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孙悟空与孩儿们教案
活动名称:孙悟空与孩儿们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增强幼儿集体游戏的兴趣。
2、培养幼儿身体的协调能力和创造能力
3、启发幼儿探索金箍棒的各种玩法
活动准备:猴子头饰、平衡木、纸棒、塑料砖块、音乐、铁圈、纸箱。
活动过程:
1、热身活动(听音乐,跟老师一起学猴子游戏。)
2、引题,取金箍棒
A、幼儿取金箍棒,然后尝试怎么玩。
B、教师与孩子一起尝试怎么玩。
3、游戏
跨过小河——走过独木桥——钻山洞(帮孙悟空把经书运回来)教师讲规则,先示范幼儿在做。
4、安静游戏
A、教师表演杂技,幼儿安静
B、带领幼儿模仿猴子跑跳一圈后离开。
第二篇:孙悟空大战红孩儿教案
《孙悟空大战红孩儿》教案
长丰一中 李菊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西游记》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点作者
2、把握作品中的人物性格特点。3.分析作品的现实意义
过程与方法: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探讨,明确人物形象性格特点及人物形象意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品中传达出的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西游记》主题曲,导入课文。对于《西游记》这部文学作品,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今天咱们跟着这《西游记》的乐曲,走进这部经典著作,去真切的感受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二、知识积累:
1、作者:
吴承恩(约1500—约1582),中国明代小说家。字汝忠,号射阳山人,先世江苏涟水,后徙淮安府山阳县(今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人。他出身于一个世代书香后败落为小商人的家庭,曾祖吴铭、祖父吴贞曾分别任过县学训导、教谕。其父吴锐,家境贫寒,以经营绸布为生。虽身为商人,却喜读书,六经诸子百家莫不观览。
吴承恩自幼敏慧好学,聪明过人,博览群书,年轻时即以文名著于乡里。《淮安府志》记载他“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早年曾希望以科举进身,但他科考不利,至中年以后才补上“岁贡生”。后流寓南京,长期靠卖文补贴家用。晚年归居故里,放浪诗酒,贫病以终。
吴承恩自幼喜欢读野言稗史,熟悉古代神话和民间传说。科场的失意,生活的困顿,使他加深了对封建科举制度、黑暗社会现实的认识,促使他运用志怪小说的形式来表达内心的不满和愤懑。他自言:“虽然吾书名为志怪,盖不专明鬼,实记人间变异,亦微有鉴戒寓焉。”
《西游记》是古代长篇小说浪漫主义的高峰,在世界文学史上,它也是浪漫主义的杰作。《美国大百科全书》认为它是“一部具有丰富内容和光辉思想的神话小说”,《法国大百科全书》说:“全书故事的描写充满幽默和风趣,给读者以浓厚的兴味。”从19世纪开始,它被翻译为日、英、法、德、俄、等十多种文字流行于世。
吴承恩一生诗、文、词创作甚多,死后大部亡佚,有后人辑集的《射阳先生存稿》4卷,包括诗1卷,散文3卷,卷末附小诗38首。
2、题材背景:
唐僧取经是历史上一件真实的事。大约距今一千三百多年前,即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仅25岁的青年和尚玄奘离开京城长安,只身到天竺(印度)游学。
他从长安出发后,途经中亚、阿富汗、巴基斯坦,历尽艰难险阻,最后到达了印度。他在那里学习了两年多,并在一次大型佛教经学辩论会任主讲,受到了赞誉。
贞观十九年(645)玄奘回到了长安,带回佛经657部。他这次西天取经,前后十九年,行程几万里,是一次传奇式的万里长征,轰动一时。
3、《西游记》的文学价值:
在中国古典小说中,《西游记》的内容是最为庞杂的。它融合了佛、道、儒三家的思想和内容,既让佛、道两教的仙人们同时登场表演,又在神佛的世界里注入了现实社会的人情世态,有时还掉书袋似的插进几句儒家的至理名言,使它显得亦庄亦谐,妙趣横生。这种特点,无疑使该书赢得了各种文化层次的读者的爱好。
