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读后感700字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读后感700字
前不久,在负责采购党群服务中心阅览室书籍时,当时被书名吸引而选了这本书《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借着“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关系,借阅了这本书。《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的作者是王小波,当代著名学者、作家。最早知道王小波,是在大学时期,因为专业缘故,经常会品读一些文学著作,对于他创作的《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等都略有了解。《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这本书收集的是王小波的杂文和随笔。
当我拿到书时,饶有兴趣地品读起来,时不时地笑出声来。但看完之后,又会从中发现,作者以风趣的手法描述着他在大跃进时间、上山下乡、做知青、文化大革命等各个时期的一些现象,实则充满了讽刺的味道。1958年至1960年间,由于左倾主义错误,急于求成,想要迅速改变我国落后的面貌,尽快建成社会主义,也就是我们从书中看到的“大跃进”运动,出现了“浮夸风”.书中就有一篇文章《积极的结论》是对此现象进行批评和讽刺。文中讲到:“有一天,我父亲对我姥姥说,一亩地里能打三十万斤粮食,而我的外祖母一位农村来老太太,跳起小脚叫了起来‘打死俺俺也不信’。”以一位农村老太太的视角来阐释、批评当时的现象。
还有一篇文章《京片子与民族自信心》,讲的是关于语音语调的问题,港台语调通过电视机、收音机传播到内地,一些女歌星说话港台化非常严重,他借用了李敖先生骂老K(国民党)的一句话讽刺她们,说她们是意淫港币和新台币。同时,在文中他也表明了自己的立场——“香港和台湾的确是富裕,但没有文化。咱们这里看上去没啥,但人家还是仰慕的。”
整本书看来,有笑有泪,鲜明的反映了王小波的创作风格,以喜剧的风格描述一些不合理的现象,富于想像力之余,却不乏理性精神同时也反映了他的人生经历。他的妻子李银河把他喻为“浪漫骑士、行吟诗人、自由思想者”.供稿:罗琴英 刘慧君
第二篇:《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读后感
题记:把这篇粗糙的文章发上来,留个纪念。因为写过的全部文章好像就只有这篇留了底。
摘要:这篇读后感主要抒发了读完《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后的一些感想,我们在生活中不能同于流俗,囿于成规,要敢于做不同于流俗,不囿于成规的“反潮流者”。我们要勇于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我们要对人生价值取向和自由的选择作出深刻的思考。
关键字:猪、人、勇于追求、特立独行、自由。
首先来简单介绍一下作者王小波,王小波(1952——1997),曾是个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过,在美国匹兹堡大学取得文学硕士,再学电脑,于统计系当助教,回国后在中国人民大学任教。被誉为中国的乔伊斯兼卡夫卡,也是唯一一位两次获得世界华语语文学界的重要奖项“台湾联合报系文学奖中篇小说大奖”的中国大陆作家。他是目前中国最富创造性的作家,他是中国近半世纪的苦难和荒谬所结晶出来的天才。他的作品对我们生活中所有的荒谬和苦难作出最彻底的反讽刺。他还做了从来没有人想作和做也没才力做到的事,他唾弃中国现代文学那种软,伤感和谄媚的传统,而秉承罗素,伯尔.卡尔维诺他们的批判,思考和想象的精神,同时把这个传统和中国古代小说的游戏精神作了一个创造性的衔接。王小波的文学创作独特,富于想象力、幻想力之余,却不乏理性精神,在他的小说中,你可以看到,他用了不同的修辞方式来写小说,大量的即兴发挥、错位的角色语体,寓文雅于粗野,我们可以在其中感受澎湃的想象力。
