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十三课挑战教皇的权威教案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知识目标:路德改革背景、原因、史实、历史意义;加尔文思想;认识加尔文教与后来西欧资产阶级革命的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加尔文宗教思想及其鲜明资本主义特点
难点:认识加尔文宗教改革与后来西欧资本主义革命关系
导课:中世纪神学家教导人们,由于人类先祖亚当与夏娃偷吃了苹果而获罪,这桩原罪遗传给他们所有的后代。由于人生来就有罪,所以人一生就要受苦,为了救赎自身罪孽,要不断鞭打自己。以期找到通往天国的道路。中世纪的西欧,几乎人人都是天主教徒。人们从生到死都和天主教发生密切关系。教皇具有绝对权威。对宗教持怀疑态度的人,被称为异端,要受宗教裁判所审判,受到鞭打甚至火刑。路德和加尔文就是那时的神学宗教异端,最早站出来挑战天主教的权威。
一、宗教改革背景(即宗教改革开始于德国原因)
材料:⑴天主教会把从事商业贸易和发财致富说成堕落行为,这种轻商思想与当时商品货币关系蓬勃伐善的趋势背向而驰。⑵中世纪西欧的罗马天主教会是封建主阶级的精神统治工具,它给封建制度披上了神圣的外衣,为封建统治辩护。天主教会也是各国最有势力的封建领主,拥有天主教世界地产的1/3。教会还是各国的特权组织,成为西欧国家实行政治统一的障碍。⑶据估计,1521年教廷内部有2000多个神职可以用金钱买到。教会内部贿赂成风,教皇的选举与贿赂,争权夺利结成了不解之缘,几乎所有的教皇都是靠贿赂当选的。⑷文艺复兴唤醒了沉睡的人们,理性高于信仰的人文主义宗教观逐渐兴盛,罗马教皇至高无上的权威开始受到挑战。问:阅读上述材料分别从经济、政治、思想概括 16C 宗教改革的背景 ? 生回答后,师概括:
1、经济:德国资本主义经济有了一定发展
2、政治:天主教会的腐败及对德国的剥削阻碍资本主义发展(16世纪初,德国谚语“德国是教皇的奶牛。展示图片A、教皇拿着桶去挤一头很壮的奶牛的奶。B教皇任然拿着同样的桶挤比第一头奶牛瘦了的奶牛的奶。C教皇拿着同样的桶挤更瘦的奶牛的奶。D教皇拿着桶,但奶牛已经骨瘦如柴的倒在了地上。)
3、思想:人文主义思想的活跃(文艺复兴解放了思想)
二、宗教改革概况
(一)路德宗教改革
简单介绍路德:夏季,路德在返乡探亲途中,突遇暴风雨,闪电火球落在他脚前,他看死期临到,扑到在地,大呼圣安娜救我,我愿意成为一位修士,瞬间雨过天晴,结果他平安了。为了守誓言,进入修道院当修士。潜心修道,当他亲临心目中“神圣的罗马城”后,看到教皇及教廷大员们的腐败,大失所望。决定改革宗教。当时德国资本主义一定发展,四分五裂使教皇对德国剥削相当沉重,不利于资本原始积累,而且极大恶化人民生活,矛盾逐渐集中在教会问题上,像火药桶一样一触即发,那是什么引发了这场改革呢?
1、直接原因:教皇兜售赎罪券
2、路德观点:⑴因信称义,主张信仰得救。(核心)
⑵《九十五条论纲》宣称,赎罪券功效微不足道
读材料结合课本回答下面问题:
甲:人生来是有罪的,只有尊崇上帝,忠实地履行七种圣礼:洗礼、圣餐、悔罪等,通过苦修才能得到上帝的恩典。
乙: 只要虔诚地信仰耶稣就可灵魂得救,无须经过烦琐的仪式。这些仪式中,除圣餐外,皆是糟蹋钱财的多余之举,皆可废除。
甲: 上帝是不与油嘴之人直接交往的,只有在我们教士的主持下,才能聆听到上帝的福音;否则,就要受到永世惩罚。
乙:每个教徒,只要自己面对《圣经》,真诚忏悔,就可直接与上帝心灵沟通,无须你们所谓尊贵的教士,凡信徒皆为祭司。
问:他们各代表谁的观点?他们观点的分歧点在哪?路德观点哪里体现出人文主义精神?