《西游记》的出现,开辟了神魔长篇章回小说的新门类。书中将善意的嘲笑、辛辣的讽刺和严肃的批判巧妙地结合的特点直接影响着讽刺小说的发展。《西游记》是古代长篇浪漫主义小说的高峰,在世界文学史上,它也是浪漫主义的杰作。
三、字词积累:
扢腾腾 gē 扌刍chōu 搠 shuò 唿喇 hūlā 哏gén 躧趫 xǐqiáo 裩kūn 狮犭它 shītuó 犭禺独狨yǔróng犭戎
四、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注解理清文章大意,梳理情节。
五、探讨文中的人物形象:
1、朗读课文,分析《孙悟空大战红孩儿》中,唐僧最终被劫走,红孩儿的阴谋之所得逞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原因之一,红孩儿的精明与其审时度势
原因之二,他能抓住唐僧的心理。所谓“君子可欺之以方”,唐僧是一个一心向善的人,平日连蝼蚁都不敢踩死一个。红孩儿变成一个七岁小孩,高呼救命,就是希望以此激起唐僧的同情心和善心,使他能够接近,伺机下手。结果也正她他所预料的,唐僧听到“救命”的声音,确实动了慈悲之心,以至于麻痹了自己的神经,失去了清醒的判断。原因之三,红孩儿抓住了取经队伍中矛盾,尤其是孙悟空和师傅唐僧的矛盾。孙悟空对红孩儿的伎俩有着清醒的判断,所以三番五次催促唐僧快走,不要管闲事。但红孩儿三番五次故弄玄虚,使得唐僧对于悟空的警觉失去了耐心,认为他“虚多实少”,是在捉弄他,并以念紧箍咒相威胁,使得悟空“再也不敢回言”。等到红孩儿以小孩子的涕泪涟涟的面貌出现在唐僧面前,更使得唐僧善心大发,失去了警惕,再也不信悟空的话,再加上猪八戒在中间怂恿,最终让孙悟空驮起了妖怪。这样,孙悟空虽然是取经队伍中的最强者,却没有发言权,而最弱的唐僧,却有着支配的权力,正是这种错位,这种师徒之间的矛盾,给了许多妖怪可乘之机。
2、朗读课文,找出文中对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唐僧的动作、语言的描写。思考以下问题。
(1).孙悟空是怎样的形象(三位一体),是否体现了作者的理想和追求?请加以具体分析。
孙悟空是一个“三位一体”的人物,在他的身上,猴性、人性和神性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他首先具有猴的特点,“毛脸雷公腮”,一副猴子相,喜欢吃桃子,做事总是毛毛糙糙的,还有红红的屁股,永远变不去的尾巴等,都体现了猴子的特点。在课文中,他“将身一纵,跳上那巅崄峰头”,则表现了猴子的机灵、敏捷。
其次,他是一个神,有着七十二变、筋斗云等无穷的神通,能够呼风唤雨,随意召唤天神地仙。最重要的,他具有一个凡人的性格特征。他很自信,当三藏在马上心惊时,他一再表示“只管走路,莫再多心。老孙自有防护”。但他并不是盲目自信,他的自信是建立在高强的本领、蔑视一切的正义感和精明、警觉之上的。在故事中,正是他时时警惕,才使得红孩儿一直没有下手的机会。而一发现妖怪的踪迹,总要停下来,吩咐
师兄弟“仔细”,并把师傅护在中间,体现了他的细心和警觉。他还是幽默诙谐的。当唐僧问道是什么人在叫时,他偷换概念回答说:“师傅只管走路,莫缠甚么„人轿‟„骡轿‟„明轿‟„睡轿‟。这所在,就有轿,也没个人抬你。”这样以一种轻松幽默的方式,既化解了唐僧的紧张情绪,又转移了唐僧的注意力,防止他一直追问下去,上当受骗。
当然,他也有着凡人的一些缺点,比如容易急躁、冲动,当师傅被妖怪掠走之后,心急之下,他也赌气说过散伙的话:“兄弟们,我等自此就该散了。”私下寻找师傅,却“没个音信”的时候,他也会通过舞动棍棒,随处乱打发泄一番。但他总归是明白事理,而且冷静的,所以在沙僧劝说之后,他回嗔作喜,强调还要兄弟们“结同心”才可。
(2).对小说中的猪八戒的形象,人们的评价褒贬不一,你是如何看待猪八戒这个人物形象的呢?试加以具体分析。
猪八戒:贪吃懒惰,又过多地计较个人的得失。有很多毛病,往往出地人的本能的欲求,反映了人性的普遍弱点。这无疑有落后、自私、狭隘的一面,同时往往能获得人们的理解和同情。他不忘情于世俗的享受,但还执著追求理想。他不是一个高不可攀的英雄,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3).本文的选段中,你读出了怎样的一个唐僧? 唐僧:迂弱、不辨是非、刚愎自用
(4).沙僧虽然言语不多,你觉得他有怎样的性格特征? 沙僧的执著忠诚。六.作品现实意义
