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怎样上语文课》读后感

时间:2019-05-15 16:07: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怎样上语文课》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怎样上语文课》读后感》。

第一篇:《我怎样上语文课》读后感

《我怎样上语文课》读后感

濮阳市第七中学 乔彦敏

从事小学语文教育以来,曾多次在现场、在网络观看于永正老师的课,也多次研究琢磨于永正老师的课堂实录,他素朴的语言中饱含着对教育的深情,漫不经心处蕴含着教育的机智,娓娓道来时流露出深厚的底蕴。

他的“五重教学”: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给年青教师指明了教学的方向,语文课堂应该是充满情趣的所在,以培养学生朗读中感悟,学习中积累,积累后运用的能力,并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的习惯和运用语言文字的习惯。

特别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亮点”在哪里》一文,更是醍醐灌顶,让我从纷繁的浮躁归于脚踏实地的平静。可能很多讲过公开课的老师都有和我相似的经历,备课时,首先想到的是这节课怎样设计亮点,或热闹的小组讨论,或精彩的表演,或声光电的汇合等等。绞尽脑汁,只为“亮”而设计,全然不考虑我的教学目的是什么?学生需要我教什么?这节课学生能收获什么?

看到于永正老师这篇文章的题目时,我是迫不及待地翻看,我想知道于老师有什么高招,有什么别出心裁?可是看着看着,我不禁惭愧起来,于老师所说的亮点不正是我所忽略的吗?

于老师认为,语文教学的所谓亮点,首先应该在朗读上。老师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并引导学生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是一种美妙的境界。而我们的语文课堂有时候分析太多,从一个词中看出什么,从一句话感受到什么,这个词好在哪,那句话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词析句透,却独独少了充分的朗读。那么留在学生脑海里的只是支离破碎的词句,而缺少整体的把握,留下的是理性的分析,而缺少与作者的情感共鸣。张田若先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人早就总结出了经验,而今我们却迷茫了。所以说,学生朗读得入情入境,并博得大家的掌声,能说不是亮点?

第二个“亮点”就是生成的过程,有过程,才有方法可言,才有能力可言。我们讲公开课,特别是年轻老师,总是期盼能一顺到底,不要出什么差错,所以,课堂上我们总是选手举得高高的优秀学生来回答问题、朗读课文,以此粉饰课堂;有回答错误的,我们就急于寻找下一个能回答正确的学生,绝不敢“浪费”时间。而于老师把朗读课文作为“保底工程”,要求人人做到,公开课上,有孩子不会读他就一字一句地教;有学生回答错了,他就耐心地引导,绝不疏漏过去;学生理解浅显,他就指导学生读出文字背后的意思。在朗读中理解,在理解后提升朗读,意文兼顾,在生成的过程中学生读、思、表达的能力得到了提高,这也是一大亮点。

指导学生把字写好,也是语文教学的亮点。于老师的字写得很漂亮,()他指导学生写字也很有方法读帖—临帖—对比—再临帖,也是因为于老师有着扎实的书写功底,对字的剖析指导非常准确,所以他的指导总是一语中的。我在讲《荷花》一文时,练习写题目,草字头总是写不好看,后来看到书法书上有这样一句话“长横平均分三段”,一下子让我明白了我写的两竖的位置不对,字才写得不好看,在课堂上,我就用这句话指导学生写好草字头,写好草字头的字。所以,指导学生写好字是亮点,而老师有一定的书法基础,善于研究,才是最基本的保证。

特级教师李梦钤说:“这法儿那法儿,钻研不好教材就是没有法儿。”于永正老师扎实有效的课堂就来源于他对教材的深入研究和准确把握。我在备《荷花》一课时,自己把课文读了一遍又一遍,真是读一遍有一遍的收获,读一遍有一遍的思考,读着读着,教学的思路就有了。

研读教材,才能使我们的语文课上出“亮点”。所以,我们要像于老师一样在钻研教材上下功夫,在朗读上下功夫;课文中的每个新词务必弄清它的意思,要求运用的,务必明白使用的范围,首先自己造几个句子;每个生字以及要板书的词语,力求写得规范,做到笔顺规范,间架结构符合楷书的要求。

