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古庙会散文
正月十六,是我家乡的一个重大的日子。
据说,古庙会起源于明朝洪武年间。庙会的兴盛与明朝经济的繁荣关系十分密切,特别是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安阳桥一带漕运的兴起,造就了一带商业的繁荣。原来桥南端有一座大王庙,每到农历正月十六这一天,人们从四面八方集聚到这里烧香磕头,同时伴随着有小摊贩,民间杂耍。
明清中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得安阳河的漕运发达起来,桥成为水上交通要道。村民介绍,当时一带大街有杂货铺、粮坊、粉坊、客店、理发铺、酒馆和肩挑日杂用品的小商贩,一度成为经济繁荣、商家众多的商品集散地。船家、商家为保佑自己行船平常、事业兴旺,就兴起了农历正月十六叩头庙会。
民国时期的庙会已经具有了相当的规模。庙会则有各种农具、首饰,还有骡群、马群,名之曰骡马大会;其罗列、大宗梁檩椽柱及一切木料者,曰木植大会;至男女聚集神庙,烧香祈祷之香烟会,其所售货物除香箔食物外,间有其他商品而已。
新中国成立后,庙会又移到了南顶老爷庙附近。庙会时唱戏一天。南顶老爷庙东为牲畜、农具交易市场,西为生活日杂交易和小吃市场。庙会越来越大,农历正月十六庙会期间,各街、村出民间艺术节目,庆祝一番并祝福来年事业兴旺、五谷丰登。
古庙会传说
“遛百病”
所谓“遛百病”,就是携柏树枝到安阳桥上散散步,扫除百病。这是由于“柏”和“百”谐音,人们认为这样可以遛走百病,来年幸福。带回家的柏树枝还可以在屋中点燃,闻闻香气四溢的柏枝的清香,以消除百病,保证家人来年身体健康。
过“鲸背”
古庙会不管地点怎么改变,基本上是以鲸背桥为中心并逐渐向四周扩散。每年农历正月十六,男女老少便涌向这里。逛庙会是其一,知其内涵者向往的是“鲸背观澜”。只有走过“鲸背”才算真正逛过古庙会
元代所建的这座桥一条巨鲸卧于洹水之上,宛若鲸背,故名“鲸背桥”。昔日宏伟壮观的鲸背桥下,汹涌的波涛至桥墩处分流回溯,春水秋波,波澜壮阔,声若雷霆,成为明代著名的八大景 “鲸背观澜” 之所在。
只可惜这样的古庙会我居然一次都没逛过,三十多年了,想来我一定是个假的家乡人。思考原因:年少时,大部分时间用来读书,初中高中,一天天没有休息,等到高考过后,去了外地上大学。等我再次回到家乡,去单位实习时,很多人都说我的口音不像本地人,倒像是我求学城市的口音了。看来我是乡音已改鬓未衰了。
工作后忙于结婚,生子,紧张的过日子中。每天像陀螺一样旋转。也许生活就是辛苦,所以才幸福。更是无暇逛庙会,连平时的逛街都是极少。
希望今后忙碌的日子中找点仪式感,给生活中创造一点小幸福。的确,幸福是需要自己去寻找和发现的。
第二篇:赤璧村古庙会记事经典散文
写这篇文章时,2016年4月19日赤璧古庙会已经过去多时。按说一个古庙会有啥说的?不就是一个普通的古庙会么?也不是什么震天撼地的大型活动,就如普通百姓给老父亲做寿一般的普通。有啥说的?
