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我的教育视界》有感
读《我的教育视界》有感
义勒力特中心小学校长 包金花
第一次拿起这本书,看到窦桂梅三个字,顿时感觉亲切而又温暖,因为在2016年的明德论坛中听过窦校长《中小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主题的讲座,那时就被这位美女校长的魅力深深吸引,正因为有这样的缘分,想要探寻她眼中“教育视界”的心情更加的迫切。书中所述是窦桂梅校长几年来对英国、美国、乌克兰、韩国、日本等五国访学的教育随笔,为我们展现了这五国不同的教育风格,所见所闻和对其的思考,既有对国外教育的展示,也有中外教育的对比,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思考,下面我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浅谈我的一点体会:
一,让好教师留在课堂上
第一辑《英国教育随笔》中写道,在英国,即使取得了教师资格证,但在一年的实习期间不合格也是不能做教师的,这体现了招收教师的严格性和对教师这个行业的严谨,也促使教师不断地学习提升自己,达到终身学习的目的。而我国,在我们那个年代是包分配的,只要一毕业就能有个铁饭碗,从而高枕无忧,但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教师招考越来越严谨,每次招教都会通过考试、面试、岗前培训等层层把关才能当上一名人民教师,但即使上岗了也不可能松懈,随之而来的会有国培等各种专业提升培训,校内也会有以“走出去,请进来”的模式组织的培训,教育局每年也会对音、体、美、各主科老师进行测试,从而让教师更加趋向专业化成长。总之,我国也渐渐地往这样的模式在转变,以使教师不断完善,提升,促使达到终身学习的目的,努力让每一位教师都能在业务上有过硬的能力,从而让好教师留在课堂上,让更多的学生汲取到更多的知识。
二,以学生为本
在窦老师的书中写道“美国是儿童的天堂,青年人的战场,老年人的坟墓”,不错,在学校,扑面而来的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随处可见,在窦老师参观的华盛顿州蓝盾男子中学,学校没有豪华的会议室,所有的教室、会议室或剧场都是为学生准备的,在食堂参观时,见学生吃饭时间到了,校长就让参加的来宾一起离开食堂,不影响孩子们吃饭的时间,一切以孩子为主。可是,在我们国家这种现象是不大可能出现的,就拿我来说,我肯定会让学生先等一等,所有来宾参观完离开后才会让学生进食堂就餐,这正是我们与他们的区别,因此还需要我们大家共同努力,逐渐完善。但是在课堂上,我们一直以提质课题、学习龚雄飞学本教学、以学定教、先学后教等方式逐渐达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但是这还远远不够,我们还要达到不管是在课上还是在课后都要一切以学生为本。
三、家庭教育
说到教育就离不开家庭教育。在韩国教育随笔中写到,教育成功的几个关键词中有一项便是家庭教育。韩国是一个高度重视家庭教育的国家,从根本上来说韩国教育的发达是全社会全民族重视的结果。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在不同的场合多次提到注重家庭教育,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家庭及社会生活变化出现的新问题”一节批示:请贵仁、秀岩同志关注此事,要采取有效措施应对新形势下家庭教育面临的新挑战。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对家庭教育的重视度也在逐年加强。自2015年起我校按照市局工作部署,加强家庭教育工作。通过三年的努力找到了适合我校的家庭教育主线,从“亲”文化到“家”文化的质的提升。网络平台使我们与家长建立起了亲密的联系,老师们会把孩子的表现发到群里、家长会把孩子的表现发到群,让家长与老师时刻了解孩子的成长,假期中的传统式家访,我们的校领导、班主任、任课教师走进学生家庭时给家长带来的温馨时刻打动着家长。如今的学生家长,只要学校有活动时就会主动担负起职责,完成自己的工作。读书节中与孩子的同读、科技节中与孩子共同完成的作品、艺术节中与孩子一同嬉戏,冬天下雪当我们下课时家长悄悄的打扫完校园的积雪给我们创造美丽的校园环境。其实家长也需要科学的育儿经,当我读完这本书后,更加了解到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在家庭教育工作中我们还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帮助我们的家长找到更好地育儿方法。
