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齐白石自述》有感:还原一个真实的齐白石

时间:2019-05-15 16:16: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齐白石自述》有感:还原一个真实的齐白石》,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齐白石自述》有感:还原一个真实的齐白石》。

第一篇:读《齐白石自述》有感:还原一个真实的齐白石

还原一个真实的齐白石

——读《齐白石自述》有感

禅石墨韵书画

当下社会上不少研究齐白石的人,包括所谓齐白石的弟子们,经常用调侃和戏说的方式评价齐白石,缺乏对大师的敬畏之心和严肃的学术精神,喜欢在花边趣事中寻觅,有意无意中,诋毁和弱化了齐白石的精神追求和艺术修养。读了《齐白石自述》这本书,方知很多曾经听到的说法存在谬误,有些是以讹传讹,对齐白石名誉造成了严重的损毁。

齐白石

误传之一:齐白石六十岁开始学画

在美术界有一种说法,说齐白石六十岁以前是木匠,六十岁以后开始画画。实际情况是齐白石五岁开始对着邻居家的门房临摹门神雷公像,之后到了私塾,就常把一本一本的描红本当成画本,画来画去,主要是把眼里看到的猪马牛羊,当模特画出来,他的做法屡次遭到私塾老师的呵斥,说他“只顾玩,不干正事”.到了十六岁齐白石开始学习细木工,主要是在建筑、家具上雕刻描金,也做一些小件家具,如化妆盒、床柜等,也就是现在称工艺美术的学科,这个是需要画画功底的。也就是这个时候,齐白石真正走上了学画画的道路。二十岁的齐白石开始自学《芥子园画谱》,把《芥子园画谱》的画样,创新地用在雕花的木器上,受到主顾欢迎。二十六岁的齐白石仍以做雕花活为主。在雕花的主顾家,雕花活做完以后,总有主顾让他留下来画一些画,装点门面,从这时起,齐白石开始有了画画的收入,也就是说齐白石在二十六岁的时候已经开始卖画了。二十七岁正式拜当地名师胡沁园开始画画生涯,扔掉木匠工具,改行专做画匠,从此以画画为生。

误传之二:齐白石因徐悲鸿的提携得以成名

其实齐白石的成名主要归功于陈师曾和林风眠,徐悲鸿只是续聘了齐白石在美术专门学校的教授职务。1917年,齐白石为了躲避战乱和土匪掠夺而到北京谋生,在北京琉璃厂南纸铺结识陈师曾,陈师曾当时是京城著名画家,画坛领袖级人物,任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员。齐白石刚到北京,人生地不熟,又出身贫寒,更没有什么留洋文凭,曾经以做劳力木匠为生的经历,更成为业界讥讽的笑料。当时的人们比较看重科举,讲究题榜名士的画画身份。齐白石起初学的是八大山人的画法,画风比较粗犷,不受京城人喜欢,画价很低,还不容易卖出去。有一天陈师曾到齐白石住处北京法源寺,对齐白石的篆刻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也指出了其美术作品一些不足之处,并鼓励齐白石自创风格,不必求媚世俗。并为其题诗一首,赞美齐白石画画风格高雅,只是俗人不懂,不要低头求合群。最重要的是陈师曾为了提携困顿中的齐白石,在1922年赴日参加东京府应工艺馆的中日联合绘画展览会,特意捎带齐白石的花卉、山水画去参加展览,并全部卖出。画价从100到250银元不等,是当时齐白石国内卖价的100倍左右。并且日本人又为陈师曾、齐白石两人拍摄了画画过程和生活状况的纪录片,在东京艺术院放映,反应良好,起到了墙内开花墙外香的效果。北京琉璃厂的画商们也开始看好齐白石画作的前景,纷纷开始预订画作,准备做一把投机生意。从此齐白石在京城一炮打响,卖画生意一天比一天兴隆起来。因陈师曾逢人便夸其画作,又策划展览,齐白石得以跻身于名家的行列。齐白石对陈师曾也更加感激。齐白石曾说,“我是永远忘不了他(陈师曾)的;除了陈师曾,懂我画的简直是绝无仅有”.陈师曾和齐白石都是湖南人,两人以此成为同乡兼志同道合的朋友。

1927年,六十五岁的齐白石应北京艺术专门学校(现中央美术学院前身)校长林风眠邀请去当教授,因为齐白石认为自己是乡巴佬,到洋学堂当教授,怕学生笑话、看不起,起初一直没有答应,经林风眠和朋友三番五次的邀请,才应允了。所以,并不是人们一直传说的,齐白石是靠徐悲鸿邀请当中央美院教授后成名成家的。当然,新中国成立以后,徐悲鸿在齐白石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成为全国首届人代会代表等事上提供了不少的帮助。

