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幼儿园体育活动对幼儿体能发展的意义
幼儿园体育活动对幼儿体能发展的意义
《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规定:幼儿体育的总目标是“以幼儿健康发展为中心,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幼儿园体能训练要促进幼儿身体的生长发育,发展各种基本动作,培养最基本的身体素质。”体能是指从事身体活动时表现出的能力,包括身体要素和基本活动技能身体素质包括力量、速度、灵敏、协调、平衡、耐力、柔韧等素质。基本活动技能包括走、跑、跳跃、投掷、平衡、钻爬、攀登等。体能发展可以使幼儿运动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和免疫系统、消化系统正常发育,并增强他们调节身体各部分动作和灵活控制身体的能力,使幼儿的动作逐步协调且姿势正确。体能发展对于幼儿心理同样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提高幼儿智力活动的品质,存进智力发展;还可以发展幼儿的个性,包括养成幼儿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和习惯,培养幼儿活泼开朗的性格。体能发展的状况和水平是衡量幼儿身体发展与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于幼儿来说,体能锻炼能够提高身体素质,加强其活动能力;能够提高对外界的适应能力以及自我保护能力。然而体能是体育的基础。对幼儿进行体育教育,其目的便在于增强其体能。幼儿正处在生长发育的旺盛时期,《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幼儿园的主要任务是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规程》有目的地将“体”放在首位,可见幼儿的身体发展教育是幼儿期教育之根。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体育活动要尊重幼儿身体生长发育的规律和年龄特征,不进行不适合幼儿的体育活动项目训练。”从幼儿园实践情况出发,计划通过教师合理、科学地开展各类适合各年龄段幼儿的体育活动,平时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指导幼儿进行体育游戏训练,促进幼儿心身健康和谐地发展,以实现体育活动的有效性。同时促进教师对幼儿健康教育的重视,发展健康观,提高幼儿的健康认识水平,改善幼儿的健康态度,培养幼儿的健康行为,使幼儿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幼儿园的体能训练为幼儿的3——6岁期间,正是幼儿身体发育的关键期,由此进行合理科学的体育活动相当必要。幼儿园体能训练包括户外活动和体育活动。户外活动一般以户外大型玩具、器械玩具为主的活动。体育活动通常以体育游戏为主,将体能训练中的走跑跳等运动技能融入游戏当中。而体育活动中对身体素质的发展练习内容一般可以分为力量练习、速度练习、耐力练习、柔韧练习和协调性练习五大类,这五大类的素质练习是一切体育运动的基础,所以在幼儿园的体育教学中都把其列为主要教学内容。对于幼儿教育中的体育教学而言,素质练习也是尤为重要的,但真正能够开展起来却并不是很多,对其练习的侧重也不是很清楚,这些都不利于幼儿身体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在《河南省学前教育保教指南》中明确规定幼儿每日的户外活动时间不应少于2小时,其中1小时为体育活动时间,显然对于幼儿来说户外体育活动的时间是充裕的。由此利用体育活动的开展促进幼儿体能的发展是可行的。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等,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和深远的意义。因此,学前儿童健康教育要充分重视学前儿童体育。在幼儿注重体能发展的现在,对体育活动的科学、安全、锻炼有效性具有实践性。
第二篇:试析体育活动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
试析体育活动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
折柳中心幼儿园
汤丽飞
【摘要】
近年来,我国青少年体质不断下降令人担忧。最近一次全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调查报告表明,学生肥胖人数在过去5年内迅速增加,四分之一的城市男生是“胖墩”;眼睛近视比例,初中生接近60%,高中生为76%,大学生高达83%。视力不良、超重及肥胖仍然严重影响着青少年的健康。针对这些问题,我国召开了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后又启动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力争用3年时间,使85%以上的学生能做到每天锻炼一小时。中共中央、国务院还首次就增强青少年体质专门下发文件。
然而,体育活动的普及在幼儿园落实得仍不够到位。幼儿园为了片面的或是追求成绩,对于课表上的体育课还是采取了“忽视”的态度;或是教师为了图省事,选择了将幼儿关在安全的室内。长此以往,孩子活泼的天性被抹煞了,脆弱、敏感成了孩子的共性!该如何拯救孩子的天性,还他们一个金色的阳光童年?体育活动对幼儿究竟有什么好处?对幼儿的发展能起到怎样的作用?在本文中将作出阐述。
【关键字】
体育活动、形式、注意事项、作用 【正文】
一、体育活动在幼儿教育中的地位
幼儿正处在生长发育的旺盛阶段,体育活动对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增强和提高幼儿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减少疾病等方面有重要意义。幼儿园进行体育活动改革的主导思想是“育人”,它的目标和整个幼儿园的目标是一致的。《幼儿园工作规程》颁布后,逐步扭转了重教育轻保育,重智育轻体育,重上课轻游戏,重室内活动轻户外体育活动的倾向。从而摆正了体育在幼儿教育中的地位。
体育活动对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增强和提高幼儿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等方面有重要意义,在体育活动中激发幼儿的兴趣,在体育活动中培养幼儿的意志力和创造力,使幼儿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发展身体素质,提高活动能力,掌握粗浅的体育知识技能,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促进幼儿身心的和谐发展。
二、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
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幼儿园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有多种分类方式。比如,按照体育活动地点的不同,我们可以把它分为园内体育活动和园外体育活动,或室内体育活动和室外(户外)体育活动;按照体育活动组织的严密程度和教师指导方式的不同,我们可以把它分为正规性体育活动和非正规性体育活动。按照幼儿在园一日活动中参与体育活动的时间和内容的不同,我们通常把幼儿园体育活动的组织分为以下几种形式:
1、早操活动
这里的早操活动,并非是一般意义上所指的晨间体操活动,而是做操和晨间其他体育锻炼活动的总称。这种活动方式在全面锻炼身体、养成幼儿良好的身体姿态、培养幼儿自觉参与和积极参加身体锻炼的良好习惯等方面,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坚持每天做操,还有利于培养幼儿持之以恒.不怕寒暑等良好的意志品质,井能有效地提高幼儿机体对环境的适应力,增加对疾病的抵抗力。
2、体育教学活动
体育教学活动(传统意义上的上课)是幼儿园体育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它通常采用集体(全班或小组)教学活动的方式。
3、户外体育活动
