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论语学成语》读后感
《读论语 学成语》读后感
政研室 崔玉庆
女儿去年上小学了,上个学期老师要求孩子们多阅读课外书籍,于是就给她买了一些国学经典并陪她学习,如《读论语 学成语》等,基本上是我先学,然后再用她能理解的方式讲给她听,大半年下来,不知道她的小脑袋装下了多少知识,反正我自己学到了不少感悟。现将自己的一点读后感梳理出来,向领导及同事们汇报交流一下。
《论语》博大精深,古往今来很多有识之士都从中汲取了成长的精神营养,《论语》之所以千年不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在某种程度上起着维系社会稳定、和谐、友善、诚信、文明的作用,绝大多数中国人的心里都积淀着孔子的思想,人们的行为也或多或少、或隐或现地烙印着孔子的思想,孔子的思想越是走进人的心灵,也就越能提升一个人的思想品味与思想人格。但必须承认的是,《论语》有些文本艰涩难懂,有些语句解读起来分歧很大,有些内容也不符合当前的主流价值观,普通读者如果上来就抱着《论语》阅读学习,往往事倍功半。而编著《读论语 学成语》这本书的作者采用了由浅入深、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讲读,从不做高深的哲学解释与学理剖析,对那些相互抵触的观点也进行了研究分析,摄取了相对合理的诠释,同时剔其糟粕、汲其精华,极大地提高了学习的效率与成效。《读论语 学成语》虽然是为中小学生编著的,但在我看来,成年人也能从中学到更多的知识、悟到更多的道理。
在阅读的过程中,有几句话我特别受启发,如【为政篇】中,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孔子所说的孝,不仅仅是养活父母,在他看来如果仅仅是养活父母,那和养狗养马又有什么区别呢?孔子接触到了孝的本质,强调了发自子女内心真诚的“敬”、自觉的伦理意识和道德感。“敬”是孝的灵魂,发自人的内心,也必然表现在神色态度上。联系到我自己,到今年工作已整十年,由于工作后十分忙碌,加上离老家较远,每年只能回去几趟看望他们,虽说每次都大包小包的带很多东西,但我知道父母对这些礼品并不在意,父母在子女孝心需求方面,其精神需求层面更胜于物质需求层面,所谓精神需求是指父母更需要的是儿女们更多的陪伴、关爱以及真情的交流,而不仅是物质上的满足。随着父母年龄的增大,精神越来越空虚,常见的病痛也随之而来,这不仅仅是靠药物与保健品就能满足需求的,更需要儿女们的陪伴与悉心照料。而且现代社会飞速发展,社会保障也越来越完善,父母安享晚年不再对物质那么渴求,而是更需要精神上的满足。十几年前的一首《常回家看看》唱出了多少父母的心声。所以,我们不一定要把父母天天挂在嘴边,但心里一定要有父母,抽空多回家看望父母,多陪父母说话,真正让父母体会到儿女膝下承欢的乐趣。
再如,【里仁篇】中,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做人要心中有法度,不做违法的事情,能够自重自爱。孔子勉励弟子们要加强道德修养,注重规则和道义,不能像小人那样只重个人的得失,整天挖空心思占一点小便宜、得一点小恩惠。这句话放在当前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大环境下尤其贴切。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先后部署开展了“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两学一做”等专题活动,提出了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新布局,目的就是为了教育广大党员领导干部要增强道德修养和党性修养,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彻底消除特权思想,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市委办公室是市委的“参谋部”、“智囊团”和“总枢纽”,是保障市委决策落实的坚强前哨和服务视为工作运转的巩固后院,位置特殊,责任重大。市委办工作人员必须做到奉公守法、廉洁自律,严格按制度、按程序办事,坚决不能出现借工作之便谋私利、用机关牌子搞关系、打领导旗号办私事的情况,我们要用实际行动一如既往地维护好市委办公室机关的良好声誉。
到目前,我只学习了《读论语 学成语》的上册,对孔子博大精深的思想理解得还十分局限,以上读后感也很肤浅,希望大家多多宽容,恳请批评指正。
谢谢!
