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古籍收藏第一人的阅读答案[合集五篇]

时间:2019-05-15 16:34: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民间古籍收藏第一人的阅读答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民间古籍收藏第一人的阅读答案》。

第一篇:中国民间古籍收藏第一人的阅读答案

韦力递来的名片,有点儿像古代读书人的名帖,也是色泽淡黄,竖排的繁体字,标准的线装书样式,上面印着他的雅号:芷兰斋主。有一次,一位去他家做客的商人看到一屋子古书,惊讶之余,脱口而出:“你哪儿找来这么多烂纸?”韦力心有所感,将“烂纸”二字倒过来,把他的善本书室称作“芷兰斋”。“多有意思啊,我眼中的芳草,别人眼中的烂纸。”韦力说罢,淡定一笑。

在收藏界,韦力被公认为“中国民间古籍收藏第一人”。今年6月,国家图书馆举办“国家珍贵古籍特展”,近400件展品中仅有一部来自民间,即韦力所藏的辽刻本《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疏》。1994年,这件绝无仅有的“辽藏”从一个“红卫兵”手中流出,价格很快被抬到30万元。就在国家图书馆的专家们还在研讨“要不要追加预算”时,韦力举起了竞价牌。

如今,这件珍品被小心翼翼地存放在天津郊外“西苑书楼”里。据一位有幸参观过书楼的学者描述,这位“藏书爱好者”所藏“古籍逾百架,唐、五代、宋、辽、金之所藏皆有可称道者,另有明刊本千余部,批校本、抄校稿、活字本各数架……皆按经、史、子、集排序,再结合年代、版本分类收藏。”

就韦力而言,雅好收藏是一种天性。自儿时起,他就热衷于搜集“烟标”“粮票”。十多岁的时候,他偶然在一张旧报上读到郑振铎1950年去香港收购旧书的报道,由此引发了对古书的兴趣。但在那个破四旧的年代,古书收藏只是个别“高级官员”的专属,少年韦力没有接触古本的机会。

直到1981年,还在上中学的韦力攒了80元买了一套古书,那是一部以五色印刷的武英殿版的《古文渊鉴》。“我一下子就被那种美震撼了,才发现原来古书并不都是泛黄卷边。”后来,在天津一位老先生的引导下,韦力开始系统研读经史子集和藏书史,慢慢从中体悟到古书“回味无穷”的妙处。

1988年,中文系毕业的韦力在一家三资企业中担任中外双方代表,月薪3800美元。凭借这个在当时“天文数字般的收入”,韦力找到许多文革后被退还旧物的家庭,成批地收集古书。

因为“千金散尽为收书”,韦力常以“聚书好货,均为一贪”自嘲。唐代的柳宗元在《蝜蝂传》里提到蝜蝂这种奇怪的小虫,在路上看见任何东西,都想要背在身上,弄得自己越来越累。韦力觉得,自己就是一只“好负物”的小虫。

“刚开始我也觉得这是一项神圣的事业,后来慢慢发现自己爱书也只是贪多务得之欲,跟别人爱钱没有什么分别。”韦力摆摆手说道。时至今日,他每年仍然要花费数百万元收购善本。但在收藏圈,人人都知道“韦力只进不出”。

“不卖书不是清高,只是对自己心性的控制。”在这个成功的商人看来,人生在世,“为稻粱谋”而做的事太多,因此务求在自己的书楼中留一方净土。

为了追寻古代藏书家们的余痕,韦力曾用5年的时间,走遍了大江南北所有古书中曾有记载的书楼,结果却让他失落——大约一半的书楼已经荡然无存。剩下的也境况堪忧,乾嘉时期最大藏书家黄丕烈的书楼被划在苏州丝绸厂内,曾被列为吴兴四大藏书楼之一的密韵楼原址上开了一家按摩院,还有许多书楼成了政府机关办公之所……

在后来的著作《书楼寻踪》里,韦力感慨道:“藏书多年,个中甘苦,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每当夜深人静时,偶翻旧籍,卷首所钤累累藏印,皆无言地叙述着本书的传承命运,讲述着一位位藏书家辛苦收藏、有聚亦有散的悲欢故事……”

韦力也曾因此“想到百年之后,自己毕生所藏古书的归宿”,并一度“觉得悲凉”。但最终他还是摆脱了古代藏书家们“世守沉编”的情结。他钟爱一枚刻有“韦力暂得”的印章,却始终不愿往藏书上印。因为“书藏得越多,越发觉得自己‘不够格’。”

“古书已历千年,人生不满百岁,珍籍终会离我而去。”韦力平静地说,“说到底,我只是历史流转中的一环。”

1.“不卖书不是清高,只是对自己心性的控制”这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是什么?(5分)

2.文章中那些情节能够体现韦力“自己就是一只‘好负物’的小虫”?请分条陈述。(6分)

3.作为一篇人物传记,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介绍”韦力的?分别突出了韦力的什么特点?(6分)

4.下列对传记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1994年,一件“辽藏”从一个“红卫兵”手中流出,价格很快被抬到30万元,韦力与国家图书馆的专家们精心研究,将其买入国内。

B.文章开头介绍韦力的名片犹如古人的名帖,“色泽淡黄,竖排的繁体字,标准的线装书样式”,暗示与折射出其对古籍的热爱。

C.韦力常以“聚书好货,均为一贪”自嘲,同时他以“好负物”的小虫自喻,认为因“为稻粱谋”的缘故,务求在自己的书楼中留一方净土。

D.雅好收藏是一种天性,十几岁时,韦力就效仿郑振铎上世纪50年代去香港收购旧书,大胆投入到古书收藏行列,并崭露头角。

E.文章收束段描写韦力对收藏的感悟,既浑圆首尾,升华主题,又表现其豁达、达观和富有思想的特点。

【答案】

1.(1)结构上,承上启下,起过渡作用。(2)内容上,进一步深化突出韦力作为收藏家的与众不同,表现韦力对藏书的独特思考。(答对一个得2分,两个得5分)

