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语文

时间:2019-05-15 02:29: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生态语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生态语文》。

第一篇:生态语文

生态语文——原来可以这样美丽

重庆市丰都县树人镇中心小学校

江昌梅

引言:

中央电视台举办的第十二届青年歌手大奖赛,至今仍记忆犹新:选手分通俗、民族、美声和原生态几种唱法参加。其中,原生态歌手用他们嘹亮、清纯的歌喉打动了所有听众的心,让人久久回味,获得了一次又一次的高分,成为比赛中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细细想来,他们的成功,一定取决与他们生态、无暇与纯朴的歌声。

那么,我们语文课堂能否象歌手大赛那样 “返璞归真”,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课堂的真实性?能否“踏雪无痕”,真实、自然、和谐,再现师生“原汁原味”的教学生态情境?如何构建生态语文课堂,从而达到师生共识、共享、共进的教学高境界,实现师生生命价值的不断超越?我们丰都县小学语文教师在发展性阅读中追求着,探索着……

正文:

要想构建生态的语文课堂,必须以促进学生人文一体、和谐发展为目的,尊重语文特有的学习规律、尊重学生的学习需要、尊重社会发展、追求人本、文本与生活之本的统一,从而使语文学习更近与质朴、自然的本真状态。

一、构建生态语文——让课堂充满“诗情画意”。

1、构建充满“爱意”的语文课堂。

在课堂上,师生间充满了“爱意”,课堂就会由此变得轻松,教师才会游刃有余地教,学生才能自由自在地学;课堂上有了“爱意”,师生间才会尊重与理解,学生不必小心翼翼地“揣摩”教师的想法,教师也不会将自己的观点强塞给学生;课堂上有了“爱意”,教师才不会将目光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上,而是更多地关注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体的存在。我在教学《揠

时一个小插曲:指导朗读“庄稼都枯萎了”之后有气无力地说:“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这句话时,一学生读得声音很大,我笑着说:“要么是你的生命力很顽强,要么那拔苗的人力气很小的哟!”说完,朝学生做了个拔苗的动作,惹得全班学生哈哈大笑。在笑声中,学生的紧张消除了,精神放松了,明白了课文的内涵,对如何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也有了更深的认识。

2、构建富有“诗意”的语文课堂。

课堂应该富有“诗意”。什么是诗意?怎样的课堂才是诗意的课堂?这真有些只可意会不可言说的味道。如语文,我想,只有那种将课文作为一个载体,师生的思想时而在上面栖息,时而又畅游四方的课堂才是诗意的课堂;只有那种充满了“心有灵犀一点通”“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的课堂才是诗意的课堂;只有那种师生于“山穷水尽疑无路”的困境中忽然发现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课堂才是诗意的课堂;也只有那种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在字里行间“悟读”出独特感受的课堂才是诗意的课堂。

3、构建饱含“情意”的语文课堂。

情感是文章的灵魂。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课堂远离了“情感”只能是“一潭死水”。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情感直接影响师生关系,直接关系到教学情境的创设。在课堂上,一个好的教师应善于以自己的情感调动起学生的情感,使师生的情感与所学内容(特别是文章)蕴涵的情感相吻合,当喜则喜,该怒则怒,师生一起激动、平静、愉快、悲哀、得意、紧张、悠闲,让整个课堂“情意”浓浓,充满着和谐、合作的氛围。

4、构建体现“创意”的语文课堂。

教师的智慧体现在哪里?就课堂教学而言,应体现在课堂教学的“创意”上。就课堂教学而言,教学内容的处理、导语的设计、板书的技术、提

“创意”的对象。教师在课堂上体现不出“创意”,教学就不可能新颖、与众不同,整个课堂就不可能彰显出“教者的个性”,更不可能成为“艺术”。

5、构建带有“写意”的语文课堂。

“写意”是国画的一种画法,用笔不求工细,重在神态的表现与情感的抒发。以这种观念看课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则不必面面俱到,而应给学生的思维留有足够空间,让他们自己去读、去悟,去以大观小、由小窥大,进而掌握所学的精髓,领略所学的美妙。此外,教师还应有意识地将课堂教学向社会生活延伸,为学生进一步探究留下空间。

二、构建生态语文——让课堂“简单并精彩着”。

简简单单才是真。构建生态语文的课堂,老师应该 “倡简”,让语文课堂简单并精彩着。

还清晰地记得《谁动了我的奶酪》故事中的两只老鼠嗅嗅和匆匆,当他们发现奶酪不见后,比两个小矮人哼哼和唧唧要做得好。因为小老鼠总是把事情简单化,没有了就赶快另寻地方,结果每天都可以享受美味的奶酪。而小矮人凭自己复杂的脑筋和情感,总是一味地分析丢失奶酪的前因后果,把事情复杂化。结果当他们发现奶酪不再出现,当他们无法忍受饥饿时,才最终出动寻找奶酪。

我们的语文教学何尝不是如此,都说自从多媒体闯入语文课堂以来,语文课堂就变得五光十色、多姿多彩了。但是语文课基本的教学手段慢慢在被遗忘。常常为了追求精彩的环节紧密相扣,教师总是想方设法把内容复杂化,明明直道可行却非饶个弯不可,好像不这样就体现不了语文的内涵和深刻性。其实,简单行事却可能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快乐和精彩。上学期二校的孙老师上的《红领巾真好》儿童诗。她的教学设计简简单单,把“蓬松”一词引导得淋漓尽致。真正体现了简单并精彩着。

“蓬松”是什么意思?

生1:我觉得诗中的“蓬松”就是蓬起来松松的。师:用一个近义词来解释呢? 生2:“蓬乱”这个词语就可以呀!

生3:我反对,那不可以的哟!我有个疑问,这两个词可以交换吗 生4:老师,不可以的。因为“蓬松”就是蓬起来松松的,看了很舒服的。“蓬乱”就是“头发乱蓬蓬的意思”。师:同学们讲的真好!

