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艺文志读书笔记

时间:2019-05-13 03:53: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汉书艺文志读书笔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汉书艺文志读书笔记》。

第一篇:汉书艺文志读书笔记

《漢書•藝文志》讀書筆記

漢初劉向、劉歆父子和步兵校尉任宏、太史令尹咸、侍醫李柱國奉詔考訂群書、總教典籍,著成《別錄》、《七略》之書。此二書是中國歷史上真正的目錄學專著,以此為范,開啟了我國源遠流長的目錄編撰史。可惜二書至中唐之時已不存於世,而東漢班固因襲向歆父子之書略加修改增刪成《漢書•藝文志》福澤於今,是我們瞭解先秦兩漢學術文化狀況及其源流的最重要典籍之一,在“辯章學術、考鏡源流”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關於《漢志》中《易》的地位

在《漢志》中,《易》類典籍居各類之首,且在评论各家著作的时候,《周易》经传也經常被作为评判学派思想的依据,《易》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易》被儒家尊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在《六藝略•大序》中作者言:

六藝之文:《樂》以和神,仁之袁也;《詩》以正言,義之用也;《禮》以明體,明者著見,故無訓也;《書》以廣聽,知之術也;《春秋》以斷事,信之符也。五者,蓋五常之道,相須而備,而《易》為之原。故日“《易》不可見,則乾坤或幾乎息矣”,言與天地為終始也。

以仁、義、禮、智、信五常與《詩》《書》《禮》《樂》《春秋》這五經相配,認為五經像五常一樣,相須而備,更迭用事,而“《易》為之原”,可配天地。對《易經》的重視,形成了《漢志》甚至中國文化史上頗具特色的以《易》論文,以《易》闡釋學說來源及其特徵的現象。如在《書》類的小序中,班固引《易》曰:“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顏師古注:上擊之辭也),來說明《書》的來源;《禮》類小序中引《易》曰:“有夫婦父子君臣上下,禮儀有所錯”(顏師古注:《序卦》之辭也),來闡釋“禮”的實質;《樂》類小序引《易》曰:“先王做樂崇德,殷鑒之上帝,以享祖考”(顏師古注:《豫卦》象辭也),亦以說明樂的淵源。

《易》成為向、歆父子乃至班固著书立说的理论依据和探讨各种问题的指导思想,這樣的觀念對後人產生了及其深遠的影響。這種影響不僅之於文學,劉氏父子和班固對《易》所傳達的哲學意識和文化精神的信仰甚至對於我們民族性格的塑造和形成都產生了重要的作用。當然,這種信仰絕對不始於劉向、劉歆或者班固,但反映于他們的著述中,又確實強化了這種意識。

二、從《書》類文獻目錄看兩漢今古文之爭

在《書》類典籍中我們看到了《尚書古文經》和《經》這樣的區別,這裡所謂的《古文經》即《小序》中所言從孔子宅壁中所得的“皆古字”之書。(同時被發現的還有《禮記》、《論語》、《孝經》。)而“《經》二十九卷”,蓋指當時伏生所傳,後來被立於學官的今文《尚書》。

在《易》類書錄下未見“今古文”之別,單著“《易經》十二篇”,其原因已見於《易 小序》,蓋因劉向已以施、孟、梁丘三家本和中《古文易經》、費氏本互教,原書異文既然已經定奪,所以原書就不再著錄。而在《書》類之下,今古

《尚書》並存且《尚書古文經》在上,就格外值得關注了。

漢哀帝時,劉歆欲將《左氏春秋》、《毛詩》、《逸禮》及《古文尚書》這些“古文”經典立於學官、建置博士。而當時的五經博士不以為然,劉歆便寫了著名的《移讓太常博士書》與其辯論,并對今文經學家“專己守殘,黨同門,嫉道真”(《移讓太常博士書》)的作風提出了批評。這就是經學歷史上綿延千年的今古文之爭的開始。把古文《尚書》置於今文《尚書》之前,正反應了劉歆堅持古文經的正宗的立場。

今古文經所爭的實質不過是勢位利祿和“正宗”的名分,因為如果經書被置於學官,必然給相應地治學之士提供相關的功名和利益。但是,在學風上兩派也確有區別,古文經學家相對而言更持一種兼容並包的態度,并蓄古今,亦更加重視訓詁、考據等工作;而今文經學家相對更重視微言大義的闡發。與此前人多有論述。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劉歆欲立古文經並非全是出於勢位的考慮,他希望“並置”今古文經,並不是要用古文經取代今文經,而是期望以“古文”補“今文”“離於全經,固已遠矣”之缺。這種學術上的包容和存真意識是值得讚賞的。《蘭台萬卷》中,李零教授對此有詳細分析。

