斋夫自由谈读后感

时间:2019-05-15 16:06: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斋夫自由谈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斋夫自由谈读后感》。

第一篇:斋夫自由谈读后感

斋夫自由谈读后感

(一)(教师:宁康丽)

《斋夫自由谈》是陶行知先生在担任上海《申报》顾问期间,在“自由谈”专栏中所发表的一百多篇杂文的结集。斋夫是笔名,全名叫不除庭草斋夫。取自曾国藩的一副对子:爱养盆鱼识化机 不除庭草留生意。

陶行知是一位集大众诗人、大众教育家和社会学家于一身的行动理论家。他随着西学东渐的大潮,以民主、创造以求共和,进而为探索、推进中国现代化乃至全球现代化奋斗终生。早在美国留学期间,他立志:“余今生之惟一目的在于经由教育而非经由军事革命创造一民主国家。”读陶行知文章,我颇有感触,他的平易近人、热爱学生,在书中处处能感受到,下面我从三个方面来谈一下:

一、我们必须会变小孩子,才能做小孩子的先生

陶行知先生说:“我们希望今后办训育的人要打破侦探的技术,丢开判官的面具。他们应当与学生共生活、共甘苦,做他们的朋友,帮助学生在积极活动上行走。”.孩子活泼烂漫,他们都有颗敏感纯真的心灵,他们也更需要一种朋友式的轻松亲切的师生关系,甚至想在老师面前淘淘气撒撒娇。但现实中一些老师把学生当懵懂、幼稚的孩子看,把自己弄得很威严、严肃,一天到晚把脸板着。会起到什么效果呢?对此,陶行知先生多次告诫:“我们必须会变小孩子,才能做小孩子的先生。”“未来的先生们!忘了你们的年纪,变个十足的小孩子,加入在小孩子的队伍里去吧!……”老师板着的面孔,只会让学生虽“敬”而“远之”.据有关调查,现在只有百分之几的学生有什么疑问时会主动向老师请教,百分之二十几的学生对老师的批评会记恨,据新闻报道,一些学校还出现了学生对老师出言不逊、对待老师的批评教育不悔改甚至伤害老师的事情,这不得不让人深思啊。“一个人不懂小孩的心理,小孩的问题,小孩的困难,小孩的愿望,小孩的脾气,如何能救小孩?如何能知道小孩的力量?而让他们发挥出小小的创造力?”“惟认识学生,乃能把握民族之将来;惟亲近学生,乃能使学生之行动趋于积极而有效;亦惟有与学生打成一片,乃能使教育之效率增多。”这些充满感情的话,仿佛就是针对今天我们的一些教育现实所说,如此看来,先生真是一位智者,他的每一句话一声声一阵阵在我们耳边回荡,是那么的振聋发聩。让我们来到小孩子的队伍里吧,我们会发现他们的世界真的很精彩!

二、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少年韩寒以《三重门》成名,但他却不肯跨进大学的校门;达尔文、牛顿、居里、爱因斯坦儿时曾被师长骂为“笨蛋”、“不听话”的人;毛泽东没读过大学,比尔?盖茨也没有读完大学……一个个“异才”,引出了一个走怎样的成才道路和如何评价人的问题。到底什么样的人算人才呢,高分就是人才吗?孩子一项事情没做好就可以否定的吗?以孤立、静止的态度对待孩子是不公正的,陶行知先生对此严厉批评:“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先生的话鞭辟入里,发人深省,让我们看到了我们教育中忽视的一些问题,找到了我们为什么很难培养出创造性人才的原因。我们有时缺乏一种宽容的态度。我们的老师不妨多学一学,学会收起自己的冷眼,向学生报以微笑;学会不吝啬自己的鼓励,让热情的鼓励化为孩子进步的一个个阶梯;学会宽容孩子的一个个小的错误,让你的宽容消除孩子内心的沮丧,并增添进百倍的信心。我们可把孩子比喻为一棵棵柔嫩的小树苗,小树苗要经历风雨的洗礼,也需要阳光雨露的呵护,老师的关爱,鼓励、宽容就是他们的“阳光雨露”,在你的精心呵护下,小树苗明天就会长成参天的大木。陶先生说“千教万教,教做真人”,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什么?陶行知先生选的是“真人”,而不是成绩、分数,是培养每个人健康的心理和优良的人格。因为它才是一个人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三、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灵的深处

陶行知先生关爱自己的学生,把心都献给了教育,献给了孩子,但他不是溺爱,也不是把学生当无知的孩子看,面对这些天真活泼的小孩子,他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人格,把他们当平等的朋友,当未来建设祖国、振兴民族的栋梁人才,甚至把孩子看作自己的“小先生”.陶先生是留洋的大博士,师从美国著名的教育学家,但他谦虚的说,“民主的教师,必须要有:1)虚心;2)宽容;3)与学生共甘苦;4)跟民众学习;5)跟小孩子学习。”“要学做的事,教职工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共守。我们深信这种共学、共事、共修养的方法,是真正的教育。”“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灵的深处。”可以说陶先生是用自己的一生为这几句话作了注解,一生都在实践这几句话。这是多么重的分量,多么高的境界。用先生的话对照我们的实际,我们要做的太多太多了。我们每位老师要从关心每一个学生的日常生活做起,从密切注意每个孩子的方向上努力;要有一种用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勇气去指导、引领学生。我们要相信,老师的重视、肯定、鼓励、赞扬、宽容可以让学生充满期待,老师需要是学生亲切的朋友、谦虚的倾听者、真诚的赏识者,老师的爱会让学生沐浴在温暖的春风里。

作为一名教师,我将永远牢记陶先生的教诲,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以陶行知先生的理论为指导思想,引导学生手脑并用,学会过硬的技能,使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有用人才。

斋夫自由谈读后感

(二)教师:王艺伟 青岛市黄岛区珠江路小学

罗曼罗兰说过,爱是生命的火焰,没有它,一切变成黑夜。假期中我读了陶老先生的《斋夫自由谈》,从中受益颇多。

这位集大众诗人、大众教育家和社会学家于一身的行动理论家,立志今生之惟一目的在于经由教育而非经由军事革命创造一民主国家。《斋夫自由谈》是陶行知在担任上海《申报》顾问期间,在“自由谈”专栏中所发表的一百多篇杂文的结集。

书中的观点不仅新颖,而且铿锵有力让人醍醐灌顶。陶老先生说:“我们必须会变小孩子,才能做小孩子的先生。”对啊,我们需要用孩子的眼光来看待我们的孩子,尤其是我门的小学生们。在我们的教鞭下有瓦特,在我们的冷眼里有牛顿,在我们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少年韩寒以《三重门》成名,但他却不肯跨进大学的校门;毛泽东没读过大学,比尔?盖茨也没有读完大学;达尔文、牛顿、居里、爱因斯坦儿时曾被师长骂为“笨蛋”、“不听话”的人……陶老师亲切地对我们的“园丁”们说:“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先生的话针辟入里,发人深省。

教育是什么,教育就是要每一个从他手中走出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这个世界如同一个茂密的大森林:有高大的乔木,也有茂盛的灌木,有参天的巨树,也有缠绕的藤萝,有鲜艳的花朵,也有青翠的小草……但都在阳光下展现自己的勃勃生机。教育就是用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我们要相信,老师的重视、肯定、鼓励、赞扬、宽容可以让学生充满期待,老师需要是学生亲切的朋友、谦虚的倾听者、真诚的赏识者,老师的爱会让学生沐浴在温暖的春风里。

