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父亲都是艺术家》有感
读《父亲都是艺术家》有感
博罗中学高一(26)班 胡小媚
指导老师 钟舜斌
有种东西叫父亲的伟大。
父亲这个让人感到严肃又温暖的名词,在许多人眼里。父亲是严肃的,会常常看到他因为工作而皱起层层的浪纹;父亲是和蔼的,脸上也会洋溢着灿烂的笑容。父亲是平凡的,也许是农民工,清道夫,或者水泥匠。或者我们所崇拜的,科学家,航天家,教育家.....但是同样的,如果没有他们,世间还会如此美丽吗?
我想,会有摩天大楼吗,夜晚满是霓虹灯光。会有街道的一尘不染吗?三角梅,玉兰花,鸡冠花的落花缤纷。会有世界瞩目的科研成果,带着梦冲上云霄的航天飞机吗?毋庸置疑的是,他们也为我们创造了幸福的生活,给了我们一个温暖的小家。
在我眼里,父亲是我最敬佩的人。是他,陪伴了我十六年的男人,嘻嘻哈哈逗笑我的男人,千里迢迢赶回家照看生病的我的男人。我的父亲不是什么科学家,航天家,企业家,在这些人为社会创造新科技和财富的同时,我的父亲只是一名默默无闻的工人,但是,他有一双灵巧的手,也是艺术家。
父亲年纪渐长,再也不是当年意气风发的他了,头上零碎的有了些白发。有时穿上新衣服,他也会臭美的在镜子旁摆弄一下再出门,但也偶尔抱怨一下自己好像老了。也会装作不在意,其实,我看的心里很不是滋味,父亲付出太多了,蹉跎岁月让他也渐渐弯了从前直挺的腰。
十六年来,父亲只打骂过我一次,因为我撒了慌,对于一辈子老实做人的父亲来说,这是不能有的,他二话不说就打了我,最后他对我说,“人啊,做什么都好,老老实实做人才是稳妥的。”这话也一直影响着我的成长。
最近看了《许三观卖血记》,最让人记忆深刻就是许三观为了救儿子一乐的命,一路卖血到上海,用他的话说,“第一次卖的是力气,第二次买的是血,第三次卖的是命。”而他一路命都不知卖了几回了。他是这个家的顶梁柱,主心骨,更是孩子们的父亲。我想,父亲就是这样无怨无悔的,把最好的给我们。
我很骄傲,很自豪,我的父亲也是艺术家,他用他灵巧的手给我做了很多有趣的饰品,还给我们创造了这个幸福的小家。一种叫父亲的伟大,是平凡的,又是不平凡的!
附原文:《悦读》(高一语文第一学期)第11周第69课
父亲都是艺术家
孙道荣
作文本收上来了,他在昏暗的灯光下,一本本批改。
这次的作文是写自己的父亲。他觉得,这些来自农村,跟随打工的父母进城的孩子,事实上对于自己的父母了解并不多,而尤其让他担忧的是,有的孩子对自己农民工身份的父母,有一种自卑和轻视,认为自己的父母,与那些城里孩子的父母比起来,身份低微,素质不高。他希望通过这篇作文,让孩子们对自己的父亲,有更多一点了解和理解,从而加深亲子关系。
一篇篇看下来,基本上都是写自己打工的父亲,怎么辛苦,如何劳累,多么卑微。这也难怪,民工子弟学校的孩子,父亲不是工地上的泥水匠,就是车间里的操作工;不是烈日下扫马路的,就是码头上挥汗如雨的搬运工;不是在小区收购垃圾的,就是气喘吁吁的送水工。
又打开一本,作文的标题让他眼前一亮,《我的艺术家爸爸》。艺术家?这怎么可能!在这所条件极其简陋的民工子弟学校,别说没有艺术家的子女,就连一个普通的城里孩子也不曾有过。本能的感觉是,这个孩子是虚荣心作怪,编故事。
好奇地读下去。孩子写道,我的父亲有一个很大很大的工作室,这里堆满了大小、粗细、厚薄不一的木头和木板,空气里弥漫着木头的香味,地上到处都是卷曲的刨花,而刨花下面,是泥土一样细碎的木屑,刨花就是这些木屑土上开出的花朵……