教师出示PPT画面,鸟儿羽毛蓬松的和小女孩蓬乱的头发进行对比。孩子们一下子就明白过来了。哦,原来是这样,我们懂了。

师:让我们读一读这句诗,让这个可爱的鸟儿蓬松的羽毛定格在我们心中。

构建生态的语文课堂,就应该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诵读文本,感悟文本。通过生动、扎实的语文实践活动,把握文本语言的内在精神,使学生文本语言与接受人文熏陶融为一体。片段中关于“蓬松”的教学,从理解,到质疑,到拓展,再到想象,体现了过程和方法,融入了情感。在理解词语的过程中,学生自行发现,自行创造,自行建构文本的意义,建构自己的文化。经过这样的过程,学生的理解由肤浅到深入,由简单到具体生动,由模糊到准确。这些词语也在学生心中变得厚实起来,在学生心中有了生命。

三、构建生态语文——让学生合理需求得到满足。

加德纳的“多元智力”学说认为,学生与生俱来各不相同,他们没有完全相同的心理倾向,也没有完全相同的智力,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强项和弱项,人的本能是多元的。为了建构新型的语文课堂“生态环境”,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育对象,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创设不同的、适宜的、能够保证每个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方式和策略,使每个学生以自己特有的脑。鼓励学生放飞想象,从不同角度启迪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换角度、多方位探究,点燃了学生创新的火花,使学生创新意识得到了增强。因此,很好地把握小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的心理需求,才是改善语文课堂面貌的关键所在。

㈠、满足学生听的愿望。语文课堂上,大多学生都喜欢听到美丽的传说,有趣的故事,神奇的科技知识,感人至深地佳作朗读。而这些内容也正是语文学科应有的一些特点。优秀的语文文便善于抓住这些能引起学生强烈兴趣的特点,满足他们“听的愿望”。如《蝙蝠和雷达》这篇课文,内容新奇,容易引起学生的好奇感。他们希望能多收集这方面的实例。那么,作为教师何不就此入手,多让学生课前收集“仿生学”方面的知识,学习了课文后,让他们自己主持“我心目中的仿生学”实例给他们听呢?让孩子们丰富的想像展开五彩的翅膀飞过山川,飞过大海,飞上云天;激发他们潜在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

㈡、满足学生说的愿望。当学生在课堂上遇到了疑问,或是那被放飞了的想像有了特别地发现的时候,他们多么希望能有机会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请老师和同学帮助解答,或是共同分享那份喜悦啊。然而,教师往往就忽视了这一点,结果是教学任务似是“完成”了,学生却失去了“说”的机会。如此久而久之,他们再不愿动脑思考,被压抑在心底里的那些疑问,那些发现也会变质、腐烂,将他们本来很灵活的大脑锈死。反之呢?如果课堂上学生能有机会去说的话,不定哪个疑问的解答或是独特的发现,就会如破土的春笋,终长成一片茂盛的竹林。

㈢、满足学生读的愿望。

教师动情地朗读,往往能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情境之中,使之与作者或主人公同悲、同喜。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不但佩服教师,而且特别希望自己也

能同教师读得一样好。这时就需要教师满足他们的愿望,让他们通过读,去体会作者或主人公的思想、情感,并抒发自己的感受。《假如只有三天光明》这篇课文的教学,如果不让学生去充分地读,又怎能与作者海伦凯勒站在一起,来体会一个双目失明者对光明地渴望,对生命地珍惜呢? ㈣、满足学生写的愿望。

教学中遇到好的章节、词句,反复地读后,仍觉余兴未尽,这就需要满足他们写的愿望。教师应适时激发,或抄原文,或录侍句,亦或仿写片断。这样,在写的过程中强化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大量地积累了作文的词句材料,进一步掌握了作文的技巧,不知不觉中,学生的阅读,作文能力就得到了提高。而不是把大量的作文布置回家里,让他们舍近求远去找些二、三流的例文作参考,写些文章应付了事。

大思想家教育家卢梭说过“教育要回归自然”,我们的语文教学就要让学生展示生命的“原生态”,应当鼓励学生大胆地,有个性地读写,读出生命的真实,写出生命的本真。生态语文,听起来很美,美得如同一个遥远的童话。但只要我们科学地构思,大胆地实践,生态语文,必将会由童话变成现实,给我们的语文教学带来无限生机和无穷的魅力,让学生的生命存在、成长、完善,使教师、知识、学生在生态的课堂环境中发生共振,教师和学生的生命质量得以全面提高。【背景扫描】

多少年来,我们的课堂上,教师已经习惯了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教学,总是千方百计地将学生虽不大规范,但却完全正确、甚至是有创造性的见地,按自己的要求格式化,以至漠视了学生生命个体的鲜活蓬勃与缤纷多彩,钳制了学生的活力与个性,压抑了学生勇于创新、敢于创新的欲望,挫伤了学生探索和创造的信心与热情,学生成了被教师牵着鼻子走的学习木偶。

第二篇:生态语文浅论

生态语文浅论

摘要:“生态语文”首先由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蔡明提出,得到较多专家与一线教师的认同。生态语文是一种用生态理念去学习、教授、研究语文的语文教学新模式、新流派。基于学生、以文为本、个性教学、适性发展是它的基本理念。自然性、自主性、生命性、创新性是它的主要特征。语文课程体系生态化、语文教材编制人性化、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语文学习方式个性化、语文教学评价多元化是它的主要策略。生态语文课堂的构建对语文教学、学生和教师发展都有较大意义。

关键词:生态生态语文生态语文教学“生态语文”首先由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张家港市教研员蔡明提出。几十年来,他一直以“生态语文”教育为抓手,带领团队研究生态阅读文化、生态作文教学和生态课堂建设。在他的影响和带领下,一批一线语文教师找到了精神栖息家园,走上了专业成长道路。生态语文正成为改革中国中小学语文教学,乃至基础教育的一股重要力量。下面将对“生态语文”的概念、基本理念、主要特征、实施策略本质意义五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生态语文概念的厘定

特级教师蔡明认为,“生态语文”是语文的一种信仰、理想。“生态语文”自身否定了试图给它定义的任何轻举妄动。无论如何,你不能把语文当成一门孤立的和静态的学科观察。什么时候,你第一次感到了“生态”?或者是在什么样的时候,你感觉到了语文需要“生态”?你就会默许“生态语文”这一存在[1]。朱治国提出,生态语文就课堂学习而言,指课堂中的语文生长状态。生态语文关注的语文生长状态是教学活动中师生的语文活动状态,而“珍惜独特性、尊重多样性、强调关系性、追求和谐性”,是将生态语文与其他语文教学区别开来的本质所在,是生态语文的基本价值取向[2]。徐凌云觉得,生态语文就是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一方面要注重系统观、生态观,促使课堂与自然社会的关系发生转变,注重实践与体验,另一方面促使教学生态的改善,通过转变教学生态中的教师行为、学生行为,平衡课堂群体生态,建设和谐的语文教学生态环境[3]。