生答: ⑴观点:甲是罗马教皇;乙是马丁.路德
⑵分歧:怎样才能获得上帝的拯救,是听从教会,服从教规,还是相信自己。
罗马教会“因行称义”:教徒通过神职人员与上帝间接对话得救。路德“因信称义”:教徒与上帝直接对话即可得救。(师解释:义人:灵魂得救的人。信:是与生俱来的,深深植根于人的内在经验之中的东西。行:善功,圣事)
⑶人文精神:“因信称义”把人的灵魂从神职人员转到信徒手中,把人从外在的善功、圣事中解放出来,使人获得精神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带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
读材料结合课本回答下面问题:
第二十二条 教皇事实上并没有赦免炼狱中灵魂的任何处罚,因为按照教会法的规定,人应在生前接受这些处罚。第二十八条当钱币在钱柜中叮当作响,增加的只是贪婪和利己之心。至于教会代表的功效,仅由神主宰。第三十七条 真诚悔过的基督徒,或生或死,就是没有赎罪券,也能分享神和教会的赐福和恩典。第八十六条教皇是当今的富中之富,他的钱比古时最大的富豪克里沙士还多,那他为什么要花费可怜的信徒们的钱,而不掏自己的腰包来建造圣彼得教堂呢?
问:⑴路德对教皇的权利是什么态度?否定教皇权威
⑵路德如何认识赎罪券的功效?认为赎罪券的功效微不足道
2、路德“因信称义”的意义:
⑴否定教皇权威
⑵使人获得精神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带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
3、结果:
⑴宗教改革运动在德国拉开了序幕
⑵新教路德教产生
⑶形成了天主教、东正教、路德教三足鼎立的新局面
阅读材料:
德国宗教改革产生的新教会,不受教皇管辖,废除教阶制度,以牧师代替神父,一切仪式从简,礼拜仪式使用德义,神职人员允许结婚,是人人有权读《圣经》、人人可以通上帝的 2
“廉价教会”。
问:反映了当时资产阶级什么样的要求?
答:⑴提高自身社会地位,追求平等 ⑵加强资本积累 ⑶昔时如金
过渡:德国宗教改革运动风靡全欧,许多国家先后接受新教。在这场运动中,加尔文的新 教活动富有时代特色他被誉为“欧洲宗教改革的第二位伟大人物”
(二)加尔文宗教改革---宗教改革的扩展
阅读课本及下面材料思考加尔文是如何继承发展路德的思想的?
材料:对于每个人如何确知自己是否是选民的问题,在他心底只有一个答案:只要我们知 道上帝已经选定了,那么我们就应该满足了,但不能仅限于此。即不能像路德那样只靠信 仰而得救。下一步就是要走出修道院,将修道院的大门“砰”的关上,大步跨入生活的集 市,把自己的规矩条理渗透到尘世生活之中,并且以不懈努力、艰苦劳作的创业精神和厉 行节约、反对奢侈浪费的生活方式,去积极进取增加财富,践行自己的神圣责任,以完成 上帝的意愿,光大上帝的荣耀!这种把世俗生活神圣化,把赚钱发财看作是人生必须追求 的目的,在资产阶级看来,就是自己实实在在得到了上帝的祝福和庇护,就是成为上帝的 选民标志了。生回答师总结
加尔文思想:⑴继承:①信仰得救 ②反对天主教的等级观念 ③否定教皇权威
⑵发展:先定论(核心)①成败贫富上帝先定 ②现世成功即可得救—致富者是选民 假如你是当时一位新兴资产阶级代表,你会更倾向路德和加尔文谁的主张,为什么? 答:加尔文,因他的思想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作辩护;为以后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意识形态方面的依据。
问:加尔文思想是怎样体现人文主义精神的?