第二篇:《读论语学成语》成语总汇(推荐)
《读论语 学历史》成绩总汇
不亦乐乎子曰诗云
不可开交
安分守己
力不从心
言而无信
重色轻友
花言巧语
言出必行
犯上作乱
巧言令色行有余力
贤贤易色言而有信
慎终追远
温良恭俭让
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就正有道
贫而无谄
切磋琢磨
告往知来
温文尔雅
慎终追旧
举一反三
一窍不通
疾言厉色
蛮横无理
独学无友
众星拱辰
三十而立 犬马之养 熟能生巧 举枉错直 舍己救人 了如指掌 成事不说 一清二楚 略知一二 一无所知 无适无莫 一视同仁 闻一知十 举一反三 不堪重任 文质彬彬 腰缠万贯 述而不作 暴虎冯河 饮水曲肱 有勇无谋 择善而从 战战兢兢 托孤寄命 逆来顺受 不惑之年
温故知新
君子不器
见义勇为
群而不党
如指诸掌
既往不咎
不计前嫌
严加追究
颠沛流离
怀刑自爱
安家立业
不耻下问
朽木难雕
肥马轻裘
光明磊落
家徒四壁
信而好古
临事而惧
疏食饮水
废寝忘食
智勇双全
而今而后
任重道远
小心翼翼
知命之年
众星捧月
周而不比
实事求是
袖手旁观
告朔饩羊
尽善尽美
忍无可忍
忍气吞声
造次颠沛
争分夺秒
蹉跎岁月
善与人交
落落寡欢
箪食瓢饮
半途而废
粗暴无礼
学而不厌
死而无悔
发愤忘食
饮水思源
一窍不通
犯而不校
死而后已
勤奋好学
耳顺之年
为所欲为
举直错枉
举贤任能
举枉错直
爱礼存羊
怨而不怒
爱礼存羊
一无是处
朝闻夕死
流离失所
力所能及
三仕三已
孺子可教
中道而废
粗茶淡饭
穷奢极侈
诲人不倦
求仁得仁
生而知之
手不释卷
忘恩负义
六尺之孤
笃信好学
负重致远
从心所欲
一言以蔽之 而立之年
总而言之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狼狈为奸
见死不救 乐而不淫
哀而不伤
完美无缺
是可忍,孰不可忍既往不咎
了如指掌
悲不自胜
睚眦必报
只争朝夕
心有余而力不足 遵纪守法
力不从心 厚此薄彼
瑚琏之器
勤学好问
朽木不可雕 好为人师
一窍(qiào)不通:行不由径
不迁怒,不贰过 温文尔雅
听其言而观其行 自始至终
一贫如洗 举一反三
一隅之见 乐在其中
富贵浮云 子不语怪
三月不知肉味
如愿以偿
三人行必有我师临危不惧
为虎作伥 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诚惶诚恐
履lǚ险如夷yí
泰然自若
三心二意
斯文扫地
空空如也
循循善诱
睚yá眦zì必报 欲罢不能
待价而沽
炫玉自售
不舍昼夜
逝者如斯
好色之徒
秀而不实
苗而不秀
后生可畏
知过必改
松柏后凋
岁寒知松柏 谆谆教导
毛遂自荐
似水流年
幡然醒悟
后起之秀
苗而不秀 真才实学
应有尽有
进退自如
执迷不悟
侃侃而谈
疾风知劲草
屏气凝神
食不厌精
脍炙人口
娓娓而谈
屏声息气
全神贯注 口若悬河
平淡无奇
吞吞吐吐
心猿意马
理屈词穷
粗茶淡饭 三复斯言
言必有中
一仍旧贯
鸣鼓而攻
群起攻之
一如既往
兴师问罪
言不及义
推陈出新
克己复礼
内省不疚
必不得已
以文会友
成人之美
风行草偃
司马牛之叹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谆谆教导
毛遂自荐
似水流年 苗而不秀
居之不疑
真才实学 执迷不悟
名正言顺
一言兴邦
行己有耻
不辱使命
斗宵之人 手足无措
不负重望
寡廉鲜耻 名正言顺
背信弃义
没齿无怨 一匡天下
九合一匡
被发左衽 以德报怨
以直报怨
以德报德 怨声载道
见义勇为
通权达变 以暴易暴
见利忘义
临阵退缩 君子固穷
无为而治
杀身成仁
言不及义
群而不党
巧言乱德
众好必察
有教无类
不相为谋
一视同仁
安贫乐道
舍生取义
苟且偷生
斗筲之徒
分崩离析
大动干戈
季孙之忧
祸起萧墙
无可非议
直谅多闻
血气方刚
放虎归山
四分五裂
兴师动众
升堂入室
过犹不及
有过之而无不及 群起攻击
一语破的 矫jiǎo枉过正 交口称赞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察言观色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足食足兵
驷不及舌
四海之内皆兄弟
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
幡然醒悟
后起之秀
疾风知劲草
应有尽有
进退自如
偃yǎn旗息鼓
一言丧邦
近悦远来
名不正,言不顺 理直气壮
揠苗助长
言必信,行必果 一言丧邦
不到渠成 欲速则不达
见利忘义
君子一言,快马一鞭
见危授命
匹夫匹妇
无所措手足
怨天尤人
深厉浅揭
饮水思源
