。做出版的朋友想必都知道,现在的大陆,原创小说反而不如翻译作品销得好。所以,我的很多同学和朋友,都愿意做翻译书。这是很滑稽的现实。出版界的现状,也证明了我的这个判断。大多数的出版社,无论是国营的还是书商,都把目光盯在欧美的名著上,反复出版。我昨晚为女儿找书,她说要读《汤姆沙耶历险记》和《哈克贝里芬历险记》。结果在网上书城一搜,就迷糊了。各种出版社和出版机构,各种类型的版本,简直让人无所适从。好在我可以自吹为专业人士,乱花迷不了我的眼,我要沙里淘金,找出相对满意的版本。第一,是要全译本,第二,是要好的出版社。弄了好久,终于找好了。接着,女儿又说要看《福尔摩斯探案全集》和《凡尔纳科幻小说全集》,我又找了很久,很久。大多是减缩版、改编版,我要的是全译本,我找,我再找,总算找到了全译本。我收藏,但是还不敢下手,要稍后抽空了解一下,才能下决心,因为出版社不是很有说服力。
我对非全译本,一般都有看法。女儿从学校带回来的广告里这些书,都是减缩版。我虽然没有读过这个改编本,但是此前翻阅过的大多数改编版,给我造成了强烈的感受:读了这些垃圾,还不如干脆不读。前两年,对我自己造成一次小小情感伤害的,是号称哈尔滨出版社出版的“杜雷插图版世界名著”。我有个偏好,就是极喜欢《堂吉诃德》和《巨人传》,见里面有《堂吉诃德》,立即下手。拿到手,才发现是改写本。我倒!我恨啊!《巨人传》在中国我见到不下十几本,只有上海译文出版社成钰亭翻译的是全译本。《堂吉诃德》情况好很多,有杨绛、孙家孟等各种版本。而哈尔滨出版社那个版本,我买到手之后,简直是“出离了愤怒”。一般的读者,尤其是“望子成龙”的父母,哪里知道这种版本的害处?小孩子读了,没头没脑的,以为堂吉诃德带着桑丘,不过就是去跟风车打了一架,那滑稽样,跟赵本山差不多,还有什么意思?《巨人传》嘛,不过就是庞大固埃到巴黎玩,一泡尿淹死三十七万巴黎人而已。故事一减缩,以改编,就这样了。
一般来说,书商做这种书,主要目的是为了賺钱。賺钱不是什么耻辱的事情,但是要对得起良心,要赚正当的钱。这些名著,为什么很多图书公司喜欢一出再出呢?核心秘密就是,这些书都过了版权保护期,不受国际版权保护,书商无需额外花钱购买版权。
这些书确实值得一出再出,我也不反对书商出版这些书的“优秀译本”。那么,他们为什
么不出版优秀译本呢?还是为了賺钱。打着改编的名号,国内那些优秀翻译家耗费心血的译作,就可以肆意抄袭而不支付稿费了——又省了一笔开销。
我们的学校语文教师,自己本身也不见得爱读书,对阅读也很盲目,缺乏足够的阅读训练,更缺乏阅读量。很多教师,除了教材,外加看看报纸,看看电视,自己每年读过几本好的文学作品呢?请大家、尤其是有空垂惠这篇博文的教师们自己想想,一年读了几百万字的好书?像《骑鹅旅行记》那种书,读两部就一百万字了。优秀的中学教师不是没有,上星期我就收到湖北某中学王磊光老师寄来的信,里面有一篇他写的作文选序。我读了很感动,觉得这位王磊光老师是真的想要为自己教的孩子做点力所能及的有益之事情。他的序文,写得也很好,很真诚,不伪饰,不浮夸。看得出来,他自己在课余,也读了很多书,并且因为喜爱莫言的作品,连我写的近四十万字厚书《莫言评传》也读了。
中小学语文教学界,多一些像王磊光这种努力阅读,踏实做事,而不总是把责任都推给“体制”,力所能及地把好的作品、好的品质传递给自己的学生的老师,也许我们不能一下子推翻什么僵化的模式,但是我们做到了基本的人性,也可以问心无愧。教育更多的是细节,而不是口号。一点一滴地积累,才是实际的效果。小孩子,如果一年读十本世界名著,到高中毕业,可以积累阅读一百本。这个数字,很少,但也不错了。我那天跟孩子妈妈通过msn聊天,很感慨地说,现在的父母,说不定很多人一辈子都没有读过一百本世界名著吧?我女儿的阅读量已经超过了一百本,虽然不是每部都称得上公认的世界名著,但因为都经过我的挑选,基本可以肯定是好作品。
我们的身边,直接指导小孩子的教师和父母,大多数都不知道什么是有效的、正确的阅读,并且想当然地认为小孩子的阅读要弄得浅显一点,才能读懂。他们几乎是下意识地判断:小孩子天然地要比大人弱智。
我一直反对这种把小孩子弱智化的“教育模式”。
我们的小孩子,虽然在遵守一些成年人所设置的各种规矩、逻辑上,不如饱经折磨已经变成了木偶的成年人,但是,他们对世界的感受能力,对世界名著的阅读理解能力,实际上超越了大多数浑浑噩噩的成年人,包括他们自己的父母。