我们的孩子是一棵棵柔嫩的小树苗,小树苗要经历风雨的洗礼,也需要阳光雨露的呵护,老师的关爱,鼓励、宽容就是他们的“阳光雨露”,在我们的精心呵护下,小树苗明天就会长成参天的大木。陶行知先生说,教师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什么?陶行知先生选的是“真人”,而不是成绩、分数,是培养每个人健康的心理和优良的人格。()因为它才是一个人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灵的深处。“陶先生用自己的一生为这几句话作了注解,他关爱自己的学生,把心都献给了教育,献给了孩子,但他不是溺爱,也不是把学生当无知的孩子看,面对这些天真活泼的小孩子,他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人格,把他们当平等的朋友,当未来建设祖国、振兴民族的栋梁人才,甚至把孩子看作自己的”小先生“.我们深信这种共学、共事、共修养的方法,是真正的教育。陶行知先生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走。爱是无私的。对学生的赞美与宽容,尊重孩子的成功,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成绩,不要吝啬赞美,你会发现他们脸腮甜甜的微笑让人陶醉,这种无名的爱融入彼此,也教育了他们要继续努力争取更好的成绩;犯了过错,要细心教导,让他们感受老师是因为爱他们才教导他们的,这种爱不需要言语来表达,他们也能感受到老师的一颗爱心。

爱心成就梦想,爱心传递希望,爱心唤醒力量,爱心铸就辉煌。陶行知先生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因为有爱,我们才有耐心;因为有爱,我们才会关心;因为有爱,我们才和同学心贴心。让我们的爱心化甘露,去滋润每一位学生的心田,让我们的爱在每一个学生心间生根发芽,直至爱满人间。

斋夫自由谈读后感

(三)教师:刘晓 青岛市黄岛区珠江路小学

对于陶行知的了解,多半是先生的教学做合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以及他的晓庄学校。然而读罢斋夫自由谈,却每每能从字里行间读出感想来,感受着陶行知先生文字中的力量,受益匪浅,更加让我反思自己的教育是否真正的带给了孩子们渴求的知识,我的课堂是否真正的做到了民主、饶有趣味……反思良久,将自己的一点心得感慨如下:

一、以真心相待,方能收获真心

众所周知,陶行知先生非常的关爱自己的学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他把毕生心血全部献给了教育事业,其中陶先生提到”民主的教师,必须要有:1)虚心;2)宽容;3)与学生共甘苦;4)跟民众学习;5)跟小孩子学习。“"要学做的事,教职工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共守。我们深信这种共学、共事、共修养的方法,是真正的教育。”

学生与教师的心应该是相通的,只有教师真正的从心底去爱学生,真诚相待,我们的孩子才会从心底里接纳老师,并且感受到教师对于他们的关怀。短短几句话,陶行知先生却在用一生来实践,然而我们教师中又有几人能真正做到呢?凡是大事必立于细,相信从生活中的点滴做起从密切注意每个孩子的方向上努力;要有一种用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勇气去指导、引领学生。我们要相信,老师的重视、肯定、鼓励、赞扬、宽容可以让学生充满期待,老师需要是学生亲切的朋友、谦虚的倾听者、真诚的赏识者,老师的爱会让学生沐浴在温暖的春风里。

二、与学生比肩,做学生的伙伴

当今社会提倡的民主教育也正是陶先生所倡导的,小学生天真烂漫,他们都有一颗不被世俗沾染的童心,我们的教育应该更好的保护这份童心、这棵稚嫩的幼苗茁壮生长。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我们希望今后办训育的人要打破侦探的技术,丢开判官的面具。他们应当与学生共生活、共甘苦,做他们的朋友,帮助学生在积极活动上行走。”只有我们真正的走进学生,了解他们的世界,我们方能给予他们真正想要的。惟认识学生,乃能把握民族之将来;惟亲近学生,乃能使学生之行动趋于积极而有效;亦惟有与学生打成一片,乃能使教育之效率增多。“这些充满感情的话,仿佛就是针对今天我们的一些教育现实所说,如此看来,先生真是一位智者,他的每一句话一声声一阵阵在我们耳边回荡,是那么的振聋发聩。

三、让学生自己创造学习的乐园

在很多人看来。学习成绩决定着孩子的一切,即便是在当今社会,很多教师和家长仍然持有这种观点,将孩子的成绩视作是否认真学习、学得知识的标准。然而我们的教育应该是将孩子培养成一个独立自主、拥有自主学习能力、能勇敢面对困难的人,而这些品质仅仅通过成绩来衡量显然是不公正的。

”真正的教育者理应把学生看做有灵性的活生生的人,而不是教师见解的复述者,更不能成为教师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道具。我们不应把学生的大脑当成一个个被动接受知识灌输的空荡荡的容器“.让学生乐学,遨游其中,才能真正的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乐园。

四、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陶行知先生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句句鞭辟入里,发人深省,我们的教育是否需要更多的审视与反思?整齐划一便是好的教育吗?成绩优异便是好的教育吗?我们的社会更多需要的是复合型的人才,这不得不让我们教师反思教育中所忽视的问题,持有一颗宽容之心,如何做到因材施教,我想这便是我努力的方向,自己去探求知识,成为主动的学习者,不断研究,才能时常找到新理,只有学而不厌,然后才能诲人不倦。如今,新课程倡导的也正是这种教育理念。

陶行知先生的书中还有很多发人深省的警醒之语,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我也会继续钻研,牢记陶先生的教诲,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以陶行知先生的理论为指导思想,培育民主之花,绽放教育之花,让教育之花开得更加艳丽动人!

第二篇:适意斋文集读后感

我曾经默默地固执地爱慕过一个人十年,结果,发现,原来,我们毫无关系。在我写这篇《夜半读书》的时候,我并不知道这样一个事实,那时我们正言笑晏晏暧昧不清。他赠我一本《适意斋文集》,我便毫不矜持地答谢了这篇文章,多么可笑,我竟然在读后感里由衷地说他是一个赤诚、值得敬重的人!

