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八年级上语文作文教案二
八年级语文作文学案二 如何写好记叙文的开头和结尾
一、习作指导与训练:
作文开头技巧
写作时一定要写好开头段,紧紧抓住读者的目光,让读者不由自主的随着你的思路走。总的来说开头方法多种多样,有一条是最重要的,那就是:简洁明了迅速入题。
技巧一:开门见山,起笔入题
痛苦的时候,你会回家,用眼泪尽情发泄;心烦的时候,你会回家,让家的温暖驱散心中的乌云;家——融进去的是悲伤,化解出来的是快乐;家——接纳的是难过,释放的是开心。家真好!(《家,真好》)
技巧点拨:你看,这篇文章运用排比的形式将自己对“家”的感受毫无遮掩地表达出来。为全文定下了基调。
【训练一】:以《精彩的瞬间》为题,写一个开头
技巧二:联想回忆,巧妙叙述
“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歌声在房间的上空回旋着。东子拿着父亲的信,泪水溢满了脸颊。三年了,东子离开家整整三年了,三年来父亲的一封封信已将东子心中的仇恨化为乌有。东子掩卷而思,思绪又回到了三年前。(《常回家看看》)
技巧点拨:这篇文章从一首流行歌曲入手,引发文中人物的思考,使思绪回到从前,巧妙地交待了故事发生的时间。
【训练二】:《那一幕,我难以忘怀》,写开头:
技巧三:巧用修辞,展示文采
盈盈月光,我掬一捧最清的;落落余晖,我拥一缕最暖的;灼灼的红叶,我拾一片最热的;萋萋芳华,我摘一束最灿烂的;对人以和,待人用善,待人和善。(《待人和善》)
技巧点拨:修辞是语言运用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巧妙而又贴切的修辞手法的运用常能使语言增添许多风采。上面句子中,运用排比、叠词的手法,生动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抒发了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语言亮丽多彩,读之令人耳目一新。
技巧四:描写环境,烘托背景
紫红色的云霞充满着整片天空,其中还有一轮血似的夕阳,如此暖意的画
面显现出“最美不过夕阳红”的温馨与从容之感,暖得让人沉醉,暖得让人迷恋。(《把黎明的美丽带给曾失落的我》)
技巧点拨:一切景语皆情语,在记叙文写作中,环境描写是不可少的。环境描写可以渲染气氛,可以衬托人物、可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如果在文章的开头先进行一段简洁的环境描写,既可以为文章提供一个特定的背景,又能使文章形成一种特殊的氛围。上面的开头,写了夕阳西下的情景,主要是为下文写自己的人生感悟打基础。写法简单但很实用,效果也好,能极大地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技巧五:广泛引用,突出主题
“请把我的歌,带回你的家,请把你的微笑留下„„”每当耳边响起这熟悉的旋律,自己就遇见了多年不见的老朋友一样,感觉格外亲切。(《歌声与微笑》)
技巧点拨:引用法是一种很常见的文章开头法,的内容是很丰富的,若是记叙文、可以引用歌词、诗句、以引发下文,便于叙事抒情。
无论采用哪种方式,一定要切记 开头要注意点题:
那么我们怎样来点题呢?
第一,点题的句子应在开头一段的后半部分。为什么强调这一点呢?我们有些同学在点了题后,又扯到不相干的话题上去了,这样不但未达到点题的目的,而且还容易成为废话。
第二,点题时可通过映衬句来引出自己所要记叙的话题。所谓映衬句,就是为了突出一个事物,故意借用另一个事物予以映衬的句子。
第三,最好直接运用文章题目里的字来点题。这样不容易使主体部分的内容偏离题目。
下面我们来看一些开头:
1、老师高兴地拿着一张证书给我,此时我知道我成功了。老师给我竖起了大拇指。我拿着证书,欣喜地流下高兴的泪水,我为自己竖起了大拇指。(《为自己竖起大拇指》)
2、转眼间,毕业在即,我却忘不了我们的语文老师,忘不了我们那次不很成熟却很成功的“合作”(《我的语文老师》)
请分析以上两段分别运用那种方式?
【训练三】请选择以上一种你最喜欢的方式,写一个《我家的故事》开头
作文结尾技巧
古人在谈到结尾时常以“豹尾”为标准,是指结尾时笔法要简结、明快、干净利落,犹如豹尾劲扫,响亮有力,给读者以回味的余地。
技巧一:首尾呼应,突出主旨
(首)都说生活的船不能没有理想的帆,都说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而理想的生活中最快乐的时光,便是梦想的花季。
(尾)花季中,我希望自己能永远记住先哲的那句良训:生活的船不能没有理想的帆。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把梦想带给花季》)
技巧点拨:首尾呼应是考场作文中最实用的方法之一,一般情况是作者先在开头提出文章的中心,然后在结尾时再次强调,照应开头,从而使文章的中心鲜明突出。在上例中,作者运用首尾呼应的方式,以优美的诗一般的语言突出了文章的主旨——理想的生活中最快乐的时光,便是梦想的花季。
【训练四】结合上边写的《那一幕,我难以忘怀》的开头写一个结尾
技巧二:引用佳句,多姿多彩
明日歌中说:“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希望大家能把握今天,创造出美好的明天。(《创造美好的明天》)
技巧点拨:古今中外,名言佳句很多,作文结尾之时,若能巧妙引用,定能使文章增色许多。
技巧三:抒情议论,气势不凡
春光似海,青春如花。青春是美丽的,美丽的青春在于奋斗,在于拼搏。愿天下的人们都能让自己的青春绽放出花一样的馨香!(《花样年华》)
技巧点拨:这段文字发于心,出于情,运用比喻的修辞,以优美的文字抒发内心真实情感,并配以适当的议论,使文章结尾气势不凡,强劲有力。
【训练五】:写一段《母爱深似海》的结尾
技巧四:景物烘托,情景合一
风停了,暴雨也结束了,太阳重新露出了笑容,两代人的那扇玻璃也被那片残阳熔化了。太阳在远处逐渐隐去,消失在一片晚霞中,两者混为一体,没有距离。(《雨中品读》)
技巧点拨:这段结尾的特点十分突出,景物烘托的作用也很明显,作者通过对雨后景物的描写暗示了两代人之间情感隔阂的消失,情与景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余味无穷。
【训练六】:请选择以上一种你最喜欢的方式,写一个《我家的故事》的结
尾(结合前边写的开头)
二、美文欣赏
这一天,让我铭记
“梧桐更兼细雨。”我走在那被丝丝细雨微微润湿的小道上,望着那似飞碟般缓缓落下的梧桐叶,心里不由得一阵悸动,那一天的画面又浮现在眼前。
那还是五年前。我们的新班主任让我们每个人都感到紧张,她总是很严厉,对我们很少笑过。就是因为这,我一直不是很喜欢她。但那一天,我改变了对她的看法。
那天下着雨,窗外的梧桐叶在风吹雨打下片片飘落。数学课的铃声早已响起,可老师却迟迟未到,于是教室里立刻嘈杂起来。班长维持好秩序先让上自习。当我们做了十分钟的数学题后,老师风尘仆仆地走了进来,脸上略带疲惫但却极力掩饰着:“对不起,我迟到了。”她接着开始给大家上课。我微怔地看向她,发现她好像不太对劲:她拿着粉笔的手颤抖着,双腿似乎也在不停地打颤。她脸色苍白,嘴唇已经干的脱去了皮,衣服上还有很多泥渍。做练习时,我看见她有好几次用手扶住桌子,勉强站稳身子。讲题时,声音嘶哑但仍旧带着严厉的口吻:“这道题必须重视!”
下课后,她坚持以往的习惯,让大家问她不明白的问题。可是,眼眸中带着无尽的疲倦。
“李老师,你怎么来了,你不是在医院照顾儿子吗?” “哦,有护士照顾呢。”
“你本来身体就不好,别太辛苦了,昨晚你不是被折腾的一宿没睡吗?” “没事。”
听了那位路过我们班的老师和她的谈话,我恍然大悟:原来她儿子病了。她本该在医院照顾儿子呀,她可以请假呀,可是为什么还要来呢?当我带着满心的疑问望向她时,我似乎懂了:她坚定的眼神不正透露着她对我们的关心吗?她宁愿让儿子受一点苦,也不愿给我们落下一点课程。那满含期望的目光似乎在诉说着她有多爱我们,多想让我们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我明白了:她对我们的严厉正是她爱我们的表现:一份对学生的爱,对工作的爱,一份完完全全发自内心的爱!
望着那片片缓缓下落的梧桐叶,沐浴着丝丝细雨,心中那份莫名的情怀似乎已释然了。这天,我终于明白了老师的良苦用心,她对我们无私的爱就像这丝丝细雨,滋润着我的心田。这一天,让我铭记!【思考】文章开头和结尾各有什么特点?
第二篇:语文八年级下第二单元教案
语文八年级下第二单元教案 六 雪 【教学思路】
这是一篇意韵丰富的散文诗,在教学过程中,要着重朗读指导,引导学生从体味诗歌感情基调的基础上,控制好课文的语速、节奏与感情,以提高朗读的质量。让学生在课文的反复诵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提高感悟课文的能力,在获得美的享受的同时促进其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的养成。【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初步了解散文诗的特点——把诗的精练、音乐美和散文灵活多样的表现力融为一体;品味语言,理解本文语言中的寓意;培养阅读和欣赏散文诗的能力,通过诵读,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和方法目标:
① 通过多种方式的反复朗读,感知全文。
② 揣摩作者对南北两地不同雪景的描绘,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③ 品味语言,理解本文关键性语句的寓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追求美好理想和敢于同困难作斗争、勇于拼搏的精神。【教学重、难点】
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散文诗,以读品诗。
②揣摩作者对南北两地不同雪景的描绘,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课时】两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有关江南和北方的雪的音像资料,做好相关课件。学生——查找有关“雪”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搜集有关散文诗的资料,初步了解散文诗,先自主学习课文,划出疑难字、词、句,查字词典扫清语音、语义障碍,再与同学合作,解决疑难。【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播放《塞北的雪》投影显示雪的图片)
这一首《塞北的雪》曾经传唱祖国的大江南北,在今天听来仍然分外动人,听着歌曲,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那飘飘洒洒的漫天飞雪,那雪是冬天的精灵,是春天的使者,更是一篇篇凝结情思的美文的源泉。1924年岁末北京的一场大雪,鲁迅先生破例地在他日记里写下了“大风吹雪盈空际”这颇富诗情画意的文字,十七天后,一篇明朗的题为《雪》的优美散文便诞生了。今天,让我们在先生情思凝结的美文当中,一起去赏雪景,悟雪情。(板书课题)鲁迅先生可以说是我们很熟悉的一位伟人,我们曾在他的文中感受过童年的活泼与可爱。今天,让我们再来走近这位坚强而又对人生满怀热情的伟人。请同学们谈谈你对鲁迅先生的了解。
二、介绍作者及作品:(学生回答,老师补充。)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散文、小说、杂文等文学作品,以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战斗姿态,对反动腐朽的封建文化和帝国主义进行了英勇的斗争。代表作品有散文集《朝花夕拾》、《野草》。今天我们所学习就是选自散文集《野草》的《雪》。
《雪》写于1925年,正值不平静的年代,南方的革命形势在蓬勃地发展,可谓春暖花开之际,然而,北方还却处于一片寒冷之中,面对黑暗的现实和酷冷的季节,鲁迅以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的姿态去寻找“革新的破坏者”,去争取“理想的春天”。
三、整体感知:
1、这是一首散文诗,风格柔婉中又见刚健,美艳中更现壮美,我们要学好一首诗,首先得读好它,在读中品味诗歌,在读中获得美的享受。我们应当怎样进行朗读呢?(老师给大家范读一段,再请学生互相交流听后的感受,同时指导学生从语速、语气、重音、节奏或思想感情入手谈论,并在此简单介绍散文诗的特点。)(确定全文的朗读基调:
江南:婉约、柔和、舒缓,又有雪后消融的无尽可惜。朔方:慷慨激昂,富有气势,具有坚强的战斗力。)
2、再请学生寻找自己最感兴趣的一段朗读,读出感情。(生自由读书)
3、思考:①作者为我们描绘了哪两个地方的雪景? 明确:南方的雪和北方的雪。
②读了这篇文章后,你认为最能体现文章主旨的句子是哪一句? 明确:“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四、研读、赏析:
指名生读课文的南方的雪的画面,分小组探究相关问题:(1)用文中的语句概括江南的雪的特点。明确:江南的雪“滋润美艳之至”。
(2)作者是如何表现江南雪景滋润美艳特质的?(生从课文中找出句子,加以分析)明确:(可提示学生由整体到局部,由面到点的品味这一幅江南雪景图)作者首先概括描写江南雪的特点——滋润美艳,接着用两个比喻让我们既感受到朦胧的美景,又感受到这雪里也孕育着生命;而在雪野中,一片银白的背景下,居然点缀着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腊梅,还有冷绿的杂草,这就是江南的雪,这又是多么绚丽的雪啊!(3)花丛中纷飞喧腾的蜜蜂给这幅雪景带来了些什么?