误传之三:齐白石的气节和人品

美术界人士谈起齐白石时最多的不是作品好坏、功力多深,而是齐白石如何吝啬,如何抠门,如何计较润格费的笑话。笑料的来源,大多都是从自称是齐白石弟子的口中说出。其实从《齐白石自述》这本书来看根本不是这么回事儿。

首先说齐白石的人品。齐白石一生靠卖画为生,没有巴结任何权力阶层,也不靠近当官的,虽有几次当官的机会也断然拒绝了。这在当时卖官买官横行的时期,甘愿做一个纯粹的艺术家是多么的可贵。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北京城期间,齐白石闭门谢客,拒绝把画卖给日本军人和日本投机画商,与当时众多汉奸文人投靠洋人、献媚逢迎侵略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现出其崇高的爱国情操,怎能说见利忘义呢。新中国成立后虽然当选美协主席、人大代表,那也是群团组织,没有工资的,他还是以画画为生,养活全家。

在《齐白石自述》里面有这样一段话,涉及朋友劝他到日本卖画、挣钱时说“我定居北京快过九个年头啦!近年在国内卖画所得,够我过活的,不比初到京时的门可罗雀了。我现在饿了,有米可吃,冷了有煤可烧。人生贵知足,糊上嘴,就得了,何必要那么多钱。反而自受其累呢”.从此可以看出齐白石并不是一个贪财的人。还有一件事,齐白石父亲去世,他请好朋友樊樊山为父母写墓碑,按照樊樊山当时的润格费,悉数给了樊樊山一百二十多元的笔资,足以看出齐白石不是爱占小便宜的人。虽然和樊樊山是非常要好的朋友,但还是尊重朋友的劳动成果。

1937年“七七事变”后,齐白石不愿参加日伪举办的什么盛典和饭局,懒得跟日伪汉奸废话,干脆在大门上贴上一张纸条,写了十二个大字“白石老人心病复作,停止见客”.其“心病”二字齐白石觉得用得非常恰当,后来又在门上贴上“画不卖与官,窃恐不祥”,意思是画不卖给当官的,当官进家对卖画的人不吉利。后来又声明“绝止减画价,绝止吃饭馆,绝止照相”,可见齐白石在大是大非上立场鲜明,经济上舍小利取大义。绝非有些人说的,齐白石是多么在乎蝇头小利的人。

1943年,八十三岁的齐白石看到国破家亡的状况,面对假借买画名义,常来捣乱的人,他毅然在大门口贴上了四个大字“停止卖画”.这对一个以卖画为生的人来说是多么艰难的事。停止卖画后,对关心齐白石日常生活的朋友询问,齐白石用诗回答,“寿高不死羞为贼,不丑长安做饿饕”,意思是说我年龄大了,宁可挨冻受饿,也绝不甘心去取媚日伪汉奸。表现出齐白石大义凛然的傲骨情操。虽然停止卖画。()但每天还是画画不断,所画作品分给儿女们保存。其中不少画作是讽刺挖苦日伪汉奸的佳作。用老鼠、螃蟹等为题材,表现日本帝国主义像老鼠和螃蟹一样偷东西、横行霸道。有人劝齐白石明哲保身,齐白石回答说:“残年战乱,死何足惜,拼着一条老命,还有什么可怕的呢。”日伪汉奸为了拉拢齐白石,想让其重新回到已经是日本人控制的艺术专科学校任教,齐白石断然拒绝,体现出齐白石在国难当头之时的爱国精神。

误传之四:齐白石有五六次婚姻

自媒体上传说最多的是齐白石的婚姻,传说齐白石结过五次婚,也有说六次的,与事实严重不符。齐白石一生只有两次婚姻,第一次是结发夫妻,也是童养媳陈春君,一个是先为小妾后成继室夫人的胡宝珠。1874年齐白石十二岁,当时的风俗是家里做事的人少,男孩子很小就要娶亲。女孩子的娘家,因为人口多、家境不好,为减轻吃喝负担,又想到女儿总要嫁人,早嫁过去早省心。所以不少家庭女孩很小便过门到夫家,等到男女双方成人,再同居圆房,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童养媳。齐白石也是在这一年娶原配夫人陈春君的,后齐白石到京城,陈春君因舍不得湖南老家的房产、田产和需要赡养的公公婆婆而未到北京和齐白石一起生活。但是,陈春君为齐白石挑选了十八岁的四川姑娘胡宝珠为小妾,照顾齐白石的生活,这在当时也不算什么新鲜事。陈春君1940年去世,享年七十九岁。1941年,齐白石在陈春君逝世一年后,在二十余人的作证下立胡宝珠为继室,这是齐白石的第二任夫人。胡宝珠1943年病故,时年四十二岁,齐白石八十三岁。再后来是1944年经人介绍一位夏文珠女士,来顾照齐白石的日常生活,并非夫妻关系。这是《齐白石自述》中关于婚姻的解说,应该是比较真实的情况。

