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应用题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01-128-235 张菲菲
摘要:在现在的各种数学考试当中,应用题基本上可以占到25%至35%的比例,对学生的成绩有着非常大的影响。但是我从教接近两年的经历却让我发现了一个让人吃惊的事实,那就是现在的小学应用题教学当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影响学生的成绩的同时,也给小学的数学老师造成了很大的困扰。
关键词:小学 数学 应用题 问题 改进
导论:在现在的各种数学考试当中,应用题基本上可以占到25%至35%的比例,对学生的成绩有着非常大的影响。但是我从教接近两年的经历却让我发现了一个让人吃惊的事实,那就是现在的小学应用题教学当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影响学生的成绩的同时,也给小学的数学老师造成了很大的困扰。如果不及时对这些问题进行处理的话,必将严重影响到小学数学教学的质量。现在我就将自己在小学应用题教学过程中所发现的一些问题进行总结,并提供一些自己的改进措施。
一、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
经过长时间的观察和研究,我发现在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影响着小学数学特别是应用题教学的质量和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需要及时得到改进。
首先,我认为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当中所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应用题在教材中和试卷上以不同的方式呈现所引起的矛盾未得到及时处理。现在的小学教科书特别是低年级的教科书里面应用题都是以图片的方式呈现出来的,而在考试的时候试卷中却很少以图片的形式呈现,大部分的应用题都是一文字的方式进行表述的。这就使得学生在平常的学与考中产生很大的不适应感和不习惯,因而使得学生在考试中无法发挥自己正常的水平,原本能够得心应手的解决的问题也因为呈现方式的改变而变得无所适从。而且这个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到了学生的学习和考试,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困扰着教师的教学,让很多教师感到困惑和无奈。
其次,我认为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所存在的另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单元教学所引起的学生解题思维定势。现在的教学基本上都是按照教材所划分的章节进行的,而在某一个具体的章节里面大部分应用题都具有很大的相似性,这就使得学生在某一个阶段的学习中习惯性的去运用一种固定的思维方式去思考所遇到的问题或者说是依赖某一种固定的方法去解决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如果有的章节比较长的话很多学生在该章节后期的学习中做应用题的时候甚至不用看题目就可以列出算式,而且这样做在很多时候都能够顺利的解决掉所面对的问题。这样的话学生平时的作业能够很好的完成,单元测试也能够取得不错的成绩,但是在学习完这一单元之后学生就会逐渐去以相同的方式去学习另外一种知识或方法,同时慢慢淡化对这一种方法的记忆和依赖。这一个问题在教学中会给教师和学生都造成一种假象,那就是学生对所学习的知识点已经掌握的很好了,但实际情况却是学生知识学会了用一种固定的方法去解决在某一个阶段所遇到的所有问题,学生知识暂时学会了运用一种方法,而不是已经掌握并且理解了在这一阶段所学习的知识。
再次,我认为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所存在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在课程改革导致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对传统教学方式的全盘否定。虽然在课程改革持续深入、教学思想日新月异的大环境下,传统教学的很多方面都很难再适应现在的教学了,应用题的教学自然也不会例外了。但是凡事过犹不及,对传统的否定和对新事物的追求也是如此,而很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却偏偏出现了这样的问题,他们坚决的执行着新的教学理念,同时也在全盘的否定着与传统教学有关的一切。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就开始脱离教材与实际,拼命地创设情境、拼命的和学生互动交流,但却忘记了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这些形式掌握知识,而传统教学中的很多东西对学生掌握知识是很有帮助的。虽然新课程理念下的应用题教学在教学理念和教学组织形式上与传统应用题教学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传统应用题教学的许多优良传统是值得继承的。只是很多教师不敢用,也不想用。比如过去强调学生认真审题,重视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分析,教给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如整理数据、用示意图表示、列表的方法等),现在教师更多地重视学生个性化的处理问题,对解决问题的基本技能不够重视。在传统应用题教学中以指导思考方法为重点,最为典型的是分析法和综合法,让学生掌握解答应用题的基本规律,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传统课堂中这样的精华,在新课程中很多教师不敢把运用到自己的课中,特别是上公开课,怕别人说自己理念落后,在实践中失去自我,这实际上是对新课改的亵渎。我认为另外一个严重影响到小学数学中应用题教学的问题就是部分学生对应用题存在一种恐惧心理。有许多学生由于在之前的学习中遭遇过一些困难,因而就对后面的学习产生了一种无法克服的恐惧。对于一般的计算或者记忆之类的知识,他们通过努力还可以掌握,但是对于像应用题这样需要理解才能够老师也比较看重的题型他们就会没有信心去接触,有的时候不是不会做,而是由于对自己没有信心而不敢去做,因而给人留下了不会做的印象。