第二篇:《现在开始上语文课》读后感

《现在开始上语文课——薛法根课堂教学实录》

读后感

三门峡市第三小学

贺萍萍

寒假期间,有幸拜读了语文特级教师薛法根的《现在开始上语文课》一书,书中一个个精彩的教学案例让我再一次领悟到语文课的魅力,让我明白了语文课原来可以上得如此生动有趣、纯朴自然。

《现在开始上语文课》容纳了薛法根老师《“番茄太阳”》《爱如茉莉》《匆匆》等十六个经典的教学案例,展现了薛法根老师组块教学的教学风格与课堂艺术,简简单单而又扎扎实实,如涓涓细流,滋养着我们,让我开始思考语文课究竟该怎么上。而每堂课后的语文教育专家的精要点评,让我对课例有了更理性的认识,也让我看到精彩背后的方法与技巧。

薛法根老师主要是进行组块教学,基于课文的体裁与教学目标,将每堂课分四个板块。以《“番茄太阳”》为例,这属于叙事散文,四个板块依次是字词教学、概括内容与朗读、理解感悟、写话。这个课例也是我感触最深的一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比美丽的心灵更美丽的东西了” “这里的‘番茄太阳’是明明的乐观精神感动了‘我’,激励着‘我’,使‘我’心中有了奋斗的勇气” “心底有了光明,快乐还会远吗?心底有了快乐,幸福还会远吗?心底有了幸福,春天还会远吗?”„„这一句句含义深刻的话,你能想到是从四年级学生的口中说出的吗?如果没有看到这个课例,我绝对想不到,四年级的孩子会有这样的理解力。我想这都得益于老师在课堂上一步步的引导。

在概括内容环节,老师就提出了一个问题:简要说说课文围绕“番茄太阳”写了怎样一个故事?老师先和学生交流对题目的理解,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投入朗读。在学生概括时老师注意适时点评并给以提示让学生的回答逐步完善。这个环节学生进行了四次概括,一次比一次完善,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追求的不仅是答案的正确,更是方法的指导。板块三围绕着对“番茄太阳”这一名字的感悟开展教学。教师引导学生层层递进地揭示出课文中这一名字所包含的丰富含义。第一层理解“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第二层进一步感悟“番茄太阳”这个名字对一个盲童的特别意义;第三层从名字联想到明明的笑容,引申出明明的笑脸就是最美的“番茄太阳”;第四层进一步引申出“番茄太阳”不仅是指最美的笑容,还是挂在“我”心中的一轮太阳。整个过程老师和学生读读、议议、悟悟,就这

样悟出了“番茄太阳”这一名字的不同意义,将学生的理解又提升了一个层次,更为下一板块的写话打下良好的基础。

这两个环节看起来只是师生之间普通的对话,但是细细品味,我却看到了一个教师的课堂智慧。他把课堂变成了师生交流沟通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学生可以说自己想说的,发表自己的意见,能够听到老师对自己的评价,同时还能在老师的引导下,不知不觉的就触摸到了文章更深层次的含义,悟到了文章想要让自己明白的道理。在课堂上,他赋予了学生更大的耐心,不厌其烦,慢慢引导,步步深入,让学生在课堂上收获知识的同时,更是被老师的人格魅力所折服。我不由得想说:做薛老师的学生,是幸福的!

这个课例后的专家点评也是让我颇有收获。在点评中,我对组块教学有了更多的了解。组块教学最大的优点就是“可以摆脱文本解读为主线的窠臼,按照组块目标设计教学活动,容易将课程目标落到实处”。我想,组块教学对教师的备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在课前要精心设计,问题力求精简,每个板块力求目标明确。而在课堂上也要善于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能够及时给予学生评价,激发学生让学生思考、想象。

另一个课例《爱如茉莉》的名家点评“‘我看到的’和‘我听到的’”,让我对这个课例理解更加透彻。张华老师说他在薛老师的课堂上看到了“等待”、看到了“日常会话”。随着他的点评我再回头看课例,确实是这样,薛老师的课堂给了学生更多的时间,或是老师静静地板书学生静静地看,或是学生默默地读重复地读,这与我们目前的很多片面追求效率的教学方式是不尽相同的。薛老师让孩子们在等待中享受期待,这种静静等待的品质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我不由心喜,这是我喜欢的课堂,我期待着有一天,我也能够这样,在静静地等待中,让学生学会知识,形成品格。张华老师还说,在薛老师的课堂上,他“听到了‘声音’”,那种声音就是师生之间用心的互相倾听、交流,不是“那种声嘶力竭的声音”。倾听,是一种很重要的品质,静静地倾听,用心的倾听,会让我们发掘更多的内在、深入的东西。师生之间的用心倾听,能挖掘出文本更内在的东西,也是学生品格养成的一个过程。

