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赴黔西南州考察山地旅游情况报告
赴黔西南州考察山地旅游情况报告
一、考察基本情况
考察组先后考察了贞丰县三岔河乡村旅游、国际露营基地、多彩忆境民俗酒店、双乳峰景区、土布特色小镇,晴隆县二十四道拐景区,兴义市万峰林国际会议中心、万峰林景区、马岭河峡谷湿地公园、马岭河峡谷景区、兴义体育中心、华大西南高效渔业养殖示范中心、民宿客栈、贵州醇工业旅游景区等,详细了解了各旅游景区、乡村旅游点的规划建设、业态布局、运营管理及运作模式。期间,举行了“南北金州 强强联合”旅游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约仪式,与黔西南州政府就旅游产品开发、项目合作、市场营销、环境营造、合作机制等签订了合作协议。向黔西南州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企业商会和旅行社代表等与会人员介绍了安康旅游产业发展情况,推介了重点旅游产品。
二、黔西南州旅游工作现状、做法经验及启示
黔西南州位于贵州省西南部,地处珠江上游滇、黔、桂三省区结合部,被誉为“中国喀斯特心脏”.全州国土面积1.68万平方公里,辖8个县(市),人口349万,有汉、布依、苗、彝、回等35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42.47%.现有A级景区4个(其中4A级景区3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3个、国家地质公园1个、省级风景名胜区7个、省级自然保护区4个,省级以下风景区50余个。2016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929.14亿元,同比增长13.3%;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13.83亿元,同比增长8.0%;旅游接待2866.46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26.2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0.2%、61.4%.近五年旅游综合收入年均增长35.1%.(一)领导引领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攻坚破难。敢想敢为,强化顶层设计。州委、州政府坚持以山地旅游带一产、促二产、强三产,确立了山地旅游业在现代产业体系中的引领地位,并致力于将黔西南州建设为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山地旅游目的地和国际山地旅游大会永久会址,将产业发展定位上升到国际品牌,占领了国内山地旅游产业发展制高点。改革创新,增强发展活力。适应旅游发展新趋势,将州旅游局改组为州旅游发展委员会,挂州风景名胜区管理局牌子,加强了对州直各部门涉旅职能的协调能力,增强了景区管理职能。率先组建了全国首支山地旅游警察队伍,保障范围覆盖州、县(市)两级和全州3个4A旅游景区、109个旅游扶贫示范村。并在万峰林景区创新设立了山地旅游法庭。
(二)精心组织办好节会,峰会搭台文旅唱戏。一是对标国际水准。举全州之力承办好国际山地旅游大会。坚持按国际化标准策划活动赛事、搞好后勤保障、落实安全保卫工作、抓好宣传造势。首届大会设25项活动,嘉宾1360名,其中来自39个国家和地区学者、使节、代表147人出席开幕式。二是不断提升办会质量。第二届大会设69项活动,有45个国家和地区的嘉宾3700余名。州委书记、州长亲任筹备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州人大主任任执行组长。下设指挥部和9个工作组,各县区均成立相应工作组。指挥部先后召开26次专题会,多次组织调研和督查指导,把大会办成了规格高、规模大、影响深远的盛会,广受各界好评。贵州省委书记陈敏尔赞誉“这次大会真正达到了国际水平”.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题诗《全域旅游好》:“山峦起伏情万丈,花海林间茶一杯。全域旅游人浪涌,夜郎国里尽朝晖!”.三是借势扩大影响。以办会为契机,筹建了“国际山地旅游联盟”国际组织、贵州省山地户外运动管理中心,构筑山地旅游交流合作的高端平台,吸引多项国际级和国家级专业峰会在黔西南州举办。并成功创建为国际山地旅游大会永久会址。起到了通过大会和特色节会全面地宣传、推介黔西南,有效提升城市旅游品牌知名度的良好成效。四是办好特色节会。连续举办“中国美丽乡村?万峰林峰会”、万峰林国际徒步大会、晴隆24道拐汽车爬坡赛等知名赛事及国际国内各界峰会,以活动聚集人气;坚持举办顶效“查白歌节”、望谟布依族文化节、贞丰布依族风情节、兴仁苗族风情节等民族文化节庆活动,成功打造“八音坐唱”、“盛世苗家”、“阿妹戚托”等一批民族文化旅游精品项目。
(三)尊重自然深挖资源,谨慎开发打造精品。一是高点规划。围绕山地旅游开发和定位,聘请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规划机构,如王志纲工作室,编制黔西南州《旅游总体规划》、《山地旅游体系建设规划与五年行动计划》、《山地旅游核心区重点项目建设详细规划》等。并邀请国际著名建筑师,如意大利的博埃里、西班牙的Fernando、朱培、马兴文等大师进行景观建筑设计,已建成的万峰林国际会议中心、规划建设中的万峰谷国际旅游城(主题小镇)、森林酒店等项目都体现了超前的国际化理念。在旅游发展中,没有一味停留在民族特色风情上,在规划设计和项目建设上大胆引进国际化、现代化、前卫化元素风格,三岔河多彩忆境酒店、国际露营基地、房车营地的建设理念及土布特色小镇的商业业态布局等项目,理念超前,将民族文化与时尚现代很好融合。二是一张蓝图管到底。围绕“山地玩都,峰会世界”主题,在城市规划、景区打造、田园乡村建设方面融入了体育运动元素,高水准建设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形成州县联动、互为支撑的整体效应。组建全国首家国际山地旅游发展研究院、山地旅游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制订《山地旅游示范区建设标准》、《国际山地旅游城市建设标准》。景区严格遵照规划来建设,在落地实施中,坚持规划说了算,而不是领导说了算。三是保护性开发。顺应自然。严守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多保护、少开发是黔西南州旅游开发的原则之一,在贞丰县双乳峰景区,仅在喀斯特石林景观中加了一条环保的木质游步道、简单质朴的花卉绿植。既不盲目建设,同时也不盲目拆除原有建设和景观,而是尽量合理巧妙加以利用。景区保持了原生态,给游客一种自然、和谐之美。注重品质。三岔河景区的整体布局、建筑风貌、景观之间的衔接和映衬精致美观,特别是国际露营基地项目既借鉴国外风格,又结合国内游客需求特点,在设计布局上创新,既经济又实用。万峰林、贵州醇等景区环境有序、大地景观优美、旅游厕所整洁卫生,服务热情周到,给人以愉悦舒心的旅游体验。四是务实建设。坚持以政府、企业、社会、群众共商、共识、共建、共享、共担的“四方五共”工作法推进景区建设。一石一树,该不该搬、该不该挪,路怎么修,景怎么布,大部分时候尊重更清楚实际情况的老乡意见。