难道孩子的父亲,真的是一个民间雕刻家?忍不住好奇,继续读下去。接下来,孩子笔锋一转:没错,我的爸爸是一个木匠,但在我的眼里,他就是一个艺术家。
看到这里,他忍不住“扑哧”一声笑了,果然只是一个普通的木匠。
再读下去,他的笑容凝固了。孩子写道,爸爸是建筑工地上的一名普通木工,那些大楼里的很多木活,都是爸爸做的,他靠自己勤劳的汗水,养活了我们一家。爸爸虽然只是一个木匠,但他心灵手巧,木头在他的手下,仿佛都有了生命。刚搬到出租屋时,我们家一无所有,很多东西都是爸爸亲手做出来的,比如我做作业的桌子,就是爸爸用工地上废弃的边角料做的,其中的一条腿,竟然是用四截短木棍连接起来的,每个榫眼,都严丝合缝,咬合在一起,整张桌子,甚至都没用一根铁钉。
孩子骄傲地写道,爸爸经常会带一两个小玩具回来,给我和妹妹,那都是他利用中午的休息时间,用碎木块做出来的。我12岁生日的时候,他给我做了一只木刻小公鸡,那是我的属相,至今挂在我的床头。有一次房东看见了,爱不释手,以为是从哪个精品店买的,他也属鸡。爸爸就也给他做了一个,还按照他们家每个人的属相,各做了一个木刻,现在都挂在房东家客厅的墙上。爸爸给我做过手枪,做过棋盘,做过文具盒,还帮我们学校修过桌椅呢。
最后,孩子写道,爸爸是建筑工地的木工,我没有看过他在工地上做过的东西,但我想,那些住进大楼里的人,一定像我一样,使用过并喜欢上他做的东西。爸爸小时候穷,没读过几天书,不然的话,他一定会成为一个艺术家。不,在我的眼里,他现在就是一个艺术家,能让每一根木头说话,让每一片刨花唱歌的艺术家。
他的眼睛湿润了。他觉得自己差一点误解了孩子。不知道为什么,他的眼前,突然浮现出自己父亲的影子。在他的眼里,自己的老父亲只是一个老实巴交的农民,一辈子没有离开过土地,一辈子没有离开过穷困的村庄。播种,锄草,捉虫,收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忽然想,在那么贫瘠的土地上,老父亲养育了自己,这是多么厚重的一件事啊。
他想好了,就以孩子的这篇作文作范文,他要念给其他的孩子们听,并大声地告诉他们:你们的父亲,是环卫工,是垃圾王,是水泥匠,但也是艺术家,因为他们创造了生活,养育了我们。而这,是多么了不起的一件事情!
第二篇:父亲都是艺术家阅读答案
篇一:父亲都是艺术家阅读答案
这次的作文是写写自己的。他觉得,这些来自农村,跟随打工的父母进城的孩子,事实上对于自己的父母了解并不多,而尤其让他担忧的是,有的孩子对自己农民工身份的父母,有一种自卑和轻视,认为自己的父母,与那些城里孩子的父母比起来,身份低微,素质不高。一篇篇看下来,基本上都是写自己打工的父亲,怎么辛苦,如何劳累,多么卑微。又打开一本,作文的标题让他眼前一亮,《我的艺术家爸爸》。艺术家?这怎么可能!在这所条件极其简陋的民工子弟学校,别说没有艺术家的子女,就连一个普通的城里孩子也不曾有过。
难道孩子的父亲,真的是一个民间雕刻家?忍不住好奇,继续读下去。
再读下去,他的笑容凝固了。孩子写道,爸爸是建筑工地上的一名普通木工,那些大楼里的很多木活,都是爸爸做的,他靠自己勤劳的汗水,养活了我们一家。爸爸虽然只是一个木匠,但他心灵手巧,木头在他的手下,仿佛都有了生命。
孩子骄傲地写道,爸爸经常会带一两个小玩具回来,给我和妹妹,那都是他利用中午的休息时间,用碎木块做出来的。我12岁生日的时候,他给我做了一只木刻小公鸡,那是我的属相,至今挂在我的床头。有一次房东看见了,爱不释手,以为是从哪个精品店买的,他也属鸡。爸爸就也给他做了一个,还按照他们家每个人的属相,各做了一个木刻,现在都挂在房东家客厅的墙上。