看了这本书,我不由得开始反思:语文课,究竟该怎么上?语文课,怎样才能更有效?我想,以后的教学中,我要投入更多的精力,不断进行反思,让自己的语文课更出彩,让自己的语文课更有语文味!

第三篇:怎样评语文课

怎样评语文课

一、评课的理念

1、好课不是“做”出来的。真正有价值的课恰恰是那种常态课。课堂教学尤其是语文课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存在一些问题是正常的。针对这些问题来思考、研究、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正是教研活动的意义所在。

22、不以成败论好课。、不以成败论好课。

教研活动应该是教师的一种松散型的学习形式,公开课只是为教师们提供一个思考、交流、研读的平台,是一次学习与探索、总结与锻炼、促进与提高的机会。评课是反映我们对语文教学的追求与愿望,重过程轻结果,通过对课堂教学现象的分析评议,获得启示,发现规律性的东西,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3、以老师专业发展为驱动。

上课和听课、评课是最能体现教师专业水平的教学研究活动。不管哪一个级别的公开课还是平时随堂而听的“家常课”,我们的目的不是为了证明展示,而是为了促进、提高。

二、评课的依据

1、看教师的教学理论是否正确。

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行为、情感、倾向透露出来的或隐含着价值取向、教学的目标不仅要指向知识与能力,还要指向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看教学设计有无突破、创新。

从教师教材的把握、教学目标的确定、问题的讨论、流程的安排中看出教师的教学设计是否突破常规、有所创新;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把教材与学生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使课堂成为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互动交流的渠道,使学习变得有吸引力。

3、看学生的课堂表现。

看教师在课堂上是否提出了有意义的问题,是否创设了悬念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通过认知冲突、问题解决来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使学生的情感、态度有明显的好转,获得了新的感悟。这样的评价才是抓住了课堂教学的根本。

4、看教师能否体现教学个性。

如果教师放弃已有的个性特征与刻意追求公开“表演”的效果,学生会对突如其来的课堂场景很不适应。

评课要为教师理思路、明方向,给教师一些自信,让其扬长避短,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特别是年轻教师应多一些鼓励,这样才能使语文课堂充满生机活力。

5、看方法手段是否得当。

就语文课堂教学来说,教师在课堂上喜怒哀乐的情感传递、神采飞扬的表达,机智幽默的语言,往往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激起课堂的高潮;而新颖明睿的导引、令人愤悱的问题,活泼生动的组织方法手段是否切合教学内容和学生活动,是否能够建立起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习。

第四篇:语文课,我是这样上

语文课,我是这样上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我县实施以来,我们进行了不断的学习与实践,初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这些点滴的进步反映在课堂教学中,并以我个人的想法和做法为例,与同行们共同交流探讨,从而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内容包罗万象,纵横古今中外。所以,语文课应该是最有情趣、最有活力、最具表现情态的课。但在实际教学中,语文课并不风光。虽说“文无定法”,教学方法却似同出一门,多是“字词——段意——中心”这样的固定模式。到头来,学生从小学到初中,最让他们头疼的就是语文,最不怕耽误的也是语文。

很多教师也抱怨语文课越来越难教了,越来越不知该怎么教了。到底是什么让语文教学走进了误区?如何才能改变这一现状呢?我认为,应该打破传统的灌输和接受模式,把教学重心从教师的“教”向学生的“学”转移,“教”为“学”服务,有目的有计划的引导学生自觉积极地参与,变教师的主体为主导,使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语文课才会有新的起色。

在过去,我们常常把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类比成舞台演出,认为教师只要“表演”到位即可。其实,这种认识完全不合理。课堂应该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场所,同样,它也不再只是对学生传授知识与训练技能的地方,而是一个师生共同探究知识以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在课堂中,应尽量充分发挥师生的集体智慧。基于这种认识,我在教授语文课时,一般采用如下组织方式。

