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教学大纲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教学大纲
关于《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教学大纲》的说明
1.课程的性质、任务:
课程的性质:专业必修课
任务: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法律部门,在第三法域中居于基础性的重要地位。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方面的法律法规越来越多、地位越来越重要。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学是法学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学科,目前各高等院校法学院系均已开设,是培养“厚基础、宽口径”、知识结构合理的法学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课程既涉及第三法域中的若干重大理论问题,同时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也涉及数量众多、内容庞杂的法律法规的运用。
2.教学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应使学生系统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以及各项劳动保障制度的重要法律规定,了解本学科的全貌及内在联系、前沿热点问题,并具备分析、解决常见劳动保障争议案件的基本技能。
3.适用专业与学时数:
适用专业:法学专业
学时数:34学时(课堂讲授28学时,集中式的案例讨论4学时,机动2学时)
4.本门课程与其他课程关系:
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系私法公法化、公法私法化法律运动之产物。既与私法、公法的一些理论有涉,也在不断完善的社会法理论中丰富自己,还涉及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但由于与民法的天然联系及民法之重要性,学习本课程之前,须已掌握了民法总论知识。
5.推荐教材及参考书:
教材:
(1)郭婕主编,刘俊副主编:《劳动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2)王全兴:《劳动法》,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3)关怀:《劳动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4)贾俊玲:《劳动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5)覃有土、樊启荣:《社会保障法》,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参考书:
(1)黄越钦:《劳动法新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2)(德)W·杜茨著:《劳动法》,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3)(美)罗伯特·A·高尔曼:《劳动法基本教程----劳工联合与集体谈判》,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英)凯瑟琳·巴纳德:《欧盟劳动法》,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5)林嘉:《劳动法评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6)董保华:《劳动合同研究》,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年版;
(7)常凯:《劳权论----当代中国劳动关系的法律调整》,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年版;(8)黎建飞:《劳动法的理论与实践》,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9)林嘉:《社会保障法的理念、实践与创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10)种明钊:《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6.主要教学方法:
传统讲解并结合课堂讨论及案例教学、积极推进诊所式教学法。
7.开课及编写大纲单位、课程负责人:
开课及编写大纲单位:经济法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法教研室 课程负责人:刘俊教授
第一章
劳动法概述
学习目的与要求:本章的主要内容是劳动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劳动法的地位、劳动法的适用范围。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掌握劳动法的概念(包括狭义上和广义上的劳动法的概念)、劳动法调整对象的概念和内容、劳动关系的概念及其特征、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社会关系的确定方法和劳动法的适用范围。了解劳动法的地位以及与相邻法律部门的联系和区别、劳动法的价值、劳动法的法律渊源、劳动法学体系。
重点和难点:本章重点内容是劳动关系的特征、劳动法的适用范围;本章难点为劳动关系与承揽关系、雇用关系的区别,劳动法对人的适用范围。
学时:共2学时。
第一节
劳动法的概念及调整对象
一、劳动法的概念(掌握)
广义:劳动法是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狭义:1994年7月5日颁布、1995年1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二、劳动关系(掌握,并能在案例中运用此项知识认定劳动关系,正确区分劳动关系和与雇用关系、承揽关系等。)
(一)含义:劳动力所有者与劳动力使用者之间在实现社会劳动中发生的社会关系。
(二)劳动关系的特征
1、劳动关系的当事人一方是劳动者,另一方是用人单位。
2、劳动关系与劳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即劳动关系产生于劳动过程之中。
3、劳动关系兼有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双重性质。
4、劳动关系具有纵向关系和横向关系相互交错的特征。
三、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掌握)
(一)确定标准
(二)种类
1、管理劳动力方面的关系
2、某些社会保险方面的关系
3、某些处理劳动争议所发生的关系
4、工会组织和职代会与单位行政之间的关系
5、有关国家机关对执行劳动法进行监督与检查而发生的关系
第二节
劳动法的地位与作用
一、劳动法的地位(了解)
(一)法学认定独立部门法的标准及意义
1、标准:调整对象、调整方法、调整对象在社会生活中的普遍程度。
2、意义
(二)劳动法是否为独立的法律部门的探讨
二、劳动法的作用(了解)
从劳动者、用人单位、国家三个方面,从宏观和微观两个维度,探讨劳动法的作用及价值。
(一)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合理组织社会劳动,提高劳动生产率
(三)规范劳动力市场,完善市场运行的法律保障体系
(四)维护和发展稳定和谐的劳动关系,促进社会安定团结
第三节
劳动法的形式、体系和适用范围
一、劳动法的形式(了解)
劳动法的渊源、各层次立法之间的效力关系
二、劳动法的体系和适用范围
(一)劳动法的体系(了解)
劳动法的体系划分、各组成部分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
(二)适用范围(掌握,并能准确认定相关人员是否适用劳动法)
1、地域适用范围:劳动法在空间上的适用范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境内包括我国的领土、领空、领水及其地下层和上空,根据国际法视为我国领域的我国驻外使馆和航行于公海和外国领域内的劳动关系主体。无论是中国人、中国组织还是外国人、外国组织,除法律另有规定外,一律适用劳动法,这一规定体现了我国国家的主权原则。
2、对人的适用范围:《劳动法》总则规定“本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与之建立劳动合同关系的劳动者,依照本法执行”。
3、时间适用范围:1995年1月1日,无溯及力。
三、劳动法的基本内容(了解)劳动法的各项具体法律制度的基本内容
思考题:
1、劳动关系与承揽关系、雇用关系、委任关系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2、劳动法为什么在调整劳动关系外还要调整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
3、劳动法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吗?为什么?
4、劳动法有哪些法律价值?应如何理解这些价值?
5、我国劳动法对哪些人适用?家庭保姆、出租车司机、邮政代办人员、保险业务推销员、公司总经理、工厂厂长、学校教师等是否适用劳动法?为什么?
第二章
劳动法的产生与发展
学习目的与要求:本章内容主要是中外劳动法、国际劳动法的历史沿革和发展动态。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掌握劳动法产生的标志及其产生的社会基础,我国不同历史时期劳动立法的主要内容、国际劳动法的范围、国际劳工组织的产生、性质、特征和立法原则、国际劳工组织与中国的关系。了解劳动法在产生初期的特点、20世纪后各国劳动立法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国际劳动法思想的产生及发展、经济全球化对劳动法的影响。
重点和难点:劳动法产生的社会基础、经济全球化对劳动法的影响 学时:本章所有内容由学生自学,教师视情况进行必要的指导。
第一节
劳动法的起源
一、劳动法产生前对劳动关系调整的法律(了解)
二、劳动法的产生及其社会基础(掌握)
(一)产生时间及标志
(二)产生的社会基础
第二节
外国劳动立法简况
一、资本主义国家的劳动立法(了解)
(一)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劳动立法
(二)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劳动立法
二、社会主义国家的劳动立法(了解)
第三节
中国劳动立法概况
一、旧中国的劳动立法(掌握)
(一)中国工人阶级争取劳动立法的斗争
(二)北洋政府的劳动立法
(三)广州、武汉国民政府的劳动立法
(四)南京国民政府的劳动立法
(五)革命根据地的劳动立法
二、新中国的劳动立法(掌握)
(一)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劳动立法
(二)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的劳动立法
(三)我国劳动立法的低谷时期
(四)改革开放以来的劳动立法
第四节
国际劳动立法
一、国际劳动立法的产生与发展(了解)
二、国际劳工组织的成立与发展(掌握)
(一)国际劳工组织的产生
(二)国际劳工组织机构
三、国际劳工组织的立法原则与内容(掌握)
(一)国际劳工组织的立法原则
(二)国际劳动法的形式与内容
思考题:
1、哪些社会因素决定了劳动法的产生?
2、从历史发展来看,劳动法的发展规律是什么?为什么?
3、劳动法产生初期有什么特点及局限?为什么?
4、经济全球化对劳动法有什么影响?在经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有何不同的体现?
第三章
劳动法的基本原则
学习目的与要求:本章讲述了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它体现了劳动法的本质和基本精神,是劳动法价值与具体制度间的桥梁。学习本章要掌握劳动法基本原则的概念、各项基本原则的概念及其具体内容。
重点和难点:确定劳动法基本原则的标准、各项基本原则的具体内容 学时:本章所有内容由学生自学,教师视情况进行必要的指导。
第一节
劳动法基本原则的概念
一、劳动法基本原则的概念(掌握)
二、劳动法基本原则的确立标准与依据(了解)
三、劳动法基本原则的作用(了解)
第二节
劳动法基本原则的内容
一、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与兼顾用人单位利益相结合的原则(掌握)
二、贯彻按劳分配与公平救助相结合的原则(掌握)
三、坚持劳动者平等竞争与特殊劳动保护相结合的原则(掌握)
四、实行劳动行为自主与劳动标准制约相结合的原则(掌握)
第三节
劳动法基本原则的不同观点(了解)
思考题:
1、应当确立哪些原则作为劳动法的基本原则?为什么?
2、劳动法各具体基本原则各有哪些内容?
3、劳动法基本原则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4、劳动法基本原则有哪些重要作用?
