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卡夫卡《致父亲的一封信》有感:做父亲好难
读卡夫卡《致父亲的一封信》有感:做父亲好难
褚庆成前天傍晚与娃娃在正式场合的第一次正面对抗还记忆犹新,昨天就翻到了卡夫卡先生的名篇《致父亲的一封信》,一气读下来别有一番滋味。这封长信洋洋洒洒近四万字,读完以后深感做父亲好难,做一位好父亲真难。
在卡夫卡心中,父亲留下了很多很深刻的负面印记。父亲对卡夫卡成长和成绩的淡漠,对孩子和对自己的双重标准,对卡夫卡和孩子们的讥讽苛责,都令卡夫卡痛苦难忘,都成为卡夫卡剖析自己不自信、不独立、自卑、羞于表达自我的主要原因。
但是,卡夫卡在这封信中也记述了父亲带给他的正能量。卡夫卡笔下的父亲也有盖世英雄的一面,也有令卡夫卡引以为豪的闪光点,也是卡夫卡内心非常在意的严父。
今天,偶然读到谈论毛主席与父亲关系的一篇文章。后来又从人民网了解到,毛主席继承了父亲“克勤克俭、刻苦耐劳等优秀品格,以及中华民族勤劳、勇敢、智慧和排除万难、一往无前的精神”,“对父亲性格中的自私自利、武断专行的一面进行过斗争,但同时在生活中也充满父子深情。”
毛主席与父亲之间的关系让我瞬间想到卡夫卡,想到父亲对子女成长既能立竿见影,又会潜移默化的作用和影响,想到前天在长辈家里娃娃无恶意间用鞋子打到我脸上时我的羞怒。羞怒之下,引来娃娃满腹的委屈和排山倒海般的惩罚。
回住所的路上,我与娃娃互相道歉,娃娃说不怪我了。
昨天早晨,我正在客厅看书,卧室里传来一句迷迷糊糊的“爸爸呢?”娃娃醒了,开心时满脸开花笑哈哈的娃娃闪亮起床。娃娃健忘,前天的不开心一点儿也没留下痕迹。
想想我现在对自己五岁多的事情似乎什么都记不得了,我暗暗给自己宽心。可想想在一位至亲的印象中爸爸连一句难听的话都没对她说过,我又知道自己务必加油努力,努力做一位好父亲。
感谢卡夫卡,感谢毛主席,让我更好地认识自己,帮助我更好地面对和调整自己。成长快乐,感谢先贤!
第二篇:读卡夫卡《致父亲的信》有感
人群虽拥挤,心灵却疏远
——读卡夫卡《致父亲的信》有感
这封写给卡夫卡父亲的家书并不太长,但是我却读了很久。文中的卡夫卡给我的印象就是一个有想法、渴望关注、渴望鼓励,同时又是一个敏感到极致的孩子。从全文来看,卡夫卡对他父亲最大的感觉就是畏惧。在卡夫卡的眼里,父亲就是一个真正的卡夫卡,强壮、健康、食欲旺盛、声音洪亮、能说会道、自鸣得意、高人一等,同时也十分暴躁。然而真正使卡夫卡畏惧父亲的原因不仅仅是父亲的外在,最重要的是父亲失败的教育方式。有一个作家曾经写到:卡夫卡在他的一生中,几乎都处于一种“后童年”的状态,而从未达到一种“正常”人格上的成熟状态。这便是他与社会接轨的力量那么薄弱,所留下的痕迹那么轻浅。
在父亲的面前,卡夫卡永远都是被动接受父亲想法的。这种完全由一方主导的谈话方式使得他们之间的交流或沟通越来越困难,以至于到最后几乎没有谈过话。面对父亲用可怕而嘶哑的语气说出来的话,或是带着愤怒和彻底的贬斥,他最后几乎已经麻木了,只是因为他已经认识到他俩都很无助。在卡夫卡的世界里,父亲对他来说实在是太强大了,特别是作为大三个妹妹很多的情况下,卡夫卡不得不独自承受父亲的打击,而他那是又太弱,实在承受不了。这时的卡夫卡唯有躲着父亲,躲到自己的房间里、书本里,躲到一群疯疯癫癫的朋友那里,躲到玄而又玄的思想里。
