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4单元 17《奇妙的克隆》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时间:2019-05-15 02:33: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4单元 17《奇妙的克隆》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4单元 17《奇妙的克隆》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第一篇: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4单元 17《奇妙的克隆》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第4单元 2《奇妙的克隆》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有关克隆的科学知识,及其发展和意义;

2、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3、培养学生探求科学的兴趣和辩证思考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设计思考题指导学生自读。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解决阅读中的疑难问题,由兴趣引领他们在科学的道路上前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学习科学家们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态度和精神,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全面看待科学技术的发展,实现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的统一。

教学重点:

1、了解有关克隆的知识和克隆研究的动态;

2、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把握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

3、揣摩语言,体会说明文的科学性。

教学难点:

1、理清“克隆鲫鱼出世前后”的说明顺序,理解这样安排的原因。

2、对文章结尾一段话的理解。

3、对克隆问题引发的伦理、道德、法律问题的认识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西游记》大家都很熟悉,其中孙悟空有个绝活让我们羡慕不已——他经常在紧要关头从身上拔一把猴毛变成一大群和他一模一样的猴子。当然这只是我国明代大作家吴承恩奇妙想象下的精彩描写。但这一想象却在今天成了可能,这就是克隆。今天我们就一起到奇妙的克隆领域去探究一番。

二、感知课文,展开竞赛

学生自读课文,教师设计思考题指导学生自读。多媒体显示: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胚胎

蟾蜍

脊椎

两栖 2.解释下列词语,并用词造句。繁衍 相安无事

3.克隆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4.“克隆鲫鱼出世前后”和“克隆绵羊‘多利’”分别为我们介绍了哪些知识?克隆羊的诞生为什么在全世界引起“轰动”?

5.课文从哪些方面写了克隆技术造福于人类?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计时阅读,然后小组组长代表本组发言进行全班交流。教师作总结发言,以历时最短、概括较准确的小组为优胜组。

明确:1.náng pēi tāi

chán chú jǐ zhuī qī

2.繁衍(yǎn):逐渐增多或增广。相安无事:相处没有冲突。

克隆羊的诞生在世界引起了轰动,主要原因是它标志克隆研究取得新的进展和重大突破,“这个结果证明:动物体中执行特殊功能、具有特定形态的所谓高度分化的细胞与受精卵一样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在能力。也就是说,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一样,也具有全能性。”这一突破意味着它既可以造福于人类,也可能危害于人类。

5.课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写克隆技术造福于人类。第一,克隆可以有效地繁殖具有“高附加值的牲畜”;第二,克隆可以用来挽救珍稀动物;第三,克隆对于人类疾病的防治、寿命的延长具有重要意义。

四、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分析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的条理性和科学性 学生精读课文,教师设计思考题,指导学生阅读。多媒体显示:

1.文章四个部分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能调换顺序吗?

2.文章第一部分为了说明“克隆是什么”,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3.文章第二部分“克隆鲫鱼出世前后”采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4.第三部分“克隆绵羊多利”介绍多利的诞生过程,采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 学生思考,自主作答,明确:

1.文章先写克隆的含义,接着写克隆实验,再写克隆的发展,最后写克隆对人类的造福和对克隆的理性思考。全文采用了逻辑顺序说明事理,逐层深入,步步推进。

2.作者为了说明“克隆是什么”,运用了三种说明方法:举例子、作解释和引用。举例子:列举葡萄枝、仙人掌、草莓等人们比较熟悉的例子来说明,把艰深的科学知识说得简明易懂。作解释:对克隆一词进行溯源并作出解释。引用:引入《西游记》中孙悟空拔一根猴毛变出一大群猴子的故事,生动说明“克隆”是怎么一回事。

3.文章第二部分采用了时间顺序。小标题“克隆鲫鱼出世前后”显示这一部分是按时间顺序安排的,这样便于勾勒克隆技术发展的脉络。

4.文章第三部分“克隆绵羊‘多利’”是按时间顺序安排材料的。文中有标志性词语可供分析,如“‘多利’绵羊是如何‘创造’出来的呢?……先给……与此同时……手术完成后……然后……到去年七月……‘换核卵’一步一步发展的结果,因此是‘克隆羊’”。