最后,孩子写道,爸爸是建筑工地的木工,我没有看过他在工地上做过的东西,但我想,那些住进大楼里的人,一定像我一样,使用过并喜欢上他做的东西。爸爸小时候穷,没读过几天书,不然的话,他一定会成为一个艺术家。
他的眼睛湿润了。他觉得自己差一点误解了孩子。不知道为什么,他的眼前,突然浮现出自己父亲的影子。在他的眼里,自己的老父亲只是一个老实巴交的农民,一辈子没有离开过土地,一辈子没有离开过穷困的村庄。播种,锄草,捉虫,收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想好了,就以孩子的这篇作文做范文,他要念给其他的孩子们听,并大声地告诉他们:!1.文中老师在批阅《我的艺术家爸爸》这篇作文时,内心发生了哪些变化? 2.为什么在那名孩子眼中,他的农民工父亲就是一位艺术家?
我的父亲有一个很大很大的工作室,里面堆满了大小、粗细、厚薄不一的木头和木板,空气里弥漫着木头的香气,地上到处都是卷曲的刨花,而在刨花下面,是泥土般细碎的木屑,刨花是木屑土上开出的花朵„„
4.你认为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是什么?
5.阅读文章最后一段,联系上文,想想看,这位老师会告诉学生什么? 参考答案:
阅读本文的读者还读了 本文关注度: 篇二:父亲都是艺术家阅读答案
父亲都是艺术家阅读答案1-为什么在孩子眼里他的父亲是一位艺术家?2-赏析全文中一句话。3-如何理解 你们的父亲,是环卫工,是垃圾王,是水泥匠,但也是艺术家_百度作业帮 父亲都是艺术家阅读答案1-为什么在孩子眼里他的父亲是一位艺术家?2-赏析全文中一句话。3-如何理解 你们的父亲,是环卫工,是垃圾王,是水泥匠,但也是艺术家 小颜311noi2014-11-27
1、父亲是一个木匠,但他心灵手巧,木有在他手下仿佛有了生命,他能用已经被抛弃的材料做出让人惊叹的艺术品,在孩子的心中,父亲就是能让每一个木头说话,每一片刨花唱歌的艺术家。
2、句子:我的父亲有一个很大很大的工作室„木屑土上开出的花朵。赏析:这一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木屑比成泥土,把刨花比作花朵,一是写出了木艺的精致奇妙,而是写出了父亲的技艺精湛,“到处都是”写出了父亲工作的勤奋,“卷曲的...一谜偓蚼怈锧 2014-11-27
1、父亲是一个木匠,但他心灵手巧,木有在他手下仿佛有了生命,他能用已经被抛弃的材料做出让人惊叹的艺术品,在孩子的心中,父亲就是能让每一个木头说话,每一片刨花唱歌的艺术家。
2、句子:我的父亲有一个很大很大的工作室„木屑土上开出的花朵。赏析:这一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木屑比成泥土,把刨花比作花朵,一是写出了木艺的精致奇妙,而是写出了父亲的技艺精湛,“到处都是”写出了父亲工作的勤奋,“卷曲的刨花,细碎的木屑”写出了父亲工作的精益求精和木工的细致,短短几句,却让人读出了艺术的气息。
①紧扣文章内容(或情节),文中孩子称自己的爸爸为“艺术家”,也让老师意识到自己的父亲也是“艺术家”。②点明文章主旨,赞美父亲深沉的爱,号召大家要理解、尊重、热爱自己的父亲。③用“都”字推而广之,表明文中的父亲形象具有普遍性、代表性。
13.(3分)好奇地读下去;笑容凝固了;眼睛湿润了