综上观点,生态语文是一种用生态理念去学习、教授、研究语文的语文教学新模式、新流派。生态语文的关键在于“生态”,而“生态”的本质就是遵循规律。遵循规律体现在语文教学中主要有两点:第一,遵循语文学科自身的规律。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在生态语文教学中既要体现语文的工具性,又要重视语文的人文性。第二,遵循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教师与学生是教学的两个主体,尊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即“以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站在学生角度看待问题,承认学生是有不同个性的个体,让语文课堂真正充满“生态”气息。

二、生态语文的基本理念

语文课堂是教师、学生和文本共同的课堂,生态语文课堂是在教师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和文本作用的课堂,保持学生和文本的活跃性是生态语文课堂的主要任务,因此生态语文课堂教学理念集中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基于学生。基于学生就是以生为本,从学生经验出发,重视学生兴趣。语文的意义只有在“课程”执行中才会发生,无论你对语文有怎样完美的认知,如果失去了与学生的紧密关联,就失去了价值。有些风靡一时的语文教育思想之所以成为明日黄花,就在于它是教师的语文,而不是学生的语文。生态语文课堂以人为本、基于学生的理念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1)要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促使学生习得语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3)以学生为本,培养发展学生鲜明的个性;(4)基于学生的经验,关注学生语文学习兴趣。

2.以文为本。语文教学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阅读教学,所以生态语文首先强调生态阅读教学。如果一节语文课对文本的诠释不是生态化的,生态语文就没了载体。文本自身具有丰富的生态文明内涵,具有生态本质,应当成为引领课堂教学的生态化设计的依据。文本生态维度应该成为生态语文课堂建构的核心。解决语文课堂生态危机的根本出路在于用科学方法合理调适不同个性、不同基础的学生对于文本的充分理解与吸纳,使语文学科真正满足学生的文化需求和精神需求。教师必须从文本内在生态型这个维度出发,建构学生丰满自主的精神家园。

3.个性教学。课堂既是学生的课堂,是文本的课堂,又是教师的课堂。在生态语文课堂上,教师除了尊重学生的学习个性之外,还要注重自身教学个性的开发。一位合格的语文教师应该有鲜明的教学个性与教学艺术,并且个性是符合自身特点,能够扬长避短,将自己的优点长处发挥到最大限度的。生态语文课堂除了尊重学生、尊重文本之外,还要尊重教师,彰显教师教学个性。

4.适性发展。蔡明觉得“生态语文”倚重“习来”而非“学来”,学生具有语言学习与生俱来的能力,教师是“学习共同体”的成员之一[4]。“生态语文”价值追求的核心是:自然的、自在的、自由的。凡是用各种所谓的形式和教条制定出的种种“规范”,都与真正的生态语文有距离。语文就是它本身,每个学生天生都有学习语文的能力,生态语文课堂提倡尊重这种能力和天分,不过分强加干涉,顺其自然,适性发展。

三、生态语文的实施策略

“生态语文”理念是符合时代要求的,更重要的是把先进的理念付诸实践,需要教师对课堂进行精心设计和引导。关于生态语文的实施策略可以从以下五点论述。

1.语文课程体系生态化。生态语文提倡创建家庭、学校、社会、自然、网络“五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形成“大语文教育”的基本体系。“大语文教育”最早是特级教师张孝纯先生创立的一种新型的、带有突破性的语文教育思想。这种思想主张语文教育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与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并把教语文同教做人有机结合起来,把传授语文知识同发展语文能力、发展智力素质和非智力素质有机结合起来,把读、写、听、说四方面训练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接受全面的、整体的、强有力的培养和训练。“大语文”建立的课程体系正是构建生态语文课程需要的。生态课程体系是一种开放的、动态的、和谐的、生长性的和可持续性发展的课程体系。

2.语文教材编制人性化。语文教材在语文教学中具有非常特殊的地位,语文教材是语文课程的形象载体,教材内容体现课程要求与目标;语文教材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媒介,更是语文课堂教学中十分重要的凭借。语文教材的编制对语文教学有重大影响。“生态语文”教学需要的教材应该充满人文化、人性化,充满人情和人道气息。语文教材在编制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符合学生需要,选编入的课文要能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与教材产生共鸣。教材在选文时既要选一些传统的经典文章,又要与时俱进,适当选入一些时文。整个社会都在进步,教材编制当然不能落后,在传承中国经典文化的同时,要注重教材的人文性、时代性,让教材的编写深入学生内心,对其产生影响,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教育学生,实现真正的“生态语文”。

3.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语文课程来源于生活,甚至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因此,应在课堂中尽量将课文叙述和描写的内容还原于生活,使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文本融合,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融为一体。请看案例“这是语文课吗”:在美国,语文课是在语文情境创设与开发运用中进行的。小学一年级第一堂语文课,老师提出一个孩子们普遍感兴趣的问题:“我们是怎样从妈妈的肚子里生出来的呢?”孩子们七嘴八舌、议论纷纷。到底是怎样生出来的呢?老师说:“从今天起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实验。”老师把事先准备的一对老鼠请进教室。从这一天起,语文课就变成了老师和孩子们养老鼠、观察老鼠生育过程的活动。同时,在这样一个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引出了一系列词汇。一个月左右,小老鼠生出来了,孩子也掌握了不少词汇。第二个月,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鱼是怎么生出来的?老师和孩子在教室养了一对鱼。第三个月,老师问孩子们:“校园里的树有没有妈妈?”老师带着孩子们走出教室,在校园里开垦一块土地,种下树种„„第四个月,老师再问孩子们:“山上的石头风吹雨打、日晒夜露,他们有没有妈妈呢?”老师带着孩子走出校园,采集各种石头标本„„这就是生态的、生活的语文。

4.语文学习方式个性化。个性化学习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倡的学习方式。在以终身教育为典型特征的学习型社会,具有个性化特征的学习方式已成为学生健全人格的必经之路。《语文课程标准》主张人的终身需要及和谐发展为目标,强调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要求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注重情感体验”,“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并将学习语文的自信心作为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先决条件。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有着独特的感受,面对同一个文本会产生不同理解,“有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同样,“有一千个语文教师就必然有一千种语文课程”,“有一千个学生就会有一千种独特感受”。所以,语文学习没有千篇一律的程式,每堂课都是不可重复复制的。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思想、个性,在生态语文课堂上要允许学生自由表达,尊重学生的个性,运用不同学习方式,实现语文学习个性化。