教师对学生交流的情况作评价,对不当之处应予以纠正。

教师提示:关于第二部分的说明顺序,应考虑如下一些内容:第一节有两条线索,一条是从中国的“克隆试验”写到外国的“克隆试验”,一条是写“克隆试验”从鱼类、两栖类再到哺乳类。以此来看,关于“时间顺序”的判断是不准确的。

那么,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呢?第一条线索突出反映了我国科学家在克隆研究中的成就和贡献。第二条线索体现了科学研究是一个不断求索探究的过程,体现了科学家们的追求精神,同时也为下文写“克隆绵羊‘多利’”的诞生提供了科学基础,做好行文的铺垫。

四、揣摩语言,体会科学家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科学态度

生1:“用鲫鱼囊胚期的细胞进行人工培养,经过385天59代连续传代培养后,用直径10微米左右的玻璃管在显微镜下从培养细胞中吸出细胞核。”

生2:“在189个这种换核卵细胞中,只有两个孵化出了鱼苗,而最终只有一条幼鱼渡过难关,经过80多天培养后长成8厘米长的鲫鱼。”

生3:“经几百次灰、黑、白这样的操作以后,白色小鼠终于生下了三只小灰鼠。”

生4:“经过247次失败之后,他们在1996年7月得到了一只名为‘多利’的克隆雌性小绵羊。……

选两位同学谈体会。

五、学生自由问答、质疑、释疑

学生争论的焦点在于文章最后一段。文章写道:“有关‘克隆人’的讨论提醒人们,科技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科技越发展,对社会的渗透越广泛深入,就越有可能引起许多有关的伦理、道德和法律等问题。”

这段话该如何理解呢?教师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思考:

1.科学是一把双刃剑,既可造福人类,也可殃及人类,而且科学造福人类和殃及人类的速度、程度在同步增长,如核的发现和利用;

2.科学的发展越来越从自然界逼近了人类本身,越来越深刻地触及人类的伦理、道德和法律以及人类心灵,如克隆人问题;

3.科学发展也会引发人类道德伦理观的变革和更新。如何确立并完善现代社会伦理道德价值观,使之既能导正科学技术的发展,又能适应科技的进步,理性而德性运用科学之剑,使之为人类造福,这将是现代社会必须探讨和面对的问题。

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可以提示学生课后查找资料,完善自己的观点看法。

六、布置作业

1.课后阅读有关克隆的文章或上网查询相关资料,并进行整理。2.完成同步练习。

●板书设计

教学反馈:

第二篇: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4单元 17《奇妙的克隆》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1

17《奇妙的克隆》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克隆的科学知识

2.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把握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3.引导学生养成搜集信息,筛选信息的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

重点:理清“克隆鲫鱼出世前后”的说明顺序,理解这样安排的原因。难点:对文章结尾一段话的理解。

一、导入

假如你是球迷,你肯定希望世上再多一个罗纳尔多;假如你是音乐爱好者,你当然愿意再拥有一个帕瓦罗蒂;再有一个爱迪生、爱因斯坦也是许多人所梦想的。古希腊有位哲学家曾经说过“世上不可能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但是,现在情况却有了变化,有一种新兴生物技术“克隆”,或许可以做到这一点。那么克隆是什么呢?它奇妙在哪里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奇妙的克隆”。

二、预习查评

1.检查搜集的有关作者的资料。2.字词的读音和解释

三、整体感知

1.读课文,每个大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1)解释什么是克隆。

凡来自一个祖先,无性繁殖出的一群个体叫克隆。(2)说明克隆技术的发展过程。(3)重点介绍克隆羊“多利”的情况。(4)克隆技术与人类的关系。

2.课文使用了四个小标题,有什么作用? 明确:课文使用四个小标题,使全文内容层次分明,条理清晰。先写克隆的含义,接着写克隆实验,再写克隆的发展,最后写克隆对人类的造福和对克隆的思考。

3.“克隆”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4.请用一句话概括“什么是克隆”?

5.克隆的“奇妙”体现在哪里?你能找出课文当中列举了哪些克隆的例子吗?(按顺序)

6.自然界中哪些动、植物先天就具有克隆的本领? 秋海棠落叶生根、富贵竹插枝即活、土豆、地瓜发芽生长、各种水果、蔬菜、稻麦的嫁接、水螅除夏初和秋末外通常进行无性生殖即身体长出芽体等。

四、合作探究

(一)读第一部分

1.找出天生具有克隆本领的动植物的共同点?