披发文身
任劳任怨
不以人废言
生搬硬套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仁人志士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当仁不让
群居终日,言不及义
信口雌黄
忍辱负重
小不忍则乱大谋 贪生怕死
因小失大
结党营私 救困扶危
开柙出虎
磨刀不误砍柴工 社稷之臣
危而不持
既来之,则安之 过庭之训
年富力强
随遇而安 济困扶危
趁火打劫
风烛残年
防微杜渐
岁不我与
莞尔而笑
磨而不磷
涅而不缁
色厉内荏
道听途说
患得患失
无所不至
恶紫夺朱
郑声乱雅
杀鸡焉用牛刀
无所用心
嫣然一笑
无恶不作
外强中干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 捕风捉影
斤斤计较
时不我待
夜以继日
外柔内刚
公而忘私 黑白分明
同流合污
公而忘私
父母之邦
往者不谏,来者可追
枉道事人
不敢问津
杀鸡为黍
故旧不弃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吹毛求疵
金无足赤
求全责备
君子之过
流芳百世
天下归心
不教而杀
无人问津
孜孜不倦
博学笃志
学无常师
摸门不着
兴灭继绝
退避三舍
扫榻以待
当机立断
文过饰非
生荣死哀
遗臭万年
望而生畏
色厉内荏
模棱两可
直言骨鲠
有始有终
善始善终
虎头蛇尾
不教而诛
无所畏惧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
阿谀奉承
无可无不可
学而优则
不得其门而入 学优登仕
拒谏(jiàn)饰非 闻过则喜
三人行必有我师 威而不猛
望而却步 谆(zhūn)谆善诱
第三篇:《读论语学做人》读后感500字
《读论语学做人》读后感500字
当今社会,整天无所事事的人数不胜数,上班玩游戏、聊八卦新闻、玩手机、网上购物……真是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春秋时期的孔子大道,在这本书中,我终有所悟。比如孔子讨厌耍小聪明的人,认为人生在世,不能无所事事。他说:“整天吃饱了饭,对什么事都不花心思,这样很难走上人生正途啊/不是有掷骰下棋的游戏吗?去玩玩也比这样无聊呆着好些。”孔子所感叹的情形,今日依然没有太大改变,甚至愈发严重。
周末一个人宅在家中,呆望着天花板,听着窗外嘈杂的声音,既清晰又模糊……时间就在这其中呼啸而过。学习没学到,还整日觉得疲惫不堪,得过且过的混日子,对我们而言是致命的。
像班上的某同学一样,不思进取,在学业上不用功,反而沉迷于游戏中,结交一些狐朋狗友、三教九流之辈,群居终日,言不及义。若他也能像书中提到的陈子昂一样,被旁人触动,回首往事,反省自身,从此安老怀少,多好。“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做自己,不背信弃义,才是最好的。
这本书使我认识到,人活在世上,就要有意义。并不一定是惊天动地的大事,只要符合道义,益于他人,即可。即使一辈子平平常常,普普通通,又如何呢?宽待他人,施与他人,帮助他人,为社会做出贡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又怎会因平庸而后悔呢?只要:“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就够了。也许这就是儒家大道吧,当今社会应读论语学做人。
当今社会,应读论语,学做人。
第四篇:读《论语》读后感
读《论语》读后感
读《论语》读后感1
作为对于儒家原典思想的现代阐释,《论语今读》表达了李泽厚和孔子的对话。一方面,李泽厚让孔子复活,仍然以其生命力向人们言说;另一方面,他又凭其独特的方式针对孔子的问题给予回答。对于本书的读者来说,值得思考的不仅是孔子自身的思想,而且是李泽厚所阐释的孔子的思想。
李泽厚认为,《论语》这本书所宣讲、所传布、所论证的那些“道理”、“规则”、主张、思想,已代代相传,长久地渗透在中国两千年来的政教体制、社会习俗、心理习惯和人们的行为、思想、谚语、活动中了。它已成为规范整个社会活动和人们行为的准则和指南,并且“百姓日用而不知”,由文化而心理,不仅极大地支配和影响了人们的思想、理解答认识,而且也作用于人们的情感、想象和信仰,是有关中国文化的某种“心魂”所在。孔子和《论语》所代表的儒学,在塑建、构造汉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历史过程中起到了无可替代、首屈一指的严重作用。
