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0的减法
课 题:0的加减法
课 型:新授
教学内容:第20页有关0的加减法,完成相应的“做一做”及第30页的3――第31页的第9题。教学目标:
1.理解得数是0的加减法的含义,学会计算得数是0的加减法。2.结合操作理解图画的含义,并进行简单表述。3.渗透空集的概念。4.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0的含义和0的加减法的含义。教学难点:不借助图口算含有0的加法、减法。教学方法:讲解法、练习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昨天,我们学习了有关0的知识,谁来说一说:0表示什么?还有不同的说法吗? 师:0既可以表示起点,也可以表示没有,还可以表示界限。
二、探索新知
1.电脑出示小鸟图,让学生认真观察
(1)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有三只小鸟正在鸟窝里聊天)(2)点击出现动画:三只小鸟从鸟窝里飞走了。
问:你又看到了什么?这时鸟窝里还剩下几只小鸟?飞走的3只小鸟是从几只小鸟里面飞走的?
(3)你能够把这个图的意思完整的说给大家听吗?(先同桌互说,然后指名说,并比一比,看谁说的最好)(4)要求还剩下几只小鸟,如何列出算式? 板书:3-3=0(5)在小组内说一说:算式里面的每个数字表示什么意思? 2.电脑出示青蛙图,学生认真观察
(1)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有4只小青蛙正在荷叶上休息)
(2)点击出现第二张荷叶问:这张荷叶上有几只青蛙?可以用数字几表示?(3)你能够把这个图的意思完整的说给大家听吗?(先同桌互说,然后指名说,并比一比,看谁说的最好)(4)这两张荷叶上一共有几只青蛙?谁能列出算式? 板书:4+0=4(5)谁知道:算式里面的每个数字表示什么意思? 3.观察下面的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3-3=0
4+0=4 在小组内讨论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4.小结:相同的两个数相减等于零,任何数与零相加或相减结果不变。
三、巩固练习:
1.老师左手拿5支粉笔,右手一支也没有,两手一共有多少支粉笔?(学生口答算式)
2.完成第29页的做一做 3.第30页的第3、4题
要求:同桌的两个同学先互相说图意,然后再列式计算。
四、综合练习:
1.P31页的第6题,比一比,看谁做的又对又快
2.第39页的第5题 要求每个同学先说说每幅图的意思,然后再列式计算。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还有什么疑问?
六、作业设计:
课本第30页的第7、8、9题和思考题。板书设计:
0的加减法
3-3=0 4+0=4 教后记:
有关0的加减法,主要根据0可以表示“没有”来进行计算。教材选用学生常见的生活场景,先让学生看懂图意,理解题意,联系实际分别理解得数是0减法和一个数加0的加法计算。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觉得体现先例题再练习的数学课堂模式,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感受学习是快乐的,学习是有价值的。创设动态真实的问题情境,刺激学生的思维,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事物,进而由学生自己创设一系列源自生活的数学情境,课堂呈现出生成发展态势,数学中再现生活,问题中感悟数学。
第二篇:减法说课稿
减法说课稿
减法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课本(试用)数学第八册(155-157页)
2、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在学习本课前,学生对整数加减意义、法则已经熟练掌握,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刚刚学完,为解决本课整数减小数做了有力的铺垫。本课内容为学习小数连加、连减、加减混合及分数的加减等打下基础。小数在生活中应用广泛,是生活的浓缩和提炼,具有现实的意义,可以迅速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有利于学生体会处处有数学,融生活课堂于一体。数学的价值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3、教学目标:
(1)从整数的意义引出小数的意义,使学生了解二者意义相同。
(2)学生自主探索、与同学合作交流等理解、掌握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
(3)养成仔细看题、认真验算的习惯。
(4)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4、教学内容的编排特点、重点、难点
(1)本节教学内容从整数加减法引入,先教学加法再教减法,在与整数法则的对比中理
(2)小数的计算法则。一步计算后学习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简便计算。这种编排步步深入,环环相扣,形成了统一的知识链。
(3)教学切入点:整数加减法
(4)教学重点:小数加减计算方法
(5)教学难点:位数不同的加减计算方法(尤其是位数少的减位数多)
(6)教法和学法设计:
数学学习活动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教师主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基于此认识,本课教学注重活化教材、强化体验、深化应用。采用“课前参与——课中探索——课后延伸”三段式教学模式。实质上就是整体建构的自学指导、检查点拨、探究规律、回归系统。课前自学收集数据编写小数加减算式,增强收集信息的能力,课中探索发现新知,构建新知,在学习中体验竞争、合作的快乐;课后延伸体现知识的价值,激励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
二、教学程序
1、导入
直奔主题。师:今天我们要学习什么知识?
生: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师:它是我们知识树的哪颗果实呢?请大家来看看。(课件出示知识树)
师:小数加减法属于数与代数的代数部分中代数的知识。它分为意义、法则、顺序和性质四个部分。本节课我们研究意义和法则。
(导入部分明确本部分内容在小学段的地位,使学生纵览全局。
2、目标
(1)了解小数加减意义;
(2)理解掌握小数加减计算方法;
(3)灵活运用法则计算;
(4)养成仔细读题,认真验算的良好习惯。
设计意图:学习目标与教学目标不同,教学目标是教师教学应达到的要求,适宜教师思考、理解。学习目标的理解对象是学生。学习目标的制定要站在小学生的立场上,适应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阅读水平。在课堂上让学生自制目标也是可行的,学生自己定制的目标适于大多数学生接受。不过学生定制的目标有局限性,高度、深度达不到要求。本节课的目标是教师结合学生实际制定的,说明教师的调控课堂能力不强,放不开手。
3、点拨
(1)、回忆。
师:整数加减的法则是什么?
指名汇报。(复旧迎新,做好铺垫。找准本课学习的切入点。)
(2)、推测。
师:你收集了哪些不同的小数加减法计算题,展示给大家看。
生举例,教师使用暗示语言引导学生举出不同类型题目。如:
生:0.3+0.4
师:1位小数加1位小数。
生:0.23+0.12……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体验加减法计算的不同类型,突出难点:整数减小数,为点拨规律做好伏笔。3、尝试。
师:任选你喜欢的2题尝试解答。
生板演。
生1:20—0.98=20.98
生2:生1错了,我来改正。20—0.98=19.02
生3:不对,我来改。20.00—0.98=19.02
讨论:谁的方法好?
小结:生2简单,生3严谨。开始学习时提倡生3做法,熟练后提倡生2做法。
设计意图:把握动态生成资源,调动学生自主探索积极性,互助合作解决问题。体现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
4、探究
师:观察这些算式的解答方法,尝试总结解答方法。
生独立思考后同桌交流。(课件出示小数加减计算方法)
5、验证。
用小数计算方法检验刚才计算的题目是否正确。(养成验算习惯)
6、延伸
师:今天学习的小数加减是以整数加减做铺垫的,那小数加减是为学习什么做铺垫的呢?
生:分数加减法。(突现知识间的纵向联系)
师:小数加减法也为加减混合运算、简便运算、整数、小数加减混合、四则运算等做了铺垫。我们不仅学习中要用到,生活中也要用到。(点明知识的作用,明确了学习目的。)
7、回归
师:你学习到了什么?想一想本节课有什么收获?和同桌谈谈
师:看看你摘到了智慧的果实没有?(出示知识树)
8、作业布置
课堂作业:作业本73页
推荐作业:假期中调查在生活中哪些方面用到了小数加减法,把你的想法写下来
减法说课稿2
1、笔算热身赛,在这一环节,侯老师让做起的学生站起来,然后通过答案又让做对的学生坐下,最后让站着的学生讲解。我觉得这个方法很好,教师可以全面掌控学生联系的完成情况和正确率。
2、侯老师在引出题目的情境创设自然,感情真挚,让我们觉得数学也可以有感情,并从中教育学生保护环境,珍惜野生动植物。
3、在课堂上,侯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及时,而且不仅有教师评价,还有学生评价。“如果你是老师,怎么评价?”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学习。
4、侯老师在要求估算“445+298”时,有位同学说450+300-7,老师处理的很好,他告诉学生这是另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在后面还提到按这位同学的方法算一算。
5、自己尝试笔算后,请一位学生上黑板讲解过程,侯老师还让其他学生当小记者提问,既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还能让学生进一步明白其中道理,处处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然后教师质疑,“1从哪来”“从哪一位算起”进一步强调一些关键问题,从而突破难点。
6、从学生的错题中找素材,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存在的问题。
整节课下来,让我们感觉教师只是问题引领,而学生在真正体验做数学。
减法说课稿3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小数加法和减法》第47、48页。
一、说教材:
本节课主要通过在简单的购物情境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进行小数加、减法的计算。
这部分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加减法以及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知识在今后的生活及进一步学习中有广泛的应用,所以掌握这部分内容为学生以后学习及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特点以及本节课的地位和要求,我确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初步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用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自我探究、讨论交流,让学生进一步增强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探索并解决新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使学生在探索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成功的乐趣。
依据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探究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和计算法则。
三、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是一堂计算教学课,我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他们的知识现状采用了多种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性和主动性。按照自主探究—讨论— 归纳这样的思路,运用知识迁移让学生发现新知,掌握新知。在自主探究、讨论中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并提供动口,动手、动脑的机会,让学生在体验,感知、讨论、合作、比较中灵活掌握本节教学重点,突破难点。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掌握程度,我设计了以下四个教学环节: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二、自主探索,发现方法;三、深化认识,实践应用;四、归纳总结,提高认识。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1、出示例1的情境图
首先让学生通过观察,说说知道了哪些信息?能根据刚才观察到的信息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吗?然后根据问题列出算式。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相关问题及相应的算式
2、再让学生根据上面的算式,讨论交流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这时相机揭示课题,并板书(小数加法和减法)。
(设计理念:引导学生逐步形成从现实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数学思想。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自主探索,发现方法
1。在教学例1的第
(1)问小数加法时。先让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尝试用竖式计算。然后让学生在小组里相互说说各自是怎样列式?为什么这样列式?