第四章
劳动法律关系
学习目的与要求:本章围绕劳动法律关系这一劳动法学的重要理论问题而展开。学习本章要掌握劳动法律关系的概念,劳动法律关系与劳动关系的联系与区别,劳动法律关系的特征,劳动法律关系主体及主体资格、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的特征,劳资双方的基本劳动权利和基本劳动义务、劳动法律事实的概念和种类,各类劳动法律事实与劳动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消灭之间的关系。应学会运用本章的基本原理分析具体劳动法实例。
重点和难点:劳动者的主体资格、劳资双方的劳动权利和劳动义务和各类劳动法律事实与劳动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消灭之间的关系。
学时:共1学时。
第一节
劳动法律关系概述
一、劳动法律关系的概念(掌握)
(一)概念: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在实现劳动过程中依据劳动法律规范而形成的劳动权利与劳动义务关系。
(二)劳动法律关系与劳动关系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劳动关系是劳动法律关系产生的前提,劳动法律关系是劳动关系经劳动法调整的结果,劳动法律关系必须反映现实劳动关系的内容。
区别:劳动关系属于经济范畴,而劳动法律则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一种思想意志关系;劳动关系的内容是劳动,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则是法定的权利义务关系;劳动关系的产生前提是劳动,劳动法律关系的前提则是劳动法律规范。
二、劳动法律关系的法律特征(掌握)
(一)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一方是劳动者,另一方是用人单位。
(二)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体现了国家与当事人的双重意志
(三)劳动法律关系的客体表现为一定的劳动行为和财物
三、劳动法律关系的种类(了解)
第二节
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
一、劳动者(掌握,并能在实例中运用)
(一)劳动者的法律含义
(二)公民劳动权利能力与劳动行为能力的概念
法律赋予公民的劳动权利能力与劳动行为能力所基于的两个条件:
1、达到法定年龄。
2、具有劳动能力。
(三)公民劳动权利能力与劳动行为能力的特点
1、公民的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是统一的:同时产生,同时消灭。
2、公民的劳动权利能力与劳动行为能力具有不可分割性,只能依法由本人实施,不能由他人代替。
3、公民劳动权利能力与劳动行为能力的运用要受到劳动能力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因素差别的限制.4、公民在运用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实现劳动权利时,已经参加了某一种劳动法律关系,一般就没有条件再参加另一种劳动法律关系。
二、用人单位(了解)
(一)用人单位的概念和种类
(二)用人单位劳动权利能力与劳动行为能力的概念
(三)用人单位劳动权利能力与劳动行为能力的特点
第三节
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
一、劳动权利与劳动义务的含义(了解)
(一)一般权利义务的含义
(二)劳动权利与劳动义务的含义
二、劳动者的劳动基本权利(掌握)
(一)劳动权
(二)劳动报酬权
(三)劳动保护权
(四)接受职业技能培训权
(五)生活保障权
(六)合法权益保护权
三、用人单位用人权(掌握)
(一)招收录用职工权
(二)合理组织调配权
(三)劳动报酬分配权
(四)劳动奖惩权
(五)辞退职工权
第四节
劳动法律关系的客体
一、劳动法律关系客体的概念(了解)
二、有关劳动法律关系客体的几种不同观点(了解)
(一)劳动力客体说
(二)基本客体与辅助客体说
第五节
劳动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
一、劳动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概念(了解)
二、劳动法律事实及其种类(掌握)
(一)劳动法律事实的概念
(二)劳动法律事实的种类
三、劳动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消灭的条件(掌握)
(一)引起劳动法律关系产生的法律事实
(二)引起劳动法律关系变更的法律事实
(三)引起劳动法律关系消灭的法律事实
思考题:
1、劳动法律关系与劳动关系有哪些联系和区别?
2、劳动法规制的劳动者应满足哪些主体资格要求?已退休但仍在工作的自然人是否是劳动者?
3、自然人的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与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相比,有哪些特殊之处?为什么会有这些特殊之处?
4、劳资双方各有哪些基本劳动权利和基本劳动义务?
5、请举例说明引起劳动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消灭的劳动法律事实各有哪些?
第五章
附随劳动法律关系
学习目的与要求:本章主要内容为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社会关系经劳动法调整后所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学习本章要求掌握:附随劳动法律关系的概念及其特征、劳动行政部门的职责、工会的性质及其法律地位以及工会的权利和义务。
重点和难点:附随劳动法律关系的特征、工会的权利和义务。学时:本章所有内容由学生自学,教师视情况进行必要的指导。
第一节
附随劳动法律关系概述
一、附随劳动法律关系的概念(掌握)
附随劳动法律关系,是指劳动法调整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时所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
二、附随劳动法律关系的种类(了解)
(一)劳动行政法律关系
(二)劳动服务法律关系
(三)工会活动方面的法律关系
三、附随劳动法律关系的特征(掌握)
(一)是集管理因素与服务因素为一体的法律关系
(二)是不以营利为目的,而且不许以营利为目的的法律关系
第二节
劳动行政部门
一、劳动行政部门的设置(了解)
二、劳动行政部门的法律地位(了解)
三、劳动行政部门的职责(掌握)
(一)国务院劳动部的主要职责
(二)各级地方劳动行政部门的主要职责
第三节
劳动服务机构
一、劳动就业服务企业(了解)
(一)劳动就业服务企业的概念
(二)劳动就业服务企业的任务
(三)政府和主管部门对劳动就业服务管理
二、职业介绍机构(了解)
(一)职业介绍机构的概念
(二)职业介绍机构的职责
三、职业培训机构(了解)
(一)职业培训机构的概念和种类
(二)职业培训机构的条件和审批
(三)职业培训机构的培训对象和经费来源
四、社会保险管理机构(了解)
第四节
工会
一、工会的性质和地位(掌握)
(一)工会及工会立法
(二)工会的性质
(三)工会的法律地位
二、工会的设置和职能(了解)
(一)我国工会的设置
(二)我国工会的职能
三、工会的权利与义务(掌握)
(一)工会的权利
(二)工会的义务
思考题:
1、附随劳动法律关系与劳动法律关系有何联系与区别?
2、国家(政府)在劳动关系中应当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并起到哪些作用?
3、我国法律在劳动者组织、参加工会方面是如何规定的?
4、工会有哪些权利和义务?
5、结合当前我国出现的劳动者权益屡被侵害的现象,谈谈我国工会目前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
第六章
促进就业制度
学习目的与要求:学习本章要求掌握劳动就业的概念和特征,国家或政府在劳动就业方面的职责,职业介绍的概念,职业介绍机构的种类及我国法律规制职业介绍的主要规定,特殊群体的就业保障和就业服务的概念和内容。
重点和难点:劳动就业的概念和特征,我国法律规制职业介绍的主要规定。学时:共2学时。
第一节
促进就业制度概述
一、劳动就业的概念和特征(掌握)
(一)劳动就业的概念
劳动就业,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公民在法定劳动年龄内自愿从事有一定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社会
劳动。
(二)劳动就业的特征
1、劳动就业的主体必须符合法定的就业年龄
2、劳动就业的主体必须具有劳动行为能力
3、劳动就业必须是出自公民的自愿
4、劳动就业必须是一种能够为社会创造财富或有益于社会的劳动
5、劳动就业必须使劳动者能够获得一定的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
二、我国劳动就业的立法概况(了解)
(一)我国劳动就业立法建立和形成阶段
(二)我国劳动就业立法低谷阶段
(三)我国劳动就业立法的恢复和发展阶段
三、政府对劳动就业的职责(掌握)
(一)促进劳动就业
(二)保障劳动就业
四、我国的劳动就业制度(了解)
(一)统包统配的行政性劳动就业制度
(二)以市场为主导的劳动就业制度
五、劳动就业的意义(了解)
第二节
劳动力市场
一、劳动力市场的概念和意义(了解)
(一)劳动力市场的概念
(二)劳动力市场的分类
(三)劳动力市场的意义
二、职业介绍服务机构(掌握)
(一)职业介绍服务机构的含义
(二)职业介绍所
1、设立条件
2、设立程序
3、权利义务
(三)境外就业服务机构
1、设立条件
2、设立程序
3、权利义务
第三节
就业保障
一、妇女就业的保障(了解)
(一)保障妇女就业的法律依据
(二)妇女就业保障的主要内容
二、残疾人就业的保障(掌握)
(一)就业方针
(二)优惠政策
(三)保护措施
三、退役军人就业的保障(掌握)
(一)退役义务兵的就业规定
(二)退役志愿兵的就业规定
(三)退役军官的就业规定
四、少数民族人员的就业保障(了解)
第四节
就业服务
一、就业服务的概念和内容(掌握)
(一)就业服务的含义
(二)就业服务的内容
二、发展就业服务事业(了解)
(一)建立健全就业服务体系
(二)发展职业介绍机构
(三)开展就业训练工作
(四)办好劳动就业服务企业
(五)搞好失业救济,为失业人员提供基本生活保障
三、就业服务的管理体制(了解)
(一)国家就业服务管理机构
(二)地方就业服务管理机构
思考题:
1、什么是劳动就业?法律上所称的就业与经济学上的就业是否相同?
2、什么是就业(或职业)歧视?法律应当如何规制?
3、政府在劳动就业方面有哪些职责?并请举例说明。
4、申请设立职业介绍机构及境外职业介绍机构各应具备哪些条件?申请程序依次是什么?
5、我国对哪些群体进行特殊就业保障?为什么对他们要予以特殊保障?