5.语文教学评价多元化。生态语文在教学评价上要求多元化。这里所说的多元化有三层意思,即语文教学评价主体的多元、教学评价方式的多元和评价标准的多元。新课程语文评价要求注意评价主体多元性,即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同学互评和家长参与相结合。语文教学评价方式的多元化指根据评价内容的不同采取不同评价方式。例如,对基础知识的评价,可以采取笔试,或将基础、阅读和作文三部分合为一张试卷;对于听说能力的评价,还可以灵活一些,进行口试、朗读、口语交际等。评价标准的多元化指语文具有人文性或文化品格,文化本身具有包容和多向的特点,再加上学生语文学习存在个性差异,语文素养存在差别,这些都决定了语文教学评价要遵循价值多元化标准,使每个学生在评价过程中都能领略成功的喜悦。

生态语文是符合教学规律的语文,是符合新课标要求的语文,是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语文。构建生态语文课堂,充分尊重学生,生态解读文本,绿色写作,实现语文教学生态发展和学生学习生态发展,是生态语文生命和奋斗目标。生态语文的提出,对语文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是语文在新世纪的新诠释。

参考文献:

[1]蔡明.新课程背景下的生态语文课堂研究[J].语文教学通讯,2012(25):13-16.[2]朱治国.新课程背景下的生态语文课堂研究[J].语文教学通讯,2012(25):17-19.[3]徐凌云.叙说生态语文[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7(01):38.[4]蔡明.新课程背景下的生态语文课堂研究[J].语文教学通讯,2012(25):14-15.

第三篇:浅谈小学语文生态课堂教学

浅谈小学语文生态课堂教学

巴中市恩阳区花丛镇镇庙小学 柏述珍

课堂是教育实施的主阵地,关于生态课堂教学的研究是生态教育的一个重要主题。

语文学科教育是一种塑造人、培养人的教育。它的目标设定要围绕学生的身心发展考虑,要围绕国家的教育方针考虑。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它要承载传承文明的重任。因此,我们在小学语文课堂上用人性化的氛围润泽学生,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用生活化的气息感染学生,使学生体验到知识和生活的联系;用实践性的操作来引导学生,使学生感悟到知识的内涵,从而构建一个和谐的课堂、让语文课堂教学充溢着“生态美。”

如何通过小学语文教学促进学生的生命发展?利用生态系统的原理有机的渗透整合于现实的课堂活动,成为我们今天研究的主要目标。

一、小学语文生态课堂教学的目标

生态课堂教学的根本目标:是生态课堂主体——学生学习生态的建立。在课堂教学生态过程中、要树立全面依靠学生的观念,要相信学生具有的学习的天性和无限的潜能,学生学习是有个性和独立性的,要一切从学生的学出发,把全新教育价值归结到学生身上。这是现代人本教学伦理价值的根本体现,也是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根本目标。

二、小学语文生态课堂教学的内涵

什么是生态课堂呢?“生”意味着课堂的生命性特征、生动性特点和生成性特点;“态”包含着课堂上师生的态度、师生教与学的状态和师生的动态。生态课堂应该是这样一种课堂:教学气氛民主、和谐,教师给予学生充足的学习时间和空间,教师引导点拨与学生自主探究和谐统一,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知识得到积累,个性得到张扬,情感得到熏陶,思维得到培养。

生态课堂不是“知识课堂”、“能力课堂”和“智慧课堂”的对立面,不是要颠覆和重建现有课堂,而是对新课程理念的发展理解、时代要求和具体体现。生态课堂是新课程理论基础中生命观、发展观和生态观的教学论诠释,是对传统课堂的解构和合理性超越。

生态课堂是顺应学生“自然生长”,适应师生生命成长需要的“自长”与“助长”有机结合的课堂,是自主、自学、自由的课堂,也是生存、生长、生命的课堂。生态课堂通过构建平衡、协同、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实施多样化教学策略,达成理想的教学境界。生态课堂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具体分为两种情况。其一,相对于课堂生态环境而言,师生共同构成课堂生态主体。两者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完整的课堂生态系统。其二,师生彼此互为参照,构成两类课堂生态主体,即教师生态群体和学生生态群体。这两类课堂生态主体不仅各自内部关系错综复杂,而且彼此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塑造、有机联系。

三、小学语文生态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

生态课堂最本质的特点是生态性,或曰生命性。它的宗旨就是:“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生命状态,促进每一个学生的持续发展。”致力于提升每一个学生的精神品质,张扬每一个学生的个性风采,还孩子一片清新明朗的心灵空间,让每一个孩子有尊严地学习,让每一个生命个体发出夺目的光彩,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全面、持续、健康的发展。

生态课堂是以生态理论辩证地思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以人与自然的和谐为价值核心的思维方法和发展思路。生态课堂具体表现为如下基本特征:

(一)整体相关与动态平衡的统一

自然界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每一个系统都不是孤立的,它处于纵向的各个系统中,也与横向的系统发生着各式各样的联系。平衡与不平衡能够在这些大小系统里流动与转移。课堂是自然界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整个生态的一部分,也是一个整体的有机系统。课堂中有各自的组成要素,也有各自的运演规律,但它们之间绝非是相互独立、互不相干的,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各组成部分之间进行自发转移和人为的推动,促进课堂系统由不平衡——平衡——不平衡的方向发展。其中的“有机物”(教师、学生)、“无机物”(环境等)、“气候”(学习氛围)、“生产者”(教师)、“消费者”(学生)之间时时刻刻都存在着“物质”、“能量”、“信息”的流动与交换。每种成分、过程的变化都会影响到其他成分和过程的变化,课堂生态系统也是由不平衡——平衡——不平衡的方向发展着。正是由于系统中这种不平衡的存在,才使得系统的演进产生了动力。系统中对立面之间的斗争通过此起彼落的较量,总是向着更高的景观螺旋式前进。生态课堂把学生作为教育本体,作为教学的第一资源,为他们建立一个自由、和谐、富有个性的独立自主的学习生态环境,使学生的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整体协调发展,使课堂中的物质、能量、信息的转换由不平衡到平衡、由新的平衡到新的不平衡的循环往复、螺旋上升,从而使课堂教学效益与生命质量不断获得提升,实现课堂整体与动态的统一发展。

(二)多元共存与和谐共生的统一

人类在对自然的探索、改造过程中,需要始终以一种宽阔的视野、胸怀和眼光对待自然界中的万事万物,切忌为了眼前的、局部的利益而牺牲自然界本身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影响生物系统的和谐共生。在课堂教学中也是一样,教师和学生都是具有多样性的丰富个体。多样性是课堂生态系统内在丰富联系性的外在表现。在课堂教学中,要承认学生的多样性,允许并注意保护课堂教学中学生个性的存在。生态课堂应遵循个体的生命发展规律和原则,促进学生的生命走向更加完整、和谐,体现教育本质的回归,走进学生的生命世界,促成课堂教学的各因素之间和谐运作,使师生在丰富多样的环境中共同发展,实现多元共存与和谐共生的统一。