卡夫卡一生中的那种“后童年”状态,或者说是一种经常涌上心头的渺小感来源于父亲的对教育的无知是毋庸置疑的。而最初几年的一个喝水时间就是小小的开端。因为想要得到父母的关心,年幼的卡夫卡借口喝水而大哭大闹,及时为了怄气,也是为了想解闷。但是让他失望的是父亲并没有如他所愿的去安慰他,而是选择了一种罪极端的方式:一把把他拽出被窝,拎到阳台上让他久穿着睡衣,面向关着的门,一个人站在那里。从那以后,卡夫卡确实变乖了,但是他的心里却有了创伤,到底还是让卡夫卡感到了无比悲哀。一个渴望得到关注的孩子,却得到了最粗鲁、罪让人难以接受的打击。这种对待成人式的粗暴方式在卡夫卡幼小、脆弱的心上狠狠地划上一刀,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卡夫卡这样一个心思敏感到“病态”的小孩,在接受了这样的对待之后,内心的伤痛。
其实年幼的卡夫卡仅仅需要的只是些许鼓励,些许和善,他的路需要些许余地。也许
只是一句和善的话语,一次不动声色的引导,一个鼓励的眼神,他就会乖乖听话。但是父亲没有,甚至到最后随着父亲性情的愈加暴躁,这种无法沟通的状况愈加严重,因为在卡夫卡面前父亲就是强大象征,而且父亲对他用上了全部的威力。
——全文完
第三篇:读《父亲》有感
前段时间,心血来潮的逛了书店,买了一本《父亲》,里面记载了99个不同父亲的故事。其实内心对“父亲”这个词,是有些不以为然的,想不外是讲父亲的深沉、父亲的强硬,怎么可能比母亲的细腻体贴、柔韧不屈更让人感动。而且,或许是出生于农村,开口叫惯了“妈妈、爸爸”,对这么书面化的词语反而觉得有些矫情。书里面的父亲出生于不同的环
境,让我感触颇深的是一些农民父亲的故事。这些父亲,大多没有什么文化,他们这一辈子和他们父辈一样,一直都在地里耕作,靠天靠地吃饭。有些生性木讷,“在我的印象中,父亲除了傍晚带了一身疲惫回家,默默喝上几盅老酒时开口说几句‘今年收成如何’、‘赶明儿得去趟农贸社买点种子’以外,就没有其他话语了”;有些缺乏与子女的沟通,“只要乡亲上门告状,说‘你家伢子又使坏了’,父亲就扔下手中的烟叶子,一把扭住我,撩起门旁的木棍就砸下来,母亲在旁边怎么劝都拦不住”;还有一些是重男轻女的,“女孩子家,今后有个好婆家就够了,费心读书做什么”……这些人物和我印象中的农民父亲很相象,我身边也有一些,看起来便多了一些亲切感。
而就是这些父亲,在“我”考上大学后,特意歇了几天工,带上“我”去谢师,走亲戚,乐呵呵的和邻居聊天,甚至在去信用款贷“我”的3000元学费时,仍然微笑着,仿佛能贷这个读书的款也是一种荣耀;“我”的那个不容人说理,强硬的谁也拦不助的父亲,在“我”高考意外失利,负气到外地打工半个月后,穿了一身破破烂烂的衣服出现在“我”的面前,他是从和我同来打工的同学父母家打听到消息的。“我”不知道这个在印象中除了打骂没有其他举动的父亲,是怎样到县城的学校,找到老师,然后再挨家挨户问我的同学,“我”也不知道父亲是怎样怀里揣着母亲烙的烧饼,带着几百块钱在我打工的城市找了半个月的。唯一记得的,就是父亲带上“我”,留了回家的车费,用剩下的钱带我上了馆子,我是不敢说话,闷头吃菜、喝酒,而父亲则一次又一次的预言又止,最后憋出一句:是男人就回去再来过。让我这个从不因父亲打骂流泪的儿子,泪流满面;当“我”这个“除了嫁个好丈夫别无其他”的女儿,在读完研究生、成家、生子后,都一直和父亲生疏,和母亲热络,且以为自己和父亲的关系永远都只能这样了时。