学生可能出现不同的算法,选取不同的算法板演,让全班交流讨论,重点讨论为什么要小数点对齐列式计算。最终得出结论:小数加法和整数加法一样,也要数位对齐,而只要把小数点对齐就可以做到相同数位对齐。
2。在教学例1的第
(2)问小数减法时。我把探究知识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已发现问题,总结规律、解决问题,达到让学生学会学习,能学习,爱学习的目的。
(设计理念:数学活动中,老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在例题教学中,我力求体现由扶到放的思想,让学生通过讨论、判断、分析等方法进行列竖式、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等学习活动,逐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学习能力。)
3、“试一试”的练习让学生计算后说说自己的做法,然后把计算结果化简,着重让学生说一说化简的结果和依据。使学生知道小数末尾有0时一般要根据小数的性质把小数末尾的0去掉进行化简。
4。最后进行总结和归纳。先在小组说一说,然后全班交流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计算时有什么相同点吗?计算小数加减法要注意什么?
(设计理念:逐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实现迁移的数学思想方法。在学生自由总结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有序地回忆自己在进行小数计算时先做了什么(列竖式);列竖式时应注意什么(小数点对齐);对于计算的结果,当小数末尾有0时,是怎么处理的(去掉末尾的0)。这样,不但帮助学生总结了小数加减法的一般方法,而且使学生懂得总结、概括的一般方法。)
(三)、深化认识,实践应用
练习是数学学习中巩固新知,形成技能、发展思维,提高学生分析、解答能力的有效手段,为了加深学生对法则的理解、对法则的应用,更好的领会小数加减法的意义与整数加减法的意义相同,我设计了不同层次的练习以便学生掌握知识并能熟练应用。
1。基础性练习:完成“练一练”第1题和第2题。
做“练一练”第1题可以直接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说一说计算中需要注意的地方。特别是24加9。9是整数加小数,也应该把小数点对齐着算。7。56减4。56的差的小数部分是0,可以让学生说一说,差应该怎样化简?差是多少。
做“练一练”第2题时,先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找出每道题中的错误,再分别改正,并组织交流。
2。应用性练习: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对央视两名青年歌手的综合成绩进行比较(相关数据的对比),看谁的表现较好!”
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
(四)、归纳总结,提高认识
引导学生小结所学知识,并谈谈今天的学习收获。
通过这样的归纳与总结,让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再次进行系统地整理与巩固,突出本课的重点,构建了知识结构,培养了学生的能力,提高了认识。
纵观整节课的设计,突出了让学生用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方式来学习,这样,既体现的新课程的理念,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粗浅的预设,还敬请各位领导、老师提出宝贵意见。
谢谢大家!
减法说课稿4
一、说教材
(一)说教材编排
本节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第二单元17-18页的内容。它是在学生掌握了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基础上进行编排的。本节课安排的是不退位减,重点是理解相同数位对齐后才能相减,理解运算的顺序:从个位减起。两位数减两位数是在学生刚开始学习列竖式笔算两位数加法之后,是对列竖式笔算的进一步巩固,又为后面的退位减法作铺垫。它是下节课学习两位数退位减法的重要基础。在教学减法计算之前,教材编排了一幅北京奥运会金牌榜的情境图,图中不仅呈现了学生正在看北京奥运会金牌榜的场景,而且给出了前5名的代表团获得金牌数的统计表。情境图一方面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素材,另一方面还为后面教学不退位减法和退位减法的例题提供实际背景,将枯燥的数据赋予振奋人心的实际意义。教材将笔算教学和解决问题的教学有机结合。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是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材通过解决小精灵明明提出的问题,在美国和俄罗斯所得的金牌数比较中引出减法算式36-23,通过直观和学生的操作活动探讨,理解计算的算理,明确计算的方法,让学生在主动的、互相启发的学习活动中获得知识的发展能力,逐步形成创新意识。对于笔算减法计算方法的总结,教材仍然采用引导学生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同时淡化了法则的文字表述,重点让学生理解计算方法并提醒学生计算时要注意的问题。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初步掌握两位数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计算。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3.通过情景的创设,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同时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算法的基础上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两位数笔算减法的算理,能正确用竖式计算。教学难点: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法的算理。
二、说学情
学生已经学会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知道在计算时,个位上的数要和个位上的数相加减,十位上的数要和十位上的数相加减,这是笔算加减法时相同数位要对齐的基础和新知识的增长点。二年级的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可以说还处在起步阶段,他们仍然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体,对于直观的事物较易接受。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兴趣,发挥他们的主动性。教学设计时还应注重知识之间的衔接,由浅入深,逐步使学生理解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的算理,为后面学习退位减打好基础。
三、教法
针对本节课抽象性较强,算理比较复杂,而二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相对较弱的特点,教学时应采用多种方法来激发学生兴趣,引导探究新知。教师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尝试教学法、讲授法、直观演示法、练习法等,并使这些方法相互交融,融为一体。教师首先播放北京奥运会上中国运动员奋力拼搏,获奖的录像,唤起学生心灵的震撼,激发学习兴趣,之后出示奥运会金牌榜,让学生根据已有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在此基础上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主探究算法,在学生利用已有经验进行口算的基础上,通过学生小组合作,动手操作摆圆片,理解算理,并根据摆圆片的过程尝试在草稿纸上列竖式计算。教师点拨让学生明白算理,掌握算法。通过对比笔算加法和笔算减法,再次帮助学生巩固竖式笔算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最后,通过丰富的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使其真正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和技能。
四、说学法
学生在学习本课内容之前,已经有了两位数加两位数竖式笔算的基础,而且已经对竖式有了初步的认识,因此学习这部分知识对少数学生来讲可能并不陌生,它只是学生原有知识的一种延伸和深化,但是退(进)位减(加)法是100以内笔算加减法中的重点,也是难点,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有一定的难度,为了突破难点,本节课将以动手实践、独立思考为主要学习方法,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提出问题,独立探究,动手操作,充分调动其思维的积极性,通过观察分析,感知比较,合作交流,总结反思,使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同时渗透学习数学的思想方法。
五、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趣质疑
首先是4道100以内两位数减整十数、一位数的口算和2道两位数笔算加法竖式计算,课前通过学生动脑想、动笔算、动口说,复习旧知的同时为新课做准备。然后视频播放北京奥运会上中国运动员奋力拼搏,获奖的录像,唤起学生心灵的震撼,激发学习兴趣,之后出示奥运会金牌榜,通过小精灵提问:从表中可以知道哪些信息?在学生认真观察表的基础上教师明确提出让学生提用减法计算的数学问题的要求。学生如果提出美国比俄罗斯多多少枚金牌这个问题,就直接引入新课,学生多次提问没提到这个问题,教师在表扬学生的基础上直接提问,并请学生列出算式,引出今天的新课,板书课题。
2、自主探究,尝试探疑
计算36-23=学生最本能的可能想到的是口算的方法。因为已经学过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的方法,也掌握了竖式的写法,所以这儿首先让学生尝试自己解决,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
3、合作探究,解惑答疑
在学生自主思考的基础上,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可以通过摆、画圆片理解算理,学生根据摆圆片的过程,尝试在草稿纸上列竖式计算。
4、展示汇报,点拨释疑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摆圆片的过程。鼓励学生展示算法的多样化,重在学生摆圆片来理解笔算算理,以使学生在探究新知的同时,发展思维,培养创新精神。然后通过学生观察比较,教师演示竖式的书写过程,让学生明确算理,同时,讨论对比笔算加法和笔算减法的计算方法,让学生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
5、学以致用
有效的练习是学生巩固新知,形成技能,并用之解决实际问题的必要手段。因此本节课我分三个层次来设计练习,前两道题除了利用数形结合摆圆片,同时注重想的过程,尤其是个位得0和十位得0两种情况竖式的写法。第三题蝴蝶下面藏着几,对比笔算加减法,利用加减法各部分的关系巩固计算。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完善认知结构,并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6、课堂总结
先总结出列竖式应注意的事项再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并提出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使所学知识形成有机的整体。
六、教学反思
减法说课稿5
《8、9的加减法》是小学数学第一册第六单元第二小节的重点内容之一,它是在同学学习了7以内的加减法和8、9的认识的基础上布置的,是进一步学习20以内加减法计算最直接的基础。它是本单元的重点,也是本册书的重点内容之一,甚至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中都占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教材特点以和同学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1、通过观察、操作,使同学感受到根据一幅图能够列出两加两减四个算式。会计算8、9的加、减法。
2、培养同学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
3、培养同学合作意识、探索意识、评价意识和创新精神。其中教学的重点是计算8、9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是看图列算式(减法算式)、正确计算。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学法上我采用了让同学通过合作交流、操作、考虑、游戏等多种方式进行学习,培养同学善于归纳、合作以和创新的精神、培养同学思维的灵活性,充沛体现同学的主体地位。在教法上采用一法为主、多法配合的方式,主要应用引导、探究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通过点拨、引导使同学形成技能。在教学程序上,遵循同学的认知规律,布置了以下三个环节:
第一:导课。
