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汉书》有感1000字
读《汉书》有感1000字
刘铎
《汉书》又称《前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由中国东汉历史学家班固编撰。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王莽帝皇思念(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
我略读此书深为感慨,汉高祖神威四海,一统天下,开辟了大汉王朝,亦作出“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的旷世名句,吕太后权倾朝野,稳定了汉朝初期动荡不安的政局;文官之治,富国强民,无为而治,天下归心,为汉室王朝四百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武帝建元,北定匈奴,成就了卫青,霍去病,李广等一代的英雄,此皆展我大汉威武,使汉族在今后两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星光神耀。
汉朝历史是中国古代史中地位最为显赫的一段历史,其使汉族从此形成为统一的民族,在这片广袤的华夏大地上,汉朝写下了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作为汉朝古都的长安,在当时充当着世界中心的地位。在西汉的200余年历史中,自武帝时的张謇出使西域,开通商道,长安成为连接欧亚的桥梁,“丝绸之路”的起点,繁盛一时。但是随着历史的变迁,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带来的市场经济影响下,长安的历史文化已不再那么备受瞩目,人们在忙着追求经济建设,逐渐忘记了中华民族曾经有过令人骄傲的辉煌历史,忘记了历史上文化和遗迹,忘记了汉族是整个中国历史剧目的导演者。借用贾平凹先生的谈《废都》等作品创作动机和动力时说的话:“社会发展到今日,巨大的变化,巨大的希望和空前的物资主义的罪孽并存,物资主义的致愚和腐蚀,严重的影响着人的灵魂,这是与艺术精神格格不入的,我们得要作出文学的反抗,得要发现人的弱点与罪行。”
纵观国际上的文化传承做的优秀的国家,日本、韩国,他们在发展经济至发达国家的同时也在传承着文化细节,他们的民族服饰在重大庆典中都会呈现,俨然成为了他们独特的文化标签。身为文化资本最雄厚,文化力最强的国家的公民,我们应当重视这个问题。为保护传统文化而立的法定节假日已徒有其表,每逢过年听到的都是诸如“这年越过越没意思了”之类的声音,根本原因是人们从骨子里缺乏传统文化意识,没有感受到真正的节日文化氛围和内涵。为应对传统文化缺失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多次提到“文化自信”这一概念,这就要求我们每个人积极践行文化价值,弘扬和传承民族文化。
2018年4月18日,西安曲江新区“中国华夏日”盛大开幕,共青团中央官方发布:中国华服日来袭,新时代,新华服,新青年。这是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文化活动,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在日常生活中穿起了汉服,穿着汉服,充分弘扬了传统文化之美,为此,我们应当深感欣慰。
近年来,全民读国学的氛围越来越浓郁,四书五经,二十四史不再是科举制度的傀儡,人们开始去感受其中的文化内涵,学习古人的智慧。读国学不仅能够学习经典,传承文化,而且能树立三观,体现民族自豪感,为中华文化的振兴起到积极作用。
第二篇:汉书
《汉书·南粤传》
南粤王赵佗,真定人。秦朝统一天下,攻克扬粤,设置三郡:桂林,南海,象郡。迁徙人民与南粤人杂居。秦二世时,时任南越尉的任嚣重病将死,召龙川令赵佗说:“听说陈胜等发动叛乱,有才能的人都叛秦自立,南海郡偏僻荒远,我恐惧盗贼侵略此地。我想兴兵断绝新开辟的道路,发展武力等待诸侯生变,正逢病重。广州背负山川地形险阻,南北东西方圆几千里,有中原人相辅佐,这也是一州的政治中心,可以建国于此。郡中长吏没有谁可以策划谋略,因此召见你。”授权赵佗代行南越尉之职。南粤尉任嚣死,赵佗传檄横浦,阳山,湟溪关,以防止陈胜起义军南下为理由聚兵自守。并且逐步以法律诛杀秦朝所置官吏,以其党为代理负责守备的官吏。秦朝灭亡后,赵佗就发兵攻击桂林,象郡。将秦朝在南方沿海设置的三郡中另两郡纳入南海郡的势力范围,并自立为南粤武王。刘邦统一天下后,以中原疲于征战,民力困乏之故,未发兵征伐南粤。刘邦派陆贾出使南粤立赵佗为南粤王,与之剖符互通使节,告诫南粤勿侵扰汉朝南方疆域,南粤与长沙接壤。
高后时,有关部门请求禁止与南粤在边疆进行铁器的贸易。赵佗认为:刘邦时中央政权承认南粤的政治地位,互通贸易,是高后听信长沙王馋言隔绝与南粤的器物贸易,而长沙王欲依靠强大的中央政权军事力量剿灭南粤,为己捞功。故南越王僭称南粤帝,发兵攻打长沙,并攻克数县。高后(吕太后)遣将击之,适逢暑热潮湿,部队疾病流行,进兵未能越过五岭。一年多后,高后死,罢兵。赵佗因此借助武力威慑力和财政实力迫使闽粤与西瓯骆为其所役使。至此南粤东西方圆万余里,领土进一步拓展。赵佗称帝,建黄屋左纛,与汉朝相同。汉文帝即位第一年(179BC)安抚天下,派使节告喻诸侯及四夷从代地前来即天子位的消息。为南粤赵佗在真定的父母坟地设置守邑,每年按时祭祀。下诏授予赵佗的兄弟等高官厚禄。召见陈平让他举荐出使南粤的使者,举荐陆贾。此为陆贾第二次出使南粤。汉文帝召见陆贾授予太中大夫之官,一人为副使。并让陆贾传达汉文帝致南粤王得信件。
陆贾到了南粤,赵佗很惊恐,于是顿首道歉,愿意遵守汉朝的诏令,长期称臣。于是下诏国内去除黄屋左纛,并且回信表示:老夫本是粤吏,刘邦赐予我玺,封我为南粤王;此前之所以称制是因为吕太后听信谗言发布命令禁止与南粤贸易铁器,牛羊也只贸易公的,而南粤地偏,没有祭祀用的牛马,不能奉祭祀;又传闻父母坟地遭到破坏,兄弟亲属诛杀殆尽;吕太后不准南粤朝见沟通汉朝,断绝来使;各地均有称王的情况,自己只是效法娱乐而已;又显示强硬的军事力量,表示非不敢反叛,只是希望向汉朝称臣。
陆贾回朝复命,文帝大悦。到景帝时南粤遣使入朝请。但南粤在辖地内仍然保留皇帝的号,另一方面对汉朝又自称蕃臣。
武帝建元4年(137BC)赵佗孙子赵胡继任南粤王。135BC闽粤王发兵在南边进攻南粤,南粤王赵胡写信给汉武帝,表示自己不敢擅自兴兵征讨闽粤,希望汉朝介入此事。于是汉武帝派遣两将军带兵进攻闽粤,并未至,闽粤王弟弟余善杀闽粤王向汉朝投降,汉朝罢兵。汉武帝派严助前往南粤传达武帝诏令,南粤王赵胡表示无以为报,愿使儿子婴齐到汉朝宫廷充当人质。并让严助转达自己愿意亲身前往汉朝觐见武帝。其臣谏曰:汉朝进攻闽粤实质上也有威慑南粤的性质,且先王告诫勿入朝汉天子,入见则不能复返。于是南粤王赵胡取消了入朝之行,称病不前往。十几年后,赵胡重病而死,婴齐请求回国。
婴齐即位,隐藏汉文帝与武帝赐予赵胡的印玺。向武帝上书请求立其在长安为人质时所娶邯郸籍女为王后,所生儿子赵兴为继承人。婴齐为政擅杀尚乐,不听武帝告诫,欲获得与内地诸侯相比的地位,称病不朝请。派遣另一个儿子次公入朝为人质。婴齐死后,太子转正为南粤王。113BC汉武帝派霸陵人安国少季出使南粤转达让其入朝的诏令,随行人员有终军,负责宣其辞,另有路博德屯兵桂阳以防不测。安国少季是邯郸籍王太后的往时情人,王太后又与他通奸,闹得满城风雨,国人以此不愿依附王太后。太后担心国内因此**,劝赵兴内属汉朝管辖,通过使者上书武帝请求位同内地诸侯,三年一朝见,废除边关。赵兴照办。武帝赐南粤丞相吕嘉等印,使用汉朝法律。赵兴与太后整治行装欲入朝。吕嘉在南粤势利极大,与王室联姻,宗族多为达官贵人。能取得人民信任,在国内享有崇高声望,耳目众多。因阻止南粤王向汉朝上书不被采纳,故阴谋叛乱,多次称病不见汉使。王及太后恐吕嘉作乱,想通过汉使的权力诛杀吕嘉,王置酒宴请汉使,太后即席责备吕嘉想激怒汉使诛之,吕嘉看事不对,逃。吕嘉弟弟带兵在宫殿外等待吕嘉,吕嘉因兵士保护回家,称病不见汉使与南粤王。阴谋作乱,南粤王向来无意诛杀吕嘉,吕嘉亦知之,故谋不发。武帝知之责备汉使胆怯,欲派庄参带兵2000诛杀吕嘉,庄参以为少,辞。武帝亦罢兵。此时,韩千秋自告奋勇愿带300勇士斩杀吕嘉。于是武帝派遣韩千秋与 南粤王太后弟弟带兵2000到南粤诛杀吕嘉,吕嘉因反,与其弟弟发兵诛杀南粤王赵兴,太后与汉使者。韩千秋进入南粤,吕嘉诱敌深入,歼灭之。武帝认为韩千秋无功但为军峰之冠,封其子韩延年为侯。武帝复调动楼船十万征之。112BC分4路水军前往,111BC灭之。吕嘉等兵败逃入南海上,汉兵因追杀之。平定南粤,受降瓯骆40万人。汉朝将南方土地划分为苍梧郡,郁林郡,九真郡,交趾郡,日南郡等9个行政区。