2.(1)1994年韦力抢先一步收藏“辽藏”,即《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疏》;(2)他所藏“古籍逾百架,唐、五代、宋、辽、金之所藏皆有可称道者,另有明刊本千余部;(3)韦力找寻文革后被退还旧物的家庭,成批地收集古书;(4)每年话费数百万元收购善本,但”只进不出“。(答对3个即可给6分)

3.(1)从“民间古籍收藏第一人“的角度,主要突出韦力独具慧眼,收藏量大且多珍本,善本。(2)从作为收藏家有思想的角度,表现韦力的豁达及坦荡,对古书的谦卑与敬畏。(每个得分点3分)

4.AD

第二篇:【书展】国际藏书家古籍收藏与保护研讨会

【书展】国际藏书家古籍收藏与保护研讨会

会场实况2015年10月22日至24日,上海复旦大学古籍保护发展研究院召开了这次会议,此会由本院常务副院长杨光辉先生主抓,他在半年前就命我跟多位藏书家联络,以商讨此事,最终得以圆满开幕。本次研讨会除了我所请来的近20位藏书家,另外还有研究院所请到的国内相关知名专家及业界领导,有国图副馆长、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副主任张志清先生,主任助理王红蕾女士,清华大学图书馆刘蔷老师,北大图书馆原善本部主任沈乃文老师,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陈思和先生、周振鹤教授、吴格教授,中山大学图书馆特聘专家沈津先生,以及德国国家图书馆相关专家等20余人。杨玉良院长致辞10月22日上午9点举行了开幕式,开幕式由杨光辉副院长主持。首先是由杨玉良院长致辞,而后是由张志清馆长阐述本会的意义,由我来介绍了此次会议的组织情况及其来由,之后是陈引弛书记对各位专家的到来表示了欢迎,集体合影之后,就开始了紧张的学术研讨。倾听上午的研讨会的主题是“域外汉文古籍私人收藏与保护”,由张志清馆长和现居美国洛杉矶的刘冰专家主持。第一位讲演人是香港中文大学刘浩敏博士,她所讲的内容是“松荫轩印谱收藏与研究”,她是以学者的眼光,而非藏书家的视角来解读《松荫轩印谱收藏与研究》的价值所在,这种阐述方式至少让藏书家听来有着耳目一新之感。艾思仁讲演第二位讲演人是艾思仁先生,艾先生所讲主题是“三部中文善本书的日本来源”。艾先生本是瑞典人,然而他却对中国典籍有着深入的研究,曾经主持编撰全球范围内的《中文古籍善本联合目录》,更何况他有着在日本留学的历史,因此他对日本的古籍流通,有着自己独特的认识,他通过三部来源不一的中文古籍进行相互间的比较,从而可以看出,不同时间不同地域对善本书价值的认识,也有着不同的见解。冯德保先生的比较第三位讲演人则是冯德保先生,冯先生所讲题目为“Chinese Books in European Dress”,为了这个讲座,会议组织方特意安排了英文翻译,然而冯先生却说,英语对他也是外国语,他说,瑞典语更流利。在轻松与诙谐之中,冯先生将中国古版画在欧洲的流布与传播,进行了比较与探讨,他的这种比较方式是中国相关学者所稀见的视角,尤其在提问时,他告诉我说,意大利传教士马国贤当年制作的《避暑山庄图》铜版画,至少有70部之多。这个确切数字以往我未曾得闻。林章松先生的印谱概说而后的讲演人则是林章松先生,他用大量的图片来比较同一印谱的不同版本,因为元前印谱当年的制作数量很少,因此,少有人能够将同一部印谱多部放在一起进行比勘,从而发现之间的不同之处,林先生用实际案例解释了每一部印谱先后顺序的标志,这种研究方式在以往也未曾见有人提及过。刘扬先生回答提问刘扬先生讲演的题目是“浅论中国题材西文书的收藏”,近十几年来,刘扬先生将自己的收藏重点转到了他所论述的题目上,以此为专题的藏书家,我所知道者,仅刘扬先生做出了成就。他在讲演中阐述了西文书在中国流传的历史以及最终的结局,他同时也提到了当今的国内图书馆对此类书渐渐引起重视的原因。刘冰先生刘冰先生原在上海书局工作,他是印刷界的老前辈,虽然年逾八秩,然其一身长衫,有着中国传统文人的儒雅,他讲解了自己给台湾图书馆以高仿真的方式影印善本的经过,以及当今的不同古籍影印方式的优与劣。小型书展探讨本次会议的一大特点,是请每位藏书家带来几部自己所珍藏之本,以此在会议室内办起了小型珍本展。此次展览的侧重点,并非只是藏品的珍罕性,更多的着眼点是在其独特性与专题性。杨光辉院长在主持本会上,动了很多心思,使得这次会议的组织较为紧凑而圆满。百万塔经百万塔经证书百万塔经的印刷方式,辛德勇坚持自己的看法在会议的茶歇期间,其中项目之一就是去参观这个小型珍本展,这些展品可谓各具特色,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者之一,是宗旨先生带来的日本百万塔经。此经在印刷史上很有名气,我也在多个作品中见到过此塔的照片,然而实物我却是第一次得见。宗旨先生的王大隆旧藏征得宗旨先生同意,我将此塔的藏经方式上手细看,这使得我对此经有了全新的认识。宗旨先生所带来的展品中,还有几部王大隆的旧藏,即此可知,他也对稿抄校本有着特殊的偏好。冯德保先生带来的铜版画而冯德保先生带来的展品,是一张铜版画,此画曾经出现在中国嘉德的拍场中,为某场拍卖的封面,当时的成交价可谓不菲,直到今天,我方知此画为冯先生所得,于是向他请教,为何以这等高价拍下此画?当然,此画的稀见性自不待言,但冯先生却告诉了我一个未曾注意到的细节,原来此画的右下角有一方无色的钢印,这方印是我所未曾注意到者,看来,未曾买得此画源于自己查看拍品时的不仔细。我很想把这方钢印拍下来,可惜从照片中看不到其真实效果。励双杰先生下午继续开会,研讨主题为“国内特色古籍私人收藏与研究