误传之五:齐白石的年龄

关于齐白石年龄的误差。齐白石自称百岁老人,其实是1957年去世,享年九十五岁。胡适在研究齐白石简历过程中发现齐白石七十五岁后大了两岁,胡适治学严谨,发现问题后,托人当面问齐白石,得到的答复十分含糊。于是,胡适又托齐白石好朋友询问,终于弄清了齐白石老人是因为听信了一个算卦人的话,说齐白石七十五岁,可能是一个不好的关口。就这样齐白石将自己的年龄,在七十五岁的时候说大了两岁,避开了七十五岁。这个大出的两岁就是迷信作怪,也透出齐白石老人的一种单纯和可爱。

据说,毕加索曾当张大千的面盛赞过齐白石。这位白髯飘飘的白石老人,以赤子之心讴歌了大自然的动物、植物和人物的美丽形象,拓展了中国画的题材空间。其人其艺,都令人敬仰。

第二篇:读208个名人故事《齐白石》有感

读208个名人故事《齐白石》有感

刘鑫

今天,我读了208个名人的童年故事这本书,里面的每一篇故事都令我印象深刻,并且每一篇都是很有教育意义,而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关于——齐白石的故事。

齐白石是我国近代史上一名著名的画家和书法家、文学家、艺术家,他很喜欢画花草、鱼虫、山水和人物,但最擅长的就是画“虾”,齐白石曾经担任过我国的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和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等职位。

齐白石家境贫困,世代务农,他小时候曾在外祖父的私塾里读过书,故乡优美的景色像一股清泉水,滋润着齐白石的心田,一天晚上,齐白石在描红本上写字,写腻了,就在描红本上画起画儿来,他先画了一条游动的小鱼,又画了一只在林间欢唱的小鸟,再画了一株含苞待放的映山红。从那以后,齐白石就迷了画画儿。

齐白石画画儿的事很快就在同学们中传开了,小伙伴找他画画儿,他从不推辞,从写字本上撕下一张纸就给人家画画。

这年秋天,家里收成不好,齐白石只能终止了刚刚一年的学习生活,当上了放牛娃,即使是这样,他也始终没有忘记过画画儿。每当闲睱空余时,他就坐在小溪边细心观察虾的习性,为此还曾被芦虾钳过脚趾。最后齐白石终于画好了虾,他画虾的美名也流传于这世上了。

读完这个故事后,让我对齐白石又有了敬佩之情,他没有因为这世界上命运的悲惨而放弃自己喜欢做的事,相反,他却更加努力的画画儿,观察细微的事情,去把他的画画的更完美。

我们应该学习齐白石这种精神,现在的我们只要一遇到挫折就放弃,根本不会像齐白石这样,不仅不放弃,反而更努力的精神,这点应该值得我们赞扬和学习。

吉林安图三道小学

六年一班 刘鑫

小编评语:

刘鑫:通过阅读这篇文章,能看出你很用心地看了这本书,并且这个故事对你的影响也很大,但是,希望你在今后的写作中,把故事内容简练的描述出来,把这篇文章的感受和影响要重点的描述出来。加油希望以后的文章写得越来越好。

第三篇:湘刀文斌读《大匠之门-齐白石回忆录》有感

白石老头太可爱-湘刀文斌读《大匠之门》有感

读完《大匠之门-齐白石回忆录》。他太可爱了,有写读后感的冲动。一般而言,写读后感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起式,说一些废话,比如:被感动、被震撼、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之类。试问:如果没有感觉,写读后感有何用?第二部分,就是简单把读的文章概述一遍,如果你读的文章,别人没有读过,你说感想,怎么沟通呢?这个部分,建议大家买本《大匠之门-齐白石回忆录》读下,齐白石值得一读;第三个部分自然是感想了,学生时代写文章必须符合标准答案,打工时代必须迎合老板思路,如果你谈的感想与标准答案和老板的思路不符,那么你这篇文章就完蛋了,所以我们看到的读后感,所得到的思想,大都千篇一律。写文章和书法篆刻一样,是可以让自己增加学识和修为的事情,谈点感想和感受,还是真挚、真诚一些好吧!您认为呢?