14、(4分)①他觉得自己差一点误解了孩子,为孩子对爸爸的理解、尊重而感动。②想到了自己的老父亲,也为自己以前忽略了父亲的劳累和爱而感到惭愧、自责。
15、(4分,言之有理即可,只写选项未加批注的不得分。)示例一:选a, 批注:这里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刨花比作花朵,赞美了父p;②点明文章主旨,赞美父亲深沉的爱,号召大家要理解、尊重、热爱自己的父亲。③用“都”字推而广之,表明文中的父亲形象具有普遍性、代表性。④“艺术家”一词意味深长,引人深思,形象地概括出天下父亲的共性:养育儿女,创造生活,是很了不起的。
17、(6分)(联系实际和谈感受各3分。联系实际不具体、谈感受不深刻的酌情扣分)示例一:我的父亲长期在外务工,很少和家人团聚,更少父亲的辛勤劳动,也从中看出孩子对父亲深沉的爱。示例二:选b, 批注:“贫瘠”和“厚重”形成强烈对比,写出了老父亲在贫穷的环境下,却用他辛勤的双手养育了我,这是深厚的恩情,表达出对父亲的深深感激之情。
16、(6分)(每点2分,答到其中3点意思即可。)①紧扣文章内容(或情节),文中孩子称自己的爸爸为“艺术家”,也让老师意识到自己的父亲也是“艺术家”。nbs伴我,只是周末偶尔打个电话,总问我学习的事情,因此我认为父亲不怎么爱我。今天读了这篇文章,让我懂得了父亲是为了我的幸福生活而在默默地奋斗,他也是一位艺术家,我要珍惜父亲给我的一切。
[2] 篇五:父亲都是艺术家阅读答案
第三篇:读《父亲》有感
前段时间,心血来潮的逛了书店,买了一本《父亲》,里面记载了99个不同父亲的故事。其实内心对“父亲”这个词,是有些不以为然的,想不外是讲父亲的深沉、父亲的强硬,怎么可能比母亲的细腻体贴、柔韧不屈更让人感动。而且,或许是出生于农村,开口叫惯了“妈妈、爸爸”,对这么书面化的词语反而觉得有些矫情。书里面的父亲出生于不同的环
境,让我感触颇深的是一些农民父亲的故事。这些父亲,大多没有什么文化,他们这一辈子和他们父辈一样,一直都在地里耕作,靠天靠地吃饭。有些生性木讷,“在我的印象中,父亲除了傍晚带了一身疲惫回家,默默喝上几盅老酒时开口说几句‘今年收成如何’、‘赶明儿得去趟农贸社买点种子’以外,就没有其他话语了”;有些缺乏与子女的沟通,“只要乡亲上门告状,说‘你家伢子又使坏了’,父亲就扔下手中的烟叶子,一把扭住我,撩起门旁的木棍就砸下来,母亲在旁边怎么劝都拦不住”;还有一些是重男轻女的,“女孩子家,今后有个好婆家就够了,费心读书做什么”……这些人物和我印象中的农民父亲很相象,我身边也有一些,看起来便多了一些亲切感。
而就是这些父亲,在“我”考上大学后,特意歇了几天工,带上“我”去谢师,走亲戚,乐呵呵的和邻居聊天,甚至在去信用款贷“我”的3000元学费时,仍然微笑着,仿佛能贷这个读书的款也是一种荣耀;“我”的那个不容人说理,强硬的谁也拦不助的父亲,在“我”高考意外失利,负气到外地打工半个月后,穿了一身破破烂烂的衣服出现在“我”的面前,他是从和我同来打工的同学父母家打听到消息的。“我”不知道这个在印象中除了打骂没有其他举动的父亲,是怎样到县城的学校,找到老师,然后再挨家挨户问我的同学,“我”也不知道父亲是怎样怀里揣着母亲烙的烧饼,带着几百块钱在我打工的城市找了半个月的。唯一记得的,就是父亲带上“我”,留了回家的车费,用剩下的钱带我上了馆子,我是不敢说话,闷头吃菜、喝酒,而父亲则一次又一次的预言又止,最后憋出一句:是男人就回去再来过。