(四)项目引领投资拉动,大干快上形成规模。一是抓项目接续,保证投资强度。围绕把山地旅游这篇大文章做大做足做精目标,坚持大项目引领、大投资拉动,打造国际知名、国内一流山地旅游目的地和休闲度假胜地,走出了一条具有黔西南特色的山地旅游发展新路。首届国际山地旅游大会,黔西南州共实施建设项目108个,投入资金共75亿元。第二届大会,集中实施重点山地旅游项目91个,总投资148亿元。二是打造核心景区,提升承载能力。以兴义“一城三景”为核心,着力打造国际山地旅游城市。把万峰林、马岭河峡谷、万峰湖三景作为兴义城的后花园打造,让兴义城成为景区的会客厅,实现城景交融、城在景中、以城促产的发展目标。审时度势,政府出资从企业手中拿回了双乳峰、马岭河峡谷、万峰湖等景区控股权,牢牢掌握景区资源开发的话语权,并按照5A级标准全面提级改造,快速实现了旧貌换新颜。三是快干苦干,用“黔西南速度”抓落实。首届大会从誓师至开幕,130天时间,按国际标准完成了涉及大会的景区升级改造、主会场、分会场四个城区的品质提升,参与筹备工作所有人员素质得到提升,日夜奋战拼搏书写了“黔西南速度”新记录。2016第二届大会,在会期加长、规模加大的情况下,指挥部、各工作组对标一流、追求卓越,以热情饱满的态度、周到细致的服务,出色完成了各项服务保障任务。例如兴义体育中心,含体育馆、游泳馆、网球馆、体育场“三馆一场”,占地面积24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3.3万平方米,总投资12.8亿元,从拆迁到建成仅用8个月时间。四是无中生有,拓展旅游业态。在山地旅游开发中,注重结合市场消费趋势和旅游需求,立足资源,无中生有,创新产品和业态,着力打造“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特色旅游产品,建成了贵州醇“一箭穿心”大地景观、兴仁放马坪国际滑草基地、普安江西坡国际自行车赛道、贞丰三岔河国际露营基地、安龙笃山国际攀岩基地等一批复合型旅游新业态项目。
(五)政府主导督促落实,夯实基础优化环境。一是强化统筹协调。成立州旅游工作领导小组和国际山地旅游大会指挥部及其办公室,统筹全州人力、物力、财力加快山地旅游业发展。州委常委会每月至少研究一次大山地旅游发展工作,州委州政府督查室每月至少牵头开展一次相关工作督查并全州通报。二是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以构建“快旅慢游”交通服务体系为重点,高标准建成连接州内主要景区的旅游快速通道,启动了万峰林机场改扩建及旅游航线培育。在项目建设中,积极为企业承担景区外部旅游道路、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最大可能为企业创造发展条件,减轻投入负担,撬动企业投资热情。三是大手笔投入旅游营销。坚持在中央电视台进行黔西南州旅游形象宣传推广,让亿万国人由此记住了风景如画的万峰林、万峰湖、马岭河峡谷及山地旅游之都这一品牌形象,同时制定多种旅游优惠奖励办法,积极拓展国际旅游市场,强化周边旅游交流合作,唱响“绝美喀斯特?好客黔西南”、“康养黔西南?四季花园城”等旅游外宣品牌。四是不断优化旅游服务环境。建成了功能齐全的州县、景区和各级旅游咨询服务中心、大数据运营管理中心、旅游警察、旅游巡回法庭等机构。在全州启动“历史文化村”、“民族风情村”、“户外运动村”等美丽乡村暨旅游扶贫示范村创建工作,建成58个示范性民族特色旅游村寨。全州宾馆饭店1200余家,仅兴义市就有五星级饭店4家,培训旅游从业人员9000余人次,有力促进了旅游服务质量提升。
几点启示:
(一)领导引领、解放思想、统一思想是旅游业大发展的前提。黔西南州四五年前即开始通过定期请国内顶级专家办讲座、组织干部到名校培训、干部夜校等方式培训各级干部。让领导干部开阔了视野、解放了思想,也极大提升了专业化程度。近年来又形成制度,()把各行各业中青年干部、职业经理人等纳入特约研究员队伍,调动这些中坚力量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难点、痛点,深入调研思考、积极建言献策。这些举措,有效地解放和统一了干部群众思想,从思想上为党委政府的改革创新举措做了准备。考察组在黔西南看到的是党委政府决策后,干部群众不再反复讨论能不能干,而是想方设法尽快干成。
(二)深挖资源、大干快上、突出特色是旅游业大发展的核心竞争力。黔西南州立足本地喀斯特地貌和少数民族文化等特色资源,坚持大统筹,实施大项目、大投资,大力推进融自然风光、山地运动、民俗风情于一体的重点景区建设,实现了大发展。“十二五”期间,旅游景区建设累计完成投资300亿元。近三年来,仅旅游厕所完成投资1628.1万元。2016年完成旅游景区建设投资169.8亿元。万峰林等景区不断扩大规模,兴仁放马坪国际滑草基地、普安江西坡国际自行车赛道、贞丰三岔河国际露营基地、安龙笃山国际攀岩基地等一批新型景区景点,贞丰三岔河忆境酒店、义龙湖景酒店等一批高品位旅游接待设施相继建成,全州旅游住宿标准和接待能力快速提升。
(三)大胆策划、活动造势、持续宣传是旅游业大发展的强大助力。黔西南州善于借贵州省建设国际知名山地旅游目的地和山地旅游大省,全力做优做强旅游长板的东风,敏锐的抓住承办国际山地旅游暨户外运动大会的大机遇,请国内顶尖的大家、专家团队策划,通过大策划,以国际化的眼光,打造大平台,举全州之力精心组织、圆满承办两届国际山地旅游暨户外运动大会,举办四届“中国美丽乡村。万峰林峰会”,建成国际山地旅游大会永久会址,并通过出省出境到潜在的客源市场大力推介宣传方式,迅速引起了世界各地对黔西南州旅游发展的高度关注,有力彰显了旅游知名度。
三、几点建议
安康与黔西南州旅游发展的区位条件、资源禀赋、经济基础基本相当,都主打生态牌,禀赋各有特色,旅游业起步时间基本同步。但由于近年来黔西南州将山地旅游作为了引领性主导产业来定位,按照全域旅游整合各种资源,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上不断改革创新,在旅游景区重点项目建设、营销宣传上力度很大,由此取得了核心景区、旅游品牌及服务体系建设方面的显著成效,保持了旅游业井喷式的持续高速增长。“十三五”末,我市将建成运营新机场,实现县县通高速并迎来高铁时代。如何迎接交通等基础设施改善的时段机遇,关键是能否在近几年选准目标和路径,夯实基础,突出特色,打造出一批与旅游供给侧改革相契合的好产品,给更多人找到来安康休闲度假健康养生的充分理由。就此,建议如下:
(一)整合营销,持续营销,不断扩大安康旅游知名度。抓好市级统筹,整合现有宣传营销资源,突出大媒体、大平台、大品牌、大影响,努力争取安康旅游宣传广告在央视等主流媒体上播出。依托香溪洞二月二龙抬头万福大鼎祈福仪式、安康“春来早”旅游推介、汉江流域文化商贸等交流活动、龙舟文化节系列活动、暑期房车江湖会、秋季徒步、马拉松赛等活动,统筹各县区旅游和赛事活动,互相借力,提升档次和规格,形成品牌影响力。走出去,重点到周边客源市场,加强对安康旅游线路、产品营销的精准推介。探索把这些活动逐步固化为每年定期举办的旅游+系列活动。同时鼓励和吸引国际、国内专业会议在安康举办,聚集人气,扩大影响。
(二)政府主导,项目支撑,推动核心景区建设。进一步理顺促进旅游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大旅游基础设施投入,持续进行招商引资,引导和撬动社会资本投资旅游业。按照旅游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切实发挥市级统筹作用,着力构建“一心引领、两廊延展、三区带动”的旅游格局。突出抓好中心城区,按照湖城一体要求,注重文体旅融合,打造一江两岸会客厅,结合棚户区改造,加快建设美食、文化、购物等特色旅游街区,使其成为安康旅游服务集散和旅游体验中心。加快瀛湖文化旅游产业基地项目建设,把瀛湖建设成为国家生态涵养旅游发展示范区和滨湖文化旅游小镇聚集区。加快5A级景区创建,把南宫山建设成为秦巴地区知名的宗教文化体验旅游区。不断完善旅游基础服务设施,挖掘景区文化内涵,开发度假康养产品,丰富参与体验活动,提升重点景区的旅游功能和服务水平。围绕文化体验、山地度假、汽车营地、低空旅游、运动养生等旅游新产品、新业态,策划开发特色景区、新景区。