《贾捐之传》武帝征南粤,110BC立珠崖郡,广袤约千里,共16县,2万3千多户,居民暴虐,数次冒犯官吏制定的禁令,官吏也残酷对待他们,大概几年就反叛一次,杀死官吏,汉朝就发兵平定。从刚设置郡到昭帝86BC,20多年间共反叛6次。汉宣帝59BC珠崖郡三县又反叛。53BC,九县反,发兵平定。汉元帝48BC珠崖又反,汉朝发兵平定。诸县又反,连年不能平定。汉元帝与有关官吏讨论大规模发兵,贾捐之认为不应当发兵。汉元帝采纳。
赵佗(秦末、刘邦、高后、文景帝、武帝建元初)→赵胡→赵婴齐→赵兴 陆贾(刘邦,文帝)→严助(武帝)→安国少季、终军(武帝)→韩千秋(武帝)→路博德等平叛将领(112BC-111BC)
《汉书·原渉传》(汉朝灭亡前约四十年到灭亡时人)原渉祖先在汉武帝采取将地方豪强迁徙到长安管辖的政策时迁居茂陵。原渉父亲在汉哀帝(6BC----2BC)时是南阳太守。当时天下殷富,大郡位列二千石的官死于任所,当地殓葬所送的钱物都是2000万钱以上。死者妻子儿女接受这些财物安定产业。当时(汉末)少有为死去双亲守三年丧的人。原渉父亲死时,原渉退还所有当地赠送的钱物,并且为父亲守丧三年,由此名动长安。服丧毕,被举荐为议曹,“衣冠慕之辐辏”。因政绩彰著被举荐为谷口令,时年20余。
此前原渉的伯父被茂陵秦氏所杀,原渉在谷口居住半年左右,“自劾去官,欲报仇”。谷口豪强替原渉杀死秦氏,逃亡一年多,遇赦令而脱。郡国诸豪强及长安、五陵诸位注重气节的人都归附仰慕他。原渉于是倾身对待他们,不论贤能或不肖都有很多来其家,他所在的居住地都是他的朋友。友人讥刺原渉说:“你本是二千石的世家,结发自修,凭守丧推辞财物成就声名,正是复仇招来仇恨,仍然不失仁义,为什么自我放纵,当轻侠之徒呢?”涉回答说:“你难道没见到别人家的寡妇么?开始自我约束的时候,心里是仰慕宋伯济姬和陈孝妇的,不幸被盗贼所奸污,于是就行为淫荡,知道不是符合礼仪,却不能自我回到正道。我就像这样啊。”
原渉自以为先前推让南阳人所送的财物,得到所享受的声名,却让先人的坟墓俭朴简约,不是孝道所应是的。于是大规模治理冢舍。起初,汉武帝时,京兆尹曹氏葬在茂陵,群众说他的墓道为京兆仟。原渉仰慕之,于是买地开辟道路,立华表,上写着南阳仟,别人不肯听从他,把它叫做原氏仟。修理的费用都仰给富人道德高的人,然而身上穿的衣服车马用具仅仅具备,妻子儿女在家困苦。专以赈济施舍穷人急人之所急为要务。有人曾置酒邀请原渉,“涉入里门,客有道”涉所知母重病养病在宅里。原渉就前往问候,叩门。家里有人哭,涉于是进入吊唁,问丧事的情况。这人家里没有什么东西,涉说只管打扫洗头洗浴,等我来。原渉回到死者家,面对宾客叹息说:“人家母亲卧地,尸体不能得到装殓,我何忍心对此!希望能够撤去酒食。”宾客因此问原渉应该为他做什么,原渉于是“侧席而坐”,削木牍写字,把上至衣服被子棺木,下至死人嘴里含着的食物等,详细记下来,交给宾客。住宾客奔走买回,到太阳偏西时都汇集全了。原渉亲自检阅完毕后,对死者家属说:“希望你接受我的东西。”在他和主人家的人一起饮酒吃饭后,原渉独独没有吃饱,于是用车载着棺材等,带着宾客前往丧事之家,完成丧事的收殓慰劳来客等事宜。他周济人对待别人都像这样。其后有人诋毁原渉说他是奸诈的人之中的奸雄,有丧事那家的儿子立即刺杀了说这话的。
原渉的宾客多有犯法的,所犯罪数次被皇帝知道。王莽数次捉拿拘禁他想杀了他,原渉恐惧,请求担任卿府掾吏,以此避开宾客。文母太后丧葬时,守复土校尉。不久为中郎,后免官。涉想上坟,不想会见宾客,秘密地只与老朋友约会。原渉单车上茂陵,到晚上,入友人里宅,自匿不见人。派奴仆到市场卖肉,奴乘着原渉的势力与屠户争吵,砍伤屠户,逃。这时,茂陵守令尹公刚上任办理政事,原渉未谒见他,他听说此事后大怒。知道原渉是颇有名气的豪强,想要拿惩戒他来使勉励好风俗,派两吏威胁守住原渉。到中午,奴仆没有出现,吏想就杀掉原渉离开。原渉窘迫不知所措。刚好原渉所约定的上坟的车辆数十辆都到了,都是诸豪强,共同说服尹公。尹公不听从,诸豪强就说“原渉奴犯法抓不到,就让原渉袒露身体自我绑缚,用箭穿耳,到衙门谢罪,对于您的声威也足够了。”尹公答应了,原渉如众人所说的前去道歉,得释。
当初,原渉与新丰富人祁太伯是朋友,太伯同母弟王游公向来嫉妒原渉,当时是门下属员,说服尹公说:“您以守令的身份这样侮辱原渉,一旦真令到职,您将单车回到府吏,原渉刺客如云,杀人后都不知道主使者是谁,可为此寒心啊。原渉治理冢舍,奢侈僭越,罪恶彰著,皇帝都知道。现在为您打算,不如破坏原渉家的冢舍,分条奏理他的旧罪恶,您必然得到真令的职位。这样,原渉就不敢怨恨您了。”尹公照他说的做,王莽让尹公担任真令。原渉由此怨恨王游公,挑选宾客,派长子原初带车二十辆劫掠王游公家。王游公的母亲就是祁太伯的母亲,诸宾客见之都下拜,传话说不要惊动了祁夫人。于是杀死了王游公和他父亲,提着二颗人头离开。原渉性情略似郭解,外表温和仁爱谦逊,而内心隐藏不露、好杀人。睚眦必报,触犯他而死的很多。王莽末年,东方叛兵兴起,诸王子弟多推荐原渉能得愿为他而死的勇士,可以使用。王莽于是召见原渉,责备他的罪责,赦免他并赐予财物,拜天水太守。原渉到官不久,长安兵败,诸县的诸假号起兵攻杀二千石官吏来呼应汉朝对王莽的军事行动。诸假号向来听说原渉的名声,争相问原渉在哪,拜见他。当时王莽的州最高长官的使者依附原渉的都得以活下来。用驿车送原渉到长安,更始帝的西屛将军申屠建请求与原渉相见,很器重他。从前毁坏原渉冢舍的茂陵令尹公担任申屠建的主簿,原渉本不怨恨他。原渉从申屠建的住所出来,尹公特地拦在路上对原涉行拜礼,说:“改朝换代了,应该不要再怨恨我了!”原渉说:“尹公,你鱼肉我时多么残忍!”原渉因此发怒,派刺客刺杀了尹公。
原渉想要逃掉,申屠建内心为此感到遗憾而且引以为耻,假装说:“我想与原渉共同镇抚三辅,难道会以一个小吏改变吗!”宾客为原渉在申屠建处沟通,让原渉自我拘禁监狱中来道歉,申屠建同意了。原渉宾客的车辆数十辆共同载着原渉送到监狱去。申屠建派兵在半路在上拦截原渉,送原渉的宾客的车辆四下分散逃去,于是斩原渉,将他的头颅悬挂在长安的市场上。
《汉书·李广利传》
李广利,妹妹李夫人得到汉武帝的宠幸,生下昌邑哀王。104BC,武帝让李广利做了贰师将军,发动所属封国6000骑兵以及恶少数万人前往,约定到贰师城取好马,因此称作贰师将军。旧浩侯王恢被派引导军队。已经向西度过 盐水,挡在路上的各个小国都坚固城墙而守,不肯供给饮食,攻击他们却不能攻克。攻克了就得到食物,功不克过几天就离开。等到到了郁城,士兵才有数千人,都饥饿疲劳。攻郁城,郁城抗拒汉军,杀伤了很多汉军。贰师将军与左右的人商量:“到郁城尚且不能攻克,况且到了他们的京城呢?”引兵而还。来往2年,到敦煌,士兵不超过十分之一二。贰师派使者给汉武帝上书:“路远,这里多缺乏食物,士兵不担忧战斗而担心饥饿。人少,不足以攻克宛。希望暂且罢兵,等以后增兵再前往。”武帝知道后,大怒,派使者拦住玉门关,说:军士有敢进入的,斩。贰师惊恐,于是留下屯兵在敦煌。
这年夏,汉朝在对匈奴作战中损失了浞野侯的2万多军队,公卿议论此事的都希望停止对宛用兵,专门致力于攻击胡人。武帝已经出兵诛杀宛,宛这个小国却不能攻下,那么大夏之类得就会逐渐轻视汉朝,而宛的好马就断绝不来了,乌孙,轮台就会轻视折磨汉使,为外国笑话。于是压制说讨伐大宛不便利的邓光等人。赦免囚徒“扞寇盗”,发动恶少及边地骑兵,一年多从敦煌出发的有6万人,“负私”跟随的的不计算在内。牛10万头,马3万匹,驴子背负运粮口袋的以万计,大设武器与弓弩。天下骚动,“转相”侍奉伐宛,50多校尉。宛城中无井,汲取城外流水,汉军于是派遣水利工人“徙其城下水空以穴其城”。再发动酒泉、张掖北的戍守边关的带甲士兵18万,安置在居延、休屠以保卫酒泉。于是发动天下犯了七条法律的流放者,以及载着干饭攻击李广利军队的,“转车人”相连到敦煌。授予熟悉马术的二人为执驱马校尉,以准备贰师将军攻破宛后择取好马的。
这时贰师再进军,兵多,所到达的小国没有不迎接的,拿出食物供给贰师军队。
到轮台,攻轮台为攻下,攻了几天,屠城。从轮台向西,横行到宛城,军队到达的有3万。宛的军队迎战汉军,汉兵射败他们,宛军队逃入城中守护城池。贰师想攻击郁城,恐惧停留而使宛更产生对付汉军的诈术,于是先行到宛,挖开它的水源,让它改道,那么宛就一定忧心忡忡而且困乏。汉军包围宛城,进攻了40多天。宛的贵族商量说:“大王不要藏匿好马,杀汉使。现在若杀了大王,献出好马,汉兵应该会解围,即使不,力战而死,也不晚。”宛贵族都认为是对的,就共同杀了宛的大王。宛的外城坏了,汉军俘虏了贵族的一个勇猛的将领煎靡。宛人大恐,跑入中城,一起商量说:“汉朝所以要攻击宛,是因为宛王毋寡的缘故。”于是就拿着宛王的头,派人出使到贰师军队中,约定说汉朝不要攻击我了,我把好马全部拿出来,任由你们拿。如果不听我的话,我们就杀光好马,康居的救兵也快到了,到了,我们在内,他们在外,与汉军交战,仔细考虑,您认为采取哪样?”这时康居侦查看到汉军人还多,不敢进军。贰师知道宛城中刚得到汉军士兵会凿井,而宛的食物还很多。考虑后认为来砍首恶毋寡的人头,已经送来了,这样还不答应,那么康居侦察到汉军疲乏时就来救宛,一定会攻破汉军。军吏都认为对,答应了宛的要求。宛于是献出良马,让汉军自行挑选,而且拿出很多食物给汉军。汉军拿了宛好马几十匹,中等马以下公母3000多匹,立宛贵族从前善待汉使的名叫蔡昧 的为宛王,与之结盟而离开。始终未进入宛中城,罢兵退回。
