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遇到障碍融合它故事
人们遇到障碍,通常会采取两种对付的办法:一种是绕过障碍,一种是摧毁障碍。但我认为,这两种办法,都有其弊端。为什么呢?先看绕过障碍,要绕过障碍,你就得走弯路,走弯路你就得延误抵达目的地的时间;再看摧毁障碍,要摧毁障碍,你就得与障碍进行一场战争,有战争就会有损伤,无论你是胜者还是败者,都会削弱你的力量。那么,在这两种办法之外,还有没有一种更可取的上乘之策呢?
1989年,日本大阪实施旧城改造,在城中修建一条高速公路,当建到池田线路段时,遇到了一个棘手问题:一座高层办公大楼正好处在规划线上。当时有两个解决办法:要么摧毁大楼,要么池田线路绕道而行。摧毁大楼,损失相当惨重。要绕道而行,不仅延误工期,而且必然提高工程的造价。
正在大家左右为难之时,城市规划首席设计师有了一个好主意:让高速公路穿楼而过,即把大楼的5至7层打通,使高速公路在楼层中通过,这样,那楼层也就成了高速公路的一段,那一段高速公路也就成了一个楼层,两者并行不悖,形成了完美的组合。如今,这幢楼成为了大阪的城市象征。
记得一位名人说过,消灭敌人的最好办法,就是把敌人变成朋友。同样,消灭障碍的最好办法,不是去避开它,也不是去摧毁它,而是积极地去融合它,把它化作我们的“朋友”,从而实现双赢。
第二篇:沟通过程可能遇到哪些障碍
沟通过程可能遇到哪些障碍?应该怎样改善这种情况?
一、障碍
1发送者方面的障碍 :语义障碍,主要指因对语义的不同理解引起的障碍;传递形式障碍,信息发送者在发送信息所采用的语言符号和体语在表达同一内容时,要相互协调,如果不协调,就无法理解所传送信息的内容。如果信息发送者与信息接受者之间有共同的经验区,这样才比较容易实现沟通信息的目标。
2.信息传递过程中的障碍(1)沟通渠道选择方面的障碍。信息在传递过程中,渠道或媒介的选择和信息符号的选择不匹配,导致信息无法有效传递和信息传递失误。(2)传递层次的障碍。如果一个信息从发送者那里发出,到达接受者那里经过的环节越多,这种过滤现象就会越严重,使到达最终接受者那里的信息大打折扣,或者被歪曲、曲解、篡改。(3)信息传递手段的障碍。在现代信息沟通中,使用着越来越多的先进的传递手段,大大提高了沟通效率。但在使用这些手段发生故障时就会影响沟通。
3.接受者方面的障碍(1)对信息的“过滤”。接受者在接受信息时,有时会按照自己的需要,对信息进行过滤,取其对自己有用和喜欢的信息,过滤掉对自己不利或不喜欢的信息。(2)理解力的障碍。理解力给人对信息的接受程度影响极大。每个人的价值观、所受的教育、经历和兴趣的不同,都会影响到个人的理解力。(3)信息过量障碍。4.反馈过程中的障碍: 信息只有通过反馈,才能建立一个双向沟通的过程,而这种双向沟通对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反馈过程中,由于反馈渠道本身的设置和使用,以及反馈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信息失真等,都有可能给有效沟通带来障碍。5社会环境方面的障碍:不同的社会环境具有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各种不同文化价值观影响下的沟通行为有很大的不同。
6组织文化方面的障碍:组织文化是一个组织所创造和形成的以一定的价值观为核心的一系列独特的制度体系和行为方式的总和。由于企业文化是组织中员工价值观的根本体现,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员工的各种行为,因此,它对组织中的信息沟通也有着深刻的影响。