对户外体育活动的理解,我们不能笼统地认为户外体育活动泛指在“户外”进行的体育活动。如果这样理解,容易与上述两类活动混为一谈。首先,与户外进行的“体育教学活动”相比,这里所指的“尸外体育活动”,是指非正规性体育活动,一般来说,它并不强调活动组织的严密性,且教师大多采取间接指导的活动方式来组织和实施活动,而“体育教学活动”作为一种正规性体育活动则往往比较强调活动组织的严密性,且教师主要采取直接指导的方式来组织和实施活动。其次,与户外进行的“早操活动”相比,早操活动一般有两部分活动组成,一是做操(这是早操活动中较为固定的常规内容),二是晨间其他体育锻炼活动。从活动形式和内容上分析,“早操活动”中第二部分的活动实际上是这里所指的“户外体育活动”的组成部分(可以称之为“晨间户外体育活动”),但“户外体育活动”在时间的安排上更为灵活,其活动形式更加多样,活动内容也更为广泛。
《规程》规定:幼儿“每日户外体育活动不得少于1小时。”在时间安排上,户外体育活动一般有两个时间段,一是晨间或上午的某个时间段,二是下午的某个时间段;活动的内容主要是器械运动或利用小型器材进行自主游戏和活动,有时也安排做操(如幼儿午睡后的户外活动);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但通常采用自选活动的方式。因此,户外体育活动更能发挥幼儿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也更有利于教师实施因人施教。
4、其他活动组织形式
幼儿园体育活动还有“幼儿体育节”“幼儿运动会”“幼儿远足或短途游览”等组织形式。体育活动区活动也是幼儿园体育活动的一种组织形式,它是指将幼儿园的体育设施按场地、器材或不同的活动目的划分为若干个区域,幼儿在区域中自主自愿的游戏活动。既可以满足幼儿的运动需要,提高运动技能,发展身体动作,又能打破年龄界限,扩大幼儿之间的接触与交往,并在活动中互
相影响,共同提高与发展。同时,其自由宽松的活动氛围,也有利于幼儿运动自主性、积极性的发展。
三、开展体育活动时的注意事项
1、在尊重幼儿的同时给予积极地评价
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幼儿的双边活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而幼儿是学习的主体。法国生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贝尔纳曾说过:“创造力是没法教的,所谓的创造力教学,指的是学生真正被鼓励展开并发表他们的想法的机会,如此才能发展他们富于创造力的才能”。在教学中,教师应给幼儿适当的空间,让他们在掌握规定动作后,可根据自己的主观愿望,运用自己已获得的知识、技能进行锻炼.激发幼儿积极思维。活动结束时是最好的教育时机,这时教师应专门安排几分钟与幼儿交流,让幼儿讲述自己活动的经历,既可发展口语表达能力,又能从中发现活动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幼儿共同想办法,促进活动内容不断丰富,活动质量不断提高而教师始终以鼓励表扬的态度贯穿始终,以便保持幼儿活动的兴趣。教师在评价中要用肯定语词。例如,当孩子完成较好时,教师可以说“你真勇敢、”、“你做得很漂亮”、“老师相信你做得更好”、“我们都为你感到骄傲”等。这样既可以增强教师和孩子之间的感情,也有利于孩子自信心的树立。
2、注重幼儿体育活动中的安全教育
由于幼儿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比较弱,容易受到无关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意外。因此,组织幼儿体育活动内容时要考虑各种安全因素。如:活动的范围要适当,既不能太大、太分散,又不能太集中;内容的安排上,不要出现跑步后立即做爬或者平衡运动;往返的路线、投放器械不能太拥挤,要避免造成碰撞,等等。这些极易发生幼儿的安全事故。为此,教师在组织开展体育活动时,应通过各种教育手段,使幼儿逐渐认识自己身体的主要器官及其功能,知道体育活动应如何规范地进行,器械应怎么玩,什么动作不能做,如果做了会怎么样等等。当幼儿在体育活动中出现危险动作时,教师要及时进行说服教育和保护,使幼儿逐渐形成安全活动的意识和行为。幼儿通过自身参与体育活动,从中学习和积累各种体育活动的方法及经验。
四、体育活动对幼儿发展的作用
1、对幼儿自我意识形成的作用
现代学前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无不重视并研究幼儿动作的发展。因为体育活动的发展对象是客观存在的,人们对它的反应会随人的认识能力的发展而趋向于全面和正确的。幼儿的发展对象意识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缓慢的过程,是随着他们的自我意识和发展经验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是与自身的体育实践,所处的体育环境和成人的指导,与同伴的交往密切相关的。如幼儿通过与同伴比较或测验认识带自己的跳跃能力,经过活动发展了跳跃能力,获得了发展经验,就会意识到自己的跳跃能力经过锻炼是可以提高的。这时他已意识自身的跳跃能力是体育活动的发展对象。如果能经常锻炼,不断提高,得到同伴或成人的赞许,他的发展对象意识会不断增强。道德、智力、审美和个性心理素质都能成为他们意识到的发展对象。
体育活动可以根据幼儿的需要作出调整,这里叫包括了活动的开放性和可变性,开放型主要是指它可以不断地从生活、生产、舞蹈、各种运动项目中吸取新的动作,是动作体系日益丰富,以满足不断发展的幼儿的需要。可变性是指动作可以根据幼儿的需要和活动目的不断变化。幼儿对自身的认知活动在迅速发展。他们在体育活动中能意识到自己的注意活动、观察、直觉活动,能意识到自己的认知对象、认知结果。
2、体育活动对幼儿自身发展的作用
体育活动使幼儿最感兴趣的游戏。怎样让幼儿在体育中发展自己呢?首先,是让幼儿在体育活动中强身健体,这需要体育环境的布置,教师的合理安排,我们把体育教学寓于有情节、有角色、有竞赛的游戏之中,使之新颖生动,而且有目的、有计划发展幼儿的基本动作,增强体质。体育活动与其他教育活动一样,是多种形式并存、共同发挥作用的教育过程。我们寓体育锻炼于丰富多
彩的活动之中,激发幼儿参与的积极性,丰富幼儿的生活,扩大幼儿视野,更好地促进幼儿身体和心理的健康发展。其次,是让幼儿在体育活动中提高智力,幼儿体育是几千年来人类用智慧建构起来人工体系,它具有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幼儿在体育活动中,在成人的知道和同伴的影响下,通过自己的认识和实践能获得人体、运动、保健、交往、审美、创新、环境、语言诸方面的知识,发展自己的认知能力、学习、模仿、创新美能力和智慧感。最后,在体育活动中加强了幼儿的德育和审美能力,体育活动渗透了优秀的传统美德,如同情别人、团结友爱、诚实忠信、谦让有理、勤劳坚毅等,幼儿在活动中通过成人言传身教和同伴的影响能继承这些传统美德。优美的动作,动作中表现出来的力量、灵敏、速度、平衡等运动素质,动作的节奏、韵律,都会给幼儿美的熏陶。系统的、科学的运动还能培养幼儿健美的姿态。
3、体育活动对幼儿个性心理素质的作用
体育活动是幼儿生活中重要的内容,是他们主要的社会交往活动之一。在体育活动中内容丰富、交往方式多样,交往的频率很高,交往环境是自由的、快乐的、平等的、率直的。很大程度上发展了幼儿的自我认识、自我评价和自我调节能力,增强自我情感。幼儿与幼儿的认识和交往很大程度上都是在幼儿中完成的,在体育活动中幼儿更表现自己,在活动中无形中增强了幼儿的自信心,还有与人交往的愿望。比如:很内向的幼儿在其他时间不是很愿意与同伴、老师交流,但在体育游戏中她愿意和同伴交流,这就要求老师多组织体育活动,利用体育活动发展幼儿的个性、愿意与人交往的能力。
【结束语】
幼儿园的主要任务是:“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只有德、美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幼儿体育游戏活动贯穿于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而作为活动中的协助者,如何让幼儿在寓教于乐中健康成长,是教师思考最多的问题。体育活动对老师来说这既是备教活动,又是育人和自育活动。
陈鹤琴先生指出:“儿童的世界,是儿童自己去探索、去发现的,他自己所求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他自己所发现的世界,才是他的真世界。”我们要努力创设优良的教育环境,特别是创设优良的体育活动环境,让孩子有机会在良好的体育活动环境里所开展的各种各样的活动中去尝试矛盾和战胜错误,让孩子通过体验和感受,达到学习和教育的目的。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和孩子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指导纲要》