《西游记》写的是神幻世界,但目的是为了讽刺现实。你认为课文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西游记》的作者是带着一种强烈的入世精神观照笔下的神幻世界,因此,对于社会现实有所揭露和批判。本文中,山神土地所受的种种盘剥,其实影射了现实中豪强霸占一方,巧取豪夺,令民不聊生的现实,而作嘲笑败家的“红百万”变做“红十万”,讽刺亲戚之间“三年不上门,当亲也不亲”的世态炎凉,也体现了作者对诸多社会现象的调侃。
三、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读《西游记》作品。
第三篇:《西游记》孙悟空大战红孩儿教案
孙悟空大战红孩儿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西游记》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点。
2、了解作者吴承恩及写作背景。
3、把握作品中的人物性格特点。
过程与方法: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探讨,明确人物形象性格特点及人物形象意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品中传达出的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教学设计: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走进作家作品
吴承恩(约1500—约1582),中国明代小说家。字汝忠,号射阳山人。他出身于一个世代书香后败落为小商人的家庭,自幼敏慧好学,聪明过人,博览群书,年轻时即以文名著于乡里。但他科考不利,至中年以后才补上“岁贡生”。后流寓南京,长期靠卖文补贴家用。晚年归居故里,放浪诗酒,贫病以终。
吴承恩自幼喜欢读野言稗史,熟悉古代神话和民间传说。科场的失意,生活的困顿,使他加深了对封建科举制度、黑暗社会现实的认识,促使他运用志怪小说的形式来表达内心的不满和愤懑。他自言:“虽然吾书名为志怪,盖不专明鬼,实记人间变异,亦微有鉴戒寓焉。”
《西游记》的出现,开辟了神魔长篇章回小说的新门类。书中将善意的嘲笑、辛辣的讽刺和严肃的批判巧妙地结合的特点直接影响着讽刺小说的发展。《西游记》是古代长篇浪漫主义小说的高峰,在世界文学史上,它也是浪漫主义的杰作。
二、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注解理清文章大意。学生复述课文主要内容。
三、探讨文中的人物形象:
1、朗读课文,分析《孙悟空大战红孩儿》中,唐僧最终被劫走,红孩儿的阴谋之所得逞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原因之一,红孩儿的精明与其审时度势。原因之二,他能抓住唐僧的心理。所谓“君子可欺之以方”,唐僧是一个一心向善的人,平日连蝼蚁都不敢踩死一个。红孩儿变成一个七岁小孩,高呼救命,就是希望以此激起唐僧的同情心和善心,使他能够接近,伺机下手。结果也正她他所预料的,唐僧听到“救命”的声音,确实动了慈悲之心,以至于麻痹了自己的神经,失去了清醒的判断。原因之三,红孩儿抓住了取经队伍中矛盾,尤其是孙悟空和师傅唐僧的矛盾。孙悟空对红孩儿的伎俩有着清醒的判断,所以三番五次催促唐僧快走,不要管闲事。但红孩儿三番五次故弄玄虚,使得唐僧对于悟空的警觉失去了耐心,认为他“虚多实少”,是在捉弄他,并以念紧箍咒相威胁,使得悟空“再也不敢回言”。等到红孩儿以小孩子的涕泪涟涟的面貌出现在唐僧面前,更使得唐僧善心大发,失去了警惕,再也不信悟空的话,再加上猪八戒在中间怂恿,最终让孙悟空驮起了妖怪。这样,孙悟空虽然是取经队伍中的最强者,却没有发言权,而最弱的唐僧,却有着支配的权力,正是这种错位,这种师徒之间的矛盾,给了许多妖怪可乘之机。
2、朗读课文,找出文中对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唐僧的动作、语言的描写。思考以下问题。(1)、本文的选段中,你读出了怎样的一个唐僧? 唐僧:迂弱、不辨是非、刚愎自用(2)、孙悟空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是否体现了作者的理想和追求?请加以具体分析。孙悟空:精明能干、大智大勇。追求个性和自由,有理想,有个性,有能力的人性美的象征。(3)、对小说中的猪八戒的形象,人们的评价褒贬不一,你是如何看待猪八戒这个人物形象的呢?试加以具体分析。
