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心理因素的培养是声乐教学的重要环节论文
摘 要:歌唱是一种艺术,不仅是对演唱者技术技能、艺术修养等音乐艺术本能多方面的考验,更是对歌唱表演者心理素质的综合考验。调整好临场的心理状态是每个歌唱者应该具备的素质,良好歌唱心理状态培养的课程,与技术技能、艺术修养等课程一样,都是极为重要的学习内容,都是声乐歌唱艺术学习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声乐 心理素质 歌唱
声乐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科学,是个人通过自身的条件在舞台上运用自身的歌唱技巧,对于歌曲作品进行艺术再创造的艺术形式;同时,声乐歌唱艺术又是人类的一种高级心理活动,声乐艺术家在表演歌唱的过程中,会运用娴熟的歌唱技巧、真切动人的情感,通过各种表现形式,使观众从中得到美的享受,从而达到观众和演唱者心灵共鸣的统一。
能够调整好临场歌唱的心理状态是每个歌唱者应该具备的素质,而这种素质应该是在声乐学习的过程中必须获得的基础训练。在我们当前的声乐教学中,良好歌唱心理状态的培养与技术技能、艺术修养等课程一样,都是声乐艺术学习的重要环节。我们声乐教学老师,都必须注重对学生心理状态的培养和训练,这样才能够教出一个合格的声乐歌唱者。
一、在声乐教学中心理素质对歌唱产生的影响
首先,心理状态就是在一定时间内人的心理活动总的特征。心理活动是以客观现实为基础的,是具有客观性的,所谓“触景生情”,形象地说明了心理活动的客观性。然而心理活动还有主观性的一面,即同一客观现实可以引起不同人的不同心理活动。由于每个人身世修养、社会阅历、性格特征的不同,对外界事物的感受和领悟必然会有差异。心理活动的这种主观性,实质上反映了人们经验积累的程度和个体差异。
其次,就歌唱者主观方面来说,歌唱时,他除了唱出自己以为是科学的美妙声音外,还必须用耳朵对自己发出的声音进行检验。这种检验,会经过听觉神经输送给大脑作出反应,然后作出判断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并随时加以调整。就客观方面来说,在课堂上,教师是客观存在的人,他的指导(语言、范唱、动作等),会对歌唱者产生刺激,从而在心理上引起反应;在舞台演出时,成百上千的观众更会对歌唱者产生刺激,引起强烈的心理反应。歌唱者当众歌唱时,自身的反应和外界的反应是同时存在的。歌唱活动如果仅限于个人,而无外界的刺激,心理反应的强度则会减弱许多。这就是为什么说一个人在琴房练唱时心情比较放松,容易唱出比较好的效果,而当众演唱时心情就比较紧张的原因了。紧张的心理也是影响良好的歌唱发挥的一种特殊心理状态,在一定条件下,这种心理是很难避免的。
我认为造成紧张心理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在某种程度上,心理紧张是由歌唱者对演唱技巧掌握不纯熟所造成的。
(2)学习方法不得当,也会引起心理紧张。
(3)客观环境的影响,尤其是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态度,对学生的歌唱心理影响极大。如果教师板起面孔,以命令的腔调去指导学生,甚至用粗暴的语言训斥学生,那么,在课堂上学生就会始终处于一种紧张的心理状态,久而即之,形成条件反射,紧张心理定型,学生会把上课看成过关,甚至一提到上课,心理上就会出现难以抑制的习惯性的紧张。
(4)歌唱是一项全身性的协调运动,身体健康状况无疑会影响到歌唱技能技巧的发挥和心理的变化,尤其是歌唱器官不佳,如声带疲劳、喉炎或伤风感冒等疾病,都将直接破坏演唱技巧的正常发挥,而造成不同的紧张心理。
二、消除歌唱的紧张心理
具体地说,紧张心理的消除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1.要教育学生从理论上认识到,心理紧张是人类一种正常的心理活动。演出前心理紧张也不足为怪,它是思想感情的一种心理变换,存在于想象之中,像快乐和悲伤一样,只是紧张程度不同而已。世界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罗蒂,对自己演唱前的心理状态曾做过这样的描述:“当幕布徐徐升起时,歌剧已不是人类的瑰宝,而成了布满地雷的战场……走上舞台的时刻终于等到,我也迈出了走向死亡的一步。”可见,即使是一些著名的歌唱家也会存在紧张心理。认识到这一点,对于解除心中不必要的忧虑,树立信心,变紧张与恐惧为激情和兴奋,是十分有益的。