(三)开放性与交互性的统一

生态课堂作为自然界的组成部分之一,既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又是一个充满活力的交互关联的系统。开放性意味着系统内外各要素之间彼此的联系性,交互不仅仅是在一种独立系统内的相互作用,与环境之间也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因此,相对独立的开放性和交互性的统一是生态课堂系统的存在方式。生态课堂作为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有“物质”、“能量”、“信息”的进出和交换,有其自身能量交互作用的规律。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知识的同时,要考虑其认知上的接受能力、心理上的承受能力,保证学生能够对新知识进行同化,使新旧知识之间建立相互联系。在生态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发展不应仅停留于知识教学、能力训练的层面上,更是一种生命为了求得发展而进行的师生之间、与教学环境之间交互作用的活动,师生在这个过程中享受着生命过程成长的快乐。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重视生命价值,提高思维品质,形成教师、学生各自发展与互动发展的生态链条,构建师生之间及其与教学环境之间自由对话的生态发展场,建立和形成生态课堂和谐发展的有机生命体,实现生态课堂开放性与交互性的统一。

(四)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统一

自然界所蕴涵的物质财富似乎是无限的,人们只向自然无限索取,而缺乏保护和建设自然的意识。其实,相对于满足学校、教师、家长各方面的需要来说,学生作为自然生态环境的价值资源也是有限的,把学生当作可无限填充的接受知识的容器,过度灌输,无限供给,容易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等精神资源临近“枯竭”状态。人的潜力的挖掘可以是无止境的,然而这种盲目发展观忘记了人也是自然的产物,人的发展不仅要全面、个性化,也应是可持续、终身的发展,无限度地对学生进行枯竭性的智能挖掘会如同对地球资源的毁灭性利用一样是十分危险的。学生作为独立的自成一体的生命,有着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特点,无视学生的个体需要和成长发展而进行过度开发,必将会付出比破坏自然生态更大的代价。同时,就人的认识而言,学生的认识发展潜力又是无限的,人的认识过程是一个辩证否定的发展过程,知识是一种可以重复使用而又不会损耗的无限资源和无污染资源,伴随着学生生命的成长,学生的认知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学习是终身的行为,认知的发展也是终身的追求。因此,生态课堂教学中既要保护学生的认知需要,也要不断促进学生新的认知的生成,实现课堂教学中知识的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统一。

(五)差异性与标准性的统一

生态课堂教学中要特别重视“人本性”问题,尊重人的差异性、多样性、独特性,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主体性以及潜能的开发,及时满足学生合理的需求等等。同时,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正在形成之中,教师既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尊重他们的选择,又要根据一定的理性“标准”加以引导,这样才能不断提升学生的生活质量,养成学生严谨的生活态度和责任感,教师也在不断地约束自己走向正确的发展方向。这种理性“标准”既体现了某种真理及人类的共识,又体现了现代教育的规范、导向作用。如果没有对真理、规律的探索,没有依据规律而制定的教学标准,课堂将跌入无序、混乱的深渊,任何“人文”的东西也无从谈起。生态课堂有秩序、可持续发展需要并且也有“规律”、“共识”、“标准”可循。正是凭借这样的“理性精神”,课堂教学克服了人作为动物界一员的狭隘眼界,超越感性的局限性,使自身的科学、系统、理论的思维不断进化和发展,避免了象其他动物那样完全受自然界支配的命运,这是生态课堂所要遵循的差异性与标准性相统一的重要规律。因此,生态课堂要体现差异性与标准性的统一。差异是有标准的差异,标准也是在差异基础上的标准。课堂教学既需要差异,更需要基于规律、真理的标准和规则。当然,强调标准,并不是要像传统那样,用标准的霸权去压制差异,课堂中不能只有教科书、教师的“标准”而无学生的“多元体验”、“多元理解”。

总之,呼唤生态的教育,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生态的课堂,让学生的生命得以充分地舒展,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一代新人,教师们任重道远,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拥有一双慧眼,敏锐地发现、捕捉一切课堂可利用的资源并加以利用,在文本对话、师生对话、同伴对话中互补、互构、互融,从而真正成为学生发展的朋友和学习的伙伴,使凝固的课堂场景变成一幅幅鲜活而生动的画面,流淌出生命的亮彩。

第四篇:充分体验,营造语文生态课堂

充分体验,营造语文生态课堂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堂应该怎么样?它应该是师生生命成长的最佳生态园地。在这个生态园地里,教师以自己的思想、情感、语言、技巧给学生有效的指导,同时也使自己的生命日渐成熟,绽放绚丽的花朵;学生在教师智慧的引领下,在优秀作品的滋养下,在积极主动的体验探究下,生命之树日益长高、茂盛。这样的语文课堂拥有了最灿烂的阳光,最清新的空气,最甘甜的泉水,成为最适合生命成长的园地。

要让语文课堂成为一个生态园地,教师就应该懂得叶圣陶先生说过的那句话:“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懂得学生像一棵棵姿态各异的植物,而不是一个模具里生产出来的机械零件;懂得尊重学生个体独特的感受。那么,对学生来说,课堂上语文学习最好的阳光、水分是什么呢?应该是学生多角度、多层次的体验活动。体验,是学生感受、想象、感悟等心理过程对阅读对象的激活与投入,它使学生进入“主客融合、物我同一”的理想境界,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生命与作品的生命、与作者的生命零距离的接触,感知到生命丰富的内涵。可以说,在充满体验的世界里,课堂教学是生命化的,充满生命的意蕴和情调,这样的课堂称得上是生态课堂。