看完这本书,也很想去各个国家走一走,体验各国不一样的教育。总之,教育无捷径,需要老师的谆谆教导,也需要学校良好的制度,更需要家长的配合,教育不仅要教书还要育人。总之,我们要拓宽自己的视界,不能局限于自己的小天地当中,要经常走出去,相信“视界”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
第二篇:我的教育视界
《我的教育视界》心得体会
胡文虎小学 江华文
这学期有幸拜读窦桂梅老师的《我的教育视界》。读罢,感触颇深,恍然大悟。这本书的内容基本上都是窦老师国外教育考察过程中写下的随笔。她朴实的言语中饱含着教育的热情,普通的教育事例中折射出深刻的教育哲理。字字句句警醒着我,把如井中之蛙的我拽出那方窄窄的洞口,才发现教育的天空那么蓝那么广阔。
这本书是窦桂梅老师多年来游学英国、美国、乌克兰、韩国、日本的所见所闻所思,展现了窦校长开阔的“教育视界”。用专业的视角向读者呈现了国外教育;用实际的事例展示了看似跟教育没有直接关系,但是对教育有所启发的细节。其内容有几点使我印象深刻:
1、展现了各个国家的教育制度。在英国,私立学校的名声往往比公立学校的名声好,而且所有学校有一定的自主权力,这样有利于学校的发展,而且给予了教师、学生和家长更多的参与学校决策的机会,从而保证决策的民主与质量,而且学校可以按照学生所需灵活配置学校资源以符合学生各方面的兴趣和需求。在日本的中小学,除了个别的私立学校略显豪华之外,其余区别不大,所有的硬件设施几乎是一样的,这就保证了无论你是城镇孩子还是乡村孩子,能够保证学生接受到相同的待遇。不会像中国城乡差别过大,学生在硬件设施上就已经出现了不公平
2、写出了对教师的思考。作者不仅对我们教育孩子方式的思考,对于教师同样也有。在英国和韩国教育随笔中都有对教师的态度问题。” 美国学校推行的“分轨教育”、“标准化考试”对美国教师、学生和家长造成了偏见和影响,中国学校采用的各种“分层教育”、“统考统练”把学生分层次、分类别区别对待也对中国教师、学生和家长造成了偏见和影响。
3、关心学生的创作问题。在《春天,我们的学生做什么》一节。阐述了人从幼儿时期就有创造性的萌芽。幼儿的好奇心和创造性想象力的发展是他们创造力形成和发展的两个最重要的表现,一般来说,幼儿通过各种活动表现他们的创造力,如绘画、音乐、舞蹈、制作和游戏等。小学生有较明显的创造性表现,小学生创造性的特点表现在独立性、发散性和有价值的新颖性上。从创造的内容来看,小学生从具体形象材料加工发展到对语词抽象材料的加工;在独立性上,小学生经过模仿过渡阶段,慢慢发展他们的独创性。看看外国的实践课,我们也应该加强这个方面的训练。
4、写出了自己的反思批判。出国访问过程中,不时有她与国内教育教学的比较和思量。在具体情境的观察、体验中,作者对许多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有了深一层的感悟和思考。在《让好教师留在课堂上》一文,是作者考察了英国教师的专业要求,并与《清华附小办学行动纲要》中教师专业要求相接应后的所感所悟。在这种相互映照中,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在教师这个职业中,我们永远修炼!”这样的叙事过程中的理性“沉思”,在文本中有深有浅,有隐有显,时时生发,让人不禁凝神驻足。感知和考察国外学校安全意识及措施时,对我国学校在这方面欠缺的忧思隐然可见。这本书几乎没有学术性的结论,但常见给人启示的“格言式”的文字;没有逻辑链条串起的论证,但常见让人跟着感悟、跟着感动的生动细节以及真诚、真实的赞叹、疑惑和感慨。“事”与“思”自然地连接在一起,有不少近乎是“事”、“思”和“诗”的融合了。尤其是第三辑“乌克兰教育随笔”,作者对苏霍姆林斯基的崇敬和热爱之情,字里行间都能触得。这是一部优秀的教育叙事作品,是一则教育工作者教育反思的范例。我们看到什么是教育者的生活,什么是教育者的教育生活。过一种教育生活,是教师职业性的真正体现。叙事与反思,让我们对教育有更深的思考。读完全书使我更加深刻的认识到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要多创设充满真情和关爱、融洽和谐的氛围、让学生的自主权和主动性、自发性得到认可和欣赏,关注学生的活生生的生活世界,注重学生的自主交往,努力发掘孩子先天具有的个性与素质。
确实,”视界”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
第三篇:机电部——李毅——读《我的教育视界》心得
读《我的教育视界》心得