(三)改善环境,优化服务,提升安康旅游满意度。抓好A级景区的标准化建设。针对A级景区存在的产品功能不完善、卫生环境面貌差、旅游厕所不配套、安全管理不到位、旅游标识和游客中心不健全等突出问题,抓好景区服务管理质量的提升。抓好旅游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安岚、平镇高速公路建设,尽快实现县县通高速。推进西渝高铁和安康机场建设,破解安康旅游发展的外部交通瓶颈制约。完善国省干道和景区连接专线道路建设,完善安康旅游的交通标识,构建快捷畅通的旅游交通体系。结合541国道改造,加快沿线景点建设,增加景观道路服务设施,因地制宜规划建设汽车营地、自行车绿道和重要节点的旅游驿站,构建跨越南北的旅游景观廊道。抓好酒店的大提升。突出加快高星级酒店建设,打造一批特色民俗酒店,形成星级饭店、精品酒店、民俗客栈为支撑的旅游住宿接待体系。加快推进城市会议会展中心建设,为接待高规格的国际、国内大型会议奠定基础。
(四)统一思想,深度谋划,按照全域旅游理念推动旅游转型发展。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消费为平台,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和政策等要素整合、优化和提升,实现区域内旅游与社会经济的融合发展,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发展理念和模式。安康完全有条件发展全域旅游,现在面临的关键问题是资源整合不到位,没有真正实现旅游业与文化、体育、农业、林业、水利、商贸、工业等产业的融合发展,旅游+的综合效应没有充分释放。应尽快召开全市旅游发展大会,深化对全域旅游的认识,统一全市的思想共识。要聘请国际、国内知名规划机构和专家,围绕建设国内知名、西部一流的生态休闲旅游度假胜地和健康旅游目的地,为安康旅游发展把脉咨询、深度谋划。要重点抓好岚皋、石泉、宁陕三个全域旅游示范县建设,实施全域增景行动计划,推动全市全域旅游发展。借鉴黔西南州特约研究员队伍模式,依托本地高等院校和相关部门,整合人才资源,建立全域旅游的研究队伍,从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四梁八柱入手,每年调研破解3至5个难点、痛点问题,供市政府决策参考。
第二篇:赴同安区旅游考察情况报告
赴同安区旅游考察情况报告
11月15日下午,在翔安区政府林奕田副区长的带队下,由区旅游局风景旅游管理中心、区国投集团有关人员组成的考察小组前往同安区进行旅游产业发展交流考察。在同安区旅游局鞠爱莉副局长和同安国投集团旅游投资公司邵真总经理等人的陪同下,考察小组先后现场考察了北辰山省级风景名胜区、竹坝农场、梵天寺和同安区游客服务中心,听取了相关情况介绍,并与同安区林国财副区长等领导座谈,交流关于扶持全区旅游产业发展的经验做法。
经过现场考察和座谈交流,考察小组成员深感震撼:从2007年开始,同安区举全区之力打造工业、旅游、物流三大基地,特别是在政策、资金和机构上倾斜旅游基地的打造,为旅游发展成为支柱产业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同安区旅游业因此迎来了突飞猛进的良性发展阶段,一大批高星级温泉度假酒店、华强等大型主题旅游项目纷纷落户同安,戴斯、豪生等世界知名酒店管理公司也纷纷入驻同安。据统计,2010年,同安区共接待游客312.19万人次,同比增长54%;旅游总收入7.39亿元,同比增长56%。今年1—9月份,共接待游客277.57万人次,同比增长35%;实现旅游总收入7.02亿元,同比增长43%。主要做法有:
一、成立区旅游发展委员会。2007年,同安区就成立了 区旅游发展委员会,由区委常委担任旅发委主任,分管副区长担任副主任,旅发办设在区旅游局,区旅游局长担任常设办公室主任,区发改、财政、建设、交通、国土、规划等相关部门作为成员单位。区旅发委还分别成立区级国家A级旅游景区申报工作领导小组和乡村旅游建设领导小组,指导景区A级创建和乡村旅游开发。
二、成立国有旅游投资发展公司。2008年6月,由同安国投集团成立区旅游投资发展公司,整合区属国有旅游企业,对区属旅游资源进行收储,对旅游基础设施进行代建,对同安旅游资源进行“集团式”整体营销推介。如托管同安影视城、运营北辰山风景区、开发金光湖森林人家等。
三、设立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资金。从2008年起,区财政成立专项资金,确定每年用于全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专项资金不低于1000万元。但自2008年以来,每年实际投入的建设经费超过一个亿,到目前已完成政府性投资3亿多元。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八大景区四大酒店等重点旅游建设项目的景区道路、山门广场、旅游公厕、停车场、路标指示牌、旅游咨询中心等配套设施的建设及《同安区旅游专项规划》、《同安区乡村旅游规划》及部分景区规划的编制,这既为同安区市民和游客提供了很好的休憩和休闲场所,同时提升了同安区的城市品位,提高了城市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
四、召开全区旅游经济工作会议。2008年春节过后,同 安区政府首次召开全区旅游工作会议,会议由区委书记亲自主持,并将全区旅游经济工作会议列为每年春节后区政府召开的第一个会议;区人大和区政协还专门组织成立“推进同安旅游发展”课题组,将旅游产业发展列入人大议案和政协提案,以加强督办,齐心协力推动产业发展。
五、制定出台奖励扶持政策。2011年开始,由区财政拨出专款,对组织、接待来同安旅游的旅行社,开发专用管理系统进行接待量统计,分别根据旅行社组织游客在同安停留时间长短及消费项目给予不同幅度的奖励,每个旅行社每年最高可奖50万元。
六、在人员经费上支持旅游局开展工作。从2008年起,同安区财政用于区旅游局旅游宣传促销专项经费逐年提高,今年突破了100万元;每年的旅游节庆活动专项经费也不断提高,今年仅2011海峡两岸(厦门同安)温泉旅游节就投入了150万元;此外,与厦门电视台、厦门日报社等媒体的战略合作方面也不吝巨资。今年仅在厦门、漳州、泉州电视台播出《同安好所在》旅游形象宣传广告片就投入了120万元。2009年同安区在全市各区中率先成立区级游客服务中心,区政府在人员编制和经费上给予较大倾斜,确保咨询服务接待工作有序开展。
通过考察交流,考察小组认为:翔安区虽在区位条件、资源特性、交通网络上都具备优势,但在政策资金扶持、资源开 发整合、基础设施配套上和同安相比差距巨大。具体体现在:旅游宣传促销专项经费方面,自2005年厦门市翔安区风景旅游管理中心成立以来,每年用于旅游宣传促销专项经费仅在10万元左右;2003年-2009年区旅游局宣传促销经费为零,2010年为5万元,今年为20万元;在旅游节庆活动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入几乎为零,仅今年才首次下拨200万元用于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三年前两区旅游业发展水平几乎处于同一起跑线上,而今,同安区旅游发展一日千里,我区只能望其项背,如此着实令人感慨!