我不主张揠苗助长,也反对肆意打压。
上述这些书,国内大多有权威出版社、资深翻译家出版的完整版。
如果读到我这篇小博文,又对自己的孩子惨遭各种语文垃圾残害的父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读点有益的书,我个人推荐找好的出版社,好的版本,让孩子读到不受污染的,没有地沟油的,暂时没有被酸雨腐蚀过,没有被“转摘引”重组的好书。国内的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外国文学丛书是相对比较好的,但不绝对。当下欧美新作,新人接订单翻译的译本,也越来越不可信了。但是,我不能在这里一一指出。很多书我也没有读过,不可能进行对比。专门出版少儿书籍的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上海少儿社、浙江少儿社、二十一世纪出版社、接力出版社等,可能也不错。我自己的亲自挑选经验,中国少儿社的书不错。
经典名著,我个人推荐过去的旧版本。
网上比较认同的网格本、二十世纪外国文学丛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丛书等,是比较值得信赖的。
另外,我见到并且买下来的湖南少儿出版社出版的一套三十本的世界儿童文学权威典藏版,也很不错:译者、编者和出版者,都很认真。我女儿读了其中的二十八本,有些感兴趣的书,她还读过好几遍。另外,强烈推荐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瑞典儿童小说女王林格伦的《淘气包埃米尔》《吵闹村的孩子》等八部巨著,我也爱读,并且常读常新啊。中少社有一套世界文学名著丛书,我个人觉得也许还不错,我有过几本,例如柳鸣九翻译的《小王子》。这套书,我还是找“全译本”的,所以里面的凡尔纳作品,我不要。顺便说一句,《小王子》我至今没有看到满意的版本,虽然国内出版了无数种,我自己也有七八种。算来算去,还是中少社出版的柳鸣九的译本可能相对更准确,且是从法文直译,但略少童趣。译林出版社的马振骋的可能是挂名对付的,我对比了一下英文版(我不懂法文,惭愧),看着马译段落,深为遗憾。上海译文出版社的周克希版,也比较认真。然而,周克希是数学教授,虽然热爱文学翻译,法文估计也好,但是他的中文可能精准,却少余韵。另有一本群言出版社出版了“中英法六十周年彩色纪念版”,译者署名为洪友,译笔也还忠实。
《小王子》一书在中国大陆畅销,是惊人的奇迹,而且他的书已经过了版权保护,更是可以随便出版了。我自己也喜欢这本书,所以买了好多种。虽然不是特意收藏,总是想找到更满意的译本。说老实话,对比到最后,我暂时认为,还是柳鸣九先生的译本,最合我的口味。最忠实的,恐怕还是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的周克希先生的译本。
以上是今天的补正,供同好参考。
普通家庭,父母自己就不读书,小孩子可能也缺乏阅读习惯。这种情况下,如果你们也还是愿意让孩子阅读,找些有意思的书来读,我建议先读《哈利波特》七卷本,从这套书中获得阅读的乐趣,然后形成阅读习惯。这套书被一些没读过、不知道却怎么形成了歧视心理的中小学老师排斥,认为是不值一读的通俗小说。这种心态简直匪夷所思。只能说,他们的阅读趣味早就被败坏了,他们也早就失去了阅读的趣味。
我本人在工作和写作中,坚持自己的文学追求,对市场化的很多作品也相对谨慎,但从来不反对小孩子阅读优秀的所谓通俗作品。不仅《哈利波特》,而且我还推荐《纳尼亚传奇》、《指环王》、《三个火枪手》等巨著。
小孩子读书,非常需要引导,可惜,我们这个社会,大多数人都失去了指导能力。书商呢,脖子里早就套进钱眼里了。
博文更正一:附带说明一下,本篇博文草稿贴在网上后,有网友指出,马振骋先生从未出过译林出版社版本,“据我所知,马振骋翻译的《小王子》,从来没有出过译林版,他只出过外国文学版。所以你手上译林版的《小王子》,肯定不是马振骋翻译的。请保持严谨,核对了后再说。”
见到这条留言,我赶紧再次核对——发博文前,我已经去翻过了——译林出版社的版本,回覆如下:“这位网友没有留下姓名,很抱歉不知道怎么称呼。我手头的译林《小王子》为2003年9月第2版,精装本,定价:16.70元,内含《小王子》、《战机飞行员》和《夜航》三篇。封面和版权页的译者:林珍妮 马振骋。这个版本的封面设计和装帧,我都觉得不错,而且包含了圣埃克苏佩里的三部重要作品,因此才顺手买下来的。不知道您从哪里看到的?又或者,译林出版社是盗用马振骋先生之名?如有其他信息,敬请指正。”