第七章
劳动合同
学习目的与要求:劳动合同制度是劳动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个别劳动法的核心。学习本章要掌握劳动合同的概念和特征,劳动合同的形式,劳动合同的内容,劳动合同订立的原则,无效劳动合同的确认,劳动合同变更、终止、解除的概念,劳动合同变更的条件,劳动合同解除的事由、程序及经济补偿,劳动合同终止时的特别规定,违反劳动合同的法律责任。要能运用本章相关知识解决劳动合同争议案件。
重点和难点:劳动合同的内容,无效劳动合同的确认,劳动合同变更的条件,劳动合同解除的事由及程序,劳动合同终止时的特别规定,违反劳动合同的法律责任。
学时:共7学时。
第一节
劳动合同概述
一、劳动合同的概念(掌握)
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
二、劳动合同的特征(掌握)
(一)劳动合同的当事人一方是用人单位,另一方是劳动者本人
(二)劳动合同的双方当事人具有职责上的从属关系
(三)劳动合同一般有试用期的规定
(四)劳动合同在一定条件下,往往涉及第三人的物质利益关系
(五)劳动合同的目的在于劳动过程的实现,而不是劳动成果的给付
三、我国劳动合同的立法(了解)
第二节
劳动合同的主要内容
一、法定条款(掌握,并能运用)
(一)劳动合同的期限
(二)工作内容
(三)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
(四)劳动报酬
(五)劳动纪律
(六)合同终止条件
(七)违反劳动合同的责任
二、约定条款(掌握,并能运用)
(一)试用期
(二)保密事项及竞业禁止
(三)当事人协商约定的其他事项
第三节
劳动合同的订立
一、订立劳动合同的原则(掌握)
(一)平等自愿、协商一致原则
(二)遵守国家法律、行政法规的原则
二、订立劳动合同的程序(了解)
(一)要约
(二)承诺
三、工会在订立劳动合同中的作用(了解)
第四节
无效劳动合同
一、无效劳动合同的概念(了解)
无效劳动合同,是指当事人违反法律、法规或违背平等、自愿原则签订的对当事人全部或部分不产生法律约束力的劳动合同。
二、无效劳动合同的确认(掌握,并能运用)
(一)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劳动合同
(二)采取欺诈、威胁等手段订立的劳动合同
三、无效劳动合同的处理(了解)
(一)撤销合同
(二)修正合同
(三)赔偿损失
第五节
劳动合同的履行、变更与终止
一、劳动合同的履行(了解)
(一)实际履行原则
(二)全面履行原则
(三)合作履行原则
二、劳动合同的变更(掌握,并能运用)
三、劳动合同的终止(掌握,并能运用)
第六节
劳动合同的解除
一、双方协商解除劳动合同(掌握,并能运用)
二、用人单位单方解除劳动合同(掌握,并能运用)
(一)过错性解除
(二)非过错性解除
(三)经济性裁员
三、劳动者单方解除劳动合同(掌握,并能运用)
(一)预告解除
(二)即时解除
四、用人单位不得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况(掌握,并能运用)
五、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掌握,并能运用)
思考题:
1、劳动合同与一般民事合同相比,有哪些特殊之处?
2、对劳动合同应当采用书面形式的规定应当如何理解?应如何认定和处理事实劳动关系?
3、劳动法为什么要规定不定期劳动合同?
4、竞业禁止的约定的正当性基础是什么?如何衡量其合法性?
5、劳动合同解除、终止与一般民事合同解除、终止的法律规定相比有何特别?为什么存在这些特别之处?
6、劳动合同解除时用人单位需支付的经济补偿金的性质是什么?在劳动合同终止时用人单位应否支付经济补偿金?
第八章
集体合同
学习目的与要求:集体合同制度也是劳动法的一项重要制度,是集体劳动法的核心。学习本章要求掌握集体合同的概念及法律特征,集体合同与劳动合同的联系与区别,平等协商与集体合同的发挥作用的机理,平等协商代表的确定、义务和保护性法律规定,集体合同订立的内容和程序。
重点和难点:集体合同的法律特征,集体协商代表的确定、义务和保护性法律规定,集体合同订立的内容和程序。
学时:共1学时。
第一节
集体合同概述
一、集体合同的概念(掌握)
集体合同,也称集体协议或团体协约,是指工会或劳动者代表与用人单位或其组织之间就劳动者的劳动条件与劳动待遇等事项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达成的书面协议。
二、集体合同的法律特征(掌握)
(一)集体合同的主体,一方是企业工会或职工代表,另一方是企业。
(二)集体合同的内容侧重于维护企业职工权益的规定。
(三)集体合同的订立必须经过双方协商谈判,达成书面协议。
(四)集体合同签订的直接目的在于规定本企业职工的一般劳动条件和生活条件。
(五)集体合同具有劳动基准法的效能。
三、集体合同的产生与发展(了解)
四、集体合同的作用(了解)
(一)集体合同是确保职工劳动条件与劳动待遇的必要手段
(二)集体合同是协调劳动关系,促进社会稳定与公平的有效措施
(三)集体合同是职工参加企业民主管理的重要途径
(四)集体合同是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节
集体合同的内容与订立程序
一、集体合同的内容(掌握)
二、集体合同的订立程序(掌握)
(一)集体协商,拟定集体合同草案
(二)讨论并通过集体合同草案
(三)签署集体合同与审查备案
第三节
集体合同的履行、变更、解除与终止
一、集体合同的履行(了解)
二、集体合同的变更与解除(了解)
三、集体合同的终止(了解)
思考题:
1、在劳动法体系中,平等协商与集体合同有什么重要意义?
2、集体合同与劳动合同有哪些联系与区别?
3、在平等协商中,协商代表有哪些义务?
4、试述集体合同的效力。
5、集体合同制度在我国实现的状况怎样?你认为有何成功与不足?
第九章
工作时间与休息时间制度
学习目的与要求:本章内容涉及劳资关系中工作时间与休息休假的劳动基准。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掌握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的概念、种类以及法律法规于此方面的主要规定,延长工作时间的概念及其法定条件。
重点和难点:几种特殊的工时制和延长工作时间的法定条件。学时:共2学时。
第一节
工作时间制度
一、工作时间概述
(一)工作时间的概念及其特点(掌握)
1、概念:工作时间,是指国家法律规定劳动者在一昼夜之内和一周之内用于完成本职工作的时间。
2、特点:
(1)既有标准工作日的规定,又有标准工作周的规定,同时也有其他标准工作时间的规定。(2)无论是标准工作日,或是标准工作周的法律规定,都仅仅确立了用人单位对劳动者在工作时间上不得突破的上限标准。
(3)标准工作日和标准工作周制度,是工作时间制度的基础。
(二)工作时间立法概况(了解)
二、工作时间法律规范的作用(了解)
(一)利用工作时间制度,协调劳动报酬分配关系
(二)促进企业的现代化管理
(三)保障劳动者休息权利的实现
(四)调节劳动力市场的供需矛盾,促进社会就业
三、确定工作时间的依据(了解)
(一)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劳动生产率的高低
(二)劳动者在生理上能够承受的限度
(三)人口因素
(四)劳动者在心理上能够承受的限度
四、我国现行工作时间立法的基本内容(掌握,并能运用)
(一)标准工时
(二)计件工时制
(三)缩短工时制
(四)其他工时制
1、不定时工作制
2、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
第二节
休息时间制度
一、休息时间的概念(掌握)
休息时间是劳动者按法律规定不必从事生产和工作,而由自己自行支配的时间。
二、休息时间的种类(掌握,并能运用)
(一)工作日内的间歇休息时间
(二)工作日之间的休息时间
(三)工作周之间的休息日
(四)法定节日休假时间
(五)探亲假
(六)年休假
第三节
加班加点制度(即延长工作时间制度)
一、加班加点的概念(掌握)
职工在法定节日和公休日进行工作,称作加班;超过日标准工作时间进行工作,称为加点。
二、加班加点的一般规定(掌握,并能运用)
(一)严格限制加班加点
(二)加班加点的一般规则
1、实行三方协商原则
2、不得超过法定限制时间
三、加班加点的特别规定(掌握,并能运用)
思考题:
1、我国规定了哪些非标准工作时间制度?分别适用于哪些劳动者?
2、各国关于工作时间立法的原因及发展趋势是什么?
3、我国法律对劳动者休息制度是如何规定的?
4、对我国目前的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制度,学术界存在哪些争议?
5、我国用人单位安排劳动者加班加点应遵循哪些特别规定?
第十章
工资制度
学习目的与要求:本章内容涉及工资有关的劳动基准。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掌握工资的概念、特征,工资的主要形式,工资分配原则,最低工资的概念、确定的因素及程序,最低工资的计算、支付及其适用范围,特殊情况下工资的支付和工资保障措施。
重点和难点:工资的概念及特征,最低工资的适用范围及其计算、支付,延长工作时间工资报酬和工资保障措施。
学时:共2学时。
第一节
工资概述
一、工资的概念及其实质(掌握,并能运用)
(一)概念
工资,是用人单位按照法定和约定的标准,以货币形式向劳动者支付的劳动报酬。
(二)实质
工资是按照劳动计算的劳动者的必要劳动的转化形态,是以劳动为计算尺度的个人消费品的分配。
二、工资分配原则(掌握)
(一)按劳分配原则
(二)宏观调控原则
三、我国工资制度的产生和发展(了解)
(一)建国初期工资制度初建阶段
(二)第一次工资改革阶段
(三)第二次工资改革阶段
(四)第三次工资改革阶段
(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工资制度
第二节
最低工资制度
一、最低工资概述
(一)最低工资的定义及其特点(掌握,并能运用)
最低工资,是指劳动者在法定工作时间提供了正常劳动的条件下,由所在用人单位依据地方人民政府规定的标准支付的保障劳动者个人及其家庭成员基本生活需要的最低劳动报酬。
最低工资具有以下特征:
1、最低工资保障范围,不仅包括劳动者本人的基本生活需要,而且也包括劳动者赡养的家庭成员的生活需要。
2、最低工资数额由最低工资率确定。
3、最低工资只确定了劳动者的最低工资标准。
4、最低工资标准只有劳动者在法定工作时间内提供了正常劳动的才能适用。
(二)最低工资与标准工资和基本生活费之间的关系(了解)
二、最低工资立法的产生和发展(了解)
三、最低工资标准的确定(掌握,并能运用)
(一)确定最低工资标准的原则
(二)最低工资标准的构成
(三)最低工资的确定程序
(四)最低工资的适用范围
(五)最低工资的计算与支付
第三节
津贴和特殊情况下的工资支付
一、津贴制度(了解)
(一)津贴的性质及其作用
(二)津贴制度的基本内容
二、特殊情况下的工资(掌握,并能运用)
(一)加班加点工资
(二)休假期间工资
(三)停工期间的工资
(四)履行国家或社会义务期间的工资
(五)学习和培训期间工资
第四节
工资保障制度
一、保障劳动者工资水平的立法(了解)
二、保障工资按规定支付的立法(掌握,并能运用)
三、严禁非法扣除职工工资的立法(掌握,并能运用)
思考题:
1、举例说明劳动者常见的劳动所得中哪些属于工资?哪些不属于工资?为什么?
