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打造生态课堂++追求本色语文(模版)
打造生态课堂
追求本色语文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有幸于今年3月29日至31日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礼堂参加了为期三天的“名师之路”——全国“新理念、新课标”第(4)届小学语文“生态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谢谢各位领导给予我这样一个学习机会,这次活动汇聚了我国小语界顶级名师、专家以及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语文特级教师、教坛新秀,为我们呈上了一道丰盛的语文大餐,令人回味。
本次活动,我们共听了16节课。有专家,有名师,也有省内外的青年才俊的课,每节课最少50分钟,有的将近两个小时。每节课都有自己特色、风格,每节课都有动人的一幕,精彩的一瞬,深刻的划过你的脑海。每位专家都有自己的专属领域,于永正老师的《儿童写话》教学如童话一般,散发出烂漫的童真,溢满整个礼堂,久久挥之不去。张祖庆老师的《穷人》如“一篇叙事诗,一幅墨色的渔民画,一首哀婉的歌”,时时荡涤心头。李卫东老师的《生命 生命》,武琼老师的《荷花》,孙银华老师《数星星的孩子》,蒋军晶老师的《维也纳生活圆舞曲》教学,孙双金老师的《儿童诗教学》,强晓娇老师的“漫画式”的绝版《西门豹治邺》等等,让我们真正感受到了语文课堂的百花齐放,也让我们领悟到了语文课的真谛:那就是听说读写的训练。
培训过程中,我专心学习,彻底转变角色,积极参与教学研讨。课堂上做到认真听,认真记,积极与听课教师进行同伴互动、同伴交流;课后细致地整理学习记录,努力做到带着收获回校。通过这次培训,我受益颇深,三天时间紧张而充实,精彩的课堂展示、富含教学哲理的专题讲座,让我领略到名师们的大度、从容、睿智和风趣,从而深深感悟到:生态课堂寻求“返璞归真”,回归“原生态”。教无定法,但唯有“质朴、原始、本色”的课堂,才是真正的语文课堂,才是新课程下小语课堂的生命溯流。这些课堂很好的为我们打造了“原生态”的本色语文课堂。以下就培训后新的感悟、认识、提升三方面说说自己的认识。
第一部分:培训后的新感悟
感悟一:情感真实。
新课程语文课堂追求的是“真”课堂。“真”——是语文课堂的“根”,是新课程的起点,也是语文的最终追求目标。如《狼牙山五壮士》中,李卫东老师以自己真挚的情感渲染课堂,以情引情,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一次次想象画面的背后的情感中,读出忠于战友、忠于民族、忠于祖国的英勇豪迈的战象。引导学生将自我的体验情感与文本融在一起,实现师生与嘎羧的情感交融,自主对话,让充满儿童本色的真情在课堂中徘徊。这才是“洗尽铅华呈素姿”的真课堂。
感悟二:设计简洁。
简单的语文才是新课程的真追求,将教学内容精简化,营造出简洁、明快的课堂环境。如《西门豹治邺》中,强晓娇老师就是围绕“一个人物、三个句子、两条文线”展开教学,辅之深入、探讨、品悟朗读,想象说话等,明白文本寓意。此设计将线性的教材梳理成立体式的架构,教学环节简洁明晰,以发展、运用语言为主线,扣准重点词句,以读促情,达到以简驭繁的教学效果。感悟三:教法朴实。
生态课堂,其最终的目标达到教学的最高境界——扎实、朴实。摈弃条条框框,让课堂散发出浓浓的语文味。《一起听声音》中,周益民老师围绕“听声音”这一情意,在诗意的语言中,读准、读顺、悟读、情读、以读促悟,层层递进,步步挖掘,带来一堂大气而朴实的课堂。
千课万人,齐说生态,追求“真”、“简”、“实”,如此课堂,才可以走向真正意义上的“原生态”。
第二部分:培训后的新认识
一、走进我们心里的语文。
1、语文是什么?
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稿已开始使用,在修订稿中,第一次对语文学科进行了界定:语文课程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学科。这一界定,使我们对语文学科的属性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它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同时我们也深刻地认识到我们的语文课重在学习和运用语言文字。与以前的课标相比,虽然仅仅改动了几个字,去掉了“理解”,由“理解运用”到“学习运用”,这是新课改实践这么多年来,对语文课程的一个新的认识和准确的把握。
2、语文教什么?
语文教学应以语言训练为中心,以学习语言,学习做人为基本点这一基本理念展开教学实践。语文要解决什么?应解决语言文字的问题,解决语言的内容、语言的形式问题。
3、语文怎样教? 小语会会长齐文华先生向入会教师提出了四点希望:①教学思想要转变和更新。②深入研究教材,掌握文本的持点。③联系学生实际开展教学。④发挥教师自身的持点。
于永正老师向我们讲述了茅盾先生是如何培养孩子的写作能力的。茅盾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大作家,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在我们的想象里,他肯定有很好的培养孩子写作能力的好方法。其实不然,他的儿子这样说,父亲每天都会让他们写一点东西,写完后,就念给父亲听,父亲只说两个字:懂了或不懂。懂了就行,不懂再修改,直到懂了为止,根本就没教,其实这就是教学的最高境界。
4、我们的语文要留给学生的是什么?