随着岛内外一体化、厦漳泉同城化的不断深入,发展现代服务业必将成为我区打造“五大基地,一座新城”,实现产业发展、新城建设和人民生活“三个新跨越”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翔安区应该抓住机遇,科学决策,加大对现代服务业投入,进一步整合开发我区旅游资源,加快培育打造特色旅游品牌,积极争取国家、省、市各级旅游行政部门扶持指导,才能又好又快推动我区现代服务业跨越发展!
对于下一步我区旅游工作开展,考察小组建议:
一、继续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当前,我区旅游资源的开发,受到了景区可进入性不强、交通导览系统不完善、停车场所及旅游公厕建设不足、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的严重制约。虽然今年我区财政拨出2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但数额远远满足不了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建议 在区财政盘子上加大投入,确保十二五规划期间每年投入1000万元以上,以集中财力建设好进景区道路、旅游公厕、公共停车场、交通导览指示牌、区级游客服务中心等旅游配套设施。
二、成立区旅游发展委员会。建议由区主要领导担任主任、分管领导担任副主任、旅游局领导担任常设办公室主任,区人大城建委、两办、发改、财政、建设、交通、文体、农林水利、国土、规划、环保、质检、公路、电力、通讯等部门为成员单位,并形成联席会议工作制度,定期研究解决全区旅游产业在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开发招商、运营机制、资源规划等方面碰到的问题,适时组织召开全区旅游经济发展工作大会。
三、组建区级旅游投资集团公司。由区国投集团进行组建,将区属旅游资源整合到旅游集团,按照“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开发权与保护权分离”的原则创新旅游产业运营方式,推动翔安区旅游产业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化经营的管理模式,代建政府性投资旅游产业配套项目,对未开发的区属旅游资源进行储备,并按照相关规划,对旅游项目进行投资、招商。
四、加大宣传推介城市旅游品牌形象。增加旅游宣传推介和节庆活动专项经费,用于编制中英文《翔安自驾旅游攻略》、拍摄翔安旅游风光片,在电视上进行城市形象宣传、制作各种宣传图册、征集旅游歌曲及召开周边城市专题促销会、对台对金交流等项目,全方位多角度扩大翔安旅游宣传覆盖面,增强对游客的吸引力。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组织旅游企业参加国内、国际旅交会以及各类旅游促销会展活动,在厦、漳、泉、榕及潮汕、江浙主要客源市场召开旅游专场推介会,宣传推介我区海岛度假、战地旅游、免税购物和人文、山地休闲旅游等产品,同时有针对性地邀请主要客源地旅行商和媒体前来我区考察踩线和旅游专题采风活动,扩大我区旅游影响力。坚持节庆带动发展,近期重点策划包装推介“大嶝两岸特色旅游购物节”、“香山庙会”等节庆活动,对接市“一区一节”的主题活动,增添旅游文化内容,培育品牌旅游节庆活动和精品旅游线路,进一步提升我区旅游品位和档次。
五、推动行业管理健康有序发展。出台《厦门市翔安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若干奖励扶持意见》。大力推进旅游中介机构建设,鼓励旅行商、旅行社在我区注册经营,设立分支机构或门市部,加强导游员、景区讲解员的培训工作,提升我区地接服务功能。制定优惠鼓励措施,引导旅行社包装我区旅游产品,策划满足各类旅游消费市场需求的精品线路,对接岛内外一体化的城市旅游线路,对经营业绩好的景区(点)和组团前来我区旅游的旅行社给予一定奖励,鼓励旅游企业争创旅游品牌意识。加强旅游管理部门建设,增加专业人员编制和费用预算,完善旅游质量监督管理,充分发挥旅游管理部门的行业综合协调管理、服务和监督职能。
翔安区旅游局
二〇一一年十一月三十日
第三篇:赴XX旅游考察
关于赴XX、XX、XX参观考察的心得体会
--发挥比较优势,打造特色旅游
4月8日,根据市委组织部和市委党校的统一安排,科级培训班和青年干部培训班的全体学员对滨海、寿光、青州进行了参观考察。此次活动不仅让我们领略到滨海和寿光三区建设的大手笔,也领略到了青州市的人文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山水风光,同时也增加了与兄弟友好城市间的情谊与交流。此次活动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参观内容丰富多彩,组织周密合理。虽然此次时间较短,但是由于时间安排得当,各项重要内容均参观学习;二是意义深远。此次考察学习主要是借鉴三区建设的先进经验,同时也了解了兄弟县市的人文资源,加深了学员之间的友谊;三是感触颇深。虽然这几个地方旅游资源不是很丰富,但由于政府的重视与加大投入,结合本地原有资源开发出了具有特色的旅游项目,使得当地的旅游业在近年来得到快速的发展。
一、基本情况:
潍坊滨海经济开发区成立于1995年8月,是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国家发改委审核通过的省级开发区。2010年4月正式获批成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发区陆域面积677平方公里,人口10万,是全国最大的生态海洋化工生产和出口创汇基地,先后被评为“国家科技兴贸创新基地”、“全国科技兴海示范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山东省科学发展园区和循环经济示范区”,开发区作为潍坊市发展蓝色经济的先行区和示范区,立足建设设施配套、产业发达、功能完善、生态优良、宜居宜业的现代化滨海新城,确定 “一城四园”的
1规划布局。一城即一个滨海水城,四园即一个先进制造业产业园、一个临港产业园、一个绿色能源产业园、一个海港物流园。
寿光羊口经济发展区位于寿光市北部,成立于2010年,面积30平方公里,北临小清河,东接渤海湾,处于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开发区中心节点位置,是环渤海经济圈中亟待开发的为数不多的黄金海岸。包括西部双王城生态经济、中部羊口先进制造业、东部海洋精细化工三大板块。羊田路以西20平方公里建设城镇新区,以建设行政商务中心、高档居民社区和商贸服务业为主;小清河北岸30平方公里建设新能源及生态旅游区,以发展风电、光电、油盐开采和生态旅游为主。寿光羊口经济发展区有优越的区位优势,丰富的产业资源,广阔的滩涂前景。
二、旅游业经验:
滨海以“欢乐海”的建设理念规划建设旅游度假区,目的是打造山东“蓝色逍遥游”和国内知名的滨海休闲旅游目的地。寿光羊口镇成立了旅游管理办公室,规划建设了生态旅游区,按照“生态羊口、湿地盐乡”的战略定位,积极开发旅游新景点,打造新型旅游产业,向旅游强镇强力迈进。青州历史悠久,名胜古迹众多。明朝云门山的巨“寿”,隋、唐时期的驼山石窟造像群,以及佛、道文化,吸引大批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三、我市旅游业发展建议:
与滨海、寿光、青州相比,我市的旅游业起步较晚,基础较差。但我们有自己的优势。因此在今后更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要抓好规划编制。要聘请国内一流旅游规划编制机构,高起点编制全市旅游发展规划和景区景点规划,高标准建设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配套设施。
二要加大资金投入。旅游业前期投入大、回报期长,不仅要发挥财政资金引导和放大效应,更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着重引进有实力、有影响的企业投向昌邑旅游产业,增强全市旅游业综合实力。