二、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改进措施
以上这一部分便是我在教学中所总结出来的一些存在于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的严重影响应用题教学效果的问题。但是找出这些问题的最终目的不是把他们罗列出来,而是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改善小学应用题教学,提高教学的效果。下面我将会把自己探索出来的一些改进的措施写出来。
一、将书本上的图画和试卷上的文字统一起来。
既然影响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一个注意问题就是课本上以图片的形式呈现的应用题和试卷上以文字的方式呈现的应用题之间的差异引起的,那么改进的措施也就应该由此入手。所以我认为改进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应该是把以图片的形式呈现的应用题和以文字的形式呈现的应用题统一起来,实现二者的有效衔接。具体执行起来我认为教师在日常的应用题教学中应该先让学生仔细观察教材中所给出的图片,分析图片中的内容,逐步找出图片中给出的已知条件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再对这些已知条件和问题进行组织,把它们加工成用文字进行表述的应用题,然后再进行解答。我相信通过这种形式的教学就可以让学生在考试的时候适应以文字表述的应用题,不至于在面对原本自己就能够解决的问题时产生无所适从的感觉,进而顺利的解决问题。
二、注意新旧知识之间的衔接
我认为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应该采取的第二个措施便是注意知识之间的衔接。我们都知道,小学的数学教学是根据单元划分的,虽然每一个单元内部的知识比较系统,各部分之间的内容被整合的很好,但是单元和单元之间的联系却不是很紧密,因此就导致学生在学习新的单元的内容的时候会逐渐淡化对前面所有单元所学习的内容的记忆和理解,这样就会出现一种学新忘旧的现象。为了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巩固旧的知识,那么教师在应用题教学的过程中就应该采取一些措施让学生温故知新,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巩固对旧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所应当采取的具体措施就是在教学应用题的时候应该在每一单元的应用题教学中应该想一些办法将本单元的知识和前面其他单元所学习到的内容结合起来。就比如说我们在三年级的数学教学中,先学习长度单位分米、毫米和千米以及重量单位吨,那么我们在这一单元的练习中就可以把单位的相关知识和学生在一二年级所学习加减法以及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联系起来,让学生更加系统的掌握学习过的知识;而在后面学习万以内数的加减法、有余数的乘法、多位数乘一位数、四边形、分数的初步认识等一些内容的时候,也可以把长度单位和重量单位的相关内容结合起来,让学生的知识通过这一种系统的训练而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我认为第三个能够对现在的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措施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该对不应该对传统的教学方式全盘否定,而是应该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区分,找到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对于糟粕的部分教师当然应该毫不犹豫的摒弃,并且杜绝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中出现类似的错误;而对于精华的部分,教师却应该坚决的加以吸收和运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在多年的教育工作中一直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也为新中国培养了大量的人才,因此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数学应用题教学中绝对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而教师绝对不可以对其不加区分的加以否定,不加辨别的加以摒弃,否则的话极有可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外一个极端,由教学观念落后跟不上教育发展的需要变成脱离教育的实际,光靠着搞一些看似新鲜但却无实质花样去吸人眼球,在刚开始的教学中或许能够调动起课堂的气氛,但是如果不能够像传统的的教学那样讲清算理,让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的话,其结果必然是收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学过程也会变成一场哗众取宠的闹剧。
最后,我认为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必须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帮助学生树立学习数学和解答应用题的信心。很多学生由于种种原因逐渐对学习数学特别是解答应用题失去了信心,有些时候对于一些问题他们不是没有能力解答,而是由于心存畏惧不敢去接触数学,特别是应用题。在这一种情况下,教师应该做的不是灌输给学生更多的知识而是先帮助学生恢复自信心。具体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多关注学生积极的方面,少关注学生消极的方面,对于学生的评价不应当执着于学生某一次的具体表现,也不应该把这一名学生的表现和其他学生的表现进行比较,因为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是会伤害到学生的自尊心的,不利于学生自信心的树立。教师应该对着部分学生每一次的进步和努力都加以肯定,并且及时的给予表扬和鼓励,让学生体会到自己的努力和付出老师都能够看得见,并且也能够得到相应的回报。我相信通过这种方式一定可以帮助学生解开心结,去大胆的进行尝试和探索,去勇敢面对自己之前不敢面对的数学以及应用题。相信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坚持之后,学生一定可以重拾学习数学的信心,逐渐克服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不再出现会做却不敢做的现象。