于永正老师说,他的老师留给他的是语言,即识字、词语的积累,语感的培养,是能力,即书写、阅读、表达的能力,是情感,是兴趣和习惯,是自主学习的空间,而不是繁琐的课文内容。
二、百花齐放的语文课堂。
1、诗意课堂。
语文课堂,只有对文本有独到的感悟,才会有独到的设计。老师既引领孩子们悟到了自己心中的明月,也告诉了读书的真理,要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2、本真课堂。
于永正老师的《儿童写话》,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做训练。他用最简单的授课方式写着,讲着,仅仅一块黑板,一支粉笔,平淡无奇,却又持久留味;他用最简单的教学方法读着,读着,就把学生带进文本,哪怕自己不惜扮演一只小猴子,任由孩子们嗔怪:“你这只傻小猴。”他用最 简单的练习方式扎实地做训练,由一句到具体再到深刻,一步一个脚印,层层深入,入到心田,却润物无声。
3、文化课堂。
蒋军晶老师的《维也纳生活圆舞曲》充满了浓浓的现代文化气息。蒋老师挖掘出了文本最深刻的内涵,却从儿童的角度为孩子们阐释文本,深入浅出也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中华文化底蕴深厚,源远流长,我们的大师们正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传承着,发扬着。
4、个性课堂。
孙双金老师的儿童诗教学,“言意统一,自然生成;灵巧大气,活实兼备”的课堂风格冲击着我们的传统语文课堂,他用夸张式的语言、独具个性魅力的语言,让孩子们感受了不一样的汉语语言的表达方式,却一刻也没有离开对语言的学习体验,对语言的运用。“紧扣文本,教会孩子学真知”,这是语文课堂的生命力所在。
三、不断前进、走向深入的语文课改。
1、语文课堂离不开理论的指导和引领,语文教师应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接受新的理念,转变观念,加强实践,把语文课改推向深入。
大师们的课深刻、艺术、绝妙,在这样的课堂背后,我们看到的是大师们高深的理论水平和深厚的文字文化功底。他们在不断地研究理论,也在实践中总结出新的理论来指导、引领着语文课改走向深入。我们的一线教师也只有走进了语文课改,才能分享精彩的课堂给我们带来的硕果。我们也不难从我们的青年才俊们的身上看到他们对语文课改的激情飞扬,他们时而高亢、时而柔情、时而感怀、时而悲悯,无不表达着他们对语文课改的那份热爱与诚挚之情,他们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与时俱进的多媒体 辅助教学手段以及自身的才艺,为我们的语文课堂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和青春的活力。
2、走向本真的、生态的语文课堂。
在本次活动中,任何一堂课,无论它的切入点有何不同,无论它的形式如何变换,但都没有离开听说读写的训练,没有离开对语言的学习体验过程,简洁、朴实、扎实,浑厚、含蓄、内敛,印证了我们这次活动的主题,生态课堂教学,真正实现了语文课堂的返璞归真,回归了本真、本色的语文课堂。
第三部分:培训后的新提升——生态课堂把握“十度”
新课程下的小学语文理想课堂该是怎样的呢?毫无疑问,它应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它能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能够成为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也就是和谐生态的课堂。要构建和谐的生态课堂,必须巧妙地把握好一定的“度”。所谓“度”字,其中的一个义项是“事物所达到的境界”。小学语文生态课堂要“达到的境界”是什么呢?