三要积极推进旅游业与农业结合,实现以旅助农、以旅富农。要大力发展农家乐、渔家乐等。农业休闲旅游不仅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要规范管理农家乐、渔家乐,加大经营理念、服务规范的培训,实现品牌经营、规模经营,突出特色,增强竞争力。
四要搞好旅游商品研发。旅游商品研发要立足昌邑市情,与农副产品相结合,主打绿色环保品牌,要在项目建设、产业培育、产品开发、宣传营销、品牌打造等方面加大推进力度,进行系统开发,形成产业规模。
五要加大宣传推介力度。根据内外有别、量力而行的原则,可采取分层分步实施的办法。一是对内宣传。在《今日昌邑》、昌邑电视台设立专栏专题,宣传昌邑旅游优势资源和政策,统一认识、培树信心、营造氛围。二是对外宣传。在潍坊市级以上主流媒体加大广告和正面宣传的力度,迅速扩大“生态昌邑”的影响,广树“灵秀昌邑”的新形象。三是专业推介。借长廊规划之机,策划编印项目推介书等宣传资料,利用专业媒体和各种旅游推介活动,积极宣传推介昌邑旅游资源和建设重点。
通过以上措施,不断提高昌邑知名度,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旅游开发,推动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第四篇:赴四川考察农家乐旅游的调研报告
赴四川考察农家乐旅游的调研报告
为借鉴农家乐旅游先进地区的成熟经验,搭建山东农家乐经营管理者的交流学习的平台,促进我省农家乐旅游的又好又快发展,2007年7月初,山东电视台农科频道联合省旅游行业协会,组织我省部分农家乐经营者、投资者和村委有关负责人赴四川成都,以普通旅游团游客的身份,对农家乐旅游项目进行了实地专项考察。去年,山东电视台农科频道曾赴四川就乡村旅游专题拍摄了4期节目,播出以后得到了一致好评。这次《旅游365》栏目也随团进行了拍摄,该专题节目分两期于8月初在山东电视台农科频道陆续播出。
成都是我国农家乐旅游的发起地,在农家乐旅游的经营和管理方面成绩突出,走出了一条“政府主导、集体运作、农户参与”的农家乐旅游发展之路,对我省的农家乐经营具有很强的借鉴和指导作用,现将几天来的考察情况简要报告如下:
一、农家乐旅游考察的基本情况
发展农家乐、乡村旅游,对于拓宽农民创收渠道,增加农民就业机会和提升农村精神文明程度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次考察重点是成都郫县农科村、锦江区三圣乡(现为三圣街道办事处)两处。
农科村位于成都市郫县友爱镇。该村农家乐旅游兴起起于20世纪80年末,农户依靠种植花卉、盆景致富后,成功嫁接出农家旅游业,走出了一条一、三产业有机结合,农民致富不离土的新路。农户利用自家川派盆景、苗圃的优势,吸引市民前来吃农家饭、观农家景、住农家屋、购农家物,农村经济得到了发展,农民得到了实惠,农家乐旅游逐步兴起。目前,全村共有农家乐接待户100户,日接待能力1万余人次。农科村也是“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国家3A级旅游景区,被誉为“中国盆景之乡”、“鲜花盛开的村庄”、“没有围墙的大型农民花园”。
三圣乡(现为三圣街道办事处)位于成都锦江区,是“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国家4A级旅游景区。乡内农村区域资源丰富,农业文化底蕴深厚,农村生态景观优美。三圣乡深度挖掘农业文化内涵,以文化润色农业、以文化营造环境,以文化提升经营。充分利用花卉产业优势,变单一的鲜花生产为吸引市民赏花休闲的旅游活动,大力发展花卉观光休闲产业,创造性的打造出花乡农居、幸福梅林、江家菜地、东篱菊园、荷塘月色这“五朵金花”招牌,形成了春游花乡农居、夏观荷塘月色、秋赏东篱菊园、冬看幸福梅林、江家菜地四季皆宜的锦江四季旅游休闲旅游景观。五个风格相异,定位不同的产业生产、观光休闲园区互为良动,和谐统一。
二、农家乐旅游考察的几点体会
通过实地考察,总体有以下几点体会:
1、坚持“政府主导、集体运作、农户参与”的发展模式。农科村和三圣乡在 “农家乐”的发展过程中,各级党委、政府都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和帮助。农科村村支书带头开发农家乐,当地政府提供政策支持,通过加大财政投入,减免各项税收,进行财政补贴等措施,提高了农户经营“农家乐”的积极性。三圣乡采取“政府拿一块、银行贷一块、农户出一块”的方式,一
方面地方政府出政策,农民经营“农家乐”进行的农户改造给予相应补贴,工商、税务、卫生防疫、环保等部门给予最大限度的政策减免和服务支持,实行农户贷款“五户联保”,进行小额贷款,解决农户投资问题;另一方面,加强对贷款的监管力度,保证专款专用。
通过政府的引导和支持,农民投资农家乐的困难少了、顾虑轻了、信心足了、积极性高了。
2、坚持“高规格规划建设、低价格游玩消费”的发展理念。旅游发展规划先行,好的旅游项目离不开科学合理、高水平的规划设计。农科村专门聘请专业规划设计单位,编制了农科村总体规划,从建筑风格、文化主题、饮食风味、环境保护等多方面进行规划设计,按照“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进行功能配套,一户“农家乐”就是一个小景区,众多的小景区整合成农科村这个大景区,两者相辅相成,互为照应。县、镇两级采用财政投入和市场化运作等方式,投入资金千万元,实施了整体提档升级工程和建筑单体风貌改造,改扩建旅游环线公路,进行供水、供气、排污等管网建设和旅游干线绿化、亮化、美化等景观营造,同时加大村内基础设施建设,达到村内道路平整干净,接待设施卫生整洁,环境优美,空气清新。三圣乡则严格按照A级景区标准对“五朵金花”的旅游设施、文化设施、配套设施进行打造。农户要进行房屋修整、改扩建必须要向政府审批,保证修整、改扩建后的房屋与整个景区融合。
农科村和三圣乡都位于市郊,消费群十分明确,均为城市居民。两地始终坚持“低价格游玩消费”的理念,虽然已是“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国家3A级甚至4A级旅游景区,但与其他农业旅游示范点和A级景区相比,这两处景点完全是开放式的,不收取任何门票。农科村更是被誉为“没有围墙的大型农民花园”。游客在此食宿消费十分实惠,一人60元就可以吃三顿丰盛的农家饭,住一晚农家院。如此最大限度的降低了游客的进入门槛,通过丰富“农家乐”的内涵,推出花样多变的旅游产品和项目,吸引着城市居民乐此不疲的来此休闲消遣。
3、坚持“规范管理、强势宣传”的发展措施。“农家乐”虽然起源于农民的生产生活实践,但并不说明“农家乐”给人的印像就是住房档次差、环境卫生脏、经营管理简单粗放。为规范农家乐旅游的发展,使农家乐旅游不断适应市场需求,成都市专门出台了《农家乐开业基本条件》、《农家乐旅游服务质量等级划分及其评定评分标准》、《农家乐旅游服务质量等级评定实施细则》、《乡村酒店旅游服务质量等级评分与评定标准》等一系列规范,成立了成都市农家乐旅游服务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通过评选星级农家乐,引导“农家乐”经营业主完善配套设施,改善卫生条件,提高服务质量,农家乐旅游整体水平明显提升。农科村和三圣乡通过建立景区管理局——景区旅游接待中心——景区农家乐接待点三级管理服务体系,对景区设施、从业人员、环境卫生和经营秩序实施精细化、标准化的维护管理。邀请旅游、工商、公安、卫生、消防等部门为“农家乐”经营者讲解服务规范、礼仪礼貌、饮食卫生、人身财产安全、消防安全、文明诚信经营等方面的知识内容,不定期组织农户赴国内外进行参观考察。通过综合、系统的培训,农家乐旅游经营者诚信经营的意识得到了提高,经营行为更加规范,服务态度更加优化,整体素质明显提高。
好产品离不开强势的宣传促销,农科村和三圣乡同样认识到这一点。农科村加强与专业主题策划机构的联姻联系,对农科村进行整体包装和推介。相继承办了2005成都国际美食节、中国乡村旅游节、中国成都国际古蜀文化节、首届乡村风情游文化节等活动。三圣乡也全力争取和举办各种类型和规模的主题活动,借助电视台、报刊杂志、网络等媒体进行强势
宣传,品牌知名度进一步得到扩大。