2.优秀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培养学生良好歌唱心理的基础。教师的一言一行将直接影响到学生歌唱心理的培养,在教学中,教师要以建设性的语言来启发学生,对学生不正确的声音概念和发声方法,要依靠引导而不是简单的否定,使课堂气氛融洽、师生心情愉快,使歌唱教学成为一种精神享受。同时,要重视自己情绪的起伏对学生歌唱心理的影响,懂得教师的喜怒哀乐会立即转移到学生的身上。积极情绪的感染,会使学生倍感亲切,这将会无形中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也会引起学生的共鸣。只有学生充分地信赖教师,才愿意主动地向教师打开自己的心扉,“亲其师,信其道”,并自觉地把对教师的热爱与尊敬转移到体现教师教学的要求之中。要做到这些,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演唱技巧,又要有良好的演唱心理素质。
3.经常参加舞台艺术实践活动,从大量的艺术实践中获得掌握和控制自己歌唱心理的能力。人们的心理活动与实践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是“知”和“行”的关系,也理与实践的关系。歌唱心理素质的本质就是人们的大脑对艺术实践的现实反映,不重视艺术实践,则不可能凭空对歌唱产生热烈的爱和正常的歌唱心理。
4.做好演唱前的一切准备,是排除心理紧张的又一个途径。要根据自己的歌唱能力和嗓音特点,选择恰当的演唱曲目,特别是初次登台演唱,最好选一些短小易唱的歌曲,要接近甚至低于平时练习的难度。在技巧的表现上,应当为自己留有余地,切不可贪大求强;要熟悉歌曲伴奏,与伴奏者密切配合,获得他们的支持与合作;要慎重对待首次登台演唱,第一次演唱成功与否,对于以后的演唱影响很大。因此,时机不成熟,不要急于登台演唱;倘若准备演唱就不要犹豫不决,要充满信心,相信自己一定能够获得成功。要认真对待演出前的走台和预演,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模拟心理训练。在走台和预演时,可有目的地为演唱者设置一批有针对性的演出环境,如观众的成分以及演出的气氛等等,使演唱者产生一定的紧张心理,让他们在这种环境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综上所述,要想在歌唱中获得良好的心理状态,必须通过多方面的系统的训练。我所说的这一点只是声乐学习中的一小部分,要想学好声乐,还要在很多方面进行一定的学习。也希望本篇文章能够对声乐学习者和教学者提供参考和帮助。
第二篇:高校声乐教学中学生主动性培养论文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国家已经开始提高对高校培养人才的要求与目标,近期普通高校艺术教育事业开始得到一定的重视,近年来普通高校声乐教学是作为普通高校音乐艺术教学内容的最基础的一部分。从始至终,培养学生音乐的技巧与技能必须以声乐教学实践为主,在声乐教学过程中目前依旧是以教师为主体,虽然也强调学生积极性,但还没能调动学生主动思考,从而达不到声乐教学的初衷。
关键词:高校声乐教学;学生主动性
当前教学观的发展趋势正在由接受教学观向自主学习观转变;由片面性的学习观向全面性的学习观转变。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且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依据学生的个性化的特征,要制造适当的机会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中,发挥好学生主动发展的空间,从而让课堂教学富有生机。本文主要就围绕在高校声乐教学中学生主动性的培养作简要分析。
一、在高校声乐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能力的具体表现
(一)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能力即指学生对周边演唱的观察的相关能力。学生演唱初期大多是以模仿的方式进行相关的学习,传授相应的知识主要通过语音传递,知识通过完美的示范相关记录进行循环播放可以让学生不仅获得理性知识的更能获得感性知识。这一切都必须将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思维作为基础,做好合理的引导。此外教师提供尽可能多的观察机会也是尤为重要的。
(二)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理解能力即指学生能理解对教师所教的声乐内容并有相应的认知,专业知识的累积和思维的能动性是理解能力的基础。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取决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是否透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声乐知识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在给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中,需要提出有见地的观点和所具有的层次感的问题,尽可能的具体化展示。