明确:幻想蜜蜂在雪野中“忙碌地飞着”,“嗡嗡地闹着”。这一“飞”一“闹”霎时使整个雪野活跃起来,呈现出一派生气勃勃的景象。这里,不仅使读者看见烂漫的冬花,而且仿佛听到吟唱的春虫,感受到作者热烈期待春天的心声。
(4)为什么要写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塑雪罗汉的情景?
明确:为了进一步扩展雪野的意境,使江南的雪富有生命力,作者用朴素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儿童塑雪罗汉的水墨画,通过“呵”、“偷”、“访问”、“拍手”、“点头”、“嘻笑”这些充满活力的词,刻画了儿童特有的动作与神情,反映了他们天真活泼、纯洁的心灵,真切、传神、热闹、有趣。然而孩子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塑成的雪罗汉,由于寒夜的袭击,终于褪尽了胭脂,“成为不知道算什么”。这里,通过雪罗汉被淡忘、消释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对美好事物迅即消逝的惋惜、感慨与苦闷的心情,喊出了对黑暗现实的抗议。(5)江南的雪蕴蓄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这一部分作者满怀对美好事物的憧憬,回忆江南的雪的自然美景。虽是回忆,却是展望;虽是冬天,却已听到春天的脚步声。作者特别回忆儿时的生活,因为儿童是人类的春天,写儿童不怕严冬,朝气蓬勃,更加表现了作者对春天的殷切期待与热烈呼唤。行文虽未免流露寂寞的心情,但却闪烁着理想的光芒。板书:南方的雪 美艳 有生机 有活力
五、小结。
六、布置作业:
1、识记字词,完成“读一读,写一写”。
2、思考“研讨与练习”一。
3、挑选《野草》中描写自然景致的文章,如《秋夜》、《好的故事》、《腊叶》等,让学生分析其中自然描写的特点。第二课时
一、导入:朗读课文1-3自然段,复习旧课,引入新课。
二、精读课文,揣摩特点:
1、学生读课文的北方的雪的画面,分小组探究相关问题:
(1)江南的雪是柔美的,而他笔下的朔方的雪则是另一番景象,课文怎样表现朔方的雪的?它又有着怎样的个性精神?
明确:第四自然段开头用“但是”这个转折词巧妙地转到对朔方飞雪的描写,并表明朔方的飞雪和滋润美艳的江南柔雪截然不同。“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而且和它们相伴的是失去了生命力的枯草。在恶劣的环境下,朔方飞雪并不安于孤独凄凉的境遇,因此“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这里作者以炽烈的感情,豪放的语言,刚劲的笔力,描绘朔方飞雪磅礴的气势。
最后两段,作者从雪与雨的关系上,进一步深化朔方飞雪蓬勃奋飞的意境,与篇首相呼应。严寒使雨死掉,“雨的精魂”变成雪,但雪不屈于严寒。“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旋转、升腾。
这一部分突出腾飞的朔雪那种撼天动地的力量和锐不可当的气势,尽现北国飞雪的壮美和独立张扬的个性精神。
(2)如何理解课文的主旨句?
明确:北方的雪的特质之一是孤独,他们决不粘连,在文中还表现为死掉的雨,在孤独的旋转升腾中升华,北方的雪完成升华是与死亡联系在一起的,也正是完全的献身,让它成为了雨的精魂——凝聚了所有坚强内核的精魂。表明了作者愿将最宝贵的生命都献给斗争,这是最完全的献身,有向死而生的气概,突现了作者无私无畏、顽强不懈斗争的精神。(3)北方的雪蕴蓄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这里包含作者的感情,是对寒冷环境的反抗,也是对不屈的、斗争的品格的歌颂,有荷戟独彷徨的孤寂之感,也有永不停息战斗的倔强精神。
(4)南方的雪与北方的雪各有什么含义?作者将南北雪景对照描写有何目的?
明确:“南方的雪”,它是一种美的象征,是作者向往的美好理想;而“朔方的雪”虽然孤独,不被理解,但有一种战斗的豪情,一种澎湃激昂的斗志,蕴蓄了鲁迅反抗冷酷的现实社会的斗争品格。在这两幅鲜明对立的图景中,贯穿着鲁迅一个共同的哲理:要用战斗来创造一个春天般美好的世界。
(5)综观全文及我们对先生的了解,作者的感情更倾向于哪一方的雪?从哪里可以看出? 明确:朔方的雪。作者的思想感情是通过对北方的雪的赞颂表现出来的。“朔方的雪花”以孤独不妥协的姿态向世界宣告它的存在,孤独寂寞之中谱写了一曲最为动人的乐章。而江南的雪那种平和恬静的美固然让人欢喜,相比而言,最值得称赞的还是在孤独的境遇下独自抗争的北方的雪。它形象地体现了鲁迅看重的独立与张扬的个性精神。朔方飞雪奋飞之际,更见鲁迅先生的特质精神:甘于不被理解,义无反顾,决意向死而生,“直面惨淡的人生”“从无所希望中得救”。像一个奔放的挑战者和战斗者,作者的感情在对北方雪的描写中得到深化。这种写法便是我们常讲的“借景抒情”。作者便是借朔方雪花奋飞的情景,抒写他一如既往的不畏艰险,渴望战斗的豪情。板书:南方的雪 美艳 有生机 有活力(追求美好理想)对比
北方的雪 孤独 雨的精魂(充满斗争精神)
2、生再满含感情齐读课文。
三、语言品味:
1、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用“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修饰“雪花”,强调了什么?)
2、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和“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分别形容江南的雪的什么特点?)
3、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孤独的雪”、“死掉的雨”“雨的精魂”是什么意思?)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第1题,“冰冷的”“坚硬的”强调雪的不屈的精神,而这种精神是“灿烂”的,是最值得赞赏的。
第2题,“青春”、“处子”都是最富有生命力的状态,这里是指江南的雪蕴育着生命,是与轻柔和缓的境界相联系的。
第3题,雨是雪的初始阶段,雪是雨的升华。北方的雪的特质之一是孤独,他们决不粘连,在文中还表现为死掉的雨,在孤独的旋转升腾中升华,北方的雪完成升华是与死亡联系在一起的,也正是完全的献身,让它成为了雨的精魂——凝聚了所有坚强内核的精魂。
四、学习文章写法:
(引导学生谈自己读了这篇散文诗后的体会,互相交流。)
明确:本文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散文诗,作者的思想感情全部倾注于对景物的描绘中。行文虽然也流露出一种孤寂的情绪,但是掩盖不住作品中闪现出的理想光芒与对生活的热爱。新课标第一网
写法特点:①景物描写由点及面,由静到动,逐渐展开。②强烈的对比手法,使记忆中的江南雪野生气勃勃的景象衬托出空旷寂寞、荒凉寒冷的现实的北方雪野。
五、拓展训练:课文中写了塑雪罗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了雪地捕鸟,描写都非常生动传神。你在雪地里做过什么游戏?试用一段文字描述出来。没有见过雪的同学可以写想像作文。
学生完成之后,互相交流,教师加以评价。
六、小结:《雪》是《野草》中最适合中学生阅读的一篇。作者细致生动地描写了江南的雪景与北方的雪景,并在比较中表现了自己的倾向。作者更为欣赏“朔方的雪”,因为“朔方的雪决不粘连”、“奋飞”、“旋转”、“升腾”。体现了一种独立与张扬的个性精神,这种精神也是作者的前行动力。.
七、作业:
1、你认为本文语言是否有表意不简明的地方?如果有,怎样改才好?
2、你希望走过怎样的一条人生道路?是一帆风顺、平平淡淡走过,不留一点痕迹,还是经受困难、挫折,而奋起抗争地走过?谈谈自己的看法,并写一篇短文。板书: 《雪》
南方的雪 美艳 有生机 有活力(追求美好理想)对比
北方的雪 孤独 雨的精魂(充满斗争精神)
七、雷电颂 【教学思路】
本文是历史剧《屈原》的一个片段,是主人公屈原的长篇独自,也是一首激越澎湃的抒情散文诗。要指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正确把握人物的思想和性格特点,从而在诵读中品味作品的深刻内涵,感悟主人公的激情和斗志。【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学习文章抓住事物特征展开想像,达到物我同化的境界,有力地抒发战斗激情的特点。过程和方法目标:
在朗读中把握人物的情感和性格特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体会屈原热爱祖国,抨击黑暗,热烈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
①品味语言,理解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意。②在朗读中把握人物的情感和性格特点。【教学方法】朗诵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
①布置学生预习课文,会写生字、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②课前学生借助网络或图书,查阅一些有关的图片资料,了解屈原,了解郭沫若,并联系课文P67的参考资料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③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步骤】
一、导入:
学生利用多媒体展示郭沫若、屈原的相关资料,播放<橘颂》的背景画面(电影《屈原》插曲),感受草木飒飒的悲凉气氛,倾听屈原在波涛汹涌的流水岸边的仰天长问,(设置情境)简介历史剧《屈原》写作的时代背景。指出《雷电颂》是屈原斗争精神的最集中、最突出的表现。是全剧高潮中最有力的一个音符。
二、整体感知:
(一)课堂范读:(多媒体)指出课文在形式上并不押韵,但节奏分明,声调铿锵有力。
(二)要求学生自行朗读,品味文章语言,体会文章气势,并谈感受。
(三)明确本文是屈原的内心独白,在语言表达上要感情澎湃,气势雄浑。
(四)要求学生按自然力声威的发展和屈原的感情脉络划分段落层次。第一层(1~3段),呼唤风暴怒吼,由衷赞美“无边无际的伟大的力”。第二层(4~6段),呼唤风、雷、电,表达憎恨黑暗、渴求自由的强烈愿望。第三层(7~8段),赞颂闪电的光明与火花,并决心与之一起烧毁一切黑暗势力。第四层(9—12段),义正辞严地诘责“土偶木梗”,表示与污秽、邪恶势不两立。第五层(13段),表现屈原的坚强意志与必胜的信心。
三、品味语言:
(一)选读喜爱的句子,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雷电颂》这段独白,大致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风、雷、电的期待与歌颂,一是对光明的渴望与追求。诗人呼唤风,由雷及电;由诅咒黑暗,再到追求光明;由歌颂火进射出光明,再到烧毁一切偶像。环环相扣,步步深入,一气呵成,使诗人的满腔怒火和对光明的渴望追求得以充分表现。
(二)精读好句,师生讨论、交流。例如:
1.“发泄出无边无际的怒火,把这黑暗的宇宙,阴惨的宇宙,爆炸了吧!爆炸了吧!…” 2.“你劈吧,劈吧!劈吧!把这比铁还坚固的黑暗,劈开,劈开,劈开!…”
3.“把你这东皇太一烧毁了吧!把你这云中君烧毁了吧!你们这些土偶木梗,你们高坐在神位上有什么德能?你们只是产生黑暗的父亲和母亲!” ……
明确:对黑暗势力的不屈不饶,对光明的热切向往。
(三)把握人物的情感和性格特点。
明确:热爱祖国,浩然正气,抨击黑暗,热烈追求光明。
四、探究活动:
(一)象征手法,思想深沉,情感含蓄,表达凝练(学生讨论、交流、朗读)。
明确:文中屈原借助于讴歌伟大的自然威力,抒发了对摧毁黑暗的渴望和对这种伟大正义力量的赞美。
风、雷、电,这些自然界的现象,在诗人心目中,已经成为一种战胜黑暗的力量,诗人又把自己的伟大战斗精神融入咆哮的风,轰隆隆的雷和闪耀的电之中。风雷电摧枯拉朽,“咆哮”、“爆炸”、“劈开”,这正是屈原在和黑暗势力进行殊死的搏斗。因此,屈原对风雷电的歌颂,也是对与黑暗势力作斗争的正义力量的歌颂。
(二)多种修辞手法,表达感情,增强语势。(学生讨论、交流、朗读)
明确:独白中屈原满怀激情地直接和风雷电对话,直接怒斥偶像神灵,这些拟人的手法,痛快淋漓地表达出鲜明的爱憎感情。
反复、排比的方法,充分地表达感情,使独白更有气势。如: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 „鼓动吧,风!咆哮吧,雷!闪耀吧!电!”等等,感情洪流就都宛如江河溃坝,汹涌奔腾。诗中还有不少反问句、设问句,“你,你东君,你是什么个东君?”“你,你红着一个面孔,你也害羞吗?”“哭,哭有什么用?…„但那湘妃竹不是主人们用来打奴隶的刑具吗?”等等。这些句子,呼唤指斥,使独白更增强了战斗力。
五、欣赏拓展:
(一)学生配乐朗读课文,进一步理解屈原“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
(二)对比《封神榜》中的比干、吴国的伍子胥等,体会屈原的爱国热情,推荐阅读小说《红岩》。
(三)学生讨论、交流、朗诵课文前六段。
六、小结:
这篇散文诗,是“生之颤动,灵之喊叫”,是诗人自尊的灵魂喷薄而出的诗。它不仅是刻画屈原典型性格的最重要的一笔.是屈原斗争精神最突出的体现,而且它使全剧主题思想鲜明地突现出来。这篇散文诗,想像瑰丽奇特,把屈原和风雷电融为一体,达到物我同化的境地,显示了追求光明,毁灭一切黑暗的力量,使屈原的形象成为光明与正义的化身,塑造了千古不朽的爱国者的形象。
七、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三。2.不同时间段的屈原设计话剧表演。
板书: 独白 抒情 爱国
八、短文两篇 【教学思路】
阅读文学作品,关键是要培养学生对作品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创设一种良好宽松的学习环境和讨论环境,诱发学生对课文的不同理解,并鼓励他们表达出来,老师在这中间应起一种引导和点拨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对作品直观的感悟力和理解力。【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①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在文中的含义;