在这个环节中,首先对同学提出《课堂常规》要求,以对口令、比一比的形式,让同学了解《常规》、遵守《常规》;再复习8、9的组成,为熟练口算扫清障碍。
第二:新课。
1、结合情境,引导同学充沛感受“一图四式”。由于同学已经有了看一幅图列出两个算式的基础,所以列出加法算式相对容易一些,而列出减法算式则是这局部的难点。因此我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同学以看图说话的方式搜集相关数据,初步感知根据一幅图可以列出四道不同的算式。
2、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操作,通过摆苹果图使同学进一步巩固和理解“一图四式”。在计算过程体现加减法之间的联系。
3、协助同学积累计算方法,为同学提供发明的空间。直接出示算式5 3、3 5、8-3、8-5计算,提问:你是怎样算出得数的?鼓励同学说出多种计算方法,使计算方法多样化(如:数数、想数的组成与分解、调换加数的位置、算减法想加法等)。同时让同学进一步感知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第三:反馈练习,巩固新知。
根据一年级同学的特点,在练习内容的设计上由易到难,符合同学的认知规律。如:先根据班内两组同学的人数列出两加两减四个算式;再通过找朋友的游戏进一步巩固加减计算;最后通过看卡片计算提高同学的计算能力。这样的设计同时又能够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减法说课稿6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所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然而学生自身存在各自的差异,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实施分层教学。
成因:个体差异——客观存在
每个人的个性、兴趣、思维等各方面都有自身的特点,现代教育越来越提倡个性的张扬,讲究以学生发展为本,每个学生都有自我发展的需求,应当得到尊重和支持。个体差异是以一定的素质为前提,并在后天的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每个学生由于先天遗传和后天生活环境的不同,学生之间的智力水平、思维能力、个性品质等方面存在着差异是客观现实的,是必然的现象。学生对事物认识的态度和价值观是多元的、多彩的、多变的,至于每个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就更是千差万别了。有的内向,有的活泼;有的擅长这一方面,有的擅长那一方面;有些各方面都发展得比较平衡,有些某一方面擅长,另一方面比较滞后。小学生个体的差异是在发展特征、发展速度、发展水平以及发展方向上等方面存在的不同,我们应当承认并正视这种差异,善待差异,认识到差异也是一种美。有差异,才会有矛盾;有矛盾,才会有活力;有活力,才会有各种思维的碰撞,才会有“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局面。正是因为有了学生个体的不同差异,所以才必须实施分层教学。
策略:分层教学——解决途径
我们不能歧视个体差异,不能对优秀生“以一俊遮百丑”,而对后进生“横看竖看不顺眼”。要知道:寸有所长,尺有所短,我们不能以同一标准去衡量全体学生,要相信学生拥有的潜能。分层教学针对个体差异,因人而异,注重因材施教,正是解决个体差异矛盾的重要途径。
1.教学目标分层次
教学目标是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它支配、调整和控制着整个教学过程。《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所以,教学目标应层次化,我常把教学目标分为基本目标(多数学生能达到的基础教学目标,能正确理解掌握基础知识)、中层目标(在理解知识的同时,初步培养能力)、发展目标(学有余力的学生发挥他们潜能的提高性教学目标,着重发展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三组。而正确制定区分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是实施分层教学的重要前提,课前老师应认真研究教学大纲和教材、分析班级学生实际情况,抓住重难点,在备课中针对教材和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准确把握本节课的教学要求,制定分层的教学目标。例如把“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教学目标设计为:基本目标是体验并掌握比较简便的计算方法;中层目标程掌握两种以上计算方法;发展目标是学会用加、减法灵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指导学习分层次
在教法选择时,应对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学困生主要采取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对优等生主要采取抽象思维的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分层次地指导学习,使教师的教适应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促使教与学互动。例如:教学求“认识人民币”时,第一步认识一元以内的人民币,第二步认识一元以上的人民币,第三步如何合理付钱,这样分层教学使学生能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并且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学习的“中途休息驿站”。老师的课堂提问也应该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接受能力情况,先提问学困生,通过他们的思考及老师的引导来回答问题;然后,再把问题展开,由浅入深,提问中等生;在突破重点难点时,就要发挥优等生的优势,启发全体学生深刻理解,及时进行反馈。
3.作业练习分层次
一位数学家曾经说过:“数学习题好比磨刀石,使学生的思维越磨越锋利。”“作业练习分层次”是指教师在设计练习、布置作业时,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各种情况,设计出不同的、适合各层次学生的作业练习,从而帮助、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效地完成练习,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确保学困生能掌握基础知识,达到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中等生可以在保证基础知识扎实的情况下有较大的进步,在灵活运用方面有所提高;而优等生则能在巩固基础知识的同时不断拓展,使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训练。还可以把作业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面向所有学生,侧重于巩固基础知识练习,达到教学大纲规定的基本要求;选做题,面向学有余力的学生,重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达到教学大纲规定的较高层次要求。一堂好的数学课应根据学生的差异性,精心设计层次化的练习和作业,供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自主选择,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如学完“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时作业布置:①43-27= 55-38= 65-49= 84-29= ②哪几题的的书小于30?在后面的里打对勾:50-29()45-17()54-18()62-37()在作业的批改方面,也应体现层次性,对于学困生的作业经常是当面批改,这样可以与学困生面对面的交流,进行个别辅导,让学困生养成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而对于优等生可以让学生之间,相互监督、相互交流、相互学习,达到共同进步。
4.评价标准分层次
美国的斯塔费尔比姆曾说:“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评价的核心是激励,目的是促进发展;评价不是要分出等级的“筛子”,而是激励学生发展的“助推器”。成功的评价反馈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最好奖励,是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有力手段。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我们应施行“一人一评”的评价制度,就是要认同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进而把差异当作发展的资源,因为有差异才有发展的空间。教育学、心理学都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是有进步需求的,都是希望别人肯定自己。因此,评价要客观真实,要关注学生的差异,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相同的评价对于不同的个体,不是人人适合的,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就应该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真正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比如,学困生只要能“摘到果子”就行,宜采用多鼓励和表扬,寻找其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的细微进步,让他们找回自信心;中等生要能“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宜采用激励性评价,既要指出不足之处同时又要提出努力方向,促使他们更加积极进取;而优等生就要能“创造性地摘到果子”,适合采用启迪性和竞争性评价,适用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加倍努力,不断超越自已,开拓创新,寻找不一样的解题思路。对于学习中下游的学生,只要他们能有所进步和突破,表现也比较好,就可以评为“学习积极分子”,甚至可以评为“三好学生”,只要他们努力了,就应该得到肯定、表扬和鼓励。
其次,还要注重评价形式的多样性,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更能体现分层教学评价的作用。传统的数学教学评价只注重笔试的成绩,常把期末考试的成绩作为学生的学习成绩,这是一种单一的评价方式。如果采用“口试(主要是口算和说理)+面试(主要是进行实践操作)+笔试(主要是考查基本知识和解题能力)=等级评价+评语”这种评价方式可以比较全面的体现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强口试与面试,有利于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有利于教师及时对学生提供帮助,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更加有利于分层教学评价的实施。教师可以综合口试、面试和笔试的情况给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一个比较合理的等级评价,再加上中肯的鼓励性评语,更加容易让学生接受,更有助于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教学评价是一把双刃剑,可以沦为应试教育的帮凶,也可能化作新课程改革的助推器,在小学数学教学评价中只要我们化被动为主动,对它进行适应性改造,在教学评价实施分层评价,就能使它为新课改所用。
当然,教师应从一切事物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唯物主义观点出发,相信学生的发展潜能,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位学生的变化,根据学生的发展变化情况随时调整学生的层次,并注意讲究方式方法,避免发生“副作用”或者“标签效应”。通过相应的评价,促使学生跨上不断发展的阶梯,跃入成功的行列。
结果:共同发展——最终目标
在基础教育阶段,教师不仅仅是伯乐,更应该是园丁,伯乐只是专门挑选千里马的,而园丁是要用万紫千红的花朵来打扮世界的。其实,只要我们认真地去培育每个学生,将来,这些学生里面就会出现“千里马”,甚至是“万里马”。现在,我们是要创造出一种适合孩子的教育,使全体学生能够共同发展,而不是要挑选适合教育的孩子,因为我们的社会不仅需要几个“三好生”,还更需要全部的好学生;小学数学教学不仅仅是要培养几名数学家,也不是要培养几个数学精英,而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全面共同的发展。
减法说课稿7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有关0的加减法》,下面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几个环节来阐述本节课的设计意图。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最后一课的内容。课题是“有关0的加减法”。是在学生认识了1——5各数以及掌握了5以内数的加减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数的认识的拓展,大多数学生在生活中见过0,知道0表示没有,但对0的其他一些含义了解甚少,有关0的加减法要结合加减法的意义进行理解。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及教学目标的要求,我为本节课制定的教学目标如下:
1、使学生初步学会计算有关0的加减法。
2、通过观察、思考、探索等学习活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3、认识到数学和生活息息相关,并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结合自己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学会计算有关0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在认识0的情境中体验知识及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说教法、说学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通过多种情景来经历“具体——抽象——具体”的认数过程,选择了“谈话法、观察法、演示法、练习法”等教学方法。根据教学进程的不断进行,我采用了“数学课件、”等直观教具。学法可归纳为: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好学。
(二)运用多种手段,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乐学。
三、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我们学习了1.2.3.4.5这些数中最大的是几?最小的是几?之前我们学习了1--5的数字的加减法运算,那么我们的0也是数字,当然也应该参与到加减法的运算当中来,从而引出新课《有关0的加减法》
(二)、探究新知
有关0的加、减法,利用两只小鸟飞走了、一只小馋猫吃3条鱼、鸟窝图、荷叶上的青蛙情景图引出有关0的加、减法。
1、出示两只小鸟飞走了和一只小馋猫吃3条鱼以及鸟窝图,让学生能列出算式2-2=03-3=0,让学生知道两个相同的数相减等于0。
2、出示荷叶图,让学生能列出算式4+0=4,让学生知道一个数加0还等于这个数。
3、设置情景,让学生列出算式5-0=5让学生知道一个数减去0还等于这个数。
四、巩固练习
根据一年级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有强烈的好奇心,注意力集中不持久。因此教学活动的设计要富有情趣、灵活多样。根据这些特点我将练习设计成孩子们喜欢的看图列式题,教材31页练习六的第2题和第3题,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是积极主动的参与者,在游戏中尝到学习的快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五、课堂小结
让学生说一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有什么体会?这样让学生参与本节课的总结,既便于了解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又使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更激发学生数学的热情。
减法说课稿8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小组协作等手段帮助学生发现、理解、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探究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两位数
教学难点: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竖式计算
教学评价:教师评价、小组评价、学生自评
教法、学法:情景教学法、合作探究法、操作法、归纳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题卡、学生自备学习小棒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大胆猜想
本节课我首先,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出教材上的“参观博物馆”的主体图,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入课堂,学生通过对主题图的观察,从主题图中获取信息和发现图中的问题“哪两个班可以合乘一辆车?” 学生根据从图中获取的信息(每个班前面都有的人数)中研究并猜想出解决方案。“合乘” 学生会根据已有的认知基础,提出用加法,提出两种解决方案,对于学生提出的方案,我会及时地 肯定和赞扬,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这样设计本环节,把学生将要掌握的新知识与他们的生活实际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通过多媒体手段、大胆猜想等形式,既创设了理想的教学情境,又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谓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二、自主学习、获取新知
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是现代基础教育改革的亮点之一,学生只有参与到实际的实践活动当中,才能真正理解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获得丰富的直接经验,这也是新课标强调联系学生实践的主旨所在。因此,我就引导大家:“我们一起来检验一下我们刚才的猜想是否正确,好不好?”“如果 班和 班合乘一辆车,车上就有多少人?应该怎样列式?”学生能很快列出加法算式:35+2,我就紧接着问:“这个算式,你会用什么方法进行计算呢?请大家各自动手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一算。”学生就会采用过去的数小棒或列竖式的方法计算,根据学生的完成度,选择有代表性的方法及时让学生汇报、交流,可能有一根一根地数,也可能一捆一捆地数,还有列竖式的等。我再问:“那么哪种方法又快又准确呢?”学生会感觉数小棒较慢一些,“那么列竖式是怎样列的,要注意哪些,又怎样计算的呢?” 结合以前一捆加一捆的方法,引导出数位要对齐。这样让学生通过自己归纳出列竖式计算的方法,再加以板书,突破了教学的难点。因为课堂上,教师的必要引导是十分重要的,有引导,学生的探究活动才不至于盲目,有引导学生的探究活动才更有意义。在学生生动而丰富的操作中,运用“转化”的思想,学生通过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双手去操作,用自己的耳朵去倾听,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这一切不仅仅是列竖式计算的过程这一知识的需要,而且也是探究型学习方式的需要。
三、时间运用,发展能力
由于前两个流程已用去20分钟左右的时间,为了保证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我将例题下面的“做一做”用题卡呈现给学生,并将学生分成三人小组,在小组间进行竞赛,并相互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让学生间相互分享各自的学习成果,达到自我教育,相互学习的目的。同时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运用了计算知识,还可以提高学生计算能力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独立思考,巩固新制
让学生运用本节课所学知识独立完成练习二第1题。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也可以检验本课时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在这个过程中,知识得以应用,方法得以提炼,凸现了练习的深度,也培养了学生的“学数学、用数学”的能力。
减法说课稿9
今天我要说课的.课题是有理数的加减法,属课前说课。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本节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上)。这一节课是本册书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我打算分四课时完成,去括号、加法计算、减法计算、加减法混合计算。下面我就从以下六个方面——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及关键、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的设计向大家介绍一下我对本小节的理解与设计。
一、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
在分析新数学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确定了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首先来看一下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有理数的加减法在整个知识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很重要的。它是整个初中代数的一个基础,它直接关系到有理数运算、实数运算、代数式运算、解方程、、研究函数等内容的学习。初中阶段要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以及让学生根据一些现实模型,把它转化成数学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增强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就第一章而言,有理数的加减法是本章的一个重点。在有理数范围内进行的各种运算:加、减法可以统一成为加法,乘法、除法和乘方可以统一成乘法,因此加法和乘法的运算是本章的关键,而加法又是学生接触的第一种有理数运算,学生能否接受和形成在有理数范围内进行的各种运算的思考方式(确定结果的符号和绝对值),关键是这一节的学习。
数学思想方法分析:作为一名数学老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数学思想、数学意识,因此本节课在教学中力图向学生渗透的德育目标是:
(1)渗透由特殊到一般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2)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品质。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上述对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及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了解代数和的概念,理解有理数加减法可以互相转化,会进行加减混合运算;
2.通过学习理解加减法运算,都可以统一成加法运算,继续渗透数学的转化思想;
3.通过加法运算练习,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三、教学建议
(一)重点、难点分析
本小节的重点是依据运算法则和运算律准确迅速地进行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难点是省略符号与括号的代数和的计算.
由于减法运算可以转化为加法运算,所以加减混合运算实际上就是有理数的加法运算。了解运算符号和性质符号之间的关系,把任何一个含有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算式都看成和式,就可灵活运用加法运算律,简化计算.
(二)教法建议
1.通过习题,复习、巩固有理数的加、减运算以及加减混合运算的法则与技能,讲课前教师要认真总结、分析学生在进行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时常犯的错误,以便在这节课分析习题时,有意识地帮助学生改正.
2.关于“去括号法则”,只要学生了解,并不要求追究所以然.
3.任意含加法、减法的算式,都可把运算符号理解为数的性质符号,看成省略加号的和式。这时,称这个和式为代数和。再例如:-3-4表示-3、-4两数的代数和,-4+3表示-4、+3两数的代数和,3+4表示3和+4的代数和等。代数和概念是掌握有理数运算的一个重要概念,请老师务必给予充分注意。
4.先把正数与负数分别相加,可以使运算简便。
5.在交换加数的位置时,要连同前面的符号一起交换。如:12-5+7应变成12+7-5,而不能变成12-7+5。
备注:教学过程我主要说第一小节---去括号
(三)教学过程:
根据教材的结构特点,紧紧抓住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运用类比、联想、转化的思想,突破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环节: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设计
设计说明
前提诊测,复习提问
1、如何表示一个数的相反数?-(+3),+(-2)各表示的意义是什么?从而引导学生理解“-”号表示一个数的相反数,“+”表示一个数的本身;2、绝对值检测:随机出五六道小题即可
复习旧知识的目的是对学生新课应具备的“认知前提能力”和“情感前提特征进行检测判断”.