(一)”,由吴格老师和王红蕾博士主持。励双杰讲演主题是“家谱活字本也是‘活字本’”,这个题目有些拗口,但矛头却直接指向我的言论,认为我没有把家谱归入活字本的统计数字之内。他讲演完毕之后,吴格老师命我予以回应,于是我从传统的著录方式以及当今公共图书馆的收录范围上,解释了自己的观点。励先生的这种讲演方式,很容易引起现场的互动,可见其在讲演题目上确实动了心思。而翁连溪先生的讲演则临时换了题目,他的所讲是关于两年前杭州西泠印社拍出的一部《妙法连华经》,针对此书,当时西泠印社曾经召开过学术研讨会,结论为该经为北宋刻本,而翁先生在此后又找到了一些新的证据,以佐证这个结论。虽然对于此经的版本,至今仍有不同的看法,比如辛德勇先生就在从住地前往会场的途中,跟我讲解了他对该经的判断,他是从内容以及字体比较方面,偏重于该经为北宋本,而其他的几位专家则在探讨时却提出了不同的认定。励双杰带来的印谱厚度让众人感兴趣祁学明先生的讲演题目为“文海楼藏书观”,这个话题其实最能引起学界的关注,这种走特色收藏的路数,能够让学者了解到藏书家对当今文献的视角。辛德勇先生解答提问第二天,研讨会继续召开。上午的主题是“国内特色古籍私人收藏与研究

(二)”,由沈乃文老师和王德先生做主持人。我讲解了自己的编目方式以及看法,而辛德勇先生的讲演题目则是“绍良先生旧藏出相本《佛说阿弥陀经》刊刻年代小考”,辛老师以他那谨严的学风以及犀利的观点,仔细地分析了他所看到的这部特殊刊本。艾俊川先生而后,艾俊川先生讲解了“古代出版业的‘铜版’传说及其真实含义”。艾先生一项喜欢做专而深的专题研究,对于“铜版”这个概念,业界一直难有定论,他对这个纷乱的说法做出了自己独特的梳理。而宗旨先生则讲解了日本百万塔的价值所在,艾俊川和辛德勇不同于惯常社会所说的认定,他二人在会上跟宗旨先生做起了探讨,而这种探讨方式也正是这种会召开的价值意义所在。祁学明先生带来的影抄本因为昨天刘冰先生谈到了他给台湾以高仿真的方式影印古籍的经过,以及昌彼得先生的评价,因此,杨光辉院长组织大家前去参观复旦大学图书馆古籍部,在这里,大家看到了刘冰先生影印的那部元刻朱墨套印本《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因为此经是流传至今中国古籍最早的套印本,但是这种印刷方式却引起了广泛的争论,是同版分色印刷还是套版印刷,至今未有定论,而刘冰先生为了影印此经,他对该经的原物进行了仔细地分析,为此能够给大家呈现出一部跟原本没有太大区别的影印本。我在现场向刘冰先生请教了该经的影印方式,他的解答让我对此经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沈津先生也谈到他在台北时,为了研究此经,专门将原物翻看了两天,所以他有着自己别样的见解。翁连溪先生的书口彩绘看完此经之后,杨院长又带着众人参观了复旦馆古籍库。看到如此数量巨大的线装书,让藏书家们都在感慨个人的收藏是沧海一粟。刘冰先生精心出版的原套印本下午的研讨主题是“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与私人藏书家关于古籍保护人才培养的讨论”,原定主持人是杨光辉和刘蔷老师,但因为刘老师有急事要返回,故暂由我来替代。本场研讨会还请来了校内的眭骏等相关专家,同时也请来了研究院的一些研究生,共同互动探讨古籍的保护以及人才的培养等等相关话题。到下午5点,会议基本结束,我对各位专家的光临表示了感谢,同时感谢研究院的各位师生为此会前后奔忙而付出的辛苦。套印本的扉画从细部可以看出色彩的重叠,刘冰先生说是有意印成原汁原味儿10月24日上午,在复旦大学文科图书馆大厅召开了互动访谈会,此会的题目为“书之爱”,访谈的藏书家有辛德勇、林章松、翁连溪、艾俊川、祁学明,因为翁先生有急事,昨晚已离会,故由我代之。辛老师独特的观点引起了学生们热烈的回应,而林先生跟祁先生则探讨起了阳澄湖大闸蟹的来源和真伪,这样的闲篇最令学生们听着有趣。再一次走入复旦图书馆线装书库 ?

第三篇:回族古籍文献的收藏与整理状况报告

回族是古代波斯人、阿拉伯人、中亚细亚人与中国汉族等民族融合而形成的我国少数民族。回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深深地植根于本土,兼容伊斯兰文化和儒家文化,形成了独特的二元一体文化结构。伊斯兰教传人中国1300多年来,回族创造和留存了大量珍贵的古籍文献,与中国汉民族及其他少数民族一起为丰富中华文化、构建中华文明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我国历史上早有“回回遍天下”之说,今天,回族仍是我国除了汉族以外分布最广的民族,全国2000多个县中都有他们的身影,其中以西北地区居多。这种“大分散、小集中”的人口分布和二元一体的文化结构,使其文化遗产的留存与收藏呈现出内容丰富、形态多样、分布广泛、交叠并存的特征。

一、国内回族古籍文献分布状况与地域特色

遵从国内民族学界将少数民族古籍文献的下限界定为1949年的惯例,“回族古籍文献”的抢救整理下限为1949年。其内容收录范畴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界定。狭义的回族古籍文献,是指1949年前回族或其他民族译著的,以反映回族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的书籍、碑刻及口传史料。广义的回族古籍文献,除上述内容外,认为凡是1949年前回回人撰述创造的书籍、铭刻、文书档案和口传史料,无论其内容是否直接以回族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如五代李殉的《海药本草》、明代李蛰的《藏书》、《续藏书》,清代丁拱辰《演炮图说辑要》等,都是回族对中华文明的贡献,均属于回族古籍文献。