答:从神学角度论证世俗生活和个人奋斗的必要性、合理性。
三、宗教改革实质:在宗教外衣掩饰下,资产阶级反罗马神权和封建思想的思想、政治运动
问:为什么要“在宗教外衣掩饰下”?
答:因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还没有力量直接反罗马神权和封建思想。
四、意义:
①经济上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意识形态方面的依据,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②政治上打击了西欧的封建势力,摧毁了天主教的精神独裁,新教成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旗帜,并对后来的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加强了新兴民族国家的力量。
③思想上促进了西欧各国民族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问:从刚才讲的路德宗教改革和加尔文宗教改革中体现的人文主义精神,来归纳一下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精神的内涵是什么?
答:反对天主教会的宗教特权,提倡人的个性解放,使人们从罗马天主教会的宗教枷锁中解放出来,获得更多的个人自由。
小结:天主教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推动下西欧进行了宗教改革,路德的“因信称义”,加尔文的“先定论”,把人们从罗马天主教会的宗教枷锁中解放出来,使人们获得更多的个人自由。路德和加尔文改革后形成的新教,摆脱了罗马教廷的控制,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
作业:比较路德教和加尔文教?
教后札记:用材料讲课,操作起来并不容易,学生配合好能圆满完成教学任务。学生配合不好,整节课会略显枯燥而完不成教学任务。所以,把要用到的材料及问题事先打在学案上,让学生提前预习,十分有必要。教学中注意学法指导。
第二篇: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
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
【学习目标】
课标标准:知道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认识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重点:简述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主要思想观点及评价。
难点: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自主梳理】
一、宗教改革的背景
1.经济上:_____________产生和发展。
2.思想上:文艺复兴后,各国的___________思想十分活跃。
3.政治上:教会实行剥削压迫政策。
二、宗教改革的过程
1.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1)导火线:1517年,教皇以修建教堂为名向教徒出售________,搜刮民财
(2)序幕:___________的发表
(3)性质:资产阶级反对天主教会的________、________ 改革运动。
(4)思想主张:①强调________ 学说,主张只有靠________ 才能得救。
②宣称________ 的功效微不足道,只要内心真诚悔罪,就能得到赦免。
(5)意义:①宗教改革运动在__________ 拉开了序幕。
②改革后创立的________ 登上欧洲的历史舞台,与________、________形
成三足鼎力的新局面。
【合作探究一】如何理解马丁·路德的“因信称义”的思想具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马丁·路德的思想与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有什么关系?
2.加尔文的宗教改革
(1)背景:马丁·路德宗教改革运动的推动。
(2)著作:出版《_______》。
(3)思想主张:①人只有依靠____才能得救,以此反对天主教会的____,否定教皇统治人民的权力。
②把“依靠信仰才能得救”解释为____,这是加尔文宗教观的核
心。
(4)意义:①为___发财致富作辩护,从神学角度论证___和___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②为以后资产阶级革命提供___方面的依据。
三、宗教改革的实质、意义
【合作探究二】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是什么?有何历史意义?