因为重要,李泽厚重新译注了《论语》,并围绕今日如何读《论语》这个中心,写下了自己的评论、札记和解说,统称为“记”。它们长短不一,品类不齐;或讲本文,或谈哲学;或发议论,或表牢骚;或就事论理,或借题发挥;并无定规,不一而足。
读《论语》读后感2
孔子的至理名言,比不上老子的意味深长,比不上庄子的逍遥洒脱,却是一剂朴素的灵丹妙药,短短几句,往往就能使人受益一辈子。
论语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几则,莫过于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第一则说孔子想住九夷那蛮荒之地去,大家觉得奇怪,就去问他怎么去住那么落后的鬼地方呢?他却答君子住在那,又怎么会闭塞落后呢?此话又说到了两个方面,一是君子不回在乎外界环境的好坏,毕竟自身内心的清净重要于外界环境的清净。二是人改变环境,还是环境改变人,有一则小故事说把胡萝卜放到开水里,胡萝卜变软了,把鸡蛋放水里,蛋清蛋黄都凝固了,把咖啡豆磨碎了放开水里,水就成咖啡了,这足以说明三种对于外界环境的态度,是穷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
直到被环境慢慢改变还是与环境对抗,亦或者是如咖啡豆一般的改变环境,孔子正是说,君子能到九夷去像咖啡豆一般的改变环境,那里就不会闭塞落后了。
读《论语》读后感3
从一年级起,我们每天就在悠扬的音乐声中进行20分钟的国学诵读,从《论语》、《弟子规》、《三字经》到《千字文》,我们在经典中浸润心灵,在音乐中培养习惯。 《论语》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它的内容广泛,记载了孔子关于政治、哲学、教育、文学、艺术和道德修养等各方面的言论。其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和“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我最喜欢的两句话。就拿我们这个四十多人的班集体来说吧,我们班有的人是“跑步健将”,有的人是“绘画能手”,还有的人是“数学专家”、“英语博士”、“折纸大师”……大家各有各的特长,只有取长补短,互相学习,才能共同提高。还有一次,语文姚老师给我们讲解习题,其中有一道题我认为讲得不对,在经过查资料核实后我怀着忐忑的心情向姚老师指出了错误,没想到姚老师不仅没有生气,反而在全班表扬了我。姚老师的年龄比我们大那么多,知识也比我们渊博得多,可她却勇于在全班同学面前承认自己的错误,这件事情在班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论语》需要我精心拜读、细细品味、慢慢感悟。
第五篇:读《论语》学修身
读《论语》学修身
孔子被尊称为“至圣”,其道德修养千百年来为后世所赞颂。《论语》较为详细地记录了孔子的修身思想,引导人们通过修身正心涵养君子人格,追求圣人境界。修身思想是孔子核心思想的具体体现,也是儒家思想特别重要的组成部分。
修身理念
《礼记·大学》有言:“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孔子的一生,也在不断教化民众做到 “修齐治平”。“修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何为修身?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里,“修”有“修饰”“修正”等含义。“身”既指称自己,也表达着“身心”之意,如“安身立命”;此外,“身”还指称道德及行为层面之事,如“言传身教”“身体力行”。修身,就是指通过自身努力陶冶身心,涵养德行,修持身性,在日常中做到择善而从,博学于文,并约之以礼,使个人品格不断得到提高和完善。总的来说,孔子修身的目标和宗旨,一方面是培养个人仁人君子理想人格达到至善境界,另一方面是要造就以天下为己任的志士仁人。《论语》这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和思想的集大成之作,是道德与智慧的结晶;它犹如一位循循善诱的师长,或简单应答或诱导启发,于侃侃而谈之间把“修齐治平”的思想精华注入民族文化的血脉里,在一定程度上使中华民族精神、民族性格和民族气质得以塑造洗礼。
修身方法
一是把“仁”作为修身之本。