让我这个从不因父亲打骂流泪的儿子,泪流满面;当“我”这个“除了嫁个好丈夫别无其他”的女儿,在读完研究生、成家、生子后,都一直和父亲生疏,和母亲热络,且以为自己和父亲的关系永远都只能这样了时。“我”打电话给母亲,告诉她我们准备买套房子,一直站在电话旁边的父亲急急的问:钱够不够?不够回家拿。“我”冷冷的拒绝,说房子只要付10万元的首付,我和丈夫的积蓄已经足够,电话那头一片沉默。隔了几天在电话里母亲告诉我,说父亲这些年把钱都兑成整的,一直念叨“娃啥时候办个事需要钱就能派上用场”,接了电话后就一直神情郁郁,说自己老了,没啥用了。“我”似乎被触动,特意挑了个母亲出门的时间,往家里打电话,装作急急的样子说:这房子临时又多了什么1万多手续费,我们一下子凑不上,眼看房子就被别人买走了……父亲在电话那头声音高昂:娃,今天晚上回家,爸给你!那天,我从父亲手中接过了新新旧旧的够我缴那笔并不存在的“手续费”时,父亲说“娃,有爸在呢,有事跟家里说”,我对父亲的多年的阴郁突然就不见了,眼里只有父亲喜悦自豪的神情和被女儿需要的欣慰。
很多时候,母亲的爱是外露的,关心你,保护你,不让你受委屈,宁可自己辛苦。而父亲则是内敛的,表面不动声色,即使自己爱孩子爱的深,也不愿意表露出来。但那颗爱孩子的心,却都是一样的。
如果说母亲是水,一直围绕自己的孩子;那么父亲就是山,默默的站在孩子的身后。很多人总觉得自己的父亲不够爱自己,实际上是因为没有转身看过。只要适时的转身,便能看到父亲厚重的期待和被坚硬外壳包裹的柔柔的爱。
第四篇:读《每个老师都是故事》有感
读《每个老师都是故事》有感
当初在选购书籍的时候就被这本书的书名和作者—李镇西所吸引。李镇西是一位真正的教育思想者,在他追求自己教育思想的同时,也为全国广大班主任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作为一名优秀班主任,他以自己的思想和行动引领了一大批优秀的班主任的成长。历时五年,本书感动记述了百余名基层教师“新教育”的寻梦之旅。所谓的新教育,是严格要求老师们打造书香班级、缔造完美教室、构筑理想课堂、专业阅读、专业写作……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我被书中的几个案例或做法所吸引,并结合自己班级的实际情况有了一些计划。
一、杨芳老师的主题班会:舌尖上的四川·抄手篇
所谓抄手,就是我们广东人叫的“云吞”。杨老师在课堂上请来了小峰的爸爸来介绍抄手文化,并在现场为同学们指导如何包抄手。最后同学们还当堂把包好的抄手煮来吃了。不少同学在享受自己亲手包的美味的同时,不由得感叹:“小峰由这样的爸爸真幸福!”这样的“家长参与课程”使平时表现不是很好,不是很自信的小峰迎来了无数羡慕的目光,自信心大大增强。在我们的八班,我也想借助各个节日的到来打造属于我们的“舌尖上的八班”,例如即将打来的中秋节,我想邀请陈同学(有夜不归宿的行为)的家长来示范怎样包汤圆,让家长成为孩子们佩服的教育者,并教育学生“团圆”在我们心目中的重要性。
二、邓万霜老师:给孩子留下温馨的记忆
邓老师让每个小组的同学轮流每天写好日记,然后给老师看。她有一个原则,决不把日记中的内容作为批评学生的依据,所以学生写起来特别轻松,没有思想负担。我们学校一直推行小组合作,我觉得每天查看十二本小组日记比每周查看四十四本周记更有时效性,小组内成员也可以欣赏到同伴的日记,一举两得。
三、徐展老师设计了生日祝福“五个一”