“我”打电话给母亲,告诉她我们准备买套房子,一直站在电话旁边的父亲急急的问:钱够不够?不够回家拿。“我”冷冷的拒绝,说房子只要付10万元的首付,我和丈夫的积蓄已经足够,电话那头一片沉默。隔了几天在电话里母亲告诉我,说父亲这些年把钱都兑成整的,一直念叨“娃啥时候办个事需要钱就能派上用场”,接了电话后就一直神情郁郁,说自己老了,没啥用了。“我”似乎被触动,特意挑了个母亲出门的时间,往家里打电话,装作急急的样子说:这房子临时又多了什么1万多手续费,我们一下子凑不上,眼看房子就被别人买走了……父亲在电话那头声音高昂:娃,今天晚上回家,爸给你!那天,我从父亲手中接过了新新旧旧的够我缴那笔并不存在的“手续费”时,父亲说“娃,有爸在呢,有事跟家里说”,我对父亲的多年的阴郁突然就不见了,眼里只有父亲喜悦自豪的神情和被女儿需要的欣慰。
很多时候,母亲的爱是外露的,关心你,保护你,不让你受委屈,宁可自己辛苦。而父亲则是内敛的,表面不动声色,即使自己爱孩子爱的深,也不愿意表露出来。但那颗爱孩子的心,却都是一样的。
如果说母亲是水,一直围绕自己的孩子;那么父亲就是山,默默的站在孩子的身后。很多人总觉得自己的父亲不够爱自己,实际上是因为没有转身看过。只要适时的转身,便能看到父亲厚重的期待和被坚硬外壳包裹的柔柔的爱。
第四篇:致父亲的一封信
致父亲的一封信
—捡回珍珠 我的魔鬼老爸:
您好啊!这一次竟然用书信来跟您表达,也许我很害怕您吧!呵呵!
都说父爱如山,是我忽略了您那颗不善于表达的心;是我用年轻叛逆的心硬是在血肉相连的父辈和我之间划了一道所谓的“代沟”;是我在“风花雪月”,青春放肆的时候而忘了电话那头寂寞了很久的您。。。是我忘了。。。感恩。。。
您比任何人都了解,我本就是一个倔强的人,虽说是个女孩子,但是比起同龄男孩都还固执得多。用您的话说,就是“一根筋”“一条路走到黑”的人。我不喜欢受约束,不喜欢在您的监督下做事;甚至是讨厌极了那种面对自己的生活却束手无策的感觉。也许,我的骨子里天生就流淌着洒脱的血。正是因为如此,才发生了后连那些接踵而至的事情,如秋风落叶一般让我措手不及。
那一天,我们之间紧绷得弦终于承受不住,我与您起了很大的争执。然而争执的“对象”只是一本书。现在回想起来,都常使自己发笑,要问笑从何来的话,大概是那时自己的幼稚到了极点。您记得吗?我不喜欢别人私自翻看我的物件,所以我赌气似的从不写日记。自打我记事起,您就一直是严格的,也许应该说是严厉。所以我讨厌您一直对我拉着脸的样子。您怕妨碍我的学习,于是偷偷的把我收藏的现代读物藏了起来。我生气的误以为您丢掉了它们。那时我的心情悲凉之中又有着熊熊大火般的怒火,燃烧的那么热烈,然后我的心又开始痛。接着,被怒火包围的心失去了理智。之后的很多天里,我和您之间像隔了一层雾,明明靠的很近,却看不清彼此的样子。这些为我们以后“愈演愈烈”的战争埋下了伏笔。您一生笃信佛教,每天都会对着我念经,我从来没有想到过,如果您不爱我的话,又何必劳费精力管教我呢?爸,我知道我错了,如果我早些明白,就不会离家出走,上演那场闹剧,为时两个时辰零三十四分钟。我始终都认为释迦牟尼佛就留下了一堆听起来有理,世人却无法做到的偈语。您为什么总是那么执着的要求我呢?为什么对我非要那么苛刻呢?我一直都不明白。可是,时间总是有能耐的,打磨掉了我身上尖锐的刺,然后将我丢在来时路上,我常常想起的却是您。时常皱着眉的您;严格劝说我的您;为我着急的您。我似乎明白了您的苦心!