确有话说。
因为这次的赤璧古庙会与往年不同。不同之处就是这次古庙会增加了许多的温馨的项目,而这温馨的项目让我们在外工作的人更加有了一种凝聚力,明白了个中之道理。
上星期,我专门请这次活动的发起者申小科到我办公室一坐。问起这次活动的来龙去脉,申小科如中了百万奖金一般的兴奋,不常抽烟的他竟连抽树根激动不已,说了许多人许多事。
还是我来说说吧。
事先声明,本事件涉及的人很多,篇幅有限不能面面具到,剧情也有许多的版本,大家按照我说的读就是了。反正呀,离不了大谱。
2016年农历4月19日前夕。
赤璧小斌家办事。席间,小科喝了囍酒兴奋地脱口道:4月19的庙会就要到了,我们弟兄们是不是该聚一聚才是。轻轻一句话就如巨石落水,哄哄闹闹的场所立即安静下来。片刻,有人附和说,好啊好啊。遂建议道:“我们平时各自忙活,趁此机会聚聚,聊聊天喝喝酒,很好很好呀。”
晚上,就有人将此消息发到微信群里。是谁发的,我不知道,时间紧,也没再问小科。但是我知道他说的这个微信群人不多,大部分是小科这个年龄段的小规模微信群。
次日小科返回平顺,接到在法院工作的小民(我们叫晚群)的电话,问起此事,小科一脸雾水:我说过?怎么倒忘了?小民电话中笑道:都说是你倡导的呢,你怎么忘了?又连声说:这是好事这是好事,我先捐,记住,我先捐呀。
这个时节,距离4月19日古庙会还不到半个月。
捐款还没着落,小科有些着急了,急忙通电话与担任赤璧村村长的小忠通电话,说了此事。一致意见是:不强求,凭自愿。
至于项目嘛,有三个,哪三个?先打个马虎眼,等等再说。
至于捐款数额,小忠意见很明确,上限不准超过300元。到时候看捐款数额,多了好办,少了就先尽重要的办。
也不知道是谁,竟将这个消息发送到赤璧乡亲微信群中。这个微信群是一个规模很大的群,一时炸了锅。大家不要担心,我虽用词不当却是好事,群里人都说好好好。问捐款途径的,数额的,嚷嚷了好几夜。
2016年农历4月14日。县文联办公室。
我正和在县文联工作的主席老谈论文学呢。老申问我知道捐款的事吗?我说知道。老申笑道:这是好事,但要办好才是好。
我笑道:不用担心吧,咱们不要低估年轻人的智力。
老申不放心:办好了以后还能继续办下去,要是办不好就是一锤子买卖了。不行,我得叫小科过来问问。拿起电话叫小科道:你过来我办公室一趟。
三人坐在一起,谈论好长时间。小科边听边点头道:你们说的是是是对对对。老申问小科捐了多少钱了,小科喜滋滋道:想不到想不到呀,完全超出了我们的想象,现在已经有1万多了呢。
又问:都是谁捐的呢?
小科道:可以说知道此事的都捐了。就是在澳大利亚工作的小刚也捐了300元,在天津工作的小文兄弟也各自捐了300元,至于县里的长治的乡亲积极踊跃着呢。
当天晚上,赤璧乡亲群很热闹,主题只有一个,那就是如何回家。我戏说道:这次回家的人不少,车肯定也不少。可车进不了村呀,没地方停呀。有人笑称:停在瓦窑吧。我开玩笑道:离村里有4里多路哩,步行回家还不误了吃饭?
虽说是一句戏语,却也引起村里干部的重视。因为历史原因,赤璧村修房盖屋导致小车进村很难,一个废弃的厕所成了拦路虎,司机没有几把刷子甭想平安将车拐进村里去。
当夜,小科等人就此事商讨,村长小忠自告奋勇:我去找小明说说去,让他把废弃的厕所给拆了。
小明原来的厕所早已废弃不用,也不知什么原因没有拆除。听村长说了本次庙会的事,立马答应道:这是好事,今晚就拆,其实我早想拆了呢。
说办就办,小忠立马组织村民连夜将厕所给拆除了。顾不得休息,将通往赤璧村的主干道的路面作了简要平整,又平整舞台旁边一个空地做了临时停车场。
这一顿忙碌,一晚上没休息。
2016年4月19日,古庙会正会。
按照本次三个项目,第一个项目就是慰问年满60岁以上的老人,赤璧村算上在外退休的人员共有150多位。每人一桶油。
我是在微信中看到他们发放的场面的,我还担心这油是送还是领呢,回家后问起父亲,父亲说:这群年轻人真懂事,提着油一家一家地送。
我问父亲,您觉得这个项目咋样?父亲笑哈哈道:好啊好啊,按说都不缺这桶油,但这是一份孝心,这样的表达方法非常好。
当天因为有事,我回家迟了些。车很顺利地开进临时停车场。下车后抬头看,立马茫然,舞台前人来人往,真不知从哪里突然冒出这么多人来,睁眼细看,许多人还不认识。只能问问或者从脸上的相貌对对号,猜猜是谁家的孩子。至于一些小媳妇们,我也真无法猜测了。
既然是古庙会,去大庙觐见村里供奉的五龙爷是一定要去的。五龙爷是什么神是干什么的,不是我不知,许多人也不知。但我猜想,赤璧村十年九旱,供奉五龙爷求一个风调雨顺也不为过。
但供奉五龙爷的这个古庙呀,看了真的很心酸。
大殿里黑洞洞的,连一盏灯都没有,点着几根蜡烛,那五龙爷的塑像放在很低的位置,还没有人高,哪里还有什么威严?