2、《体育活动指导》
3、《幼儿园工作规程》
4、王永霞,王瑾,张颖.关于对幼儿体育活动兴趣的培养 [J].院学报,2002(6):101
南京体育学
第三篇:幼儿园体育活动的意义
幼儿园体育活动的意义
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体育作为全民素质体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和重视。生活离不开体育锻炼,而良好的体格又必须从小开始培养。近几年,幼儿园积极开展各种体育活动,有些幼儿园甚至高薪聘请男教师到园担任体育教师,可见对体育活动的重视程度。
在幼儿园积极组织幼儿开展体育活动,不仅促进儿童生长发育,增强体质,还对幼儿素质教育起着积极的关键的作用。
一、体育活动有助于培养幼儿勇敢、抗挫的精神
儿童在活动中遇到困难会产生消极反应,这时就要求教师主动上前鼓励幼儿,对他们进行耐心的引导,教育孩子在活动中要勇敢尝试、克服困难。
1.教育幼儿不要惧怕困难
儿童在活动中一遇到困难,往往会出现胆怯心理。他们在困难面前甚至会说“我不敢”“我怕”,这是幼儿惧怕困难的表现。此时,教师可以身先士卒,轻松愉快地演示给他看,或者请个别能干的幼儿进行演示,让他逐步克服对困难的恐惧心理。
2.教育幼儿要敢于面对困难
儿童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只要他能勇于面对,就等于成功了一半。在体育活动中,孩子会对某些项目感到害怕。如在“平衡木走”活动中,面对又窄又长的平衡木,幼儿会有恐惧心理,不敢面对,甚至执拗不肯走过去。要改变这一现象,教师除了要改进教学方法外,更重要的是要鼓励幼儿,对其进行耐心诱导:“没关系,老师拉着你的手轻轻走过去好吗?”这样就会起到良好的激励效果。
3.让幼儿树立战胜困难的决心
在活动中,幼儿害怕、恐惧等心理往往会养成儿童的惰性。如上面所举的“平衡木走”一例,幼儿因害怕单独在又窄又长的平衡木上走,就绕着走,或者干脆不走,这时教师不必强求他过去,而是鼓励他可以慢慢地爬过去,然后轻扶他的手慢慢走过去,最后陪着他,由他自己慢慢走过去。这样,当幼儿一次次地战胜困难后,他们就会体验到克服困难的喜悦之情,从而有信心、有毅力去战胜以后遇到的其他困难。
二、体育活动有助于培养幼儿自信豁达开朗的性格
身体健康与愉快的情绪有极大的关系。我们要注意创设良好的环境,培养幼儿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良好的情绪有益于身心健康,能使人的精神状态处于较佳水平,注意力集中、记忆清晰、想象丰富、思维灵活。因此,愉快的情绪是幼儿身心发育不可缺少的心理条件。
在体育活动中,教师要发挥积极引导的作用。平时多与幼儿进行交流,经常邀请他们参加各种各样的游戏,让他们在活动中多体会到快乐,从而使性格变得活泼开朗起来。我们班有个插班生——多多,其性格很孤僻,不喜欢与人讲话,在各种活动中表现得不很积极主动,总有一种很不情愿的感觉。尤其在体育活动中,他的情绪波动很大,加之胆小,有时干脆就哭着不愿去参加。体育教师对她也伤透了脑筋。作为班主任,我思考再三,平时只要有空就找她说说话,和她一起做游戏。渐渐地,多多肯讲话了。在体育活动中,我常请她出来做游戏,多鼓励、表扬她。记得有一次玩体育游戏“老鹰捉小鸡”时,我想请一名幼儿做“老鹰”,惊喜地发现多多的小手举得高高的,而且脸上充满了自信和喜悦之情。
因此,在活动中,我们要善于引导幼儿,努力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帮助他们及时克服缺点。
三、体育活动有助于培养幼儿诚实可信的品格
“做一个诚实的孩子”这句话从我当教师的第一天起就常挂在嘴边。在各项活动中,我都十分注重对幼儿诚实守信品德的培养。当然,体育活动也不例外。
体育活动的内容很丰富,与智、德、美又互相渗透、有机结合的。在课堂上,我们通过生动的故事,教育幼儿要诚实勇敢。在体育活动中也是如此。这正是我们幼儿园提出的新要求,即“要求体育和发展智力相结合”。我们通过游戏竞赛,以生动活泼的体育游戏让幼儿从中获取知识涵养。讲述故事《撒谎的孩子》时,我让幼儿在熟悉故事内容的基础上,将其运用到体育活动中,让幼儿通过活动再一次加深对其意义的理解。
许多家长也向我反映,他的孩子在幼儿园不仅身体方面得到发展,更重要的是人也变得活泼、健谈起来。这也许是幼儿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益处的体现吧。
四、体育活动有助于培养幼儿的集体主义精神
体育课上,我们有这样一个口令:“锻炼身体,保卫祖国,锻炼身体,建设祖国。”听着小朋友用稚嫩的声音高声喊口令,望着他们一张张稚嫩的小脸上充满着自豪感,我的心中就有一种说不出的激动。
对于“爱祖国,爱家园”的口号,也许在幼儿稚嫩的心里还不能深刻地去理解它的内涵,但他们已有一个明确的答案,那就是好好锻炼身体,长大了要保卫祖国。
要培养幼儿的爱国情感,首先应从对幼儿的集体主义教育出发。我们非常重视培养幼儿的集体主义观念,而集体主义精神在体育活动中尤为突出。我们每年都开展小小运动会,形式多种多样:有时是幼儿运动会,有时是家长、幼儿运动会,有时是幼儿、教师运动会。此外还有全园会操、各种球类比赛等。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既促进了幼儿的身心发展,又增加锻炼的多样性、趣味性、游戏性,更重要的是使幼儿在体育活动中体验集体荣誉感,知道自己是集体的一分子。
由于我们认识到开展体育活动在幼儿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努力做好保护幼儿健康与积极锻炼幼儿身体两方面的工作,使其紧密结合、相辅相成、相互渗透,从而增强幼儿的体质,保证了幼儿的身心健康
第四篇:音乐活动对幼儿发展的意义
幼儿园教育论文
——音乐活动对幼儿发展的意义
音乐是人类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学前儿童生活、学习和成长中不可缺少的领域。音乐教育不仅能培养和提高儿童的音乐能力,增强儿童对音乐美的敏感性,而且更是使儿童得以和谐发展、健康成长的一种重要手段。
学前儿童只有学会认识音乐、驾驭音乐,学会寻找体验音乐的美,才能进入音乐的天地,并借助音乐获得积极的人生经验。幼儿可塑性大,此时生理心理发展很快,长知识、长身体,且智力发展和道德规范的形成与他的审美的情趣和审美的判断培养的相关程度比学龄期更为密切。苏霍姆林斯基说:“精神需要是指人的道德、智力和审美的需要和兴趣,这些都是在他们积极活动的过程中 发展、形成和满足的。
”音乐作为美育的一种形式,它是与幼儿同步发展的,因为喜欢音乐可以说是孩子的天性,在内容多样的音乐活动中,孩子积极愉快、活泼、欢乐,他们的身心都会得到陶冶和发展。
一、促进孩子身理心理的发展。
1、音乐――促进脑功能的高度发展。传统的教育只重视左脑的发展,轻视右脑的发展,其实经现代国内外科学家研究表明:二半球大脑只有共同活动、互相合作,才能得到高度发展。爱因斯坦从小喜欢音乐,他的“音乐”给了他最佳的思维能力,就足以证明音乐能促进大脑发展,因此我们要从小对孩子进行音乐教育。
2、音乐使孩子活泼、好动的个性得到满足。孩子天生活泼、好动,什么事都想动一动,他们喜欢模仿解放军,雄壮的旋律、鲜明的节奏能唤起孩子“动” 的欲望。当孩子随着音乐旋律合拍的动作,情绪是愉快的,他们模仿解放军,好似在开展游戏,在音乐声中他们获得了极大的听觉。
3、训练孩子的听觉。孩子的听觉是一生中处于最灵敏的阶段。音乐又是发展听觉的重要途径。因为音乐的要素如:丰富的音色,鲜明的节奏,优美的旋律等与孩子的听觉关系密切,多听音乐能提高孩子辨别声音的能力。他们听到高而明亮的音乐就模仿小鸟飞舞,小兔蹦跳;听到低而粗哑的音乐又会模仿老狼、黑熊走路、狮子出洞等。我们要充分利用音乐的许多要素来训练孩子的听觉,从而领悟音乐。
4、音乐促使孩子想象,使孩子的想象力更加丰富和开阔。音乐作品不管是歌曲、乐曲,它都具有形象性,它围绕一个主题,刻划一定的形象。形象为孩子感受、理解后,给他们插上了想象的翅膀。
5、音乐能发展孩子的情感。丰富多采的音乐活动离不开心理活动,如:听觉、记忆、语言、想象等,除此以外,因为音乐具有形象性和情感性,它可以发展孩子的情感。
生动鲜明的音乐形象易为孩子理解和感受。如:孩子听到歌曲《客人来了》的亲切柔和的旋律,愉快热情的演唱感情,使孩子自然感受了音乐形象。孩子懂得了应亲切、友好、热情地代客的道理,再通过孩子们的演唱,使他们这一社会性动机行为受到积极的情感检验而得以巩固。“以情育人”、“以情动人”充分发挥情感的感染功能和强化功能。
二、在音乐中能培养幼儿的创造性。立足于培养孩子具有细微的观察能力,富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勇于发现探索和创造的能力,这种教育思想应该渗透在对幼儿的所有的教育中。以前在教孩子律动时,往往单纯要孩子模仿,有时还用“一、二、三”的口令来训练孩子的动作,孩子犹如是老师操作的机器人,等孩子动作跟会了,再跟音乐。孩子难道只会模仿,而不会创造吗?