这点看上去像我们学校举行的社会实践的“五个一”。徐老师所设计的对象是教师们。但其实我们的学生最喜欢过生日了,我想在他们绚丽的青春里留下一份美好。打算先在手机上记录下同学们的生日日期,就在学生生日当天,递上一张祝福卡、献上一束美丽的花,送上一份生日礼品,唱上一首生日歌,说上一席祝福的话。
四、李娜老师:尊重就是最好的教育
李老师在课堂上“放纵”班上成绩特差的波波看《青年文摘》。很难说她这次的做法可以被推广,但的确体现出一个朴素的教育道理:教育,应该让孩子快乐,并有所收获!正如强迫我班高同学去学他根本不懂的内容,不但没用,反而让他对老师对学习对学校产生一种刻骨的仇恨。允许他在课堂上看有益的书籍至少让他享受了些许快乐,而且多少会有些收获。正如李镇西校长给李娜老师的点评:教育不能没有分数,但如果这个分数对于某些孩子来说的确无法获得的时候,请记住,我们教师还有比分数更重要更值得追求的东西—那就是对人性的呵护。我觉得,虽然尊重并不能取代教育,但尊重是教育不可缺少的前提,甚至在某些时候,尊重就是最好的教育。
每一位老师每一个故事,每一个故事每一条道理,都是我们从事教育实践的法宝。李镇西校长和她的老师们是用心的,他们找到了一些开启学生心锁的钥匙。学生爱学习、爱集体、爱生活是从爱老师开始的。相反,学生厌恶学习、厌恶班集体、厌恶社会,也是从厌恶老师开始的。所以,我认为,让学生喜欢你,崇拜你,进而学习你,这样的老师才是我们心目中的好老师。
第五篇:读《每个孩子都是故事》有感
读《每个孩子都是故事》有感
这些天,我读了李镇西老师主编的《每个孩子都是故事》这本书,里面56个师生教育方面的故事各个都深深的打动了我。我不禁为书里各位老师锲而不舍的坚守而感动流泪,为书里孩子们的成长进步而欢呼雀跃,为不良社会氛围对“坏孩子”和“不务正业的教师”们的不公平对待感到愤愤不平,也为李老师“每个孩子都是一个故事”这句话大声叫好。
如果按李镇西老师的书名——每个孩子都是故事,那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就是那个听故事、读故事的人;我们不但要读,还要在故事的进行过程中加入一点点引导性或者说铺垫性的情节,争取让每个故事都能有一个圆满的结局,就好比我们教育工作者在短短几年的教育中对孩子的引导或在关键时刻对孩子一些错误的纠正。如果你想对一个故事加入一点点你的想法的话,你就首先必须要读懂这个故事。那究竟怎样才能读懂一个故事呢?我觉得这是我们必须深深思考并不断探索的问题,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就是要用心去读。这里的用心包含两点:一是要投入感情,二是要有一定的智慧。
我们作为教育者一定要切记一点,我们不是我们学生们的人生故事的作者,因为作者肯定是他们自己;我们也不能为了现行教育体制下“只要分数,不择手段”“升学率决定待遇”等社会风气而随意程序化地编辑我们学生的人生故事。我们不应该把学生们送到模具里面去统一压制成型,也不应该把考分作为学生的标签给学生们做一二三四的排名。我觉得教师的任务是教
学生知道应该做一个有用的人和怎样做一个有用的人,而不是为了追求眼前的利益或好听的名声为而要求学生都要考出一个好成绩。这样你就会过多的注重那些你觉得分数高或给你挣面子的学生而漠视甚至放弃你认为成绩差的学生。
《每个孩子都是故事》这本书我读完了,但故事还有很多很多,因为我的学生还会有很多很多。从李老师的这本书里我读懂了“怎样去坚守教育的良知?”也收获了许多“读懂一个故事”后的快乐。如果每个孩子真是一个故事的话,那我说:只有用心才能读懂这个故事!
