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深入备课,以学定教,提高课堂效率
深入备课,以学定教,提高课堂效率
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王荣生教授确定为从两个方面来谈,第一,确定教学内容,即教什么;第二,组织学生活动,也就是怎么来教。有效的教学是什么样呢?就是要有合理的教学内容,教的东西是正确的,是学生需要的。不仅于此,还需要有效的教学设计,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我想,归根结底,看一堂课是否有效,应该看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是否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这需要遵守一个重要的前提:教师要深入备课,以学定教,创新设计。
一、深入备课,对文本的正确解读的基础上进行充分的“再阅读”和“扩读”。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语文教师的高度在于对文本的正确把握和深度的解读,要对文本进行充分的“再读”和“扩读”。教学参考书上的解读只是一种“参考”,不可“照单全收”。对文本、教材体系、作者创作特点和写作背景等情况的全面把握,有助于正确而有深度地解读文本。教学《土地的誓言》最大的难点是学生不能真正把握作者对故乡的那份炽热感情。如何找到一个切入点,将学生带进作家的情感世界,是我备课时一直思考的问题。最后我从文章的标题“土地的誓言”入手,作为整体感知文章的支点。主要设计了两个主问题:一是围绕“土地”设问:作者的故乡是怎样的一方土地?表现在哪里?二是围绕“誓言”设问:面对这一方土地,作者发出怎样的誓言?这两个问题很好的解决了初读感知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文本的教学,寻找一个能够恰合文本研读的支撑点,这样能够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而教学《喂——出来》这篇课文之前,研读人教版的教材和教参时发现把它定位为“环保”主题,之后我又查阅了相关资料并阅读了星新一的科幻小说,发现仅把本文作为“环保”主题来解读是不够的。星新一作为日本科幻界的奇才,被尊为“日本微型小说的鼻祖”,由于其人生经历的坎坷,他对弱肉强食、尔虞我诈的资本主义社会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写出了许多从各个角度反映社会显示生活的微型小说。他把笔触深入到社会的每个角落,剖析卑劣的人性,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反思和隐忧。同时他的科幻小说具有强烈的个性特色:想象丰富,情节曲折,结尾出乎人意料而又富有哲理。基于以上的扩读,我把教学重点定位在品读“人性世态”,侧重对人类自身的反思以及对星新一小说特色的把握。
二、以学定教,创新设计,激活学生的兴趣,尊重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
教师在深入备课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学情,进行具有灵活性和创造性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的出发点要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虽然生活中处处可以学到语文,但课堂教学应该是成为最有效的一种,应该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抓住一切可能的契机帮助学生掌握眼下和将来有用的东西,那么教学过程中立足点是尽可能保护学生的参与热情。如讲《吆喝》这一课时,为了吸引学生的兴趣,在课堂中引入了原汁原味的老北京吆喝(卖烤白薯、买小金鱼、卖凉糕、卖破烂),让学生热情高涨,在对比自己稚嫩的吆喝声侯,进一步明确,吆喝也是一门艺术。另外教学《三峡》这篇文质优美的文言文,它是郦道元所写《水经注》中的一篇典范之作,不仅详细地介绍了三峡的地理特征,而且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为了让学生理解文意并感受文章魅力,在教学时我设置以下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理解文意。
2、反复朗读,欣赏三峡的优美风光,品味语言的精妙。
3、掌握方法,轻松背诵。这样设计既让学生了解了三峡的景物特点,还能够让学生欣赏到文章的语言魅力。而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我没有设计一个个零散的问题,始终坚持以“读”贯穿全过程,让学生通过对课文多遍不同形式的朗读,如默读、大声朗读等,在读中完成了学习目标。整个课堂都是学生在读,在说,在品,在记,我只是起到引导的作用。这样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发挥。在学生对《三峡》精读细品的基础上,我顺势引导学生掌握背诵的方法:分清层次,理解文意,掌握重点字词。之后用“减字背诵法”加以检测,整个课堂有诵读,有品味,有积累,有方法指导,能够高效实在。