一、“读、查、找”三字预习方针

指导学生预习课文时,我让他们按照“读、查、找”的三个字方针来预习。所谓“读”,即读课文及相关材料。“查”,便是查资料或工具书,让学生自己弄清课文中的新字生词、难解句段、作者情况、背景材料、文学常识等相关内容。而“找”呢?就是找问题。学生可以自个儿找,也可以小组间集体找。找什么问题?找讲课文涉及的所有问题,大到文章特色、结构、主题、重难点、人物形象;小到一个词的用法、一句话的含义、一个修辞的理解。找到的问题干什么?当然是上课时用了。

后来,围绕上述预习方针,我试着编制了“导学案”,在“导学案”帮助下,学生明确了学习要求、学习重点,知道了学习方法,去自学教材,去发现问题。这种开放式的教学模式,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再后来,我把编制导学案的任务下放给学生,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完成几课,编好后交给老师,再由老师审阅补充后打印下发给学生。这样不仅节省了老师的时间,也让学生参与了“教”的过程,学生们受益匪浅。

二、“抢答式”课堂氛围

上课时,我先用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如奇闻逸事、谜语笑话、新闻热点等导入新课,接着进行简略的课前介绍。例如上《少年闰土》时,给学生介绍关于鲁迅有关内容和趣事,并让学生复述课文情节。讲《只有一个地球》时,先从一个孩子洗地球仪的故事说起,再说到本地由于锻造企业多而引起的大气污染问题。

之后,便进入小组提问的环节。问什么?自然是问预习时“找”到的各种问题。先进行一轮或两轮按顺序问答,一个小组提出问题,其他小组思考后抢答。如果别的小组没人回答,本组同学可以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本组同学也答不上或答不好,老师便要发挥“主导”的作用了。按顺序提问结束后,就进行自由问答,各小组可以根据自己所准备问题的多少来决定是否发问。

以上过程的顺利进行,得益于一套完整的激励机制,那就是小组积分。全班分成六个小组,每个组都有一定的积分,主要由课堂表现分和活动分(比如说特征猜同学、采访任课教、办小报、成语接龙、幽默故事比赛、课本剧表演等活动)组成。授课时,先把这节课之前各小组的积分公布在黑板上,学生每问一个问题便给相应的小组加1分或2分。重要的、意义大的问题给2分,一般的问题给1分。学生的回答也有分,根据内容的难易程度给1至3分,比如复述、谈感想、现场口头作文等一般是3分,其余为2分或1分。有些问题不可能一个小组的同学全答出来,例如分析写作特色等大问题,便采取只要答对一点便给1分的分方式。学生答不全的,教师进行适当的提示或补充。每结束一个问题,便在积分下写上各组在这道题中所得的分(包括问问题的分和答问题的分)。通过学生们的问答,授课内容大体课完成十之八九,剩下的比较重要还需讲解的地方,便由我来提问。同样,学生答对其中的一点便可给予一定的分数。

这样的授课过程,教师定要当好组织者、指导者和评价者,课前要认真备课,尽量多地弄清与课文有关的方方面面。课堂上,有时学生会对给的分有一定的意见,我便耐心解释,做到以理服人而不是以权压人。这样,学生的自觉性、积极性和注意力都得到充分的调动和发挥。即使有个别想捣乱的学生,为了不因此而扣其小组的积分,他当然也得顾及集体的舆论力量了。最后,我再把教学目标、重难点等情况一总结,把课后作业题(大部分也已在问题中出现过,便不在重复)一说,把课外作业一布置,这节课便“圆满”结束了。

三、“考试式”自主学习方式

对于一些不太难懂的自读课文,我有时会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放手给学生。例如教《彩色的翅膀》时,一上课,我便出示了六道题。前五道是授课时应该讲到的内容。最后一道是我自己构思的:“读完这篇课文你想说些什么,请写出来”。我还空了一部分内容,留给学生自己设计一个问题,再由自己来回答。我告诉学生们小组间可以互相讨论或商量,做完后,让各小组交一份最满意的答卷,然后公布答案或答题要点,各小组交叉评判,经审核分数无误后加在各小组积分下。