三、從《六藝略》“詩”類和“詩賦”分略看先秦兩漢詩學觀念

《漢志 六藝略》中錄《詩經》和傳《詩經》的著述凡六家,四百一十六卷。而值得注意的是,在《六藝略》之外向歆父子又獨辟《詩賦略》記載歌詩二十八家,三百一十四篇。

《詩經》和後代歌詩的淵源在《詩賦略 大序》中作者已有闡述,按史部著作附於《春秋》類之後的體例,歌詩按理說當載于《詩經》之後。然而,對于相同的情況在具體的著錄中,劉氏父子卻採取了不同的著錄方法,這究竟是出於文學觀點的考量,還是牽就于歌詩類的卷帙之繁而做出的一種權宜之選?後代學人也多有論述。

在《文心雕龍·樂府》中劉勰曰:“昔子政品文,詩與歌別,故略具樂篇,以標區界。”他似乎認為,劉向將《詩經》與“歌詩”分開著錄是為了區分詩與歌的不同。但詩三百篇皆可入樂而歌,這已是不爭的事實,所以劉勰的這一觀點顯然站不住腳;阮孝緒在《七錄序》中提到了另一觀點:“《七略》‘詩賦’不從‘六藝’詩部,蓋由其書既多,所以別為一略。”清代學者章學誠、今人餘嘉錫也承襲了這一觀點。劉師培則以為,“若詩賦諸體,則為古人有韻之文,源於古代之文言,故列於六藝九流之外;亦足證古人有韻之文,另為一體,不與它體相雜矣。”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在我看來,或許劉氏父子將史部著述附于《春秋》之後才是真正的權益選擇,因為史部書籍本來不多(凡8家,289篇;另有年表三種),不足以單獨成略所以只能附在經下。而詩賦之文,不僅篇幅眾多,而且並非單純地闡釋《詩經》的作品,而是“感于哀樂,緣事而發”的藝術創作,和“說”、“故”、“傳”、“注”、“箋”是有明顯差別的。雖然劉氏父子直到班固這一時期對於文學的獨立性并無清晰的認識,作為大型藏書目錄的草創,其體例也並不純嚴(餘嘉錫先生既已認為“諸子略”中有不少的詩賦作品和其他後世視為文學作品的創作),但對於詩賦創作和經的區別顯然劉氏父子也是注意到了的。

《白虎通·五經》雲:“經,常也。”《釋名》雲:“經者,徑也,常典也。”

可見“經”是具有恒常意義的典籍在當時已是共識。劉歆不愿看到今文經學以今亂古,固然也不願意非經之作和經相提並論,雖然二者之間具有源流關係。這樣看來,把詩賦另立一略才是當然之舉。

前賢究竟處於怎樣的考量現在已無從知曉,但可以肯定的是,詩賦的單獨成略對於我國文學較早地從經學中獨立出來、文學意識的形成具有不可忽視的影響。而我國目錄之書從《班志》的六分法到最終經史子集“四分法”的形成,《詩賦略》的率先分科也是有其導引作用的。

第二篇:汉书艺文志读后感

《汉书·艺文志》读后感

《汉书·艺文志》是中国目录学史和学术史上的重要篇目,是我国首部史志目录,也是现存最早的一部大型国家文献分类目录,《汉书》十志之一。东汉史学家班固作《汉书》以记载自秦以来到王莽篡汉之断代史,班固自称对《七略》“今删其要,以备篇籍”而成《汉书·艺文志》。《汉书·艺文志》开创了史志目录的先例,汉以后史书多仿其例而编有艺文志或经籍志。其分为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数术、方技六略,共收书三十八种,五百九十六家,一万三千二百六十九卷。六艺略,著录易、诗、书、礼、乐、春秋、论语、孝经、小学九类图书,这些都是儒家经典或与儒家经典有关的著作。诸子略, 著录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等十家著作。诗赋略, 著录了辞、赋、歌诗等五类文学作品。兵书略, 著录了兵权谋、兵形势、阴阳、兵技巧四类军事文献, 包括了战略思想、战术技巧各个方面。数术略, 著录了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形法六类图书。方技略, 著录了医经、经方、房中、神仙四类著作, 大体上是医学科学及方士巫术两方面的参杂。以上六略三十八类,共著录了当时可以看到的五百九十六家, 一万三千二百六十九卷图书。