人们常说:“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究竟怎样使学生切实在课堂上得法?如何提高课堂的效率,是值得我们一再深思的问题,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有一点可以达成共识:课堂教学的效果关键取决于教师,教师能走多远,学生就能走多远。所以教师应有精品意识、创新意识、进取意识,坚定以学定教、讲求实效的语文教学追求!要知道,世界上没有完美,完美只存在与对它不懈追求的过程中。
第二篇:深入备课,以学定教,提高课堂效率
深入备课,以学定教,提高课堂效率
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就是说我们教师教会了学生的学习方法,他们会自学了,我们教师也就不用再教了。释迦穆尼临终前告诉弟子“自以为灯,自以为靠”,就是说:自己点亮自己的灯,自己当自己的靠山。我们教师就应该不懈地促使学生点亮他们自己的心灯,垒起他们自己的靠山,从而更好地生发智慧,达到“多学”而至“不教”。
陶行知先生还有过一个精辟的比喻:“接知如接枝。”他认为任何有效的教学都始于对学生已有经验的充分挖掘和利用。根据学生的学情进行有效和充分的预设是备课的重要原则,即让新的学习在学生已具备的基本知识和生活经验中生发。但真正走进课堂现场时,教师却容易忽视学生已建立起来的生活经验这一基础性课程资源。预设的方案永远不能穷尽人的意识与行动的再生性。
新课改强调学生是发展的人,是主动的人,教师应遵循学生发展的需要和学习状况来设计课堂教学,注重花时间去琢磨学生,琢磨活生生的课堂,注重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随堂机智。不是简单地教教材,再现教材,而是用好教材。写教案这种传统的单一的备课方式已不能满足新课改的要求。除了写教案,教师更需要走进学生中间,了解他们对即将讲解的内容的兴趣、知识储备和他们所欣赏的话题。而教案的使用和设计也需要随新要求新状况的出现而不断改进和调整。不能完全按照事先的设计环节进行,要富有弹性。除了对教材的把握,教师还应储备相关学科领域的知识。教案的设计也应有创新有弹性。
打造高效的课堂教学,是教育改革的终极目标。高效课堂的本质就是“少教多学”。有效的教学是什么样的呢?就是要有合理的教学内容,教的东西是正确的,是学生需要的。不仅于此,还需要有效的教学设计,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我想,归根结底,看一堂课是否有效,应该看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是否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这需要遵守一个重要的前提:教师要深入备课,以学定教,提高课堂效率
一、以学定教,创新设计,激活学生的兴趣,尊重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教师在深入备课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学情,进行具有灵活性和创造性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的出发点要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虽然生活中处处可以学到语文,但课堂教学应该是成为最有效的一种,应该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抓住一切可能的契机帮助学生掌握眼下和将来有用的东西,那么教学过程中立足点是尽可能保护学生的参与热情。
如教学《安塞腰鼓》,如果既要让学生达到朗读要求,又要在字里行间体会到《安塞腰鼓》对生命和力量的歌颂,的确有些难度,所以我选择了从情感入手,抓住文章中标志性的对安塞腰鼓赞美的句子-----“好一个安塞腰鼓”作为整节课的切入点,设计了“安塞腰鼓到底“好”在哪里?”的问题,以读、悟相结合的方式品读、赏析文章内容。学生通过赏析课文中精彩的、含义深刻的、难理解的句子以及用排比、反复增强语言气势的特点,来感悟理解文章内容。
另外教学《三峡》这篇文质优美的文言文,它是郦道元所写《水经注》中的一篇典范之作,不仅详细地介绍了三峡的地理特征,而且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为了让学生理解文意并感受文章魅力,在教学时我设置以下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理解文意。
2、反复朗读,欣赏三峡的优美风光,品味语言的精妙。
3、掌握方法,轻松背诵。这样设计既让学生了解了三峡的景物特点,还能够让学生欣赏到文章的语言魅力。而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我没有设计一个个零散的问题,始终坚持以“读”贯穿全过程,让学生通过对课文多遍不同形式的朗读,如默读、大声朗读等,在读中完成了学习目标。整个课堂都是学生在读,在说,在品,在记,我只是起到引导的作用。这样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发挥。在学生对《三峡》精读细品的基础上,我顺势引导学生掌握背诵的方法:分清层次,理解文意,掌握重点字词。之后用“减字背诵法”加以检测,整个课堂有诵读,有品味,有积累,有方法指导,能够高效实在。
