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蝙蝠和雷达评课稿
《蝙蝠和雷达》 评课稿
四年级组 杜云霞
今日听了本组刘颖老师执教的蝙蝠和雷达一颗,对语文课堂教学产生很大启发。总体来分析本课教师教学目标为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大自然对人类的启示,激发对大自然的探究兴趣,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也紧紧围绕目标,一步步实施达到本节课目标。对于教材为科普知识类课文,教师有的放矢以教材重点内容为语言训练阵地。挖掘语言训练点设计了“填表格”“填空”“比较句子”等等形式多样的训练习题。整节课教学思路清晰,教学设计环节衔接紧凑不拖拉,由开始的复习到课文(重点段4-8自然段)学习期间穿插着语言训练,最后拓展及作业布置,过程完整流畅。教学中恰当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提高了教学效率,并分发表格帮助学生学习训练,因本课教学采用学生自主选择读书方法、学习方法、汇报方法,所以教师充分给予学法指导,每一环节都有精心设计。教师十分注重讲练结合、学以致用,这也是本课最成功、突出之处。学生全员参与学习活动,精神饱满、兴趣浓厚,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总体来说本课达到教学目标并做到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很大程度上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重视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语言训练点较多,是本节课的突出闪光点。
但也有几点我认为做的还不够完善:如,本节课没有进行生字指导书写,课前词语复习形式化,课文没有设计一个统领全文学习的大问题而只是在开始提出了关于主要内容的提问思考,另外都是一些分散的学习要求,使得本堂课没有一个中心,可以以课后题第二题为大问题。没有设计课文重点语段的品析朗读与感悟批注展示朗读环节这也是本节课的遗憾之处。另外还有一些课件出示材料的语法错误如一篇《蝙蝠的自述》前面是我而后面变成蝙蝠,人称不统一。以上也是我针对本课在改进方面的几点建议。
第二篇:蝙蝠和雷达评课稿
《蝙蝠和雷达》评课稿
刘守福
科普知识类课文是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以介绍自然、地理、历史、卫生、科技等知识为内容的文章。在小学语文课文中,科普类课文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它承载着普及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和了解说明的方法,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等功能。但由于此类文章没有具体的故事情节,没有太多的情感元素可以挖掘,所以一些教师要么课堂上气氛沉闷,要么把语文课上成单纯的科学课,忽略了语文基本功训练。小学语文中的科普类课文目的在于让教师以科普知识的传授为平台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以培养学生语言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并让学生了解简单的科学知识,以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但许多老师在教学科普类课文时,讲解分析过多,知识拓展过滥,把语文课当成了科学课,当成了说明方法的专题讲座,学生被动地成为知识“容器”,无限制地接收科普知识,甚至老师为了讲明一个问题,引用更多的科普知识加以说明,使得语文课变成了一节科学课。如何上好科普类课文的教学呢?我认为教学这类文章时不仅要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还要让学生学习作者介绍这些知识所运用的方法,培养学生探索世界、探索自然的兴趣。那么这类文章到底该教些什么、怎么教,才能使它的教学更具“语文味”?下面我就以《蝙蝠和雷达》一课为例简单谈谈。新课程理念下,评价一堂语文课是否成功,主要应从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水平、学习效果等角度来考虑。具体说,就是要看课堂上学生的参与状况、交流状况、语言实践状况。当学生的学习有了自主性的时候,才会主动学习,才有思想的解放、思维的活跃、潜能的发挥,在这一问题上,总结严老师课堂教学,有以下几点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1、以“质疑问难”体现学生主体作用。