一、以师生关系为起点,把握和谐的程度。
要构建和谐生态的课堂,就是要让生命鲜活。首先是师生关系要呈现和谐之美。教与学的关系应该是平等、协商、和风细雨式的,而不应该是君临天下式的。老师要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乐学生之所乐,忧学生之所忧。课堂上,一切顺乎自然,老师顺学而教,学生顺心而学,师生同处于教与学的快乐之中。其次是生生关系要显现生态之美。学习是学生的个体行为,要在引导每个学生在主动学习和独立学习的基础上,加强合作,引导学生在讨论、探究、互动中学习,实现共识、共享、共进。要 充分发挥出语文的功能,通过阅读、思考、实践和体验,让语文真正进入每个人的生活中去,唤醒他们的生命意识,丰富他们的生命内涵,提升他们的生命质量。“与语文共舞,让生命鲜活!”构建小学语文和谐生态的课堂,用生命去感动生命,用灵魂来塑造灵魂,用智慧去开启智慧,让置身其中的师生享受到教学所带来的乐趣,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不断焕发生机与活力。
二、以学生开窍为基准,把握提问的角度。
生态课堂提问的角度是多样的,其最佳角度在哪里呢?就是要着眼于使学生“开窍”。为使学生“开窍”,教师应注意转换提问视角,采取“一例多问”,即对同一例句从多种角度提出问题,以开拓学生思路,活跃学生思维。教学实践证明,同一个问题,由于提问角度不同,效果也往往不一样。所以提问应当尽量回避“是不是”、“怎么样”等一般化、概念化的套路,变换出新颖的角度,以学生开窍为基准,能使学生感到新鲜有趣。
三、以认知水平为前提,把握问题的难度。
和谐的生态课堂的提问要适合学生的认识水平,把握问题的难易程度。教师提出的问题应是学生在未认真看书和深入思考之前不能回答的,还应是班里大多数学生经过主观努力之后能够回答的。就如树上的果实,既非唾手可得,又非可望而不可及,而是跳一跳才能得到。教师的提问应难易适度,如果问题过难,学生望而生畏,就会挫伤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如果问题过易,学生不动脑筋就能轻易答出,也就无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答不出,这是常有的事。原因往往是难度过大。这时,教师应想方设法“化难为易”,以避免陷入“启而不发”的境地。使问题引领,环环相扣,步步深入,化难为易,使学生都能“跳 一跳摘到桃子”,跃进到思维的最近发展区。
四、以思维距离为台阶,把握问题的坡度。
有的心理学家将问题从提出到解决的过程叫“解答距”。所谓“解答距”,就是让学生经过一番思考才能解决问题,让思维的“轨迹”有一段“距离”。一般来说,根据“解答距”的长短,提问可分为四个级别。第一级,属于初级阶段,所提的问题,学生只要参照学过的例题、例文,就可以回答。这样的问题,属于“微解答距”范畴。第二级,属于中级阶段,所提问题并无现成的“套子”可以依傍,但不过是现成“套子”的变化与翻新。这样的问题,属“短解答距”的范畴。第三级,则是高级阶段,所提问题要求学生能综合运用学过的知识进行解答,属“长解答距”的范畴。第四级,则是高级阶段的发展,属创造阶段,所提问题要求学生能采用特有的方式(无现成方式参照)去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属于“新解答距”的范畴。教师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合理调配提问题的坡度,为学生增设台阶,使之能拾级而上,直达知识的高峰。这些个问题,由于“解答距”的长短不一,形成了提问的坡度,调动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随之逐步提高。
五、以正确思路为引导,把握问题的密度。
传统的课堂,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学生学习的内容,学习的进程,学习的方法,全由教师一人决定,学生学习没有自主权,学习的过程是教师把“定论”喂给学生,学生没有自己的体验、感悟,更没有创造活动;学生只能服从,不能怀疑;只须接受,无须创造。这些,都恶化着语文教学的环境,哪里还谈得上以人为本,关爱生命?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净化语文教学的环境,就必须重视课堂和谐生态。适度的课 堂提问具有诊断学习、激发兴趣、集中注意、启发思维、反馈调控等教学功能。能给学生以正确的思路引导的问题,不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呢?因此,教学中切忌“满堂问”,应控制提问密度,将提问与讲授、讨论等方法有机结合起来使用。
六、以学习心理为标尺,把握练习的强度。
在语文生态课堂中,教师必须以学习心理为标竿,把握好练习的强度。愚以为这里的“强度”应指生态课堂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驱动力的强弱,而非训练的量和度。生态课堂应该能产生高质量、高效率、较理想的学习效能,体现为“主体张扬”、“兴趣持续”、“交往真实”、“思考质量”、“生成能力”。譬如重点或难点章节,可以在反馈课上,以分层的方式进行加强训练。可以有很多种方式,比如练习的形式、竞赛的形式、演讲的形式„„可以由教师主导,因学生掌握情况设计,也可以让学生相互测试。如果教师觉得强度不够的话,补充练习可以根据课程的需要来设置练习量。我们是通过导学练的方式进行的,有周导学练和月导学练,采用检测考试的形式分阶段有重点地进行强化训练。导学练的内容由老师根据学生在导学案中反映出来的问题进行针对性地设计,重在巩固、完善。我校自育自学的生态课堂,以学习心理为标竿,重在自研检效,展示课有同步演练、当堂反馈,当日有巩固分层导练,阶段有单元检效性训练,月度有综合性测试。一切训练均在课程规划中,并自然形成质量预控体系。训练切不可随性、随意。