二、深入备课,在文本的正确解读的基础上进行充分的“再阅读”和“扩读”。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语文教师的高度在于对文本的正确把握和深度的解读,要对文本进行充分的“再读”和“扩读”。教学参考书上的解读只是一种“参考”,不可“照单全收”。对文本、教材体系、作者创作特点和写作背景等情况的全面把握,有助于正确而有深度地解读文本。
教学《土地的誓言》,最大的难点是学生不能真正把握作者对故乡的那份炽热感情。如何找到一个切入点,将学生带进作家的情感世界,是我备课时一直思考的问题。最后我从文章的标题“土地的誓言”入手,作为整体感知文章的支点。主要设计了两个主问题:一是围绕“土地”设问:作者的故乡是怎样的一方土地?表现在哪里?二是围绕“誓言”设问:面对这一方土地,作者发出怎样的誓言?这两个问题很好的解决了初读感知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文本的教学,寻找一个能够恰合文本研读的支撑点,这样能够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而教学《喂——出来》这篇课文之前,研读人教版的教材和教参时发现把它定位为“环保”主题,之后我又查阅了相关资料并阅读了星新一的科幻小说,发现仅把本文作为“环保”主题来解读是不够的。星新一作为日本科幻界的奇才,被尊为“日本微型小说的鼻祖”,由于其人生经历的坎坷,他对弱肉强食、尔虞我诈的资本主义社会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写出了许多从各个角度反映社会显示生活的微型小说。他把笔触深入到社会的每个角落,剖析卑劣的人性,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反思和隐忧。同时他的科幻小说具有强烈的个性特色:想象丰富,情节曲折,结尾出乎人意料而又富有哲理。基于以上的扩读,我把教学重点定位在品读“人性世态”,侧重对人类自身的反思以及对星新一小说特色的把握。所以,只有老师找到适合文本研读的支撑点,这样才能够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人们常说:“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究竟怎样使学生切实在课堂上得法,如何提高课堂的效率,是值得我们一再深思的问题,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有一点可以达成共识:课堂教学的效果关键取决于教师,教师能走多远,学生就能走多远。所以教师应有精品意识、创新意识、进取意识,坚定以学定教、讲求实效的语文教学追求!要知道,世界上没有完美,完美只存在与对它不懈追求的过程中。
马玉莲
2014.5.11
深入备课,以学定教,提高课堂效率
______
马玉莲
2014.5.11 “少教多学,以学定教”的高效课堂研究论文
第三篇:以学定教,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以学定教,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朱宁
“关注教”是传统课堂中教师的主要表现,它“以教为中心、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教代替了学,学生是被教会,而不是自己学会,教学过程重知识轻方法、重结果轻过程,是“知识本位式”教学。
在新课标实施以来,“优化教学设计”受到了教师的高度关注。学生被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被显现出来,但教师预设的问题过重,学生较多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自主学习与探究的高级思维仍然没有得到体现。
深思自己多年来备课、课堂教学偏重于对“教”的钻研,而较少涉及于对“学”的探究。其实,教育的本质与最终目标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健康发展与终身可持续发展。因此,“学”是“教”的目的,教师的“教”是为了让学生 “学会”和“会学”。重视学生的“学”,也将带动教师的“教”,教学可以相长。个人在借助本次继续教育学习,结合课堂实践做了的一些实践探索,总结如下。
一、以学设教,关注学情差异
“以学设教,关注学情差异”,做好课前准备。备“教案”是着重备“学案”,关注学生的学情差异,了解学生的实际所需,预设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情况,采取有利于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学习活动的有效策略。
例如,对《观潮》一课的教学,进行了一次回头看,学生关注的更多是钱塘江大潮的形成原因,在实际教学中,课堂上当时就有学生提出大潮形成详细原因是什么,甚至有学生当堂提出要看视频。我也不是很了解,就搪塞过去。后来在组内公开课中,特意安排了这节课。10月2日去了浙江海宁盐官镇,当日下午1:45亲眼观看了钱塘大潮中的一线潮,回来把视频剪接融入了电子白板课件中,在板书上也对传统教案的板书进行了在设计,新板书的内容体现了课文的脉络和作者的观潮顺序,有效地帮助学生把握文章结构和内容,视频的导入让学生如身临其境深刻感受钱塘大潮壮观天下无的奇妙自然景象。