猪八戒:贪吃懒惰,又过多地计较个人的得失。有很多毛病,往往出地人的本能的欲求,反映了人性的普遍弱点。这无疑有落后、自私、狭隘的一面,同时往往能获得人们的理解和同情。他不忘情于世俗的享受,但还执著追求理想。他不是一个高不可攀的英雄,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4)、沙僧虽然言语不多,你觉得他有怎样的性格特征? 沙僧的执著忠诚。
3、孙悟空、猪八戒等形象被认为是“三位一体”的艺术形象,既有人的思想性格,又有动物的外形和属性,还有神怪的神通。结合课文谈谈孙悟空的“人性”“猴性”“神性”在情节中的具体表现。
三、分析《西游记》的艺术手法。
1、以诡异的想像,极度的夸张,突破时空,突破生死,突破神、人、物的界限,创造了一个光怪陆离、神异奇比的境界。
2、《西游记》中的神魔形象之所以能给人以一种真实、亲切的感觉,很重要的一点是注意把人物置于日常的平民社会中,多色调地去刻画其复杂的性格。
3、“以戏言寓诸幻笔”,中间穿插了大量的游戏笔墨,使全书充满着喜剧色彩和诙谐气氛。这种戏言,有时是信手拈来,涉笔成趣,无关乎作品主旨和人物性格的刻画,只是为了调节气氛,增加小说的趣味性。
四、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读《西游记》作品。
第四篇:《孙悟空大战红孩儿》教学设计
《孙悟空大战红孩儿》教学设计
教学准备:
《孙悟空大战红孩儿》课文材料
预习作业:
1.请写出《西游记》第四十和第四十一回回目的理解。
2.横线画出描写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和红孩儿的语句,并旁批其性格特点。
3.请概括节选课文的故事情节,200字左右。
4.自主思考课后习题,并写在题目空白处。
教学目标:
1.了解《西游记》的作者、内容及艺术成就。
2.分析孙悟空的“三位一体”的形象特征。
3.尝试“戏笔”评点,品味语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课题(板书)引出《西游记》的第四十回和四十一回(板书回目名),再讲解这两个回目名的意义进行导入。
(二)整体了解《西游记》
1.作者——吴承恩
吴承恩(约1504-1582),字汝忠,号射阳居士,淮安山阳人。《淮安府志》称其“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还说“复善谐剧,所着杂记几种,名震一时”。但屡试不第,四十余岁,始补岁贡生。因母老家贫,曾出任长兴县丞两年,“耻折腰,遂拂袖而归”。后又补为荆府纪善。晚年放浪诗酒,终老于家。有《射阳先生存稿》4卷。
2.《西游记》的内容
《西游记》是一部古典神魔小说。全书一百回,大体上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7)写美猴王的出世、求道、闯龙宫、搅冥府、闹天宫,终被镇压,集中叙述了孙悟空无拘无束的生活经历。全书最精彩部分。
第二部分:(8-12)唐僧身世及取经缘由,包括如来说法、观音访僧、魏徵斩龙、太宗入冥、刘全进瓜和玄奘奉诏取经等情节。
第三部分:(13-100)唐僧与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三个徒弟西天取经的经过,历经九九八十一难,修成正果。全书主体部分。
3.《西游记》的艺术成就
《西游记》成书于16世纪明朝中叶,自问世以来在中国及世界各地广为流
传,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它以丰富奇特的艺术想象、幽默诙谐的语言,塑造了孙悟空、唐僧、猪八戒、沙僧等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火焰山”等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几百年以来,西游记被改编成了各种地方戏曲,及电影、电视剧、动画片、漫画,版本繁多。
(三)人物形象分析(孙悟空)
1.“三位一体”的人物形象(孙悟空)
猴性——毛脸雷公嘴、红屁股、长尾巴、机灵敏捷,“将身一纵,跳上那巅险峰头
神性——火眼金睛、金箍棒、筋斗云、七十二变、移山缩地、呼风唤雨
人性——自信、机警、细心、幽默、冲动、识大体
2.孙悟空与红孩儿斗智斗勇(孙悟空与红孩儿的形象特点)
孙悟空:自信、机警、自大轻敌
红孩儿:精明、审时度势
(四)“戏笔”评点
1.介绍《李卓吾先生批评本西游记》,“趣”“令人绝倒”等文字不绝于笔。
2.【评点示范】(教师)
行者道:“我才然间,见一朵红云从地而起,到空中结做一团火气,断然是妖精。这一会红云散了,想是个过路的妖精,不敢伤人。我们去耶!”