1、引导幼儿创造性地用身体动作反映音乐。孩子天生好动,动作常常是感情和思想的重要表达方式,让孩子动是感受音乐的一个好办法。音乐的表现力是十分强的,每一首乐曲由于节奏、力度、速度等音乐要素存在都有其特点,优美的、雄壮的或是活泼的等等,它们都表现不同的情绪。有一次,我给孩子放了《士兵进行曲》,听着音乐,孩子们都情不自禁的在教室内动了起来:神气地走步、敬礼持枪、望远、吹号、扔弹,各人做各人的动作,都像一个“小兵”。音乐引起了孩子原有潜在的音乐能力。在“摘果子”律动教学中,首先,我让幼儿倾听音乐,体会乐曲欢乐、活泼的性质进而让幼儿多听,熟悉音乐并让幼儿拍拍手、跺跺脚掌握其节奏。在感受音乐的基础上,让幼儿知道这段音乐可以做“摘果子”动作。接着再出现“在果园里”一幅画,再让幼儿听音乐,孩子就产生想象活动了,同时也加深了孩子对音乐的理解,但要孩子随音乐做摘果子动作还有困难。通过老师自身动作来丰富幼儿的视觉形象,特别让孩子看手怎么抓住果子,手腕怎样转动,果子才被摘下,孩子获得了这些基本的东西以后,也就是有了音乐和与音乐形象相应的视觉形象,便可让孩子随音乐做摘果子的动作了。孩子随自己想象创造了许多动作,大家各不相同,孩子们自得其乐得摘着果子,动作把音乐的节奏和欢乐、愉快的情绪表现出来了,在表现中也反映了每个孩子对音乐理解、感受、表现的程度。
2、启迪幼儿的形象思维,创造性地表达歌曲的音乐形象。人与生俱来就有表现心中情感的欲求,尤其是幼儿更满怀着各种机会,表现自己的思想和感受的热情,演唱歌曲是一项艺术实践,也是幼儿表达情感的方式。在《摇篮曲》教学中,我引导孩子创造性的表达歌曲的音乐形象。先让幼儿听摇篮曲安静、缓慢的特点,又运用摇篮和娃娃启发孩子想象音乐表现的形象,孩子们说出许多感受:“我好象走进一间安静的房间,看见妈妈在摇篮边摇着娃娃睡觉。”“娃娃睡在摇篮里好象睡在荡船里,摇啊摇啊,闭上眼睛睡着了。”音乐唤起孩子们一些鲜明的表象,大家愿意按自己的意愿表达歌曲的形象。
3、鼓励幼儿进行创造性的音乐活动。即兴地给简短的歌词配小曲唱,随意改动歌词,用熟悉的曲调唱,都是饶有兴趣的,我们要积极组织这些音乐活动,鼓励孩子做出创造性的反应。
三、寓德育于音乐教育之中。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指出:“幼儿园的品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为主,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于幼儿生活以及各项活动之中。”在进行品德教育时,应注重培养激发孩子的情感,使之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音乐教育具有形象性和情感性,音乐教育不同于说教,它是诉清情感的一种特殊教育方式,音乐对幼儿情绪影响很大,它能使幼儿激起同歌曲或乐曲中的艺术形象相一致的情感。首先,在教材上把好点,选择内容具体、形象生动、教育针对性较强的教材,这样便于孩子感受音乐形象,产生与其相一致的情感共鸣。如歌曲《好娃娃》,它刻划了一个知道爷爷、奶奶年纪大,会帮他们端凳子的懂事的好娃娃,孩子在学长歌曲的过程中产生了相应的情感,为形成尊敬老人的好的行为表现奠定了基础。其次,品德教育过程就是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几方面的发展,其中,情感和意志起着桥梁作用。音乐教育就是从陶冶人的情感入手,它在认识向行为转化过程中起到“催化剂”的作用。在“三八”节时,我给孩子门欣赏一首歌《画妈妈》,然后让孩子为妈妈画像。孩子们的观察和刻划都很细致,能把外形特征画出来,有的幼儿把妈妈脸上的痣也表现出来了。音乐是哺育幼儿成长的精神乳汁,孩子们不能没有音乐,就像不能没有游戏和童话一样。我们应该明白音乐教育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意义,更好的通过音乐活动促进幼儿各方面的发展.