一个月尽了,积分便重新开始。对于上月积分优胜者前两名,我要给予相应的奖励,一个本子或一支铅笔,奖品虽小,对得到的学生来说却弥足珍贵,他们都乐不可支。而未得奖小组的同学,会暗暗发誓下一回一定做优胜小组。这样,在平时的预习、上课表现、活动课及纪律等方面他们都会自觉好好表现。否则,小组其他成员群而攻之。

四、最受益的是学生

这一套课堂教学过程,是我一步步逐渐完善才成为今天的模式。说是模式,其实也因人因课而异,做到随机应变。这样坚持了将近一个学年,学生们受益不少。首先是胆大了许多,一开始,大部分学生在集体面前都不敢大声发言,而如今,复述课文、讲一段长的故事、表演一个小的课本剧都不在话下。其次,语言表达及组织能力加强了,这不仅表现在课堂问答中,也表现在考试中,那些所谓的“活题”,他们不再“无法下口”了,而或多或少都能“诌”几句,这诌来的答案,往往有许多答在“点子”上。还有,这样长期的锻练,对作文水平的提高也有很大的作用,对学生的知识积累、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道德水平、竞争意识、社会交际能力等综合素养的提高都大有裨益。第一学期,我所带班语文全年级第六,第二学期便跃居第二。这一学期虽还没期末考试,在期中考试中及格率达75%,优秀率达15%。看来,重视素质的教育同样能在应试教育评价下一显身手。

五、这种方法的好处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可以说,要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首先是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心理学家布鲁纳也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所学材料”是教科书中的一篇篇课文。我们教科书中的课文尽管是“文质兼美”的,在用词、造句、布局、谋篇、文风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典范性,但是由于知识和年龄的关系,学生不可能初接触课文就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沟通,这就需要我们向魏书生老师学习,在导入教学内容时下一番功夫。

2、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未来学家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这已成为世界教育领域的共识。叶圣陶先生也说:“知识是教不尽的”,“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这些真知灼见对于我们进行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具有很深刻的启示。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把学生当人看,而不是当装纳知识的容器,要充分估价学生,倡导民主的教学,营造轻快、融洽的气氛,使学生真正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在学习太谷县“学案导学”模式的教学改革中,我们更应该重视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教师的“导向”下学生明确了学习要求、学习重点、,带着兴趣,带着思考,去自学教材,去发现问题。这种开放式的教学模式,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自学兴趣和自学能力,同时也极大的提高了教学效率。

3、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知识只有通过学生亲身的主动参与,自主探索,才能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想方设法为学生提供参与学习的机会。

(1)留足思维空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后切不可急于求取答案或是告知因果,而应最大限度地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有主动参与学习的机会。

(2)组织小组讨论。讨论是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有效形式。它既可以给每一位学生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又能让学生在多向交流中集思广益,便于学生学习别人的长处,自我解惑,自我提高。

我们衡量一节课效率的高低,不能只看教师讲解了多少内容,学生记了多少笔记,做了多少练习,而要看学生的能力提高了多少。在教学中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他们才会在学习探索中、质疑解难中,逐步成长为“具有一定品质,有较高水平的人”,才能符合新时期对学生教育的要求。

语文课内容是丰富的,语文课堂也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只要教师本着“少教多学”的理念,肯把课堂还给学生,语文课就会在更大程度上吸引学生,语文课堂的效率就会提高。提高语文课堂效率的途径还有很多,很多,有待于我们去发现。“文无定法”教也无定法,只要我们时刻牢记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使我们教学的目的,多渠道、多途径,对语文教学进行研究,相信语文课堂效率一定会有所改观。

当然,对于课程改革我们只是做了一些显浅的尝试,在课堂教学中自己还有许多不足,例如与生活的结合做得还不够好;作文课基本上还是老一套;课堂教学模式还是比较单一;情境教学方面还有所欠缺等。在下一步的实验中,我会把它们作为课题一一“攻克”,争取寻找出最佳的课堂教学方案。同时,我认为自己对别人的课堂教学方法见识得太少,十分希望多听听别人的课,多看一些专家的课例或报告。集体的智慧,总比自己盲目的研究要强得多。

第五篇:语文课到底应该怎样上

语文课到底应该怎样上

语文课到底应该怎样上?多年来众说纷纭,见仁见智。其实这牵扯到对语文教学的核心素养、对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等问题的认识。一个语文老师,怎样上语文课,能够体现出他对语文教学、对文本解读、对学生学情等方面的认知及教学观念。观摩特级教师肖培东老师的《春酒》和《在沙漠中心》两节课,很有感触。以肖老师的这两节课为例,可以说明我们到底该怎样去上语文课。