读了窦桂梅老师的《我的教育世界》之后,我有不少的感触。本书的内容基本上都是窦桂梅老师国外教育考察过程中写下的随笔。虽然是随笔,却在点滴间引发人的思考,如同一泓清泉滋润人心。她在考察之后总是会很快记录下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体现了作者优良的职业习惯。她写的是故事,同时也是故事本身的参与者。
记得有人说过,教育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活跃,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混乱;教育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多元,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分歧;教育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繁荣,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芜杂。生活在这样的时代,教师必须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保持对教育朴素的情怀,保持我们的定力,保持反思批判的精神。
窦桂梅老师也是在她的出国考察中写出了自己的反思批判。出国访问过程中,不时有她与国内教育教学的比较和思量。在具体情境的观察、体验中,作者对许多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有了深一层的感悟和思考。《让好教师留在课堂上》一文,是作者考察了英国教师的专业要求,并与《清华附小办学行动纲要》中教师专业要求相接应后的所感所悟。在这种相互映照中,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在教师这个职业中,我们永远修炼!”这样的叙事过程中的理性“沉思”,在文本中有深有浅,有隐有显,时时生发,让人不禁凝神驻足。感知和考察国外学校安全意识及措施时,对我国学校在这方面欠缺的忧思隐然可见。
作者不仅对我们教育孩子方式的思考,对于教师同样也有。在英国和韩国教育随笔中都有对教师的态度问题。” 美国学校推行的“分轨教育”、“标准化考试”对美国教师、学生和家长造成了偏见和影响,中国学校采用的各种“分层教育”、“统考统练”把学生分层次、分类别区别对待也对中国教师、学生和家长造成了偏见和影响。
内尔·诺丁斯博士在《幸福与教育》一书中提出把“幸福作为生活和教育的目的”,我觉得这一点非常重要。如果我们把学生和教师的幸福当成教育目的,我们就不会一味追求“标准化考试”,不会把学生分成高低层次区别对待。如果我们关注的是教师和学生的幸福成长而不是他们获得高分分流到好班好学校,那么教师和学生的幸福指数都会提高。我认为,要想提升教师和学生的幸福指数必须调整我们的教育教学目标。中学教育不应该只是辅导学生考好大学,我们的中学老师也不应该只是为高考升学率讲课。我们更重要的教育工作是帮助青少年健康快乐成长。
在本书中我还有印象比较深的是《春天,我们的学生做什么》一节。这关乎学生的创作问题。人从幼儿时期就有创造性的萌芽。幼儿的好奇心和创造性想象力的发展是他们创造力形成和发展的两个最重要的表现,一般来说,幼儿通过各种活动表现他们的创造力,如绘画、音乐、舞蹈、制作和游戏等。
小学生有较明显的创造性表现,小学生创造性的特点表现在独立性、发散性和有价值的新颖性上。从创造的内容来看,小学生从具体形象材料加工发展到对语词抽象材料的加工;在独立性上,小学生经过模仿过渡阶段,慢慢发展他们的独创性。看看外国的实践课,我们也应该加强这个方面的训练。
这部书中,作者绝不贸然地去抽象概括什么,对场景与细节有着感人的教育热情和教育敏感。在一所特殊教育学校访问,因为学生快要放学了,但“我们”还在提问,“校长非常着急……再看她的脸,红到了脖子根儿。但出于礼貌,校长还是没有打断我们”。校长对孩子们的惜护之心跃然纸上。显然作者也深深感动了,将“校长的脸红了”作为小节的标题。其中,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对教育情境的细节精微而可贵的教育理解。
本书几乎没有学术性的结论,但常见给人启示的“格言式”的文字;没有逻辑链条串起的论证,但常见让人跟着感悟、跟着感动的生动细节以及真诚、真实的赞叹、疑惑和感慨。“事”与“思”自然地连接在一起,有不少近乎是“事”、“思”和“诗”的融合了。尤其是第三辑“乌克兰教育随笔”,作者对苏霍姆林斯基的崇敬和热爱之情,字里行间都能触得!