(三)培养学生的感受能力
感受能力指的是学生对作品的相关内容的能够有不同的感受。感受能力是一种感性的情绪体验的能力。感受能力是与生俱来的,因此部分学生能较快的接受并感受到歌曲内容的情感诉求,从而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实际上,大多学生的感受能力还是需要后天的培养,它主要体现在学习和练习阶段两个方面。教师培养学生的感受能力不因只通过语言启发,还可以运用富有情感的歌唱表达吸引学生的兴趣,从而能够接下去更好培养学生对情感方面的感染力。
(四)培养学生的表现能力
演唱属于表演艺术之中的一种,演唱者通过演唱歌曲将自己的对歌曲情感和理解流露给听众,这是演唱者最主要的要求,这也是高校声乐教学所需要看到的教学目标。一些缺乏音乐天赋的学生不仅很难掌握表现技巧,而且理解不到歌曲本身所想表达的情感及意义。教师想要改善这种情况前期可以通过专业的声乐教学进行调整,后期则需要引导学生对学习声乐的思想由被动向主动转变。
二、在高校声乐教学中学生主动性的培养的相关策略
(一)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教师在进行声乐教学时,应该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教师首先就必须树立师生平等的思想,教师与学生都作为平等的主体,声乐教师不能太高估自己及片面的认为自己即权威的代表,教师应该放低姿态多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从而赢得学生喜爱及尊重。教师在进行声乐课堂教学时,应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动性,更多的关心学生的个性化特征,让学生可以成为声乐教学中占据主体地位。因此,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为更好的学习声乐奠定基础。教师可以通过用自身的情感去打动学生,引起学生的共鸣。师生之间良好的关系有利于课堂教学的效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学习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两者是属于不可或缺的关系。
(二)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
众多的高校声乐教学工作,都是以声乐教学的目的和任务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教师在声乐课堂教学过程中,需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并综合利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尽可能地提升学生的相关技能。教师需要注重合理的教学方法和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众所周知,在传统的声乐教学过程中,大多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内容比较单一,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缺乏学习兴趣,会使声乐教学的教学质量大打折扣。
(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优势
教师在声乐教学过程中,应该与学生采取相互合作的模式,加入到学生实践的活动当中去,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有利于是促进教学的效率及提高教学的质量。在声乐教学过程,学生如何有效掌握声乐技巧,如何欣赏优秀的作品,都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密切相关。根据声乐教学的特点,要求教师在进行声乐教学时必须要以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培养学生主人翁意识,然后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学生的作用。