我直接谈感想和感悟吧!

学艺是终身的追求

我初步统计了一下,《大匠之门-齐白石回忆录》在白石老人自述中,他一生有近30位师傅,主要的文学老师4位:爷爷、外公、陈作埙(少蕃)、王湘绮;木匠师傅3位:齐先佑、齐长龄、周之美,其中雕花师傅周之美,终身难忘;主要的艺术类(书法、篆刻、绘画)师傅13名:胡沁园(27岁时的雇主,改变一生的恩人)、黎松安(印友)、樊樊山、易实莆、陈师曾,以及八大山人、石涛、吴昌硕、丁龙泓、黄小松、赵之谦、李北海、郑孝胥这些古人;主要学习过的艺术类书籍和碑帖:《介子园》《天发神谶碑》《祀三公山碑》《爨龙颜碑》《二金蝶堂印存》等;曾携过他的人:陈师曾、徐悲鸿、周恩来、毛泽东、李宗仁、梅兰芳等;生平的第一位大买家,出现在他38岁时,湘潭县城内的江西盐商,12副画送了他320两银子,从此远近闻名。

13-27岁,做了14年木匠,其中雕花木匠做了13年;30岁由木匠转型为职业画家;40岁以前没出过远门,55岁定居北京,从地摊卖画开始,开始是八大山人冷逸一派的路子,后按陈师曾的意见开始衰年变法,日本大展,大获成功;从61岁开始写日记,诗文不断。

一个字:他从未停止过学习,他的一生是终身学习的一生。

科技进步让手工艺术退步

白石老人的一生大部分在兵荒马乱的年代度过,那时的印刷业远不如当今发达,会写字和画画的人可以以工匠职业而活着。富农、豪绅家里的画也都是手工绘制,过年时,左邻右舍也要贴些对联、年画之类,绝大部分为手工书写和绘制,就算穷人家去找字画匠求字画,也自然会带些礼物来换,米油菜都是可以的。而如今,各种艺术印刷品、行画充斥市场,艺术从业者中有真材实料的太少,加上现代人中美盲的比例也比较高,卖原创作品可是件相当困难的事情。

电脑文字、数码印刷出现的同时,让中国传统书画的学习和普及受到巨大冲击,书画作品的水平,“今不如古”由来已久,而且还在加剧。加上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财政豢养了大量艺术工作者,很多为官,衣食无忧,作品好坏与市场表现、人民的需求基本不挂钩。

诗书画印的水平在以前可以衡量一个人的学识、人品,以及受人尊重的程度,还是必须的技能。如今科技的手段,让中国传统国学退步100年,不为过。科技带给人类方便的同时,可不一定带来人类文明的发展。

雅俗共赏是个梦,齐白石做到了

此篇我不谈美学,只论结果。在中国艺术史上,能做到雅俗共赏的大家不多,齐白石是第一人。

白石老人名号,天下皆知,“齐白石”三字的知名度,在华人世界里是所有艺术家中最高的,没有之一。何也?他来自劳苦大众,他具有中国老百姓几乎所有的优点:隐忍、坚韧、善良、朴素、实在、勤奋、好学。他的篆刻功力,是从雕花木匠的基础上逐步进化的,从13岁入木匠行,大器匠干了不到1年,小器匠做了13年多,雕花的水平远近闻名,得雇主胡沁园培养,转行卖画为生。他的写意画,从扎实的工笔画基础上逐步发展来的,没有看到过的事物绝不入画,他的作品实实在在表现老百姓的生活。

艺术是情学

伟大的毕总曾谈到“文学是人学”,文艺总是相通,若问我艺术是什么,最简单的回答:艺术是情学。它首先是人学,肯定不是动物学、不是牲口学,尽管当今有些作品让我一度误会 “艺术是奴才学、牲口学”?在齐白石的自述中,我找到了答案。他是性情中人,讨巧、有趣、人缘好。有文章丑化白石老人,说他是艺术界最大的忽悠,花心画匠、文化水平低等等。之前,我也有受到这些现代文章的影响。实际上,这些个写文章的人一部分是羡慕嫉妒恨,情有可原。一部分在没有全面了解白石老人的情况下,有断章取义、添油加醋、扣帽子等不耻行为。

在白石老人的自述中,通篇都是对亲人、师傅、朋友们的挂念、感激和感恩;他热爱生活,在兵荒马乱的年代,没有抱怨,提灯前行;他的艺术作品来自生活,真诚真挚、朴实无华、充满乡土气息。