提出问题,创设情景
把以下数相加、相减
1、+4,-5,+3,-6,-7,3,-2.5
2、-3.2,-2.6,+5,+6,-4
在黑板上写五六个正负数请同学们把他们加在一起再减在一起。不要怕学生写错,让学生自己体会书写的繁琐计算的困难,继而想出解决办法。(可以多给学生时间。)
尝试指导,实施目标
从学生的错误出发,引导学生先填括号,在想法去括号,通过小组探究得出去括号法则。,掌握计算方法。(5-10分钟即可)
题型训练,巩固目标
1、两数加减:+3+(-4);(-5)+(-6);(-8)-(+4);(+5)-(-6)
2、多数加减:(-12)-(+23)+(-7)-(-2);-(-4)+(+5)-(-6);
+(+6)-(-5)+(-9);0-(-3)+(+6)-(+0.1)+(-0.25);
-(-7)+(-2.3)-(-5.1)+(-3)
此处要反复练习,并使学生明白去括号后的是省略加号的和式。
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增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
形成性测试,检测目标
1、做书18、20、23、24页练习题(只去括号)
2、利用书上习题1.3复习巩固1、2题的双数题进检测
把“反馈---调节”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结束,应针对教学目标的层次水平,进行测试,对尚未达标的学生进行补救,以消除错误的积累,从而有效的控制学生学习上的两极分化。
归纳总结,纳入知识系统
+,去掉括号后所得结果仍是括号内的数;-(),去掉括号后所得结果是括号内数的相反数。
由学生总结、归纳、反思,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且能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布置作业
1、课后作业:书24页习题1.31.(1)、(3)、(5)、(7);2.(1)、(3)
要求:小组长及时检查力争人人掌握去括号方法,会省略括号。
利用课堂检测及时反馈本课重、难点。
利用课后作业巩固新知。
谢谢大家!我的说课完毕。
减法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小数加减法》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第95至97页的例1、例2及“做一做”)。本课教材是在学生近期把握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前面非常熟悉的整数加减法的基础上安排学习的,是学生日常生活的需要和进一步学习、研究的需要,理解和把握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是小学生基本的而且是必备的数学知识、技能与方法。这一教学内容与老教材相比,突出了计算不再是枯燥乏味的,而是选择学生熟悉的感爱好的素材作为计算教学的背景,让学生感到计算学习同样是生动、有趣的,使学生在解答用小数计算的实际问题时,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把握小数运算的基本方法。再说,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是相通的。对于小数加减法,学生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教材紧紧抓住学生的这一认知特点,有意不给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过程,不概括小数的加减法法则,而是刻意引导学生利用已把握的整数加减法的旧知迁移到小数加减法这一新知中。使学生懂得应用旧知来学习新知是获得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
二、说学情
四年级的学生年龄大多在9到10岁之间,这一年龄段的孩子探知欲和好奇心较强,并且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由于三年级下册时已经接触了简单的小数加减法计算,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又学习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基于这些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学生可以以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为主。
三、说教法
小数加减法的教学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获得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我在教学时力求体现以下三点:
第一,紧密联系生活,创设问题情境。
借助学生喜闻乐见的体育运动盛会奥运会设置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与爱好。让学生提出xxxx年雅典奥运会中女子10米跳台双人决赛中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小数加减法的爱好。顺理成章地引入小数加减法,使学生以最佳状态进入解决问题的活动,主动探索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在巩固提高环节设置买体育用品的问题情境。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基本理念。在这样的背景下学习,学生更能体会出学习小数加减法计算的意义,感受数学的价值。
第二,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
由于学生已有整数加减法计算的基础,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一知识经验,由学生自己收集有用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在这一系列学习活动中,教师不给学生任何提示,促使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去解决问题,尝试小数加减法的竖式写法,在探索中感悟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同时,通过师生、生生间的交流活动将初步的感悟上升到新的高度总结出小数加减法笔算的一般方法,进一步理解列竖式时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第三,重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前提是,使学生逐渐形成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良好习惯。教学时充分利用xxxx年雅典奥运会跳水比赛情境,为学生提供各种素材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空间。首先根据奖牌榜联想数学问题,带这问题观看比赛,寻找其中隐含的数学信息,然后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最后解决问题。因为这些问题是学生提出的,所以学生想方设法解决问题的动力也就更大。
四、说学法
在学法指导上,我采取迁移、点拨、渗透、对比、反馈等多种指导方法,突出“四让”的特色:(1)问题让学生提出;(2)算理让学生发现;(3)疑难让学生研讨;(4)评价让学生参与。
以上的“四让”,既符合了新课程的教育理念,也体现了自主探究课堂教学的特色。
五、说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算理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经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以及法则归纳的全过程,体验迁移、归纳的学习方法。
3、感受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思想;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爱国精神。
六、说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掌握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
2、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数位对齐的道理。
七、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一定都知道,全世界最瞩目的运动盛会当属奥运会了。下面,我们就一起到雅典奥运会女子10米跳台双人决赛的现场去感受一下那激动人心的时刻。
(出示第95页主题图及统计表)
2、从统计表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3、从中你想了解什么问题?
下面,我们先来把中国队与加拿大队作一下比较。
(二)尝试交流,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出示第一张统计表)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2)(出示父子的对话)同学们想一想,这3.6分是怎么得来的?
(3)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横式。
(4)如何列竖式计算呢?让学生尝试用竖式计算,请一人板演。
(5)同桌交流计算过程。
(6)全班交流。你是怎样计算的?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适时板书要点。
(7)竖式中的结果3.60与图中父亲说的3.6大小有区别吗?为什么?
教师提示:计算结果要进行简化。
(8)(出示第二张统计表及父子的对话)这111.6分又是怎么得来的呢?
(9)让学生独立列式计算,请一人板演。
(10)同桌交流计算过程。
(11)全班交流。你是怎样计算的?
(12)计算的结果111.60还可以怎样写?
(13)怎样计算出中国队第二轮后领先12.6分呢?
(14)学生先独立解答,然后小组交流。
(15)汇报交流结果。请不同思路的学生上黑板板书横式和竖式。
方法一:49.80+49.20=99(分)
111.6-99=12.6(分)
方法二:58.20-49.20=9(分)
3.6+9=12.6(分)
2、教学例2.
(1)讨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怎样的?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2)汇报讨论结果。
教师完善板书。
(三)反馈练习,巩固提升
1、完成第97页“做一做”的第1题。
选2题让学生独立计算并验算,然后集体订正。
2、完成第97页“做一做”的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再集体订正。
3、口算比赛:练习十六第1题。
(四)全课小结,回顾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减法说课稿11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异分母的加减法》。
一、说教材
这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5单元第二课时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同分母加减法、分数的意义、分数的基本性质、约分、通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今后学习分数的乘除法的重要基础。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的分析以及学生的认知经验,我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使学生经历探索异分母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初步理解异分母加减法的算理,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一般计算方法,会正确地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让学生经历异分母分数相加、减的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认识到将旧知识转成新知识的是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感受数学学习的挑战性,体验成功学习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根据学生现有水平以及教学内容,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是重点是熟悉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让学生能够正确计算异分母加减法。
二、说教法、学法
(一)教法
根据新课程目标的要求以及为了有效的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采取了:
1、情境教学法、
2、谈话法、
3、讨论法等进行教学。
(二)学法
同时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也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的思维不能依照单存的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也给予了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探究、去交流、去总结。
三、说教学过程
下面我将详细地谈一谈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本要分为了四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复习引入,促进迁移
我将要出示两道有关求最小公倍数和通分的复习题,这个环节的设计意图是为接下来的新课环节做铺垫,唤醒学生的旧知,建立起与新知识的桥梁。
第二个环节:活动探究,获取新知
我首先出示例:
1、通过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列出算式(1/2+1/4)并提问学生今天的分数加法和以前学过的有什么不同,引入今天的课题是学习异分母的加减法,我并且适时板书。这样的设计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我抓住契机,提问学生,对于异分母的加减法我该怎么求呢?我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分组探究,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长方形纸通过折一折,涂一涂的方法,去发现1/2+1/4的结果是多少。这样的设计就让学生从抽象的数学计算转变为了具体的操作,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也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教师要充当好学生的引导者,这时我着力让学生去观察发现1/2可以看作几分之几?让学生试着说出是2/4,这样设计是为了让学生初步感知要先将1/2进行通分,只有当分数单位相同的时候才能进行相加。
2、接着教学完例1后,我利用学生对异分母的加法的探究经验,引入学生做“试一试”的5/6-1/3,利用知识间的关联性,尝试让学生独立练习,并集体交流。由于学生的个性差异,可能有些学生的结果是3/6,1/2,这时利用教学契机,提问学生3/6和1/2哪个更简洁?在交流中指导学生结果要写成最简分数。接着让学生完成剩下的练习,并及时反馈结果。
3、最后,让学生去说说是怎么计算异分母的加减法,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有助于学生理清最题思路和做题方法,培养了学生概括知识的能力。我在学生的总结中,最后加以给出准确的归纳,明确指出:“计算异分母加减法时候,要先通分,再按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进行计算,最后结果能写成最简分数的要写成最简分数。”
第三个环节:练习应用,巩固提高
练习是新知识的巩固提高环节,因此适度适量的练习是必不可少的。我主要是让学生完成练习十四的第1~4题,也是采取独立完成、集体校正的方法,对于学生易发生错误的地方进行重点分析,帮助学生在练习环节达到对异分母加减法的熟练过程。同时数学与生活密切相联系,数学是为生活服务的,因此在练习中也涉及到了利用异分母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这部分设计主要让了学生体会学习异分母加减法的实际应用价值。
第四个环节:课堂小结,任务结尾
这环节主要是让学生谈谈这节课的收获,谈谈自己的表现,这样设计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提高学生梳理知识的能力,也是为了培养学生正视自己对自己课堂评价的习惯。
(四)说板书设计
以下是我的板书设计:
异分母加减法
异分母分数——通分——同分母分数——结果写成最简分数
减法说课稿12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A、B、C三类都会),学会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A、B两类能清楚流利地表达,C类能表达。)。
2.经历自主独立的探索过程,初步养成对问题深入思考的意识3.理解并掌握笔算减法的法则(A、B、C都会).