【评点】:面对吃师傅肉的妖精,孙悟空却如游戏一般,称其“过路”,让人不禁一乐。体现了孙悟空轻松自如、无往而不胜的乐观心态。
3.学生自主评点。
4.主旨介绍
通过“戏笔”的品析,点出孙悟空的降妖恰似孩童的游戏,引出主旨之一“童心说”。
(五)课后作业
由《西游记》的主旨之一“成长说”引起学生阅读兴趣,并布置作业课下阅读《西游记》。
成长履历中的成长密码
最终成就
斗战胜佛
职业期
孙行者
青春叛逆期
弼马温——齐天大圣
学龄中期
刻苦勤奋的尖子生“孙悟空”
学龄初期
学生领袖“美猴王”
童蒙期
混沌未开的小猴儿
石胎仙胞
(六)结束语
请同学们沿着孙悟空的神话轨迹成长。这是成长的结构,每一个阶段都不要错过。
我们更需要:(学生齐诵红字部分)
唐三藏般的理想与原则
孙悟空般的神通与斗志
猪八戒般的乐观与随和
沙和尚般的忍耐与服从
有些时候,我们甚至应该把自己视为一匹供驱使的一匹马!
把我的每一天都当做修炼取经的旅程!
第五篇:孩儿塔教案
孩儿塔
教学目标:
1、了解背景,读懂诗歌
2、理解诗歌的主题,学习诗人的革命情怀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难点:诗歌主题的理解 课前预习: 注释:
①【稚骨的故宫】: ②【漠茫】: ③【花底憧憬】: ④【莽沟】: ⑤【悸颤】: ⑥【平漠】: 资料链接:
1、【题解】:
孩儿塔是一种塔形的类似于房屋的平顶建筑物。高约2米,1米5见方,成正方形,四周没有门,南北向各开一个1市尺大小的正方形小窗,窗口离地面较高,在外面窗下有他叫的土台,塔内向下挖有两米多深的土坑。早间乡间习俗,凡两周岁以下的死婴不作单独埋葬,用布裹住往“塔”的窗口向内一丢就算了事,故而名之为“孩儿塔”,其实就是一座砖砌的坟,这种“塔”浙东一带较多。
2、背景:
1928年10月,殷夫第二次被捕出狱后,曾回家乡生活过一段时间,1929年春节后重返上海。经过在家这段时间的冷静思考,殷夫思想上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决定全身心投入到时代的狂涛中,象海燕一样去搏击风浪。所以回到上海后他没有去找权势显赫的大哥,决定不再依附他们,由于与党组织失去了联系,一度过起了浪迹都市的流浪生活。这首诗就是殷夫在上海流浪时写下的。教学过程
反复朗读诗歌,思考:
1、哪些诗句描写了冷酷黑暗的世界?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哪些诗句表达了诗人对新生活的向往?
简析:“孩儿塔”是抛投童骸的处所,诗人小时候也差点儿被抛进“孩儿塔”,所以每次看到这狰狞地张着黑森森口子的“稚骨的故宫”,常常搅碎他的梦,诗人感觉自己好像走进了“孩儿塔”,一堆堆稚嫩的白骨立起来,向他作着“无依的悲诉”,他们虽然是“幼弱的灵魂”,已“为世所遗忘”,但也应该有他们的“人生和情热”,也会孕育和萌发“生的歌颂”和“花的憧憬”,可叹这悲诉和呼喊太微弱,“已无迹留”,怎敌得过“狐的高鸣”、“狼的狂唱”?面对这黑暗的世界,冷酷的社会,诗人希望死者的磷火去照亮暗夜,寻找到一条通往新生的路。
这首诗既是诗人对死寂、黑暗、冷酷社会的控诉,又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向往,希望自己赶紧投身到火热的战斗中去。
小组讨论,交流。
背诵全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