【合作探究三】比较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异同点。(思路提示:相同点从背景、性质、内容、作用上考虑,不同点从斗争形式、兴起和开展的范围、产生的作用考虑)
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
【合作探究一】马丁·路德的主张实际上是要求尊重人,尊重每个人自己对信仰的理解,每个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判断,而不是盲目服从教会的说教,使人获得了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带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这与文艺复兴倡导的对人性的尊重在思想上都是促进了人文主义的发展。
【合作探究二】性质是在宗教外衣掩饰下发动的反对封建统治和罗马神权统治的政治运动。意义:打击了罗马教皇的权威,解放了思想,人文主义得到进一步传播和发展。
【合作探究三】比较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异同点。
(1)相同点: ①背景上:都是西欧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发展的结果②性质上: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斗争③内容上:都体现了浓郁的人文主义色彩④作用上:都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和近代科学文化的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不同点:①斗争形式不同:文艺复兴借助复兴古典文化的形式;宗教改革借助宗教异端的形式。②兴起和开展的范围不同:文艺复兴首先从意大利开始,主要在思想领域里开展和进行;宗教改革首先从德国开始,它是一场社会各阶层都参加的社会改革运动 ③产生的作用不同:文艺复兴把人们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促进了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宗教改革在思想和社会领域里都扫荡了封建势力,在改革过程中产生的新教思想还为以后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
第三篇:第十三课 第一节《平等待人》教案
郑城一中
鲁人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4.1平等待人 教学设计
课题平等待人 单元 第二单元 学科 道德与法治 年级 八年级 学习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自己被平等对待和不平等对待时的感受进行反思等活动,真正树立平等待人的观念,做到尊重他人、不凌弱欺生、不歧视他人。
能力目标:通过开展体验和讨论活动,结合生活中的人和事,能够体会平等的可贵;能够与他人平等相处,在交往中平等对待每一个人。
知识目标:通过具有对比性质的事例感悟、讨论交流等活动,理解平等的内涵,认识平等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意义。重点
平等待人,从我做起 难点平等的内涵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郑城一中
郑城一中
导入新课
视频展示:副总经理买梨,鄙视农民。
抛出问题:如何评价视频中董事长、副总经理和老农的行为?
根据学生回答情况,教师予以引导和点拨,导入新课。观看视频,思考问题:
如何评价视频中董事长、副总经理和老农的行为?
结合当下的社会热点:奔驰男鄙视农民、董事长与副总的截然不同态度,引发学生思考:人与人在法律地位和人格上都是平等的。从而导入新课。讲授新课
板块一平等,人类追求的永恒主题 展示文本材料及相关图片: 进城务工人员小李上了公交车,看到 有个空位,就小心翼翼地坐了下来。担心 身上的污渍会弄脏座位,他只坐了半个身 子。尽管小李如此小心地行动,也没能躲 过身边一位老太太的指责。老太太紧皱眉 头,满脸厌恶,先将身体向窗外倾斜,然 后大声说道:“你身上这么脏,就不应该 坐公交车,你应该走路回家!”这话引起 了小李的不满:“你没有权利要求我这么做!”
对学生的回答情况予以点拨和指正。
课件展示漫画:分析问题,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这类行为?
郑城一中
郑城一中
课件展示视频:老领导打伞,中学生冒雨上操。图片展示:习主席自己打伞、自己亲自排队买饭。
正反两面的相关材料后,教师抛出问题: “学生冒雨做操,领导打伞观看”的图片得到社会的质疑,说明了什么?2 对比视频中的“老领导”和习主席的不同行为,你最深的感悟是什么?
通过学生回答,教师予以总结:
人与人之间的平等集中表现为人格和法律地位上的平等。在人格上,每个人都有尊严,都需要获得同样的尊重;在法律地位上,每个公民都平等地享有法定的权利,都平等地履行法定义务。
课件展示我国法律对公民权利义务的相关规定。
在我国,公民不分民族、性别、出身、职业、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和职务高低,都一律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都平等地履行法定的义务。
根据上述知识点,引导学生思考生活,观察生活 郑城一中
郑城一中
教师过渡语,过度至第二板块:平等的意义。板块二
平等,与人友好交往的基础
课件展示图片,换位思考,作为老农面对不同的对待,心情会有怎样的差别?