这是一部优秀的教育叙事作品,是一则教育工作者教育反思的范例。我们看到什么是教育者的生活,什么是教育者的教育生活。过一种教育生活,是教师职业性的真正体现。叙事与反思,让我们对教育有更深的思考。
李
毅
2015年11月
第四篇:读《我的教育心》有感
读《我的教育心》有感
汪集街中心中学 胡慧
我是一名新进教师,之前有过带小学的经验,可是从今年开始,我接触到的却是一群比我个子还高的初中生,这让我产生了一种无形的压力与紧张。本想教数学的我,来到一所农村学校,在这个英语老师极度缺乏的地方,我自然而然地被安排带英语学科,要知道从小到大我最讨厌的就是英语,虽然极不情愿,却又无可奈何,感觉命运总是如此的爱捉弄人。
正当我带着些许抵触情绪来上班的时候,一本《我的教育心》放在了我的桌上,带着一丝不耐烦,看都没看,就把书扔进了抽屉。
一次闲暇,无意看到了这本书,随手翻了几页,没想到的是,一拿起来便放不下去了。这本书与很多其他这种类型的书不同的是:这本书里没有套话、空话,讲的都很实在,字里行间都是李老师30年如一日的“教育心”,也就是一颗“童心”。而作为中小学教育的主体,中小学教师,在一定程度上起着对国人灵魂进行“原始塑造”的作用。一名优秀的教师,必将影响学生的一生。想着我之前那么自私地怨天尤人,只把教书当成一种工作,一种任务,顿时惭愧起来。
那么,一个好老师的基本条件是什么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都会有一个自己心中“好老师”的标准。而在苏霍姆林斯基、杜威、叶圣陶等中外教育专家眼中,对此,总有着一个响亮而明确的答案——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正如书中李老师所说,教师无论从事任何学科,首先想到的自己是一名教育者,其次才是教学工作。从事班主任工作,从事教师工作,能让自己的教育人生更加完整、更加丰富,能从另外一个角度来促进专业成长。正如我曾经看过的一篇文章中写道:教育就是反思与行动,爱抚与照料,对话与合作,引导与建构,促进与生长,教育就是互动与相互成全。从阅读中,我的思想上有了很大的转变,我有种被提醒被激醒的感觉:要从“心”做起,教数学也好,教英语也罢,最关键的是不能失去那颗纯朴的爱学生的心。至于如何将书中理念运用于我们的教学中,我觉得应该从关注学生的情感,尊重每个孩子,从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开始,只有让学生对自己、对专业学习有积极的情感,尽可能的建立融洽、民主的师生关系,我们的教育才不会失败。如果继续像我这样,仅仅局限于把每日的教学工作任务认真完成,便认为能做一名好老师,那我必将是一名失败的教育工作者。
身为中国众多教学名师中的一员,李镇西先生是以一名中国传统教育的变革者,一名中国教育新思路的探索者,一名勇敢的新理论实践者的身份出现的。在他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其为我们做出了表率,也积淀了诸多的经验和实用理论。《我的教育心》凝聚了一个为人师者的心血结晶,其内不但阐述了教育的方法论,更是详尽阐释了 “心”的含义。阅读这本书,让我的心灵得到净化,灵魂得以洗礼。
正可谓是“用情润心,以爱促教”。深深的感悟之后,必将对我的教育活动是一个新的促进。正像他说的:“教育没有那么多的花样,没有那么多的特色。特色不是包装或打造出来的,而是需要实践和时间自然而然形成。” 但这并不意味着李镇西老师没有自己的教育思想,“让自己永远守住一颗朴素的教育心”就是贯穿李老师教育生涯的质朴的教育思想。这颗心不需要任何修饰,不需要任何包装,它是如此质朴,却又如此真挚。