夜半读书

这些天陆陆续续读完了故人所赠的一本诗文集。已是深夜。

读故人之书,如同与之对话,却又胜过与之对话,诗文乃内心有感而发,没有距离,也不必担忧询问对答是否恰当。读之越久,探究越深,越是心绪纷杂,既担心两者之间差距甚远不可补益,又伤感文集中不得寻见关于自己的零星言语,还自责当年没有勇气为故人尽绵薄之力,兼而恐惧情深无继,这种五味杂陈之感在读完后记之后更甚。

故人名列一方文坛,其诗文之妙,自不用我赘述。然而一路读来一路思量,难免沉于其中,深深感叹。读故人诗词,感其乃赤诚之人,这从其怀友酬唱之作中便可窥见,“苍茫世事凭谁说,把酒论交说到君”、“见说相思今夜月,两处应同”、“今日相逢应一笑,青丝依旧满君头”、“思君几度上高楼。可惜楼高终不见,梦也无由”。却可叹自古以来,文人情怀向来寂寞,文人本真、孤直的个性注定在生活中难以逢源,注定壮志难酬。“书生无一用,难醒邯郸梦。何以遣愁怀,凄凉酒数杯”、“独坐黄昏谁是伴,满床明月满床书”、“功既未成名未就,更兼独坐守枯禅”、“年华驹过隙,滚滚向东流。身乏荆卿术,胸怀杞国忧”。故人亦是怀旧之人,试想再度翻看诗集,回忆袭来,那又当是怎样一种心境?读故人文稿,又添另一重感受,故人文学功底之深着实招人歆羡,字里行间郁郁古风扑面而来。

淡泊名利、坚持在遍布荆棘间或野花的道路上孤独行走的人是值得敬重的,赤诚、有才情的人是值得敬重的,文友们竞相请故人作序便足以论证此点。

我与故人相交实不算深厚,但于我却是历年久远,情意深重,然这皆是我个人之事,于故人何益?唯有幸者,歪打正着,曾以故人书斋之号为其别名。

絮絮叨叨至此,暂罢。我本是可悲的性情中人,更奈何,关心则乱,故而语多情杂,三三两两,不知所言。

如污诸君所听,敬请勿笑!


第三篇:雷夫读后感

一本好书,读过之后必然要对原有的观念有所影响,这样才不枉确确实实读过此书。但观念方面,是认识到,却仍然不太容易改的,所以,在提出我主要收获三个方面的同时,我还写出自己打算如何做来切实让自己拥有这种好的观念:

(一)全心全意投入教学

这是我读过此书后,最大的感触。书的原名就叫TEACH Like your hair’s on Fire,是自序《教室里的火》的主题提炼。雷夫老师自己也说:“如果我能如此投入教学,甚至连头发着了火都没有注意到,那么我前进的方向就是正确的。从那一刻起,我下定决心永远全心全意投入教学中。”

作为新老师,我非常想知道自己应该向哪个方向发展,怎样才能教育好孩子们。雷夫老师给我指明了这条路,即全心全意投入教学!在后文中,他也提到了,每每听歌的时候,都在思考学生演奏这首歌的可能性,他妻子也在凌晨三点多的时候突然抓住他:“××歌可用来当××幕的配乐„„”这样处处为孩子着想,想着如何能让孩子全面发展,即使先天略有不足,相信也是可以弥补的。

入迷,是一种境界,即便如茅盾先生说的,像“香菱学诗”那样功利地入迷,也会带来一个美好的结局。

所以,我打算,在教学之中,时时提醒自己:“把所有注意力都放在孩子们身上,注意到每一个孩子的表现和表情”。从而了解孩子,并在孩子最需要的地方帮助他们。在课外,如果能够无论在做什么的时候都想着:“孩子们会不会喜欢这个;这个能不能辅助孩子们学到更多的东西„„”那么我相信自己能够逐渐把握住教育教学的规律,让学生发展得更好。这样开始时可能会有些别扭,但习惯一段时间,我相信自己可以全心全意地投入到为了孩子们的发展而做每一件事。

(二)要有长远的眼光

拥有全心全意投入教学的激情和方向,还需要有一个长远的眼光,把孩子向某个方向引导。单靠自己的经验积累,是不能够完全教育好孩子的,甚至会把孩子局限在自己的框架内,在这种程度上,投入越多,危害也就越大,可能尽管在短时期内,会出现很好的成绩。

从雷夫老师教给孩子们阅读的兴趣和技巧、在生活中学习和运用数学、学习乐理知识以及经济学的常识等等,可以看出他是在为孩子的终身学习打基础。法国教育家朗格朗在上世纪初就提出了终身教育的思想:在知识量迅速发展的今天,单纯教会学生固定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要教会他们如果学到更多的知识,如果获得对自己有用的信息。

事实上,在我们经验之外,很多专家都在探索怎样能够让孩子们学会更好地学习、学会更好地生存,探索怎样打好终身学习的基础,甚至探索人类的发展方向。但由于各种因素,我们对此知之尚少,造成我们可能历尽千辛万苦,还在走别人已经证明是错误的路——尽管在某种程度上,弯路是必要的,但教育不比其他的活动,它的对象是正在发展中的人,一旦错了一步,后果可能是不堪设想的。所以,在我们有生之年,应该尽可能选择符合孩子们终身发展的知识技能,教给孩子们,让他们学会如何在未来的社会中更好地生存。

所以,我打算既要

阅读教学相关的书籍,也要阅读国内外教育理论的相关书籍,看国内外教育思想走过的路——任何现象出现都不是单一的,历史具有惊人的相似性——对比我国的教育现状,把握应该把孩子们引向什么样的道路。另外,很多书籍本身的内容也可以作为教育内容转递给孩子们——比如要教给孩子们道德发展的六个阶段,老师首先应该知道这六个阶段,并且知道哪些阶段是必须经历的,哪些是可以跳跃的,如何达到最高阶段是最有效的„„博览群书,不仅仅是教师个人的修养,更是为了孩子们的发展。并且这和第一条结合起来,为它的思考提供内容。

(三)其他

书中还有很多观念对我有一定的启发,但之前看过些书,再加上自己在实习和反思过程中积累过相关的经验,这里只作提醒自己,不要忘记:

没有比孩子更重要的。如果追溯源头,这是存在主义教育哲学的观点,原话是“存在先于本质”,运用到教育方面是,教育是学生培养自我的手段,应该鼓励学生无论学习什么,都把他自己从理智和情感上投入进去,必须把他所进行的任何练习或研究的任何问题都结合着整个自我实现的要求。像雷夫老师,协助落后的学生寻找问题的解答,给爱好电影的学生提供一个自我发展的空间。这要求我应该蹲下身来看孩子们,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和生活,理解他们的内心感受,提供我尽可能提供的他们感兴趣的内容,建立其与教材内容之间的联系。让每个孩子都有信心学习,有兴趣学习,让孩子们在互帮互助中学习。停止尝试才是失败。不仅是孩子,老师也要记住这一点,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自身可能也会遇到很多困难,这时,不要放弃——生命的意义之一就在于不断地超越自我,在超越中成长——要尝试各种方法教育孩子,与前两条相结合,时时刻刻思考某些东西能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多看书,看看前人有没有相关的经验,只要不放弃每一个孩子,孩子总有一天能够超乎我们想象的优秀的。同时,教师要让孩子们优秀,就应该让他们懂得如何面对失败,在成功的路上,失败总是不可避免的,教会学生只要尝试,就不算是失败,比教给他们单纯的知识要重要得多。

值得做的事,就值得做好。我觉得这不是让我们去功利地争一些什么或与他人比较结果,而是尽力去完成每一件任务,好与不好,只是相对于自己而言的,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断尝试,不断改正错误,不断超越自己,这是最重要的。充满激情地对待我们遇到的每件事、每个人,有些事,如果避免不了,就愉快地接受,那样会收获很多——把这种激情带给学生,那么收获就更多了!时时提醒自己这三句话,并且告诉学生,我们共同进步。我想这是让我拥有此观念的最好方法了。