第五篇:第一节 幼儿园体育活动的意义
第一节 幼儿园体育活动的意义、目标与要求
一、幼儿园体育活动的意义
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对人才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健康的身体是实施全面发展教育这一要求的物质基础。体育活动又是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生命的健康存在是保证人的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的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的发展,都需要建立在基本的身体健康之上,健全的大脑是心理发展的重要保证。因此,人要在社会中求得生存并得到发展,首先必须有健康的身体。
幼儿时期,身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尚未发展成熟,组织比较娇嫩,其物质基础还相当薄弱。同时,幼儿时期又是生长发育十分迅速和旺盛的时期,此时正是建立物质基础的关键和有效时期。科学、适宜的体育活动,能促进幼儿身体各器官、系统机能的正常生长发育,因为体育活动能增加骨细胞营养物质的供给,使骨密质增厚,骨骼变得更加牢固和粗壮,能使肌纤维增粗,增强肌肉、肌腱和韧带的力量、弹力和弹性,有利于增强关节的灵活性和牢固性,从而增强运动系统机能;由于活动时心跳加快,循环加快,呼吸加快、加深,从而增强心脏功能和血管弹性,并能增强呼吸肌力量,增大肺的通气量,提高呼吸系统的适应能力和抗病能力,从而提高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功能;动作的发展与中枢神经控制能力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联,而中枢神经控制能力的发展,又进一步促进幼儿动作的发展,所以运动不仅能使大脑皮层的抑制和兴奋更加集中,而且能提高神经系统对肌肉运动的综合调节能力,使身体运动更协调、更准确、更灵活,从而促进神经系统功能的发展。由此看来,体育活动对促进幼儿身体正常发育和机能的协调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科学、适宜的体育活动,能促进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体育活动能促进幼儿神经系统反应灵敏,为接受智育提供良好条件。通过体育活动,幼儿可以获得丰富的知识和运动经验,并能使幼儿感知更加敏锐,观察更加细致、准确,还能使幼儿的理解能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得到发展。
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能培养幼儿活泼、开朗的性格和优良品德。参加体育活动既能为幼儿带来欢乐,又能培养幼儿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和自信心,同时还能培养幼儿的群体意识,使之形成良好的个性,有利于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体育活动中的动作美、姿态美能培养幼儿对美的感受,塑造健美体格,陶冶美的情操。综上所述,体育活动在幼儿园教育中,对培养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二、幼儿园体育活动的目标与要求
(一)总目标
根据《规程》及《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中有关健康领域目标的精神,幼儿园体育活动的主要目标是:健康活泼,喜欢参加体育活动,动作协调、灵活,好奇探究,文明乐群,勇敢自信,逐渐具有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二)分目标与要求 1.积极参与运动
通过开展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体育活动,吸引幼儿主动参与,培养其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和习惯。在《规程》和《纲要》健康领域的目标、内容和要求中,多处强调要吸引幼儿主动参与体育活动,并要培养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和习惯。这样,才能实现幼儿体育的总目标,并为其终生体育奠定良好基础。
2.促进身体健康
用幼儿感兴趣的方式开展教学,促进幼儿身体的正常发育,逐步形成正确的身体姿势,提高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平衡能力和行动的安全性。在体育活动中发展幼儿走、跑、跳、投掷、攀登、钻、爬等基本动作能力,促进其身体正常发育,培养正确姿势,增强幼儿的身体素质,促进幼儿独立生活和活动能力的发展。
3.促进生理健康
在体育活动中促进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培养幼儿好奇探究、创新意识及坚强勇敢、乐观自信、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儿童心理是在活动中发展起来的。在复杂多变的体育活动中,要求幼儿注意力集中,思维敏捷、灵活,记忆准确,以便随时改变自己的行动,这就促使其积极思考,主动创新,勇敢、自信,从而促进了幼儿的心理健康。
4.培养社会适应能力
通过各种形式的体育活动,提高幼儿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使之在集体生活中,不仅心情愉快,而且学会交往与合作。在室外开展多种形式的体育活动,更有利于提高幼儿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在多种形式的体育活动中,幼儿不仅心情愉快,而且还能逐步学会与人交往、合作,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第二节 幼儿园体育活动与健康
现代人体科学和幼儿教育科学研究表明,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不仅是指幼儿的身体没有疾病,而且包含身体和心理都能和谐、正常地按照人体生长发育规律发展。身体发展包括身体形态、机能、体能、适应能力等方面。心理发展包括认知、个性、情感、社会性等方面。
体育活动与幼儿身体和心理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学习和理解这方面的理论知识,能使教师在幼儿园体育工作中寻找到理论支撑或者依据,对实施幼儿园健康教育、实现幼儿体育目标、开展幼儿体育活动,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体育活动与幼儿身体发展
幼儿身体的发展,是一种有规律的自然现象,如果没有特殊的障碍,他们都会自然地生长发育,会长高、长大。但是身体能不能得到正常的生长发育,或者说能否在遗传因素下充分的生长发育,这就取决于后天的生活条件和教育,特别是体育卫生保健教育。体育锻炼要根据幼儿身体发展的特点及规律来进行。
在幼儿阶段开展体育活动,对他们身体发展将起积极的促进作用。其原理主要是:幼儿通过多次重复的身体练习,给各器官系统以一定强度的刺激,使他们在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生物化学方面的适应性得到增强。
(一)体育活动与幼儿身体形态的发展
身体形态是指身体的外部形状和特征,包括身高、体重、胸围、头围等,而身高、体重、胸围则由人体的骨骼、肌肉、关节所决定。
人体在运动时离不开骨骼、关节和肌肉的相互作用。骨骼起着杠杆作用,关节是运动的枢纽,肌肉收缩是运动的动力。幼儿在体育活动过程中能不断地促进其身体的骨骼、肌肉、关节的发展。
1.体育活动对幼儿身体形态发展的促进作用
(1)适宜的体育活动能加快幼儿机体血液循环,增加骨骼生长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刺激骨细胞的生长,从而有利于身高的增长。经常进行体育活动还能使骨密质增厚,骨径变粗,使骨骼变得粗壮和坚固,提高骨的抗弯、抗折、抗积压、抗扭转能力。
(2)幼儿体育活动时,肌肉工作比平时增加,血液供应充足,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吸收与储备能力增加。这样能促进幼儿肌纤维增粗,因而使肌肉逐渐变得结实,提高肌肉的力量和工作能力。