一、准确恰当地选定教学内容

王荣生教授说,语文教学“教什么”永远比“怎样教”更重要。一篇课文到底应该“教什么”,这是语文课是否有效的关键因素。因为教学内容决定了教学方式和教学效果,选定的教学内容准确恰当,目标明确,教学效益才能最大化。

肖老师的这两节课,在教学内容的选择确定上非常准确和恰当。我们许多老师一般不敢这样去选定教学内容,往往从传统角度去选择教学内容上课,比如《春酒》,就会讲分为几个层次,写了那些哪些事情或人物,表现了什么感情,在写法上还有什么特点等等。但肖老师选择的教学内容就很集中,切入角度也很独特,他从理解这篇课文写了什么入手,再看这些内容表达了什么情感,然后教学的重点是:这种情感是怎样的味道?支撑这些情感的文字在哪里?这样从内容到情感,重点是理解这种情感是用怎样的语言文字怎样表达出来的,也就是引导学生,通过对文本语言文字的学习品味,进而理解作者的对“春酒”的独特情感。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下了一个定义:“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新课标强调了语文的核心素养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如果抓不住这个核心,教学也就可能主次不分、本末倒置。肖老师的两节课就是紧紧围绕“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这个核心来选择教学内容的。《春酒》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读和品,领悟作者是用怎样的语言文字表现文中的情感的;《在沙漠中心》抓住人物的两种心理,引导学生通过赏析关键句去理解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心理的。所以,肖老师这两节课的教学内容选择得很好、很准。

而我们拿到这两篇课文,往往不知道从哪里入手,在教学内容上不知做什么取舍,总害怕遗漏了这个、遗漏了那个,总害怕把什么内容还没讲到,因而每节课的教学内容都面面俱到,就这样一节节、一天天、一年年地教下来,但学生收益甚微、进步不大。

我们的教学更多的是理解分析文章写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主题,而不是学习作者是怎样写的、怎样表达的。其实,作者是怎样写的、文章的思想情感是怎样表达的,这才是语文课最应该要学习的内容。文章是写不完,也是读不完的,要理解文章情感内容是用怎样的语言文字形式表达出来的,才是语文教学的核心。这就是语文教学内容的选定问题,王荣生教授最早提出这个问题、而且对此研究成果最多,如《语文教学内容重构》《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阅读教学设计的要诀》等等。

二、贴近文本去品读语言 品读语言,就是紧贴文本,读读品品,从关键的词语、精妙的句子入手,仔细咀嚼,反复品味其中蕴含的情感,从而引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这是是语文课教学的核心。

肖老师的两节课紧紧扣住文本,引导学生品读语言文字,就是一个词一个词、一个句一个句、一段话一段话地去品读,读出不同的味,品出其中的情。仅仅一个题目“春酒”,肖老师就让学生品读了十次左右,从中读出了不同的情味。两节课都是这样,肖老师紧扣文本的重要词语、关键语句,甚至是标点符号,一直引导学生在读、在品,在不断地品读中,学生对于文意、对于情感,也就自然而然地体味领悟了。肖老师的课堂上没有我们平时那些“人物有什么特点,文章表现了什么情感,语言有什么特点”之类的问题,这类问题看似很具体、很大,其实多是架空了文本的概念分析,没有真正深入到文本中去,没有真正深入到语言文字的深处去,根本算不上真正的语言品读。