②培养学生积极的文学思考和欣赏能力,能大胆发表对作品的独到见解; ③能够进行积累的迁移,培养想象创新的能力。过程和方法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散文诗,理解作品内涵。
②了解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时代性和目的性,理解托物言志(象征)手法的运用。③运用联想与想像,扩写、续写、创写句子,来欣赏、感悟《日》。④通过自主合作、对比阅读,来欣赏、感悟《月》。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①体会《日》《月》所表达的作者热情洋溢和细腻幽静的思想感情。②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者的理想及价值的取向。【教学重、难点】
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文章诗化的语言。②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③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姮蛾奔月”在文中的含义。④通过创写句子的模式来教读课文。【教法】 ①创设情境法 ②疑读法 ③议读法
【学法】 ①小组竞赛法 ②想象法 ③讨论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课时】两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利用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读准字音,熟读全文;了解巴金的创作经历;搜集有关日月的故事,各准备一篇自己最喜欢的作品,并作好简要分析。
教师——准备相关资料,如写作背景,“夸父逐日”、“姮娥奔月”的故事以及“飞蛾扑火”的种种理解等,以便生动形象地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故事导趣。
1、三分钟讲故事比赛:“嫦娥奔月”、“夸父追日”等。
2、学生简单讲述自己对故事的理解。(目的:设置情境,引发联想)
3、是否有所启发?有何感悟?(目的:学会自主思考,找寻答案)
二、欣赏朗读:
1、自由朗读(音准、节奏)
2、同桌朗读(初步评价感情把握)
3、教师范读
三、深入感知:
1、感知作者,了解文章背景。(学生介绍、教师补充。)
2、学生默读全文,根据历史背景初步了解文章主旨,形成自己的见解;找出文中的优美句段并加以简要说明;找出自己难以理解的地方,作上标记。
3、分组讨论,互相解答问题。
(教师巡堂,适时引导,并搜集有价值问题或观点。)问题如:
(1)人们常说“飞蛾扑火——自寻死路”,飞蛾长得既丑又渺小,又不自量力,为何作者却对它大加赞美?“夸父逐日,渴死旸谷”,作者为什么却异常的“怀恋”?
把握:从飞蛾到夸父,从渺小到伟大,他们都是为了追求光明,为了一种热量,而宁愿放弃自己的生命。赞美飞蛾,怀恋夸父,实则赞美为追求理想而不惜牺牲一切的大无畏精神。(2)在《日》中,作者并没有具体描绘太阳,却去写“飞蛾扑火”、“夸父逐日”,且对飞蛾、夸父进行了高度评价,这与太阳有关吗?谈谈你的看法。
重点把握:太阳是光和热的象征,飞蛾、夸父的行为是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我的一种伟大行为,写飞蛾和夸父是为后文“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作铺垫。(3)如何理解“日”、“飞蛾”、“夸父”、“姮娥”等的象征意义?
把握:这些人和物都寄托了作者的理想,表达了作者追求光明、拒绝寒冷的思想感情。(4)在《月》中,月亮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什么?你通过文章中的那些描写体会出来?(5)“月的光是死的光”,既如此,作者在末尾处为什么引用“姮娥奔月”的传说?
把握:“冷光”“死的光”应是对当时现实的影射,“姮娥奔月”应是作者所不屑的——孤寂凄冷的生不如轰轰烈烈的死(对照两文可看出);但结尾处作者用“难道……吗?或许……”表达了作者对生者的期望——使这个已死的星球再生。“姮娥奔月”的传说作者用疑问的语气寄托了自己的理想。
(6)文中三次出现“某某人”“某某人”“什么人”,请结合两文和历史背景分析,“某某人”究竟指什么人呢?
把握:指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不惜牺牲生命的人。
(可能有多种理解,不要求形成一致答案,但依据要充分。教师引导时要着重分析当时的背景,以便学生形成清晰的思路。)
第二课时
四、朗读:
1、各小组派代表感情朗读;
2、全班感情朗读;
3、分组朗读,设置评分等级。(师生共评)组 别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 等 级
A.声音洪亮整齐,咬字准确朗读流利,无错读,有充分感情。B.声音洪亮整齐,咬字基本准确,个别误读,有感情。C.声音较洪亮,不够整齐,误读,感情平淡。D.声音较小,不够整齐,误读,错读,没有感情。
五、播放《日》朗读flash:
1、小组讨论:巴金在作品中是否就是想表达对光明的热爱和追求呢?(用原文回答)——为着追求光和热,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愿做人间的飞蛾,飞向火热的日球。并且,对飞蛾、夸父这两位光明的使者持敬佩,怀念的态度。看来,日球确实让我们感受那喷薄而出的热情和希望。
2、请你将巴金对“日”的情感进行延续,自由选择《日》中任意一段(句),进行扩写或续写,也可仿照其进行创写。(学生完成后将所写语段读出,师生共评)
六、播放《月》朗读flash:
1、月亮在这里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什么?你是通过文章中的哪些描写体会出来的? ——月亮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寒冷、冰冷。文中多处提到,如“寒夜对镜,只觉冷光扑面”,“面对凉月”、“我望着明月,总觉寒光冷气浸入我的身体”,“月光冷得很”,“月的光是死的光”等等。
2、这里所表现的意境,能使你联想起古诗中的哪些诗句?(学生讨论、交流)——学生交流写月的古诗文,进行整理归类。(1)月,呈现不同的形态。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李白《渡荆门送别》)“浮光跃金,静影沉璧。”(范仲淹《岳阳楼记》)(2)月,撩拨满腹的愁绪。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静夜思》)“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3)月,包含着瑰丽的想像。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陶渊明《归园田居》)“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3、在《日》中,作者主要写光和热,同时提到了冷;在《月》中,作者主要写冷,却同样提到了光和热。把两文贯通起来,你对作品的主题有什么深一层的理解?
——冷和热是一种及强烈的对比,而事物在对比之下,特征才会更加突出明显,这就是为什么作者会在不同的两篇文章中提到了同样的东西。正因为对光和热的向往和追求,对美好事物的企盼和渴望,更要远离寒冷和冰冷,远离黑暗和死亡。所以作者才别有深意地这样写。将两篇文章贯通起来,更可以充分理解和感受作者的良苦用心,理解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年代里,作者热切期待光明的心情。
七、小结:
《短文两篇》是巴金写于抗日战争时期的散文诗。它散发着作者忧郁而炽热的青春气息。《日》表现了巴金激情澎湃的一面,在那个“没有了光和热”,只有“黑暗的寒冷世界”,“我愿做人间的飞蛾”,“飞向火热日球”,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表现了作者对真理的追求;而《月》集中体现了巴金细腻幽静的另一面,作者赞颂妲娥为了一个不知名的理想而放弃原有的一切,“妄想”改变“月”这个冰冷的星球。妲娥是作者理想精神的化身。虽然风格不同,但作者的感情却是一以贯之的。无论是扑向灯火的飞蛾,还是渴死在旸谷的夸父,还是希望可以用自己的一己之力改变现状的姮娥,他们都代表着一种力,一种向上的、不屈不挠的力,是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
八、作业:
1、选择你最钟爱或最有感触的物品,仿照《日》,写一篇托物言志的短文。
2、搜集带“日”或“月”的古诗词,整理归类,工整地抄写在《素材本》中。板书: 日 月
发光、发热 冰冷、死光 飞蛾扑火、夸父逐日 姮娥奔月 死 ————— 不如 ————— 生 轰轰烈烈 寒冷、寂寞
(对光明的强烈追求)(对生者的期望)
九、海燕 【教学思路】
本文既是一首色彩鲜明的抒情诗,又好似一幅富有音乐节律和流动感的油画,具备诗的音乐美和绘画美,给人以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在解读这首诗时,要根据散文诗的特点加强朗读,于诵读中展现海燕的活动空间,紧紧围绕三幅画面引导学生欣赏海燕大无畏的精神,体会象征,对比,拟人等手法的运用技巧,理解作品的深刻内涵。【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①初步了解作者及课文的写作背景,整体感知课文。
②领会作品深刻的象征内涵,理解象征手法在文中的运用及其作用。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反复诵读理解作品的诗情、诗理和诗味,品味本文语言激越奔放强烈的特点;体会比喻、拟人、反复等修辞手法对表达思想情感的作用;理解对比、衬托的运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勇敢、顽强、乐观、自信的品质,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教学重、难点】
①象征手法在文中的运用及其作用。
②比喻、拟人、反复等修辞手法对表达思想情感的作用;理解对比、衬托的运用。【教学方法】
①诵读法:通过教师范读和学生自由朗读等形式,让学生把生活感受与作品内容结合起来。②提问法:通过精心设计问题,逐步引导学生把握主要形象,并理解主要形象的精神内涵。③练习法:采用仿说练习的方式,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课前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认真预习课文,通过各种渠道,查找有关高尔基的资料。复习《雷电颂》中有关象征手法的知识。【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提问:你为什么喜欢诗歌?或者你喜欢诗歌的什么?(学生的回答可能涉及:语言优美、情感丰富、有强烈的节奏感)但是可能有一些同学对散文是情有独衷,因为散文不仅语言优美,情感丰富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 “形散而神不散”。如果我们要两者兼得,怎们办呢?一种新的文学样式为我们提供了方便,这就是散文诗。今天我们就走进《海燕》一文(板书,出示课题)。
二、检查预习:
1.形象感知,领略海燕风采。(教师出示“海燕形象图课件”,让学生认识、感受海燕的形象,让学生对海燕有初步的认识。)
2.熟悉背景,把握时代脉博。(让学生知道高尔基为什么要对海燕进行歌颂)(1)让学生根据自己查阅的资料,在全班交流。(2)教师总结(出示幻灯片): 高尔基(1868-1936)前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也是前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他出生于木匠家庭,四岁丧父,十岁就为生活所迫,走向社会,到处流浪。他当过鞋铺学徒,轮船杂役,面包工人等,备尝人间苦难。他亲眼看到劳动人民在沙皇统治下所遭受的压迫和剥削,这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题材。他第一次投稿时具名为马克西姆•高尔基(俄文意为“苦难”)。著名作品有长篇小说《母亲》和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本文是一篇著名的散文诗,是高尔基早期的代表作品。它写于1901年,那时正是俄国1905年革命夕前夕最黑暗的年代,俄国的革命运动正不断高涨。高尔基参加了种种反沙皇统治的斗争,发表了尖锐抨击沙皇的演说。他根据自己的斗争经历,写了一篇带有象征意义的短篇小说《春天的旋律》(又译为《迎春曲》《幻想曲》),《海燕》就是其中的末尾一章。它的发表具有极大的宣传性和号召力,受到了列宁的高度重视和称赞。
三、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范读。
要求:学生不要看书,看屏幕,仔细聆听,发挥想象,静心感受。
提问:用一句话概括你听到了哪些内容?(教师应引导学生理出文章中表现的主要形象。)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进一步感知课文内容。要求:画出文中描写海燕的句子。
提问:用一个词语概括海燕的精神内涵。(答案可能有:临危不惧、高傲、勇敢等)四.品味探究,赏析艺术形象 1.学生默读全文,思考并讨论:
本文是一首感情强烈的抒情散文诗,也好似一幅富有音乐节律和流动感的画。请同学们思考海燕在几个不同的场景中活动,在这几个不同的场景中海燕又有什么表现? 学生讨论交流后明确:
全文给我们展示了三幅不同的画面,海燕在这三幅典型环境中活动,其形象逐步完整、鲜明:第一幅,风卷云集,海燕高翔,渴望着暴风雨的到来;第二幅,暴风雨迫近,海燕博风击浪,迎接暴风雨的到来;第三幅,暴风雨将临,海燕以胜利的预言家的姿态呼唤暴风雨。这三幅场景以时间为序,以暴风雨渐次逼近为线索,按海面景象的发展变化逐步展开。
2.学生细读课文,用横线画出本文中正面描写海燕形象的语句,体会这些语句的作用,具体分析海燕的形象。