(3)体育活动能使幼儿肌肉关节的肌腱和韧带增粗,肌力增加,加强关节的稳固性。2.幼儿体育活动时的注意事项
由于幼儿仍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运动系统的功能尚不够完善,因此,组织幼儿参加体育活动时,必须考虑“适宜”和“适量”的问题。
(1)应培养幼儿正确的坐、站、走、跑和跳的姿势,多做对称性的动作,使幼儿左右和上下肢体均匀、协调发展。
(2)教会幼儿正确的跳跃动作,脚落地时会屈膝缓冲。尽量选择在草地、沙地和塑胶地上跳跃,避免在坚硬的地面上做跳跃动作。如果必须在坚硬的地面上进行跳跃活动时,则必须教会幼儿轻轻落地的动作,以减轻地面对幼儿身体的震动。
(3)幼儿的肌肉较容易疲劳,肌肉的力量和耐力均较差,不适合进行活动量较大的运动或长时间的身体运动;幼儿关节的牢固性较差,不适合进行过度的柔韧性练习。
(4)幼儿关节发育不够完善,因此不要让幼儿玩“斗鸡”的游戏。因为这个游戏是高强度的碰撞,很容易使膝关节受损伤。
(二)体育活动与幼儿身体机能的发展 身体机能是指机体新陈代谢的功能,以及各器官系统的工作效能。身体机能一般是由安静心率、肺活量和血压等指标所反映。
1.体育活动对幼儿身体机能发展的促进作用
(1)经常而适宜的体育活动能使幼儿心血管中的血流量增大,加大血管的弹性和伸缩能力,使肌纤维变粗,心壁增厚,心容量增大,心脏搏动有力,使每搏输出量增加,增加心脏的调节功能,使心血管系统能适应较大的运动负荷和突然的变化。
心脏功能的增强,主要表现为:安静时心率较低、一般活动时心率升高较少;紧张或激烈活动时心率升高较多、活动后心率能较快地恢复到安静状态时的心率等。这些反应都充分体现出心脏的良好储备能力和调节功能。
(2)体育活动还能促使幼儿肺脏参与呼吸,运动时的肺泡增多,能促进肺泡的生长发育,提高肺脏的弹性,使呼吸肌逐渐增强,从而增大肺通气量,促进氧气的吸入和二氧化碳的排出。
(3)体育活动还可以改善和提高幼儿神经系统的反应能力,使之灵活、迅速、准确、协调。幼儿经常参加适宜的体育锻炼,能改善神经过程的不均衡性,促使大脑皮层的抑制加深,使兴奋和抑制更加集中。
2.体育活动时的注意事项
(1)幼儿心肺系统的发育不够完善,心率较快,呼吸率也较快,心肺系统的调节功能较差,幼儿不宜进行高强度、长时间的快速运动和过渡的耐力性运动,如较长时间的快跑、耐力跑和较长时间的追逐跑等,要避免让幼儿在无氧状态下运动。
(2)要逐渐教会幼儿体育活动时呼吸的方法,尽量使幼儿在做动作时与呼吸相配合,不做或少做憋气的动作,如拔河、扳手腕、举重、拉皮筋等。在较大活动量之后,不要立即停止不动,而是应该走一走,或者是做一些放松、整理的活动。不要在尘土飞扬、空气浑浊的地方进行活动,这样很容易将空气中的细菌吸入体内,而造成呼吸道感染或肺部的炎症。教师应该要求幼儿用鼻子呼吸,并帮助幼儿学会如何在运动中使用鼻吸气、口呼气的交替式呼吸方式。
(3)由于幼儿神经的兴奋和抑制发展不平衡,对身体的调节能力差。因此,组织幼儿体育活动的内容要多样化、游戏化,以引起幼儿的兴趣。要避免单一内容反复练习以及活动内容难度过大、活动时间过长等现象。
(三)体育活动与幼儿体能的发展
体能也称体适能,是指能保证日常生活、学习和运动而又不易疲劳的身体适应能力。它包括基本动作和身体素质。在幼儿年龄阶段,身体体能的发展,主要是通过各种体育游戏、体操等活动,来促进幼儿的基本动作和力量、平衡、灵敏、协调等身体素质发展。
1.体育活动能促进幼儿身体体能的发展
(1)经常开展各种体育活动,能使幼儿腿部、上肢、躯干等肌肉的力量逐渐增强,并随着锻炼持续时间的逐渐增加,促使肌肉的力量和耐力也随之增加。
(2)各种基本动作和幼儿体操的练习,能使幼儿协调、灵敏、平衡等素质得到发展。如:钻、爬各种“山洞”、攀登各种“小山”、走各种“小桥”等,都能促进协调、灵敏和平衡素质的发展。
2.体育活动时的注意事项
(1)应通过各种丰富多彩、生动活泼,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体育活动,来促进幼儿身体体能的发展,绝不能采用成人化和运动员动作训练的方式发展幼儿体能。同时,还要避免进行单一的动作练习,或为发展某一素质而不断重复的身体练习。如,连续推举哑铃发展上肢肌肉力量;用较长时间的保持燕式平衡姿势来发展平衡素质等。
(2)在幼儿体育活动中,不宜通过距离过长的快速跑(25米以上)或耐力跑(300米以上)来发展速度和耐力素质。因为幼儿不具备无氧状态下(耐力)运动的生理基础。
(3)根据幼儿骨骼、肌肉和关节的发育特点,不适宜重点发展柔韧素质,特别是不宜进行专业化、高难度的发展柔韧素质的动作练习,如:纵、横劈叉,下腰,拉升肩关节等动作练习。而应通过投掷、跳绳、做幼儿体操等各种形式的体育活动,来增强幼儿各关节的灵活性及韧带的力量。
(四)体育活动与幼儿身体适应能力的发展 身体适应能力,是指人体各器官系统随着外界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化所表现出来的调节各自功能以达到内部平衡状态的能力。自然环境是由山、河、土壤以及空气、阳光、水等物质构成;社会环境则由不同的人群、家庭、幼儿园、公园、商店、马路、汽车,屋内外的各种玩具、家具等人类创造出来的物质构成。
幼儿从自然人发展成为社会的人,需要经过对自然和社会环境的适应期,特别是身体的适应期。要想促使他们身体较顺利地通过适应期,积极开展各种体育活动,多“良性地”(科学合理)接触环境是一种直接有效的手段。
1.体育活动对幼儿身体适应自然环境的促进作用
(1)提高身体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幼儿坚持每天一小时以上在自然环境中进行体育活动,能增强幼儿中枢神经系统调节身体对各种自然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特别是对不利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如:高温、低温、忽冷忽热、闷热、潮湿、刮风、下雨等。通过在各种自然环境条件下的体育活动,使大脑皮层对冷、热变化相应地建立起调节反射,做好适应冷热刺激的一切生理准备,从而提高机体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
(2)提高身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阳光、水和空气环境中的体育活动,能使阳光中的紫外线、水中的矿物质、空气中的负离子作用于幼儿身体,使幼儿自身抗体产生加快,从而尽快排除和杀灭病菌,保护身体免受侵蚀。有效地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
2.体育活动对幼儿身体适应社会环境的促进作用 幼儿通过室内外各种体育活动环境及幼儿群体、教师等社会环境的不断刺激,引发了身体参与其活动的兴趣,并逐渐地在活动中使身体接触、熟悉这些物体和人群。包括感知身体在空间的位置、控制身体与周围环境中的人或物之间的关系等。如:幼儿通过走、跑、跳、爬等身体活动,使自己能拿到或玩耍喜欢的运动器具;通过各种集体游戏、做体操,能与同伴一起玩耍,等等。这些体育活动,有利于提高幼儿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
二、体育活动与幼儿心理的发展
科学合理的体育活动,不仅能促进幼儿的身体发展,而且还能影响幼儿认知、个性、情感等多方面的发展。
人在体育活动时,除了身体的运动系统、循环系统等各器官系统参与工作之外,还伴随着与动物不同的心理活动。这种心理活动不断地得到刺激,就会产生不同智力、个性、情感等各方面的反映,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较稳定的心理。
了解和认识这些理论,对正确、全面地理解体育活动促进幼儿发展的作用,制定幼儿体育活动的目标和计划,组织和指导幼儿体育实践活动,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体育活动与幼儿智力的发展 智力一般指观察力、判断力、记忆力、抽象思维及实践活动能力的总和。所谓开发智力,就是自觉的有效地促进大脑机能的提高,加强大脑整体的开发和利用,以及对大脑生长发育阶段的培育。
人的大脑分左右两个半球,左半球支配右侧身体活动,并且具有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技能;右半球支配左侧身体活动,并具有整体性、创造性等机能。幼儿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进行各种身体活动,就可以促使大脑的潜在机能得到开发,使整体性、综合性、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体育活动对幼儿智力发展的促进作用表现在以下三点: 1.体育活动为幼儿智力的发展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