鉴于广义的回族古籍文献内容浩瀚,难以统计整理,这里,笔者谨重点介绍我们收藏整理狭义回族古籍文献的情况。

回族古籍文献散落于全国各地。可以说从天山南北到黑龙江畔,从蒙古草原到海南天涯角,从长城内外到大江南北,从青藏高原到东海之滨,从偏僻山村到繁华都市,到处都有回族古籍文献的踪迹,各地的收藏内容与形式又因地域差异而各有侧重

伊斯兰教经典《古兰经》、《圣训》及十三本经及其中阿文注译本,被各地图书馆、清真寺和穆斯林民众广为收藏。北京、上海、江苏、四川、宁夏是国内回族古籍文献藏存相对丰富之地。如北京市,除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等国立图书馆较好地保存着珍贵的回族伊斯兰教古籍文献,一些古老的清真寺,如东四清真寺还保存有大批阿拉伯文、波斯文和中文回族伊斯兰教典籍。东北回族古籍文献中,最具特色的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日伪为创建“回教圈”留下的相关书籍、报刊、档案等文献史料。华北民间保留的大量回回家谱、回族铭刻等古籍文献,印证着回族伊斯·兰文化在这一地域的发展和与当地文化的深度融合。西北回民起义史料、各伊斯兰教门宦的典籍及有关“西北五马”的文献史料,是西北回族古籍文献的主要内容。华东地区在明末清初以儒释经,用汉文介绍翻译伊斯兰经典的活动兴盛,这一地区印行保存的大量汉文伊斯兰教典籍,不仅是该地区回族古籍文献的主体,也为伊斯兰教本上化提供了理论支点。西南地区关于赛典赤、杜文秀、白崇禧等回族人物在地方执政的记载,构成了这一地区回族古籍文献的主体。江、浙、闽、粤、海南等沿海地方出土的阿拉伯文、波斯文墓碑石刻,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和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史证,也是这些地区回族古籍文献的主要内容。相对而言,在西藏、内蒙古和华中地区回族古籍文献存藏较少(表1)。这些年大陆和台湾对明代回族航海家郑和家世及有关航海的文献发掘与研究颇有深度。西北地区回族特有的“小经”山文献也开始受到语言学研究者的关注。另外,各地长期从事回族伊斯兰教教学与研究人员私人收藏的回族古籍文献,也是回族古籍文献收藏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以上简介了国内存藏回族古籍文献的情况。目前,回族古籍文献存量到底有多少尚没有一个科学完整的统计。2008年,《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回族卷》编委会对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民族古籍工作者了解到的回族古籍文献的统计数字表明,已知回族古籍文献至少存有7632种(条),其中书籍1899种、铭刻1790通(个)、文书档案854件(片)、讲唱类3023条。表1统计数字虽然不尽全面(如北京市所存回族文书档案文献,但因人力有限尚未搜集整理)但大致可窥各地所收藏回族古籍文献的情况。

回族古籍文献的留存形式多种多样,有纸质的书籍、文书档案,有石质碑刻匾联,木质碑刻匾联,陶、金属等质地之铭刻和口口相传的口碑史料。记录手段有手抄、木刻、石印、铅印等。所使用文字以汉文最多,另有阿拉伯文、波斯文、“小经”、藏、满、蒙古等多种文字形式。这些回族古籍文献,官方保存于各地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民间存藏于清真寺和热心回族文化的回族老人和文化人家中。二十多年的回族古籍文献搜集整理工作经历,让笔者深切感受到,除《古兰经》等阿拉伯文经典外,收存最完好的回族古籍文献,大多是20世纪中期,各地图书馆、档案馆及伊斯兰教协会、民族研究所等民族宗教事务机构面向全国,尤其是民族地区征集和接管的回族古籍文献。如隶属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的中央民族图书馆(原北京文化宫民族图书馆)、宁夏回族自治区图书馆所藏存的回族古籍文献,大多是那个时期通过官方面向全国征集到的。这些图书馆收藏的回族古籍文献,因受到政府监管和法律保护大多保存完好。在民间,除以石为材的碑刻类古籍文献和深藏家中的家谱,因其难以损毁或鲜为人知得以保存外,众多回族古籍文献在各类天灾人祸中多有损毁。

总体看来,国内回族古籍文献收藏保存情况不容乐观,即便是存藏在国立图书馆的回族古籍文献,也因其零散难成气候尚未得到足够重视。笔者在查阅搜集回族古籍文献的经历中,不止一次地碰到馆藏回族古籍文献自收藏以来从未被翻阅过的情形。这些被尘封腐蚀的古籍文献中,有些在首次收藏时放置的防虫纸和订书线,因长期受潮渐成粉末状而不堪触及。有些图书馆,民族古籍文献虽保存得相对较好,但管理分类欠科学,一套丛书、一种古籍散存于多个书库的情况时有发生,给读者的查询和阅读带来诸多不便。

系统抢救收集并整理出版回族古籍文献,使之更好地为当代社会服务迫在眉睫,刻不容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回族人口较多的省市自治区都不同程度地开展了对当地回族古籍文献的抢救发掘。宁夏作为中国唯一的省级回族自治区,多年来,一直牵头全国的回族古籍整理出版工作。宁夏的各文化单位,如社会科学院、文化厅、图书馆、博物馆、高校等都积极关注和开展回族古籍文献的抢救与收藏,其中最有成就,一直坚持不懈地做此项工作的是自治区政府设立在宁夏社会科学院的宁夏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宁夏民族古籍整理办公室”,兼挂“宁夏社会科学院回族古籍文献研究所”牌子)。该机构成立以来(1985年成立),得到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强有力的支持,机构稳定,抢救整理与研究出版回族古籍文献的工作目标明确。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目前已初步建成国内最具吸引力的回族古籍文献库,收藏种类多,内容丰富,并整理出版了一些颇具影响力的回族古籍文献成果,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和鼓励。

二、宁夏回族古籍文献的收藏与整理

宁夏民族古籍整理办公室收集整理回族古籍文献的定位从开始就明确为:立足宁夏,面向全国,收集整理以传承文明,研究出版以惠及世人。

(一)收藏情况

得益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重视,和区内外回族伊斯兰研究专家的鼎力支持,这些年,宁夏民族古籍整理办公室通过文献查询、史料辑录、社会征集、实地发掘等途径,先后在全国范围内抢救、搜集到各种珍贵的回族古籍图书600多种、回族历史报刊80余种约2000期、碑刻近800通、匾额楹联数百幅,汇集口传讲唱类回族文献近3000条(图1)。所收藏的回族古籍文献中,有些是对中国回族伊斯兰教发展及其研究有重要影响,世面上难以寻觅的古籍文献。