以上便是我在教学过程中所发现的应用题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自己探索的一些改进的措施,希望可以使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的问题得到解决,使得小学数学教学取得更好的成绩。
参考文献:
1.【美】波利亚:《怎样解题——数学教学法的新面貌》,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2.朱小蔓:《对策与建议:2004-2005年度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分析》,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10月。
3.《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
第二篇:高中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高中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摘要】:高中物理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教学质量和方法不容忽视。本文针对高中物理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遍反应的“物理难学”“听不懂”“不愿学物理”等各种问题进行教学反思,从而探讨高中物理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进的具体措施。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关键词】:教学反思
问题原因
改进策略
培养兴趣
关注基础生
由于高中物理的教学方法及学生基础等多种原因,高中物理的学习效果总体上不能令人满意,部分学生甚至对物理望而生畏。根据多年教学经验总结原因如下几点: 一.物理教学中存在问题:
(1)物理知识运用不够灵活,缺乏创新实践能力。(2)很多学生对物理望而生畏,缺乏学习兴趣。(3)基础生学习物理吃力,跟不上教学步伐。二.问题原因分析:(1)部分教师仍然坚持陈旧教学观念和方法,教学方式过于古板;教学创新理念有待加强。(2)研讨过于面面俱到,导致使课堂气氛沉闷,难以提起学生学习兴趣。
(3)教学过程中,对基础生关注不足,导致他们认知不够,跟不上步伐,容易产生放弃心理。
三、改进策略和方法:
1.转变教学观念,加强教育教学理论学习,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和追求的最高培养目标。但是,一些老师仍然采用旧的教学方法,严重阻碍了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创新人才,教师应认真学习和研究创新教育理论,并把这一理论应用到教学实际中。在物理教学中,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故意布惑巧设学习障碍等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创新思维。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物理情景,提供探究素材,精心设计实验,鼓励学生积极探究,力求让学生自己动手做,这样使学生在探究性实验中不仅亲身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且培养了学生实践能力。
2.转换学生学习方式,将物理学习与实际相结合,让学生主动地参与课堂的研讨中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做到师生互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这样说过。教育心里学指出:兴趣是产生注意的基础,求知的动力。学生一旦对物理学习发生兴趣,就会有着神奇的内驱动力的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所以培养学生在学习物理上的兴趣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首先要转变学习方式,多进行动脑动手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学中,获得新知,掌握学习技能和方法。让教学过程成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利用学生好奇心强,习惯于形象思维的特点,激发他们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必要的体验、感知等实践机会,通过提供材料、提示思路方法等,搭建学生认知的平台,使其获得成就感、荣誉感。其次由于物理教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脱节严重,所讲授的知识规律不能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兴趣低下,失去探究的乐趣。教师应该引领学生们走向生活,用他们的慧眼去发现隐含在身边的物理。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将现行教材中枯燥、脱离学生实际的内容还原为取之于学生生活实际、并具有一定真实意义的物理问题,以此来沟通物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并让他们在探究生活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学习和发展物理。