对学生的回答予以点拨引导。
展示文本材料:学生实际生活中交往事例
中学生小华家境优越,学习成绩也很优秀。他自感高高在上,从不主动和同学打招呼,即使交谈起来也常常炫耀自己的学习成绩,对一些成绩不如自己的同学更是不屑一顾。同学向他请教问题,他却说:“你也真够笨的,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会!”班里有一位来自农村的同学,小华总是嘲笑他土气。渐渐地,小华和同学们的关系变得“水火不容”。1 为什么小华与同学们的关系会变得“水火不容”? 2 在交往中你受到过不平等的对待吗?当时你的感受怎样? 教师点拨引导。
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分析身边的老师。
郑城一中
郑城一中
教师对学生的交流情况予以点拨引导,并总结相关知识要点:
平等待人是友好交往的基础。没有平等,便没有真正的交往。平等待人才能相互理解,相互尊重,赢得对方的好感和认同。平等待人传递的是友爱,带来的是温暖,能促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
教师过渡语:如何从我做起,践行平等 板块三平等待人,从我做起 视频展示:让座**
抛出问题:
视频中的女演员与农民工在个人修养上存在什么差别? 其他乘客的言行,与农民工有什么关系?
教师总结:
平等待人,需要做到尊重他人。
课件展示校园欺凌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针对频发的校园欺凌现象,你如何评价欺凌者的行为?对此给我们哪些启示?
展示目前国家和社会对校园欺凌事件的重视和相关措施。教师总结学生应如何平等待人中的这一部分知识点:
平等待人,反对凌弱欺生。既不能因为别人弱小而欺侮别人,也不能因为对方是“生面孔” 郑城一中
郑城一中
而故意排斥他。
展示文本材料:
体育课上,大家围成一个圈做游戏。体育委员负责清点人数,当他把目光移动到刚转学来的林东身上时说“怎么多出了一个人?”然后他指着林东说:”你出去,自己一边玩去吧,游戏你不用做了,用不着这么多人参加!“林东只好退到一旁。1 如果你是林东,当时会有什么感受? 假如你是参与游戏的一位同学,你想对体育委员说些什么? 对学生的回答情况予以肯定、点拨和引导。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列举事例
对学生回答情况引导,并作出总结。平等待人,就要一视同仁,不歧视他人。
教师寄语部分:
音乐背景下,教师对学生提出要求和倡议。
思考问题: 你如何评价老太太的言行?
2分析讨论:小李为什么说“你没有权利让我这么做”? 学生思考,派小组成员回答。
分析身边的不平等现象。学生举例回答,剖析生活。学生观看视频及图片。
郑城一中
郑城一中
思考问题: “学生冒雨做操,领导打伞观看”的图片得到社会的质疑,说明了什么?2 对比视频中的“老领导”和习主席的不同行为,你最深的感悟是什么?
学生思考问题,派小组成员回答。
观察生活:在我们身边存在着哪些待人不平等的言行,试举一例与大家分享?
换位思考:面对董事长与副总经理,如果你是这位老农,你的心情会有怎样的差别?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分析同学间的交往问题。并派小组代表回答问题。
郑城一中
郑城一中
分析问题:
在对待成绩差异的问题上,我们的哪位教师做到了平等对待每一位同学?试举一例与大家分享?
观看视频,结合视频材料分析当事人的行为,体会“尊重,是一种优秀的品格”
思考问题,回答问题。
思考问题:
针对频发的校园欺凌现象,你如何评价欺凌者的行为?对此给我们哪些启示? 小组探究,派代表回答。
郑城一中
郑城一中
分析问题,探究回答。
列举事例,分析生活中的不平等现象。
从社会现实出发,以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材料为背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从学生实际出发,分析身边的不平等现象。
老领导打伞,学生冒雨上操的视频与习主席的表现形成截然对比,引发学生反思。
郑城一中
郑城一中
正反两面角度对比,学生分析平等的含义。
呈现知识点::平等的含义。
利用法律条文的形式,展示对公民权利义务的相关规定,以此说明我国公民的法律地位平等。将上述知识点应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分析问题。
换位思考,作为老农会有怎样的心情差别,从而引导学生认识到平等待人对人际交往的意义。
从学校生活的实际交往事例出发,引发学生思考。
郑城一中
郑城一中
从学生实际出发,分析老师对学生的关爱,既能体现本板块相关知识点,又是一次很好的感恩教育时机。
视频展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分析问题,感悟尊重即是平等的要求,又是个人修养的提现。
以当下备受关注的校园暴力为背景,引导学生认识到其行为的危害性,要求做到不仗势欺人、倚强凌弱
通过国家在行动的相关图片,警示学生。郑城一中
郑城一中
以学生体育课的现实材料为背景,引导学生分析实际问题。
贴近学生实际,围绕校园生活展开,达到知行统一。
本节课的情感升华部分,对学生提出相关倡议。巩固提高
以时政材料为背景,展示问题:
2016年5月9日中新网电 据教育部网站消息,日前,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向各地印发《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要求各地各中小学校针对发生在学生之间,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伤害的校园欺凌进行专项治理。1欺凌事件中的肇事者在对待受害者时,缺乏人际交往中的哪些品质? 2你认为中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做到平等待人?