王小波大多数以第一人称叙事,而这个人总是个生活中不顺心、受委屈的家伙,他幽默机敏,理性清澈,他本身是个“能文能武”的人,在读了《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这篇文章后更是让人深刻的体会到了王小波的那种不羁、幽默的风格,而且这篇文章也是如此的发人深省,于是决定写下一篇读后感来抒发一下内心的一些小感受。
在我们的生活中,猪这种动物早就见怪不怪了,在猪圈里、屠宰场、菜市场、我们的餐桌上等随处可见,而且猪的本质也早已在我们的脑海中留下了一个固定的形象:猪无非就是一天到晚只知道有吃就吃,吃饱了就躺在那肮脏不堪的猪圈里闷头大睡,它不在乎外面的世界是否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也不在乎今天谁发了财,明天谁嫁了人,也不用担忧着怎么为自己的一日三餐去奔波,简直就是一少心没肺的典型代表。只管把自己养得白白胖胖,殊不知自己越白胖主人就越开心,因为越能卖个好价钱。只有看到屠夫拿着把猪刀伸向自己的时候才惨叫几声,这时也只好任人宰割,然后变成红烧猪蹄、焖猪肉啊这些的供人啖食了。
但是王小波却让我们看到了一只与众不同的猪,这就让我们不得不惊奇了。作者通过“它是肉猪,但长得又黑又瘦,两眼炯炯有光。这家伙像山羊一样敏捷,一米高的猪栏一跳就过;它还能跳上猪圈的房顶,这一点又像是猫——所以它总是到处游逛,根本就不在圈里呆着”,“后来,猪兄学会了汽笛叫,这个本领给它招来了麻烦。我们那里有座糖厂,中午要鸣一次汽笛,让工人换班。我们队下地干活时,听见这次汽笛响就收工回来。我的猪兄每天上午十点钟总要跳到房上学汽笛,地里的人听见它叫就回来——这可比糖厂鸣笛早了一个半小时”等等一系列描写,充分的展示了这只猪的特立独行。试问有多少个人见过这样的猪呢?我就从来没见过这样的猪。
通过猪与猪的对比,我们不得不对对人生价值取向和自由的选择作出思考。普通的猪的生活完全是由人类来安排的,叫它们配种就配种,生崽就生崽,长肉就长肉,这象征着我们普遍的生存处境。有没有发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总是有一种力量,时时在企图左右我们的生活,为我们设计生活,安排命运,准备前途,决定去处?而大多数的我们却茫茫然然的跟着走,还自以为自己走的方向是对的,实际上确是对自己的未来一无所知。我们总是生活在别人设置的圈子和模式中,比如有些上班一族就每天按着工作制度完成自己的工作,按时上班下班,然后回到家中安然度过自己的空闲时间,毫无自己的想法,然后一辈子过去了,自己的经历就是这样一些平平淡淡的痕迹;还有就是我们学生,很多都按照父母给我们安排的路一直走,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然后工作、成家立业,人生就这样一步一个格子的走过来了,也没有说想要去完成自己的梦想或去勇敢的做一件自己想做的事。但是我们当中的许多人都愿意这样过,毫无怨言,我们不懂得去解放自己,给自己适当的自由,这就更是悲哀所在了。
认真想想为什么那么多人都愿意舍弃自由而甘于被安排呢?因为要想做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是比较困难的。对于人生而言我们总有着无数个追求,只要有一丝机会的存在,我们就会不断地为自己增添心中无数种渴望、希望与幻想。这是一种生存的本能所驱,生存的目的就是能更好地享受一切,然而,无论你站在生活的那个层次,当我们真正的面对现实的生活时,我们所做的事却是身不由己,我们所说的话却是言不由衷,这是因为我们无法摆脱来自内心与外界环境的双重压力,迫使我们做些自己不愿而又不得不做的事情,也许这一切都是冥冥注定的,我们无法自由而畅快的宣泄自我,无法做到特立独行。大家都向往自由,但是大家都知道自由只能自己一生的理想,它并不是在一条道路尽头等待着我们的花园。所以很多人只能一生都奔波在追求自由的道路上,平淡的生活着。
再说也没有几个人有那头特立独行的猪般的勇气,因为在当今残酷的现实社会中要想特立独行是要付出代价的。“枪打出头鸟”,那只猪也不例外,“谁知这回是动了真格的,指导员带了二十几个人,手拿五四式手枪;副指导员带了十几人,手持看青的火枪,分两路在猪场外的空地上兜捕它”。像我们这样绝大多数的弱势群体又怎么能逃得过如此的折磨?只有少数的人才能作为幸运儿,像这只猪 “就这样连兜了几个圈子,它找到了一个空子,一头撞出去了;跑得潇洒之极。以后我在甘蔗地里还见过它一次,它长出了獠牙”。