当初,贰师起兵敦煌,因为人多,路上遇到的小国不能供给足够的食物,就把部队分为几部,从南北两个方向取道。校尉王申生,旧鸿胪壶充国等千余人分别到达郁城,守城的官员不肯供给食物。申生距离大军有200里,违背军令轻视敌人,急迫地攻击郁城。郁城人侦察知道申生军队数量少,在早晨派3000人进攻申生杀了他,几个人逃了出来,投奔贰师将军。贰师命令搜粟都尉上官桀前往进攻击破郁城,郁城投降。郁城王逃亡到康居,上官桀追到康居。康居听说汉军已经攻破宛,就把郁城王交给了上官桀。上官桀命令4名骑士绑着郁城王送到贰师处。四个人相互说:“郁城,汉朝所愤恨的人,现在把他活着送去,怕最后出现意外误了大事。”想要杀掉他,没有人敢“适先击”。骑士赵弟拔剑斩了郁城王,上官桀于是追上贰师将军。
当初,贰师行军后出发,武帝派使者出使乌孙告诉乌孙大规模发兵攻击宛。乌孙派2000骑兵前往,持观望态度,不肯前进。贰师带兵向东进军,所经过的小国听说宛被攻破,都派子弟跟着汉军入朝进贡,见汉武帝,作人质。大军归还,入玉门关的有一万多人,马千余匹。后出发,不缺少食物,战死者不很多,但将军军吏贪污,不爱护士卒,侵害他们,因此死掉的很多。武帝认为行军万里征伐别国,就没有记录他的过错,于是下诏说:“匈奴危害很长时间了,现在虽然迁徙到漠北,与别国谋划共同断绝大月氏到汉朝的使节,拦截杀死中郎将江,旧雁门守攘。危须以西和大宛都共同约定期门官车令,中郎将朝以及身毒国的使者,断绝东西交通路线。贰师将军李广利征讨他们的罪过,战胜大宛。依靠老天的威灵,上溯黄河,越过流沙,通到西海,山上的雪不堆积,士大夫直接过去了,俘获敌军头领,珍奇怪异的物品都陈列到汉朝的城阙下,就封李广利为海西侯,食邑8000户”又封斩杀郁城王得赵弟为新?侯,军正赵始成功劳最多,官为光禄大夫,上官桀敢于深入敌军腹地,为少府,李哆有计谋,封为上党太守,军官封为九卿的有3人,诸侯相,郡守,二千石一百多,千石以下官有一千多。……其后11年,90BC李广利带领7万骑兵从五原出发,攻击匈奴,度过?水。兵败被俘,贰师在匈奴待了一年多,卫律嫉妒贰师被单于宠爱,适逢单于母亲生病,卫律告诫匈奴巫师对单于说老单于鬼魂发怒,说:“匈奴从前按时为军事祭祀,总是说得到贰师就祭祀,现在为什么不祭祀他?”于是单于就逮捕李广利,李广利怒骂说我死以后一定要灭掉匈奴!单于于是杀了李广利祭祀。适逢下了几个月的大雪,牲畜冻死,人民发生瘟疫,稻谷不成熟,单于害怕,就为李广利设立祠堂。
自从李广利大军覆没后,汉朝又损失大将军和士卒共数万,就不再出兵了。三年后(87BC),武帝驾崩。
(李广利因为妹子李夫人有宠于汉武帝而得以被任命在军队里担任统领。汉朝在李广利参军后直到李广利被杀约15年间对匈奴和西域用兵共死亡兵力约20万,而死在李广利麾下的约占12万,李广利军事才能不及赵充国。
汉武帝派李广利带领军队数万到贰师城为汉军夺取良马,李广利两年后战败返回玉门关,存者一两千人。武帝不准其进入玉门关。武帝这时对匈奴作战丧失2万多兵力,认为先攻克宛,树立汉军在西域的军威。李广利的主要战绩是征服大宛,取得良马,使西域小国纷纷投靠汉朝,入朝进贡。)
车千秋,本姓田,先人齐国田氏迁徙长陵。车千秋是高寝郎。适逢戾太子被江充所陷害死,很久,车千秋急迫上书争辩戾太子的冤屈,说:“儿子把玩父亲的军队,罪应当是鞭笞,天子的儿子犯错杀人,烦什么罪呢!我曾经梦见一位白头翁教我说的。”这时,武帝知道太子起兵只是因为惶恐而没有其他意思,于是大大的醒悟了,召见车千秋。车千秋到武帝前,武帝见他身高8尺多,身体容貌很好,武帝见后很高兴他,说:“父子之间,人们所难插嘴,只有您明白不是这样。这是高庙的神灵教您教我的,您应当就作我的辅佐之臣。”立即授车千秋为大鸿胪。几个月后,代替刘屈氂为丞相,封富民侯。车千秋没有其他的才能学术,又没有征伐视察之功,只是因为说句话使武帝领悟,十个月当上丞相并封侯,当世所没有过的。后来汉朝使者到匈奴,单于问道:“听说汉朝刚任命了一员新丞相,他是因为什么当丞相的?”使者说:因为上书说事的原因。单于说:如果是这样,汉朝设置丞相,就不是任用贤人了,平庸的一个男子上书就能得到了。使者回,向武帝报告单于说的话,武帝认为使者有辱使命,想要把他交给官吏惩治。很久,才释放他。然而车千秋为人敦厚有智慧,居位自我称呼,超过前后数公。当初,车千秋才执掌政事,见武帝连年治理戾太子案件,诛杀惩罚很多人,群臣恐惧,想着要使武帝心变得宽广,安慰众百姓。于是和御史,中二千石一起“上寿颂德美”,劝武帝布施恩德,缓和惩罚刑法,欣赏音乐,养养心志,和谐神经,“为天下自娱乐”。武帝回答说:“我没有恩德,从丞相刘屈氂到贰师将军都阴谋作乱,巫蛊之祸祸及士大夫。我个把月了每天只吃一顿饭,听什么音乐啊?”常在心里痛恨士大夫,过去的事旧不追究了。虽然如此,巫蛊案刚发生时,下诏丞相御史督促二千石逮捕嫌犯,廷尉处置,未听说九卿廷尉有什么详细询问。从前江充先处置甘泉宫人,转而到未央椒房,以及公孙敬声的“田寺”,李禹等人阴谋投入匈奴,有司没有揭发,现在丞相亲自掘起兰台“蛊验”,所明白知道的。到现在巫蛊余波不止,“阴贼侵身”,远近的人都在巫蛊我,我很惭愧,哪里有什么长寿啊?我就不举丞相的祝寿的回礼的酒杯了,感谢丞相,大家都回去回到自己的馆舍去吧。<<尚书>说无偏无党,王道荡荡。不要再说了。
后来一年多,武帝重病,立刘弗陵为太子,拜霍光、金日磾、御史大夫桑弘羊以及丞相车千秋,都接受皇帝遗诏,辅导刘弗陵。武帝死,昭帝刚即位,不能承担管理政事,政治大事都由霍光决定。车千秋在丞相职位上,谨慎忠厚有高尚品德。每当公卿朝会时,霍光对车千秋说:当初与君都接受先帝的遗诏,现在我治理内部,您治理朝廷之外,应该有些事情要教导我吧,使我不要辜负天下人。车千秋说:希望将军留意了,就是天下的幸运了。始终不肯说点什么。霍光因此重视他。每当有什么“吉祥嘉应”,数次褒扬奖赏车千秋。汉昭帝在位的从头到尾,国家很少大事,百姓渐渐越来越富裕起来。78BC,汉昭帝下诏郡国推举贤良及博学有文采的读书人,询问百姓疾苦,这时关于盐铁的议论也开始兴起了。车千秋担任丞相12年,死后,谥号为定侯。当初车千秋年老,皇帝优待他,朝见时,能够乘坐小车进入宫殿,因此称为车丞相。儿子田顺继承车千秋的侯位,官至云中太守,宣帝时以虎牙将军的身份进攻匈奴,因为偷盗谎增所俘获的俘虏数量而自杀,封国也取消了。
桑弘羊担任御史大夫8年,自以为替国家“兴傕?之利,”夸耀功劳,想给子弟捞个官,怨恨霍光,与上官桀等谋反,终于被诛杀。
任安者,乃大将军卫青门人,卫青与霍去病各带5万骑兵同时出塞打击匈奴,卫青到漠北围单于,斩首1900人,到阗颜山而回。霍去病与匈奴左贤王战,斩首7万多,功多。武帝让卫青与霍去病皆为大司马,秩禄同。此后霍去病日益显贵,卫青门人朋友多转而投奔霍去病,并被霍去病授予官爵,唯有任安没有离开卫青。92BC因戾太子兵变,接受戾太子符节却按兵不动,武帝追究起来,以怀贰心,腰斩死。
武帝朝汉丞相13个(:-140BC武帝即位-140BC)卫绾病免→(140-139BC)窦婴免→(139-135BC)许昌免→(135-131BC)田蚡死丞相任→薛泽→公孙弘约127BC代替薛泽至121BC→(121-118BC)李蔡有罪自杀死→严青翟→赵周112BC下狱死→(112-103BC)石庆死丞相任→(103-91BC)公孙贺下狱死→(91BC-90BC)刘屈氂(中山靖王子,武帝侄)→(90BC-武帝死-77BC)车千秋。
汉昭帝朝丞相:车千秋(武帝90BC-武帝死-77BC)→王欣(77BC-76BC)→杨敞(王欣死后-74BC昭帝死-宣帝74BC即位月余)
汉宣帝朝丞相:杨敞→蔡义(74BC-70BC下台-55BC死)→韦贤(71BC-67BC乞骸骨归,丞相退休从韦贤开始)→魏相→丙吉→黄霸(-53BC死)→于定国(53BC-49BC宣帝死-)
元帝朝丞相:于定国(-48BC元帝即位-42BC)→韦玄成(42BC-36BC死任上)→匡衡(36BC-33BC元帝死—)
成帝朝丞相:匡衡(-29BC)→王商(29BC-25BC免)→张禹(25BC-20BC辞职-公元5年死)→薛宣(20BC-15BC)→翟方进(15BC-7BC死,当了9年丞相)
《巫蛊之祸始末91BC-90BC》