二、方法方面

这部分就是我直接从书上学到的东西了,也可以是照搬的吧,我知道很多东西如果现在用到教学中还太早——因为我本身没有相应的驾驭能力,但我相信有一天我能慢慢达到的。

(四)消除恐惧对于强制性纪律的恐惧,可能会让孩子们在表面上看起来很平静、很踏实,但这却是造成人格分裂的根源之一,让孩子们从小就仅仅懂得服从,以暂时的压力压制他们对万事万物的好奇和好动。如大禹治水,疏导才是解决问题之道,而疏导的第一步,我想应该就是撤除已设置的障碍——对学校、对老师、对学习的恐惧。

这里雷夫老师提出了四件事:1.以信任取代恐惧

首先让孩子们接受以信任取代恐惧。我想这是每个孩子都愿意的,在一个没有强制力的环境中成长,是每个孩子的愿望,至少我就个人的经验是这样的。其次让他们知道,破坏了的信任是不容易修复的,这样才能懂得珍惜,在珍惜这种信任中,自己主动发展人性的光辉。再次,即使孩子真的破坏了信任,也要给他赢回的机会,只是需要很长时间,这能使孩子在破坏信任后还有希望,不至于破罐子破摔,而且在赢回的过程中,更能体会到信任的可贵。

教育是慢的艺术,我们必须付出耐心:耐心地告诉孩子们,耐心地看他们遵守,耐心地告诉他们错误,耐心地看他们改正,缺一不可。说起来很容易,但要抛开急功近利的成绩统计,需要前两大项作为基础——没有什么比孩子的发展更重要的了,懂得怎样发展孩子——让每个孩子都能抬起头、直起腰做人,让他们在信任中成长,我们一定要告诉自己耐下心来!2.做孩子们可靠的肩膀

“我们不需要长篇大论地谈我们多么负责任,而是要让他们把信任放在我们的肩上。”我认为我们还是需要言语让孩子们知道我们爱他们的,尽管不知道是否真有此事,但一句短短的“我爱你”改变两代人的故事太多了,随处见于各种文摘杂志,所以我相信简短的表达感情的词还是可以用的。但太多了,就会让孩子们产生内疚感,内疚感和自发的对学习产生兴趣的动机不同,它更容易让人受到挫折并且不能很好地走出挫折。而且说太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本身就不是为了孩子们考虑,而是在自我抱怨。更为重要的是老师的行为不要和言语产生偏差,那样将起到比我们的沉默更糟糕的作用。没有孩子会

相信整体讽刺挖苦他的老师,在微笑着说“我爱你”的时候是真心喜欢他的。所以,当我们爱的时候,要用简单的言语提示孩子,用实在的行动表现出来;当我们并没有从心里爱孩子的时候,不要说太多,慢慢试着从对自己的工作负责的角度说服自己从心底去爱。

3.纪律必须合乎逻辑

“老师可以严格,但不公平的老师会被学生看不起。”“不合乎逻辑的惩罚,不能达成任务。”重视过程,是对于学生学习的兴趣而言的,而不可用在老师惩罚的过程中。惩罚,唯一的目的就是是孩子们变得更好,如果有一丝变质,那么即使孩子们改正了某个错误,这造成的危害也是得不偿失的。所以,在惩罚之前,先在心里默数十下,让自己冷静下来——也给孩子们一些时间——再想想,如果那样做会出现什么后果,有没有会使结果变得更糟的可能。惩罚是学生成长的支柱,而不是压制学生挺胸抬头的枷锁,更不应该是教师泄怒的工具。

“对于不当行为最严厉的惩罚,就是不准参加发生不当行为时所进行的活动。”这句话给我很大启示,让我知道惩罚的必要性,以及如何惩罚才是有效的——的确既然惩罚被融入到教育领域内这么久,也应该属于教育的一部分,教育既然是一门艺术,惩罚自然也是了。所以,对于惩罚的方法,我还不敢这么快就下结论。还有待进一步学习。

4.你就是榜样

这是我一直信奉的格言:“身教重于言传。”要孩子们做到什么,首先应该让他们知道他们能做到,这需要有人在他们身边和他们一起。给孩子们提出一大堆要求,当要求出现的时候,必然会有人怀疑其可行性,这时候就需要老师身体力行,告诉孩子们他已经做到了。

我在支教的时候就写过:“如果自己不爱学习,怎么能让孩子们爱上学习;如果自己不爱教学,怎么能让孩子们爱上课堂;如果自己不爱锻炼,怎么能让孩子们重视体育„„”那时因为没有经验,我犯了很多错误,但我有最自豪的事,就是升旗时我们班的纪律是最好的,而且根本不用我去管。我之前跟他们说,在升旗的时候,我没有时间看你们,我必须严肃地行注目礼。他们开始时会笑话我,后来他们就学我一样站着。来到这里以后,我希望能将我这一习惯保持下来,并且我相信我能做到。

“一天下来,老师有数千个可以树立榜样的机会,其中有些机会是特别难得的。把握好机会,可以让原本往坏处发展的事情朝好处发展。”当我们用宽容和谅解对待孩子们多错误时,当我们用理解与支持对待孩子们的挫折时,他们也会用体谅还对待别人。纵容是一种不负责任,而宽容与之具有本质的区别,那就是一直耐心地陪着孩子,让他知道他的行为对与不对。老师,自己先做自己理想中的学生吧,那样才会拥有更多这样的追随者。

(五)告诉孩子们目标和阶段

有些东西,我们总以为孩子们不理解、做不到,就独自扛起来所有重担。我们应该相信孩子,把目标告诉孩子们,让他们试着自己去实现,比我们费尽心机地设计孩子的发展路线更有效。如一个故事所说,建好的公园不知道如何在草坪上修小路,就让游客在草坪上走,踩出的那条小路就是最好的途径。告诉孩子已经有了那六个阶段,让孩子们自己去对照,向自己想达到的目标前进。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教学论的实验研究也表明,是否给学生出示明确的学习目标,与学生的学习效果成正相关。那么为什么不在道德发展方面也告诉孩子们呢。我想,除了“六阶段”以外,还有很多可以告诉孩子们的目标,或者让孩子们自己寻找自己的目标,大家相互鼓励来实现它。

(六)阅读教学的四个目标:爱上阅读、读到好书、读懂好书、联系生活

看过本书关于“阅读”那一章后,我提出了这四点,但我只知道它是目标,至于怎么达标,这仍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但这四个目标在我看来,无疑是非常全面而且相互联系的,这是一个成功的目标。

5.爱上阅读

当前,随着多媒体发达,阅读早已不是获得信息的唯一途径,关注文化的人们也会去看一些文化快餐节目。专家们对人类左右脑发展不平衡的猜想,再过若干年怕是就要反过来说不平衡了。很明显,多媒体较之阅读来说,更容易调动人的多种感官——学习本来就是全身心的事,却被庸俗化到头部以上的事了——方块字当然不及鲜活的声音画面吸收得容易。

但对于思维发展、文化扩展,包括时间在内的一切因素来说,阅读应该是最好的获取信息的手段。不知道什么时候,喜欢读书的人,在部分人眼里会成为另类,这种风气也不利于培养人的阅读兴趣。说实话,相比看电视来说,我也不喜欢看书;相比看小说来说,我也不喜欢看理论著作。但两两比较之下,我都选择后者,因为我认为后者更节约时间。我自认为我的阅读速度还是不慢的,至少比播音员的语速要快,那样,我看完一本小说,就能比看完一部电视剧节约很多时间,对于时间这么紧的信息社会,选择书毕竟是一个更经济实惠的选择。而且书比视频更廉价。之所以读理论著作,是因为它比小说更直白地揭露一些在我这个水平直接看小说读不出来的东西,所以,我希望通过看理论著作,来使我摆脱看小说只注重情节而不注重人性、社会主题的缺陷。我看书的初衷,只是因为书更省钱、更省时间。