虽说要做到特立独行是要付出一定的代价的,但是通过读这篇文章,使我懂得了做人不能同于流俗,囿于成规,要敢于做不同于流俗,不囿于成规的“反潮流者”。①《大房子》这本书里的主人公之一凌扬就很好向我们阐释了这种敢于追求的精神。他本来是一个在事业单位有着稳定工作和收入的处级干部,然而他却不甘于平凡,不甘于上级对他的压迫,顶着家人的压力毅然辞去铁饭碗,决定投入商海干出自己的一番事业,刚出来开个体户的时候,他吃尽了苦头,忍受着难以想象的痛苦,但是他从不向家人诉说,也不抱怨,抱着我以后要住大房子,要开豪华轿车,出门要坐飞机在天上飞来飞去的美好信念,努力的打拼,最终他笑了,因为他真的过上了拥有了豪华的大房子,汽车也越换越豪华,飞机坐到不想做,每天一大堆美女围着他转的日子。我们要向凌扬学习,学习他那敢于向世俗挑战的精神,更要向这只猪学习,学习它敢于狂奔,追求自由,终于长出獠牙,潇洒、冷静、警惕的精神。
不要管这只特立独行的猪是否真的存在还是作者王小波杜撰出来的,在我心中是存在着这样一只猪的,不管以后生活和命运是否被冥冥中安排了,我都要努力的向我心中的这只猪迈进,努力的追求自己的心中所想。
第三篇: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读后感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读后感
有一群猪被主人统一喂养、管理,在集体猪圈里定时吃、睡,又定时被送进屠宰场,生死等等一切都早已被安排好。唯有一只猪特立独行,不服从这种主宰。它冲出猪圈,爬上房顶,在人们的追赶围捕之中,又冲出重围,跑进深山,终于成了一只自由自在的野猪。作为一个人,我很无奈的承认我羡慕这只猪,它独立意志的精神我们都很难拥有。我们生在中国生在这样的时代,固然有很多的不如意和被逼。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研究生工作,这是几乎所有的父母为我们设计的同样的路。从稍有思想的叛逆期到慢慢成熟,我们经历着一个从反抗到接受从顽固到彻底低头的过程。这是个安宁且又暴力的过程,我们的天性思想爱好在似有似无见被一点一点扼杀,然后变成一个循规蹈矩的木偶。这种隐形暴力在这样的时代得以滋生并且茁壮的成长,而我们除了接受也许就是一笑而过。不要去嘲笑那群愚笨的听候主人安排命运的猪。其实我们不如他们,他们起码悠闲洒脱,而我们还要在不喜欢的领域互相争的头破血流。这是怎样的一种荣耀与悲哀。但是我们可以反抗吗,那我们命运何在?人们都说只有知识才是在这个社会立足的资本,但是只有思想兴趣才是我们自己真正的财富。我们从做父母的傀儡进化到社会的傀儡,经历着同样的血腥洗礼,只是到最后有的成了战利品但有的却不甘愿付出的成了必然的牺牲品。但我们最后失败的时候还要很愧疚的跟父母说我们错了,真的很可笑。不过也不是所有都是那么的悲哀,有的人在同样的路上有幸遇到了自己的所好,做了自己喜欢的事,这才是最完美的战利品,就像那只猪长出的那两颗獠牙,这是成功的标志。
我们都被设置,被社会设置,被思想设置,被别人设置,被自己设置。在这个时代中生存就的遵守时代或对或错的规矩,原因是只有这样才能生存。
第四篇:《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的读后感
这是一本有趣的书,正如王小波是一个有趣的人。有趣在我看来是人的很重要的特质,虽然我自己不见得拥有。
首先我想给大家谈谈王小波这个人。出一道选择题:在每周只上一节课的人大教授和只能卖文为生的 “自由撰稿人”之间,你选哪个?没错,选教授,而且大多数人也是。但王小波不,他觉得当教授打搅了他的写作,当教授必须恭从领导打击了他的尊严。他首先要作一个自由人,于是他辞了职。
但是在文学界,他一直是个圈外人,那时有先锋主义、有朦胧派、但没有王小波。后来的所谓流派创造出无数的追随者,但是多数流于模仿,而真正地能有创造性的,又寥寥无几。但相反王小波的文章里多的是人文关怀和幽默的玩笑,他只是寂寞地写着,不屑与人为名利争雄,也受不惯传统作家戴着镣铐跳舞式的约束。所以,遇上作为多年留美学者的妻子为了评上高级职称居然也去参加英语考试的怪事,他也要骂人,但不是不负责任地乱骂一通,而是指名道姓地说:“李银河,你是个叛徒!”