武帝朝丞相公孙贺儿子公孙敬声以为自己是卫皇后姐姐卫君孺的儿子身份,骄奢不遵守法律,擅自挪用北军钱1900万,事情暴露,被逮捕监禁。这时武帝下诏捉拿长安地区的大侠阳陵人朱安世不能抓获,武帝急迫地要捉拿朱安世,公孙贺自告奋勇请求武帝让他去逮捕朱安世以赎儿子公孙敬声的罪。武帝同意了。后来果然抓获朱。朱安世在狱中上书汉武帝揭发公孙敬声与阳石公主私通,以及派巫师用巫术诅咒汉武帝,在武帝前往甘泉宫的驰道上埋下偶人诅咒武帝等。武帝派相关机构追究此事发现情况属实,遂诛杀公孙贺父子及其家族。《汉书·公孙贺传》“巫蛊之祸起自朱安世,成于江充,遂及公主、皇后、太子、皆败”。汉朝在公孙敬声之前已有,在武帝后继续存在,如哀帝朝中山孝王太后用祷告等诅咒哀帝。实际上,蛊惑早已存在。武帝时蛊惑的发现出于偶然因素,朱安世深知丞相公孙贺儿子公孙敬声为巫蛊事,被捕后,在狱中揭发公孙贺带有公报私仇的性质,实际上若论朱安世对此如数家珍,那么其他人未必不知此事,然慑于公孙贺炙手可热的职权,又事牵连到阳石公主,诸邑公主等皇室家族成员,未能轻发。其发也,实属其他事件之牵连,而朱安世上书中揭露的罪状有意强调诅咒武帝之事,才引起武帝的震惊。江充为人正直,在被武帝任命督查三辅盗贼时,政绩斐然,不阿谀奉承权贵。江充因执法必严得罪戾太子,并因此得到武帝表彰,威信大增。但迁官水衡都尉后开始徇私枉法,武帝晚年在朝中权势很甚,担心武帝死后为戾太子诛杀,就设计陷害戾太子。拿过去不久的巫蛊做文章。《汉书·武五子传》载“武帝末,卫后宠衰,江充用事。充与戾太子及卫氏有隙,恐上晏驾后为太子所诛,会巫蛊事起,充因此为奸。是时,上春秋高,意多所恶,以为左右皆为蛊道祝诅,穷治其事”以及“充典治巫蛊”。江充发动巫蛊运动,借武帝赋予的职权打压卫氏及戾太子,实际上是蓄意谋划诬陷,逮捕其所诬陷的人使用酷刑逼供,“强服之”。在长安制造恐慌,百姓争相互相诬陷邻里,官吏按照江充的授意叛以大逆不道,而实情是这些人并无罪状,只是江充诬陷这些人来证明确实存在大规模的诅咒皇帝活动。牵连而死的人达几万人,江充看到武帝昏聩相信鬼话打压“讼其冤者”,就冒险诬陷后宫武帝不宠幸的夫人,遂及卫皇后,派人在太子宫埋桐木人诬陷太子。戾太子为求自保,逮捕江充,假托武帝诏令诛杀江充,平息巫蛊事件。戾太子发动军队攻击刘屈氂,事态严重化。风传太子反了。武帝下令平反,太子与丞相军大战五日,死者数万。此事震惊中外。后来事态明晰,赖车千秋等武帝醒悟。但太子死,储君之事又起,李广利欲联合刘屈氂立昌邑王为太子,因刘屈氂与李广利为亲家,故参与此事。当时追查巫蛊事件很急迫,于是有人诬告刘屈氂说其妻子因为武帝对待本朝丞相都很无情,怕祸及刘屈氂就巫蛊诅咒武帝,捅出欲立昌邑王为储君事,这些很可能没证据,但武帝仍然行诛杀。刘屈氂因此腰斩,李广利受牵连投降匈奴。李广利的宗族覆灭。
巫蛊实际上是与夺权斗争联系起来的,江充在武帝晚年用事,炙手可热,因其曾经刚正不阿,对自己朋友家族又徇私枉法,持双重标准。朝中大部分权贵都嫉恨他,只是武帝重用江充,未能剪除他。江充见武帝死,自己必然被朝中其他势利翦除,故想故伎重演公孙敬声之巫蛊案,打击消灭朝中权力集团。公孙敬声案使卫氏家族由此败,而丞相权力转移到了刘屈氂手中,刘屈氂与李广利为代表的李氏集团相关,当太子死后,刘屈氂、李广利就更想趁机立昌邑王为储君。而朝中其他嫉恨刘屈氂的集团趁巫蛊案之风头未过去,又故伎重演打击刘屈氂、李广利集团。最后在朝中李氏、卫氏集团彻底剪除,武帝共六子,其他儿子与中央政权的关系并不深刻,都属于地方诸王。故朝廷中权力得到平衡。
<汉书·张禹传》
张禹子子文,河内轵人,到张禹父亲时搬家到连勺。张禹是小儿时,多次跟随家人到市场上,喜欢在看相的人前看算命。很长时间后,很知道算卦时分开蓍草排卦的意义。时常从旁边说。算命的人喜欢他,又认为他长得很奇异,对张禹的爸爸说:这个儿子很聪明,可以让他学习经书。等到张禹长大了,到长安学习,跟从沛县施仇学习易经,琅邪王阳,胶东人庸生学习论语,已经都熟悉掌握后,有了很多徒弟,就被举荐为郡文学。宣帝53BC-50BC间,诸儒生推荐张禹,皇帝下诏太子太傅萧望之面试。很久后,成为博士。元帝48BC-44BC间立太子,博士郑宽中教授太子尚书,推荐说张禹擅长论语。元帝下令让张禹教授太子论语,因此升迁为光禄大夫。几年后,出为东平内史。
元帝死后,成帝即位,征召郑宽中,张禹,都以曾是成帝老师被赐爵关内侯,郑宽中食邑800户,张禹食邑600户。给张禹授官为诸吏光禄大夫,俸禄中二千石,给事中,领尚书事。这时,成帝舅舅阳平侯王凤是大将军辅政专权,而成帝年老,谦虚推让,正仰慕经学,敬师重教。而张禹与王凤都领尚书事,内心不安,多次尚书乞求回家养老,想避开王凤。成帝回复说:朕幼年执政
第三篇:班固《汉书
班固《汉书·苏武传》
1、班固《汉书》
继司马迁撰写《史记》之后,班固撰写了《汉书》。由于《史记》只写到汉武帝的太初年间,因此,当时有不少人为它编写续篇。班固的父亲班彪对这些续篇感到很不满意,遂为《史记》“作《后传》六十五篇”。班彪死后,年仅二十几岁的班固,动手整理父亲的遗稿,决心继承父业,完成这部接续《史记》的巨作。不料,工作开始几年,有人上书汉明帝,告发他“私作国史”。班固蒙冤被捕入狱,书稿也被全部查抄。后来,多亏其弟班超到京师洛阳,上书辩白,朝廷才将他释放。这样,班固的书稿被汉明帝看到。明帝很赏识班固的才气,召他到洛阳,任以兰台令史之职,随后又迁升为郎,典校秘书,并让他继续完成修史任务。从此,班固正式开始了《汉书》的编著。他精心苦思,反复修改,经二十五年,终于在死前完成了这部著作的大部。余下未定稿的“表”和“天文志”,则是由他的妹妹班昭和同乡马续写就的。
班固,字孟坚,扶风安陵人,和帝永元元年,班固随从车骑将军窦宪出击匈奴,参预谋议。后因事入狱,永元四年死在狱中。那时《汉书》还有八表和《天文志》没有写成,汉和帝叫班固的妹妹班昭补作,马续协助班昭作了《天文志》。班昭是「二十四史」中绝无仅有的女作者。
《汉书》,又称《前汉书》,一百二十卷。其主要记述起于汉高祖元年(前206年),止于王莽地皇四年(23年),囊括了西汉一代(包括短暂的王莽政权)二百三十年的史事,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汉书》包括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篇。
就体裁论。《汉书》与《史记》同为纪传体史书。不同的是,《史记》起于传说“三皇五帝”,止于汉武帝时代,是一部通史;而《汉书》却是专一记述西汉一代史事的断代史。这种纪传体的断代史体裁,是班固的创造。从此以后,历代的“正史”都采用了这种体裁。这是班固对于我国史学的重大贡献。
《汉书》记载的时代与《史记》有交叉,汉武帝中期以前的西汉历史,两书都有记述。这一部分,《汉书》常常移用《史记》。但由于作者思想境界的差异和材料取舍标准不尽相同,移用时也有增删改易。
从思想内容来看,《汉书》不如《史记》。班固曾批评司马迁「论是非颇谬于圣人「。这集中反映了两人的思想分歧。所谓「圣人」,就是孔子。司马迁不完全以孔子思想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正是值得肯定的。而班固的见识却不及司马迁。从司马迁到班固的这一变化,反映了东汉时期儒家思想作为封建正统思想,已在史学领域立稳了脚跟。毋庸讳言,作为一部封建史书,《汉书》在指导思想上有明显的封建性。不难看出,班固的史学思想正是时代和他本人情况的反映。当时的东汉王朝。专制主义封建制度已经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班固师承儒家正宗之学,又有着封建官宦的家世。这一点与司马迁作《史记》时的情况已经大不相同。历来人们喜欢对比班(班固)马(司马迁),但是必须首先分析其时代的同异和个人经历、家世之差别,然后才可以得出历史主义的正确认识。否则,或褒或贬都会失去应有的依凭。《汉书》的封建正统思想,对于我国后世的正史,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汉书》的特点是注重史事的系统、完备,凡事力求有始有终,记述明白。这为我们了解、研究西汉历史,提供了莫大方便。至今,凡研究西汉历史的人,无不以《汉书》作为基本史料。
2、《苏武传》
苏武和李陵是汉朝两个对比性很强的人物。
苏武出使匈奴,因事变而被羁长达十九年,其间抵抗住了卫律、李陵的威逼利诱的劝降,不负汉朝使命,孤忠自誓,大义凛然。《汉书·苏武传》载:“(单于)乃幽武„„”,充分表现了苏武历久不变的高尚节操和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最后苏武终得回归汉朝。
反观李陵,本是汉朝一员猛将,因战败被俘而投降匈奴。李陵投降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原因是李陵自己到了最后关头的贪生怕死。事实很清楚,校尉韩延年战死,而李陵投降,韩李二人面对生与死所作出的抉择,已经充分说明问题。其实李陵“本心”并不甘愿背叛汉朝,李陵曾对苏武自述:“陵初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但是“千古艰难唯一死”,在终极关头,主宰他生命的是个人的欲望,是终极关头见利忘义、苟且偷生的欲望。一旦投降敌人后,事情就由不得“本心”了,后来李广利率领汉军征匈奴,“匈奴使大将与李陵将三万余骑追汉军,至浚稽山合,转战九日”(《汉书·匈奴传上》),这时李陵已经完完全全变成了汉朝的凶恶敌人。看李陵的“本心”与结局,看他投降前后判若两人,实在令人感到悲哀和惋惜。