再看大庙的院里,古砖铺就的大院斑秃斑斑,大殿对着的舞台破落得早已不能使用,东西厢房有几间已经坍塌,竟还有一颗树在摇头晃脑哩。你说可气不?
唉,这曾经作为学校的大庙培养了许多的有成就的学生,这个我曾经在《赤璧学校的老师们》详细说过,这里不再啰嗦。
这五龙爷到底灵不灵,按照目前的科学解释肯定是不灵的,有这个庙也就是给村民一个心灵安慰罢了。
但为什么还有许多人来觐见呢。
问父亲及其它人,总结如下,他就是一面旗帜,有他的存在就能让赤璧人聚在一起。联想道:就像父亲母亲,只要父亲母亲在,我们兄弟姐们就能聚拢在一起一样。
本次组织者还请了秧歌队在大庙表演。穿着鲜艳的民族服饰,敲锣打鼓甚是热闹。更为想不到的是,许多村里的老年人高兴地自发走进队伍中扭起了秧歌,邻村烟驼村的许多人也加入秧歌队伍中,给这个多年寂寞的院子里增添了许多的喜气。
按照三个项目,第二个项目就是让全村的人吃大锅饭。
大锅饭好吃不好吃暂且不论,个个眉笑颜开,中奖一般。吃饭事小,见面图个热闹才是硬道理哩。
关键是,许多本无计划回家的人也回来了,伙伴们聚在一起聊天喝酒回味儿时在一起的时光,平时在街头呆坐的老人们突然有了精神,因为远方的孩子回来了。还有一些虽永远见不到自己的父母了,触景生情,却也感受到故乡浓浓的亲情,大概有了一种思索,一种对根的思索和牵挂吧。
为什么要将大锅支到大庙里?
突然想起为父亲做寿的事,为什么不在县城或者长治给父亲做寿而要到老家给父亲做寿?
原理是一样的。
因为大庙就是赤璧人共同的家共同的根罢。
第三个项目就是放焰火
在外工作的人见过许多的城里放的焰火,炮声震天,烟弹“砰”的一声在夜空炸开来,美轮美奂如天女散花。相比而论,赤璧古庙会的焰火要寒酸得多,就像我们小家小户过年放个炮仗一般的简陋。
但是,当烟弹冲天而起,在漆黑的夜空中炸响,却有一种异常的奇妙。可以说几百年来,赤壁村的夜空从来没有过如此的美丽。我不敢说焰火照亮了赤璧村的希望,但可以说,焰火将赤璧人的心凝聚在一起。大家齐齐抬头仰望,焰火下映照的个个笑嫣如花,就如我们儿女聚集在父母的身上一般。从此,每年的4月19日成了赤璧人向往的那一天。
时间还回到我的办公室。我和小科,眼前一杯茶,嘴上一根烟。
说起捐款的去向,小科笑道:绝对廉政。我们是尽钱办事。除去三项开支,剩余的钱给大庙买了个香炉。
他说:我们无力修缮庙宇,我们也只是尽心罢了。
小科的父母和哥哥都不在了,按说故乡的概念正在消失中淡化中。他说,通过这次古庙会,我很感慨,这次活动让我找到了归宿。村里虽然没有了我的至亲,但当我看到乡亲时觉得特别亲。
我点头肯定说:我们这样做不是要大家都来讲迷信,我们是通过古庙会这个活动让赤璧村人走到那里也不要忘了自己的根,不要忘了父辈们曾经生活过的地方,不要忘了儿时的记忆,不要忘了赤璧还有一群孤零零的老人们。
是不是以后的每年还要继续办下去?