自由撰稿人、不加入任何流派,使得他走的路崎岖不堪。小说发表不了,于是就在报刊杂志上发表一些专栏,后来朱伟回忆说,当年王小波给《三联生活周刊》做专栏的时候,因为交稿慢,所以时常催稿,把王小波搞的心力交瘁。但是谁也没料到,正是王小波的存在,才让《三联生活周刊》成为“文青”酷爱的杂志,也使舶来品的专栏写作成为一本杂志的重头戏。
接下来再谈谈这本书,它为什么吸引我去阅读,最先吸引我的是这本书的书名——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看起来就觉得十分有意思,就十分想知道是怎样的特立独行,为什么是头猪,一只猪又何以成为了主角„„脑中迸发出好多联想,就想看看作者是怎么去写的。
这本书涉猎内容广泛——作者对生活、对艺术、对小说、对社会学工作、对一些小说作品的看法,作者的一些生活经历与所见所闻,作者一些作品的序言和后记。王小波的文字中充满幽默和智慧,也用了不少反讽式的表达方式(可以理解为这依然是他幽默和智慧的体现)。他的文字中充满了对艺术、对文学,尤其对
开篇的《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全篇的描写和我读过的感受可谓“酣畅淋漓”。“我已经四十岁了,除了这只猪,还没见过谁敢于如此无视对生活的设置。相反,我倒见过很多想要设置别人生活的人,还有对被设置的生活安之若素的人。因为这个缘故,我一直怀念这只特立独行的猪。” 他羡慕特立独行的猪,是因为可以摆脱生活的设置。我想这正是他要写这篇文章的原因。
另一篇——《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中,对于成功和失败的说法,让我内心颇感震动。“只有那些安于自己限度之内的生活的人才总是“胜利”,而一个常常在进行着接近自己限度的斗争的人总是会常常失败。人类本身也有自己的限度,但是当人们一再把手伸到限度之外,这个限度就一天一天地扩大了。人类在与限度的斗争中成长。而那些永远不肯或不能越出自己限度的人是平庸的人。”害怕失败和放弃挑战也许可以过得安逸舒适,但那真的就是平庸的人生,还有,你将无法尝到超越自我带来的成就感。这话用来警示自己。不断尝试新的事物,挑战自己,可以获得更丰富的世界,而那正是我所向往。
我尊敬并羡慕王小波。热爱生活,以自己热爱的事为工作和事业,聪明并不断学习,有趣,凡事有自己的见解,正如那只特立独行的猪,在我看来,他也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
第五篇:《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读后感2000字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读后感2000字
原创: 阿夸
王小波的书《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看完一个多月了,一直想写读后感又决定放一段时间去回看相关内容再写。
这本书收录了很多王小波的文章,最出名的还是和书名一致的这篇,去年在和菜头得到专栏《槽边往事》的文章《那些最终变成了牛的猪》里看到了这篇。当时看得我很兴奋,终于看到了听到了我一直想说但没有能好好表达的话。为此我还在去年5月20号写了一篇文章《选择做猪还是牛》,一是推荐此文、二是说自己想说的话。
我明确表达了自己的态度:在工作生活中做牛来赚钱养活自己,在思想上做王小波笔下特立独行的猪绝不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哪怕为此可能付出很多代价和痛苦。去年我已过三十岁,生活在小县城里这年纪还不结婚要被视为另类,会有一堆亲戚朋友长辈以为你好之名来对你说教。我依然用自己的原则来对抗,最近几年同龄人闪婚闪离和同床异梦的各种事件充分证明了我的坚持是有价值的,也有更多的人开始理解了我的做法。
一年后再读起相关的文字来还是会庆幸,庆幸自己当初的决定庆幸能读得懂王小波、和菜头写的内容。第一次知道王小波是读周国平的书,他对王小波的才华很是佩服又感慨王英年早逝。以前有一个说法:“男生不可不读王小波,女生不可不读周国平。”周国平的书我基本都看过了,王小波的才看了两本,今天说的是一本另一本是《黄金时代》。看《黄金时代》一开始是被吓到的,怎么有这么直白的性爱描写,看着看着才知道这是他的独特风格:黑色幽默。正是有这一点才让他在描写大跃进文革时期用了独特的方式:在反智时代坚守理性与智慧、在性被极度压抑的时代大肆描写男女性爱、在苦大仇深的文学氛围下追寻趣味。看他的文字会哈哈大笑然后又陷入沉思,那个荒唐年代的荒唐事在他笔下被写得极其好笑反衬出时代更加荒唐。