肖老师的课,让我联想到了钱梦龙老师上的《愚公移山》,都是在引导学生解读文本的过程中,把词语扣得很紧,咂摸咀嚼得很细、很深。一个词语可以前后勾连,联系学生学过的,反复咀嚼品味,让语言学习落到了实处,这就是真正地品读语言。肖老师的品读语言,让学生反复体会“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还有像“舔”“一点点”“偷偷地好几回”等词句,都品味得很细、很深。再如《在沙漠中心》“我”的绝望,都是靠品读词句感受到的。文中有很多这样的词句,这样的词句只有反复品味、仔细咂摸,才能感受到真意真情。这两节课都是通过品读语言来理解文本、体味情感的,但我们平时许多语文课,不注意深入品读,有时候只是看看语言有什么特点、用了什么修辞,举几个例子蜻蜓点水地一说而过。这两节课紧贴文本语言反复品读的过程,才是真正的教学生阅读,教学生学习,教学生从字里行间去品味,品读出文章的味道来。许多语文课都是架空文本的分析,对于课文,哪怕是简单的课文,教师也没有引导学生沉下心来去细细品读挖掘,没有自己的理解感悟,只注重文本内容,没有从语言文字的深度上去品读,自然就看不到这些词语、句子的精彩。如果能从这些看似平常的词语中品读出深味来,才是教学的真正功力所在。

三、文本解读符合学情

肖老师的这两节课,分别面对的是初二和初一的学生。所以,他的文本解读符合学生这个年龄段的认知水平,符合初中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符合这两个班学生的学习状况,而不是一味地在文本解读方面标新立异,或者过度挖掘,解读出所谓的“新意”来。

关于文本解读,我们需要分清“研究解读”和“教学解读”。

“研究解读”,或者叫“学术解读”,也可以说是“文学评论”。作为一个读者或者评论者,阅读后的理解、感悟、评价,决定着他的文本解读。他是怎样思考的,他就可以怎样解读,他完全可以解读出学术界都没解读过的观点,只要自己觉得有理就行,也可以说是标新立异,至于学术界认可不认可,那是另一回事。有些研究者,在文本解读上,往往追求“偏、奇、怪、新”,进行经院式解读,或者是考证式解读,往往抛开文本的语言文字,或从人文思想、或从写作背景,或从作者经历,或从其他方面入手去解读文本,以显示文本解读的“深”和“新”。对于这种文本解读,在语文教学上,有人也叫它是“深度解读”或者“过度解读”,也就是过分挖掘文本的思想内涵或者其他因素,甚至到了偏执的地步。

“教学解读”,就是根据教学的需要,符合教学的实际、符合学生学情的去解读文本。我们面对的是初中学生,所以我们的解读必须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符合初中学生语文学习的实际,符合初中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要能够让初中学生通过阅读品味,真正领悟了文本的内涵和情感,这就是“教学解读”。如果教师对文本解读得很有深度也很有新意,但落实不到学生那里,不是学生自己的理解感悟,那在教学上就没有多大作用和意义。

“研究解读”和“教学解读”虽然可能有相同的地方,但是二者绝不能等同,更不能直接以“研究解读”代替“教学解读”。

肖老师执教的《春酒》主要是引导学生理解回忆春酒的情感,《在沙漠中心》主要是引导学生理解两种心理状态。这些解读,也许是许多人都能解读出来的,没有什么“偏奇怪新”,但这是贴合学生学情的文本解读。肖老师说“我要浅浅地教语文”,我理解的肖老师“浅浅地”,就是贴近文本,品味语言,让学生体味、领悟文意和情感。实际上他对文本的解读也有一定深度,除了共性的东西,也有深刻的地方。比如《春酒》一课,最后问到“琦君是谁的孩子?”引导学生理解为:琦君是妈妈的孩子,是春酒的孩子,是习俗的孩子,是文化的孩子。这就是把作者情感上升到了文化的高度,这就是解读的深度。《在沙漠中心》一课,肖老师引导学生品读“绝望”,品读“坚强”,这是我们一般老师也都能解读到的,没有独一无二的“偏奇怪新”,但他有巧妙的设计,比如改动标题,加一个主标题来体现对文本解读的深度。

语文课的优质表现在哪里?就在这里,就是靠实实在在、符合学情的文本解读,不靠“偏奇新怪”、不靠猎奇去取胜。如果看那些不接地气的文本解读,许多老师都难以理解、难以接受,那么学生呢,十几岁的学生凭他们的学习积累、人生经历、情感体验能不能理解呢?所以,教学时,应该区分两种文本解读,即“研究解读”和“教学解读”。这样说,不是说可以对文本不进行深入挖掘,而是在深入解读、有了自己独到体验之后,才能根据学情自如地驾驭课堂。如果没有自己的解读体验,人云亦云的话,那么教学时就做不到自如驾驭。