3.加强对基础生的关注,在教学设计时,多想想他们认知的水平和规律,力争在课堂上多给他们表现的机会,扬起自信风帆,和其他学生共同进步。尊重学生是进行教育的前提。一个优秀的教师不应该以学习成绩来把学生等级化。在教学过程中,要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让每个学生有与教师平等沟通的权利,有独立发挥自己想象力创造力的自由;让基础生在平等交流和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全面发展,获得成功的心理体验。基础生的心理放松,就会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能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反之,课堂气氛严肃,会抑制基础生的积极性,阻碍他们的思维。在课堂上,教师要注意形象和风度,适时利用好体态举止增强亲和力,如用点头、微笑、目光、拇指来鼓励每个学生。尽量满足基础生在学习上的需要、心理上的疏导、生活上的关怀、情感上的沟通……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在心灵深处唤起基础生的亲近感,拉近师生距离,他们才能大胆地和其它同学、教师、教材进行平等的对话。如学生讲错时,没有关系;提出问题时,有人关注;不认同教师时,不会受批评;对教材质疑时,没有人指责。这样师生、生生多边互动,交流情感,传递信息,实现智慧共享和教学相长,让所有学生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共同学习与成长。总结:在物理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大纲的要求;积极改进教学方法,丰富课堂内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为每个学生创造有利的学习环境和氛围。作为人民教师肩负着培养下一代的重要使命,因此还要在教学过程中更进一步的研究,更进一步的探讨。
第三篇:多媒体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多媒体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摘要】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近十几年传统的课堂教学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课堂教学也大都引入了信息技术,人们逐渐认识到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在现代化的人才培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多媒体技术的出现给现代教学带来了深刻的变化,冲击着传统的教学模式,引起教学方法的和手段的变革。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手段,能将文、图、形、声四位一体,更具有动画、录像、录音的效果。这一新技术在呈现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功能,使学生的学习更加直观、形象、生动方面有其独到的作用。但在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关键词】 多媒体;课堂教学;问题 【正文】
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近十几年传统的课堂教学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课堂教学也大都引入了信息技术,人们逐渐认识到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在现代化的人才培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很多学校已经运用了多媒体进行教学,多媒体这一现代化教学方式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但新的教学方法和模式进入课堂必然会有一个适应期,另外,教师和学生观念必须真正的转变,因为这是一次全新的教学改革。且教学方式、教学模式等都发生了变化。多媒体教学若使用不当,会使这一先进的教学手段发挥不出其应有的效能。而很多老师在运用多媒体教学中并没有的发挥多媒体在教学中的真正作用,原因之一是对多媒体教学的认识不足,导致了在教学中一些问题的出现,所以我们必须正确的使用它,才能发挥它在教学中正真的作用。
一、教师没有做到以学生为中心
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每堂课都应当以学生为本,立足于学生的发展。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能力、习惯的培养,乃至品德、情感、价值观的形成,都有赖于课堂教学。不管传统教学还是现代化多媒体教学,学生永远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所做的一切都应该围绕这一原则进行。过去,传统教学往往忽略了这一重要因素。现在,随着教育改革及创新教育的不断推进,对学生的主体作用越来越重视。但仍然有不少教师,教学老一套,有些教师虽然采用了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但依然摆脱不了满堂灌的教法,换汤不换药,自己一个人常唱独角戏,只管击键讲解,把学生放在一边,师生很少交流,致使学生失去兴趣而说话、打盹、睡觉等。另外,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应该面对全体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有些教师只关注中上等学生,特别是优等生,对差生关心不够,如问题设置针对中上等学生,回答问题也只照顾中上等学生,整个课堂只是面向中上等学生,而把差生放在一边,这也不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二、对多媒体教学目的认识不明确