二、以学施教,关注学习过程
通常情况下,我们的课堂常常是教师先入为主,这是有待思考的,这样对于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和课堂思维能动性的激发是否有利?事实上,我们的孩子已经养成了铃声响进课堂,接下来便是等待教师来,等待教师开口,等待教师提问,随后紧跟教师跑,过程中时刻揣摩教师意图,学生几乎没有什么自由的空间。改变教师“教”的方式,以促进学生“学”的方式的转变迫在眉睫。如何改变,我做了如下尝试:
1.先学后教,培养自学能力
大胆让学生“先学”,在课堂上,学生按照教师揭示的教学目标及学前指导,看书、自学、练习。然“后教”,针对学生自学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及练习中的错误,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生教生,会的学生教不会的学生,教师只作评定、补充、更正。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全班交流等形式,给学生充足的学习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主动思考、勤于动手、大胆探索,确确实实把课堂放开,使学生在自己的小组内畅所欲言,不必顾忌说对说错,在一种民主、平等、创新的氛围中,学生学会发言、学会倾听、学会归纳总结、学会进步。
温故知新,巧铺垫。在教学古诗模块中,智慧的教师就是遵循了此条规律,由重新认知诗作者开始,了解他的诗词开始,顺其自然引入新诗的学习,学习中,以问启思,以题开路,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自助能力。教师则负责组织、引导、解疑。例如,我在教学小语四年级上册20课第一首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在分析学情时就考虑到学生的知识面,李白这位伟大的唐朝诗人,是学生熟知的,四年级学生但就课堂学习的累积,也不下三四首,课外链接,对于李白和他的诗作更是知晓不少。如果,单纯就诗论诗,直接教学本诗,显得过于传统。如果把这首诗放在“送别诗”范畴,让学生从探讨友情的角度,把李白放在被烤量的位置上,教学的价值可另当别论。学生不仅通过“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绝妙绘景中,从词的考究方面,一“孤帆”,一“唯见”深知李白对故友(孟浩然)满怀的依依惜别之情,从“碧空尽、天际流”也体会到李白胸襟宽广,揽天地的气概。而且,李白对于“故人”之情可见一斑,《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何等豪情,如此深情,谁可比拟?“友情”在诗人那个年代是如此的被珍视,他们的笔下“友情”又是何等的风情万种。这样去引导,学生作何感想,我们的教学目的是什么?在教过后,让学生是记住诗词内容,还是在学生心中留下“他们对友情的尊重”?
自主观察,寻找突破点。习作教学中,习作指导决定着教学的成败。传统的讲解式指导法,学生兴趣荡然无存。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产生厌倦、抵触情绪,甚至有敷衍了事的现象发生。教训告诉我们要痛定思痛,不断调正思路,改变方法,对学情要充分预测,对设计要再三斟酌。因为教材只是样本,一个作文题,一个内容,一张图画很难引起学生构思的欲望,学生也很难找到突破口,很难抓住中心意思。大多数写出的文章都是一种结构,一种开头,一样的结尾。重复、呆板、无新意。例如在教学看图作文中,出示图画后,让学生尽量说出看到的,罗列起来;再说你根据图画想到的,如果能说出为什么也说出来,罗列起来;再让学生补充说,罗列起来。现在老师根据习作要求提出意见,指导学生自由组合材料。学生的主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对于理解能力差的学生降低了坡度,对于能力好的学生预留了发挥的空间。
2.合作探究,突破重难点
进行小组合作交流,让学生对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思考、讨论后,各组代表交流本小组讨论的结果、分析问题的思路及形成的观点、存在的分歧等。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感悟体会,升华情感。
如在教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二课时,引导学生围绕“中华为何不振”展开探究,各抒己见。然后把意见和想法梳理归纳:同样的街道租界地却大不相同,灯红酒绿、热闹非凡、巡警耀武扬威,因为“中华不振”;中国妇女被欺侮,却无处伸冤,因为“中华不振”;面对同胞被欺侮,国人却麻木不仁,因为 “中华不振”。所以,我们“周生”理解了伯父教导的“中华不振”,才激起“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
我想说的是,在理解人物或文章主旨时,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而不是告诉学生。他们的活还是由他们来完成,不是吗?