2、工资分配时应当遵循哪些基本原则?相互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3、对最低工资制度,学术界存在哪些争议?你作何评价?
4、最低工资制度的适用范围是什么?举例说明哪些劳动者不适用?为什么?
5、按我国现行法律应如何计算加班加点工资?请举例说明。
6、如何确保劳动者及时、全额地获得工资?
第十一章
劳动安全卫生制度
学习目的与要求:本章内容涉及劳动者职业安全卫生方面的劳动基准。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掌握劳动安全卫生的概念、特征、基本方针,劳动安全卫生法律关系中劳资双方的权利和义务,重要劳动安全卫生制度的主要法律规定。
重点和难点:劳动安全卫生法律关系中劳资双方的权利和义务,重要劳动安全卫生制度的主要法律规定。
学时:本章所有内容由学生自学,教师视情况进行必要的指导。
第一节
劳动安全卫生制度概述
一、劳动安全卫生制度的概念和特征(掌握)
二、劳动安全卫生制度的立法基础(了解)
三、劳动安全卫生制度的基本方针(掌握)
四、劳动安全卫生制度中各方的权利与义务
(一)劳动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责(了解)
(二)用人单位的权利与义务(掌握)
(三)劳动者的权利与义务(掌握)
五、劳动安全卫生制度的立法概况(了解)
(一)外国及国际劳工立法概况
(二)我国劳动安全卫生立法概况
第二节
劳动安全卫生制度基本规定
一、安全生产责任制(掌握)
(一)国家直接对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规定
(二)用工单位的安全生产责任制
二、安全卫生教育制度(了解)
三、安全卫生标准制度(了解)
四、安全卫生认证制度(了解)
(一)对企业安全卫生生产资格的认证
(二)对特殊岗位或特种作业人员的资格认证
(三)对特殊设备和产品的安全认证
五、安全卫生设施“三同时”制度(了解)
六、安全卫生检查与监察制度(掌握)
(一)劳动安全卫生检查制度
(二)劳动安全卫生监察制度
第三节
劳动安全技术规定
一、劳动安全技术规定的概念和特点(了解)
二、劳动安全技术规定的基本作用和法律意义(了解)
(一)劳动安全技术规定的基本作用
(二)劳动安全技术规定的法律意义
三、劳动安全技术规定的基本内容(掌握)
(一)工厂劳动安全技术法律规定
(二)矿山企业劳动安全技术法律规定
第四节
劳动生产卫生规定
一、防止粉尘危害的规定(了解)
二、防止有害有毒物质中毒的规定(了解)
三、防止噪声和强光刺激的规定(了解)
四、防暑、降温和防冻取暖的规定(了解)
五、通风照明方面的规定(了解)
六、个人防护用品和保健方面的规定(了解)
七、职业病防治及处理规定(掌握)
第五节
伤亡事故报告处理制度
一、伤亡事故报告处理制度的概念和意义(了解)
二、伤亡事故的种类(掌握)
三、伤亡事故的报告和调查(掌握)
四、伤亡事故统计(了解)
五、伤亡事故的处理(掌握)
思考题:
1、劳动安全卫生立法有什么重要的作用?
2、劳动安全卫生法律关系中各方当事人有哪些权利与义务?
3、我国目前关于职业病防治及处理的法律规定有哪些?
4、我国目前安全生产事故频发、劳动者职业健康经常受到侵害的原因是什么?如何从法律层面解决该问题?
5、简述我国劳动安全卫生制度的基本框架。
第十二章
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
学习目的与要求:本章内容为女职工和未成年工在劳动过程中的特殊保护。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掌握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的含义和主要法律法规规定。
重点和难点: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的主要法律法规规定。学时:共1学时。
第一节
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概述
一、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的法律意义(了解)
二、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的立法概况(了解)
(一)外国及国际劳动立法概况
(二)我国的立法概况
第二节
女职工特殊劳动保护
一、女职工劳动权的保护(掌握)
(一)以就业为核心的保护
(二)以不被非法辞退为核心的劳动权的保护
二、禁止安排妇女劳动者从事有损生理机能的工作(掌握,并能运用)
三、经济权益的保护(掌握)
四、女职工生理变化过程中的保护(掌握,并能运用)
(一)女职工的经期保护
(二)女职工的孕期保护
(三)女职工的产期保护
(四)女职工的哺乳期保护
五、女职工权益被侵害时的保护(掌握,并能运用)
(一)女职工权益受到侵害时,保护方法和途径的多样性
(二)对女职工权益保护处理的及时性
(三)加大了对侵害女职工权益的单位负责人或责任人的处罚力度
第三节
未成年工特殊劳动保护
一、最低就业年龄规定(掌握,并能运用)
二、未成年工特殊劳动保护的内容(掌握,并能运用)
(一)缩短工作时间的规定
(二)禁忌劳动范围的规定
(三)强制体检规定
思考题:
1、各国在近代为什么纷纷对女职工和未成年人工进行特殊保护?
2、对女职工和未成年工进行特殊保护是否会影响他们就业?为什么?
3、试比较我国、国际劳工组织及欧盟关于女职工特殊保护的相关规定。
4、简述我国法律关于未成年工特殊保护的主要内容。
第十三章
社会保障制度
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掌握社会保障的概念和特征,社会保障的结构,社会保障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区别,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救助和扶贫。
重点和难点: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救助。
学时:共2学时。
第一节
社会保障制度概述
一、社会保障的概念、性质、特征(掌握,并能运用)
(一)社会保障的概念
(二)社会保障的性质
(三)社会保障的特征
二、社会保障的基本原则(了解)
三、社会保障的结构(掌握)
四、社会保障的立法概况(了解)
(一)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保障立法
(二)中国的社会保障立法
第二节
社会救济制度
一、社会救济概述(了解)
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掌握,并能运用)
三、农村救助和扶贫(掌握,并能运用)
四、自然灾害救济(了解)
第三节
社会福利制度(了解)
一、社会福利概述
二、公共福利
三、职业福利
四、专项福利
第四节 社会优抚制度(了解)
一、社会优抚概述
二、社会优待
三、社会抚恤
四、退役军人安置
思考题:
1、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与社会优抚,有哪些不同之处?
2、从社会保障的发展历史来看,影响其发展变化的因素有哪些?
3、为什么法律要设置社会救济制度?
4、我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社会实践中的执行情况如何?有哪些成功与不足?
第十四章
社会保险制度
学习目的与要求:本章内容为职业劳动者在遭遇劳动风险时有权从国家或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社会保障制度,是最为重要和主要的社会保障制度。学习本章要掌握社会保险的概念、特征,社会保险与商业人身保险的区别,我国社会保险的结构和项目,各项社会保险的覆盖范围、基金的筹集、给付条件、给付项目和标准,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社会保险争议。
重点和难点:社会保险的概念、特征,各项社会保险的给付条件、给付项目和标准。学时:共6学时。
第一节
社会保险制度概述
一、社会保险的概念、性质、特征(掌握,并能运用)
(一)社会保险的概念
(二)社会保险的性质
(三)社会保险的特征
二、社会保险的基本原则(了解)
(一)风险分担、互助合作、所得再分配原则
(二)先尽义务,后享受权利的原则
(三)统一立法,强制实行的原则
(四)社会保险基金统一筹集的原则
三、社会保险的结构(掌握)
(一)国家基本保险
(二)用人单位补充保险
(三)劳动者个人储蓄保险
四、社会保险的立法概况(了解)
(一)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保险立法
(二)中国的社会保险立法
第二节
养老保险
一、养老保险的概念和形式(掌握)
二、养老保险待遇的享受条件(掌握,并能运用)
(一)退休年龄条件
(二)退休工龄条件
(三)离休和退职条件
三、养老保险的待遇(掌握,并能运用)
(一)退休、退职的待遇
(二)离休待遇
四、养老保险待遇的支付(掌握,并能运用)
五、养老保险待遇标准的确定原则(了解)
六、养老保险基金的统筹管理(掌握)
第三节
失业保险
一、失业保险的概念(掌握)
二、享受失业保险待遇的条件(掌握,并能运用)
(一)一般失业保险待遇的享受条件
(二)我国享受失业保险待遇的条件
三、失业保险待遇的内容、标准和支付(掌握,并能运用)
第四节
工伤保险
一、工伤保险的概念和特征(掌握)
二、工伤赔偿责任的归责原则(掌握)
(一)过错责任原则
(二)无过错责任原则
三、工伤和职业病的认定(掌握,并能运用)
(一)工伤的概念和范围
(二)职业病的概念和范围
(三)工伤和职业病的确认和鉴定
四、工伤保险待遇(掌握,并能运用)
(一)工伤医疗期间待遇
(二)工伤致残待遇
(三)工亡待遇
第五节
医疗保险
一、医疗保险的概念和特点(掌握)
二、医疗保险的立法概况(了解)
三、我国城镇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改革的任务和原则(了解)
(二)覆盖范围和缴费办法(掌握)
(三)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和个人帐户(掌握,并能运用)
(四)医疗服务管理(了解)
(五)有关特别人员的医疗待遇(掌握,并能运用)
第六节
生育保险
一、生育保险的概念及意义
(一)生育保险的概念(掌握)
(二)生育保险的意义(了解)
二、生育保险的立法概况(了解)
三、我国生育保险的主要内容(掌握,并能运用)
(一)生育保险基金的筹集
(二)生育保险的待遇
思考题:
1、什么是社会保险?它有哪些重要作用?
2、社会保险作为社会法毫无争议的组成部分,与传统私法、公法相比,有哪些特殊的理念和原则?
3、当前我国养老保险制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你如何理解“做实个人帐户”的政策?
4、当前我国医疗保险制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法律上应如何规制?
5、认定工伤时应参考哪些因素或标准?
6、你对工伤优惠原则如何评价?
7、你认为农民工在参加社会保险上有特殊之处吗?为什么?法律应如何规制?