最动人的文学是最真诚的文学,不掩饰、不玩笔调,以诚挚的心情,说质朴的事实,哪能使人不感动?艺术亦如此。

《大匠之门-齐白石回忆录》几天来反复阅读,几次热泪盈眶。尤其是对恩师胡沁园的感激。恩师逝世后,他说:“老人家不仅是我的恩师,也是我生平第一知己。我今日略有成就,饮水思源都是他老人家一手栽培。一别千古我怎能抑制住满腔的悲思呢?我参酌旧稿,画了20多幅,都是他老人家生前赏识过的,亲自裱好,在他灵前焚化,同时又作七言绝诗14首,写了祭文,一副挽联:衣钵信真传,三绝不愁知己少;功名应无份,一生长笑折腰卑。”结发妻子79岁逝世,他说:“春君13岁来我家,熬穷受苦,从无怨言,我在北平,卖画为活,北来探视,三往三返,不辞跋涉。相处60多年,我虽有恒河沙数的话(金刚经语),也难说尽贫贱夫妻之事,一朝死别,悲痛刻骨,泪哭预干,心催欲碎,作了一副挽联:怪赤绳老人,系人夫妻,何必使人离别;问黑面阎王,主我生死,胡不管我团圆。”

完了,谢谢阅读!

第四篇:还原一个真实的张爱玲

还原一个真实的张爱玲

3071 次点击 12 个回复

毕巧林 于 2008/12/25 20:09:01 发布在 凯迪社区 > 文化散论

Post By:2008-12-25 9:16:22

一、由大师说起

上个世纪中期,一个颇有点知名度的批评家推出了一个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大师的排行榜。这个排行榜不但以排除茅盾而耸人听闻,更以把张爱玲提到前列位置而惊世。期间虽有质疑者不时发问,但由于它表达了某种言在此而意在彼的社会情绪,所以一直没有受到科学的审理。尤其对张爱玲的大师指认,和境外以偏见名世的夏志清遥相呼应,形成了一种强势话语,改写着现代文学史的版图。十多年来张爱玲的名字发射着强力而耀眼的光芒,几乎没有第二个作家可以和她比肩。

可是张爱玲果真是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大师吗?

要说清这个问题。我想首先要弄清什么叫大师。连大师的内涵还没搞清就喊大师,容易拜错庙,烧错香。

要弄清大师的含义,我想不必去引经据典,只要稍稍体味一下世界公认的文学或小说大师的创作就能找到。这些大师的名字有荷马、但丁、莎士比亚、塞万提斯、曹雪芹、歌德、巴尔扎克、狄更斯、托尔斯太,以致莫泊桑、契可夫、卡夫卡、加缪、马尔克斯等等。从这些大师的的作品里我们至少可以离析出大师的如下一些品格:

首先他们都有煌煌巨著,不但饮誉民族,而且饮誉世界。

其次他们都能写出一个时代,有的甚至能创造一个新的时代精神。

再次他们都树立了一座令人叹为观止的艺术高峰。

还有,他们不但引领了自己时代的艺术大潮,还影响着后世的创作。

以此观察中国二十世纪的小说,能够称得起大师的,仅鲁迅而已。他的小说虽然还不够丰厚,但像《阿Q正传》足以反映出一个一个民族的病状。还有他对黑暗势力决不妥协的抗争精神,到现在依然可作民族的楷模和灵魂。

也许我对大师的指称显得有些严酷。但大师的命名本身就是献给那些精英中的精英的,我们没有必要为了张扬民族的创造力,随便地把大师的名号赐给一般作家,哪怕是著名作家。不相称的指派,不但降低了了大师的品格。还会露出乱点鸳鸯谱的草率。

二 遗民世界:并非大师的抒写

由于种种原因,从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到今天文化发展存在着一种不透明性。为了张扬一种开放的观念,人们不得不常常采用“王顾左右而言他”的文化策略。关于张爱玲的重新挖掘也可以持如是说。那些将张爱玲的小说推崇备至的文学史家和批评家虽然并没有直接坦露他们的价值指向,但是细心的人一看就会明白,他们是在贬抑红色文学创作的背景下进行的。

笔者不是左倾文学的爱好者,但愿意以思辨理性来面对各种不同倾向的创作。由此出发,我以为热心于传达革命理想的创作未必都是非艺术,精心于构织平凡人生的创作并非都是文学的极品。应当肯定的是张爱玲很有自己的追求。在红色话语霸权的年代,她敢于独树一帜,显示着一种可贵的勇气和创造精神。如果只是把她当作一个著名作家来谈论,也许不会引起较大的争议。问题在于,一些张显者像夏志清一样以非红的偏见有意对她的创作进行拔高,使文学批评丧失了自身应有的艺术价值尺度。