2.找出文中直接告诉我们什么是“无性繁殖”,什么是“克隆”的语句。3.这一部分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分别找出来。并回答其作用是什么呢?

4.对克隆有了比较清楚的了解后,我们再来了解一下目前世界在克隆上取得了哪些科研成果。(1)展示克隆鲫鱼的出生过程。(2)展示中外的克隆技术

(二)默读“克隆鲫鱼出世前后”和“克隆绵羊‘多利’”两部分。1.这两个部分作者举了哪些克隆事例? 2.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3.克隆绵羊“多利”的诞生,为什么在世界上引起了轰动?

4.这部分为什么不按照时间顺序进行说明呢?文中顺序安排有什么好处?

5.补充提问:克隆技术不断在发展,这与科研人员的努力是分不开的,看看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他们的努力? 这些努力体现了一种什么精神?我们该如何做呢?

6.克隆技术大事记。外国:

1938年:德国科学家首次提出克隆设想。1952年:科学家开始用青蛙进行克隆实验。

1970年:克隆青蛙实验取得突破,青蛙卵发育成了蝌蚪,但是在开始进食以后死亡。1981年:科学家进行克隆鼠实验,据称用鼠胚胎细胞培育出了正常的鼠。1984年:第一只胚胎克隆羊诞生。

1997年2月24日:英国罗斯林研究所宣布克隆羊培育成功。科学家用取自一只6岁成年羊的乳腺细胞培育成功一只克隆羊。

1998年2月23日:英国PPL医疗公司宣布,该公司克隆出一头牛犊“杰弗逊先生”。1998年7月5日:日本科学家宣布,他们利用成年动物体细胞克隆的两头牛犊诞生。

1998年7月22日:科学家采用一种新克隆技术,用成年鼠的体细胞成功地培育出了第三代共50多只 克隆鼠,这是人类第一次用克隆动物克隆出克隆动物。

1999年5月31日:美国夏威夷大学的科学家,利用成年体细胞克隆出第一只雄性老鼠。

1999年6月17日:以美藉华人科学家杨向中为首的研究小组利用一头13岁高龄的母牛耳朵上取出的细胞克隆出小牛。

2000年1月3日:美国著名华人杨向中,用体外长期培养后的公牛耳皮细胞成功克隆出6头牛犊。2000年1月:美国科学家宣布克隆猴成功,这只恒河猴被命名“泰特拉”。

2000年3月14日:曾参与克隆小羊“多利”的英国PPL公司宣布,他们成功培育出5头克隆猪。我国:

我国成功繁殖克隆兔 体形要比普通兔大许多。2002年5月中旬成功地繁殖了一只胚胎细胞克隆兔。

(三)默读克隆技术造福人类

1.克隆技术造福人类主要体现在什么地方? 这一部分的第一段主要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2.你愿意克隆一个和你一样的人出来吗?

3.作者对克隆人的看法是什么,体现在文中什么地方?

五、拓展延伸

1.文中写道:“有关‘克隆人’的讨论提醒人们,科技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科技越发展,对社会的渗透越广泛深入,就越有可能引起许多有关的伦理、道德和法律等问题。”

2.美国大片《第六日》:阿诺·施瓦辛格主演的亚当,在片子里亚当被克隆,这其实是一帮犯罪分子的阴谋,真亚当和克隆人亚当与犯罪分子展开了一场生死搏斗,结果正义战胜了邪恶,但不可避免的问题也发生了,两个亚当共存,片子就这么结尾了。这不得不上我们深思,看来导演把这个包袱扔给了观众,他也解决不了。正如我们课文中的一句话“科技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