所以,我不知道该怎么引导孩子们来爱上阅读,在他们看来,时间是多得很,更何况在小学阶段的孩子们看来,可能会有看书本身是工作,而看多媒体则是休闲的观念——尽管这只是我臆测的,但我认为现实生活中不乏此现象——要克服这一点,大概要让他们明白时间是宝贵的,他们还有太多的东西去获得。书看多了,自然就有了自己喜欢的和不喜欢的了,那样就会有新的休闲方式了。

所以,我认为爱上阅读必须与后三者相结合。读到好书了,自然就爱读了,能读懂、能运用,便如同关心动画片的人物命运一样把自己融入了。那时才会真正的爱上阅读。单纯讲兴趣,确实很空。但谈到后三者,我自己都觉得有些惭愧,所以必须要多读书,读好书,那样才能给学生以更好的引导。

6.读到好书

在孩子童年期,要读到好书,除了运气以外,应该就是老师的推荐了。如果老师本身都没看过什么书,那么让学生读到好书便成了一个偶然事件。我一直以为自己能够喜欢上语文,是因为初中时的语文老师给我们布置了读书笔记和名著摘要任务。我当时每天都坚持写,尽管我读起来很费力,但我坚持摘录自己喜欢的词句,当时只注重文采。后来看过一些了,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也跟着提高了。

不过我真的认为书的选择很重要——我当初读名著的时候也因为青春期的懵懂而良莠不分,也走过弯路,也许是兼听则明,我走出了那段迷雾——所以,我觉得老师还是应该在了解孩子们发展心理的基础上,自己选择适合孩子们读的读物,“少不读《水浒》”,过早地接触不同类型的名著未必是件好事。一些童话和寓言是不错的选择,国外的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伊索寓言、拉封丹寓言诗,我都看过一些,其中很多都可以推荐给小学生自主阅读,慢慢从阅读中爱上阅读、学会阅读。

再强调一遍,在给孩子推荐书之前,老师必须了解孩子们的发展心理,推荐给他们自己看过的,适合他们看的书。

7.读懂好书

如上一段所说,名著本身因其时代和地域的局限性,有很多糟粕或者暂时不适合孩子们接受的内容。这时候,如果不能适当地进行删减或摘录,就要教会孩子们怎么来读这些书。如很多教育家所说,当前的教育之一大弊病就是不能教会孩子怎样筛选信息,甚至连收集信息的水平都值得怀疑。尽管如此,我仍不打算在小学中年级段就冒这个险,告诉孩子如何认出假的,这最早也要在高年级段开始。

我宁可自己多花些工夫,挑选出适合孩子们看的片段,也不会如雷夫老师所说前后讲解背景和意义那样带领学生从中年级开始就读大部头的名著,原因很简单,我自己都还没有驾驭名著的能力。而事实上,很多书是不需要的筛选太多的。比如《格林童话》、《伊索寓言》、《爱的教育》、《叶圣陶童话》等,这些书,能够伴随他们读到高年级。那时,他们对词语组块意义有一定的掌握,也学会了略读,再慢慢选择像《老人与海》这样的中篇小说或较短的长篇小说。我希望通过选择稍高于课文和《金苹果阅读》水平的、大量的阅读先打开他们的视野,给他们自由讨论的时间。这时,我可以挑起一个话头,然后参与他们的自由讨论——我认为老师不必“以身作则”地说太多,而是然他们感觉到你和他们在一起就行——在讨论中不知不觉就可以把书中内容理解得更透彻。这时间,我打算选在午饭过后的时间。我下载了很多书,开学以后,我想买个打印机,给孩子们打印看——我在大学的经验是,自己有打印机打印,成本很低,不到一毛钱,就能打一页A4纸,而一天,全班不到三十人,只需要十五张纸就够了,一个月才四十五块钱,而起到的效果我想应该是很明显的。至于一些插图书,字数很少的,我可以在电脑上给他们放着看。

到高年级,我希望在阅读里加上散文和诗,甚至包括我国古代的散文节选。节选类,我希望他们能够

背诵——多读几遍,是不难的——因为对于优秀散文,我不知道还有什么能比背诵后的想象更有助于孩子们理解。优秀的散文作品,在背诵之前要求孩子们理解、读懂,我觉得是不现实的,最多只能让他知道老师的想法,而不是他自己的感受。短的如《菜根谭》的片段,可以很容易就背下来;长的像《岳阳楼记》可以节选;全片都十分精彩的,如《滕王阁序》、《赤壁赋》可以分期分段背下来。

8.联系生活

就我个人经验来说,把阅读和生活联系起来是很容易的。孩子所接受的语言材料少,书为他们开启了这扇门,只要他们能够想象他们所阅读的内容的情景和对话者的心情(三年级上册的朗读要求),他们就会在相似情境中说出类似的话,做出类似的事。着基本上不难做到。

所以,阅读四个目标中,最重要的就是读到好书和读懂好书。能达到这两个目标,其他两个就自动生成了。

(二)运用写作为生活服务:日记、日知(读书便签)

相比让学生学会掌握时间,我更倾向于让学生获得每天的简单记录。习作,我希望他们能从日记和日知中迅速提取出材料。我希望他们把习作当成应用,而日记和日知当成练习。

我更倾向于让孩子们每天用几句话、甚至一句话、一个词来表达自己一天的生活,当孩子感到每天都说“今天我上学,然后回家”这句话厌烦的时候,告诉他们如何记录生活和心情,这样他们会对日记有兴趣的。对于写作,我认为还是不要一开始就提出目标的好,学习的第一目标,应该是兴趣,但打出兴趣的旗号,往往会适得其反,平常一些,应该会好些。我试一下吧。

日知,就是读书便签,是从顾炎武的故事想起来的名字,我觉得挺好听的,也挺形象的。让学生在每天发下的读书材料上,用一句话或几句话来写一下自己的心得,可以是对主题的提炼,也可以是自己的感受。同样,我认为孩子不会总在纸条上写“好”,他们会追求更高的表达的。

(七)重质不重量的练习题目

尽管不重量,但还是要有一定的量才能实现质。雷夫老师说的是数学,而语感相对数学的规律来说,量也是非常重要的。

暑假期间,在备课同时,我粗看了一下《金苹果阅读》的三年级分册,我觉得书针对性很强,而且题量适中。我在教学进度中已经列入了对它的指导。这样说就够了。因为找打了不错的习题,就不必说太多了。

(八)给学生看相应视频,进行社会学习

雷夫老师给学生放电影是个很好的教育方法,但我自己没怎么看过电影,他推荐的都是外国的片子,和我们的文化有所不符,孩子可能不太好理解。但给孩子看视频的提议还是挺好的。我想等我有了一定欣赏水平的时候,在选择好的电影给孩子们看。