教学重点:
正确进行笔算退位减法计算.
教学难点:
弄清笔算退位减法的算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50根小棒(5捆),计数器(2人1个),课业本。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B类学生汇报3道,C类学生汇报6道)13-9= 17-8= 15-9= 14-7= 11-2= 12-6= 72-9= 27-8= 32-5= 2.用竖式计算板书:47-26= 3.提问: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法应注意什么?(A类学生回答)
二、探究新知1.教学例1
多媒体出示例1,学生理解题意,列出算式50-26=,这道题和刚才那题比有什么不同?(学生自主观察,个别汇报)’
生1:个位上0-6不够减
生2:前面的是不退位的,后面是退位计算。(板书:退位)怎样计算这道减法算式呢?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出示课题: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
理解算理:引导同学分组摆学具,讨论50根小棒中减去26根?反馈:
A.用小棒摆一摆指名说一说你是怎样从50根小棒里拿走26根的。(A类学生)上台演示:先摆5捆小棒,表示50,(追问:从5捆小棒里拿去26根,没有单根怎么办?)当演示“拆开1捆时”,(追问:为什么要拆开1捆呢?)(拆开1捆是几根?)
然后将5捆中的1捆拆散成10个1根,接着拿去2捆和6根,最后剩下2捆和4根,得数就是24。
和他一样的同学举手,还可以怎样算?(演示课件)B.用计数器拨一拨(A类学生)
先在十位上拨5个算珠,表示50。现在要减去26,(提问:个位上没有算珠,怎么办?)就拨去十位上一个算珠同时个位上拨上10个算珠。(提问:为什么十位上拨去1个算珠,个位上要拨上10个算珠?强调1个十是10个一。)现在就可以拨去十位上的2个算珠和个位上的6个算珠。剩下的算珠就表示50-26的得数,得数是多少?(24)和他一样的同学举手
(演示课件)追问:比一比,这两种方法有什么是相同的?(C类学生)C用竖式计算
(1)谈话:请小朋友们思考一下,根据刚才的演示,我想,我们应该清楚地知道当个位上0减6不够减怎么办?谁来说说。 (2)板书:演示竖式计算退位减的过程。生:从十位上退1是10。(C类)
可以在被减数的十位上点上一个小的“·”。(板书:·)你知道这个小点有什么用吗?
然后个位上10减6等于4,4写在个位上;十位上的5退1是4,4再减去2,等于2,2写在十位上。最后的答案就是24(板书:24)集体轻声跟老师说一说计算过程。指名说一说计算过程。
(3)这样,我们就通过竖式计算出了此题的得数是24,单位名称是~?口答。(4)提问:你觉得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减两位数时,先减十位,再减个位方便不方便?(如果从十位减起,遇到退位,要将十位上刚写的数擦掉再写比较麻烦)
2教学“试一试”43-27=学生独立完成。抽查两本并反馈。(B类一本,C类一本)
谁来说说你是怎样算的?(全班交流计算过程,B类先说,C类再说)(板书竖式)引导学生明确:从个位算起,个位上3减7不够减,所以从十位退1作10,10和个位上原有的3和起来是13,13减7等于6,写在个位上。十位上,4退1是3,再减去2,等于1,写在十位上。所以最后的答案是16 3)讨论:笔算减法应注意哪些问题?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三方面想:(l)写竖式要注意什么?(2)计算时应从哪一位减起?(3)遇到被减数个位不够减时怎么办?
(三)巩固练习
1. “想想做做”第1题。(C类两名学生板演)2.用竖式计算。“想想做做”第2题后四题。(1)独立完成,反馈。
(2)指名说一说每道题的计算过程(C类)。 3.判断题,下面的竖式对吗?错得改正过来
师:我们在做题时应注意什么?
(l)从十位上退1后,个位上是十几减几,要细心算对.
(2)从十位上退1后,不要忘记在十位上减去1.
四、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新知识?在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时要注意什么?(1.相同数位对齐;2.从个位减起;3.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个位上加10再减。)
减法说课稿13
说课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一册49页“得数是9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
一、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得数是9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教学,是在学生已学习了得数分别是4、5、6、7、8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基础上进行的,是教学得数是一位数加法和相应减法的最后阶段,因而在10以内的加减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最基础的知识之一,也是学生必须练好的基本功之一。给学生打好此基础,对进一步学习数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要求。
1.使学生初步理解加、减法的含义。
2.掌握得数是9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能比较熟练、正确地计算。
3.培养学生初步动手操作、动脑思维、类比推理能力;养成认真看书、主动学习的习惯。
三、教法和学法的选择。
依据教材的编排思路、结构特点及学生的年龄特征、已有的的知识结构,本册教材的编排,在10以内的加减法中,明显地突出了循序渐进的原则。为了使学生较好地掌握10以内加减法,教材在讲认数的时侯出现了数的组成,在此基础上讲加减法,解决了进行加减法计算的关键。为了使学生分别知道加减法的含义,突出加减法的内在联系,加减法同时出现,且图式紧密结合。先是在得数分别是4、5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中,一个图表示一个加法算式或一个减法算式(即一图一式),其次在得数分别是6、7、8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中,都用一个图表示两个加法算式或者两个减法算式(即一图两式)。最后,才在得数是9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中,出现一个图表示两个加法算式和两个减法算式(即一图四式),一步一步地逐渐加深对加减法意义的理解,又加强对加减之间关系与联系的认识。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教材中的例题要求学生自己算出结果的题逐渐增多,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逐步掌握算法,同时也一点点地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这样编排每一步都为新知打下基础,做好铺垫,又分散了教学难点。而循序渐进的原则在本课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也表现的十分明显,教材共四幅图,第一幅图的四个算式全部出现。第二、三幅图则要求在动手摆一摆的基础上填上结果和第二个加数或减数;第四幅图则又增加了填上第一个加数或被减数。这样要求可以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一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同时也保留着直观动作思维的形式,因此,必须从这一实际出发,加强直观教学,增加学生的活动和动手操作的内容,引导学生动眼看、动手摆、动脑想,用多种感官进行学习。为突出本课“得数是9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这一教学重点,使学生摆脱直观暗示,达到一看见或者听见9的加减计算题就能较快、正确地说出得数这一难点,依据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和赞可夫“使所有学生都得到发展”的原则,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选用阅读自学讨论、发现教学的方法。同时在学法上,选用指导学生阅读数学教材实现课题类化的方法,组织学生进行学习。在学具和教具的准备上,应有小黑板、卡片、点子图片和学具卡片等。
四、教学程序设计。
(一)复习:
1.口答9的组成并让同桌学生互相说一遍给对方听,再填写教材49页的准备题。
2.看教师摆点子图,让学生观察,按要求列算式并回答问题:(1)列一道加法算式;(2)列两道减法算式;(3)看图填空(习题八第九题中间的一组)。学生边回答,教师边板书如下:(1)●●●○○(3)●●●●●○○○3+2=55+3=(2)●●●●。。。○○○3+=7-4=38-3=7-3=48-=
(4)回答:上面三个图各表示几个算式?你是怎样想的?把算式和图意联系起来说一说。这样的复习设计是根据鲁宾斯坦强调课题类化在学习迁移中作用的理论,即他认为,“在解决问题时,为了实现迁移,必须把新旧课题联系起来并包括在统一的分析综合活动中。”这样通过数的组成和图示、算式、问题回答三者结合,使学生理清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暗示了一图四式的新知,渗透了递进学习、不断发现问题的主动学习意识,为突出本课的教学重点、解决难点铺好路,顺利地实行正迁移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二)新授:
1.导课并交待学习任务。这一环节应语言简单明了,学生容易记住,并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2.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发现问题。
(1)交待阅读内容:从准备题的下边开始,到做一做的上边为止。
(2)初步感知教材:这一段共有几幅图?每幅图的下边有几个算式?