二、解决办法
1强调有效沟通的重要性 首先要加强组织中的管理者对沟通重要性的认识。通常人们认为沟通是件非常简单的事,并不重视沟通的重要性,并在某种程度上对沟通存在着误解。其次,管理者还要了解组织沟通过程的一些规律。例如,在组织中建立重视沟通的氛围,创造一个相互信任的沟通环境,不仅在各项管理职能中有效地运用沟通手段,还要重视非正式沟通中的“小道消息”对组织管理的重要性等。
2、提高人际沟通技能改进沟通态度;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倾听”的艺术
3、建造合理的沟通网络为实现有效的组织沟通,管理者应在注重人际沟通的基础上,进一步考虑组织的行业特点和环境因素,结合正式沟通渠道和非正式沟通渠道的优缺点,通过对组织结构的调整,设计一套包含正式和非正式沟通的沟通网络,同时缩短信息传递的链条,以便使组织的信息沟通更加迅速、及时和有效。
4采用恰当的沟通方式选用适当的沟通方式对增强组织沟通的有效性也十分重要,因为组织沟通的内容千差万别,针对不同的沟通需要,应该采用不同的沟通方式。5采取信息沟通检查制这种方法就是将信息沟通看成是实现组织目标的一种方式,而不是为了沟通而沟通,因而就可以把组织内外的信息沟通看成是一个与组织目的相关的一组沟通因素。利用这种信息沟通检查制,可以分析所设计的许多关键性管理活动中的沟通。它既可以用于出现问题之际,也可用于事前防范。管理者通过不断反复地使用和检查来进一步完善这种制度。
6设立建议箱和查询制度 通过设立建议箱来征求员工的意见,以此改善自下而上的沟通。员工可以直接将自己的建议或意见投到建议箱中,组织的主管会亲自打开建议箱,当员工的建议得到认可和采纳时,就能够得到组织的物质和精神奖励。
7、员工调查和调查反馈对组织中员工的态度和意见进行调查,是组织的一种有用的自下而上的沟通手段。
8、对管理者的培训在组织内部,对管理者的培训能使他们更多地了解沟通的重要性和掌握沟通技巧,有助于组织有效沟通的实现。
第三篇:既然是标准请遵守它哲理故事
我孕期共住过三次院,第二次入院前,正好收到了一封读者来信,说:英语四级成绩刚刚出来,她是59分。她质问我——也可以算是对全世界发牢骚:59分与60分,到底有什么区别?也许,只是少写了一个大写字母,或者拼错了一个字母。
还来不及回答,我就躺到了病床上。在病房无聊,我就反反复复思考这封信。最终我拟的答案是:这世界上的事,总得有一个标准,这标准是人为的,不一定准确,也不一定合理,用单一标准来衡量人,是不公平的。但完全没标准,不可行。为了照顾59分而降低标准,也不可行;否则,得58分的人该掀桌了。
我自己觉得,说服力一般,但没有更好的答案。
得闲在护士站逛来荡去,看产妇进进出出。每有出院者,她的卡片便会被取下来,有一天我看到一张卡片上写着:孕27周,1/0,早产,死产。最下端是“已出院”三个字。我愣了一会儿才反应过来:她的孩子没有诞生在世间。
我想大声疾呼:不是7个月大的孩子就能保住吗?心底一个声音提醒我:27周还没到7个月。
27周与28周有什么区别?就像那个女生的信:59分与60分有什么区别?
我听见了答案:生死之隔。
8点与8点1分有什么区别?如果你的火车是8点的,区别就是要么你站在车厢门口一边喘粗气一边庆幸,幸福感爆棚;要么你在月台上狂奔,眼冒金星,听它叮叮几声,眼睁睁地看它绝尘而去,你欲哭无泪。
这一秒与下一秒有什么区别?如果你在“卡桑德拉大桥”上,这一秒你成功地冲过了大桥,你就活下来;下一秒大桥被炸毁,你会瞬间灰飞烟灭。你要去向谁抱怨不公平,跟谁诉说没区别?