示例一:“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赏析:这一句从两方面来写。一是从形状、颜色角度写,既表现海燕矫健、勇猛的雄姿,又在大海背景上现出一点亮色,使人看到光明和希望;二是从行动角度写,表现出海燕藐视恶劣环境的英勇气概。示例二:第二、三段。赏析:先承接前面的“飞翔”而来,以瞬息交替的动作,写海燕的勇敢低飞,又迅疾高翔的矫健雄姿。而后从声音角度写海燕对暴风雨的渴望。示例三:第九、十段。
赏析:再现前面对海燕的描写,又用比喻补写海燕形象。在这里,作者绘形绘声地描写了海燕在海浪与云空拚搏的背景里,“叫喊”“大笑”“号叫”,显示其欢快、豪状;海燕从“飞翔”到“飞舞”,从“直冲”到“穿过”,从“碰着”到“掠起”更显出其敏捷、勇猛。示例四:文章的最后三段。
赏析:这是写海燕的呼喊,写它的两次大声疾呼,表达了海燕作为报讯者的欢快之情,作为胜利预言家的豪迈情怀。
海燕的形象终于随着暴风雨的渐次迫近而更加鲜明、完整。
4.课文还描写了其他的动物,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描写其他动物的句子,用曲线划出表现其精神的关键词语。
提示:海鸥、海鸭、企鹅;恐惧。【板书】: 海鸥 海鸭 恐惧 企鹅
5.在开始我们就能感受到本文的主要形象是海燕,为什么还要写到其他三种动物呢?面对什么表现出来的? 提示:对比;暴风雨 五.归纳总结海燕形象
全诗通过对海燕在暴风雨来临时勇敢、乐观、大声疾呼的形象描写,再现了一个勇猛坚强、乐观自信,富于献身精神的大智大勇的无产阶级先驱者的形象。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教师讲述:上节课,我们感知了海燕形象,知道了作者是如何来描写海燕的,那么作为诗的语言,又是怎样来表达作者的感情的呢?本节课,我们共同探究这一问题。
二、课文研讨
1.指名朗读课文,要求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读出激情雄浑的气势。2.理解本文深刻的寓义,即象征手法的运用。
(1)学生回忆在《雷电颂》中所讲的象征手法,教师强调:本文的作者也运用了象征手法。即象征是“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问:本文的“大海”、“乌云”、“闪电”等事物以具有怎样的象征意义呢?
(2)以小组为单位,分类总结自己在文中所勾画的关键词语或者句子,深入探究象征手法在文中的运用。讨论明确:
海燕象征英勇善战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暴风雨象征1905年俄国革命前夕一触即发的革命形势,一场酝酿中的推翻沙皇独裁统治的无产阶级革命;大海象征革命高潮时的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海鸥”、“海鸭”、“企鹅”这一组意象群象征害怕革命会破坏它们的安乐窝的形形色色的假革命者和不革命者,写海鸥“呻吟”“飞窜”“恐惧”“掩藏”,海鸭“呻吟”“吓坏”,企鹅“胆怯”“躲藏”的惊恐万状的丑态,正是为了与海燕“高傲的飞翔”、欢乐的“叫喊”形成鲜明的对比,以突出海燕英勇坚强、乐观自信的形象,作者对它们进行了无情的鞭挞;乌云、闪电、雷声、狂风这一组意象群象征反革命的黑暗势力,写它们的猖狂是为了点明海燕所处的险恶的环境。
此外,本文还两次写到大海与风、云、雷、电展开了殊死搏斗,反映了1905年革命前夕革命与反革命斗争的日益激化;大海最终战胜乌云、闪电,象征了无产阶级革命必胜的前途。3.问题讨论,合作探究。
教师出示下列两组问题,学生合作探究:
(1)在文章的结尾,海燕为什么像“胜利的预言家”在叫喊,为什么海燕对暴风雨充满了渴望?海燕的两次大声疾呼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本文是如何综全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的?
三、归纳总结本文
作者对海燕搏风击浪,勇敢、乐观、坚强的描写,赞扬了像“海燕”一样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鞭挞了“海鸥”“海鸭”“企鹅”式的形形色色自私、怯懦的不革命者以及以“乌云、狂风”为代表的反革命势力,表现了作者抑恶扬善、爱憎分明的情感态度。四.拓展训练
请你仿照句子说一段话。
例:假如我是(海燕),我将对(海鸥)说(收起你对暴风雨的恐惧吧),因为(生命本身不同寻常,所以不仅要善于享受生活中的阳光,也要敢于承受生活中的风雨,这样的人生才是完整的)。
句式:假如我是(),我将对()说(),因为()。五.作业
在每个人的生活中,都既有温煦的爱的阳光的照耀,也有各种各样的“暴风雨”考验。面临生活的暴风雨,你该怎样做呢?试就这个话题,写一篇300字的短文。板书:(不革命者)
高傲(革命先驱)暴 海鸥 勇敢 海燕 风 海鸭 恐惧 敏感 雨 企鹅(革命风暴)对 比 象 征
十、组歌 【教学思路】
本文的浪漫主义色彩特别浓厚,要指导学生在朗读中受到美的熏陶,在积极情感体验中体会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和追求信念的情操。【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朗读课文,揣摩优美的语言,理解文章蕴含的哲理。过程和方法目标:
理解作者采用第一人称,展开丰富的想像的写作手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体会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培养学生对美丽人生的情感和对信念的追求。【教学重、难点】 ①朗读课文,体会感情。
②理解作者笔下的海浪和雨的形象。【教学方法】朗读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预习课文,会写生字、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2.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步骤】
一、导入:
诗人有一颗敏感而多情的心。在他笔下,浪和雨有生命,有灵气,有个性,它们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处,构成生生不息的美妙世界;同时,它们又闪烁着理性的光辉,给人以启迪。作者简介:纪•哈•纪伯伦(1883~1931),黎巴嫩诗人、画家。著有散文诗集《泪与笑》《先知》《沙与沫》等。本文选自《泪与笑》。《组歌》共包括五首散文诗,这里选的是其中两首。
二、指导朗读课文:
教师范读,学生试读,要求读出感情和节奏,初步体会两首诗表现作者怎样的感情。
三、研读赏析:(一)学习《浪之歌》。
1.朗读课文,学生在散文诗旁用旁批的形式写下自己的短评。
如《浪之歌》开头写浪花对海岸的深情,浪花的性格是活泼的,她像一个纯情的姑娘日日夜夜嬉戏在海岸身边…… 学生再讨论、交流。
2.学生找出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并加以评析。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3.理解海浪的形象。(学生讨论、交流、朗读)明确:海浪是一个博爱者的形象。(二)学习《雨之歌》。
1.朗读课文,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加以评析。学生交流自己的见解。
2.理解文章丰富的内蕴。(学生讨论、交流、朗读)
明确:风情雨态是难以描摹的,更何况所写的并非是在特定情景中的某一场雨。作者在短短的篇幅中描绘了种种的雨:轻轻洒下的,如金线泻地,珍珠抛落;伴同雷电而来的,瓢泼而下,疗救饥渴的大地;叮咚作响的,轻叩着人们的心扉。
作者借助丰富的想像,艺术地描绘了“雨”的生活,借写雨来赞颂人类情感之中最美好的感情——爱,并借以袒露诗人自己仁爱博大的襟怀,表现出对人生的思考。
作者是在写雨的精魂,而精魂离不开形体。诗歌从形体描摹入手,从与各种各样外物的关系中展开,不求工巧,从一枝一叶中让人想见全貌。如第四节写雨在云彩和田野间传信,天低云暗,雨丝绵绵,似乎把云彩与田野连结起来了,雨静风止,云淡了,龟裂的土地平复了,确实如“这位干渴难耐,我去解除;那位相思成病,我去医治。”“雨”是旷达的,对于自己的放逐,虽然有过泪,但它明白。“尘世人生也是如此:开始于盛气凌人的物质的铁蹄之下,终结在不动声色的死神的怀抱。”对“死”的淡然态度,把“死亡”看成是必然到来的结局,因此甘于牺牲自己,造福万物。
四、口头仿写训练:
朗读《浪之歌》第五节“曾有多少次,当美人鱼从海底钻出海面,坐在礁石上欣赏星空时,我围绕她们跳过舞;曾有多少次,当有情人向俊俏的少女倾诉自己为爱情所苦时,我陪伴他长吁短叹,帮助他将衷情吐露;曾有多少次,我与礁石同席对饮,它竟纹丝不动,我同它嘻嘻哈哈,它竟面无笑容。……”
要求运用“曾有多少次,当……时,我……;曾有多少次,当……时,我……;曾有多少次,我……”句式来说一段话。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学生说话要有一个中心,前后连贯,衔接自然。
五、拓展阅读:
教师向学生推荐纪伯伦《组歌》中其他三首:<美之歌><幸福之歌><花之歌>,要求学生用旁批的形式写下自己的短评,并摘抄散文诗中的佳句。以下是《花之歌》原文:
我是大自然的话语,大自然说出去,又收回去,把它藏在心间,然后又说一遍…… 我是星星,从苍穹坠落在绿茵中。
我是诸元素之女:冬将我孕育;春使我开放;夏让我成长;秋令我昏昏睡去。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与死者最后的祭献。清早,我同晨风一道将光明欢迎;傍晚,我又与群鸟一起为它送行。
我在原野上摇曳,使原野风光更加旖旎;我在清风中呼吸,使清风芬芳馥郁。我微睡时,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察看;我醒来时,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比的独眼向我凝视。我饮着朝露酿成的琼浆;听着小鸟鸣啭、歌唱;我婆娑起舞,芳草为我鼓掌。我总是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我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而这些哲理,人类尚未完全领会。
六、小结:
在《浪之歌》里,海浪是一个博爱者的形象,是世间种种美好事物的守护者。在《雨之歌》里,雨是一个奉献者和使者的形象,它滋润万物,也把距离遥远的事物联结起来。它们都为世界美好而奉献自己的一切,从中可以看到诗人自己的影子;也可以体会到诗人的人生价值观正闪耀最纯朴的人性的光辉。
七、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二。
2.以“ 之歌”为题,用第一人称写一首抒情诗,字数不限。
板书: 浪 博爱 世界美好
雨 无私
语文综合性学习《寻觅春天的踪迹》 【活动目标】
1、通过寻觅、观察春天的踪迹,深入认识大自然的物候特征,感受春季中独特的社会生活,培养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2、在感受春天的活动中,加深对美的体验和感悟,提高对自然和艺术的观赏、欣赏能力;
3、在自主合作的活动中,形成勤于动笔记录、乐于动笔创作的好习惯;
【课时安排】一课时 【活动准备】
1、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分小组搜集资料、筛选信息,制作资料卡片、手抄报、flash或powerpoint等。教师适当引导。(时间为期一周)可以让学生自由分成两组,自选以下专题之一: 1)、大地回春
(春天的大自然)春天的山水原野 春天的花草树木 春天的日月风雨 春天的虫鸟 …… …… 2)、春暖人间
(春天的社会生活)春节的喜庆欢欣 春天的田间劳作 春天的人民广场 春天的校园 …… …
2、各组民主推选四人组成智囊团,并负责组织、协调工作。【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二、展示作品:
各组展示作品,并由学生代表上台介绍作品。(由科任教师及学生代表担当评委,共同评分。)
三、口语交际训练:
(一)现场才艺表演:
参考形式:(1)朗诵或现场创作赞美春天的诗词(2)演唱赞美春天的歌曲(3)表演自创的体现春天特色的相声小品(4)现场书写春联
(5)现场创作表现春天的图画
(二)对才艺表演进行口头推荐:(1)由表演者阐述所表演节目的主题。
(2)由本组代表向评委及观众介绍节目突出的优点。
(评委点评,分别给节目精彩的一组及推荐有说服力的一组加分。)(3)讲述“春天的故事”,必须是自己的经历或见闻。(评委点评,评分。)
四、写作训练:任选一题作文。(要求见课本P82)
五、小结评价:
1、学生谈感想、收获。
2、教师综合评价。
第三篇: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作文和实践教案
写清楚一件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学习目标:学会写清楚一件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教学重点:完整地记叙一件事 教学难点:叙事清楚 学时安排:三教时 教学步骤: 2 组织学生自学“写清楚一件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写作指导 范文引路(见课件),再口头讲述一个“我的故事”(先小组讲述,后全班交流,讨论得失)。以“里的新鲜事”为题,写一篇记叙文。4 学生写作。出示评改标准和要求(见课件),组织学生互改。学生推荐作文,师生互动评改作文。
教师听取各组意见,指导学生评分。课后学习:进一步自改作文。把自己改好的作文回家读给家人听。
当一次主持人
教学目标:
1、学会写开场白
2、学会写串联词
教学重点难点:围绕主题写开场白,根据节目写串联词 课前准备:学生:摘抄节目主持人的开场白和串联词。
教师:准备《江山如此多娇》的一些录像片段。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生活动:
1、明确学习重点。
2、感悟数字,设计开场白台词,并与同学合作表演。
3、欣赏由倪萍、亚宁等人在《江山如此多娇》中说的开场白。讨论:文艺节目的开场白有何要求?