社会学习是班杜拉的理论,是指孩子不必亲身经历,只要看到影片中人物的某种行为得到人们的肯定还是否定,就会自觉运用到自己在现实生活的相思情境中。我想这方面的影片,还是选择科普类的比较好,那样不会出现价值观的偏差。

(九)闭上嘴巴,让孩子们自己摸索

这在读懂好书那条,我已经阐述过了。让孩子们知道你和他们在一起就够了,不要成为主角,教育的主角是学生——因为教育效果是落在学生身上的。

三、一些设想(一)两难故事讨论会

“六阶段”理论来源于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其前身是皮亚杰的“自律-他律”理论,对对偶故事和两难故事的分析,则可为判断道德认知水平提供标准。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告诉孩子们热爱学习,孩子们也会说热爱学习,但事实上有些孩子在说的同时并不喜欢学习,这样的认知是假的认知。真实情境中,很多问题都是有矛盾冲突的,只有让孩子学会处理这种冲突,才能提高其道德水平。

在《道德发展心理学》中,科尔伯格列举了九个问题,及相关延伸。把这些故事告诉学生,让学生讨论该怎么做,以及原因,从原因中分析学生当前的道德发展水平;在讨论中,学生的道德发展会从不同趋于相同,这种相同是对新阶段的认识以及队旧阶段的扬弃,从而达到了道德进步的目的。

我想试验一下这个理论,在班队会的时候,进行相关讨论。

(二)同读一本书

只让学生读名著的节选不是个好办法,但大家都读大部头的书实在是不太经济的选择,比如全班每个人都买一本《安徒生童话选》,看完之后,讨论过了,就放在一边了——倒不是不该放在一边,而是没有完全利用起来这本书的价值。

我在海淀图书城打折的时候,买了不少名著,其中有适合中年级看的《爱的教育》、《拉封丹寓言诗全集》这样的短篇集,非常便宜。我打算把这些书撕了,给学生读。因为第五册书有《意大利的爱国少年》一课,所以我想由此引入《爱的教育》。具体步骤如下:

首先,介绍亚米契斯和《爱的教育》,然后把书出示给他们传看,问他们有没有读的兴趣——据说大多数孩子们都是非常喜欢读的,尽管远隔千里,但年龄相仿,情感比较相近——然后,把书撕开,先每个人两页,发一遍,因为一般两页都能包括完整的一篇。

接着,让他们把自己得到的两页站在一起,写上自己的名字。这篇日记就属于他了。他先看几遍,想象一下情境,然后在自己名字下面写上日知。

然后,写过三条日知之后,就可以与你喜欢的同学交换看了,看过之后,用便签纸写上自己的日知,再还给主人。这样反复交换。直到页面上被慢慢地贴上了日知,孩子们的交流就完成了一次。这样经过一个月的时间,孩子们在快乐的交流中,读过了六十页的书。不必拿很厚的一本,却读得丝毫不比每个人买一本少。

用这种方法,可以读遍好的故事选,以后的散文选也可以这样读。而且这还对他们写日记有帮助,每天看一篇日记,自己再结合当天经历写一篇,和亚米契斯比赛,其乐无穷。

(三)共写一故事

这是对上一段的延续,其实早有老师实践过,据说效果还不错。具体方案是:

老师和学生开几个故事的头儿,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开头,找到和自己喜欢相同开头的同学,进行续写故事。每人每天写二百字左右,写完后传给下一个人。其他组的成员也可以申请加入。

这样每天都有几个人在写,有很多人可以构思,可以猜测,也可以按自己的版本续写。这样一学期下来,至少就有一两本两万字的故事了。中年级的学生能完成这样的工程,对他们的成长是非常有好处的。而且按照杜威的“共同体理论”,这样能促进学生之间的沟通,沟通才是真正的生活,在这一过程中,我想他们会得到更多的东西。

当然,因为孩子们的生活经验和阅读经验有限,可能会出现后来没得写的情况,这时候,老师可以根据情节发展,予以适当的提示,给出几条思路,让孩子们继续写下去。

(四)午饭时间的运用

和雷夫老师能利用早晨、下午放学的时间不同,由于我将带的班是走读班,有些同学家离校较远,所以一切课外活动除了在班队会或语文活动课搞,剩下的常规时间,只有午饭时间了。

一般来说,12:00下课,学生排队打饭,12:10差不多能回到教室,吃饭,这时候给他们放一下《学问猫教汉字》看,每集十分钟,每天放一集。一共五十二集,能过期中。现在正在出《学问猫说历史》网上刚出二十多集,相信等过了期中,会出更多。我从小就非常喜欢看《学问猫》系列,我对文字学的最开始的兴趣就是因为看《学问猫教汉字》,这对学生了解汉字字源很有帮助,内容很丰富,也很有趣。第四册已经介绍过《汉字》,但内容很少,这时放这个动画片,是对孩子们汉子知识的一个扩充。每天十分钟,积少成多。

然后,孩子们吃完饭,到教室外坐一下,呼吸一下室外的空气。12:40回教室,给同学们十分钟的时间讨论一下读的书。然后进入午休时间,睡不着的同学可以看书,或做续写故事。老师可以看一下学生写的日知和故事,适当提一下建议。

四、待进一步学习和研究的问题

在写的过程中,我发现很多东西仅凭本书和已有经验还不能让我想出一些方法。这里记录下来以后有时间的话,再作研究。

(一)惩罚的艺术

前面已经说了,惩罚和教育一样是一门艺术,但我认为不仅仅只是“对于不当行为最严厉的惩罚,就是不准参加发生不当行为时所进行的活动”这么简单。若孩子不写作业,剥夺他上课或写作业的权利都是不可能的,所以这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但究竟应该怎样使用惩罚,我仍没有想清楚。也许真的需要在实践中摸索吧。我相信只要我总想着这件事,遇到什么事都思考与这件事的联系,并且多看书,多与学生接触,就会找到这艺术的窍门的。

(二)阅读兴趣

前面讨论说,阅读兴趣是由读到好书、读懂好书来的,但有没有比这更直接的方法呢?关于其他学习方面的兴趣又有什么好的培养方法呢?这还需要继续学习。

(三)孩子适合看什么电影

我对电影一窍不通,而好的电影往往能起到其他媒体起不到的作用,到底我国,或者具体到我们班的孩子应该看什么电影?这需要我对电影、发展心理和我们班孩子的三方面了解。

五、结语

写完摘录笔记,我就知道这篇心得会超过一万字,结果删掉了一部分内容,还是这么多。就这样一路依照提纲而又跟着感觉写了下来。为了便于阅读和看出全文的框架,我做了个目录。

心得中有些想法是我之前就有的,看了这书之后重新激发出来,让我迫不及待地写了上去。有些仅仅是设想,如果能够如我想象的那样实现,就更好了,即使不能,我也希望自己能尝试一下。其实,最大的心得,还是:

全心全意投入教学,像《教室里的火》一样;多读书、多观察,提高自己的境界。

第四篇:雷夫读后感

初识雷夫是在3年前,看到各种媒体对《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评价颇高,对现有教育制度和模式一直有着自己的想法的我立刻买了一本来读。当时对于雷夫满是钦佩,也感叹为什么我们的身边就没有雷夫这样的老师。虽然看完后就没再去翻阅,可是这本书的一些东西却是已经植入了我的大脑,对于我之后的教学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