分析问题,回答问题。
以当下的社会热点为背景材料,引导学生分析生活,夯实本节所学内容。课堂小结
首先展示本节课题,然后根据多个学生回答所学知识,逐步展示本节课知识板块、知识网络 根据课件提示,回答本节知识结构。明确本节课的知识网络和板块结构。郑城一中
郑城一中
板书
做相应的课堂笔记
总体把握本节所学内容,明确本节课做需掌握的整体知识框架。
郑城一中
第四篇:敢于挑战权威
敢于挑战权威
哲学教授告诉动物们任何建筑都必须从底层造起。但“井底之蛙”却反驳他,因为打井便不是从底层做起的。青蛙之言不无道理。
教授是众人眼中的权威,而青蛙则被大多数人贴上了“目光短浅”“井底之蛙”的标签。但事实证明,权威不等于真理,更多时候,我们要敢于向权威发起挑战。
人无完人,因此即便是权威,也并不意味着他们所说的便是绝对的真理。只有勇于质疑,敢于挑战权威的精神,才会发掘真正的真理。在华罗庚年少时期,他尚未成名,在一次阅读数学著作时,他发现了大数学家在论文中的差错之处。他并不迷信权威,而是经过自己的反复推算后,给大数学家去信指出差错,并最终得到了肯定。彼时,他们在数学研究上的差距极大,但正是其质疑的精神,为其后来的数学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实,敢于质疑权威的又岂止华罗庚一个?诚想一下,若非敢于挑战权威,在欧几里得的欧式几何后,又怎么能有非欧几何理论的出现?
可见,进步是在不断质疑中得来的。因此,我们要敢于挑战权威。
在14—16世纪的西欧,那是黑暗的中世纪。在那个教皇的言论、教会的主张即是权威的年代里,我们依旧能看到以生命挑战权威的人。在那广场上,熊熊火焰亦没能吓退他追求真理的决心。他就是布鲁诺。布鲁诺坚持日心说,这与教会提倡的地心论是相悖的。但布鲁诺坚持真理,挑战权威,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正是有像布鲁诺这样敢于挑战权威的人,西欧才会出现启蒙运动这样的思想解放运动,将西欧社会带入近代化文明。
社会发展不能永远墨守成规,文明的进步需要人们敢于挑战那些被过分信崇的权威。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此我们要敢于挑战权威,敢于去为自己的真理实践,敢于用更有力的证据去推翻权威。在中共成立初期,在解放中国的过程中,曾照搬苏联十月革命的模式。但事实证明,这条路对中国而言是行不通的,危急时刻,毛泽东挑战权威,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才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国。不仅如此,中国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进程上,也正是有了邓小平质疑权威,提出了改革开放政策,才使中国近三十年来飞速发展,经济实力和综合实力逐步提升。
事物在不断发展,为适应时局,我们要敢于挑战权威,敢于去给自己的理论立足,敢于相信自我与真理。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见解,未必每个人的意见都是真理,而每个人的见地都有成为真理的可能。
故事中的“井底之蛙”亦凭借自己独特的见解得到大家,包括鄙弃过它的教授所肯定,我们谁也不是井底之蛙,就算你比别人更闭塞一点,你比别人更迟钝一些,都不该埋没了每个人本身具有的潜能。不盲目跟随权威,你所占据的地方也许就是真理所在。
思想在不断交流中进步,进步在不断质疑中产生。敢于挑战权威,敢于向权威发问:“真的是这样吗?” 开开点评:
本文“我们要敢于向权威发起挑战”的观点可谓鲜明,且贯穿于整篇文章的议论之中。当然,这只是本文取胜的一个必要基础。更大的亮点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引证、例证丰富,且运用得贴切得当;二是论证谨严,颇具说服力。
一篇优秀的议论文须注意诸多方面。对于这篇材料作文而言,审题的难度不大,且可供立意的角度比较多,所以要使文章脱颖而出,则更应在论据、论证等方面下足功夫。本文列举了“华罗庚”、“布鲁诺”、“毛泽东”、“邓小平”的事例,他们之中或为热爱的事业或为国家的命运而发出了同样震天动地的呐喊,动人心魄。在此基础上又辅之以孔子在《论语》中的经典名句“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来阐明“每个人的见地都有成为真理的可能”的道理。这些论据不但充实丰富,而且紧扣题旨,显出作者较为深厚的知识底蕴。由此可见,平日的阅读、观察与思考是何等重要。
我们发现,有很多同学议论文写不好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太会说理,往往是有了论据不会分析或不去分析,就可能产生“论据堆砌”的弊病。在本文论证方面,作者也为我们做了表率,虽然还未达到深度剖析的高度,但在字里行间显出论证的谨严,如“彼时,他们在数学研究上的差距极大,但正是其质疑的精神,为其后来的数学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实,敢于质疑权威的又岂止华罗庚一个?诚想一下,若非敢于挑战权威,在欧几里得的欧式几何后,又怎么能有非欧几何理论的出现?可见,进步是在不断质疑中得来的。因此,我们要敢于挑战权威。”作者先指出了华罗庚的成功源于质疑精神,继而以“非欧几何理论的出现”作为同类事例补充,最后指出进步与质疑的关系,呼应“敢于挑战权威”的主旨。这三层分析可谓层层深入,直指论点,颇具说服力。
第五篇:手语第十三课
第十三课
词语
(体育
卫生)
体育
运动
比赛
锻炼
裁判
喝彩
冠军
亚军
季军
奖章
金牌
银牌
铜牌
训练
轮椅
篮球
网球
游泳
足球
排球
田径
跳高
跳远
卫生
身体
医院
感冒
发烧
失眠
中药
西药
门诊
诊断
内科
外科
按摩
化验
手术
急救
环境
预防
营养
传染
污染
治疗
理疗
疗养
健康
康复
保健
句子
1、小李(57-2)(366-2)(59-4)在(1003-1)跳高(764-4)比赛(195-5)中(837-
4(一))获得了(267-5)冠军(775-5)。
2、妈妈(16-2)感冒(789-5)了(1004-5),我(9-4))陪(270-5)她(10-1)去(360-5)医院(794-4)看(264-5)病(36-4)。
3、经常(1013-1)参加(488-2)体育(761-4)锻炼(762-1),保持(469-2)身体(1-2)健康(805-5)
1、小李在跳高比赛中获得了冠军。小李 一、一手拇、小指指尖相捏。二、一手打手指字母“L”和“I”的指式。
小李 小李
在
左手横伸;右手伸出拇、小指,由上而下移至左手掌心上。
在 在 跳高
左手食指横伸,象征跳高栏杆;右手食、中指分开,手背向外从左手食指上越过,如背跃式跳高动作。
跳高 跳高 比赛
双手伸拇指,在胸前上下交替动几下,表示两者之间做高低比较。
比赛 比赛 中
左手拇、食指与右手食指搭成“中”字形。左手拇、食指与右手食指搭成“中”字。中 中
获得
一、双手五指弯曲,掌心相对,由外向内收进。
二、双手平伸,掌心向上,边向内移动边握拳。获得
获得 了
一手食指书空“了”字。
了 了 冠军
一、左手伸拇指;右手食指敲一下左手拇指,表示第一。
二、右手横伸,掌心向下,贴于前额。
冠军 冠军