4、坚持“因地制宜,营造品味”的发展方向。农家乐旅游依托的是当地的农业生态资源、乡村人文资源,决定了支撑农家乐旅游发展的农业产业和乡村文化必须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的道路。打造农家乐旅游产品,要从当地乡情、民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开发。农科村农户本业是种植花卉、盆景,利用自家川派盆景、苗圃的优势,吸引市民前来吃农家饭、观农家景、住农家屋、购农家物,农家乐旅游才逐步兴起。如今农科村又提出了发展“五个坚持”,即坚持以自有花木生产基地为旅游观光景点不变,坚持以自有庭院为旅游接待场所不变,坚持以自身既做花木生产者又做旅游接待者不变,坚持历史文化自然注入保持浓郁的民俗氛围不变,坚持以本村农户为主鼓励外来投资共建农家和谐大景区不变。再次体现了“立足本地实际,走特色化发展道路”的决心。农科村利用是西汉文学家、辞赋家、哲学家扬雄故里的文化品牌,积极挖掘扬雄文化,规划建设了扬雄文化博物馆、修葺子云亭,丰富农科村的旅游文化因素。
三圣乡在开发农家乐旅游时,同样坚持“保持乡村本色,凸现文化特色”的开发原则,依托原有花卉种植产业优势,创造性的打造出“五朵金花”,在以农业文化为主题的“江家菜地”,人们不仅可以感受到朴实的乡村文化,还可以亲身体验参与收种的乐趣;“幸福梅林”以梅花文化为主题,将开发梅花茶、梅花酒等系列产品,深入挖掘梅花的文化价值。“荷塘月色”引进现代艺术理念,吸引众多艺术家在此开设画廊、音乐工作室等,打造以绘画、音乐为主题的独具特色的田园“艺术村”,提升片区的艺术文化内涵。在景观设置突出文化品味,建筑风格在保持原有“农家习气”的基础上,突出川西民居特点,使其文化底蕴得到完全的保留和延续。
5、坚持“集约化运作,追求规模效益”的发展思路。农科村和三圣乡的农家乐旅游都兴起于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经过几年的不断发展和逐步规范,已经从单一农家乐型向乡村综合型、一般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型,从自然生态型向文化体验型转变。
三圣乡在不改变村民原有生产习惯的基础上,将土地集中起来,进行整体再开发和设计,范围扩大了,规模效益实现了。“花乡农居”由村委会组建了土地流转合作社,在原有花卉资源的基础上,把有限的土地集中起来,引进花卉种植的龙头企业,农民成了花卉公司的工人,实现了就地专业。“江家菜地”由村委会牵头,实行耕地出租方式,将农民的自耕地出租给游客,游客可以自己来种植,也可以委托农民种植,收获的农作物由游客支配,也可以由村合作社代卖,收入全部归游客所有。乡村通过集中连片开发、打造产品集群,从而实现规模效益和倍增效益,品牌知名度更加响亮。
三、此次活动策划的总结
1、策划准备充分,活动目的明确。这是山东首次由旅游媒体运作的农家乐主题旅游活动,活动由山东省旅游行业协会、山东电视台农科频道主办,由农科频道《旅游365》栏目承办。活动旨在为山东农家乐管理经营者搭建交流学习的平台,促进齐鲁城乡旅游的和谐发展。从前期开始,活动就在农科频道、大众日报、齐鲁周刊展开大规模宣传,得到了省内观众和农家乐行业的热烈反映,短短一周多时间,就接到200多人次的报名咨询。
此次活动,考察团成员主要来自山东电视台《旅游365》、山东省旅游行业协会秘书处、山东火炬投资集团、临沂蒙阴县桃花源村、还有《旅游365》的8名幸运观众。他们各自代表山东的媒体、农家乐行业管理者、投资者、经营者、游客,分别从自身的角度体验观察成都农家乐,汲取有益于山东农家乐发展的经验。活动让山东农家乐行业的各个角色真切体会了成都农家乐的方方面面,也为《旅游365》的农家乐考察节目有了丰富的视角和素材。
2、注重体验互动,追求考察实效。考察团成员都是经过精挑细选,分别代表山东省农家乐行业的各个角色,从自身实际出发考察,深入到了四川农家乐发展状况的各个角落,并得到了第一手的材料和准确的判断,对自身的农家乐项目建设获益匪浅。并且,他们的收获感受,在山东省具有一定代表性。
来自临沂市蒙阴县桃花园村的村支书石运法说:“这次考察让我深受鼓舞,尤其是郫县农科村的发展,对我启发很大,应该说我们村的基础很好,发展的希望更大,我们村背靠蒙山,山青水秀,瓜果不断,农科村的管理经验、经营模式都很值得学习。”
来自济南的旅游房产投资商杨敬东,正在济南南部山区开发一万亩的旅游项目,考察完成都三圣乡农家乐后,感慨道:“三圣乡的五朵金花起点这么高,做得这么好,我很吃惊,一个4A级的景区竟然不收费用,经营状况还这么好,一年几百万的客流量很了不起,三圣乡模式对我启发很大。”
3、旅游主题活动更有宣传实效。这次活动最早是由《旅游365》发起策划的,一开始就从实际活动的策划组织着手,追求媒体宣传的最佳效果。实践证明,以活动带报道,比纯粹的媒体报道更加丰满,更有实效。
四、对我省农家乐旅游发展的几点建议
我省“农家乐”旅游发展起步较晚、基础较差。针对目前“农家乐”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结合这次考察的体会,下一步应着重做好我省农家乐发展中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加大政府主导力度。成都农家乐旅游成功的关键在于地方政府发挥其主导作用。据了解,三圣乡“五朵金花”的打造,成都与锦江区共投资1.2亿元,利用“花博会”的契机,改造三圣乡的五个村庄,乡村道路硬化和房屋立面改造90%的资金由政府投入。第二次改造区政府按人均35平方米的宅基地面积,每平方补助100元的标准投入,以买一把遮阳伞送一把,买一套餐桌送一张桌布等方式引导农民对设施升级换代。与此同时,区政府调整支农资金,强化了对“农家乐”的支持,“农家乐”星级评定全部免费等等。而我省多数地方政府对农家乐旅游的扶持措施不多、力度不大。省政府和相关部门对农家乐发展的规范性文件也处于缺失状态。建议进一步完善促进农家乐旅游发展的相关扶持政策,尤其是切实抓好已有政策的贯彻落实,为“农家乐”发展营造良好氛围,创造良好条件。从政策、机制、资金、财税、规划等诸多方面给予全面支持,加大对基础设施和接待设施建设的投入,制定切实可行的行业标准,与减免农业一样减免农户经营“农家乐”的相关税赋等。各有关部门也要积极帮助农民做好管理和服务工作,不断完善农家乐旅游的发展环境。
2、加强管理,规范服务。成都市率先开展了乡村旅游标准化建设工作,规范了农家乐的经营管理,极大的促进了农家乐旅游的健康发展。据了解,目前我省只有少部分市出台了相关文件,如临沂市曾下发《关于在全市开展创建农家乐旅游示范村工作的通知》,日照市就
民俗旅游曾出台了《日照市民俗旅游管理办法》、《日照市民俗旅游户标准及星级评定办法》等等,多数地方仍然缺少对农家乐旅游的全面规范性管理文件。建议政府尽快制定地方性的农家乐旅游服务质量标准,实行规范化管理与服务。进一步强化农家乐旅游的安全管理、卫生管理、诚信管理,为游客提供安全洁净、健康卫生的旅游和生活环境。引导“农家乐”经营户树立遵纪守法,合法经营的思想观念,以优质服务和风格独具的“农”家特色来吸引广大游客。同时也要为“农家乐”发展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当前特别是要加强对“农家乐”经营者和从业人员的培训,包括旅游知识、服务规范、卫生防疫、消防安全等等,有利于“农家乐”从业人员更好地了解当前旅游业发展的形势和趋势,进一步抓好日常管理和经营。
3、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农家乐旅游的健康快速发展要进行科学的规划和设计。通过规划引导,保证当地农家乐旅游的有序发展,逐步改变目前我省“农家乐”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规模小、分布散、经营单
一、层次不高、发展无序的状况,充分考虑当地环境的承载能力,强化资源保护、环境保护的意识。农家乐发展规划不仅要与旅游总体规划相衔接,而且要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规划,防止规划和设计不当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规划设计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结合当地主导产业和自然人文环境,在房屋建筑,环境营造,活动设计等方面下功夫,做精“农家乐”品牌。要防止“农家乐”旅游开发建设上脱离农民主业,脱离朴素、自然、协调。认真挖掘总结地方民俗文化和风土人情,使“农家乐”旅游与当地民俗风情和乡土文化实现有机结合,提高“农家乐”旅游文化品位和服务档次。(