1949年前,回族穆斯林中有三人用汉文通译了《古兰经》,他们是王静斋、刘锦标、杨敬修。这些译本对伊斯兰教在中国的深人传播具有巨大影响,宁夏将他们三人汉文通译的《古兰经译解》(王静斋译,有甲、乙、丙三种版本)、《可兰经选本译笺》(刘锦标译)和《古兰经大义》(杨敬修译)尽数全收。《马氏宗谱》是最古老的回回民族家谱之一,该家谱记录自宋代先人马依泽应召人国修历至清光绪的三百多年里,繁衍传承后代达200万’,遍布中华大地。这一家族涌现出诸多名人大家,可谓代有人出。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更有马化龙、马之骥、马之骏一门三进士,今人熟悉的爱国将领马本斋、著名回族武术家马良、回族学者马以愚等均能在这部宗谱中找到位置。马氏家谱不仅展示了马氏家族生命的传承,也展示了马氏家族对中华文明的持续贡献,对于世人通过马氏家族史了解认识回族的形成发展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该家谱一度遗失,后在美国发现,由马氏后人复制带回国内,我们得以影印收藏。我们收藏的另一珍贵回族古籍《清真先正言行略》(清刻本),是今人所见最早的系统编写回族历史人物的图书。上世纪40年代初期,著名历史学家白寿彝先生剔除该书中非回回人物,撰成《回教先正事略》,1982-1992年在该书基础上扩写成《回族人物志》四册本(元、明、清、近代),成为后人研究回族伊斯兰教不可或缺的参考书。另外诸如《克里默解启蒙浅说》、《西来宗谱》、《天方卫真要略》、《天方尔雅》等珍稀回族古籍,有些曾被专家断言遗失,业已被我们发掘并收藏。

回族历史报刊‘是我国回族文化史上数量众多而又极为珍贵的文献,也是中国报刊史上鲜为人知而又十分重要的少数民族新闻资料。它们从不同角度,以文字和图片等形式见证了近现代回族和中国穆斯林的历史、哲学、经典教义、伦理道德、文化、教育、人物、团体、经济、社会、民情风俗以及对外友好交往等丰富内涵。这些创办于清末民初的回族历史报刊,曾因时代思潮开放而蓬勃兴盛,又因时局动荡而难以完整留存。至上世纪末,尚未发现哪个机构或团体对它们进行系统抢救和整理。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们开始着手这项工作,至今,已在全国范围内搜集到80多种约2000期回族历史报刊。去年,自治区政府又立专项支持我们抢救搜集回族历史报刊。该项目的完成,将使回族古籍文献的收藏与整理跃上一个新平台。在我们所收藏的回族历史报刊中,全套417期的《月华》是最难得最珍贵的报刊文献。它办刊长达20年(1929-1948年),在回族文化史上办刊时间最长,影响力最大,但也最零落散碎。目前我们已搜集到全套《月华》,并正着手整理出版。

(二)整理出版及社会影响

我办坚持以发掘和弘扬回族文化,促进各民族间相互了解和团结为己任,以构建国内内容最全面的回族古籍文献库,更好地为史学、民族学等研究者提供服务为目标,在抢救搜集回族古籍文献的同时,认真开展整理研究和公开出版工作,先后组织力量点校译注回族古籍文献,推出《回族古籍丛书》16种,影印出版((中国回族伊斯兰资料汇编》、《回族典藏全书》等回族古籍文献553种。

《回族古籍丛书》中的标点本《正教真诊·清真大学·希真正答》,选注本《选译详解伟嘎业》等曾被多次翻印,在回族穆斯林中广为流传。碑刻集成本《中国回族金石录》、古籍提要本《中国伊斯兰文献著译提要》等已成为世人了解认知回族伊斯兰文化的工具书和相关研究者案头必备史料,也是近些年来引用率较高的回族学文献成果。这些古籍整理成果曾多次荣获国家和省部级优秀图书奖或科研成果奖。

宁夏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吴海鹰教授主编,于2008年隆重推出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大庆献礼成果—《回族典藏全书》,是宁夏民族古籍整理办公室多年搜集整理回族古籍文献成果的集大成者,是回族史上第一次在国家支持下利用现代数字技术系统整理回族汉文书籍的大型工程,也是回族文化史上印制最为精美的回族文化丛书。该丛书被誉为“回回民族的四库全书”,它全套235册,收录了自五代至民国(907-1949年)约一千年间回回人译著的汉文典籍及中阿合璧等多文字典籍539种(其中宗教类210种,政史类110种,艺文类144种,科技类68种),共3000余卷,约1.2亿字。所收录典籍不乏珍本、善本和孤本,因此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赞誉。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建国和政府主席王正伟亲临该书首发式,亲手为它揭幕。著名回族伊斯兰学专家林松、余振贵、马明达等高度赞誉该书的出版。2007=x008年,国内各大媒体多次连续报道该书整理进度、出版情况。《回族典藏全书》,是回回民族展示民族文化,传承优良道统,表达回民心愿,弘扬爱国情感,奉献给中华文化及至世界文化的奇葩瑰宝,为国内外深人开展回族文化研究,提供了一套最为原始和权威的基础材料。

另一个有分量的回族古籍文献整理成果是历时5年(2003-2008年),由宁夏牵头、29个省市自治区民族古籍工作者密切协作,共同努力完成的回族古籍文献整理成果《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回族卷(铭刻类)》(2008年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该成果是由国家民委主持的国家“十一五”文化项目,大型民族古籍《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的组成部分。它的成功出版标志着散落各地、面临湮没的回族古籍文献珍珠,经国家民委穿针引线,终成璀璨项链。宁夏民族古籍整理办公室在回族卷项目的实施牵头工作中学习到各地收集整理民族古籍的新思路和新方法,获得了更多更广的回族古籍文献存藏线索,为我们今后深人开展回族古籍文献的整理研究打下了更坚实的基础。

文传网http://www.xiexiebang.com,嘉学网http://www.xiexiebang.com

第四篇:父亲的收藏阅读答案

语文网小编今天推荐的是:父亲的收藏阅读答案。语文阅读在平时测试、期末考试中都占有很大的比重,所以,多做一些阅读练习,不仅能熟能生巧,轻松应对考试,最重要的,对于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非常有帮助。这篇父亲的收藏阅读答案,以供同学们练习、反思和感悟!

