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薛昂夫《山坡羊·西湖杂咏·秋》诗词原文及赏析
山坡羊·西湖杂咏·秋
薛昂夫
疏林红叶,芙蓉将谢,天然妆点秋屏列。断霞遮,夕阳斜,山腰闪出闲亭榭。分付画船且慢者。歌,休唱彻;诗,乘兴写。
参考译文
深秋来了,落木萧萧,原先茂密的树林看上去变得稀疏了。但是,那山上的红叶,还有那即将谢去的芙蓉,这时却格外惹人喜爱。周围的群山,造化成了秋天的屏障,一重一重,千姿百态的呈现在我们面前。晚霞被遮断,夕阳斜照在山坡上,山腰间又忽然显露出悠悠然的令人神往的亭榭。啊,多么美好的景色呵!画船上的艄公,请你慢慢的划,让我再看看。唱歌的,请继续唱,不要停下来。写诗的,请乘着自己兴致,尽情的写吧,千万不要停笔。
赏析
这首写西湖秋景的小令,一开始渲染深秋景色,稀疏树林,被秋霜染红的枫叶,将要凋谢的木芙蓉。但是,作者要强调的,不是这萧瑟的景象,而是天然装点成的秋天特有的重重叠叠的山峦的可爱。深秋时节,有的树木虽然落叶,而不落叶的树木依然翠绿,加上经霜的红叶,那秋山被点缀得何等斑斓,因而使人没有丝毫伤感。接着写晚霞映在山坡上,写山腰间蓦然露出的亭榭,晚霞前用一个“断”字,亭榭前用一个“闪”字,这都使自然界的景象机趣盎然,活灵活现,令人感到仪态万方,千姿百态。在亭榭闪出后,又用一个“闲”字。一“闪”一“闲”,既蓦然,又悠然,想象丰富,意境悠远。
第二篇:西湖杂咏·春原文及翻译
《西湖杂咏·春》是元朝散曲家薛昂夫所作的一首作品。该散曲描写春日西湖的美景,人游其中就如同走在一片山水画中,让人留连忘返。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西湖杂咏·春原文及翻译,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西湖杂咏·春
元代:薛昂夫
山光如淀,湖光如练,一步一个生绡面。
叩逋仙,访坡仙,拣西湖好处都游遍,管甚月明归路远。
船,休放转;杯休放浅。
译文
远山一片青翠,湖面就如白娟般光洁,每走一步都都如同一幅山水画。去寻访林逋的梅花仙鹤,再去苏堤游玩。把西湖美景都游个遍。明月高高升起天色已晚,回路还远也都不去管它。向前行水和船儿啊不要转头,对着如此美景,酒可不要斟浅了。
注释
①淀:青黑色染料。
②练:白色丝娟。
③生绡:没经过漂煮的丝织品。古人 用来作画,所以也指画卷。
④逋仙:林逋(967一1028),字君复,北宋著名诗人。性孤高自好,终生不仕,后隐居杭州西湖,结庐孤山。赏梅养鹤,也 不婚娶,人称他“梅妻鹤子”。常驾小舟遍游西湖诸山,每逢客至,叫门童子纵鹤放飞,林逋见鹤必归。
⑤坡仙:指苏轼,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词人,诗人。他任杭州刺史时在西湖筑堤,夹堤广植柳桃。人称苏堤。
薛昂夫