三、以学评教,关注学生发展
“校本教研”主体是教学研究,就是课堂教学的探讨和实践。听评结合,推动教学改革,促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水平。其中,在评价上,不可忽缺对学生课堂的反映进行思考,参与度、目标达成性、个性展示等多方面的信息加以分析,点评,以此来 “评教”。教师个性再鲜明,手段多丰富,设计再完美,不能代表学得多好。本学期,本校语文教研组共开电子白板校内公开课(每人一节)九节,校级交流三节,区内赛课两节,其中两节同课“我要的是葫芦”异构的课影响深刻。共性很明显,注重了语言文字的训练,抓住了语文教学的点,同时也突出了电子白板的辅助教学,目的较明显,以生为本,方向没有错。我很欣慰,个人的粗浅认识能得到大家的认同并付诸于行动,结果大家感受自知。
传统的教学一般都按照教师的预设进行,然而这种教学很容易使课堂失去活力,而“以学定教”的教学尝试为我们的课堂带来了生成的精彩。在新的课程改革理念中,我们教师的角色一定要转变,要“主导型”教师为“指导型”教师,成为成功的“助学者”。但是不能过分单一地偏重于“关注教”或“关注学”,要“以学定教、教学相长”,最终达到“关注人”的发展目标。
写于2012年12月7日晚
第四篇:以学定教 高效课堂
以生为本 打造有效教学
——《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解读
如何做到轻负高质呢?我个人认为要从教育的本质入手。“本”者根也。因此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关注学生的“本位”、“本性”、“本体”、“本源”。轻负高质的教学,学生本位就是“一切为了学生”;学生本性就是“高度尊重学生”;学生本体就是“全面依靠学生”;学生本源就是“真实发展学生”。只有充分认识到这点,并在自己的教学中时时处处体现这一点,才能做到真正的轻负高质。
我上的《分数的意义》一课是人教版第十册教材中的一课,在此之前三年级学生已经初步认识学生已经知道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取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知道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等。四年级又学习了小数的意义,说明到五年级来学习这部分内容,无论是知识上还是能力对学生而言都有了基础。同时学习本质又是为今后学习分数的性质及其他分数相关知识的基础。
基于这样的理念的引领,结合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堂课的教学目标确立为:
1.让学生在原有对分数认知的基础上,再次经历主动探究分数意义的过程,建立分数的概念并理解单位“1”的含义,知道分数各部分名称及分数单位的含义。2.促进学生在分析、比较、辨析等活动中,养成分析、综合与抽象、概括等各种能力。
3.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分数与生活的联系,在积极主动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增强数学学习的信心。教学的重点:理解分数的意义。
怎样才能达到这样的教学目标呢?就是让学生亲历到分数意义的学习中来。让学生亲历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来,这个过程中不仅获得对数学的理解,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与发展。具体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真实发展学生——照准学生学习真正的起点
分数的知识对学生不是一张白纸,本节课的学习从复习入手内帮助学生回忆,从代表一个物体的一个图形、一个计量单位、一个实物的话题出发,到4根、8根、12根小棒,既尊重了学生的已有知识储备,又在不知不觉中为新知的构建架设桥梁。让学生理解不仅一个物体可用自然数1 来表示,许多物体看作的一个整体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进而总结概括出分数的意义。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既是教学对象,也是教学主体,更是教学资源。教学中利用8根小棒找1/4时学生出现的错误,把学生错误作为教学资源,在学生自主的辨析中去构建真确的知识做到真实发展学生。
(二)全面依靠学生——引导学生探索概念的本质属性
首先我有意识的将一个物体的1/4和一些物体的1/4放置在一起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索,主动发现两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通过比较相同点,得出一个整体只要平均分成4份,1份就是1/4。比较不同点引出“一些物体”,是对单位“1”概念的完善。
其次我将4根、8根、12根小棒的1/4放在一起,通过寻找各自的1/4的数量,让学生自己发现,质疑,并解释得出:一个分数表示的具体量与单位“1”取的数量有关。
我还将求取的小棒是所有小棒的几分之几和具体的根数两类问题放在一起,进一步巩固对分数意义的认识,为后续学生能分辨求分率与求具体量的区别做准备。
利用这三次活动,教师营造一个探索的空间,让学生自己放手去对比,去发现、使之承载的知识内涵也引向了更丰富的境地,层层推进、步步深入,不断激起认知冲突,使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水到渠成。使我们的课堂成为学生自己的课堂。
(三)一切为了学生——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提升
板书设计中我把分数意义,包括分数各部分名称板书出来,也许有人会质疑,这样简单的概念,分数各部分名称三年级学生已经,有必要花这么多时间写出来吗,况且教师的也不漂亮。可是这样使概念的完善过程呈现出来,而分数各部分名称重点是将分数的各部分内容与分数的意义进行建构,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分数的意义。包括分数单位,明确一节课学习内容,都是帮助中下学生理解、记忆。最后的拓展练习,选择了学生喜欢的话题并将分数置身于学校社团的大背景中,搭建了研究平台,多元的理解并延伸了分数的意义,使不同层次学生对新知有不同层次的建构,感悟到分数的现实价值。