博文更正二:又有网友指出,译林版《小王子》,并非马振骋所译,译者为林珍妮。我切实地翻了一下,尤其注意了译者的署名。更正如下:译林版《小王子》包含圣埃克苏佩里三部作品,另两部是《战机飞行员》和《夜航》,只有《夜航》是马振骋所译。前两篇的译者都是林珍妮。特此更正,并感谢指正的网友。我个人觉得柳鸣九的相对比较好,另有网友指出,最新《小王子》译本是旅德作家程玮所译。因为没有见到译本,不敢妄加评论。读书乐,祝各位健康快乐。
第五篇:《能干不如肯干》读后感
“工作态度就是竞争力”
——《能干不如肯干》读后感
通过阅读《能干不如苦干》这本书,使我真正的认识到在工作中,要首先以积极的心态去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既要力求速度更要保证质量;并且在工作中要不拘一格,要有发散思维,充分的规划好自己每一天的工作内容,并且严格的执行,接受上一级的指导,同时积极地接受同事的建议和改进;创新性的发现工作中的问题,并集合大家的力量共同改善,提出对改善工作的质量的可行性建议。实践出真知,只有把美好高明的想法付出实践才能发现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才能发现理论与实践的区别,才能在实践中检验理论,而使理论更完善的指导实践,使理论与实践共同得得到完善。
从个人角度来看,能干与肯干既是息息相关,却又有所不同,因为能干是一个人本身具有的技能和素质,而肯干则是一种态度;只有充分把握好两者之间的关系,使能干服从与肯干,使能干在肯干的态度中充分体现出它的价值。试想如果一个人无论选择在哪家公司上班,他都是满腹埋怨,牢骚太盛,觉得什么都不如人愿,那势必会影响它的工作,也会降低他的个人价值;因为工作是服务于公司的,而工作者就必须使自己的才能充分的体现在公司的利益上,要以公司的利益为中心,而不是以自我的利益为中心的!那些在工作中只以自我为中心的工作者,势必会感到孤立无援,前途一片灰暗。相反如果工作者摆正心态,踏实肯干,充分挖掘自己的潜力,以公司的利益为己任,充分的调整好与上下级及同事之间的关系,充分的挖掘每个身边人的能力和才华,实现整个团体的合作共赢,同时也提高了整个团队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工作轨迹,有的人成为公司里的核心员工,实现了自己的价值;有的人一直碌碌无为;有些人牢骚满腹,总认为与众不同,而到头来仍一无所获……众所周知,除了少数天才,大多数人的禀赋相差无几。但是看完这本书后,我才明白,不仅仅是为了赚钱而工作,而且还要为了自己而工作,把工作看做是一种享受,一种生活的乐趣。我们不能否认,在我们当中,当然也包括我在内,有时怕自己的工作得不到领导和同事们的肯定,有时会找N个理由将今天的事拖到明天再完成,只要不耽误事就行,有时因看不惯某个同事心里就不愿与其合作,想想看工作本身是没有任何情绪的,是人赋予了它一种积极或消极的心态。因此,书中多次警醒人们:“在工作中,不管做任何事,都应将心态回归于零:把自己放空,抱着学习的态度,把每一次任务都视为一个新的开始,一段新的经验,一扇通往成功的机会之门。千万不要视工作如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结果做得心不甘情不愿,于公于私都没有裨益。”
《士兵突击》里许三多的扮演者王宝强在接受主持人采访时主持人问他:“你当初在剧组里当群众演员时有没有想过,就这样跑龙套、打杂如果得不到机会成不了明星怎么办?他脱口而出:“只要你认真努力的把每件小事情做好,总会有人发现你的”!是啊,这是浅显却不易悟得的道理。态度在王宝强的身上已验证了其价值。我们怕领导没有留意我们所做的每件事,但我们是否留意把每件小事做好。只为了完成工作,那在工作时的外在表现绝不会激情四射。除了工作,没有哪项活动能提供如此高度的充实、表达自我的机会、个人使命感以及一种活着的理由。这与工作仅仅是“为五斗米折腰”“为别人干活”的想法完全不同,揭示了工作的真正内涵,为点燃工作激情打下基础。工作不仅能赚到养家糊口的薪水,同时,困难的事务能锻炼我们的意志,新的任务能拓展我们的才能,与同事的合作能培养我们的人格,与外界的交流能训练我们的品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工作是提供给我们成长和各种收获的起点与机会,是为了自己。不懂得这一点,工作起来就会毫无生气,即使是身处高位、拿着高薪也不例外。