3、爱国主义的历史特质
A、爱国主义是个历史的范畴
“国”的内涵是什么?如何认识“爱国”一词中的“国”字的历史内涵。
它是仅指屈原所爱的楚,岳飞所捍卫的南宋还是指我们整个中华民族。也即,是指当代的中国还是指历史上的中国?要分析这一问题,应当把他放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爱国主义是个历史范畴。《三国》卷首“话说天下大事——分,和”这样的分与合的过程,便形成了历史或长或短,疆域或大或小的政治实体——国家。中华民族的历史证明,统一是主论,然而“天下之治日少而乱日多(黄宗曦)”。在国家兴亡变迁之际,作为这些国家臣民的诗人或词人,写下许多热爱自己祖国、催人泪下的诗篇词章。
爱国:
几千年的中华民族的历史,除近百年的近代史“爱国”的内涵有着反帝内容外,基本都是中华民族内部各民族间以及华夏民族内各政治实体及政治力量间的战争与政治斗争。屈原热爱的祖国只是战国七雄之一的楚国,他“长太息——”“虽九死——”,究其目的仅在于“恐皇——”。但这爱国之心是这样热烈、执著而至死不渝,死也要如鸟“飞返故乡”,如狐“死必首丘‘,——由于时代的局限,我们不可能要求屈原爱今天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也不能设想,让岳飞不去抗金,而去反对八国联军,我们当然不会如此苛求古人。同时,我们也不必担心会伤害秦姓子孙的感情而不敢谴责卖国贼秦回,无须担心伤害日本友人的感情而不敢宣传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罪行。——爱国主义是个历史范畴,我们对它的认识也应因时间、地点、历史条件的变化而改变。
B、爱国与忠君的统一
国君一也,君国合一。古代君主,如果不象商纣、隋炀帝那样残暴荒淫,即使他昏庸无能,在诗人眼中也还是国家的象征。这样的诗作在爱国诗词中屡见不鲜。岳飞:归来报明意,收复旧神州。陆游:千年史策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 辛弃疾: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明末郑成功:不信中原不信朱。忠君思想在君国合一的封建正统思想指导下成了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是不足为怪的。但对愚忠还是应当批判的,岳飞在朱仙镇大捷,汴京指日可下时,放弃统一大业而屈死于投降派的屠刀下,便不可取。与之相比,文天祥于宋之后,囚于大都狱中,已经投降元朝的宋恭宗也来劝降,他却宁死不降。这时,文已无君可忠,仍坚持民族气节,忠于自己的祖国,这就把爱国与忠君分离开来,这一分离是历史的飞跃,所以文的爱国精神更值称道。
三千多年来文学领域的爱国传统一脉相承,历代不衰,它对于我们今天的读者仍有教育和认识作用。它能使我们更全面,更深刻地了解我们的国家和民族,了解我们的文明史,了解我们的国情,继承我们的爱国传统。有人说:文学是时代的晴雨表。爱国诗词尤如此。它不但测出时代的晴雨,更测出了人心的向背,令千百年后读之,仍使人感奋以至泪下。
第四篇:汉书,读后感
读《后汉书》
《后汉书》在描写各个人物时不遗余力,成功的为读者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使我们在读他们传记的时候,常常能对其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许多我们今天耳熟能详的成语、俗语,例如“乐此不疲”“疾风知劲草”“马革裹尸”“举案齐眉”“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等也都是出自这里。加上这本书在前后内容上剪裁得体,叙述决不雷同,阅来毫无冗赘之感,的确可以算是正史中难得的佳作。
该书还有一个值得称赞的地方:它对人物的评价较为客观,很多论述不失公允,也较为真实的记载了后汉不少人物的生平事迹。在运用“春秋笔法”的时候,范晔也没有完全凭借自己的喜好来过度的褒扬或者贬低某类人,这一点尤为难得。虽然,范晔自己本也是出自书香世家,在《后汉书》中有意识无意识的拔高了名士,并以“矫枉故直必过”为后汉名士的某些极端行为开脱,而对宦官则多有贬斥,称他们为“刑余之丑”,但他也批评袁绍遍诛阉宦是“以暴易乱”,表彰阉宦中“亦有忠厚平端,怀术纠邪”,言论算是很中肯了。
当然,《后汉书》也难免有些美中不足。其一就是:列传部分如果从单篇来看,是遵循了“以类相从”的原则,但就整个列传框架结构来看,各传之间的结构编排却比较散。比如宗室诸王的传记,在《史记》《汉书》中虽然也按时间先后顺序散排入各卷,但它们有“表”来进行专门的汇总,《后汉书》既缺“表”、“世家”等形式,本可以通过几个连续的卷号把它们放在一起。可范晔没有这样做,而是将它们散排入列传第四、第三
十二、第四
十、第四十五卷中,这就使整个结构框架体系失于梳理。最末尾的诸夷部分倒是整理得比较好,其内容分区域连续排在列传的第七十五至八十卷中,是《后汉书》中唯一梳理得比较成功的部分。此外,循吏、酷吏等部分连续排在列传的第六十六至七十四卷,也算不错,可惜与之相类的党锢部分被排到列传第五十七卷,没有与它们聚在一起,却属失于计较了。对于褒扬正统天命的部分,范晔做得比司马迁、班固要好。《东观汉记》中记载关于刘秀出生时所谓的“赤光照室”、“田生嘉禾”、“凤凰来集”等,范晔都没有写入《光武纪》中。虽然,范晔在写刘玄称帝时加了句“羞愧流汗,举手不能言”,以证明刘玄非真命天子,但这总比《史记》《汉书》中公然把“龙交刘媪生刘邦”的故事编进《高祖纪》强得多。可惜范晔出于时代的局限,也免不了作史时按照“信以传信,疑以传疑”的标准收入一些神异事件。比如王忳理女鬼之冤等事,完全就类似于《子不语》等神怪小说中的内容了。《后汉书》最大的缺陷在于它没有系统记叙黄巾大起义。也许在范晔看来,这场前后有几十万农民参加的运动,由于缺乏精英领导,没有太多可以叙述的东西,所以有关它的信息仅仅散见于本纪和一些相关人物的列传中。解放后,黄巾大起义开始为史家所赞扬,学者们普遍认为它体现了农民阶级对地主阶级的反抗斗争,对后汉的灭亡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林剑鸣的《秦汉史》将“黄巾大起义”和“东汉的灭亡”合为一章,就是这种看法的代表。笔者在这里无意分辨几种看
法对错的问题,我们可能要注意的是另外一点: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农民起义的原因不尽相同,所起的作用也各异,在表面相同的阶级背景下,其性质可能是完全相反的。所以我们更需要考虑的是:为什么动辄数十万的农民起义被迅速的镇压下去?这场起义为后汉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这些问题虽在《后汉书》之外,但要得到它的答案,我们却仍必须通过范晔字里行间中显出的蛛丝马迹来整理其逻辑。也只有如此,《后汉书》的这个最大缺陷,可以通过我们的细致挖掘、分析,得到某些弥补。篇二:汉书读后感2 汉书读后感
昨夜回京车上看《〈汉书〉读后感》不觉泪满襟,若不掉泪者,曾经一定不是好男人!《汉书,感》中唯一让人潸然泪下的莫过于作者对汉宣帝刘询的故事的总结。可以引用作者的话来说可分为‘故剑情深’和‘南园遗爱’。
‘故剑情深’讲的是19岁的刘询被大将霍光立为皇帝后,本打算让自己的小女儿成为皇后。刘询却莫明其妙的下了一道诏书:我在贫微只是有一把木剑一直陪伴我,如能找到那把遗失的木剑我当重赏。这大概是历史上最浪漫的一道诏书了,智商高的大臣开始找剑。情商高的大臣一听就明白了,直到刘询找的是落难时候的糟糠之妻——许平君。转而力推此人,这才有了历史上著名的‘许皇后’。
‘南园遗爱’说的是三年后权臣霍光的夫人霍显竟派人毒害许皇后。当然了,史书上不会记录一个男人为爱而悲痛欲绝的文字,何况是当朝皇帝。最后时刻,许皇后觉得没有人更能了解自己的丈夫,一直放不下。宣帝哽咽说要陪她一起去,许平君摸着丈夫的脸说:“你还不了解我吗,那不是你的性格,我心中有你,你心中有我、还有天下。从今往后你再不会为我而分心了,好好做你的事,大汉疆土是你的。”宣帝泪如雨下起身往外走“好、好、很好,你在南园等我”(南园是宣帝的陵墓,几十年后自己也会在哪里长睡)从此宣帝勤俭治国、深察民间疾苦、广开言路、整顿吏治大汉王朝迎来了著名的“中性时代”。这是一个男人在没有被磨难和仇恨打倒后的自我超越,是一个大男人的开阔胸襟与责任使然。若干年后世俗的人们翻越历史于此的时候,那些动人画面依稀可见,历史的声音仍然清晰爽朗,从容中透着坚毅!然而,往事跨千年,憾事阅万卷。年年春草生,历历秋叶枯。读书至此我却有了另一种思绪,‘再大的功绩,也不如轻松白鹤常伴,溪涧流水常在。谈笑间,喧嚣灰飞烟灭。看那灯火酒绿不尽和那满世的撩人景色,却敌不过孤独背影旁的一声叹息!’