我的回信是这样的:既然是标准,请遵守它。规则就是天意,就是不可碰触的底线,尽量让自己远离它,好司机从不压线。竭尽全力,让自己靠近上限,像孕妇足月分娩,像高考状元从容在清华北大间任意挑选,而如果你落到底线外——你应该庆幸这只是一次四级考试,给了你很多次重来的机会。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你,连一次越线的机会都没有。
第四篇:我国智力障碍人士社会融合的现状与发展
我国智力障碍人士社会融合的现状与发展
1987年,我国首次对残疾人进行了抽样调查,基本摸清了残疾人数、地区分布、年龄结构、致残原因和残疾人的康复、教育、就业、婚姻、家庭的状况。我国智力障碍人士社会融合的现状与发展是怎样的呢?我们下面来阐述。
1988年,出台了《中国残疾人事业五年工作纪要(1988-1992年)》,自此,我国残疾人事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根据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统计,自1988-2005年,我国残疾人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康复、就业、义务教育、农村贫困残疾人的扶持、特困残疾人基本生活保障等方面的统计数据逐年递增。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在对残疾人事业的回顾中指出,国家为发展残疾人事业、改善残疾人状况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我国残疾人事业取得了历史性的进展和举世瞩目的成就。
根据1987年抽样调查,我国约有1182万智力残疾人(以下称智力障碍人士),在数量上居各类残疾人中的第二位,其中18岁以上约有537万,占智力残疾人总数的45%。按照2006年最新抽样调查的数据,我国目前约有554万智力残疾人。我国智力障碍人士的社会融合起步虽晚,但是以199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作为起点,包括此后出台法规和一系列政策文件,我国的法律政策都非常强调“平等、参与、分享”的社会融合理念。社会融合理念在我国智力障碍人士融入社会进程中逐步得到体现和落实。本文立足我国整个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大背景,介绍智力障碍人士融合性安置的有关政策法规,分析生活安置和就业安置的主要模式,思考和展望智力障碍人士社会融合的发展前景。
一、我国智力障碍人士的法规政策
(一)法规
我国专门的残疾人立法工作起步较晚,但是我国最初的相关立法就确立了残疾人“平等、参与、共享”社会生活,充分体现了残疾人的社会融合理念。1990年,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是我国第一部残疾人社会保障的专门法,也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保障法。《残疾人保障法》的立法宗旨是:(1)保护残疾人的权益。(2)发展残疾人事业,为残疾人服务,解决残疾人问题,改善残疾人状况,促进残疾人“平等、参与、共享”。残疾人事业涉及康复、教育、劳动、就业、文化生活、福利、环境以及残疾人组织的建设、法律责任。(3)促进残疾人平等地充分参与社会生活,共享社会物质文化成果。
《残疾人保障法》的实施为包括智力障碍人士在内的所有残疾人的社会融合奠定了法律基础。在劳动就业方面,规定了国家保障残疾人劳动的权利、残疾人劳动就业的方针、社会各方面的责任、给予残疾人的优惠与扶持等内容,特别是规定了各类组织均应按一定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在劳动就业的各个方面不得歧视残疾人。对于扶持农村残疾人参加生产劳动也作了明确规定。在文化生活方面,规定了国家和社会鼓励、帮助残疾人参加各种文化、体育、娱乐活动以及相关的扶持措施等内容。在福利方面,规定了国家、社会采取扶助、救济和其他福利措施,保障和改善残疾人生活,并且给予特别照顾。
1994年,国务院根据《残疾人保障法》和有关教育法律,制定了《残疾人教育条例》,对于保障残疾人受教育的权利,发展残疾人教育事业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该条例专门就职业教育和残疾成人教育作了规定,这为成年智力障碍人士融入社会、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在法规上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二)政策