不少教师对应用多媒体教学的目的认识不明确,认为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了多媒体,教学就先进,教学手段就现代化,自己就教得好,学生就学得好,而忽略了多媒体只是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是为教学服务的这一特征[2]。如教学中常发现一些教师不顾学科的属性,不考虑教学内容的贴切性,把课件制作的色彩艳丽,图文出现的方式不断变化,各种声音轮番上阵,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维的连续性,这样的课件就根本达不到应用多媒体教学的真正目的。
三、没有注意与传统教学手段的结合
在多媒体使用中,不少教师认为多媒体是提高教学质量最有效手段,过多地追求和利用多媒体,无形中摒弃了一些传统的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手段时,并不意味着摒弃传统的东西,传统手段有其优越性。如教师板书逐渐被多媒体投影代替是教师使用多媒体中的常见现象,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效应。运用多媒体教学中,常发现很多学生不记笔记,问其原因,较一致的回答是“来不及记”,因为多媒体的转换比较快,记笔记就会耽误听课。为了扩大课堂容量,不少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时常把重要的方法,结论等课前直接输入电脑,上课直接打出。这样做看似节约了时间,却忽略了学生的接受与记录,其效果事与愿违。
四、课堂中走马观花,课件制作哗众取宠
不少教师反映,在利用多媒体教学初期,学生热情高,兴趣浓,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多媒体应用的增多,学生的学习热情大减。通过对学生调查及观察发现,不少教师应用多媒体教学,课堂容量增大,教学进程明显加快,使学生应接不暇,最终导致学生对所学内容不理解,思维跟不上,笔记也跟不上。其次,有的教师为了把课件做得精彩,花费许多精力从各种渠道搜集了不少生动的画面,剪辑了丰富的影视材料,这对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都有鲜明的效果。但遗憾的是,教师在运用如此精彩的课件上课时却忽视了画面本身的作用,播放画面走马观花,不对画面内容作充分的深刻的解读,这样怎谈得上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很好的理解和掌握呢? 有些教师为了追求“新、奇、特”的效果,制作应用高难技巧,每制一个课件,常常要花费几天时间,这在讲时间、讲效率的今天是不足取的,同时也违背了应用多媒体教学的初衷。这样不仅没有达到预期效果,而且画蛇添足,无意间分散了学生注意力,浪费了时间和精力。
五、教师对多媒体的技术管理水平低下
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了多媒体进行教学,运用了幻灯片进行课程内容的展示。而且,课堂教学效果也很好,但有时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教学中会遇到一些技术上的故障,面对这些技术故障有些教师就会束手无策,处在被动的状态,导致课堂中不能正常的进行教学。
就以上出现的问题,我提出来了一下的改进措施
一、明确多媒体教学的目的,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明确教学目的,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中心地位。建构主义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信息加工的主体, 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学生在面对计算机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基础和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学习进度,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在课件设计上多下功夫,多进行课件修改
一个成功的课件不一定是视频或图片多的课件,而应当是和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具有清晰的教学脉络,配以恰如其分的相关资料,加之适当的表现手法,能够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的课件。另外,要不断的改善课件质量,最好方法就是在课堂教学使用后不失时机的进行总结,针对教学过程中发现的不够完美的地方进行改进,从而提高课件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多媒体课件的设计是多媒体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课件设计的好坏将直接和教学质量相联系,所以花适当的精力在课件设计上是十分必要的。一个成功的课件不一定是视频或图片多的课件,而应当是和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具有清晰的教学脉络,配以恰如其分的相关资料(可以包括一定的故事记载、图片资料、视频信息等),加之适当的表现手法(如动画设计、声音效果等),能够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的课件。达到这种效果必然要求使用者对教学内容相当熟悉,如课件的制作和使用是不同的人员,那样就会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因此,事实上,使用多媒体并不会减轻教师的工作量,相反,一个成功的课件是教师和相关人员辛勤劳动的结晶。
三、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
在内容的编排上, 图像、声音等给予学生的刺激, 应尽量选择有效的信息形式, 要突出教学重点、难点,选择学生能够理解的知识和信息。只有这样, 才能充分利用这一工具。教师要避免成为“放映师”, 首先也应该认识到自己在课上的角色,虽然有了多媒体这个帮手, 但教师的作用还是至关重要的,是多媒体无法取代的。