“工作态度就是竞争力”。在公司里,员工与员工之间在竞争智慧和能力的同时,也在竞争态度。一个人能否从众人中脱颖而出,固然需要他的能力超越众人,更需要他的态度比别人更积极。不能说具有了某种态度就一定能成功,但是成功的人们都有着一些相同的态度。工作态度是一个永远讲不完的话题,因为我们会在工作中遇到各种问题,它们会影响我们的工作激情。但不管怎样,如果希望获得成功事业,成就美好人生,良好的工作态度是不可或缺的。同时,人是要知道感恩的,要知恩,无论你身处哪个工作环境,是公司给了我们工作的空间,最好的报答是什么呢,是敬业的态度,是对自己边工作边成长的过程负责的态度。你将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因为你在为你自己工作。
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在工作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找到工作的快乐。如何才能在工作中实现自己的梦想和价值,如何才能把工作当做一项快乐的事业来做,如何才能在工作中处于一个积极的状态;这就要求人们在工作中必须摆正好心态。有的人工作是为了养家糊口、仅仅是满足生存的需要,有的人工作是为了能够买房买车过上好日子;不过通过这本书我认为人工作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人生价值的,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为理念的人生目标。这就要求人必须有积极向上、虚怀若谷、脚踏实地的心态。
古往今来,每一个有智慧的前辈对后一辈的人总是语重心长的悉心交代,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踏实肯干,不要太过于计较个人得失,要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并敢于创新,敢为天下先,做他人之所不能做,想他人之所未曾想。始终都要记得自己是活在一个团体中而不只是活在自己一个人的世界中,因为只有实现了一个团体的利益才能使自己的利益和价值得到充分的体现。积少成多、滴水穿石的道理我想每个人都知道,那是一个人意志和素质的体现,在工作中也是一样需要以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的心态,绝对不可以好高骛远,手头上的工作都没有努力的完成却总是异想天开的想要更好的工作,那时绝对行不通的;很多工作并非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需要有足够的毅力和耐心去完成,如果在工作中无法坚持到最后,就难以取得最后的胜利,同时自己的价值也难以得到体现,公司的利益也会因此受到损害,这种两败俱伤的场面相信是双方都不愿看到的。那如何才能避免这些问题的发生呢,我想只有用坚忍不拔的意志、海纳百川学习精神才能主宰好自己的工作,在最后完美的完成自己的工作,并树立好榜样,带动整个团体优质高效的完成工作,全心全意、朝气蓬勃的参与工作,我想这样的去工作,一定会受到公司和同事们的欢迎,同时自己工作时也会心情愉快,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所以在人才济济的新时代,不管是有才的还是有能力的,都必须拥有一个好的工作心态,才能真正的把自己的才华付诸实践,才能给国家社会、企业和个人带来利益。那些只顾眼前利益,斤斤计较,缺乏奉献精神的工作者,必然难以得到社会的重用。
水工分场王增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