3.你如何看待以上问题?克隆人是福音,还是恶兆?请你举一个例子来说明“克隆是福音”或“克隆是恶兆”。

(1)反对克隆人

① 克隆技术现在还不成熟,克隆人可能有很多先天性生理缺陷。

② 克隆人的身份难以认定,他们与被克隆者之间的关系无法纳入现有的伦理体系。③ 克隆技术有可能被滥用,成为恐怖分子的工具。

④ 从生物多样性上来说,大量基因结构完全相同的克隆人,可能诱发新型疾病的广泛传播,对人类的生存不利。

(2)支持克隆人 ① “不让我们克隆人,就是不让我们修正我们的错误,人类历史难道能够这样构造吗?”——《纽约时报书评》

② “当然应该‘克隆’人,如果谁第一个掌握了这个技术,他就是我真正的、也是唯一的竞争对手。”——比尔·盖茨

③ “克隆人绝对是科学上了不起的进步,克隆技术必将创造21世纪的辉煌。”——麻省理工学院生命工程教授约翰·布洛克

④ “人体商业化是人类经济活动中无与伦比的成就,毫无疑问,克隆技术的出现将为世人创造一个最为广泛和深远的市场。”——英国《经济学家》杂志。

六、辩论赛 可不可以克隆人?

① 多克隆几个爱因斯坦,社会发展一定会快得多。② 如果克隆了希特勒,是否又要爆发世界大战?

请持不同意见的双方围绕“克隆技术造福人类?!”的辩题展开讨论 辩论的要求:

(1)语言清晰、流畅,声音洪亮;(2)观点鲜明,论据充足;

(3)驳斥对方观点时既要有“理”,又要有“礼”。教师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思考:

(1)科学是一把双刃剑,既可造福人类,也可殃及人类,而且科学造福人类和殃及人类的速度、程度在同步增长,如核的发现和利用;

(2)科学的发展越来越从自然界逼近了人类本身,越来越深刻地触及人类的伦理、道德和法律以及人类心灵,如克隆人问题;

(3)科学发展也会引发人类道德伦理观的变革和更新。如何确立并完善现代社会伦理道德价值观,使之既能导正科学技术的发展,又能适应科技的进步,理性而德性运用科学之剑,使之为人类造福,这将是现代社会必须探讨和面对的问题。

六、小结

1.请针对本文的学习,以“我学到了„„”进行小结

2.在科学的道路上是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的,科海泛游靠的是渊博的科学知识,精湛的科学技术、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坚持不懈、永不言败的科学精神。

七、达标检测

八、作业设计

1.将课外收集的克隆知识整理到读书笔记上。2.练笔:“假如我被克隆”

倘若将来真有那么一天,你被克隆了!请尽量发挥你的想象,描绘你被克隆的历程以及被克隆后的生活,并以此为话题,说说你的感受。

第三篇: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7奇妙的克隆

《奇妙的克隆》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锲而不舍的科学态度和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

2、进一步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3、进一步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筛选资料、利用资料的学习能力。

二、教学重点

通过阅读、分析文章,了解课文内容,解决相关例题,培养学生的阅读答题技巧。

三、教学难点

首先要让同学们了解克隆的含义,克隆的主要用途,需解决几道例题,要求学生深入课文,找全答案。

四、课前准备

学生:

1、结合课后练习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地方。

2、收集有关克隆的资料,如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实物资料等。

教师:准备有关资料和事例,以便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把课后练习题融入教学过程中。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西游记》大家都很熟悉,其中孙悟空有个绝活让我们羡慕不已——他经常在紧要关头从身上拔一把猴毛变成一大群和他一模一样的猴子。当然这只是我国明代大作家吴承恩奇妙想象下的精彩描写。但这一想象却在今天成了可能,这就是克隆。今天我们就一起到奇妙的克隆领域去探究一番。

2、交流查找的资料

作者谈家桢的生平

3、感知课文

(1)请同学们阅读课文,找出克隆的含义,并对文章各个小标题下的内容进行概括。

(2)问:“克隆鲫鱼出世前后”一节作者为什么不按照时间顺序进行说明呢?文中的顺序安排有什么好处?(如果其他学生觉得比较困难,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并加以引导。文中按生物顺序来安排的,是由低级到高级。这样的顺序符合人们认知的规律。另外,无性繁殖属于低级繁殖,动、植物越进化、越高级,就越难进行无性繁殖。这一顺序说明了克隆技术在不断的发展。)

(3)问:克隆羊的诞生在世界引起了轰动,这是为什么呢?