在充满体验的生态课堂里,教师会千方百计地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应的各种有效的情境,创造和渲染气氛,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上《最后一课》,不再像以往生硬地把爱国主义的主题灌输给学生;而是把精心制作的小国旗发给学生,让学生边听歌曲《松花江上》,边观看抗日战争时期日军暴行的图片,让学生置身于浓浓的爱国情感之中,然后推己及人,把自己的爱国情感投射到主人公小弗朗士的身上。教师上《云南的歌会》,不再从介绍作家的情况导入,而是从学生喜欢的“超级女生”谈起,和学生一起唱《想唱就唱》,然后带着学生来到“云南的歌会”,和云南少数民族的人们或对歌,或合唱,让学生流连忘返。教师上《背影》,不再按老一套方法,叫学生找几处背影,比较几个动词;而是事先布置学生写关于父爱的作文,然后选出最生动感人的片断读给学生听。一个学生在作文中写到了自己那既没有什么本事,也没有好身体,更没有男子汉气概、靠给船老大当伙夫的父亲送他上学的故事,文中有这么几句:“我那憨厚又木讷的父亲想为睡在上铺的我铺好床单,于是,他准备爬到上铺去。只见他抓紧了床沿,身体一缩,一只脚踩在铁架上,另一只脚努力向上攀,当他爬到一半时,摇晃的床架险些使他摔下来。他红了脸,稳了稳身体,双手更紧紧地抓住扶手,背躬起来,人显得更瘦小了,终于爬到上铺了,他背对我,两膝跪在床边,替我仔仔细细地把床单铺平„„”当老师读到这里时,我们可以想象学生的心海已经波涛起伏了,他们已经体会到父亲的背影是爱的缩影,平淡小事中见爱的深情。

在充满体验的生态课堂里。教师会根据文章特点让学生“读”书。这种“读”,不单是以往课堂教学中的齐读,只追求外在的气势和整齐划一的效果;而是创造性地“读”。整体感知阶段;教师会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适合自己的方式自由地读,来初步体验文本。在深入探究部分,教师会让学生选自己喜欢的句子美读,把体验的初步感觉用朗读的形式表现出来。为了强化学生的体验,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创造性地读。如读《春酒》的最后一句:“可是我到哪里去找这么好的家醅呢?”教师偏要学生把结尾的“呢”去掉,让学生再读,学生果然从这个语气词中体会到作者那种淡淡的乡愁;读辛弃疾的词,其中的最后一句是“可怜白发生”,为了让学生深入体会作者那种壮志难酬的心情,让学生读三遍,要求一遍比一遍感情更悲壮;读《那树》,先让学生朗读后半部分树被砍伐以后惨不忍睹的段落,再倒过去读课文前半部分中描写树枝繁叶茂、荫庇四方的段落,以期用强烈的对比性朗读,使学生更深入地走进文本,感悟主题。

在充满体验的生态课堂里,教师不再是字词句篇,加上主题结构,一个都不能少;而是懂得课堂时间有限,不能让学生的生命浪费在没有价值的东西上;总想着什么都要教,面面俱到,结果一“面”都不到。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会苦练一双慧眼,通过抓关键句,抓课文矛盾点,牵一发而动全身,让学生集中体验感悟一个重点,有所收获。如上《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师紧紧抓住其中独立成段的一句话:“罗布泊,‘泊’字的左边是三点水啊!”提醒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写这句话?这句话为什么单独成段?文章怎样写“泊”变成沙漠?通过这三个问题的讨论,学生就会对全文主旨有较好的把握。教师还会在看似文中矛盾的地方找出让学生体验的内容,因为他知道,文中让学生感到矛盾的地方,是由于学生生活经验和现实的不平衡,越是让人不可思议的地方,越能激发学生体验求知的欲望。学习《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教师就提出这样的问题:爸爸去世了,而英子却表现得惊人地镇定、安静,课文既没有写她流泪,更没有写她号啕大哭,你是怎么理解这件事的?学生通过思维的碰撞,最终了解了英子的镇定是在爸爸一次次为她创设的锻炼活动中成长的必然。也让学生体会到,对自己的亲人,活着时要珍惜;当亲人去世时,应该更好地完成使命。

钱理群教授认为,中学语文教育要打好两个底子,即“终身学习的底子和精神的底子”。如何夯实“精神的底子”呢?绝不是靠说教和灌输,而要通过学生对文本的体验感悟来实现,体验强调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动,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它是现代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它将使语文学习充满个性,语文教学更具活力。营造体验的氛围,让学生在鲜活的生态课堂里走向成熟,享受生命,这应该是新课程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策略之一。

(作者单位:嵊泗中学)

第五篇:语文生态教学生长综合素养

教学论文

语文生态教学生长综合素养

——为孩子的成长奠基 高县硕勋小学校严聪

追随着岁月的脚步,我们总会感叹时间的无情。本学期,我们语文老师为了践行张校长提出的“生态硕小,幸福人生”这一教育理念。”我们追问,什么样的语文教学更有意义、更有价值。如何从功利化的语文教育走向关注生命幸福的教育,成为我们共同的目标。指向生命成长和幸福的学校育人目标“一流好人格;一身好体魄;一生好习惯;一个好兴趣;一种好思维;一手好汉字,一副好口才;一篇好文章;一项好才艺。”为我们的语文教育改革提供了依据,指明了方向。我们都在“改革”的道路上蹒跚起步,把建构语文素养作为我们主要工作任务,在学生生产素养的过程中充实我们教师的生命,让我们教师的生命价值更大化。在建构知识,培养能力向建构素养的转变的语文教育路上,我的主要做法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我的课堂我做主”。

1、课堂是学生生命成长的主要场所,可以说学生的素养生成主要靠课堂这个阵地和载体。在课堂中,我坚持把学习的时空还给学生,把学习的兴趣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把自尊自信还给学生。注重激励,注重唤醒。认真践行“三段三学两问题”的教学模式。形成“自读自悟以学定教——共学交流合作探究——总结升化拓展延学”的教学流程。

2、针对我班的实际情况,我充分发挥了讲台和黑板的主阵地,让学生当老师。一篇课文大多数两课时教学,第一课时认识生字、理解词语、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通常让班上四个小老师轮流完成教学。有时又把课文分成几个部分,或者把一篇课文分成几段,让四个孩子按老师准备好的课件去合作上课。就是给他们鼓励,让他们有勇气,有自信,这是我的最大愿望。

二、语文实践生长素养

我认为,语文素养,不是老师教出来的,语文素养是学生语文实践活动中建构的。陶行知先生讲,运用知识是培养学习兴趣最好的方法。认真组织开展语文实践活动,让死语文学习变为活的语文运用,成为了我语文教育的努力方向。我的主要做法是:

1、悦读童年,丰润生命

学好语文,提高学生素养最有效的途径是扩大阅读面。从一年级开始,要求每人书包里必须有一本课外书,每天中午看20分钟课外书,每天家庭作业作要求看30分钟的课外书。家长检查

2、故事童年滋润人生

从二年级开始,班上以“故事伴我成长”为主题开展课前三分钟好故事分享。每节语文课前按座位顺序轮流上讲台讲故事,内容不限。

3、日记人生,记忆童年

每周星期五语文课选取当周写得好的同学上台交流日记,并评选“写作之星”,奖励奖状和课外书,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4、体验传统,文化人生