(四)让学生切身体会声乐课的魅力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一种表达,艺术课中的声乐课被规划为艺术的一大类。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有很强的声乐技巧及技能。教师首先让学生进行自主的歌唱训练,其次通过科学化、系统化的理论知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有效掌握正确的声音技巧。学生想要达到高超的声音水平,则必须具备艺术表现能力,以兴趣为出发点,让学生对声乐课有切身体会。
[参考文献]
[1]李朕樾.高校声乐教学中学生的主动性培养[J].戏剧之家,2017,23:187.[2]郭晓艳.浅谈高校声乐教学中学生的主动性培养[J].黄河之声,2017,08:31.[3]荆晶.关于高校声乐教学中学生主动性的培养研究[J].中华少年,2015,20:130.
第三篇:声乐教学中学生舞台表演心理培养研究论文
摘要:声乐学生在舞台上是否能正常发挥,并且声情并茂的进行演唱,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本文从歌唱状态、歌唱内容以及与观众产生共鸣三方面分析了积极的心理调控在演唱中的重要作用,最后从强化演唱技能训练做到“艺高胆大”、积极参加舞台表演实践做到“久经沙场”、激励进入歌曲情境做到“遗物忘形”三个方面论述了声乐教学中学生舞台表演心理培养调适的方法与途径。
关键词:声乐教学;舞台表演;学生;心理
对于声乐学生而言,在舞台上获得成果的演唱,是他们专业学习与艺术追求的梦想。在舞台上把自己所学的演唱技巧毫无保留的展现在观众的面前,通过作品的演绎来获得观众的关注和认可,这是声乐学生专业学习最直接的表现。舞台表演中,不仅考验的是声乐学生的专业实力以及舞台表现力,同时也是对他们表演心理的极大考验。表演心理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心理过程,在表演过程中,声乐学生不仅要对音乐有较强的感知能力,同时对肢体动作、面部表情、音乐感受都同样有着较高的要求。在舞台表演的过程中,发挥积极的心理调控能让自己的演唱更加轻松自如,能将自己最好的状态在舞台上表现出来,演唱心理的积极调控是进行成功的舞台表演不可或缺的因素。
一、积极的心理调控在演唱中的重要性
声乐学生舞台表现不佳,往往和演唱者自身的心理素质有很大的关系,在舞台上,他们如果能通过积极的心理调控,随时调整自己的心态的话,表演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积极的心理调控在演唱的过程中的是非常重要的。
(一)保持良好的演唱状态
声乐教学中通过积极的心理调适,在声乐学生演唱过程中保持良好的歌唱状态具有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可以调动声乐学生的发声器官,让这些器官处于一种良好的状态当中,演唱者在演唱的时候,这些发声器官会随着演唱者想要表达的情绪做出相应的调节。比如想要表达兴奋的情绪,必须经过心理暗示调节自己的紧张情绪,从而促使全身肌肉变得紧张,这种情况下共鸣腔体在演唱当中也能完全的打开,从而使得演唱者身心合一,将这种情绪完美的表现出来。第二,有利于控制声乐学生的气息,气息的控制是非常重要的,也是能演唱好歌曲的前提条件,因此,在演唱中良好的心理暗示可以使得情绪控制恰到好处,演唱的气息也变得顺畅,歌声也更具特色。第三,有利于演唱者语调、语气的调控。不同的歌曲表达不同的情感,有的忧伤,有的高兴,通过心理调节,可使得演唱者更好地调节演唱的语气和语调,使得歌曲的情绪自然的流露出来。
(二)准确表达歌唱的内容
积极的心理调控,可以帮助声乐学生更好地表达歌曲的内容。第一,在积极的心理暗示作用下,演唱者在运用演唱技巧的时候就会更加到位,咬字和吐音会更加清楚,能非常清楚明白的将歌曲的内容演唱出来。第二,积极的演唱心理,可以让歌曲的表达更加的流畅,演唱者在演唱之前已经做好了各种准备工作,并且记好了歌曲的歌词,此时才能在心理上对演唱准备进行积极的配合,就不会容易忘记歌词。第三,要完整的表达歌曲的内容,经常会需要一些肢体语言的配合,而紧张的情绪,往往让演唱者不自觉的做一些与歌曲表达不相配的动作或是习惯性动作,这会破坏整个演唱的和谐,演唱者也会更加畏惧用眼神和观众进行情感的交流。
(三)渲染观众情感共鸣
声乐艺术带给观众的是一场视听的盛宴,观众在聆听的过程中,往往会将情感融入到作品当中去,声乐学生将演唱作品演绎出高水平能带给观众美的享受。演唱者需要在演唱的过程中做到声情并茂,这样观众才会被你的声音所打动,在聆听与品味的过程中,脑海里闪现出歌曲中所表达的各种意境,从而被作品中蕴含的情绪所感染,和演唱者一起达到一种情感上的共鸣。声乐学生想要声情并茂的进行演唱,就必须在演唱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心理暗示的作用,通过舞台很好地发挥自己的演唱水准的同时,将歌曲中蕴含的情感也完美的表达出来,从而引起观众的共鸣。表演者在舞台上如果能运用积极的心理调控,在进行舞台表演时就不会显得太拘谨,在表演的过程中,会自然地运用眼神和观众进行交流,会恰到好处的运用到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通过这些和观众产生台上台下的互动,在这个互动的过程中,自然的调动了观众的情绪情感。