四、课堂教学和活动相衔接,注重强化交互性
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交互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师生之间的“交互”,二是人机之间的“交互”。师生之间的“交互”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在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还要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教学活动完全处于师生协同活动、相互促进的状态之中。因此,在多媒体辅助教学中要尽可能多地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动手,动脑、增加动手操作的机会,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6]。人机之间的“交互”是指在多媒体辅助教学过程中,还必须正确处理好人与计算机的关系,计算机多媒体集文字、图像、声音和图形于一体,作为多媒体课件的设计者,就要在设计过程中强化这种交互性,使操作者能利用人机之间的交互功能,灵活调用图、文、声、像并茂的教学信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欲,增强其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五、提高教师的多媒体技术水平
现代教学媒体的冲击,以及多媒体的运用逐渐的进入课堂,使得部分教师并不能很快的适应这种新的教学的方式。首先,之前一些没有接触过多媒体教学的教师,并不会运用其进行教学,这些教师必须通过学习来提高自己运用多媒体的水平。教师可以通过的培训方式来增加对多媒体教学的认识。另外,技术管理方面的知识也是必须要掌握的,只有不断的增加这些知识的学习,扩充自己的对多媒体专业知识的认识,不断的提高技术水平,才能更好的把握课堂教学,达到教学的最佳水平。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为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模式,也向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科学管理。要将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方法有机的结合起来,熟练掌握,逐步形成课件制作的规范和模版,逐渐改善多媒体教学的环境,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创造性地制作重点突出,层次清楚的教学课件。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提高教学的质量,可以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静为动,可以把学生不易掌握和理解的知识一目了然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而且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兴趣。成功的、正确的多媒体教学达到了传统教学达不到的教学效果。我们只有适时、适度地把握好应用的各个环节,正视存在的问题,努力解决问题,就一定会使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发挥其最大的效能,真正成为教学的好帮手。
第四篇:计算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计算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勉永山
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和近期的听课,我梳理了计算教学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问题情境的开放,偏离了目标要求
现在的计算课,都是将解决问题作为计算学习的自然组成部分,计算内容的引入与展开,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在一起。但在教学中,当教师呈现主题图,让学生提出问题时,往往由于问题情境的开放,学生常常游离在情境之中,要探讨的计算题迟迟无法引入,影响计算目标的达成。
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要认真研读教材,在深入理解、领悟文本意图的基础上,精心创设能体现文本意图的教学情境。不仅要考虑情境的现实性、趣味性、挑战性,更要考虑如何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关注情境,把握好情境与知识内涵之间的联系。同时,帮助学生提取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从而为学生学习数学服务。
二、对算法多样化的追求,影响了技能掌握
提倡算法多样化,是计算教学改革的一个基本理念。但在教学实践中,往往出现一方面教师一味追求多样化的算法,花了不少时间;另一方面学生在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时,感到眼花缭乱,无所适从,找不到最优算法,从而影响基本计算技能的掌握。练习时,教师发现很多学生仍用自己熟悉的方法,有的学困生甚至不知用何方法计算。算法多样化并非多多益善,倡导算法多样化的目的是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教学时不能停留在引出多种算法,而必须关注优化。也就是在学生展示个性化思维的基础上,教师应帮助学生发现和运用相对简单的优化方法,引导学生通过交流、评价、体验,学习别人的思维活动成果,吸取或改变自己原有的算法,掌握适合自己的一种或几种方法。当然,优化的过程是学生不断体验与感悟的过程,而不是强制的过程。优化可以采用以下几种策略进行引导。(1)比较优化。在学生交流不同算法后,根据学生对方法的理解,可以引导学生说说:这些算法中哪些方法比较好,比较简便。让学生通过比较所有方法,选择简便方法。如:两位数加两位数笔算。