第十五章
劳动争议处理制度
学习目的与要求:本章涉及处理劳动争议的程序性规定。学习本章要掌握劳动争议的概念和劳动争
议的分类,尤其注意权利争议与利益争议、个别争议与集体争议,在掌握处理劳动争议的原则、劳动争议处理机构和集体劳动争议的处理的基础上,重点和难点:我国劳动争议处理的范围及处理程序,劳动争议仲裁的特点和对这一程序的具体要求。学时:共2学时。
第一节
劳动争议处理制度概述
一、劳动争议的概念(掌握)
二、劳动争议产生的原因(了解)
三、劳动争议的范围(掌握)
四、处理劳动争议的意义(了解)
第二节
劳动争议处理的原则
一、着重调解原则(掌握)
二、及时处理原则(掌握)
三、依法处理原则(掌握)
四、当事人法律地位平等原则(掌握)
第三节
劳动争议处理机构
一、用人单位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掌握)
(一)调解委员会的设立
(二)调解委员会的人员组成
(三)调解委员会的职责
(四)调解委员会的调解原则
二、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掌握)
(一)仲裁委员会的设立
(二)仲裁委员会的组成
(三)仲裁委员会及其办事机构
(四)劳动争议仲裁的原则
(五)劳动争议仲裁员和仲裁庭
三、人民法院(了解)
第四节
劳动争议处理的程序
一、调解程序(掌握)
(一)当事人申请
(二)审查和受理
(三)调解
二、仲裁程序(掌握)
(一)当事人申请仲裁
(二)立案
(三)仲裁
(四)结案
三、诉讼程序(掌握)
第五节
集体劳动争议的处理
一、集体劳动争议概述(了解)
二、集体劳动争议的处理(掌握)
(一)签订集体合同发生争议的处理
(二)履行集体合同发生争议的处理
(三)一般集体劳动争议的处理
思考题:
1、什么是劳动争议?如何区分劳动争议与一般的民事纠纷?
2、我国现行劳动争议调解制度有哪些主要的规定?有哪些利弊?
3、我国现行劳动争议仲裁制度有照此主要规定?存在哪些弊端?
4、集体劳动争议与一般劳动争议的处理程序相比,有哪些特别之处?为什么会存在这些特别之处?
第十六章
劳动保障监察制度
学习目的与要求:本章内容为对用人单位执行劳动法的行政监督。学习本章应掌握劳动保障监察的概念,与一般劳动监督检查之间的区别,劳动保障监察的范围和实施程序,劳动保障监察机构的权限及劳动保障监察的意义。
重点和难点:劳动保障监察的范围和实施程序,劳动保障监察机构的权限 学时:本章所有内容由学生自学,教师视情况进行必要的指导。
第一节
劳动保障监察制度概述
一、劳动保障监察的概念(掌握)
二、劳动保障监察与一般劳动监督检查的联系和区别(掌握)
三、劳动保障监察的基本属性(了解)
四、劳动保障监察的意义(掌握)
第二节
劳动保障监察制度的基本内容
一、劳动保障监察的主体(掌握)
(一)劳动保障监察机构
(二)劳动保障监察员
二、劳动保障监察的内容(掌握)
三、劳动保障监察的基本原则(了解)
四、劳动保障监察的权限(掌握)
(一)劳动保障监察的检查权
(二)劳动保障监察的调查权
(三)劳动保障监察的建议权
(四)劳动保障监察的处分权
五、劳动保障监察的程序(掌握)
(一)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检查的程序
(二)案件受理的程序
(三)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
思考题:
1、劳动保障监察的特征是什么?
2、简述我国劳动保障监察机构的工作程序及其权限。
3、劳动保障监察对劳动法的执行有何意义?
4、试对我国劳动保障监察工作进行评价。
第十七章
违反劳动法的责任
学习目的与要求:学习本章应掌握违反劳动法的法律责任的概念及其责任形式,明确违反劳动合同、劳动纪律、劳动基准法、劳动行政管理的法律责任。
重点和难点:违反劳动合同、劳动基准法的法律责任。
学时:本章所有内容由学生自学,教师视情况进行必要的指导,其中的重要内容教师也可分解在相关章节合并讲解。
第一节
违反劳动法责任概述
一、违反劳动法责任概念(掌握)
二、违反劳动法的责任归责原则(了解)
(一)过错责任原则
(二)无过错责任原则
三、违反劳动法的责任分类(掌握)
第二节
违反劳动合同的法律责任
一、用人单位违反劳动合同的法律责任(掌握)
(一)用人单位违反劳动合同的法律责任表现形式
(二)用人单位违反劳动合同规定的赔偿标准
二、劳动者违反劳动合同的法律责任(掌握)
三、第三人违反劳动合同的法律责任(掌握)
四、违反集体合同的法律责任
第三节
违反劳动纪律的法律责任
一、承担违反劳动纪律的法律责任条件(掌握)
二、违反劳动纪律的法律责任形式(掌握)
(一)纪律处分
(二)经济处罚
第四节
违反劳动标准法的法律责任
一、违反工作时间的法律责任(掌握)
二、违反工资制度的法律责任(掌握)
三、违反劳动安全卫生制度的法律责任(掌握)
四、违反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劳动保护的法律责任(掌握)
第五节
违反劳动行政管理的法律责任
一、就业训练(掌握)
二、职业技能鉴定(了解)
三、社会保险基金(掌握)
四、劳动监督检查(了解)
思考题:
1、违反劳动法的法律责任有哪些形式?
2、为什么劳动法侧重规定用人单位的法律责任?
3、如何理解第三人违反劳动合同的法律责任?
第二篇:研究生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参考书目
研究生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参考书目
(一)基础理论
1.史尚宽,劳动法原论,正大印书馆,1934.2.董保华,劳动关系调整的法律机制,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版
3.常凯,劳权论——当代中国劳动关系的法律调整研究,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年版。
4.李薇薇,禁止就业歧视:国际标准和国内实践,法律出版社,2006年4月版
5.黄越钦,劳动法新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4月版
6.郑尚元,劳动法与社会法理论探索,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10月版
7.林嘉,社会保障法的理念、实践与创新.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8.刘燕生,社会保障的起源、发展和道路选择,法律出版社,2001年1月版
(二)劳动合同法
1.董保华,十大热点事件透视劳动合同法,2007年8月版
2.姜颖,劳动合同法论,法律出版社,2006年7月版
3.郑尚元,劳动合同法的制度与理念,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3月版
(三)国外劳动法
1.王益英主编,外国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2.叶静漪,瑞典劳动法导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7月版
3.罗伯特·A·高尔曼 劳动法基本教程——劳工联合与集体谈判,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9月版
4.W·杜茨,劳动法,法律出版社,2005年3月版
第三篇: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第五章测试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第05章在线测试
第一题、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
1、劳动关系认定的实质标志为? A
A、考勤记录B、书面劳动合同C、员工名册D、工作证
2、认定劳动关系的形式标志不包括?D
A、工作证B、书面劳动合同C、员工名册D、用工之日
3、关于劳动法地位认识,正确的为?D
A、劳动法属于经济法B、劳动法属于民法C、劳动法属于行政法D、劳动法为独立的法律部门
4、确立劳动法基本原则的法律依据为?A
A、宪法B、基本政策C、具体政策D、基本国情
5、关于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原则的体现,不正确的为?A
A、部分保护B、平等保护C、优先保护D、基本保护
第二题、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5道题共10分)
1、劳动关系的一般特征为? ABCDE
A、当事人为劳动者和用人单位
B、以劳动力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相分离为核心
C、人身关系属性和财产关系属性结合D、平等性质和不平等性质兼有
E、对抗性质和非对抗性质兼有
2、劳动法调整劳动关系的范围?ABCD
A、企业的劳动关系
B、个体经济组织
C、民办非企业单位
D、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与其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
3、劳动法不适用于?ABCD
A、公务员
B、家庭保姆
C、现役军人
D、农村农业劳动者
4、劳动法的基本特征为?ABCD
A、公法与私法兼容
B、劳动保护法与劳动管理法的统一
C、劳动关系协调法和劳动标准法的结合D、实体法和程序法的配套
5、劳动法的作用体现在?ABCD
A、劳动法与生产力
B、劳动法与市场经济
C、劳动法与人权
D、劳动法与社会安定
第三题、判断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
1、劳动力为体力和脑力的总和。对
2、劳动法意义上的劳动专指职工为谋生而从事的集体劳动。对
3、退休人员劳动关系收劳动法调整。对
4、不合格主体劳动关系不受劳动法调整。错
5、劳动法的形式有规范行文件和准规范性文件。对
第四篇:《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期末总复习
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总复习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
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1分)1.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相交叉的部分主要是()A.住房福利 B.社会救济 C.社会保险 D.社会福利
2.下列哪一事项所形成的法律关系由劳动法调整()
A.丙公司与劳务输出公司就30名外派劳务人员达成的协议
B.甲厂职工陈某操作机器时不慎将参观的客户蒋某致伤,蒋某要求陈某赔偿 C.汪某因身高不足1.70米而被乙厂招聘职工时拒绝录用,汪某欲告乙厂 D.丁公司为其职工购房向银行提供的担保 3.劳动法的主要宗旨是()
A.调整劳动关系 B.处理劳动争议C.保护劳动者 D.劳动管理
4.某公司欲与李某签订一份为期2年的劳动合同,试用期不得超过()A.6个月 B.3个月 C. 2个月 D.1个月 5.下列项目中,存在劳动关系的是()
A.劳动争议仲裁 B.签订集体合同C.领取矿山井下津贴 D.劳动检查 6.劳动法律关系的核心和实质是()
A.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 B.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 C.劳动法律关系的客体 D.劳动法律事实 7.下列行为可以引起劳动法律关系产生的是()
A.某个体餐馆雇佣童工 B.乙根据与某公司签订的劳动合同上岗就业
C.因身体原因甲与所在单位协议改变岗位D.劳动合同期满前,丙与某宾馆协议延期 8.用人单位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是()