二、学生表演心理培养调适的方法
在声乐教学声乐学生如果无法调动自己的积极心理就无法将歌曲演唱好,容易出现各种问题,我们要找到问题所在,积极的克服。要想在舞台表演的过程中能运用到积极地表演心理,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强化演唱技能训练,做到“艺高胆大”
演唱前的表演准备工作是非常重要的,要做好舞台表演的准备工作,首先应该让自己的身体和精神做好调节。健康的身体和饱满的精神,是演绎好一首作品的前提条件,作为演唱者,在登台演唱之前要注意自己身体健康状态,保持一定的兴奋度和高度的集中。同时,应该注意在登台之前进行合理的开声练习,每次练声的时间不应该过长,因为这段发声练习是为了让自己进入状态,消除紧张的情绪。对于演唱者来说,在进行表演之前,一定要多注意休息,做好心理上的调节,让自己精神抖擞的走上舞台,产生自身强大的磁场。其次要储备与自己演唱的歌曲相关的知识,清楚了解作品的背景知识,有助于演唱者更好地把握住作品的风格。再者就是要对作品进行全面的了解,对谱面上直观的标记的运用要熟悉。在演唱之前应较好地把握音乐的艺术形象,作为声乐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就要多积累一些经典歌曲的相关资料,熟悉作曲家的创作风格,很好地揣摩歌词背后的深意。当声乐学生对音乐作品非常熟悉的时候,他的自信心也会倍增,在演唱的过程中,更容易调动积极的心理因素。演唱前的准备工作,是舞台表演成功必须要做的基础性工作,基础工作没有做好,演唱过程中,就无法建立自己的自信心,演唱中则无法调动积极的心理暗示来进行演唱。
(二)积极参加舞台表演实践,做到“久经沙场”
中国有句名言“熟能生巧”,对于歌唱者来说,通过多次的舞台实践是能缓解与消除紧张的情绪。在舞台表演实践过程中,可以总结各种经验加强与观众的交流,让自己建立自信心。在一些带有娱乐性质的舞台,往往还需要演唱者营造出一种轻松地氛围,在这种氛围中,演唱者也会被周围欢乐的气氛给感染,忘记登台时候的紧张。在登台之前,利用积极的心理暗示告诉自己“我行”,也能缓解紧张的情绪。在演唱的过程中,把注意力集中到演唱当中,让自己沉醉于歌曲的美当中,同时告诉自己观众不是自己演唱的检验者,而是来聆听自己演唱的朋友,他们会支持和鼓励自己。利用好心理调节,在这种放松的心境中,演唱会渐入佳境。声乐教学中学生在初登舞台时,由于紧张会在舞台上发生各种小状况,没有舞台经验,会显得局促不安,影响后面的发挥。舞台经验的丰富能促使歌唱者心理控制能力得到增强,从而在每次实践之后,在得到加深表演经验的同时,能更好的调节自己的演唱心理。声乐教学中强调舞台实践对声乐学生学习的重要性,老师结合自己多年的舞台表演经验,培养学生只有“久经沙场”才能更好地调控自己的演唱心理,在舞台上发挥得越来越好。
(三)极力进入歌曲情境,做到“遗物忘形”
没有情感的音乐就没有朝气与生命力。声乐演唱过程演唱者只有在歌声中注入内心情感,才能打动观众。良好的歌唱心理,可以让演唱者很快的进入到歌曲的情境当中做到“遗物忘形”。作为声乐学生,要多观察生活,在生活中品味人生的酸甜苦辣。在演唱歌曲时,大脑要非常快速的调配出这些情感因素,结合自己的生活情感经历融入到作品情感表达中去,根据自己对歌词的理解以及人生经历,通过发挥想象进入歌曲情境当中,当各种画面交织在脑海,让自己进入到一种忘我的境界。陆在易的艺术歌曲《家》被很多歌唱家演绎过,我们在演唱这首作品的时候,可能很难体会当时游子的那种心境,但是我们大多数也出门在外,对家中的父母是非常想念的。歌唱中可以把自己对父母、对家乡的情感如注入其中,以此来更好地表达出这种思想的情绪以及淡淡的哀愁。通过自身的心理体会融入歌曲当中,使得作品感情更为充沛。每一位声乐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生活经验的积累,在演唱的过程中,积极调动自己的心理情绪,想象出自己远离家乡那种不安的情绪,孤单的情感以及家庭的幸福。只有在演唱过程中,积极调动情绪发挥想象,这样能更好的的将思念家乡、盼望海峡早日统一的情感表达出来,在演唱中做到情境融为一体。声乐教学注重中学生舞台表演时表演心理的积极调控,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是要在每次的学习和排练当中,有意识的进行训练。在平时的学习和演唱的过程中,学生要积极的、有意识的调节自己的演唱心理,培养积极的心理暗示,在歌曲中注入自己的情感并完美的展现出来。
参考文献:
[1]侯凌燕.论情感在声乐演唱中的重要性[J].黄河之声,2013,(02).[2]张晓红.浅谈如何做好声乐演唱中的情绪控制[J].音乐大观,2013,(02).[3]李宁.歌唱艺术中的舞台表演心理分析[J].艺术教育,2015,(01).