《论语》的核心是“仁”,把“仁”看作是个人全部修身的出发点和归宿。孔子认为,只有仁德的人才是最有能力的人,才能够成大事。“仁”具有强大感召力,并不是轻易就能做到的,它不仅包括了克己复礼、爱人、孝悌、忠恕等内容,而且还是具有统帅作用的道德条目。孔子所构想的“仁”源于生活,“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仁”没有多么玄远神秘,人人都能做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要做一个仁爱的人,就需要为他人着想,以“博施济众”为己任,做到成己成人。仁者把他人的立与达当成自己的责任,但前提是自己要先有实力,如果自己没有站稳,又何谈把别人扶起来。因此要立人达人,自身就要自立自强,而要做到这点就必须学会修身成仁。二是把“省”作为修身之道。
于“省”中修身,可以分为两个重要的过程,即先“内省”而后“改悟”。从“内省”角度来看,《论语》告诉人们首先要善于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日常生活中的人和事物,都蕴含着修身养性的道理。见他人之贤,有向他人看齐之心,见人之不贤,便引以为戒,反省自己。始终保持一种积极探索的人生状态和思辨能力,善于发现并思考人生的意义,不断提升自我的修养。其次要勤于省,“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每个人都需要经常去反省自身言行,通过不断反省总结,促进自我修养的提升。反省自己,要思与行相结合。因此“改悟”作为第二个过程,主要落实在“改”上,也就是实际行动上。《论语》提倡知行合一、言行一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强调判断一个人,不光要听他说了什么,更要看他做了什么。“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意为要把“内省”出的点点滴滴用于实践,为人谦虚谨慎,学以致用修成至高的理想人格。三是把“志学”作为修身之要。
孔子认为“志学”是修身要义。欲修其身,先正其心,有了崇高的理想和志向,才能催人奋进、奋发向上,最终实现修身的目标。孔子“十有五而志于学”,并为其“志”终生奋斗,始终不渝。到了“甚矣吾衰也”的晚年,依然“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立志而后学。在《论语》中,孔子提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他认为勤于学习与实践是一个令人愉快的过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学习要正确得法;“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要求保持谦虚好学的态度;“笃信好学,守死善道”是孔子立身做人的基本原则。孔子认为,任何一种修身方法,都离不开“学”这一环节。只有把学习作为修身的过程,把修身作为学习的动力和目的,这样才能坚持学习,做到学而不厌,并从中感到快乐。修身境界
《论语》中有这样一段对话: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在这里,孔子提出“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层层递进的三重境界,正是儒家“内圣外王”思想的重要体现。第一层“修己以敬”是指修养身心,保持严肃恭谨的态度。孔子讲,“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他强调君子应把义作为根本,依照礼制行动,用谦逊的语言表达、用诚信的态度做事,最后达到内圣的境界。第二层“修己以安人”是指修养身心,让自己来影响身边的人,让他们感到安定快乐。孔子提出,“泛爱众,而亲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以仁爱之心推己及人;自己不喜欢的事,也不要强加给别人。这是“内圣”到“外王”的过渡阶段。第三层“修己以安百姓”是指修养身心,并使天下百姓过上太平的生活。孔子提倡,“为政以德”,“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统治者要以德行来治理国家,慎重、敬畏地处理事务,恪守信用,节省开支,爱护民众。这是一种济世救民、安邦治国的理想,也正是“外王”的终极目标。君子修身的三重境界正是由自我人格的完善到对更高人生价值追求的方法与途径。从《论语》中的修身思想,可以感悟到中国古代的先贤圣人不仅仅是要独善其身,更是要通过内在的自我完善,实现由内向外、由自身向社会扩张的人生理想与社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