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既然是标准请遵守它哲理故事
我孕期共住过三次院,第二次入院前,正好收到了一封读者来信,说:英语四级成绩刚刚出来,她是59分。她质问我——也可以算是对全世界发牢骚:59分与60分,到底有什么区别?也许,只是少写了一个大写字母,或者拼错了一个字母。
还来不及回答,我就躺到了病床上。在病房无聊,我就反反复复思考这封信。最终我拟的答案是:这世界上的事,总得有一个标准,这标准是人为的,不一定准确,也不一定合理,用单一标准来衡量人,是不公平的。但完全没标准,不可行。为了照顾59分而降低标准,也不可行;否则,得58分的人该掀桌了。
我自己觉得,说服力一般,但没有更好的答案。
得闲在护士站逛来荡去,看产妇进进出出。每有出院者,她的卡片便会被取下来,有一天我看到一张卡片上写着:孕27周,1/0,早产,死产。最下端是“已出院”三个字。我愣了一会儿才反应过来:她的孩子没有诞生在世间。
我想大声疾呼:不是7个月大的孩子就能保住吗?心底一个声音提醒我:27周还没到7个月。
27周与28周有什么区别?就像那个女生的信:59分与60分有什么区别?
我听见了答案:生死之隔。
8点与8点1分有什么区别?如果你的火车是8点的,区别就是要么你站在车厢门口一边喘粗气一边庆幸,幸福感爆棚;要么你在月台上狂奔,眼冒金星,听它叮叮几声,眼睁睁地看它绝尘而去,你欲哭无泪。
这一秒与下一秒有什么区别?如果你在“卡桑德拉大桥”上,这一秒你成功地冲过了大桥,你就活下来;下一秒大桥被炸毁,你会瞬间灰飞烟灭。你要去向谁抱怨不公平,跟谁诉说没区别?
我的回信是这样的:既然是标准,请遵守它。规则就是天意,就是不可碰触的底线,尽量让自己远离它,好司机从不压线。竭尽全力,让自己靠近上限,像孕妇足月分娩,像高考状元从容在清华北大间任意挑选,而如果你落到底线外——你应该庆幸这只是一次四级考试,给了你很多次重来的机会。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你,连一次越线的机会都没有。
第二篇:哲理故事:再多一个“请”字
哲理故事:再多一个“请”字
乔伊遭遇裁员,失去了工作。他向一家公司寄去了求职信,信中只简单地写了一句话:请给我一份工作。
老板收到信后,让手下人回信:公司目前没有空缺。但乔伊不死心,又给老板写了第二封求职信,只在第一封信的基础上多加了一个请字:请请给我一份工作。此后,乔伊一天给公司写两封求职信,每封信都比前一封多加一个请字。
三年间,乔伊总共写了2500封信。见到第2500封求职信时,老板再也沉不住气了,他亲自打电话告诉乔伊,公司可以给他一份处理邮件的工作,因为他最有写信的耐心。
有记者听说了这事,就问乔伊,为什么每封信都只比上一封信多增加一个请字。乔伊平静地回答:因为信是用打字机打的,我每次多加一个字,是想让他们知道,这些信没有一封是复制的。
只要心里的灯火不曾熄灭,即便道路再曲折,前途也是一片光明!
第三篇:审美标准 (哲理小故事)专题
审美标准(哲理小故事)
我们家有一次新搬家后,妈妈认识了院里的一位老乡——容阿姨,她们经常在一起聊天儿。
有一次,妈妈对我说:“老容这些日子有点儿犯愁。” “为什么?”我问。
“他家老二跟女朋友玉芳吹了,老容挺喜欢玉芳的,说她长得可好看哩,所以她心里不好受。”妈妈回答。
“嗨!她是瞎操心,交女朋友是她儿子的事,她不好受有什么用。”我说完这句话,觉得玉芳这个名字挺熟,就又问妈妈:“你知道她说的那个玉芳姓什么?在哪工作吗?”
妈妈想了想回答:“老容说过,她姓陈,在某某工厂上班。” “巧了!她是我的同学。不过,她可不像老容说的那么漂亮。”我对妈妈说。
“怎么,老容说大了?”妈妈有些吃惊。
“等有机会了,我让你见见她,你就知道了。”我说。也巧,过了时间不长,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将一大帮同学,男男女女的带到了家里。等同学们走后,我对妈妈说:“那个穿浅色上衣,个头儿不高,白白净净的女生就是玉芳。” “哦!想起来了,要是单独地见着她,可能觉得还行,可是跟另外那几位好看的女同学一比,真就显不出她来了。”妈妈有所感触了。“这里面有个审美标准问题。”我借机“开导”妈妈。“什么标准?”妈妈不太明白。
“一个人说另一个人漂亮,基于两点:或者是出于偏爱,比如说,情人眼里出西施,尽管情人可能挺丑;或者取决于他(她)看人的眼光——就是审美标准的高低。”我先讲了一通儿大道理。
再一看妈妈那迷惘的样子,她似乎更不明白了。于是,我便举了易懂的一个例子:“人们评价别人漂亮与否,往往以自己为标准,如果是刘阿姨(也是妈妈的老乡)说谁漂亮,可能那人就真的挺漂亮。因为她自己就是大家公认的美人,她的审美标准肯定高,所以她要说谁漂亮那还能假吗?” 这一下妈妈懂了,点了点头。
“而容阿姨长得挺困难,她说谁漂亮就得打折扣了,因为她的审美标准肯定比刘阿姨低得多。”我又启发了妈妈一句。妈妈终于明白我说的审美标准是怎么回事儿了。
不过,她接下来说了一句话,却是我始料未及的:“你以后可得给我带回来一个好看的儿媳妇!”