用心才能读懂一个故事
——读《每个孩子都是故事》有感作为一个幼儿园教师和一个两周岁孩子的妈妈,我这些年经常读一些有关孩子成长和教育方面的书。这些天有幸拜读了李镇西老师主编的《每个孩子都是故事》这本书,里面56个师生教育方面的故事各个都深深的打动了我。我不禁为书里各位老师锲而不舍的坚守而感动流泪,为书里孩子们的成长进步而欢呼雀跃,为不良社会氛围对“坏孩子”和“不务正业的教师”们的不公平对待感到愤愤不平,也为李老师“每个孩子都是一个故事”这句话大声叫好。从人类文明起步的那一天起,我敢说所有的人都喜欢听故事,读故事并讲述自己的故事。如果按李镇西老师的书名——每个孩子都是故事,那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就是那个听故事、读故事的人;我们不但要读,还要在故事的进行过程中加入一点点引导性或者说铺垫性的情节,争取让每个故事都能有一个圆满的结局,就好比我们教育工作者在短短几年的教育中对孩子的引导或在关键时刻对孩子一些错误的纠正。如果你想对一个故事加入一点点你的想法的话,你就首先必须要读懂这个故事。那究竟怎样才能读懂一个故事呢?我觉得这是我们必须深深思考并不断探索的问题,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就是要用心去读。这里的用心包含两点:一是要投入感情,二是要有一定的智慧。人生的故事之所以精彩就是因为它的不可COPY的特性,所以我们不能要求也不能够主宰一个人的人生故事一定要按着什么样的剧情按部就班的进行,就像李镇西老师的学生或者是我的学生们一样,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家庭背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境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行为习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专长和爱好,所以每个人才能够演绎一生不一样的精彩故事。我们作为教育者一定要切记一点,我们不是我们学生们的人生故事的作者,因为作者
肯定是他们自己;我们也不能为了现行教育体制下“只要分数,不择手段”“升学率决定待遇”等社会风气而随意程序化地编辑我们学生的人生故事。我们不应该把学生们送到模具里面去统一压制成型,也不应该把考分作为学生的标签给学生们做一二三四的排名。我觉得教师的任务是教学生知道应该做一个有用的人和怎样做一个有用的人,而不是为了追求眼前的利益或好听的名声为而要求学生都要考出一个好成绩。这样你就会过多的注重那些你觉得分数高或给你挣面子的学生而漠视甚至放弃你认为成绩差的学生。就像我作为一个幼儿园教师,我从来不会多要求我班的孩子一年中学会了认多少汉字,学会背多少古诗,那些都是孩子们以后学习中会获得的知识。我觉得幼儿园的教育就是要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让孩子们认识世界的缤纷多彩,让孩子们知道怎样的故事才更精彩,为他们以后叙写自己的人生故事做个扎实和正确的铺垫。我们教师不是孩子们人生道路上的一个陌路人,我们应该是他们的朋友甚至亲人;我们用付出的爱让孩子们感受到什么是爱,我们用付出的感情让孩子们知道什么是友情亲情。我们要真心对待每一个孩子,用心去读他们每一个人的故事;特别是一些大家所谓的“坏孩子”们,只要我们用心,一定能读出他们故事里也有很多美好的情节,也有很多闪光点;只要我们用温情对他们稍加引导,他们以后的人生故事一样会充满阳光,也一定会很精彩。
当然了,教育不光是老师真心的对待学生就够了,毕竟老师还要负责传授学生各种知识,就像唐代文学家韩愈《师说》中讲的:“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但是有些学生不是说你给他“传道授业解惑”他就一定能够或者愿意接受的,毕竟在他的人生故事里还会有很多的插曲:个人天赋、家庭问题、社会影响还有一些偶然的际遇,都会随时改写他的人生故事。就是说每个学生不同阶段都会出现一些不同的这样那样的问题。那我们老师要如何面对这些问题呢?我觉得还是要用心,就是要用心去想办法,用你的智慧和行动为学生们解决这些问题。就像杂志的“编辑”那样,用你的睿智去改正一些“作者”故事中的“错别字”等小错误。就像李镇西老师书里第一篇《用心灵赢得心灵》中那50多封给一不小心走了下坡路的小品用心灵赢得心灵的信;就像最后一篇《你的期待就是我的快乐》中徐芬老师用讲故事的办法让枯燥的复习课变的生动起来的实例,都是教育者用自己的智慧去解决了学生们生活或者学习上的各种难题。他们是用心去读了一个故事,他们也是用心地读懂了一个故事。
《每个孩子都是故事》这本书我读完了,但故事还有很多很多,因为我的学生还会有很多很多。从李老师的这本书里我读懂了“怎样去坚守教育的良知?”也收获了许多“读懂一个故事”后的快乐。如果每个孩子真是一个故事的话,那我说:只有用心才能读懂这个故事!