在第一课时不进位加法中学生的笔算方法可以有的从个位开始计算,有的从高位开始计算,教师不必急于优化算法,因为这一课时学生无法体验从高位算起的方法不如从低位算起的方法简便。当第二课时学习进位加法笔算时,就可以把这两种笔算的方法进行比较,这样优化就顺理成章了。(2)分类优化,让学生明确有些算法是重复或不可取的。当学生展示出不同算法时,引导学生根据不同思路,将这几种方法进行整理、分类,提取有价值的、便利的方法。如:口算25+47=?这题可分为高位加起法;个位加起法;凑整法。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方法的理解,促使其提出有价值的方法,保证方法多样化的质量。(3)模仿优化。面对多种算法,让学生选择最想学的一种算法,学一学,觉得哪种方法做起来最快。从中感受别人的优点,借鉴别人的方法,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4)反思优化。优化算法必须考虑学生的思维层次和学习方式,方法的优化可以在学生多次计算之后,引导反思算法的优劣,实现算法的深层优化、个性化优化。如“9加几”的口算,可以采用看大数拆小数的方法来凑十口算,也可以用看小数拆大数的方法来凑十口算,还可以用数数或摆小棒的方法来算。当然,看大数拆小数的凑十口算方法是比较简单的口算方法,而不是你喜欢怎么算就怎么算。总之,通过优化算法,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使学生找到那些公认的更好、更一般的算法,这有利于学生掌握基本的计算技能,提高计算能力。
三、流于形式的练习,影响了教学实效 计算课教学,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双基的掌握,更要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因此,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练习积极性,创设一些喜闻乐见的练习活动是必需的。不过,要重视课堂上学生的思考与练习,对“双基”的培养与训练,只片面追求形式而无实效的热闹是不可取的。如口算一道题,采用4人小组合作完成有必要吗?摘苹果游戏活动,题量不多,带有速度要求,竞争机制的练习,常常是优等生在参与竞争,学困生在一旁观望,这种练习能有多少效果? 在口算练习中可将视算与听算相结合。教材中给出的口算题都是可以看到题目的,如果总是视算,学生有了依赖性,对提高计算速度不利。因此老师们提出还要加强“听算”,即教师口述题目学生在本子上写结果,这对于中上水平的学生能有效提高计算速度。
计算需要通过一定量的练习模仿和针对性训练,才能形成必要的计算技能。一要科学设计练习,可先针对重、难点,进行专项和对比练习,再根据学生实际,进行归类和变式练习,让学生面对实际问题,进行挑战性练习。可将练习分为基本练习、综合练习和发展练习。二要精心组织练习,为提高练习积极性,要变换练习方式,增强练习的趣味性,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力求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动手、动口、动脑有机结合。既能让学生熟练计算,提高计算能力,又能通过练习,培养运用知识的能力,让学生充分体验成功,感受学习中的快乐。
总而言之,纵观目前的计算教学,我们既要继承传统计算教学的宝贵经验,更要冷静思考计算教学对学生后续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总结经验,不断改善教学方法,使计算教学在算理、算法、技能这三方面得到和谐的发展。
第五篇:当前土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当前土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摘 要:土地资源是一个国家最为宝贵的资源之一,提升土地利用效率是土地管理的基本追求之一。在土地资源短缺而城镇化又急需大量土地的背景下,我们必须提升土地管理水平。该文分析当前土地管理存在的问题,确定了下一步土地管理改革的方向和路径。
关键词:土地管理 问题 策略
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10(c)-0112-02
土地资源是国家的宝贵资源,同时也是人们生产和生活赖以维持的基础。为了更好地进行土地管理,我国的土地管理制度也处于不断的变革和完善当中。从管理模式上看,土地管理经历了统管(建国至1955年)―分管(1955―1986年)―统管(1986年至今)3个阶段[1],每一阶段的改革都旨在使土地管理更加科学与合理。在当前城镇化快速推进的背景下,土地管理科学化意义重大。我们要审慎地、客观地观察当前土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找到改进我国土地管理的策略。土地管理科学化的背景及意义
1.1 土地管理科学化的背景
土地管理科学化的背景可以从较为宏观的城镇化大背景下土地用量和存量之间的矛盾,以及较为中观的土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城镇化是未来几十年我国发展的主旋律,而城镇化又面临开发空间不足的约束[2]。城镇化的趋势势不可挡,其对土地的需求也是客观的,如何更好地开发和利用土地资源成为一个棘手的问题。从中观的角度来看,我国土地管理尽管几经改革,但不可否认的是,土地管理仍然存在着规划水平待提升、规划约束力待强化、管理信息化程度不足、公众参与待加强等问题。一方面是土地资源有限,另一方面则是管理水平不高,二者共同促成了提升土地管理水平的急迫性。
1.2 土地管理科学化的意义
土地管理科学化的意义,一则从土地作为资源本身的角度来讲,土地作为一种资源,也决定了其价值。提高土地管理的科学化水平,自然可以充分地利用这种有限的资源,充分地发挥其人类生存和栖居的作用[3],将土地作为资源的效用发挥到最大。二则从土地资源有限对城镇化等其他生产生活产生的约束作用来看,土地管理科学化意味着通过土地资源效用最大化又可以推动人们生产活动的开展,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而且从现实的角度来看,因为土地管理存在的缺陷,出现了各种冲突性事件。土地管理科学化也可以在这些方面发挥作用。当前我国土地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土地规划的科学性、约束力不足