如此一想,人生真是一个难题,写些不押韵的小诗容易,可那些人生难题谁能解决,怎能一声叹息可以释怀呢!敞开心胸问世间,有些事不是不想做就可以不做的,有些事不是想做就一定能做的。又有谁能坐怀不乱,触目不惊的超凡洒脱呢。我只能心怀敬畏,遥遥远眺越走越远,啥也不说了,眼泪哗哗的!篇三:汉书读后感
《汉书》读后感
勿以魔王论武安
白起虽然是一位不世出的兵家奇才、赫赫战神,却不理权谋,配不上“枭雄”二字。史载:秦王欲以白起为将攻邯郸,白起对昭王说:“邯郸实非易攻,且诸侯若援救,发兵一日即到。我常有些奇怪的念头:纵观战国数百载间,大小数十战而未尝一败的将军只有两位:吴起和白起。这两位将军均擅长大兵团野战。可惜他们的人生没有交集,否则,双雄并立的战国会给我们更多精彩的兵家战例。
不败安得由天幸
后世有许多人对卫青的成功尤其不忿,原因自然是卫青与汉武帝之间的“裙带”关系,以及大文豪司马迁在史记中对李广的种种同情之辞。甚至连数百年后的大唐诗人王维都这么说: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但在我看来,这更多的是一种不负责任,人云亦云的言论。
卫青为人谦让仁和,敬重贤才,从不以势压人。虽然战功显赫,权倾朝野,但从不结党干预政事。他和霍去病不同,对士卒体恤较多,能与将士同甘苦,威信很高。透过历史的迷雾,我们可以看到,在一开始,汉武帝就不再打算重用李广:李广曾因罪被贬为庶人。庶人李广因打猎归来太晚,城门已经关闭,于是守城的霸陵尉“合理合法”的将“前”李将军尽情侮辱了一番,让李将军在城门口坐了一晚上。后李广复为右将军,调霸陵尉入军中,随便找了理由就把他杀了。以他这种睚眦必报的心胸,汉武帝怎敢重用他?
千兵万马避白袍
公元528年,北魏的北海王元颢以本朝大乱为由,率领本部向萧衍投诚,并请求萧衍帮助其成为北魏的皇帝。首战睢阳,守城的魏将丘大千有着将近七万人马,上次被陈庆之一举击溃后,他似乎不服气,上次你能打的掉我的营垒,是我大意,这次我再筑坚固点,看你怎么打。于是他仗着十倍于对方的兵力,筑起九座连环相扣的营垒阻挡陈庆之前进的步伐。陈庆之不管,你筑你的,我打我的,进攻,再进攻,不断地进攻,从早上打到下午,陈庆之已经攻陷了三座营垒。反正史书上就一句“大千乃降”。北魏的七万军队一日之间就灰飞烟灭了。
次战考城,魏征东将军济阴王元晖业率领最精锐的御林军近卫队二万阻击陈庆之的部队。陈庆之命令属下在水面修造浮垒,随后借助浮垒,乘筏顺流而下,一举就攻陷了这个水上城堡,并且还生擒了敌方主将元晖业,这一战获得战车七千八百辆。
三战荣阳,尔朱荣在荣阳集结了左仆射杨昱、西阿王元庆、抚军将军元显恭所率领的羽林军和驻扎军队的混合编队将近七万人,与此同时,尔朱荣的令魏将元天穆率领大军截断了陈庆之的后路,元天穆派遣他麾下的骠骑将军尔朱吐没儿率领胡骑五千人,骑兵将领鲁安率领夏州步骑混合军九千余人,来支援杨昱;又让右仆射尔朱世隆、西荆州刺史王罴率领一万骑兵,占据虎牢关使得陈庆之无路可退。元天穆、尔朱吐没儿一前一后对陈庆之形成夹击之势,旗鼓
相望,声震百里。在这种情况下,他亲自擂鼓攻城,一通战鼓下来,士卒奋勇登城,来自东阳的勇士宋景休、义兴的鱼天愍首先登上城楼,竟然一口气攻陷了荣阳城。
不多久外围的北魏援军就集结包围了荣阳城,陈庆之率领三千骑兵背城迎战魏军。史书上的廖廖数语使我们不得知当年这场旷世对决的详细情形,总之,这场野战使得北魏的骑兵神话一下子破灭了,是役,陈庆之以三千骑兵大破元天穆麾下将十数万大军,鲁安在战阵上乞求投降,而元天穆、尔朱吐没儿仅以单骑逃生。此后陈庆之继续西进赴虎牢,尔朱世隆这位后世造成了北魏分离的豪族在听到陈庆之来了,连喝令众部交战的勇气都没有,匆匆弃关而逃。
陈庆之性格祗慎,每次奉诏,都要洗沐拜受;生活俭朴,只穿素衣,而且不好丝竹;虽身为武将,但射箭却不能穿札,而且也不善于骑马,但善抚士卒,能使部下为其效死力。陈庆之镇守豫州,豫州闹饥荒,他开仓放粮济灾民,使大部分灾民得以度过饥荒。后陈庆之去世,谥号曰:“武”,民称其为“仁武将军”。
教育学院 小教(3)班
陈水灵
110181335篇四:汉书读后感1(1)求《汉书》读后感
1.勿以魔王论武安——白起
武安君白起,战国后期四大名将之首,作为战国时期最为显赫的大将,征战沙场三十余载,一生大小70余战,未尝败绩,从最低级的武官一直升到封武安君。长平之战坑杀降卒四十五万,连同以前攻韩、魏于伊阙斩首二十四万,攻楚于鄢决水灌城淹死数十万,攻魏于华阳斩首十三万,与赵将贾偃战沉卒二万,攻韩于陉城斩首五万,共一百余万,这是白起的一张极不完全的杀人账单。据梁启超考证,整个战国期间共战死两百万人,白起据二分之一。后世称之为“杀人魔王”。
白起虽然是一位不世出的兵家奇才、赫赫战神,却不理权谋,配不上“枭雄”二字。史载:秦王欲以白起为将攻邯郸,白起对昭王说:“邯郸实非易攻,且诸侯若援救,发兵一日即到。诸侯怨秦已久,今秦虽破赵军于长平,但伤亡者过半,国内空虚。我军远隔河山争别人的国都,若赵国从内应战,诸侯在外策应,必定能破秦军。因此不可发兵攻赵。”昭王亲自下命令行不通,又派范雎去请,白起始终拒绝,称病不起......后(昭王)令白起自裁。白起伏剑自刎:“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良久,又云:“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坑之,是足以死。”
我常有些奇怪的念头:纵观战国数百载间,大小数十战而未尝一败的将军只有两位:吴起和白起。这两位将军均擅长大兵团野战。可惜他们的人生没有交集,否则,双雄并立的战国会给我们更多精彩的兵家战例。2.不败安得由天幸——卫青
后世有许多人对卫青的成功尤其不忿,原因自然是卫青与汉武帝之间的“裙带”关系,以及大文豪司马迁在史记中对李广的种种同情之辞。甚至连数百年后的大唐诗人王维都这么说: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连命理学都用上了,哈哈)但在我看来,这更多的是一种不负责任,人云亦云的言论。卫青的功名是战场上一刀一剑拼出来的,公元前129年汉朝对匈奴的第一次反击战,在三路大军连遭败绩的情况下,惟独卫青以莫大的胆气横穿八百里,端掉匈奴人的圣地龙城。这场仅仅歼敌八百人的胜利,其意义不仅仅在于粉碎了匈奴人不可战胜的神话,更是对汉朝军事思想的革命。之后的河套会战与漠南会战,年轻的卫青将孙子兵法的诱敌方略与骑兵战的高机动性完美结合,声东击西,大胆穿插,两次痛打匈奴人的主力骑兵军团,公元前119年的漠北大会战,更是卫青一生用兵生涯的杰作,在右路军未曾到达且遭匈奴单于主力军队合围的不利局面下,卫青临危不惧,命令部队用武刚车(铁甲兵车)迅速环绕成一个坚固的阵地,然后派出5000骑兵向敌阵冲击。匈奴出动一万
多骑兵迎战。双方激战在一起,非常惨烈。黄昏时分,忽然刮起暴风,尘土滚滚,沙砾扑面,顿时一片黑暗,两方军队互相不能分辨。卫青乘机派出两支生力军,从左右两翼迂回到单于背后,包围了单于的大营。伊稚斜单于发现汉军数量如此众多,而且人壮马肥,士气高昂,大为震动,知道无法取胜,就慌忙跨上马,在数行精骑的保护下奋力突围。向西北方向飞奔而去。这就是后世传唱的:“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此战之后,“漠南无王庭”,匈奴对大汉的军事威胁基本解除了。
而卫青为人谦让仁和,敬重贤才,从不以势压人。虽然战功显赫,权倾朝野,但从不结党干预政事。他和霍去病不同,对士卒体恤较多,能与将士同甘苦,威信很高。3.千兵万马避白袍——陈庆之
本来是想写一写霍去病的,但是他是一个优点和缺点同样明显的将军,而且,我不认为在同等条件下,他是自己舅舅的对手,与卫青相比,他多了几分 血气方刚,少了几分坚忍。而且南北朝时期,我中原王朝后裔最伟大的战神横空出世:白袍将军陈庆之。