《汉书·艺文志》不仅是我国史志目录的开山鼻祖,其中也包含了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文献目录。通过阅读《汉书艺·文志》,使我们对这部巨著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它不仅条理清晰的为我们从六略角度提供着各部著作的目录学信息,更为日后我们对相关领域的研究开辟出一条捷径,避免了在卷帙浩繁的典籍中搜索的盲目性和繁琐性,提高了我们在研究工作中的效率性和准确性。在以后的科研工作中,我们也应该借鉴这种方法,除了应该充分分利用目录学简洁明了的优势,更应该为自己的实验列好提纲及资料搜索方向,这样才能尽可能的少走弯路,避免不必要的时间消耗,为实验提供更好的条件信息。《汉书·艺文志》中的方剂略,对于我们医学生来说是很好的指导,也可以从中得到许多反映当时医药活动的医史资料信息。“医经”小序言:“醫經者,原人血脈經(絡)骨髓陰陽表裡,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度箴石湯火所施,調百藥齊和之所宜。至齊之得,猶慈石取鐵,以物相使。拙者失理,以瘉為劇,(以死為生)。”指出医经是记述中医学基础理论的一类书籍,包括生理,即探究人的血脉、经络、骨髓、阴阳、表里的特征;病理,即阐述各种疾病发生的根本;预后,即活证、死证的分别;治则治法,即揣度针刺、砭石、汤液,艾灸等施治的方法等。“经方”小序言:“經方者,本草石之寒溫,量疾病之淺深,假藥

味之滋,因氣感之宜,辯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齊,以通閉解結,反之於平。指出经方是记述利用中药组方配伍制成方剂的一类书籍。方剂配伍十分严谨,需考虑多种因素:药物的寒温属性、疾病的浅深部位、药物的功效、四气感应、五脏六腑的特性等。医书分列医经,经方的分类思想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后世目录书中多保存此两目。“房中”小序言:“房中者,(性情)之極,至道之際,是以聖王制外樂以禁內情,而為之節文。傳曰:先王之作樂,所以節百事也。樂而有節,則和平壽考。及迷者弗顧,以生疾而隕性命。”指出房中是记述有关性医学的一类书籍。“神仙”小序言:“神僊者,所以保性命之真,而游求於其外者也。聊以盪意平心,同死生之域,而無怵惕於胸中。”指出神仙是记述养生之道的一类书籍。对医书分列房中、神仙的分类思想,后世多执否定态度。章学诚在《校雠通义·汉志方技》中指出:“房中、神仙,则事兼道术,非复方技之正宗矣。”《方剂略》将医学书籍分为医经,经方,房中,神仙四类,基本上能够按照学术发展情况和图书内容性质分类。典籍在医学传习过程中是很重要的,除去老师的指导,它是我们获得知识最直接也是最便捷的途径,可以说是我们的第二个老师,所以医史文献也就成为了历代医学传习者最为重要的传授、接收和研习的工具。而以《汉书艺文志》为代表的早期医史文献目录“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将以前繁多杂乱的医学文献资料进行了系统精细的归类, 以便后人在翻阅时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分门别类地找出历代的医学研究成果。

总之,《汉书·艺文志》序可称为先秦两汉的学术史大纲。《方剂略》通过小序、大序对医籍宏观地加以描述,同时又对医籍目录以详述,使我们不仅可以对当时的医学文献存留状况、医书门类的划分和医学发展水平等有所了解,而且可以对当时的医事制度、医学特点等状况更加熟悉。无论是它的目录学价值还是史学价值,亦或是对我们当代医学事业的指导价值,都是不可估量的,值得我们精读研究,灵活运用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第三篇:《汉书·艺文志》读后感

《汉书·艺文志》是我国首部史志目录,也是现存最早的一部大型国家文献分类目录。东汉史学家班固作《汉书》以记载自秦以来到王莽篡汉之断代史,该书中记载律历、礼乐、刑法等“十志”,是对西汉及先秦社会的典章制度、风俗文化的总结,《汉书·艺文志》是“十志”之一,是据刘歆《七略》增补、删削而成的,是对西汉先秦时书目的目录著录。