学生的学习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认识过程。为了突破“一问一答”的传统教法,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老师考虑到如何将教师的提问转化为学生的质疑,今天的课堂老师激发学生质疑问难,然后将他们的问题归纳为两大问题„„这样明确读文方向,然后老师扣住这两个贯穿全文的问题,将它作为主线串联讲读全过程,达到以疑促读,理解课文的目的。
2、以“字、词比较分析”突出语言基本功训练。
审视当前的语文课,我们追求的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科普类的文章,我们在让学生获得一定的科学常识后,往往存在忽略文中的字、词、句、修辞、标点、表达方式等语文形式的现象。课文是借助具体的语言文字介绍科学常识的。因此,在教学中,严老师抓住语言因素,通过对句、段的分析,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基础上了解科学常识。如第三自然段主要写蝙蝠夜间飞行很灵巧。她要求学生找出表现蝙蝠灵巧的句子读一读,看哪个词最能突出蝙蝠的灵巧?当学生提到“无论„即使„也„、极细”这些词时,老师进一步设问:“多灵巧的蝙蝠呀!你能读出你的惊奇和赞叹吗?”将“无论„„也„„”这个复句关系渗透于学生的朗读中,力求在词、句的强调读中了解蝙蝠夜间飞行的特点。再就是通过引导学生比较句子,了解“配合、反复、终于”等词在文中所含盖的丰富意义,实现了文本“工具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3、注重课外延伸
本课第一次让学生接触到仿生学的知识,该科学领域是极其宽广的,因此在教学本文内容后,老师让学生交流所收集的有关仿生学的资料。例如,人们根据乌贼喷水的原理,发明了喷水船;根据海蜇的游动,发明了风暴预测仪;根据蝴蝶的外表特征,发明了迷彩伪装„„这一教学设计注重培养学生了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使学生对人类模仿动物进行创造发明有了更深的了解。除此,老师还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想象:你从什么动物身上得到启示,想发明什么?以此来来培养学生“敢想、敢说”的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
4、教师的板书形象化,意境化。
小学生具有喜欢新事物、上课容易视觉疲劳等特点。因此,千篇一律或固定模式的板书势必会令学生厌倦。所以教师在设计板书时,可以运用有趣的字体变化及图画等手法进行板书。图文并茂的板书更能促进学生的选择性知觉,使学生的记忆更牢固、更持久。今天老师以简笔画的形式呈现板书,极好的梳理了课文内容,让人一目了然。也为学生练习叙述课文提供了拐棍。
总的来说,整堂课教路较为清晰,由学生质疑的两个问题攒起课堂,解决不同问题采用不同形式,第一个问题的解决采用自主读文,完成表格;第二个问题的解决主要以自主读文,练习复述。可以说做到了知识渗透与能力培养同步进行。但回顾课堂,不难发现课堂上学生之间缺少互动的时间和空间。当学习内容有难度或学生意见有分歧时,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究,解决困难。
第三篇:《蝙蝠和雷达》评课
《蝙蝠和雷达》评课综述
听了霍老师《蝙蝠和雷达》一课,专题为“关注文体语言物质,训练言语表达能力”,我个人在听了这节课以后,提出了几个疑问。第一:
学生的学习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认识过程。为了突破“一问一答”的传统教法,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老师没有考虑到如何将教师的提问转化为学生的质疑,没有明确读文方向,然后老师没有扣住贯穿全文的问题,将它作为主线串联讲读全过程,达不到训练言语表达能力的目的。
第二、以“字、词比较分析”突出不了语言基本功训练,也就是说没有关注文体语言物质。
审视当前的语文课,我们追求的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科普类的文章,我们在让学生获得一定的科学常识后,往往存在忽略文中的字、词、句、修辞、标点、表达方式等语文形式的现象。课文是借助具体的语言文字介绍科学常识的。因此,在教学中,霍老师抓不住语言因素,没有通过对句、段的分析,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基础上了解不了科学常识。如第三自然段主要写蝙蝠夜间飞行很灵巧。他没有要求学生找出表现蝙蝠灵巧的句子读一读,看哪个词最能突出蝙蝠的灵巧?当学生提到“无论…即使…也…、极细”这些词时,老师进一步设问:“多灵巧的蝙蝠呀!你能读出你的惊奇和赞叹吗?”将“无论……也……”这个复句关系渗透于学生的朗读中,力求在词、句的强调读中了解蝙蝠夜间飞行的特点。再就是通过引导学生比较句子,了解“配合、反复、终于”等词在文中所含盖的丰富意义,实现了文本“工具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第三、注重课外延伸