张爱玲的独创性在于她把笔墨伸进了二十世纪初期中国遗老遗少的世界,写出了他们在末世的挣扎。与同样曾以没落的封建家族为表现对象的巴金不同,张爱玲主要从日常生活入手,从飘零的个体命运的演绎中表达这个部族的坎坷与悲哀。张爱玲的创作明显地带有天然的真实性的特点,是对现代文学疆域的可贵拓展。

由于对遗老遗少社会的谙熟,张爱玲在几部名篇里把他们的本相描画得具有入木三分的准确性和透彻性。作为封建社会的末世子孙,他们懒惰、无能并菌集在祖先的遗产上、分食着祖先的血肉。他们像蛆虫,仅仅为活着而活着:吃、喝、还有尽可能地享受女人或男人。为了满足全部形而下欲望,他们之间你争我夺,露出野兽般狰狞可怖的嘴脸。期间以曹七巧(见《金锁记》)为最。这个曾引出过不少人同情之泪的女性,长期间被人误读。她纯系一个可憎的女恶魔。小市民出身的根性已使她够势利和刁蛮的了,成了名门的正室、贪婪地允吸封建等级观念的毒汁之后,她更加凶悍。病态的自尊心和疑心让她把所有的家族成员都当成敌人。为了实施报复,她借着掌控家族财产的权力随意地凌辱一切人,包括她的子女。自己的不幸使她的心理走向高度的变态:不愿看到任何人的幸福。因此她千方百计地破坏女儿的婚事、还有儿子与他妻子的和谐。

但是张爱玲描摹的遗老遗少的小说多显平面化。人们很难从社会的根底里认识这个部族的腐朽性、寄生性、无能性和惰性。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张爱玲的艺术表现过于追求个体化,而忽视或淡化了人物生存的一个重要维度,即社会。

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个常识性的问题。但就在这个常识性的问题上中国现当代文学却用了几乎一个世纪的时间也没有解决好。客观地地阐释这个问题,我们也许不能只发出一种声音。但是对于一个大师来说,他应当是一个时代面貌的状写者、乃至一个社会走向的预言家。从荷马我们认识到古希腊,从巴尔扎克我们认识到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法国。从托尔斯泰我们认识到黑暗野蛮的农奴制俄国。从马尔克斯我们认识到尚不开化、还受着殖民主义奴役的哥伦比亚。

要说张爱玲的小说不接触一点社会有欠公允。不过社会在张爱玲的笔下不是没有清晰的面貌,就是刚一露头便又蒸发了。最关键的是她的人物游离于社会之外,与社会形成不了任何撞击。他们的心理既无对旧社会爱恋的痕迹,也无对新社会排斥的波纹。他们是无根的一族、漂泊的一族,而且只是在婚姻与性爱中漂流、在生物般的欲望中漂流。男人挣扎在寻花问柳中,女人挣扎在寻找夫婿或姘头当中。《连环套》里的场景似乎开阔一些。霓喜从印度商人的家庭走进中国商人的家庭,再从中国商人的家庭走进英国小官吏的家庭。然而不管场景发生怎样变化,都没有社会对她的紧缩或拉长。三个家庭均与大世界脱节,犹如一座座孤岛、一个个蛛网密结的闭塞角落。霓喜的追求也超常地稳定,没有任何新因素的刺激和渗入:从始至终都在寻找着可以寄身的富人家庭。读者分明地感到小说所讲的是一个古老而陈旧的故事。《十八春》里的顾曼帧是个可爱的小资女性。正当她的爱情梦即将实现时,突然被推进火坑里——被姐夫奸污。而把她推进火坑的力量与社会没有任何关联。那是她极端自私的姐姐、利欲熏心的母亲和禽兽不如的姐夫合谋造成的。结果顾曼帧的故事变成了一个极其卑琐的市井传闻,令人特别感到窝囊和无聊