把天下图书分为:(1)六艺略,著录易、诗、书、礼、乐、春秋、论语、孝经、小学九类图书,这些都是儒家经典或与儒家经典有关的著作。(2)诸子略, 著录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等十家著作。(3)诗赋略, 著录了辞、赋、歌诗等五类文学作品。(4)兵书略, 著录了兵权谋、兵形势、阴阳、兵技巧四类军事文献, 包括了战略思想、战术技巧各个方面。(5)数术略, 著录了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形法六类图书。(6)方技略, 著录了医经、经方、房中、神仙四类著作, 大体上是医学科学及方士巫术两方面的杂拌。以上六略三十八类,共著录了当时可以看到的五百九十六家, 一万三千二百六十九卷图书。

清代史学家王鸣盛在 《十七史商榷》中评价《汉书·艺文志》“不通《汉书·艺文志》, 不可以读天下书。艺文志者, 学术之眉目, 著述之门户也。”《汉志》不仅是我国史志目录的开山鼻祖, 其中也包含了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文献目录。“方技略”就是专为医药文献专门编定的目录, 其中把方技类的文献书目列为四大类, 又把每类医籍的具体篇目详细开列,即医经、经方、房中、神仙及其下各目。《汉志》不仅以“六分法”为核心, 以文献内涵功能进行著录分类, 还以总论、叙录为辅助手段, 揭示了先秦至汉代包括医史文献在内的中华文化学术总体发展脉络。

通过研究《汉志》中的医学文献目录, 我们可以得到许多反映当时医药活动的医史资料信息。而其中所体现的医学史观及所蕴涵的医学思想理念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当时官方的正统观念, 同时也留下了作者班固医学史观和医学思想的深深烙印。由于医学特别是早期中国传统医学具有在自身发展过程中继承性强, 其发展进步建立在人类世代薪火相传基础上的特点, 医药典籍在医学传习过程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 医史文献也就成为了历代医学传习者最为重要的传授、接收和研习的工具以《七略》、《汉志》为代表的早期医史文献目录“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将前代和所处时代繁多庞杂的医学文献资料进行了系统精当的归类, 以便后人在翻阅时可以按目索书, 分门别类地了解前辈的医学研究成果, 顺利地找到自己所需要的资料, 不致于面对卷帙浩繁的图书文献束手无策。这种在当时颇为先进的文献整理编录方法, 对后世医史文献著录工作的开展和医学科学的传承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四篇:汉书艺文志原文及翻译

《汉书艺文志》是中国现存最早的 目录学文献。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苏汉书艺文志原文及翻译,欢迎参考阅读!

原文:

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袓述尧、舜,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孔子曰“如有所誉,其有所试。”唐、虞之隆,殷、周之盛,仲尼之业,己试之效者也。然惑者既失精微,而辟者又随时抑扬,违离道本。苟以哗众取宠。后进循之,是以五经乖析,儒学寖衰。此辟儒之患。

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褔、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君人南面之术也。合于尧之克攘,《易》之嗛嗛,一谦而四益,此其所长也。及放者为之,则欲绝去礼学,兼弃仁义,曰独任清虚,可以为治。

阴阳家者流,盖出于羲、和之官。敬顺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此其所长也。及拘者为之,则牵于禁忌,泥于小数舍人事而任鬼神。

法家者流,盖出於理官。信赏必罚,以辅礼制。《易》曰“先生以明罚饬法。”此其所长也。及刻者为之,则无教化,去仁爱,专任刑法,而欲以致治。至于残害至亲,伤恩薄厚。

名家者流,盖出于礼官。古者名位不同,礼亦异数。孔子曰“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此其所长也。及譥者(喜欢攻击别人隐私的人)为之,则苟钩釽析乱(屈曲破碎、支离错杂)而己。

墨家者流,盖出于清庙之守。茅屋采椽,是以贵俭;养三老,五更,是以兼爱;选士大射,是以上贤;宗祀严父,是以右鬼;顺四时而行,是以非命;以孝视天下,是以上同;此其所长也。及蔽者为之,见俭之利,因以非礼;推兼爱之意,而不知别亲疏。

从横家者流,盖出于行人之官。孔子曰“诵《诗》三百,使於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又曰“使乎!使乎!”言其当权制宜,受命而不受辞,此其所长也。及邪人为之,则上诈谖,而弃其信。

《易》曰“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今异家者,各推所长,穷知究虑;以明其指,虽有蔽短,合其要归,亦六经之支与流裔。使其人遭明王圣主,得其所折中,皆股肱之材已。仲尼有言“礼失而求诸野。”方今去圣久远,道术缺废,无所更索,彼诸家者,不犹愈于野乎? 若能修六艺之术,而观此诸家之言,舍短取长,则可以观万方之略矣。