大家的意见是:这是一种大孝。
第三篇:乡镇古庙会开幕式主持词
各位来宾,各位父老乡亲,朋友们,同志们: 晚上好!今天是一年一度**古庙会的开幕之日,可以说是**人民文化生活中一件大事,为了筹备好本次古庙会,乡党委、政府多方筹资**万元对原戏楼实施加固改造,进行了换顶、粉刷和硬化,改善了文艺演出环境,同时邀请资质深、口碑好的**剧团来我乡从**日(今晚)到**日助兴演出。在此,我代表乡党委、政府对参与筹办和支持这次庙会的各村、各单位和全乡八千多名干部群众表示衷心的感谢,对远道而来光临**庙会的客商和各界人士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问候。接下来举行**乡2012年古庙会开幕仪式: 第一项:鸣炮奏乐
第二项: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请**乡党委书记**同志致辞讲话 第三项:请**乡派出所长**同志讲话。第四项:请**剧团团长**同志讲话。
各位父老乡亲们,**乡的古庙会开幕仪式就举行到这里,让我们以这次文化盛会为契机,在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全乡上下团结一致、奋力拼搏,开拓创新,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的新**而不懈努力。最后,预祝本次古庙会取得圆满成功!祝各位来宾及父老乡亲们身体健康、工作顺利、生活美满幸福!
下面演出正式开始,请大家欣赏。
第四篇:古传统节日散文
导语: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有很多,清明节,端午节,春节等,都是我们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传统节日散文,欢迎大家阅读与借鉴!
古传统节日散文(1)
时光如同白驹过隙,眨眼间,一年又过去,新年不知不觉到了,家里也慢慢变得忙碌起来。
清晨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仿佛是欢乐的闹钟,催促我起床迎接崭新的一年。在我看来,新年有“两乐”,这“第一乐”便是吃美食啦!到了吃完饭的时间,之间桌子上摆满了香喷喷的饭菜,那冒着热气的烤鸭、那爽脆可口的春卷、那肥而不腻的红烧肉……种类繁多、应有尽有,我不管三七二十一,拿起筷子就要吃,“小馋猫,先洗手哦!”爸爸慈祥地看着我,笑着提醒我说。接着,我便大快朵颐,这顿美味,简直可以让我回味好几天呢。“第二乐”是放烟花,我想到了除夕要放烟花,于是拉着爸爸,想叫他现在就给我放这漂亮的烟花,爸爸点了点头说:“小傻蛋,就知道你最换烟花,这不,爸爸已经准备好啦!”除夕夜的天空化身成了“画布”,各色烟花开始“大显身手”啦!瞧那五光十色的“冲天飞剑”多神气,飞一般地速度窜上天空,随着“嘭”的一声,天空中绽开一朵大花、美丽无比……我手里拿着的是“灰太狼”,给爸爸点燃了,放在地上,呵呵,灰太狼的喷火了,还是很好看的。又点燃了一根长棒子的烟花,飞出一颗颗小火花,“啪”地一声就消失了。我还想接着放,爸爸说,春晚快开始了,我们看了一会,我再给你放,不急啊,今天我们可是要守夜的呢!