父亲的收藏

作家茨威格喜欢收藏名人的手稿,他有过许多非常珍贵的藏品。他的墙上挂着布时的一件手稿。诸如此类的珍品太多了,这些东西如果留到现在,几乎是价值连我是在一本杂志上读到这则轶事的。读完后我唏嘘不已。太可惜了,我说。然后父亲一愣。过了片刻,父亲显得有些不好意思,没有没有,父亲说,我没收藏什么。我听了后,顿时狐疑起来,我知道父亲有一只木箱子么值钱的好东西? 您别逗了,我笑了起来,您那木箱子里是不是有然摇头。我急了,再不济,也有几块黄金白银或者祖传的玉镯什么的吧?父亲依然不慌不忙地看他的报纸,脸上呈现着温和的笑。那笑此刻在我的发大了起来。我只想看看,不会要您的东西的。我对父亲说。

过了一会儿,父亲放下手头的报纸,问,你真要看么?我一个劲地点头。父亲的藏品大致如下:三个儿女从小学时代开始的成绩报告书,三好学生奖状,参加各种竞赛的小弟的检查书。一大扎一大扎我们姐弟三个写给父母的信件,还有几封特姐和我发在报刊上的涂鸦之作。

父亲颇吃力地弯着腰,一边收拾着,一边说,你看么,没有什么值钱的呀。我没有回答父亲的话,有那么一会儿,我愣在那里。的确,和茨威格的藏品比较,那一刻,突然的,我忍不住想流泪,人们常说父爱如山,今天我才真正感觉到它的沉重的分量。

题目:

1、用简结的语言概括全文内容。(3分)

2、文中表达的思想情感是什么?(3分)

3、文中父亲和我都有一愣,说出楞的不同含义。(4分)

4、说父亲是一个怎么样的人。(3分)

5、文中设置的悬念的作用是什么?(2分)

6、请从文中找出表明我对父亲的收藏心理变化的词语,依次填写在下面。(3分)

孤疑-()-()-()-感动

7、文章开头为什么要写茨威格的收藏轶事?

8、为什么说父亲的收藏没有一件是珍品,但我知道,在父亲的眼里,它们却是无价之宝?请简要说说你的理解。(3分)

父亲的收藏阅读答案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1、在我的追问下,父亲拿出了自己的珍藏品。

2、为了歌颂深重的父爱。

3、父亲的愣是对自己收藏的东西还能引进儿子的关注感到意外;儿子的愣是从父亲的与众不同的藏品中感受到了深深的父爱而发呆。

4、一个细心、温和、关爱孩子的好父亲。

5、是激发我的好奇心,更吸引读者;是在揭示秘密之后能引进读者的深思,感情的共鸣。

6、心理变化的词语:狐疑--窃喜--神秘--愣---忍不住

7、(1)文章开头写茨威格的收藏轶事,是为了让父亲的收藏和他的收藏形成一

些,在我看来,这些都不是什么珍品,父亲却收藏了,从中可以看出,父亲真的

8、父亲收藏的东西虽然不是珍品,父亲却可以看到自己子女成长的痕迹,可以回

这篇父亲的收藏阅读答案是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为您收集整理,希望通过这些阅读练习和答案,能帮助同学们把握语文阅读的特点,进而提高阅读、鉴赏、写作能力以及语文综合素养。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第五篇:陈从周中国园林第一人阅读答案

篇一:陈从周中国园林第一人阅读答案 阅读材料网整理了关于陈从周:中国园林第一人 阅读答案,希望对同学们的阅读练习和文言文练习有所帮助,让大家在语文考试中更多的拿分,下面是整理的陈从周:中国园林第一人 阅读答案,供大家参考,希望同学们多多练习多多练手!陈从周:中国园林第一人

梦也苏州,醒也苏州,陈从周热爱苏州园林,把她视为生命的一部分。他在《苏州园林》中写道: 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足见其江南园林情结。因此对园林、古建筑的保护,他据理力争,寸步不让。1958年,他向苏州市政府呼吁抢救网师园;坚决反对拆苏州城墙用墙砖砌小高炉,疾呼城墙上的每一块砖都是文物。于是,他被作为当时在北京正受批判的梁思成的中国营造社的外围分子加以批判。自此,他成了历次政治运动的 老运动员。在困境中,他仍专注于古园林事业的研究,穷十年之功,完成皇皇八十万言的《梓室余墨》。这是他园林小品之集大成者。阅读材料

作为教师,他认为,学问之道在于德;想做事业,惟勤是途。他对报考的研究生,都要加试 百科知识 一门课。学生们对听他的课,又爱又怕。怕他会提出许多 刁钻 的要求。如记笔记要用毛笔,写字要用繁体,而且还要竖写等。尽管如此严苛,学生们仍爱听他的课。上大课,阶梯教室总是 爆棚。他授课从不照本宣科,而是在谈天说地道古论今中深入浅出地 传道,让学生们在轻松的谈笑中获得知识,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升华艺术境界。他倡导文理互通,提倡多读书,读与专业相关、甚而是专业以外的书。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相通的。为让学生融通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他出奇招,把昆曲引进课堂,还自掏腰包请学生去听昆曲,体味古园林建筑与昆曲在艺术趣味上的亲缘关系。学生们在缅怀先生时都说: 十几年过去了,我还清楚地记得当年上课的生动情景。中国大学网,阅读@材料