土地资源充分利用的前提在于科学的规划以及规划所具有的权威性。没有科学的规划,规划的指引作用难以发挥。规划没有权威性,其约束力也难以发挥。正因为如此,土地管理特别要重视规划的作用,将规划视为做好土地管理的第一道门槛。从当前来看,规划工作受到诸多约束。比如,土地?划服务于地方招商引资等事项。地方政府在财政压力之下,发展土地经济,在土地资源上做文章,形成了土地规划科学性和地方招商引资、发展地产行业等之间的矛盾,而在有的地方,规划的科学性就让位于后者了。不仅如此,土地使用规划制定出来之后,能否发挥必要的约束作用也是一个问题。李克强总理在研究部署“三十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时强调,规划不是要挂在墙上,而是要落到地上。事实上,土地规划也是一样的,若缺乏权威性和约束力,则其作用将难以发挥,但当前土地规划约束力不足却是一个现实性的问题。
2.2 土地管理方式有待改进
当前我国土地管理存在的问题还包括土地管理方式有待改进。土地管理内容庞杂,对管理技术要求较高,特别是在土地调查工作和土地资源档案管理方面。[4]土地管理也不能囿于传统的管理方式,也要与时俱进,将一些先进的技术、方法等应用到管理当中,增强土地管理的精准度、科学性等。从当前来看,这方面的工作不尽如人意。受制于工作人员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水平、遥感技术等先进技术应用不充分等因素,土地管理的精准度尚有提升空间。而且在土地管理中,信息化水平又直接影响到后续的监管工作,监管不力,必然会出现违法违规用地的现象,而且不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这些都很难察觉。各个环节相扣,致使土地管理部门处于尴尬和被动的地位。
2.3 土地管理的公众参与尚须加强
土地管理的诸多问题中,公众参与尚须加强较为突出。判断这一问题较为突出是从土地管理的根本目的和这一问题本身产生的社会影响两方面来看的。从土地管理的根本目的来看,就是要充分发挥土地资源的作用,并最终表现为提升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水平。既然是服务于广大社会公众的需要,那么,在土地管理过程中就需要积极地倡导公众参与。遗憾的是,当前的土地管理对公众参与重视程度不够。这又导致了与之相关的公众参与不足等社会影响问题,即近年来影响较大的各地因为土地问题产生的冲突性事件。从根本上看,冲突表现为利益冲突,当一方认为自身利益受到侵犯时,若制度内难以找到利益表达的途径,就会采取激烈的制度外的参与方式。这些不仅不能发挥土地管理的作用,甚至会对社会稳定产生负面影响,是土地管理工作需要正视的问题。改进当前我国土地管理的策略
3.1 科学地进行土地规划 全面增强土地规划的权威性
要改进当前我国土地管理工作,首先就需要做好土地规划工作,科学地进行规划,并增强土地规划的权威性和约束力。从科学规划的角度来看,主要是协调好土地规划和地方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从土地规划的权威性和约束力的角度来看,关键点也在于此。但若深挖原因,其实还是在于土地管理的法律依据尚未完善。我们有《土地管理法》《城乡规划法》《森林法》等作为依据,但这些法律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的不协调、冲突等都暴露了土地管理上位法律依据的缺失。特别是《土地管理法》中对于“土地”的理解以及由此造成的适用冲突。为此,我们可以考虑通过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的方式来解决这一问题,促进土地规划科学进行以及土地规划能够切实得到执行。
3.2 优化土地管理的方式
要改进当前我国土地管理工作,还有一个操作性的或者技术性的问题就是要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来优化土地管理的方式。在土地管理中,可以充分运用的信息技术很多,目前来看可以考虑引进并充分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技术、3S技术等的作用[5],当然,若已经引进这些技术则需要充分发挥这些技术的作用,而不是将其束之高阁。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应用到空间数据的处理和分析,以更加直观地呈现土地全貌。遥感技术可以应用到土地详查、城镇地籍调查、土地资源动态监测、耕地保护等方面。3S技术则是对卫星定位系统、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的集合,借此实现对土地资源的全程动态监控。
3.3 构建制度化的土地管理公众参与渠道
要改进当前我国土地管理工作,还要构建制度化的土地管理公众参与渠道。公众参与涉及土地管理的全程,在土地规划制定阶段、土地规划执行阶段等阶段都要积极吸纳社会公众的参与。在土地规划阶段,信息搜集阶段充分吸纳信息,规划制定出来后要通过网络、海报等方式充分征求公众意见。在土地规划执行阶段,调动社会公众参与的积极性,则在于全民动员监督?划的执行。参与渠道的特点要便于社会公众,降低公众参与的成本,并对社会公众表达的信息及时反馈。结语
土地管理的严肃性和重要性在快速城镇化的背景下更加凸显。回顾建国后几十年的土地管理工作,在积极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还是要关注其中存在的问题,为后续的管理工作开展提供经验和教训。当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土地管理是服务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土地管理本身的问题也是不断暴露的。这些都表明改进土地管理工作本身也是一项常态化的工作,需要持续性地改进,不断地提升水平。
参考文献
[1] 王万茂.中国土地管理制度:现状、问题及改革[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76.[2] 胡存智.城镇化中的土地管理问题[J].行政管理改革,2012(11):25.[3] 程雪阳.中国现行土地管理制度的反思与重构[J].中国土地科学,2013(7):15.[4] 杨丽娜.加强土地管理,提高土地利用水平[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6(2):18.[5] 莫艺.浅谈科学化土地管理的理论与实践探讨[J].商,2014(1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