春晚的节目也是精彩之极,很快就在我们的欢声笑语中结束,伴随着《难忘今宵》的音乐,爸爸又搬出了一种超大的礼花,点燃了它,瞬间,“嘭”在高空形成了灿烂的花,或者说是无数的星星,可是这星星却是立马熄灭,但是又很快亮起,前仆后继,好看极了。
难忘的除夕,我将年年等待这快乐。
古传统节日散文(2)
每年农历的正月初一,是中国农历的新年。在中国传统节日中,真是一个最重要最热闹的节日。因为正是冬末春初,所以人们也把这个节日叫‘春节’中国人过春节有很多习俗。从腊月三十日起,人们就开始过年了。这段时间里,家家户户大扫除,买年货,贴窗花,挂年画,写春联做好各种食品,准备辞旧迎新。
春节前夕叫‘除夕’,除夕之夜,是家人团聚的时候,一家人围在一起,吃一顿丰盛的年夜饭,说说笑笑直到天亮。这叫“守岁”,除夕零点钟声一响,人们还要吃饺子,古时零点为‘子时’除夕子时正是新旧年交替的时候,人们在这时吃饺子,是取‘更岁交子’的意思。也是饺子名称的由来。正当午夜交正子时,新年钟声敲响,整个中华大地,爆竹声震响天宇,这时屋内灯火通明,庭前是灿烂火花屋外是震天的响声把除夕的热闹气氛推向高潮,爆竹响声是辞旧迎新的标志,喜庆心情的流露。
大家放完鞭炮后回到家的第一件事,就是祭拜天地,迎神祭祀祖先。因各地习俗不同祭祖形式也各异,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祀拜祖,而大的多将祖先牌位摆在正厅,陈列供品,然后按辈分依次祭拜。孩子们最盼望的事也许就是压岁钱了,压岁钱是由长辈向晚辈发的。有的是吃完饭后向晚辈发的。更多的是集结在正厅,高呼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新年快乐,列队跪拜,而后伸手要红包,甚而跑到老祖宗的房里,大嚷特嚷:“压岁钱,压岁钱!”的家中老人还嫌不够热闹,故作小气,有讨价还价到围攻摸索,最后把老祖宗的红包挖出来,大家抢掠一空才呼啸而散。老人认为这只是新年事事顺利的好兆头。
过了除夕就是大年初一,从初一开始,人们就走亲访友,互相拜年。拜年时人们要说吉利的话。新春佳节时,许多地区的人们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尽烘托了喜庆节日的气氛而且也为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是一种非常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为它大多贴在窗上,所以人们叫它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的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的淋漓尽致,将节日的红火富丽。喜气洋洋,人们也会在屋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无论在过去还是的现在,都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我国民间还守岁的习惯,守岁从年夜饭开始,这顿饭要慢慢的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要吃到深夜。我国春节文化内容是这么的丰富多彩,也是人们一年中最向往的,因为这时候可以和家人团聚。
第五篇:古树优美散文
一个城市,因绿树成荫而显得生机勃勃,因古树参天而积淀厚重历史。
古树,动辄就有百年以上的历史,其形苍劲古朴,其态饱经风霜。诗圣杜甫客居甘肃天水期间,在游览千古名刹南郭寺时,曾赋诗:“山头南郭寺,水号北流泉;老树空庭得,清渠一邑传”。或许,南郭寺之所以出名,就是因为那棵“老树”;或许,正是因为先有“老树”的存在,然后人们才兴建了寺庙。城市与古树何尝不是这种关系,古树是大地的灵魂,其根系就像血脉一样延承着城市的历史。
城市的古树,混杂于公园的草木间、隐藏于闹市的大院里、潜伏于悠悠的长巷中、挺立于大街的路中央,它们在寒来暑往中,迎朝云送晚霞、守日月候星辰。其实,古树沧桑的只是年轮,永恒的是大自然赋予的生长规律:春天嫩芽萌动,夏天碧叶成荫,秋天叶黄枝头,冬天枯叶坠落。然而,只要我们仰望古树,便觉得头顶上那片片树叶不仅仅是苍苍一叶,更是一片历史的天空,于是一种敬畏之情油然而生。
古树与其说是树,还不如说是一部史书,其枝干和树皮都遗存着历史的印记。古树,经历朝代更替,目睹百姓悲欢,见证世间沧桑。古树,是文人雅士吟诗作赋、泼墨挥毫的素材,是人们的精神寄托,是一段故事、一部传说,有着道不完的精彩……善待古树,就是传承我们悠久的历史文化。
古树,树干粗大,不仅“招风”,而且还“遭劫”。在古树的历史档案里,记载着电击雷劈、干涸水淹、风霜雪雨的天灾,叙述着战火、砍伐的人祸。但它们古老的躯体依然挺立起不屈的脊梁,岿然不动,生生不息,这就是生命的力量。从这点上说,敬重古树,也是在敬重生命。
我们曾以为,在城市拥有一个用钢筋和混凝土围成的叫房子的东西,便可以是这个城市的永久主人了。其实,这个想法太天真,我们只不过是一名匆匆过客,而那些古树才算得上是城市的永久“原住居民”。年复一年,棵棵古树把历史与未来掩映在四季的轮回中,把灵魂植根在城市的土壤中,而城市蕴含的文化血脉也必将沿着树根、树干、树枝、树叶而行,城脉搏动,古树永存。
城市的古树,因其是树,它是我们的绿肺;因其古老,它是我们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