阅读 材料(1)(5分)d e(答d给3分,答e给2分,答c给1分;答a、b不给分。解析:a这是自谦之词,先生应该是 家,且是 大家 ;b叶老之语是评述《说园》的;c还有让学生 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升华艺术境界。)中国大学网(2)(6分)①研究著述:对于古建筑、古园林理论有着深入的研究、独到的见解,著述《苏州园林》《苏州旧宅参考图录》《漏窗》《说园》等,做了许多开创性工作,具有划时代的意义。②实践创造:探访、考察园林和文物,足迹踏遍大江南北;参与了大量实际工程的设计建造,如设计修复豫园东部、龙华塔、宁波天一阁等,设计建造云南楠园等大量园林建筑。③抢救保护:自觉担当中国古建筑园林的保护与发展重任,积极考察发现古园林开放中出现的商业化功利化的问题,及时向各级政府和领导建言建议,促使苏州园林面貌改观。④推广世界:主持了中国第一个整体园林出口项目,将 苏州园林 搬到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化风采,成为将中国园林艺术推向世界之现代第一人。中国大学网

篇二:陈从周中国园林第一人阅读答案

核心提示:陈从周:中国园林第一人阅读答案陈从周先生被称为“中国园林第一人”,他对中国园林事业做出了哪些突出的贡献?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业内有人非议陈从周先生非科班出身,学问不正宗,而他却开辟了建筑和园林事业的新境...陈从周:中国园林第一人

陈从周以古园林专家名世。赵朴初先生为其书斋起名梓室,因为先生工木土,而先生便以梓翁自喻。

他在中国传统文化方面造诣颇深,其散文有晚明风格、诗词清丽可诵、书画秀润清逸,还擅昆剧。正是凭借深厚的传统文化功力,他把中国古园林艺术的诗情画意诠释得淋漓尽致。“梦也苏州,醒也苏州”,陈从周热爱苏州园林,把她视为生命的一部分。他在《苏州园林》中写道:“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足见其江南园林情结。因此对园林、古建筑的保护,他据理力争,寸步不让。1958年,他向苏州市政府呼吁抢救网师园;坚决反对拆苏州城墙用墙砖砌小高炉,疾呼城墙上的每一块砖都是文物。于是,他被作为当时在北京正受批判的梁思成的中国营造社的外围分子加以批判。自此,他成了历次运动的“老运动员”。在困境中,他仍专注于古园林事业的研究,穷十年之功,完成皇皇八十万言的《梓室余墨》。这是他园林小品之集大成者。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陈从周联络叶圣陶等八位社会名流提议修复晚清学者俞樾的故居曲园。其后应苏州政府之请审核行将开放的“苏州古典园林艺术陈列室”,他顺便考察了艺圃、拙政园等景点,发表《苏州园林今何在?》一文,批评苏州园林商业化的世俗之风破坏了园林之美,促使有关方面及时进行了全面整顿和清理,使苏州园林大有改观,1999年苏州古园林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1978年,应世界著名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邀请,主持了中国第一个整体园林出口项目,以苏州网师园的园中园——殿春为蓝本,建立一个独立的庭院——“明轩”,移于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他成为将中国园林艺术推向世界之现代第一人。

作为教师,他认为,学问之道在于德;想做事业,惟勤是途。他对报考的研究生,都要加试“百科知识”一门课。学生们对听他的课,又爱又怕。怕他会提出许多“刁钻”的要求。如记笔记要用毛笔,写字要用繁体,而且还要竖写等。尽管如此严苛,学生们仍爱听他的课。上大课,阶梯教室总是“爆棚”。他授课从不照本宣科,而是在谈天说地道古论今中深入浅出地“传道”,让学生们在轻松的谈笑中获得知识,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升华艺术境界。他倡导文理互通,提倡多读书,读与专业相关、甚而是专业以外的书。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相通的。为让学生融通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他出奇招,把昆曲引进课堂,还自掏腰包请学生去听昆曲,体味古园林建筑与昆曲在艺术趣味上的亲缘关系。学生们在缅怀先生时都说:“十几年过去了,我还清楚地记得当年上课的生动情景。”

陈从周提倡做学问要讲究世系和传承。有人认为这样会导致门户之见。他却认为,讲世系则有凝聚力和鞭策力,可以逼学生用功,掌握自己派系的精髓,不使失传。他不是学建筑的科班出身,本学文学,后因兴趣而改行,故业内有人非议他的学问不正宗。但实践证明,陈从周独辟蹊径,把诗词、美术、音乐、戏剧和建筑园林糅在一起,以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品质,开辟了建筑和园林研究的新境界;他也由梓室走向了全国,走向了世界,被称为“中国园林第一人”、“中国园林之父”。

(摘编自张昌华《陈从周:中国园林第一人》)相关链接

①冯其庸评价陈从周:“兄治园林,皆能融会贯通,化而为一,所谓文武昆乱不挡,是为大家,是为人师。”陈从周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造园重视借景,造园与为学又何独不然。”(摘自《光明日报》2014-09-01《满眼溪山独去时》)

②陈从周擅丹青,在松、梅、菊、竹中,尤喜绘竹。他的画竹小品或孤枝独干,或竹叶一蓬,题字则为“清风之竹”、“清风过后一帘青”等等。下钤的闲章是“有竹为家”。典出郑板桥的“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摘自张昌华《曾经风雅》)(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梓人是工匠之意,赵朴初先生以梓室名陈从周先生的书斋,先生也喜以梓翁自喻,可见他并不以“家”自命,而对于匠人、土木匠、教书匠的身份却欣然认同。

b.著名文学家叶圣陶先生盛赞钦敬陈从周先生的园林著作由于“熔哲、文、美术于一炉,以论造园”而臻于高境,《说园》也被人誉为“诗词界的《人间词话》”。c.学生们爱听陈从周先生的课,阶梯教室总是“爆棚”,是因为他能深入浅出传道、生动形象授课,教学思想和方法既有创见又灵活,让学生们在轻松中获得知识。

d.陈从周先生“有竹为家”的钤章,正是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操守的写照。他对于古园林艺术的热爱和为保护救护园林而做出的努力都是这种精神品藻的体现。