薛昂夫(1267—1359)元代散曲家。回鹘(即今维吾尔族)人。原名薛超吾,以第一字为姓。先世内迁,居怀孟路(治所在今河南沁阳)。祖、父皆封覃国公。汉姓为马,又字九皋,故亦称马昂夫、马九皋。据赵孟頫《薛昂夫诗集序》(《松雪斋文集》),他曾执弟子礼于刘辰翁(1234~1297)门下,约可推知他生年约在元初至元年间。历官江西省令史,佥典瑞院事、太平路总管、衢州路总管等职。薛昂夫善篆书,有诗名,诗集已佚。诗作存于《皇元风雅后集》、《元诗选》等集中。
第三篇:西湖杂咏·夏原文翻译及赏析
西湖杂咏·夏原文翻译及赏析
西湖杂咏·夏原文翻译及赏析1晴云轻漾,熏风无浪,开樽避暑争相向。
映湖光,逞新妆。笙歌鼎沸南湖荡,今夜且休回画舫。
风,满座凉;莲,入梦香。
译文
西湖的夏日天空白云万里,微风轻轻的吹拂,是人们喝酒避暑争着去的好地方。倒映在水里的都是漂亮的新妆,在欢乐地歌舞声下西湖的水都在振动。今晚这么高兴就留在这里不要把船摇回去了,在这里到处吹的都是带着莲花香味的凉风。不如就在这儿枕着莲花的香味入梦。
注释
薛昂夫:元代散曲家。他用(山坡羊)的曲调写了春、夏、秋、冬的西湖四季景色。这是第二首。
晴云轻漾:晴空白云轻轻飘荡,熏风无浪:带着香气的微风不起风浪。
笙歌鼎沸南湖荡:各种乐器声和歌声把湖水振得就像锅里在沸腾的水一样,喻西湖夏夜十分热闹。
入梦香:指闻着莲花的香气入睡。
赏析
写出夏日西湖云散风轻,是避暑的好地方,歌女的华丽衣服,倒映水中,湖面歌舞飘荡,凉风满座,莲香入梦,让人陶醉其中,乐而忘返。
薛昂夫
薛昂夫(1267—1359)元代散曲家。回鹘(即今维吾尔族)人。原名薛超吾,以第一字为姓。先世内迁,居怀孟路(治所在今河南沁阳)。祖、父皆封覃国公。汉姓为马,又字九皋,故亦称马昂夫、马九皋。据赵孟頫《薛昂夫诗集序》(《松雪斋文集》),他曾执弟子礼于刘辰翁(1234~1297)门下,约可推知他生年约在元初至元年间。历官江西省令史,佥典瑞院事、太平路总管、衢州路总管等职。薛昂夫善篆书,有诗名,诗集已佚。诗作存于《皇元风雅后集》、《元诗选》等集中。
西湖杂咏·夏原文翻译及赏析2西湖杂咏·夏
朝代:元代
作者:薛昂夫
原文:
晴云轻漾,熏风无浪,开樽避暑争相向。
映湖光,逞新妆。笙歌鼎沸南湖荡,今夜且休回画舫。
风,满座凉;莲,入梦香。
译文
西湖的夏日天空白云万里,微风轻轻的.吹拂,是人们喝酒避暑争着去的好地方。倒映在水里的都是漂亮的新妆,在欢乐地歌舞声下西湖的水都在振动。今晚这么高兴就留在这里不要把船摇回去了,在这里到处吹的都是带着莲花香味的凉风。不如就在这儿枕着莲花的香味入梦。
注释
①薛昂夫:元代散曲家。他用[山坡羊]的曲调写了春、夏、秋、冬的西湖四季景色。这是第二首。②晴云轻漾:晴空白云轻轻飘荡,③熏风无浪:带着香气的微风不起风浪。④笙歌鼎沸南湖荡:各种乐器声和歌声把湖水振得就像锅里在沸腾的水一样,喻西湖夏夜十分热闹。⑤入梦香:指闻着莲花的香气入睡。
赏析:
写出夏日西湖云散风轻,是避暑的好地方,歌女的华丽衣服,倒映水中,湖面歌舞飘荡,凉风满座,莲香入梦,让人陶醉其中,乐而忘返。
第四篇:薛昂夫《正宫塞鸿秋》的阅读答案及赏析
功名万里忙如燕,斯文一脉微如线。光阴寸隙流如电,风霜两鬓白如练。尽道便休官,林下何曾见?①至今寂寞彭泽县。
注:①化用唐代灵沏和尚的诗句:“相逢尽道休官去,林下何曾见一人?”