本书第一篇《积极的结论》就写了这么一段荒唐:我姥姥在大跃进时期坚决不信一亩地能打三十万斤粮食,周围人包括我都认为姥姥觉悟太低不明事理。几十年后想想姥姥是对的,那么多粮食吃不完堆在那里,地面将以每十年七至八米的速度上升,长此以往华北平原将变成喜马拉雅山了。这样一种写法比其他写法更加凸显了荒唐时代的荒唐事,给人印象更深刻。
而第二篇《一只特立独行的猪》里,这头能够上屋顶、学汽笛叫、突破几十号带着枪的民兵围捕逃进森林、最后长出獠牙的猪,在真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存在的,然而我宁可相信有这样一只猪。正如文中作者在最后看到这头猪时,它已经不让接近了。因为作者平时给他吃细米糠熬粥喂它关系还不错,但在得知民兵要围捕它时却不敢对抗甚至不敢告诉猪,这只猪看透了他。可能我们绝大多数人面对生活的设置只能像文中作者一般不敢对抗,这只猪更像是一个神的化身来考验人性,经此考验我们都羞愧。如果还有羞愧我们至少比那些围捕的人要好一点。
《肚子里的战争》是我认为本书里最黑色幽默的一篇,因为这篇写的是那个荒唐时期医院里的事。有技术有本事的医生都被下放劳动了,医院里只剩下工农兵出生的卫生员,他们做阑尾手术那叫一个惨不忍睹。一个阑尾手术能做几个小时找不到阑尾,别人质疑他们就说:“越是不熟就越要动——在战争中学习战争。”我作为一名医学专用医生知道做了太多的阑尾手术医学专用,我们医院也有很多阑尾手术做两三个小时(正常阑尾手术在半小时左右),那是因为很多患者都是肚子疼好几天甚至一两周才来,阑尾穿孔腹腔内到处是脓,炎症导致阑尾周围肠子粘连。和文中的荒唐一比,我们医院患者的荒唐还情有可原,毕竟他们不知道自己的病情。
王小波在文中写道:“一切人间的荒唐事,整个社会环境虽是一个原因,但不主要。主要的是,那个闹事的人是在借酒撒疯。他明知道自己在胡闹,但还要闹下去,主要是因为胡闹很开心。”这段文字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荒唐事的原因,杀人的不是武器是操控武器的人。在我上篇文章里写3.14暴恐事件时就写了打砸抢的人其实是借着当时宗教民族矛盾来发泄自己的不满,不买那个岛国的东西运动里砸日本车打车主的也是这样一群借酒撒疯的人。在笑那个荒唐年代时候我们也要警惕自己就可能做荒唐事。
在《对待知识的态度》一文里王小波讲述了自己在插队下乡期间在月光下悄悄学习看书,他说写这些不是为了说明知识本身是多么诱人。“当年文化知识不能成为饭碗,也不能夸耀于人,但有一些青年对它还是有兴趣,这说明学习本身就可以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假如你什么都不学,那就只能生活在现时的一个小圈子里,狭窄得很。”这段让我想起很多写文革时期作品里,这些爱知识的青年在前路不明甚至可能一辈子都没机会恢复高考情况下依然在抓住所有机会学习,这些人就单纯地想看更宽广的世界是什么样。而现在我们有大把的时间有更方便的条件可以看世界,却有太多人自我封闭在现时的小圈子里。()环境重要,人更重要。
《知识分子的不幸》这篇里王小波写到:“因为狂信,人就不想讲理。我个人认为,物理课将比尸横遍野更糟糕,而且只要到了无力可讲的地步,肯定也要尸横遍野。”他批评了中国的人文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都想当圣人,想把所有人都按照自己的想法来改造,所谓的“国学”就是这样不容质疑的产物,做出一根漂亮的棍子打死打伤无数人。他很反感意识形态灌输,用“你爸爸不能代替我爸爸”来讽刺这种荒唐做法。这也是我们现在值得警惕的方面,尤其是很多学到点知识的人千万不能因此就沦为相当圣人的那类人。
以上是我挑选了书中很有代表性的几篇中的观点说了自己的感想,本书内容远不止于此各位有兴趣可以看全书。王小波的作品我才看了两本就已经对他的风格非常喜欢,以后努力把其他作品也看看。他以自己的黑色幽默给我们带来一个个好笑又发人深省的荒唐事,看了以后再想做荒唐事时会多了一份忌惮,有了这份忌惮会好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