(四)高度尊重学生——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驱力
轻负高质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中的双赢,学生学得非常愉快轻松,当堂课内容能及时巩固,教师及时批改纠正。课上学生能完成书上的习题,并且教师高度尊重学生通过自我批改,快速达成。有人担心学生批改真实吗?基于生本的理念,批改这一教学环节也应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信任。其次学生在作业时,我“一支随身笔”,学生随做我随改,进行巡视式批改,学生的情况早在我心中,对学生出现的问题便于及时纠错。通过练习获得学习成功的喜悦,将促进学生继续探索数学的内驱力。学生对数学学科有兴趣,乐于数学学习,就会持续地专心致志地钻研它,那么对他们而言就没有负担。这就是我们希望看到的,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轻负高质。
以上是我通过《分数的意义》这堂课,诠释自己对轻负高质理解。我们积极探索试图发挥出教育的最大功效,做到减轻学生的负担,使每一位学生和谐、个性、全面地发展。最后用我校校训来结束我的发言:提供最好而可行的教育,让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相信只要我们不懈努力一定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第五篇:以学定教学习心得
“以学定教,课例研究”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以学定教”要求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教学的内容,很好地贯彻了素质教育的理念。“以学定教”,凸显了新的教育理念,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摆正了教与学的关系。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就是很具代表性的观点。教师的“教”要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生学的内容来确定老师教的方式,以学生的基础决定教学的深度,以学生的学习规律探讨教学规律,而这些都是“以学定教”的表现。
一、“以学定教”对老师的要求
老师是教学中的重要角色,在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以学定教”要求老师:
1.树立学生意识
树立学生意识即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在对学生的教育中采取人性化的方式和策略,把学生作为工作的起点、中心。
2.坚守价值信念
教师要适应学生,但是适应只是一种立场并不是目的。适应不是迁就,只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作为一个领航者,必须体现价值引领,帮助学生实现自我超越。3.善于周边促进
周边促进即教师要主动站在学生的周边,接受并走进学生的现状,设身处地地从学生的立场表达价值要求,让学生在不知不觉、自然而然中发生积极变化,实现自我超越。这是统一“学生意识”和“价值信念”的策略。
二、“以学定教”在课堂中的运用
“以学定教”给教师指明了科学的教学方式,给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模式,在小学数学课的教育教学中,“以学定教”给老师和学生都带来了很大的收获,使学习课堂变得轻松活跃,充满欢笑,下面用具体的例子讲述“以学定教”在教学中的运用。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的话,就会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之中,学得轻松,并且效果非常明显,心里也不会有什么负担,因此,教师一定要紧紧地把握好这一点,让学生以最好的心态进入学习知识的活动中去。这有利于学生理解问题的含义,并努力去探索、思考和解决这些问题。
三、感悟
1.以学生的差异来确定教师的教授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虽然教师会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考虑,但常常只限于对学生整体情况的考虑,却忽略了或者无暇顾及学生的个体情况,总是一厢情愿地把学生置 于同一起点上,这就是教师为什么在教学设计时考虑了学生实际,在实施教学时却又不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原因。这种行为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学为中心的行为,是传统教学方式和狭隘教学观念的体现。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学生整体的实际情况,还要考虑到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和学生学习起点的不一致性,针对其中的差异因材施教,不落下一个学生。
2.给学生提供足够大的思考空间
思维就像一对翅膀,是需要空间来进行施展和发散的。在教学过程中,让他们利用自己的方法来想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动脑能力。在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的同时,老师也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和掌握了学生思维水平之间的差异,获得了很宝贵的教学资源,为后面工作的进行提供了参考。
我深深地体会到数学教学中,采用“以学定教”,给学生越多的学习自主权,他们的学习兴趣就会越浓,热情就会越高,学习的潜能也就越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作为教师应积极为学生搭建尝试的平台,让他们获得展示自己的机会,得到更多的经历和体验,使他们的知识水平获得提升的同时,性格也得到良好的塑造。“以学定教”使课堂焕发了生命的活力。实践证明,“以学定教”可以帮助老师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