(《汉书·艺文志·诸子略》节选)

译文:

儒家这个流派,大概出自于古代的司徒官。他们帮助国君,顺应自然,宣明教化。涵泳于六经的文章当中,特别注意仁义之间的事务,远宗尧舜的道统,近守周文王、武王的礼法,尊崇孔子为师表,加重他们言论的重要性,在各派道术当中最为崇高。孔子说:“如果对别人有所称赞,就一定先对他有所试验。”唐尧虞舜的兴隆,商朝周朝的盛世,孔子的德业,是已经经过试验而有成效的。但是迷惑的人已经失去了(儒家经典中)精深微妙的道理,而邪僻的人又追随时俗任意曲解附会经书的道理,违背离开了圣道的根本,只知道以喧哗的言论博取尊宠。后的学者依循着去做,所以五经的道理就乖谬分离,儒学就逐渐的衰微的;这就是那些邪僻的儒着所留下的祸患啊。

道家这个流派,大概出于古代的史官。他们连续记载成功失败、生存灭亡、灾祸幸福、古今的道理。然后知道秉持要点把握根本,守着清静无为,保持谦虚柔弱的态度;这就是国君治理国家的方法。(这想法)符合于尧的能够谦让,易经上所说的谦虚,一种谦虚可以得到四种好处;这就是他们的长处。等到狂放无守的人实行道家学术,那么就断绝了礼仪,抛弃了仁义;认为只要用清静无为,就可以治理好国家。

阴阳家这个流派,大概出于古代掌天文的官职。他们恭敬的顺从上天,用历象记录日月星辰的运行,恭敬的教导人民按照天时祭祀、耕种;这就是他们的长处。等到拘泥固执的人实行阴阳家的学术,就被禁忌所牵制,拘泥于占卜问卦的小技术,舍弃了人事而迷信鬼神。

法家这个流派,大概出自于古代的法官。他们奖赏很有信用处罚必然施行,辅助礼仪制度的推展。易经上说:“先王用很严明的刑罚整饬法律。”这就是他们的长处。等到刻薄的人实行法家的学术,那么就不要教化,舍去了仁爱,专门用刑法,而想要达到治理国家的目的;至于残害了最亲近的人,伤害恩义刻薄了应该亲厚的人。

墨家这个流派,大概出于古代掌管宗庙的官职。他们住在茅草盖顶,以采木为椽的房子里,所以注重节俭;奉养年老更事致仕的人,所以主张兼爱;以大射礼选拔人才,所以崇尚贤人;尊崇鬼神尊敬祖先,所以崇敬鬼神;顺从四时做事,所以不相信命运;以孝道宣示天下,所以崇尚同心同德;这就是他们长处。等到眼光浅短的人实行墨家学术,只看到节俭的好处,因此就反对礼节;推广兼爱的旨意,却知道分别亲疏远近。

纵横家这个流派,大概是的出于古代的外交官。孔子说:“读了诗经三百篇,派他出使到国外去,不能独当一面应对进退,虽然学了很多又有何用呢?”孔子又称赞蘧伯玉的使者说:“使者呀!好使者呀!”说一个使者应该权衡事情的利害得失做适当的处置,只接受出使的命令而不接受应对的言辞,这就是他们的长处。等到邪恶的人实行从横家的学术,那么就崇尚欺诈,而背弃了应该遵守的诚信。

易经上说:“天下(学问)的途径虽然不一样但是归趋是相同的,思虑虽然很繁杂但是目标一致。”在各家的学者,各自推崇他们学说的长处,用尽了智慧和思虑,阐明他们学说的要旨。虽然各自有偏见短处,但是综合他们的主要归趋,发现他们也都是从六经分支出的。假使让他们遭遇到圣明的君王,能折中采用他们的主张,他们都可以成为辅佐的人才啊。孔子说过:“礼仪散失了要到乡野去寻找。”在距离圣人的时代很久远了,圣人的道术残缺废弃,没有地方再去加以追求了,采用他们各家的学术不是胜过去乡野找得好吗?如果能修明六经的学说,观察参考这各家言论,舍弃短处取用长处,就可以通达治理国家的各种方法了!