如:本学期结合三年级上五单元的单元主题开展“中国传统文化”实践活动;开展了解“我的家乡”的过去和现在实践调查实践活动。

5、写好汉字,现在做起。

三年级开始学写钢笔字,为了激发他们的写字兴趣,结合学校开展的钢笔字比赛,在班上开展了一次钢笔字比赛。获第一、二名的参加学校举行的写字比赛。

6、秀我大作,“绿源”搭台 语文教学作文是难点,也是重点。在写话训练中,我一边注重激发兴趣,一边加强阅读管理,并重视读、说、写相结合,从一年级开始,我就要求每人每期至少有一本课外书,轮流看,学生的课外书,从选择到阅读,从读到说都由我加以检查督促。加强小作文练笔,日记训练是我的重点,最初我将自己和学生之间的小故事写成日记,读给他们听,削除了他们的畏难情绪。从二年级开始,我引导学生以《绿源》为名出班级刊物。起初提前物色好几个组长,由他们分头去组织,招兵买马,同学自由投稿。然后结合单元习作要求人人参与。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他们办出的班级刊物非常出色。班里也因此出现了一批“小设计师”、小诗人,小作家。班级刊物,大大地提高了学生习作水平,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增加了友谊,培养了他们的合作能力,又给他们的学习生活注入了一股活力与激情。

三、语文家作趣味盎然

家庭作业,是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建构素养的不可缺少的环节。在我的语文家庭作业主要有以下想法和形式。

1、个性化作业,尊重学生个体差异。这一类型的作业主要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给学生留有自主选择的空间,让学生自选内容、自选形式、自定作业,培养其特长,发展其个性,使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

2、实践型作业,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我的主要做法是(1)说一说。

对话式、独白式口语交流、复述课文、扮演导游等。在学习《葡萄沟》一课中,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为“葡萄沟旅游开发公司”设计一则广告,使更多的人了解葡萄沟,喜爱葡萄沟,到葡萄沟来参观旅游,扮演导游;这样既延伸了课堂训练目标,激发学生探索欲望,又扩大了视野。

(2)做一做。

①、做家务。现行大多数儿童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里娇生惯养,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在社会上缺乏交际能力、理事能力。不懂得感恩,不懂得为他人着想,目光仅仅囿于家庭、学校中。针对这些情况,我从孩子入学的第一天开始,每天布置“帮爸爸妈妈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开始,我只是在上课前抽一两个学生说说帮爸爸妈妈做了什么事,或者家长反馈后全班表扬。学完拼音后用拼音写句子,循序渐进,到了二年级就要把这件事用一两句话写自己是怎样做的。三年级要求他们具体地是怎样做的,还要写出自己的感受。每天帮爸爸妈妈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家务事,这对于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做事的能力,与之相关的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帮助。还可以让孩子学着做一些简单的饭菜,提高孩子的“生存能力”。

②、做实验。学了《称象》,让学生回家自己做做这个实验;学了《动手做做看》,让学生回家动手做称象的实验验证课文所学的办法。以思维的可显性促进理解的科学性;改变以往以文字和作业本,以学生个人为对象进行的单一的作业形式。这样把作业设计与儿童的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及其他各科的学习活动结合起来,不仅有趣,还构成了一个和谐的学习整体,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巩固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创新能力,在丰富的社会生活中得到提高。

③、观察日记。在教学《北京亮起来了》这篇课文后,我叫他们以《符江亮起来了》为题,仿写一篇观察日记,要求写出其特点等。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不仅观察能力得到了培养,还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了解了符江的夜晚也是很美的,从而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真是“一举多得”。学了《雷雨》一课后,让学生利用傍晚时间观察太阳落上的变化,并根据自己的观察写一篇观察日记。(3)写一写 我认为日记,是孩子们的畅想乐园,写日记是培养孩子们写作兴趣的最好方法。在日记里孩子可以写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想写的事,真实地记录自己每天的生活,写出自己对生活的思考,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总结学习、生活中的经验和教训。每天坚持写日记,用一篇篇包含真实生活、学习和所见所闻的事情用写话的形式不知不觉中写了出来。作文不就是写文章吗?这时学生会发现原来作文并不难写啊!如果老师及时批阅学生日记,发现好的日记及时予以表扬鼓励,学生便会发现其实我也能写出好日记、好文章,这样就不怕孩子们写不好作文了。

从一年级开始我就指导孩子们写日记。由一天一句、一天几句到一天一段、一天一件事,把一天中做过的或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记下来。内容必须是真实的。续上学期的一句话,几句话,一段话日记。本学期我在日记的内容又作了更高的要求:

①写自己的所见:把自己看到的人物、事物、景物记下来,每次观察最好选取一个点,写出其特征,要围绕一个中心去写。

②写自己所做:记下学校、班级、组织的各项活动(如:春游、扫墓等。)、家庭活动、同学之间组织的有意义的活动或自己的某些实验(如养花、养鱼、搞小制作)等等,参加一次写一次,写清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经过,结果。不需要面面俱到,但一定要抓住要点写。③写自己的所想:把自己对某个人、某件事的看法,以及自己在学习、生活中的优缺点等一些进步成长的过程记录下来。也可把课本上学到的、课外书阅读印象较深的心得体会、联想记下来。另外,在学习课文之后,还可以用简短的几句话写写读书心得。

④仿写:刚学写日记,很多孩子一开始可能会拿起笔时无话可说,也不知如何去写,这时我常会让他们根据课文的某一段,或某一篇在谋篇布局上很有特点的美文去仿写,既降低了写日记的难度,让孩子们有“杖”可依,又让能他们学会一些简单的、常见的写作方法。比如:教完《富饶的西沙群岛》我布置叫他们围绕一句中心句按空间顺序写《美丽的硕勋公园》《美丽的小兴安岭》后安排他们按时间顺序写《我们的校园》等 ⑤摘抄:如果觉得实在没什么可记的,就把学习中看到或读到的名人格言、座右铭或写人物、写景的优美词句、好的片段等摘录下来,以备今后写作文而用。