也许在有无社会历史的深度上,比照一下她和鲁迅同类题材的创作更能照彻出她和大师相距的身位。所谓的同类题材,主要是指对五四时期知识分子(同是旧家庭出身的)的描写。在鲁迅有《在酒楼上》、《伤逝》,在张爱玲有《五四遗事》。鲁迅的两篇作品深刻地描摩了五四退潮后知识分子的复旧与倒退现象。张爱玲的作品好像是对鲁迅迟来的回应,也揭示了他们自我相逆的两重人格。然而读过他们作品后所获得的感受却完全不同。鲁迅的让人感到忧愤深广,张爱玲的让人感到是一场不咸不淡的闹剧。仔细琢磨期间的差别,原因可能有多种,而最主要的是:一个具有社会思想家的透视力,一个只有新闻记者的好奇心。社会思想家的透视力促使鲁迅把人物投放到一个旧势力庞大的社会背景上。在此背景上鲁迅写足了新人物生存无路的窘困和无奈。读者从这里看到的不只是知识分子的欠缺,更是社会存在的问题。悲愤最后也都聚结到一点上,就是热切期待社会环境的彻底改变。这是鲁迅特有的高度,也是张爱玲所不具备的高度。《五四遗事》根本就没有令人窒息的社会氛围。其人物亦无任何思想上的锋芒和精神上的光采。鲁迅笔下的先觉者多少都怀有点一真诚的信仰和崇高目标,无论吕纬甫到城隍庙去拔神像的胡子,还是涓生、子君把拜伦、雪莱、易卜生当作人生的楷模,统统是对社会旧秩序、旧道德的挑战和颠覆。《五四遗事》中的罗却根本就没有思想追求,只是借助五四这个契机来满足个人的私欲,所以他的行为也不可能沾上社会性的色彩。从本质上说他还是一个封建遗少,只不过被作者穿上了新青年的外衣。正因如此,他后来才能安然地享有三妻四妾,并把一个新女性纳为二姨太。这种人在生活中可能是有的,然而他的故事只能作为街衕里弄的传闻逗人发笑,绝无任何意义迫人思索。由此我们能见识到视界开阔与视界狭窄所造成的悬殊差别。

第五篇:读刘少奇自述有感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读《刘少奇自述》有感

你们要记住:爸爸是个无产者,你们也一定要做个无产者。爸爸是人民的儿子,你们也一定要做人民的好儿女。永远跟着党,永远为人民。

将来,我死了以后,你们要把我的骨灰撒在大海里,像恩格斯一样。大海连着五大洋,我要看着全世界实现共产主义。你们要记住,这就是我给你们的遗嘱!

——1967年4月9日刘少奇同子女的谈话

这就是我们伟大的开国领袖——刘少奇,一个真正为了中国实现社会主义而不惜牺牲自己的伟人。

刘少奇是家中最小的一员,排行第九,刘少奇的父亲在他13岁的时候不幸得了肺结核而去世,他的大哥刘墨卿接管了全家,通过一家人的齐心协力,克服了困难,使家境好转了起来。由于刘的父亲思想开明,并且刘少奇天资聪颖,所以他没有像其他农村孩子一样,而接受了书的洗礼。读书使刘少奇学到了很多新知识,养成爱观察、爱思考的习惯,并且因为他排行第九,众人送了他一个雅号:“刘九书柜”。

在刘少奇在中学毕业班读书的时候,五四运动爆发了,爱国的刘少奇分别在湖南和北京参与了这此活动。1920年赴法国勤工俭学的努力遭到失败,只好回到长沙,在无奈之际,他听说长沙有一个叫“俄罗斯研究会”的团体,这样他决定赴饿,这也改变刘的人生。他经由上海到长崎在经过海参崴最后经过伯力到达了莫斯科,就读在了苏联东方大学。刘的意志坚强并且对共产主义信心十足,被安排回国工作。

这就是刘的幼年到青年的经历,虽然粗略,但是它显示出刘与众不同的经历,他出生在国家危难之时,从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并且接受了社会主义新思想的熏陶,这为他以后的人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刘回国便组织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并借助自己能力,取得了安源大罢工、五卅运动、省港大罢工等胜利。并因自己出众的能力,被调往中央工作。

通过看刘少奇自述,从字里行间的看出刘真是在为中国人民服务,并不是只按照马列主义的章程办事,他被说成是走资派,但是按照实事求是的态度追究下去,并不是刘右派了,而是其他人为了共产主义而共产主义,并没有顾及中国的实情,解放后当他到天津的时候,他发现了一些问题:

刘去天津这一期,还相当紧张,这是由于工人自发行动的结果,再有我们工作人员的地方还好一些,因为这些人是共产党员,懂得劳资两利的政策;没有工作人员的地方就差一些。工人们知道共产党是工人的政党,因此闹翻身:要提工资,失业的工人要上工,在工作上不听指挥。工人提出什么要求,资本家都赞成。这种不抵抗主义,是消极心理,打算反正垮台完事。

这就是过于左派的消极后果,工人们是当家作主的,但是能因此想提什么要求都满足而不顾及实际情况么?他们由于素质并没有达到一定的水平,并且刚被剥削的翻了身,这怎么能当家作主?这就像一群无知的学生批斗老师一样,不懂好坏,反正有人带头干,我也上去干一样。

刘少奇怎么能看得惯这些,再加上林彪江青以及四人帮在主席面前大声造次,刘因此被打为走资派,与邓小平一起被批斗,刘少奇的晚年是极其悲惨的。其中最为残酷的一次为庆祝《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当时在场的几个子女这样回忆现场:爸爸被打的鼻青脸肿,鞋被踩掉,光着袜子。就在这时,妈妈忽然挣脱,一把紧紧的抓住爸爸的手,爸爸不顾拳打脚踢,也紧紧拉着妈妈的手不放。他俩挣扎着挺着身子,手拉手互相对视。这也是爸爸跟妈妈最后握手告别!