第五篇:汉书艺文志读后感

《汉书·艺文志读后感》

《汉书·艺文志》是我国首部史志目录,东汉史学家班固作《汉书》以记载自秦是“十志”

现存最早的一部大型

文献分类目录。

到王莽篡汉之断代史,该书中记载律历、礼乐、刑法等“十志”,是对西汉及先秦社会的典章制度、风俗文化的总结,《汉书·艺文志》,是据刘歆《七略》增补、删削而成的,是对西汉先秦时书目的目录著录。

把天下图书分为:(1)六艺略,著录易、诗、书、礼、乐、春秋、论语、孝经、小学九类图书,儒家经典或与儒家经典的著作。(2)诸子略, 著录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等十家著作。(3)诗赋略, 著录了辞、赋、歌诗等五类文学作品。(4)兵书略, 著录了兵权谋、兵术技巧各个杂拌。图书。

清代史学家王鸣盛在 《十七史商榷》中评价《汉书·艺文志》“不通《汉书·艺文志》, 不可以读天下书。艺文志者, 学术之眉目, 著述之门户也。”《汉志》的开山鼻祖, 也包含了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文献目录。“方技略”把方技类的文献书目列为四大类, 又把每类医籍的是我国史志目录专为医药文献

篇目、阴阳、兵技巧四类军事文献, 包括了战略思想、战的。(5)数术略, 著录了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形法六类图书。(6)六略三十八类,共著录了当时可以看到的五百九十六家, 一万三千二百六十九卷方技略, 著录了医经、经方、房中、神仙四类著作, 大体上是医学科学及方士巫术两编定的目录, 开列,即医经、经方、房中、神仙及其下各目。《汉志》内涵功能内的

资料信息。而学非凡是早期文化学术总体发展脉络。

《汉志》中的医学文献目录,可以

以“六分法”为核心, 以文献著录分类, 还以总论、叙录为辅助手段, 揭示了先秦至汉代包括医史文献在许多反映当时医药活动的医史

程度上代表

在人类世所体现的医学史观及所蕴涵的医学思想理念可以说在传统医学

在自身发展过程中

性强, 其发展进步了当时官方的正统观念, 也留下了作者班固医学史观和医学思想的深深烙印。代薪火相传基础上的特点, 医药典籍在医学传习过程中扮演了历代医学传习者最为

要的角色, 医史文献也就的传授、接收和研习的工具以《七略》、《汉志》为代表的早期医史文献目录“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将前代和所处时代繁多庞杂的医学文献资料了系统精当的归类, 以便后人在翻阅时可以按目索书, 分门别类地, 地找到

前辈的医学

所需要的资料, 不致于面对卷帙浩繁的图书文献束手无策。在当时颇为先进的文献整理编录方法, 对后世医史文献著录工作的传承发展 了的作用。

和医学科学的

下载汉书艺文志读书笔记word格式文档
下载汉书艺文志读书笔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汉书

    《汉书·南粤传》 南粤王赵佗,真定人。秦朝统一天下,攻克扬粤,设置三郡:桂林,南海,象郡。迁徙人民与南粤人杂居。秦二世时,时任南越尉的任嚣重病将死,召龙川令赵佗说:“听说陈胜等发......

    汉书,读后感

    读《后汉书》《后汉书》在描写各个人物时不遗余力,成功的为读者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使我们在读他们传记的时候,常常能对其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许多我们今天耳熟能详的成语......

    班固《汉书

    班固《汉书·苏武传》 1、班固《汉书》 继司马迁撰写《史记》之后,班固撰写了《汉书》。由于《史记》只写到汉武帝的太初年间,因此,当时有不少人为它编写续篇。 班固的父亲班......

    汉书读后感

    《汉书》 《汉书》,又称《前汉书》,由我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

    汉书武帝纪

    汉书武帝纪/白话文 孝武皇帝刘彻,是景帝的次子。母亲是王美人, 年四岁立为胶东王。七岁为皇太子,母立为皇后。十六岁,景帝后三年正月,景帝驾崩。正月二十七日,太子继皇帝位......

    汉书读后感1 范文

    求《汉书》读后感 1.勿以魔王论武安——白起 武安君白起,战国后期四大名将之首,作为战国时期最为显赫的大将,征战沙场三十余载,一生大小70余战,未尝败绩,从最低级的武官一直升到封......

    汉书读后感2

    汉书读后感 昨夜回京车上看《〈汉书〉读后感》不觉泪满襟,若不掉泪者,曾经一定不是好男人! 《汉书,感》中唯一让人潸然泪下的莫过于作者对汉宣帝刘询的故事的总结。可以引用作者......

    《大地汉书》读后感(全文5篇)

    在阅读完一本名著以后,你有什么领悟呢?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地汉书》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大地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