第四篇:情感培养在声乐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摘要:
在声乐教学中,情感的融入会使得教学效率有较大的提高。本文从我国音乐教学中的背景出发,分析了我国音乐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最后基于情感培养的方式,研究了情感培养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
声乐教学;情感培养;应用;问题
随着我国的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逐渐从物质上的追求发展到了精神上的享受,对于各种娱乐方式要求越来越高。而艺术可以让人们感受内心世界,交流情感。特别是音乐、舞蹈以及乐器等,在艺术领域中属于人们的重点精神追求。因而,在教学过程中,人们也越来越注重艺术的灵魂。老师们不是只完成教学任务就可以了,还应该传播艺术的感受能力以及艺术所具备的思想能力,让学生可以在学习过程中既能欣赏艺术作品,还能激发他们主动思考以及创作的能力。而将情感运用在声乐教学过程里,让学员们对艺术作品充满感情,有利于他们去充分理解作品,感受艺术的灵魂。声乐属于艺术中非常需要情感表达的一门艺术。演唱者要演唱好声乐,不仅需要高超的演唱技巧,还需要懂得如何将歌曲中包含的情感表达出来,如此才能在演唱过程中将这首歌曲发挥到淋漓尽致,引发听众的共鸣。如果演唱者只具备演唱技巧,却不具备丰富情感并将作品的情感表达到位,只会使得演唱死板无趣,不能直击人心。因此在声乐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们应该在传授演唱技巧的同时,注重对歌曲内在感情的理解。
一、我国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不重视艺术中的情感培养
若想一首艺术作品被大家认可,不能只有歌词以及曲调的优秀,还需要表演者的表演功力。而演唱者的演唱是否能打动人心,关键就在于其对歌曲的理解与表达,只有将歌曲的创作和演唱者的演唱结合起来,才能让该音乐作品得到大家喜爱。而现在很多高校是将声乐艺术简单地理解成声音艺术,不注重艺术所要表达的情感,而是只注重歌曲本身的演唱技巧,在某方面限制了学生的发展。例如有些学生可以给人声音优美的印象,但是由于表现能力不够以及精神内涵不足使得其不能被大家接受。
(二)忽略教学情境的作用
我国大部分高校老师在声乐教学过程中,需要反复讲解示范,才能让学生充分理解老师所讲授的内容,同时学生也需要多次练习后才能领悟该内容,这会使得教学效率大大降低。虽然多次练习对于学生的技能训练也是有作用的,但是如果能在教学过程中加入特定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去理解与探索,整个教学过程会事半功倍。例如,在教学的过程中营造该歌曲所具备的氛围,则能更好地激发学生们的理解力与感受能力,使得他们的歌曲表达更加充满精神内涵。
(三)对情感培养理解偏差
很多高校以及老师都能意识到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情感培养的重要性,但是对于情感培养的概念却存在理解上的偏差,例如将情感培养局限在大脑思维中,致使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正确的将情感培养与声乐练习结合起来,起不到有效的作用。
二、情感培养的方式
古人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富有情感的语言才能直击人心,获得他人的思想和情感的共鸣。教师的教学语言是应当饱含情感的,当自身的情感投入到教学内容上时,教学语言的魅力就立马突显出来,学生的情绪是能够受到教师语言的带动和感染的,这样富有情感的语言才能够牢牢的“黏”住学生的思想,形成强大的思想凝聚力。当然,这种情感是需要教师真情实感的进行投入,装模作样或者虚情假意是打动不了学生的。真情来自对表达内容深刻理解,来源于自身的人生经历和体会。
(一)精选教材类型
在声乐的教学过程中,若想要学生们真正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表达好作品,必须在正确的指引下,学习正确的作品。这一方面包括优秀老师的讲解与示范,另一方面还包括优良的教材,可见学校的教材应该在得到精选后才被老师使用。在选取教材的时候,学校应该结合教学特点以及声乐艺术本身所需,选取最为合适的教材,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们进行情感培养。对于现在市场上存在的鱼目混珠的作品,应该不予选择,而对于那些虽然优秀但是与本校教学特点不相符的作品也应该舍弃。
(二)设置特殊教学情境
设置特殊教学情境对于学生的情感培养非常重要,但是在现今的声乐教学中却没有被重视。在声乐教学过程中设置特有情境,使得学生们有一种身在其中的感觉,帮助学生们领悟音乐所表达的内涵。这种特殊情境是指教学过程中的外在环境,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音乐作品,同时还能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使得教学效果大大提高。
(三)分析作品背景
在不同的环境与时代里,会产生不同类型的歌曲,因而学生需要理解作品所在时代与环境,即作品背景。由于作品背景会影响歌曲创作者的风格以及歌曲的意义,因此老师在教学的时候可以讲解作品的背景,帮助学生去理解那个时代,并且培养他们的演唱内涵。这样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便能如同走进了该歌曲所在时代,在心灵上以及情感上都能更为接近当时歌曲所表达的意义。同时他们也能据此将歌曲类型进行区域划分,例如江南的歌曲婉约优美,西北的歌曲激昂豪放等,都有利于他们去加深对歌曲的情感理解。(四)情感与发声的结合在老师对学生教授声乐的发声时,除了要求发声的音准正确外,还应该对他们情感的表达力加以培养。例如在歌曲的发声练习中,如有需要表达悲伤情感的词段,可以让他们在发声的同时去联想悲伤的感觉,调节面部表情,表现出伤心与痛苦,甚至可以哭出声来,如此便能帮助他们日后演唱时收发自如。另一方面,这种教学方式还能调动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三、情感培养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