本课第一次让学生接触到仿生学的知识,该科学领域是极其宽广的,因此在教学本文内容后,老师让学生交流所收集的有关仿生学的资料。例如,人们根据乌贼喷水的原理,发明了喷水船;根据海蜇的游动,发明了风暴预测仪;根据蝴蝶的外表特征,发明了迷彩伪装……这一教学设计注重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使学生对人类模仿动物进行创造发明有了更深的了解。除此老师还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想象:你从什么动物身上得到启示,想发明什么?以此来培养学生“敢想、敢说”的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
第四、教师的板书形象化,意境化
小学生具有喜欢新事物、上课容易视觉疲劳等特点。因此,千篇一律或固定模式的板书势必会令学生厌倦。所以教师在设计板书时,可以运用有趣的字体变化和图画等手法进行板书。图文并茂的板书更能促进学生的选择性知觉,使学生的记忆更牢固、更持久。老师以简笔画的形式呈现板书,极好地梳理了课文内容,让人一目了然,也为学生练习叙述课文提供了拐棍。
总的来说,整堂课教学思路较为清晰,由学生质疑的两个问题攒起课堂,解决不同问题采用不同形式,第一个问题的解决采用自主读文,完成表格;第二个问题的解决主要以自主读文,练习复述。可以 说做到了知识渗透与能力培养同步进行。当然,没有尽善尽美的课堂,这堂课也有不足之处,我们认为就是填表格的时候,如果能去掉答案,制作活动的课件,让同学们自己做完后再去出现答案,这样效果会更好,这就有待我们去深钻制作课件的方法。
第四篇:《蝙蝠和雷达》评课综述
《蝙蝠和雷达》评课综述
中山小学 陈香月
听了我组蒙秀霞老师的《蝙蝠和雷达》一课,总结组内各成员的评课,蒙老师的这堂课有以下几点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一、以“质疑问难”体现学生主体作用
学生的学习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认识过程。为了突破“一问一答”的传统教法,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老师考虑到如何将教师的提问转化为学生的质疑,今天的课堂老师激发学生质疑问难,然后将他们的问题归纳为两大问题。这样明确读文方向,然后老师扣住这两个贯穿全文的问题,将它作为主线串联讲读全过程,达到以疑促读,理解课文的目的。
二、以“字、词比较分析”突出语言基本功训练
审视当前的语文课,我们追求的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科普类的文章,我们在让学生获得一定的科学常识后,往往存在忽略文中的字、词、句、修辞、标点、表达方式等语文形式的现象。课文是借助具体的语言文字介绍科学常识的。因此,在教学中,蒙老师抓住语言因素,通过对句、段的分析,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基础上了解科学常识。如第三自然段主要写蝙蝠夜间飞行很灵巧。她要求学生找出表现蝙蝠灵巧的句子读一读,看哪个词最能突出蝙蝠的灵巧?当学生提到“无论„即使„也„、极细”这些词时,老师进一步设问:“多灵巧的蝙蝠呀!你能读出你的惊奇和赞叹吗?”将“无 论„„也„„”这个复句关系渗透于学生的朗读中,力求在词、句的强调读中了解蝙蝠夜间飞行的特点。再就是通过引导学生比较句子,了解“配合、反复、终于”等词在文中所含盖的丰富意义,实现了文本“工具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三、注重课外延伸
本课第一次让学生接触到仿生学的知识,该科学领域是极其宽广的,因此在教学本文内容后,老师让学生交流所收集的有关仿生学的资料。例如,人们根据乌贼喷水的原理,发明了喷水船;根据海蜇的游动,发明了风暴预测仪;根据蝴蝶的外表特征,发明了迷彩伪装„„这一教学设计注重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使学生对人类模仿动物进行创造发明有了更深的了解。除此,蒙老师还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想象:你从什么动物身上得到启示,想发明什么?以此来培养学生“敢想、敢说”的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
四、教师的板书形象化,意境化