关于陈庆之,除了梁书《陈庆之列传》有介绍,围棋史话也有记载:“高祖性好棋,每从夜达旦不辍,等辈皆倦寐,惟庆之不寝,闻呼即至,甚见亲赏。” 公元528年,北魏的北海王元颢以本朝大乱为由,率领本部向萧衍投诚,并请求萧衍帮助其成为北魏的皇帝。出于战略上的考虑,梁武帝认为这是一个向魏土拓境的大好时机,于是便欣然同意了。可是梁武帝脑子又发毛了,居然让陈庆之所部七千人孤军北上,而且并未其他部队加以协助。或许这位对佛学痴迷得一塌糊涂的“皇帝”大概是在围棋攻杀撕守中发现了陈庆之的领军天赋,也或许是粱武帝佛经读多了,相信真有天神相帮,所以才做出了这么一个疯子一般的决定,要知道七千粱军过了长江,面对的将是北魏雄视天下的数十万骑兵军团。幸运的是,虽然天神没有,战神却有一个,陈庆之就在这样荒唐的决定下开始了他作为战神的传奇人生。
首战睢阳,守城的魏将丘大千有着将近七万人马,上次被陈庆之一举击溃后,他似乎不服气,上次你能打的掉我的营垒,是我大意,这次我再筑坚固点,看你怎么打。于是他仗着十倍于对方的兵力,筑起九座连环相扣的营垒阻挡陈庆之前进的步伐。陈庆之不管,你筑你的,我打我的,进攻,再进攻,不断地进攻,从早上打到下午,陈庆之已经攻陷了三座营垒。我kao,服了,真tmd的服了,这或许就是当时丘大千内心的真实写照。反正史书上就一句“大千乃降”。北魏的七万军队一日之间就灰飞烟灭了。次战考城,魏征东将军济阴王元晖业率领最精锐的御林军近卫队二万阻击陈庆之的部队。陈庆之命令属下在水面修造浮垒,随后借助浮垒,乘筏顺流而下,一举就攻陷了这个水上城堡,并且还生擒了敌方主将元晖业,这一战获得战车七千八百辆。三战荣阳,尔朱荣在荣阳集结了左仆射杨昱、西阿王元庆、抚军将军元显恭所率领的羽林军和驻扎军队的混合编队将近七万人,与此同时,尔朱荣的令魏将元天穆率领大军截断了陈庆之的后路,元天穆派遣他麾下的骠骑将军尔朱吐没儿率领胡骑(即散居在关外的少数民族骑兵部队,这种部队以劫掠为生,战斗力极强)五千人,骑兵将领鲁安率领夏州步骑混合军九千余人,来支援杨昱;又让右仆射尔朱世隆(尔朱荣的弟弟)、西荆州刺史王罴率领一万骑兵,占据虎牢关使得陈庆之无路可退。元天穆、尔朱吐没儿一前一后对陈庆之形成夹击之势,旗鼓相望,声震百里。在这种情况下,陈庆之还保持着镇定自若,他解下鞍绳,把马栓起,召集全体部队,对他们大声说:“我们从出发至今,攻城略地,实在已经不少了;你们一路上所杀的敌人,有的是现在包围我们敌人的的父亲,有的是他们的兄长弟弟,这些多的是无法计算。他们都把我们当成仇敌,恨不得灭之而后快。我们才有七千人,敌人却有将近众三十余万,今日
事已至此,就不要再考虑如何求生了。我想和敌人的骑兵不可以在平原上一决高下,必须等他们还没到来之际,攻克眼前这座城垒,大家不要再犹豫惶恐,那样只能是自取灭亡啊!”于是他亲自擂鼓攻城,一通战鼓下来,士卒奋勇登城,来自东阳的勇士宋景休、义兴的鱼天愍首先登上城楼,竟然一口气攻陷了荣阳城。
最后一战,荣阳野战,3000 vs 20万。不多久外围的北魏援军就集结包围了荣阳城,陈庆之率领三千骑兵背城迎战魏军。史书上的廖廖数语使我们不得知当年这场旷世对决的详细情形,总之,这场野战使得北魏的骑兵神话一下子破灭了,是役,陈庆之以三千骑兵大破元天穆麾下将十数万大军,鲁安在战阵上乞求投降,而元天穆、尔朱吐没儿仅以单骑逃生。此后陈庆之继续西进赴虎牢,尔朱世隆这位后世造成了北魏分离的豪族在听到陈庆之来了,连喝令众部交战的勇气都没有,匆匆弃关而逃。
陈庆之以7000之众,从铚县至洛阳,前后作战47次,攻城32座,皆克,所向无前。如果说霍去病的胜利还是采用了避实击虚的方略的话,那么陈庆之的胜利却是战场上硬碰硬的奇迹。陈庆之和部下皆穿白袍,一路上所向披靡,所以洛阳城中童谣曰:“名师大将莫自牢,千兵万马避白袍”(《梁书·陈庆之列传》)。
陈庆之性格祗慎,每次奉诏,都要洗沐拜受;生活俭朴,只穿素衣,而且不好丝竹;虽身为武将,但射箭却不能穿札,而且也不善于骑马,但善抚士卒,能使部下为其效死力。陈庆之镇守豫州,豫州闹饥荒,他开仓放粮济灾民,使大部分灾民得以度过饥荒。后陈庆之去世,谥号曰:“武”,民称其为“仁武将军”。
莫道书生空议论,头颅掷处血斑斑。一代伟人毛主席在读到他的传记时,慨然批示道:“千载之下,心向往之。”值此危难多事之秋,惟武力为解决问题之第一要务,皆因“弱国无外交”。篇五:后汉书 读后感(8)读《后汉书》
刘秀的崇儒,为他的子孙们树立了榜样,使后汉的皇帝基本上承续了儒学治国的方针,前汉百家并存的局面终于一去不复返,而儒学则对后汉也造成了几个比较大的影响。这几个影响,笔者可以将它归纳为“四重三轻”。
其一是重血亲。
重血亲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兄弟和睦。后汉皇子之间的兄弟友爱在其它时期是比较少见的,甚至于太子被废都能保全善终。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说:“隋唐以后,太子被废,未有善终者,惟东汉皆保全”,“盖自光武及明、章二帝,皆崇儒重道,子弟皆于孝友之训深,故无骨肉之变也。”其实,赵翼只说了其一,未说其二。按《后汉书.百官志》,后汉的诸侯国,其官署制度延续了前汉自成帝以后的办法,只设相和傅,相管理民政,傅则导王以善。相、傅都由中央任命,而他们的权力也非常之大,比如公沙穆做缯相时,竟能没收缯侯刘敞所侵官民田地,废其庶子,收考缯侯犯法的奴仆,弄得刘敞流涕认罪,可见后汉的诸王已经完全不可能具备对抗中央的力量。这样,由于制度的约束,兄弟之间没有了直接的利益冲突,再加上儒家的教导,使后汉极少见到兄弟之间反目的事情。
重血亲的另一方面就是崇母族了。刘秀因为亲眼看到王莽移国的弊病,对外戚多加控制。他废掉有世家大族背景的郭圣通,而立了乡里微贱的阴丽华为后,显示出他对外戚势力的警惕,但刘秀并没有从制度上防范外戚势力的崛起。明帝的皇后马氏贤德,对自己的亲属尚能够自制。但由于始终缺乏制度上的约束,又恰好赶上章帝以后几代皇帝都是年纪轻轻就驾崩,权力无疑都移到了皇太后手里,外戚终于抬头,开始掌握实际的政治权力,使后汉的外戚势力之大甚至超越了前汉,长时间左右着朝政。这就是儒家“子以母贵、母以子贵”思想的负面影响了。
其二是重师道轻爵赏。
后汉从刘秀开始就相当重视对皇子的教育,在儒家“尊师重道”教导下,皇帝的老师享有别人没有的特殊礼敬。比如明帝的老师桓荣,年逾八十,皇帝仍多亲幸其府,会诸王将军以下及门生数百,皇帝亲自执业,每言辄曰“大师在是”。桓荣若有疾病,帝辄遣使者存问,“太官、太医相望于道”。于是在这种恩宠之下,桓家到五代孙仍有声名。
而另一方面,后汉对爵赏从来就没有吝啬过。就赏赐来说,由于后汉的诸王和功臣们都没有多少政治权力,皇帝为了弥补,给他们极高的秩禄,让他们享有别人没有的殊礼,金钱物质赏赐也很优渥,多有上千万的,也常会连及一两代。这在亲族功臣不多的情况下可能还不要紧,但子孙繁衍多能保全的话,延续几代后自然会给朝廷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桓帝延熹五年诏减虎贲、羽林不任事者半俸,还有灵帝熹平三年、六年、光和三年令天下系囚罪未决入缣赎,以及光和元年、中平四年的卖官鬻爵,显然就是政府财用收入不足的明证。
滥加封赏无形中还助长了社会上的奢靡风气。民间婚丧嫁娶的相互攀比,虽朝廷屡发明诏亦无法禁绝,而地方官员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也多不会采取有效措施来鼓励民众力行节约。一旦自然灾害到来时,百姓和官府往往缺乏足够的储蓄物质来救济,卖官鬻爵、以钱释罪也成为政府增加收入的方法之一,而百姓则往往陷入极端贫困,埋下了反抗的火种。
其三是重文轻武。
与之相对应的是,后汉轻武备很严重。刘秀在他晚年就已经表现出对战事的厌倦,甚至以“中国初定”为由,完全放弃西域,对西域多次请求设都护都明确给予拒绝,对周边也采取了全面的守势。结果西域尽从匈奴,寇河西郡县,城门昼闭。明帝不得已派兵北征,在西域重新设都护、校尉。后来的章帝又以“路远费多”为由,再罢校尉,不复遣都护,结果几乎又陷入被动。幸亏班超准备撤回时在于窴被抱住马脚,当地王侯哭涕着死活不让他走,他得以利用汉朝在西域的威望,动辄领西域诸国兵数万征讨叛汉者,最多的一次竟能达7万之众,以夷制
夷。当时班超手下汉兵最多时也不过千人,却安定西域达三十年之久,以这样的功劳,也不过封了个千户侯。安帝时放弃西域的呼声又占了优势,结果都护前脚刚走,北虏连与车师就入寇河西,朝廷只好关闭玉门、阳关了事。到顺帝时,班超的儿子班勇再次出击,可谓三绝三通,但此后中国日渐衰落,终于完全放弃经营西域,对西域的影响力遂至消绝。