七、以课堂结构为抓手,把握提问的深度。
通常的教学,学生难以把握教师提问目的,也难以把握不同提问之间的关联,难以提供充足的思考问题时间。在缺乏整体感、节奏感的情况下,“线形结构”的课堂导致学生认识单一难以自控,思维紊乱认识肤浅。生态课堂的问题引领呈现的是相互关联的问题,帮助学生在关联中认识关联,在整体中认识整体,在知识学习中培养思维能力,避免水来土掩的问题应对,使学生走出“问题黑洞”。课上学生有充足的心理空间,适当的独立深思与合作交流,加之精当的教师点拨,构建形成“自学自研──合作交流──教师点拨”的课堂结构。
生态课堂上的问题引领可以优化课堂教学环节,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产生认知的冲突,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在这个过程当中才可能实现创新。有效的课堂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也能培养学生的思维性、独立性和批判性。在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前提下,以问题引领课堂从而使课堂提问科学而精彩、有效而有趣,使学生喜闻乐答。
八、以语文课本为内容,把握学习的效度。
认真解读文本,就找到课堂和谐生态大门的钥匙。根据一般经验或传统做法,拿到一本教材,我们不是急着去翻阅手上的教学参考书,就是忙着寻找教案,而往往忽略了对文本进行详尽的解读。其实,新课程下的新教材,课后要求更广泛,认真解读文本就显得尤为重要。认真解读好了文本,一个好的语文教师才能创设情境,指导学生将自己的人生体验、个人情感与文本交融在一起,实现师生情、作者情的和谐共振,在美与智的融合中形成健康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因此,教师对文本解读的深度与宽度直接影响了语文课堂的和谐生态。【平时拿到一篇文章,你肯定会读好多遍,你一般会读些什么?怎样读?读书方法:浏览全文,知其大意──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品读句段,读出感受──理解重点句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感情。领悟写法,学以致用──体会和运用表达方法。这样读文章,才能 闻到墨香,才能读出文字传达给我们的意韵,才能为我所用。】
九、以教师用书为参考,把握知识的广度。
和谐生态课堂要求教师以教师用书为参考,被我好知识的广度,对教学设计进行动态设计,这样才能增加学生活动空间和体验空间。因为课堂有了学生的活动,就不可能一成不变,课堂上所发生的一切,便不能在备课时全都预测得到,教师应按课堂的具体行进状态来设计教学,根据课堂随时出现的新情况调整教学安排。例如在教学一些叙事的长文章时,我常常按要素罗列法──找出文中的四要素,并合理组织它们,设计巧妙的问题来引领导学。教师的创造才能和创造乐趣,在处理这些活动的情境中得到发挥与体现。学生也因为教师顾及了他们的存在以及他们在课堂上生命活动的多样性,也会满怀热情参与课堂学习。当师生全身心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时,课堂也就脱去僵死的外衣,显露出无限的生机来。
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把握课堂的高度。
新课标是教学起始的依据,也是教学结束的评价目标,课程标准的高度,就是我们生态课堂的高度。如新课标中对“主要内容”的有关叙述有:第二学段:“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第四学段:“理解主要内容。”从以上的阶段目标中,我们可以感悟到以下几点:课题及教学目标中用“把握”,而不用“理解”,在小学段是比较合适的。第二学段用了“初步”,而第四学段没有用“初步”,这说明在把握理解主要内容的要求各学段是有所不同的,应有一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过程。
综上所述,“生态”课堂构成了一个微观的生态系统,教师、学生、环境三者之间形成了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多元互动的关系。生态和谐的语文课堂追求的则是师与生、人与文、情与理、导与放、思与悟等方面 的平衡、统一、亲和、融洽,打造一种自然、和谐、开放、创新的语文课堂。和谐生态课堂,不再是实验的跑道,而是达成个人转变的通道,它应具有非预设性和发展性,其课堂教学的节奏、内容、语言、活动等都应是动态生成的,教学过程充满变化和灵动,充满诗意和创造。所以,要给学生留有较大的空间让其生疑、质疑、辩疑,并引导学生跳出教材,扩展探究,给学生评点的自由。这就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师要拥有一双慧眼,敏锐地发现、捕捉这些资源并加以利用,在文本对话、师生对话、同伴对话中互补、互构、互融,从而真正成为学生发展的朋友和学习的伙伴,使凝固的课堂场景变成一幅幅鲜活而生动的画面,流淌出生命的亮彩。
第四部分:今后努力的方向
把课堂变为学堂,变为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的课堂,把课堂作为实践的阵地,努力探索有特色的、高效的语文学堂,为孩子们留下学习语文的痕迹。
谢谢大家!