这次再次读到《第56号教室的故事》,虽然只是他在中国的讲演或者答问纪录,可是我却感觉我离他更近了,因为他所说的很多观念竟然就是我坚持的,虽然我还没有达到他那样的知名度,可是我终于像得到了高度充电,原来,我多年来的思考和实践是对的。当然,我也观察并与周围的同仁们进行过交流,也理解来自于他们的苦衷和难处。我想,那就结合雷夫的话,就当今教师的困惑和如何打破这个瓶颈进行一下个人的分析。

困惑

一、学校和家长的应试要求无法改变。

我身边很多老师对于为何无法很好的进行素质教育的解释很简单,“没办法”、“谁叫这个大环境就是这样”“校长要分数我们这能这样”“你不抓学生,别人在抓,这是不行的”。【雷夫的话:】

P18在美国,很多校长想把我“干掉”。因为在美国,如果一所学校考试成绩好,政府会给学校更多的钱。但是我们也要让学生掌握好平时学习与考试的平衡。——可见雷夫在初期肯定也遇到过成绩不如意的情况,只是他坚持下来了。P34我想让大家知道,我从来不和别人吵架、打闹,如果我和别的老师吵闹、争斗的话,对学生没有帮助。我所做的就是绕过学校政策的禁区。

——说明雷夫也有和同行之间的竞争,也有来自于学校的压力,但是他通过他的智慧和原则避免了矛盾。

P44我们当老师的,必须帮助学生了解考试的真谛。

——所以雷夫给予学生的并非应试压力,而是帮助孩子们认识到应试究竟是为什么,他的意图很明确,是激发孩子内在的学习动力。困惑

二、对于落后的家庭教育无法改变

我经常听到有些教师会感叹,“我也想好好教育孩子们的,可是他们的家长一点也不配合”“我们学校里教孩子,他们回去又是老一套,有什么用”,我也一直能感受到家庭教育的落后对于孩子的成长的确是阻力不小。【雷夫的话:】

P31当然,我很尊重家长的意见。但是在我的教室里,就必须按照我的原则来行事。就像我不会和同事争执一样,我也从来不和家长争执,因为这样会浪费我的精力。

P53可实际不是这样啊,家庭才是儿童教育中最重要的部分。

——显然,雷夫遇到的问题家长不在少数,但是他很明确对他来说无论家长如何,都不能阻止他在学校对孩子进行的教育,也就是,既然家长无法改变,那么坚持正确的学校教育是再也不能停止的了。

困惑

三、即使有想法也无法真正实现,因为不能保证身边的同仁也是这样的。这个困惑也曾经困扰着我,每个人的经历不同,价值观不同,对于教育真谛的理解也有时间上和本质上的不同,所以即使我想放下成绩,可是其他人可能还一时半会儿调整不过来。对于学生来说也没有什么用啊? 【雷夫的话】

P25我们美国的教学体系在培养学生性格方面存在严重的问题。

——原来,其实雷夫所处的环境也并非“理想状态”,所以关键还是在教师本身的观念问题。

困惑

四、有些学生就是那么差,我不对他严厉点他一点也不配合,我该如何用“爱”来实现管理和教育呢?

在应试压力下,为了达到所谓的平均分、合格率、优秀率等“体现教育成果的有效数据”,面对一些比较差的生源,很多老师选择了相比“慈悲为怀”(见该书P70)更容易见效的“严师出高徒”模式。虽然心里也并非完全赞同,但是也是很无奈。【雷夫的话】

P26很多时候,那些表现差的学生之所以差,是有一定原因的,大部分是由于家庭的缘故,或者他们以前遇到过不好的老师。

P38当我遇到有这样问题的孩子时,我知道他这样背后是有原因的,但不管是什么原因我都不在意。我会由孩子自己来决定他要怎么做,我会让他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P53我已经告诉学生,我的工作不是拯救你的灵魂,而是给你一个机会,让你拯救自己的灵魂。

——也就是说,雷夫老师的学生不比们的学困生好,从雷夫老师的话语中可以再一次看到了他强大的内心和明确的目的性。如果说我们的教师对于学生的差无法释怀,则说明可能还不是很清楚教育究竟能做些什么。

困惑

五、不抓成绩只管素质教育肯定比不过别人抓成绩的。而学校的绩效奖励这是很大一块内容。我怎么能放下呢?

很多老师放不下应试教学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学校的奖励机制,再多的教学形式或者课题探究内容,也比不过奖励机制的明确指向。学校层面都是这样的导向,作为教师如何能做到真正的以学生为本呢? 【雷夫的话】

P46在美国,老师一旦成名就会离开讲台,我很不理解这一点。这些老师是更在乎他们自己,还是更在乎他们的学生?

P63但是,很多老师跟我说:“雷夫,你不理解,我虽然也想做你所做的事吗,但是我做不了,因为学校不允许我做。”当然我理解。我几乎花了15年的时间才让我的学校理解我在做什么,学校当局老师找我的麻烦。

——事实上,雷夫的话挺一针见血,也就是真正做教育的是不能把荣誉和奖励放在第一位的。如果放不下学校的绩效奖励(其实也不会差很多),那么问题不是说学校的,至少是教师本身的工作目的值得反思。

看完这本书,我更清楚我们教师所有的这些困惑雷夫老师也是一样会遇到,为什么我们会觉得离雷夫那么远呢?归根结底还是一个观念的问题。现在截取部分雷夫老师的原话和一些其他名师的话以示

P67我想告诉大家的是:你每天都在改变着世界。如果你善待学生,让他们知道你总是愿意回答他们的问题,总是愿意倾听他们诉说,你就能给世界带来更大的改变。

P32所以,我是抱着这样的态度去解决这个问题的:这些孩子是我爱的人,他们并不只是我教室里的孩子。

P37有些人对我不满,可我不在乎。对于我来说,学生才是最重要的。P41教育最重要的是,我们希望我们的学生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自己就应该是什么样的人。孩子们时刻都在注视着我们。

P43我从不对我的学生大喊大叫,从不侮辱我的学生。我是一个非常严格的老师,当我从不认为大喊大叫是一种好的教学方式,这也是孩子们能对我产生深深的信任感的原因。

P47我在家里和在教室里的表现是完全一样的。

P59当我学会去倾听,而不再是自己喋喋不休地讲的时候,我这个老师就有了很大的进步。

P62如果你们希望孩子信任你,那就必须要让他们了解你,你也必须做真实的自己,保持本真。

华应龙:老师会说“我对你这样是为了你将来好”,好像我们让孩子现在害怕我们,是为了他将来喜欢我们。所以我想,一个好老师应该一直被喜欢,学生不但是现在喜欢,而且毕业后也会喜欢。

李茂:我想,与儿童沟通的能力,是不是一种应该把这方面的能力看得更重呢? 所以,我觉得,作为教师如果觉得雷夫离我们很遥远的话,那就要思考这些问题:我确认我是要做一名老师吗?我这样做究竟是否是对学生最好?我该如何调整好自己的状态以真正实现“以学生为本”?只有这些问题能够得到解决,也许雷夫就在我们心中。