e.本文通过记叙陈从周先生的在园林、和治学等方面的事迹,表现了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独立坚守的文化品格,文中的相关引用增强了传记的真实性和说服力。(2)陈从周先生被称为“中国园林第一人”,他对中国园林事业做出了哪些突出的贡献?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3)《拾贝岛民的日记》说“少有人像他这样挚爱自己的故园”,陈从周“挚爱自己的故园”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4)业内有人非议陈从周先生非科班出身,学问不正宗,而他却开辟了建筑和园林事业的新境界,对此你怎么看?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8分)[1] 篇三:陈从周中国园林第一人阅读答案 篇四:陈从周中国园林第一人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说 园陈从周我国造园具有悠久的历史,在世界园林中树立着独特风格,自来学者从各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各抒高见,如今就我在接触园林中所见闻掇拾到的,提出来谈谈,姑名“说园”。园有静观、动观之分,这一点我们在造园之先,首要考虑。何谓静观,就是园中予游者多驻足的观赏点;动观就是要有较长的游览线。二者说来,小园应以静观为主,动观为辅。大园则以动观为主,静观为辅。前者如苏州“网师园”,后者则苏州“拙政园”差可似之。人们进入网师园宜坐宜留之建筑多,绕池一周,有槛前细数游鱼,有亭中待月迎风,而轩外花影移墙,峰峦当窗,宛然如画,静中生趣。至于拙政园径缘池转,廊引人随,与“日午画船桥下过,衣香人影太匆匆”的瘦西湖相仿佛,妙在移步换影,这是动观。中国园林是由建筑、山水、花木等组合而成的一个综合艺术品,富有诗情画意。叠山理水要造成“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山与水的关系究竟如何呢?简言之,模山范水,用局部之景而非缩小,处理原则悉符画本。山贵有脉,水贵有源,脉源贯通,全园生动。我曾经用“水随山转,山因水活”与“溪水因山成曲折,山蹊随地作低平”来说明山水之间的关系,也就是从真山真水中所得到的启示。明末清初叠山家张南垣主张用平冈小陂、陵阜陂阪,也就是要使园林山水接近自然。如果我们能初步理解这个道理,就不至于离自然太远,多少能呈现水石交融的美妙境界。中国园林的树木栽植,不仅为了绿化,要具有画意。窗外花树一角,即折枝尺幅;山间古树三五,幽篁一丛,乃模拟枯木竹石图。重姿态,不讲品种,和盆栽一样,能“入画”。拙政园的枫杨、网师园的古柏,都是一园之胜,左右大局,如果这些饶有画意的古木去了,一园景色顿减。树木品种又多有特色,如苏州留园原多白皮松,怡园多松、梅,沧浪亭满种箬竹,各具风貌。一个地方的园林应该有那个地方的植物特色,并且土生土长的树木存活率大,成长得快,几年可茂然成林。它与植物园有别,是以观赏为主,而非以种多斗奇。要能做到“园以景胜,景因园异”,那真是不容易。同中求不同,不同中求同,我国园林是各具风格的。古代园林在这方面下过功夫,虽亭台楼阁,山石水池,而能做到风花雪月,光景常新。我们民族在欣赏艺术上存乎一种特性,花木重姿态,音乐重旋律,书画重笔意等,都表现了要用水磨功夫,才能达到耐看耐听,经得起细细的推敲,蕴藉有余味。在民族形式的探讨上,这些似乎对我们有所启发。(节选自《陈从周园林随笔》)【小题1】下面的内容,不能直接体现“静中生趣”的一项是()(3分)a.绕池一周,有时走走,有时可驻足。b.止步槛前,细数清水中游动的鱼儿。c.坐在亭中,迎着清风等待欣赏月色。d.透过轩窗,注视墙上花影随风摇曳。【小题2】下面对文段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从我国造园历史发展过程的角度,介绍中国园林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b.用拙政园和瘦西湖的例子作对比,说明中国园林移步换影和动中生趣之妙。c.用平冈小陂、陵阜陂阪的例子,说明中国园林的建造要与大自然完全一致。d.中国园林的亭台楼阁和山水花木余味悠长,符合传统的民族欣赏艺术特性。【小题3】文中说“中国园林是一个综合艺术品”,其艺术性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4分)【小题6】a【小题7】d【小题8】①亭阁建筑富有诗意;②山水交融显美妙;③花木布局有画意。解析【小题6】试题分析:文章中对“静中生趣”是这样表述的“人们进入网师园宜坐宜留之建筑多,绕池一周,有槛前细数游鱼,有亭中待月迎风,而轩外花影移墙,峰峦当窗,宛然如画,静中生趣”,而a中“有时走走,有时可驻足”,不能体现出景色如画,静中生趣。此题可以与原文内容对比来分析。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小题7】试题分析:a项中“作者从我国造园历史发展过程的角度”,可原文不是这样表述的,开始段落“如今就我在接触园林中所见闻掇拾到的,提出来谈谈”,根本没有“从造园历史发展过程的角度”谈我国园林的艺术风格。b项内容不正确,从文章的第二自然段可看出,第二自然段是用拙政园和瘦西湖为例子,说明中国园林移步换影和动中生趣之妙,没有做对比。c项内容也不正确,从文章第三自然段“明末清初叠山家张南垣主张用平冈小陂、陵阜陂阪,也就是要使园林山水接近自然”可知,中国园林的建造要接近大自然。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小题8】试题分析:从文中的第二自然段开始介绍中国园林的艺术性。从第二自然段中我们可以看出介绍的是亭阁的布置,第三、四自然段有中心句,分别为“中国园林是由建筑、山水、花木等组合而成的一个综合艺术品,富有诗情画意”“中国园林的树木栽植,不仅为了绿化,要具有画意”,从中可以总结出,所以通过总结归纳,就得到了本题的答案:①亭阁建筑富有诗意;②山水交融显美妙;③花木布局有画意。做此题要注意说明文的中心句,还要界定答题的区域和分析、总结归纳。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篇五:陈从周中国园林第一人阅读答案

下载中国民间古籍收藏第一人的阅读答案[合集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民间古籍收藏第一人的阅读答案[合集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