四、教学流程自然流畅

一节课的教学流程,是教师基于课程、基于文本、基于学情的教学设计的最终呈现。教学流程自然、流畅,没有过多的雕琢痕迹,没有太多的磕磕绊绊,既验证了教学设计的科学合理,也说明了教师主导把控课堂的艺术能力。

可是,我们许多课堂教学太注重形式,太注重环节的齐全。许多语文课每一节都有小组合作的环节,有探究的环节,有交流展示的环节,有拓展延伸的环节等等。关于“小组讨论”合作学习,不管问题是否重要,也不管有没有讨论的必要,都要来个小组讨论。课上常听老师说,“这个问题,请大家小组讨论一下,给大家一分钟时间”,或者更绝的是精确到“给大家三十秒或四十秒时间”。这样的小组讨论能有什么结果呢?关于“成果展示”环节,多数都不是小组讨论的结果,或是照搬教辅书上的答案,或是发言学生个人的思考理解。本来小组讨论是很好的一种学习形式,但让我们给用滥了,当一种形式被用滥了的时候,就可以想象一下效率,纯粹成了一种空壳、一种给人看的形式。再就是“拓展迁移”,文本读懂了没有,理解了没有,都不知道,就要拓展,就要迁移。如果这节课真的把文本学通学透了,还有学习时间,我们可以拓展延伸;如果连文本都没弄清,这一课都没学好的话,为了延伸而延伸,为了拓展而拓展,为了有这个环节,这样的“拓展延伸”只是一种形式而已。很多课都是把这些作为“新课程”的标志,贴在自己课堂上,这其实是对新课程的理解狭隘化、表面化、程式化了。

肖老师的两节课很自然、朴素、流畅,如行云流水般,让人如坐春风。《春酒》从内容到情感,再从文本的字眼行间里去品读,看这些情感是怎么表现出来的,是一步步完成一种内在的流程。《在沙漠中心》是从内容到心理活动,到两类心理感情,再到两类感情是如何表现出来的,又回到学习语言文字的核心上来。这种教学设计,表面看不出什么痕迹,但仔细体会,我们一定能感受到肖老师的课内在联系是非常紧密的,比那些标注了所谓几个环节的课要紧凑得多。肖老师的课没借助多少外在的东西,没有多少花样,似乎一直在与学生对话交流,看似“浅浅”的,但那种内在的由浅入深,逐渐的升华,都显示出教学流程是非常有序的。

所以,语文教学不要过分注重那些外在的形式,要多注重课堂的内涵,多注重教学内容的选定,多注重语言文字的品读,多注重文本解读的学情基础,多注重自然朴素的流程,让我们的语文课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乐园。

下载《我怎样上语文课》读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怎样上语文课》读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课改下的语文课应怎样上

    新课改下的语文课应怎样上 语文课改任重道远。几年来,语文课改工作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在教研过程中,我们讨论最多的话题之一,是如何上好语文课,激活语文的阅读教学课堂,让学生......

    怎样评小学语文课

    怎样评小学语文课?评课也称课的分析,是听课人依据一定标准对所听课的教学水平,课堂教学效果做出诊断。它对促进教学交流,提高教师业务水平,推动课堂教学改革有着积极作用。下面......

    怎样上好一堂语文课?

    怎样上好一堂语文课? 在上语文课的时候,不仅要解决难懂的字词。而且字里行间处处包含着哲理性的思想,需要老师去点拨,而不是灌输。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领会其中的思乡奥秘......

    怎样讲好一年级语文课

    如何上好一年级语文课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自控能力比较差,如何上好一年级语文课注意力保持的时间也比较短,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有效的组织课堂教学。组织好课堂......

    怎样上好一堂语文课

    怎样上好一堂语文课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语文教学改革已经被广大语文教师所认可,所支持,并且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总结。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也越......

    怎样上好一节语文课

    要认真备课、上课。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 课前备好课。不仅要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重点与......

    怎样学好高中语文课

    ——怎样学好高中语文课教学目标:1.让老师了解学生,让学生了解老师。师生之间形成合作意识,共同构建稳定、高效的语文学习系统。2.初步明确怎样才能学好语文,怎样培养学语文的兴......

    怎样上好一年级语文课

    如何上好一年级语文课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自控能力比较差,注意力保持的时间也比较短,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有效的组织课堂教学。组织好课堂教学是上号一堂课的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