这下妈妈可给我出了一个大难题,干脆买一张美女图向她交差吧!
第四篇:哲理故事
哲理故事
一天早上,小和尚发现师父得到了6个馒头,大师兄也得到了6个馒头,只有他自己得到了4个馒头。
小和尚觉得太不公平了。师父得6个馒头,他没意见,可大师兄也得6个馒头,不是跟师父平起平坐了吗?不行,不行!
于是小和尚找到师父,也要6个馒头。师父说:“你能吃下6个馒头吗?”小和尚大声说:“能!我要6个馒头!” 师父看了看小和尚,把自己的馒头拿了两个给小和尚。不久,小和尚就将6个馒头吃完了,他吃得很饱很饱。小和尚拍着肚子高兴地对师父说:“师父,你看,6个馒头我都吃下去了。我能吃6个馒头,以后每天早上我都像大师兄一样要6个馒头!”师父微笑着看小和尚,说:“你是吃下去了6个馒头,但明天你要不要6个馒头,还是等会儿再说吧!”
小和尚觉得肚子胀,也口渴,然后就去喝了半碗水。接着,小和尚的肚子比刚才更胀了,而且有点儿发痛。小和尚开始难受起来,根本没法像平时那样挑水扫地念经。这时,师父对小和尚说:“平时你吃4个馒头,今天你却吃了6个馒头,你多得到了两个,可是你却并没有享受到这两个馒头的好处,相反,它们给你带来了痛苦。得到不一定就是享受。不要把眼光盯着别人,不要与人比,不贪,不求,自然知足,自然常乐。”
小和尚点点头,捂着肚子,说:“师父,以后,我还是吃四个馒头”。
第五篇:哲理故事
可怕的成功模式
肺鱼不但可以像其他鱼类那样用鳃呼吸,还有一种特殊的本领,那就是靠肺在大气中直接进行呼吸,因此被称为肺鱼。肺鱼大多生活在沼泽地带,一旦栖息地的水质发生变化或沼泽不涸,它们的肺就派上用场了。
每当旱季到来,水源枯竭的时候,肺鱼就将自己藏匿于淤泥之中。它们巧妙地在淤泥中构筑泥屋,仅在相应的地方开一个呼吸孔。它们就这样使身体始终保持湿润,在泥屋中养精蓄锐。数月后,雨季来临,泥屋便会在雨水的浸润冲刷下土崩瓦解,肺鱼又重新回到有水的天地。
最近,科学家发现,当地的土著人居然拿肺鱼当美食。他们在旱季出发,来到肺鱼生活的沼泽地。这时,沼泽地里到处布满了泥屋,几乎每间泥屋都藏着一条肺鱼。土著人就这样轻而易举地将肺鱼捉住了。但他们并不立即将肺鱼煮着吃,而是先用一盆清水将肺鱼养几天,等体内的脏东西都吐出来了,再将肺鱼放在早就用清水以及各种调料和好的面糊里,肺鱼以为旱季到了,便将面糊做成泥屋将自己包裹起来。这时,土著人便可以将肺鱼连同它的“泥屋”一起烤熟后再吃。据说肺鱼自己构筑的面屋因为充分渗入了肺鱼的黏液,故而味道十分鲜美。
千百年来,肺鱼靠构筑泥屋成功地熬过了残酷的旱季,但它们想不明白,为什么没有逃脱被土著人吃掉的命运。其实,正是这种一成不变的成功模式让它们断送了自己的性命。
人生中,前人的成功经验总是吸引着后人去学习和借鉴,但是当前人的成功经验成了后人的模式之后,当事者便很容易走入误区,轻则令事业惨败,重则危及生命。
鱼与渔者
有一个吹萧高手在河边钓鱼,连续3天想以美妙的萧音引鱼上岸,但是一条鱼影也没有见到!第四天,高手撒网捕鱼,一下子捕了几十条大鱼,网中的鱼蹦跳不己!高手愤怒地吼道:之前我吹出那么美妙的音乐,你们不跳,现在才来跳?!鱼回答说:可是我们并不喜欢音乐啊!
这个寓言告诉了我们什么哲理???
其中“吹萧高手”就是-----我们的“营销精英”,而“鱼”则是----我们的“客户” 但这哲寓言的寓意告诫我们:做市场营销的时候首先要搞清楚客户的心态,如果客户不喜欢的东西就算你再怎么去推(就算吹出再精美的萧曲),也是白费力气,客户也会无动于衷,一点用处也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