4、明确开场白的要求。
5、欣赏景冈山表演的《库尔班大叔你上哪》和刘德华演唱的《中国人》。设计串联词。
6、交流串联词,欣赏主持人的串联词。讨论交流串联词的要求。明确:(1)、语言要有散文诗般的清新和淡雅。(2)、能紧扣节目内容。(3)、不冗长。(4)、生动风趣
欣赏《江山如此多娇》,讨论其中节目主持人主持节目语言表达上的特点。
7、思考“园丁颂”的节目。
8、设计开场白和串联词。明确要求:
积极清新,重格调 营造氛围,重情感 新颖自然,重交流
9、纷纷上台主持节目。
10、总结:
二、教师活动:
1、导入:
俗话说,红花要有绿叶衬。一台精彩的文艺节目,如果没有节目主持人,就不会光彩夺目。忘不了倪萍的亲切,忘不了赵忠祥的深沉,忘不了杨澜的聪颖,忘不了李咏的幽默„„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就是“当一次文艺节目主持人”。重点学习“如何设计开场白”和“如何设计串联词”。
2、引导学生看一组数字“1949——1999”,让学生明确“江山如此多娇”是国庆50周年大型联欢晚会。
要求学生进行合作,并现场表演该联欢会的开场白。
3、播放《江山如此多娇》,组织讨论:文艺节目的开场白有何要求?
提示:联欢会的情调应该是欢乐、愉悦的,因此,只需要考虑如何将气氛和情绪调动起来,而不必过分地考虑联欢会的节目内容。
4、明确开场白的要求:
内容要紧扣主题。
语言要亲切,要有激情,以点燃观众的热情。语言的形式要生动活泼。
主持人仪态大方,声调抑扬顿挫,声音响亮而富有感染力。
5、播放景冈山表演的《库尔班大叔你上哪》和刘德华演唱的《中国人》。要求学生设计串联词。
6、组织交流。播放主持人的串联词。讨论并明确:串联词有何要求?
7、情境:金色的秋天,丹桂飘香。在这美好的季节里,我们即将迎来又一个教师节。假设我校将开一次由老师、学生、家长共同参加的文艺联欢会,主题为“园丁颂”。我们可以准备哪些节目?请报上节目名称。
8、老师帮助写好节目名称。
9、组织学生合作演练。
10.总结:让学生齐读赵忠祥的名言。
三、教学反思:
这一节课可以说是比较成功的,积极性很高,大多能踊跃参与。而且,有些学生写的开场白和串词真的很好。遗憾的是,还是有那么一两个学生不会,鉴于课堂时间的限制,也有一些学生没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前面的节奏稍慢了些,还要调整。
第二单元写作 有详有略 详略得当
[训练目的]
1、记事写人做到有详有略、详略得当。
2、明确详略与中心思想的关系。
[训练题目]
1、以“在双休日里”为题,写一篇记叙文,做到有详有略。
2、以“我喜欢夏季”为题,写一篇记叙文,做到详略得当。
3、课外练笔:随时将自己对生活、对学习、对周围的人或事的感受写下来,可以三言两语,也可以独立成篇。
[训练指导] 第1题规定了取材的范围,记叙发生在双休日的事。写作的对象是自己,还是他人,所写的内容是学校生活、家庭生活,还是社会生活,题目中未作限定,其实均可。当然,多数学生首先考虑的可能是自己在双休日里的生活。不管记叙何人、何事,文章应确立一个明确的中心意思。中心意思一经确定,根据表现中心意思的需要去选择材料,有详有略地记叙。写作本题,切忌平庸。不要流水账般记叙双休日的生活内容。如何写出新意,要好好构思。第2题,要求学生写夏季,写出对夏季的喜爱之情。夏季里可写的人、事、景、物很多,题中的一段文学描述,对学生如何取材,写些什么内容已作了启示。如何写好本题,要注意三点:①“喜欢”是贯串全文的中心,无论写夏季的何种景物,都要写出自己的感受,表现对夏季的喜爱之情;②是从一个角度来写,还是从几个角度来写,都可以;③写景、写物、写生活情景等等,一定要写出夏季的季节特征。
第3题,引导学生用心观察周围的人和事,敢于表达真切感受,有自己独特的体验。
第四单元写作 写参观游览的文章
[训练目的]
1、写参观游览的文章,内容要真实。
2、写参观游览的文章要做到条理清楚。
[训练题目]
1、参观一个小区、商场、养殖场或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自己拟题,写一篇文章。
2、你曾外出旅游过吗?哪一处风景名胜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自由命题,写一篇游记。
3、课外练笔:写景物观察笔记,注意观察各类景物的特征,并用文字把这些特征准确地表达出来。
[训练指导]
参观游览时要仔细观察,认真听取介绍,研读有关文字材料,了解参观单位的历史、规模、特点,了解游览景区的风光景物、建筑特点、社会生活、民风民俗、名胜古迹等,注意自己有什么感受。写参观游览的文章还要注意顺序。第1题
写小区,要写出它的建筑风格、物业管理,特别要写出这一小区与其他小区不同的地方。写商场,要写出它商品的丰富,景象的繁荣,特别要写出它在商品或服务方面的特色,对顾客有特别吸引力之处。写养殖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同样如此。要有对参观地区全貌的介绍,更要有对参观地区风光特色的描绘,这样才能给人留下鲜明的深刻的印象。第2题
如果你外出旅游过,那就从你游览的风景名胜中,挑选出印象最鲜明乃至使你流连忘返的,写成一篇游记。要着眼于那里的风景特色,有山写山,有水写水,有树木写树木,有胜迹写胜迹。要把那里景物特有的美写具体,写生动,令人喜爱与向往。
如果你没有外出旅游过,那就写你故乡的景物。月是故乡明,水是故乡甜,家乡的景物定有那与别处不同的特有的美。再去观察一次,要努力看出与以往看的不同的地方。即使是家乡的同一个熟悉的景物,只要努力观察,都会有新的认识,只要细心描绘,都会写出它的特有的美丽之处。第3题
这一练习,既是观察能力的训练,也是表达能力的训练,因而也是思维能力的训练。可以指导学生共同观察同一个景物,再各自凭借语言对景物的特征作思考与描述,看谁表达最恰当,最贴切。
口语交际:假如我是导游
[训练目的]
1、通过语言实践提高交际能力和鉴赏水平。
2、了解作为一个导游,在引导游客游览欣赏景观,形象描述景物时要注意的地方。
[训练题目]
1、有一批游客要参观考察当地的园林建筑或风景区,请你以导游的身份向游客介绍园林建筑或风景区的特点和价值,要边介绍边与游客交谈。其他同学以游客的身份口头或书面向有关单位提出改进建议。
2、选择家乡的一处新景点,每人设计一段解说词,轮流做导游,向同学们作介绍。
[训练指导]
第1题
要求学生以导游的身份向游客介绍家乡的一处园林建筑。要介绍园林建筑,首先介绍者要全面了解该处园林建筑的历史、特征及有关的人文知识,导游前的准备工作十分重要。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还要考虑带领“游客”游览的路线,确定介绍的顺序及重点。实践时要注意自己“导游”的互动,即达到题目要求的边介绍边与游客交谈。介绍时可以运用课文所提到的方法,或形象描述,或穿插人文知识,或启发游客想象,特别需要提出的是要针对园林建筑的特征,采用不同的介绍方法,介绍有详有略,切忌一个模式,影响游客的游览兴趣。游览结束后可以请同学评点自己的导游工作,完成题目要求的以游客身份向有关单位提建议。第2题
要完成本题,先要确定解说对象,再紧扣解说对象的特征设计解说词。解说词要尽量口语化,要着力于形象的描述,解说时要将自己的浓情融汇其中,借景抒情,以情动人。新景点的诞生是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结果,对家乡的巨变每个中学生都是由衷地感到欣喜的。因此,解说词里一定要渗透你的热爱之情。具体实践时,可以一人解说大家评点,也可以大家先解说,众人再评点。
如何快速写好自由作文
根据自由作文“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的特点和要求,要快速写好自由作文,应注意如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快速审题立意
自由作文不在审题上设置障碍,审题难度降低,但这并不意味着不需要审题,审题这个环节还是马虎不得。根据自由作文的特点,快速审题应注意如下几点:
1.抓住关键词句,读懂材料。例如2002年春季高考作文题:
一个海员/他最欢喜的是起锚所激起的/那一片洁白的浪花„„/一个海员/最使他高兴的是抛锚所发出的/那一阵铁链的喧哗„„/一个盼望出发/一个盼望到达。
“一个盼望出发,一个盼望到达”,诗中的“出发”和“到达”引发你想些什么呢?以此为自由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写好这篇自由作文,就要认真阅读并准确理解这首诗的深刻意蕴,尤其要深入理解“出发”和“到达”这些关键词句的象征意义。“出发”,可理解为事情的开始,对目标的追求,准备面临的考验等:“到达”,可理解为事情的结束,理想的实现,成功的喜悦等。“出发与到达”与人生中的无数个起点和终点一样,是对立统一、紧密相联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航船,一个追求的目标达到了,又要去追求另一个新的目标,人生的价值就是在不懈的追求中实现的。对这首诗,如果不能迅速抓住关键词句来思考分析,如果仅局限于从字面意义和诗中的“海员”形象去理解,就会过于狭隘,过于肤浅,甚至偏离题意。
2.借助提示语,读准材料。自由作文,命题者在提供的材料之后,往往设计一段提示语。提示语的作用或是对材料作解释说明,帮助学生理解材料,或是启发思考,扩展思维。借助提示语,对迅速准确把握材料及自由的内涵十分重要。如2000年高考作文题,在材料之后有一个提示语: 的确,世界是千变万化的,疑问是层出不穷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在生活中,看问题的角度、对问题的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问题的答案不止一个的事很多。你有这样的经历、体验、见闻和认识吗?请以“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为自由写一篇文章。
这个提示语,一方面对图形材料作了很好的解说,并揭示了“答案是丰富多彩的”的主要原因:一是世界是千变万化的,二是人们看问题的角度、标准、方法多种多样。另一方面,这段提示语提醒学生在把握“答案不止一个”的思想的同时,要放宽眼界,开拓思路,尽快从具体的图形符号的分析理解中走出来。