第二篇:还原语文本色 追求本真课堂
还原语文本色
追求本真课堂
阳邑中心小学
王旗慧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我叫王旗慧,是阳邑中心小学的一名教师,从教13年来,我一直从事语文教学工作。2008年被评为武安市骨干教师;连续多年年终考核优秀;2014年9月获得武安市第三届小学语文名教师称号,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领导的支持和同事的帮助。
今天能在这里和大家交流学习我很荣幸,感谢大家能在百忙之中为我搭建这样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也给了我一次锻炼的机会。
我今天和大家交流的题目是:《还原语文本色,追求本真课堂》。新课程所倡导的语文生态课堂是根据语文学科特点和语文课堂的培养目标,还原语文课程的原点。用简单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随着多媒体的出现和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语文教学出现了将信息技术的优势泛化、甚至滥用的现象,使得原本的语文课堂丧失了真实的面貌,让学生的说读能力减退。那么怎么样才能让学生更好的在网络环境下学习语文呢?让语文还原本真,让学生品味语言。必须重视语言教学,必须以读为本,必须加强听说读写的训练。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下面是我在语文教学中的点滴做法:
一、以文本为主
陈钟梁先生曾经说过:“语文课是美的,这种美潜伏在语言的深处,语文课首先要上出语文味儿,要上得朴素自然,要向学生传达出语言深处的美。”的确,学生面对的是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范文,教师应带领学生学习、揣摩、品味、吸收其语言精华,让学生受到语言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信息、人文精神的熏陶。特级教师洪镇涛更是把培养和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作为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强调要回归到语文学习的本体——学习语言上来。
课文的教学目的就是通过文本语言的赏析,品味作者创设的意境,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这需要教师聚焦语言,引导学生品读文中关键词,揣摩感悟玩味,从而领略语言的魅力。如在教《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我抓住“不可估量”一词让学生体会圆明园的价值;在教学2段中抓“拱”字,来了解圆明园的分布;在第3自然段中抓重点词“金碧辉煌、玲珑剔透”来体会圆明园的宏伟。语文教学不能脱离文本更不能冷落文字。
二、重视诵读,多读,反复品味
我们强调阅读教学的根本在于对语言的研习,那如何带领学生去“理会语言,体悟语言”?其中必不可少的一条是多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朗读可以让学生认知文字、感受声律、体味词句、领会情感、品味意境、发展语感。一篇课文如果不读通读透,而忙着去操作电脑,带领学生看画面、听音乐,课堂上没有了琅琅书声,也便没有了语文味儿,学生对语言的敏感就没了,语文素养也无从谈起。
三、运用多种方法理解、感悟语言
运用多种方法理解、感悟语言,成功突破教学重难点。如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课文题目为“毁灭”,却用了大量的篇幅写圆明园辉煌的过去,为的是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过去的美好,把美好的东西毁灭,更能激起人们的痛惜与仇恨。从而激发人们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和使命感。然而,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已不复存在,只能通过阅读课文感悟、想象等在脑海中再现昔日的景观,对此,我让学生认真读书,有重点、有层次地理解感悟圆明园昔日的辉煌:首先引导学生感受圆明园宏大的布局,然后重点感受圆明园宏伟的建筑。当学生抓住“金碧辉煌”“玲珑剔透”等词语来谈自己的学习体会时,适时引导学生或联系生活经验,或展开想像来理解金碧辉煌的殿堂大气之美和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秀气之美。
以上是我在语文课堂中的点滴探讨和做法,对于语文教学,我还会一边学习,一边摸索,努力打造适合我们学生学习的有语文味的本真语文课堂。
第三篇:追求本色语文 彰显课堂魅力
追求本色语文 彰显课堂魅力
监利县红庙中学 张志利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灵活开放的课堂受到了广大师生的喜爱,但是有些课堂却失去了语文教学的本色,变成了教师哗众取宠的舞台,给人一种“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感觉。语文教学被抹去了本色,拧干了原汁,使语文教学错位、变形、变味、变质。在课改实施中,究竟该如何去教语文?怎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了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发自内心的困惑。“一切伟大的真理、伟大的训诫,其实都是最容易明白的;一切好的学习方法,其实都是常规的。”本色语文就是立足于文本的言语,符合学生的认知,营造良好的言语氛围,引导学生咀嚼感知言语,激活学生认知的体验,生成学生的言语能力的一种教学活动。看来语文教学应该正本清源、返璞归真,还它的本来面目。
一、固本强“基”,凸现语文课堂的平实美
语文课堂我们提倡固本强“基”,这是由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所决定的。语文,就是一种工具,就是教学生学会听说读写的一门工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听说读写的语言实践中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并利用这些能力进行语言交流、解释和记忆。
一教师执教的《孔乙己》这课,就是一节本色的阅读课,它的本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本色导入。这位老师的导入方式简洁实用,没有渲染的语言,没有翻新的花样,就是根据授课时天气环境、场景、教室氛围,结合所要讲的课文内容,用巧妙的语言来缩短学生与教材的距离。当时,时值深秋,天气有点冷,他走上讲台发现下面不太安静,于是说:“同学们,遇冷,人们常用添加衣服、烤火、喝热汤或饮酒等方式来暖身子。近百年前,也是这样的秋后,有一残疾人来酒店喝酒。他是为了御寒吗?他喝酒的钱哪里来的?他以前是什么样子?他以后又会怎样?其答案就在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鲁迅先生的《孔乙己》中。”(板书课题)这段导语,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同学们的好奇心,学生纷纷打开课本,迫不及待地读起来。这样的导入方式没有花架子,充满了“语文味”,这位老师是在用语文的方式导入新课。
2、本色理解。审视该老师的阅读理解过程,一个主问题贯通全文---谈谈孔乙己的偷,这个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在这个主问题的引
1、领下,师生共同设计了四个讨论题:○孔乙己偷了什么,为什么偷?