自1995年以来,国务院及各部委先后就残疾人事业颁发了若干政策性文件,涉及残疾人就业、社区残疾人工作、志愿者助残等。1995年,财政部发布《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管理暂行规定》,对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简称“保障金”)作了界定:“保障金”是指在实施分散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的地区,凡安排残疾人达不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比例的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城乡集体经济组织,根据地方有关法规的规定,按照差额人数和上本地区职工年平均工资计算交纳用于残疾人就业的专项资金。规定“保障金”专项用于残疾人职业培训、奖励超比例安置残疾人就业的单位及为安排残疾人就业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有偿扶持残疾人集体从业、个体经营、适当补助残疾人劳动服务机构经费开支等。劳动保障部等若干部门于1999年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残疾人劳动就业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提出三种主要的就业形式:按比例就业、集中就业、个体就业。此外,还有下岗残疾职工再就业、支持农村残疾人参加生产劳动。我国《宪法》、《残疾人保障法》、《劳动法》,都明确规定对残疾人劳动就业要给予特别的扶持、优惠和保护。强调了劳动是公民的基本权利,残疾人与健全人一样,享有法律赋予的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取得劳动报酬或收入、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接受职业技能培训、享受社会保障等权利。
1996年,司法部和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发布的《关于加强残疾人合法权益保障,做好残疾人法律服务工作的通知》指出,要做好残疾人法律服务工作,以切实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
2000年,由民政部等14部委制定的《关于加强社区残疾人工作的意见》指出:以政府为主导,社区为依托,社区居民委员会为核心、社区残疾人组织为纽带、社区服务机构为基础的工作机制,社区残疾人工作纳入社区建设总体规划,融为一体。
2000年,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发布的《关于开展志愿者助残的意见》指出,志愿者助残的服务内容以日常生活服务为主,因人因地制宜,提供多方位的服务。特别提到,根据志愿者的特长和志愿者单位的资源优势,为残疾人提供医疗康复、技能培训、扶贫就业、法律帮助,以及为残疾人或子女提供学习辅导等方面的服务。服务形式根据残疾人的需求采取灵活多样、方便有效的服务形式。
(三)发展规划
从1988年至今,国务院组织有关部门共制定了5个残疾人事业规划纲要。《中国残疾人事业五年纲要(1988-1992年)》是我国制定的第一个有关残疾人事业发展的系统规划纲要,实际执行到1990年,1991年起执行“八五”规划。《纲要》规定:“举办城镇工疗站、农村生产福利院以及其他福利性生产安置单位,组织成年智力残疾人参加适当劳动和能力训练。”
自1991年,国务院制定了4份中国残疾人事业的五年计划纲要,包括“八五”(1991-2000)、“十五”(2001-2005)、“十一五”计划纲要(2006-2010)。五年计划纲要规定了残疾人的康复、就业、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扶持农村贫困残疾人、特困残疾人基本生活保障。以“十一五”计划纲要为例,该计划纲要非常详细,还有18个配套实施方案,涉及康复、教育、体育、就业和社会保障、组织建设、法制建设、无障碍设施建设、法律救助、宣传文化等。“十一五”计划纲要强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进一步缩小残疾人生活状况与社会平均水平的差距,改善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物质条件和社会环境,“十一五”计划纲要更加突出了残疾人融入社会生活的目标。其中,《智力残疾康复“十一五”实施方案》明确了成年智力残疾人士康复的任务目标:“承担社区康复工作任务的县(区)普遍开展成年智力残疾康复训练服务。”主要措施强调:建立健全社会化工作体系;开展有针对性的多样化康复服务,在有条件地区兴建集康复、教育、文娱、劳动等内容为一体的智力残疾人托养机构、庇护就业机构,为智力残疾人提供系统化、终身性康复服务;对成年智力残疾人开展生活自理、简单劳动技能、社会适应能力等训练,提供日间照料、娱乐活动、支持性就业等社区康复服务。在就业方面,要求“初步形成市场经济条件下促进残疾人就业的政策体系;登记求职残疾人按规定享受就业服务,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服务能力显著提高,残疾人就业服务需求得到基本满足;登记失业、求职的残疾人按规定享受职业培训,提高培训后就业率;残疾人就业规模进一步扩大”。