3.读清题干,准确把握话题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题干”是命题者用简洁概括的语言揭示写什么,即要求习作者以什么为话题写文章。审清题干,就能把复杂模糊的问题变得简单清晰。题干是对习作者的一个核心指令,习作者要严格按照指令作文,不能另起炉灶。对自由的关键词语,要认真琢磨,迅速准确地把握其内涵和外延。例如写“假如记忆可以移植”,首先就要明确“记忆”是指保存在脑子里的过去事物的印象,不是思维、性格:“移植”在这里是指“将机体的一部分组织转移到另一机体上的一种医疗手术”,不是克隆、复制。又如“诚信”是指“诚实”和“守信”,但部分考生由于不认真审题,把“诚信”单纯写成承诺、忠义、忠诚、信任,或误解为“诚恳”和“自信”,严重偏离了题意。
4.要把材料和话题综合起来审视。材料和话题,两者是联系的、统一的。审题时不能把两者孤立开来,不能顾此失彼。话题是由材料引出来的,材料对文章的内容范围也有限制作用。既符合材料,又符合话题的文章内容,才没有超出题意要求的范围。有这样一道作文题;
坚持是什么?坚持是人生的希望,在滴水如冰的严冬,坚持春天的渴望;在漆黑如墨的风雨之夜,坚持心中的太阳;在人生的航程里,坚持是固守心中惟一目标而不改初衷。坚持,为人生创造了生命中的奇迹。
请以“坚持”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初看这道作文题,似乎很容易读懂,认为“坚持就是不放弃”,但如果这样写,就不够切题。因为命题者在材料里对“坚持”这个自由的内容范围作了提示和限制。认真审读材料,就不难发现材料包含了三个要点:(1)希望不灭,就是坚持;(2)目标不变,就是坚持;(3)坚持能使生命辉煌。有的习作者在审题时,只注重看话题,忽略了材料,对材料缺乏冷静的思考分析,看不出材料的指向和限制的内容范围,一看到“坚持”,就先入为主,立即想怎样写自己的事情,如写自己遇到一道数学难题,连续做了几个小时也不放弃等等。这就偏离了题意,也导致联想和选材不当。
总之,对自由作文要有快速而准确的把握,就要抓住自由作文的特点,对自由作文的材料、提示语、题干(含自由)、注意事项等各个部分作认认真真的审读。审题时既要全面,又要抓住重点,还要注意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
二、快速自选文体
“文体不限”、“文体自选”是自由作文的特点之一。由于在写作的内容方面突出了范围的宽泛,因此在写作形式方面也给予相应的关照。这样,习作者在表达方式上就有了更大的自由,能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写作优势。但文体上的自由开放,让有些习作者“浮想联翩”,无法收拢,结果夸夸其谈,不着边际;有的则苦于“不限”二字,犹豫不决;有的忘记了文体的规范,写出了令人啼笑皆非的非驴非马式的“杂交文”。
出现上述情况,主要原因是学生缺少选择文体的训练,应适当开展一题多作的专项训练。比如,对于同一道作文题,让学生写记叙文、议论文、抒情散文或故事等不同文体,最好写成篇,也可只写出提纲,然后让学生比较,明确选何种文体最适合自己,明确这个话题怎样写最好。如果经过三五次这样的训练,学生选择文体的能力就会有显著的提高。平时写作时,面对“文体不限”,应如何快速选择文体呢?应注意如下几点:
1.考虑该题最适合写哪种文体。有些题目对选择哪种体裁更合适是有侧重的。如“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最好写记叙文或抒情散文,要写成议论文就比较困难。
2.要选择自己最擅长的文体。比如长于论辩的选议论文;长于记叙、描写和抒情的选记叙文或散文;长于联想和想像的选寓言或故事。
3.要考虑自己用哪种文体写所拥有的材料最充足。如果缺乏材料的话,即使自己擅长的文体,也只能放弃。
4.要善于发挥自己在考场上的灵感,即自己在接触题目的那一瞬间所引发的兴奋点,所产生的联想,但要注意不能偏离题旨。
5.考虑用哪一种文体写,最能写出深度和新意。
总之,选择什么文体,要全面考虑,三思而行,并且在选定一种文体后,必须按照这种文体的要求规范地进行写作。
三、快速自拟题目
由于自由作文内容范围宽泛,因此,不限定作文题目,习作者可依据自由材料和自己选材的特点自拟题目,展示自己文题的个性。但不少习作者简单照搬话题作题目,这是一种懒惰的做法,严格地说,这是不符合“自拟题目”的要求的。
那么,怎样才能快速给自由作文拟一个好题目呢? 首先,要认真分析材料及话题,并要善于“化大为小”。有的习作者迟迟拟不出题目或拟题不当,往往在于对材料及自由的内涵未能全面准确地领悟。因此,认真审题,吃透材料及自由是快速拟题的先决条件。习作者必须在审清材料、明确中心、选好角度的基础上拟题。与此同时,要善于化大为小,化虚为实,把原自由宽泛的大范围变为一个具体的小范围,把大题目变为小题目。如2000年京皖春季高考作文,题干指出:“为了人类在新世纪更好地生存与发展,《世纪青年》杂志特开辟‘世纪感悟’、‘世纪交流’、‘世纪留言’等专栏,向广大跨世纪的青年人征稿。请你为其中的某个专栏撰稿,把面向新世纪想说的话、想讲的故事、想表达的愿望及想抒发的情感写下来。”有的学生就以《世纪感悟》《世纪交流》《世纪留言》为题,大而空,只能泛泛而谈。而有的学生却能围绕“为了人类在新世纪更好地生存与发展”这个总自由深入思考,找到一个合适的角度,把大自由化而小之,拟出了精彩的题目。如《新世纪让战争悄悄走开》《还新世纪一片蓝天》《惩治腐败》《呼唤公平竞争》等等。
又如“父辈”这个话题,是个很大的题目,在拟题时也要善于“大题小作”,要迅速在众多的角度中选取一个自己最有把握的角度去拟题。拟题时可在“父辈”两字前后加上一些词语,组成一个短语或句子。如《父辈——艰辛的一代》《奋斗不已的父辈》《父辈就是传统》《我们怎样对待父辈的经验和教训》《假如我是父辈》等等。善于把大题变小,把思维引到比较具体的实在的自由上来,就能快速拟出合适的题目,并使作文容易做到内容充实,中心突出。
其次,要掌握一些拟题的技巧。
1.借用名言佳句。文质兼美的名言佳句,是“语言的珍珠”,向来为人们所喜爱。它富有哲理,耐人寻味;它形象生动,给人美的享受。例如1999年高考有一考生这样拟题:《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对记忆移植的困惑》,作者巧妙地借用古诗入题,形象地点明了“一旦记忆移植成功,古人、今人、来者因袭同一种记忆时,人类将变成毫无思想的记忆机器”这一题旨,这样的题目真是令人振聋发聩。有的好题目是对名言佳句进行适当的改造,如2001年有一考生这样拟题:《若为人生故,诚信不可抛》。
2.巧用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可使文章题目生动形象,富有文采。如2001年高考一些佳作的题目:《诚信是桨》《岂可弃我》《如果我走了,你还会爱我吗?》《一生弄懂的两个字》。这些题目清新隽永,令人回味。
3.根据文体的不同特点和一些常见的题型拟题。不同的文体,对题目的要求有所不同。例如议论文的题目,讲究鲜明深刻;而记叙文的题目,则讲究生动形象,讲究有意蕴。因此,我们拟题时要注意切合文体的特点。与此同时,要熟悉和掌握一些常见文体的常用拟题方法。如2001年高考作文,有的学生就善于依据议论文常见的论点型、论题型等模式去快速自拟题目。如《诚信不可抛》《珍惜诚信》《呐喊,不能容忍道德的沦丧》《关于诚信的思考》等等。给记叙文拟题,一般可从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景物等方面去考虑。
此外,要提高快速拟题的能力,平时要多浏览报纸杂志上文章的标题,并挑选一些精彩的题目记录下来,认真品读、借鉴,久而久之,上了考场,作文自拟题目就能从容应对了。
八年级下第六单元语文实践活动
师生自行设计
模拟科技新闻发布会
一、活动目的
1、了解学习一些当代高科技知识。
2、大胆展望高科技的发展。
3、增强热爱科学、追求科学的意识。
4、体验自主学习、活动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
(一)材料准备
1、一部分同学有小发明或者有某种技术设想、创意的,将相关的成果或创意用恰当的语言从不同的角度加以介绍。有些同学也可以去各种科技书刊中查阅,尽可能找到多的材料,然后根据不同的成果的特点,依据一定的要求,写成讲话稿。
2、因为牵涉到“新闻发布”,所以,必须了解“新闻”的一般特点,使上述讲话稿合乎一般“新闻发布”的要求。这一点需要在老师的知道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
3、有些需要图片作辅助说明的,有些成果与要作立体展示的,则尽早制作好课件,届时幻灯投影。
(二)组织准备
模拟科技新闻发布会,既然“模拟”,就必须力求全真。班级同学需要在会议筹备小组和老师的指导下,作一些分工。比如谁为会议主持人,哪些人作为记者,哪些人作为企业界人士,哪些人作为精通科技的专家学者等等。
(三)会场布置
一般情况下,利用班级的黑板,书写会标和一些标语,借助多媒体造势,以营造氛围。
三、活动方案
(一)小组筛选
在各自分头准备后,各小组先作交流,而后推选出2人到发布会展示。一旦人选确定,全班学生则要全力以赴帮助这两位同学,搜集材料,制作图片,准备“发布”的新闻稿。
(二)发布新闻
在主持人的主持下,按序由各发明人上台讲解,展示自己的成果,或产品,或创意。其间,与会的“记者”、“企业界人士”和“专家”可以就你的产品及其介绍当场提问,也可以对成果的转化开发进行洽谈。
(三)专家评价
请与会“专家”就本次科技新闻发布会的内容价值意义做出评价。
四、成果展示
1、利用校内广播、电视、黑板报等在班级内或者在校内搞一个科普宣传周,可以宣传,可以展览。
2、在校内有关媒体上报道本次“模拟科技新闻发布会”的盛况。
3、每位同学围绕本次发布会写日记2—3篇。
汉字
一、活动目标
1、了解汉字的特点和功能,感受汉字的魅力,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
2、培养思辨探究能力和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树立规范用字的意识。
3、培养学生搜集处理资料信息的能力和合作的意识。
二、活动重点
学会利用图书馆和互联网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通过活动,开拓文化视野,提高对祖国语言汉字的认识。
三、活动准备
1、让学生自主选择合作伙伴,组成四个活动小组:汉字考古组、汉字规范组、汉字拾趣组、汉字表演组,分别查找、筛选四个主题资料。