⑥剪贴:将报刊上的文章或图片、自己喜爱的邮票、照片等贴在日记本上,在旁边写上说明或感想。

为了激发他们写日记的兴趣,我设置了一系列评比机制,每天的日记,我要认真给他们批改,用心和他们对话,写得好的日记记上名字,如果连续五天都记上名字的,获得“写话之星”一张奖状和课外书的奖励。并从中随机选取五个同学的日记,周五语文课上进行交流会。每月我们要举行一次日记交流会。这次交流要求每个孩子在自己的日记本中选择自己写得好的一篇日记,上讲台轮换交流。通过这一系列活动,不少孩子十分用心,对日记怀有特殊的感情。他们知识面和组织语言的能力超乎我的想象。(5)查一查。在学习《花钟》《奇怪的大石头》之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资料。这样,课文的许多疑难问题在课前得到了解决,不仅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同也提高了学生多方面获取信息的本领。学习了《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后,要求学生收集有关黄山的图片、文章、诗歌,举办一次“黄山知识知多少”的展览,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如教学《日月潭》这一篇课文后,让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收集有关日月潭的知识,并用各种形式展示在同学们面前。要求学生每天看新闻、说新闻;到大街小巷去收集广告语、警示语进行交流„„这样把作业设计与儿童的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及其他各科的学习活动结合起来,构成一个和谐的学习整体,以巩固、应用、深化所学的语文知识,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巩固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创新能力,在丰富的社会生活中得到提高。

节假日建议学生外出旅游、和同学去做一些社会调查,写好“生活花絮”。学生自由组合成调查小组,上街开展“找寻身边的错别字”活动;要求学生每天看新闻、说新闻;到大街小巷去收集广告语、警示语进行交流„„查找有关资料、图片。做一些社会调查。(6)摘一摘 如学习《金色的草地》《花钟》《风筝》等课文时时,可让学生把其中重要的句段落摘录下来。古诗《秋天的雨》《听听,秋的声音》教学后,问学生是否感受到了秋天丰富多彩?其实,在我国璀璨的文化宝库里还有许多描写和赞颂秋天的优秀诗篇,请同学们搜集并摘抄到“阅读积累本”上。(7)读一读

一是吃“生字早餐”。识字教学不仅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更好地解决识字难,早日使孩子能够阅读,老师们总会千方百计地想各种办法,一年级时,我曾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识字,认记广告牌、各类招牌、日用品商标等,就是一个不错的办法,特别适合课外识字。而“生字早餐”是对课内识字进行巩固提高。自开学实施以来,经过不断完善,目前,学生基本上形成了习惯,每天早晨走进教室首先是“吃‘生字早餐’”,读完后再上位。对巩固识字和“学困生”识字有很大的帮助,减少了生字“回生”。

二是课外阅读。一年级每天看15分钟的课外书,二年级开始每天30课外阅读,每周完成一篇读书笔记。

三是每日诵读。诵读内容是我打印给孩子们。有儿歌、三字经、童谣、古诗等等。诵读不仅仅是为了积累词汇,提高语言感受力。而且能让孩子们的素养和生命品质高起来。诵读若与孩子们当下生命结合,他所起的作用是非常神奇的。但这,绝对需要坚持。这需要一点一滴地濡染,需要润物细无声,不是“一口吃出个大胖子”。(8)展一展

我在班上开辟了一个“佳作展览”栏目,主要展览学生课外作业中的书画、练笔等作品。按照课文的编排意图,每周办一次,或每两周一次。根据作业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并由学生自己展示出来,展示个性,体验成功,感受不足,师生共同欣赏、评析。通过比较,评选出若于名“书法家”、“小画家”和“小作家”。这样,学生面对自己的作业在展览中亮相,都会认真对待。

3、综合性作业,增强语文知识的运用,①、主题写绘。一年级下学期开始坚持每周主题写绘作业,比如:水果周、蔬菜周、牙膏周、洗衣粉、牛奶周等等。假如这周是水果周,就要让孩子们到超市或水果摊或果林观察水果,认识哪些水果?水果的形状、颜色、味道等,通过写绘或日记呈现出来,这样既认识了生字(因为要去看标签)又培养了他们的观察、绘画、写话能力,积累了生活经验,增长了见识。这样的作业孩子们都很感兴趣。②、主题手抄报和语文餐厅小报。

班上孩子们喜欢画画,针对这种情况,我鼓励学生们多动脑勤动手制作手抄报。从二年级开始,围绕单元主题制作综合性和语文基础知识方面的手抄报。开始我在网上搜集一些版面漂亮的手抄报让他们欣赏,找一些简单的版面让他们模仿,并给他们讲解制作手抄报的方法。对制作得好的及时表扬鼓励。慢慢地四人一小组合作完成,然后到独立完成制作。通过举办手抄报展览,对手抄报进行评奖,召开专题讨论会,激发学生的成就感和自豪感。极大地激发了他们制作手抄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这个活动,同学们的作文构思、材料组织、段落大意、语言表达都有不小进步,学生的美术、书法、绘画水平都从整体上有了明显提高,他们的知识面更广,自学能力、动手动脑能力增强了。办手抄报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一条较好途径。

下载生态语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生态语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打造生态课堂++追求本色语文(模版)

    打造生态课堂追求本色语文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有幸于今年3月29日至31日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礼堂参加了为期三天的“名师之路”——全国“新理念、新课标”......

    生态课堂论文--语文阅读教学模式5篇

    生态课堂的语文阅读教学模式 我校举行的三段八环生态课堂教学模式已接近尾声,语文教学中的新授课、复习课也已逐渐成熟成型,自己在生态课堂模式下,如何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真正......

    小学一年级语文生态课教学论文

    浅谈低年级语文生态课教学 杨忠梅 【摘要】:课程是一种实践,只要用心钻研、探索、反思、总结经验,就可以把语文融入到孩子们当中,变成孩子们的笑脸,变成学生愉快的学习,变成学生更......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态德育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态德育教育 一、实施依据 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态伦理道德属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的范畴,自然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而不是“外在的附加任务”。......

    生态课堂让语文教学活动化成为常态

    生态课堂让语文教学活动化成为常态 新课程的初中语文教学具有明显的生活化特征。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去体验和感悟语文,已经成为新课程语文教学和学习的主要方法。语文学习的生......

    构建引领式的语文生态课堂(推荐)

    生态课如何上 老营中学 蒋德军 2013年3月 生态课如何上 引领式的语文生态课堂,是以教师引导为前提,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线,以终生受益为目的,将课堂由教师的“讲堂”变成基本上......

    生态语文:并非美丽的童话(修改稿1)

    生态语文:并非美丽的童话 ——生态理论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启示 杭州市拱宸桥小学张祖庆 一、功利的教育呼唤生态的回归 “生态理论”最先得以引起人们的重视,凭借发端于当代西......

    三年上 语文 教案涉及生态环境保护章节

    长春版三年级上册 语文教案 涉及生态环境保护章节及内容如下: 1.语文教案:1——2《火烧云》 第二课时 二、读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写作方法。 二次备课那里写: 我们要保护环境,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