李老师最后总结为:我们对学生充满真挚的情感,无疑会使学生亲近我们并乐意接受我们的教育,但仅止于此是远远不够的。爱的教育,最终目的应该是使学生在感受到老师无私的爱后,再把这种爱自觉地传播给周围的人,进而爱我们的社会,爱我们的民族,爱我们的国家……教育的确是爱的奉献,是幸福的升华。爱学生的过程,也是爱自己,教学生的实践,也是在教自我,学生获得了认同和幸福感的同时,也会累积为师者的成就感和幸福指数。
这本书对于我这样一名新进教师,犹如一盏黑暗中的灯塔,为我点亮的前进的方向,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一定会时时刻刻以李老师为榜样:用心教育,用爱灌溉。
第五篇:读《我的教育思考》有感
读《我的教育思考》有感
乐甲中心小学
于璐
李镇西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他在语文素质教育、青春期教育、班级民主管理、后进生转化方面成绩卓著,提出了一系列在全国产生轰动效应的理念,其教育思想和实践模式在广大教师中有巨大的号召力和影响力,教育事迹震动了教育界。假期里我有幸读到他的《我的教育思考》,使我受益匪浅。
我现在没有资格批判中国现代教育,也无能力改变什么,但可以做一名幸福的老师,让我的学生现在就幸福。
对于老师而言,“优秀”是否是别人的评价,“幸福”与否是自己的感受,一个老师是否“优秀”不是最重要。最重要的是是否幸福。举个书中的例子:武侯实验中学的邹显慧老师,几十年来就是踏踏实实地上好每一堂物理课,认认真真地带好每一个班集体,直到快退休才评上高级职称。可是她很幸福,因为面对学习基础和行为习惯都不太理想的学生,却取得了让人敬佩的教育成果。更重要的是一届又一届的学生爱她。教师节那天,邹老师的学生亲手为她熬鱼汤,并将热腾腾的鱼汤放在邹老师的办公桌上。虽然邹老师没有什么“优秀”的证书,但她从不为此烦恼,因为她幸福。读了这个故事,我很感动。我很庆幸我是一名老师。“优秀”的老师是有限的,但幸福的老师有千千万万。也许就在我们身边,或者就是我们自己。
让学生现在就幸福,这里的幸福不是指单纯的物质享受。而是让孩子在受教育的过程中,不仅体验到求知的快乐,思考的快乐,创造的快乐,成功的快乐,还能充分体验到纯真友谊的快乐,来自温暖集体的快乐……课堂教学中也完全可以让孩子们在接受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中充满快乐。这就要求我们转变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放手让学生在课堂上讲,教会她(他)们讲,创造条件让他们讲。这样的课堂,个个是老师,个个有事做,孩子们处于兴奋状态,体验着自信并享受着自尊。这样的课堂,怎能不快乐?
教师应该是充满智慧的,出发点是爱与尊重,我们要尊重每一个人,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情感,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人权……尤其对待后进生,他们整天面对老师的呵斥,同学的嘲笑,家长的打骂,内心受着怎样的煎熬,作为老师我们的爱心何在?今天的老师怎样对待学生,明天的学生就会如何对他人。当我们故作尊严,甚至以牺牲学生的尊严来换取自己的尊严时,学生根本不会买我们的帐;当我们“无视”自己的尊严,而努力追求高尚的品德,出色的教育,真诚的感情,并随时维护、尊重学生的尊严时,学生会把他们全部的爱心和敬意奉献给我们。
书上说:“教师要以伯乐自居,要以发掘学生潜力为工作。”“也许你们错过的是一个有潜力的学生,但如果缺少老师的发掘,这个学生也许就错过了自己的一辈子。”我感到责任重大,同时更感觉到自己知识的匮乏。我愿用一颗真诚的心努力学习,争取做一个有爱心的教师,追求教育人道主义的教师,讲究教育艺术的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