(引导学生从克隆羊是在克隆研究上取得的进展和重大突破,它的全能性,以及 它对于人类的利弊方面入手进行回答)。

(4)问:课文主要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克隆能造福于世界的?(可从克隆对人类和其它动物的好处来入手)。

4、拓展延伸

问:同学们,文章中写道:“有关‘克隆人’的讨论提醒人们,科技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科技越发展,对社会的渗透越广泛深入,就越有可能引起许多有关的伦理、道德和法律等问题。”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5、课堂小结

同学们,本节课我们学习的这篇《奇妙的克隆》让我们了解到了克隆技术对人类和其它动物的种种利处,也感受到了科学与生命的神奇之处,引发了我们对 科学.对自然的崇敬与热爱。然而,克隆人也涉及是否违背伦理道德,我们应积极关注,也希望有兴趣的同学们课后可以展开相关的讨论。

第四篇:2015-2016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7《奇妙的克隆》教案+新人教版

17《奇妙的克隆》

一、课前自学

(一)读一读,尽量记住下列字词的读音、写法和意义。囊(náng):像口袋的东西。克隆(ka lóng)... 繁衍(fán yǎn):繁殖衍生;逐渐增多。胚胎(pēi tāi):在母体内初期发育的动物.... 体。

蟾蜍(chán chú):一种两栖动物,体表有许多疙瘩,内有毒腺,俗称癞蛤蟆。.. 鳞片(lín piàn):一般多指长在生物体表面的鳞状构造。.. 脊椎(jǐ zhuī):由形态特殊的椎骨和椎间盘连结而成,位于背部正中,上连颅骨,中部.. 与肋骨相连,下端和髋(kuān)骨组成骨盆。两栖(liǎng qī):幼年只可以在水中生活,不可以在陆地上生活。成年可以在水中生活,.. 不可以在陆地上生活。

相安无事(xiāng ān wú shì):指彼此相处没有什么争执或冲突。(二)知识积累

1、关于作者 谈家桢(1909.9—2008.11),中国科学院院士,遗传学家。从事遗传学教学和研究70多年,先后教过普通生物学、脊椎动物比较解剖学、胚胎学、遗传学、细胞学、实验进化学、细胞遗传学、达尔文主义、辐射遗传学、原生动物学等课程。研究工作主要涉及瓢虫、果蝇、猕猴、人体、植物等的细胞遗传、群体遗传、辐射遗传、毒理遗传、分子遗传以及遗传工程等。坚持科学真理,把毕生精力贡献给了遗传学事业;为遗传学研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遗传学专业,创建了第一个遗传学研究所,组建了第一个生命科学院。

2、人物语录

当今科技界对量子生命科学的研究竞争很激烈,惟有人才的优势,才能使中国取胜。——谈家桢

二、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2、进一步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3、进一步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筛选资料和利用资料的学习能力。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教学活动: 第一课时

一、了解文学常识,导入新课。

《奇妙的克隆》这篇说明文的作者是谈家桢,他是中国科学院院士,遗传学家。他研究工作主要涉及瓢虫、果蝇、猕猴、人体、植物等的细胞遗传、群体遗传、辐射遗传、毒理遗传、分子遗传以及遗传工程等。他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遗传学专业,创建了第一个遗传学研究所,组建了第一个生命科学院。

二、研习课文。

1、整体感知。

(1)认真把课文看一遍,把握课文的内容,把自己认为重要的内容用笔画出来。(2)默读全文,发挥你才智,完成下列思考题。

第五篇: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第17课《奇妙的克隆》教学设计

奇妙的克隆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概括文章要点并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2.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探究本文有条理地说明事理的方法。

3.体会课文深入浅出的说明方法,揣摩文章准确、严谨的语言;学习科学家们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理清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及巧妙新颖的结构安排。2.体会课文深入浅出的说明方法,揣摩准确、严谨的语言特点。学情分析

本文介绍克隆知识很有条理,语言形象、生动、典雅,贴近生活。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本文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本文蕴含的克隆知识以及个别专业术语较深奥,八年级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老师应结合生物常识重点突破。学生对说明常识的把握没有问题,并且能够通过反复阅读、品析语言来感悟文章的思想内涵。八年级学生习惯在小组内交流后再发表看法,因此应该适当的给学生多创造一些合作学习探究的机会。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设计(设计者:)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采访导入 教师导入语:有位著名的遗传学家要来我们班作一个关于克隆的报告,你最希望了解哪些有关克隆的知识?