幼儿经常进行适宜的体育锻炼,能提高心肺系统的功能,加速血液循环,改善大脑供养状况,提高机体对氧的利用率,这些有利于幼儿脑和整个神经系统的生长发育,从而为智力活动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
适宜的体育锻炼,还能使幼儿体力充沛,精神饱满,情绪愉快,在这种良好的状态下,更有利于他们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
2.体育活动有利于幼儿智力水平的提高 体育锻炼能使大脑获得大量的信息刺激,身体运动时产生的各种动作,通过运动器官的末梢感受器传入大脑,提高了大脑皮层神经细胞活动的强度、灵活性、均衡性以及分析综合能力,建立起各种复杂的神经联系,使整个神经系统的功能得到加强,有益于智力水平的提高,例如:快速灵活的动作,能提高大脑神经细胞信息的传导速度;助跑跨跳、跳绳、掷沙包、角色体育游戏等,能使神经细胞之间建立起各种复杂的神经联系。
3.体育活动有助于丰富幼儿知识和运动经验
幼儿在体育活动时,伴有大量的认识活动,例如:他们需要认识并记住身体部位的名称或运动器具的名称,需要理解并学会开展各种体育游戏活动的方法和规则,需要注意观察教师的示范动作并形成一定的运动表象;需要通过想象去模仿和表现大千世界的事物、人、动植物的活动和姿态;需要学习、理解并运用基本的空间概念(前、后、左、右、上、下等)、时间概念(快、慢等)和多方面的知识;需要对体育活动中的多种变化迅速作出判断,等等。所有这些体育活动,都与他们的认知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都会促使他们的观察更加准确细致;知觉更加敏捷;知识日积月累更加广泛;运动经验更加丰富。从而使幼儿的注意力、理解能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得到发展。
(二)体育活动与幼儿个性的发展
个性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个人所具有的意识倾向性以及经常出现的、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人的个性虽然受一定的遗传因素的影响。但良好的个性不是先天具有的,而是在心理过程中形成、表现和发展起来的,并在生物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下,不断地完善。幼儿时期,是“个性”形成的萌芽时期,他们处于怎样的环境,具有怎样的经验,以及外界对他们的态度与评价,将会对其个性的形成,产生一定的影响。
体育活动为幼儿个性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它可以广泛地培育幼儿的兴趣,提高幼儿的各种能力;同时,还可以培养幼儿勇敢、果断、自信、冷静等性格特征。另外,在活动过程中,随着幼儿相互之间交往的加深,幼儿的气质类型也将得到充分的体现。
1.体育活动能促进幼儿形成自我概念的形成和发展 把自己看成是什么样的人、对自我的评价和对自己的印象称为自我概念,它是一个人的行为倾向及个性的核心。对于幼儿来说,身体活动能力的强弱,将成为他们一切行动或行为的基础。孩子能够做什么,不能够做什么,主要是由其身体活动的能力来决定的。因此,幼儿对自己身体活动能力的确认,就有可能成为其“自我概念”的一个中心。例如:能勇敢而独立地走过较高、较窄的平衡板的幼儿;能比别人先学会跳绳的幼儿;能比别人投中更多目标的幼儿,他们往往会在教师的赞许声中以及同伴们羡慕的目光中感到自己很有能力,从而逐渐地形成肯定自我的概念,形成良好的自我价值感以及良好的个性。教师要在体育活动时,多运用由易到难或难易不同的活动环境,逐渐提高幼儿身体活动的能力,让其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让其感受到教师、同伴对他的肯定,以帮助他们形成和发展“自我意识”,促使自尊心、自信心、自强不息等良好个性的逐渐形成。
2.体育活动能促进幼儿良好个性特征的形成和发展
幼儿在体育活动时,往往会表现出不同的活动能力、性格、气质等个性特征。例如:有的幼儿运动时容易兴奋,动作迅速快,但耐力差,准确性差;有的幼儿反应迟缓,动作速度慢,不易激动;有的幼儿对运动表现冷淡,常常处于被动状态,运动时反应不灵活,容易慌张失措,沉默寡言,等等。教师可以根据幼儿表现出来的不同活动能力、性格、气质等个性特征,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选择不同的活动内容,来促进幼儿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例如:对于活泼型幼儿,可以让他们多做平衡运动或需要意志伴随的体育游戏等;对于内向型幼儿,可多做各种躲闪跑、跳跃运动以及需要大家协同配合完成任务的游戏等。
好动、好奇、好模仿、好冲动,是幼儿年龄阶段所具有的共性特征。体育活动能使幼儿的这些个性特征充分地形成和发展。教师应在体育活动中,多引导、促进和鼓励幼儿这些个性特征的形成和发展,而不应该过多地限制和干涉他们。
(三)体育活动与幼儿良好情感的发展
情感是人对其社会性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内心体验。情绪是指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内心体验。情绪、情感是人类所特有的。幼儿年龄阶段的行为,最具情绪色彩,当他们得到满足时,就产生积极的情绪——快乐、喜欢等;当他们得不到满足时,就产生消极的情绪——难过、忧虑、痛苦等。
现代心理学家和医学研究已经证明,人的情绪、情感的状态对健康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快乐、喜欢、愉快等积极的情绪和情感,有益于人的身体健康;而忧虑、难过、恐惧、消沉、痛苦等消极情绪,会使人的免疫力下降,有损于健康。
幼儿年龄阶段,给予他们长期的、积极的情绪和情感体验,有利于他们身体和心理的正常发育和健康发展;而长期的压抑、限制或者不适当的表达,会使他们产生消极的情绪和情感体验,从而影响身心的正常发育和健康发展。如,忧虑症、焦虑症、恐惧症等。而体育活动,则是增加幼儿良好情感体验,消除不良情感发生和发展的最佳手段之一。
1.体育活动能满足幼儿活泼好动的生理、心理需求
3~6岁的幼儿正处在生长发育时期,他们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在新陈代谢的过程中,会伴随着大量的、不停顿的各种活动。幼儿园每天上、下午一小时以上的体育活动,既能满足他们生长发育的生理需求,又能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使他们产生愉快的情感。
2.体育活动能增加和促进幼儿良好情感的体验
幼儿园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能刺激幼儿产生各种快乐、兴奋等良好的情感体验,特别是当他们获得成功时,这些良好的情感和成功的体验,会促进幼儿愉快、活泼、开朗、积极和充满信心的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
3.体育活动能减少幼儿不良情绪的产生 幼儿参加一定负荷的体育活动,可以使他们体内过多的能量得到消耗,使他们产生满足和轻松的情感。体育活动还能转移幼儿的注意力,使其不良的情绪得到释放和消除。如,让他们在草地上或柔软的垫子上翻滚;让他们用木棒用力击球等活动,能使他们的情绪、情感得到表达和发泄。
三、体育活动与幼儿社会性发展 人与人的交往,形成了相互之间的集体或伙伴关系,人在参加社会生活中的这种倾向就成为社会性。换言之,社会性就是能过社会生活的人的倾向。
所谓幼儿社会性发展,是指幼儿与人交往,在团体中与别人一起游戏,彼此尊重、分享、遵守规则和纪律等能力的发展。
3~6岁的幼儿,是从家庭向社会过渡的开始阶段。他们通过在幼儿园与同伴、老师、保育员交往,通过看电视、画刊、玩角色游戏以及随老师参加各种社会活动,逐渐接触和了解了社会的不同角色,并逐渐学会了扮演其中的各种角色,他们已渐渐愿意或希望使自己的行为和思想能加入到社会中,成为社会的一员。
幼儿社会性的发展,有利于幼儿观察自己、了解自己、了解他人;有利于将自己与他人比较,从而发现自己的优点或不足;有利于促进自我评价的健康发展;有利于学会与人相处,处理好人际关系,学会交往。
(一)体育活动中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特点