第五篇:浅谈中国铁路走出去所遇到的障碍与对策
浅谈中国铁路走出去所遇到的障碍与对策
一、中国宏观经济环境分析
中国经济过去的增长靠三大动力和三大红利:
三大动力:民营化、市场化、城市化;
三大红利:人口红利、土地红利、全球化红利。
如今中国经济的增长面临三大瓶颈和三大挑战 :
三大瓶颈:环境瓶颈、资源瓶颈、投资瓶颈 ;
三大退潮:外资退潮、民企退潮、民工退潮。
1、产能严重过剩
不仅传统产业产能严重过剩,新型产业亦是如此。而在需求明显下降的背景下,这一危机显得更加突出。地方政府是产能过剩的第一推手。产能过剩会引发中国经济危机。
2.成本快速上升
能源价格攀升,原材料价格攀升,土地价格攀升,运输价格攀升,环境治理和社会治理成本攀升,特别是劳动力价格快速攀升,企业赢利空间被大大挤压。
3、创新严重不足
从成本优势转变为技术优势;从外向型经济转变为内需型经济;从污染耗能型经济转向清洁低碳型经济;从简单加工业转向高端制造业。
宏观经济形势不容乐观,主要是经济引擎缺乏,投资消费出口的三驾马车中,找不到黑马;从内部看,结构性经济调整导致需求增长放缓,政府的强力反腐也使得一些“畸形”的消费和投资活动不再“繁荣”。从外部因素看,外部需求的疲软加剧了国内产能过剩的矛盾。
二、中国铁路产业形势分析
加快铁路建设是2013年7月24日和2014年4月2日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都提出的“微刺激”政策。在2013年7月24日出台的政策具体内容是“全面开放铁路建设市场,优先建设中西部和贫困地区的铁路及相关设施”。在2014年4月2日出台的政策的具体内容仍是“加快中西部铁路建设”,“今年全国铁路预计投产新线6600公里以上,比去年增加1000多公里。”而对于铁路建设资金的来源则要吸纳社会资本进入。
铁路建设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引擎,国家正在逐步加大对铁路建设的投资,在宏观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在国内需求疲软的形势下,利用“微刺激”政策确保铁路建设。这是铁路产业发展有利的一面,但是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除去铁路运营部门,其他基建、车辆等生产、制造部门存在着巨大的产能过剩,过去几十年,企业为了扩大规模,提高经营指标,一直在不予余力的扩大生产,企业扩能的速度远远超出了铁路发展的速度。导致铁路建设各企业能力严重过剩,这些过剩的能力如何消化,走出去、参与国际竞
争是唯一的出路。
三、中国铁路走出去面临的障碍与对策
近些年,中国铁路正在逐步走向世界,我国企业已经承揽了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铁路建设项目,铁路装备及零部件也已遍及亚洲、非洲、大洋洲和美洲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包括美国、俄罗斯、巴西、沙特、土耳其、波兰、委内瑞拉、印度、缅甸、柬埔寨、老挝、泰国等在内的几十个国家都希望加强与我国在高速铁路及普通铁路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面临的障碍:
1.政治局势
例如泰国最近局势非常不稳定,政府换届较快,这给泰国铁路建设造成了很大障碍,往往前期确定的投资项目,由于政府的换届不得不搁浅,甚至合同作废、重新招标的例子比比皆是。
2.文化习俗
文化习俗是人类长期积累的产物,不同阶级、不同民族、不同社会集团的政治规则不断发展、碰撞、冲突、渗透、融合,逐渐抽象和升华出一系列新的规则和习俗。因此,不同的文化习俗,就会形成不同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和政治制度。
中国铁建股份公司承建的麦加轻轨工程建设,困难重重,除所有国际工程普遍存在的语言、工作习惯等障碍外,本项目还存在以下限制条件:施工区域地处高温和特大风沙区,夏季地表的最高温度可达到70摄氏度左右。此地严重缺水,淡水比石油更加珍贵。自然环境十分恶劣,施工范围主要集中在穆斯林地区,制约因素多。
俄罗斯人一直信奉“乌鸦是直线飞的”,俄罗斯人性格直率,办事喜欢直来直去,所以我们在与俄罗斯人合作时,要讲究信誉,说到做到。美国人防范意识比较强,例如,美国交警叫你停车时,你停车后在车里别动,并把双手放在方向盘上,等美国交警到你车的侧边,让你把驾驶证递出来时,你再把驾驶证递交给他,不能按照在中国的习惯,美国交警叫你车时,你停车后急急忙忙下车,跑到交警身边又说好话又递烟,然后再递驾驶证,这样做非常危险,美国交警以为你会袭击他,他会掏枪向你射击,在美国警察打死人,是属于正当防卫。
在发达国家,遵守规则是最重要的。而中国企业往往要考虑能不能找关系“摆平”。在发达国家,市场竞争非常激烈,如果不遵守规则,一不小心就会被起诉,打官司是司空见惯的事情。铁路企业在进入发达国家前,必须认真学习发达国家的法律,充分做好了解当地文化习俗的前期准备,包括尽可能准确定义项目、收集投资行业部门的相关信息以及分析市场份额、竞争对手、价格定位等国外市场信息。
3.知识产权纠纷。