预设1:我希望了解什么是克隆。预设2:我希望了解克隆怎么进行。预设3:我希望了解克隆有什么意义。

教师导入语:其实,这位专家就在我们眼前,他就是著名遗传学家谈家桢,今天,我们就跟随谈老先生去进行一场关于克隆的奇妙旅行。

(板书课题)1

二、克隆之旅:明特征——写了什么内容

教师引导语:下面我们来读课文,为了便于大家顺畅阅读,我们先订正一些字的音,扫清阅读障碍(幻灯片出示字音,师生订正),相信大家已经迫不及待开始旅行了,我们一起来读课文(师生合作朗读课文),尝试概括谈老先生主要为我们介绍了哪些方面的克隆知识。边读边思考,然后分小队进行搜集信息知识竞赛。

幻灯片出示问题:

1.朗读课文,作者为我们介绍了克隆的哪些知识? 2.读后思考、合作交流 a.什么是克隆?有何特征? b.“多利”的诞生有什么重大的意义和影响? c.克隆技术能够给人类带来哪些益处?

学生合作交流,教师巡视课堂,参与各小组讨论,一方面掌握讨论情况,一方面进行疑点点拨。学生小组讨论后发言总结,教师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进一步引导学生明确。

明确:

a.理解“克隆”的关键是:来自一个祖先,无性繁殖。b.“多利”的诞生标志着克隆研究取得了新的进展和重大突破,而且这个结果证明:动物体中执行特殊功能、具有特定形态的所谓高度分化的细胞与受精卵一样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在能力。也就是说,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一样,也具有全能性。

c.课文从三方面来写克隆技术造福于人类:第一,克隆可以有效地繁殖具有“高附加值的牲畜”;第二,克隆可以用来挽救珍稀动物;第三,克隆对于人类疾病的防治、寿命的延长具有重要意义。

三、克隆之旅:理顺序——什么顺序 1.统全篇:教师导学,梳理顺序。教师过渡语:

四个小标题把课文分成四节:1.克隆是什么;2.克隆鲫鱼出世前后;3.克隆绵羊“多利”;4.克隆技术造福人类。这四节的位置及排序合理吗?我们就以这个问题作为研读此文的突破口。

指导明确:

本文先写克隆的含义,接着写克隆试验,再写克隆的发展,最后写克隆对人类的好处和人们对克隆的思考。全文采用逻辑顺序,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

课文使用了四个小标题,使全文内容层次分明,条理清晰。

教师过渡语:其实,本文不仅将事理说明得有条理,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第二、三小节的结构安排也非常巧妙科学,请同学们分小队去合作探究。

2.观局部:小队合作,梳理顺序。幻灯片出示分组自学要求:

(1)自学“克隆鲫鱼出世前后”和“克隆绵羊‘多利’”两部分;

(2)将文中的说明内容依照一定的顺序设计成表格,反映“克隆的科研成果”;(3)分析这两个部分的说明顺序,并指出这样安排的好处。

幻灯片出示表格供学生自学填写信息,师生共同订正,教师组织学生讨论说明的顺序。明确:

按照生物顺序来安排,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符合人们认知的规律。再说,无性繁殖属于低级繁殖。动、植物越进化越高级,就越难以进行无性繁殖。这一顺序说明克隆技术在不断发展。

作者没有用时间顺序来介绍“克隆试验”,而是用两条线索来组织材料:一条是以中外 2 的科学试验为线索,这样写突出了中国科学家在克隆试验方面的研究成果和贡献;一条是以试验对象即由鱼类、两栖类再到哺乳类为线索来安排材料,这样写便于读者认清克隆技术发展的脉络。

四、克隆之旅:小练笔——以写促读 教师引导语:

学习本文运用小标题按逻辑顺序安排文章材料的方法,以“________的________”为文题来写作提纲。如:神奇的互联网、驱不散的雾霾、迷人的金鱼„„

1.写作练习,编写提纲。学生进行课堂小练笔。要求:按照课文介绍抽象事理的逻辑顺序和使用小标题的方法进行提纲编写,也要使用几个小标题,说明顺序要科学合理,思路清晰,介绍某种抽象事理。

2.小组内相互交流所编写的提纲。

3.课下查资料,透彻了解所说明事理的特征,至少用上一种说明方法写成一篇小文章,作为课下作业。第二课时

一、采访导入

教师引导语:我批阅了上节课同学们的小练笔,同学们的小练笔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并且均采用了一定的逻辑顺序,老师为你们骄傲。但同时,我发现还有一些小问题。同学们在写作时还存在着什么困难呢?