A.劳动者患病或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内B.劳动者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 C.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的 D.劳动者患职业病并被确认丧失劳动能力的 9.根据劳动法规定,下列说法或做法错误的是()
A.对哺乳期未满一周岁婴儿的女职工,不得安排延长工作时间和夜班劳动
B.某公司由于生产经营需要,与工会或劳动者协商后可以延长工作时间,但一般每日不得超过一小时 C.某厂的生产设备发生故障,影响生产和公众利益,必须及时抢修的,不受延长时间的限制 D.未履行合同,某厂在周末休息日安排工作,支付了不低于工资200%的报酬 10.用人单位处分职工时,工会认为不适当的,有权()
A.要求予以重新处理 B.提出意见 C.予以改正 D.请求当地政府依法处理 11.劳动法第38条规定:用人单位应当保证劳动者每周至少休息()A.4日 B.3日 C.2日 D.1日
12.劳动法第63条规定,不得安排女职工在哺乳未满()的婴儿期间从事国家规定的第三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
A.1OO天 B.2周岁 C.1周岁 D.3周岁 13.依《国务院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职工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得超过()小时。A.50 B.45 C.44 D.40
14、当事人应当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内,以书面形式向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A.30日 B.60日 C.6个月 D.1年
15、对怀孕()个月以上的女职工,不得安排延长工作时间和安排夜班劳动。A.4 B.5 C.6 D.7
16、根据我国现行法律规定,劳动者依法退休后享受基础养老金的前提是连续缴费满()A.5年 B.10年C.15年 D.20年
17.在我国,劳动争议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之前必须先采取的争议处理程序是()A.协商 B.调解C.仲裁 D.行政复议
18、最低生活保障法的立法目标是克服现实中的()
A.生活问题
B.贫困问题
C.发展问题
D.稳定问题
19.根据我国劳动法规定,用人单位延长劳动者工作时间每月不得超过()A.12小时 B.24小时C.36小时 20.劳动保护法的主体是()
A.劳动者 B.用人单位C.国家 D.劳动者或用人单位
21、我国公民具有完全劳动权利的年龄条件是()A.年满14周岁 B.年满16周岁C.年满18周岁 D.年满20周岁
22、就业促进的权利主体是:()A.政府 B.用人单位 C.职业教育机构 D.职业培训机构
23、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应当提前()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A.10日 B.20日 C.30日 D.60日
24、《劳动合同法》规定:劳动者在试用期内提前()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合同。A.1日 B.2日 C.3日 D.5日
25、在劳动过程中造成的劳动者人身意外伤害和职业病适用的归责原则是:()。A.过错责任原则 B.公平责任原则 C.无过失责任原则 D.过错推定责任原则
26、安排加班不支付加班费的,责令用人单位按()标准向劳动者加付赔偿金。A.10%-30% B.30%-50% C.50%-100% D.100%-200%
27、用人单位非法使用童工的,每使用一名童工每月罚款:()A.1000元 B.2000元 C.3000元 D.5000元
28、职工个人交纳养老保险的比例,为本人缴费工资的()。A.2% B.5% C.8% D.20%
29、对初婚或未生育过孩子的再婚男方,给假()。A.3天 B.6天 C.9天 D.12天 30、非全日制用工每周工作时间累计不超过:()。A.12小时 B.24小时 C.36小时 D.48小时
二、多选题(选出正确答案,多选少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1.在我国,未纳入《劳动法》调整的劳动关系有:()。A.家庭保姆
B.现役军人
C.自然人用工
D.各类企业中的劳动关系
2.根据劳动法规定,以下可以招用不满16周岁未成年人的用人单位是()A.新星歌舞团 B.河南某杂技团 C.国家体操队 D.西部边远地区某企业 3.延长工作时间的限制措施:()A.生产经营的需要
B.与工会和劳动者协商
C.一般每日不得超过1小时 D.不得安排未成年工加班加点 4.下列不属于就业的是:()
A.卖淫
B.贩毒
C.聚众赌博
D.家务劳动 5.以下不得认定为工伤的有:()
D.48小时 A.自残的B.自杀的 C.犯罪导致伤亡的 D.醉酒导致伤亡的 6.我国现行的工资基本形式主要有:()。A.计时工资
B.计件工资
C.年薪制
D.其他 7.以下属于法定节假日的是:()。A.新年
B.春节
C.清明节
D.端午节
8.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发生劳动争议的处理程序有:()A.协商
B.调解
C.仲裁
D.诉讼
9.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主要有:()。
A.社会保险
B.社会救助
C.社会福利
D.社会优抚 10.以下属于教育福利制度的有:()。
A.九年制义务教育
B.国家助学金
C.国家奖学金
D.助学贷款制度
11、用人单位主要包括以下种类:()A.企业
B.国家机关
C.事业单位
D.社会团体
12、以下属于劳动合同的特征的是:()
A.主体的特定性
B.较强的法定性
C.劳动者主体的从属性
D.涉及第三人利益
13、劳动合同订立的原则:
A.合法原则 B.公平原则 C.平等自愿、协商一致原则
D.诚信原则
14、工会的性质是:()。
A.工会的阶级性
B.工会的自愿性
C.工会的独立性
D.工会的永续性
15、处理工资与物价关系的基本方式有:()。
A.工资调整
B.物价补贴
C.调整税收
D.降低贷款利率
16、社会保障的特征:()
A.普遍性
B.强制性
C.社会性
D.福利性
17、生育保险的特点是:()。
A.对象只能是女职工 B.产前产后都享受 C.给付项目多 D.待遇标准高
18、社会救助的特点:()。
A.对象具有选择性和不确定性
B.救助的主体是国家和社会
C.救助对象不负缴费义务
D.保障救助对象的最低生存需要
19、社会救助的内容:()。
A.城镇廉租房制度
B.农村低保制度
C.农村五保制度
D.灾害救助 20、社会福利的特征:()。
A.权利义务不对等性
B.普遍性
C.满足精神需求
D.标准的一致性
21、缩短工时制适用于:()。
A.特殊劳动岗位
B.夜班
C.未成年工
D.怀孕女工
三、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每小题1分)1.特殊劳动保护的对象是女职工和未成年工。
()2.国际劳工组织是最重要的国际劳动立法机构。
()3.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包括劳动者和用人单位。
()4.我国劳动法将就业年龄规定为16周岁。
()
5.非全日制用工是指以小时计酬为主,劳动者在同一用人单位平均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4小时,每周工作时间累计不超过24小时的用工形式。()6.《劳动法》规定,试用期最长不得超过6个月。
()7.订立劳动合同主要应经过要约与承诺两个基本阶段。
()8.全日制劳动合同应当采用书面形式。
()9.社会保障法被称为社会的“安全网”和“减震器”。
()
10.社会保险是对人权中的首要权利—生存权的法律保障。()11.个人缴纳基本养老保险的比例,为本人缴费工资的8%。()12.社会福利具有权利和义务不对等性。
()13.社会优抚是一种带有褒扬、优待、抚恤性质的特殊的社会保障制度。()14.生育保险实施的对象只是女职工。
()
15.1802年,英国议会通过的《学徒健康与道德法》开创了工时立法的先河。()
16、劳动关系建有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双重性质。()
17、我国的《劳动法》于1994年7月5日通过,1995年1月1日起施行。()
18、我国的《劳动合同法》于2007年6月29日通过,2008年1月1日起施行。()
19、特殊劳动保护的对象是女职工和未成年工。()
20、劳动法律关系的客体具体表现为一定的劳动行为和财物。()
21、我国劳动安全卫生制度的基本方针是“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22、在医疗保险中,职工的缴费率一般为本人工资收入的2%。()
23、订立劳动合同主要应经过要约与承诺两个基本阶段。()
24、全日制劳动合同应当采用书面形式。非全日制劳动合同可口头也可书面。()
25、劳动合同的履行是劳动合同的核心问题。()
26、集体合同的期限,一般为1—3年。()
27、劳动安全卫生制度的保护对象是劳动者,保护者是用人单位。()
28、室内工作地点的温度经常高于35℃时,应采取降温措施;低于5℃时,应设置取暖设备。()
29、失业保险的物质帮助包括生活救济和再就业服务两个方面()。30、生育保险费的提取比例一般是在0.5%-1%之间。
四、名词解释
1、劳动法
2、劳动法律关系
3、劳动合同
4、工资
5、三同时制度
6、劳动争议
7、工伤保险
8、社会救助
9、社会优抚
10、劳动法律关系
五、问答题
1.劳动法的基本原则的内容有哪些?
2.劳动合同的必备条款和可备条款分别是什么? 3.劳动者的基本劳动权利和基本劳动义务有哪些? 4.你所知道的职业病有哪些?如何预防?
5、简述“十一”长假的利与弊?
6、你所知道的职业证书有哪些?职业证书和就业的关系是什么?
7、如何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8、对比劳动关系和劳务关系?(联系和区别)
9、对比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联系和区别)
10、劳动法律关系和劳动关系?(联系和区别)
11、劳动法与民法的区别?
12、就业的含义?
13、你所知道的大学生就业的优惠政策有哪些?
14、无效劳动合同的确认及处理?
15、集体合同的法律特征?
16、工作时间的特征?
17、工伤认定的情形有哪几种?内容是什么?
18、享受失业保险待遇的条件是什么?
19、工会的经费来源? 20、用人单位单方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有哪些?
第五篇:电大《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复习参考指导(简答题)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 复习参考资料(简答题)
1、简述劳动关系的特征。
第一,劳动关系是社会劳动过程中发生相同。民法以双方平等主体等价有偿为原则。劳动法除一般双方平等原则外,对某些主体还有特殊保护原则,如对女工与未成年工的特殊保护。劳动法的某些关系也不可能是等价有偿的,如劳动
《劳动法》规定的就业歧视类型包括种族、性别、民族、宗教信仰四种。《就业促进法》在重述了以上四种就业歧视类型的基础上,增加了健康歧视和户籍(农民工)歧视两种类型。
者社会保险中的一些关系。的关系。第二,劳动关系的主体双方,一方是劳动者,另一方是用人单位。第三,在维护各自经济利益的过程中,劳动关系双方的地位是平等的。第四,劳动关系主体双方存在管理和被管理关系,即劳动关系建立后,劳动者要依法服从用人单位的管理,遵守规章制度。
2、为什么说劳动法是独立的法律部门?