好,我们来复习一下:
小李在跳高比赛中获得了冠军。
小李在跳高比赛中获得了冠军。
这一句话部分聋人的习惯打法是:小李比赛跳高冠军。
2、妈妈感冒了,我陪她去医院看病。妈妈
右手伸食指,指尖左侧部贴在嘴唇上。
妈妈 妈妈
感冒 一、一手捂于胸部,面露痛苦表情。二、一手伸食、中指,指尖对着鼻部,上下移动几下,如流鼻涕状。感冒 感冒
了
一手食指书空“了”字。了 了
我
一手食指指自己。
我 我 陪
双手食指直立,一左一右,同时向前移动,如一个人陪着另一个人。陪 陪
她
一手食指指向侧方第三者。
她 她 去
一手伸拇、小指,由内向外移动。去 去 医院 一、一手拇、食指搭成“十”字形置于前额。
二、双手搭成“∧”形。
医院 医院 看病 一、一手食中指分开,指尖朝前,从眼部向前移动一下。一、一手食中指分开,指尖朝前,从眼部向前移动一下。(可根据实际情况模仿看的的动作)一、一手食中指分开,指尖朝前,从眼部向前移动一下。
二、左手平伸,掌心向上;右手五指并拢,食、中、无名指指尖按于左手脉门处,如中医诊脉动作。看病 看病
好,我们来复习一下:
妈妈感冒了,我陪她去医院看病。妈妈感冒了,我陪她去医院看病。
3、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保持身体健康。经常
右手食、中指直立并拢,掌心向外,向太阳处碰两下。右手食、中指直立并拢,掌心向外,向太阳处碰几下。右手食、中指直立并拢,掌心向外,向太阳处碰两下。经常 经常
参加
左手直立,掌心向右;右手伸出拇、小指,向左手掌心靠拢,表示加入一个行列的意思。
参加 参加 体育
一、双手握拳屈肘,在胸前做扩胸运动。
二、双手五指撮合,指尖相对,手背向外,前后微动几下。
体育 体育
锻炼
双手握拳屈肘,在胸前做两下扩胸运动。
锻炼 锻炼 保持
一、双手斜伸,掌心向下按一下。
一、双手斜伸,掌心向外,然后同时向下按动一下。
一、双手斜伸,掌心向下按一下。
二、双手伸食指,指尖斜向相对,然后向斜下方移动。
保持 保持 身体
双手掌心向内,贴于胸部,向下微移,表示身体。
身体 身体 健康
双手贴于胸部,边向下移动,边伸出拇指,并向下一顿。
健康 健康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保持身体健康。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保持身体健康。
聋人的习惯打法是:经常锻炼,身体健康。
课后练习
想一想
练一练
(一)手译本课的词语和句子
(二)区别下列两组带点字的手势动作
裁判、法律
篮球、排球、足球、网球
(三)用所学的词语编几句话,再用手语表示出来
答:(一)手译本课的词语和句子
(二)区别下列两组带点字的手势动作
裁判、法律
篮球、排球、足球、网球 答:“裁判”的“判”与“法律”的“法”的区别是:
“裁判”的“判”—— 一手食、中指并拢,向下一挥。
“法律”的“法”—— 一手打手指字母“F”的指式,然后向下微动一下。
“篮球”、“排球”、“足球”、“网球”的区别是:
“篮球”——左手横伸,五指微曲,掌心向上置于头部前上方;右手五指分开,掌心向前,置于左手后,然后手腕向前弯动一下,如投篮状。
“排球”——双手上举,五指微曲,指尖朝前上方弹动一下,如打排球状。
“足球”——左手拇、食指捏成小圆形;右手食、中指叉开,交替踢向左手小圆,如踢足球状。
“网球”——
一、双手五指分开,交叉相叠,然后向两侧下移,象征球网。
二、右手虚握拳在胸前左右挥动,如打网球状。
(三)用所学的词语编几句话,再用手语表示出来
我哥哥是个游泳冠军 妈妈是个内科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