后汉的边疆问题主要倒不在西域,西边的羌人才是后汉的重要对手,可惜后汉能征善战的将帅不多,只皇甫规、张奂和段颎三人还略有些名气,其中皇甫规、张奂多受降兵,只有段颎是征战不懈,范晔干脆把他们都放入了一卷中来讲述。我们看他们三人的结果,大略可以发现后汉对武将的轻视到何种地步。作为后汉的名将,皇甫规最高不过封了个二百户的小侯、张奂更是什么爵位都没有,可他俩还算善终。三人中最能打仗的段颎,他凡百八十战,斩三万八千六百余级,获牛马羊骡骆驼四十二万七千五百余头,军士死者才四百余人。有这样的战绩,他还不得不为了保位曲意宦官,封邑总算有万四千户,但随后伴着宦官的倒台,他无辜受到牵连,在狱中被迫自杀。可见后汉重文轻武已现倪端。其四是重气节轻法律。后汉儒者普遍重气节,又由于朝廷往往因名望而举官,久则民间多走向偏狭一路。儒家的教导,使民间颇好清名,他们不惜舍生取义,目的只是为了有意彰显自己的特立独行,或者是直谏敢为,这种偏激之举风靡整个社会后,遂有党锢之祸的发生。其实,重气节也不是完全不对,例如《后汉书》中记载贼匪遇孝悌而放过不杀的事可谓俯拾遍是,这就是其正面作用,但如果因为气节而走向偏激行动,问题就来了。陈忠定下的“母子兄弟相代死,听,赦所代者”的法律,为民间重义之举开了绿灯,而某些人通过种种极端行动而获得的收益使重义之风刮得更起劲。《后汉书》记载:郭亮、董班冒死给李固收尸,太后饶过不杀,他俩一夜显名,“三公并辟”;刘矩在父亲未出仕前坚决不当官,太尉、太傅“嘉其志义”,任他父亲为郎,他于是举孝廉。至于因为义气、名节而相互结党报私仇之事更是屡见不鲜,而朝廷时来的赦令也使这些犯禁杀人者不但得不到应有的惩罚,反而因此名声大震。于是一些人为了显示自己刚直气节的虚名,不惜走极端、用诈术,党同伐异,睚眦必报,甚至因为一句话失了面子而互相杀戮,早脱离了中庸之道。其直接结果是,全国各大派系之间的冲突调和无法进行。
与之相伴随的另一问题是,轻视法律在全社会范围内都存在。后汉的皇帝除极个别外,对官吏管得多不严,官员经常可以称病,甚至弃官而去,使后汉的行政效率普遍不高。民间对子报父仇的赞誉,使官吏对私仇也基本上采取一种默许的态度,加上朝廷时常有大赦,国中上下对法律的轻视实已达到极点。这种轻视甚至地方官员都存在,他们一旦手中有权,就凭借自己个人的喜好来行使法律。比如荀昱、荀昙兄弟,一个为沛相,一个为广陵太守,他们志除阉宦,凡宦官支党、宾客有在二郡者,“纤罪必诛”。部分酷吏们也往往以诛杀大姓右族为荣,所以行使法律的随意性非常大。民间私相报仇的风气更是越演越烈,比如何颙、郅恽甚至替朋友父亲报仇而杀人,对法律可谓毫无顾忌,他们最后都没事,反而名声大显,堂而皇之的记入了《后汉书》,足见后汉的法治非常混乱。
以上的这些特征可以说都是儒家兴盛后出来的副产品,它们深深的给后汉打下了“好名务虚,重仁轻法”的烙印。
第五篇:汉书艺文志读后感
《汉书·艺文志》读后感
《汉书·艺文志》是中国目录学史和学术史上的重要篇目,是我国首部史志目录,也是现存最早的一部大型国家文献分类目录,《汉书》十志之一。东汉史学家班固作《汉书》以记载自秦以来到王莽篡汉之断代史,班固自称对《七略》“今删其要,以备篇籍”而成《汉书·艺文志》。《汉书·艺文志》开创了史志目录的先例,汉以后史书多仿其例而编有艺文志或经籍志。其分为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数术、方技六略,共收书三十八种,五百九十六家,一万三千二百六十九卷。六艺略,著录易、诗、书、礼、乐、春秋、论语、孝经、小学九类图书,这些都是儒家经典或与儒家经典有关的著作。诸子略, 著录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等十家著作。诗赋略, 著录了辞、赋、歌诗等五类文学作品。兵书略, 著录了兵权谋、兵形势、阴阳、兵技巧四类军事文献, 包括了战略思想、战术技巧各个方面。数术略, 著录了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形法六类图书。方技略, 著录了医经、经方、房中、神仙四类著作, 大体上是医学科学及方士巫术两方面的参杂。以上六略三十八类,共著录了当时可以看到的五百九十六家, 一万三千二百六十九卷图书。
《汉书·艺文志》不仅是我国史志目录的开山鼻祖,其中也包含了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文献目录。通过阅读《汉书艺·文志》,使我们对这部巨著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它不仅条理清晰的为我们从六略角度提供着各部著作的目录学信息,更为日后我们对相关领域的研究开辟出一条捷径,避免了在卷帙浩繁的典籍中搜索的盲目性和繁琐性,提高了我们在研究工作中的效率性和准确性。在以后的科研工作中,我们也应该借鉴这种方法,除了应该充分分利用目录学简洁明了的优势,更应该为自己的实验列好提纲及资料搜索方向,这样才能尽可能的少走弯路,避免不必要的时间消耗,为实验提供更好的条件信息。《汉书·艺文志》中的方剂略,对于我们医学生来说是很好的指导,也可以从中得到许多反映当时医药活动的医史资料信息。“医经”小序言:“醫經者,原人血脈經(絡)骨髓陰陽表裡,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度箴石湯火所施,調百藥齊和之所宜。至齊之得,猶慈石取鐵,以物相使。拙者失理,以瘉為劇,(以死為生)。”指出医经是记述中医学基础理论的一类书籍,包括生理,即探究人的血脉、经络、骨髓、阴阳、表里的特征;病理,即阐述各种疾病发生的根本;预后,即活证、死证的分别;治则治法,即揣度针刺、砭石、汤液,艾灸等施治的方法等。“经方”小序言:“經方者,本草石之寒溫,量疾病之淺深,假藥
味之滋,因氣感之宜,辯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齊,以通閉解結,反之於平。指出经方是记述利用中药组方配伍制成方剂的一类书籍。方剂配伍十分严谨,需考虑多种因素:药物的寒温属性、疾病的浅深部位、药物的功效、四气感应、五脏六腑的特性等。医书分列医经,经方的分类思想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后世目录书中多保存此两目。“房中”小序言:“房中者,(性情)之極,至道之際,是以聖王制外樂以禁內情,而為之節文。傳曰:先王之作樂,所以節百事也。樂而有節,則和平壽考。及迷者弗顧,以生疾而隕性命。”指出房中是记述有关性医学的一类书籍。“神仙”小序言:“神僊者,所以保性命之真,而游求於其外者也。聊以盪意平心,同死生之域,而無怵惕於胸中。”指出神仙是记述养生之道的一类书籍。对医书分列房中、神仙的分类思想,后世多执否定态度。章学诚在《校雠通义·汉志方技》中指出:“房中、神仙,则事兼道术,非复方技之正宗矣。”《方剂略》将医学书籍分为医经,经方,房中,神仙四类,基本上能够按照学术发展情况和图书内容性质分类。典籍在医学传习过程中是很重要的,除去老师的指导,它是我们获得知识最直接也是最便捷的途径,可以说是我们的第二个老师,所以医史文献也就成为了历代医学传习者最为重要的传授、接收和研习的工具。而以《汉书艺文志》为代表的早期医史文献目录“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将以前繁多杂乱的医学文献资料进行了系统精细的归类, 以便后人在翻阅时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分门别类地找出历代的医学研究成果。
总之,《汉书·艺文志》序可称为先秦两汉的学术史大纲。《方剂略》通过小序、大序对医籍宏观地加以描述,同时又对医籍目录以详述,使我们不仅可以对当时的医学文献存留状况、医书门类的划分和医学发展水平等有所了解,而且可以对当时的医事制度、医学特点等状况更加熟悉。无论是它的目录学价值还是史学价值,亦或是对我们当代医学事业的指导价值,都是不可估量的,值得我们精读研究,灵活运用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