这段文字何其悲壮?敢问共和国的主席为何遭受如此待遇?这与领导层在政治方面的错误方向以及被几个反革命误国误民导致,看到这些赤裸裸的文字,我为刘主席深感惋惜,也极其支持为刘主席平反。

刘主席做为一个领导人,是十分廉洁公正的,他的七姐看他当上了主席,便想去北京找他,想让他替自己找个好工作,这时刘不仅没安排工作,反而说了这样的话:

你们不要来这里,因为我不能养活你们。我当了中央人民政府的副主席,你们在乡下种田吃饭,那就是我的光荣。如果我当了副主席,你们还在乡下收租吃饭,那才是我的耻辱。——1950年5月2日给七姐刘绍怡的信

他可不像某个元帅,把自己的儿子以及亲戚都安排在军政要职,甚至为自己的儿子“选美”,真是荒唐之极!共和国啊,这真是你的悲哀!

刘少奇不仅秉公无私,而且政治经济头脑是十分伟大的,他见大小兴安岭的森林被乱砍乱伐得很严重,在同林业干部时,说了这样一句话:我们这一代不要把森林搞光了,搞光了我们死后都是要受审判的!

刘少奇是一个悲情的伟人,他过于优秀,以致被人迫害,他的才智没有在共和国时代充分体现出来,这也造就了邓小平的成功,邓小平与刘少奇思想相近。一代才子,只为了祖国而奉献,怎能敌过有人撑腰而为自己牟利的小团体呢?

伟大的刘少奇!致敬!

下载读《齐白石自述》有感:还原一个真实的齐白石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齐白石自述》有感:还原一个真实的齐白石.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邓小平自述有感

    读邓小平自述有感 三起三落,他不屈的性格;改革开放,他卓越的才华;香港回归,他不一样的爱国热情。这个人就是一个身高不足一百六十公分的中国“小矮子”,就是曾经得到了世界政治家......

    刘亚洲:还原一个更真实的周恩来(万万想不到)

    刘亚洲:还原一个更真实的周恩来(万万想不到) 刘亚洲:还原一个更真实的周恩来(万万想不到)2016-05-03 历史不容忘记不忘历史,才会独立思考文章来源《刘亚洲文集》,版权归属原作者,未......

    读《真实的幸福》有感

    读《真实的幸福》有感 断断续续地把《真实的幸福》看完了,最大的收获就是了解了什么是幸福。它与我以前的理解有一点点的偏差,我一直都觉得幸福就在身边,幸福只是一种感觉,看完......

    读《周恩来自述》有感(共五篇)

    读《周恩来自述》有感 这是一本首次以自述的形式出版的关于周恩来的书。通读全书,周总理用朴实的语言记叙了自己青少年时期的刻苦求学、五四运动时期的被捕与抗争、赴欧勤工......

    读《真实之路》有感--周康熙

    再靠近慈济走在路上做真实的自己 ----读《真实之路》心得体会 静寂清澄志玄虚漠守之不动亿百千劫 慈济人的修行方法是,走入人群,见苦知福、惜福再造福,拯救苦难的同时,也成就自......

    读《忠诚与背叛——告诉你一个真实的红岩》有感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读《忠诚与背叛——告诉你一个真实的红岩》有感 读《忠诚与背叛——告诉你一个真实的红岩》有感今年暑假,我第一次来到重庆就专程去渣滓洞集中营......

    读《只有一个地球》有感

    、 读《只有一个地球》有感 当我读完《只有一个地球》这篇文章时,我的心犹如大海般不能平静,幼小的心灵里油然而生出一个想法:保护地球吧!那是我们的家啊! 这篇文章向我们说明......

    读《只有一个地球》有感

    读《只有一个地球》有感 读了《只有一个地球》这篇文章后,我知道了:地球是人类的母亲,是生命的摇篮。据有幸飞上太空的宇航员介绍,他们在太空看到的地球是一个美丽、晶莹而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