第五篇:赴四川省考察乡村旅游情况报告
赴四川省考察乡村旅游情况报告
为学习借鉴先进省份乡村旅游发展经验,推动我省乡村旅游实现更快更好发展,根据省领导指示,6月26日至7月1日,由省政府宋振华副秘书长任团长,省旅游局王新勇局长任副团长,各市政府主管旅游工作的副市长(或副秘书长)、市旅游局长和省直有关部门负责同志组成的河北省政府考察团赴四川,重点就乡村旅游发展情况进行了学习考察。考察团听取了四川省政府有关情况介绍,实地考察了成都、阿坝等地乡村旅游景区景点。四川省发展乡村旅游的有益探索和生动实践,给考察团成员留下了深刻印象,也为促进我省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四川省乡村旅游发展基本情况
四川是中国西部重要的旅游省份,九寨沟、黄龙、青城山—都江堰、峨眉山—乐山大佛等旅游资源闻名中外。近年来,四川省委、省政府在加快旅游发展中站在全局看旅游,跳出旅游抓旅游,推动发展大旅游,坚持政府主导,围绕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两大主线,不断创新发展理念,强化旅游产品开发和旅游环境建设,旅游业取得了突破性发展,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全省旅游总收入从2000年的258亿元增长到2005年的721.26亿元,年均增长22.8%,旅游总收入相当于全省GDP的比重从2000年的5.6%增长到9.8%,在全省基本确立了支柱产业地位,也一跃跻身全国旅游重点省份和热点地区。
迅猛发展的四川旅游业也为乡村旅游注入了旺盛的生机与活力。早在1987年,成都郫县农科村就形成了面向成都市民的“农家乐”旅游雏形。近年成都锦江区打造的“五朵金花”更是成为全国乡村旅游发展的典范。“五朵金花”位于锦江区三圣花乡,是成都市在城乡一体化建设中精心打造、错位发展的五个旅游专业村。“花乡农居”位于红砂村,以发展小盆花、鲜切花和旅游产业为主导。“荷塘月色”位于万福村,以生态荷塘景观为载体,是艺术创作、音乐开发的艺术村。“东篱菊园”位于驸马村,以绚丽的菊花美景和丰富的菊文化为依托,形成了“环境、人文、菊韵、花海”的交融。“幸福梅林”位于幸福村,围绕梅花文化和梅花产业链,发展旅游观光产业。“江家菜地”位于江家堰村,以“市民认种一分田”的方式把传统种植业变为体验式休闲产业。“春有红砂,夏有荷塘,秋有菊园,冬有梅林,江家菜地四季皆宜”的锦江“五朵金花”竞相开放,给游人以美好的享受,给农民以巨大的实惠。“五朵金花”景区近两年已接待游客11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34亿元。农业生产总值五年间增长了6602万元,增幅达85.5%。整个片区地价飙升4倍,农户资产增值超过13亿元,土地产出效益由每亩的2000多元提高到上万元。全区农民通过租金、薪金、股金、保障金等多种形式,年人均纯收入达6321元。“五朵金花”的成功运作,使农民走出了一条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就地享有城市文明成果的发展之路,得到了国家旅游局和全国旅游业界的高度评价。
四川乡村旅游大致经历了自发发展、规模发展、规范发展三个阶段。目前全省乡村旅游发展的氛围日趋浓厚,旅游功能进一步完善,旅游形象和品牌进一步突出。主要体现在“四个变化”:一是发展速度加快。如成都市农家乐经营户两年内增长了1371家,总数达到近6000家。二是质量提高。经营形式由一家一户为主经营发展为合伙经营、承包经营、租赁经营;经营内容由单一为游客提供周末休息、餐饮、茶水、棋牌服务发展为提供休闲、度假、娱乐、养生、会议等服务;投资主体呈多元化发展态势;服务方式由自发粗放走向逐步规范。三是农民生产生活区成为景区。郫县友爱镇农科村、龙泉驿区兴龙镇、都江堰市青城镇均已成为全国首批农业旅游示范点,锦江区三圣花乡成为国家4A级景区。四是农副产品成为旅游纪念品。乡村旅游地区的果进篮、花进盆、菜进盒、农副产品进袋工程,有效提升了农副产品的形象和附加值。
截止2005年底,四川共有农家乐17037家,其中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17家,吸纳就业23.8万人,接待旅游者8244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4.7亿元,上缴税费9049万元。乡村旅游的发展,有效促进了四川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成为了地方经济新的增长点和旅游业发展的新亮点。
二、四川省发展乡村旅游的基本经验和做法
四川省把发展乡村旅游与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战略紧密结合,按照“党委总揽、政府主导、部门参与、产业支持、农户主体”的原则,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思路,突出发展重点,强化发展措施,推动乡村旅游实现了快速健康发展。基本经验和做法是:
(一)坚持政府主导。四川政府主导乡村旅游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党委政府重视。把发展乡村旅游纳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部署。如成都锦江区按照城乡统筹、科学发展的要求,制定了《锦江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标准》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施方案》,打造了花乡农居、幸福梅林、江家菜地、东篱菊园、荷塘月色“五朵金花”,走出了一条专业化、规模化、品牌化的都市观光农业发展之路。广安市政府为牌坊新村编制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确定重点发展战略,推动了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解决了400余人就业,农户年人均增收2000多元。二是资金倾斜。政府公共财政资金适度向农村倾斜,重点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成都锦江区采取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市场运作、农民参与的方式,按每平方公里1500万元的标准完成了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农户房屋内外表面改造资金的80%和购买新型厨具资金的50%也来自政府,整个片区区政府投入9745万元。眉山东坡区广济乡政府对万亩果园民居进行了统一规划,并以资金鼓励农民进行房屋改造,并大力推动了“两池(沼气池、污水处理池)六改(改厨、改厕、改圈、改水、改院、改房)”工程。三是部门支持。乡村旅游涉及哪个部门哪个部门就负责政策、资金和物力倾斜。为打造“五朵金花”,锦江区抽调旅游、卫生、环保、食品管理、交通、工商、税务等十几个部门的干部分包到户,对农家乐经营户专门培训和上门指导,仅市级各部门就注入各项资金1800万元。四是综合协调。政府牵头规划与策划,杜绝重复建设和任意破坏生态行为。制定行业规范和服务标准,强化从业人员培训,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二)坚持多元化发展模式。四川根据各地乡村旅游资源特点,坚持因地制宜、错位开发,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模式。一是依托核心景区优势。四川著名景区基本上都在农村地区,这些年全省形成了“开发一个景区,保护一方生态,带动一方经济”的良性循环模式。九寨沟、峨眉山、都江堰等著名景区都带动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点,农村和农民成为旅游接待和服务主体。二是依托城市近郊优势。成都、绵阳、眉山、攀枝花、雅安等市近年来都在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着力开发建设了一批城郊型农家乐旅游点,走出了一条“城市还是城市、农村还是农村”的城乡一体化发展道路。成都锦江区创造性打造了“五朵金花”,5个村形成了5个特色,仅2006年春节黄金周期间就接待游客50多万人次。三是依托农业资源优势。以自然农业资源为依托的代表是成都的龙泉万亩观光果园、郫县友爱镇农科村、眉山东坡区广济乡万亩果园;以传统手工业为依托的代表是眉山青神县中国竹艺城;以农产品精深加工为依托的代表是攀枝花市的宇森酒堡;以现代高科技农业为依托的代表是雅安高科技农业园区。四是依托民俗风情优势。甘孜、阿坝、凉山等地少数民族风情浓郁,特色非常鲜明,旅游发展迅速。如阿坝州的桃坪羌寨、甘孜州丹巴的碉楼群、凉山自治州的泸沽湖等。