预设1.不会组织语言。预设2.没有方法。

教师引导语:是的,介绍说明某种现象,单有说明顺序还远远不够,还需要一定的说明方法,还要注意说明语言的准确性。下面,就让我们继续克隆之旅,继续深入学习本文的说明方法和说明语言。

二、克隆之旅:辨方法——分析方法

教师提问:你知道有哪些说明方法吗? 谈老先生在介绍克隆知识时,又运用了哪几种说明方法呢?

预设:举例子、分类别、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列图表、作诠释、摹状貌等。1.教师导学示范。

教师提问:读以下语句,说说作者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幻灯片出示:

一个细菌经过20分钟左右„„数百株草莓苗„„

说明方法:举例子。科普短文重在“普”,作者从常见且容易理解的生物现象写起,将高深的科学技术说得生动形象,明白晓畅。

2.小队合作探究。幻灯片出示:

谈老先生在介绍克隆知识时,还运用了哪几种说明方法?个人自行分析,圈点批注。小队合作探究。全班交流。

教师点评并明确。幻灯片出示:

作诠释:对“克隆”一词进行溯源并作出解释。

引言论:引《西游记》中拔毛变猴的故事,生动形象说明。下定义:“有性繁殖”“无性繁殖”“克隆”,简明扼要的语言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揭示事物或事理的本质。

打比方:“一只母羊就好比一座制药厂”,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这种克隆羊的价值。列数字:“经过385天59代连续传代培养后„„”使说明科学、具体、严密、准确,足见科学研究的艰辛和科学家执着严谨、锲而不舍的精神。

„„ 小结:

任何说明方法都是为说明对象的特征服务的。“克隆”属于前沿科学知识,对一般人而言生僻难懂。作者先列举大家熟悉的事例,再细致地解释,最后用简洁、准确、概括的语言定义它,使它的特征清晰、明了地展示在我们面前。

三、克隆之旅:析语言——分析语言 1.教师导学示范。教师过渡语:

同学们,为了科学准确、简洁明白地介绍事物、说明事理,说明文不仅要有合理的说明顺序,还要选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同时还要求说明文的语言科学、准确、简明,从文中找出这样的词句进行品析;并找出体现科学家们勇于探索、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科学精神的句子进行品析。

幻灯片出示:

“在189个这种换核卵细胞中,只有两个孵化出了鱼苗,而最终只有一条幼鱼渡过难关,经过80多天培养后长成8厘米长的鲫鱼。”

“只有”“最终只有”“多” 三个词都起到修饰限制的作用,表明克隆实验的艰辛和研究过程中科学家们从期盼到惋惜再到庆幸、喜悦的感情变化过程,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也表现了我国科学家执着严谨、锲而不舍的精神。

2.小队合作探究。

教师引导语:准确简明是说明文语言的特点。品析说明文语言,就是看遣词造句是怎样准确说明事物的特征的。请各组同学在全文中找一找这样的词语、短语或句子。并从课文中找出能表现科学家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态度与精神的句子,仔细体会,加以分析。

个人自行分析,圈点批注。小队合作探究。全班交流。

教师点评并明确。幻灯片出示:

(1)“用鲫鱼囊胚期的细胞进行人工培养,经过385天59代连续传代培养后,用直径10微米左右的玻璃管在显微镜下从培养细胞中吸出细胞核。”

(2)“经几百次灰、黑、白这样的操作以后,白色小鼠终于生下了三只小灰鼠。”(3)“经过247次失败之后,他们在去年得到了一只名为‘多利’的克隆雌性小绵羊。”