2、偷的结果怎样?○
3、作者写孔乙己偷的意图在哪里?○
4、孔乙己○的偷值不值得同情?学生讨论之后,该老师重点讲析。○
1、由“偷”引出“酒”,表现孔乙己好吃懒做的性格;○
2、由“偷”引出“笑”,3、由“偷”引出“打”表现社会环境的冷漠;○,表现封建社会的罪
4、由“偷”引出“情”恶;○,表现作者对孔乙己又怒有哀的态度。可见,作者写作目的在于,用一个“偷”字贯穿全文,从而更广范围、更深程度地从以上四个方面解释作品的思想内涵。该老师选择一个内涵丰富的点切入课文;变这个切入点为线索,牵动学生阅读和思考;教师有针对性的进行课文讲析。可以说,在整个阅读理解的过程中,该老师始终关注文本中的语言因素,以语言文字为载体和依托,不仅让学生搞明白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即“写的是什么”,还让学生搞明白这些语言文字中所蕴含的情感,即“表达的是什么”,还让学生知道作者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承载这些内容的,即“怎么写的”。我认为:只有铆定语言文字的阅读教学才是真正的语文课。
3、本色结课。本色的语文课不仅让学生去触摸语言文字、关照语言文字、感悟语言文字,还会放飞语言文字。这节课的最后,该老师安排了一个“练笔”环节,读写结合——以《孔乙己离开咸亨酒店之后》为题写一篇短文。于是学生的情感在放飞,语言文字在放飞。听着学生发自肺腑的心声,我们感受到饱含真情的语言文字是温润的,是震撼的,是有生命力的。这就是本色语文的魅力。语文课的最高境界是“本色”,是“本真”,是“原汁原味”,是“原生态”!语文课应该以“语”为本,排除虚脱与浮躁,摒放混乱与偏颇,应实打实地在语文基础上下工夫,让“固本强基”成为课堂教学的生命支柱,扎扎实实地教好语文,让语文课堂蕴藏平实美。
二、删繁就“简”,流淌语文课堂的简约美
莎士比亚说:“简洁是智慧的灵魂”;语文教育专家们也提出“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本色语文课堂追求简约与高效。
一教师执教《端午的鸭蛋》,在剩下的15分钟里是这样进行教学的。首先“关注社会,体验生活”,让学生回忆过去自己及家人是怎样过端午节的;接着“话佳节”,看屏幕上的图画,请学生说出这些风俗;再接着“对对联”;然后就如何“保卫”传统节日,提出自己的建议。这位教师认为,在教学中对于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语文,应拓展更大的空间,从更广的层面上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殊不知,这样就把语文的人文性无端地拔高了,而且拔得很高。他竟用了课堂1/3的时间进行课堂延伸,让学生围绕“节日”进行探究,循序渐进,实属不易。但若放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的话,学生收效会更加显著。时下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几乎成了所有公开课的必需品,学生只要对着屏幕看、读就行,一堂课45分钟,真正放在阅读文本内容的时间少得可怜。
一教师执教《小说阅读》,首先让学生回忆有关小说的知识:主题、线索、人物性格、情节安排等等。对于其中的每一知识点,该教师都会从学生熟悉的课文中或者生活中引发学生的回忆。然后讲评试卷中小说阅读的文章,该教师让学生看文章内容,将有关小说的知识与文章中的内容去对应。最后分析文章后的问题。这堂课的学生是有很大收获的,虽然这堂课传统足迹较多,但在新课程背景下,确实是一堂实实在在的课,一堂简简单单的课,一堂平平淡淡的课。“新课程”评价一堂课时,主要是看学生是否学有所获,是否学得扎实,落脚点是否在于“落实”二字上,而不是热热闹闹走走过场。因此,我们应慎重地根据课文特点、学生实际等情况,选择科学而高效的教学手段,力求让教学手段简化而实用,不能追求表面的热闹,而导致“捡了芝麻而丢了西瓜”。
三、反璞归“真”,打造语文课堂的和谐美
当前新课程背景下,语文学科性质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不良倾向,工具性的牺牲,人文性的过盛,文化性的越位。我们只有认清语文课程的性质,才能明确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为此,笔者认为我们应该让新课改中忌讳的“训练”重新回归课堂,进行语言欣赏、积累等语言实践,加强工具性,这样的语文课才是本色的;我们应该归还新课改中缺失的文本阅读的时间,适减人文性;我们应该在新课改中,轻轻松松地让学生了解语文与生活的联系,让琅琅的读书声重新回归,将吹拉弹唱PK下去,使文化性到位。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只有与人文性统一,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只有以工具性为基础,才能成为有源之水;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只有在人类文化这一背景下,才能真正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也就是说,要真正实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在教学中应杜绝一种倾向:折中处理两者的关系。教者要根据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原则去确定具体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把握好处理两者关系的分寸。这就要根据丰富的人文内涵渗透于语言文字的特点,注重教学中的“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教师指导学生初步感知课文时,学生首先了解的是体现“人文性”的内容,而要掌握这门语言工具,则必须进一步学习、体会文字的精美和结构的精巧,并加之日积月累的语言储备和日常生活的观察与体验,一旦需要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时,才能找到并熟练使用语言工具。同样,教师指导学生揣摩品味语言文字时,要让学生亲身感悟文章字里行间蕴含的哲理、情趣、价值,让学生徜徉在文学艺术的殿堂里领略人生的崇高境界。经过这种指导和学习,学生的语文能力、品德修养和审美情感才能得到和谐发展,才能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当然,在语文教学中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事。因此,所有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树立正确的观念,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终有一天,我们能在语文教学中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大大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倡导本色语文,绝不是封闭、守旧,而是在坚守语文本色之中实现语文教育的现代追求。让我们共同努力,全面而深刻地理解本色语文,去追求更加有效的语文本色课堂!