①功名万里:《后汉书·班超传》:“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
②斯文:指旧时代的礼乐制度。《论语·子罕》:“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与。”
③光阴寸隙:形容光阴过得飞快。《庄子·知北游》:“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焉而已。
④“尽道“二句:灵彻《东林寺酬韦丹刺史》:”相逢尽道休官好,林下何曾见一人?”此用其意。林下,指山林隐逸的地方。
⑤寂寞彭泽县:言隐居的人很少。
(1)这首元曲主要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简要赏析其表达效果。(4分)
(2)这首元曲表达了怎样的主旨?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比喻(1分)开头以四个比喻组成排比,他们为富贵功名而像燕子一样奔波劳碌的时候,斯文消失,青春已“流如电”般悄然逝去,两鬓如白练斑白。(1分)他们投机钻营,人格丧尽,知识分子所应有的气节和尊严,已荡然无存。(1分)生动形象地勾画出官迷、政客的可鄙、可悲的形象特点。(1分)
(2)这首元曲撕破了官吏的嘴脸,假名士的画皮。对这些猥琐小人“尽道便休官!”、假扮清高、言行不一的无耻行径进行了冷峻的揭露和辛辣的讽刺。(概括内容2分、揭露、讽刺各1分)
作者:
薛昂夫(?-1345后),又名超吾。回鹘(今新疆)人,维吾尔族,汉姓马,故亦称马昂夫,字九皋。宫三衢路达鲁花赤(元时官名)晚年退隐杭县(今杭州市东)。善篆书,有诗名与萨都刺唱和。王德渊《薛昂夫诗集序》,称他“诗词新严飘逸,如龙驹奋迅,有‘并驱八骄一日千里’之想”。《南曲九宫正始》序称“昂夫词句潇洒,自命千古一人”。其散曲意境宽阔,风格豪迈。
赏析
《塞鸿秋》讽刺小令,尖锐地撕破了官吏们的鬼脸,假名士的画皮。开头以四个比喻,生动地勾画出官迷、政客们的可鄙形象,这些痴迷于仕宦之途的可怜虫们,投机钻营,蝇营狗苟,人格丧尽,知识分子所应有的气度和尊严,在他们那里已经荡然无存。但正当他们为富贵功名而奔波劳碌的时候,青春已“流如电”般悄然逝去,两鬓已经斑白。但恰恰是这些卑鄙猥琐的小人,装扮出一副清高脱俗的样子,“尽道便休官!”这只是他们故作高致、以退为进的“终南捷径”。“至今寂寞彭泽县”的有力反诘,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他们的口是心非,撕去了他们的伪装,“寂寞”二字与“忙如燕”遥相对比,使高唱归隐者原形毕露。
第五篇:山坡羊潼关怀古原文及赏析
《山坡羊·潼关怀古》是元曲作家张养浩散曲作品。这是他赴陕西救灾途经潼关所作。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山坡羊潼关怀古原文及赏析,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山坡羊·潼关怀古
作者: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译文
像是群峰众峦在这里会合,像是大浪巨涛在这里发怒,(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潼关地势坚固。
遥望古都长安,思绪起起伏伏。
途经秦汉旧地,引出伤感无数,万间宫殿早已化作了尘土。
一朝兴盛,百姓受苦;一朝灭亡,百姓还受苦。
赏析
张养浩赴陕西途中登临潼关古塞,怀古思今,写下了这一抒情名篇。前三句写登临潼关所见,由远至近,既是写景也是抒情,含蓄地表达了心中波澜起伏情感。“聚”和“怒”写出了山河动态与灵性,将山雄伟与水奔腾之势勾勒出来,有力地烘托了作者吊古伤今悲愤伤感之情。“望西都”四句点题怀古,面对昔日帝都遗址,作者展开充分想像,突出了历史变迁。最后两句一语道破封建社会朝代兴亡本质。从历史变革中,从兴亡对比里,作者把人民悲惨命运揭示出来,既是历史概括,也是现实反映,深化了全曲思想内容。
诗人站在潼关要塞山道上,眼前是华山群峰,脚下是黄河急流,河水在峡谷中奔腾着,咆哮着,就像暴怒疯狂兽群。群峰高低参差地簇拥着,攒动着,仿佛集合到这里来接受检阅。潼关,雄伟险要潼关,古来兵家必争之地潼关啊!
想起古代,诗人不禁向西方望去。潼关以西三百里,便是西京长安,从秦汉到隋唐,好几个朝代在那一带建过都。落日苍茫之中,诗人一无所见,却在脑海里浮现出一座座巍峨壮观古都,一座座富丽堂皇宫殿,多少帝王将相、英雄豪杰曾在那里龙争虎斗,威震一时,然而如今踪影全消,剩下来只有黄土一片。西望长安,真叫人彷徨不止啊!
诗人只是为“宫阙万间都做了土”而伤心吗?不,他最伤心是历代人民。无论秦汉,无论隋唐,尽管改朝换代,人民苦难却从来没有消除过。“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是对几千年历史一针见血总评。
这首散曲,从潼关要塞想到古都长安,又从古都长安想到历代兴亡,地域远近数百里,时间上下千余年,思绪驰骋纵横,最后归结为“百姓苦”一句,反复咏叹,兼有山水诗意境和历史家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