(三)坚持实施精品战略。四川在发展乡村旅游中,坚持实施精品战略,全方位重点打造核心景区。成都锦江区对“五朵金花”景区实施景观化打造,城市化建设。一是农房改造景观化。按照宜散则散,宜聚则聚的原则,对农房实施就地改造,一幢幢赏心悦目的老成都民居和仿欧式建筑群成为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二是基础设施城市化。按城市道路、污水处理、天然气等生活设施标准,完善乡村基础设施。三是景区环境生态化。打造湿地,新建绿地,保护原生态植被,用荒山、沟渠、坡坎等土地修建会所,营造优美的生态环境。四是景观建设人文化。注重把文化因子和产业因素注入“五朵金花”,挖掘幸福梅林的梅花传统文化,赋予荷塘月色的音乐、绘画艺术内涵,再现江家菜地的农耕文化,展现东篱菊园“环境·人文·菊韵·花海”的菊花韵味,变单一的农业生产为吸引市民体验、休闲的文化旅游活动。五是形象塑造品牌化。按照“一村一品一业”不断推出农业新品牌,将传统农家乐提升为都市乡村旅游,把原本相对独立的五个村庄整合为一个旅游区,把“五朵金花”建成集“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精品旅游区。
(四)坚持规范化管理。一是标准规范。成都市以推行农家乐旅游服务质量标准和评定星级农家乐、星级乡村酒店为抓手,推进全市农家乐规范经营、提高服务质量。先后出台了《农家乐开业基本条件》、《农家乐旅游服务质量等级的划分及其评定》、《成都市农家乐旅游服务暂行规定》、《乡村酒店旅游服务质量等级划分及其评定》等系列地方标准。截止目前,全市已评定出星级农家乐300余家,星级乡村酒店2家。二是培训提高。成都市把提高农民素质作为乡村旅游工作的重点,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培训。如锦江区“村姑变导游”的培训,平乐镇对农家乐业主的餐饮培训,郫县农科村书报进家、对联字画入户,龙泉驿区对农家乐从业人员的礼仪礼节、基本服务技能的培训等。三是行业自律。注重发挥行业自律
组织作用,全省大部分乡村旅游景区按照民建、民管、民受益的原则成立了“乡村旅游协会”,通过制定章程和乡规民约,在管理和规范村民依法经营、诚信经营、文明经营方面发挥了较大作用。
三、对我省发展乡村旅游的建议
我省乡村旅游资源丰富,经过多年发展,取得了很大成绩,许多地方走出了独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具备了进一步加快发展的基础条件。但从总体看,我省乡村旅游仍处于起步阶段,仍然面临着许多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学习借鉴四川经验,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把发展乡村旅游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国务院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发展乡村旅游对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实现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各级党委政府要进一步提高对发展乡村旅游重要性的认识,并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特别是旅游资源富集地区要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切入点。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意见》,结合文明生态村创建,当前在全省要大力开展“千村创建、百村达标、三十村示范”活动(即在全省选择一千个旅游资源丰富的村发展乡村游,其中一百个村今年基本达标,三十个村成为全省示范村),加快打造一批功能齐备、特色鲜明的旅游型村镇,走出一条“以旅游助三农”、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之路。
(二)研究制定加快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措施。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工业支持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重要发展阶段。中央明确提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由城市转向农村,对农村、农业的投入力度会逐年加大,发展乡村旅游恰逢其时。同时,发展乡村旅游又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需要强有力的政府主导和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建议抓住当前有利时机,在规划编制、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包括道路硬化、房屋改造、供水供电、生态建设、广播电视等)、土地使用开发、吸引投资、旅游商品开发、从业人员培训、品牌打造、宣传促销、软环境建设等方面,抓紧研究制定促进全省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措施。出台的政策措施要符合实际,可操作性要强。
(三)召开全省乡村旅游工作现场会。建议省政府近期召开一次由各设区市主管旅游工作的副市长、市旅游局局长,部分重点乡村旅游村镇和示范点负责人,以及省直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全省乡村旅游工作现场会。会上,现场观摩邢台、保定、秦皇岛等市部分乡村旅游示范点,交流发展乡村旅游的经验和做法,印发四川省有关发展乡村旅游材料,力争出
台我省加快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措施,进一步明确发展乡村旅游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发展重点,促进全省乡村旅游快速发展。
(四)打造一批城郊型乡村旅游示范区。抓住城乡一体化建设历史机遇,充分利用地缘优势,顺应城市居民日益高涨的休闲需求,借鉴成都打造“五朵金花”运作模式,集中人财物力,在省会石家庄和其他中心城市城郊开发建设乡村旅游示范区,同时瞄准京津市场,在京津周边打造乡村旅游示范区。这些乡村旅游示范区的开发建设,在突出农村生活特点、营造乡土休闲氛围的同时,必须从规划开始就树立精品意识。对此,省里要加强指导,全力支持。各设区市要结合当地实际,因地制宜,搞好规划,充分挖掘当地自然和人文内涵,突出地方特色,错位发展,力争用较短的时间在省会、省内中心城市和京津周边打造成一批特色各异、优势互补,在全省乃至全国著名的乡村旅游精品示范景区,带动全省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