《每个孩子都是故事》呈现的是师生共同成长的故事。透过56个记录师生教育生活点滴的生动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孩子们学习、生活、成长的样态,也能够体会到老师们凝结于文字之间的教育真心和爱心。
最优秀的教师有一个共同的品质:他们知道如何读懂故事。他们知道走进教室大门的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独一无
二、引人入胜,但却没有完成的故事。真正优秀的教师能够读懂孩子的故事,而且能够抓住不平常的机会帮助作者创作故事。真正优秀的教师知道如何把信心与成功写入故事中,他们知道如何编辑错误,他们希望帮助作者实现一个完美结局。
这里所说的“故事”,并不单指“事件”和“情节”,而是指孩子成长的过程;或者打个比喻形象一点说,这里所说的“孩子的故事”,指的是孩子生命的河流。读了这篇《一支恸哭的金色钢笔》文章我特有感触,以下我将谈谈自己的感受:为这个纯真的孩子而感到无比的自豪同时作为老师感到无比的羞愧。这次才真正体会到李镇西校长所说的“每个孩子都是故事”的含义。甚至我觉得“每个孩子都有故事”更为准确些。本文讲述的是:一个老师终于鼓起勇气批评了长期不按规定用钢笔写作业的女孩。当他批评了这个孩子后换来的是女孩终于用钢笔写作业了,但是女孩也从此时时处处躲着他。老师心理无比的失落和寂寞。有一天老师发现女孩在一个角落悄悄的用她同桌男孩的破旧的钢笔写作业时,他的心里非常的震惊和感动,同桌的两个同学就这样互帮互组。可是“悲剧”再次上演了:在市里举行的学生5000米长跑比赛中,男孩完全可以为学校拿到这个冠军的,但是就在要冲向终点的几米时男孩放弃了冠军,当第二、第三个同学冲出终点眼睁睁的拿走了冠军和亚军时他冲出终点仅仅拿到了第三名。顿时老师咆哮了,愤怒了,他怒斥男孩:“为什么?为什么呀!这是代表学校荣誉的事,而你选择了第三名?”面对老师的怒斥,男孩泪流满面,怯生生地说:“因为第一名、第二名的奖品都不是钢笔,只有第三名的奖品是钢笔。我…….我只要钢笔,这样我的同桌就不再烦恼了,就不会因为用铅笔写作业而受老师批评了…….”
我想每个父母和老师读到此处时都会为男孩的行为感动和自豪----多么纯真的孩子,同时也会为自己的行为感到羞愧吧!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难得再有如此纯真的孩子,难得再有这种为了他人而放弃功名利禄的行为了。
我为这份纯真而感动,同时也为这个老师的行为而羞愧,因为象文中老师的行为,在我们的身上真不少。“每个孩子都是故事,我们读了多少呢?每个孩子都有故事我们又去读了多少呢?”当孩子迟到了,我们问过为什么了吗?我们相信了多少?当那个学生的作业反反复复做不好我们去追究过原因了吗?当学生有困难求助我们时我们给予多少真诚的帮助?……..我不敢再往下想,越想我觉得越象文中的老师,那岂不是伤害过无数孩子的心灵?
从李老师的书中我明白了教师应该真诚地喜爱学生,并走进学生的心灵。作为老师时时反思自我,时时向学生学习,学生的心灵纯洁可爱,学生的心灵比老师高尚得多。反思一下,作为老师觉得很惭愧,常常用“有色眼镜”看待学生,其实孩子是多么天真无邪呀!
多多与孩子们交流,多多倾听孩子们的想法,读懂孩子们的故事,这应该是作为教师应该具备的本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