四、克隆之旅:辩观点——福兮祸兮 1.阅读思考。

文中说“科学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作者为什么会这样说呢?克隆人在这个世界进入新世纪之后似乎正款款向人类走来,意美权威科学家相继宣布携手共同展开克隆人的努力,英国政府也解除了克隆人类最初级胚胎的禁令,从而打开了一个神秘的克隆人的禁区。那么,你赞成克隆人吗?就此论题展开讨论。

2.组织辩论。辩论的要求:

4(1)语言清晰、流畅,声音洪亮;(2)观点鲜明,论据充足;

(3)驳斥对方观点时既要有“理”,又要有“礼”。3.教师小结。同学们各抒己见,对此提出了不少看法,或许不够深刻,却是朴素而真实的。坦白地说,我在这方面的知识未必比你们高深,你们的发言给了我启发。想阻止科学技术进步是徒劳无益的,科学向未知领域的探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人类始终要进取。克隆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世界为之轰动,它对我们人类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呢?现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但我们希望“克隆技术造福人类”,我们更期待 “许多生物学家,特别是那些从事无性繁殖研究的科学家,将会严肃地考虑它的含义,并展开科学讨论,用以教育世界人民”。

五、克隆之旅:巧迁移——融会贯通

师过渡语:在自然科学领域动、植物能凭借自己或在科学家不懈探索、大胆创新的科学精神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方法引领下能够进行克隆,蜕变成一个全新的、甚至更优异的“自我”,那么我们在学习中需不需要这种科学创新的精神和方法呢,阅读和作文创作过程中能不能进行克隆呢?

生可能茫然,不知何意,师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教师点评并明确。幻灯片展示:

鲁迅写小说,对阿Q、孔乙己、祥林嫂等人物形象的创造,“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脚色”。(《我是怎么做起小说来》)把互相没有必然联系的东西,重新组织在一起,杂交成新的机体,新的生命,这就是典型的“写作克隆”。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就是阅读中的克隆。王国维在《人间词话》有一段名言:“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 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这是王国维对三首古诗词进行断章置换,重新组合,超越了文本作者的原意,熔铸了读者独创的新意,不但拓展出治学的三境界,而且开发出一切事业从追求、奋斗到胜利的三境界。这是典型的“阅读克隆”。可见语文学习也需要“克隆”。我希望同学们能够以鲁迅、王国维为榜样,运用这种“杂交创新”的科学创造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大胆进行“写作克隆”和“阅读克隆”的实验,那么《奇妙的克隆》才算没有白学,“有创意的表达”和“有创意的阅读” 就算学到手了。

师过总结:

本文的作者谈家桢院士毕生致力于遗传学研究,可以说,科学就是他的生命。我们阅读课文时,从字里行间就能感受到他对科学的热爱与崇敬。课文的题目是“奇妙的克隆”,“奇妙”就是神奇美妙,我想不沉浸到对科学的热爱中的人是不能体会这种奇妙所在的。愿同学们能够学习这种可贵的科学精神并以自己的行动继承和发扬它,在科学的道路上走得更高、更远!

六、克隆之旅:改练笔——完善提升

教师引导语:不懈探索、大胆创新的科学精神适用于一切领域,包括我们语文的学习。语文学习中也需要克隆,写作时,把你眼睛看到的形象在你的头脑中综合、重组、创作出一个比原形象更生动精彩的形象,然后述诸文字的过程就是“写作克隆”。我们的克隆之旅即将结束,通过这场奇妙而愉快的克隆之旅,我相信你一定又有了很多收获,现在,请你拿出红笔来,运用所学到的说明方法和语言,将上节课已编好写作提纲并写好的小练笔进行完善,细细修改。

要求:

1.至少运用两种说明方法。2.语言严谨、准确、科学。结束语

科学技术一直是进步的,想阻止科学进步是徒劳无益的,科学向未知领域的探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人类终要进取。克隆技术取得突破是进展,世界为之轰动。我们希望克隆技术造福人类,这一天,终究会到来!

教学板书设计

克隆是什么奇妙的克隆——克隆的定义克隆鲫鱼 出世前后——克隆试验克隆绵羊“多利”——克隆的发展合理应用

造福人类

克隆技术 造福人类——克隆的意义

下载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4单元 17《奇妙的克隆》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4单元 17《奇妙的克隆》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