(一)帮助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
在声乐教学过程中加入情感培养,除了可以加强学生们对作品的理解力,同时也能加强学生们的学习主动性。当学生对作品与艺术充满感情时,便会受到吸引从而自发主动去研究音乐艺术作品中的门门道道,对艺术以及歌曲作品的见解也会越来越全面与独到。而当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上来之后,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互动将会更加便捷,老师能更好地向学生传授自己的丰富经验,而学生也能更好地理解老师所表达的意思。
(二)帮助学生把握音乐作品的情感
通过情感培养,例如在声乐教学的时候老师可以将音乐进行剖析,具体分析哪首歌代表什么样的情感,歌曲里所抒发的感情是怎样变化的,包含的感情是甜蜜还是悲伤,表达的是恋情还是革命等,可以使得学生们更好地理解音乐作品所含的意义与情感。在演唱歌曲的时候,若演唱者具备情感的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以情感打动观众,可以更好地诠释其音乐作品。若是演唱时毫无感情,则会显得整个演唱空洞无力,不具备打动人心的力量。
(三)帮助学生充实音乐技巧
演绎好一首音乐作品,不仅需要表面的技巧,还需要内在的技巧。而内在的技巧说的就是歌曲的表达方式,包括在歌词里某段话或者某个词上应该如何发声,应该如何动作,应该具备何种表情等。而情感培养正是一种让学生们理解歌曲表达的情感后正确诠释歌曲的方法,老师们在教学过程中会通过各种方式来培养学生的音乐情感,教会他们如何在需要的时候改变发声,以更好地抒发音乐的情感。例如在演唱黄河大合唱时,前部分表达赞美应该发声柔美温馨,而在后部分表达愤怒时,应该发声激昂高亢,如此才能充分表达好这首作品。
参考文献:
[1]曹文文,朱先华.论声乐教学中情感培养的重要性[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1,(02):131-133+140.[2]鲜婉弢.浅谈声乐教学中的情感培养[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11):288-289.[3]李延俊.对声乐教学过程中情感培养的探索[J].职教论坛,2012,(23):47-48.[4]余芬.浅谈声乐教学中的情感体验与培养[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5):65-68.
第五篇:初中音乐教学论文《培养能力是声乐教学的根本》
初中音乐教学论文《培养能力是声乐教学的根本》
如何通过声乐教学为学生将来独立工作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并为他们打开今后继续深造的大门,这是声乐教师应当认真思考的问题。我们教会学生的不仅是单纯的技巧或者一两首歌曲,而应培养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会他们掌握科学而有效的学习方法,这是最为重要的,也是声乐教学之根本。那么,我们在声乐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呢?本人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简单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教会学生掌握演唱的基本原则
声乐教学通常是以一对一的个别授课方式进行的,由于不同学生的条件、能力、程度和存在的问题不同,教师需要对每个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的教学方法。往往是学生唱到哪里就指导到哪里,这样的灵活性使声乐教学多少带有即兴的色彩。教师通常非常具体地指导每一处渐强或渐弱、渐快或渐慢、打开或关闭、位置或气息,这种指导的确可以很快达到要求,并且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这种教学比较容易造成学生学习中的盲从和依赖心理,他们尽管做到了某些要求,但却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教师最应该教会学生的是演唱的基本原则。例如,怎样的演唱是正确的,这里涉及到几对关系:紧张与放松、集中与打开、位置与呼吸等;还有关于音乐术语的执行:表情、力度、速度等。教师教学的关键是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举一反三,知道如何做和为什么如此做。教学方法的原则之一就是重复,教师需要不断反复强调这些基本
原则,使学生的认识从局部到全面,从特殊到一般,从感性到理性,他们对基本原则有了明确的概念就好比掌握了一把衡量演唱标准的尺子,使他有理可依、有规可循,从而使学生获得分析、解决问题的依据和能力。
二、教会学生运用主课的辅助工具
为了使学生一开始学习声乐就学习使用主课学习的工具,教师需要教会学生查阅文字资料、听音响资料,作为主课教学的一部分。提出这一点,是因为我们发现不少学生只知一味练唱,不听音响资料、不看音乐书籍、不查音乐辞典,样样都听老师讲,缺乏主动学习的精神。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针对所学习的曲目,查阅相关的文字资料如音乐史、音乐家传记、歌曲的创作背景、歌曲的分析及参考不同的版本等等,从中找出准确的音乐形象和恰当的表现手法的依据,在根据进展的情况指导学生深入下去。怎样使学生通过听音响资料对主课学习产生积极的作用呢?