第四篇:如何打造高效课堂(语文)
如何打造高效的课堂
前满村小学: 陈宁
我们前满村小学在过去的一学年中本着“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以在“表现中体现成功,在成功中感受快乐,在快乐中实现发展”为宗旨,着实有效地开展了小学语文教研活动。在活动中,我们采用了“目标协作式”,即某一个小组成员间密切协作,完成小学专题的研究,小组成员间配合,既动脑.动口又动手。就“如何打造高效的课堂”为专题,老师向老师发出邀请,在科组长的组织和服务下,由教研组长主持,同伴座谈.、讨论或观摩等,大家积极思维、畅所欲言。就如何打造高效课堂提出几点认识和创意:
1充分的课前准备
要创造高效的课堂,充分用好这四十五分钟的每一秒,充分的课前准备就显得非常重要了。新《标准》)针对学生不同年龄段的身心特点,对不同学段的教学目标作出了科学而具体的规定。这就要求我们要认真研读《标准》,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要严格按照《标准》的要求对照执行。首先,教学目标的定位要难易适中。就跟打篮球一样,篮筐太高了学生再怎么努力也投不进,自然就丧失了信心;而篮筐太低了,学生就会轻而易举地灌进篮筐,当然也就没有战胜困难的喜悦。其次,教者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三维目标的统一。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这三个方面同等重要,缺一不可。再次,教学目标的制定也要兼顾好、中、差三个层次。根据因材施教原则,教学目标的制定也要因人而异,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达到的目标也各不相同,要避免一概而论。此外还要明确每节课教学的重点与难点,而不在面面俱到,不要胡子眉毛一把抓;体会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困难之处,重点加以突破;合理地讲练,每节课都要有比较深入的信息反馈与调整,确保每节课中目标的达成度。
2、活跃的课堂状态
教师要善于根据具体教育情景,灵活运用各种教育方法,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成为学生创造潜能的开发者,在组织课堂教学的各环节中,教师要时刻牢记学生才是课堂教学的中心,要精心设计能调动学生课堂学习主动性的方法。课堂教学的效果,最终要体现在学生身上。只有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和领悟去获得知识,才是最佳学习途径。因此,教学过程中,要彻底改变“注入式,满堂灌,教师讲,学生听”,把知识强行“塞入”学生大脑的传统教学模式和观念当然,我们不仅仅要关注学生双基的掌握,更要在课堂中以幽默风趣、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及事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学习的信心,促进三维目标的全面达成。
3、科学的学法指导
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应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认知方法。科学的学习方法为创造高效课堂提供了重要保障。我们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疑问,引导学生产生疑问,进而发现问题,要给学生质疑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可以随时质疑,会质疑本身就是思维的发展、能力的提高。通过质疑使学生获得有益的思维训练,变“学会”为“会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在教学过程中,要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就要求我们老师的教学方法要有根本的改变。我们要让学生先学,让学生按照老师揭示的教学目标,在导学提纲的指导下进行看书、自学。然后老师再根据学生自学的情况进行下一步的“教”。在这个“教”的过程中,教者要做的事情就是“授之以渔”。让学生在自学中自己发现问题,并且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此过程中教者要针对学生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引导,引导学生参与合作探究。让老师的“教”与学生的自主学习完全融入到一起。
目前,随着这样有使用价值的教研活动的常态化。我们学校已形成了良好的工作氛围,不仅减轻了教师的教学负担、学生的学业负担,而且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益、学生的学习效益。最终达到了整体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这也是建设和谐校园、建设快乐校园的根本要义所在。
第五篇:本色课堂小结
本色课堂阶段性小结
(2015年9月)2008年秋,凤翔实验学校成立,经过一段时间的停课调研,我们发现许多课堂教学方式陈旧、课堂效率低下。许多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讲得太多,而老师喋喋不休的,有些并不是教学的重点、难点、考点,有些学生其实不讲也能掌握,有些是老师讲了学生仍然难以掌握,可是一些老师却还在滔滔不绝的讲,以致挤占了宝贵的课堂教学的时间,严重影响了教学的效率。新生凤翔要腾飞必须迅速找出对策,给课堂注入活力。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在2009年,我们提出了“20+20课堂教学模式”。所谓“20+20”,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量精讲,少讲,留出至少一半的时间(20分钟)指导学生练习。我们要求老师把更多的精力用到备课上去,不仅备教材——准确的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考点,而且备学生——深入的了解学生的基础,能力和兴趣,不属于重点、难点、考点的尽量少讲,不讲学生也能掌握的坚决不讲,讲了学生还........是无法掌握的坚决不讲,要求老师要把课堂教学的主要活动从“讲”转移到“导”....上来,“逼”着老师们遵循新课改“以学生为主体”、“自主”学习的理念,大胆的把课堂教学的舞台还给学生,努力减负增效。