第五篇:自由读后感

自由读后感模板

很薄的一本书,晦涩的长句,让我如同咀嚼一块生硬的糟饼,咽不下吐不出。

密尔对西方自由主义思潮影响甚广,尤其是其名著《论自由》(OnLiberty),更被誉为自由主义的集大成之作,同时也与弥尔顿的《论出版自由》一道,被视为报刊出版自由理论的经典文献。这部着作的要义可以概括为:只要不涉及他人的利害,个人(成人)就有完全的行动自由,其他人和社会都不得干涉;只有当自己的言行危害他人利益时,个人才应接受社会的强制性惩罚。这就是密尔所划定的个人与社会的权利界限,所以,1903年当严复第一次把《论自由》介绍到中国来时,书名就叫《群己权界论》。当我看到严复先生所翻译的这个标题,似乎这更是密尔所要表达的主旨。

整本书的建构清晰易懂,完全与其行文内容不同,开章引论,于后三章分述,末章叙述其应用。在《论自由》一书中,密尔所谓的个人自由是公民自由或社会自由。这也是他所论自由区别于前人如自然法学派,把自由看作是不依赖于社会,而是独立于社会之外的天赋权利。在老师在指定书目之前,我便有意地去尝试着去读这本论着,原因在于一次在网络上搜索,《论自由》是新闻传播学必读的课外读物,事实如此,密尔本书的重点也在于第二章--《论思想自由和讨论自由》。密尔在第二章的末尾总结论证了思想言论自由在认识上的意义,这里有必要摘抄下来,因为这一系列的论证对推动自由主义的发展和传播起了重要作用,并且使他在自由主义思想史上享有很高的声誉。论证如下:第一,若有什么意见被迫缄默下去,据我们所能确知,那个意见却可能是真确的。否认这一点,就是假定了我们自己的不可能错误性。不可能错误性的提出是密尔论证言论自由的重要论据,没有什么不可能错误,故而,任意意见都可能去发布。第二,纵使被缄默的意见是一个错误,它也可能,而且通常总是,含有部分真理;而另一方面,任何题目上的普遍意见亦即得势意见也难得是或者从不是全部真理:既然如此,所以只有借敌对意见的冲突才能使所遗真理有机会得到补充。密尔在这第二点上确定了错误意见的存在的意义,它之所以存在是对既存真理的一种补充,它有利于真理的完备性。第三,即使公认的意见不仅是真理而且是全部真理,若不容它去遭受而且实际遭受到猛烈而认真的争议,那么接受者多数之抱持这个意见就像抱持一个偏见那样,对于它的理性根据就很少领会或感认。这一点简直是太有说服力,反对意见的提出,就会逼迫持有者去说服反对者,而一旦持有者没有从根本上体会真理,那么只会被反对者所识破,只因为有反对者的存在才能使真理更好的被人理解。再者,第四点,教义的意义本身也会有丧失或减少并且失去其对品性行为的重大作用的危险,因为教条已变成仅仅在形式上宣称的东西,对于致善是无效力的,它妨碍着去寻求根据,并且还阻挡着任何真实的、有感于衷的信念从理性或亲身经验中生长出来。

密尔所宣称的自由毕竟是离不开社会的,人是一个能够自由发展的、任其随自己喜好的态度去生活。但是,他也必须区分自己自由的权利界限,在密尔的自由论中,自由,也就是不能损害到他人的利益。这也是我所能读懂的层次,在不干涉他人权利、不损害他人利益的情况下,你是可以干任何你想干的事情的。当然,政府也不能干涉人们的这种自由,密尔理论中,政府过多干涉人们自由,会增加政府的权力,一定程度上会使人们陷入崇拜权力的情况,从而丧失自己的自由观念,依附于政府,而人们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不受干涉,是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发展,如前面密尔所述,意见就算有其真理性,但反对的或者不同的意见在一定程度上对其真理性是有所帮助的。我是这样体会的。

密尔的理论就先谈到这里,本篇读书笔记,我用了读不懂来形容我所认识的自由,当然既是形容这部着作,也是形容我所看不懂的当今中国社会所谓的自由与民主,以及一些为人师所传授的民主自由。是的,中国的民主自由是与当今世界所谓的民主自由有一定的距离,正如韩寒所讲,在网络上发表一些文章的时候,会有一个审批的过程,会有一些字会变成一些奇奇怪怪的符号,这都是在西方国家不能所遇见的情况,这完全是政府干涉个人言论自由的铁证。或许,是有太多人只看社会的这一面,在我看来,整个社会是前进的,总有一些手段是必须要实行的,一些人总是在试想如果中国政府按照西方政府那样做,该多好,我想问,多好是哪里多好?体制要变,民俗要变,人们要被强迫地去接受所谓的民主自由,时髦的说也就是突然被民主被自由,一个人总要被周围的环境所感染,会慢慢适应,会逐渐去放弃自己这方面的畅想,逐渐同化,不横向比,纵向比,这种变化是很客观的,横向比,我们只能兴叹,有时候,我反而感觉西方国家安全感不是很强,一切都放开,在适当法律下,谁知道谁哪天会情绪变化,对他人怎么样?

自由,感性来讲,只要是简简单单能做到自己想做的事情就可以,一定要与自己过不去,那也没办法,有一批人在争取西方式的自由,需要这样的人,正如密尔在《论自由》里所说的的另外一个层次,每样东西都有存在的理由,都能促进社会的进步的。

下载斋夫自由谈读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斋夫自由谈读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自由读后感

    关于自由读后感关于自由读后感 篇1倒着来说,依然对《我的自由年代》最后的结局愤怒无比。当然,那样的开放式结局或许更为真实和贴近生活。在这个日子不再慢的时候,什么事情都是......

    约翰·聂夫读后感

    《约翰·聂夫》读后感约翰·聂夫的成功投资是一本很值得一看的书,他的投资方法是:一.低市盈率+高股息率=买入;二.合理估值预期达到就卖出(波段操作)+三至五年的长期投资(八年......

    送报夫-读后感(定稿)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透视时代的悲歌,呼唤大众的觉醒!---------读杨逵的短篇小说《送报夫》有感 鲁迅曾经说过“沉默啊,沉默,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送报夫》......

    《自由风筝》读后感

    假如人生真的是一只风筝的话,从本质上讲这根拉住你的线,不是束缚你的线,而是放飞你的线。看这句话的时候正值我和家人冷战时。又是在餐桌上,由于几句话而引起的纠纷,那些话不说自......

    论自由读后感

    论自由读后感 全书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先总述文章所要讨论的是公民自由或称社会自由,也就是要探讨社会所能合法施用与个人的权力的性质和限度。第二章论述思想自由和讨论自由......

    《论自由》读后感

    约翰·密尔 《论自由》 在看这本书的时候,第一个感觉就是:好难懂。书中的指代性的词语有很多,让我每次读着读着,脑袋里形成的“线”啪嚓一下就断了,我也变懵了,思想便“神游”了。......

    论自由读后感

    论自由读后感 说到自由,首先要明确自由着一个领域。这个领域包括着,第一,意识的内向境地,要求着最广义的良心的自由;要求着思想和感想的自由;要求着在不论是实践的或思考的、是科......

    《自由备忘录》读后感

    穿越迷茫,追寻自我 ——读《北大青年心灵独白自由备忘录》有感 《北大青年心灵独白自由备忘录》是一本反映新时代知识女性内心世界的“心灵鸡汤”,上册书分序曲、现代女性的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