2、各小组选出组长,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制定为期两周的本小组活动方案。
3、向学生介绍几本关于汉字的书籍或提供有关的网址。
四、课时安排两课时。
五、教学流程
(一)教师导入:
身为中国人,是什么使我们能够自如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
是汉字。由奇妙的点、横、竖、撇、捺构筑的汉字,绝非仅仅只是一些代表声音和意义的符号,它们是充满智慧、充满感情的精灵!无怪乎人们将汉字的创造赋予了“惊天地泣鬼神”的神奇色彩,无怪乎汉字被誉为中华民族的第五大发明。现在,就让我们走进多姿多彩“汉字”的世界吧。
(二)汉字报告会(汉字考古组交流的内容)
1、教师过渡:汉字就像陈年的美酒,散发着馥郁的芬芳,下面请考古组同学给我们做报告,报告的题目《博大精深的汉字》。
2、报告内容摘要: ①汉字的起源: ②汉字字体的演变: ③汉字的书写:
课件展示: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四大家名家字帖欣赏
小结:只有汉字这种文字,才能使书写上升问一种艺术,也只有在汉字文化熏陶下才有那么多光耀千古的书法家。
3、展示汉字科普小报
4、教师引入答辩问题:
过去,汉字与龟甲结合,开创辉煌灿烂的东方古代文明。
今天,世界进入计算机时代,有人坦言:汉字落后了,它已无法适应时代的潮流,是中国进入信息时代的瓶颈。你如何看待这种观点。学生自由辩论。
(三)汉字调查(汉字规范组交流的内容)
1、成果展示一:《新中国成立以来语言文字工作的有关文件目录》(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言汉字应用管理司网站)调查结论一:新中国高度重视汉字规范工作,不仅成立负责研究和推行文字改革的专门机构,并先后出台两部有关法律。迄今为止,国务院还颁布89条有关汉字行政法规或规范性文件,汉字的规范工作成绩显著。
2、成果展示二:八年级学生常用错别字辑录(资料来源:可以以八年级学生的作文本为样本,进行穷尽性的调查,将其中的错别字“挖”出来,整理成文。)
调查结论二:错别字比比皆是,甚至“触目惊心”,多数学生对使用错别字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认识不足,认为写错字是“无伤大雅”的小事。
教师引入讨论问题:从大家的调查上看,汉字的规范工作任重道远,作为一名中学生,你将如何纯洁祖国的文字,让错别字销声匿迹呢? 学生自由讨论,交流。
3、成果展示三:关于社会新词应用问题的调查报告
(资料来源:为了解同龄人对社会新词新语、字母词、网络语言看法及这些全新词语对传统规范语言的影响,在本校开展一次《社会语言应用热点问题调查问卷》活动,共发放问卷200份,收回190份。)调查结论三:
社会流行的新词普遍受到青睐,有54.3%和48%同学认为现代汉语出现“酷”“秀”“WTO”“菜鸟”等词语很传神,丰富现代汉语词汇,能够理解并且正确使用它们也超过60%。多数同学认为不必对网络垃圾用语忧心忡忡,只要不碍文明应报以宽容态度,让其主动接受时间的检验,实现语言的自我淘汰、自我完善、自我调节的功能。对新闻媒体、政府部门及规范的字典、词典收录新词的态度,多数同学认为:既要积极,又要稳妥;既不能漠视不管,又不能照单全收。”
(四)汉字知识竞赛(汉字拾趣组交流的内容)
将汉字拾趣组学生所收集的材料进行梳理,并制作一个演示文稿,进行竞赛,主持人及评委由汉字拾趣组成员担任,竞赛形式及试题类型如下:
1、必答题
①看图猜字:提供“鸟、弓、火、水”等八幅古文字图要求学生竞猜。②猴年说年:
猴子聪明机智,好动调皮,有时,又是幼稚可爱,它们的踪影在汉语里留下了很深的痕迹,你能说出下列歇后语吗?
如:猴儿投胎(手脚一刻不闲)猴儿耍大刀(胡砍)
2、抢答题
①根据下列谜面,猜出文字。
如:小牛落地(生)自我批评(记)
②汉语里,有时一样的意思,既可用成语表达,也可用谚语表达,你能为下列谚语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吗?
如:天下乌鸦一般黑(一丘之貉)这山望着那山高(见异思迁)③试一试为下列成语新解。
如:螳臂挡车(最勇敢的行为)狗拿耗子(最好的副业门径)以上括号内的内容为参考答案
3、风险题 从汉字的构造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思想观念等,如课文中《汉字问答》,作者列举用“女”做偏旁的字和“刑”字来说明。你能模仿课本的例子,说说下列汉字中蕴藏着文化信息
“财、贷、负、责、贵、贱、赢”与“贝”(10分)“善、美、群”与“羊”(30分)“祀、祠、祝”与“ネ”(20分)
(五)、相声表演:〈〈汉字研究〉〉(汉字表演组交流的内容)
(六)教师小结:
汉字带给人们赏心悦目的美感,无穷无尽的遐想和乐趣,那点横撇捺织就的精美绝伦的符号,闪烁着神圣之光,成为每一个中国人心中不灭的星辰。汉字文化浩如大海,在一两堂课中不可能尽览其妙,希望能同学们通过此次活动,能深深爱上祖国的语言文字,将汉字的研究性学习深入持久的开展下去。
(七)布置作业
写一篇活动后记,尽量写出自己独特的体察和感悟。
第四篇:八年级语文上第二单元作文
让世界充满爱
——语文八年级(上)第二单元写作指导
[写作导引]
爱是永恒讴歌的主题。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爱与被爱当中,沐浴着爱的雨露而成长。爱是联系我们每个人的纽带。爱是什么?你感受到爱的暖流了吗?
爱的海洋中,浪花朵朵。一滴水足以折射太阳的光辉,那就撷取感触最深的那一朵浪花来写。不求面面俱到,只要从一个方面精彩展现就好。爱的内涵很丰富,亲情、友情、乡情、师生情、爱国情以及陌生人间的相互关怀,都是爱的具体体现。调动你的积累,你对哪个方面感受最真切,哪个方面你最拿手,就从哪个角度切入,从而有的放矢、心中有数。
在写法上,可以全景式展现。如以排比段落的形式、以抒情化的语言衔接,最后集中在结尾抒情,点明主旨,感受“爱”的涌动。也可以就一个方面展开,选取典型的、最能突出“爱”的片段组合起来,共同突出“爱”的主旨。
在叙述过程中,要力求通过细节的描写来表现人物特色,彰显“爱”的力量,在具体的细节中感受爱。一定要注重自我心理感受的描写,通过自我的内心感受的描摹展示爱的力量。
在写爱的话题时,你首先要有爱,要有善于发现爱的慧眼,选好一个切入点,只要围绕这个点,紧扣题目,抓住中心去选择能感动自己的选择材料,文章写来定会得心应手,水到渠成。
【佳作欣赏】
爱的姿势
刘逸阁
走在上学的路上,我在想,清风是有形状的,弯腰的柳树、低垂的麦穗,在清风拂过的时候,它们都是清风的形状;阳光是有形状的,脆嫩的绿叶、绽放的花蕾,在阳光抚过的时候,它们都是阳光的形状。我也在想,生命是有形状的,生命中的爱肯定也有自己的形状,因为爱像清风一样灵动,像阳光一样鲜活,它有属于自己独特的姿势。
今天窗外清风吹拂,阳光明媚,然而我的心却在疼痛。这几天,我一直在念叨着一个地名---汶川,一片废墟、满目疮痍,我震惊我悲痛,但我内心也充满了暖暖的感动。不必说那个身处余震险境的战士跪着哭喊“我还能再救一个”,也不必说那些下岗的叔叔阿姨在采血点说“我们没钱,我们有血”,单是两位老师就让我感动得泪流满面。
什邡红白镇中心学校的小学二年级语文老师汤宏。灾难来时,他本来完全可以逃脱,却选择留下来保护孩子。他最后的姿势定格在这样的画面上:两个胳膊下各抓了一个孩子,身子下还护着几名孩子。他在瓦砾中丧生,但被他用血肉之躯护住的几个孩子却幸运地活了下来,并最终获救。
我没有在电视上看到图片,其实也不需要,我完全可以想象,当汤老师张开双手,俯下身子,那姿势应该是一抹彩虹,一端连着生,一端连着爱,他张开的双手,让孩子在爱的姿势中穿行。
后来,我越发肯定了自己的看法:爱是有姿势的,并且能够永生,汤老师将生的机会留给了学生,自己却以这样独特的姿势告别了清风、告别了阳光。
“当地震呼啸而来席卷如潮,你用血肉之躯将孩子护抱;我想你就是高处的女神,才有如此异常温柔的怀抱”。在绵竹市的一所幼儿园,当救援人员扒开废墟,发现一位女教师时,她的姿势是:用自己的背承受着水泥板的重压,身下却护卫着一个幼小的孩子。孩子活了下来,而这位年仅21岁的女老师却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老师啊,你弯下的是腰部,凸起的却是最美的爱的姿势。你的腰弯下了,你的爱却挺立着;房子坍塌了,你的意志却挺立着。水泥板的重压在你坚强的爱的姿势面前也失去了重量。
“小时候我以为你很有力,你总喜欢把我们高高举起……”唱着这首歌,我泪湿双颊!老师啊,你这美丽的姿势,将人间的大爱淋漓尽致地书写了出来,变成了爱的图腾。(860字)
【佳作点评】
这篇文章的小作者视角独特,让“爱”看得见。选取了两位老师遇难时最典型的姿势,真切地诠释了大爱的含义。文章语言饱含深情,叙议结合,把“爱”的主旨表达得鲜明有力,让读者产生强烈的心灵震撼。
成长路上有爱
要说我啊,真是个幸运儿,虽说出生在平常人家,家境一般,但却不失爱。特别是我的妈妈,对我,那可是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纵有千言万语,也是说不完,道不尽的哟。
少时的我,懵懵的,时常误解父母的爱。此时我也上初中了,才深切感受到做妈妈的辛酸:每天早晨六点半我就要起床,赶着上学,妈妈总会在我起床时,就把早餐准备好了,让我能享受到一顿顿丰盛的早餐,按妈妈的话说,我正在长身体,应补充营养;紧接着就是自己赶着上班,每天早出晚归,疲劳尽显在脸上。看看,眼见的妈妈那光滑的脸上渐渐爬上了沧桑的皱纹。
有一天早晨,我起床后,怎么不见早餐,心正闷着呢。为了了解实情,我好奇地打开了妈妈房间的房门。怪的是,平时“懒惰”的爸爸竟也来了个早起,并已洗漱完毕,而“勤快”的妈妈却赖在床上。爸爸瞧我一脸困惑,解释道:“快点换好衣服,送完你去学校后还要送你妈妈去医院!”此时我明白过来,焦急地问:“妈妈,您怎么了?”妈妈轻描淡写一句:“没事儿,只是肚子有点痛,待会儿上医院看几下就没事了。快跟爸上学,等下迟到可不好。今天我没做早餐,你就回学校吃吧,委屈一个早上好了!”说完,爸爸连忙拉着我走。我眼睛蒙了,妈妈就是在这个时候还想着我,竟连自己的身体都不顾……
那个整天我那有心思听课,脑里子全是妈妈。终于熬到放学,我快速走向校门,极想快速回家。“晖,这呢!”一句熟悉的叫声,急速拉近了我的视线。“妈,怎么会是你?不在家里休息,干嘛又跑这来?”“没事儿,你看我还能来接你放学就知道我没事了!”尽管妈妈用尽了她最大的能耐想掩饰自己的不舒服,但平时声音洪亮的她,现在像是一只被拔掉牙齿的老虎,显得那样的弱不经风……爱在不言中啊!