3~6岁的幼儿的体育活动,是从以个体为主的活动,开始转入幼儿园集体环境中活动的转折期。他们在3~4岁时,仍保留着以自我为中心的各种倾向性体育活动,如他们常常一个人玩拍球、玩沙,对同伴的活动不在意,对合作活动、小组活动不感兴趣,对游戏中的胜负也反应不太积极。然而,随着他们参与集体体育活动时间的增加,以及心理和生理的发展,特别是随着教师的媒介作用以及合作技能的学习和提高,他们会逐渐喜欢参加由角色扮演的以及与同伴、集体在一起的体育活动,对同伴的活动也会给予呐喊和帮助,对集体合作所取得的胜负结果,也反应积极起来,并十分重视。
(二)体育活动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促进作用
(1)体育活动有利于幼儿集体观念的形成。对幼儿来说,进入幼儿园如同进入了一个小社会,有了不同的人与环境。在早操活动中,全年级幼儿在教师的带领下,随着音乐共同排队做同样的幼儿操;在体育游戏中,全班幼儿都扮成小兔子,一起跳跃着采蘑菇,这些有趣的身体活动有利于幼儿形成集体观念。
(2)体育活动有利于幼儿体验社会中的不同角色。体育活动中的角色游戏,能刺激幼儿对社会中不同角色的认识,如:在“开汽车”游戏中体验驾驶员角色;在“坦克兵与投弹手”游戏中认识和体验战士角色;在救“伤员”游戏中体验救护员角色等。体育活动中对各种角色的体验,有利于提高幼儿对社会的认识,并为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奠定基础。
(3)体育活动有利于幼儿学会与他人友好合作,建立良好的人际(伙伴)关系。在幼儿园体育活动中,幼儿经常做合作的游戏,这些体育游戏活动,不仅增加了个体与同伴交往的机会,而且还易于学会与他人友好合作,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这种意愿的心理倾向和商量的行为就是友好合作的表现。
(4)体育活动有利于幼儿遵守规则,形成服从集体的团体意识。在体育活动中,幼儿在教师的要求、指导下,自觉或不自觉地都要遵守各种活动规则。如:拿取体育器材时要有顺序,不能争抢,用完体育器材要放回原处;在运粮路上,如果碰倒“小树”,要扶起来再走。这种遵守规则的游戏活动,有利于幼儿从小克服自己的冲动,学会等待和谦让,这对形成遵守规则的良好意识和行为,对认识和适应未来社会生活中的法律和道德规范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5)体育活动有利于幼儿竞争意识的形成和发展。体育活动中,常常伴随着各种竞争,包括个人与个人、集体与集体的竞争。如:全班一起跳绳看谁跳得最多;看哪组最先运完“仓库”里的“粮食”等,这些体育竞争活动,不仅有利于幼儿感受集体活动的乐趣,激发他们对参与集体体育活动的兴趣,更能使他们逐渐了解竞争是集体活动、社会生活中客观存在的事情,使他们形成竞争意识。
四、体育活动中的卫生与安全
现代幼儿健康科学表明,体育锻炼、卫生习惯、膳食营养和安全是影响幼儿健康发展的一个整体。换言之,要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就必须把体育锻炼、卫生习惯、膳食营养和安全有机地结合起来,忽视任何一个方面都不可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要实现幼儿体育活动目标,做到科学性和有效性,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体育活动要与卫生和安全有机结合,忽略了卫生和安全,不按科学的方法锻炼,不仅达不到增进健康、增强体质的目的,还会给幼儿身体和心理的发展带来损害。因此,体育活动中的卫生和安全是科学有效开展体育活动的前提。
(一)体育活动中的卫生 1.体育活动中的卫生原则
(1)循序渐进原则。在幼儿体育活动中,应有计划、有步骤地增加负荷量、活动内容以及动作的复杂程度。运动负荷量由小到大,动作由少到多、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逐步提高要求,避免幼儿因不适应较大的体力负荷或较复杂的动作,而产生过渡疲劳或发生运动损伤。
(2)身体全面锻炼原则。体育活动中,应使幼儿身体的各器官系统、各种基本动作和身体素质都得到全面的锻炼。体育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应多样化、综合化。对各项活动加以科学的整合,而不宜单一地发展。
(3)区别对待原则。在体育活动中,既要考虑大多数幼儿经过一定努力可以达到活动的目标,又要考虑个别幼儿能力、心理方面的差异,给每个幼儿安排适合其发展水平的活动。
(4)动静交替原则。由于幼儿的身心功能正处在“稚嫩”阶段,不宜进行较长时间的体育活动。因此,在体育活动中,教师要注意使幼儿活动与休息适当交替,做到一日生活的动静交替和一次体育活动的动静交替。使幼儿在活动以后,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息,身体的机能状态及时得到恢复。
2.体育活动中的卫生监督
(1)及时调节运动负荷量。运动负荷量(活动量)是指幼儿在活动时,身体所承受的生理负荷量。它由时间、强度、密度、数量、距离、重量等组成。幼儿体育活动应保持适宜的负荷量,负荷量如过小,就达不到体育活动的预期目标,负荷量过大,容易加重幼儿体力负荷,甚至造成运动损伤。
测定幼儿负荷量的手段,一般采用观察法或仪器测定生理负荷量。根据幼儿园体育活动实际情况采用观察法,教师比较容易实施。观察法是指教师观察幼儿的面色、汗量、呼吸、动作、注意力、食欲等状况的方法。教师运用观察法的时机一般是在幼儿活动中和活动后。幼儿在活动中如出现轻度和中度疲劳则表明运动量适宜,如果出现非常疲劳则表明运动量过大,应尽量避免出现非常疲劳现象。教师可采用增减体育活动、休息、讲评的次数和时间来调节运动负荷量。
(2)预防运动损伤。体育活动过程中所发生的损伤称运动损伤。运动损伤与其他日常生活中的损伤不同。它与活动内容、动作方法等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应该寻找和总结幼儿活动中产生损伤的因素和规律,采取有效措施,尽量避免幼儿运动损伤的发生。
1)体育活动前准备活动不当或不充分。准备活动未做或做得不充分,运动负荷量过大,活动开始用力过猛或突然加大负荷量,则容易产生肌肉拉伤、关节扭伤或大脑缺血,产生头晕现象。教师在体育活动开始,应安排轻松、愉快、活泼、运动量较小的肢体活动。2)负荷量过大或突然停止活动。体育活动过程中,负荷量过大,超过了幼儿身体承受的运动负荷或大运动量后突然停止不动、下蹲,则会产生面色发白,呼吸紊乱,头晕目眩,动作不协调,人站立不稳或其它不适。在体育活动的组织指导过程中,教师应使幼儿的负荷量由小到大,逐渐上升后再下降;大负荷量的游戏时间应短暂,让幼儿保持在有氧状态下活动。活动结束应采取放松走,转移注意力、轻松的四肢活动等动作调节负荷量。
3)动作掌握不规范。在体育活动中,幼儿的动作做的不符合要领,如跳跃时膝关节没有屈伸,后脚跟落地,造成膝关节受损和脑部震荡过渡。教师应做正确的动作示范和讲解,并通过帮助、辅助练习等多种手段防止幼儿不规范动作所产生的运动损伤。
4)活动环境条件不良。活动场地不平坦、太滑、太坚硬或留有石块、玻璃、凹洞等。幼儿人数与活动场地比例过高,器材不牢固、有锐角等,这些都是造成幼儿运动损伤的因素。幼儿园应不断改善器材环境条件,教师应在活动前,检查场地和器材,及时排除隐患。
(二)体育活动中的安全
1.教师应重视安全教育与保护帮助
幼儿的骨骼、肌肉、关节以及控制和协调运动的神经系统尚未发育完善,运动的感、知觉较差,动作的协调性差,反应不够灵敏,平衡能力低,再加上幼儿好动,认知水平低,缺乏运动经验,安全观念淡薄,不懂得什么是危险,对各种新颖的动作和运动器材又极富好奇心,都想做活动尝试,如看到皮球就用脚踩上去;看到“荡桥”就想走等等,这样极易发生伤害事故。为此,教师在组织开展体育活动时,应通过各种教育手段,使幼儿逐渐认识自己身体的主要器官及其功能;知道体育活动应如何规范地进行;器械应怎么玩;什么动作不能做,如果做了会怎么样,等等。当幼儿在体育活动中出现危险动作时,教师要及时进行说服教育和保护,使幼儿逐渐形成安全活动的意识和习惯。
2.幼儿体育活动的自我保护
幼儿体育活动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行为的培养,一方面通过教师安全教育和帮助,另一方面必须通过幼儿自身参与体育活动实践学习,不断积累各种科学合理地开展体育活动的方法及经验。如:按常规取放运动器材,并做到不争抢;用合理的方法玩各种运动器材;会在体育活动过程中躲闪,不碰撞同伴;当自己的身体将要被碰撞时会避让,等等。要摒弃那些为避免幼儿体育活动中的安全事故而采取的不正确方法。如,减少幼儿体育活动时间和次数;缩小幼儿体育活动场地;减少体育活动器材;限制幼儿一部分正常的体育游戏的内容,等等。只有重视和完善教师对幼儿体育活动中的安全教育和保护,提高幼儿动作技能和活动能力,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才能避免和减少幼儿体育活动中的不安全行为,防止事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