第一,劳动法有特定的调整对象。劳动者主要调整的劳动关系,是其他法律部门无法包容的。第二,劳动法有特定的主体。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作为劳动法的主体,双方均有特定的主体资格。第三,劳动法有独立的内容体系。劳动法内容包括劳动就业、劳动合同与集体合同、工资保障、工时休假、职业安全卫生、劳动者的社会保险、工会、劳动争议处理等内容,劳动法完整而系统的内容体系也是其他法律部门不能包容的。
3、简述劳动法与民法、经济法、行政法的区别。
劳动法与民法的区别:第一,两者的调整对象不同。民法是调整财产关系以及与财产关系有密切联系的人身关系,劳动法虽然有一部分也涉及财产关系(如工资报酬)和人身关系(如职业安全),但这些关系是基于双方主体的劳动关系而产生的。第二,两者的主体不同。民事法律关系主体双方可能是公民、法人,或一方为公民,另一方为法人。劳动法的一方必须是劳动者,另一方为用人单位。第三,两者调整的原则不完全
劳动法与经济法的区别:经济法调整的经济关系非常广泛,它是调整国家在协调本国经济运行过程中发生的特定经济关系。调整这些经济关系是为了对国家经济活动进行宏观调控和管理,显然与劳动法的调整雇佣与被雇佣的劳动关系是不同的。劳动法与行政法的区别:劳动法和行政法的调整对象显然不同,行政法是调整国家行政机关在执行行政职务时发生的各项社会关系,行政关系必须有一方是行政机关,而劳动关系必须有一方是劳动者。
4、简述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的区别。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都与保护弱势群体实现社会公平和社会安定有关,但这两个法律部门调整的社会关系是不同的;社会保障法调整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军人优抚、住房福利等社会关系。社会保障法中的社会保险与劳动法中的社会保险,是两个法律部门的交叉部分。
5、简述政府促进劳动就业的职责。第一,国家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就业条件,扩大就业机会。第二,政府要采取各种措施,发展多种类型的职业介绍机构,为劳动者提供就业服务。第三,国家保障劳动者平等就业的权利。第四,国家采取各种措施,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增强劳动者的就业能力。
6、简述就业歧视的主要类型。
7、简述设立职业中介机构的条件。①明确的章程和管理制度;②开展业务必备的固定场所、办公设施和一定数额的开办资金;③一定数量具备相应职业资格的专职工作人员;④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8、简述劳动合同的特征。
第一,劳动合同主体具有特定性。第二,劳动合同具有从属性。第三,劳动合同是双务、有偿、诺成合同。第四,劳动合同往往涉及第三人的物质利益关系。
9、简述劳动合同的作用。
一、劳动合同是建立劳动关系的基本形式
二、劳动合同是促进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的重要手段
三、劳动合同有利于避免或减少劳动争议
10、简述非全日制用工与全日制用工的区别。
按照就业方式的不同,劳动合同可分为全日制用工劳动合同和非全日制用工劳动合同。全日制用工劳动合同,是指劳动者按照国家法定工作时间,从事全职工作的劳动合同。非全日制用工劳动合同,又称部分时间劳动合同,是指劳动者按照国家法律规定,从事部分时间工作的劳动合同。《劳动合同法》规定,非全日制用工,是指以小时计酬为主,劳动者在同一用人单位一般平均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4小时,每周工作时间累计不超过24小时的用工形式。
11、在哪些情况下,劳动者可以随时与第一,职工与企业形成了利益与共、休
17、根据我国《集体合同规定》的规定,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
①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提供劳动保护或者劳动条件的;②未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③未依法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的;④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损害劳动者权益的;⑤劳动合同无效的;⑥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的其他情形。
12、在哪些情况下,用人单位可以随时与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
①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②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的;③严重失职,营私舞弊,给用人单位造成重大损害的;④劳动者同时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对完成本单位的工作任务造成严重影响,或者经用人单位提出,拒不改正的;⑤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或者变更劳动合同,致使劳动合同无效的;⑥被依追究刑事责任的。
13、简述用人单位不得预告解除劳动合同和经济性裁员的情形有哪些?
(一)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劳动者未进行离岗前职业健康检查,或者疑似职业病病人在诊断或者医学观察期间的;
(二)在本单位患职业病或者因工负伤并被确认丧失或者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
(三)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内的;
(四)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的;
(五)在本单位连续工作满15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的;
(六)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14简述职工民主管理的作用。
戚相关的共同体,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有了保障。第二,职工对企业的长期发展给予了更多的关注,而不再盲目追求企业的短期效益或利润,企业资产配置更趋优化、合理。第三,职工参与管理,有利于建立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使劳资双方彼此互通信息,形成一种信息交流机制,有利于消除劳资隔阂,防止发生不必要的纠纷。
15、简述职工代表大会的职权。
①听取和审议厂长关于企业的经营方针、长远规划、计划、基本建设方案、重大技术改造方案、职工培训计划、留用资金分配和使用方案、承包和租赁经营责任制方案的报告,提出意见和建议;②审查同意或者否决企业的工资调整方案、劳动保护措施、奖惩办法以及其他重要的规章制度;③审议决定职工福利基金使用方案、职工住宅分配方案和其他职工 生活福利的重大事项;④评议、监督企业各级领导,提出奖惩和任免的建议;⑤根据政府主管部门的决定选举厂长,报政府主管部门批准。
16、简述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的关系。
集体协商是指用人单位工会或职工代
表与相应的用人单位代表,就劳动标准和劳动条件进行商谈,并签订集体合同的行为。集体协商一般要经过以下四个阶段:第一,集体协商的提出和协商代表资格的确定。第二,进入谈判准备阶段。第三,正式进行谈判阶段。第四,签订集体合同。集体合同是协商谈判双方讨价还价、互相让步的结果,一般要求采取书面协议的方式,经过协商谈判双方达成一致意见后,签订正式的协议。集体合同一经签订,集体协商即告结束。
可以变更或解除集体合同情形有哪些?
①用人单位因被兼并、解散、破产等原因,致使集体合同或专项集体合同无法履行的;②因不可抗力等原因致使集体合同或专项集体合同无法发行履行或部分无法履行的;③集体合同或专项集体合同约定的变更或解除条件出现的;④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情„„
18、简述工资的特征。
第一,工资是劳动者基于与用人单位劳动关系取得的劳动报酬;第二,工资是按照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和劳动合同的约定由用人单位向本单位的劳动者支付的;第三,工资是用人单位支付给本单位劳动者的货币报酬,不包括实物报酬;第四,支付工资是用人单位的法定义务,劳动者取得工资则必须履行劳动合同约定的劳动义务。
19、简述工资分配的原则。
(一)按劳分配、同工同酬的原则
(二)工资水平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提高的原则
(三)宏观调控原则 20、确定和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应当综合参考哪些因素?
①劳动者本人及平均赡养人口的最低生活费用;②社会平均工资水平;③劳动生产率;④就业状况;⑤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21、简述最低工资的含义。最低工资是指劳动者在法定工作时间或依法签订的劳动合同约定的工作时间内提供了正常劳动,用人单位依法应支付的最低工资报酬。第一,最低工资是劳动者在法定工作时间或依法签订的劳动合同约定的工作时间内提供了劳动后得到的工资。第二,最低工资是劳动者在法定工作时间或依法签订的劳动合同约定的工作时间内提供了正常劳动得到的最低劳动报酬。第三,最低工资是用人单位在劳动者法定或依法签订的劳动合同约定的工作时间内提供了正常劳动下支付的最低工资报酬。
22、从立法目的角度而言,工作时间有哪些显著特点?
第一,既有标准工作日的规定,又有标准工作周的规定,同时也有其他工作时间的规定。第二,无论是标准工作日还是标准工作周的法律规定,都仅仅确立了用人单位对劳动者在工作时间上不得突破的上限标准,用人单位可根据自己生产经营的具体情况,确立低于标准工作日和标准工作周的工作时间制度。第三,标准工作日和标准工作周制度,是工作时间制度的基础,法律允许实行的其他工时制度,都必须依据上述两项标准测定相关的定额和因素。
23、简述我国法律规定的休息时间的种类。
(一)一个工作日内的休息时间
(二)连续两个工作日之间的休息时间
(三)公休日
(四)法定节假日
(五)探亲假
(六)年休假
24、简述职业安全卫生法律制度的特征。
第一,职业安全卫生法律制度的实施具有强制性。第二,职业安全卫生法律制度以劳动过程为其保护范围。第三,职业安全卫生法律制度以改善劳动条件和劳动环境为主要途径,通过消除劳动
过程中不安全和不卫生的因素,实现对劳动者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保护。
25、企业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应当具备哪些条件?
①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制定完备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②安全投入符合安全生产要求;③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④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经考核合格;⑤特种嶷有关业务主管部门考核合格,取得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书;⑥从业人员经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合格;⑦依法参加工作工作工伤保险,为从业人员缴纳保险费;⑧厂房、作业场所和安全设施、设备、工艺符合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和规程的要求;⑨有职业危害防治措施,并为从业人员配备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劳动防护用品;⑩依法进行安全评价;11.有重大危险检测、评估、监控措施和应急预案;12.有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应急救援组织或者应急救援人员,配备必要的应急救援器材、设备;13.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26、安全卫生设施“三同时”制度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①建设单位在申报建设项目时,应按规定同时提出安全卫生设施的方案,所需经费应纳入总投资计划,审批部门应一并审批;②设计单位在设计主体工程项目时,应同时编制《职业安全卫生篇》,详细说明可能产生的职业危害和应采取的措施及其预期效果等,并严格规定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③施工单位对安全卫生设施应按设计要求与主体工程同时施工,并保证质量;④工程项目竣工后,当地劳动、卫生等有关部门应对工程的安全卫生设施进行试运行和验
收,凡验收不合格的,工程不得投入使用。
27、生产安全事故调查中,事故调查组应当履行哪些职责?