3.仔细阅读教材,理解教学内容。
(1)看第一幅图和下边的算式,你是怎样想的?因为算式的结果教材已经给出,且有复习巩固的基础,学生能回答出图意和算理。
(2)从第二幅图开始,逐图来阅读,可以动手用学具摆一摆,也可以在书中的图上画一画,结合9的组成和图意想一想,不懂的地方也可以问问,试着填空。因为有以前学过的摆图、数的组成、说图意、交换加数位置、加减法相对应等基础知识,大多数学生不难填上空。教师要注意引导差生,帮助他们完成学习任务,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3)组织讨论:你是怎样填的?说说想的过程。学生的基储学习的方法不同,引导学生交流各自填空时是怎样想的,鼓励学生多向思维,既强化了教学重点又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按照认识规律,掌握教学内容。
(1)按照学生填空的方法,试着记住得数是9的加法和9减几的减法。这样的识记,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是从形象到抽象,即使忘了,也可以用识记的形象来回顾。
(2)提问:说出你记住的算式,并说说你是怎样记住的,记住几个说几个。这样可以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注意对差生给以鼓励,教师应选择一组算式,结合学生说的,启发引导学生横着比、竖着比、互相转化,只要记住数的组成,就可熟练的进行讲算。使学生逐步抛开具体形象的暗示,过渡到一听到9的加减计算,就能很快地说出得数,解决了本课的难点。同时教师分别板书8道加、减法算式,让学生再记。
(3)让学生再用学具摆一下5+4和9-5两个算式,强化4和5组成9的利用,减少错误率。在整个新授过程中,教师在不同的问题设计中,启发学生动用多种感官学习,使教学过程处于积极进取的状态,不但使学生掌握了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思维和推理的能力,给学生打下了动脑思考、多向思维、主动学习的基础,符合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三)巩固练习,按照教材内容进行即可。
减法说课稿14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本课是六年级第一册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
2.教材分析:本课是分数的运算得第二节,是在学生学了“通分”和“约分”的情况下进行的,紧接着本课后的内容是“分数的乘法”、“分数的除法”以及“分数、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因此本课在这其中承上启下的作用。所以,掌握好分数的加减法运算法则,对提高学生的运算准确率起着举重轻重作用。
3.教学目标:
(1)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则,能利用法则进行计算
(2)理解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的概念,掌握假分数与带分数互化的方法。
(3)利用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则计算带分数加减法
4.教学重点:异分母加减法
教学难点:利用异分母加减法则计算带分数加减法
二、说学情
分数加减法的运算,对学生是一个比较困难的知识点,知识量比较大,包含了异分母分数相加减,带分数相加减以及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对学生来说计算量比较大,考核的内容也是学生的计算能力。一旦学生懂得了方法,那么就是在计算过程中个人计算能力的锻炼了。
三、说教法
本课内容分为三个层次,在每个层次环节让学生体会归纳总结。首先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通过学生会计算同分母加减法的算式,引导学生将异分母加减的算式转化为同分母的算式,利用刚刚学过的知识点通分。这样对学生来说接受的比较自然。第二带分数相加减,引导学生利用刚刚学过带分数与假分数的互化,将带分数转化为假分数然后再按照同分母或者异分母分数加减算式的法则进行计算,在学生自己体会归纳计算题目。同时带分数代表一个整数与一个分数相加,利用这样的知识点,引导学生推导出另外的计算方法,即整数部分与分数部分分别相加减的方法。最后是举例两道关于分数加减法的混合运算的题目,首先引导学生观察题目特点,然后采用交换律计算来体会计算的简便。
四、说学法
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为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我决定在教学中采取以下的学习方法:
1、让学生利用自己的眼睛观察课件中的动画演示自己归纳、总结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2、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观察、分析、概括的同时,自己尝试对分数加减法的计算,并让学生通过小组交流,将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初步理出一条思路。
3、充分利用小组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增强合作学习的合作精神。
4、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让学生自己充当老师的角色,自己出题,学生自己解答。
五、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向学生展示一段关于中国古代分数加减法的历史,来导入本节课的内容:分数加减法
2.在ppt上展示一组算式,让学生根据分母特点,首先将算式进行分类,分为两类:一类是同分母算式相加减,另一类是异分母分数相加减。学生会计算同分母分数相加减算式,再引导学生联系刚刚学过的知识通分,来推导异分母分数相加减算式的计算方法。
3.带分数相加减的算式。带分数相加减有两种方法,引导学生先用两种方法分别计算每道题目,然后体会计算过程哪种方法更适合相应的题目
4.分数加减的混合运算,首先展示两道题目,让学生观察每道题目的特点,并利用整数加法运算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来计算题目。
5.板书设计:
2.4分数加减法
1.异分母分数相加减
2.带分数相加减
3.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减法说课稿15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数学第一册第二单元“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的内容,包括教科书第24页的例题,做一做。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知道0的含义、会读、会写数字0;初步学会计算有关0的加、减法。
2、通过观察、思考、讨论、探索等学习活动,提高自主学习意识。
3、在教师的鼓励和帮助下,学生对身边及数学有关的事物产生兴趣,在认识0的情景中体验知识及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体现学习的喜悦。
教学重点:初步知道0的含义,会读、会写数字0,初步学会计算有关0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在认识0的具体情景中体验知识及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关键:初步理解0的含义。
二、说教法,说学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注重通过创设多种生动有趣的情景来经历“具体——抽象——具体”的认数过程。我在学生的知识、技能、心理特点等因素基础上,营造情境氛围,架起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之间,具体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让学生积极参与、体验0的含义,在已有知识经验的支持下,能自主能动地探索,实现教学的再创造。
学法可归纳为:
1、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好学。
2、采用多种生动活泼的形式,如讲故事,小组比赛等,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乐学。
3、重视采用激励性语言,及时鼓励,进行评价,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三、说教学程序
㈠、创设情景,设疑引入
(出示三个纸盒)教师说:“我给小朋友带来一个东西,想不想知道盒子里分别装的是什么?谁能打开并说说用哪个数来表示它?”
学生感到疑惑,教师及时提出:我们这节课就进一步学习“0的认识和0的加减法”——板书课题
㈡、探索新知
1、教学“0”表示没有的含义
(出示实物图)教师充分利用实物图的同时,引导学生理解教学“0”表示没有的含义。
2、教学“0”表示起点的含义
(出示直尺)教师引导思考:0还可以表示什么?
3、寻找生活中的“0”。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你见到的0入手,带领孩子们去生活中寻找知识的原型,不仅丰富了孩子们对0的感知体验,同时也让孩子们深刻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4、体会0的加减计算过程
我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让学生体会0的计算过程,集体交流学生的不同想法。
[设计意图]:我为学生创设一个丰富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进行交流,从而亲身体验关于0的计算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㈢、尝试练习,巩固新知
因为小学生的学习大多以无意注意和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好奇、好胜,注意的稳定性与持久性较差。因此教学活动的设计要富有情趣、灵活多样,要富有挑战性。根据这些特点我将练习设计成孩子们喜欢的游戏,如计算比赛,找朋友等,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是积极主动的参与者,在游戏中尝到学习的快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㈣、总结评价
让学生说一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有什么体会?这样让学生参与本节课的总结,既便于了解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又使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更激发学生数学的热情。
总之,本节课设计力求体现自主化、活动化、生活化、情感化,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第三篇:三位数减法教案
三年上册数学《三位数减法》第一课时教案
南孙庄小学:杨欢欢
课时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减法的意义,理解笔算减法中连续退位的算理,并能正确的计算。
2、通过自主思考和交流等活动,掌握连续退位减法的笔算方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估算能力。
3、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数学源于生活,体验解决问题的快乐。
4、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和创新意识,并能体会到学习数学的成功喜悦感。重点难点:
重点:会进行退位的三位数减法的计算。难点:理解连续退位减法的算理。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提出问题
1、师:老师知道大家都非常喜欢看动画片,前几天老师把同学们看动画片的情况做了一个统计,请看表。(课件)
2、师: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生答:喜欢看《京剧猫》的有28人。喜欢看《赛尔号》的19人。喜欢《小公主苏菲亚》的有12人。
3、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4、学生举手说出提出的问题。
5、怎样列式?28-12 28-19
6、竖式计算 学生独立完成。
7、师:二年级的时候我们就学过了两位数的计算,同学们做的非常棒!今天,我们来一起研究学习“三位数的减法”,师板书。
8、师:下面老师把国产动画片也做了统计。生看图。
9、师:你知道了什么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生纷纷举手回答。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一)不退位减
1、师:同学们提的不错,老师也提了一个问题,请大家帮忙解决。生看题,并用笔勾画出自己做题使用的信息。
2、师:怎样列式?找同学回答。
3、师:如何估算?竖式计算?小组合作。
4、小组汇报,师边板书边总结。
(二)退位减
1、师:刚才有的同学提出了谁比谁少的问题?我们来帮他解决。生看课件题目。
2、师:怎样列式?举手回答。
3、竖式计算,小组合作。
4、小组汇报,师总结并板书。(十位上的算法有3个算式)
5、板书时强调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从各位减起,各位不够减,从十位退一,十位不够减,从百位退一。
6、师:为了方便同学们的记忆,老师把注意事项做了一下整理,课件出示注意事项,请同学们读、记。
7、老师给大家准备练习板,分给每个小组,像老师这样计算,哪组做的又对又快,就有机会抽奖哦!(先记住哪组是最快的,订正的时候如果对了就先抽
奖、、、、、、)
三、知识应用
1、师:抽到了奖品很高兴,是不是?还有一个任务要完成哦!(小组同学同时做奖签上的题,做完订正答案)
2、师:请没做对的同学前面来夺红旗,好不好?其他同学本上做3道题,做对的找组长要红旗。
2、师:刚刚同学们帮助了班上的同学解决难题,现在,我们一起帮帮小兔,帮它过河。
四、整体收获,收获整体
1、师:刚刚同学们表现不错,我看出来了,你们有一个法宝。生跟老师回顾算理。
2、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后延伸
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应用数学。
第四篇:退位减法教案
教学内容:
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54-55页例题,想想做做第1-5题。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三位数减三位数(退位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能计算三位数减三位数的退位减法。
(2)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3)在积极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氛围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体会合作的意义和价值,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教学重、难点:
1、理解三位数退位减法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
2、理解“哪一位上的不够减,要从前一位退1当十继续减”的算理。教学准备: 课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咱们新华图书城中有许许多多的书,想去看看吗?(出示挂图)
二、探究新知:
1、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你能根据图中信息提出一些用减法计算的问题吗?怎样列式? 根据学生的回答:
儿童小说比民间故事多多少本? 335-185 民间故事比童话少多少本? 210-185 儿童小说比童话多多少本? 335-210
2、咱们先来解决“儿童小说比民间故事多多少本?”这个问题,下面请小朋友们利用以前学习的经验试着算一算“335-185”等于多少?