时光荏苒,年华似水。到那个时候,面对我的孩子,或许我才会明白您的恩情。其实更像小河流水,缓缓的流过,温情的包容上倒映着蓝天。逝者如斯,不想等您老了以后才明白您对我恩情的珍贵。现在的我,无论理解不理解那份已然成水的爱,都要试着去回馈那份岁月不待的爱,都要学会感恩。
春夏时节,枯藤发新蔓; 绿叶成荫,隐趣其间;
秋冬时节,新蔓成藤,历沧桑而相拥、经风雨而不弃; 一如家人,时代恩情相随!
爸爸,我想捡回沧海遗失的珍珠—您对我的爱,我想永远的回报您。请原谅我曾经的无知。祝我的魔鬼老爸永远快乐,永远年轻有朝气。
您淘气的女儿
2012.2.13
九年级二班郝晓蕾
第五篇:致父亲的一封信
致父亲的一封信
(写给爸爸50岁生日)
爸爸,当您看到这封信时,您面前的蛋糕上应该已经燃起了五十根蜡烛,在我的概念中,五十年很长很长,也许,我要写掉一千瓶钢笔水的童话;也许,我要谱出许许多多的旋律;也许,我将拥有足够的时间环游地球;也许,我将学习到更多的历史知识……但此时此刻,如果生活愿意再给我五十年的恩赐,我最大的愿望就是每一天都陪伴在家人身边。
从孩提起,家,这个名称就是我的生命,我很幸运,因为我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在这里,有爱我的父母,也有我爱的爸爸妈妈。如果说,十九年的成长是一次远行,那么,正是因为有了这个家,让我在沙漠的迷失中重拾希望,让我在无边的黑夜中重燃自信,让我在收获中学会分享,让我在爱的童话中学会感恩……
对我来说,家是一个概念,从一次次的跌倒中,家意味着再次爬起,从一次次的争执中,家意味理解支持,从一次次的鼓励中,家意味着不屈的意志,绝境中的奋斗,从我们彼此之间,家,仿佛就是一个符号,是血液中流淌的号角,是心灵交递的桥梁,是输送关心的通道,更是前进道路上永恒的坐标!
家,是一个符号,他深深烙印紧紧相扣;他淡若素水,总是给我一片无暇的星空。
在家的星空,群星璀璨,那一闪一闪的仿佛是永无止境的爱,即便是那无意的一抹流星,在我的生活中点亮,不但此时此刻,还会很久很久……
我喜欢童话,喜欢我们的家,也许,叶之家庭本身就是一本童话。但童话是梦,是冰冷的甜蜜,是空泛的幸福。而家不会,父亲在零分试卷背后鼓励的眼神,第一次骑单车时即将跌倒那一瞬牢牢抱住你的那双大手,走出家门的定格,肩膀那句无言的祝福……
这一个个微不足道的细节,却闪露出无意言尽的感动。
没错,家的符号,就是永无止境的感动,它充实了我们的生活,搭架起沟通的桥梁,融化了困难,挫折,失败的坚冰,只要保留了这份感动,也就拥有了家庭,人生,快乐,全部!
爸爸、妈妈,万分珍重!
永远牵挂着您们的儿子:李晔 2010年10月2日(农历8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