①查明事故发生的经过、原因、人员伤亡情况及直接经济损失;②认定事故的性质和事故责任;③提出对事故责任者的处理建议;④总结事故教训,提出防范和整改措施;⑤提交事故调查报告。
28、简述特殊群体劳动保护制度的特殊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第一,适用对象的特殊性,即特殊群体保护制度只适用于特定劳动者,而非所有劳动者。第二,制度内容的特殊性,表现为特殊群体劳动保护制度的内容,与特殊群体的身体结构、生理特点等密切相关,是对特殊群体特殊需要的特别保护。
29、简述特殊群体劳动保护的意义。1.体现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2.有利于保护特殊群体的合法权益 3.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 4.有利于促进民族的兴旺发达
30、简述残疾人就业的保障措施有哪些。
1.拓宽残疾人就业渠道 2.规范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征收与使用 3.税费优惠与相关支持 4.扶持农村残疾人的生产劳动
31、简述其他有关行政部门的监督检查与劳动保障监察有哪些区别。第一,监督主体不同。其他有关行政部门的主体除了用人单位的上级主管部门以外,还包括公安、卫生、工商、财税、审计、防疫等专项行政管理部门,而劳动保障监察的监督主体则是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及所属劳动保障监察机构。第二,监督范围不同。其他有关行
35、简述在劳动争议调解协议的执行中引入支付令制度的原因。
(一)普遍性原则
(二)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原则
(三)兼顾公平和效率的原则
(四)社会化原则 政部门只是在自己特定的权限范围内对劳动法律、法规、规章某一方面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则负责对遵守和执行劳动法律法规、规章的情况进行全面监督检查。第三,监督过程中行使的职权不同。与其监督检查的范围相适应,劳动保障监察机构的监督职权相对比较宽泛,涉及监督检查的职权有一些是其他有关行政部门不能享有的。同时,一些特定行政部门的特定职权也只能由该行政部门享有,劳动保障监察机构也不得享有,如治安处罚权就只能由公安机关行使。
32、简述工会在劳动法监督检查方面的权利有哪些。
(1)知情权(2)独立调查权(3)要求、建议权(4)建议组织职工撤离危险现场权(5)参与事故调查,并向有关部门提出处理意见权。(6)支持举报控告权(7)舆论监督权
33、简述劳动法社会监督的主要的特点和方式。
第一,监督主体具有分散性和广泛性,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有权对劳动法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第二,监督方式兼具特定性,即社会监督的方式一般限于举报和投诉。
34、简述劳动争议的特点。
第一,劳动争议的产生建立在劳动法律关系的基础之上,即劳动争议的前提必须是双方当事人之间存在一定的劳动关系。第二,劳动争议当事人一方为用人单位,另一方为劳动者或代表劳动者利益的工会组织。第三,劳动争议的标的是劳动权利或劳动义务。
第一,尽快解决劳动争议,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第二,解决调解协议的效力问题,强化调解的作用。
36、我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规定的劳动争议调解组织有哪些?
(一)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
(二)依法设立的基层人民调解组织
(三)在乡镇、街道设立的具有劳动争议调解职能的组织
37、简述劳动争议当事人向人民法院起诉必须符合哪些法定条件? 第一,起诉人必须是劳动争议案件的当事人。第二,必须是因不服仲裁委员会的仲裁向法院起诉,未经仲裁的案件不得直接起诉。第三,必须有明确的被告、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根据。第四,起诉必须向有管辖权的法院提出。第五,起诉不得超过法定的时效期限。
38、简述人民法院对劳动争议仲裁裁
决不予执行的情形。
一是裁决的事项不属于劳动争议仲裁
范围,或者劳动争议仲裁机构无权仲裁的;二是适用法律确有错误的;三是仲裁员仲裁该案时,有徇私舞弊、枉法裁决行为的;四是人民法院认定执行该劳动争议仲裁裁决违背社会公共利益的。
39、简述社会保障法的特征。1.广泛的社会性2.严格的强制性3.实体法与程序法的统一性4.特定的技术性
40、简述社会保障法基本原则主要内容。
41、简述我国社会保险制度的适用范围。
第一,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了我国城乡全体居民。第二,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和生育保险制度覆盖了所有用人单位及其职工。第三,被征地农民按照国务院规定纳入相应的社会保险制度。第四,在中国境内就业的外国人,也应当参照法律规定参加我国的社会保险。
42、简述社会保险法的基本原则。1.社会保险水平与社会生产力相适应原则2.社会保险现代化和社会化相统一的原则3.保障功能秘激励机制相结合的原则
43、简述养老保险的特点。
1.强制性2.补偿性3.广泛性4.社会性
44、简述失业保险的特点。
1.适用对象的特定性2.享受保险待遇有一定期限3.待遇水平较低4.保险功能的特殊性
45、简述失业人员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条件。
1.按照规定参加失业保险,失业前用人单位和本人已经缴纳失业保险费满1年的。2.非因本人意愿中断就业的。3.已进行失业登记,并有求职要求的。
46、简述《社会保险法》规定的生育保险待遇的具体范围。1.生育保险待遇包括生育医疗费用和生育津。生育医疗费用包括下列各项:
(一)生育的医疗费用;
(二)计划生育的医疗费用;
(三)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项目费用。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按照国家规定享受生育津贴:
(一)女职工生育享受产假;
(二)享受计划生育手术休假;
(三)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生育津贴按照职工所在用人单位上职工月平均工资计发。
47、简述社会求助的原则。(1)反贫困原则(2)生存权原则(3)积极救助原则
48、简述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原则。1.自愿原则2.无偿救助原则3.临时救助原则
49、简述廉租住房保障资金来源。包括:财政预算安排的廉租住房保障资金;提取贷款风险准备金和管理费用后的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余额;土地出让净收益中安排的廉租住房保障资金;政府的廉租住房租金收入;社会捐赠及其他方式筹集的资金。50、简述社会优抚的性质。
社会优抚具有社会保障和褒奖的双重属性。一方面,社会优抚为军人及其家属提供了基本生活保障,使他们的生活水平高于当地群众的一般生活,具有物质保障的性质。另一方面,社会优抚通过群众性的拥军优属活动,对革命军人进行褒扬,是对全体国民的一种宣传教育,具有明显的政治褒扬性。
51、我国现役军人义务兵的优待有哪些?
义务兵和初级士官入伍前是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职工(含合同制人员)的,退出现役后,允许复工复职,并享受不低于本单位同岗位(工种)、同工龄职工的各项待遇。义务兵和初级士官入伍前的承包地(山、林)等,应当保留;服现役期间,除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和承包合同的约定缴纳有关税费外,免除其他负担。义务兵从部队发出的平信,免费邮递。义务兵和初 家公务员、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在与其他考生同等条件优先录取。
52、我国给予现役军人的社会优待有哪些?
(1)义务兵的优待。义务兵和初级士官入伍前是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职工(含合同制人员)的,退出现役后,允许复工复职,并享受不低于本单位同岗位(工种)、同工龄职工的各项待遇。义务兵和初级士官入伍前的承包地(山、林)等,应当保留;服现役期间,除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和承包合同的约定缴纳有关税费外,免除其他负担。义务兵从部队发出的平信,免费邮递。义务兵和初 家公务员、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在与其他考生同等条件优先录取。
(2)社会优待。现役军人凭有效证件
优先购票乘坐境内运行的火车、轮船、长途公共汽车以及民航班机。现役军人凭有效证件乘坐市内公共汽车、电车和轨道交通工具享受优待,具体办法由有关城市人民政府规定。现役军人凭有效证件参观浏览公园、博物馆、名胜古迹享受优待,具体办法由公园、博物馆、名胜古迹管理单位所在地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定。
53、对义务兵的家属实行哪些方面的优待?
义务兵服现役期间,其家庭由当地人民政府发给优待金或者给予其他优待,优待标准不低于当地平均生活水平。义务兵和初级士官入伍前是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职工(含合同制人员)的,服现役期间,其家属继续享受该单位职工家属的有关福利待遇。
54、我国对烈士、因公牺牲军人、病故军人、现役军人家属的优待表现在哪几方面?
(1)服役优待(2)随军及就业安置优待(3)子女入学优待(4)医疗优待(5)住房优待
55、简述退伍义务兵包括哪些? 退伍义务兵是指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的下列人员:(1)服现役期满(包括超期服役)退出现役的;(2)服现役期未满,因下列原因之一,经部队师级以上机关批准提前退出现役的:因战、因公负伤(包括因病)致残,部队发给“革命伤残军人抚恤证”的;经驻军医院证明,患病基本治愈,但不适宜在部队继续服现役以及精神病患者经治疗半年未愈的;部队编制员额缩减,需要退出现役的;家庭发生重大变故,经家庭所在地的县、市辖区民政部门和人民武装部证明,需要退出现役的;国家建设需要调出部队的。
56、简述对残疾军人有哪些方面的优待?
(1)医疗优待(2)福利优待(3)交通优待(4)其他优待
57、简述社会福利的作用。
一是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国家和
社会通过提供各种形式的福利,使劳动者的劳动技能、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得
到全面发展,保障劳动者的素质不断提高。二是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国家和社会兴办各种社会福利事业和发放各种社会津贴,会增加社会货币的投放,形成对社会商品和服务的购买力,促进社会总需求的上升,有助于刺激社会生产的发展,从而促进经济发展。三是有利于实现社会和谐与稳定。社会福利可以改变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提高生活质量,尤其是对一部分需要特殊照顾的社会成员,通过提供物质帮助和服务,能够增强他们的社会认同度,有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