经过一个多学期的探索、实践,课堂教学的面貌有了一些改观,但是我们也发现,“20+20”的概念太过粗浅,在实施中还缺乏具体有效的指导。于是,在2010年5月,许校长、孙海青主任专程赴深圳取经,回校后,提出了建设“本色课堂”的设想并在原八(3)班开始了尝试,为更有效地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决定把学生的座位由秧田形变为马蹄形。2010年9月一开学,我们在六至九年级各个级部选择了少量班级正式启动了“本色课堂”第一轮的实践与研究。半个学期的探索,收到了一定的成效,积累了一定的经
验,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困惑。为了深入推进“本色课堂”的实验,期中考试前,校长室组织课程部反复研讨,决定增加实验班级,并制定了“第二轮本色课堂推进方案”。2010年11月30日下午,凤翔实验学校全体校级领导和实验班40多位任课老师齐聚一堂,举行第二轮“本色课堂”实践与研究启动仪式。在这次启动仪式上,孙主任对“方案”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对新一轮实验的步骤作了具体的布置。会上还播放了深圳文汇中学自然分材教学的录像。文汇中学成功的经验,给了实验老师很多的启迪和极大的信心。最后,许校长针对前一轮实验中出现的困惑,激情洋溢的作了“推进改革,提高质量”的重要讲话。许校长在讲话中强调:教改不无险阻,只要不为失败找借口,心怀豁达,乐观向前,便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凤翔人就是要通过探索、实践、奋进,苦苦追寻出一条轻负高效的凤翔教学之路来。
2011年10月,在借鉴名校教改经验和总结我校前期课堂教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我们决定在七、八、九年级整体推进“本色课堂”。并对各个年级提出了不同的目标——七年级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教育,把转变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作为主要目标,把学生多年来形成的“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把应试教育下的被动学习转变成素质教育引领下的主动学习。八年级强调“夯实基础,培养习惯”,防止学生出现大面积的两级分化,防止偏科学生个别薄弱学科的继续恶化;九年级提出“面向全体学生,坚持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培优扶差”的要求,在要求保住尖子生的情况下,大幅度提高中等生的综合实力,狠抓边缘生的辅导。
七年级各班级均采用更适合学生小组学习的马蹄形座位,八、九年级因各班学生人数偏多,可以继续保留秧田型座位。对马蹄型座位的安排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意见——将全班学生按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分成由6—7名学生组成的
学习小组,分组时要全面考虑学生学业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性别等方面的差异,学习小组一般由二名学优生、二至三名学中等生、一至二名学困生组成,每组设文科、理科小组长。小组内实行“捆绑式”评价,树立“组荣我荣、组耻我耻”的团队合作意识,小组间引入竞争机制,并纳入班级常规的优秀学习小组评价体系。
根据学科特点又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考试性学科注重目标引领,导学导思,强化反馈;考查性学科注重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的习惯,大胆培养学生动眼(自主阅读)、动口(说话演讲)、动手(实验操作)、动脑(积极思维)的能力,以此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在“本色课堂”的推进中,由于传统观念、教学惯习的影响,我们不断的遭遇到各种各样的困惑、误解与阻力,在巨大的困难面前,我们的决心始终没有动摇,我们在教师专业发展组织、级部、学科召开各种各样的研讨会、推进会,许校长带头,深入每一个班级、每一个老师的课堂上听课,在此基础上多次组织研讨课、观摩课。现在,许多老师的困惑已经初步解除,小组合作学习已经基本成型,生命化课堂的愿景正初露曙光。当然,我们清醒的看到,课堂教学的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前行的阻力还很大,课堂教学中的许多技术性难题有待化解,特别是许多老师的专业素养亟需提高,但是,前行的脚步既然已经迈开,我们就一定会坚定不移的走下去。
本 色 课 堂 经 验 提 炼
价值观:返璞归真、扎实有效
核心要点:目标引领,导学导思,强化反馈 课堂基本教学方式:自主、合作、探究 课堂教学流程:
4个着力点:
1、由完成教学目标转变为“落实学习目标”
2、由“重讲授”(师本)转变为“重训练”(生本)
3、由“被动接受”走向为“主动乐学”
4、由“个体学习”走向为“合作学习” 5个步骤:
自主学习、小组互学、组织交流、教师点拨、释疑解难、反馈落实 课堂教学评价: 质性标志:
3个结合:学与思,讲与练,知与行
3个有无:有无互动,有无讨论、有无汇报交流 4种讲练:先讲后练、边讲边练、先练后将、再讲再练
4个当堂:当堂训练、当堂达标(分层次)、当堂纠偏,当堂巩固4个问题:问题导入、问题转换、问题解决、问题延伸
量化指标:
1、当堂训练15分钟,讲解20分钟
1/3学生课堂正式表达过观点或展示过才能 集中讲解不超过6分钟,即时训练方式不少于2种
2、关注:学生学了什么、关注学习兴趣、关注人格成长