我认为可以有以下几种做法:
1、练习什么作品就听什么作品;
2、带着问题听,包括速度、音色、风格等;
3、听同一时期的声乐作品;
4、听不同时期的声乐作品;
5、听不同的人演唱的同一作品;
6、听同一个人演唱的不同作品等等。
在听过音响资料之后,制定个人的练习方案。这样的实践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大有好处,一方面增强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同时可以切实加强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会学生进行有效的练习
大多数声乐教师都主张,练唱不仅要练嗓,更为重要的是动脑。不少学生在唱错时都不明白为什么错和错哪儿了。就唱错音来说,有以下的原因:识谱不仔细、背谱背错等;就音唱不准来说,有可能是因为心理听觉问题、发声方法问题等。针对这些现象,教师可以提问,学生也可以提问,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就能够对症下药解决他们。学生练习的过程是一个分析的过程。首先,应当要求学生集中注意力,用耳聆听、用心体会;其次,要求学生进行自我评定,有哪些进步,还有哪些不足;再次,分析取得进步和存在问题的原因;最后,制定下一步练习的步骤和目标。以上几个环节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贯穿于练习的始终,可使学生保持清醒的头脑,积极敏锐的思维。
分析思考获得的结果是较高的学习效率;反之,无目的、无分析、无方法的练习纯粹是浪费时间,而且更坏的是巩固了缺点。学生上过课之后,大量的时间是自己的练习,回课的质量取决于其练习的质量。质量的好坏取决于其练习的方法。可以说教会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科学的、有效的学习方法比教会他们几首歌重要得多。练习体现教学的基础性,其中包含了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基本素质。
四、鼓励学生参加演唱实践
演唱实践是提高教学质量、缩短课堂与舞台、理论与实践、学习与工作之间的距离和促进声乐人才成长的重要环节。上台演唱是学生学习成绩的体现,同时也会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声乐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练唱,还应把如何上台演唱当作授课的一部分。教师应
当鼓励学生积极争取机会上台演出,培养他们当众演唱的欲望。
教师要帮助学生作好上台前两方面的准备:一方面是心理上的准备,告诉他们上台演唱和课堂练习之间的差别,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应该怎样应付临
时出现的问题等等;另一方面是技术上的准备,帮助他们分析出在技术上的难点,认真练习,做到心中有数,技术方面的工夫在平时。除了上述两点之外,教师所给的演唱曲目是否适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一也非常要紧。试想,某学生在平时都未能较好完成的某一作品,上台后由于紧张会唱成什么样子呢?因此,教师的选曲应当十分慎重,学生的练习应当十分认真。
在演出实践之后,教师要与学生一起对演出进行总结,肯定其成绩,指出不足,并以此作为下次登台演唱的借鉴,在实践中提高演唱水平。艺术实践的意义在于演唱知识的实际应用,为学生日后适应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重视教学的综合性与阶段性
在声乐教学中,对学生基础能力的训练与艺术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相对整体而有具阶段性的教学体系和过程。因为,歌唱是一门表演的艺术,它既体现着演唱者运用音乐手段与技术能力来表现作品的美感,同时也体现着演唱者的个性化创造意识,以展示其独特的心理悟性与精神境界从这个意义上说,对学生的完整教育,应当是两者都不可偏废的教育结构。学生的基础能力是指通过正常的听觉和发声的训练,运用呼吸、共鸣、发音、咬字等技术手段,加上表演方面的面部
表情、身体语言等综合因素表现作品。学生艺术创造能力是指其在具有一定程度的歌唱能力基础上,能够按照自己的审美理念和艺术趣味,读作品进行二度创造的能力。
教师对学生基础能力和艺术能力的全面培养,不能是片面的随意的。在教学中要强调教学体系与过程的完整性、综合性以及阶段性布局。完整性体现在对声乐教学过程的整体性把握,坚持把对学生基础能力的培养与他们艺术创造能力进行连贯思维。注意各环节间的有机联系,在它们的内在联系中寻找教学的契合点;综合性体现在对声乐教学的互维性把握:注意教学内容与教学目的的相互转换和前后的渗透,使基础能力与创造能力的培养结合、沟通得更为紧密;阶段性体现在对教学内容的分解性把握,有意识地突出某一方面的教学目的和效果,即对学生进行阶段性、分期性和单一性教学,使得教学目标更为明确。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声乐学习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对于学习者来说需要具备恒心与毅力。作为声乐教师,今天为学生授课是为了使他们逐步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科学的学习方法,从而为日后的独立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