爱,或许是父亲的一阵斥责,或许是老师的一声表扬,可能又是母亲的一句叮嘱。爱是润滑剂,是人生的蜜糖,也可能是带苦味的良药。因为爱,我心田碧波荡漾;因为爱,我的生活充满芬芳;因为爱,我的灵魂才熠熠生辉……请记住,爱无处不在,爱无时不在。(810字)
爱的脚步
春的脚步是又轻又柔的,你听!“沙沙沙”,春踏过了树叶;夏的脚步是又急又快的,你听,“哗哗哗”,夏抚摸了流水;秋的脚步是又重又实的,你听“咚咚咚”,秋摘下了果实;冬的脚步呢?冬的脚步像是水波扩散,无声无息。而妈妈的脚步,似春,似夏,似秋,又似冬。
静夜,当我困倦卧床时,我听到一阵“沙沙沙”的脚步声,我知道,妈妈来给我盖被子了,她的脚步又轻又柔,深怕踩到地上的蚂蚁似的,我享受那种心情,因为那是妈妈的爱,那是爱化成的脚步声,伴我酣然入睡。
放学,当我焦急地在校门口徘徊时,“哗哗哗”,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传入耳朵,是妈妈,我笃定,因为这是妈妈来接我放学的脚步声,又急又快,每当这时,我便飞快地扑进母亲怀中,听着她的喘息声,我可以感受到那深深的爱,伴我平安回家。
犯错,当我不安与害怕时,我会听到妈妈“咚咚咚”地走过来,我心里的节奏像抢拍似地狂跳,然而,妈妈的话却始终鼓励着我,她总是原谅我的幼稚与无知,她总是告诉我应走正确的路,让我收获多多,而妈妈那又重又实的脚步,伴我健康成长。
考试,是让我又焦急又不安的字眼,像是中了邪一样,每当一大考,我的心情,便变得不安与暴躁,然而我真感谢上苍,给了我一个好妈妈,她懂我,她也知道如何安抚我,每当走过我身后,她都是静悄悄地,无声无息地,不让我有所察觉,这是妈妈用她的爱在保护着我,伴我走过荆棘之路。
今天,我走上了考场,出乎意料地,我的心出奇地平静,我与妈妈肩并肩地走着,听着她的脚步声,我对她说:“妈,你真的好厉害。”妈妈一脸茫然,但我不明说,因为这份爱,其实我们都懂!
春去秋来,冬夏换季,我时时刻刻都听到妈妈用脚步编成一首首动听的乐曲,伴我成长,为我解忧,这是爱的脚步,这脚步,深深地印在我心里。(700字)
【学习仿写】
仿写,就是模仿句子的写法。通过一定的仿写训练,可以快速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模仿的特点在于针对性强,有法可循,既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又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对于初学写作的学生来讲,我们应积极提倡模仿、借鉴范文。刚模仿时一般比较机械,但只要坚持下去,不断训练,就能把句子写漂亮,写作水平就会提高。
仿写有时是整句仿写,比如特殊句式仿写、修辞格的仿写;有时是文章结构的模仿,也可以是某种写作手法的模仿。
【示例】·语句的仿写
原句:看不厌,看不厌那些跑沙跑水在大野与草原上奔驰的马群;看不厌,看不厌那些战风战雨在蓝天中搏击云海的飞鸢和在波峰涛谷中飞翔的白帆;看不厌,看不厌那些穿山穿岭在大地上呼啸着前进的列车。
看不厌他们那奔驰着的英姿,疾翔着的风骨,呼啸着的不卷的生命力的凯歌。(七年级上语文课本第14页)
仿写:听不厌,听不厌那些穿云穿雨在天空与山颠上的飞鸟高歌;听不厌,听不厌那些顶风顶沙根植大地仰望蓝天的绿树的合唱;听不厌,听不厌那些过山穿谷奔流到海的河流的激喊。
听不厌他们那向上的宣言,坚强的誓言,向着目标前进用不退缩的生命力的凯歌。
原句:“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石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石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石路,引你走向黎明。”(七年级上语文课本25页《理想》)
仿写:爱心是风,卷来浓密的云;爱心是云,化作及时的雨;爱心是雨,滋润久旱的树;爱心是树,为你撑起绿阴。
生命是风,吹出嘹亮的歌;生命是歌,唱出希望的船;生命是船,扬起理想的帆;生命是帆,划向成功彼岸。
原句:没有理想的人,他的生活如荒凉的戈壁,冷冷清清,没有活力。仿写:没有理想的人,他的生活如断线的风筝,摇摇荡荡,没有目的。没有理想的人,他的生活如无头的苍蝇,冲冲撞撞,没有方向。
【语文笑话】
老者说:“当日华山论剑,先是他用黯然销魂掌,破了我的七十二路空明拳;然后我改打降龙十八掌,却不防他伸开右手食指中指,竟是六脉神剑、商阳剑和中冲剑并用,又胜我一筹。可见天下武功彼此克制,武学之道玄之又玄!”少年听得心驰目眩,正要问个究竟,旁边老太太骂道:“玩个石头剪子布都说得这般威风!”
读过这则幽默笑话之后,请不要一笑而过。语文不仅仅在课本中,而且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只要我们留心,语文学起来既容易又充满趣味。如果我们在作文中写到石头剪子布,是否可以将这则笑话改写、套用一下呢?
第五篇:八年级上语文期中复习教案
八年级上语文期中复习教案
第一课时
一、熟练掌握1、2单元重点词语的读音、写法及意义。
1、默写第一、二单元课后读读写写
溃退 泄气 督战 要塞 业已 颁发 遗嘱 建树 仲裁 巨额 凌空 翘首 酷似 潇洒 轻盈 悄然 由衷 新秀 桅杆 浩瀚 娴熟 咆哮 紧绷 镌刻 樱花 绯红 宛如 掌故 落第 畸形 不逊 匿名 诘责 呜呼 凄然 教诲 佃农 劳碌 私塾 周济 宽厚 仁慈 连夜 慰勉 不辍 黝黑 粗糙 崎岖平庸 滞留 愚钝 器宇 蒙昧 酒肆 缰绳 轩昂 胆怯 微妙 燥热 沥青 骤雨 窒息 吹嘘 荧光 锃亮 侏儒 涟涟 盎然 炽热 湛蓝 猝 踱
2、重点默写第一、二单元四字词语及相应解释
摧枯拉朽:这里指枯草朽木受到摧折,比喻腐朽势力被迅速摧毁。锐不可当:意思是锋利无比,无法阻挡,形容勇往直前的气势无法抵挡。
震耳欲聋:耳朵都快震聋了,形容声音很大。一丝不苟:连最细微的地方也不马虎,形容办事认真。声如千骑疾,气卷万山来:出自清施润章《钱塘观潮》。惊心动魄:形容使人感受很深,震动很大。
白手起家:形容原来没有基础或条件很差而创立起一番事业。殚精竭虑:用尽精力,费劲心思。殚,竭尽;虑,思虑。抑扬顿挫:形容声音高低起伏,和谐而有节奏。鹤立鸡群:比喻仪表或才能在人群里很突出。正襟危坐:整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坐着,形容严肃或拘谨的样子。诚惶诚恐:形容小心谨慎以至于害怕不安样子。杳无消息:深恶痛疾:厌恶、痛恨到了极点。任劳任怨:做事不辞辛苦,不怕别让埋怨。为富不仁:只求自己发财而没有好心肠。粗制滥造:这里指制作粗劣,不讲求质量。藏污纳垢:比喻包容坏人坏事。郁郁寡欢:心里苦闷,不快乐。入木三分:形容议论、见解深刻。麻木不仁:形容对外界事物反应迟钝或漠不关心。微不足道:非常渺小,不知道一提。广袤无垠:广阔无边。古代东西为广,南北为袤。和颜悦色:形容态度和蔼可亲。
一直得不到一点消息。杳,远的看不见踪影。
第二课时
一、文学常识
1、《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作者毛泽东,字润之,新中国的缔造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诗人、书法家。
2、文体常识
新闻:新闻是由新闻媒介传播的、为广大受众所关心的、新近发生的事件的信息。
新闻的分类:消息、通讯、特写、报告文学等。新闻的基本特征:真实性、及时性、准确性 消息的结构:标题、导语、背景、结语
消息六要素:何时、何地、何事、何人、何故、如何
倒金字塔结构:也称倒三角结构,是消息写作中最常用的一种结构方式。它以事实的重要程度或受众关心程度依次递减的次序,把最重要、最吸引人的新闻事实写在前面,然后将各个事实按其重要程度依次写下去,一段只写一个事实,犹如倒置的金字塔或倒置的三角形。在对事件作动态报道的消息中表现的最为突出。优点是易于材料的组织、利于突出新闻的特点、行文的简洁明快、方便读者阅读、便于编辑处理。
通讯:通讯是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者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最常见的通讯有人物通讯和事件通讯。
通讯的显著特点:新闻性、文学性、评论性
3、《藤野先生》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无产阶级思想的先驱。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代表作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而已集》《华盖集》《坟》《三闲集》《二心集》等。
《藤野先生》体裁回忆性散文,以散文的基本形态为基础,只是在叙述上用回忆过去的方式,对过去发生的事件进行阐述、回忆、描写。本文有两条线索,一是鲁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二是鲁迅的爱国主义思想。
4、《回忆我的母亲》作者朱德,字玉阶,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
本文的体裁回忆录(散文),这是一种用叙述、描写、资料编排等方法,追忆本人或本人所熟悉的人物过去的生活经历和社会活动的叙事性文体。它可以记述人物一生的事迹,也可以讲述人物故事的一个片段;它可以追述一个历史阶段,也可以描写一个生活侧面。回忆录特点是真实、广泛、突出。
记叙文中穿插议论可以起到揭示主旨、画龙点睛、深化主题等作用。
5、《列夫托尔斯泰》作者茨威格,奥地利作家、评论家,世界杰出的中短篇小说家。代表作小说《象棋的故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心灵的焦躁》等,传记《三作家》《罗曼罗兰》等。
《三峡》选自《水经注校注》,作者郦道元,字善长,北魏地理学家。所撰《水经注》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我国古代地理名著,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这篇散文以凝练、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6、《答谢中书书》答是回复、写给的意思。书是书信,是一种应用文体。作者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有“山中宰相”之誉,南朝齐梁时思想家。著有《陶隐居集》《本草经集注》《二牛图》等。这封书信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并通过借古证今,强调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的观点看,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7、《记承天寺夜游》记,记述。夜,点明时间。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苏洵、苏辙,合称三苏。他擅长诗词、散文,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王安石、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韩愈、柳宗元)。代表作《赤壁赋》、《石钟山记》、《题西林壁》等。这篇游记通过对庭院月光的描写,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表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8、《与朱元思书》与,给。书,信。作者吴均,字叔杨,南朝梁文学家。吴均长于描写山水景物,诗文风格峻拔清新,时人纷纷效仿,称为“吴均体”。
文章从行船游江的实感出发,刻画了富春江的山山水水,展现了山水之美,抒发了作者对政治官场了厌倦、对功名利禄的鄙视和希望寄情与山水的情感。
9、《野望》作者王绩,字无功,唐代诗人。号东皋子。这首五言律诗通过描写山野秋景,在萧瑟恬静的氛围中,流露出诗人孤独抑郁的心绪,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黄鹤楼》作者崔颢,唐代诗人。这首七言律诗通过诗人在仕途失意之际游览黄鹤楼的所见所感,抒发了吊古伤今之情,抒写了游子的乡愁。
《使至塞上》使,出使。至,到。作者王维,字摩诘。一生写了大量的山水田园诗,苏轼称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著有《王右丞集》。代表作《鸟鸣涧》《从军行》《观猎》《使至塞上》《送元二使安西》《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五言律诗叙述了诗人出使边塞的艰苦行程,以传神的笔墨描绘了塞外壮阔奇丽的景象及到达边塞访问的情况,表达了诗人出使边塞的悲壮情怀和难以派遣的孤寂之感。
《渡荆门送别》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是设想故乡的山水送别自己。作者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我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誉为“诗仙”。他的诗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韵律和谐多变。代表作《蜀道难》《行路难》《将进酒》等。这首五言律诗描写了诗人从蜀地至荆门沿途所见景物,展现了一幅由高山、大江、原野、明月、彩月构成的雄奇壮丽的画卷,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表达了诗人对故乡无限爱恋的真挚情感。《钱塘湖春行》行,交代了行文的线索。作者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唐代诗人,是继杜甫之后又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著有《白氏长庆集》。这首七言律诗通过描写湖水、云脚、早莺、新燕、乱花、浅草等景物,展现了一幅景色明丽、春意盎然、充满生机的西湖早春图,抒发了诗人的无限喜悦和对西湖的无比热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