中国企业在加入WTO后,面临许多知识产权纠纷问题,从手机、数码相机直到轿车、摩托车、打火机,外国企业动辄向中国企业挥舞知识产权大棒已经不再是新鲜的事情。尤其是美国,不仅向WTO投诉中国知
识产权问题,而且频繁利用知识产权相关法律条款对我国企业提起调查和诉讼,最频繁的是337调查,阻止我国产品进入美国市场。中国铁路实施“走出去”战略,高铁技术也会涉及到知识产权纠纷问题,我们要汲取其它企业的教训,早做准备,少走弯路。
4.劳动用工。
我国在欧、美等国家的合作项目,在用工的问题上以前都有过摩擦,中国企业要求他们员工加班时,他们员工拒绝加班,说什么要保证休息时间,要保证人权,他们员工上班时,在岗位不在状态,干活时出工不出力,经常迟到早退,中国企业领导对他们进行批评教育,他们员工不但不改过自新,还告中国企业领导,企业工会组织以维权为名,对他们包庇袒护,对我们百般刁难,结果有的中国企业领导被罚款,有的中国企业领导被迫回国。
5.其它因素。
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经济发展突飞猛进,取得了巨大成就,令世界各国刮目相看。与此同时,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无事生非,制造并散布谣言,说什么中国“威胁论”,中国“强大论”,中国“责任论”,为中国铁路走出国门设置障碍,干扰阻碍中国铁路走向世界。
对策与建议:
针对上述影响中国铁路“走出去”的不利因素,我们要慎重对待、积极应对、妥善处理,采取切实有效的策略,确保中国铁路健康稳步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1.加大宣传力度,营造高铁走出去的良好氛围。
近几年中国铁路飞速发展,取得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中国高铁营运里程一万多公里,是世界上最大的高铁运营网络。李克强总理出访国外多次推销中国高铁,我们应该建立政府、企业、民间组织的多层次、多范围的宣传网络,大力推广我国高铁技术。
2.尽快申请国际专利,得到目标国的专利保护。
知识产权是中国铁路“走出去”过程中最为敏感的问题,需要妥善处理。我国不是高速铁路技术的原创国,很多新技术是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通过消化吸收再创新而开发的,并拥有完全自主的知识产权。中国高铁“走出去”,关键的问题是高铁专利技术的保护问题。建议一要尽快成立铁路境外知识产权机构,专门负责铁路系统境外知识产权的申请、登记和日常管理工作,负责铁路系统境外知识产权纠纷的处理工作,二要尽快清理和登记高铁技术的专利授权事宜。中国高铁技术有900多项专利授权,是否已申请国际专利,如果没有申请,那么就应在12个月内申请国际专利,超过12个月的优先权期限,就不能申请国际专利了,今后在申请中国专利的同时一定要申请国际专利,尤其是要得到目标国的专利授权,三要组织有关人员尽快将中国高铁专利技术纳入国际铁路技术标准,有效解决我国高铁技术的法律障碍,顺利推进中国铁路“走出去”。
3.建立铁路“走出去”信息网络,确保信息畅通。
21世纪是信息时代,将会有更多的铁路项目信息,通过各种渠道广为传播。中国铁路应当及时捕捉和掌握国际铁路项目市场的信息,得到第一手信息,及时了解国际铁路市场的发展动态,制定相应对策。首先,要尽快建立铁路“走出去”信息网络,通过各驻外使领馆、境外项目协调组、世界各地的承包商、代理商、供应商等建立国际信息网络,其次,要不断拓展信息渠道,扩大信息覆盖面,以便及时准确反映世界铁路市场情况,增加进入国际铁路市场的机会,为中国铁路开拓国际市场创造条件。再次,要高度重视国内外的信息,及时扑捉信息、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利用信息,进行快速科学的决策。要切实加强铁路“走出去”信息化建设,加快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办事效率。
4.争当和平使者,建设和谐铁路线。
在中国崛起的过程中,得到世界的普遍好评,但也有不少敌视中国发展的西方国家,想方设法遏制中国的发展,公开散布“中国威胁论”,“中国强大论”对中国崛起、发展非常不利。中国高铁“走出去”,积极参与世界各国高速铁路建设,为世界各国人民建立起快速、环保、低碳的铁路线,尽力为世界各国提供真诚无私的援助和帮助,既大大改变当地公民的交通条件,又可加深各国人民对中国的了解,通过高铁建设搭建友谊平台,建成和平线、友谊线、和谐线,人人充当和平使者,展示中国人朴实善良的风采,树立中国公民的良好形象。
5.尽力培训当地员工,提升综合素质。
许多境外中资企业注重本土化经营,有计划地培养当地人才,为当地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有效地缓解了当地的就业压力。中石油在哈萨克斯坦当地长期雇佣工11万多人,并选拔优秀的学员到中国名牌大学学习。中国铁路“走出去”也要注重本土化经营,积极培养当地人才,可以帮助当地有用人才来中国北京交通大学、西南交大等院校学习深造,提升他们的技能和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