(1)学生独立计算。
(2)指名学生板演,组织全班交流。
3、尝试计算“210-185”
谈话:根据刚才学习的经验,你能算出210-185的结果吗? 学生尝试练习,组织交流
4、验算上边两道题:
提问:你会用昨天学习的方法验算一下这两题吗?
5、总结减法的计算方法:
小组内讨论:用减法计算要注意些什么? 师小结并出示:(1)要把相同数位对齐(2)要从个位算起(3)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要从前一位退一,在本位上加10后再减。
三、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1)让学生先独立完成。
(2)组织交流并让生口述计算过程。
2、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谈话:啄木鸟医生正在为大树做体验呢,你们也来帮帮他吧,请你先找出病因,再帮他们治一治。
请同学们先各自看算式,找出错在哪里,再把错误的原因说给小组内的同学听。
3、完成“想想做做”4题
谈话:现在老师想考考同学们今天学的怎么样,第4题的8道题,每组找三位同学到黑板上各做一组,其余的同学只要选其中的一组来做就可以了。
提问:比较上下两题在计算时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4、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谈话:森林王国中的大象和长颈鹿正在比身高呢,咱们一起去看看吧。提问: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要求什么问题?你会列式解答吗?
5、勇夺智慧星:(出示补充开放题)
谈话:老师这有几道不完整的算式,你能将这些算式补充完整吗?第一题比较简单,做对了可以得一颗星,第二题难一些,做对了可以得到两颗星;第三题最难,能做对的小朋友可以得到三颗星。自己选择里面的一题或几题做一做,看看谁得到的星最多。
四、全课总结:
谈话: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是怎样学会的?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第五篇:有理数减法教案
第二章 有理数及其运算
5.有理数的减法
时间:2017.09.20 备课组:数学组
一、学习目标:
1.理解掌握有理数的减法法则.
2.会进行有理数的减法运算.
二、学习重点:有理数减法法则和运算.
三、学习难点:有理数减法法则的推导.
四、教学方法:教师尽量引导学生分析、归纳总结,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共同参与教学活动.
五、课前准备:课件 三角尺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计算(口答)
(1)7+(-3);(2)-3+(-7);
(3)-10+(+3);(4)+10+(-3).
2、用算式表示下列情境.
先请同学读出右图的第一支温度计所示温度.学生口答为 5℃,现上升15℃(演示动画,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一过程),到20℃处停止.学生通过观察口答表示这一情境的算式:5+15=20(此举进一步揭示加法在实际中的应用).第二支温度计上温度为15℃,现下降10℃(演示动画,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一过程),到5℃处停止.学生通过观察回答用加法表示这一情境的算式:15+(-10)=5.你能从图中观察出15℃比5℃高多少吗?你是怎样得出结论的?能用算式表示吗?得:15-5=10.这是一个小学里就已经学过的减法问题. 再观察第三支温度计,它显示的温度是-10℃,现上升15℃(演示动画,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一过程),到5℃处停止.学生通过观察回答表示这一情境的算式:(-10)+15=5;温度又从5℃下降到-10℃(继续演示动画),你能从图中看出哪个温度更高些吗?高多少?你是怎样得出这个结论的?能用算式表示吗?
学生讨论后,尝试给出算式5-(-10)=?是15吗?这个算式该如何计算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
这是一个具体实例,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思想,把具体实例抽象成数学问题,从而点明本节课的课题――有理数的减法.
(二)师生共同探索新知
活动内容:通过对温度计的观察,计算温差,感知有理数减法法则。
问题1:你能从温度计上看出4℃比-3℃高多少摄氏度吗?
先请同桌两位同学相互讨论交流,然后请2~3个学生发言.
问题2:如何计算4-(-3)呢?
先引导学生回忆:被减数、减数、差之间的关系,被减数-减数=差,再利用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引导学生得出:差+减数=被减数。如:计算4-3就是求一个数“x”,使它加上3等于4,同样的,要计算4-(-3)就是求一个数“x”,使x与-3相加等于4.即X+(-3)=4,因为7+(-3)=4,所以4-(-3)=7(+4)-(-3)=+7(+4)+(+3)=+7 让学生比较上面这两个算式并讨论后得出:(+4)-(-3)=(+4)+(+3)
再给出以下算式:
减法 加法
(+5)-(+2)=+
3(+5)+(-2)=+3 继续让学生比较上面这两个算式并讨论后得出:
(+5)-(+2)=(+5)+(-2)问题3:请同学们想一想,4十?=7? 请学生回答,教师板书:4+(+3)= 7,用彩色粉笔在4-(-3)与4十(+3)处画出着重号.引导学生观察4+(+3)=7与4-(-3)=7,从而提出猜想“减去一个数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是相等的”:
4-(-3)=4+(+3).
这时教师问:你发现这个等式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后,示意再换几个数试一试,并请学生分组合作计算、交流:
(1)把4换成0,-1,-5,得0-(-3),(-5)-(-3),(-5)一(-3),这些数减(-3)的结果与它们加(+3)的结果相同吗?
(2)计算9-8,9+(一8),15一7,15+(一7),你发现了什么?
请小组代表全班汇报,教师在此基础上归纳: 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问题4:你能够用字母把法则表示出来吗?
a-b=a+(-b)(说明:简明的表示方法,体现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实际运算时会更加方便)
强调运用法则时:被减数不变,减号变加号,减数变成其相反数
减数变号(减法============加法)
例1.计算 :(1)(-3)-(-5);
(2)0(-4.8);(2)(-3 -2)-5 例3 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是珠穆朗玛峰,其海拔高度大约为是8848米,吐鲁番盆地的海拔高度大约是-155米,两处高度相差多少米? 活动目的:通过例题教学使学生巩固方法,初步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讲解时注意让学生复述有理数法减法则,加深学生对法则的认识,并注意归纳有理数减法的规律,而不机械地将减法转化成加法,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减法运算逐步省略化成加法的中间步骤作准备。渗透化归的思想:让学生归纳一些运算的规律、特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补充例题的作用在于让学生体会减法在实际生活的应用。让学生感受8848米这个高度,培养学生的数感。
(四)尝试反馈,巩固练习
教科书练习题1、2 学生活动:1题找学生口答,2题指名学生板演,其他同学做在练习本上.
我编你答.应用课件随机出题,学生抢答.(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六)布置作业
1、选做题习题1.6第1、2、3题中的奇数题;
2、必做题:第4、5题中的偶数题
七、板书设计
课题
1、有理数减法法则
3、练习
2、例1
八、课后反思
本案例从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设计问题,使得学生的认知能力与知识的形成不分离,达到结伴而行的目的。主要方法与效果有以下几点:
(1)以问题情境为导引。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这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2)调动学生动手实验,动脑思考,教学中很多知识的形成要借助于数学实验来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