小学生具有喜欢新事物、上课容易视觉疲劳等特点。因此,千篇一律或固定模式的板书势必会令学生厌倦。所以教师在设计板书时,可以运用有趣的字体变化和图画等手法进行板书。图文并茂的板书更能促进学生的选择性知觉,使学生的记忆更牢固、更持久。蒙老师以简笔画的形式呈现板书,极好地梳理了课文内容,让人一目了然,也为学生练习叙述课文提供了拐棍。
总的来说,整堂课教学思路较为清晰,由学生质疑的两个问题攒起课堂,解决不同问题采用不同形式,第一个问题的解决采用自主读 文,完成表格;第二个问题的解决主要以自主读文,练习复述。可以说做到了知识渗透与能力培养同步进行。当然,没有尽善尽美的课堂,这堂课也有不足之处,我们认为就是填表格的时候,如果能去掉答案,制作活动的课件,让同学们自己做完后再去出现答案,这样效果会更好,这就有待我们去深钻制作课件的方法。
第五篇:蝙蝠和雷达说课稿
《蝙蝠和雷达》说课稿王建辉
一、说教材
《蝙蝠和雷达》是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都是围绕有关科学内容来选编的课文。《蝙蝠和雷达》这片课文介绍了科学家通过对蝙蝠情况的研究,找出蝙蝠为什么能在夜间顺利飞行的原因,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保证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从而激发学生了解科学常识兴趣的一篇很有意思的科普知识短文,叙述思路清晰,逻辑性强。能激发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兴趣以及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飞机能在夜间安全飞生是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知道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2 教学重点:弄清雷达和蝙蝠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通过三次试验证明蝙蝠和靠嘴和耳朵配合探路的。
以及雷达和蝙蝠之间的关系。
设计这样的教学目标、重难点是建立在本单元训练重点的基础上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能力。
三、说教法、学法
在教学中我以读、听、说训练为主,使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为了让学生更清楚,更直观的了解蝙蝠是怎样飞行的,飞机又是怎样在夜间安全的飞行的,我利用电脑制作了课件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内容了解,起到了学习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在学法中采用小组互助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主动地参与学习,在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的同时充分调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爱学、乐学。
四、说教学程序
(一)、整体感知,提出问题
这是我们在第一课时完成的。在第一课时我们把文中的字词处理了,并提出了很多问题,下课前我留的作业就是以小组为单位总结有价值,有意义的问题,第二课时汇报!
(二)、交流收获,解决问题
跟据孩子提出的问题进行一一解答
1在讲蝙蝠本领高超时,我抓住了关联词,让孩子们更能深刻体会,本领高超,从而引出科学家因为这个原因而做的三次试验。
2在试验这一环节,我采取了小组合作,充分调动了孩子的积极性。重点抓住了“横七竖八”这个词来让学生理解蝙蝠夜里飞行障碍物很多,为最后的证明结果做了铺垫,抽生汇报表格填写的内容,用课件集体订正。最后又用:“证明”一词造句加深对试验的理解。
(三)、研究讨论,点播提升通过课件讨论“反复”和“终于”可不可以去掉引出科学家发现蝙蝠探路的秘密。并通过填空练习加以巩固。
2在明白蝙蝠探路的方法后引用原文“科学家根据蝙蝠探路的发放,发明了雷达”提出雷达是怎么工作的?引出雷达仪器的课件,更直观的显示了其原理!
3运用课件直观的表述出蝙蝠和雷达的关系(让学生把抽象的科学知识简单化)
(四)回归整体,总结收获
让学生自己说说这节课的收获,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老师小结
(五)拓展链接,迁移应用
雷达是仿照蝙蝠制造出来的,科学家还从哪些生物身上得到启示,制造了哪些现代化的设备?(培养了孩子善于思考,善于发现,热爱科学)
五说板书设计
通过直观的图形让孩子们明确蝙蝠和雷达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